高质量的六年级教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本范文涵盖了各个知识点和教学要求,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参考。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4篇)篇一
通过“读—述—析”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先作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器、用、恶、妖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行”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汉语的议论文。
一、导入:
让学生交流其预习作业:查找关于荀子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
2、交流互答自读中的困难。
3、梳理积累重要的`实词。
三、复述课文: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本文(先小组讲述再抽选讲述)。
四、请学生思考、讨论:(1)作者将“言”和“行”的表现分成了几类?(明确:四类)。
一、能言、能行。
二、不能言、不能行。
三、能言、不能行。
四、言善、行恶。
(2)对这四种情况作者分别是什么态度?(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敬、爱、任、除。
(3)我们很容易看出作者对“能言、能行”者的赞美和“言善、行恶”者的厌恶,那么另外两种人作者是否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呢?为什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辨证的看事物,取长补短)。
五、口语训练:说说荀子认为“言”和“行”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你如何认为?
结合日常生活:说说文章中的道理。
六、熟读、背诵本文:品味本文“先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七、作业:
推荐阅读荀子的其它文章:《劝学》体会荀子议论性文章的严密结构和有力论证。
完成“抄、释、译”作业和练习册。
附:电子课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4篇)篇二
1、会写生字“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体会夏季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特点,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朗读背诵本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描述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1、师;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背首诗给大家欣赏欣赏。(学生举手自由背诵)
2、师生同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出新课。
3、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和诗人,学生齐读)
4、谁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下苏轼(学生自由发言)
5、(课件出示)教师简介苏轼
二、初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时写下的呢?我们理解了全诗就会知道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认真读读这首诗吧。要求:边读边画出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画出诗的节奏)
5、学生再练习朗读。
6、学生齐读本诗。
7、学习生字“遮”,并指导书写。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学生默读全诗,理解诗句意思,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部分词语解释)
2、同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画面。
3、指名班级汇报,(课件出示)教师讲解全诗描绘的画面。
4、提问:诗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5、学生再读诗句,思考:这里的云怎样?这里的雨怎样?这里的风怎样?这里的水怎样?学生想好后同位交流,再班级汇报。
6、诗人描绘的雨又大又急,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暴风骤雨……)(鼓掌表扬)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1、教师诵读全诗,学生闭眼倾听,感受诗境。
2、提问:题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开始我们就说了“醉书”的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情况下写的呢?(生答;不是)
3、你从全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指名回答:高兴、喜悦、激动、心旷神怡……
4、教师小结;是啊,面对云翻、雨泻、云卷、天晴这一急来急去的美景,诗人心中感慨万千,他把所有的感受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生齐答--“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醉”吧。(学生再自由读诗)
5、指名有感情朗读,会背诵的就背诵。
五、(课件出示)布置作业: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课外搜集并诵读苏轼诗词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4篇)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 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18、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意,释诗题
读正确,明其意
悟其意,用学法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4篇)篇四
1、朗读训练。
2、赏析语言美: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独特感受的写作手法,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3、理解古诗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4、品味文中哲思,领会作者感情以及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ppt。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
2、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文章背后的哲思。
2课时。
1、查阅作者背景,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画出写得好的词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1、导入
疏通字词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菊花:坚贞;梅花:高洁;牡丹:富贵;雏菊:天真单纯;百合花:冰清玉洁;玫瑰:爱情;四叶草:爱和幸运……)
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人文初探“丁香结”
(1)看题目,“丁香结”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散读全文:
读准字音;画出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
(2)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后半部分。
从而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关注,
3、理清写作思路
(1)提问: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什么?
引导学生试着划分文章结构,说出理由: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理清课文脉络。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答: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4、赏析优美语句
先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觉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试着赏析。
再用提问法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拟人和比喻。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将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第三段,积雪、莹白实际上是什么?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首先,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而带来累赘感。
其次,修辞手法: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喻体和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观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白,而且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白而且光洁、令人眼前一亮。
文中你还能找到那些句子用了借喻或者借代吗?
(2)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再反推印象画的特点,最后准备印象派画作加以印证,解释朦胧、模糊的艺术美感)
5、学生朗读全文,读出丁香的娇俏和雨中丁香结的美感。
6、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借喻、借代
7、作业
抄写本课字词4遍;字帖;思考“思考探究题”
三、积累拓展四。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课时知识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
2、介绍宗璞和其行文风格
宗璞的散文诗特点:清新轻盈,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写作)
3、 总结主题内涵
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扣图。解释丁香结名字由来。
(2)结合拓展积累第四题,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愁思的作品中。
4、 写作思考:睹物联想。由丁香的色形味等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生活的小体会、人生的大感悟与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又富有内涵、耐人寻味。
5、板书设计
丁香结解不开的愁怨
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睹物联想
6、作业
语文练习册;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200字以上。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4篇)篇五
2、能有感情的读诗,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课件
一、谈话引入,介绍背景:
2、我们一起背一遍吧!
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看题目,结合预习
1、说说对诗题的理解
2、认识多音字--宿并理解字义
3、理解建德江关于作者孟浩然还有谁想补充吗?
4、那么孟浩然夜宿建德江边到底看到了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视线去建德江边看一看。
三、出示古诗,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结合预习,用四单元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弄懂诗意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建议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或小组交流完善。
出示思考问题:
1、诗人夜宿江边看到了什么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逐句汇报
3、拓展借月抒怀的诗句--读读体会
六、
2、带着我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七、结合这首诗,再提起夜泊人,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孤独、寂寞、忧愁、思念……
1、自由读你能找到诗中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词语吗?
2、围绕着这个词语,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找找读读,理解体会。
3、读诗,感受
九、全课总结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4篇)篇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4篇)篇七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作者之所以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3、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4、“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
《草虫的村落》。
作者郭枫著名诗人、作家。
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草虫的村落: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表达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索溪峪的“野”》。
题目中的“野”意思是“野性的”,是天然的、自然的意思。
作者认为索溪峪的美就在于它的“野”;它的野体现在四个方面: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人也变“野”了。
本文围绕索溪峪的“野”,依次描绘了那儿的山、水、野物及人的“野”,体现了一种天然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索溪峪自然景色的无比喜爱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4篇)篇八
1.学习生字、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4篇)篇九
_(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其诗词作品气魄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二、故事背景。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_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_曾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1945年抗战胜利后,_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诗人柳亚子向_“索句”,_就赠以《沁园春雪》。
三、文体知识。
词,兴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按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
结构上一般由词牌、标题、上阕(片)、下阕(片)组成。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题目一般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四、理解词义。
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词中是无边无际的意思。2.须:等到。
3.红妆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词中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词中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4.妖娆:娇艳美好。
5.折腰:鞠躬,倾倒。
6.文采:本指辞藻。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7.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8.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9.风流人物:词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五、课文层次。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借景抒情,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词人的凌云壮志及豪迈情怀。
六、问题归纳。
1.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哪几句是总写?哪几句是分写?描写了怎样的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万里雪飘”是总写,“望长城内外——分外妖娆”是分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注意“封”和“飘”;互文)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上动静结合。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在“舞”、“原”在“驰”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3.诗人是怎样由上阕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
“江山如此——竞折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斗争,写尽英雄之间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奋斗动机和奋斗姿态。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对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看人民群众。“数”与“看”两个动词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
6.本首词有何特色?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词人的抱负。“望”“惜”领起下文;动词“封”“飘”“舞”“驰”动静结合;“略输”“稍逊”“只识”委婉含蓄。词中比喻、对偶、拟人修辞手法多样,句式又多用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
7.这首词旨在赞颂当代的“风流人物”,那为什么还要大写雪景、评点帝王呢?
词人描写北国的严冬雪景,表现山川的壮美,抒发热爱之情,并发挥自己丰富独特的想象,在冰雪茫茫的浩瀚画面上,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的娇美。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所以才很自然地引出为它竞相折腰的无数英雄。词人对五位封建帝王,用一个“惜”字对他们加以评说,“略输”“稍逊”“只识”,客观地评价了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也就是说缺乏文治方面的成就。有词人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价作铺垫,下文的主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
七、课文主题。
这首词通过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从而表达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第2课《我爱这土地》艾青。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土地”和“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二、故事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问题解疑。
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
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
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5.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诗人将鸟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本属于自然被动的结局,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四、课文主题。
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之中的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和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五、写作特点。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
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诗人)。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被诗人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如“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
2.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之处;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诗人还不断地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叫声,这是第二层强化;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的句子,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第3课《乡愁》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等,著有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等。
二、写作背景。
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说:“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
三、理解词义。
1.嘶哑:声音沙哑。
2.悲愤:悲痛愤怒。
3.激怒:刺激使发怒。
四、问题解疑。
1.“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诗人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到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中,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氛围。
3.诗的第4节对诗意的拓展有何作用?
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仅隔开了“我”和祖国,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升华主题,余味无穷。
4.《乡愁》中,诗人借助的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不一样。四个意象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小时候想母亲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想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说呢?而第四个“海峡”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比眷恋母亲、妻子更眷恋着大陆,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升华到家国之恋。
五、课文主题。
诗人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自己无尽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自己以及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县人,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二、课文背景。
这首诗发表在1934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一说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因为这首诗确实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它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所以在诗人逝世的时候,金岳霖等好友们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三、问题解疑。
1.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有什么作用?
副标题提示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即诗人对生命的赞颂。整首诗究如笼罩在一轮识热的爱的光环之中。
2.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你”光艳多变、轻柔妩觸、娉婷鲜妍却又天真庄严、充满生机、令人期待。
3.作者是如何描绘“风’’这一抽象的意象的?
本处运用诗歌意象分析法。“风”本是抽象的,却由爱的“笑响”将它“点亮”。从听觉到视觉,引导读者从各个感官、各种角度去真切体味。所谓“笑响”是对“爱”的生动描述。它越是“交舞着变”,就越让人刻骨铭心。
4.诗中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带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
诗歌用这些色彩斑斓、灵动活泼的意象,将雪后鲜艳的鹅黄、初生的绿芽、梦中的白莲,各种鲜、亮、美、静的色彩交汇。加之于“轻灵的风”“柔软的烟”“闪动的星子”“绵綿的细雨”,将四月里轻风拂面、湖面夕阳、云烟笼纱、雨润万物、生命喜悦等一系列美好画面用诗的形式跳跃于文字间。
5.诗歌为什么运用第二人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诗人以第二人称的手法,用美丽的春景来比心中的“你”,通过对春天的点染和描摹,表达了对心中的“你”永不老去的爱。用第二人称“你”,更易直接倾诉内心的情感,把心中的形象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心中的爱意,亲切感人,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课文主题。
诗人借用“四月天”,这一温馨美好洋溢生机的意象,轻灵欢快的节奏,书写着对生命的赞歌,抒发了诗人内心满满的爱意、温暖和对新生事物的希望。
第5课《我看》穆旦。
一、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翻译家。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二、文章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表现生命的春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抒发了作者的欢乐、忧戚之情。
三、探究:
1.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2.“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交流点拨:春风吹拂下的春水荡漾着青草,一片绿油油的晚春图。
3.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明确: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4篇)篇十
1、自我评价:
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认为这一段比较好的理由是什么。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找一找对方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并帮助对方修改。
3、对照自己的评价与同学的评价,再次修改后在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要求全班同学根据“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标准给上台读作文的同学作出评价。
5、教师总结评价,主要是关注全班普遍出现的问题或现象给与针对性地指导。
五、誊抄习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七-习作精彩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4篇)篇十一
我,艰难的熬过了寒风刺骨的冬天,我睁开了那双朦胧的眼,从睡梦中醒了过来。树叶上的露水滋润着我,太阳照耀着我,我就是一颗生命旺盛的树。
我是一棵树,春天来了,大地都苏醒了。早晨,鸟语花香,一缕缕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我舒展了一下树枝,发现树枝上长出了嫩叶的芽。一阵春风吹过,我轻轻地摇动着飞来了几只小鸟在我的身上建起了他们温馨的家园。他们在我的肩上叽叽喳喳的叫着,仿佛是在与同伴展示他们自己的家园。我放眼望世界:花儿全部绽放了,蝴蝶在飞舞着,草地变成了无边的青翠。不知道过了多久,我身上的嫩芽变成了繁密的树叶,我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此时,我迎来了炎热的夏天,虽然很热但是这是我最生机勃勃的时候。我茂密的头发遮住了阳光,我的身躯也成了人们休息的靠背。但是,我也要经受雨的洗礼,但我却没有大伞,可我依然坚持着,决不轻言放弃。又过了很久,金色的秋天来了。我茂密的树枝上长满了果实,任由他们采摘,看到他们脸上的喜悦我也不会再伤心了,因为我也是有价值的。残酷的冬天来了,我身上枯黄的树叶已全部散尽。对他们也毫无用处,但我也曾美丽过,可我相信来年我还是会被他们所关注所喜爱的!因为我对明天充满希望!
我,是一棵大树!无论在何时依然坚持着,绝不弃言放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4篇)篇十二
初读宗璞的《丁香结》,就像隔着一层轻纱去赏丁香的潇洒,去解丁香理不清的愁绪,去会丁香的冷漠,凄清和惆怅。
丁香是潇洒的,朦胧的。就像幽姬那样,总是那个竹林间快闪而过的紫色身影。丁香是初春的使者,公路上,汽车飞速驰骋。走后,从天空上悠悠飘下来的雪白的几片花瓣————那是丁香的泪!一簇簇,一束束开在丁香三角地里,北极星也上天幕值勤了,月亮也出来守护那簇梦一般的丁香。月光仿佛给予了丁香更加崭新的力量。丁香就如同睡眼朦胧的少女,这柔和的月光才是她最洒脱,最随性的生活。宗璞给了她们充满灵性的魂魄,给了她们迷人的身躯,让她们在城市纷嚣的一角变得格外靓丽。
丁香的每一个结,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她的结里,有千丝万缕理不清的愁怨,她们缠在一起,又无法解开,每一条愁绪,每一条哀愁都密不可分,但这就是丁香,她独自哀愁,独自彷徨,独自走过悠长而寂寥的雨巷的丁香。微雨和丁香本就应该连在一起,那丁香就像娇花照水的林黛玉。清晨,窗外烟雨蒙蒙,飘飘洒洒,映着那丁香似有似无,醉了人的眼眸,这微雨,这丁香,便不由自主的烙在了心底。宗璞把那结比做人生的难事,坎坷重重,但若人生路上没有了台阶,我们又如何向顶峰发起挑战呢?丁香结是解不完的,愁怨是离不开的,但痛苦却只能暂时的,明天才是最好的。
丁香是冷漠的,凄清的,惆怅的。或许也是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四月的江南,邂逅了一场又一场花谢花飞。原本寂寥的雨巷,因为有了丁香花,有了这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变得多了几分淡妆浓抹的春意。她虽然冷漠,凄清,惆怅,但心中依然有属于春天的柔情。丁香带着油纸伞,带着宗璞的文思和梦想走进那红砖绿瓦的小巷,柳丝长,春雨细,丁香本就是一个梦,冷漠,凄清,惆怅,却唤醒了这个寂寥的雨巷。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4篇)篇十三
1、朗读课文,圈画重点语段,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积累语句。
3、领会和学习作者由丁香花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法。
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品味精美的语言,感悟积极豁达的人生哲理。
图片,ppt。
一、导入新课。
出示几种花卉的图片,引出丁香花。
出示丁香花图片,找同学说说对丁香花的看法和感受。作家宗璞窗外的三棵白丁香与她朝夕相伴,又让她产生了怎样的情思感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宗璞的散文《丁香结》,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导入新课文,板书课题。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优质14篇)篇十四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
放大镜下 。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2.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