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还可以促使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为了提高初二教学的效果,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一
地势各级阶梯的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地势三级阶梯对我国的影响。
【课前准备】。
制好《中国地势地形》的课件;多媒体。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分析讨论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归纳,
深颜色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高”
浅颜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低”
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总结: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3: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从西向东,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推测中国地势分布的特征?请你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很快找出从西向东海拔高度的变化状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绘制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地势的变化特征并填表。
学生:绘图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同学们用教材的“我国东西向(北纬32o)地形剖面”来验证你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线:山——()山——()山。
第二阶梯。
界线:岭——()山——()山——()山。
第三阶梯。
东南丘陵(、、丘陵)。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并阅读地形区景观图片,了解三级阶梯内部一些地形区的形象特点。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大组,与同组的同伴讨论: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
第三组:在自制的透明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吗:水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利用中国地形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落差的利用价值。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第二组:用实物投影展示描绘的结果: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第三组:课件: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级阶梯图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组: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地形图,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学生知道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及各级阶梯的特征并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并且锻炼了自己动手绘制简单图形的能力,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而且对绘制地图有了更多的认识,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平时若能够运用好地图对我们的地理学习非常有利。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运用地图总结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非常容易理解,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二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举了许多实例,以使学生认识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建议指导学生读4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宏观上分析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分布的特点是广泛且相对集中。关于矿点名称,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利用省区、江河、山脉等参照物,寻找矿点与它们之间的方位上的联系,并通过读图、填表、图表对照、看图连线等方法巩固地名的记忆,进一步培养读图技能。教学中要用资料、数据说明能源矿产丰富,同时联系生产实际说明煤和石油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实际的解决办法。在这节内容的讲授中,有三个点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一个是金属矿产的作用,很多学生对于煤、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视金属矿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因为这会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矿产资源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密切关系;第二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在谈到对矿产资源问题的对策时,学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问题的治理上,其实治理是一方面,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想办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发新能源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第三,矿产资源与前面介绍的两种资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资源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学中,要对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讲得适度,避免出现盲目的乐观和悲观情绪,教育学生要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三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举了许多实例,以使学生认识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法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建议指导学生读4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宏观上分析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分布的特点是广泛且相对集中。关于矿点名称,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利用省区、江河、山脉等参照物,寻找矿点与它们之间的方位上的联系,并通过读图、填表、图表对照、看图连线等方法巩固地名的记忆,进一步培养读图技能。教学中要用资料、数据说明能源矿产丰富,同时联系生产实际说明煤和石油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实际的解决办法。在这节内容的讲授中,有三个点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一个是金属矿产的作用,很多学生对于煤、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视金属矿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因为这会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矿产资源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密切关系;第二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在谈到对矿产资源问题的对策时,学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问题的治理上,其实治理是一方面,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想办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发新能源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第三,矿产资源与前面介绍的两种资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资源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学中,要对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讲得适度,避免出现盲目的乐观和悲观情绪,教育学生要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四
教学环节及步骤
时间安排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3分钟通过复习使学生能
够熟练掌握上节课的基本知识多媒体出示复习问题。督促群体落实知识,注重互考实效。抽测学困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互助。结对互考,落实知识。个别学困生代表小组进行组间交流。对学生遗漏的知识进行补充导入新课由复习问题引出新课。
了解学习
目标引导
学生解读
学习目标齐读、解读学习目标
17分钟通过预习使学生掌握本节的基本地理知识巡视、观察、指导、点拨。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用双色笔做好标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地理概况。
学会用读图分析法解决地理问题。结对互考,群体落实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20分钟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概况。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的地形是以什么地形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题1、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的地形是以什么地形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题1
3、青藏高原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你知道哪几条河?
4、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拉萨有日光城之称,教师讲解原因?
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1、西北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牧场各是什么?
2、西北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畜种各有哪些?
3、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类型及主要的农业区?
4、完成p10活动题1
【展示】四大地理区域图
【展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及干旱的图片
【展示】青藏地区的地形图及“三江源”的图片
【展示】日光城拉萨的图片及丰富的太阳能。
【展示】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图
结合课文和多媒体展
示,用读图分析的方
法解决学案问题1、2题。
(学生上黑板板演)
结合学法指导,解决学案问题。
展现问题的小组代表,不仅要说结论,还要说解决问题的操作、思维过程
学案问题解决后,结对互考,群体落实知识.
如时间充裕,学生总结;
时间不充裕,则倾听老师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查漏补缺,扫清盲点。
1、学生在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以牧业为主很好理解,但是在理解这些地区为什么还会有农业可能会出现问题,给学生及时点拨。
2、西北地区气候及成因、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及成因、青藏地区太阳能丰富原因、分析内蒙古草原和青藏地区草场不同及成因需要教师精讲完成。
反馈
5分钟知识梳理巡视、观察、指导、点拨。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梳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线索意识。解决监测与运用问题,结对互考,群体落实知识。学生条理意识不强,教师要注重指导。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五
2、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3、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掌握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4、掌握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5、了解黄河,长江的概况和开发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
我国气候的特征,长江,黄河。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回忆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
板书:一、地形和地势特征。
强调: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剖面图,这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要能在上面找出各个地形区。
2、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分组比赛。
板书:二、地形地势的分布。
3、在我国气温分布图上找出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总结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
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分析其位置和地形的关系。
复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找出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补充:这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地图掌握每种气候的位置和特点。
5、列表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讲述:长江重点是开发,黄河重点是治理。
长江的开发:航运,灌溉,水能。
黄河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调:这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以后的考试中经常出现,重点掌握两个水系图,和几个重点水电站的位置。还有长江的几个城市的位置。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分别代表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上黑板找地形,说特点。
冬季: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读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季风区的界限。
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其特点。
从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省份和地形区列表比较。
【作业设计】。
黄河水系图,长江水系图。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六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以及农业建设方向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统计图、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和收集的资料直观了解农业的发展成就;运用收集到的图片,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运用地图、图片,探究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理解我国东中西部农业的建设方向。通过采取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让学生获得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终身受益的地理情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技能,从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商品粮基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粮食生产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发展对策: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的图片。
学生:调查长辈小的时候食物的种类、供给量的情况。收集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我国农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结合p106活动1,说说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
(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迅速发展的状况的认识。)。
[学生回答]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农业将怎样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板书]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农业发展成就。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请同学们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培养了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示课件]补充资料展示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圈地运动);旱涝灾害;我国人口增长图;水污染对渔业的影响;酸雨的破坏;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国土资源部关于耕地减少的公告;超载放牧;滥垦滥伐等。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出示板书]2.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挑战有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教师承转]面对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对策是什么?为什么?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讨论]。
[出示板书]3.对策。
(1)建立商品粮基地。
[学生讨论交流]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长江流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
(记忆方法形成。)。
[学生讨论交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华北平原:人口稠密。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注地理热点,加强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充分体现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教师承转]图片:无土栽培、现代化养牛场。
材料:加入wto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学生讨论、板书]。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学生讨论]。
变废为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污染。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景观图转化成流程图的能力。)。
[教师承转]请同学们阅读材料;p103活动3,说出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建设的方向并思考(1)(2)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评价学生在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问题的多少、深度,在表述这些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提出面对挑战的对策。评价学生在学习九大商品粮基地的知识时关注三江平原的湿地保护,以及对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地区的退耕还湖的认识和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后记。
记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现象,开发记忆力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记忆法是指通过归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把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结构,并使知识具有系统性的方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内容较复杂,头绪众多,恰如其分地运用整理记忆方法,能使学生记忆效率大大提高。本节四个标题的内容整理详见板书设计。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七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通过重点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旨在阐述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一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教材在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侧重从实际出发,分析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二目“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包括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及工业地域三个部分。第三目“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概要的阐述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不熟悉,以讲为主,多分析一些案例。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板书]: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八
地理八年级教学计划本期我接手了八年级五个班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教育指导下,兢兢业业,扎实刻苦,为了更好地做好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完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但由于教师不是地理专业毕业,教学中也许存在不少误区、盲区,学生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再加上学校和学生自身条件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练习、测试都很不到位。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但班级之间教学成绩差距较大,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二、本学期教学总目标:
本年度教学以世界地理为主,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三、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设校本课程,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美好的家园。
5、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6、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7、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严、实、精、活”的教风带动“勤、实、悟、活”的学风。
8、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九
1.了解山脉的概念,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分布。
2.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和分析山脉特征的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动人事迹,激励学生向登山运动员学习,树立爱我中华,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
我国山脉的分布。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空白图投影片、“中国政区空白图”(每位同学一张)
1课时。
1.山脉的概念
2.山脉的走向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横断山。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的2/3。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线,所以学习我国山脉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叫山脉呢?我国山脉又有哪些特点呢?现在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学习新教材
[板书]
[板书]
1.山脉:山地绵延很长、有一定走向,好像脉络似的,叫做山脉。[板书]
[展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山脉走向示意图”,说明山脉走向的种类。(见图2)
图2山脉走向示意图
2.走向:山脉的延伸方向称山脉的走向。我国山脉的走向大致有四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例如:贺兰山脉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提问]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山脉很多,从走向看,大致以东西走向的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这两类主要走向的山脉互相交织,大体构成了网格状排列。
[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山脉,不仅要记住主要山脉的名称,还要掌握它的走向和准确的分布位置。下面我们就介绍主要的山脉。
[板书]
1.东西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西走向的山脉的名称。
[教师讲解]教师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并且提示学生注意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位置。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板书]
昆仑山―秦岭[板书]
南岭[板书]
[填图练习]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画出上述三列山脉并注出山脉的名称。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名称。
[教师讲解]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板书]
长白山―武夷山[板书]
台湾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三列山脉及其名称。
前面我们介绍了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除此以外,还有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些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板书]
贺兰山脉[板书]
横断山脉[板书]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阿尔泰山[板书]
祁连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些山脉,并注出名称。
[指导练习]利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没有山脉名称的空白图),帮助学生复习主要山脉的位置和名称。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板书]
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并将其填在空白图上。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4页“读一读”中的短文“珠穆朗玛峰探险”。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有关珠穆朗玛峰探险的彩色图片。(如条件允许,可放映幻灯或录相片)看完之后,可让学生简短发言,谈谈感想体会。
[小结]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主要骨架。
[板书]
[练习]完成课文16页“做一做”中的填表练习。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教师指投影片上所画的主要山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位置。(如果时间允许可反复进行巩固练习)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十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十一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理解地球、地图的相关知识。
2、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的有关知识。
3、掌握世界地理及相关分区地理的内容。
(二)智能训练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思想教育要求。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__。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主要工作。
1、拜师学艺,取长补短按照学校要求,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坚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听完课后,及时评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集体备课,持之以恒坚持每周一第八节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本周备课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的、教法以及学法指导,对于备课中发现的问题集体讨论,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3、参加教研,积极踊跃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听取每一位同组教师的汇报课,示范课,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
4、研究教法,及时总结在教学工作中,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利于今后教学。
5、教给学法,培养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能力。
四、重点难点。
1、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为自然地理相关内容。
2、地球运动、时区计算、等值线计算、大气运动是本学期难点。
五、教学措施。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适当补充课外地理内容。
3、加强双向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4、加强辅导,保证差生跟得上,尖子生吃得饱。
5、精讲多练,向45分钟要质量。
6、虚心学习,多听课,向老教师拜师学艺。
7、集体备课,互相探讨。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2)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
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十二
3、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掌握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4、掌握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5、了解黄河,长江的概况和开发治理情况。
我国气候的特征,长江,黄河。
教学挂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回忆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
板书:一、地形和地势特征
强调: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剖面图,这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要能在上面找出各个地形区。
2、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分组比赛。
板书:二、地形地势的分布
3、在我国气温分布图上找出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总结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
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分析其位置和地形的关系。
复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找出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补充:这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地图掌握每种气候的位置和特点。
5、列表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讲述:长江重点是开发,黄河重点是治理。
长江的开发:航运,灌溉,水能。
黄河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调:这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以后的考试中经常出现,重点掌握两个水系图,和几个重点水电站的位置。还有长江的几个城市的位置。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分别代表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上黑板找地形,说特点。
冬季: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读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季风区的界限。
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其特点。
从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省份和地形区列表比较。
黄河水系图,长江水系图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十三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区的特点,这里河流少、短、多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3、承转: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农牧业有什么影响呢?
三。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牧区。
1、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贫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读图8.5,找出本区的主要牧区及代表性畜种。
3、读图8.5,找出贺兰山,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
4、小结:贺兰山以东,草原草场;以西:高山牧场。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设问承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下,是不是除了发展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二)灌溉农业区。
2、读图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区,思考:水源来自哪里?
3、教师归纳: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读图8.8和图8.9,认识西北的四个主要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有“塞上江南”之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
5、承转:什么季节冰雪融水最多,当地人民又是怎样利用的?
7、讲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种好方式。
8、承转:虽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读图8.10、图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热条件和农产品特点。
9、小结: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读图8.4,将照片与拍摄地连线。
2、分析造成本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8.12,8.13,观察坎儿井的构造。
2、读图8.13,认识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3、通过坎儿井,了解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十四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德育目标。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方法1: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在学生优先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
方法3: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1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播放录像1: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之后讲解: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播放录像2: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c组: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归纳总结见上面答案)。
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部,(河流)下游,毗邻、特别行政区,与地区隔海相望,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和,其中,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位于(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经济特区)以南。
2、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有利因素。
(1)区位因素:
(2)人文因素:
(3)政策因素:
答案:1.(1)东南珠江香港澳门东南亚海陆南大门。
(2)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广东深圳珠海厦门广州深圳珠海。
2、(1)区位因素: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降水丰沛,水源充足,平原广阔,河网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为全国著名的侨乡。
(3)政策因素:国家对本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策略。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十五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德育目标。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在学生优先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
方法3: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1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播放录像1: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之后讲解: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播放录像2: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c组: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归纳总结见上面答案)。
[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反馈练习]。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部,(河流)下游,毗邻、特别行政区,与地区隔海相望,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和,其中,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位于(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经济特区)以南。
2.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有利因素。
(1)区位因素:
(2)人文因素:
(3)政策因素:
答案:1.(1)东南珠江香港澳门东南亚海陆南大门。
(2)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广东深圳珠海厦门广州深圳珠海。
2.(1)区位因素: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降水丰沛,水源充足,平原广阔,河网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为全国著名的侨乡。
(3)政策因素:国家对本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策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十六
本节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地形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各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其中高原和平原详讲,盆地和丘陵略讲,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每一个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形特点。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十七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之间相对低下的区域则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节我们学习有关上述地形的知识。观察中国地形图,考虑上述四种地形的分布是交错在一起,还是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学生读图回答)可见我国地形构成的东西差异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我们先从西部地区开始。
(板书)。
主要地形区。
一、四大高原。
(讲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但这不够具体,现在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准确指出它们的位置,并用语言叙述出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读图。
(板书)。
地形区名称全国的位置分界线所在阶梯所在省区。
青藏高原。
(讲述并演示关于青藏高原的计算机课件)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出现文字注记并变底色),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准确的范围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地区(边讲边点击上述山脉,使其注记出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全国面积1/4。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
2023年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18篇)篇十八
方法1: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在学生优先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
方法3: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