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

时间:2025-01-09 作者:笔砚

在组织中,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经过多方协商和决策,确保达到最佳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实施方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一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教育模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到一起,形成协同效应“立德育人”把全面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徽文化与徽派建筑”方面研究优势,组织开展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19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35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4、遴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1

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

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2

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

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

3

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

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

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4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

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

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5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6

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二

  随着教育局新一轮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各学校在实施变革课堂上都在为寻找一条符合自己的课改之路而各出奇招、各显神通。我校不断尝试变更教学方法与策略,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静为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体现以生为本,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办学宗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上,要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结果如何?教师如何指导?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近年来,我校以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为引领,不断在全校开展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寻找教育教学理论与农村小学自主学习培养的最佳契合点,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农村小学自主学习教学理论,从而在实践上更好地指导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

总概括起来:一个转变,两个变革,三大原则。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1、开展课改总动员。

通过观看生本课例,大量购买变革课堂的有关书籍,让全体老师形成一种课改势在必行的氛围,意识到是时候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了。

2、做教师思想工作。

思想引领行动。要想真正变革课堂,首先就要转变领导及教师的思想观念。我校通过多次组织教师开会,分析当前学生不学、厌学等因素,统一达成共识:除了改革,我们别无选择!

3、通过学习改变认识、提升教学水平。

(1)专家指引,开拓视野。

我校邀请一些骨干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有效地调动了老师们课改的积极性。同时,我校通过往兄弟学校外出参观学习活动,大大开拓了教师们的学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经验。

(2)组织教师上网学习,并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我校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教师的学习和撰写学习体会。今年,我校先后组织教师网上学习,极大地丰富了老师们获取知识来源。同时让教师对教学问题以及个人学习心得及时反馈和分享交流,大大提升了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为了让全体老师都动员起来,一起齐参到课堂变革中,我校通过拉桌子,成立小组合作来营造氛围,促使我们的教师寻求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观念和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的变革。

教师尽量少说,多给机会学生说,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教师也要不站或少站讲台,多到学生中间来与学生交谈、探讨问题,要体现师生之间尊重、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彻底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授课模式。

(四)“稳步推进”原则。

俗话说:万事起头难。

为了让教师能顺利迈出课堂变革的第一步,我校组织了教研组长制定并印发“课改指引”,让教师们有章可循,帮助教师更快进入课改角色,尽量让大家少走弯路。同时,我校还对班里的小组长实行三级培训:校级、年级和班级培训,让小组长尽快适应上岗,构建小组后每月还对优秀组员和小组长给予表扬奖励,鼓励优秀激励后进。

另外,教师们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进行交流与学习,网络上既是教,又是学。集思广益,教学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与实践,有时提出的一个问题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的视野从此开阔了,教改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不断地高涨,教师为了让自己成功的方法能与他人多分享,平时遇到问题就会更主动更积极去思考。

(五)实行“实践—研究—再实践”原则。

1、加大教研学习力度。

我校定好各学科的教研活动,6位行政领导分3组或6组参与教研活动,各学科做好考勤与活动记录,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共同探讨教育教学困域。

2、定时制定好课改教学流程指引。

每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后,教导处就分别组织语数综合三科教研组长制定出各科教学流程或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进行收集归类后组织大家一起研讨学习,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起到指引作用,帮助更多的教师少走弯路。

3、上好课改示范课。

让在课改变革后表现较优秀的教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凡同科的教师都要参加,在研讨课后及时说课与点评。行政带头上好示范课,在学校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极大地鼓舞了教师队伍的士气,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

4、推门听课,促进成效。

课改一段时间后,领导将不定时往各班推门听课,课后对教师暴露的问题或修改建议及时给予讲评与交流,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避免原地踏步或走回头路。

5、做好课改检查课。

在课改过程中,我校将定时进行全校性的课改检查课,由领导及教师组成检查小组,对全校的教师在课改后进行课堂教学进行一次诊断检查,发现没有体现课改要求的教师,帮助他们重新学习课改精神,然后再进行第二次检查,直至达标。

(一)加强领导,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1、成立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担任,副组长由教导处正、副主任担任,组员由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学校骨干教师组成,具体开展此项工作。

2、加强宣传推广工作,要在全校师生中积极营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新课程改革的良好环境。

(二)学习理论、转变观念,走进新课程。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有关课改方面的文件及论著,要求教师都要按照课改的总体目标、主体任务,确定课改的理念和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

2、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能把握新课程的改革思路,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课程改革培训班学习,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三)把握新课程方案,积极主动做好工作。

1、根据新的课程计划,设置本学年的课程,根据要求开齐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

2、组织教师学习领悟学科课程标准的改革思路,熟悉课程标准教材,弄清新老教材的变化。所有教师都要围绕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改革教学,要广泛开展教研活动,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优化课程实施水平。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对新课改的宣传,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课程标准的解读,学校进行新课程实施前的各项准备。

第二阶段:摸索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逐步实践课堂教学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认真总结一轮课实验的经验,对实验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实行“实践——研究——再实践”的原则,继续深化推广。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三

从广义上讲,课程是一种教育经验,是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领域中存在和产生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因素以及学生获得的教育体验。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1

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

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2

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

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

3

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

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

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4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

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

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5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6

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切实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信念。

1、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启发自觉、自我教育的原则。

3、社会实践与为人民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4、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才之路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学院的有关部署,本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采取个人分散考察与小组集体考察两种形式进行。

本期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主要围绕我国服装行业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的进行调查,切实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服装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服装产品与服务特有的文化魅力,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全面认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社会调查和实践的能力。

1、选题要切合自身能力和社会实际,有条件、有能力完成。

2、考察态度要认真,注重实践效果,保证实践报告质量。

3、利用好必要的社会关系,为自己完成任务创造条件。

4、切实做到安全第一,注意选择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和实践地点。

1、个人分散实践考察考核要求。

本科生假期返校后递交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考察报告;专科生递交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考察报告。

2、小组集体实践考察考核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察,上交一份不少于5000字的小组考察报告。

3、成绩评定。

考试课:百分制。

4、报告要求。

报告内容观点正确,文献资料丰富可靠,逻辑清晰,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考察问题进行剖析,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现实意义。

5、考察材料存档。

思政部对上交的考察材料在成绩评定后,分类整理存档,特别优秀的作品装订成册。

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考察课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真实、准确地反映其社会实践考察活动的过程及成果,要求学生认真填写《江西服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并对以小组形式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出以下具体要求:

1、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前,以小组为单位向指导老师上交集体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组织者、参加者、可行措施、有利条件等),得到指导老师认可后方可进行集体活动。

2、实践报告上交时一并上交集体合作的有力证明(集体实践活动的标志性照片、车票、门票等),证明实践报告是集体合作成果。

1、思政部在职全体教师参加,由担任“概论”课老师负责学生动员与活动布置。

2、每个老师负责所任课教学班学生的社会实践考察指导。指导老师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选题、活动过程和报告撰写给予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要认真组织,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指导教师对所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报告进行认真批改,并给出分数。并从其负责指导和批改的实践报告中按2%的比例推荐、参与优秀实践报告评奖。

1、到爱国主义基地参观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2、到新农村生产基地参观,并进行“三农”问题调查。

3、某地城镇居民生活现状的调查。

4、某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经济等)生产经营状况调查。

5、某地(乡、县、市)服装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

6、校园文化培育与大学生的参与情况的调查。

7、平安校园与大学生日常规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8、大学生寝室活动状况的调查。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展“学农”活动。

10、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

11、我院开展平安校园建设的调查。

12、我院大学生入党动机与党课培训情况的调查。

13、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状况调查。

14、某地(乡、县、市)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的调查。

15、某地(乡、县、市)改革开放以来服装流行款式变化的调查。

16、某地(乡、县、市)服饰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的调查。

17、某地(区、乡、镇、村等)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状况调查。

18、某地(乡或镇、村)农民劳务输出状况调查。

19、某社区居民闲暇时间支配状况调查。

20、某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状况调查。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思政教案:

第十课第二框。

两岸关系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大陆和台湾的渊源和联系,分析目前台湾对于大陆的态度的变化,增加学生对于台湾的了解对于祖国目前状况的关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明确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学重、难点。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首歌曲里面的阿里山在什么地方在座的同学有没有知道的?对,答案就是台湾,宝岛台湾。

(二)、师生共同学习新课。

1、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当时将台湾的居民称为“岛夷”。三国时期,吴主孙权曾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军队到过台湾。之后隋炀帝也曾3次派人去过台湾。南宋时开始屯戍澎湖。元朝已开始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和澎湖地区的民政,行政上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已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据1980年在台东县阜南乡考古发掘出的大批二三千年前的台湾居民遗物,可以确认他们来自大陆,是从东南沿海渡海过来的古代越仆族人。几千年中,大陆沿海居民总是不断有人渡海前往台湾、澎湖定居谋生。例如唐朝进士施肩吾就率族人渡海到澎湖定居。明朝时福建大旱,为解决饥民的生计,曾有计划地向台湾移民,共招饥民数万到台湾垦殖。现在台湾居民绝大部分来自大陆,可以说台湾与大陆血肉一体,手足相连。台湾古有“贷與”、“瀛洲”、“东鲲”、“夷洲(州)”、“琉求(球)”等多种名称。到明朝时,常以局部地名如鸡笼、淡水、大丹等代替全岛的名称。台湾这个名称起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当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从此,台湾成为代表全岛的正式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台湾与祖国的三次分离。

1.从历史看,台湾自古就属于中国。从秦朝开始,台湾就与祖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等。3.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如《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均承认台湾是中国领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两岸关系势所趋;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大陆方面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倡议,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撤除阻隔两岸同胞交往的藩篱,推动自由往来,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方面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2008年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见解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发展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4)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5)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1.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4.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5.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小结。

1台湾自古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2台湾问题的由来3两岸关系。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近日,中南民族大学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方案》强调,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关键课程作用,深入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着力培养具有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创新精神、扎实学识、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的各民族高素质人才。

《方案》要求,要深入挖掘拓展学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通识课和专业课,开发一批具有学校特点的系列特色课程,培养一批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

根据《方案》部署,学校将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课程门门有思政 教师人人讲育人”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实施“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组织教师全面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推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于慕课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开发《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大美中国》《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生命环境与健康》等系列特色品牌课程,深入挖掘通识课与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将通识教育、民族精神、生命观教育、美育教育、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全面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教案。

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班级:09思本学生:程鹏飞。

案例:邓小平“三落三起”

一、背景分析。

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是党的曲折发展史的真实写照(2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的矛盾,北伐战争就是证明;20年代后期,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破裂,内战是证明;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抗日战争是证明;4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解放战争是证明;(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抵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错估形势的毛泽东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对党中央工作中“左”的思想倾向进行抵制,被扣上“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帽子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由于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再次被打倒)。

二、主题思想。

(打不到的小个子)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坚强刚毅的性格、宽阔的胸怀、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的意志与精神、不怕挫折和困难)。

三、教学内容。

时间段:三起三落(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末期)(1933——1977.7)邓小平的一生,是20世纪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缩影。政治上三落三起的特殊生涯,使他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传奇人物。(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1986年1月6日,邓小平再一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都是与党的失误与成功密切联系的。凡是党的路线发生失误的时候,他就“落”;凡是党的路线走向正确的时候,他就“起”。

(一)一落一起(邓小平的第一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

1、

一落。

时间:1933年。

原因: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抵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人苏区,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开始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不但反对毛泽东的正确方针,将毛泽东排挤出红军,而且对其他抵制“左”倾错误的同志进行残酷打击,错误地批判福建的罗明和江西的邓、毛、谢、古(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就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事例。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因主张在根据地边沿地区保留一定的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被临时中央视作“对革命悲观失望的、机会主义的、取消主义的逃跑路线”而遭到批判和打击。邓、毛、谢、古则被视为江西的“罗明路线”。邓小平在这次残酷的斗争中被撤销了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并被给予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此际,邓小平还遭遇了个人生活的一个大变故,就是妻子金维映与他离了婚。

2、一起。

时间:1933年。

原因: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提议调邓小平到总政治部任秘书长。

1933年的政治磨难,并没有使邓小平屈服和消沉。他的才能,依然受到很多同志的赏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深知邓小平精明强干,提议调邓小平到总政治部任秘书长。1934年10月他随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底中共中央在黎平开会,毛泽东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而一直拥护毛泽东的邓小平,经毛泽东提议,当上了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他参加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此后,他的人生和党的事业一样,从一个辉煌奔向另一个辉煌。

(二)二落二起(邓小平的第二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期间)。

1、二落。

时间:1966年。

由于受“左”倾思想支配,毛泽东认为国内阶级斗争越来越严重,错误地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在运动之初,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就被作为“中国第二号修正主义分子”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变成了专政的对象,从党的总书记的职务上一下子被贬到江西“劳动改造”。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他的长子邓朴方被迫害致残,儿女都分散在各地乡下插队。(修正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者抹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抹杀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区别.他们所主张的,在实际上并不是社会主义路线,而是资本主义路线”。)。

2、二起。

时间:1973年。

原因:“九一三”林彪事件后,毛泽东重新起用老干部。

1971年“九一三”林彪叛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邓小平终有了复出的机会。林彪的事在精神上对毛泽东打击很大,他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1972年1月陈毅元帅逝世,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有了重新起用老干部的念头。毛泽东说,邓小平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周恩来马上示意陈毅的子女,把毛对邓的评价传出去。对于邓小平的文韬武略,毛泽东多次给予高度评价。他多次称赞邓小平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在毛泽东的过问下,邓小平的复出之路柳暗花明。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4月12日晚,邓小平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宴会。邓小平的出现,引起了国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西方一家杂志就此称他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邓小平从铁路交通人手,继而在钢铁、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大刀阔斧开展了全面整顿。在1975年召开的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和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先后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在周恩来总理因病住院期间,由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不久,又确定由他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9月,周恩来接受手术前,握着邓小平的手大声说:“这一年你比我干得好!”

(三)三落三起(邓小平的第三次“落”和“起”是在他第二次复出三年之后)。

1、三落。

时间:1976年。

原因:由于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再次被打倒1975年下半年,毛泽东的病情逐渐加重,此时他内心非常矛盾。他支持邓小平搞整顿、抓生产,但不希望邓小平改变对“文化大革命”的定性。毛泽东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总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缺点”。他想再给邓一次机会,希望邓能够就此妥协。邓小平是坚持原则的人,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一向倚重邓小平的毛泽东失望了。在“四人帮”的蛊惑下,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开始了。1976年1月15日,邓小平代表中央为周恩来逝世致完悼词后,便在中国的政坛上消失了。1976年的清明节前夕,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自发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拥护邓小平的群众活动。**广场成了声讨“四人帮”的主战场。4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江青等人的左右下,**广场的悼念活动被定性为“反革命事件”。邓小平被指控为“**事件总后台”,第三次被打倒,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2、三起时间:1977年。

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顺应民心,恢复邓小平所有职务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也随即结束,始终乐观地相信未来的邓小平再一次迎来了他政治生涯中的辉煌岁月。1977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会上陈云作了书面发言,提出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领导工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需要”。1977年7月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次年有国外报刊称:“邓小平时代”开始了!7月30日,邓小平出现在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的看台上面。这个镜头成为73岁的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的象征性画面。

四、启示。

(一)邓小平“三落三起”对党的启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纵观“三落三起”的每一个过程,都与党的主要领导者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方式、思想认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说明,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领导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三落三起”虽已成为历史、但反观历史,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却大有裨益。从“三落三起”中我们可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片面的工作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将给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专断与独裁。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制度与组织原则。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可减少作的盲目性,增加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四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关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的实施意见》,切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建立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的思政工作大格局,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建立以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全课程育人体系,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育人联动共同体”,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建立分工协作育人联动保障机制。党政齐抓共管,协同合作,建立共同服务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育人联动保障机制,扎实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二)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能够主动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将德育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每一位导师、辅导员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承担起育人职责。

(三)形成课程育人功能的改革经验。通过设立试点、树立典型,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广至全校,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把握适度、恰当、自然渗透的原则,避免单向灌输和强贴标签,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找准学术突破口,系统整理和分析德育渗透点,结合课程特点适时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维品质、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将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之中。

(一)推进实施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及工作机构;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遴选1个课程思政试点学院、10个试点专业、40门试点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单位制定课程思政推进方案,在试点学院、专业、课程中先行推进;建立考核机制。

(二)深化推进阶段(2021年1月-2021年12月):将试点逐步推进到每门课程的至少一个课堂;遴选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课程(教学团队)12门;组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检查及教学督察。

(三)全面总结阶段(2022年1月-2022年12月):遴选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个、课程(教学团队)13门;全面总结经验、展示成果。

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负责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整体规划和重要事项的决策,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落实开展课程思政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实施经费。

(一)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先进人物评选、师德典型宣传等工作,发挥党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牵头组织开展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学习活动。

(二)党委宣传部。

1.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榜样故事赋予改革参与者创新进取的源动力。

2.针对相关教学典范,充分发挥好校内外传统媒体、校园网、微博、微信、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宣传平台作用,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舆论氛围。

(三)党委组织部。

指导各党总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清单,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党建述职的重要考核内容;把课程思政的工作要求纳入到干部培训和党员学习中。

(四)教务处。

2.指导各教学单位具体落实课程思政推进工作。

3.组织启动“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遴选,指导项目建设工作。

4.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督察重点项目,加大对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试点课堂及相关教学资料的教学专项检查。

6.组织“课程思政”试点转示范的评选工作。

7.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考核内容。

(五)人力资源处。

1.制定并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教师培训专项计划,并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以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2.举办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提升计划。组织开展教学比赛、优秀教师评选、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活动。

3.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职务聘任、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标准;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教学单位学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的内容,列为评价和衡量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工作业绩主要内容。

(六)学生工作处。

1.提高辅导员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2.提高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发挥辅导员在学生与专业教师中的思政工作桥梁作用。

3.组织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教研会议,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发掘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德育元素。

(七)校团委。

1.抓好美育实践工作,将艺术实践过程与共青团思想引领相结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2.做好“第二课堂”的内容把控,引导学生活动开展方向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导向为主线。

(八)马克思主义学院。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2.实行思政课教师联系专业学院“结对子”制度,在试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授课内容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九)通识教育中心。

挖掘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加强德育教育,进一步拓展美育类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起先行示范引领作用。

(十)试点学院。

1.全员全专业全课程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先行先试经验。

2.总结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组织开展示范教学观摩课,为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可复制经验。

(十一)其他各专业学院、教学单位。

1.组建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本单位党组织书记必须参加),负责推进本单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把握方向,遴选试点,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审核把关。

3.做好课程思政试点项目遴选及建设工作。

4.组织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研讨及教学沙龙等活动。

5.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有关课程思政的政治学习,对任课教师、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与宣传。各教学单位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课程思政专题教研会议,提高专业课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6.对试点课程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研讨“课程思政”方案,编好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好课下辅导、发掘思政元素、交流教学经验。

7.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进行审核把关。

8.院级教学督导监督检查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课堂的效果。

9.充分调动、发挥教师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0.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对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监督跟踪,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共计350万元,用于思政课程群建设,以及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四个一”试点及示范工作。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五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切实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信念。

1、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启发自觉、自我教育的原则。

3、社会实践与为人民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4、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才之路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学院的有关部署,本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采取个人分散考察与小组集体考察两种形式进行。

本期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主要围绕我国服装行业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的进行调查,切实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服装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服装产品与服务特有的文化魅力,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全面认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社会调查和实践的能力。

1、选题要切合自身能力和社会实际,有条件、有能力完成。

2、考察态度要认真,注重实践效果,保证实践报告质量。

3、利用好必要的社会关系,为自己完成任务创造条件。

4、切实做到安全第一,注意选择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和实践地点。

1、个人分散实践考察考核要求。

本科生假期返校后递交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考察报告;专科生递交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考察报告。

2、小组集体实践考察考核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察,上交一份不少于5000字的小组考察报告。

3、成绩评定。

考试课:百分制。

4、报告要求:报告内容观点正确,文献资料丰富可靠,逻辑清晰,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考察问题进行剖析,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现实意义。

5、考察材料存档。

思政部对上交的考察材料在成绩评定后,分类整理存档,特别优秀的作品装订成册。

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考察课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真实、准确地反映其社会实践考察活动的过程及成果,要求学生认真填写《江西服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并对以小组形式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出以下具体要求:

1、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前,以小组为单位向指导老师上交集体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组织者、参加者、可行措施、有利条件等),得到指导老师认可后方可进行集体活动。

2、实践报告上交时一并上交集体合作的有力证明(集体实践活动的标志性照片、车票、门票等),证明实践报告是集体合作成果。

1、思政部在职全体教师参加,由担任“概论”课老师负责学生动员与活动布置。

2、每个老师负责所任课教学班学生的社会实践考察指导。指导老师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选题、活动过程和报告撰写给予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要认真组织,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指导教师对所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报告进行认真批改,并给出分数。并从其负责指导和批改的实践报告中按2%的比例推荐、参与优秀实践报告评奖。

1、到爱国主义基地参观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2、到新农村生产基地参观,并进行“三农”问题调查。

3、某地城镇居民生活现状的调查。

4、某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经济等)生产经营状况调查。

5、某地(乡、县、市)服装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

6、校园文化培育与大学生的参与情况的调查。

7、平安校园与大学生日常规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8、大学生寝室活动状况的调查。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展“学农”活动。

10、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

11、我院开展平安校园建设的调查。

12、我院大学生入党动机与党课培训情况的调查。

13、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状况调查。

14、某地(乡、县、市)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的调查。

15、某地(乡、县、市)改革开放以来服装流行款式变化的调查。

16、某地(乡、县、市)服饰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的调查。

17、某地(区、乡、镇、村等)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状况调查。

18、某地(乡或镇、村)农民劳务输出状况调查。

19、某社区居民闲暇时间支配状况调查。

20、某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状况调查。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教案。

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班级:09思本学生:程鹏飞。

案例:邓小平“三落三起”

一、背景分析。

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是党的曲折发展史的真实写照(2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的矛盾,北伐战争就是证明;20年代后期,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破裂,内战是证明;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抗日战争是证明;4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解放战争是证明;(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抵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错估形势的毛泽东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对党中央工作中“左”的思想倾向进行抵制,被扣上“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帽子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由于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再次被打倒)。

二、主题思想。

(打不到的小个子)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坚强刚毅的性格、宽阔的胸怀、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的意志与精神、不怕挫折和困难)。

三、教学内容。

时间段:三起三落(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末期)(1933——1977.7)邓小平的一生,是20世纪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缩影。政治上三落三起的特殊生涯,使他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传奇人物。(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1986年1月6日,邓小平再一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都是与党的失误与成功密切联系的。凡是党的路线发生失误的时候,他就“落”;凡是党的路线走向正确的时候,他就“起”。

(一)一落一起(邓小平的第一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

1、

一落。

时间:1933年。

原因: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抵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人苏区,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开始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不但反对毛泽东的正确方针,将毛泽东排挤出红军,而且对其他抵制“左”倾错误的同志进行残酷打击,错误地批判福建的罗明和江西的邓、毛、谢、古(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就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事例。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因主张在根据地边沿地区保留一定的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被临时中央视作“对革命悲观失望的、机会主义的、取消主义的逃跑路线”而遭到批判和打击。邓、毛、谢、古则被视为江西的“罗明路线”。邓小平在这次残酷的斗争中被撤销了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并被给予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此际,邓小平还遭遇了个人生活的一个大变故,就是妻子金维映与他离了婚。

2、一起。

时间:1933年。

原因: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提议调邓小平到总政治部任秘书长。

1933年的政治磨难,并没有使邓小平屈服和消沉。他的才能,依然受到很多同志的赏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深知邓小平精明强干,提议调邓小平到总政治部任秘书长。1934年10月他随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底中共中央在黎平开会,毛泽东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而一直拥护毛泽东的邓小平,经毛泽东提议,当上了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他参加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此后,他的人生和党的事业一样,从一个辉煌奔向另一个辉煌。

(二)二落二起(邓小平的第二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期间)。

1、二落。

时间:1966年。

由于受“左”倾思想支配,毛泽东认为国内阶级斗争越来越严重,错误地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在运动之初,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就被作为“中国第二号修正主义分子”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变成了专政的对象,从党的总书记的职务上一下子被贬到江西“劳动改造”。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他的长子邓朴方被迫害致残,儿女都分散在各地乡下插队。(修正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者抹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抹杀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区别.他们所主张的,在实际上并不是社会主义路线,而是资本主义路线”。)。

2、二起。

时间:1973年。

原因:“九一三”林彪事件后,毛泽东重新起用老干部。

1971年“九一三”林彪叛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邓小平终有了复出的机会。林彪的事在精神上对毛泽东打击很大,他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1972年1月陈毅元帅逝世,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有了重新起用老干部的念头。毛泽东说,邓小平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周恩来马上示意陈毅的子女,把毛对邓的评价传出去。对于邓小平的文韬武略,毛泽东多次给予高度评价。他多次称赞邓小平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在毛泽东的过问下,邓小平的复出之路柳暗花明。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4月12日晚,邓小平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宴会。邓小平的出现,引起了国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西方一家杂志就此称他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邓小平从铁路交通人手,继而在钢铁、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大刀阔斧开展了全面整顿。在1975年召开的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和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先后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在周恩来总理因病住院期间,由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不久,又确定由他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9月,周恩来接受手术前,握着邓小平的手大声说:“这一年你比我干得好!”

(三)三落三起(邓小平的第三次“落”和“起”是在他第二次复出三年之后)。

1、三落。

时间:1976年。

原因:由于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再次被打倒1975年下半年,毛泽东的病情逐渐加重,此时他内心非常矛盾。他支持邓小平搞整顿、抓生产,但不希望邓小平改变对“文化大革命”的定性。毛泽东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总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缺点”。他想再给邓一次机会,希望邓能够就此妥协。邓小平是坚持原则的人,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一向倚重邓小平的毛泽东失望了。在“四人帮”的蛊惑下,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开始了。1976年1月15日,邓小平代表中央为周恩来逝世致完悼词后,便在中国的政坛上消失了。1976年的清明节前夕,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自发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拥护邓小平的群众活动。**广场成了声讨“四人帮”的主战场。4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江青等人的左右下,**广场的悼念活动被定性为“反革命事件”。邓小平被指控为“**事件总后台”,第三次被打倒,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2、三起时间:1977年。

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顺应民心,恢复邓小平所有职务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也随即结束,始终乐观地相信未来的邓小平再一次迎来了他政治生涯中的辉煌岁月。1977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会上陈云作了书面发言,提出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领导工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需要”。1977年7月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次年有国外报刊称:“邓小平时代”开始了!7月30日,邓小平出现在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的看台上面。这个镜头成为73岁的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的象征性画面。

四、启示。

(一)邓小平“三落三起”对党的启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纵观“三落三起”的每一个过程,都与党的主要领导者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方式、思想认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说明,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领导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三落三起”虽已成为历史、但反观历史,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却大有裨益。从“三落三起”中我们可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片面的工作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将给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专断与独裁。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制度与组织原则。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可减少作的盲目性,增加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第三,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学习风气,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的工作态度。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曾语重心长的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根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可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应加强自身理论素质的修养,切忌教条主义,思想僵化。当前,尤其应自觉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指导,努力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重大贡献。

(二)邓小平“三落三起”对大学生的启示。

人生需要有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孜孜追求,韬光养晦、奉献一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面对逆境不折不挠、韬光养晦,为祖国时刻准备着贡献自己的力量。须知,机会永远都是为有准备的人留着人生在世希望一帆风顺是不现实的,目标越是远大,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往往也越大,这时候需要用顽强地毅力去克服困难和挫折,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保证,缺乏毅力的人做事常常会半途而废或者功败垂成。时机总是偶尔闪现,而不是天天来找你。当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要为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做积极的准备,一旦时机来临,才有可能更有把握的抓住机会,不让它溜走。目标应该藏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行动才会有成绩,空谈到老无成。

五、案例点评。

邓小平之所以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并不是偶然的,是同他的崇高品格和丰富的革命实践分不开的。政治上三落三起的特殊生涯,使他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传奇人物。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六、教学建议。

(一)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政治生涯“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赞扬了他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的意志与精神。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一代伟人邓小平的全面了解,深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进而学习他的光辉品格和革命风范。

(二)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本案例时应注意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三落三起”的原因以及这些特殊经历对邓小平形成坚强刚毅的性格和宽阔的胸怀的作用。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一个如何适应和发展的问题,都要遭受一些成长的“痛”。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特别是要对学生进行抗击挫折的教育,邓小平在政治生涯中“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就是极好的范例。

2.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人生经历,对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启示?

板书设计。

一、背景分析。

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是党的曲折发展史的真实写照。

二、主题思想。

(打不到的小个子)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三、教学内容。

时间段:三起三落(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末期)(1933——1977.7)。

(一)一落一起(邓小平的第一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

1、

一落。

时间:1933年。

原因: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抵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2、一起时间:1933年。

原因: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提议调邓小平到总政治部任秘书长。

(二)二落二起(邓小平的第二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期间)。

1、二落时间:1966年。

2、二起时间:1973年。

原因:“九一三”林彪事件后,毛泽东重新起用老干部。

(三)三落三起(邓小平的第三次“落”和“起”是在他第二次复出三年之后)。

1、三落时间:1976年。

原因:由于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再次被打倒。

2、三起时间:1977年。

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顺应民心,恢复邓小平所有职务。

四、启示对党;对大学生;

福建师范大学以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特区”优先建设和重点建设,高看一眼,厚待一分。实施思政课建设“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思政课建设;打破机制壁垒,形成党委全面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宣传、学工、团委、人事各部门联动,在机制、政策、资源和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校领导坚持主动联系思政课教师、不定期推门听思政课、每学期上讲台给学生讲思政课、开展与学生面对面早餐会等活动;出台工作方案,突出党委政治统领和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推动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研究制定《福建师范大学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从规范思政课课程设置、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等方面系统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此外,学校党委还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党建考核、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办学质量考核等。

打造思政课程群组,下好课程体系建设一盘棋。

按照“全面融入、全体覆盖、分级实施、有效衔接”的总体建设思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统筹规划,坚持将党的新理论成果全面融入各门思政课程,形成思政课学习4年全覆盖、有特色、有梯度、不断线,积极打造“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示范微课堂”四位一体的思政课程群。

聚焦理论主课堂。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门思政课建设标准安排教学计划,保证学分和学时,并统一使用中央“马工程”新的统编教材。

创新实践大课堂。将社会实践列入本科思政公共课必修学分,依托福建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福建红色文化的寻访、研究、传播,通过不断摸索,逐步打造出以“八闽红印,筑梦青春”为主题,由理论研读、课内实践、基地研学、宣传推广等各环节构成的立体多层的福建红色文化实践课程模式。

打磨网络新课堂。积极推进新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在已立项的3门思政在线精品课程基础上,全面推行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学校自建省级线上精品慕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疫情防控期间已提供福建省内外20多所高校使用,选课人数达到5964人,页面浏览量已达到148万以上。

建设示范微课堂。依托福建省思政教改项目,先后开设3门“中国正在说”系列思政微课,8门福建省首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12门福建省“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疫情防控期间,开设“爱国主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能量与价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着力点”等思政抗疫小课堂,作为思政课程群体系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微课堂产生大效果。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思政课内涵发展新路径。

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在长期实践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聚焦思政活力课堂为核心,以“主体激活、教材鲜活、教法灵活、空间盘活”为特色的四维创优教学改革模式,以系统集成、深度融合的方式重构教学生态,示范效应凸显。

激活师生教学双主体。即以“互动对话式”和“过程性评价”激活学生主体,积极开展“同龄人讲思政课”“青马易战”app在线答题、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对话学习等方式,激活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以多元化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促进教学等方式激活教师队伍活力,打造以思政课学习共同体为目标的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双主体。

建设生动鲜活的教材体系。形成“一主多辅”,即以国家教育部门统编“马工程”教材为主导,教师自主研究设计教案、课件、教辅、线上习题库为补充,同时编纂多种教学辅助读物,将地域特色融入教学文本等立体鲜活的教学资源。梳理地域文化,将“福建红色文化”等融入思政教材,相继出版《四下基层与群众路线》《摆脱贫困与全面小康》和《福建红色文化实践指南》等系列教辅书,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深度转化。

采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针对思政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通过实施对话式、专题式、辩论式、案例式、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课堂活力,同时以高水平教改成果支撑教改创新。思政课教改项目荣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累计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教学荣誉90余项。

盘活固态单一的教学空间。深度融合智慧教育“互联网+”新技术,通过实践教学、情境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重构教学空间,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拓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混合在线课堂”“情景沉浸式课堂”等活力线下课堂空间,累计开设10余场“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观摩示范课;利用“互联网+教育”,打造集多媒体教室、慕课教学、超星学习通等空间于一体的智慧网络课堂;近年来,已带领学生到福建省内和广东、江西、浙江等省份开展了10余次“行走课堂”现场授课,学生累计递交了6万多份实践报告,并择优汇编《大学生实践报告集》10多本。

加强教师队伍协同,发挥教师立德树人向心力。

牢牢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一关键,以建设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目标,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通过内育外引、招录补充、校内转岗、兼职特聘等方式,配齐配强配优思政课教师队伍。2017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引进教授、优秀博士13人,通过校内招聘的方式新增专职思政课教师23人,专任教师总数已达90人,学校思政课师生比在全省率先达到1∶350的要求。

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形成以专任教师为主,以优秀政工干部为辅,以社科名家和党政领导、行业优秀代表为特色的多元师资体系。2017年起,举办“形势大讲堂”活动,每学期邀请社科理论界专家、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党委书记校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上讲台、进课堂,为大学生讲授思政课,已累计举办40余场。

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实施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继续打好思政课教学质量攻坚战,形成涵盖“理论学习、专题研修、集体备课、实践考察、技能提升、教学竞赛”为一体的系统质量提升工程,形成国家、省级、校级三级培训全覆盖,常规培训与日常学习相结合的全员培训模式。近5年,共选派10余人次参加国家教育部门骨干教师培训计划,30余人次参加福建省高教机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150余人次参加上海浦东新区、西柏坡、井冈山、延安、遵义、红旗渠、兰考等地实践研修。

搭建“三全育人”平台,共绘铸魂育人同心圆。

打造课程思政协同平台。在全省率先成立“福建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出台《福建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围绕建构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体系,开展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项,深入挖掘和运用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全部课堂育人主渠道和所有教师育人主体作用。

发挥各类高端学科教学平台优势。以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为契机,依托国家和福建省科研、教学、培训方面的高端平台,把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新理论成果研究阐释,把思政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转化为科研的主攻方向,以科研成果提升思政课理论深度和育人广度。

搭建线上红色文化育人平台。自主研发“青马易战”线上学习应用app,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章党规等知识融入“青马易战”线上学习特色应用,为思政课线上教学提供了网络云课堂协同平台,有效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走深走实。借助“红传航道”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融媒体传播品牌,传承福建红色文化基因,通过线上融媒体矩阵推送红色文创产品,以更具时代感、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共同构建线上红色文化育人平台。

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及《关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各类课程有效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授课教师担当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自觉意识,结合学科特点挖掘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

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通过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推广,逐步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示范系列课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1.加强教师培训。充分运用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等载体,提高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师理解课程育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教育所应有的题中之义,从而能够自觉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服务国家的理想和责任充分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即热爱祖国、爱护公物、节电节水、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2.激活教学组织。要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两集两提”。通过集中研讨提问题,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磨砺坚强的意志、勇于担当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通过集中备课提质量,统一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着力提升教学效果。在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增补、修订教材和讲义中的相关内容。

3.挖掘育人元素。在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教书育人能力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涵的育人元素,善于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体现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认识社会。通过课堂教学,在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发挥示范作用。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责任、教育方针和教育体系,其使命在于价值引领、人格塑造和政治素质的养成与提升。制定《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明确改革目标、实施步骤和任务要求。先行开展小规模试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形成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学校首批将重点支持30门左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科方面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造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

2.促进协同联动。建立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专业任课教师的研讨交流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3.强化工作考核。跟踪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相关绩效考核评价。

4.提供经费支持。通过教改立项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立项课程给予1~2万元的建设经费。对于工作开展突出的学院和优秀课程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及《关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各类课程有效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授课教师担当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自觉意识,结合学科特点挖掘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

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通过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推广,逐步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示范系列课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1.加强教师培训。充分运用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等载体,提高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师理解课程育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教育所应有的题中之义,从而能够自觉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服务国家的理想和责任充分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即热爱祖国、爱护公物、节电节水、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2.激活教学组织。要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两集两提”。通过集中研讨提问题,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磨砺坚强的意志、勇于担当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通过集中备课提质量,统一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着力提升教学效果。在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增补、修订教材和讲义中的相关内容。

3.挖掘育人元素。在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教书育人能力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涵的育人元素,善于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体现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认识社会。通过课堂教学,在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发挥示范作用。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责任、教育方针和教育体系,其使命在于价值引领、人格塑造和政治素质的养成与提升。制定《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明确改革目标、实施步骤和任务要求。先行开展小规模试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形成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学校首批将重点支持30门左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科方面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造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

2.促进协同联动。建立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专业任课教师的研讨交流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3.强化工作考核。跟踪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相关绩效考核评价。

4.提供经费支持。通过教改立项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立项课程给予1~2万元的建设经费。对于工作开展突出的学院和优秀课程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安排部署,促进领导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推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大解放、素质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不断加强和改进我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坚定贯彻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注重提升工作效能的干部队伍,现结合我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严格纪律、转变作风、强化制度”上下功夫,着力解决领导班子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为虎圩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目标任务。

以打造推进全乡“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领导班子为目标,统筹考虑、系统规划、分项实施、逐步推进,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感,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作风,提升克难攻坚、科学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行力,推动虎圩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按照“宗旨观念强、敬业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四强”目标,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提升素质能力。

1、加强理论培训。按照“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定期组织乡干部的日常学习辅导和理论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认真组织乡机关干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市场经济、支农惠农、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社会管理方面的知识、政策及实用法律法规等,提高积极主动想大事、谋全局的能力和处置复杂局面、维护人民权益的能力。

2、落实学习制度。重点坚持好四项制度,即: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以中心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政治、政策理论和国际国内形势任务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领导讲学制度,乡党委书记要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每年对班子成员至少开展5次以上的理论学习辅导;集中学习制度,每月至少组织两次集体学习活动,采取学习讨论、思想交流、互动辩论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增强学习吸引力和趣味性,提高学习效果;自学制度,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开展自学,领导干部每人每年记5千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撰写2篇以上理论调研或学习体会文章。

3、坚持以考促学。乡党委要定期查阅乡干部的学习笔记、学习体会文章等,适时组织理论知识考试,及时通报学习情况,努力营造乡干部“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浓厚氛围。

二是坚持从严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1、规范运行机制。把“同心同德”确定为班子建设首要目标,班子成员都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做到日常工作常碰头,交叉工作常协商,重大问题多研究。严格落实《虎圩乡加强对“三重一大”事项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坚决做到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民主决策。要加强交流沟通,乡党委书记与班子成员之间每年至少进行2次面对面的谈心活动。

2、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乡干部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的自觉性。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积极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大事项报告、党内民主生活等制度,形成以制度保障为基础的领导班子和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体系,使我乡领导班子和干部监督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六

实施计划是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法和工作步骤等方面对某项工作作出全面、具体、明确安排的计划性文件。这是一种应用写作风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35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4、遴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按照《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在2020年面上推广与点上落实的基础上强化组织协调、项目推进,拟定2021年工作实施方案。

一、建设内容。

在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分别建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成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学校成立“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所有国家、省一流专业所在二级学院成立“***院课程思政研究分中心”,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参与的研究团队,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着力解决共性和特别问题,探寻独具晓庄特色、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路径。

(二)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改。

坚持课程思政导向,针对性地在基础公共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中予以落实,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教学设计、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践教学等各环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变革。

申报表见附件1。

(三)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站在社会、学校、学生关联发展高度和角度,着眼人才培养和专业全局,着力专业思政。专业思政必须全息渗透,重点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教学成效等方面,努力打造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特色与亮点,以专业思政引领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见附件2。

(四)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打造体育、美育、劳育类特色课程,打造融合思政元素的通识课程;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功能,强化教材管理;加强实践课程思政特色建设,推动校级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凝炼实践教学思政特色。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培育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时推广示范课程的新观念、新思路、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课程育人氛围,努力形成学校各门各类课程争相育人的生动局面。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见附件3。

(五)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育遴选“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以学院各专业为单位加以组建,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跨教研室,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加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力争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授课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相得益彰,同时,能以多种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取得实效。

申报表见附件4。

二、建设时限、经费及要求。

“课程思政”专项教改及“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时限为2年,分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重点项目资助2万,一般项目1万,“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重点项目资助3万,一般项目2万。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时限为3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争创培育阶段,自本次遴选结果公布之日起至上报省厅相关项目校内遴选结果公布之日止,第二阶段为省、校项目同步建设阶段,直到3年期满。校内所有遴选培育项目资助3万,获选省级示范项目另行资助2万。

以上项目主持人(带头人)一般不超过2人,具有较强教学研究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申报截止日期为4月9日,申报书(一式五份)及推荐汇总表(附件5)一份,以学院、部门为单位统一报送至教务处教学改革与实践科,同时报送电子稿。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定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在学校已有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工作举措,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方案》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具有农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指出,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所有学科专业,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方案》明确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伟大抗疫精神”主题宣传教育。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实施分类建设,优选、建设通识类课程,打造特色体育、美育类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开展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一流课程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选遴选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成果。分类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选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优质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和带动其他课程思政建设。要大力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结合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践研修,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要加快建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考核、成果表彰等设置课程思政相关指标,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院和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1

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

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2

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

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

3

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

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

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4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

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

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5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6

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七

按照《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在2020年面上推广与点上落实的基础上强化组织协调、项目推进,拟定2021年工作实施方案。

一、建设内容。

在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分别建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成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学校成立“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所有国家、省一流专业所在二级学院成立“***院课程思政研究分中心”,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参与的研究团队,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着力解决共性和特别问题,探寻独具晓庄特色、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路径。

(二)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改。

坚持课程思政导向,针对性地在基础公共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中予以落实,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教学设计、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践教学等各环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变革。

申报表见附件1。

(三)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站在社会、学校、学生关联发展高度和角度,着眼人才培养和专业全局,着力专业思政。专业思政必须全息渗透,重点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教学成效等方面,努力打造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特色与亮点,以专业思政引领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见附件2。

(四)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打造体育、美育、劳育类特色课程,打造融合思政元素的通识课程;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功能,强化教材管理;加强实践课程思政特色建设,推动校级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凝炼实践教学思政特色。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培育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时推广示范课程的新观念、新思路、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课程育人氛围,努力形成学校各门各类课程争相育人的生动局面。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见附件3。

(五)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育遴选“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以学院各专业为单位加以组建,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跨教研室,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加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力争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授课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相得益彰,同时,能以多种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取得实效。

申报表见附件4。

二、建设时限、经费及要求。

“课程思政”专项教改及“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时限为2年,分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重点项目资助2万,一般项目1万,“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重点项目资助3万,一般项目2万。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时限为3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争创培育阶段,自本次遴选结果公布之日起至上报省厅相关项目校内遴选结果公布之日止,第二阶段为省、校项目同步建设阶段,直到3年期满。校内所有遴选培育项目资助3万,获选省级示范项目另行资助2万。

以上项目主持人(带头人)一般不超过2人,具有较强教学研究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申报截止日期为4月9日,申报书(一式五份)及推荐汇总表(附件5)一份,以学院、部门为单位统一报送至教务处教学改革与实践科,同时报送电子稿。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八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1

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

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2

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

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

3

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

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

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4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

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

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5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6

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九

    教师、教学、教研是我校的立校之本。每周的教研活动,使我校老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仍存在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问题,制约了优秀生提高、学困生进步,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阻碍。在县教育局、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始探讨如何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经过认真学习和周密准备,决定进行翻转课堂实验。为使实验有效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1、以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目标,解决学生消极厌学,效率低下的学困问题,让学生能力强起来,成绩好起来,课堂效率真正的高起来。

2、使学生、教师的成长与学校发展同步实现,与时俱进。

3、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重点,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翻转课堂实验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实际,实施在中、高年级进行,每个年级段抽出一个班作为实验班,以三、四、五年级为主,六年级可参与。每个年级段另抽出两名骨干教师辅助实验班教师做好准备工作,鼓励其他老师尝试参与。

2、实验班老师要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平台,并教会学生收发电子邮件,做好基于网络的信息交流及日常辅导工作,让家长看到网络学习的优势,为全面开展“翻转课堂”的做准备。

3、参与“翻转”实践的老师根据学生情况与教学进度时间安排,做好知识的整合和重组,并定期提供一份翻转课堂的完整资料传到学校q群文件中,以便大家共享。

4、统计班级有电脑的学生,没有电脑的学生到微机教室完成作业,各实验班老师提前协商,调配好微机室的使用时间。

5、可借鉴昌乐一中的翻转经验,在制作学前的《自主质疑阶段学案》时,包括“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和“在线测学”等方面的内容;《训练展示阶段学案》时包括“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评价点拨”和“总结反思”等内容。

6、遵循求真务实原则。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认识到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者自主认知和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不搞形式,不搞假翻转、假合作、假互动。

7、尝试实施翻转课堂有一定难度,将定期召开翻转课堂经验交流会,集思广益,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共同解决。边实验边完善,整合资源,发展创新,找到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翻转教学”模式,以及付诸实践的“翻转教学”方案。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认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帮助教师树立现代课程意识,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2、优化课程的实施过程,进一步落实“七步走教学法”新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并逐步推广。

3、改革评价机制,探索发展性评价,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4、加强课程管理和教师培训,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多能型的现代教师队伍,把我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推向新的高度。

1、强化师资培训。

(1)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课程培训、课改研讨会。

(2)与其他学校多进行横向联系,有计划地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互助互学,共同提高。

(3)学校多组织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解读学习,使他们逐步掌握课改的真谛,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课堂。

2、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编辑可修改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学校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加强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强调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构建这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准备从一下方面着手。

(1)拓宽课程资源。

(2)改变教学行为。

(3)改变学习方式。

(4)开展课堂比武的活动。

3、完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恰当的评价将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课堂教育评价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基本素质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的、发展的评价。

4、认真做好新课程的宣传工作。

以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板报、主题班会、讲座等进行校园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加大对家长的宣传。

5、落实管理制度。

(1)每学期各科任教师人人参与示范课、公开课、评课活动一节以上,并写出一篇以上的教学设计、论文或经验总结。

(2)明确教研时间,保证教研实施。为了确保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学校从周一到周五,明确各教研组的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是听课、评课,专题讨论等。

6、完善奖励机制。

为了激励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每学期对获奖的优质课案例、论文、竞赛辅导等方面,严格按学校制定的奖惩规定兑现。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十一

2.突出实践体验。

3.以序列化方案使学生受到系统教育。

1.一年级春游,每年春天;。

2.二年级学先烈精神,每年春天;。

3.三年级学农活动,每年春天;。

4.四年级学工活动,每年秋天;。

5.五年级学军活动,每年秋天;。

6.五年级学雷锋活动,每年春天;。

7.六年级学法律活动,每年秋天;。

8.六年级学商活动,每年春天;。

9.入队仪式,每年12月底。

1.游学校附近公园,半天时间;。

2.上午家长送到公园,中午在公园由家长接回;。

1.参观江心屿,祭奠革命烈士活动,半天时间;。

2.上午家长送孩子到江心屿码头广场,中午江心屿码头广场由家长接回;。

2.车辆由德育统一安排;。

3.上午学生从校区出发,返回校区由家长接回;。

2.参观温州日报的印刷厂或者其它大型工厂;。

3.若需要用车辆由德育处统一安排,上午学生从校区出发,返回校区由家长接回;。

4.若不用车,上午家长送孩子到工厂,中午工厂由家长接回;。

1.每年10月份的一天,四个校区统一安排时间;。

2.全体学生到雪山军营部队体验军营生活;。

3.上午家长送孩子到雪山脚,中午雪山脚由家长接回。

1.每年3月5日前后的'任何一天,分班级组织;。

2.开展清洁校园、参与社区实践活动等;。

3.不安排车辆;。

4.活动时间外的功课照常进行。

2.半天时间参观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并视情况组织法律讲座;。

3.上午家长送法院门口,中午法院门口由家长接回。

1.新春义卖活动,春季开学后第二周一个双休日,时间半天,遇雨天顺延。

2.由四、六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大南校区设摊;。

3.四、六年级学生全员参加,其它年级学生自由参加;。

4.全体教师参与活动;。

5.义卖所得专项用于慈善经费:。

(1)结对某山区小学,用于该校“爱心菜”专项;。

(2)结对某山村党支部,用于该村困难老人;。

(3)捐赠区慈善机构。

1.一年级全体学生入队时间统一为11月20日;。

2.分校区进行,参加学生由校区酌定;。

3.以少先队大队主题队会形式举行;。

4.由五年级队员与一年级队员结对,并在一年内长期结对帮扶。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十二

(一)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优化整合校园素质教育因素,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推动学生积极、自主、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三)自主性原则:根据国家提供的课程科目和课时的比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课程计划,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基础上,促进学生学有特长。会合作——从小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依存关系;在尊重与维护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追求群体共同发展。会健身——依托广播操、乡土游戏、校园足球以及“体育与健身”课程等资源,每位学生每学期学习不少于2项的健身技能,每天参与锻炼得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懂得劳逸结合、健康第一等道理,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以现代课程理论为依据,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新课程目标、任务的认识,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科研为手段,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网络,明确职责,保障学校课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组长:黄义海。

副组长:常春灿。

组员:邓焕珍、丁瑞青、王传国、索焕云、楚秀平等。

校长负责有关学校课程的决策问题。中层组织主要负责执行问题。基层组织主要负责具体实施。

校长室明确各部门在课程执行力上的监管分工。对各部门在课程管理流程进行监管。各部门不定期地向校长室进行课程执行情况汇报,以便校长室能及时了解课程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不足和亮点经验。

教导处(德育处)主(兼)管三类课程的日常管理。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按照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班级课表,根据师资情况合理安排教师任职任课安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作息时间。

(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常规管理。

1、以教学质量承诺制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以聚焦课堂为主线,关注教学五环节,落实各环节的达标标准,争创优质标准。

2、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开展合作共荣团队的创建,通过课题引领,主题研究,同伴互助,落实三类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十三

“雕刻”是以各种不同材料雕刻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与技能,雕刻艺术的内容极为丰富,从中了解我国的饮食文化和雕刻工艺,及雕刻知识和各种雕刻技艺,受到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雕刻艺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运用雕、刻、琢、磨、钻等方法制作出具有实用性、装饰性和欣赏性的艺术作品。根据雕刻材质不同,可分为石雕、木雕、竹雕、砖雕、角雕、牙雕、核雕、食品雕刻等;根据雕刻形式不同,可分为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雕刻一般要经过构思、选料、雕刻、修整、美化等步骤。

在食品雕刻中使学生基本掌握基本雕刻手法和基本雕刻刀法,为以后自主研究石刻、砖刻,角刻等提供了可以借签的经验。雕刻是常见的劳动技能,让学生喜欢雕刻。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了解雕刻的历史起源,雕刻是传统艺术之一。有悠久的历史是祖国文艺百草园中的一朵奇葩。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自足学习和老师必要引导,基本掌握雕刻常用章法与刀法。

3、情感目标:通过综合实践课,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认真、细致的良好作业习惯,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良好情感,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与表现能力。

1、雕刻的释义。

2、雕刻的发展及起源。

3、雕刻工艺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要领。

4、雕刻的种类及用具。

5、雕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

1、在教学方法中运用“讲解—示范—模仿”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教师示范演示动作、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原理。

2、“自学—发现”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其中知识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纠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便于学生学习方法。

3、在方法上也可采用分析、启发、探究、实践的方法。“指导—实践”。指导学生看、想、做、动手、动脑相结合,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突出劳技课特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劳动实践,有利于学生掌握劳动技术与技能,有利于锻炼学生意志,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正确劳动观念。

教学重点依据教学内容,利用学校电脑室,让学生带着问题与疑问上网查资料。了解雕刻历史与起源、印文章法、看课文“自学—发现”的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其中的知识、技能、奥妙。掌握操作要领,懂得操作一般步骤。

教育难点突破有赖于学生实践操作“听到的易忘记,看过的记得牢,做过了才能学会”。在实践中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运用现场演示讲解,用课件制作教学手段。学生根据现有水平灵活运用,发挥优势学生楷模作用,让学生互相交流,相互学习。使学生作品得到最佳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手段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电脑室,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学习各种雕刻手法,上课时教师用课件演示及展示往届学生优秀作品,为学生创造一个深入其中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缩短理论和实践距离,加快学生对章法、刀法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4、在学习方法上,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知识正迁移。如,导入“雕刻艺术”让学生观赏、分析课文中雕刻,感受各种不同雕刻种类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欣赏往届学生雕刻及名人雕刻,感受到雕刻就是以物作纸,以刀代笔。民间俗语(做时短,看时长,予人方便,予己方便)。看书模仿、学习、试试看。在实践中以组为单位,边学习边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但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由于中小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一般能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动手操作和思考问题。而且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不满足于教师的传授讲解,总想自己亲身探究来发现问题,得出结论。雕刻课中许多内容可精讲,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发挥想象,让其大胆去试、去探索、去琢磨。即使走一些弯路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创造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动口、勇于动手,在操作中互相讨论、共同提高。引导学生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减些,变一下形,换一种材料或加工方法会怎样?这种技能和方法还能用于什么地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综合实践课可分为分七个学年进行,每学年至少安排一个周。通过实际操作演练,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至六年级:了解雕刻的定义分类以及雕刻的历史来源。

七年级:了解雕刻的定义分类以及雕刻的历史来源,基本掌握木雕工艺的技术要求和基本要领。

八年级:了解雕刻的定义分类以及雕刻的历史来源,基本掌握木雕工艺的技术要求和基本要领,并可以简单的制作雕刻作品。

教具准备:课件制作、石刻刀一套、印床一付。

学具准备:青田石、石刻刀、复印纸、拷贝纸、2b铅笔、水砂纸。(如用转印法渡稿,还需用毛笔、墨水)。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十四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推进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开课原则。

课程全学程开设。一年级劳动基本理论学习和劳动实践相结合,二、三、四年级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实习和专业实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科学的劳动观。

1.一年级各专业课程开设及学分分配(专转本班级除外)。

2.二、三、四年级各专业课程开设及学分分配。

详见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习课程安排,不单独开设。

四、教学内容。

《劳动1》、《劳动2》教学内容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1.理论部分。

通过《劳动通论》等课程学习劳动基本理论,深刻认识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本质,深入理解劳动实践对于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深切感悟劳动实践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树立起正确的劳动意识,形成科学的劳动观。

2.实践部分。

学生实践内容主要有内务整理、公共卫生劳动实践、社会劳动实践等内容。

自觉做好宿舍卫生保洁,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养成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及公益劳动。

自觉参与教室、食堂、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

理服务等,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重视生产劳动锻炼,积极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结合专业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五、授课形式。

《劳动1》、《劳动2》课程授课形式一样,具体为:

1.理论部分采用线上学习模式。学生在线学习课程内容并完成线上考核。

2.实践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劳动实践,完成《劳动实践手册》要求内容。

六、成绩评定。

《劳动1》、《劳动2》课程成绩由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综合评定。理论部分由线上平台评定成绩,占比20%;实践部分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劳动实践手册》完成情况评定,占比80%。

《劳动1》、《劳动2》课程成绩不合格者需重修。

七、保障措施。

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后勤与资产管理处等多部门联动,切实加强条件保障、专业支持和督导评估,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

引入优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基于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引入优秀的劳动课程并培育编写贴合我校实际的劳动教材。

丰富和拓展劳动实践场所。抓紧开发、建立更多的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和劳动实践岗位,通过创造条件建设花房、菜圃等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增加校内志愿服务岗位等措施,满足学生劳动实践的多样性;结合专业,定向落实、增加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训专业性要求。

强化师资队伍的劳动育人意识。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把劳动教育纳入管理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教育的自觉性,提高师资队伍劳动育人意识和专业化水平。

落实经费保障。《劳动》课程经费从教学经费中列支,确保经费落实到位,同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八、其它事项。

《劳动》课理论部分由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实践部分由学生处落实,各系学工办主任、各班班主任配合执行。

本方案自__级学生开始施行,由教务处、学生处负责解释。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十五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落实国家课程方针并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一)国家课程。

1、除综合实践活动课外,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安排传统活动、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2、晨会、班队活动等每周至少安排一课时,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少先队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由班主任教师自行安排。

3、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已经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同地方和学校课程统筹安排。

4、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并在六年级进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

5、学校开设英语课,起始年级为三年级。

6、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二)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1、根据国家与省规定,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型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课时统筹安排与综合使用原则。

2、地方课程从《山东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中选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作为地方课程,从一至六年级全部开设。

3、因学校现状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根据传统教育方针,在三、五年级开设珠算课。珠算课的开设不但能成为数学课的第二课堂,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心智得到良好的开发。

4、结合教委印制的乡土教材《我爱冬枣,我爱下洼》,在四年级开展民间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戏曲、手工等。

5、国学大师郭沫若曾就写字要求提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求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但要养成书法家,那是另有一套专门的练习步骤的,不能作为对于中小学生的普遍要求,因此在各年级开设写字课的基础上,三、五年级加设毛笔书法课。

(一)目标管理及任课情况安排原则。

1、为促进国家课程方案的实施,落实课程管理,音体美设专职教师同时要求音乐教师每两周教会学生一首歌,并能做到站队唱歌放学,每学年至少举行四次大型文艺活动。体育每周须有班级比赛活动,每学期不少于四次由全体师生参加的体育比赛活动。美术每周举办一次学生书画展览。音乐、体育教师可根据情况上合堂。

2、任课教师考试科目备课每周不超过10课时,上课不超过15课时。所上科目备课共计不超过16课时。

3、为保证地方与学校课程及国家课程非考试科目的实施,尽量跨年级交叉安排教师任课。

4、为加强低年级数学教学及学生管理使学生尽早养成良好习惯,由四、二年级专任数学教师同时分任一年级两班班主任,并分任数学课。

5、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薄弱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并由校长兼任三、五年级的珠算课、书法课。

6、每天下午上课前20分钟为各年级写字时间。

(二)、校本教研。

为加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施,安排任课教师语文每周一、三,数学每周二、四,其他学科周五开展学习教研、听评课活动,并由教研组长写出活动记录。

(三)、目标管理。

1、所有科目均须备课并体现书面教案再上课,可参考其他教师已有的教案,但必须体现其使用性。

2、备课时数以一学期应有课时计算,各种作业布置合计不少于上课时数。但语文、数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非考试科目不留书面作业,品德与社会、科学、英语、不留课下书面作业。

3、以上措施通过教师评估考核实施。

1、学校总课时数共计270课时,任课教师人均15课时。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十六

该方案从目的、要求、方法、方法、进度等方面都是一个具体、周密、可操作性强的方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定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在学校已有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工作举措,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方案》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具有农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指出,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所有学科专业,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方案》明确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伟大抗疫精神”主题宣传教育。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实施分类建设,优选、建设通识类课程,打造特色体育、美育类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开展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一流课程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选遴选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成果。分类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选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优质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和带动其他课程思政建设。要大力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结合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践研修,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要加快建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考核、成果表彰等设置课程思政相关指标,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院和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19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关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的实施意见》,切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建立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的思政工作大格局,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建立以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全课程育人体系,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育人联动共同体”,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建立分工协作育人联动保障机制。党政齐抓共管,协同合作,建立共同服务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育人联动保障机制,扎实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二)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能够主动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将德育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每一位导师、辅导员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承担起育人职责。

(三)形成课程育人功能的改革经验。通过设立试点、树立典型,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广至全校,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把握适度、恰当、自然渗透的原则,避免单向灌输和强贴标签,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找准学术突破口,系统整理和分析德育渗透点,结合课程特点适时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维品质、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将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之中。

(一)推进实施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及工作机构;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遴选1个课程思政试点学院、10个试点专业、40门试点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单位制定课程思政推进方案,在试点学院、专业、课程中先行推进;建立考核机制。

(二)深化推进阶段(2021年1月-2021年12月):将试点逐步推进到每门课程的至少一个课堂;遴选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课程(教学团队)12门;组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检查及教学督察。

(三)全面总结阶段(2022年1月-2022年12月):遴选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个、课程(教学团队)13门;全面总结经验、展示成果。

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负责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整体规划和重要事项的决策,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落实开展课程思政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实施经费。

(一)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先进人物评选、师德典型宣传等工作,发挥党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牵头组织开展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学习活动。

(二)党委宣传部。

1.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榜样故事赋予改革参与者创新进取的源动力。

2.针对相关教学典范,充分发挥好校内外传统媒体、校园网、微博、微信、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宣传平台作用,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舆论氛围。

(三)党委组织部。

指导各党总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清单,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党建述职的重要考核内容;把课程思政的工作要求纳入到干部培训和党员学习中。

(四)教务处。

2.指导各教学单位具体落实课程思政推进工作。

3.组织启动“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遴选,指导项目建设工作。

4.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督察重点项目,加大对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试点课堂及相关教学资料的教学专项检查。

5.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观摩课等活动。

6.组织“课程思政”试点转示范的评选工作。

7.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考核内容。

(五)人力资源处。

1.制定并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教师培训专项计划,并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以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2.举办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提升计划。组织开展教学比赛、优秀教师评选、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活动。

3.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职务聘任、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标准;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教学单位学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的内容,列为评价和衡量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工作业绩主要内容。

(六)学生工作处。

1.提高辅导员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2.提高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发挥辅导员在学生与专业教师中的思政工作桥梁作用。

3.组织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教研会议,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发掘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德育元素。

4.协助专业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改革。

(七)校团委。

1.抓好美育实践工作,将艺术实践过程与共青团思想引领相结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2.做好“第二课堂”的内容把控,引导学生活动开展方向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导向为主线。

(八)马克思主义学院。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2.实行思政课教师联系专业学院“结对子”制度,在试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授课内容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九)通识教育中心。

挖掘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加强德育教育,进一步拓展美育类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起先行示范引领作用。

(十)试点学院。

1.全员全专业全课程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先行先试经验。

2.总结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组织开展示范教学观摩课,为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可复制经验。

3.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形成一批可供示范的建设成果。

(十一)其他各专业学院、教学单位。

1.组建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本单位党组织书记必须参加),负责推进本单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把握方向,遴选试点,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审核把关。

3.做好课程思政试点项目遴选及建设工作。

4.组织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研讨及教学沙龙等活动。

5.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有关课程思政的政治学习,对任课教师、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与宣传。各教学单位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课程思政专题教研会议,提高专业课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6.对试点课程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研讨“课程思政”方案,编好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好课下辅导、发掘思政元素、交流教学经验。

7.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进行审核把关。

8.院级教学督导监督检查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课堂的效果。

9.充分调动、发挥教师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0.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对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监督跟踪,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共计350万元,用于思政课程群建设,以及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四个一”试点及示范工作。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十七

有一方佳园,撑过往云帆,浇万木春水,播洒知识琼浆在学生心田;有一座殿堂,用深邃的思想、丰厚的文化,成就学子多彩的梦想,这就是xx市经济开发区中心中学。

我们开发区中学的办学理念是: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好学校,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根据这一理念确定的教育目标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幸福指数,不追求人人都考满分,竭力让每一个学生开心快乐的度过初中生活。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学校课程是实现这一理念和目标的重要平台和极佳切入点。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自主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学校课程的开发,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探索领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想象和表达的空间。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我校认真学习国家、省市有关学校课程文件,结合学校自身所在区域特点,从挖掘内部潜力入手,逐渐形成了一套xx市经济开发区中心中学特色的学校课程教育体系。

“校本化”过程(此项内容是否属于学校课程,专家有争议,我们学校暂且划为学校课程);二是开发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进一步体现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追求。

(二)学生社团。学生社团课程通过开放、多元的学生社团系列学校课程的建设,不断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省、自律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参与、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修身养志学校课程开发系列。

这个系列的学校课程的开发涉及到教育和教学的方方面面,前面两年我们开发的学校课程项目都在其中,具体情况如下:

1、我校已开发的课程:

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合唱、舞蹈、音乐、象棋、国画、素描、手工制作、手工编织、书法、英语、物理、地理、作文、名著阅读、数学、微机,调查结果表明,我校现在所开设的多数课程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许多家长纷纷表示对非常支持我校学校课程的实施工作。今年可以继续开发。

2、我校未开设但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包括未申报过、申报过未开设两种情况)。

(1)过去开发的国家课程校本化不够细化,多数情况只是笼统的称为趣味数学、趣味化学、趣味英语、趣味地理等,范围太大,没有针对性,往往成果就不够明显。今年可以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和目前教材的薄弱环节,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整合或细化,使之能更好地适合我校学生的学情。如:语文语法、汉字拼写、软笔书法、硬笔书法、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表演、数字速算、代数题归类、存钱利率、数学测量、化学魔术、创新实验、生活中的化学、物理的电工常识、实验改进、生活中的力、光对社会的影响等等(招生对象可以是同一个级部的)。我校学生的薄弱方面,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整合或细化,使之能更好地适合我校学生的学情。

(2)手工类如:编织、粘贴画、创意制作、纸艺、布艺等,也可细化。例如,针对某一个品种的学习。

面所存在的不足,也在大力提倡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所以欢迎老师们在这些项目上加强研究。

(二)组建学生社团。

1、组建社团的宗旨:

为丰富我校学生校园业余生活,满足学生的多元文化需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们这学期将成立学生社团,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自发相聚在一起,通过活动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彼此交流、共同进步。同时,给社员提供一个积累社会经验、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使学生初步形成某些特长,并不断提高学生在各种文化领域方面的修养,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活品质,为美好人生奠基。

2、组建社团的步骤。

(1)调查学生意向,确立成立社团的领域。

(2)每个社团撰写要成立的学生社团章程草案。

(3)招募成员。

(4)确立社团的指导老师。

(5)社团撰写申请书。

(6)向学校提交申请,并获得回复。

(7)召开成立会,并开始活动。

(一)规范学校课程开设模块。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青岛市《学校课程管理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和《xx市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教学实施意见》,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青岛、我市教研室的指导谋划下,我校的学校课程设置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

1、必修模块:课程名称是《中华诵〃经典诵读》。原因:一是实现我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二是拥有青岛市“经典诵读特色学校”和xx市“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单位的师资优势和物质基础;三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必修模块进入班级课程表,每周一节课。

2、选修模块。根据学生兴趣需求,遴选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按照民族文化领域、自然探究领域、社会探究领域、艺术探究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五大领域,按照因地制宜、宁缺毋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调整、拓展和优化选修课程内容。选修课程采用“四定一动”的模式进行。四定:定时间(全校选修学校课程统一集中安排在每周四下午课间活动)、定地点(各班教室和各种活动场地)、定教师、定学生;一动:学生选课走班。这样的组织形式不占用正常教学时间和空间,便于管理和考评。丰富多样的学校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培养挖掘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品牌亮点、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成就感、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丰富的学校课程教化中不断彰显和提升。

(二)严格学校课程开发流程。

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按照各级政策文件要求,借鉴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实际,严格执行了以下开发实施步骤和程序:

1.学期初研究制定《学校课程开发指南》。编制开发指南时,充分考虑学生兴趣需求、高效课堂和四项活动、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师资配置和校内外资源等综合因素。

2.教师申报。教师根据开发指南所列的课程种类,结合专业背景和特长爱好,向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提交学校课程申请表。学校领导小组对教师课程省报表进行审查评估。

3.编写学校课程纲要。通过审查评估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编写好学校课程纲要。纲要包括:课程名称、拟开课级部、课程主要内容和课时安排及进度、课程管理和评价等。

4.编制课程目录和简介。学校课程业务小组根据教师提交的课程纲要,以级部为单位编制学校课程目录和简介,目录和简介由班主任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学生在征求教师和家长的基础上,自主确定选修课程。学校以级部为单位对学生选课情况进行指导和协调,合理搭配选课人数。

5.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和开发原则、背景分析、课程种类和介绍、开课教师和地点、教师考核、学生管理和评价、保障机制等主要内容。

6.学生走班上课。每周四下午,以级部为单位学生选课走班。教师根据课程纲要编写教案或教材,组织上课并负责学生管理和教学评价。

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关键在领导,“一把手”尤为重要。为做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建立了四级组织领导:一是配齐领导班子,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抓教学的业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史校长始终将学校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工程”坚持亲力亲为,每学期亲自为全校师生做学校课程专题报告;每学期初亲自参与指导学校课程编审和学生选课走班工作;每月定期亲自听取学校课程专题汇报,为学校课程提供充足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保证;每周深入班级听评学校课程,亲自指导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二是配强由教导处人员、学校课程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业务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课程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开课场地安排、教师搭配、上课查岗、学生意见反馈、教师学生考核等工作。三是成立由家长组建的督查小组,每周邀请部分督查小组成员到校旁听老师上课,实地督查学校课程实施情况,对家长提出的问题和不足限期整改,对好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用并实施。四是成立由教导处、政教处和学生会人员组成的新闻宣传报道小组,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班校会等形式和途径宣讲学校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时总结推广我校学校课程的成果和经验。领导决策推动、业务组织实施、家长过程监督、新闻及时宣传报道的管理体制,为学校课程的扎实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聘、工资发放、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结果相挂钩,极大促进了教师工作干劲和热情。

(一)赏罚分明的教师评价。

1.参照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对课程纲要评估合格、学生选课达到开课要求、按时备课上课的教师,在期末绩效考核中按国家课程任课课时工作量的2倍记分。

2.学期末学生评价为合格等级、档案材料上交齐全的教师,在期末绩效考核中加记5分作为奖励。

3.在期末被评为“优秀学校课程”的教师加记3分作为奖励。

4.在家长、学生调查问卷中,通过率不到半数的课程,下学期坚决取消。

5.两年后,参加职称评定的教师,须由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开具“近两年成功开发过学校课程”的资格证明。

6.周四下午教导处、督查室联合对教师上课进行专门检查考核,累计两次无故不上课者,上课无故外出接打手机者,无精心备课者取消年终评先选优资格。

(二)鼓励参与的学生管理。

1.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开课教师从学习兴趣、参与态度、认知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思维品质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由学生本人、教师、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优秀、合格的,发给盖学校印章的结业证书,存入学生的地校课程档案袋。在同学科比赛获奖的,享受学校奖励。

2.召开成果展示会。每学期末学校统一组织举办学生作品展览、各种技艺比赛为主体的成果展示会,表彰在学校课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学生上课等级证书,极大的鼓舞了学生参与上课的热情。

3.强化学生过程管理。针对走班式上课,学生上课人数难以管理的问题,学校严格了考勤制度,上课教师每一节必须每节课清点学生人数,学生无故不上课扣班级千分赛分数,学生请假必须要有班主任的请假条制度。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情况纳入班级千分赛考核中。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xx市经济开发区中心中学人正满怀激情与梦想,在思考中奋勇前行,不断提高学校课程建设水平,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踏上一个又一个事业的新高峰!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十八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一)、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二)、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

1、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将此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3、强化科研意识,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题展开研讨,使校本教材的开发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学轨道。

4、创造条件,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培训。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

1、成立组织。

2、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各种需求。

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4、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5、培训教师—教师申报课程—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编订《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6、向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7、组织学生选择课程。

8、确定校本课程。

9、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10、任课教师拟订具体的《课程纲要》。

(四)、校本课程的结构:

根据学校实际,完全靠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

艺术课程:美术、书法。

技能课程:生物、物理实验、各兴趣小组。

专题课程:心理辅导等。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学生学习评价:问卷调查。

2、学习效果评价:信息反馈。

3、课程评价体系。

(六)、几点要求。

1、加强校际间的校本课程交流借鉴。

2、注重特长生的培养。

3、体现特色课程设计。

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优质19篇)篇十九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工作计划范文应该包括工作目标、具体计划和预期结果等内容,以便全面评估工作进展和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业务人员每月的日常
转让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企业或政府机构等,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转让方式和途径。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情况下的转让案例,可以为你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参考借鉴。时光荏苒,忙碌中20xx年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统筹安排时间,合理安排段落结构,使文章内容条理清晰、连贯有序。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注重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具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措施。接下来是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样本,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
在自我介绍时,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幽默和亲和力的语言,以吸引他人的注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自我介绍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是人们进入社交大门的一把钥匙。高
在现代企业中,培训计划是推动组织发展和员工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会根据员工的反馈和需求不断完善和更新培训计划,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为贯彻公司的"质
学期即将结束,我们需要对这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系统和全面的总结,为下一个学期的学习制定更好的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期末考试范文,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教学工作计划,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前
通过写培训心得,能够对培训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训心得中的每一篇都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共鸣和启示。通过学习《小学数
班主任工作计划是指班主任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安排和计划的行为,它可以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编写是班主任在新的学年、新
更多申请书的撰写需要我们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以吸引评审者的注意并与其他申请者区分开来。通读这些申请书范文,体会其写作技巧和亮点,能够对你的申请书写作提供参考
教师工作计划需要与学校和教研组的整体教学计划相协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些优秀教师的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重
教案模板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评价,以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同学科和学习阶段的教案模板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
教学计划的编制应该注重反思和总结,及时进行修正和改进。接下来是一些优秀教学计划的案例,希望对教师们有所启发。在新课标下,本学期生物要实现的是:(1)、获得有关人
在进行月工作总结时,我们可以回顾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进展、取得的成果以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下面是一些关于如何有效写一份月工作总结的指导和建议,大家一起来看看。
通过班级活动,学生们可以共同克服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队精神。如果你还没有头绪,不妨看看下面这些班级活动总结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位领导、老师们、同学
建筑的改造和更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能够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欣赏它们的设计之美。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进行上
贫困申请书是一种通过书面形式来向相关机构申请贫困救助的材料。以下是一些成功申请到援助的人们的贫困申请书样本,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参考。我叫xxx,是20xx级xx
教学工作总结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认真对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这个学期,根据需要,学校安排我上1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接下来,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这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相信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会有所启
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我们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让我们有更好的目标和方向。阅读以下范文,我们可以学到一些撰写心得体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从xx年3月份开始,我们
年度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有利于个人成长和进步。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年度总结范文,每篇都有不同的风格和观点,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通过演讲与口才的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说服能力,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演讲与口才总结是一种提炼和概括的过程,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
事迹材料的撰写需要准确、详尽地描述事件的经过、个人或团队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果。在这些事迹材料范文中,可以看到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人们在工作中所展现出的不同的聪明才智
总结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从中提取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写个人总结时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通过年终总结,我们可以回顾过去的一年,发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年终总结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年终总结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综合实践是一种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综合实践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学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些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
报告范文在学术研究、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下是一些写作报告范文的案例,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关于结构和内容的灵感。20xx年xx月xx日,
合作是一种互助互利的关系,通过互相帮助,我们可以共同成长和进步。合作让我们在团队中找到了归属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为了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关
国旗下讲话稿是我们表达对祖国领导人、英烈和各个行业英雄的敬意与感激的重要方式。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国旗下讲话稿吧。同学们受到意外伤害,很多是
活动总结是对自己和团队工作能力的一种检验和提高,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活动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3月份以来,回龙圩管理区由区党委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梳理所学所得。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发。。航天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
工作计划表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时间观念和计划能力,并减少工作中的压力和焦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工作计划表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赠与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行为,可以推动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赠与可以是一个团队、组织或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甲方:(身份证号:)。乙方:(身份证号
范文范本是我们取得写作突破的法宝,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请大家注意,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示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各位村民代表:大家好!感谢各位给了我这样一次
在重要的活动和庆典上,讲话稿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够传递信息、表达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优秀讲话稿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灵感。
月工作总结是对个人工作情况的一种总结和概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工作节奏和效率。如果你对月工作总结的写作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以下几篇范文,相信会对你有所启
通过致辞,主办方能够向受众介绍活动的背景、目的和重要性,引导他们进入正确的思维状态。继续往下看,小编为大家选取了一些令人难忘的致辞范文,相信对于大家拟写致辞会有
二年级数学教案的编写还要注意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请大家关注以下精选的二年级教案范文,它们涵盖了多个主题和教学内容,相信会对您的
申请人: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________族,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出生,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
小学生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希望这些小学生读后感范文能够给同学们带来阅读的快乐和写作的灵感。。这个寒假,我读
学期计划是我们计划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目标和成长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学期计划范文,可以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心得体会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学习和成长的态度。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可以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形势政策是每位大学生在
演讲稿的内容要涵盖主题要点,做到有条不紊,层次分明,避免跑题和重复。这是一份精选的演讲文章合集,里面包含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演讲范文。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范文范本是一种对某一类文章、作文、短文等进行总结和提炼的样本材料,它可以引导我们在写作时得到灵感和方向,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我想我们需要一份范文范本
家长会是了解孩子学习和生活状况的关键途径,可以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家长会上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相信对大家有所帮助。尊敬的各位家长:
合作是人与人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接下来是一些合作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合作中的挑战和应对之策。甲方:地址:邮编:电话:乙方:
范文范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提升写作水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本,它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排版的,可以供大家进行参考。在国外开公证委托书怎么办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的到来给了我们无比的鼓舞和支持。最后,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思考,汲取这些总结范文中的精华,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主持人:韩x(
实践报告还可以为其他人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实践经验的交流和共享。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实践报告案例,希望能够对你的实践报告写作有所帮助。系别:一系班级:广告(1)班
活动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找出问题所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活动总结范文。机关幼儿园中班组庆元旦大家唱活动在x园长的深情祝
心得体会是人们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得出的经验和感悟,它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以下是来自一些名人的心得体会,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希望能够给大家
优秀作文应该注重思辨和批判精神,通过质疑和分析来展示作者的独特思考方式。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范文的亮点和特点,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在写作中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才华。
安全演讲稿是在宣传和普及安全知识的同时,提醒和警示听众重视身边的安全问题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增强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促使他们关注自身安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
通过写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工作或学习提供指导。以下是一些经过编辑和校对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并进行改进。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个优秀的编辑不仅仅是一个修辞高手,还要了解读者的需求和背景,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阅读习惯。编辑是一个需要细致耐心和良好审美能力的职业,那么作为一个编辑,我们要
月工作总结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写作参考。
国旗下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国旗下,我们庄严地宣誓、庄重地致敬,感受着与国家的紧密联系。国旗下是一个团结的象征,让我们感到自豪和自信,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典型的个人总结范文,从中获取一些写作和思考的灵感。顾当初来物业应
租赁合同是租赁双方达成的书面协议,用于规范租赁关系和保障双方权益。下面是一份租赁合同的样本,供租客和房东参考,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乙方(承租方):
转正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梳理和总结的机会,有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如果你在写转正工作总结时感到困惑,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或许能够找到
培训心得体会,让我们能够深入思考、发掘和总结培训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史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让我醍
月工作总结可以展示我们在工作中的成果和进步,也可以为团队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如果您正在为写月工作总结苦恼,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您一些启示。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接下来是一些颇具见地的心得
个人总结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增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xx街道办事处以“防风险、除隐患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自己内心感受和情绪的认识,提升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在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中,作者深入思考和反思了自己的成长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优秀作文是在充分思考和拟定主题之后,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论述,逐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世界。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作文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
学生可以通过助学金申请书向相关单位展现自己的学术优秀和对未来发展的执着追求。助学金申请书范文是申请人理解和掌握此类书面材料的重要途径,需充分利用并善加运用。
租房的选择应该根据个人的需求和经济状况来决定,以在城市中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租房现象在大城市尤其普遍,是年轻人独立生活的必经阶段。想要租到理想的房子,首先要明确
在质量月里,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以达到提升质量的目的。质量月总结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一些成功企业质量月总结的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长会是加强家校互动、提升教育质量的架构,可以通过共同努力实现教育目标。下面是一些家长会的好处和重要性的相关研究,供大家参考。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参加了人生中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学习进度,保证教学进程的平稳推进。良好的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典型范例。
合同协议应该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并且双方都应该具备完全的法律行为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协议范文,希望对大家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供货方(甲方):_
述职报告的撰写需要注意语言简练,重点突出,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范文中包含了丰富的细节和实例,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如何撰写一份成功的述职报告。
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对于教学计划的制定,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
计划书的编写过程需要团队合作和沟通,确保各方的意见和需求得到充分考虑。通过阅读这些计划书范文,你可以了解到不同行业、不同目标的规划方式和实施策略。如果心在远方,
范文是一种典型的写作样本,它以其高质量和丰富的内容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这一刻,我等了很久。当《开学第
事迹材料是记录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在某一事件或者经历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心理、态度、观点等方面的具体资料。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生动而精彩的事迹材料范文,它们
通过编写计划书,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底需要做哪些工作,以及工作的优先级。请大家参考以下计划书范文,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灵活应用。本年度我校继续实行“青蓝工程”,我担
在学校里,学生们接触到不同的学科和知识领域,丰富了他们的学识。以下是一些学校中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分享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供大家借鉴。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
爱岗敬业是对组织和职业的忠诚,是对工作的认同和快乐感的追求。请大家积极阅读以下关于爱岗敬业的总结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工作和职业生涯有所裨益。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
借此机会,我想对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你们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和付出。希望这些范文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灵感,使我们的主持更加出色。【女】诚信与人天地宽。【男】
情况汇报通常以文字形式为主,但也可以通过图表、图片等形式进行辅助说明。在情况汇报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范文中找到一些好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控能力,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大家可以参考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掌握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3.培养同学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
代理是指在他人委托下,代为处理某项事务或行为的人员或机构。以下代理范文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对代理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计划书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工作更加高效和有成效。最后,这些工作计划书的范文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作计划书的写作要点和技巧,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生产是一项需要勤奋、创新和协作的工作,它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团队的协同配合。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生产成本控制和降低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请看以下范文。
在撰写讲话稿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安排,将重点内容突出,并采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是一份丰富多样的讲话稿范文集合,希望对大家撰写讲话稿提供一些启示。郑席。同学们,我
自查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应注重提炼核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和总结经验教训。在编写自查报告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范文,学习他人的思路和表达方式,以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
通过工作计划表,我们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使工作与生活平衡,提高我们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以下是一些工作计划表的实用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通过实践报告的撰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实践活动的本质和目的,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以下是本文为大家整理的实践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
无论是邀请嘉宾、领导讲话还是自我发言,致辞都需要我们认真准备和深入思考。现在让我们跟随以下的致辞例句,一起领略一下演讲的魅力吧。尊敬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青年朋友
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经验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有必要把这些体会写下来。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QCC(QualityCont
个人总结可以帮助我们重塑目标,调整学习和工作的策略。如果你对写个人总结感到困惑,不妨阅读一些优秀范文,或许能够找到一些写作的思路。截止目前:共计完成了审字报告2
报告范文是对某一事件、问题或主题进行全面分析和阐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向读者传达相关信息并提出具体建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计划书是以逻辑和条理性为基础的,它要求我们对事情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分析,从而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撰
发言稿的整体结构应该清晰明了,让听众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记忆。在准备一个重要的发言时,参考一些成功的发言稿范文是非常有帮助的,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发言稿范文,供大家参考
服务月是指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而设立的一个月份,通过各种活动和措施来宣传、推广和完善服务。在服务月期间,各个部门和员工都会积极参与,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