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制需要考虑学科特点、课时分配、教材内容等因素。下面是一份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欢迎参考学习。
热门丝绸之路音乐教案范文(14篇)篇一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
[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3、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
5、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热门丝绸之路音乐教案范文(14篇)篇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热门丝绸之路音乐教案范文(14篇)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开辟的意义。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课《、丝绸之路》(板书)请看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
1、师:怎么实现目标呢?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
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读流利)。
师:生字都认识了,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赶紧开始练习,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1、生练读。
师:时间到,谁敢来读?要求:读的时候,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2、指名读。
3、生评议(是否流利上去评)。
(指后进生朗读,读得不太好的由中等帮忙,如还读不好的,可由优等生进行范读)。
4、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确实读不好的,教师可范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分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1、生自学,师巡视。
2、指名回答,不足他人补充。
本文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1):写“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的样子。
第二段(2——13):由雕像引出的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第三段(14):点明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价值。
五、第四次“先学后教”(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以在旁边划一划、读一读,做出简单的批注。)。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六、小练笔。
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生说,不足他人补充。
2、师小结: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热门丝绸之路音乐教案范文(14篇)篇四
1、学习过渡段以及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1。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热门丝绸之路音乐教案范文(14篇)篇五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1课时。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集体讨论,小组相互补充。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教师小结进入课题。
2.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丝绸之路》,看了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引导:什么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在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小结: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艰辛,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____”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热门丝绸之路音乐教案范文(14篇)篇六
1.认识9个生字,《丝绸之路》教案。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只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活的思想体验。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的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对西部历史的兴趣。
1.引入。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着无数的骆驼和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和文明,它是东西文化的通道,教案《《丝绸之路》教案》。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一起走进--丝绸之路。
2.齐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读准生字。
2.检查预习情况。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听了这话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5.小组合作讨论。
6.鼓励各小组陈诉自己的观点。
1.感受"友谊之路"。
(2)交流、生发;
(3)小结。
一条路,大同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朗读中国使者的话--到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
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啊?再次有感情的朗读。
热门丝绸之路音乐教案范文(14篇)篇七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热门丝绸之路音乐教案范文(14篇)篇八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热门丝绸之路音乐教案范文(14篇)篇九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热门丝绸之路音乐教案范文(14篇)篇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作用。
3、通过对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路线图的了解,使学生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技能。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5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主地学习活动建构知识为主,教师起帮助、指导的作用。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3、搜集与西域相关的诗词;与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图文资料,理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意志品质。
2、增强学生建设西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通过开通丝绸之路后东西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认识到无论古今交流才能进步、开放才会发展的深刻内涵。
(三)地位和作用。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是大一统的汉朝政治、经济史的延续。其中,汉通西域中的张骞被称为“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而汉通西域最终又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发。大漠戈壁展现了中国首次对外交往的精美画卷,对今后中外交流史的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且瑰丽的史实更是有力的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利用本课的教学资源更可以挖掘出交流才能进步,开放才会发展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就是兴趣为主,感性认识仍占重要地位。他们有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对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历史也略有耳闻。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教学的开发性资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开辟道路。而且初一学生是一个热情奔放的群体,他们愿意展示自我;也是一个自信、有思想的群体,他们敢于发表见解。基于以上的考虑,教师可以选择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沟通,实现知识的建构。
(二)课程资源重组与素材选择。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根据本课教学资源丰富、涉及范围广的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搜集与西域相关的诗词;与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图文资料,于无形中实现学科渗透、拓展本课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班超经营西域为小字阅读内容,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构思。
采用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在因学定教、多维互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梳理知识。采用质疑法、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达到师生的和谐互动,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载体,实现生生的融洽合作。鼓励学生主动式的、探索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中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过程。
导入:千?__万缕锦__前程牛郎?__女衣__还乡____入扣??花拳__腿。
讲述:这些成语都和丝或丝织品有关。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一起来学习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师:同学们,你知道历史上的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吗?
生:西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师:汉武帝以前西域各国的统治情况怎样?
生: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地区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师:那汉武帝以前汉朝对匈奴采取怎样的政策?
生:“和亲”
师:为什么汉武帝时开始反击匈奴?
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
师:汉武帝为了反击匈奴,增大胜算的砝码,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生:汉武帝时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师:应诏完成此项任务的人是谁?
生:张骞。
师: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师: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什么时候?
生:公元前138年。
师: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生:联合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师:张骞出使西域是一帆风顺的吗?
生:不是。
师:通过几位同学的表演,大家能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生:不辱使命、坚持不懈、忠君爱国。
师:很好,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师: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生:没有。
生:没有。
师:你用什么史实来证明呢?
生: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师: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在匈奴的,使他了解到西域的地理概况和风土民情,也了解到西域各族想同汉朝交好的想法。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
生:公元前1。
师:同学们记不记得公元前119年还发生了什么事?
生:卫青、霍去病在漠北战役大败匈奴。
师:漠北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生:匈奴再也无力与汉庭对抗。
师:那也就是说匈奴的实力减弱,而我们汉朝的实力却增强了。我们可以看出第二次出使西域跟第一次相比匈奴的实力发生了变化。
师:这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生:略。
师:发展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结果?
生: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师: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师:哪些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
生:汗血马、葡萄、石榴、苜蓿、核桃、乐器和歌舞。
师:哪些是中原传到西域的?
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
师:从上述双方交换的内容来看,西域传入我国的多以什么为主?
热门丝绸之路音乐教案范文(14篇)篇十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导入时候,可以先做个这样的'小调查:“同学们,你们最爱吃的水果是?”对这样的问题比较容易,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然后问:你们知道它们从哪里传入的吗?从而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开始上课提起了胃口,整堂课的气氛会比较好。
点评:
教师注重思考,强调学习兴趣、方法,注重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不能复制,世界上既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贵在方法多样灵活。有了兴趣,自然让人兴奋,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要探索课改新路子,寓课堂以生机。课堂的生命在于创新,让课堂焕发活力。
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为了千百学生,实现千变万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热门丝绸之路音乐教案范文(14篇)篇十二
核心提示:课前三分钟,我利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丝路片断来导入,学生被那宏大的场面所吸引,一下子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体验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游戏,学生体会到当时张骞出使的艰难险阻,在课堂掀起了高...
课前三分钟,我利用20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丝路片断来导入,学生被那宏大的场面所吸引,一下子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体验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游戏,学生体会到当时张骞出使的艰难险阻,在课堂掀起了高潮。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它学习的难点是地理名词多,学生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安排了“根据课本的描述,绘制出丝绸之路路线图”这一环节,加深学生的印象。对认识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还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学生往往只能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商业通道这一层面。这需要教师点拨。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一位(古代的商人/学者/旅行家/工匠/使节),如何利用丝绸之路?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开动脑筋,自觉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丝绸之路除了物质上的交流之外,还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交流。联系今天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我设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开发丝绸之路?这一问题,让他们联系现实,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的教学。
所以我觉得本课在实施时,要注意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节奏要紧凑,做到有放有收,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热门丝绸之路音乐教案范文(14篇)篇十三
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使“汉之号令班西域矣”,标志着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国家的组成部分。它是先秦时期以后中原地区同西域地区长期经济文化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能力方面:
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二、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思想。
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四、教学过程。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两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热门丝绸之路音乐教案范文(14篇)篇十四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