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涵盖了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的确定等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了解教学计划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一
《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知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苏轼,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四十,时值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根据新课标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1、了解著名词人的生平,词的风格。
2、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当堂背诵课文。
3、紧扣“狂”品味词句。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停顿,节奏与语气。
2.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
1、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词人面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朗读教学法:这是一首词运用典故,含蓄蕴藉,含而不露,教学时创设学习氛围,老师作好朗读指导,努力以声表情,以情表意,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狂”与“豪”。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
导入。课前,以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导入。用竞猜的形式介绍作者。
介绍写作背景。学生适当补充介绍,检查预习情况,有利于增加学生文学常识。
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意。先由自由读、个人读、齐读,师范读,教师作好朗读指导。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培养培养自主学习词的有效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多次阅读的基础上感知文意。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
师生共同赏析,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让各小组讨论,思考出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思考。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在学生回答结束以后,及时给予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拓展延伸:对比阅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进一入让学生感知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
课堂小结:〈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狂”字贯穿全篇,在词中既有外在表现也有内在心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到贬谪却依然保持一种达观态度,有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个作业: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本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流畅、形象。
教学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学过程能否体现目标,都需要教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及时地进行课外训练,可以很好地反馈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效果。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学生正确掌握了本词的思想内容,对词人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能及时了解并熟悉课文,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原有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但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调整。
1、全新引入,调动积极性。
2、师生互动有效教与学。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二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再齐读,老师点拨后,学生再齐读课文。因为读的不够理想,让学生听了录音示范后,再让学生自由训练,最后再让学生个别示范。
这细致而充分的朗读,在理解文意与示范朗读方面是有益处的。但细想来,却又有大缺陷。
首先这样的朗读过分集中,使得本来书生朗朗的课堂,只在此时热闹了一时,却并未贯穿始终。这使得朗读的效益大减,只起到理解文意与为读而读的作用。如果这一时的朗读能够在整堂课上细水长流,那么他的效能既可帮助理解文意,又可加深词句的赏析印象,更能体会词的意境与情感。
其次这样的朗读指导过于强硬,无论是教师关于高低、轻重、快慢的指导,都非学生自己的情感体悟,而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即便学生能够读出一点感觉,也决非来自他们真实的体会。如果在学生自由朗读后,不是齐读,而是让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在表达自己的体会后再来指导。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示范作用,又引导学生在初步的了解与体会后再来朗读,那样的读才是有效的朗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三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四、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六、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后记:训练1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做到;训练2只要求有能力有兴趣者完成即可。)。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
3、了解豪放派词人及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豪放派词人及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难点: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他: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他是苏东坡。
二、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五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苏轼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四十,时值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阅读,体会四首词作的异同点。
1、诵读法。诵读入文本,诵读涵咏体验文字包含的情味儿,诵读体悟词人愁绪的不同滋味儿,诵读感受词人不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中,诵读是涵咏、品析、体验、感悟的前提,诵读是输入,也是情感再现的手段。
2、对比品析法。对比解读,是解读这两首词愁因不同、愁滋味不同、愁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有效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是发现事物不同的常用方法,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主观想象。诗歌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营造意境的。《辞海》中说:“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4、主问题引路。疑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笔者用“头发为何而白”——“愁的原因一样吗”——“愁的滋味一样吗”——“愁的表现形式一样吗”来激发学生带着问题比读这两首词,同时用这样的问题链作为教学的主线。
学生准备:课本。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六
本文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第一篇。政治上,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饱尝艰辛。但他生性豁达乐观,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他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词人在上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阙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有效地欣赏词的韵味,感受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立功报国的愿望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试图引导学生读题、读人、读文,争取读通,读懂,读透。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细读古诗词,找准切入点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这是提高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读出韵味,诵读出精神,读出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这些更为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七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3、苏轼“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样的一路?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信通过学习,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补充材料:“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豪放词的朗读方法。
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
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4、以小组朗读评比的形式,强调豪放派作品的'朗读气势,在朗读中感受苏词豪放的特点。
三、感性体验苏轼的“狂”
1、在朗读苏轼这首词、体会“豪放”的风格特点时,应重点抓住词中哪一个字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情怀?读出“狂”的感受。
2、这首词中苏轼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左牵黄,右擎苍”――对自己威风形象的得意之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声势浩大。
“卷”描绘出千骑席卷山林、人欢马叫、竞逐争奔的浩大声势。
“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气概。
3、圈划文中能够突出体现苏轼的“狂”的字词,并通过朗读重读加以表现。
“亲射虎”“看孙郎”“西北望,射天狼”等。
四、理性分析苏轼的“狂”。
1、苏轼为何而“狂”?(“狂”一般是由于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宣泄)。
“老夫”“鬓微霜”“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背景的补充: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国内外危机日益加深,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患时有发生。苏轼虽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贬官,但仍关心国事,坚持抵御外侮的主张。
希望报效国家,以身许国而又不被朝廷信任,报国无门,年华空老。
3、苏轼的“狂”是积极乐观的还是消极观的?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种“狂”?
“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
“何日遣冯唐”――对朝廷满怀希望。
“会”挽雕弓如满月――对未来的确信。
强调:反复朗读下片,尤其是体会“射天狼”上扬的语调。
确有悲壮之气,强调其中的“壮”
潇潇洒洒,秉承“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乐观、豁达。
有诗为证: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朗读体会。
四、苏轼对于宋词。
1、重现补充材料: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2、通过这首词,你对豪放词有哪些认识?
内容多写建功立业,情感激昂高亢。
3、苏轼对于词发展的转折性影响。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创豪放派风格。
(2)以诗为词,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形式。
(3)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
(4)不拘泥于曲调音律,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八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1课时。
宋代苏轼也曾经组织了一次武装演习,不过他的目的却是提高民众保卫祖国的意识和能力,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这次演习的盛况和作者的感想。
1、谁在哪里出猎?苏轼和他的同僚在密州出猎。
2、出猎的装束是怎样的?出猎的场面是怎样的?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3、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希望能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4、这首词的风格怎样呢?
豪放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请同学们读一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
2、“密州出猎”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出猎和出猎的地点:密州。
3、出城打猎,不同于一般的消遣式的打猎。
学法指导:“知人论世”是解读经典的有效途径,走进作者、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世界。
1、作者是谁?苏轼。
2、你了解苏轼吗?学生自由回答、补充。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九
初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学生,只要抓住文中的三个典故及作者的行为和想法,再结合背景具体分析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情感。所以从朗诵、赏析、感悟出发,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1、本单元不管是从文章编排《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及《词五首》中的词(《望江南》《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破阵子》),还是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都以“古代杰出人物”为话题,让学生从他们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努力奋发向上。
2、本课核心是让学生感受到苏轼豁达的胸襟和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让学生学会处理生活中的挫折与坎坷。
1、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赏析能力,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1、通过朗读,加深对词的内容理解,准确把握情感。
2、以提问、合作、探究等形式赏析,理解作者的情感。
增强学生勇对挫折的勇气,培养爱国意识。
1、朗读课文,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2、赏析词文,理解词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1、文中典故的含义。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
1课时。
学生:利用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
教师: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学,无比璀璨。说起中国文学,不得不说古代文学;说起古代文学,不得不说唐诗宋词元曲;说起宋词,不得不说苏轼;说起苏轼,必说豪放词;说起豪放词,定说《江城子密州出猎》。因为他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首豪放词。
二、作者及背景。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背景: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由于政见不合,苏轼连续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见无效果,苏轼乃自请外任。先在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又从杭州来到密州任知州。他虽在地方任官,却一直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在中央任职,以便大用于世。
熙宁八年(1075年)冬,密州久旱,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
密州知州苏轼到常山祭祀祈雨。回来的路上,与同官梅户曹在铁沟会猎,随后写了这首出猎词,抒发自己的志向。
三、课文朗读。
1、学生看幻灯片,自由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词,注意停顿,初步感知词的内容。(约两分钟)。
2、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用笔标注老师重读和拉长音的字,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3、学生齐读。
男生读(初步体会词的风格)。
男女齐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气势)。
4、诗词除了要抒情之外,还可吟唱,为了加强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我们来听一下黄梅戏版的《密州出猎》。
四、词文赏析。
(一)上阕赏析。
1、再读上阕,讨论:你在上阕都看到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些什么声音呢?
讨论并明确:看抓住锦帽貂裘,苍鹰、黄狗、千骑、倾城、太守射虎。
听:狗吠,鹰啼,人声鼎沸,动物逃窜,众人围堵。
2、用一句话来概括上阕内容?
明确:太守出猎的壮观场面。
3、在上阕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太守,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我看到了一个具有少年人豪情狂态的老夫,意气风发,精神抖擞,(40岁,自称老夫,颇有悱恻之意)。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即“狂”。
4、从哪几个方面可看出太守之“狂”?
明确:“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狼”。重点解释“千骑卷平冈”“亲射虎,看孙狼”。
5、试背上阕。
(二)下阕赏析。
1、齐读下阕。
2、下阕那句话紧承上阕而写?
明确:酒酣胸胆尚开张。此句话紧承上阕“亲射虎,看孙狼。”而写,依然体现了作者心胸开阔,豪情万丈的情怀。“鬓微霜,又何妨!”便是很好注解。
3、在下阕中,作者连用两个典故,分别有何用意?
讨论并明确:用冯唐的典故,其实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够派冯唐来赦免他的罪名,使他能想魏尚一样,有机会再被朝廷重用。那他做好准备了吗?当然,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即可看出。这里作者再用典故“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他要“雕弓”射向西北的西夏和辽,就是想要再次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4、用一句话概括下阕内容?
明确:抒发作者立志报国的强烈愿望。
5、在下阕中,你又看到怎样的一位太守,试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我看到一位想要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太守。用一个字,可用“豪”(开张)。
6、试背下阕。
五、谈体会。
示例:人不应被困难和挫折打倒,而应像苏轼一样,有凌云壮志。
学习本文,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苏轼的胸怀不是一般的豪迈了,因此读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采用读析并重的原则,在朗读中体会,在讨论中赏析,积极调动学生合作探究课文内容,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对课文准确理解。同时借助幻灯片辅助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为了此次参赛,我精心设计教案,积极从网络上搜索课文有关的资源,做好课件,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由于在讲课中,对上阕的分析过细致,导致下阕分析显得有点仓促,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今后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切不可前松后紧。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
学习目标:
1朗读品析,体会豪放词的艺术特色。
2知人识词,理解苏东坡的思想情怀。
导入:
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苏东坡为什么会令人感到亲切敬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来到密州,一起观看他的出猎之旅!
一.读词知境,感知豪放之风。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诗词如果不加以朗读吟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
1初读,读准字音。生读,订正字音。齐读初步感知。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一
课前我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为了使我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为课堂所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设计了初读正音、听读名义、赏读析词、悟读词眼几个环节,试图以“狂”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感悟作者出猎时的狂态和想要为国效力的狂心。通过学生描述一幅幅画面来感受形象与情感。接下来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得:首先在对文本的语言分析这一环节,疏通文字以后,我做了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上片对出猎的壮阔场面进行了大量描写,也是最直观体现作者“狂”态的。我让学生想象词的上片中壮阔的出猎场面,用“我看见了……,“我听见了……”这样的话语,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想象力,让空洞的文字变得生动,更好地为下片体会作者的感情做准备。其次在读法的指导上,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我对字的重音,句子的.节奏,整首词作朗读时所应把握的感情做出了适当的指导,让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学生课前和课中的朗读明显有进步,能读出整首作品的豪放之情。
失:这一节课中,也有遗憾。比如在听读明义的环节上,没有留有时间为学生答疑,使得下面环节的描述画面有些困难,这些都是因为前一环节的处理不到位,还没有弄懂词义。对学生所答问题的指导上,我做得还不够。没有因势利导,这也提醒了我,面对不同的学情,老师向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自己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还应当注意教学的评价语言。这也督促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多上好课,让遗憾变少,精彩变多。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二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朗读教学法:教学时创设学习氛围,老师作好朗读指导,手语与语言结合,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江城子·密州出猎》“狂”与“豪”。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当堂背诵课文。
2、紧扣“狂”品味词句。
过程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停顿,节奏与语气。
2、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词人面对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所以我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扩展阅读试着走近诗人,学会评价诗人。
我的主要教学流程分为三步:朗读—品味—扩展。
1、导入。
我是这样带领学生进入情境的:讲到词我们不能讲到苏东坡,他开创了豪放词风,今天我们要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2、朗读。
这一流程我组织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意,进而品味词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同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我的设计意图是培养自主学习词的有效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在多次阅读的基础上感知文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3、扩展。
我是这样进入这一流程的:诗人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完成了自我形象的塑造,他年岁虽大,却富有少年人的狂兴,他有昂扬的风姿,更有高超的本领,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
接着,我和学生共同完成内容与形象分析。
我出示这样一个问题: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看到问题后,积极展开讨论,我也参与到其中,在这里,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我只是一个引导者,我们在这一部分用的时间比较长,最后得出结论,词人在这里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分析词的内容。
接下来,进入下一环节: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首先是我领读课文,学生跟读,细细品味。
我们分析总结得到上阕: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亲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下阕: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重点明确: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概。)。
4、这首词的艺术风格。
由上部分词的内容和词人的生活经历得出。这首词借写“出猎”,实际是表现了作者要求保卫边疆,随时准备抗击辽与西夏贵族统治集团侵拢的决心。
(在这个环节,我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在学生回答结束以后,及时给予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5、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个作业: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本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流畅、形象。
(本课教学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学过程能否体现目标,都需要教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及时地进行课外训练,可以很好地反馈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我特意设计如下板书:
北宋·苏轼。
豪放派。
狂·胸胆开。
西北望·射天狼。
豪迈昂扬。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三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等篇章,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和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学习该词,主要是学习多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本节重点: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本节难点: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1、导入新课:
2、学案反馈:
(1)通过导学案的批改,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下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导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只有反复吟唱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诗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词。
朗读全诗。
活动指导:
1、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2、自己反复练读,读出其中的节奏、感情。
3、小组内互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赛读。
3、探究活动:
链接语: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词的内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感情。
合作探究:
一、理解诗意。
活动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意。
2、存疑之处,组内讨论解决。
3、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导入:我们常常被词的感情所震撼,一颦一笑,一滴眼泪一条河流,一颗星星两片花朵,都深深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二:多角度鉴赏词情。
品读鉴赏本词,理解词所表达的感情?
温馨提示:
1、分析题目,理解词情。
2、抓关键词语,理解词情。
3、从词中的景物或者典故,理解词情。
4、知人论世,理解词情。
5、通过想象画面,更加深入理解词情。
6、注意诗的最后两句,词人往往卒章显志。
训练案。
1、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2、整理、汇总本组所提问题。
结语: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狂热的期待!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是一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5、总结点评:
(1)合作探究后动后,小组展示,学生点评,进行知识、方法总结。
(2)课堂小结:小组之间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课堂优秀小结:评选优秀小组、优秀个人。
6、布置作业:
1、赏析陆游《诉衷情》所蕴含的感情。
2、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和余秋雨《苏东坡的突围》。
7、预习新课。
《破阵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宋代苏轼也曾经组织了一次武装演习,不过他的目的却是提高民众保卫祖国的意识和能力,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这次演习的盛况和作者的感想。
二、检查预习。
1、谁在哪里出猎?苏轼和他的同僚在密州出猎。
2、出猎的装束是怎样的?出猎的场面是怎样的?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3、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希望能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4、这首词的风格怎样呢?
豪放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三、学法指导。
请同学们读一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
四、读题。
2、“密州出猎”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出猎和出猎的地点:密州。
3、出城打猎,不同于一般的消遣式的打猎。
五、读作者。
学法指导:“知人论世”是解读经典的有效途径,走进作者、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世界。
1、作者是谁?苏轼。
2、你了解苏轼吗?学生自由回答、补充。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五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六
上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课我作了有益的探索,表现出三个特点:
一、因“放”而活。
这堂课开放性很强,老师没有预先设置套路,引生入瓮,而是让学生在自己预习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质疑,在自主阅读中生成问题,教师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这对教师来说,具有挑战性,但本堂课的生命力正在于此。在理解词的主旨和典故这一教学中心环节里,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活而不乱。这正是课程标准倡导的。
二、因“合”而深。
这里的“合”,侧重于合作学习,即学生带着疑问到小组里进行讨论、研究,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有效地解决问题。毛老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并充分发挥这一特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整堂课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氛围中展开。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师生之间的探讨和谐自然,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说教者。由于“合作”,对诗歌的挖掘较有深度,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表及里,逐步深化。在“诵读”这一环节中,教师持合作的态度的“示范”,通过取长补短,师生共同进步。
三、因“引”而高。
诗言志,词言情。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领会词中的“情”,就可以达到诗歌教学的最高目标。课堂教学中,毛教师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导向重难点,抓住词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领会词的意境。
《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只有70字,但字字珠玑,意境深远。毛教师通过背景引导、诵读引导、词眼引导、典故引导,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从感性的层次到理性的高度认识了苏轼的报国之志,从而落实三个维度目标。
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异地借班,现场作课,难免有不足之处,主要是:
(2)嚼得太碎,过分纠缠一些细节,重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对全词整体感知不足;
(3)诵读缺乏足够的指导,未能充分引导学生感受词的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七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四十岁(熙宁八年)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苏轼写射猎的诗词不只是这一首,与此同时,他写了《祭常山回小猎》及《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等数首诗。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是说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梁书张充传》:“充少时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锦帽”两句,写出打猎的阵容(“锦帽”是锦蒙帽。“貂裘”是貂鼠裘)。“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孙郎”指孙权。孙权曾亲自射虎,马被虎伤,权用双戟掷过去,虎为倒退。见《三国志》)。
下片写自己的雄心壮志。“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三句说自己虽然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尚有豪放开朗的心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用《汉书张冯汲郑冯传》的故事(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获罪被削职,冯唐谏文帝不应该为了小过失罢免魏尚,文帝就派他持节去赦魏尚)。苏轼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他。末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与此词同时,苏轼写过一首《祭常山回小猎》,诗中云:“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也说自己犹能挥白羽扇退敌(西凉簿:用西凉州主簿谢艾事,艾本书生,善用兵,故以此自比。见查注苏诗引《乌台诗案》)。还有一首《和梅户曹会猎铁沟》诗,开头两句说:“山西从古说三明,谁信儒冠也捍城”(“三明”用《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颖字纪明,初与皇甫威明、张然明并知名显达。京师称为“凉州三明”),都是表示自己虽然是一个书生,也要为国戍边抗敌。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词中不但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同时也表现了他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八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针对目标3,通过交流合作,学生能说出赏析名句的方法。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自学指导一: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分钟。
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手中资料及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自学检测一:
2、唐宋八大家指:——、——、——、——、——、——、——、——。
3.背景简介: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自学指导二: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分钟。
要求:1.听朗读,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感情。2.请结合手中资料或课下注释,概括出词的大意。
自学检测二:
1.理解词意:(上)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下)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狂)。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3、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4、本词两部分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上片:记叙打猎的威武场面。
下片:抒发要报效国家的决心。
自学指导三: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分钟。
要求:小组讨论,赏析名句。
自学检测三:(名句赏析)。
1.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
情感?
a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突出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老,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c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1、你能找出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威风凛凛。
2、你能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千骑卷平冈”---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3、请你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表现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
“酒酣胸胆尚开张”
5、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句?
“鬓微霜,又何妨!”
6、表现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7、表现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默写背诵全词。
2.完成同步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