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屈辱史论文(优秀14篇)

时间:2025-01-19 作者:影墨

范文范本是指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经验总结,得出的对应该领域写作规范的准确描述。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参考,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

中国近代屈辱史论文(优秀14篇)篇一

《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后转卖给民族资本家并几经易主,抗战初期一度停刊。1938年10月在上海复刊,直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几经波折,历时78年,共出版25600期。《申报》作为中国现代的报纸开端和标志,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申报》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资料。特别是记录了上海当地及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再现了当时军阀、地方势力、中共和其他党派及人民群众的活动。

(一)报道全国性重大事件。

《申报》曾对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包括学界如何反对割让领土、拒绝对德合约;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并迫使他们辞职的报道,学生罢课与学生被捕情况的详细记录。更加珍贵的是,保存了罕见的的历史照片,将的全貌更直观的呈现给后人。

(二)报道地区性史实。

1872―1929年,《申报》对苏沪等地进行了长达80年的持续报道。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报道区域也精确到具体县市。《申报》通过这些鲜活的新闻,对江南地区人民生活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社会风貌形成以及社会变动轨迹进行了持续而广泛的报道。这些细节性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近代中国史研究的空泛,使史的研究更“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申报》无论是从办报宗旨,报道角度的拓宽还是新闻业务的改革,都值得后来人学习借鉴。

(一)办报宗旨。

它始终都在追求新闻独立自由、客观公正、及时准确、为大众服务的理念,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美查称,“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嫁穑之苦”。

《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1874年《申报》刊出经由丹商大北电报公司海底线路拍来的关于英内阁改组的伦敦电讯,为国内报纸刊出的第一条电报新闻。津沪电报线路于1881年12月交付后,《申报》立刻把握机会,利用线路传递南北各报新闻。

(二)舆论监督。

报刊一直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公共舆论的平台,因此,把握并利用报刊的舆论导向就成了近代中国各种势力追求权力表达,诉求政治立场的必选之地。在每次剧烈的政治斗争或者社会对抗中,报刊会被卷入其中,并置于风口浪尖。《申报》自创刊以来,始终被不同时期的各种政治势力所争夺的公共舆论平台。不管是美查为赚钱扩张经济势力创办报纸,到席子佩接手经营,再到史量才主持,最后到共产党接手大陆而退出舆论界,中外各种政治势力为占据《申报》这个舆论至高点,进行了纷繁复杂,“刀光剑影”的斗争和合作。《申报》一路走来,中国社会的公共舆论空间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舆论空间的不断扩大,公共舆论平台的建立,人民拥有了更多的表达机会。各种政治势力进行争斗时,不得不考虑到人民大众的呼声和言论。报刊舆论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减阶级对抗,促进社会和谐。

(三)时评。

陈冷在新闻评论方面提出,报纸应该做到“明白公正”,即言论既要为读者提供明白的观点又要有公正的态度。对于评论的文体,他主张用言简意赅的时评文体取代《申报》传统的“论说”。他的每日一议、尖锐泼辣的是评委《申报》赢来了不少读者的喜爱,使《申报》步入巅峰。

“时评”在很长时间里起到了《申报》的“社论”作用。社论是“代表报刊编辑部的权威言论。它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的政党、社会政治集团和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时评”专栏是报刊业务的一种进步,半文半白的语言已经被白话文取代,报刊语言的白话趋势已成必然,用白话文创作“时评”适应了语言的变化。对于时评文章的发展而言,这是一次大的调整,虽然放弃了原有的特点与风格,但迎合了时代的发展,为时评文体带来新的生机。

报纸可以宣达政令,也可以掌握主动权,分析时局,探讨国家出路。《申报》中有很多时评是对时局政治的客观分析或是探讨国家出路的“救世文章”。“九一八”事变之后,《申报》发表了时评《国人乎速猛醒奋起》号召国人迅速惊醒:“今日之事,痛哭不足以救国,轻举不足以救国,待助于人犹不足以救国。救国在于积极有效之行动,在于万众一心之团结。”此外,每逢元旦,《申报》都要发表一篇新年展望的时评,年末又要发表一篇对一年之内进行总结的时评。虽然每年各不相同,但大致都要劝告政府善待国民,增强国力。

(四)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这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以满足当时主要读者群――旧时文人的兴趣爱好。这一创举为后起的报纸所效仿,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研究读者爱好,满足其正当需求,保证一个稳定的受众群。

报纸的企业化是民初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的一个重要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估计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空间,给中国商业性报纸实行企业化方针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申报》首先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迈步。

(一)广告。

该报聘请张竹平任经理,设广告推广科,派出外勤四处招揽广告,改进广告设计,代客户绘制广告图样,撰写文字说明,直至客户满意,这些服务都深受工商界的欢迎。因此,《申报》的广告日增,成为盈利的主要来源。广告的版面面积逐渐由十分之五六增为十分之六七,超过了新闻报道的版面。

《申报》广告值得挖掘的东西有许多,完全可以按照时间线索,从《申报》创直直至停刊,对广告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细细分析,追溯近现代广告发展变化的轨迹,把握近现代广告的发展规律,理清现代广告如何一步步从粗糙走向成熟,其中义有哪些是值得借鉴的合理要素,这在广告学上是很有意义的。倘若对其中的各种广告进行深人分析,对广告者、广告内容、广告对象、广告效果进行剖析,从而找到许多有价值的广告经验和手段,这对制作现代各种类型的广告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更新技术设备。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理论。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的“讯息”不是各个时期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从媒介技术的角度,强调了媒介的社会历史作用,虽有片面性,但媒介技术的变革的巨大历史功效是不容忽视的。

《申报》花费70万两白银于1918年建起高5层、拥有百余间房间的报馆大楼,又从美国购进两部最新式的印报机,两小时可以印完十多万份报纸,添置配套的制铜版机、铸字机、压纸版机、浇铅版机、铜字铜模等机器,还自备汽车,加快送报速度。这一切,使《申报》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并为以后进一步企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知人善任。

文化与经济领域一样,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媒介的成败其实就取决于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实力。像任何成功的事业一样,《申报》的经验在于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并让其各展所长,用好了人才,使这支队伍的团队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史量才自接办《申报》起,就分外注重报社的人才建设,从创业初期被称之为史氏“左膀右臂”的经理张竹平、总编辑陈景韩,守业期经理马荫良、总编辑张蕴和、《自由谈》编辑周瘦鹃的选择、使用,到鼎盛期规划人才黄炎培、陶行知、报业专才戈公振、副刊编辑黎烈文等人的吸纳、任用,无不显示其慧眼识人,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灵活实际的用人风范。史量才非常善于抓住对方身上最适合于《申报》的特质,为他所用。越是在报纸发展的关键时期,他越能大胆放权,给人才足够的发挥空间。

《申报》作为近代中国最大影响、实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的中文商业报纸,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无论是从史学、新闻学、经济学角度提供参考,在法学、文学等其他人文社科方面也有很大的价值,对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值得后期报纸及现代报业借鉴。

中国近代屈辱史论文(优秀14篇)篇二

摘要:近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从左宗收复新疆,胡雪岩与洋斗商,到张謇实业救国,康梁戊戌变法,六君子横刀向天笑,再到黄兴雨花台起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求共和真理之路漫漫,却演绎出一系列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决定历史的是人,是那个时代的人,是一批用热血与精神相交织的人。

前言: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从救亡图存的角度说是一部人物史。本文从各阶层角度分析近代人物为何纷纷涌现的原因,又从整体以及历史渊源方面分析近代人物源源不断涌现的规律。从晚清到辛亥,人物构成了近代那独一无二的旋律,他们的出现对今天仍有启示意义。

关键字:鸦片战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革命;爱国主义。

纵观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的不屈精神与爱国主义演变成救亡图存的原动力,同时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各阶级亦怀投机主义,对纷争乱世产生雄霸天下的想法。

时代造就英雄,也逼我中国人自立自强。

从晚清开始,鸦片战争一下子敲醒了那些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于是他们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如林则徐虎门销烟为的是强健国民素质,维护国家长远,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为的是开启民智,而洋务运动则为富国强兵,但也有增强自身在朝威望。这其中既有士大夫精神,也有中国人爱国主义,自强自立之道。可以说是时代危机感促使先进人士投身救亡图存中,也催生了一批仁人志士。但由于封建势力依旧强大,近代化初露端倪,以致运动革新屡遭失败,也为乱世枭雄的出世埋下了伏笔。

晚晴社会动荡,税收苛刻,加上体制死板,科举制度依旧存在,小农经济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加上西方思想的传播,激发了一些底层知识分子的救国思想,于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从白莲教,太平军起义,到捻军起义皆系晚清体制腐败,民不聊生。如洪秀全因科举屡次不中,却以一本***小册子而转变思想,为天下耕者有其田而激起奋斗之志。而石达开自小看到民不聊生的困局,于是决定起义而救天下于水火中。农民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使最广大的中国人民更加觉醒,为后来革命人物的出现创造先决性条件。

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毕竟有其局限性。思想的狭隘性,各阶级及各派的矛盾以致太平天国内部的分裂,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重重,如胡雪岩系左宗棠一派,而盛宣怀系李鸿章一派,两者互斗,加之面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而束手无策,从而导致胡破产的悲剧。这就迫使资产阶级出世以再救中国。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激发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而政府对民间设厂的放松,近代教育的发展,西方民主自由科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甲午中日战争又一次敲响了地主阶级无能的警钟,资产阶级维新派率先登上了英雄的舞台。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运动到百日维新,其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爱国的进步思想,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如康有为经过学习,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他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梁启超更如是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接着,谭嗣同等人又在南方创立湘报,文化传媒有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思想先进的中国人,使之为国家自强民主而奋斗。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而改良派的失败,使资产阶级内部不断反思,亦促使革命派大展手脚。一时间革命人物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天下,黄兴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并贯彻实行。孙中山先生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而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更是催生出一系列将思想解放的革命壮士,为近代后期的人物传播了民主思想的火种。

但改良派以及旧势力亦投机革命,局势的复杂性使各方人物辈出,而三座大山的存在,亦使那个时代容易将能臣变为奸雄。如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期军阀混战。而对革命后未来的憧憬也使革命人士不断坚定信念,为之前行。如蔡锷舍荣华富贵而投身于护法战争。一时之变却造就了不同人生,乱世,亦是个人理想可以迸出火花的时代,更是天下理想成为朝阳的时代。

正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往那种向往自由的思想如洪水泄了闸般涌流而出。思想改变人,意识的能动性促使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企业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各阶层知识分子各言自我观点。陈独秀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使新青年变为一方平台,蔡元培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使北大成为一方阵地,鲁迅更是剖析中国人性,揭露黑暗,促使中国人更加认知自我。而优秀思想对人的巨大影响性,催生出更多的仁人志士去救亡图存。

爱国主义始终是救亡图存的核心动力。自古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当代的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无不体现人物舍不开救国,救国离不开人物。而近代则是爱国主义从古向今过度的一个时代,爱国从忠于民族到真正忠于天下,不断认识世界,革新思想,抵抗外侮,不断有近代人为大我舍小我,成为不朽的灵魂,而这种灵魂又影响下一代人再去抛头颅撒热血,以致近代爱国人士源源不绝。

越是束缚人性的社会,越能激发人的潜在的自由思想。如乌托邦主义就是中世纪阴霾散去后方才绽放光芒。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也希望建立一个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理想社会。为此理想社会,受千年封建压迫的中国在近代不断出现为此奋斗的仁人志士。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近代国家变革具有阶级派别递进性,类似于达尔文进化论,地主阶级腐败,农民阶级落后,继而资产阶级改良派成为变革国家的主导,而其局限性又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国家的原因之一,而资产阶级亦有其局限性与软弱性,这就需要无产阶级去将革命进行到底。这种阶级递进性不断催生出一系列仁人志士,同时在递进的过程中又有不少枭雄诞生,但在中国统一的大局中,他们毕竟只是昙花一现。

乱世促使救世人才的爆发性增长。自古以来,乱世是人才最多的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于先秦,东汉末年却英雄辈出,魏晋南北朝三教九流各放异彩,而近代则不断出现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割据一方的军阀枭雄,影响当代的革命领袖。近代的确是一个面临内忧外患的乱世,而各阶层人物各有生存之道,也各有治世与乱世的独到思想,于是焉,各方人物各显神通。

近代是古中国文化与先进西方文明相冲击的时代,儒学中尊重儒士的风气依旧存在,于是便有章太炎敢摇扇坠怒骂袁世凯,梁启超敢入军营行谈判。中华文化中重文轻武的礼节依旧存在,这种传统风气是促使仁人志士不断出现的原因之一。

总结。

时代造就人物,而历史根性亦为造就人物奠定基础。人物辈出的时代定有规律,这种规律在今天人有借鉴之处。而纵观近代史,感慨那些人物,但无论是英雄还是枭雄,他们的出世则需时代的惊天一变。近代史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历史,诸多仁人志士,人杰枭雄因这个时代而绽放光芒。正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发展,以及历史的影响决定了他们的非凡。

参考文献。

【1】《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著。

【2】《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美】杜赞奇著。

【3】《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英】方德万著。

【4】《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5】《中华民国史史料》季啸风、沈友兰主著。

【6】《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萧致治著。

【8】《民国人物列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寻辛亥革命之路》刘建强罗歆宏著。

中国近代屈辱史论文(优秀14篇)篇三

摘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对东西文化进行了研究,他用静、动范畴来描述东、西方文化的特点,认为中国可以充分汲取西方文化的优点来弥补自身文化形态的不足,实现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表面上看李大钊这样做是在调和中西文明差异,实质上是解决现实的新旧矛盾,以新代旧,以至于创造中国新文化。

关键词:李大钊;进化论;阶级论;东西文化观。

从晚清开始,中国大批知识分子怀抱救国救民之志负笈东瀛,在日本接受新式教育,由此这些新型知识分子受日本所谓东洋、西洋的影响,很早便形成了将世界划分为东、西二元化的习惯。李大钊在1914至1916年间曾短暂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期间也受到这一观点的影响。回国后,正值国内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李大钊任职于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北京大学,也积极投身于这场文化运动之中。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之争,伴随着袁世凯的称帝、世界大战的血火、新文化运动的狂飙,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全面展开。新旧势力生死搏斗,各种思潮旁流杂出,各类人物粉墨登场,既有康有为“尊孔复古”的叫嚣,又有陈独秀“民主科学”的呐喊;既有章士钊“东西调和”的鼓吹,又有胡适“全盤西化”的说教。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用犀利明快的文论,深刻剖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辩证分析了东西文化的优势,从而得出必须走十月革命的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论。因此,研究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有助于我们理解李大钊思想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发展,从激进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积极筹划复辟帝制。1913年10月,袁世凯在宪法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大本”。康有为等人以孔教会为基础,以《不忍》杂志为喉舌,攻击辛亥革命是“离经叛道”,提出“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吹捧孔子教义是“放诸四海而皆准”[1]657的经典,一时尊孔复古的逆流泛起。面对弥漫于社会的复古思潮,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主将,从巩固共和的目的出发,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了强有力的鞭挞。

李大钊明确提出:“中国的一切风俗、礼教、政法、伦理,都以大家族制度为基础,而以孔子主义为其全体结晶。”[2]244因此他着重批判孔子学说中的伦理道德。李大钊认为,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在君臣关系方面,只强调一个“忠”字,使臣子完全成为君主的附属品;在父子关系方面,只强调一个“孝”字,使子女完全听命于父母;在夫妻关系方面,只强调“顺从”“贞节”,使妻子从肉体到精神完全隶属于丈夫,没有任何人格独立可言。接下来,他进一步提出“孔门的伦理是使子弟完全牺牲于他自己以奉其尊上的伦理;孔门的道德是与治者以绝对的权力,责被治者以片面义务的道德”。[2]244这些论述可谓一针见血,直接击中了儒家学说的要害。李大钊进一步指出孔教的反动本质是“保护君主政治偶像”“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因此他立场鲜明地提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3]56他大声疾呼,奔走相告,鼓励新时代的广大年轻人要“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4]38李大钊明确表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3]80。这充分表达了李大钊与孔教势不两立的决心。

李大钊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的自然存在”,由宇宙产生的一切现象,都要按照自然法“渐次发生渐次变化”[3]79,道德也要随着社会的自然进化而进化。据此李大钊指出孔子“其人已为残骸枯骨,其学说之精神已不适应于今日之时代精神”,[3]80“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3]77。通过严密的论证,李大钊否定了孔子学说存在的价值,从而使“国教”之说不攻自破。

综上可知,李大钊这时的思想是以进化论作为武器,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他对于社会进化只从一般意义上来解释,还不能够了解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因此,他只是抽象地批判孔家的伦理道德,没有说明儒家学说存在的社会根源,所以对尊孔复古派的批判就显出理论上不足,说理性不强。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独辟蹊径,最早抛弃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孔子学说作了较为正确的分析。他指出:“孔子学说之所以支配中国人心长达两千多年,正是因为其适应了中国自封建时代以来长期存在且未有任何变化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并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构成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和精神基础。”李大钊进一步强调:“中国经济一旦变动,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将会逐步瓦解,‘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思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从经济上解释孔子儒学的存在、消亡的方法,戳穿了孔家学说“神圣”的外衣,使人耳目一新。当然,李大钊对于唯物主义的运用还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但是他的论述已远远高出当时思想论坛上其他人的见解。

还应该提到的一点是:李大钊并不完全否定孔子的历史作用,而是从历史的考察中肯定孔子学说的价值。他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3]79。他进一步讲到“故余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者也。”[3]80这一科学地对待孔子儒学的态度,比较合乎历史的实际,既沉重打击了尊孔复古派,又论证严密无懈可击,由此反映出李大钊严密的思维逻辑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在东西文化运动倡导者与尊孔复古派激烈交锋时,《东方》杂志以“不偏不倚”的面目出现,在“调和东西文化”的名义下主张保存中国旧文化,反对新文化。《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根据东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将东西文化概括成“静”的文明和“动”的文明,认为现在西方“动”的文明已露弊端,“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火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而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固有文化提供了举国上下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因此主张用“中国固有静的文明”来救济“西洋文明之弊”。李大钊也把东西文明概括为“静”“动”的文明,但比较的结果却迥然有异。

1917年,李大钊发表了《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一文,以“动”“静”及其相互关系为东西方文明之特质,并勉励当下中国的青年学子努力,让“我国家由静的国家变而为动的国家,我民族由静的民族变而为动的民族,我之文明由静的文明变而为动的文明,我之生活由静的生活变而为动的生活。”[5]96第二年,李大钊又撰写了《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在文中他列举多方面事物的二元对立现象,具体论证“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之说。李大钊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解释了“动”“静”的原因。他说,东方民族是“南道文明”,西方文明是“北道文明”。由于“南道得太阳之恩惠多,受自然之赐予厚,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而“北道得太阳之恩惠少,受自然之赐予啬,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奋斗,与同类奋斗之文明”[6]212。南道民族由于“自然之富,物產之丰”,所以多为定居的农业民族;北道民族则由于“自然之赐予甚乏”,所以多成为迁徙流动的游牧工商民族。

这样就形成了中西方不同面向的国民性:“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6]213正是因为中国是定居的农业民族,家族不断繁衍生息,所以实行“家族主义”;而西方主要是从事游牧工商业的民族,家族成分单一,所以推行“个人主义”。此外,从性别比例来说,中国女子比男子多,因而推行一夫多妻制,而逐渐形成重男轻女的陋习;而在西方,女子比男子少,所以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切实保障妇女应有的权利。

李大钊认为东西文明区别很大:“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支配自然的。”在思想上东方人“以个性生存不甚重要,则事事一听之天命”,西方人“信人道能有进步,则可事一本自力以为创造”;就宗教信仰而言,“东方之宗教是解脱之宗教,西方之宗教是生活之宗教”;就伦理而言,“东方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就政治而言,“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统治,有世袭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2]57由此,李大钊认为中国封建文化有以下弱点:厌世的人生观;惰性太重;不尊重个性;轻侮妇女;缺乏同情心;偏重神权;专制主义盛行。因此,李大钊大声呼吁中国文明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出来,现在要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革新,这在当时如黄钟大吕,引人深思。

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虽然也有缺点,但仍处于优势地位。他指出:“东方‘静的文明’已处于‘屈败之势’,而西方‘动的文明’则‘实居优越之域’,”[2]59因此,他力主向西方学习。李大钊强调西学先进于中学,主张学习西方,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静止的观念”“怠惰的态度”。但应该指出,李大钊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出发比较东西文明优劣的,这反映出李大钊在这一时期理论上的不成熟。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固有文明”受到更加猛烈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章士钊等守旧派提出了“新旧调合”的论调,以图保存旧文化。

新旧调合派强调可以汲取西方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优秀部分,但也应重视自身的精神和道德文明形态。他们认为国故象“破布”、欧化象“破纸”,都可以用来造“新纸”,因此得出:“研究国故”“实欲制造新纸”的结论。章士钊保旧的思想更为明显,他说:“凡欲前进,必先自立根基。旧者根基也。不有旧,决不有新;不善于保旧,决不能迎新;不迎新之弊,止于不进化,不善于保旧之弊,则几于自杀”,因此提出“道德上复旧”甚于“物质上之开新”[2]的观点。他们以“新旧”文化不可分割对立为理由,否定进行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新文化运动的战士们立即起而应战。

但是在批驳“东西调和论”过程中,胡适等人偏执一端,主张全盘西化;陈独秀等仍然停留在对“旧道德”的鞭挞上,没有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批判“新旧调和派”的理论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构造,不管身处哪个时代,如果经济上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定会发生变动。一切宗教、哲学、风俗习惯、政策、主义都随着物质的变动而变动。“道德”无非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法则”而已,时代生活变了,作为习惯法则的道德必然因之进化递变。由此李大钊得出结论:“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是跟着开新”,因此他理直气壮地说:“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并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这些论证虽然不够完整,但明确肯定了道德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变动而不断改变的。这种精辟的论述,给“东西文化调合派”以致命的打击,在理论上论证了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因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应该说明的是,李大钊虽然指出封建文化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号召人们学习西方,但他并不提倡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他讲到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就如同推动世界不断进步的两大机轴,也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样,缺一不可,二者各有优劣,“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中。”因此不应该“妄为轩轾”。针对东西文化论争中抹杀传统文化全部价值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李大钊热情赞扬了中华民族在古代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他无不自豪地说:“中国于人类进步,已尝有伟大之贡献。其古代文明扩延于高丽,乃至日本,影响人类者甚大。”[2]68他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充满希望,“吾人深信民族可以复活,可以于世界文明为第二次大贡献。”这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激扬文字,饱含爱国热情,闪烁着辩证的光芒。

四、结语。

综观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可以看出:李大钊鞭挞了“非复辟不能救国”的尊孔复古派;批判了“物质开新、道德复旧”的东西调合派,批评了“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的全盘西化派,阐明了自由的东西文化观,从而促进了他的思想由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发展,奠定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实基础。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钊最终自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由此建立了一种崭新的东西文化观。

参考文献:

[1]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陈崧.五四前后東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李大钊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8.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文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5]李大钊,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1917年)[m]//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7月)[m]//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罗志田.无共识的共论:五四后关于东西与世界的文化辨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中国近代屈辱史论文(优秀14篇)篇四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中称:“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又在《筹议海防折》中称:“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三千余年一大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是李鸿章对于当时中国所面临形势的分析,“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则表明了当时中国所对峙的列强势力。可贵的是李鸿章他不同于保守的顽固派,他处在当时的阶段却能正确的看待晚晴所处的局势实为不易;他和一些洋务派更不同于顽固派,他们不仅看清了局势还敢于冒险尝试向前迈进开展了洋务运动,虽然并没有改变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但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他们在当时迈出了这一步实属不易。

清朝也是历史上一个典型的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在鸦片战争的前期乃至鸦片战争后,一个不可被忽视的阶层值得被思考,那就是士大夫阶层。“闭关锁国”固然有着很大一方面的因素,但是鸦片战争开始后即使林则徐、魏源、黄爵滋等人已经认识到和西方列强的各方面差距后,清朝却没有马上实行变革,很大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动摇,就是士大夫饭碗的动摇;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短短几句话已经总结了清朝士大夫阶层大部分人麻木、迂腐等特点,鸦片战争后可以说不论军事还是政治上,都与列强有着很大的差距,双方对比之下,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真的是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鸦片战争前,对于如何对待列强,清政府内部就有了不一样的声音,主要分为抚夷派和剿夷派,也就是主和派与主战派。随着过程中的各种结果,道光帝也在主站主和间举棋不定,这也使得清政府内部派别争论更为激烈。

在道光帝决心迎战后,却出现用人失误的问题,从而引出不断失城的连锁反应。于是道光帝又倒向主和派一方,虽然中途有官员奋勇抵抗,但是道光帝一意妥协,最后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还是签订了《江宁条约》。

在这一过程中,主和派主要凸显的人物是琦善、伊里布、耆英等人,琦善的妥协态度则是建立在他亲身了解到了当时英国的军事实力后所下的态度,主战派别的官员中也不乏为了捍卫国家领土与主权但是不了解英国的官员,而期间道光帝所派不乏像奕山这样虚报奏折而导致对英国预估不实的官员,这些种种因素也导致了道光决策时忽主站,忽主和的不坚定立场。

从鸦片战争的过程来看,道光帝的举棋不定十分影响形势的走向,士大夫们在决策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会来源于揣摩圣意。其中固然有坚定站在主站或主和的坚定立场的官员,但也不乏与道光帝一样没有坚定决心的官员。如果道光帝坚定决心势必与英国决战至终,侵略者一路遭遇顽强的抵抗,他们也不一定能入侵的如此迅速。假使英国一开始的意图也许只是想要一个和平的条件与环境经商,那么清政府的不明确态度也给了英国一个可乘之机。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从古代史迈入近代史,同时鸦片战争也使得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通过一系列条约,中国直接遭受到的侵犯包括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司法、关税等主权都开始丧失,传统的经济形态也被冲击。当然这些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影响,而更加深远的影响和隐患是,清廷为赔偿大额的白银增加的税费直接影响农民的利益得失,甚至沉重的赋税使他们无力支付。由于康乾盛世,使得清朝时期的人口大增,嘉庆九年(1804年)纂修的《巴陵县志》在讲到该地经济、人口分布和各行各业居民状况时写道:“十分其农,而佃种居其六。”农村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是佃户,其余百分之四十,则是地主和自耕农。道光中编写的《江阴县志》,叙述该县风俗,说到“农之家十居**,农无田而佃于人者十居五六”。当时该地农业经济占统治地位,绝大多数居民是农业人口,而增加赋税会使得大多数的农民积贫积弱。另一方面列强在华开设工厂,会使得许多手工业者或者失业,或者沦为廉价劳动力,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多数人口都陷入苦难的状态,也使得清政府陷入失威局面。

在鸦片战争后不久,清政府就迎来了大规模的起义运动,这其中最著名的则属“太平天国”运动。太平运动可以说是鸦片战争的产物,其参与运动的多数为农民阶级,源于鸦片战争后国内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太平军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或许是因为洪秀全的“拜上帝会”使农民有了精神寄托,或许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希望与目标,无论如何太平天国的动向、举措和号召力都侧面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下的社会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朝着不可预估的方向发展,以一个不可预算的速度发展着,并且这些变化都一点点的成为清朝的隐患。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屈辱史论文(优秀14篇)篇五

[摘要]民国年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与时代主题“救亡图存”密切相关,侧重于外交史、帝国主义侵华史等的研究,以为现实政治服务;同时中国近代史学科经历了从开创到完善的过程;这证明关注现实生活是史学发展的源泉。

[关键词]救亡图存;中国近代史;外交史。

历史研究的目的为何?中国传统史家司马迁、班固、范晔、杜佑等均提出这一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杜佑给出的答案最直接:“将施有政”,即历史研究在于“经世”、“致治”,要为现实政治服务。

据学者统计,在1949年前,以中国近代史、近世史、近百年史命名的著作约34种,其中1940年前出版物约21种;数量不菲的专题问题研究;以帝国主义侵华史、国难史、痛史、外祸史、侵略史、国耻史、失败史、租借地等命名的近代史的相关著作约83种;中外关系通史54种。(1)。

这显示史学界在研究方向上将研究重点从传统史学转向与现实密切相关的近代史研究、对现实具体问题的思考,这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特点,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史学现象。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每况愈下。中国逐渐丧失了领土、海关主权及治外法权。《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机日益凸显。清末民初的中外关系中,中国处于完全被列强宰割的地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现实政治情势,促使部分史学家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为与时代主题、现实走向密切相关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于是,中国近代历史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其中尤以中外关系为研究的重心。

20世纪初年以来,中国上自政府下至国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修约、废约运动,以改变中国国际地位、求与列强处于平等的国际地位。“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中国废约、修约的外交历程被打断。此后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转为全力解决中日冲突问题,以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亦与时代所赋予的主题相关。

中国近代史研究以解决当下的外交与内政等问题,这充分地彰显了中国史学家对中国现实政治的关怀与影响。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是二十世纪较早对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关系进行研究的著作。他认为鉴于李鸿章与中国近世关系,应从“中国数千年来政权变迁之大势、民族消长之暗潮,与夫现时中外交涉之隐情”的角度评价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刘彦的《中国近时外交史》显示的其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态度、对中国命运的关注令人震撼,在当时的影响极大。学者称“独擅史林”。(2)强大国力以“救亡”是刘彦提出的拯救时弊的方案。

李鼎声(李平心)的《中国近代化史》揭露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侵略及其与中国各政治、军阀势力之间相勾结、侵剥百姓的事实,以激发民族情感、燃起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团结起来共同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此书“是平心最早发表的史著,也是我国现代学者运用唯物史观编写的第一部完整的近代史著。”(3)钱亦石的《中国外交史》,讨论了当时政、学两界都非常关注的中国“弱国无外交”的问题。他认为,“这个解释是非常不正确的”,是当局推委责任的谰言,中国没有长远的计划与考虑,是导致中国外交失败的主要原因。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重点是系统论证了毛泽东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是“两个过程”的论断的正确性、科学性,“代表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全新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权的变更,是学术推动政治发展的一个很好的例证”。(4)张忠绂编著的《中华民国外交史》利用大量的中外文件资料,以探究中日问题解决之道。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以中国近代外交史为研究重点,希望人们了解当时中外交涉的背景环境及其失策、责任问题。认为:目前中国内政、外交中出现的问题完全是西方列强入侵造成的后果。曾友豪编的《中国外交史》详述了列强的对华政策及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以求解决的方案。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侧重于中国近代外交史。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5)蒋廷黻以“学术的态度讨论政治,又能以政治家的眼光反观学术。他视政治与学术为一体,视历史与现实为一体,视中国与世界为一体。”(6)。

王芸生编撰《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1-7卷)的目的,是要警醒国人,关注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注意日本的真正动机,不要上日本人的当;激励国人团结一致、奋起救国。虽然王芸生谦称是编撰史实不是“作史”。但从学术角度研究中日关系或外交史的层面看,意义非凡,“常有公允中肯的评论发表。”“对外交史的研究,促进之功甚大。”(7)。

以上所列诸学者及所著书目,都属于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创建过程中较有代表性的。《八十年来史学书目(1900-1980)》所列的1949年以前有关中国近代史著作数量可观,约近200部之多。这些著作是在民族主义的支配下,多为辗转选译、东抄西凑的编汇之作,缺乏根据完整的外交档案所作的细微地深入地个案研究,但在向群众宣传与动员群众的政治性运动上贡献极大。随着20、30年代清代外交史料《三朝筹办夷务始末》、《清季外交史料》等的逐渐刊布,及世界各列强外交档案的公布,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水平大大提高,在学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针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束缚,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废约、修约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举国上下又开始以全力解决中日问题为外交的首要目标。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解决当下的中国内政外交问题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兴起成为必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批近代史学科的著作和研究人才。从以上所述的有关中国近代史、近代外交史著作的主要内容看,外交史与近代史是二体合一的。这与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救亡”问题相契合。这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显著特点。20世纪早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中国学者,多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他们受到海外史学家关于世界近代史研究的理论及观念的影响很深。他们强调学术化、历史化中国近代史、外交史的研究,强调通过档案材料探寻历史演变的真相。一战后各国外交档案的公布、尤其是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清季外交档案的公布,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形成了如蒋廷黻、张忠绂、王芸生、陈恭禄等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上严谨的、近于苛刻的学风。蒋廷黻称筹办“夷务始末的出版,是中国外交史的学术革命。以前研究中国外交史者虽不乏人,但是他们的著作,不分中外,几全以外国发表的文件为根据。专凭片面的证据来撰外交史,好像专听一面的辩词来判讼,那是不能得其平的。不过以往中国方面的文件,不但出版者少,且极零星;就是学者要考察中国的材料亦感困难。有了《筹办夷务始末》及《清季外交史料》二书,以前的著作均须大加修改,并且这二书已引起全世界的学者注意。此后他们将逐渐知道中国材料的重要”。(8)。

从以上所述各书作者在著述过程中对史料的重视程度看,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思路上,他们非常注意史料的来源及考辨问题。他们不仅利用中国公布的外交档案材料,也利用国外开放的档案材料研究近代以来中外关系演变的真相。同时他们还以不小的篇幅在文中或序言中专论使用史料的方法、如何鉴别史料的价值问题,这是他们求真的学术精神的体现。王芸生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曾友豪编的《中国外交史》、蒋廷黻1931年、1934年编辑出版的《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卷)、《中国近代史》、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张忠绂编著的《中华民国外交史》(上卷)等均是利用档案材料研究中国近代史、外交史的代表作。他们运用档案史料的叙事结构,影响了1949年以后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创立、发展的贡献,在学界有口皆碑。

虽然他们自称要进行纯学术的研究,但是他们以自己的学术精神关注现实的危机。他们研究中国近代史、外交史,一方面开拓了一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以学术救国,为当下中国内政外交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与咨询,这也是他们在著作中所强调的。所以他们的研究,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有很高的现实政治价值。这是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特征。

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还关注了中国的近代化问题,这与中国现实的“救亡”主题密切相关。近代史研究中关注的中国近代化问题,是当时学术界正在进行的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在他们著作中的反映,也是中国政界与国联正在开展的技术合作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现实问题在他们著作中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是为了战胜日本入侵者而进行的物质上的准备。但更多的是通过对中外档案史料的爬梳、考证研究,找寻1840年以后列强对中国步步进逼、中国国力日趋衰弱、中外关系嬗变的原因,以“资治”现实中国外交问题、现代化问题的解决,包含着强烈的对现实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趋势等问题的关怀。这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近代史研究的显著特征。20世纪上半叶中外外交档案的公布、对海外学者历史研究理论的借鉴、中国的现实危机共同造就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开创与成就的取得。陈寅恪先生1930年6月为陈垣的《敦煌劫余录》所作序言中说过:“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9)。

蒋廷黻、陈恭禄以“冲击―反应”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范式,有利于人们深入思考近代以来中国在应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所进行的外交部门的建制、外交人员的派遣、留学生的派遣等洋务举措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钱亦石、李平心、范文澜等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同样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党派知识分子所研究的问题和学科可能是其他知识分子们没有考虑到的。”“社会科学的发展一直没有与党派偏见相分离――没有党派偏见,某些学科可能根本就不会存在――这是无可否认的。”(10)。

当时,有不少学者虽不以近代史为研究方向,如傅斯年、顾颉刚,但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也注意对现实的关怀。即使被人认为从不谈论政治的陈寅恪也通过严谨的科学的研究在论文中曲折地表达了他对政治的关怀:“惟默察当今大势,吾国将来必循汉唐之轨辙,倾其全力经营西北,则可以无疑。”(11)这些学者与直接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者一样,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学术为救国的工具,以笔做枪,希冀为抗日救亡贡献自己的才智。

近代史著作中所表现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潮,是当时中国社会思潮在学术研究中的体现。“有生命力的、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史学思潮,往往是和社会历史发展中居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史学思潮是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现实发展。历史研究若想永葆其青春和活力,不能不关注现实生活。”(12)。

注释:

(2)李恩涵:《中国外交史研究》,《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册),第53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

(3)胡逢祥:《李平心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4期。

(4)张海鹏、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24、223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5)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总论》,第3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6)蔡乐苏、金富军:《蒋廷黻外交思想探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

(7)李恩涵:《中国外交史的研究》,载《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册),第59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

(8)蒋廷黻:《清季外交史料序》(1933年10月),载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文海出版社(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二辑)。

(9)陈寅恪著:《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66页,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10)[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马俊亚、郭英剑译:《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第153、15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陈寅恪著《陈寅恪集?寒柳堂集》,第163页,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12)于沛:《史学思潮、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史苑》2004年3期。

中国近代屈辱史论文(优秀14篇)篇六

[摘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为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民族奋斗史。民族民主革命是它的主题,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他的内容。回顾中国近代史,探索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历程。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民族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族主义革命。

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史,是一卷被鲜血浸满鲜血又惨遭蹂躏的长卷。中国人民饱受列强的欺压与凌辱,深受国弱民贫的危害。鸦片战争的屈辱、联军侵华的无奈、日本扩张的悲惨遭遇„„但同时,就其本质与主流上来说,中国近现代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民族民主革命、艰苦探索的历史。1840年,英国发动了世界知名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鸦片战争以前中过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的社会矛盾也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革命任务也发生变化,由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鸦片战争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也拉开了中国革命的序幕。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我们不得不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祖国,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中国革命的目标是争取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革命性质是民族民主革命。革命因为前后期的领导阶级分别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族主义革命两个时期。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国家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民主政治的启蒙思想;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建立民主政治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然而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却对此置若罔闻,甘当“洋人的朝廷”,使得国人对清政府更加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等一系列的变法革命运动爆发,一位位爱国主义分子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一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发动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却惨遭清政府的屠杀。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牺牲让我们认识到,想通过改良的方法来救中国是行不通的。我们不能依靠清政府,而是要依靠人民大众。于是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先生领导了世界闻名的辛亥革命,要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来救中国。辛亥革命成功了,但它也是失败的。不可否认,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居住专制制度,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是中华民国却错误地将帝国主义列强当作了朋友,孙中山先生甚至发表了《告各友邦书》,承认各个不平等条约的有效,期望换来帝国主义的支持。这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妥协性。

尽管如此,中国的历史通过这次革命被改变了。我国的社会性质虽然没有改变,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政府,为中国的未来带来了希望。但毕竟由于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导致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事实证明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然而就在这时,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西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无产阶级是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也因为如此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于是,又一批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拥有一个新的救国阵营,有一场新的、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民主革命,这样,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其本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将“三民主义”取代的革命斗争,也是中国社会制度进步的象征。此次革命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7)。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直接促成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起工人暴动,反抗北洋政府统治。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促成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1927年,在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中共内部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接连出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

第二阶段(1927~1937)。

这一阶段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

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后,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无数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成功粉碎国民党数次“围剿”。1933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开始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陕北,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在此期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并虎视眈眈、不断向南推进。中共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战;而国民党为了稳固政权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最终导致国土沦丧。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结局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1937~1945)。

这一阶段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

以“七七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时期。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地位。中国在此后称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第四阶段(1945~1949)。

这一阶段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关于和平建国问题的协定(即“双十协定”)。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战争最终获得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台湾、西藏以及港澳以外全部的大陆领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1999年回归祖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也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我们从中吸取了宝贵的经验。

1、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近代以来,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还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也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最终失败。

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取得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4、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团结就是力量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胜的法宝5落后就要挨打。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我们深刻地了解了国情,坚定了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做出了不朽的牺牲,使我们深感肩负的重任。当代社会要求我们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又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迷惘,不惶惑。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是这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通过不断完善自己,一定能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让我们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4卷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东方出版中心,2000。

6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历史研究.1980(6)。

7沈渭滨:《略论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的关系》,江苏师院学报.1981,(2)。

8郑师渠:《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与反封建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3)9高放:《中国近现代史三次探索社会主义的热潮》,人文杂志.1981,(5)。

10王金铅:《略论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历史研究.1983,(4)。

中国近代屈辱史论文(优秀14篇)篇七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它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中称:“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又在《筹议海防折》中称:“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三千余年一大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是李鸿章对于当时中国所面临形势的分析,“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则表明了当时中国所对峙的列强势力。可贵的是李鸿章他不同于保守的顽固派,他处在当时的阶段却能正确的看待晚晴所处的局势实为不易;他和一些洋务派更不同于顽固派,他们不仅看清了局势还敢于冒险尝试向前迈进开展了洋务运动,虽然并没有改变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但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他们在当时迈出了这一步实属不易。

清朝也是历史上一个典型的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在鸦片战争的前期乃至鸦片战争后,一个不可被忽视的阶层值得被思考,那就是士大夫阶层。“闭关锁国”固然有着很大一方面的因素,但是鸦片战争开始后即使林则徐、魏源、黄爵滋等人已经认识到和西方列强的各方面差距后,清朝却没有马上实行变革,很大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动摇,就是士大夫饭碗的动摇;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短短几句话已经总结了清朝士大夫阶层大部分人麻木、迂腐等特点,鸦片战争后可以说不论军事还是政治上,都与列强有着很大的差距,双方对比之下,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真的是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鸦片战争前,对于如何对待列强,清政府内部就有了不一样的声音,主要分为抚夷派和剿夷派,也就是主和派与主战派。随着过程中的各种结果,道光帝也在主站主和间举棋不定,这也使得清政府内部派别争论更为激烈。

在道光帝决心迎战后,却出现用人失误的问题,从而引出不断失城的连锁反应。于是道光帝又倒向主和派一方,虽然中途有官员奋勇抵抗,但是道光帝一意妥协,最后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还是签订了《江宁条约》。

在这一过程中,主和派主要凸显的人物是琦善、伊里布、耆英等人,琦善的妥协态度则是建立在他亲身了解到了当时英国的军事实力后所下的态度,主战派别的官员中也不乏为了捍卫国家领土与主权但是不了解英国的官员,而期间道光帝所派不乏像奕山这样虚报奏折而导致对英国预估不实的官员,这些种种因素也导致了道光决策时忽主站,忽主和的不坚定立场。

从鸦片战争的过程来看,道光帝的举棋不定十分影响形势的走向,士大夫们在决策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会来源于揣摩圣意。其中固然有坚定站在主站或主和的坚定立场的官员,但也不乏与道光帝一样没有坚定决心的官员。如果道光帝坚定决心势必与英国决战至终,侵略者一路遭遇顽强的抵抗,他们也不一定能入侵的如此迅速。假使英国一开始的意图也许只是想要一个和平的条件与环境经商,那么清政府的不明确态度也给了英国一个可乘之机。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从古代史迈入近代史,同时鸦片战争也使得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通过一系列条约,中国直接遭受到的侵犯包括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司法、关税等主权都开始丧失,传统的经济形态也被冲击。当然这些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影响,而更加深远的影响和隐患是,清廷为赔偿大额的白银增加的税费直接影响农民的利益得失,甚至沉重的赋税使他们无力支付。由于康乾盛世,使得清朝时期的人口大增,嘉庆九年(1804年)纂修的《巴陵县志》在讲到该地经济、人口分布和各行各业居民状况时写道:“十分其农,而佃种居其六。”农村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是佃户,其余百分之四十,则是地主和自耕农。道光中编写的《江阴县志》,叙述该县风俗,说到“农之家十居八九,农无田而佃于人者十居五六”。当时该地农业经济占统治地位,绝大多数居民是农业人口,而增加赋税会使得大多数的农民积贫积弱。另一方面列强在华开设工厂,会使得许多手工业者或者失业,或者沦为廉价劳动力,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多数人口都陷入苦难的状态,也使得清政府陷入失威局面。

在鸦片战争后不久,清政府就迎来了大规模的起义运动,这其中最著名的则属“太平天国”运动。太平运动可以说是鸦片战争的产物,其参与运动的多数为农民阶级,源于鸦片战争后国内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太平军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或许是因为洪秀全的“拜上帝会”使农民有了精神寄托,或许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希望与目标,无论如何太平天国的动向、举措和号召力都侧面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下的社会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朝着不可预估的方向发展,以一个不可预算的速度发展着,并且这些变化都一点点的成为清朝的隐患。

参考文献:

[1]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后转卖给民族资本家并几经易主,抗战初期一度停刊。1938年10月在上海复刊,直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几经波折,历时78年,共出版25600期。《申报》作为中国现代的报纸开端和标志,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申报》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资料。特别是记录了上海当地及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再现了当时军阀、地方势力、中共和其他党派及人民群众的活动。

(一)报道全国性重大事件。

《申报》曾对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包括学界如何反对割让领土、拒绝对德合约;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并迫使他们辞职的报道,学生罢课与学生被捕情况的详细记录。更加珍贵的是,保存了罕见的的历史照片,将的全貌更直观的呈现给后人。

(二)报道地区性史实。

1872―1929年,《申报》对苏沪等地进行了长达80年的持续报道。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报道区域也精确到具体县市。《申报》通过这些鲜活的新闻,对江南地区人民生活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社会风貌形成以及社会变动轨迹进行了持续而广泛的报道。这些细节性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近代中国史研究的空泛,使史的研究更“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申报》无论是从办报宗旨,报道角度的拓宽还是新闻业务的改革,都值得后来人学习借鉴。

(一)办报宗旨。

它始终都在追求新闻独立自由、客观公正、及时准确、为大众服务的理念,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美查称,“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嫁穑之苦”。

《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1874年《申报》刊出经由丹商大北电报公司海底线路拍来的关于英内阁改组的伦敦电讯,为国内报纸刊出的第一条电报新闻。津沪电报线路于1881年12月交付后,《申报》立刻把握机会,利用线路传递南北各报新闻。

(二)舆论监督。

报刊一直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公共舆论的平台,因此,把握并利用报刊的舆论导向就成了近代中国各种势力追求权力表达,诉求政治立场的必选之地。在每次剧烈的政治斗争或者社会对抗中,报刊会被卷入其中,并置于风口浪尖。《申报》自创刊以来,始终被不同时期的各种政治势力所争夺的公共舆论平台。不管是美查为赚钱扩张经济势力创办报纸,到席子佩接手经营,再到史量才主持,最后到共产党接手大陆而退出舆论界,中外各种政治势力为占据《申报》这个舆论至高点,进行了纷繁复杂,“刀光剑影”的斗争和合作。《申报》一路走来,中国社会的公共舆论空间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舆论空间的不断扩大,公共舆论平台的建立,人民拥有了更多的表达机会。各种政治势力进行争斗时,不得不考虑到人民大众的呼声和言论。报刊舆论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减阶级对抗,促进社会和谐。

(三)时评。

陈冷在新闻评论方面提出,报纸应该做到“明白公正”,即言论既要为读者提供明白的观点又要有公正的态度。对于评论的文体,他主张用言简意赅的时评文体取代《申报》传统的“论说”。他的每日一议、尖锐泼辣的是评委《申报》赢来了不少读者的喜爱,使《申报》步入巅峰。

“时评”在很长时间里起到了《申报》的“社论”作用。社论是“代表报刊编辑部的权威言论。它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的政党、社会政治集团和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时评”专栏是报刊业务的一种进步,半文半白的语言已经被白话文取代,报刊语言的白话趋势已成必然,用白话文创作“时评”适应了语言的变化。对于时评文章的发展而言,这是一次大的调整,虽然放弃了原有的特点与风格,但迎合了时代的发展,为时评文体带来新的生机。

报纸可以宣达政令,也可以掌握主动权,分析时局,探讨国家出路。《申报》中有很多时评是对时局政治的客观分析或是探讨国家出路的“救世文章”。“九一八”事变之后,《申报》发表了时评《国人乎速猛醒奋起》号召国人迅速惊醒:“今日之事,痛哭不足以救国,轻举不足以救国,待助于人犹不足以救国。救国在于积极有效之行动,在于万众一心之团结。”此外,每逢元旦,《申报》都要发表一篇新年展望的时评,年末又要发表一篇对一年之内进行总结的时评。虽然每年各不相同,但大致都要劝告政府善待国民,增强国力。

(四)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这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以满足当时主要读者群――旧时文人的兴趣爱好。这一创举为后起的报纸所效仿,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研究读者爱好,满足其正当需求,保证一个稳定的受众群。

报纸的企业化是民初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的一个重要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估计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空间,给中国商业性报纸实行企业化方针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申报》首先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迈步。

(一)广告。

该报聘请张竹平任经理,设广告推广科,派出外勤四处招揽广告,改进广告设计,代客户绘制广告图样,撰写文字说明,直至客户满意,这些服务都深受工商界的欢迎。因此,《申报》的广告日增,成为盈利的主要来源。广告的版面面积逐渐由十分之五六增为十分之六七,超过了新闻报道的版面。

《申报》广告值得挖掘的东西有许多,完全可以按照时间线索,从《申报》创直直至停刊,对广告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细细分析,追溯近现代广告发展变化的轨迹,把握近现代广告的发展规律,理清现代广告如何一步步从粗糙走向成熟,其中义有哪些是值得借鉴的合理要素,这在广告学上是很有意义的。倘若对其中的各种广告进行深人分析,对广告者、广告内容、广告对象、广告效果进行剖析,从而找到许多有价值的广告经验和手段,这对制作现代各种类型的广告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更新技术设备。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理论。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的“讯息”不是各个时期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从媒介技术的角度,强调了媒介的社会历史作用,虽有片面性,但媒介技术的变革的巨大历史功效是不容忽视的。

《申报》花费70万两白银于1918年建起高5层、拥有百余间房间的报馆大楼,又从美国购进两部最新式的印报机,两小时可以印完十多万份报纸,添置配套的制铜版机、铸字机、压纸版机、浇铅版机、铜字铜模等机器,还自备汽车,加快送报速度。这一切,使《申报》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并为以后进一步企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知人善任。

文化与经济领域一样,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媒介的成败其实就取决于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实力。像任何成功的事业一样,《申报》的经验在于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并让其各展所长,用好了人才,使这支队伍的团队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史量才自接办《申报》起,就分外注重报社的人才建设,从创业初期被称之为史氏“左膀右臂”的经理张竹平、总编辑陈景韩,守业期经理马荫良、总编辑张蕴和、《自由谈》编辑周瘦鹃的选择、使用,到鼎盛期规划人才黄炎培、陶行知、报业专才戈公振、副刊编辑黎烈文等人的吸纳、任用,无不显示其慧眼识人,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灵活实际的用人风范。史量才非常善于抓住对方身上最适合于《申报》的特质,为他所用。越是在报纸发展的关键时期,他越能大胆放权,给人才足够的发挥空间。

《申报》作为近代中国最大影响、实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的中文商业报纸,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无论是从史学、新闻学、经济学角度提供参考,在法学、文学等其他人文社科方面也有很大的价值,对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值得后期报纸及现代报业借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师为尊的传统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个性,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逐渐遭到强烈批判,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五四”运动爆发,西方民主科学教育思想的传入,为中国的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引发了无数爱国者对如何革新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五四”运动爆发前,中国一直尊崇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教师具有至高的地位,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安排,是一种以师为尊的师生关系。早在《尚书·周书·泰誓》中就以提出“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绥四方。”君、师都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的,他们具有同等地位。汉代儒家代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教育与政治相结合,进一步巩固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宋元明清时期理学思想家们制定“三纲五常”来约束学生民主意识的发展,晚清传奇人物谭嗣同提出“为学莫重于尊师”。在知识传播过程中,教育被封建统治阶层所垄断,教育的传播途径少,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自然地处于教育权利的中心,形成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霸权地位。

传统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为我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师为尊的师生关系从人伦天性出发,有利于师生间矛盾的缓和,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了深厚的师生感情。但是尊师重道的传统思想也存在比较严重的弊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學生的学习喜好和对生活的观念深受教师思想的影响,缺乏对知识和生活现象的独立思考。传统的师生关系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教师以“长者”、“智者”的身份位于“金字塔”的顶层,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位于“金字塔”的底端,因此教师掌握着教学的绝对话语权,控制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

(一)思想革新促进师生关系新探索。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涌入中国,与中国本土教育观念发生剧烈的撞击,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以师为尊”的师生关系受到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师生关系应当如何革新的问题引发了中国有志之士开始对传统教育进行不断反思,对外来教育理念进一步探索。“1901年清政府依照西方现代教育模式建立了新型学制系统,西方的教育理念被大量引入最终导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解体,近代教育在形态上得到确立。”[1]这一举措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成长提供了沃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社会各个阶层喊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影响下,中国青年的意识开始觉醒,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都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做出了新的设想,融入了更多民主、平等的元素。

(二)平民教育为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五四”运动中平民教育思潮爆发给了更多下层人民接触教育的机会,教育不再是统治阶级、官僚贵族所固有。“平民教育的兴起首要在于精英知识分子的倡导,在他们看来‘平民主义’的践行首先在于打破特权,维护‘平等’而其关键在于使得平民接受教育。”[2]平民教育的精神是让社会各分子得到真正的平等和真正的自由,主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教人做人,要培养有知识、有生产能力、有社会公德心的新型学生。平民教育使得教育的范围扩大,教育观念普及,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阶层性,促进了教育的公平。随后1923年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和朱经农两位先生共同编写了《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学习教材。“北京大学学生邓康(邓中夏)廖书仓等发起组织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的,以露天讲演为方法,宗旨是‘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3]“五四”运动引发的平民教育促进了教师育人意识的变革,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重传统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人的自身发展,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感、意志、批判性的培养,教学开始结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新型人才成长的需要。平民教育加快先进思想的传播,普及了知识和先进的生产经验,教师开始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内容,促进了人民思想的开化,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课堂角色转变加深民主平等思想。

20世纪初期,以实用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我国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早在“1919年2月24日,陶行知发表《教学合一》主张“教学合一”指出1.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2.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3.先生必须一面教一面学,“五四”运动之后,陶行知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很多学校响应,也用教学法。”[4]1919年5月杜威(johndewey)在胡适、蒋梦麟和郭秉文的联合邀请下来华讲学,实用主义教育的运用达到高潮。在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下师生关系开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师开始由教育的把控者转向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更加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选择和学习。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知识、理论传授的场所,而是师生间关于教育问题平等交流对话,共同探讨,各抒己见的平台。

(一)“五四”运动中师生关系的反思。

相较于传统“以师为尊”的师生关系,“五四”运动时期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日益得到更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支持。“五四”运动促进了教育观念的革新,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演变注入了新的血液。然而,这一时期的民主平等作为西方教育的“舶来品”具有一定的激进性——过度主张学生地位的提升和思想的解放,没能更好的调和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在当时中国的整个教育实践界中,占支配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师生关系思想。”[5]长期以来受教育者遭受着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尊师重道的传统道德依旧镌刻在中国人的骨头上。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竭尽全力构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已经成为“五四”运动后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主体间性、共享、平等、对话等纷纷涌入“师生关系”话语而日渐成为主流。”[6]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学校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在新的时期又面临着方方面面的考验。

(二)“五四”运动对现代师生关系的启示。

“五四”运动促进了师生关系革新,对教育现代化中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交流与对话,让教师从传统教育的绝对权威中转化出来,走近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教学相长,担当教学活动中平等交流的首席,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的双主体,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体现了现代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和对教师文化、道德提升的新要求。

“五四”运动产生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社会进步、教育理念革新的必然产物。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关注,在发展民主平等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各个发展阶段中心理和认知上的缺陷,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性,促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向着更为健康科学的方向前进。

參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55。

摘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对东西文化进行了研究,他用静、动范畴来描述东、西方文化的特点,认为中国可以充分汲取西方文化的优点来弥补自身文化形态的不足,实现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表面上看李大钊这样做是在调和中西文明差异,实质上是解决现实的新旧矛盾,以新代旧,以至于创造中国新文化。

关键词:李大钊;进化论;阶级论;东西文化观。

从晚清开始,中国大批知识分子怀抱救国救民之志负笈东瀛,在日本接受新式教育,由此这些新型知识分子受日本所谓东洋、西洋的影响,很早便形成了将世界划分为东、西二元化的习惯。李大钊在1914至1916年间曾短暂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期间也受到这一观点的影响。回国后,正值国内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李大钊任职于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北京大学,也积极投身于这场文化运动之中。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之争,伴随着袁世凯的称帝、世界大战的血火、新文化运动的狂飙,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全面展开。新旧势力生死搏斗,各种思潮旁流杂出,各类人物粉墨登场,既有康有为“尊孔复古”的叫嚣,又有陈独秀“民主科学”的呐喊;既有章士钊“东西调和”的鼓吹,又有胡适“全盤西化”的说教。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用犀利明快的文论,深刻剖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辩证分析了东西文化的优势,从而得出必须走十月革命的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论。因此,研究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有助于我们理解李大钊思想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发展,从激进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积极筹划复辟帝制。1913年10月,袁世凯在宪法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大本”。康有为等人以孔教会为基础,以《不忍》杂志为喉舌,攻击辛亥革命是“离经叛道”,提出“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吹捧孔子教义是“放诸四海而皆准”[1]657的经典,一时尊孔复古的逆流泛起。面对弥漫于社会的复古思潮,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主将,从巩固共和的目的出发,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了强有力的鞭挞。

李大钊明确提出:“中国的一切风俗、礼教、政法、伦理,都以大家族制度为基础,而以孔子主义为其全体结晶。”[2]244因此他着重批判孔子学说中的伦理道德。李大钊认为,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在君臣关系方面,只强调一个“忠”字,使臣子完全成为君主的附属品;在父子关系方面,只强调一个“孝”字,使子女完全听命于父母;在夫妻关系方面,只强调“顺从”“贞节”,使妻子从肉体到精神完全隶属于丈夫,没有任何人格独立可言。接下来,他进一步提出“孔门的伦理是使子弟完全牺牲于他自己以奉其尊上的伦理;孔门的道德是与治者以绝对的权力,责被治者以片面义务的道德”。[2]244这些论述可谓一针见血,直接击中了儒家学说的要害。李大钊进一步指出孔教的反动本质是“保护君主政治偶像”“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因此他立场鲜明地提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3]56他大声疾呼,奔走相告,鼓励新时代的广大年轻人要“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4]38李大钊明确表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3]80。这充分表达了李大钊与孔教势不两立的决心。

李大钊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的自然存在”,由宇宙产生的一切现象,都要按照自然法“渐次发生渐次变化”[3]79,道德也要随着社会的自然进化而进化。据此李大钊指出孔子“其人已为残骸枯骨,其学说之精神已不适应于今日之时代精神”,[3]80“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3]77。通过严密的论证,李大钊否定了孔子学说存在的价值,从而使“国教”之说不攻自破。

综上可知,李大钊这时的思想是以进化论作为武器,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他对于社会进化只从一般意义上来解释,还不能够了解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因此,他只是抽象地批判孔家的伦理道德,没有说明儒家学说存在的社会根源,所以对尊孔复古派的批判就显出理论上不足,说理性不强。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独辟蹊径,最早抛弃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孔子学说作了较为正确的分析。他指出:“孔子学说之所以支配中国人心长达两千多年,正是因为其适应了中国自封建时代以来长期存在且未有任何变化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并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构成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和精神基础。”李大钊进一步强调:“中国经济一旦变动,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将会逐步瓦解,‘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思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从经济上解释孔子儒学的存在、消亡的方法,戳穿了孔家学说“神圣”的外衣,使人耳目一新。当然,李大钊对于唯物主义的运用还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但是他的论述已远远高出当时思想论坛上其他人的见解。

还应该提到的一点是:李大钊并不完全否定孔子的历史作用,而是从历史的考察中肯定孔子学说的价值。他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3]79。他进一步讲到“故余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者也。”[3]80这一科学地对待孔子儒学的态度,比较合乎历史的实际,既沉重打击了尊孔复古派,又论证严密无懈可击,由此反映出李大钊严密的思维逻辑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在东西文化运动倡导者与尊孔复古派激烈交锋时,《东方》杂志以“不偏不倚”的面目出现,在“调和东西文化”的名义下主张保存中国旧文化,反对新文化。《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根据东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将东西文化概括成“静”的文明和“动”的文明,认为现在西方“动”的文明已露弊端,“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火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而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固有文化提供了举国上下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因此主张用“中国固有静的文明”来救济“西洋文明之弊”。李大钊也把东西文明概括为“静”“动”的文明,但比较的结果却迥然有异。

1917年,李大钊发表了《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一文,以“动”“静”及其相互关系为东西方文明之特质,并勉励当下中国的青年学子努力,让“我国家由静的国家变而为动的国家,我民族由静的民族变而为动的民族,我之文明由静的文明变而为动的文明,我之生活由静的生活变而为动的生活。”[5]96第二年,李大钊又撰写了《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在文中他列举多方面事物的二元对立现象,具体论证“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之说。李大钊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解释了“动”“静”的原因。他说,东方民族是“南道文明”,西方文明是“北道文明”。由于“南道得太阳之恩惠多,受自然之赐予厚,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而“北道得太阳之恩惠少,受自然之赐予啬,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奋斗,与同类奋斗之文明”[6]212。南道民族由于“自然之富,物產之丰”,所以多为定居的农业民族;北道民族则由于“自然之赐予甚乏”,所以多成为迁徙流动的游牧工商民族。

这样就形成了中西方不同面向的国民性:“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6]213正是因为中国是定居的农业民族,家族不断繁衍生息,所以实行“家族主义”;而西方主要是从事游牧工商业的民族,家族成分单一,所以推行“个人主义”。此外,从性别比例来说,中国女子比男子多,因而推行一夫多妻制,而逐渐形成重男轻女的陋习;而在西方,女子比男子少,所以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切实保障妇女应有的权利。

李大钊认为东西文明区别很大:“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支配自然的。”在思想上东方人“以个性生存不甚重要,则事事一听之天命”,西方人“信人道能有进步,则可事一本自力以为创造”;就宗教信仰而言,“东方之宗教是解脱之宗教,西方之宗教是生活之宗教”;就伦理而言,“东方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就政治而言,“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统治,有世袭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2]57由此,李大钊认为中国封建文化有以下弱点:厌世的人生观;惰性太重;不尊重个性;轻侮妇女;缺乏同情心;偏重神权;专制主义盛行。因此,李大钊大声呼吁中国文明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出来,现在要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革新,这在当时如黄钟大吕,引人深思。

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虽然也有缺点,但仍处于优势地位。他指出:“东方‘静的文明’已处于‘屈败之势’,而西方‘动的文明’则‘实居优越之域’,”[2]59因此,他力主向西方学习。李大钊强调西学先进于中学,主张学习西方,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静止的观念”“怠惰的态度”。但应该指出,李大钊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出发比较东西文明优劣的,这反映出李大钊在这一时期理论上的不成熟。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固有文明”受到更加猛烈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章士钊等守旧派提出了“新旧调合”的论调,以图保存旧文化。

新旧调合派强调可以汲取西方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优秀部分,但也应重视自身的精神和道德文明形态。他们认为国故象“破布”、欧化象“破纸”,都可以用来造“新纸”,因此得出:“研究国故”“实欲制造新纸”的结论。章士钊保旧的思想更为明显,他说:“凡欲前进,必先自立根基。旧者根基也。不有旧,决不有新;不善于保旧,决不能迎新;不迎新之弊,止于不进化,不善于保旧之弊,则几于自杀”,因此提出“道德上复旧”甚于“物质上之开新”[2]的观点。他们以“新旧”文化不可分割对立为理由,否定进行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新文化运动的战士们立即起而应战。

但是在批驳“东西调和论”过程中,胡适等人偏执一端,主张全盘西化;陈独秀等仍然停留在对“旧道德”的鞭挞上,没有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批判“新旧调和派”的理论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构造,不管身处哪个时代,如果经济上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定会发生变动。一切宗教、哲学、风俗习惯、政策、主义都随着物质的变动而变动。“道德”无非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法则”而已,时代生活变了,作为习惯法则的道德必然因之进化递变。由此李大钊得出结论:“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是跟着开新”,因此他理直气壮地说:“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并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这些论证虽然不够完整,但明确肯定了道德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变动而不断改变的。这种精辟的论述,给“东西文化调合派”以致命的打击,在理论上论证了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因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应该说明的是,李大钊虽然指出封建文化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号召人们学习西方,但他并不提倡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他讲到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就如同推动世界不断进步的两大机轴,也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样,缺一不可,二者各有优劣,“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中。”因此不应该“妄为轩轾”。针对东西文化论争中抹杀传统文化全部价值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李大钊热情赞扬了中华民族在古代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他无不自豪地说:“中国于人类进步,已尝有伟大之贡献。其古代文明扩延于高丽,乃至日本,影响人类者甚大。”[2]68他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充满希望,“吾人深信民族可以复活,可以于世界文明为第二次大贡献。”这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激扬文字,饱含爱国热情,闪烁着辩证的光芒。

四、结语。

综观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可以看出:李大钊鞭挞了“非复辟不能救国”的尊孔复古派;批判了“物质开新、道德复旧”的东西调合派,批评了“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的全盘西化派,阐明了自由的东西文化观,从而促进了他的思想由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发展,奠定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实基础。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钊最终自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由此建立了一种崭新的东西文化观。

参考文献:

[1]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陈崧.五四前后東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李大钊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8.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文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5]李大钊,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1917年)[m]//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7月)[m]//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罗志田.无共识的共论:五四后关于东西与世界的文化辨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中国近代屈辱史论文(优秀14篇)篇八

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伟大的国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曾经创造过令世界人民惊叹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例如,瑰丽璀璨的《诗经》、敦煌的莫高窟、楚辞、《论语》、四大发明„„中国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然而,中国在近代中的表现却叫人大失所望,被西方列强在家门口打得一败涂地,远远的落后于西方的国家。那么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什么?很多的历史学者也对此进行过深刻剖析,原因也是错综复杂。历史的发展本来就不是由单一因素组成的,近代中国的落伍也不是某一个时代落后的结果,而是由各种因素、各个时代的积累而造成的。因此在本文中,我将从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外交、科技、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性格七个方面浅析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

我们的国家处在陆地最多的亚洲大陆上,土地广阔、地形复杂、东临大海。有竞争才会有进步,但近代以前,中国作为亚洲大陆上的超级大国,在我们的周围,没有一个实力很强的国家与我们抗衡,可谓四夷臣服、一国称雄。四面八方的蛮夷小国都要向我们进贡,这样就造成了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往往在心中存在一种妄自尊大、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心理,这种心理一直到清朝时仍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如果说在清朝以前,我们还有可以炫耀的资本的话,那么在清朝就纯粹是自吹自嘘了。

我们在强盛的时候,别的国家还没有成长起来,正是我们国家的这种“早熟”,从而造成了一枝独秀,而没有形成百国争鸣。假如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时代就遇上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列强,我们的国家可能也就不会出现近代之衰了。

二.政治方面。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就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种制度压制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并且还要交高额的地租,这样就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何况封建专制走向末期的时候,政治上日益黑暗腐朽,社会动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使得被封建统治阶级压制的广大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

并且这种制度的统治者继承制度是“家天下”,通俗说就是“老子当完儿子当,儿子当完孙子当”。这样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就很难保证。因此,我们看到每一个朝代都是开国初期的几位皇帝还可以,后来就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几岁的孩子就登基做皇帝。而且家人之间为了争夺王位勾心斗角,兄弟反目成仇。这种一人独裁的制度,会使很多重大的决定受个人的影响,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皇帝他一人决定的事,怎么能比得上大家商量出来决定的呢。

相比今天的人民民主专制,我们就可以看出个人独裁的各种弊病。也许我们如今的社会制度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但再完美的专制也无非是专制,再有缺陷的民主也毕竟是民主啊。

三.外交方面。

这一个原因历来被很多学者重视,的确这是导致近代中国落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秦始皇建立帝国到明清这一段时期,我国在对外政策中便以一种大国心态自居,我们知道两国交往最重要的是平等。然而那时期的中国外交,多是不平等的。我们以天朝上国自居,命令国力弱小的国家来朝拜进贡,这样本身就破坏了外交的原则。

无论是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抑或是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我们都没有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跟别的国家进行沟通,这样就进一步加重了我们天朝上国的心理,造成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

明朝由于倭寇的侵扰而开始实行禁海政策,使中国未能开拓海外市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清朝更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这种闭关政策更加导致统治者妄自尊大,自以为地大物博,割断了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本来已经落伍的中国封建社会更加落后于世界。于是造成了清朝被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之后,还不知道英国在哪里!

四.科技方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这一方面我们明显比不上西方,就是在今天我们中国仍然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科技方面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这种科技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社会政策决定的。有需求才会有生产,当时的政策不鼓励人民创新,独尊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主张“温故而知新”),实行一种愚民政策,造成人民的思想僵化,只知学习古代的传统文化,一心考取功名进入仕途。

并且西方向明清政府传播科技知识时,中国的官员却骄傲自满的说那是蛮夷小技,没有抓住机会,最终造成了中国在科技方面远远落后与西方,在今天仍然缓不过气来。

五.经济方面。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并且中国自古有“士农工商”“为富不仁”的观念,人们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不去经商,封建政府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艰难前行,资本主义基本被扼杀”。

中国的这种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决定了中国不会出现资本主义,这是一种必然。四。

世同堂的家族制,把家产都瓜分尽了;严重的剥削制度刮干了人民的钱财。“由于朝廷上下,官员贪婪腐败,常常中央政府一两银子的财政收入,经层层盘剥之后,到了百姓头上就变成了三两的赋税。”[1]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小资产主,刚刚积攒起来一些财产,便被刮走了。雪球形不成,怎么能越滚越大呢?农耕国家光抽税、摊派、敲诈和索贿,就能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始积累榨干,资本主义在中国巨大的农耕大树下没有养分,没有阳光,最后只能长成萌芽,永远是萌芽。

六.文化教育方面。

这一方面的原因,不是某一个朝代造成的,而是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才形成的,最主要的就是儒家文化和科举制度。

在儒家文化中,有一种“忠君”思想,封建统治者便利用这一点来愚弄人民,进行思想控制以维护其统治。并且,儒家主张以农为本、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并主张施仁政,以驯化软化国民性格,来换取国家和社会安定,为帝王所用;以典章制度治国安民,求得和平发展,提倡人民安贫乐道,这使得中国人大都对财富的心态没有西方那样强烈,以致家家安居乐业,人人不求闻达,只求一生平平安安,团团圆圆,缺少西方人的那股冒险精神。

再看我们近代以前的教育,重社会科学,轻自然科学,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人则追求人对自然的征服,这样一来,中国的科技就远远落后于西方。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才,我们知道几百年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引导人才流向的重要政策,导致当时的知识分子从小就有“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观念,使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个只会吟诗作文的书呆子,并且如果不能被统治者任用,不是被流放就是郁闷地隐居山林,处江湖之远,不问世事。再者,科考的内容是什么?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八股文,都是老祖宗几千年的东西了,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怎么还能停留在过去!由此可见,近代以前的文化教育的弊病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多么大的阻碍作用了。

七.民族性格。

提到民族性格,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封建君主专制可以存在那么久?朝代换了一代又一代,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而人民奋起反抗的时候却很少(陈胜吴广起义也是被逼上绝路了,而且陈胜从小就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觉得这就跟我们的民族性格有关系了,用《狼图腾》的话说就是羊性太重,缺少狼的那种进取精神,可以说当时的人民就好比是一群被统治阶级驯化的羊羔,外在表现就变成了人民的集体无意识。

看到,其中农耕最特殊,因为只有农耕可以自给自足、自我封闭、自花授粉、自行退化,基本上可以不需要竞争、交换和杂交。除了农耕之外,其他的几种行业都不是和平的行业,不能自给自足,必须竞争交换搏杀才能生存发展。如果这五种民族没有像狼一样凶悍顽强进取的性格,就不能生存。而在我们华夏文明的内部,欠缺的就是这种比阶级斗争更深层更广泛的残酷激烈的生存竞争。

在性格教化方面,儒家孔学千年谆谆教导:“其为人也,温柔敦厚”,到后来的宋明理学那就更极端了,大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连正常的人欲都要灭,就不要说消灭人性中存留的兽性狼性了。在农耕民族存在的基础上,经过千年的教化驯牧,华夏的知识层充满了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华夏下层布满了软弱可欺的良民顺民。

从民族性格方面或许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封建制度能存在这么久了。因为西方民族的性格太强悍,专制政府很难压制住人民,在西方,像中国式的中央集权制很难立足,就是立足也长不了。而东方的“羊”最恐惧自由和独立,一旦没有“徐州牧”的看管,羊就会被狼吃掉。所以软弱的农耕民族都愿意选择专制,农耕人群是集权专制制度的衣食父母。

这种民族性格的软弱在我看来是一个导致近代中国落伍的深层原因。当年的北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发达的生产力、最先进的火药、最智慧的《孙子兵法》,几乎不战而败,最后软弱无能的南宋只得向凶狠顽强的蒙古王朝献出传国玉玺,举国投降。当时的宋朝什么都不缺,唯一缺的就是“脊梁”——刚强的民族性格。清朝在跟西方列强交战时也是屡屡妥协退让,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的条约。因此如果一个民族只有发达的手和脑,而没有坚硬的脊梁,那也就只能成为民族中的无脊椎软体动物。

在我看来,以上的七个方面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伍。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但是抓住主要因素,放弃次要的因素或许能帮我们更加清晰的看清历史的脉络。

回顾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在充满着愤怒和热血的同时,更应该包含着理性和冷静,冷静的分析历史,以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进而擦亮眼睛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屈辱不可耻,可耻的是没有在屈辱之后一雪前耻,我们的民族经历了这样的苦难,所以能变得更加强大。

相信龙的传人一定能在世界中腾飞,相信伟大的华夏民族一定能打破已有的局限,昂扬的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屈辱史论文(优秀14篇)篇九

《百年中国》观后感重温百年历史,中国经历了从屈辱到自豪、从贫弱到富裕、从封闭到开放、从专制到民主、从分裂到统一,心情也从沉重到舒缓然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起。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被外国列强入侵分割领土,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神州大地哀鸿遍野,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经济一片萧条;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给中国承受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探索,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神五”成功升天、世博会将在中国举行、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世界的神经,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

时间的灰烬铺平不了列强铁蹄碾过的道道划痕,漫天的黄沙掩盖不了那硝烟弥漫惨不忍睹的幕幕史实,湍急的碧波荡涤不了抛洒在历史长河中的沽沽热血。

风云世纪,百年中国,穿梭于深远悠长的历史隧道,听着那风起云涌年代的咆哮,撕开那血腥淋淋的层层面纱,几阵悲痛夹着几许哀愁;看着黑暗里一双双寻找光明的眼睛,感受着那弯曲背影里隐藏的无可奈何,听着那战争年代下一曲曲的国民悲歌,几番警醒混着几丝悲凉......一百年前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时刻,写下了史上最为耻辱的篇章。慈禧太后,中国垂帘听政的第一人,是她让清政府一步步迈向了落魄,走向了灭亡。在她之水深火热的广大人民于不顾并且还毫不犹豫的答应履行各国列强一系列的割地赔款政策,还能欣然说出“量吾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时,她可曾想过她会成为历史批判的罪人,她的名字不是流传千古而是遗臭万年?就因为她,美利坚军队可以明目张胆越俎代庖地在气势雄伟的紫禁城里练兵,德国骑士可以在中国的黄土地上搞骑射比赛,并且用的是中国的毛驴,各国公使可以很舒适度地坐在金光闪闪的皇宫大殿的龙椅上拍照.....如此昏庸无能的政府,如此痛人心弦的惨状,却又如此真实地把清政府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然而,就在这百无聊奈之际,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了很多新生力量,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批立志于解放事业的有志之士站在了枪淋雨弾的最前线,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广大农民运动也纷纷发动起义战争,虽然,他们最终也没能力挽狂澜,但他们的铮铮铁骨,铁血丹心会永远在历史的丰碑上闪耀。

天空的阴霾给华美星空罩上了一层亘古不变的历史的忧伤,眼泪下的海也流淌着昨天伤痛的回忆,历经了历史的考验,迎接过风雨的洗礼,中华民族如今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承它的文话,展现它的风采,用无数欢颜的泪水与闪光的智慧震撼着梦想的舞台。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形成的蘑菇云向上升腾,实现了科技梦;“神七”的圆满发射,实现了飞天梦;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百年期许的奥运梦......还有更多辉煌的瞬间等着我们去创造,更多美妙的旋律等着我们去谱写。

作为团旗下一群年轻人,有着生命闪电的傲慢,有着烈火青春的激情,更应该在这世纪风云的变革中体味正义凛然的民族大义,在这百年中国的沧桑中寻求人生价值的足迹。

天已明,铭记那一段段令人心酸的屈辱史,让它成为成长路上的风向标;梦未央,走出那段滋味沉杂的时光,开辟出星光璀璨的新华章,走出人生的一片艳阳。

中国近代屈辱史论文(优秀14篇)篇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中国近代史是高校的必修基础课程,其内容既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斗争史和光荣史,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尤其是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其中大量英雄人物的道德形象,他们在保卫祖国、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建设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因此,充分运用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教师应尽的重要职责。

一、进一步增强德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在历史教学中,除向大学生介绍必要的基础史实,培养发展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进行德育十分必要。利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系统地向大学生进行德育,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党中央对加强国情教育一直十分重视。当前,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和道德滑坡等消极现象。社会对高校也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要求和期望。特别是社会上的一些功利主义因素开始渗透到高校教育中,影响到一些大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课堂教学这一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

二、充分备课,深入挖掘教材中德育的内容。

中国近代史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有意识地提炼其中的德育素材,以确立德育的达成目标。结合中国近代史教材,在备课中,可把中国近代史的德育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进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诸多矛盾中最突出的矛盾。振兴中华、救亡图存,始终是激励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持续奋斗的动力和理想。在教材中,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而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这批开明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了经世改革的主张;农民领袖洪秀全为建立“理想的天国”而奋起反清;薛福成、郑观应等早期改良思想家为突破“洋务运动”的局限而奔走呐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倡导“变法”;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民主共和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探索,但历史事实表明这些探索最后都失败了。

直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过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上述史实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所以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是培养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教材。教师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教学,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从而坚定大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决心。

(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为了人民的富强和幸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精神支柱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近代史内容中,既有屈辱的“黑色的历史”,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旅顺口和南京数以万计的人民被屠杀,都令人肝肠寸断,同时也有奋斗的“红色的历史”,这些都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

在教材中,林则徐等人虎门销烟、抗击英军的英雄壮举;三元里民众不畏强暴、誓死抵抗激烈的武装抗英斗争;老将冯子材镇南关大败法军的凯歌;北洋海军邓世昌、林永升等海军将士血战到底、以身殉国的业绩;民主革命的宣传家陈天华“蹈海自尽”唤起国人的革命精神;国共两党携手抗日最终取胜的辉煌成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光辉业绩,等等。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通过对这一系列史实进行教学,使大学生接受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坚定发扬先辈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树立为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志向。

(三)继承革命传统和优良品德的教育。

中国近代史中蕴涵着丰富的做人道理,教材中汇集了大量近代英杰的素材。例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度责任感;洪仁?临终遗诗坚信“天国祚虽短,光复待他年”的乐观主义精神;黄花岗烈士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豪迈绝笔;李大钊不为酷刑所屈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仰;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观的体现,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师通过这些丰富的实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近代史上英雄人物为楷模,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成为学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

三、与时俱进,丰富德育的方法。

中国近代史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要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达到德育的目的,还需要教师讲究教学艺术,与时俱进,采用多种教育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解释历史的本领。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由于大学生虽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定型时期,但人生阅历仍比较有限,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尚不能完全把握,因而需要教师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加以引导。例如,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当时的人和事,而是要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如在讲到洪秀全时,既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肯定他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打击清王朝及外国侵略势力,为历史做出的贡献,同时还应看到他作为小生产者代表所带有的皇权思想、等级尊卑观念及宗派思想、享乐思想和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等。正是后者成为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注意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德育的过程分为明理、激情、立志、导行等阶段,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促进,德育的最高要求是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德育不能单纯地灌输,还要善于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去判断。教师应努力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画龙点睛的手法、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德育。同时,还应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传统的教学中,黑板是主体。在讲课的过程中仅仅是文字的展示,很难让大学生将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在大部分高校教学中已普及,关键是要提高课件本身的质量。例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穿插建党__周年来历次党代会的图片,可对加强热爱党的教育起到很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具体、生动、形象的讲述,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加深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理性认识。例如,可配合教材内容选取有关的电影、录像片断等,组织大学生观看,还可配合各种重大纪念活动和节日,组织大学生开展学术报告会,编历史手抄报,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参观博物馆、革命历史遗址和图片展览等,使大学生接受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在“细雨润物”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大学的中国近代史教学属于主干学科,其本质属性仍然是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贯彻德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既是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的要求,又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中国近代屈辱史论文(优秀14篇)篇十一

[摘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为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民族奋斗史。民族民主革命是他的主题,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他的内容。回顾中国近代史,探索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历程。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民族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族主义革命。

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史,是一卷被鲜血浸满鲜血又惨遭蹂躏的长卷。中国人民饱受列强的欺压与凌辱,深受国弱民贫的危害。鸦片战争的屈辱、联军侵华的无奈、日本扩张的悲惨遭遇„„但同时,就其本质与主流上来说,中国近现代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民族民主革命、艰苦探索的历史。1840年,英国发动了世界知名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鸦片战争以前中过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的社会矛盾也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革命任务也发生变化,由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鸦片战争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也拉开了中国革命的序幕。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我们不得不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祖国,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中国革命的目标是争取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革命性质是民族民主革命。革命因为前后期的领导阶级分别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族主义革命两个时期。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国家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民主政治的启蒙思想;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建立民主政治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人—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居住专制制度,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是中华民国却错误地将帝国主义列强当作了朋友,孙中山先生甚至发表了《告各友邦书》,承认各个不平等条约的有效,期望换来帝国主义的支持。这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妥协性。

尽管如此,中国的历史通过这次革命被改变了。我国的社会性质虽然没有改变,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政府,为中国的未来带来了希望。但毕竟由于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导致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事实证明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然而就在这时,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西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无产阶级是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也因为如此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于是,又一批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拥有一个新的救国阵营,有一场新的、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民主革命,这样,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其本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将“三民主义”取代的革命斗争,也是中国社会制度进步的象征。此次革命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7)。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直接促成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起工人暴动,反抗北洋政府统治。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促成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1927年,在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中共内部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接连出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

第二阶段(1927~1937)。

这一阶段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

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后,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无数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成功粉碎国民党数次“围剿”。1933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开始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陕北,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在此期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并虎视眈眈、不断向南推进。中共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战;而国民党为了稳固政权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最终导致国土沦丧。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结局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1937~1945)。

这一阶段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

以“七七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时期。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地位。中国在此后称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第四阶段(1945~1949)。

这一阶段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关于和平建国问题的协定(即“双十协定”)。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战争最终获得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台湾、西藏以及港澳以外全部的大陆领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1999年回归祖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也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我们从中吸取了宝贵的经验。

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取得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4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团结就是力量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胜的法宝5落后就要挨打。

负的重任。当代社会要求我们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又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迷惘,不惶惑。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是这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信年轻的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一定能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让我们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屈辱史论文(优秀14篇)篇十二

摘要:19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但最终归于失败。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自强求富运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注定了它的最终失败,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对封建传统观念是一个强大的冲击,同时又促使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关键词:洋务运动;民族工业;近代化;现代化。

前言。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政权定鼎于南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金陵,建立了与大清分庭抗礼的政权;又过了三年,英法联军在美国、沙俄的帮助下,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赶跑了咸丰帝,留下了暴行。清朝的统治内外交困,岌岌可危,为了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抵御外敌侵略,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

一、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冲击。

1、洋务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

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幸而日后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領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近现代化工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

2、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洋务派固然是在维护封建制度的框架内学习西方,这一原则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从完全排斥“西学”到决定“西学为用”,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近代的中国,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和西方国家出现巨大的反差。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国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新发明、新技术不断出现,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社会面貌日新月异。而中国,却正处在封建社会江河日下的阶段,政治腐朽,经济、军事落后。落后招致受欺,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蒙受了空前的民族屈辱。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社会发展水平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国,竟然远远地落在了世界潮流的后面,这是十分可悲的事实。然而,更为可悲的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在连续遭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事实。愚昧无知和虚骄自大是清朝君臣的两大特点,无知强化自大,自大加重无知。他们一方面对手持先进火器的侵略者束手无策,屈辱求和;另一方面却仍然沉迷在“天朝上国”的梦幻里,自我欣赏,夜郎自大,拒不承认落后。

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

二、洋务运动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开端。

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相当自足的社会体系,生产主要靠人力。中国自古有较多的科技发明,并长期在世界占领先地位,但自14世纪后科学技术一直处于僵滞、停顿的状态,以致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科学革命。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70年代,洋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洋务派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着手兴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这些民用企业的性质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采取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与技术,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从一开始就与外国在华企业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但由于它们经营不善,管理落后,不足以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但无论如何,这些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出现,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近代化的开端。

三、洋务运动客观上促使了中国新阶级的诞生和发展。

1、洋务运动促使中国诞生了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

投资洋务企业的多数“商股”,后来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基本成分是官僚、买办、商人及地主。依经济力量的强弱,这个阶级有上层和中下层之分。一般说来,由官僚、买办、地主转化而来的,其企业的资金、规模和发展,优于出自普通商人和手工工场主的资本家,前者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后者则属于中下层。民族资产阶级各阶层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之间,都是既相联系又相矛盾的,只在程度上各有不同,由此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两面性的特征。一方面,它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所以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它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尽管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民族资产阶级毕竟是当时新的社会生产方式的体现者,它所进行的维新与革命运动,都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2、洋务运动也促进了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中国无产阶级是晚清社会最早出现的一个新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数十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五口通商地区,使当地的自然经济日遭破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求生计,或入外资在华企业做工,或充口岸码头工人及外国轮船海员,第一批产业工人即由此诞生。

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它自诞生之时,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剥削与压迫。因此,中国工人阶级从一开始就不断以罢工形式进行斗争,或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与欺压,或针对本国业主及封建势力的压榨与凌虐,显示出强烈的革命性。虽然在洋务运动中及五四运动前没有登上政治舞台,但它却是一个最有希望、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

四、洋务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除了满清政府的腐败之外,还在于洋务运动的主持者和支持者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单纯地看成一个技术行为或生产行为,而忽略了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要求与之紧密相连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使由这些相关因素构成的社会结构失去协调性,使某一单一因素的发展失去了各社会因素的配合。

首先,政治上,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的不独立就注定它是不可能成功的。它启示我们: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这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前提保证。

第二,经济上,在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和控制不允许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下是很难发展的。所以,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同时要积极进行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提高国民素质,大力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三,文化教育上,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它虽然代表着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但这种只追求短期效益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需要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实践证明“科教兴国”战略才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正确、伟大的决策。

结论。

清政府从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遭到了失败,但洋务运动的开展又从客观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中国人思想上的“闭关自守”也逐步被打破,尤其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反面教材,从失败中汲取深刻的教训,以利于我国更好的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对洋务运动,我们应该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既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又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

中国近代屈辱史论文(优秀14篇)篇十三

近代以来,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欺凌过中国;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直到抗日战争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条约结束。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正因为如此,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是这样被历史提出来的。

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看,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剥削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任务来看,要改变近代中国紧急和文化落后的状况,就要充分发展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族革命,是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统一。近代中国曾有不少人希望通过改良的途径挽救中国的危亡,提出新的方法和主张,但统统行不通不能从根本上给濒临危亡的中国指明正确的道路。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他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的福安里具有腐朽性,所以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企图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强求富,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不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维新派本身有局限性,他们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并且惧怕群众,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此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进一步发展了起来。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从根本上说,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新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在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以前,中国国民党及其前身在中国革命中起领导作用。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革命党人并未掌握政权,而是袁世凯掌握了政权。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时代,国民党与各地军阀展开了混战的局面。之后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国民党地方军投降日本当伪军,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保存实力而“出工不出力”以及后期的纷纷投诚,显示了国民党政权先天不足;并且不顾民生,民有群众基础;专制独裁进而挑起内战;领导无方,贪污腐败等,都说明了不能选择国民党为执政党。

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提出了中间路线,它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它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在战后所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形势决定了人们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持有中间想法的人们一接触到实际斗争,尤其是内战重起,就是它们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的道路。所以第三条道路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这次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为,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广大人民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也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改革,向新中国迈进。而国民党弃人民的利益于不顾,1946年6月,发动了内战。中国共产党积极迎战,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从根本上粉碎国民党统治集团。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覆灭。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中国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基本胜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国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并能够依靠群众,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主要有三点: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的建设,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人物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从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努力进行着上述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力的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能够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从开始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比如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二,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比如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品,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国民经济保持。

中国近代屈辱史论文(优秀14篇)篇十四

首先第一点洋务运动不管有没有成功都是中国人民的一次思想解放,因为在这次运动中很多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之处,开始希望用这种改革的方式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让他们获得自由。所以在思想的层面上来讲,洋务运动是一场标准的思想解放运动。

其次,从政治上来说,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因为这一场运动原本就是由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人发起的,他们希望从这一场运动中让当时的中国人民不再受到封建统治的压迫,这一次运动之后的中国虽然并没有使广大的人民群众从封建的牢笼中完全解放出来,但是却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让人们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第三个方面来讲,洋务运动除了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改革作用之外还在军事上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洋务运动的性质中也可以说洋务运动是一场军事改革运动,因为它使当时的中国军队从刀剑时代中解放出来了。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写教师心得体会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总结和梳理教学经验。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师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20xx年4月2日我有幸听了城关小学王丽英老师的关
租赁合同在租赁交易中起到了明确双方权益、规范双方行为的作用。以下是一份比较详细的租赁合同模板,供大家参考和使用。合同各方:出租方(甲方):承租方(乙方):根据国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籍或文章后,对其中内容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如果你正在头疼如何写读后感,以下是一些范文,希望能给你一些思路。读完了《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
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里程碑,通过总结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随后,我们将阅读一篇来自一位普通人的心得体会,从中寻找共鸣和启发。“两弹一星”是指中国成
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的回顾与思考,对提升个人能力和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下手写月工作总结,不妨先阅读一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
合作能够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请大家关注一些合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甲方:乙方:本协议为资金入股合作合同,甲
在工作中,总结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附上几篇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或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随后,我们将阅读一篇来自一位普通人的心得体会,从中寻找共鸣和启发。作为一名大学生,遵纪守法是我们应尽
在新的环境中,一个好的自我介绍可以让我们更快地融入其中,与他人建立起联系。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自我介绍的例子中领悟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近年来,幼师行业的发展愈加
毕业论文需要学生具备深入研究和探索特定领域或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在下面,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毕业论文的范文,相信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课程
写心得体会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感谢大家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学习和成长有所帮助。亲子教育是现代社会一个重要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回顾和反思,是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记录和总结。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自治区党委十届三次全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名人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第一段引入:作为一名民警,队伍管理是我
培训心得可以促使学员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很荣幸
教学工作计划是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行安排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这里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例,供教师们在编制教学工作计划时参考借鉴。
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和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心得体会范文展示了不同人对同一个事件或者经历的不同理解和感受,相信你会从中受益匪浅。
采购是指企业或个人为满足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购买生产资料、设备、原材料等物品或服务的一种行为。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采购方案和执行情况。
不论是个人还是团队,制定一份合理的计划书都是实现成功的关键之一。下面是一些成功项目的计划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启发。12月中下旬,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谁也无法预料未来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机遇,写更多的申请书可以提前准备好迎接各种可能性。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申请书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申请书的语言要简练、明了,表达方式要得体、恰当,避免使用过于夸张或空洞的词语和句子。这些申请书范文不仅仅是一种参考和借鉴,更是一种激发和激励,鼓舞我们撰写出更优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回顾并总结自己的成长和收获。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文章,欣赏他人的思考和总结。
加工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发展潜力的工作,可以为社会经济的进步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加工行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行业,以下是一些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委托加工是指按照委
培训心得,是在参与培训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反馈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内容,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培训心得
心得体会是我们积累经验和教训的一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决策。小编找到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学习。为确保人员、设备安全越冬,中卫工务
每次致辞都是一次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我们要努力做到最好。这些致辞范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思路,启发了我们的创作灵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事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方式。以下是一些小编整理的心得体会样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司机班是驾驶员的基本工作班次之一,运载着千千万万的乘
10.合同协议的变更和解除必须经过双方的协商和一致同意。合同协议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合同的结构和内容。承租方:(以下简称甲方)。出租方:(以下简称乙方)。
英语的学习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但同时也会带来很多收获和成就感。掌握这些英语学习范文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相信大家的英语能力会有较大的提升。简历的内容很重要,因为内
教学工作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安排和规划。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份详细完整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授权委托可以帮助我们减轻负担,让他人代为处理琐事,使我们更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授权委托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条款解读,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授权委托。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和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下面是一些写作心得体会的典型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2020年10月22日与我其他三位老师一起到xx小学参
在培训心得体会中,我们可以积极反思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县级培训是一种为基层干部
读后感是我们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一种方式,也是对作者的尊重和致敬。9.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了解到不同人对于同一本书的不同解读和理解。
情况报告不仅可以对内部情况进行分析,还可以对外部环境进行评估。以下是一些关于不同情况下的情况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起来看看吧。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要求,
读书心得是我们对书籍内容进行思考和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下面是一些值得分享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在众多神话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属于《
劳动合同是规范劳动关系、确保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合同形式。以下是一些关于劳动合同范文的参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甲方:乙方:身份证号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历了许多事情,总结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应对类似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还记得上次你们部门的述职报告吗?现在又到了一年总结的时候了。下面是一些经过编辑精选的优秀述职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本人时刻牢记作为一
岗位职责可以为员工提供专业成长和学习的机会,提高其职业素养和竞争力。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关于岗位职责的文案,供大家参考。职位描述:1、定期对意向客户进行电话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领域或某段时间内的体验与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在实践中得来
范文范本可以提供给我们一种写作思路和结构,使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阅读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写作的要点和技巧。1、认识4个生字。2、朗读课文
合同协议是经过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下面是一些合同协议书写要点的总结,相信对大家的合同起草有所帮助。住所地:_________市____
合同协议是商业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合同协议实例,希望能对大家撰写合同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制定活动方案需要考虑活动的目的和主题,确保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之相符。随后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独特创新的活动方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针对同学们中存在的不良
实践报告是对实际参与活动或项目后所获得的经验和心得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重要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践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大家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规划未来的发展目标。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撰写心得体会的灵感和动力。毽子运动有悠久的
教研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下面是一份教研活动总结和反思,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依据学部的学期工作计划,结
今天我们将聚焦于一个重要的话题,我希望通过主持这个活动,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思考。希望这些主持词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灵感。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在全区上
转让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将一方的权益转移给另一方。如果您需要撰写一份转让合同,以下范文可以作为您起草和修改的基础。转让方:(以下简称甲方)身份证号:受让方
活动总结是对一次活动的整体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经验教训。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活动总结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在这个秋天,学
在撰写申请书前,要对目标机构或组织进行充分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符合其要求和期望。这是一份更多申请书的范文集,供大家参考并学习如何在申请书中生动地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才
每一次的心得体会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和信念。我学会了面对困难并积极解决问题,
通过参加培训,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和任务,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阅读这些培训心得范文,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趋势。近年来,随着社
小学教案应当符合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素质教育。最后,祝愿大家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一)打架斗殴。打架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对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作为一项受欢迎的运动,台球吸引着
对于辞职信的写作,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决定,并且尊重原单位和同事们的权益。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封典型的辞职信范例,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自己的辞职信。
小班教案是对小班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的教育文件,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工作。教案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文献,为教师提供有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参考依据。
青春是我们奉献与付出的时刻,我们要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下是一些青春创业的成功故事,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英语在国际交往、旅游留学、科技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英语总结范文,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一、教学目标:八年级下册教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过去,为未来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第一段:引言(200字)。论文写作作为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写作潜力,帮助我们写出更加出色的作品。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本课可以立足课文,培养
报告范文需要经过认真的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才能呈现出科学、准确和可靠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报告范文,它们反映了不同领域和主题的范文写作风格。
心得体会是对于某个事件或经历的感悟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成长为更加成熟和有价值的个体。通过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近期在学校举行的军训
通过更多申请书,我们可以向相关组织或个人表达我们的意愿和目标。最后,希望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申请书范文,提升自己的申请水平,成功获得心仪的机会和机会。
总结心得体会是我们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以下是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和写作的启示。段1:引言(2
策划书是一种对于某项计划或活动进行详细规划和说明的书面材料。请您参阅下列策划书实例,它们涵盖了各种不同的主题和领域。。1.活动当天协会成员必须在活动开始前半小时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会计不仅仅是简单地记账,更重要的是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会计是一个重要的职业,负责记录和分析财务数据。会计在企业中起着监督和控制的作用。会计需要掌握一定的财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并提炼出经验和智慧。小编整理了一些实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茶,是一种优雅的饮品,传统的工艺和丰富的文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所做的事情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指导和启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方法,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范例供大家参考。为期5天的'军训生
通过阅读演讲稿范文,可以了解不同主题和风格的演讲稿,丰富自己的演讲技巧。以下是一些优秀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大家好!我认为应从三方面抓
读书心得是对阅读过程中自身成长和变化的记录和总结,也是对书籍智慧和人生真谛的思索和回应。接下来是一些书籍的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阅读和写作有所启发。作为一名教师,
建立合同协议前,双方需要详细了解合同中的条款和义务,以避免发生纠纷。为了方便您编写合同协议,下面提供了一些相关的范文供您参考。男方:﹍﹍﹍﹍,性别﹍﹍,出生年月
自我介绍是一个展示我们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机会,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我们可以让别人更好地了解我们。接下来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自我介绍有所帮助。
在书写心得体会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经验,突出问题的核心所在,言之有物。这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撰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有所帮助。自从加入读书班以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一篇优秀的总结,以及如何运用正确的写作技巧来表达我们的观点和思考。范本中的总结提供了多种思路和角度,有助于读者拓宽思维。
在年会策划中,可以加入一些创新元素,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接下来是一些年会策划的经验分享,希望能够对您的策划工作有所帮助和指导。主要经营范围:自然甲修护手绘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发掘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深入思考和动人情感。残疾并不是人生的终点,但
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好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优秀作品的亮点和特色,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书面材料。接下来,小编将向大家介绍几个编写教学工作计划的实用技巧和经验。1、认识4个生字。2、朗读课文
通过写工作心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擅长领域,从而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一些关于工作心得的案例分析,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自我介绍是我们与陌生人建立第一次印象的方式,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风格和类型的自我介绍,希望能帮助你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
转正自我鉴定是对自己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绩效的客观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自我鉴定范文,来了解他人是如何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业价值的。一、非常注意的
演讲稿是演讲者用于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的一种文稿,是在确立了演讲目标、研究了演讲对象和环境的基础上写成的。下面是一些成功演讲者的精彩演讲片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
合同协议是商业合作的基石,是建立互信和合作关系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成功交易中使用的合同协议样本,供大家参考。乙方:为加强学校水电管理,提高水电管理人员的服务意
心得体会是思考与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和压力。请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提供一些启示和帮
社会实践是一次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果。通过社会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世界博览会是一项具有
通过总结个人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选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现实中,青少年吸毒已成为
策划方案需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以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以下是一份具体的策划方案范文,希望能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对20xx年区域营销工
工作计划书是在工作领域中制定和规划工作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工作计划至关重要。在下面的范文中,可以看到工作计划书的结构和要
对于许多人来说,撰写一份精确而有力的申请书是获得期望机会的关键。在撰写申请书时,可以借鉴这些范文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但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尊敬的学校领导
9.范文范本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范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
辞职信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工作的成果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开启新的职业旅程。小编特意收集了一些精选辞职信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灵感。尊敬的*总:您好
心得体会是一种积累和总结的过程,可以节省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学会了如何平衡学习和休息的关系,发现只有注重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
制定一个成功的活动方案需要团队合作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小编精选的一些实用活动方案文本,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一、幼儿园常规教育
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规章制度范文的提供是为了规范组织运作和维护成员权益。(一)车间员工周一至周六:白班:07:30-
优秀作文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让人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力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去年有一次放学时,我们班和四(二
范文范本的存在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学习和仿效的标杆,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1.尔雅小组:年轻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去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教师心得体会的案例和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小学教师实习是我作为教育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