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制的一份详细计划,它是教学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为了方便广大教师们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范文。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一
1、 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学知识。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可以“学习”泥鳅的本领来减小摩擦力。还可以用类似于捉泥鳅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
3、 使学生知道泥鳅身体表面的“粘液”具有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是有效地保护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时还具有吸取氧气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1、 泥鳅若干条。
2、 玻璃缸两只、小网兜。
3、 南瓜叶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叶子、青菜叶、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涤沦布、干泥沙、食油、锈轴承、牛油、卫生纸、玻璃球、筷子、胶布、工具盒等。
4、 记录纸。
1、 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有趣的活动——捉泥鳅,有同学捉过泥鳅吗?捉起来容易吗?
在记录纸上写上你的想法。
3、 通过讨论得出应该用东西包起来捉。请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能用多少种方法捉起泥鳅,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组的探究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实验过程中哪一种方法捉起来最容易,为什么?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泥鳅身体表面分泌出一种粘液,使得泥鳅身体表面非常光滑,我们就很难捉住它。事实上这种沾液减少了泥鳅身体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从我们的手中逃脱。在分析过程中,教者应故意将“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叶、青菜叶”,“棉布、涤纶布”对应起来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用“光滑”的物体“难捉”,用“粗糙”的物体“易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当厚、千的物体吸收掉泥鳅身体表面的沾液后捉起来更容易。
教师板书:光滑难捉粗糙易捉
请大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捉泥鳅比较好呢?
应该考虑在什么情况下而定,实验室里、农田里、在家里各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l、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物体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2、做两个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地穿进去在玻璃管上涂点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个组夹起的球最多。操作说明:每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从瓶里用老师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夹到碗里,比一比在一分钟内哪一个组夹得多。每个小组先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夹?然后老师宣布开始并进行计时。(可以用老师发给的实验材料对工具略加改进,但不能幅度过大)
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捉泥鳅”,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二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三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四
4.课前准备: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兴趣性、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光盘等教学工具。
苏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一课《捉泥鳅》。
1.歌曲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
一单元《捉泥鳅》
2.《捉泥鳅》是一首富有浓郁田园风味及生活情绪的台湾校园歌曲。通过对
雨后孩子要去捉泥鳅的急切心情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田间嬉戏图。全曲六
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单数小节的节奏基本相同,双数略有变化。旋律在逐
渐变化中层层递进,生动描绘出孩子田间嬉戏的形象。
1.学唱这首歌曲,能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体
会儿童在大自然中嬉戏的愉快情绪。
2、欣赏童声曲《虫儿飞》,着重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山野童趣的情感体
验,感受美好大自然。
3、虫儿飞音乐
1、简介《虫儿飞》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让你们的身体随音乐的旋律摆动,感受那美好的歌曲情景!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望无际、夜晚绿草如茵的田野里,有几个孩童坐在那休闲的玩耍这,他们看见了萤火虫,于是开心的欢呼雀跃,接着,由一幅小女孩在田野边捉东西的图片引入新课。
2、导入歌曲《捉泥鳅》
在欢快的旋律中给学生欣赏几幅特意展示的`有关泥鳅的图片
1、欣赏视频短片《捉泥鳅》mv
视频捉泥鳅
师:歌曲中有那些景物?你看到了什么?
生:池塘,雨,田野,泥鳅等。你知道什么是泥鳅吗?
2、简介泥鳅:泥鳅是最为常见的鱼类,常生活在水田、池塘、沟渠的静水底层淤泥中。浑身滑溜溜的,身上布满黑色小斑点,小小的眼睛,嘴的周围长着5对触须。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泥鳅的生命力极强,即使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钻入泥中照样不死;泥鳅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并具有药用价值,深受人们所喜爱。
出示多媒体图片
3、出示《捉泥鳅》歌谱,老师钢琴弹奏,学生先仔细听一听
师:你听到了些什么?歌曲感情有变化吗?那你们你能哼唱一两句吗?
4、老师弹奏范唱《捉泥鳅》简谱捉泥鳅
师:仔细观察歌谱,找出相同的节奏,并用色笔标出。讲解“了”读le,而唱liao.
5,用la.模唱这首歌曲的主旋律。
6、学生跟琴唱歌词。
认识:反复记号的唱法。
7、表演唱:师生对唱,分角色演唱等
a.强调声音:附点节奏,轻快、而有弹性。
b.情绪:愉快而有亲切。
c、后半段乐句——心情急切。
(注意:同音反复时口齿要清晰,音高要一致)
四四拍子的讲解与表现歌曲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它是几拍子呢?
1、了解四四拍含义,老师板书,并标出四四拍强弱规律。
四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
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次弱。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四拍子的动作来拍一拍吧!
2、进行声势训练。
1)动作:跺脚、拍腿、拍手、拍腿。
2)为歌曲进行简单的打击乐伴奏。
3、知识拓展。
1)我们的泥鳅是可以食用吗?有什么功能用途?
2)我们国家泥鳅的主要生产基地是哪里?
4、在《捉泥鳅》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我围绕课题“捉泥鳅”来设计教学活动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体验到了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田野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合作,表现音乐的能力,达到了比预期更佳的教学效果。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五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活动反思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六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七
1.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学生能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并了解其意义。
2.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逐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因而对“捉泥鳅”这一真切的.生活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这个学段的歌唱中,注重培养学生自然、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可见,学生能够以自然、欢快、活泼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是学生在本堂课学习的重点。而学生对于附点节奏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是一种学习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教学中解决难点的过程。
为了全面准确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针对儿童好新、好奇、思维活跃,集中注意持久性较差,但容易对有趣、富有童趣的事物产生兴趣等特点,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采用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设计本课过程的。
(一)散文《春》,导入欣赏《放风筝》。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看ppt欣赏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片段,由美丽的图画和文字意境导入春天放风筝,进行音乐欣赏。有效地把课程整合起来进行教学,而且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为完成歌曲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二)歌曲教学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边听边用律动来表达歌曲的情绪,对歌曲反复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对歌曲的表现形式及情感内涵的把握,并在听、唱、演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角色形象。我主要分两大块来完成:一是学唱歌曲,二是歌曲处理。一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马上聆听歌曲而是通过看书或者ppt听音乐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捉泥鳅》的歌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创设一定的情景,扩大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给学生直观的画面,运用听唱法这种歌曲教唱的方法来完成歌曲学唱的。在歌曲处理这个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改变歌曲的力度来演唱,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让学生进行表演旨在发挥学生的创编和表演的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增强他们音乐表演的自信心,在他们在唱、听、看、演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三)课堂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拓展和积累课外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欣赏不同演唱形式、不同版本的《放风筝》和《捉泥鳅》。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八
1、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学生能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并了解其意义。
3、欣赏校园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
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捉泥鳅》。教学难点:附点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情境创设,实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课件:泥鳅图片)你们玩过捉泥鳅吗?它容易捉吗?(课件:泥鳅的介绍)
1、初听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听后感受到的歌曲是什么情绪呢?(欢快地、活泼地、风趣地)
2、二听师:我们再认真听一听,想想从哪些歌词中你能感觉到小朋友特别想去捉泥鳅呢?(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课件:播放歌曲)
3、三听师:谁来说说歌曲的最后几句歌词出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反复,唱唱反复部分,说明了孩子想去捉泥鳅的急迫心情)(课件:播放歌曲歌谱)
4、学习附点部分的歌唱。
师:请同学们在曲谱中找出附点节奏,并数一数有几处?(8处)
师:这些是八分附点音符,这些附点节奏在歌曲中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5、跟琴分句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来跟琴一句一句的学唱这首歌曲。
6、接唱练习。
师:你们唱带有附点的一、三、五等单数句,老师接唱双数句。
7、难点解决。师:在歌唱中你觉得还有哪里唱起来比较困难?
8、完整地歌唱歌曲。师: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完整的唱一遍这首歌曲。
9、理解拍子: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吗?(四四拍。它表
示的意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四拍。它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
10、声势训练:以第一句为例子,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拍肩
11、师:我们自己打着拍子再来完整的演唱一遍这首歌曲。
1、师: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情节,这首歌曲里描述了哪几个人?
2、师:你能将这其中的人物表现出来吗?你可以找搭档配合,同学们想一想,动一动,一会请同学们表演唱。
3、请同学们表演并评价。(课件:播放歌曲伴奏)
1.师:捉完了泥鳅,好累呀!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下,聆听校园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播放歌曲)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开心吗?美妙的世界,动听的校园歌曲给我们带来了欢乐,那么我们也要努力学习本领,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九
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孩子们常常喜欢站在旁边看泥鳅,但却不敢给泥鳅换水,换水的时候泥鳅跑出来了,有的女孩子吓得尖叫,不敢靠近,更不敢捉泥鳅。根据孩子们喜欢观察又害怕泥鳅的特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消除幼儿对动物的恐惧心理,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
2、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包括:毛巾、网兜、食品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
3、实物投影仪,塑料筐、记录表格
一、出示泥鳅,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1、师: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是谁?
小结: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泥鳅。
2、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让孩子感知泥鳅不可怕,从而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和勇气。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将泥鳅捉住。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2、幼儿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
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
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
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捉泥鳅最快最方便。
1、设疑:用哪种方法捉泥鳅最快最方便?(幼儿自由猜测)
2、幼儿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教师鼓励幼儿每一种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
3、幼儿交流操作经验。
师:刚才,你们把每一种工具都试过了吗?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鳅比赛。
根据幼儿的回答,每一种材料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幼儿当评委,使用哪一种材料的幼儿第一个捉起,哪种材料就最快。
5、教师小结:通过比赛,我们可以看到,用毛巾来捉泥鳅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网兜也很方便,因此,卖鱼的地方都用网兜来捉。
四、简单认识泥鳅。
1、了解泥鳅身上有粘液,及作用。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捉泥鳅,你们高兴吗?泥鳅为什么会那么难捉?(身上有粘液)泥鳅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么用呢?(减少摩擦、保护自己)
2、认识泥鳅身上其它的宝贝及他们的作用。(采用实物投影仪)
头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纹、鳍
3、简单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五、设疑,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捉泥鳅,还认识了我们的泥鳅朋友,我们把泥鳅放到自然角里饲养,看一看他们喜欢吃什么。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十一
最近,我们班正在开展《动物大世界》的主题活动。一天,陈辰小朋友带来了几条小泥鳅,说:“我昨天和爷爷在捉泥鳅,泥鳅很难捉的,很滑的。”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有了兴趣。于是,我们生成了《捉泥鳅》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不满足泥鳅表面特征的观察和感知。活动中,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捉为主线,让孩子在捉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不同材料捉泥鳅的结果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发现和判断自己的实践。
最后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防滑活动,让幼儿理解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帮助和重要性。
1、大胆亲近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介绍泥鳅生活习性、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童谣flash《捉泥鳅》。
一、欣赏童谣flash《捉泥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生生互动,了解泥鳅的一般特征,同时激发幼儿探索泥鳅的积极性。)。
师:歌曲中的小妹妹为什么那么高兴?泥鳅长的是什么样的?(请个别幼儿讲述已知的泥鳅的特征)。
二、观察感受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提升幼儿经验,解决重点:黏液。
1、(出示泥鳅)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身上还有那些地方我们没说到的?它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呢。
2、幼儿观察后讲述自己的发现。(师提醒幼儿讲完整的话)。
3、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
1)第一次捉泥鳅。
2)第二次捉泥鳅。
师:泥鳅这么调皮,它有什么奥秘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泥鳅身上为什么滑滑的?
(如果幼儿说不出,师直接丰富: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能帮它逃走)。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4、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三、通过竞赛,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1、出示捉泥鳅的材料,请幼儿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材料来帮助捉泥鳅?为什么?
2、幼儿自由探索用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叶和甜瓜叶、干毛巾和锦丝布捉泥鳅,并在相应的表格上作记录。(在使用的材料图片边打勾或打叉,要求两样对比着都试一试)。
3、幼儿自由结队进行捉泥鳅比赛。(提醒幼儿各队人数相同)。
4、比赛后、师出示统计表,记录,比较、发现结果不同的原因。
2)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防止泥鳅逃跑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防止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四、联系生活,初步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让幼儿感受到探讨科学的问题,是为了解决生活的问题)。
1、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地湿湿的,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滑倒?(引导幼儿观察鞋底)。
2、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瓜叶子捉泥鳅防滑的道理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的不滑?(铺纸板、地毯、地上划纹路等)。
4、在《捉泥鳅》的歌声中整理场地,用拖把、抹布檫掉地上的水等。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十二
每个人的童年是由酸、甜、苦、辣结合而成的,而我的童年却总是甜的。
在我6岁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乡下亲戚家游玩。来到你农村的第二天,我就和周围的邻居家的小孩成了好朋友。
这天,有一个小女孩说:“今天天气很好,我们下午一起去捉泥鳅吧!”我想:捉泥鳅我可从来都没玩过,今天一定要试试。于是,我开心的答应了。到了下午,我见爸爸、妈妈正在聊天,便以上厕所的名义溜了出去。后来,我们就开始清点人数。一个都不少,可以出发了。”我说。我们排好了队,就向着小池塘前进了。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池塘里的泥鳅可多了,令我们要花缭乱。现在,我们就开工了。我卷好了袖子,向着一只泥鳅扑去,结果是泥鳅没捉住zk168。com。cn,而我的身上却喷满了水,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眼看着人家都捉了那么多了,而我……后来,我又看中了一只泥鳅,这次我改变了方案。我先假装没事走过去,后来趁它不注意一举拿下。可是,只听“扑通”一声,我自己掉进了池塘里。大家都哈哈大笑,而我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时间像飞箭,一转眼就天黑了。小伙伴们都满载而归,而我却依然一直也没捉住。回到家,妈妈问:“你下午不是说去上厕所的嘛,怎么现在才回来,而且身上还湿漉漉的?”我红着脸说:“其实,我下午去捉泥鳅了,而现在泥鳅没有一条,“落汤鸡”倒有一只。”听了这话,大家都哭笑不得。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的生活能够依然那么甜,那么有趣,那么快乐!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十三
1、师弹奏音符,生听辨,说出唱名,唱出旋律。
(1)、6536653|。
(2)、53253323—|。
(3)、1=c6653|53323—。
2、出示第一组乐句,师弹奏其中一句,生听辨并指出师弹的是哪一句。
(1)1=c63|3—|。
(2)1=c63|3—|师指导附点节奏。
3、同上学习第二乐句。
4、比较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的异同。
(第1、3小节节奏相同,旋律不同;第2、4小结节奏旋律都相同)。
5、试唱第三、第四乐句,并比较异同,提醒学生附点与无附点的区别。
6、学唱第五、第六乐句,提醒学生附点与无附点的区别。
7、把六个乐句组合起来,师弹奏,生唱旋律。(提示反复记号)。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十四
捉泥鳅泥鳅,想必大家都见过吧?捉泥鳅,大家也许就不会了,星期日,我回去给奶奶过生日时,在老家和小姐姐一起去河边捉泥鳅呢!回到老家,我躺在床上和小姐姐一起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好玩法,那就是捉泥鳅。我和小姐姐一人带个夹子,提个篮子,蹦蹦跳跳的出发了。到了河边,小姐姐教我:泥鳅是在一些石头间的小缝里,当你看到它时,先慢慢靠近它,然后猛的夹住它放进篮子里。我点点头,心想:这捉泥鳅还真不简单呀!头手都要用。
哎,别想了,快去捉吧!我跟着小姐姐轻轻的,小心翼翼的寻找。小姐姐找到了!“啊!找到了,找到了!”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立刻去夹泥鳅。咦?不在了?“肯定是被你惊天动地的声音吓跑了!”小姐姐笑弯了腰,什么嘛?我的声音没那么大吧?我们继续找起来。呀!我找到了。这次一定不要出错啦!我全神贯注的靠近。不料老天不作美,没让我看到脚下的大石头。只听本人“扑通”一声,摔了个狗啃泥了。“呜~~~,不好玩,不玩了”着嘴坐在大石头上。“妹妹,可不能半途而费哦……。”小姐姐开始教育我了。经过一翻嘴枪舌战,虽然小姐姐牺牲了她的得力战将――嘴皮。但我终于同意继续捉泥鳅了。呀!我和小姐姐同时发现了一条泥鳅,小姐姐示意让我去。我慢慢的走过去。飞快的将泥鳅夹住。放进篮子里。捉到了!我松了一口气。又和小姐姐一起捉了起来。经过我们的团结合作。
有了许多的战利品,我们提着子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家里,我看着我的战利品,心中充满了自豪,也暗暗的下定决心:这次我的本领还不够好,下次练练,肯定能捉到更多的泥鳅的!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会获得成功!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十五
1、幼儿选择适合的乐器。
师:今天,老师要挑战你们了,我带来了一些乐器,请你们用乐器朋友来讲述这个故事,行不行。
师:看,我带来了什么乐器?
师:哪个乐器更像什么小动物出场?说说理由。
2、尝试选择合适的节奏。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十六
2、脸盆、各种材质的手套、擦手毛巾等。
一、幼儿观察,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
1、盆子里有什么?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要求幼儿大胆地去捉弄泥鳅。
(2)、幼儿观察后讲述自己的发现。
(3)、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二、戴手套捉泥鳅,比较感知不同材质的手套对捉泥鳅的影响。
1、出示手套,幼儿了解不同材质的手套。
2、幼儿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比较容易捉泥鳅的手套进行尝试。
3、幼儿交流不同材质手套捉泥鳅的感受。
4、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5、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三、活动延伸。
1、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周末请爸爸妈妈带着你们到小河里捉泥鳅,周一带到幼儿园放在自然角饲养。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十七
1、引入故事。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月光长廊吗?
师:月光长廊会是一个怎么样的长廊?
师小结:原来月光长廊是条长长的走道,在月光下它会显得特别的漂亮。(出示图片、音乐响起)。
2、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及情节(教师讲述故事,幼儿欣赏)。
师:一共出场几个动物,按什么顺序出场?
师:小青蛙在故事里做了什么事?
3、回忆感受音乐,带领幼儿走进故事的意境。
师:这段音乐是个几拍子的音乐,听了这段音乐你的感觉怎么样?”
捉泥鳅音乐课教案(实用18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捉泥鳅》。
2、认识四四拍,了解其含义及强弱规律,能用声势语言为歌曲伴奏。
3、正确掌握附点节奏,通过听、唱,找出节奏相同、旋律相同的乐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用欢快、活泼、风趣的情绪演唱好歌曲《捉泥鳅》;
2、难点:
1)正确掌握附点节奏,找旋律相同、节奏相同的乐句;
2)用声势语言为歌曲伴奏。
课前活动:
唱唱跳跳《闪烁的小星》。
一、谈话导入:
从与学生交谈中,引出大家都熟悉的动画片《灰太狼与喜羊羊》,从而以故事引入情境学习。
二、闯关活动——第一关:听一听,拍一拍。
师口述节奏,生拍手模仿。
1、xx|。
2、x—|。
3x—|。
4、xxx|。
5x|。
三、闯关活动——第二关:辨一辨,学一学。
1、师弹奏音符,生听辨,说出唱名,唱出旋律。
(1)、6536653|。
(2)、53253323—|。
(3)、1=c6653|53323—。
2、出示第一组乐句,师弹奏其中一句,生听辨并指出师弹的是哪一句。
(1)1=c63|3—|。
(2)1=c63|3—|师指导附点节奏。
3、同上学习第二乐句。
4、比较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的异同。
(第1、3小节节奏相同,旋律不同;第2、4小结节奏旋律都相同)。
5、试唱第三、第四乐句,并比较异同,提醒学生附点与无附点的区别。
6、学唱第五、第六乐句,提醒学生附点与无附点的区别。
7、把六个乐句组合起来,师弹奏,生唱旋律。(提示反复记号)。
四、闯关活动——第三关:唱一唱,动一动。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情绪(轻快、活泼、风趣)。
2、生跟读师按节奏读歌词。
3、师带唱歌曲。
4、跟琴学唱歌曲。
5、完整地歌唱歌曲,请一到两名同学个别歌唱表演,其他学生讨论,取长补短。
6、感受四四拍子的强弱关系,用声势为歌曲做伴奏。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吗?”
(2)声势练习。“根据四四拍的节奏,我们来玩一个声势练习。”老师动作讲解。
(3)学生听伴奏歌唱,老师运用声势练习为歌曲伴奏。
(4)老师提问:“在刚的这四个动作中,你认为哪几个动作声音比较响亮?(力度比较强)”
老师揭示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
(5)老师钢琴伴奏,学生尝试进行声势练习和演唱。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都爱玩,今天我们学习了《捉泥鳅》,在音乐课上也玩了一把,不过在玩的同时也不能耽误了学习。老师希望大家合理分配时间,在玩耍和学习中快乐地成长!”
一、教学内容:
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山野童趣》之《捉泥鳅》。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学生能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并了解其意义。
3、欣赏钢琴独奏《牧童短笛》。
三、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捉泥鳅》。
教学难点:附点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话题导入。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情境创设,实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课件:泥鳅图片)你们玩过捉泥鳅吗?它容易捉吗?(课件:泥鳅的介绍)。
第二环节:歌曲新授。
1、初听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听后感受到的歌曲是什么情绪呢?(欢快地、活泼地、风趣地)。
2、二听师:我们再认真听一听,想想从哪些歌词中你能感觉到小朋友特别想去捉泥鳅呢?(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课件:播放歌曲)。
3、三听师:谁来说说歌曲的最后几句歌词出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反复,唱唱反复部分,说明了孩子想去捉泥鳅的急迫心情)(课件:播放歌曲歌谱)。
4、学习附点部分的歌唱。
师:请同学们在曲谱中找出附点节奏,并数一数有几处?(8处)师:这些是八分附点音符,这些附点节奏在歌曲中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5、跟琴分句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来跟琴一句一句的学唱这首歌曲。
6、接口唱练习。
师:你们唱带有附点的.一、三、五等单数句,老师接唱双数句。
7、难点解决。师:在歌唱中你觉得还有哪里唱起来比较困难?
8、完整地歌唱歌曲。师: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完整的唱一遍这首歌曲。
9、理解拍子: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吗?(四四拍。它表示的意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四拍。它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
10、声势训练:以第一句为例子,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拍肩。
11、师:我们自己打着拍子再来完整的演唱一遍这首歌曲。第三环节:自主创编:
1、师: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情节,这首歌曲里描述了哪几个人?
2、师:你能将这其中的人物表现出来吗?你可以找搭档配合,同学们想一想,动一动,一会请同学们表演唱。
3、请同学们表演并评价。(课件:播放歌曲伴奏)。
第四环节:歌曲欣赏。
1.师:捉完了泥鳅,好累呀!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下,聆听钢琴独奏《牧童短笛》。(课件:播放歌曲)。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高兴吗?美妙的世界,美妙的歌曲给我们带来了欢乐,那么我们也要努力学习本领,让世界变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