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应该如何评价一份好的教学工作计划呢?下面是几点评价的标准和指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
一、教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九年义务教育西师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29课的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画画面,相互交流,体会心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搜集宋词,吟诵宋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思,感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词与诗的不同。
四、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相信你们也积累了不少,老师来考考大家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学生会异口同声“愿意”然后我出示:留连戏蝶时时舞——,几处早莺争暖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水护田将绿绕——学生很快进入了良好的学习形态。我接着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古诗词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读通——与文本对话。
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柔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认识。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
3)、请同学们自由地训练朗读这首词,注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5)、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增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三)、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觉得器官,欣赏这漂亮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幽静,安谧。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么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渐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适,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好像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遇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4、指导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么?(高兴、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布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画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假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预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么?引读----“旧时茅(_jiushimao)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突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指导朗读。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夫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四)、读透——与时空对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三
1、请学生读这首词,注意把字读准确,把词读通顺。
(见转)。
2、强调“见”的读法。同学们在哪里还学过这个字?
出示课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其义自见。
师:你怎么知道读这个音?(鼓励学生学习行为)。
(设计意图:“见”这个字学生容易读错,联系旧知,进一步了解通假字的用法加强记忆。)。
3、读诗词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走近作者,走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师:指点词的读法,讲究平仄和停顿。请同学们认真读,把你认为该停顿的地方划出斜线。
4、考考同学们。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划分的。引导正确划分。引导学生反复读好这几句。
(设计意图:这几句学生在节奏的划分上容易出错,为了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把这几句难的句子专门提出来讨论,做到教学中的有的放矢。)。
5、指名读整首词,指导词平仄和停顿的读法。
6、采用多种形式读,对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加强指导。
7、齐读整首词。(可带动作)。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形式、层层深入、重点词句指导读的方法,将读落实到实处,不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在反复的读中感受词所描绘的意境。)。
三、解诗意。
师:要想了解词中所写的内容,关键要知道字词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连通顺。
那怎么扫除字词障碍呢?(借注释、查资料)。
1、集体讨论个别词的意思。
2、小组讨论合作说说诗意。
四、欣赏画面、悟诗情。
(一)品诗想象。
1、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只要我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去品味,就可以看到美丽的画面。
2、请学生再品词。
(设计意图: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二)交流看到的画面。上阕。
1、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你能描绘一下你看到的画面吗?
了解鹊对月的敏感:苏轼《次韵蒋颖叔》“明月惊鹊未安枝。”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小结:你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眼前的画面生动了起来。
师:如果去品读你会看到更多更美的画面。
2、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谁在说丰年呢?
生:(人们作者青蛙)。
师小结:欣赏着明月、沐浴着清风、闻着稻花的清香,听着蛙鸣,好一幅美妙的夜间田园画,作者的心情怎样呢?(高兴、快乐)。
其实,令作者最最高兴的是(看到这丰收的景象)。知道吗?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读上阕。
清风明月,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再现诗人当时的心情。
(三)交流下阕。
1、师: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
生:下雨了。
出示句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你看到了什么?此刻作者的心情一定会?(焦急)。
2、师:诗人找到避雨的地方了吗?
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师:“旧时”什么意思?
质疑:过去熟悉的茅店为什么一下子找不到了呢?
小结:作者沉浸在月夜的美景当中。沉醉在丰收的喜悦当中陶醉了。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五、标题概括,背诵诗词。
1、作者向我们展现的这几幅画面?你能试着给这些画面起个名吗?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概括小标题。
概括:
2、指明说说这些画面对应的诗句。
3、根据小标题试背诵这首词。
六、作业。
1、拿起笔,写写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编成小故事。
2、紧扣本单元主题,搜集诗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者能够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四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阅读全词,思考:
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
想象赏画面。
诵读诗歌,以“我从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画面。”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品读析技法。
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稻花香,既写出了所见、所闻,又写出了所嗅,使人身临其境,先感其美。就在信手写景的同时,作者又于人们不知不觉之中,自然地抒了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作者将“蛙”拟人化,不仅显得生动,形象,同时还写活了一个境界,即:写出了农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的心情,抒发了人逢丰年的喜悦。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这一句写得有景,有声,有情,三者水乳交融,真是情景相生,声情并茂。另外,在这画面里,作者紧紧扣着夏夜、农村这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鲜明地突出了两点:“热”和“静”。先说“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意思是:明月初升,枝上歇栖的乌鹊,象受了惊一样,清风吹着,直到半夜,树上的蝉还象在呼救似地鸣叫。这里的“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是说明热的程度;从“明月”初升到“半夜”,是说明热的时间。“清风”不爽,就更显其热。作者着意渲染“热”,一是夏天特点的真实写照,再,就是为下面写“雨”设下伏笔。再说“静”。写“静”,作者并不是从正面去写,而是用反衬的手法,以“鸣蝉”、“蛙声”来烘托。在这一特定环境,以动写静,就愈显其静,大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境界。这种“静”与“明月”、“清风”、“稻花香”交织在一起,真是写绝了农村夏夜的幽美!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写雨,作者写得既有层次,又有特色。先以“七八个星天外”写雨前的天象,再以“两三点雨山前”写骤雨来临,最后写雨中人的心理变化。写雨前天象,预示已有雨意。这里,虽没写云,但由星稀,已可知云密。这一句,作者把“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分别提到“天外”、“山前”
之前,不仅突出强调了雨前的天象,骤雨的来临,照顾到了音韵的需要,而且还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写出了夏雨的特点。暴雨忽至,确使夜行的人焦急起来,到哪儿避避雨呢?他想起了“社林边”的“茅店”,可那是“旧时”,现在不知在否。等他转过“溪头“,“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见”一词,人物的喜悦心情活脱脱地再现了出来。这一句写得灵活,轻快,富有情趣,读后,那个急而复喜的雨中人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
该词是辛弃疾少有的描绘农家自然风光的小令。
上片描绘乡村仲夏的夜里,静谧的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一句运用得特别自然,而且别样的工整。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大自然里最普通的事物和景象,给人以恬淡闲适的美感:明月升高了,惊起了归巢的.喜鹊;清风悠悠流淌,伴着蝉的鸣叫。“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这样的夜里,闻到了稻花隐隐隐约约的香气,听到了蛙声一片。作者不但从视觉上,更从嗅觉与听觉里,描绘出了乡村夏夜里一派祥和与和谐的美。
再加上骤雨初至,惊慌地想去寻找那茅店避雨,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真是惊喜交集!
上片与下片紧密衔接,天衣无缝。读来朗朗上口,很清新自然,彼有农家风味。此时的作者,就像一个老农,在宁静的夏夜里,美滋滋地嗅着蜜蜜的稻花香,想着秋后的收成,突遇夏夜的暴雨,急急寻找避雨之所的憨态跃然纸上。读着作者的《西江月》,令人想起儿时的童年:有袅袅的炊烟;有星星;有清风;有蝈蝈的鸣叫;有大人高一声低一声唤小儿回家的吆喝……真的很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五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扇子。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
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同桌自由选择表演)。
请学生表演:(3组:诗人与农民、青蛙之间、诗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
从刚才的表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说丰年,喜悦)。
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男生读句子。
是啊,“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农民丰收之不容易啊,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呤道:请女生读。
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字号叫?(稼轩)。
稼是什么意思:种植庄稼,从他起的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质疑二:为什么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
小组讨论。
四。赏读,悟诗情。
1、创设情境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懂了词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那里的美景,愿意吗?(出示图)。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听老师读(配乐)。
2、汇报。
听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觉?美在哪?,请你说说,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3、学生汇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引导:美在哪?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惊、鸣),一,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板书:景美。请你来读读,你觉得怎么读好这句?(舒缓)2、对比读:谁愿意挑战他,读得更美?给掌声。五、总结。
引读: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
看见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鹊翻飞),辛弃疾不禁高兴地吟道――(齐读第一句)。
闻到了和听到了-----(蝉儿轻叫)(蛙鸣齐唱)、闻到了(稻香扑鼻)丰收在即;喜讯远传,,不禁欢快地唱道――全词(齐读第二句)。
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齐读三、四句)。
多么迷人的景色啊,老师也被你们的朗读给陶醉了,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看看我们的读能否把后面的老师也陶醉了?有信心吗(配音师生串读)。
六、写作指导。
过渡:
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诗人笔下田园风光在夜晚独特的美,你能不能挑战诗人,用现代文改编这首词,做一个现代小诗人。(配乐)。
推荐同学们上台表演。(我们班谁创作现代诗最厉害?有请黄怡昕同学边说边演。
你们想编吗?现在拿起笔来,写下来吧。
提示: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于是,深夜回到家,诗人忍不住挥笔写了:……。
温馨提醒: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上优美的词句,可诗人的动作、语言、心情等,把当时的画面描绘出来。
七、谈收获。
八、布置作业。
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自选)。
1、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它词。
2、把这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3、把词改写成美文。
板书设计:
情:说丰年(喜悦)关心农民生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六
1、请学生读这首词,注意把字读准确,把词读通顺。
(见转)。
2、强调“见”的读法。同学们在哪里还学过这个字?
出示课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其义自见。
师:你怎么知道读这个音?(鼓励学生学习行为)。
(设计意图:“见”这个字学生容易读错,联系旧知,进一步了解通假字的用法加强记忆。)。
3、读诗词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走近作者,走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师:指点词的读法,讲究平仄和停顿。请同学们认真读,把你认为该停顿的地方划出斜线。
4、考考同学们。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划分的。引导正确划分。引导学生反复读好这几句。
(设计意图:这几句学生在节奏的划分上容易出错,为了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把这几句难的句子专门提出来讨论,做到教学中的有的放矢。)。
5、指名读整首词,指导词平仄和停顿的读法。
6、采用多种形式读,对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加强指导。
7、齐读整首词。(可带动作)。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形式、层层深入、重点词句指导读的方法,将读落实到实处,不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在反复的读中感受词所描绘的意境。)。
三、解诗意。
师:要想了解词中所写的内容,关键要知道字词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连通顺。
那怎么扫除字词障碍呢?(借注释、查资料)。
1、集体讨论个别词的意思。
2、小组讨论合作说说诗意。
四、欣赏画面、悟诗情。
(一)品诗想象。
1、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只要我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去品味,就可以看到美丽的画面。
2、请学生再品词。
(设计意图: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二)交流看到的画面。上阕。
1、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你能描绘一下你看到的画面吗?
了解鹊对月的敏感:苏轼《次韵蒋颖叔》“明月惊鹊未安枝。”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小结:你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眼前的画面生动了起来。
师:如果去品读你会看到更多更美的画面。
2、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谁在说丰年呢?
生:(人们作者青蛙)。
师小结:欣赏着明月、沐浴着清风、闻着稻花的清香,听着蛙鸣,好一幅美妙的夜间田园画,作者的心情怎样呢?(高兴、快乐)。
其实,令作者最最高兴的是(看到这丰收的景象)。知道吗?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读上阕。
清风明月,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再现诗人当时的心情。
(三)交流下阕。
1、师: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
生:下雨了。
出示句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你看到了什么?此刻作者的心情一定会?(焦急)。
2、师:诗人找到避雨的地方了吗?
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师:“旧时”什么意思?
质疑:过去熟悉的茅店为什么一下子找不到了呢?
小结:作者沉浸在月夜的美景当中。沉醉在丰收的喜悦当中陶醉了。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五、标题概括,背诵诗词。
1、作者向我们展现的这几幅画面?你能试着给这些画面起个名吗?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概括小标题。
概括:
2、指明说说这些画面对应的诗句。
3、根据小标题试背诵这首词。
六、作业。
1、拿起笔,写写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编成小故事。
2、紧扣本单元主题,搜集诗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者能够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七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八
一、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课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琅琅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6、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7、指名配乐朗读,相机评价。
8、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九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课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6、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7、指名配乐朗读,相机评价。
8、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学生不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出示红字: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情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一
这首词写的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上阙写夏夜景物,通过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十分优美动人。读这几句我们会深深感到作者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月光其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而蝉的叫声除受鹊惊的影响外,又是与清风徐来相关联,轻风摇动了树枝,使一直静静地爬在上面的蝉也受惊了,它拽着长声飞到远处去了(也可能没有飞)。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可是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他又把另一个声部引入这个二重唱,那是稻花香里的连成一片的蛙声。
以上鹊惊、蝉鸣、蛙声,都是对声响的描绘,是由人的听觉感知的;稻花香则是嗅来的,是清风吹送到鼻孔的。这样写,完全符合夜间观察事物的特点,尽管是朗月当空的仲夏夜,但还是听觉、嗅觉更管用。这样就让读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胧的奇妙景象。清凉的南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的年景一样,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苏轼《南国》诗写道:“春畴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也是写丰年的喜悦的,很有特色。相比之下,似乎这首《西江月》的表现手法更觉委婉、自然,因而给读者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谓“过雨云”,并不需要整个天空布满乌云,只要头顶上有几片云就可以下起雨来。“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威胁,所以尽管只有“两三点”,诗中人也会有焦急之感,从而加快脚步。词面上没有写到“加快脚步”,这里我们依常情推测,但结尾两句又告诉我们,这推测是正确的,“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使主人公变得坦然了。“忽见”二字很传神,它把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下阕,作者没有着意描绘行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写景和叙事中暗示出来的,让读者品味出来的,这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首词,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年景象,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笔调灵活,轻快,构思浑朴、自然,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二
明月别枝惊鹊,请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改写:
夏夜,炎热的夏夜,让我无法入睡。
我走出房门,走在江西黄沙岭的乡间小路上。只见月光非常的明亮,我抬起头仰望天空,感受吹来清风的丝丝凉爽。停在枝头上的鸟鹊可能被我的脚步惊醒了,也可能被风给吵醒了,纷纷从树枝上飞下来,引起树枝摇来摇去。这棵小树好似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风中甩动着她那飘逸的长发,真是美极了!瞧!连蝉也被吵醒了。蝉声、鸟声,如同一个杰出的乐队在为我演奏乐曲,真是好听极了。谢谢这些劳动者们。清风中飘来了一股稻花的香味,我吸了几口,感到格外心旷神怡,连心情也不枯燥了。这时传来一阵清脆的青蛙叫声,它们好像在谈论今年收成有多好呢!
我看看远方,只见天边有七八颗星星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它们不时在朝我眨眼睛呢!好像对我表示友好。这时,我感到凉风习习,原来下起了零星小雨,点点雨粒滴在我脸上,好清凉,好清爽!
我记得有一家茅舍小店在附近,就边走边看,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我绕过许多曾经熟悉的小桥、小溪,才发现茅舍小店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诗人。
语言导入:同学们经过五年的学习积累,已经会背诵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出示课题和作者。
1、我们还学过辛弃疾的哪首词?
生:《清平乐·村居》、师:你能背一下吗?
生:《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学这首词的时候,我们介绍过(幻灯片回顾):辛弃疾,号稼轩,是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词风豪放、雄壮,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非常曲折坎坷,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幻灯)
3、师:他定居的上绕那一带风景优美,土地肥沃。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诗人出门散步,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4、板书课题,通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作者夜晚在黄沙道中行走(幻灯)
师:对,这首词就是写了作者在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首词。打开书本。
二、读准字音知诗韵
1、轻声读词,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板书强调):
3.再指名读一遍。
4.为了更好地展示你们读书的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帮助好吗?(出示画好节奏的词)自己试试。
a指名读(2个人)
b齐读。
很好,这就是声断气不断,
三、想象画面,悟诗情
现在,我们和辛弃疾一起徜徉在黄沙的小路上,调动起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欣赏风景,身临其境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出示上阙:(幻灯+心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片。
1、同桌交流,师巡视。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预设:生:舒服、悠闲的的心情
师:从那句话中看出来的?
生:第一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那你能试着描绘出这一幅让人感觉特别舒服的画面吗?
生:生试着描述画面。
师相机解释:惊鹊:惊醒的山鹊。斜枝:旁枝
老师幻灯补充:一轮明亮的圆月高挂天空,也许是月光的闪烁突然惊醒了正在斜枝上休憩的喜鹊,徐徐的清风吹来,蝉儿鸣叫着,声音飘出很远很远......
相机板书:看到了:明月、斜枝、惊鹊、鸣蝉
听到了:蝉叫(景色如此之美,连蝉儿的叫声都是那么舒服)
师:明月、斜枝、山鹊、清风、蝉儿好一幅幽静、清新的中国画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词?
指名读1-2人
师总结:明月高照,清风习习,夏夜静谧让人感觉好舒服啊,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质疑:这一句中有动静、有声音,怎么你感觉到的却是“静谧”呢?联想到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都是在以动衬静。(这个怎么切入比较好)
师:上阙中你还感受到作者的什么心情
生:喜悦的心情(板书:喜悦)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丰收的喜悦”?
生:稻花香里……
师:哦,稻花飘香的日子里,你觉得谁在说丰年?
引导学生回答(青蛙、农民、诗人、)
让学生自己找角色演一演,充分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青蛙怎么说?(使劲叫)
农民会怎么说?(今年真是个丰收年,不会饿肚子了)
师:男女生分别读读这两句,体会期盼和喜悦之情。
师小结;对呀,大家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齐读上阕。
(二)出示下阕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齐说:下起雨来。
师:词人是怎样描绘这场雨的。
找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意思
老师相机补充:天上隐隐约约的还有几颗,却下起雨来,这是暴雨将至了。
师:这时候诗人的心情如何?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自主感悟
2、全班交流,下阙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预设生:着急
师追问:着急的原因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生:突然下起雨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老师相机补充:天上隐隐约约的还有几颗,却下起雨来,这是暴雨将至了。
用诗人的话就是
刚才还明月高照,突然只剩下七八颗星星了,山脚下还飘落了几点雨,糟糕,要下雨了!怎么办?赶紧找地方避雨。可是以前(旧事)经常去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现在却不到了呢?山路一转,走过小桥,茅店突然出现了,真高兴。
指名说,边说边补充,边生动描述生。
质疑:为什么经常见的茅店现在找不到了?(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
就在诗人着急的时候--路转溪桥忽见
解释:路转--山路一转弯溪桥--溪上的小桥
转过山路,走过小桥,“旧时茅店”忽见,什么心情?
板书:喜出望外
师:诗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生:忽现
谁愿意表演一下作者看到茅店后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心情?师:陆游也有的一句诗写的也是峰回路转的喜悦--“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让我们再一起读这半阕,体会作者的惊喜之情吧。
五、情感升华。
引读: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
看见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翻飞),
辛弃疾不禁高兴地吟道――(齐读第一句)
听到了-----(蝉儿轻叫)(蛙鸣齐唱)、闻到了(稻香扑鼻)丰收在即;喜讯远传,不禁欢快地唱道――全词(齐读第二句)
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齐读三、四句)
跟随诗人我们欣赏夜间黄沙道的美景,感受诗人话丰收的喜悦,仓皇之间找到避雨地方的豁然开朗,真是处处充满着人生的乐趣。
八、辛弃疾一生创作了629首诗,我们再来欣赏它的两首作品。出示两首辛弃疾的诗(找豪放派的词,学生没有学过的)
九、布置作业
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多媒体。
创设情境导入。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写作背景。
作者曾两次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诵读知诗意。
读准字音。
读顺节奏。
读懂诗意。
读出音韵。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阅读全词,思考:
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
想象赏画面。
诵读诗歌,以“我从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画面。”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品读析技法。
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稻花香,既写出了所见、所闻,又写出了所嗅,使人身临其境,先感其美。就在信手写景的同时,作者又于人们不知不觉之中,自然地抒了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作者将“蛙”拟人化,不仅显得生动,形象,同时还写活了一个境界,即:写出了农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的心情,抒发了人逢丰年的喜悦。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这一句写得有景,有声,有情,三者水乳交融,真是情景相生,声情并茂。另外,在这画面里,作者紧紧扣着夏夜、农村这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鲜明地突出了两点:“热”和“静”。先说“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意思是:明月初升,枝上歇栖的乌鹊,象受了惊一样,清风吹着,直到半夜,树上的蝉还象在呼救似地鸣叫。这里的“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是说明热的程度;从“明月”初升到“半夜”,是说明热的时间。“清风”不爽,就更显其热。作者着意渲染“热”,一是夏天特点的真实写照,再,就是为下面写“雨”设下伏笔。再说“静”。写“静”,作者并不是从正面去写,而是用反衬的手法,以“鸣蝉”、“蛙声”来烘托。在这一特定环境,以动写静,就愈显其静,大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境界。这种“静”与“明月”、“清风”、“稻花香”交织在一起,真是写绝了农村夏夜的幽美!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写雨,作者写得既有层次,又有特色。先以“七八个星天外”写雨前的天象,再以“两三点雨山前”写骤雨来临,最后写雨中人的心理变化。写雨前天象,预示已有雨意。这里,虽没写云,但由星稀,已可知云密。这一句,作者把“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分别提到“天外”、“山前”
之前,不仅突出强调了雨前的天象,骤雨的来临,照顾到了音韵的需要,而且还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写出了夏雨的特点。暴雨忽至,确使夜行的人焦急起来,到哪儿避避雨呢?他想起了“社林边”的“茅店”,可那是“旧时”,现在不知在否。等他转过“溪头“,“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见”一词,人物的喜悦心情活脱脱地再现了出来。这一句写得灵活,轻快,富有情趣,读后,那个急而复喜的雨中人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
该词是辛弃疾少有的描绘农家自然风光的小令。
上片描绘乡村仲夏的夜里,静谧的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一句运用得特别自然,而且别样的工整。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大自然里最普通的事物和景象,给人以恬淡闲适的美感:明月升高了,惊起了归巢的喜鹊;清风悠悠流淌,伴着蝉的鸣叫。“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这样的夜里,闻到了稻花隐隐隐约约的香气,听到了蛙声一片。作者不但从视觉上,更从嗅觉与听觉里,描绘出了乡村夏夜里一派祥和与和谐的美。
再加上骤雨初至,惊慌地想去寻找那茅店避雨,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真是惊喜交集!
上片与下片紧密衔接,天衣无缝。读来朗朗上口,很清新自然,彼有农家风味。此时的作者,就像一个老农,在宁静的夏夜里,美滋滋地嗅着蜜蜜的稻花香,想着秋后的收成,突遇夏夜的暴雨,急急寻找避雨之所的憨态跃然纸上。读着作者的《西江月》,令人想起儿时的童年:有袅袅的炊烟;有星星;有清风;有蝈蝈的鸣叫;有大人高一声低一声唤小儿回家的吆喝……真的很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吟诵词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
3、感受词中的意境,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通过有感情的吟诵体会词的意思;。
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感悟作者情感。
一、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宋词,来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1、读一读题目?从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课文链接找出诗词区别)。
2、介绍作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是辛词的主调,亦有作品写农村生活小景,清新可爱。
二、出示学习任务。
(一)读词,读准字音;。
(二)读词,读出韵味;。
(三)读词,想象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四)读词,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是什么。
三、小组自学,梳理疑难,相互交流。
四、展示,适时点拨。
1、读。
(1)读准字音;。
(2)读出韵味;。
指导:古诗词的朗读,音断意连,读出节奏需要放慢速度,该停顿的地方夸张一点,韵味就出来了。
(3)难点:稻花香里/说丰年。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4)有感情的吟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也穿越一把,一起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做他的同行者,和他一起来欣赏黄沙岭的夜景。
2、赏。
上阕:
(1)诗人笔下都描绘了什么?
明月别枝鹊稻花香蝉鸣蛙声。
(2)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能说出来吗?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想走进了画卷一般,诗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起了变化,发生了什么?(齐读下阕)。
下阕:
(1)诗人看到了什么?
(2)过去很熟悉的茅店找不到了,他心情如何?(急)。
(3)最后结果如何,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吗?(齐读最后一句)(喜)。
过渡:这一“急”一“喜”,让夜行更有了一种情致。
感受:这次夜行,给你留下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
3、写。
此情此景,真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黄沙岭,领略辛弃疾这难得的悠闲与快乐吧!(齐读)。
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用我们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这美景吧!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古诗词的语句当中看到了一幅鲜活的美景,体验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带给了我们一种美的享受,趣的体验!
音景美。
读词。
韵情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六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
在任湖南转运副使期间,他曾奏进《论盗贼札子》,为民请命,历数百姓“嗷嗷痛苦之状”,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实,大声疾呼朝廷要“以惠养元元为意”。他在罢官闲居以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遂以稼轩名,自号稼轩居士。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因而他对农民的疾苦很关切:“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浣溪沙》)风调雨顺,老百姓不致饿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兴。在这些农村词中,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市朝”对立起来的。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清平乐·题上卢桥》)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迫害,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岳池农家》)。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九年义务教育西师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29课的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画画面,相互交流,体会心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搜集宋词,吟诵宋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思,感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词与诗的不同。
教法: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一)、课前导入。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相信你们也积累了不少,老师来考考大家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学生会异口同声“愿意”然后我出示:留连戏蝶时时舞——,几处早莺争暖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水护田将绿绕——学生很快进入了良好的学习形态。我接着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古诗词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读通——与文本对话。
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柔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认识。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
3)、请同学们自由地训练朗读这首词,注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5)、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增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三)、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觉得器官,欣赏这漂亮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幽静,安谧。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么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渐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适,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好像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遇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4、指导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么?(高兴、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布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画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假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预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么?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突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指导朗读。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夫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四)、读透——与时空对话。
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一一首宋词都像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迹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让我们感受到美就在我们身边,放开我们的歌喉歌唱美,拿出我们的画笔描绘美,作一首小诗吟诵美------尽情的表达吧!
六、板书。
板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对知识的高度概括。为了起到示范导学、质疑解难、活跃思维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宋辛弃疾。
看:月鹊夏夜清幽。
听:蝉鸣蛙声热爱大自然。
闻:稻花香关心人民生活。
想:丰年企盼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