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

时间:2025-01-13 作者:字海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动力源泉,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教学反思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赤壁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篇一

一、导入: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请问: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谁?(苏洵、苏轼、苏辙)。

“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垒。”

再请问:这首诗中的“苏长公”又是谁?(苏轼)。

不错,是苏轼。我们今天就学苏东坡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正是苏东坡在“投荒的岁月”里写的,词人苏东坡因为被贬湖北黄岗,当时叫黄州的地方。一般说来,被贬职总归有点不太舒服,但是我们现在反过来审视这件事情,我们倒还觉得苏东坡的贬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正是由于贬职,使他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开始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和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初读《浪涛沙赤壁怀古》:

古诗词学习的第一目标就是“熟读成诵”。下面同学们齐读这首词。

(学生读词)。

读的应该说很不错,但是有些地方感情把握还不够。请听读录音,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畅所欲言,及时试读,老师予以肯定)。

分别找一个男生、女生读词的上阕、下阕,进行比赛。

三、品读《浪涛沙赤壁怀古》:

明确:当然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齐读词的第一句)。

学生答:大。

学生答:尽。

老师追问:淘了多少时间?

学生答:千古。

老师继续追问:都淘些什么人物?

学生答:风流人物。

老师总结:可想而知,这种江的伟力,它的时空效应,它的整体感,以及流动的一种意象,所以把它定位于豪放毫无愧色。

(是周瑜)。

老师问:不错,是周瑜。那么作者可以怀的内容千千万万,为什么他单单要怀念周瑜呢?或者说首先他是从什么角度来形容周瑜的?我们一起先把有关周瑜的词句捕捉一下。

首先请一位同学描写周瑜的`几句读一读。

老师问:下面我们考虑一个问题,他是从哪些角度来形容周瑜的?

板书小结:

年龄――小乔初嫁了――(初24岁,实际34岁)――美女衬英雄,潇洒的英姿。

姿态――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装束――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文绉绉的――文将?东吴的大都督――武将?――能文能武)。

气魄――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曹操80万大军,周瑜谈笑间就把他们消灭了)。

3、请问:现在我们该用一个什么样的称呼才配得上周瑜呢?

明确:风流人物。

齐读“乱石穿空”一句,讨论。

板书小结:

“乱”“穿”――石壁陡峭。

“惊”“拍”“卷”“千堆雪”――气势磅礴。

“景语皆情语”――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了它的雄伟壮丽,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片追怀周瑜渲染环境氛围。

讨论一下。多角度思考,想得越多越好。要求各抒己见。

赤壁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篇二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文章借对山水风物的描绘,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本文是苏轼的代表作,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对这类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让学生了解本文诞生的背景,了解苏轼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蕴含在文字里的感情,从喜欢这篇文章开始,喜欢苏轼。思考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考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很注重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的探究,独立的表现,课后的延伸,我想把一颗种子埋进学生的心里,可能现在看不见他们的不同,但也许在他们成长的路上,这颗种子就会生出根,发出芽,甚至长出一棵参天的大树。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文体知识,督促学生读懂本文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梳理。

2、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并表现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赤壁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篇三

文赋是介于散文和赋之间的一种文体。一篇好的文赋语言摇曳多姿,情感浓郁,哲理丰富。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对话中探讨了人生哲理的意蕴。因此学习本文必须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我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而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一个学生对一篇文言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可以从他能否在节奏和语调上读好这篇文言文中看出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背诵前两段的内容。

另外如何既做到文言文阅读字字落实,又能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发掘呢?对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如让学生在充分自我预习的基础上互相就文章的字词质疑、释疑,教师只需对一些过难的字句进行必要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提问并让学生自主解决,教师仅作补充和引导。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所以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小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对他们提出一定要求,让他们掌握一定方法,他们就可以学得更好更高效。对于书下有着详尽解释的文言文,确实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时间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或者是让学生站起来一人一句翻译。学生之所以觉得上文言文枯燥想睡觉是因为他们觉得授课方式单调。而分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程度好的同学可以临时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于是一些简单的字词问题就可以由学生自行解答了,至于大家都不理解的字句则由老师来讲解回答,这也正是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如部分学生惰性很强,完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课前预习不充分,以至于上课时提不出任何问题,这不是都懂了,而是不懂得地方太多了的缘故。如何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知人论世”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让学生掌握好这把钥匙是尤为重要的。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对写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绍,所以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时显得不是很困难。

赤壁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篇四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及豪放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抓关键语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和背诵。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词中寄托的情感,感悟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审美目标:领悟、感受到苏词豪放旷达的特点并作出简评。

教学重点:

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一、导入新课。

古代诗歌的学习,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二、朗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看注释,叙情形: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健、英气勃发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上阙:描写了赤壁奇景。

下阕:怀念周瑜,抒发感慨。

三、品读重点语句,探究有关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有气势“淘”淘汰、湮没。

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赤壁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的?

明确: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险峻雄伟。

(惊涛)拍(岸)――巨浪冲击岩石。

卷起千堆雪声势浩大。

千堆雪比喻巨浪。

这几句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写赤壁雄伟壮丽的奇景。

作者特意把周瑜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显得气势豪迈。

五、归纳:

2、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六、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音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赤壁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篇五

1、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在读中悟情。

2、让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帮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体会其中蕴涵的精神,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2、以诵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字、词、句。

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手段。

1、学生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展示授课过程。

3、配乐朗读。

四、教学方法。

1、情境设置法2、美读法3、启发法4、点拨法5、对比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故事导入: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天刚蒙蒙亮,一群带着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异乡人在一位气宇不凡但有稍显忧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悄悄走小城黄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进了城东南一所叫定惠院的小院子。这位男子便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苏轼一行人终于到达了他的贬谪地——黄州,开始了他近四年的黄州生涯。其间,他便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赤壁赋》。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便是如此令人费解。今天我们便要走近这段历史,了解他的心境。

设计该环节是想通过情境再现,调动学生情绪,提前进入课文的背景氛围。

(二)、作家作品。

检查课前预习的效果:有关苏轼的搜集整理,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印象。

教师归纳:

1、词坛上“苏辛”豪放派、“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2、有关“乌台诗案”的介绍。

3、本文写作原因介绍。

设计此环节,检查预习情况,鼓励学生课前“多动手”,课堂“多动口”。

(三)、初读全文。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全文。

2、分小组读、全班齐读,在读中悟情。

3、听朗读录音,把握朗读的语气变化。

教师点拨:从课文中找蕴含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归纳朗读的语气变化:第一段读出赤壁美景的欢快语气,第二段是乐极生悲的凄凉语气,第三段读出人生无常的悲怆感,第四段表述人生观的雄辩语气,第五段由悲转喜。

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也要做些灵活的调整,可以听录音朗读,可配乐朗读,可全班齐读,也可以单个同学朗读等。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一课的最大特点是人物感情起伏很大,悲喜交错变化,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抓住语气的变化,读出作者的情,更要读出情中包含的理。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疏通字词句,归纳整理。(教师投影以下知识点)(此处为略写)。

(1)通假字“属”、“凭”;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设计该环节是要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立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2、结合前面分析的语气变化,理清文章的思路。

(1)月夜泛舟的陶醉;

(2)悲凉箫声的伤感;

(3)人生失意的悲情;

(4)随缘而安的态度;

(5)忘情尘世的洒脱。

教师点拨: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

设计此环节意在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道:(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教师点拨:全文通过主客对答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设计此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2、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苏轼提出的寻找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是否可行?

设计此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六、拓展练习。

鉴赏同是被贬黄州后的作品《定**》一词,分析词的主题、情感。

定**。

苏轼。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设计此练习目的是作一个对比阅读,结合课文的思想感情,来解读《定**》的主题情感。

赤壁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篇六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我的公开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落下帷幕,可是这节课并没有结束,因为它留给我的思考延续至今。苏轼在他的人生中反省着,升华了,而对于我而言,又何尝不是呢?套用现今流行的一本小说名字,我的教学反思也叫《双生》。

教研室周老师提出了本次公开课的要求,我和另外一位老师在我校一起来各上一节课,课型要体现诗歌必修和诗歌选修的不同。所以针对高一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力图对诗歌必修课模式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实用的挖掘,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学到诗歌鉴赏的方法。在课堂中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诵读指导法、探究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在复杂情感的体会方面设计了一些活动,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有待商榷之处。

收获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诵读法贯穿课堂。

琅琅的读书声应该一直是萦绕在语文课堂上的。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一优良的传统模糊了,甚至要消失殆尽了。暑期的全省教师培训,各位专家的讲座引起了我的注意。使得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语文课堂,发现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学生的诵读热情。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在必修一讲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对于这样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我采取了和以前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去按部就班的讲解文章结构,归纳主旨,而是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充分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深厚的友谊,以读代讲,以读促讲,效果很好。所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设计上,我也采用了诵读法。

收获之二: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对话参与意识。

一直以来,好像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到了极致,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语文世界被收缩于抽象的考试说明之中,很多时候我们不得已只能把语文课上成应考训练课。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的话题和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所以在课堂上对于苏轼和周瑜两位大英雄的见面,我们设计了对话环节。刚开始设计时候是有四个小环节,一是苏轼对周瑜说,二是周瑜对苏轼说,三是周瑜苏轼两个人的对话,四是我对苏轼说。在后来的试讲过程中和周老师讨论,觉得这四个环节其实有些是重合的,不需要面面俱到,所以进行了删减。保留了第一个环节苏轼对周瑜说一句话,第二三环节删掉了,把第四环节换成了填空“我看到了一个------的苏轼”形式,提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对话中自然就提到了苏轼对于年轻有为的周瑜的羡慕和崇拜,对于自己生不逢时、老而无成的感慨,对于自己悲惨境遇的失落、惆怅。也就为下一个环节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础。

收获之三:导语和结束语的精心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更应该追求教学过程的诗意设计。导入的表达是为了在第一时间营造一个诗意的意境,以渲染诗歌学习的气氛。

我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巧妙引出,--------。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为课堂提供了一种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开端。

结尾以诗化的语句作结-------。

“苏轼在寂寞中反省过去,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哗,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回归于青纯和空灵,习惯于淡薄和宁静,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伴随着射向黄州的那道神秘的天光,一个伟大的苏轼就此诞生”。

然后让学生背诵“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为了让学生能把《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相勾连,把两篇课文的精神内涵融入到一起。通过教师高层次的点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苏轼情怀,激发学生对意义人生的探求愿望,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教师有自己独到的感悟,体现了教师也是文本的学习者。同时表达教师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言传身教,引领学生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与感悟。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的设计力求完美,但实施过程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争议之一:在讲解到“多情应笑我”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我给学生讲有的版本是说苏轼在自我解嘲,还有的版本是说周瑜应“笑”我,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周瑜“笑”苏轼,那么是嘲笑吗?学生回答不是,应该是理解、安慰、关心等。

有的老师提出来说,关于“笑”这个问题有争议,是不是不要给学生定论。而我认为在课上给学生提供几种版本,然后采用假设法来引导加以运用,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我要给学生的不是探讨究竟谁“笑”,谁对谁错,而是通过这样一个中介跳板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明白苏轼此时的复杂的心情。事实上,我认为课堂上达到了目的。

争议之二:在最后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环节时候,在讨论之前我给学生时间讨论了在《苏东坡突围》中所涉及到的苏轼的经历,让学生讨论在文章中都写了苏轼经历了哪些变故。

有的老师提出异议说这样会不会打断学生把握情感的思路,让学生思维有一个短暂的停顿。

而我的本意是让学生知人论世,在更深刻的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因为在《赤壁赋》中已经对苏轼有了了解,所以我想没有必要把作者简介、背景知识在郑重其事的放在课堂开始,在讨论把握情感这一环节前加上,只是作为回忆和补充,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作为铺垫。所以我认为这一环节应该是紧扣课堂环节来进行的,因为后来学生的讨论回答,正是基于这些回顾的背景知识和《苏东坡突围》中所涉及的经历有感而发的。

当然就我自身而言,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过分考虑教学模式的完整性,自己发挥的空间受到了一定限制。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时,教师引导需要加强,而且老师讲的内容还是有些多,语言还需要锤炼,应该完全可以做到再精要些。最后拖延了下课时间。

与苏轼的相遇结束了,但是我觉得与诗人的对话并没有结束。他曾经豪情满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吟唱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经历了那么多挫折之后“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及至最后苏子豁然开朗“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苏轼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意面前,没有沉沦,而是在大自然中探索实现人生价值实现永恒的方式。我们古代很多失意的知识分子不也正是这样吗?所以儒道佛集于一身的苏轼是历代文人的人生典范。

于是,我释然。

公开课已经结束,不管经验也罢,不足也罢,已经过去了,重要的是我曾经全心全意投入的思考的过程。现在我要做的,是好好总结、好好享受它带给我的思考。当我认识到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时候,是不是也说明我正在进步呢?虽然不能说我经历了一次涅槃,可是它的确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一次再生。

希望我的学生们今后在他们的生涯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坦然,也能在苏轼精神的召唤下,“一蓑烟雨任平生”。

赤壁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篇七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赤壁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篇八

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文章要写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又在《自评文》里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由此可见苏轼对散文创作的追求以及审美情趣,也可见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自信、自如。后人把他的散文成就和韩愈并提,称为“韩潮苏海”,清代吴德旋评它有“自然超妙”之美,而唐庚称颂“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的《赤壁赋》既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之作,又是代表苏轼散文最高成就的一篇经典美文。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情、景、理三者在文中得到和谐统一,一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本设计是这篇课文的第3课时。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高中学习,精读了15篇的文言,完全具备了理解一般的文言的自学能力,在有注解和字典的帮助下能够自行疏通文意。由于本文是在学习了《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之后学习的,学生对赋体文已有一定的了解,对骈散结合的文字也有很感性的认识。对苏轼生平、思想、诗文也都有所接触了解。像著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初中就已学过,高中又学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这就为学习《赤壁赋》作好了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高二年级的学生思想正逐渐走向成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理想的探求及在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问题上也有更多属于个人的思考。这是思想的储备。

所以《赤壁赋》的鉴赏教学可以说是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候。

虽然如此,对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学生而言,感受文辞之妙、情景之美尚可以努力做到,但要理解千年之前的苏轼此文在人生哲理上的感悟并能产生一些思想情感的共鸣却还是并非易事。再由于对古代文学审美趣味的隔膜,也会使学生对鉴赏缺乏兴趣,也很有可能把鉴赏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

三、设计思想。

《赤壁赋》作为一经典美文不论在语言文字还是在思想文化上对后代散文都颇具影响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品味。但受应试思想影响,文言文教学长期存在重字词轻鉴赏的状况,无形中丧失了从传统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厚营养的机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是一个无形的缺失。也有些教师认为,此文在思想内容上较为艰深,学生很难对它产生兴趣,鉴赏教学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吃力不讨好。

首先教师必须带领学生作好充分的鉴赏准备。鉴赏是极具个性化的。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历经千年还能保有它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对它有丰富多元的解读。所以只要学生从文本出发并言之有理都可给予肯定,但我们也知道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还是哈姆雷特,他不能变成林妹妹。所以鉴赏才强调要知人论世,紧扣文本赏读。

由于高二学生对苏轼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诗歌作品都已有所接触,教师就可以在这样一个知识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去获取更丰富的一些背景资料,甚至也还可以印发一些相关资料,对缺乏阅读主动性或阅读面狭窄的学生尤其必要。所谓厚积薄发,如果学生不能占有较为充分的资料那他的审美体验就可能是单一狭隘片面的还可能是苍白的。他也很难与同伴进行共享。他在课堂上就可能产生孤独疏离感。所以让学生对苏轼及其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占有一个较丰富的资料是上好鉴赏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所以,本课第一课时的安排很重要的一块是对苏轼其人及其诗文的补充了解,使原来参差不齐的知识结构有一个相对平等的起点。

其次,教师要习惯于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学生的个体体验是读解经典最初也是最为珍贵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并使它成为鉴赏课的一种常态,而不是为上公开课而做的一种现场秀,让学生常常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能与同伴、老师共同分享,那么,学生就可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期盼,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得到情感熏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并常能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那就正符合了的新课标的精神倡导,使阅读鉴赏成为每位参与者的一种心灵享受。

其次,教师个人的学养、备课的深入与否,课堂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激发,问题的设置,适时的导引,学生群体文学的素养都关系着一堂鉴赏课的成败。

品味《赤壁赋》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体悟《赤壁赋》的哲理意蕴,感悟苏轼旷达淡定的人生态度,理解中国文人在人生遭遇挫折时的自我救赎。倡导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整体阅读把握文章基本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蕴。

难点:理解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哲理,理解作者旷放情怀。

一、听配乐朗诵,重新感受《赤壁赋》乐-悲-乐的情感起伏,并在有所模仿下集体诵读。

提示学生,可以多角度鉴赏,如语言文字之精当美妙,意境之美,情思之美,哲理之美,写作技巧(诸如修辞、语言风格、韵律、句式、结构章法等)之美等。要求按段落顺序说,扣住文本谈感悟,以免听者有杂乱感,也避免在鉴赏中养成游离文本走江湖的不良习惯。

以下为教师预设,以作资料备用。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适时补充引导或者随时调整原先的预设。

第一段鉴赏点:

通过形象优美的文字,想象画面之美,感受诗情画意,感受苏轼夜游赤壁的畅快之情。

语言之美:

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兴”读平声,不起之意。这两句朴素简练,恰好与苏轼此时此刻渴望摆脱现实喧闹,寻求暂时宁静的心境是相吻合的。苏轼初游长江时的外界景物与内心的情思,取得了一致平衡的状态。

又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是比拟,将“月”人格化。明月似乎在天际逗留、流连,有情有意的与泛舟之人遥相呼应,更平添了不少情趣、韵味。情景交融。

再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露”、“水光”都是月亮照射所形成的效果。作者在这里突出表现了在月光笼罩下的水面的状态。这是一种丹青也难描画的、朦胧迷惑之美,空灵、清虚之美。这使作者置身于梦幻般美妙意境之中,产生超尘绝世的主观感受,从而在对自然山水之美的关照中,体验到现实生活里面所得不到的乐趣。

意象意境之美:

抓主要意象“清风、水雾、月夜”想象意境之美。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丰富他们的想象,完善他们的表达。林语堂对此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

“苏东坡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写作。……只看到一点点风景的细节,隐在空白的水天内,两个小小的人影在月夜闪亮的河上泛舟。从此,读者就迷失在那片气氛里。”

第二段鉴赏点:

萧声之美:描写箫的声音连用了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怨”“慕”“泣”“诉”四字抓住了箫声的特点,也写出了“哀”的特点。“呜呜然”,直接描摹洞箫的声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形容洞箫的感情色彩,意思是洞箫声既有哀怨又有眷恋,似乎有人像哭泣,似乎又有人在倾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则是描写这一曲奏完以后,余音尚在婉转的传扬,渐渐减弱,犹如一根细丝柔游,又软又细。“舞”“泣”两个动词都是使动用法。“使幽壑潜蛟起舞,使孤舟嫠妇哭泣。”这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洞箫声的动人效果。意象选择新奇,将声音感受转化为视觉想象,营造了声色俱美的音画世界。

对个问题的理解可以结合课下注解理解并提醒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人喻现象。屈原《离骚》一诗中,“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娥眉兮”,就是运用了美人喻。可见苏子在对美人的歌咏中是寄托了自己在政治理想上的追求和苦闷的。联系苏轼当时处境,正处在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这段跋语,可以了解作者当时深受压抑的心境。那么倚歌而和的箫声的悲凉就不是一个突兀的插入,它不仅与上一段“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一个呼应,更是作者心境的不自觉的流露。难怪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赤壁赋》:“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当然,这种理解,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路。并不是唯一答案。

第三段鉴赏点:

形象美:

这一段是触景生情。追怀曹操的部分写得雄浑霸气。状千年之景如在眼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作者极言水师之盛、军容之壮衬托了曹操当时志得意满、壮怀激荡、指挥若定的英雄气度。

声韵之美:

结合诵读,由于这里有4个4字句连用,学生容易感受到短促的语句、明快的节奏、连贯的气势对塑造的曹操的形象所起的作用。所以文赋的音韵美可以在这里提出,并结合全文做一个了解。

对比之妙用:

当学生赞赏此处对曹操描写之精彩时,教师可以追设一问:

赤壁一游,苏轼对曹操的追忆赞美,想表达什么的情感?如何解读出来?

注意“而今安——在——哉?”一句的在情感充分蓄势后的折落寄慨。“安在”倒装句,即“在安”,“在哪里”之意,结合朗读音调的处理,理解“固一世之雄”与“而今安在哉?”之间巨大的情感落差,理解从中传递出的人生虚无、壮志难酬的悲慨。

提示学生回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就可以更明确被命运无情的抛到黄州赤壁的苏轼,为什么会毫不顾及赤壁的真假,一而再、再而三的抒发对赤壁一役英雄的赞叹追慕。实际上,横槊赋诗的曹操、英姿勃发的周公瑾,正寄寓了作者报国疆场的热望,也引出了壮志难酬的苦痛。其实是怀古而伤今。

接着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一句将现实的苦闷悲伤推到眼前,与上文追怀历史人物的举首高歌、逸怀浩气形成强烈对比,正如赤壁词中写公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与“早生华发”的对比,都蕴含了深痛的悲慨。(“况”,何况。退一步的说法,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

清人金圣叹曾评:“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而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生永驻,岁月常在,甚至获得永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

对于一个已经四十四岁的人来说,时间是多么宝贵,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写出了在有所悟得之后的惆怅。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矛盾。“哀”“羡”二字是作者情感的直接体现。

第四段鉴赏点:哲理之美。

这是难点。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视具体情况做充分的导引。带领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道出内心的痛苦挣扎,并在极度痛苦中进行自我救渎,得出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哲思之美,体现面对生活苦难精神困境能自我超越的超逸旷达情怀。

上段因景而议。本段苏轼的反驳,也是借着景物来表明道理,叫做借景明理。

教师设问:本段与上一段有什么联系?末段“客喜而笑”,喜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再设问:那么苏轼何以能化悲怨为旷达,对宇宙人生有了一种通明洞达的观照呢?

这里就要用到知人论世的方法。

显然传统儒道释思想给予苏轼以强大的精神支持。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两句话本身就是从《庄子》里边来的。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看待人生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派生出天人合一等死生齐寿夭的思想观。苏轼以老庄的思想为武器,作到“进退得丧齐之矣”“此心安处是吾乡”。

凭借这样一种通达的反思,他终于走出了人生的困境,找到了与自然的乃至与自我心灵的和谐,获得了内心的圆满宁静。

这里当然有与世无争、自我宽慰的成分。但苏轼的精神却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从幻想回到了现实,从出世转向了入世。无疑是人生困境中的积极而乐观的应对。

最后一段写到“客喜而笑”。千年以来,苏子的阅读者谁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为了更好的理解苏轼的旷达情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联系学过的诗词来思考。

如可以联系赤壁一词的结尾,“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一样有自嘲、自笑,但诗人终于在悲慨中找到超脱,“一尊还酹江月”含蓄道出一种跟高远的天地,跟江水与明月的一种结合。同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收尾处也发出了既知“此事古难全”后,由己及人的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化解了难全的矛盾,诗人不仅与明月达成了谅解,更重要的是与自己达成了谅解。

还可联系补充阅读的《定风波》一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说上阙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仍不免带着另一种形式的抗争之意“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则找到了苦难中心灵的平和宁静,回归了生命的恬静自如,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清朝张伯行在《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写读《赤壁》一文:凭吊江山,恨人生之无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当然,教师要允许学生对苏轼在其中流露的虚无消极的情绪有不同的看法,并引领学生在课外对苏轼做更深入更丰富的解读。

三、小结。

纵观全篇,我们不仅可以领略文学之美,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还可以感受苏轼旷达淡定的人生态度。作品虽然流露了一些虚无消极的情绪,曲折反映了他对坎坷命途的愤恨,但更主要地表现了他追求自我救渎自我超越的精神。作为一位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文人,大致都会有儒家式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下之志,苏轼在经历一场生与死的磨难以后对人生、生命、功业的顿悟,是人生境界升华的产物,在《赤壁赋》里他将这种顿悟的深邃哲理与诗意的境界、无垠绵亘的时间长河,与浩渺茫然的空间四维,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赢得千年不衰的魅力。

四、作业。

印发两篇文章给学生,以做拓展阅读。

1.阅读《后赤壁赋》一文,在景物描写和思想内容上与《前赤壁赋》可做一比较。(《后赤壁赋》文略)。

2.阅读下文,以“也说苏东坡”为话题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

喜欢苏东坡(节选)。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鳞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人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大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可说。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七、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研究者,在教学的生涯中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立足新课程改革给自己提供的广阔的舞台,跳出自己的舞蹈。在设计这样一堂阅读课时,由于课堂是完全开放的,学生会从各个角度提出他们极具个性的问题,教师知识储备的丰富与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课堂之外必须作足功课,本设计力求在有限的篇幅里体现这一想法。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是一个师长,还必须是学生的同伴、朋友,是学生最好的倾听者,最后,才可能是他们最信赖的引领者。那么,营造一个平等的和谐的课堂环境也是上好一堂鉴赏课的必备条件。最后,在课程目标制约下的阅读教学,学生是学习阅读,通过一次次探寻文本的意义来提高阅读能力,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这个共性就是文本的原意,文本的价值取向。所以鉴赏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探寻文本意义的同时,体现个性化阅读,不能颠倒。

八、点评本设计努力体现了课程改革思想,在具体的阅读鉴赏教学过程中擅长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对话教学平台。正如作者所说课程改革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应对自如,才能在新课程的舞台上跳出符合“标准”的舞蹈。对《赤壁赋》这一文本的研究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是本设计的一个亮点。教学中能够处理好文本的作者意义与阅读者的个性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处理好多元与一元、个性与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不离开文本又能有所延伸拓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情感储备,在对《赤壁赋》的见仁见智的鉴赏交流中,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兴趣得到激发,共同分享了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加深了对《赤壁赋》的理解和体验,还能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再一次验证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最终指向的总是对人类心灵的关怀的观点。

赤壁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篇九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能疏通诗歌的基本内容。

2、能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能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4、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新课。

以苏轼的《赤壁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展示思维导图)。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生活在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播放音频)。

1、老师播放范读音频,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指名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解题。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解读诗歌。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3。品析诗歌。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分析诗歌。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

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展示图片)。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

(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

(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这首诗热烈地赞美了周瑜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中的不朽功绩,并且通过战争场面的描写,使周瑜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胡曾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

赤壁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篇十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

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

(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

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进一步进行讲解,将本节课引向最终的结论:苏轼的挣扎是不成功的。)。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更喜欢前后赋哪个结尾呢?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

(五)拓展延伸:苏轼告诉我们——。

(本部分引用《苏东坡突围》中的语段,旨在让学生静悟,感受苏轼的精神世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课文。

(作业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完内容之后再返回课文,静静朗读,得出自己的感悟。)。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深入地对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那么,苏轼为何那么喜欢赤壁呢?请在“赤壁三文”中,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来。

1、先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些句子是描写赤壁景色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我们再来浏览一下《后赤壁赋》,你能找出哪些是写赤壁景色的句子吗?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赤壁的风景很优美!

2、除此之外,苏轼来这里游玩还有什么原因?

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这里是主战场。

其实,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认为,苏轼怀古怀错了地方。但是,我们不从历史的角度看,而是从文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情怀,那么大文学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这种魅力在于,在黄州、在两次的赤壁游览中,在这三篇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精神上经历了一次洗礼。

(二)、朗读全文(配乐)。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定**》,他在风吹雨打中非常潇洒地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所以我们觉得苏轼超脱了,但是经过昨天初步的学习,你们认为,他是真的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不再痛苦了吗?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解读全文。

(一)提问个别学生:刚才又朗读了一遍,你的心情怎么样?心情受苏轼的影响,不太快。

乐;刚开始很快乐,后来不快乐了。为什么?你觉得苏轼还痛苦吗?

这是一种感觉,但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证据来?哪些语句说明他还想着官场上的那些带给他痛苦的事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能不能找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前赤壁赋呢?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游赤壁的时候,苏轼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们都能成就一番功业,而自己却处于贬谪之中,这辈子恐怕再也没办法有所成就了,于是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落寞油然而生。这其实是一种对入世的渴望。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渴望能否得到满足?现实是残酷的,无法面对现实,于是苏轼又想从庄子的思想中去寻求安慰,进行自我疗伤。所以,他的思想其实是矛盾的。

关于自己的这种矛盾,苏轼自己其实是知道的。《东坡志林》中有一个小短文:《雪堂问潘邠老》。这个雪堂,我们已经在后赤壁赋中见过了,苏轼在山腰上得到了一个废弃的园子,就修筑了墙围上了它,作为房屋。因为是在大雪中建造的,所以在四面墙上绘制了雪景,然后称之为雪堂。这个小文章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在雪堂中散步,有个客人来了,问他说:你是个闲散的人,还是个受束缚的人呢?说你是闲散的隐士你却欲望太多,你是个想做隐士而不得的人,你现在像布袋里的刺猬,时不时的的扭动背部和两肋。苏轼听后无言以答。

(二)在矛盾中苦苦挣扎,如何挣扎?

正像这位客人所说的,苏轼就像布袋里的刺猬,不时地挣扎,而我们这篇《后赤壁赋》所表达的也正是苏轼这个挣扎的过程。苏轼是痛苦的,那么他是如何挣扎,如何试图摆脱这些痛苦的,他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阅读课文,回答这个问题。(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回答)。

挣扎1:苏轼渴望享受世俗,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却内心的凄苦与郁愤。良宵、佳肴、美酒、好友、贤妻,这就是苏轼选择的世俗之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乃至于酒酣兴高,复游于赤壁之下。或许,这就是乐而忘忧。

挣扎2:这一次的赤壁之游,与三个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

上一次有没有登上赤壁?

没有,只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而这一次却登上了赤壁,为什么要登上赤壁呢?

就是渴望融入大自然,以此来忘却现实中的苦闷。

而文中有没有写到他登赤壁的过程呢?

诗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岩石,拨开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登上形如虬龙似的古树。攀上赤壁上鹘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这哪里是普通的旅游观览呢?他是在以对自己身体的折磨来达到忘却痛苦的目的。而且,他还做了一件我们常人在极度痛苦时也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划然长啸”。之后,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飘荡。

挣扎3:诗人行文至此,你们觉得赤壁之行结束了吗?(提问个别学生)。

如果结束了的.话,这第三段是不是画蛇添足的多余段呢?

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说诗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阑人静之时,看见一孤鹤从他的船掠过,之后在梦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与道士进行了对话。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他梦见了什么,说明必定是日有所思。

那么,他为什么要想鹤和道士呢?鹤和道士有何象征意义?

(展示鹤的图片),从图中看,鹤形貌出众,高贵优雅。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如此说来,鹤更是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象征,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炼丹!炼丹实际上就是想成仙,还记得《赤壁赋》中有一句话讲到想成仙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确实,此时的苏轼处境窘困,心情苦闷,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希望能够像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超脱尘世,遁入仙境。

(三)挣扎的结果。

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大家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然后把你的评价写下来。注意要有理有据。

1、世俗之乐有没有让苏轼忘却痛苦?在赤壁上,诗人看到什么景色,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诗人看见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诗人从七月到十月隔了三个月,再游赤壁,这时赤壁的景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江山的景象也变得难以识别。作者面对这种变化,不禁感叹,这么短的时间内,江山已经更改,那么人生短暂,年华似水,更是充满了变数。所以,眼前的景象与美酒佳肴不但没能让他忘却痛苦,反而是产生了无尽的感叹。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为什么诗人会忽然感到“悲”和“恐”呢?

我们暂且不去想这个问题。大家说苏轼是不是一个人去游赤壁的呢?

不是,有二客。他们之间关系怎样?

从一起喝酒一起行歌作答一起游赤壁,也可以说称得上是知己吧。

但是登上赤壁这两个人有没有一起?

没有。“盖二客不能从焉”。为什么?

都无法真正懂得,更何况只是好朋友。从这一层来讲,苏轼的“悲”传达出来的观点是可能就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注定生来孤独。

而苏轼的恐又是从何而来?他一门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给了他怎样的回应呢?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自然界用他的凄凉、阴森回应了苏轼,于是他“凛乎其不可留也”。最终,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这挣扎也宣告失败。

3、鹤化道士,他肯定是对人世间的一切都了然于心,他还来问苏轼:“赤壁之游乐乎”,这很明显有一种嘲笑的意味在里面。而作者自以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还“呜呼噫嘻”,颇为得意高兴。但是道士却“俛而不答,顾笑”,最后竟是不见了。由此可见,这鹤这道士也知道苏轼并没有获得超脱。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富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突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不知在哪里了,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苏轼迷惘了。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大家还记得前赤壁赋的结尾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大家更喜欢哪个结尾呢?

可以说,《后赤壁赋》的结尾并不如前赤壁赋那么美好,前赤壁赋,苏轼暂时得到了解脱,在舟中沉沉睡去。由此可见,大家也是希望苏轼能够得到解脱的。

(五)、拓展延伸。

但我们可能没办法体会到他背后挣扎的痛苦,值得安慰的一点是,在这痛苦的挣扎中,苏轼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选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轼告诉我们,成熟与年龄没有关系,但却关乎经历。虽然在逆境中的挣扎,并没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内心还是很痛苦的。在黄州四年,苏轼尽管与佛道多有来往,但并没有遁入空门或皈依道教,但是他最终却是以一种现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给他的挑战和磨砺。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间,回到人间坚韧而乐观的活着。所以,痛苦与积极并存,告诉我们,一切的挣扎都是值得的。

最后,还是送一首小诗给大家《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苏轼的心声吧。

(教师与全班同学朗读诗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本文。

这是一篇适合诵读的文章,大家课后多读,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样的感悟。

赤壁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篇十一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

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推进新课:

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

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

明确:?内容:月、水、风、舟。

景物。

色彩:淡雅朦胧。

外貌、神态。

整体效果:人与自。

人物。

活动。

然之间是那样和。

(体现出来的感情)。

谐亲近。

(四)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

(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五)解读内容。

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进一步进行讲解,将本节课引向最终的结论:苏轼的挣扎是不成功的。)。

(六)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更喜欢前后赋哪个结尾呢?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

(七)拓展延伸:苏轼告诉我们——。

(本部分引用《苏东坡突围》中的语段,旨在让学生静悟,感受苏轼的精神世界。)。

(八)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课文。

(作业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完内容之后再返回课文,静静朗读,得出自己的感悟。)。

(一)、导入:请大家翻开课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深入地对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那么,苏轼为何那么喜欢赤壁呢?请在“赤壁三文”中,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来。

1、先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些句子是描写赤壁景色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再来看《赤壁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我们再来浏览一下《后赤壁赋》,你能找出哪些是写赤壁景色的句子吗?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赤壁的风景很优美!

2、除此之外,苏轼来这里游玩还有什么原因?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这里是主战场。

其实,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认为,苏轼怀古怀错了地方。但是,我们不从历史的角度看,而是从文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情怀,那么大文学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这种魅力在于,在黄州、在两次的赤壁游览中,在这三篇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精神上经历了一次洗礼。

(二)、朗读全文(配乐)。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定____》,他在风吹雨打中非常潇洒地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所以我们觉得苏轼超脱了,但是经过昨天初步的学习,你们认为,他是真的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不再痛苦了吗?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解读全文。

这是一种感觉,但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证据来?哪些语句说明他还想着官场上的那些带给他痛苦的事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能不能找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前赤壁赋呢?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游赤壁的时候,苏轼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们都能成就一番功业,而自己却处于贬谪之中,这辈子恐怕再也没办法有所成就了,于是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落寞油然而生。这其实是一种对入世的渴望。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渴望能否得到满足?现实是残酷的,无法面对现实,于是苏轼又想从庄子的思想中去寻求安慰,进行自我疗伤。所以,他的思想其实是矛盾的。

关于自己的这种矛盾,苏轼自己其实是知道的。《东坡志林》中有一个小短文:《雪堂问潘邠老》。这个雪堂,我们已经在后赤壁赋中见过了,苏轼在山腰上得到了一个废弃的园子,就修筑了墙围上了它,作为房屋。因为是在大雪中建造的,所以在四面墙上绘制了雪景,然后称之为雪堂。这个小文章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在雪堂中散步,有个客人来了,问他说:你是个闲散的人,还是个受束缚的人呢?说你是闲散的隐士你却欲望太多,你是个想做隐士而不得的人,你现在像布袋里的刺猬,时不时的的扭动背部和两肋。苏轼听后无言以答。

(二)在矛盾中苦苦挣扎,如何挣扎?正像这位客人所说的,苏轼就像布袋里的刺猬,不时地挣扎,而我们这篇《后赤壁赋》所表达的也正是苏轼这个挣扎的过程。苏轼是痛苦的,那么他是如何挣扎,如何试图摆脱这些痛苦的,他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阅读课文,回答这个问题。(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回答)。

挣扎1:苏轼渴望享受世俗,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却内心的凄苦与郁愤。良宵、佳肴、美酒、好友、贤妻,这就是苏轼选择的世俗之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乃至于酒酣兴高,复游于赤壁之下。或许,这就是乐而忘忧。

挣扎2:这一次的赤壁之游,与三个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上一次有没有登上赤壁?

没有,只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看看这几句是什么意思?诗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岩石,拨开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登上形如虬龙似的古树。攀上赤壁上鹘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这哪里是普通的旅游观览呢?他是在以对自己身体的折磨来达到忘却痛苦的目的。而且,他还做了一件我们常人在极度痛苦时也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划然长啸”。之后,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飘荡。

挣扎3:诗人行文至此,你们觉得赤壁之行结束了吗?(提问个别学生)如果结束了的话,这第三段是不是画蛇添足的多余段呢?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说诗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阑人静之时,看见一孤鹤从他的船掠过,之后在梦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与道士进行了对话。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他梦见了什么,说明必定是日有所思。

那么,他为什么要想鹤和道士呢?鹤和道士有何象征意义?

(展示鹤的图片),从图中看,鹤形貌出众,高贵优雅。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如此说来,鹤更是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象征,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炼丹!炼丹实际上就是想成仙,还记得《赤壁赋》中有一句话讲到想成仙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确实,此时的苏轼处境窘困,心情苦闷,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希望能够像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超脱尘世,遁入仙境。

(三)挣扎的结果。

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大家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然后把你的评价写下来。注意要有理有据。

诗人看见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诗人从七月到十月隔了三个月,再游赤壁,这时赤壁的景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江山的景象也变得难以识别。作者面对这种变化,不禁感叹,这么短的时间内,江山已经更改,那么人生短暂,年华似水,更是充满了变数。所以,眼前的景象与美酒佳肴不但没能让他忘却痛苦,反而是产生了无尽的感叹。

可能是因为攀登的过程太艰险了,他们也无法理解苏轼的行为。而往更深处去想,在乌台诗案的整个过程中苏轼的那些焦灼那些艰难那些担惊受怕郁郁不平,这些东西哪怕是至亲的人都无法真正懂得,更何况只是好朋友。从这一层来讲,苏轼的“悲”传达出来的观点是可能就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注定生来孤独。

而苏轼的恐又是从何而来?他一门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给了他怎样的回应呢?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自然界用他的凄凉、阴森回应了苏轼,于是他“凛乎其不可留也”。最终,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这挣扎也宣告失败。

3、鹤化道士,他肯定是对人世间的一切都了然于心,他还来问苏轼:“赤壁之游乐乎”,这很明显有一种嘲笑的意味在里面。而作者自以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还“呜呼噫嘻”,颇为得意高兴。但是道士却“俛而不答,顾笑”,最后竟是不见了。由此可见,这鹤这道士也知道苏轼并没有获得超脱。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富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突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不知在哪里了,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苏轼迷惘了。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大家还记得前赤壁赋的结尾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大家更喜欢哪个结尾呢?可以说,《后赤壁赋》的结尾并不如前赤壁赋那么美好,前赤壁赋,苏轼暂时得到了解脱,在舟中沉沉睡去。由此可见,大家也是希望苏轼能够得到解脱的。

(五)、拓展延伸。

但我们可能没办法体会到他背后挣扎的痛苦,值得安慰的一点是,在这痛苦的挣扎中,苏轼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选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轼告诉我们,成熟与年龄没有关系,但却关乎经历。虽然在逆境中的挣扎,并没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内心还是很痛苦的。在黄州四年,苏轼尽管与佛道多有来往,但并没有遁入空门或皈依道教,但是他最终却是以一种现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给他的挑战和磨砺。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间,回到人间坚韧而乐观的活着。所以,痛苦与积极并存,告诉我们,一切的挣扎都是值得的。

最后,还是送一首小诗给大家《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苏轼的心声吧。

(教师与全班同学朗读诗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本文。

这是一篇适合诵读的文章,大家课后多读,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样的感悟。

赤壁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篇十二

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词,如通假字“属”,状语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给文章划分段落,明确每个部分的大意。

2.学生通过诵读法、以读促悟法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自主理解与交流合作相结合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体会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学理念,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运用的妙处,感受作者文笔背后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理念。

诵读法、指导阅读、点拨法、圈点勾画法。

(一)课前准备,自行预习

1.利用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看被贬谪黄州这段经历,了解赤壁的历史常识,以及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外,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难点,配合文章注释归纳新知识点。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初读课文,以读促悟

1.听录音朗诵,并齐读课文,练习朗诵。

(2)了解句式,如状语后置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画面,展示了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

第二段:作者饮酒放歌,心情欢乐;客人吹箫,倍感悲凉,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段:客人感悟人生短促,情绪悲观。

第四段:作者畅谈人生感悟,豁然开朗。

第五段: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谈,兴尽入睡。

(四)研读问题,深入讨论

1.以变化和不变化作为探讨,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找出表明变化和不变化的词语。

2.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是如何随着变化?

第一段感受美好的画面,主客二人以喜悦为主,接着客人吹箫,喜悦的感情慢慢被冲淡,感叹到人生短暂,怀古伤今,情绪悲观,接着作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乐观旷达,让客人豁然开朗,最后转悲为喜,兴尽而睡。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作者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1)形象优美,善用修辞。

文章之美在于语言运用之美,文章语言隽永,形象优美。

老师提问:本文语言美在哪里?引导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找出一些语句,如在描写客人吹箫的时候中对萧声的描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继续提问他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让你觉得文段优美,使人动容。

学生回答出连用六个比喻,充分的渲染了箫声悲凉,抽象的笛声变得若隐若现,如在眼前,在江上与寒夜中显得更加凄凉动容。

(2)“情、景、理”融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的合理运用让文章读起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诗有情但却理,词有景却多情,在赋当中,由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使文章显得不会太过强说愁;而景色的描绘,又让整篇课文氛围优美,整体和谐,在文中最后,又加入了说理的成分,可以发现说理的成分并不是强加上的,而是有逻辑,有层次的将说理部分层层托出。

不管是抒情,还是述理,全文都离不开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3)结合本篇文章,谈谈你对作者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人生、失败、感受”几字,让同学们用黑板上几个关键词进行造句,其中需要包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提问学生,你认为的失败是什么?失败以后你会怎么做?在今天学完了《赤壁赋》之后,你认为苏轼是一个失败后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的人呢?并随机请同学起来作答,让他们对苏轼进行一个深入的理解,并说出自己和苏轼在面对失败后有何不同。

(五)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回顾本文的艺术手法,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整理归纳课文中归纳的实词,把握文章整体的脉络,任选一画面进行拓展描绘。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和朗诵法,知识点涵盖多,内容丰富,应当注意后期的教学反馈,督促学生理解掌握。上课时应多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等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

赤壁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教学重点:

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诵读法,教师讲解法。

第二课时:讨论学习法。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

教师明确: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3)寻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讨论明确: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苏轼由“会换雕弓如满月”的豪情状态轻而为“抱月而长终”的遗此独立。但苏轼毕意是大家,总能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说明: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考)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考)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并且通过竞争激发了兴趣。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悟。同样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人人生观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传统文化的神奇。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1、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2、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3、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4、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5、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6、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坏生态。

小结: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我们不仅走进了作品,也走近了苏轼,感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余秋雨先生写给苏东坡的一段话,和大家互勉。

学生齐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出现的精彩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参考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并加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样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导言:学医学一直是我心中的
办公室工作计划的制定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个人的能力和资源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办公室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小编整理
读后感是生活的抚慰,思想的指引,它可以让我们寻找到更多的启示与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读后感作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今年读的书皆属上乘,李怀宇著
领导讲话稿是领导对团队成员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学习范文,可以提升我们撰写领导讲话稿的水平和能力。同志们:为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市有关文件及
通过写下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自我认知和思考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找到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
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成长,也可以与他人分享,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它们囊括了各个领域的经验和感悟,值得大家深思。作为一名公司职
通过转正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不足和提高空间,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及借鉴。
优秀作文是精心构思、用心书写、语言流畅、内容丰富的一篇篇佳作,它可以展现作者的才华和文思灵感,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乐趣,我想我们都希望写一篇优秀作文吧。接下来是一些
租房市场存在着供需关系,租金不同取决于地段、房屋面积、装修等因素。接下来是一些租房的常见问题解答,希望能解决大家在租房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单位领导:您好!我是__
范文范本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提供新的观点和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这些范文范本,共同学习进步。
制定活动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资源条件,确保活动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活动方案的执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进行评估和调整。时间:2011年5月27日党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重要工作。【范文5】关注学生成长与综合素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与感悟悠悠东去水,依依不了情,学
工作心得体会是在工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对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文字表达。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欣赏一些精选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相信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发和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的一种总结和收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培训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思考和总结。以下是一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之前就听说_市教育局为本次的培训特地邀请了几
制定实施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施方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
通知的内容应该简明扼要,清晰明了,以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并采取相应的行动。通知范文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都经过精心设计和修改,具有实用性和参考价值。**有限公司董事:
阅读一本好书后,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书中的精华和观点。所有的读者都对这本书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接下来是其中一些读者写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合同协议应当体现各方之间的平等互利原则,合理分配双方权益和责任。以下是一些行业常用的合同协议模板,供您在撰写合同时参考使用。甲方:姓名,性别,家庭住址。乙方:姓
在现代社会,通知不仅限于纸质传递,电子邮件和短信通知也成为了常见的形式。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撰写通知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20xx年暑假
毕业生是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群体,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毕业生的成功面试技巧和经验分享。甲方:乙方:根据乙方申请,现就甲方委托乙方保
在工作方案的执行过程中,要注重及时的反馈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对策解决。这些工作方案范文涵盖了不同行业和工作领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提起“后进生”,每
优秀作文给读者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享受,更是思考的契机。如果你正在准备写一篇优秀作文,不妨先来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选取的优秀作文范文。在一个铅笔盒里,有一支钢笔、
演讲稿还需要注重语言的抒发和表达,通过措辞和修辞手法营造出良好的演讲氛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演讲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销售工作计划是制定在一定时间内,对销售目标、策略和实施计划进行详细规划的重要文件。最后,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范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销售工作计划写作思路和方法。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
范文对于培养我们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也非常重要,通过学习优秀的范文,我们可以激发自己的写作潜能。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精选,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作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意义,加深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心挑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合同协议应该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完整准确地反映交易的真实意愿,避免故意欺诈等行为。在签订合同协议之前,可以参考以下的范文,了解类似合同的常见条款和要求。
活动总结是我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方式,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为了更好地迎接第xx个“世界知识产权日”
教师工作总结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和探索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以求创新和发展。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的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和启发。本学期我担任xx班的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青马工程菁英人才培训是由团市委主办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工作中各个环节和过程进行回顾和检验,以便更好地明确工作目标和方向。通过下面的这些工作心得体会范文,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写作工作心得的要点和技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一种宝贵财富,它可以记录我们的成长和经验。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启示。
范文是作者对于所写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凝练了经验和智慧。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摘要:在《色彩构成》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写出优秀的心得体会。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惑,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这些教学反思范文是经过精选和整理的,内容涵盖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经验和心得。
报告范文是对事情进行记录和梳理的方式之一,通过对过去的经历和现实的观察进行总结,为未来提供参考和借鉴。如果你正在写报告,可以参考以下范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无论是申请学校、工作还是项目资助,更多申请书都需要我们认真撰写。这些申请书范文展示了优秀申请者的独特魅力和突出能力。:。由于本人怀孕并临近生产(预产期是20xx
通过致辞,可以表达个人或团队的立场、观点、愿景,让听众对所述事项有更深入的理解。那些精彩而感人的致辞,不仅仅是语言的结晶,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以下是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总结已经有的经验和知识。在这些心得体会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成长和思考,希望这些分享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的方向。
合同协议是一种法律约束力强的文件,用于明确双方在某一特定事项上的权利和义务。参考以下合同协议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个条款的要点和用词方式。甲方:乙方:身
租赁行业对于国内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下是一些租赁行业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身份证号码:______。乙方
党员心得体会是对党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的重要手段之一。接下来是一些党员对于党的工作和组织建设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大学生党员精神世界迫
党员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找准方向,更好地履行党员义务,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员心得体会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对大家
读后感是对读者在读完一本书后的思想和情感的回顾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你正在为写读后感发愁,不妨看看下面这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
经典作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通过阅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历史与现实。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作品的精华总结,供大家欣赏和学习。《中国人的精神》是《
建筑不仅仅是实用的居住和办公场所,更是人们生活品质的体现。根据要求,从第一部分选择一条: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提供人们居住、工作和休闲的场所,还承
合同协议可以帮助解决各种纠纷,保障交易的公平和正常进行。以下是一些合同协议样本的使用注意事项和案例分析,希望能对您的合同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甲方:乙方:根据乙方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提炼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类似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
合同协议是商业合作的基石,它可以为双方提供信心和保障。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中使用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乙方: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某某公司为重视科学技术
竞聘报告不仅是一种自我推销的手段,更是一种对自己过去成绩和能力的客观总结,有助于我们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竞聘报告范文,我们可以掌握一些写作技
标语通常运用文字的力量,以简洁有力的形式呈现,能够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接下来是一些有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标语,一起来呼吁关注保护地球。1、办好乡镇文化站,
我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发现了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成长和进步,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近年来,越来越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回顾过去一个月的工作,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样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思路和内容。九月,秋高气爽,在
服务月的开展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组织协调,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其中的快乐。以下是一份来自社区居民的服务月总结,展示了他们对活动的认可和感谢。为切实做好我校学生放学后
通过写下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帮助他人更好地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这篇心得体会真实、深入,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思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
在活动策划中,创意和执行力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不断挖掘独特的亮点和提供专业的服务。接下来是一些活动策划中的实用工具和资源推荐,希望能提高您的工作效率。
教案是教师整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些五年级教案范文是经过严密设计和反复实践的,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
更多申请书是在申请各种机会或资源时需要提交的一种书面材料。最后,希望大家能够从范文中汲取灵感,写出一份出色的申请书。尊敬的宽阔镇人民政府各位领导:我叫夏xx,今
教学工作总结是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是一些经过精心整理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心得体会是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体验得出的一些有益的观点和建议,可以为自己和他人提供参考和指导。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和经历的人们是如何总结自己
一个月的工作总结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上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下一个月的工作制定更加合理的计划。希望大家在写月工作总结时,能多参考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提升
培训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可以提高我们的反思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第一段:引言(200字左右)
合同协议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有效的,具体取决于交易的性质和需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发包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申请书是对自己前进道路上不懈努力的最好见证,用心写才能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成功的更多申请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路和写作灵感。学校文学社:我是xxx班的xx
发言稿的撰写需要充分考虑听众的背景和需求,让他们能够真正从中受益。希望这些发言稿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让我们的演讲更加出色和有力。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工作心得是对在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有助于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和技能水平。在工作中,我不断总结和提炼出一些宝贵的工作心得。这些心得帮助我
贫困申请书可以通过描述家庭背景、财务状况和困难情况,获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援助。以下是一些贫困申请书的写作技巧,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建议。尊敬的学校领导:我是来自贫
在撰写报告范文时,我们需要引用和参考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1、要尊重学生特别思维。自信心是小学
工作心得是一种对工作经验进行提炼和归纳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系统化的工作思维和方法论。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提供几篇优秀的工作心得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职业发
年度总结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准备和迎接未来的挑战。借鉴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年度总结范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一、行政管理:1、年初
总结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下一步的发展制定计划。以下是一些发人深思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引起大家对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思考和反思。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经历、感悟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写作方式。下面是一些作者们总结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写作和思考有所启发。党的基本知识是每一名
合同协议的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合同条款不得涉及违背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在查看合同协议范文时,请大家仔细审阅各个条款,确保理解并符合自己的需求。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文字的力量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关注和热爱。接下来是一些我精心挑选的优秀作文,它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亲爱的妹妹:你好!有首歌这样唱
运动会是学校举办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展现个人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参加运动会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培养我们的毅力和意志力,同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经历和感悟的深入思考,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自从党的十九大召开以
工作心得体会是在工作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及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五: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方式和方法每年年初,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印发
调查报告还需要注意尊重被调查对象的权益,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大家不妨借鉴以下调查报告范文的写作风格和语言技巧,以提升自己的调查报告表达能力。带孩子到郊外游玩
通过欣赏范文,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写作修养。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几篇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本人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在工作和生活中
转让合同可以是书面合同,也可以是口头合同,但书面形式更具有法律效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转让合同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出售方:____________
开学典礼是校方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对话,通过仪式,校方传达对学生的关怀和期待。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开学典礼的精彩视频,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尊敬的园领导、各位老师
五年级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前预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目标:1、认
食品的种类繁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品。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关于饮食文化的探讨和研究成果。亲爱的同学们:大
通过制定活动方案,可以提高活动的组织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活动的预期效果。以下是一份精选的活动方案范文,它们涵盖了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活动,希望可以为您的活动策
人力资源管理要注重员工与组织的关系,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关注和满足员工的需求,为他们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工作环境。我是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申请书的目的是引起审阅者的兴趣,使其对申请人产生倾向性的印象。小编整理了一些更多申请书的典型例子,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我叫___,现年__岁;身份证
范文范本是研究文学、语言和写作规律的重要素材,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利器,我们应该经常参考。写完一篇文章后,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进行总结,提高自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和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现。写心得体会可以通过反思自身经历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实训报告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规定,而安全教育是我
社区工作总结是对我在社区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回顾的机会。6.以下范文精选自社区工作总结优秀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xx社区文化活动室在
报告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传统经验和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动学术界的进步和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办公室工作总结是一种成长的机会,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改进自己的工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办公室工作总结的成功案例,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所学所悟与他人交流,互相促进成长。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但是无从下笔,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写作的灵感。党史夜校作为一
心得体会的撰写可以锻炼我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自我评价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实现个人成长。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自我评价样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一篇完美的自我评价。
在每个月的结束,我们都需要静下心来思考过去一个月的工作,做一个全面的总结。这里有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样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通过职业规划,可以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竞争力。通过阅读职业规划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发展机会和要求。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举行。我们向今年受到表彰的2985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共和国
范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达方式,使我们的作品更加精彩和有趣。这些范文范本是经过反复审阅和修改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欢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准备一张干净的面巾纸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