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表达个人对书籍的喜爱或者不喜爱,以及对其中观点、主题的认同或者质疑。这里有一些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读后感,它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令人深思。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一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
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三、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要点提示: 。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二
从中考的内容看,考字句的翻译,所以一定要在字句的`解释上深究;从文言文的特点来看,现代人难以理解其内容,所以要在字句上下功夫,才能明白其意思;从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来看,一是为了读懂古书,一是为了从中获得道理。综上,文言文基础教学固然重要。洼子店中学语文教学重古文诗词,重字句的翻译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可是,如果文言文教学把大部分,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基础上,那每课的教学目标不就一样了吗?教学重难点都将是翻译课文,理解重点字词。我的指导老师告诉我:咱们中考能抓的就是这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大学老师却告诉过我:要选取每课特有的地方作为教学目标。
初中生生活经验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古代社会状况难以全面展示,难以正确而又简单的表达。所以,读懂文言文不易,理解文字背后作者的情绪更为不易。尤其像陶渊明这样清醒认识官场黑暗、浑水难趟后选择无为、自然的人,现代人是很难理解的。从此看来,《五柳先生传》非中考重点,与其表面看似容易理解,实则很难把握是分不开的。可以推测,教育部之所以把此文选入教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同学们这样一个暗示:在以后生活中遇到难以改变的困难时,可选择听天命、尊自然。让学生知道,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归隐(不叫逃避)。但这又不能明确告诉学生,否则他们有可能错误地理解,并学会逃避。
中考文言文部分的试题,使很多学校把文言文当做重中之重。这样好吗?学校已经从教一些经典文言文,演变为大量扩充学生关于文言文的积累。使之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毕竟学生中的多数以后很少接触文言文。他们可间接得到它的精髓,通过少数行业精英的“翻译”。
由此推到,中国的应试教育是有其深刻根源的,这与古文又不无关系。古文难理解,所以重基础,少创新。由此看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时竟成为累赘。这也证明了哲学上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也是矛盾的。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三
从小就喜欢读陶渊明的诗,喜欢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远,喜欢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纯朴意境,喜欢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回归自然,等等。陶渊明用他那朴素的语言,尽情地描绘着优美的自然,在无形中将我深深地震撼。
在进入初中之后,我又接触到了先生的《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名篇。于是我不由一次次地幻想先生在田间地头那略显笨拙的身影,一次次在头脑里描绘着先生醉酒后的容颜,同时,也更加敬佩这位“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倔老头儿。在我的心中,他几乎成了神仙。于是我想,先生一定长得比周杰伦还要好看,比周润发还要有大哥风范。于是他在我心中牢牢地占居了“偶像”这一神圣的空间,让我从此不再追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四
最近几天看了几节文言文的讲课视频,就以《五柳先生传》为例,谈一谈我的感受吧。
文言文是初一正式接触的一种体裁,不同于小学语文,文言文本身就比较晦涩难懂,当然初一的文言文是较为简单的。
作为初二语文的《五柳先生传》是写人的,标题就点明了课文的中心人物——五柳先生。文言文的讲授一般都是从字词入手,逐步深入体味文中的思想感情。讲五柳先生时,也是先解决疑难字词,再梳理文章大意,最后深入到五柳先生个人的高洁品质。基本步骤大致都是如此。但其中的细节很难把握,比如如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与文中人物感同身受,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学生很难掌握,也是老师的教学难点。也是我一直很难攻克的问题。
视频中讲文言文的深层意蕴和思想感情时,一般有重复朗读或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的效果课上不明显,需要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进行检验。比如将课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或情节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编成话剧,让学生进行表演,加深理解。
而对初一的学生来说,重点是文言字词句式的积累,其他方面以认识为主。
以上是我对讲授文言文的一些想法,希望对即将到来的顶岗实习有些帮助!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五
前几天,听了我校赵老师的《五柳先生传》一文,收获很多。
本文是文言文,老师特别注重课堂上让学生多读,个人读、齐读等形式多样。另外,在每次朗读之前,都有要求。如第一遍,读准字音,声音响亮。第二遍,在参照有关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基础上,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第三遍,在已然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男生女生有感情的朗读比赛。在这节语文课堂上,都将阅读贯穿始终。在本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试着齐背课文,效果特别好。
赵老师在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时,课件上给学生出示“学习方法”小提示:怎样翻译课文?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等,可照录不翻译。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调: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让学生收获一种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
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赵老师执教的课比较朴实,不花哨,评课时大家都说是一节扎扎实实的课。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课件很精简,精简的幻灯片代替了华丽惹眼的图片,言简意赅的问题、扎实的读书练习,真正还原了课堂本色。
课堂及时评价,对学生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并且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手势、眼神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特别是一直微笑,很亲切。让学生很放松。有一名学生朗读的非常好,赵老师及时鼓励,给学生莫大的支持。
赵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较的深厚,她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课堂上讲授五柳先生,先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然后分析三大志趣,什么样的人?接着合作探究,为什么“好读书不求甚解”?巩固练习,最后,拓展你喜欢陶渊明吗?环节清晰,基本功扎实。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对此我也仔细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还应需加强,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应须改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六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七
灯下,读着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深为先生“居尘出尘”及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快乐的人生哲学观所折服。
读其文,进人我内心世界的引起共鸣的是其有如此的恬静之情——“闲静少言、好读书、饮酒必醉、著文自娱。”其以拈花微笑的逍遥之乐的生活方式追求生活的“真意”。
透过其文,读的是“凉”,能折射出诗人的冷漠之情。这种“凉”是对世俗生活的抗争,不为五斗米所折腰,弃官归隐,以诗酒自娱,悠望南山,轻抚瑶琴,固守自已精神领地,从而把“冷漠”推向了文化价值的层面。
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寻求快乐的人生,虽有“自欺”之嫌,但这种“有花无果”的生活过程,有一种文化价值的指向,为历代文人所效法。历史上,高官者多如牛毛,后人能知几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丢掉半壁江山,或少一个皇帝,可能算不了什么,但丢掉一个陶渊明,则可能丢掉晋代的一段文化。人们常记着陶渊明,这也是历史的公平。文人的“迂腐”,包含着寻求人生快乐的智慧。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者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当今的文人,与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读着该文,欣赏着案头的书法作品王宠所书的《五柳先生传》,在这寂静的夜晚,多少也能感到在无奈的世俗生活中的一份闲情。生活很无奈,很吵闹,需要安静下来,使心灵舒畅。我们欣赏月亮的美丽,并不是每年就那个中秋之夜抬头望望,而是在有月亮的夜晚,就抬头看看。修补自己的心灵也是这样,需要时时感受生活的美好。
“五柳先生者,无处所,姓字不著”,实乃陶渊明为自己写传所托名罢了。要想在世俗生活中“好好地活着”,就得懂得“冷漠”的文化价值。人们喜欢热闹,但热闹的人往往是寂寞的。不信?就看看生活中的人吧。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八
老师讲《五柳先生传》时激情飞扬,我和同桌在下面讨论得热火朝天。
——题记。
先生不知其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似乎早就知道自己会名扬天下,所以趁早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这种看似随意的笔名很多,像三毛、二月河。改天咱也起一个!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感情五柳先生把不爱说话、没啥理想当做优点炫耀了。要是放我身上,那一定会招来这孩子内向、不要强、老实之类的话。这在如今张扬个性的时代岂能站稳脚跟?爱读书是好事,可是不深究又怎能有所“会意”?这让我想起了一篇题为《读书与装相》的文章。书是要好好读的,书生可不是装出来的。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家穷还爱喝酒,不会是喝穷的吧?亲戚好心请几顿,他还喝完就走,也不给人刷刷筷子洗洗碗。估计他老婆也不喜欢他喝酒吧,种点庄稼还“草盛豆苗稀”!酒鬼,好喝懒做的酒鬼!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你看看,都穷成这样了,还乐颠颠的,安之若素。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他,肩负着三代人的责任哪!唉!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一生,也太没志向了吧?既不能上战场杀敌,又不能为国家富强出谋划策,就只想着自己?自私!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写自传的人总得夸夸自己好到什么程度,只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鄙俗啊,可怜!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的小日子真滋润,终日优哉游哉,“无论魏晋”,那就当一个混世的魔王好了。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九
先生不知其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似乎早就知道自己会名扬天下,所以趁早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这种看似随意的笔名很多,像三毛、二月河。改天咱也起一个!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感情五柳先生把不爱说话、没啥理想当做优点炫耀了。要是放我身上,那一定会招来这孩子内向、不要强、老实之类的话。这在如今张扬个性的时代岂能站稳脚跟?爱读书是好事,可是不深究又怎能有所“会意”?这让我想起了一篇题为《读书与装相》的文章。书是要好好读的,书生可不是装出来的。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家穷还爱喝酒,不会是喝穷的吧?亲戚好心请几顿,他还喝完就走,也不给人刷刷筷子洗洗碗。估计他老婆也不喜欢他喝酒吧,种点庄稼还“草盛豆苗稀”!酒鬼,好喝懒做的酒鬼!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你看看,都穷成这样了,还乐颠颠的,安之若素。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他,肩负着三代人的责任哪!唉!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一生,也太没志向了吧?既不能上战场杀敌,又不能为国家富强出谋划策,就只想着自己?自私!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写自传的人总得夸夸自己好到什么程度,只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鄙俗啊,可怜!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的小日子真滋润,终日优哉游哉,“无论魏晋”,那就当一个混世的魔王好了。
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晋代陶渊明是一个风姿潇洒、心定气闲的隐逸诗人。他嗜酒、他爱菊,他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他远离世俗尘嚣,有着安贫乐命的洒脱和闲适。他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散文自粱代起亦受好评如潮,为后代人所效法。他闲居乡野,寄情山水,他崇尚自然,热爱自然。
他一往情深地去描绘自然的世界,自然的'人生。质而实绮、似癯实腴。他的散文表面清新淡雅、质朴自然。如《桃花源记》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央缤纷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廖廖几笔就将这良田、美池、桑竹之地描写得令人神往,欲居其间。
在这自然秀丽的字面又缓缓流露出一股纯真诚挚之情,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有出水芙蓉般的境界。除去这层自然之美之外,还有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社会风尚之美。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男耕女织、相濡以沫。当有外来之客时,他们必是邀至家中,杀鸡设酒,好生款待。充分显示了村民的热情淳朴。在这里没有连年的战乱、没有沉重的苛捐杂税。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他们努力耕作,充分享受劳动和收获的欢乐;他们热情好客,始终保持着幼有所长,老有所终的传统美德。在这里没有君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到处都是和平、安宁、自由和幸福。这里不仅是隠士的小天地,也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更是一个乌托邦式的人间仙境。这种自然之美加之人性之美实则是“天地之大美”陶渊明的散文不缺少这样的境界,无论是对真挚亲情的描写还是对自然之景的描绘,他都能一质而不鄙、浅而能深的语言平平道出。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时时回荡出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讴歌。那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迸发和流淌出来的一片真情。任情自然、求真求实。
平淡自然的风格就是他率真高尚人格的反应。在对待人生上,陶渊明采取一种顺应自然、任情自然的态度。从不违心矫情,也不强而后为而是处处表现出真性情、真怀抱。这一点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即充分显示了。他以自画像的方式记事立言,真实而又传神的反应了他年轻时贫寒的家境和处之泰然的情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你看他尽管家贫,却全然不以为怀。相反,他读书成癖,却又不求甚解,只求意会;嗜酒成性,而不能常得,逢招必醉;著文成习,又自得其乐,以明心志:一种率真、任情而又豁达、洒脱的情怀,一个“不慕虚荣”、“忘怀得失”的高士形象就这样传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当时晋宋之交的社会充满了动乱和篡夺。
他深恶这社会上的虚伪和狡诈。但与当时很多隐者负气之士又有着不同。他以豁达的胸襟来容忍自己仕途的遭遇;以真诚的人生来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来抵御社会的混浊。他嗜酒,一饮必醉;他喜读书,又不求甚解;他且爱弹琴,身边的琴却又不安玄;喜与乡农话桑麻不愿对达官贵人低声下气。在他一生的性情和行事中,他的坦然与执着使他的人格显然高出时人和流辈。走进陶渊明的散文,走进这位五柳先生平淡而真实的人生,在他的桃花林中品味自然的风采,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体味生活的真挚,在心与心交流时获取几分朴实与执着。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十
教学重难点:
以帮助学生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为重难点。
教学设想: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上课的两条要求:
第一,身心放松,平等相处,无拘无束,说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来,读出自我,开动大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来读读今天要学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范读、自由读、重点读、齐读)。
三、充分讨论,体会文意。
1.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2.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3.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
4.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是不是作者的自传?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平简介)。
四、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2.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五、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教案点评: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十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依据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长春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渊明运用记传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通过对自己的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通过讨论,感悟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两方面的学习重点: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文言常识等双基知识进行落实;另一重点为通过对传记文章的写法的解读,即把握文中从传记任务的籍贯、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形,来感悟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高远。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语文味。
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朗读、解决字词工作的预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眼前的学生在学习中犯有不深入文本、学习应付被动的劣性,况且一贯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心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预习、习题巩固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可以说学习经常是临时突击,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的认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
三、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
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4。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及对陶渊明读书方式“不求甚解”的领会。
教学方法:讨论、朗读。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预习)。
(一)导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东晋时期的历史上,只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书法家王羲之,另一个人物是诗人陶渊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有这样一句话;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由此可见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今天我们来学习《归去来辞》的姊妹篇《五柳先生传》。
(二)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
1、学生出声反复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
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
(三)解决字词问题,进一步领会内容。
1、把握实词的音形义。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以及记忆方法。
3、翻译全文。
(四)结合文体知识、作者介绍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1、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
之后教师举例介绍传记文章的特点。
2、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
学生先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之后教师提炼要点:
资源:(大屏幕)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的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五)布置思考题:阅读本传记后,思考: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六)作业:1、翻译全文并练习背诵课文。
2、整理本文字词及文学常识。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语文教案-《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要求理解课文中表现的陶渊民的道德情操。
2、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熟练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文言文的阅读训练。
2、掌握文中实词。
三、教学难点:
1、怎样认识陶渊明不慕荣利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疏通文意,大致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回忆已学过的课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号“五柳先生”。
二、朗读全文,完成练习册第9题。简单讲解停顿划分方法。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宅边/有五柳树b、常著文章/自娱。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d、黔娄/之妻有/言。
三、再读课文把握以下字词,再完成练习册2、3、4、5、6题,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五柳先生传》教案设》。就不理解的字词发问。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汲汲:心情迫切的样子造:往,到。
戚戚:忧愁的样子期:希望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俦:朋友。
2、给加点字注音。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5、环堵萧然。
2、因以为号焉6、不戚戚然于贫贱3、每有会意7、不汲汲于富贵。
4、或置酒而招之8、衔觞赋诗。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b、便欣然忘食c、常著文章自娱d、忘怀得失。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置酒而招之(指五柳先生)b、黔娄之妻有言(的,结构助词)。
c、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音节助词)d、吾欲之南海(往)。
6、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喜爱读书,但不求理解要旨。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在刮风下雨的日子里不能挡风。
c、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患,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衔着酒杯做诗,来使自己的心情快乐。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十三
回溯浩瀚的历史长河,在汹涌的波涛中,有一朵洁白如雪的浪花拍打在文学的岩石上,回旋的清波向未来荡漾开去。
年幼的你出身寒门,历经贫困之苦,深感百姓生活之艰难。你并非天资聪颖,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承担起繁重家务,正因为如此,你立志富贵后定要使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富足生活。你对人民的体恤和政治的清廉,我钦佩不已。
只有有利可图,即使是个地方小官,那些奸诈势利的佞臣也不会放过。你对官场的黑暗腐败感到十分失望和愤慨。容不得半点污浊,“不为五斗米折腰”,刚正不阿、不慕荣利的你毅然决然辞掉官职,隐居山林。
为了摆脱世事的烦扰,你隐姓埋名,以宅旁的五棵柳树命名,自称五柳先生。农闲之时读书不求甚解,每当有所体味便废寝忘食,生性洒脱豪放的你嗜好喝酒,去亲朋家喝酒就喝个尽兴,醉了就走,从不吝情去留。对自己的辞官从无后悔之意,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隐居的你没有意志消沉,常常写诗明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与自然和谐共生,陶醉于山林之间神游自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哗,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隐居山林的你自食其力,在南山下开垦土地种植豆子,虽然是“草盛豆苗稀”,早晨出发,傍晚归来。用双手开辟的小路蜿蜿蜒蜒的通向山下,路旁常有茂盛的杂草挡住前去的道路。夕阳西下,残阳的余晖把天边的轻云染成七色,时常会有鸟儿飞过来静静的观看你在耕种,或许还会有一只山鹿在河边喝水,或许还有远处密林中的山鸡啼叫。夜深了,荷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锄头,一个人静静的披着冰冷的夜色和皎洁的月光哼着一首小曲渐渐远去,任野草上浓重的露水打湿单薄褴褛的衣衫,回到环堵萧然,不必风日的简陋草屋。
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物质贫穷,精神富足,纵使家徒四壁,箪瓢屡空,依旧不改其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正是你人生的完美写照。你给后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大量不朽的文学作品被创作出来,你的精神财富得以流传。
时间转瞬即逝,一晃几千年过去了,你的精神在历史的大浪中沉淀下来。你的品格像岸边的岩石,经过岁月的无数次冲刷,依然倔強。你使我的心灵平静的像一潭湖水,令我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本真,寻觅到灵魂深处的宁静与欢愉,启示我用平静的心态笑看时间的风云变幻。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十四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 - 品析 - 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1、 回忆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引出作者陶渊明。
2、 就《桃花源记》一文提问: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正字音,理解语句的意思。
1、 引导学生分别从生活、爱好、性格等方面来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2、 结合图片,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3、 讨论:对五柳先生性格中的一点或两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1、 背诵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三
3、 给自己或他人写一篇小传。
4、 以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封信和他聊一聊,表达你对
他的看法。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 活 贫 穷
爱 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性 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精 神 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十五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新授。
总结。
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课文节奏划分: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十六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复习重点。
2、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复习难点。
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难点突破。
可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法,对课文内容中的难点,教师应予以注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词汇,在复习本课时,可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文言文的常用词也适当练习。有些句子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
复习过程。
二、出示复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可据学生情况处理)。
四、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字词句(侧重课下注释)。
3、反复朗读,回答问题。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画像,因此这样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
(2)、本文写人的方法与特点。
文章虽短,但抓住了五柳先生的主要特点,并围绕其主要思想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因而写得栩栩如生,寥寥几句话,五柳先生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
本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记叙了他“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这三个爱好,这样的爱好正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文中在表现五柳先生安于贫穷的方面,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写了他的住宿的简陋,“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描写了他在吃穿方面的简陋。文章把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地刻画了人物。
(4)、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醉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5)、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6)、“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不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7)“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六、布置作业 。
体会课文中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七、板书设计 :
性格:娴静少言 不慕名利。
生活:环堵萧然 宴如 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传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自然。
志趣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安贫乐道。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十七
窗外,秋风萧瑟,伴随着绵绵的秋雨,芭蕉仍然那么苍翠。雨打在回廊的木板上,滴在我的心里,泛起微凉的回忆,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
雨霁了,山里空旷的得让人毛骨悚然,没有雨声,静了,偶尔几声候鸟的凄鸣,然后飞走。山涧依然淌在岩石间,流过山脚,流向远方。远方一个遥不可及的词语,裴迪在远方。
想起那段娴静的隐居生活,那是在中南,裴迪也同我在一起,采菊东篱下,看云海,从花开到花殇。只是后来因裴迪还对官场有一丝期望,所以同他一同赴京。面对朝纲混乱,哀鸿遍野,我的救国救民之心已不复存在,虽然委任为小官,但我还是离开了,走的那天也是秋雨不断。
思绪莫名地拉扯,如秋水般的时光从指间溜走,斗转星移。我拄仗伫立在茅舍门外,看漫天的落叶萧萧而下,思念断断续续。风中暮晚的蝉声还在说“知了”,这个秋天依然还交合着夏天,我们前途都是未知的。渡头边依旧安静,流水的静默,稀疏的行人、船客带着乡间的泥土味赶着回家。太阳的余辉洒在船上,船夫暖暖的微笑,山脚下,炊烟袅袅。
童仆已站在了我的.身后,提醒我该用膳了。
秋风中有人吟诵:马前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转身一看,竟是裴秀才。
“裴君今日可好?”
“休言,勿言。”
……。
与裴君一同坐下,石桌上酒馔皆俱。裴君道:“会须一饮三百杯,今日不醉不休。”正说着,酒断肝肠。裴秀才嗜酒如命,一杯接一杯,大吐苦水。现实的不满,前途的黑暗,官场的失意……他,成了春秋时疯狂的接虞,借他的酒意抨击着现实;我,成了隐居的五柳先生,坐看云起时。
这秋风煞人呐!我提笔写下: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上孤里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赠予裴秀才。
裴秀才,悲秀才!你若为接舆,我若为五柳!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十八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于是就用”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里贫穷就不能经常喝酒。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就叫他来一起喝酒。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并且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有意留下。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稍微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十九
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都遵循着他的本能而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生命无所谓高贵与卑微,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是千万年进化的产物。生命尊严的本质在与自由,在于自然而然的活着。
五柳先生虽然生活状况窘迫,但他能对此坦然自若。他曾经做过官,之所以辞官回乡,就是不堪忍受官场的腐败。他在辞官的时候就明白归隐之后自己必定是要过一种清贫的日子。但他却全然不在乎。贫穷不能改变他的志趣。更改变不了他对人生的态度。
读过《五柳先生传》后我问自己:“什么是人生”?人生没有轮廓,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这些都需要自己去创造。因为人生本自一张白纸,有些人想用线条装饰自己的人生,结果却勾画的乱七八糟。有些人认为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为了钱放弃尊严,出卖朋友,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感情。那么他的白纸上一定画了一张钞票。只有一少部分的人生,有一个诚实的轮廓。涂着简单而不是单调的颜色,散发着充满快乐的味道。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不是只有五柳先生的人生才完美,别把生活太复杂化,要求不高,容易满足,追求不多,容易快乐,很多事情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叫的去想,去看,日子就会充满阳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二十
上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解说我的一堂课,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批评和指导。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大方面来对本课进行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教学难点: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环节,由教师诵《桃花源记》导入新课,首先教师诵读几句《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让学生猜,引出陶渊明。再让学生齐背学过的他的《归园田居》,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然后引出陶渊明。并思考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四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
1. 听老师配乐朗读,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给学生渲染一种优美的意境。
2. 听完录音,教师指导文言文的读法。即根据词语的意义把握句子的节奏,根据教师的读法指导让学生练读。
3. 指名读课文、正音。在正音的同时,让学生迅速的书空,以加强学生对于字词的记忆。
4. 理解文意。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教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即三读。
1“爱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2家境贫寒为什么还“嗜酒”?
3“常著文章”为什么“自娱”?
以此让学生了解这些都是“五柳先生”的志趣,明白他志趣高雅。再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柳先生’的?”然后板书归纳,让学生全面深入感知文本;最后是品读情感.让学生理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情怀和安贫乐道的品格。安排这三品,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五柳先生所特有的思想情怀,并力求在品读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强化朗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读,开展“我当法
官巧断案”的活动探究问题.把历史上对五柳先生评价的人物和陶渊明,作为原告和被告,根据事实证据断定:五柳先生是否是陶渊明?让学生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和我们了解的陶渊明的形象加以对比,明确本文实为陶渊明的自传。
第三读:学生对人物的褒贬,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为了在本文思想内涵和学生价值取向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安排了“跨越时空面对面”这一活动,让学生假设陶渊明跨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面前,说出你想对他说的话。在比较苏轼、周敦颐、陶渊明的作品和对生活的态度中,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认识五柳先生,学习他精神、性格中进步的方面,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第四层次,诵读,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这也是为了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进而产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我把这个写作训练命名为“猜猜我是谁”,即展示学生所写小传,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既培养了学生写人物时要抓住特征表现个性的能力,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环节:小结。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作结。
本文以自传的形式,从性格、爱好、生活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观照,也是教学本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选了图画式板书形式,以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生活为切入点,以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之志为重要支撑,将本文内容的丰富性和图画式板书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板书这一窗口,形象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感悟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二十一
二、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德育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作品资料。
2、感知文意。
3、研讨交流。
然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语言入手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学生自由地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与文本对话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时,教师予以适时点拨,随机板书学生发言的要点:淡泊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我这节课的板书除了课题及作者外,就这12个字板书是用精炼的书面语言对课堂教学内容所作的概括我这12个字已将教学重点清晰、明确、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我看到这样一例板书设计,居然有65个字,试想我们工整地板书一个字平均需3秒多钟时间,光板书就要用去4分钟多钟的时间)。
4、品味语言。
5、总结全文。
6、课外拓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优质22篇)篇二十二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请大家将书本打开,一起读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但是老师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味道,你们觉得少了什么味道呢?
生:我觉得少了闲适自得的味道。
师:怎么能读出闲适自得的味道来呢?
生:我认为应该多读课文,了解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生自读)。
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师:这个同学很聪明,我们朗读的时候节奏不要快。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高,这一遍就读出了味道。接下来我们继续理解课文,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这些词语的含义:
(屏显)。
亲旧知其如此曾不吝情去留。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因以为号焉亦不详其姓字。
短褐穿结好读书,不求甚解。
生:“旧”这里是旧交、旧友。
生:“曾不吝情去留”的“去”是“离开”。
师:现在呢?
生:到某个地方。
生:“或置酒而招之”的“或”在这里是“有时”。
师:现在的“或”呢?
生:或者。
生:“造饮辄尽”的“造”意思是“往、到”,现在的意思是“制造”。
师:“制造”,请坐。
生:“因以为号焉”“以为”是“以之为”。
师:真不简单,把省略的部分补足了。“以之为”是什么意思呢?
生:用什么东西作为。
师:对吗?宅边有五棵柳树,把这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是“用”还是“把”?
生:把。
师:也就是“把……作为”,现在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生:“亦不详其姓字”的“详”是详细地知道。
师:“详”就是知道的意思,而现在的“详”是“详细”。谢谢!请坐。请这位女同学来说说。
生:“短褐穿结”的“穿结”是衣服的补丁。
师:哪一个词是补丁?
生:“结”是“补丁”。
师:好读书,不求甚解?
生:最后一句的“不求甚解”就是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师:现在我如果表扬你,说你读书不求甚解,你高兴吗?
生:不高兴。现在可能是读书不严谨的意思吧。
师:读书浮光掠影,请坐。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组词语有一个共同点?
生:我认为应该是古今异义。
师:我们把这八个古今异义词弄清楚了,就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了解古今异义的知识。
(屏显)。
古今异义指一个词语在文言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与在现代汉语中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
语言的演变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形式。
(生齐读)。
师:其实,这不是新的知识。同学们学过“长河落日圆”吗?“河”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生:黄河。
师:在古代汉语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的“河”呢?
生:河流。
生:妻子和儿女。
师:现在的“妻子”就专指丈夫的配偶,词义缩小了。“涕泗横流”中“涕”是指什么?
生:眼泪。
师:现在呢?
生:鼻涕。
师:词义转移了。弄清楚古今异义的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语句。下面我们继续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解来“说读”课文。就是看着原文,说出它的大意。比如: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字号。就像这样说下去,如果哪里说得不够有把握,请做好记号。下面请同学们自言自语地说起来。
(生说读,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问题吗?
生:有。
师:有问题才是真正地学习了。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大胆地提出来,好吗?
生:最后一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中的“欤”。
师:请你来帮助这位同学。
生:这个字在古代相当于“呢、吗”这种疑问性的词语,放在句子的末尾。
师:有同学追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他是在表示自己是在古代圣贤之王统治下的人民。
生:但是。
师:但是表示转折,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倒数第二句“以乐其志”。
师:请这位同学来帮助你。
生:我觉得这里是说五柳先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以此来享受自己的志趣。
师:她把“乐”翻译成享受,在这种乐趣中感受到快乐,意译为“享受”,句子很通顺,请坐,谢谢你!
生:我不知道这个“黔娄之妻”它是不是可以翻译成:齐国勇士的妻子。
师:黔娄是一个人名。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啊,有没有哪个同学能够回答他?
(生沉默)。
师:黔娄是古代的一个隐士,他拒绝高官厚禄的聘用,他的妻子非常理解他,赞美黔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引用他家人对他的赞美与他妻子的地位无关。懂他的人对他的赞美,那才是真赞美。
生:第一段的“闲静少言”是说他不善言谈还是什么?是不是贬义的意思呢?
师:这里不是贬义,因为在东晋时期,很多士大夫很多文人喜欢聚到一起清谈、空谈,而他却是“少言”,不怎么说话,没有贬义,是说他有自己的志趣。我们解决了这样一些翻译中的问题,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
(屏显)。
生:他性情比较直率,去人家喝酒,想喝了就去,喝完了就走。
生:直率。
生:愁。
生:五柳先生很贫困,他衣服上有洞有补丁,但是他却安然自若,一点也不慌张,我觉得这个很特别。
师:他的心态很特别,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依然安然自若。
生:在那个年代,别的人都追求功名利禄,五柳先生却不慕荣利,我觉得这点很特别。
师:你很敏锐。他的心境、志趣很特别。
生: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师:读书很特别。
生:我觉得他给自己取字号的方式很特别。没有刻意的雕饰,就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就自号为五柳先生。
生: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但是自娱自乐。
师:这个有什么特别的呢?
生:他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一些爱好。
师:请坐。食不果腹,但是仍然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当时很多文人写文章是献于公卿之家来博取功名的,五柳先生写文章是自娱自乐的,很特别。
生:陶渊明。
师:为什么?
生:结合陶渊明写过的一些诗作,发现虽然写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抒发的感情是一致的,都是追求那种平淡闲适的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禄,所以我认为这里说的就是陶渊明自己。
师:你能不能说一下他诗作中的某一句诗,来印证一下?
生:《饮酒》里面有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请坐。悠然、恬淡,和这里所描绘的是一致的。还有吗?
生:我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描述了陶渊明所向往的那种闲适恬淡的生活。
师:他期待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和《桃花源记》中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是一样的。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并且能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过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
生:这篇自传中没有写这个人的名字,而且没有交代这个人的生平事迹,只写了一些小事来显示他的志趣。
师:她说了两点,故意隐去他的姓名字号,含蓄之美;不写大事写小事,表现人物的生平特点。
生:我觉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没有太多的修饰,很自然,很率真。
(生读“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
师:从哪些方面来写他穷?
生:吃、喝、穿、住。
师:还有一些地方也写他穷的。
生:家贫不能常得。
师:想喝点小酒家里没钱。从这些方面来极度渲染他的贫穷,他哭穷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用他物质上的贫乏来衬托他精神上的高尚。
师:他用了一个词:衬托。这里写“贫”,是为了突出他贫贱不改其志,愈贫,他的人格、他的坚守愈是高贵。(板书:写贫贱安贫乐道)。
课文里还提到了一个人——黔娄,陶渊明把自己比作黔娄这一类人,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都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
师:他们具有共同的品质。还有别的原因吗?可以看课文注解。
生:都是隐士。
师:身份一样。但是我以为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请同学们看资料介绍。
(屏显)。
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聘他任宰相,黔娄以立志清守,不意仕途而拒绝;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以无功不受禄而拒绝,他是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
黔娄贫困一生,死后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袍,垫烂草席,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
(生齐读)。
生:他可能为了表明自己也和黔娄一样,坚守自己的操守,淡泊名利。
师:陶渊明想表达的意识是说:我即使贫穷一生,也断然不会改变我的节操。所以在这里写黔娄表现诗人清高坚守的决心(板书:比黔娄清高坚守)。
我们看,黔娄死的时候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黔娄死后,孔子的弟子曾参前去吊唁,发现这个被子太短了,黔娄的脚露在外面,这是不合古代礼仪的。曾参就建议把被子斜过来盖。黔娄之妻说:先生生前一直是很正的,我不能在他死后让他不正。黔娄之妻是真正懂黔娄的,这个“正”字特别有意味。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在这里表达一种清高自守的决心,他的内心其实是有一种正气的,不为世俗所左右,不为艰难所左右,因此《五柳先生传》还是一曲正气歌(师板书)。多少文人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迎合,去附庸,但是他没有,因为内心有正气在。
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这篇文章有172个字,但是用了9个“不”字,请同学们把带“不”字的词语圈起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你觉得这样一篇短小的文章,用了这么多“不”有什么用意吗?
生:我认为是为了表现他坚定的信念。
师:表现他坚定的信念就用“不”吗?好像不仅仅是如此。我们来看看把“不”去掉怎么理解。
(屏显)。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师:慕荣利是指哪些人?
生:世人。
师:求甚解的是哪些人?那些好清谈、空谈的人,他们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吝情去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明想走又不走。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是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当时的人都在追求功名富贵,而五柳先生用这个“不”表达的是他的决心,这其实就是陶渊明在与恶俗的世风、糜烂的社会现实高声地说“不”。所以,文章用了那么多的“不”是有深意的,是为了表现他的特立独行,他与这个社会、世风、人情是不一样的(板书:用“不”字特立独行)。
刚才有位同学说贫贱是衬托安贫乐道,比黔娄是衬托自己的清高坚守,前面是反衬,后面是正衬,用“不”也是反衬。所以衬托是本文的主要的表现手法(板书:衬托)。
(屏显)。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叫“衬托”。用衬托手法来写自传,既起到了强调作用,又显得含蓄内敛。
(生齐读)。
生:投江。
师:这种行为让我们敬畏,但是我觉得陶渊明比他做的更好。陶渊明隐居以后追求自己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自己精神境界的超脱,所以陶渊明给我们后代的知识分子营建了一个精神家园(师板书:精神家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做了四件事:
(屏显)。
细读。
析读。
说读。
吟读。
我们通过吟读来感受文章的音韵,通过说读来理解文意,通过析读来走近人物,通过细读学会了衬托的手法,我们就这样一步步走近了陶渊明,走向了文章的深处。希望同学们像陶渊明一样拥有内心的人格坚守,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下课!
课后反思:
执教《五柳先生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文本细读”上进行了一点有益的探索。
为什么要用“细读”的策略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呢?
对于陶渊明隐居时的心境,学生大多数都有思维定势,以为他必然是悠闲自得。其实不然,陶渊明当时的心境是很复杂的,是悠然而沉郁、自得且忧伤。要想深切感受这一点,就得循着文字,逐层探幽。
课堂的结构是“逐层深入”的。从文本意义来看,自画像、正气歌、精神家园,呈现出明显的阶梯递进;整体布局来看,吟读、说读、析读、细读,步步推进,渐次走进文本的深处;从板块细节处理来看,“说说先生的特别之处”、“这位特立独行的先生是谁?”、“解说他的特别”,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言行而深入剖析精神实质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是“螺旋上升”的。这堂课,学生通过吟读感受声韵,通过说读理解文意,通过析读走近人物,通过细读揣摩手法。学生的思维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初步感受到深刻感悟的过程。
学习的指导是“细腻有致”的。教师细腻的指导,是学生文本细读活动的抓手。比如,朗读的指导,我就做了这样一些工作:关注读音和句读、读好句首的顿音、四字短语的节拍、特殊句式的语气语调,这样就使得朗读活动有立体感、有层次感,避免了机械重复和平面滑行。
通过文本细读,这堂课基本达到了短文深教的目的,作为教者,我以为,在实施文本细读策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细”不是“碎”,要对文本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我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发现,理解文言句意,如果采用传统的逐句翻译的方法,虽然在知识点的覆盖上可以更广一点,但是将导致形式呆板、鸡零狗碎的结果,于是,我就对本课的文言知识点进行了分析和整合,用8个古今异义的词语翻译支撑起这个板块的学习,并且用课中小讲座的形式,将“古今异义”这种特殊文言现象进行理论的归纳和提升,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向就更集中更深入,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读,不宜“广积粮”,更宜“深挖洞”。
“细”是为了“深”,但是“深”要有度。比如,对于作者抒发的情感,我的研读,有这样一些收获:抒发了对醇厚朴实的上古社会风气的向往、对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的坚守,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壮志难酬的忧愤……再比如,对于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我的研读收获是:作者笔下的五柳先生,是忘怀得失、安贫乐道的隐士;是率真况放、特立独行的诗人;是正直清高、守节不移的大写的人……但在课堂学习中,我却并没有将自己如上的研读作为学生文本学习达成的目标,而是相机进行了调整。我觉得,作为教师,要力求文本研读的“深”,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前经验,尊重学生理解力现状,掌握好细读推进的“度”,浅了不好,过犹不及。
穿插资料是细读的有效推手,对引进资料要精心剪裁。在备课初期,我选择了八段资料,计6000余字,力图通过丰富的资料穿插,推进细读活动,后来不断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提炼,选了三段:陶渊明归隐后的极度贫困、陶渊明的“饮酒”、黔娄的典故,作为文本细读的补充材料,这三段资料的穿插,对于学生的阅读实践,一方面起到了“点化”的作用,指明了思考的方向(比如写贫困与他的“穷且益坚”的关系);另一方面起到了“深化”的作用(比如写五柳先生对高贵人格的坚守)。
细读活动过程,要用艺术的追问去促进。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追问,就是在研读人物形象的时候,我问学生:“这个特立独行的五柳先生是谁呢?”,学生都回答说是陶渊明,我追问:“为什么说是陶渊明呢?”第一个学生说:“我是参照的教学参考书”,我问第二个学生,他还是说参照教参,我说:“翻阅教材是一个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证明么?”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有的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介绍,有的结合陶渊明的诗歌,有的回顾他写的《桃花源记》……可以说,这个追问,就让学生借着学习经验进入了文本深处。所以,我认为,追问对于文本的细读、深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需要我们老师捕捉瞬间的有效信息,迅速加工,机智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