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作为教师与同事之间交流的工具,促进教学经验的分享和教育教学观念的交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一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吴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大自然是美丽的、奇妙的,亲近自然是幼儿乐此不疲的事情,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在本节活动中,她选择了幼儿熟悉的鸟叫声、流水声、风声、雷声、雨声作为探究的对象,让学生静下心来去倾听。
在教学中让孩子们理性地去分析“什么声音美妙,怎样美妙?”一句一句拆开来,揉碎来,那种美妙还能降临孩子心间吗?一句一句单独来看,也能感受到声音的妙处,但是惟有把声音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感受同样是风,同样是水,声音却是那么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每一片叶子不同的声音,微风的轻柔,狂风的雄壮……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用心倾听,细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会直击心房,让人流连,让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样的,读是最主要的方法,读出声音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她还注重指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总起段。学习完课文后,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体地写了大自然的`声音?学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吴老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从阅读的角度讲,语文课不同于一般性的文艺欣赏,只需体验情感,发展情感。语文的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如果学了课文能得到某种启迪,使人越学越聪慧,越来越变得眼亮,这样的语文课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了求知的愿望,对学生内心世界触动也很深。《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次的领导示范课是由张月主任精心设计的《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是长春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习作,本次习作是回忆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曾经听到的各种声音,展开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写一篇习作。结合教材内容,依据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确立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特点,充分运用想象与联想采取多种表达方法描写所观察到的景物是习作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张月老师从五方面进行习作指导教学。
1、投入热情,感知自然之美。通过播放大自然中美妙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自然的声音,使其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2、拓展学生的空间,从森林中走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这些声音又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拓宽学生的视野,区别噪音与美妙的区别,情感上教育学生减少噪音,从我做起,进行思想教育。
3、在游戏中感受声音的特点。通过两组的游戏,一组做动作猜词,一组是通过模仿声音猜词。在规定的时间内谁多就会取得胜利,这一游戏的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声音是最直接的表达,通过声音的模仿能够形象的表达出事物的特点。
4、在写法上给予引导,欣赏给出好的片段,让学生感知如何才能写好文章,应运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去表达,怎样才能表达具体,写出有声有色的文章。
5、欣赏视频,酝酿写作。对比中形成鲜明的画面第一组只出示美好的画面第二组在美好的画面上加入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美妙,触动学生内心的写作欲望。边看边创作。最后范读学生作品,张月主任进行精心点评,鼓励性的语言更加激发孩子们的创造热情!同时教育学生注意拟声词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饰手法的运用,把文章写得生动。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体验、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二
《大自然的声音》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课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联想,富有韵味的语言,将大自然中的事物比作音乐家,把它们发出的声音描绘成各种美妙生动的乐曲,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课文围绕“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展开,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风、水和动物3个方面描写了大自然声音的丰富美妙。
本文是篇结构清晰、富有童趣的课文。在教学时,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孩子们自己去听、去寻找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并在受到听觉冲击的同时,开口模仿,潜移默化中积累大量的拟声词。与此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语调去朗读文本,在亲身感悟和鲜明的对比中明白大自然的美妙神奇,产生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以下是我上了这节课后的一些想法,现总结如下:
1、导入新课时,我通过与学生的谈话“生活中,你都收到过哪些礼物?”引出:“声音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从而把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大自然的礼物”与本文巧妙地结合起来,紧接着又通过大量相关音频和图片,拉近大自然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读通句子。然后通过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认读等方法解决生字读音,紧接着又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识字方法的同时学习了“呢”这个多音字。最后又通过解释“呢喃”这个词语告诉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它们的意思,这个环节不仅解释了字词的意思,重点是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然后又通过一组音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拟声词以及拟声词的一些常见的构词方式,同时又积累了大量的拟声词,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3、整体感知,理清文脉这个环节,我借助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迅速找出“大自然的声音来自哪些音乐家”,从而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整段话的意思,让学生理清本文的结构是“总——分”结构,并通过和前面所学的课文《秋天的雨》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这些文章结构上的相似性,很好地进行了文章结构的拓展。
4、入境想象,感受风声这个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划出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句子。接着又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因此根据课程标准,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旨在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的想象在美读中飞扬。如:我在讲到“狂风”和“微风”时,我先借助音频让学生猜猜哪个是微风的声音,哪个是狂风的声音?听到微风和狂风的不同声音你想象到了哪些画面?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微风和狂风的?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利用这一连串的问题将内容和感受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个性化朗读、男女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微风拂过”时的轻柔,“狂风吹起"时的雄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到风声的美妙。最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试着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背诵,效果很好。
5、写字环节,由于本节课时间有限,我只指导书写了两个字,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范写,接着让学生练写,最后展示学生书写情况,提醒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
1、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写出了大自然中许多美妙的声音。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写了风的声音,作者先写了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分写“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这句话中用了四个“不一样”,写出了声音的`不同。在指导朗读时,缺乏指导,缺乏方法。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四个“不一样”,读出语调语气的起伏变化。
2、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3、教育机智还需进一步锻炼,让课堂变得更加流畅自然。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加强拟声词、描写声音的短语的积累。这篇课文表示声音的词很多。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等直接描写声音的词语,也有“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等形式的短语。
结合本单元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摘抄喜欢的词、句段,把它们进行归类,然后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训练,落实了单元目标。
这次的课题研讨课是我们课题组历经半学期的研究后,组织的一次研讨课公开展示活动。课前,课题组全体成员针对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进行了数次深度研讨和研究,从诸多课文中遴选出本次我要执教的课文,然后在此基础上同课异构,三名成员均就本课进行了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的教学尝试,我们轮流听课,反复研讨,最终确定了我要呈现的课堂。
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大自然的声音真的是美妙无比的。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森林里演奏手风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喜欢玩打击乐器;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在快乐地歌唱。这些熟悉的声音围绕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相伴,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这些声音,让这些声音通过语言文字的意象传达给我们与平时听觉上不一样的奇妙感受。文章谴词造句生动,修辞手法多样,是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极好材料。
通过对教材、教参的研读,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进行多文本的拓展,并积累拟声词;能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等教学要求确立为本节课的目标。
教学时我通过课件给学生们呈现出大自然美丽的风景图片引出大自然美妙的声音,创设了情景,将学生带入课文美好的意蕴中,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几位学生合作朗读,回忆课文,并让学生根据图表“填填音乐家档案”完成对课文大意的梳理。
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用拟人的手法介绍风声、水声、动物叫声。第二自然段侧重对比的写法,把微风与狂风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写得细腻、生动,教学这段时我采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语段,同时采用指导朗读,男女生对读的方式进一步感受这两种风不同特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采用让学生模拟“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的声音和积累拟声词,又用单个读,一组读,到全班接读,让学生在整体朗读中感受水声的美妙,理解了语段。第四自然段,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模拟动物的叫声,用轻快的语调朗读。总之,这节课我采用让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仿写,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地走进了大自然,体验大了自然,发现了大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路实践一路反思,才能有所提高。本节课还有很多遗憾之处,比如最后小练笔环节,没有在学生写时给予实时指导,到最后又害怕拖堂,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展示练笔内容,让这一环节流于形式。
有反思才有进步,正是这些不足,这些遗憾激励我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相信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必定会在这次活动后得到诸多的启示和提高,在今后的研究中,做到目标更明确,研究更细化,措施更具体,效果更显著。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结构严谨,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了“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介绍了风、水、动物的声音。因此,我以“大自然有哪些声音”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教学时,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例如:在学习风的声音时采用男女生对比朗读的方式,体会微风的轻柔和狂风的雄壮;学习水的声音时,采用由一组学生读到全班学生读,引导学生体会到声音越来越大,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感受的方法是多样的,读是最主要的方法,读出声音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文章遣词造句生动,修辞手法多样,是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总起段。引导学生发现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是总起句。最后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运用课堂上学习的拟声词,写一写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三
今天聆听了王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课文《大自然的声音》,我感触颇深。这是一篇充满韵律的写景散文。老师能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严谨,素材丰富,准备充足,过渡自然。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小班化教学的特色鲜明。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小班化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是常用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王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了小溪、河流、大海的不同的声音,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了水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又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了解从小溪到大海的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从声音的变化中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也激发了学生兴趣。在讲解除了课文中出现的小歌手之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歌手时,王老师找同学来演一演,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都纷纷举手,表演了各种动物的叫声,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也一连表演了几次,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在尽情游戏,主动参与到其中,遇到问题再也不会去逃避,而是想尽办法去解决,这样好玩的课堂,怎么会学不会呢这样的小班教学与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学相比: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直接指导在时间上有了保障;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频率也大大提高。
小班人数少,王老师利用师生的近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她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在小组合作时,王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并适时加以指导。
在教学中,王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品味,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以指名读、组内自由读,齐读,师生互读等形式,由于学生少,她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理性地去分析“大自然中有哪些美妙的声音”比如:讲解重点句子的时候,王老师通过对朗读语气、语调、重音的强调,让学生的感情逐步的升华。同样是风,同样是水,声音却是那么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淙淙的小溪、潺潺的河流、汹涌澎湃的大海……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用心倾听,细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会直击心房,让人流连,让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样的,读是最主要的方法,读出声音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无论学生的学习水平还是学习能力都会有差异,所以在教学时,王老师时刻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并正确利用差异,将孩子分小组,并提出要他们相互帮助,老师适时给与引导,这样使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另外,整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都注重渗透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最终的目的还是在“写”上,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王老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将学生分为两组:奋力拼搏组和天天向上组。奋力拼搏组仿写句子,而天天向上组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并适时地给与指导和评价。这种个性化作业的设置,避免了能力好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的状况,正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王老师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课堂上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适时调控,引领和评价能力极强。
整堂课的设计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体会大自然的奇妙。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高,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另外,她将小班化教学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三维目标目标达成度高。
这些只是我对这节课的想法,若有不周之处,请谅解!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四
本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联想,富有韵味的语言,将大自然的事物比作音乐家,把它们发出的声音描绘成各种生动的乐曲,体现大自然的美丽。
课文围绕第一自然段展开,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风、水、动物3个方面描写了大自然声音的丰富美妙。课文结构严谨,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第六单元的学习重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这节课的设计关注描写声音的词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声音,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在教学的第二自然段渗透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结合描写风声的词语“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让学生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风声,这样的风声带给你怎么样的感受”。学生说完后,我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比如:“听,风在对谁说话?说了些什么?”可以让学生带着想象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我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描写声音的词语,使大自然的声音变得形象可感,既贴切地表现了不同风声的特点,又让风声有了感情和个性。体会了描写风声的词语后,我先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这些词语所描述的场景,体会这些场景的特点,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让学生运用上述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小组合作交流对生动语言的体会,我相机进行指导。
这篇课文中的拟声词也是本次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关注拟声词,体会生动形象的风声、水声、动物声。并且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拟声词。
我总结了这篇课文的三个要点:关键句,联系生活想象,拟声词。引导学生根据这三个要点进行小练笔。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学生进行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是在小练笔的交流环节,学生的小练笔内容较为单一,应该打开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写出更为精彩的内容。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应该丰富多彩,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去。
今天聆听了郑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课文《大自然的声音》,我感触颇深。这是一篇充满韵律的写景散文。老师能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郑老师的教学设计严谨,素材丰富,准备充足,过渡自然。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小班化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是常用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真正做学习的主人。郑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了小溪、河流、大海的不同的声音,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了水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又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了解从小溪到大海的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从声音的变化中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也激发了学生兴趣。在讲解除了课文中出现的小歌手之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歌手时,郑老师找同学来演一演,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都纷纷举手,表演了各种动物的叫声,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也一连表演了几次,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在尽情游戏,主动参与到其中,遇到问题再也不会去逃避,而是想尽办法去解决,这样好玩的课堂,怎么会学不会呢?这样的小班教学与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学相比: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直接指导在时间上有了保障;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频率也大大提高。
郑老师利用师生的近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她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在小组合作时,郑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并适时加以指导。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五
1.朗读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常常“不打心里过”,这样的朗读不仅使阅读流于形式,而且会削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不妨变换一下方法,由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而让学生闭眼倾听,放飞想象的翅膀,在聆听教师朗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的意境,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个性化课标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外,还应该尊重和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想法和体验。有学生提到大自然中有蚊子嗡嗡嗡的声音,对于这样的回答,老师的反应大概一般是不满意的,而我在教学中,非但没有否定学生的回答,反而鼓励学生有独到见解,并且指出大自然中并不都是美妙的声音,同时也有不悦耳的声音,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以童心看世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引导学生联想与延伸,如果仅仅停留于让学生聆听教师朗读和复述课文中提到的声音,那么这堂课算不上成功。成功的课堂应该对课本进行超越与升华。在课堂中,我以课本为出发点,并且跳出了课本的限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让学生去感受更多的大自然的声:雷公公、冰雹、大公鸡、小青蛙……这些都是课本中所没有提到的。这样一来,学生既拓展了学习空间,又可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可谓一举而多得。
《大自然的声音》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课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联想,富有韵味的语言,将大自然中的事物比作音乐家,把它们发出的声音描绘成各种美妙生动的乐曲,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课文围绕“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展开,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风、水和动物3个方面描写了大自然声音的丰富美妙。
本文是篇结构清晰、富有童趣的课文。在教学时,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孩子们自己去听、去寻找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并在受到听觉冲击的同时,开口模仿,潜移默化中积累大量的拟声词。与此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语调去朗读文本,在亲身感悟和鲜明的对比中明白大自然的美妙神奇,产生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以下是我上了这节课后的一些想法,现总结如下:
1.导入新课时,我通过与学生的谈话“生活中,你都收到过哪些礼物?”引出:“声音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从而把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大自然的礼物”与本文巧妙地结合起来,紧接着又通过大量相关音频和图片,拉近大自然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读通句子。然后通过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认读等方法解决生字读音,紧接着又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识字方法的同时学习了“呢”这个多音字。最后又通过解释“呢喃”这个词语告诉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它们的意思,这个环节不仅解释了字词的意思,重点是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然后又通过一组音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拟声词以及拟声词的一些常见的构词方式,同时又积累了大量的拟声词,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3.整体感知,理清文脉这个环节,我借助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迅速找出“大自然的声音来自哪些音乐家”,从而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整段话的意思,让学生理清本文的结构是“总——分”结构,并通过和前面所学的课文《秋天的雨》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这些文章结构上的相似性,很好地进行了文章结构的拓展。
4.入境想象,感受风声这个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划出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句子。接着又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因此根据课程标准,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旨在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的想象在美读中飞扬。如:我在讲到“狂风”和“微风”时,我先借助音频让学生猜猜哪个是微风的声音,哪个是狂风的声音?听到微风和狂风的不同声音你想象到了哪些画面?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微风和狂风的?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利用这一连串的问题将内容和感受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个性化朗读、男女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微风拂过”时的轻柔,“狂风吹起"时的雄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到风声的美妙。最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试着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背诵,效果很好。
5.写字环节,由于本节课时间有限,我只指导书写了两个字,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范写,接着让学生练写,最后展示学生书写情况,提醒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
1.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写出了大自然中许多美妙的声音。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写了风的声音,作者先写了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分写“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这句话中用了四个“不一样”,写出了声音的不同。在指导朗读时,缺乏指导,缺乏方法。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四个“不一样”,读出语调语气的起伏变化。
2.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3.教育机智还需进一步锻炼,让课堂变得更加流畅自然。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加强拟声词、描写声音的短语的积累。这篇课文表示声音的词很多。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等直接描写声音的词语,也有“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等形式的短语。
结合本单元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摘抄喜欢的词、句段,把它们进行归类,然后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训练,落实了单元目标。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六
《大自然的声音》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课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联想,富有韵味的语言,将大自然中的事物比作音乐家,把它们发出的声音描绘成各种美妙生动的乐曲,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课文围绕“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展开,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风、水和动物3个方面描写了大自然声音的丰富美妙。
本文是篇结构清晰、富有童趣的课文。在教学时,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孩子们自己去听、去寻找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并在受到听觉冲击的同时,开口模仿,潜移默化中积累大量的拟声词。与此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语调去朗读文本,在亲身感悟和鲜明的对比中明白大自然的美妙神奇,产生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以下是我上了这节课后的一些想法,现总结如下:
1、导入新课时,我通过与学生的谈话“生活中,你都收到过哪些礼物?”引出:“声音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从而把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大自然的礼物”与本文巧妙地结合起来,紧接着又通过大量相关音频和图片,拉近大自然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读通句子。然后通过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认读等方法解决生字读音,紧接着又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识字方法的同时学习了“呢”这个多音字。最后又通过解释“呢喃”这个词语告诉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它们的意思,这个环节不仅解释了字词的意思,重点是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然后又通过一组音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拟声词以及拟声词的一些常见的构词方式,同时又积累了大量的拟声词,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3、整体感知,理清文脉这个环节,我借助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迅速找出“大自然的声音来自哪些音乐家”,从而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整段话的意思,让学生理清本文的结构是“总——分”结构,并通过和前面所学的课文《秋天的雨》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这些文章结构上的相似性,很好地进行了文章结构的拓展。
4、入境想象,感受风声这个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划出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句子。接着又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因此根据课程标准,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旨在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的想象在美读中飞扬。如:我在讲到“狂风”和“微风”时,我先借助音频让学生猜猜哪个是微风的声音,哪个是狂风的声音?听到微风和狂风的不同声音你想象到了哪些画面?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微风和狂风的?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利用这一连串的问题将内容和感受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个性化朗读、男女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微风拂过”时的轻柔,“狂风吹起"时的雄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到风声的美妙。最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试着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背诵,效果很好。
5、写字环节,由于本节课时间有限,我只指导书写了两个字,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范写,接着让学生练写,最后展示学生书写情况,提醒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
1、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写出了大自然中许多美妙的声音。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写了风的声音,作者先写了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分写“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这句话中用了四个“不一样”,写出了声音的不同。在指导朗读时,缺乏指导,缺乏方法。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四个“不一样”,读出语调语气的起伏变化。
2、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3、教育机智还需进一步锻炼,让课堂变得更加流畅自然。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加强拟声词、描写声音的短语的积累。这篇课文表示声音的词很多。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等直接描写声音的词语,也有“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等形式的短语。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七
的第一篇文章,全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本堂课的教学以单元语文要素为主线,基于课后题和课堂作业本的题目,以课文内容为学习范例,引导学生层次性地递增学习,在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但是在授课活动中发现一系列自身问题。
本次开课由于我选择三年级的教材,因此只能借班上课,且302班的孩子和我都属于第一次登上报告厅上课,要在短时间内缩短因我们生疏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用最快的时间让孩子们接纳我,课前谈话是十分重要的。
理想中的课前谈话是春风化雨,稳定情绪;春风细雨,拉近距离;调动兴趣,活跃气氛;踏雪无痕,轻松自然。但试教过程中就发现“课前谈话5分钟”已然被我利用成“保证课堂教学5分钟”,导致课堂后半段时间的学生没有活力。因此我调整了听声音猜一猜中的声音顺序,动物们先出场,尤其把“猪”的声音稍后一些,让学生笑起来。再是有关大自然中的雨声和水声,最后是和课后题目相链接的厨房的声音。不但教学内容要调整,我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多微笑,多“闲聊”,多“随意”,真正做到课前谈话。
但最后呈现过程中依旧存在生硬的教育痕迹。孩子们上台之前被老师反复强调坐姿等纪律问题,因此很多孩子想要举手发言甚至是抢答都被限制了,而我的固定的手臂姿势,更是给孩子们以拘谨的模板,双方无时无刻都是被舞台约束着,也就达不到想要的课前谈话放松的效果。尤其对比张云峰老师的课前谈话,幽默之中巧妙推进教学过程,着实让人佩服。
在磨课过程中,团队的老师们一直指出我的教学语言过多,对学生的信任程度还是不够,总担心讲的少了学生掌握不了,或者是简单内容不讲后进生难以吃透,放手不够,导致常常预设的精讲,变成了重复啰嗦。预设的多练,变成了课后作业。既增加了自己的教学量,又增加了学生的作业量,也不符合当前的“双减”要求。
在本课呈现时,听取王老师的建议,着眼文本,设计两个主问题,提高思维高度,提升教学效益。在初读中,借助课堂作业本的“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美妙的声音?”的题目,给予学生抓手,可以高效地梳理文本。在精读环节中利用问题“你认为风的声音美妙的地方在哪里?”,请学生交流对文本的理解,顺势而教,从关键词句出发,配合多媒体手段,进一步学习文本,感受风的.声音动听、丰富和变化,带来的美妙体验。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针对问题“你认为风的声音美妙的地方在哪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老师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转换成指名的朗读,效果不佳。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让语文课堂灵动而高效,且符合本次活动向学而教理念。因此在品读声音的变化中,搭建了三步支架:找一找,找到美妙的地方;想一想,想出了美妙的画面;读一读,读出美妙的句子,感受了美妙的语言。在课堂中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们交流。但正如刘晶老师所说,本环节中依旧是老师扶着孩子学习,掌控着课堂,使得小组合作并未真正的落实,也不算是教学方式变革。
课后,深思如何推进小组合作高质量落实,我想应该要从评价体制入手,把评价权力交给学生。
小组汇报中直接请学生以小组形式上台,交流“读着片段中的‘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读着片段中的‘’,我仿佛听到。”和分享朗读。请学生从关键词是否找准,联想是否合理,朗读是否美妙入手,进行三星评价。教师利用评价语进行整体反馈“你还能联想到我们听声音游戏中的具体声音,真厉害!”“你们把风的声音发生的变化读出来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不断往三星上靠拢,提高语文水平。也让学生的小组合作是“有理有据”“有章可循”的。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备课时间较长,但最终的课堂呈现还有许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提高自己的教材研读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细节的雕琢。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八
《大自然的声音》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课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联想,富有韵味的语言,将大自然中的事物比作音乐家,把它们发出的声音描绘成各种美妙生动的乐曲,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课文围绕“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展开,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风、水和动物3个方面描写了大自然声音的丰富美妙。
本文是篇结构清晰、富有童趣的课文。在教学时,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孩子们自己去听、去寻找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并在受到听觉冲击的同时,开口模仿,潜移默化中积累大量的拟声词。与此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语调去朗读文本,在亲身感悟和鲜明的对比中明白大自然的美妙神奇,产生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以下是我上了这节课后的一些想法,现总结如下:
1.导入新课时,我通过与学生的谈话“生活中,你都收到过哪些礼物?”引出:“声音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从而把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大自然的礼物”与本文巧妙地结合起来,紧接着又通过大量相关音频和图片,拉近大自然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读通句子。然后通过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认读等方法解决生字读音,紧接着又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识字方法的同时学习了“呢”这个多音字。最后又通过解释“呢喃”这个词语告诉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它们的意思,这个环节不仅解释了字词的意思,重点是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然后又通过一组音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拟声词以及拟声词的一些常见的构词方式,同时又积累了大量的拟声词,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3.整体感知,理清文脉这个环节,我借助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迅速找出“大自然的声音来自哪些音乐家”,从而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整段话的意思,让学生理清本文的结构是“总——分”结构,并通过和前面所学的课文《秋天的雨》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这些文章结构上的相似性,很好地进行了文章结构的拓展。
4.入境想象,感受风声这个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划出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句子。接着又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因此根据课程标准,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旨在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的想象在美读中飞扬。如:我在讲到“狂风”和“微风”时,我先借助音频让学生猜猜哪个是微风的声音,哪个是狂风的声音?听到微风和狂风的不同声音你想象到了哪些画面?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微风和狂风的?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利用这一连串的问题将内容和感受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个性化朗读、男女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微风拂过”时的轻柔,“狂风吹起"时的雄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到风声的美妙。最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试着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背诵,效果很好。
5.写字环节,由于本节课时间有限,我只指导书写了两个字,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范写,接着让学生练写,最后展示学生书写情况,提醒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
1.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写出了大自然中许多美妙的声音。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写了风的声音,作者先写了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分写“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这句话中用了四个“不一样”,写出了声音的不同。在指导朗读时,缺乏指导,缺乏方法。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四个“不一样”,读出语调语气的起伏变化。
2.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3.教育机智还需进一步锻炼,让课堂变得更加流畅自然。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加强拟声词、描写声音的短语的积累。这篇课文表示声音的词很多。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等直接描写声音的词语,也有“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等形式的短语。
结合本单元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摘抄喜欢的词、句段,把它们进行归类,然后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训练,落实了单元目标。
这次的领导示范课是由张月主任精心设计的《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是长春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习作,本次习作是回忆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曾经听到的`各种声音,展开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写一篇习作。结合教材内容,依据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确立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特点,充分运用想象与联想采取多种表达方法描写所观察到的景物是习作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张月老师从五方面进行习作指导教学。
1、投入热情,感知自然之美。通过播放大自然中美妙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自然的声音,使其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2、拓展学生的空间,从森林中走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这些声音又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拓宽学生的视野,区别噪音与美妙的区别,情感上教育学生减少噪音,从我做起,进行思想教育。
3、在游戏中感受声音的特点。通过两组的游戏,一组做动作猜词,一组是通过模仿声音猜词。在规定的时间内谁多就会取得胜利,这一游戏的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声音是最直接的表达,通过声音的模仿能够形象的表达出事物的特点。
4、在写法上给予引导,欣赏给出好的片段,让学生感知如何才能写好文章,应运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去表达,怎样才能表达具体,写出有声有色的文章。
5、欣赏视频,酝酿写作。对比中形成鲜明的画面第一组只出示美好的画面第二组在美好的画面上加入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美妙,触动学生内心的写作欲望。边看边创作。最后范读学生作品,张月主任进行精心点评,鼓励性的语言更加激发孩子们的创造热情!同时教育学生注意拟声词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饰手法的运用,把文章写得生动。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体验、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九
今天,我到禄口第二小学听了四位教师的授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江宁实验小学的汤平平老师执教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这节课让我听得非常过瘾,我甚至都有些不想下课,想多听听汤老师的课。汤老师的课给了我以下启发:
第一张ppt就出示了单元页,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即“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接着抛出一个问题,那我们怎么感受呢?我们先通过声音的形式来感受,汤老师播放了雨声、蛙声、流水声等,自然而然引出课题《大自然的声音》。在课中,汤老师也交给学生感受的方法,在自主学习部分,让学生试着用一用感受的方法。
在最后,汤老师出示摘抄内容的图片,带领学生学习摘抄,达成了“积累喜欢的语句”的学习目标。
语文学习就是学生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汤老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汤老师非常重视朗读,紧抓文中的象声词,如“哗哗”、“叮叮咚咚”、“滴滴答答”等,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再如为了让学生感受“雄伟”一词,汤老师播放了《黄河保卫战》最高潮部分的音频,学生立马就能感受到“雄伟的`狂风”充满了威力,感受到它的力量。学生理解后当然能做到有感情的阅读。反观我的教学中,我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我经常会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做到有感情,却忽略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文本,对文本中的词句感受不深,学生的情感自然达不到我预期的效果。我想,只有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体会,才能自然而然地读出感情。
虽然汤老师的课持续了四十分钟,但我丝毫没有疲倦之感,一方面是汤老师对文本的剖析十分到位,环环相扣;另一方面就是他出色的语言功底。汤老师辞采丰美、激情飞扬、打动人心、犀利智慧。他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思路,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用充满智慧和灵活多变的语言,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而我的课堂用语比较呆板,评价语匮乏,在这方面我要多多积累。
就像最后教研员小结时所说,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要教会如何让学生们自主运用知识,使它变成自己的能力。我们老师要做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一步步学会放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大自然的声音》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脉络清晰的散文。全文以文学的笔调描绘大自然的音响,讴歌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文章结构简明,一目了然。开篇第一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总领全文。
对于本节课我设定了以下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积累课文中描写声音的短语。
2.展开想象,学习、背诵第二自然段,感受风声的美妙。
3.了解全文和每一自然段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在本节课的最开始,我以四个动物的声音导入本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在字词教学部分,我讲解的比较细致、扎实,讲到了二类字的读音、多音字、词义等,但是在字的读音教学上有些重复。再接着是对于本课的深入探究,我在这一部分,出现的问题稍微多一点。比如在讲到“美妙”这个词的时候,学生不理解词义,我应当带着学生去深入了解,而不是直接把答案说出来。再例如在讲到四个“不一样”时应该再进行一些拓展,而不是一两句话就带过。而在朗读指导部分,我让学生读的还是有些少,形式也应当更多变一些。最后的书写指导,单个字指导时间过长,讲的太琐碎,赢把握好时间的运用。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最主要的几点有:
1.在设计教案时,要做好预设,及时点播。
2.清楚了解本年段学生特点及学段目标,做好教学设计。
3.生指导书写部分,要详略得当,不需要面面俱到。最后可以进行学生的书写展示。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
1.朗读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常常“不打心里过”,这样的朗读不仅使阅读流于形式,而且会削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不妨变换一下方法,由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而让学生闭眼倾听,放飞想象的翅膀,在聆听教师朗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的意境,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个性化课标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外,还应该尊重和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想法和体验。有学生提到大自然中有蚊子嗡嗡嗡的声音,对于这样的回答,老师的反应大概一般是不满意的,而我在教学中,非但没有否定学生的回答,反而鼓励学生有独到见解,并且指出大自然中并不都是美妙的声音,同时也有不悦耳的声音,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以童心看世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引导学生联想与延伸,如果仅仅停留于让学生聆听教师朗读和复述课文中提到的声音,那么这堂课算不上成功。成功的课堂应该对课本进行超越与升华。在课堂中,我以课本为出发点,并且跳出了课本的限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让学生去感受更多的大自然的声:雷公公、冰雹、大公鸡、小青蛙……这些都是课本中所没有提到的。这样一来,学生既拓展了学习空间,又可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可谓一举而多得。
本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联想,富有韵味的语言,将大自然的事物比作音乐家,把它们发出的声音描绘成各种生动的乐曲,体现大自然的美丽。
课文围绕第一自然段展开,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风、水、动物3个方面描写了大自然声音的丰富美妙。课文结构严谨,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第六单元的学习重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这节课的设计关注描写声音的词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声音,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在教学的第二自然段渗透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结合描写风声的词语“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让学生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风声,这样的风声带给你怎么样的感受”。学生说完后,我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比如:“听,风在对谁说话?说了些什么?”可以让学生带着想象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我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描写声音的词语,使大自然的声音变得形象可感,既贴切地表现了不同风声的特点,又让风声有了感情和个性。体会了描写风声的词语后,我小结学法:先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这些词语所描述的场景,体会这些场景的特点,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让学生运用上述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小组合作交流对生动语言的体会,我相机进行指导。
这篇课文中的拟声词也是本次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关注拟声词,体会生动形象的风声、水声、动物声。并且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拟声词。
我总结了这篇课文的三个要点:关键句,联系生活想象,拟声词。引导学生根据这三个要点进行小练笔。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学生进行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是在小练笔的交流环节,学生的小练笔内容较为单一,应该打开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写出更为精彩的内容。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应该丰富多彩,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去。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一
本次。
习作是回忆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曾经听到的各种声音,
展开自己的想。
象与联想,写一篇习作。结合教材内容,依据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的。
特点,确立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特点。
充分运用想象与联想。
采取多种表达方法描写所观察到的景物是习作的重难点。
为了突破重难点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张月老师从五方面进。
行习作指导教学。
1。投入热情,感知自然之美。通过播放大自然中美妙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自然的声音,使其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2。拓展学生的空间,从森林中走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这些声音又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拓宽学生的视野,区别噪音与美妙的区别,情感上教育学生减少噪音,从我做起,进行思想教育。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二
今天聆听了王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课文《大自然的声音》,我感触颇深。这是一篇充满韵律的写景散文。老师能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严谨,素材丰富,准备充足,过渡自然。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小班化教学的特色鲜明。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小班化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是常用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王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了小溪、河流、大海的不同的声音,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了水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又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了解从小溪到大海的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从声音的变化中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也激发了学生兴趣。在讲解除了课文中出现的小歌手之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歌手时,王老师找同学来演一演,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都纷纷举手,表演了各种动物的叫声,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也一连表演了几次,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在尽情游戏,主动参与到其中,遇到问题再也不会去逃避,而是想尽办法去解决,这样好玩的课堂,怎么会学不会呢这样的小班教学与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学相比: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直接指导在时间上有了保障;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频率也大大提高。
小班人数少,王老师利用师生的近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她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在小组合作时,王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并适时加以指导。
在教学中,王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品味,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以指名读、组内自由读,齐读,师生互读等形式,由于学生少,她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理性地去分析“大自然中有哪些美妙的声音”比如:讲解重点句子的时候,王老师通过对朗读语气、语调、重音的强调,让学生的感情逐步的升华。同样是风,同样是水,声音却是那么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淙淙的小溪、潺潺的河流、汹涌澎湃的大海……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用心倾听,细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会直击心房,让人流连,让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样的,读是最主要的方法,读出声音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无论学生的学习水平还是学习能力都会有差异,所以在教学时,王老师时刻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并正确利用差异,将孩子分小组,并提出要他们相互帮助,老师适时给与引导,这样使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另外,整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都注重渗透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最终的目的还是在“写”上,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王老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将学生分为两组:奋力拼搏组和天天向上组。奋力拼搏组仿写句子,而天天向上组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并适时地给与指导和评价。这种个性化作业的设置,避免了能力好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的状况,正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王老师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课堂上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适时调控,引领和评价能力极强。
整堂课的设计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体会大自然的奇妙。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高,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另外,她将小班化教学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三维目标目标达成度高。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三
《大自然的声音》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四个自然段,通过对大自然声音的细腻描摹,展现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美。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大自然的声音真的是美妙无比的。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森林里演奏手风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喜欢玩打击乐器;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在快乐地歌唱。这些熟悉的声音围绕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相伴,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这些声音,让这些声音通过语言文字的意象传达给我们与平时听觉上不一样的奇妙感受。文章谴词造句生动,修辞手法多样,是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极好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把声音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感受同样是风,同样是水,声音却是那么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每一片叶子不同的声音,微风的轻柔,狂风的雄壮……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用心倾听,细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会直击心房,让人流连,让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样的,读是最主要的方法,读出声音的变化,画出描写声音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读、画、想”这种学习方法,再学其他段落和其他文章。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还注重指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发现三个写作密码:
巧用对比写生动。
拟声穿插更形象。
罗列事物很巧妙。
由此引导学生运用其中一个写作密码,进行小练笔练习,学生在欢快轻松的学习中,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学习了写作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时间比较仓促,没能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小练笔和交流反馈;存在“走教案”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学习,取长补短,使自己不断成长、提高!
今天聆听了王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课文《大自然的声音》,我感触颇深。这是一篇充满韵律的写景散文。老师能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严谨,素材丰富,准备充足,过渡自然。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小班化教学的特色鲜明。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小班化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是常用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王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了小溪、河流、大海的不同的声音,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了水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又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了解从小溪到大海的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从声音的变化中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也激发了学生兴趣。在讲解除了课文中出现的小歌手之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歌手时,王老师找同学来演一演,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都纷纷举手,表演了各种动物的叫声,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也一连表演了几次,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在尽情游戏,主动参与到其中,遇到问题再也不会去逃避,而是想尽办法去解决,这样好玩的课堂,怎么会学不会呢这样的小班教学与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学相比: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直接指导在时间上有了保障;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频率也大大提高。
小班人数少,王老师利用师生的近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她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在小组合作时,王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并适时加以指导。
在教学中,王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品味,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以指名读、组内自由读,齐读,师生互读等形式,由于学生少,她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理性地去分析“大自然中有哪些美妙的声音”比如:讲解重点句子的时候,王老师通过对朗读语气、语调、重音的强调,让学生的感情逐步的升华。同样是风,同样是水,声音却是那么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淙淙的小溪、潺潺的河流、汹涌澎湃的大海……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用心倾听,细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会直击心房,让人流连,让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样的,读是最主要的方法,读出声音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无论学生的学习水平还是学习能力都会有差异,所以在教学时,王老师时刻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并正确利用差异,将孩子分小组,并提出要他们相互帮助,老师适时给与引导,这样使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另外,整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都注重渗透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最终的目的还是在“写”上,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王老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将学生分为两组:奋力拼搏组和天天向上组。奋力拼搏组仿写句子,而天天向上组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并适时地给与指导和评价。这种个性化作业的设置,避免了能力好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的状况,正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王老师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课堂上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适时调控,引领和评价能力极强。
整堂课的设计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体会大自然的奇妙。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高,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另外,她将小班化教学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三维目标目标达成度高。
这些只是我对这节课的想法,若有不周之处,请谅解!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四
今天聆听了郑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课文《大自然的声音》,我感触颇深。这是一篇充满韵律的写景散文。老师能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郑老师的教学设计严谨,素材丰富,准备充足,过渡自然。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小班化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是常用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真正做学习的主人。郑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了小溪、河流、大海的不同的声音,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了水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又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了解从小溪到大海的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从声音的变化中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也激发了学生兴趣。在讲解除了课文中出现的小歌手之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歌手时,郑老师找同学来演一演,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都纷纷举手,表演了各种动物的叫声,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也一连表演了几次,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在尽情游戏,主动参与到其中,遇到问题再也不会去逃避,而是想尽办法去解决,这样好玩的课堂,怎么会学不会呢?这样的小班教学与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学相比: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直接指导在时间上有了保障;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频率也大大提高。
郑老师利用师生的近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她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在小组合作时,郑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并适时加以指导。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吴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大自然是美丽的、奇妙的,亲近自然是幼儿乐此不疲的事情,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在本节活动中,她选择了幼儿熟悉的鸟叫声、流水声、风声、雷声、雨声作为探究的对象,让学生静下心来去倾听。
在教学中让孩子们理性地去分析“什么声音美妙,怎样美妙?”一句一句拆开来,揉碎来,那种美妙还能降临孩子心间吗?一句一句单独来看,也能感受到声音的妙处,但是惟有把声音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感受同样是风,同样是水,声音却是那么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每一片叶子不同的声音,微风的轻柔,狂风的雄壮……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用心倾听,细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会直击心房,让人流连,让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样的,读是最主要的方法,读出声音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她还注重指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总起段。学习完课文后,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体地写了大自然的声音?学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吴老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从阅读的角度讲,语文课不同于一般性的文艺欣赏,只需体验情感,发展情感。语文的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如果学了课文能得到某种启迪,使人越学越聪慧,越来越变得眼亮,这样的语文课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了求知的愿望,对学生内心世界触动也很深。《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五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通过描述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美妙和奇特,让读者对自然的声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文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以及优美的语言表达,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亲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声音之美。
首先,文章以生动的描写方式引出了大自然的声音。作者通过描绘鸟儿的歌声、昆虫的鸣叫和风的呼啸声等,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这些声音的美妙与独特。例如,作者用“悦耳的鸟鸣”来形容鸟儿的歌声,用“嘈杂的昆虫鸣叫”来描绘昆虫的`声音,这些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听到了这些声音的美妙。
其次,文章通过对大自然声音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样性。作者描述了山谷中的回响声、海浪拍岸的声音、树叶沙沙的声响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声音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例如,作者用“回荡在山谷间,仿佛有千百只鸟在歌唱”来描绘山谷中的回响声,用“海浪拍打着岸边,发出阵阵咆哮声”来形容海浪的声音,这些描写让人对大自然声音的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大自然声音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作者用“大自然的声音是如此神奇,如此美妙,让人不禁想要静静地聆听”来表达了对大自然声音的敬畏之情。这种敬畏之情使读者也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之心,对大自然的声音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令人陶醉的文章。通过对大自然声音的描写和感受,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大自然的世界,使读者对大自然的声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篇文章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人对大自然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敬畏之情。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大自然的声音,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让这些美妙的声音永远陪伴着我们。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六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企鹅爸爸》,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
《企鹅爸爸》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学习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企鹅爸爸》是突破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企鹅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守护小企鹅出生的壮观场面,企鹅爸爸们冰雕石刻般的身影让人肃然起敬,伟大坚韧的父爱震撼人心,更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爱的真谛。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对文字的感知能够开始感性与理性并重,所以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学情,在此基础上找准起点,以学定教。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所以我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企鹅爸爸是怎样呵护小企鹅的,感受他们伟大坚韧的父爱,并试着学会爱、表达爱,也付出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细节描写。
依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了解企鹅爸爸是怎样守护小企鹅的,感受他们伟大坚韧的父爱。教学难点是感悟细节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扮演平等中的首席,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节课我遵循教研室教学常规“精讲善导”的理念,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平等中对话文本,自主感悟,品读赏析,悟情明理。
我制作了简单的幻灯片,直观形象的展示,能够辅助学生理解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温度。
另外我安排孩子们课前准备自己生活中感受爱或付出爱的真实事例,为学生准确把握课文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通过以上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在运用我校 “三段导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导练”教学法,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版块展开教学:
我以一串统领全文的词语(出示幻灯片1)来导入新课,检查复习之余,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影响,同时也为下面的新课理出一条线索,使学习有章可循。
环节一:初步感知南极:我以第一组词语所在的句子和一组南极的图片(幻2)让学生初步感受南极的美丽,企鹅的可爱,正是它们组成了南极一道亮丽的风景!
紧接着我让孩子们找出第二组词语所在的语句(幻3)反复朗读,体会南极环境的恶劣。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在感受南极美丽与恶劣的同时我还穿插安排了同类成语或四字词语的拓展(幻4),这样更增强了对比的鲜明,目的是想要给孩子们造成视觉与情感的巨大落差,铺就一条情感之渠,只待下一环节体会企鹅爸爸艰辛的激情奔涌宣泄,自然渠成。
有了上述铺垫,第三环节中学生的情感就来得自然、直接。因为企鹅爸爸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守护孩子的!他们历尽艰辛,成为南极洲最让人刻骨铭心的风景!这一环节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也是“学导练”体现得最为突出的一个环节。
首先是学生的“学”:我以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幻5)提示了本环节的学习: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之外,企鹅爸爸还历经了哪些艰辛呢?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说自己体会到些什么,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完成上述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需要培养自学能力和静思默想的能力。这个问题统揽全文,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与方法兼顾。
然后是全班交流,其中也蕴涵着老师的“导”。学生很快能找到第一节、第三节的内容,这里我按照课文的顺序选择两个重点语段进行说课。
语段一:(幻6)这个语段的学习我引导学生抓住“64”和“整整”的反复出现,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朗读,来体会作者刻意强调的艰辛,感受企鹅爸爸“冰雕石刻”(板书)中蕴含的对孩子无私的爱。
语段二: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从大处着眼感悟企鹅爸爸的艰辛之后,接着我带领孩子们从小处入手,在第三节中找出描写企鹅爸爸姿态的句子(幻7),抓住“直立、不变、伫立、不能碰、不能压、不能搁下片刻”等词语或短语,联系生活经验来揣摩细节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结合学生交流板书“刻骨铭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对课文的肢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这个环节的学习以我第三组词语(幻8)为引,主要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品读,以读代讲,以读促讲,,真正做到“读”具一格,“读”占鳌头,从而落实扎实的朗读训“练”。
为进一步点燃学生的激情,在朗读指导中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范读(幻9:语段一)。水尝无华,相荡即生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激情与激情的碰撞势必达到心灵与心灵的共振。这样的朗读训练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悟中明理。
教学常规还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及时进行反馈,所以教学中我积极发挥评价反馈对学生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及时到位的评价语言,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淡化甄别与选拔,关注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激励功能,把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关注学生的成长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环节四:理解文章主旨:在学生深切感受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我简略处理企鹅爸爸向着大海深处觅食时的深情眷顾和小企鹅的茁壮成长,总结企鹅爸爸淋漓尽致的父爱(板书:爱),这也是第四组词语(幻10)提领的课文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事例理解文章的中心句(幻11),明白快乐不止是接受,更是付出(板书)的道理,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环节五:学习文章写法:梳理内容,进一步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指导学生尝试着学习把小事写小,把细节写细,使自己的文章也能丰满起来,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内容,也学到了方法。
这里我以深情的独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已经呼之欲出的情感:“孩子们,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配乐《爱的奉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以爱为主题的图片(幻12——16):
接着启发学生用名言、诗句或自制格言向这些付出爱的人们表达自己心底的温暖和敬意,学生能够想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等等耳熟能详的句子。
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今天的感悟和收获,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应该学会尊老爱幼、体贴长辈、关爱他人等等,进一步强化文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感染,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最后送上巴金的一句名言(幻17)与大家共勉,并以“让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慢慢地懂得爱、感受爱、珍惜爱、也付出爱,愿我们一起爱,并快乐着!”这样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结束新课。(幻18“敬请指导” )
冰雕石刻
爱——付出
刻骨铭心
这节课的板书,我本着精炼准确、提纲挈领的原则来设计,从冰雕石刻的身影和刻骨铭心的场面让学生感悟到企鹅爸爸伟大坚韧的父爱,从而明白爱,就是付出的道理。这样的设计达到了内容明晰、主题突出的效果。
纵观这节课,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引导学生的悟性,给了孩子们自由领悟的环境,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由展示的舞台,自主发展的机会,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完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当然,理想总是美好的,也是略嫌高远的,在这里恳请评委老师和在座的同志们就我的设计予以点评和指导,未来的语文教学我还将一如既往地朝着简约、扎实、轻松、高效的目标而努力,真正践行“增效减负、善学会教”的八字箴言,努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学习得快乐!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七
《大自然的声音》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脉络清晰的散文。全文以文学的笔调描绘大自然的音响,讴歌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文章结构简明,一目了然。开篇第一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总领全文。
对于本节课我设定了以下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积累课文中描写声音的短语。
2·展开想象,学习、背诵第二自然段,感受风声的美妙。
3·了解全文和每一自然段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在本节课的最开始,我以四个动物的声音导入本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在字词教学部分,我讲解的比较细致、扎实,讲到了二类字的读音、多音字、词义等,但是在字的读音教学上有些重复。再接着是对于本课的深入探究,我在这一部分,出现的问题稍微多一点。比如在讲到“美妙”这个词的时候,学生不理解词义,我应当带着学生去深入了解,而不是直接把答案说出来。再例如在讲到四个“不一样”时应该再进行一些拓展,而不是一两句话就带过。而在朗读指导部分,我让学生读的还是有些少,形式也应当更多变一些。最后的书写指导,单个字指导时间过长,讲的太琐碎,赢把握好时间的运用。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最主要的几点有:
1·在设计教案时,要做好预设,及时点播。
2·清楚了解本年段学生特点及学段目标,做好教学设计。
3·生指导书写部分,要详略得当,不需要面面俱到。最后可以进行学生的书写展示。
大自然的语文说课稿(优质18篇)篇十八
本次开课由于我选择三年级的教材,因此只能借班上课,且302班的孩子和我都属于第一次登上报告厅上课,要在短时间内缩短因我们生疏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用最快的时间让孩子们接纳我,课前谈话是十分重要的。
理想中的课前谈话是春风化雨,稳定情绪;春风细雨,拉近距离;调动兴趣,活跃气氛;踏雪无痕,轻松自然。但试教过程中就发现“课前谈话5分钟”已然被我利用成“保证课堂教学5分钟”,导致课堂后半段时间的学生没有活力。因此我调整了听声音猜一猜中的声音顺序,动物们先出场,尤其把“猪”的声音稍后一些,让学生笑起来。再是有关大自然中的雨声和水声,最后是和课后题目相链接的厨房的声音。不但教学内容要调整,我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多微笑,多“闲聊”,多“随意”,真正做到课前谈话。
但最后呈现过程中依旧存在生硬的教育痕迹。孩子们上台之前被老师反复强调坐姿等纪律问题,因此很多孩子想要举手发言甚至是抢答都被限制了,而我的固定的手臂姿势,更是给孩子们以拘谨的模板,双方无时无刻都是被舞台约束着,也就达不到想要的课前谈话放松的效果。尤其对比张云峰老师的课前谈话,幽默之中巧妙推进教学过程,着实让人佩服。
在磨课过程中,团队的老师们一直指出我的教学语言过多,对学生的信任程度还是不够,总担心讲的少了学生掌握不了,或者是简单内容不讲后进生难以吃透,放手不够,导致常常预设的精讲,变成了重复啰嗦。预设的多练,变成了课后作业。既增加了自己的教学量,又增加了学生的作业量,也不符合当前的“双减”要求。
在本课呈现时,听取王老师的建议,着眼文本,设计两个主问题,提高思维高度,提升教学效益。在初读中,借助课堂作业本的“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美妙的声音?”的题目,给予学生抓手,可以高效地梳理文本。在精读环节中利用问题“你认为风的声音美妙的地方在哪里?”,请学生交流对文本的理解,顺势而教,从关键词句出发,配合多媒体手段,进一步学习文本,感受风的声音动听、丰富和变化,带来的美妙体验。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针对问题“你认为风的声音美妙的地方在哪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老师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转换成指名的朗读,效果不佳。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让语文课堂灵动而高效,且符合本次活动向学而教理念。因此在品读声音的变化中,搭建了三步支架:找一找,找到美妙的地方;想一想,想出了美妙的画面;读一读,读出美妙的句子,感受了美妙的语言。在课堂中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们交流。但正如刘晶老师所说,本环节中依旧是老师扶着孩子学习,掌控着课堂,使得小组合作并未真正的.落实,也不算是教学方式变革。
课后,深思如何推进小组合作高质量落实,我想应该要从评价体制入手,把评价权力交给学生。
小组汇报中直接请学生以小组形式上台,交流“读着片段中的‘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读着片段中的‘’,我仿佛听到。”和分享朗读。请学生从关键词是否找准,联想是否合理,朗读是否美妙入手,进行三星评价。教师利用评价语进行整体反馈“你还能联想到我们听声音游戏中的具体声音,真厉害!”“你们把风的声音发生的变化读出来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不断往三星上靠拢,提高语文水平。也让学生的小组合作是“有理有据”“有章可循”的。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备课时间较长,但最终的课堂呈现还有许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提高自己的教材研读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细节的雕琢。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