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任务,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一
1.认识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2.帮助幼儿获取温度计指示温度的粗浅知识,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及测量、记录的简单技能。
3.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水温计、记录卡、笔。
2.每组提供冷水、热水人手一份。
3.温度计模型,气温计、体温计若干,词卡:温度计、热胀冷缩。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认识水温计,并知道它是测量水的温度的。
2.请幼儿仔细观察水温计,说出它的特征:玻璃管子、红柱子、数字。
3.出示温度计模型,认读记录温度。
出示温度计模型,问: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有什么用?告诉幼儿:红柱子指的数字就是温度,我们可以用0度来记录,读作摄氏几度。出示卡片0度,并且移动模型中的红柱子,指导幼儿记录温度,第一次可由老师记录,接下来可由幼儿上来记录。
(二)幼儿操作活动:测量并记录水温。
1.孩子们,你们觉得测量有趣吗?现在桌上有许多的水,请你们去把它的温度测量出来,并记录在小卡片上。
2.在测量前提几个小要求:
(1)温度计是用玻璃制作的,特别容易碎,请小心使用。
(2)碰到困难,请仔细想一想,或与好朋友商量,想出解决的办法。
(3)结束后,请与好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碰到的是什么困难?是否想办法解决了困难。
3.幼儿交流。
你是怎么使用温度计的?怎样观察的?怎样记录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继续指导幼儿测量热水温度并记录。
4.第二次操作。
6.老师小结:热胀冷缩。
(三)游戏:热胀冷缩。
小朋友,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玩个热胀冷缩的游戏,好吗?那这个热胀怎样来做出来?这个冷缩怎么来做?想出来后,师幼一起做游戏两遍。
(四)认识其他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1.小朋友,老师这儿有三个小问题,请你们动脑筋告诉我答案。
(1)有位小朋友生病了,我们怎么知道他是不是发烧了呢?
(2)我们怎么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几度呢?
(3)我们怎么知道水的温度呢?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温度计,并告诉幼儿它们的名字: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天气情况的叫气温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叫水温计。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温度计(出示卡片温度计)1.请幼儿比较三种温度计相同的地方。
2.提问:温度计还有什么作用?你在哪里见过?请了解后与好朋友或老师来交流。
活动反思。
《神奇的温度计》是海南教版第三主题----有趣的线中的科学教学内容。又由于最近天气较炎热以及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所以我们在晨午检时一发现孩子的体温有些异常就会拿出体温计测量温度。这支小小的体温计频繁的出现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在这节活动中,每个幼儿的兴趣高,积极参与活动。但是由于幼儿园材料的限制,在活动中,只有三支体温计给孩子操作,以致造成孩子们争抢体温计、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等问题的出现。在活动中我虽然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但是身为师者,我却不能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个别内向的孩子甚至都没有摸到温度计。)因为材料的限制,我的活动只让我灌输了如何拿温度计,而其他的探索活动都只是纸上谈兵。活动后,我深刻的反思我自己:1、如果我园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温度计,我相信这节活动,孩子们肯定收益匪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曾经我们的孩子一度被评高智商,低能儿即,我们很聪明,但是我们的动手能力是0.为什么呢?专家已经告诉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策略也已经发生了转变,偏向于动手操作了。可是城乡的区别太大了,城里专家设计出的优秀教案正好碰上了乡下孩子们的兴趣。多好的教育契机啊,可是不可替代的材料材料限制了我怎么办?我的策略是材料少的,那就拿到区域里分多次对孩子进行引导。《神奇的体温计》我要趁着孩子的兴趣还不退的情况下,带到区域再进行。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二
大班体育教案《快乐的蚕宝宝》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体育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蚕宝宝的自身运动中了解蚕一生的变化,模仿蚕宝宝的爬行动作,发展幼儿肢体的柔韧性、协调性,促进幼儿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在体育活动中感受、体验运动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体育《快乐的蚕宝宝》含反思教案吧。
大班体育教案《快乐的蚕宝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模仿蚕宝宝的爬行动作,发展幼儿肢体的柔韧性、协调性,促进幼儿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
2、在蚕宝宝的自身运动中了解蚕一生的变化。
3、在体育活动中感受、体验运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5、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布袋21只、彩色丝带若干、录音机、磁带、安排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来活动活动!
2、集中讨论: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3、集体找春天。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4、学习蚕爬。
(1)教师讲解动作要领:
师:“小腿缩一缩,屁股撅一撅,小手撑一撑,身体往前趴。”
(2)幼儿集体练习。
(3)个别示范。
师:我发现,有一只蚕宝宝爬的特别棒!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爬的!
(4)幼儿再次练习。
(幼儿发现:这四条路有的长、有的短,长的路爬起来困难一些;短的路爬起来容易一些。)。
师:大家考虑一下,你想去哪棵树采桑叶吃?
想好了吗?出发吧!
6、吃桑叶。师:桑叶真香啊!快坐下来吃点桑叶,休息一下吧!
7、蚕吐丝。师:蚕宝宝的肚子吃的可真饱啊!咦!我好象看到有蚕宝宝开始吐丝了。
8、蚕结茧、羽化成飞蛾。师:蚕宝宝吐了许多的丝,把自己包在里面,结成了一个茧。它在茧里变成了蛹,滚过来,滚过去,最后变成飞蛾飞了出来。
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考虑了活动内容、教学方法和幼儿的接受能力,使教学内容尽可能变抽象为形象使幼儿更容易接受。
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就连平时不爱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这节课不仅变抽象为形象,而且让幼儿自主的去学习,真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并且让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蚕的生长及变化,更加了幼儿的印象。
不足之处在于活动的时间没掌握好,有点前紧后松;课堂节奏不好。其次是在验证学习效果时进行的图片排序环节,应将图片先集中在一起不应分组进行。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的收获是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科学知识。而我的最大收获是提醒自己在以后准备活动时要更仔细、更周全。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三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1.毛巾、海绵、布、餐巾纸、香烟、粉笔、砖头、马粪纸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塑料、铁钉、玻璃等不吸水的材料若干。
3.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
教师无意中打翻一杯水,问:
1、谁能帮老师把水弄干净?(小朋友帮忙拖地、用抹布抹)。
2、说一说刚才的水都到哪儿去了?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棉花、纸、植物等。)。
1、请你把桌上的东西慢慢地放进水里,你发现了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2、教师提问:抹布为什么会吸水?(幼儿讨论)。
3、蔬菜会吸水吗?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萝卜吸水的原因。
教师总结:像抹布之间细小的缝或者是蔬菜中的细小的管子就叫毛细管。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地方存在着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附:
知识背景:
毛细管:指很细很细的管子,人们通常还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棉花、海绵、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
把直径很细的管子插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四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不是抽象说教,科学是在实践中发现、体验。在设计本课时我力求体现玩中发现,活动中体验的理念,教师的角色从实验的设计者转变到幼儿探究的激发者,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材料,引导幼儿和科学亲密接触,打破科学在孩子们心中的神秘感,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科学启蒙意识在活动中生成.我为幼儿设计的活动有自己动手实验,怎样使大于瓶口的物体进入瓶子.小朋友会在操作中发现有的经过挤压能进去,有的捏一捏能进去.还有后边实验怎样使鸡蛋进入瓶子,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操作的机会,不仅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还使幼儿体验到玩中有乐趣,玩中有科学,体验到操作带来的无穷快乐.
2、本着科学从生活中来的理念,我活动选取的材料都从生活中来,是幼儿所熟悉的,如鸡蛋\积木\塑料玩具等等。.教.案网出处幼儿对材料本身就有亲切感.能很好保护儿童的科学启蒙兴趣,为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在活动中有所创新做了铺垫.就是最后的活动延伸怎样吸到酸奶也与小朋友的生活密切相关。小朋友对吸酸奶有着极大的热情,倒着吸不到,这是为什么,引发他们继续到生活中探究。
3、注意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在实验前先让幼儿猜测哪些物体能进入瓶子?在研究如何使鸡蛋进入瓶子时,也是先让幼儿大胆猜测哪些方法能使鸡蛋进入瓶子,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在实验方法上也是鼓励幼儿不拘一格。
1、培养幼儿敢于假设和乐于实验的科学态度。
2、初步观察热胀冷缩现象。
幼儿:每组一个瓶子、鸡蛋(大于瓶口)、鸡蛋、面包、玩具拼的正方形、积木、小皮球、海绵、小玩具。
教师:打火机一个、报纸、镊子、蜡烛、瓶子、鸡蛋、面包、玩具拼的正方形、积木、小皮球、海绵、小玩具。
1、出示神奇瓶子。
2、幼儿5---6人一组进行实验。
你是怎样把比瓶口大的物品放进瓶子里。
3、让幼儿动脑筋想办法有什么方法让比瓶口大的鸡蛋放进瓶子里,却不破呢?
4、老师示范吸蛋入瓶的过程。
---------幼儿尝试着做实验。
出示酸奶瓶问幼儿喜欢喝吗?如果倒着喝能喝到吗?为什么?
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发散性思维去实现的。本次活动重点在于通过实物与实物的联想培养幼儿思维的新颖独特性,通过联想,幼儿内心的愿望情感能尽情表达,思维不受限制,因此幼儿作品更具有独树一帜的个性化表现。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五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领衔技能。
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
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张纸: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与其说这是实验,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更加有冲击力。
活动反思。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去发现。在这个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纸和积木给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努力让孩子从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一、感受。
1感受惊讶。
思考: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神奇,产生探究欲望和兴趣,不断体会神奇,增加新经验。
策略:选择孩子最常用的学习用品纸张和游戏用品积木进行操作实验,而结果是让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张薄薄的纸,经过自己的变形居然能放上那么多的积木。
2感受亲历,
思考:鼓励孩子亲历实验的过程,感受物体变化带来的心理体验。
策略:活动不是一种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过程,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亲历探险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感觉。
3感受兴趣。
策略:观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实验结果,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为了超过同伴而产生继续实验的兴趣。
二、提炼。
1提炼经验。
思考:纸张的变化与力的关系,这方面的经验是孩子所缺乏的,在自然状态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让孩子从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经验,过渡到与同伴交流经验,逐渐到进行有_定要求的实验。在操作中逐渐积累经验,从而发现实验结果的神奇。
2提炼习惯,
思考:成功来源于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幼儿入小学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策略:将活动设计成具有挑战的游戏,通过游戏规则的要求。提出科学实验中的习惯要求,为大班孩子的继续成长打下基础。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六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蚕一生的主要成长阶段及其外形特征,知道蚕的食物是桑叶。
2、了解蚕的多种用途,知道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3、激发幼儿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课件、蚕宝宝生长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观看图片,提问:
1、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什么?
2、你们觉得它们长的像吗?
3、有没有其他小动物也是这样,小时候一个样,长大后又是一个样?
1、你们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小时候像什么?长大后又变成了什么?
3、幼儿再次欣赏图片,教师讲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教师:你们知道蚕宝宝吃什么吗?是不是每种树叶都吃呢?蚕宝宝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它到底要吃什么呢?(蚕宝宝是吃桑叶长大的)。
1、蚕对我们的生活有用处吗?我们养它是做什么的呢?
2、幼儿欣赏图片--蚕丝织物。
3、小朋友们真能干,知道那么多。那蚕除了蚕丝有用,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吗?(蚕的作用可大了,除了蚕丝可以做成舒适的衣服、被子之外,蚕蛹还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食物呢)。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季节刚好已经过了养蚕季节。正好是蚕宝宝结茧的时间,有几个孩子家里养了蚕宝宝。有许多孩子从来都没有接触到蚕,所以显得有些陌生。
在活动开始,先提问幼儿:蚕宝宝从哪里来?孩子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在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自己家养蚕宝宝经验的幼儿很有发言权,蚕宝宝的仔是茧子中的蛾生出来的。于是我接着幼儿的答案出示了蚕的一生图片。原来是飞蛾产的卵就是蚕宝宝小时候的样子。过了几天小蚕宝宝就出生了。让幼儿了解蚕宝宝要休息的叫眠。这一天它不吃桑叶的还要换衣服,然后让幼儿了解蚕由头和身体构成,头上有嘴和两只小小的眼睛;身体圆长而软,有环节;身体下面有许多对小脚,身体旁边有气孔,气孔可以呼吸和散热;尾部有小尖,叫尾角;会爬行。让幼儿了解蚕宝宝的外形特征这个环节就在vcd中完成,因为没有现成的蚕宝宝也没有一定的观察过程。这个活动唯一的缺点是没有让幼儿实践饲养蚕宝宝,没有生活经验的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没有真正的感受。但在活动中孩子们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通过看了录象,使他们对蚕宝宝的一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懂得了蚕宝宝是我们的好朋友。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七
活动目标:
1、对中草药产生兴趣。
2、认识几种常见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治病。
3、知道中草药最早是中国人发现并使用的,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些常见的中草药实物,并知道其名称与作用。
2、课件(1):中草药的由来与采制。课件(2):可以用作中草药的各种动植物及矿物质等。课件(3):李时珍及《本草纲目》。
3、准备一些常见的中草药。
活动流程:
师:前几天,老师让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些中草药,这几天小朋友带来了这么多的中草药,你在哪儿找到这些中草药的呢?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中草药?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说一说,从而激发幼儿探究中草药的愿望。
1、引导幼儿认识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名称及作用。
师:老师把大家收集到的中草药布置成了一个小小的药店。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来仔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这些药材,看看你认识多少种呢?它们叫什么名字?都有什么作用?是植物类的还是动物类的呢?一会儿老师请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幼儿自由观看)。
(1)提问个别幼儿,介绍自己认识的药材的名称及其功效。
(2)教师介绍名贵药材——灵芝。
师:老师也认识一种药材,它是生长在山林中的一种植物,是一种非常名贵的药材,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它叫灵芝,可以治很多病,还可以增强抵抗力,延长寿命呢。据说千年灵芝还可以让快要死去的人活过来呢,神奇吧!
小结:原来,植物做成的药材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帮助的,有些还可以治病呢!
2、了解中药的由来与采制。
师:小小的植物也能治病,是哪个国家的人这么聪明发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课件你就会找到答案的。播放课件(1)。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吗?对!就是我们的祖先发现的,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现植物可以治病的,所以我们称这些药物为中药。你觉得我们祖先聪明吗?他们的确非常聪明,不仅发现了有些植物可以治病,而且还发现了许多动物和矿物质也可以做成药材用来治病呢!那么,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这些做成药材的动植物和矿物质呢?播放课件(2)。
师:原来,大自然中到处都可以找到用来制成中药的动植物和矿物质呢,又方便又便宜,而且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离不开大自然,我们要保护好大自然。
3、介绍中药名医李时珍及其著作《本草纲目》播放课件(3)。
师:在明朝,有个非常有名的大夫,叫李时珍,为了给老百姓寻找治病的药材,不怕苦,不怕累,带着徒弟走遍了千山万水,亲自尝尽各种奇花异草,最后终于编写了著名的医药用书《本草纲目》,这本书里面记载了一万多种中草药的作用,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珍贵产物。因为中药的副作用特别小,所以很多外国人十分佩服我们中国的中医药,也来学习我们用中药来给病人治病。李时珍爷爷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呀!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很多关于中草药的知识,谁能告诉大家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关于中草药的知识?个别幼儿发言,教师总结(如:灵芝是名贵药材,中草药是中国人发现的,李时珍是一位名医等等)。
拓展延伸:
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中药店,增加对中草药的亲身体验。没有条件参观中药店的幼儿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区域,请幼儿进行中药店的游戏。
活动反思:
科学研究应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几种常见中草药入手,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参观实物、观看课件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活动目的。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八
1.知道菊花,胖大海等常见中药的名称及功效,了解它们简单的治病、保健作用。
2.在配药、泡药、尝药的过程中了解中草药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3.感受中草药的神奇,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重点:知道菊花、胖大海等常见中药的名称及功效,了解它们简单的治病、保健作用。
难点:在配药、泡药、尝药的过程中了解中草药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知识经验准备:提前请家长与小朋友一起参观中药店,初步感知常见的中草药,并完成常见中草药调查表。
物质准备:陈皮、胖大海、菊花、板蓝根、竹叶与山楂等中药。铜称8个,每人一个透明塑料杯,每人一把小勺,包好的中药5包,包装纸一张,三壶热水,《神奇的中草药》ppt课件。
1.“走进中药店”,引起兴趣。
(1)布置一个微型中药店,请幼儿观看讨论。
提问:谁去过中药店?中药店里都有什么?
(2)带着问题;看一看我们的中药店里都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中药店。
2.分享调查表,简单认识常见的几种中草药。
(1)出示调查表,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调查的中药名称及其作用。
提问:你调查了哪些中药?他们有什么作用?
(2)快速抢答游戏,激发幼儿兴趣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六味中草药。
3.角色体验,学以致用。
(1)请幼儿扮演中医师,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开出对应药方的角色体验活动。
(2)两人一组,互相“看病”、“开药方”。
(3)按药方抓药,泡制中药并品尝,感受中药与人的健康的联系,并知道中药虽然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但是不能多吃更不能乱吃。
鼓励幼儿再次走进中药店,探索发现有关中药的小秘密。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九
活动目标:
1、认识宣纸,并探索、体验其吸水性强的特点。
2、了解宣纸着色部位和其涂胶水部位形成对比的有趣现象。
3、学习耐心的做事,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顺序操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涂色、涂鸦的经验。
物质准备:图画纸2张、宣纸2张、胶水1瓶、液体颜料2瓶、饮料罐2个、画刷1个、纸巾2张、教师示范用的宣纸、图画纸和画(自备)。
活动过程:
一、认识并探索作画材料。
(一)、胶水的特点。
4.小结:原来胶水是透明的,还有粘性的,可以粘物品的呢!
二、宣纸的吸水性强。
2.那么今天这个宣纸和图画纸我们一起也来比较一下吧。你可以看一看、摸一摸,再来说一说你的发现。(幼儿桌子上放好一份材料:宣纸、图画纸)。
3.宣纸摸起来什么感觉?宣纸和图画纸比起来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4.请你用手蘸点水把它滴到宣纸和图画纸上,分别来观察它们的变化。
5.你有什么发现?宣纸上滴水发现上面水怎么样,印染的很开,吸收的很多,图画纸上呢?宣纸就像个饿肚子的宝宝一样,一下子就能吃很多,而图画纸就像吃饱的孩子,只能慢慢吃,一点一点慢慢来。
1.(桌子上放着操作筐,人手一个)请你等一下拿出自己材料中的操作纸和胶水,打开瓶子,将胶水倒到碗里,轻轻蘸蘸胶水,在宣纸上面画你想画的图案,记住画好了以后要记得吹一吹,胶水需要晾干哦。
2.关注幼儿用胶水作画,画好了你可以给它吹一吹,也可以看看边上小朋友画的是什么图画。
3.现在请小朋友像上次一样将颜料倒入颜料碗并加入少量水,然后用画刷在用胶水画过的宣纸上均匀地涂色。
4.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涂色好的小朋友可以用纸巾铺在画纸上,轻轻地用纸巾吸掉画纸上的水分,揭去纸巾后你的作品就全部完成了。
6.为什么要等胶水干了之后再涂色呢?你胶水多一些的部位和胶水少一些的部位,颜料涂上去后形成的对比效果有没有不同,可以让家长帮你一起找找看。
四、活动延伸。
1.今天的探索活动中,因为宣纸吸水性怎么样?宣纸吸水性很强,加了水的颜料能够在上面很快地扩散。用胶水作画,干了以后,颜料就不能深入到胶水部分,在有胶水部分和无胶水部分就出现了不一样效果。
2.宣纸还能这样做更加漂亮的图案哦。(出示成品)知道这个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它是用丙烯颜料画画,水彩颜料涂色变出来的,有兴趣的回家去尝试一下。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十
1、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
2、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3、建立保护牙齿的意识。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
难点: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
物质方面:
1、设置糖果王国的场景。
2、软糖、硬糖分类盒各一个。
3、棉花糖、水果软糖、咖啡糖、话梅糖、薄荷糖等。
4、垃圾桶若干。
经验方面:鼓励幼儿在家练习独立剥糖果。
一、进入糖果王国。
小熊要邀请小朋友们到糖果王国去做游戏。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果的乐趣。
(一)幼儿自由的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与同伴交流。
跟同伴说一说你的糖果朋友是什么样子的?”
(二)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交流自己的发现。
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
(1)用手摸一摸、捏一捏,你的糖果宝宝是什么样的?”
(2)分清软糖和硬糖:软糖可以捏动,硬糖捏不动。
(3)互动游戏:送糖果宝宝回家。
出示两个分类盒,一个为软糖宝宝的家,一个为硬糖宝宝的家,请幼儿把自己的糖果朋友送回自己的家。
(4)请小熊检查幼儿送的情况。
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
(1)用手摸一摸、捏一捏,你的糖果宝宝是什么样的?”
(2)介绍糖果宝宝的颜色、形状。
3、剥糖果、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闻闻看,糖果宝宝有什么气味?”
4、品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
(三)糖果的特征。
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酸酸的,凉凉的,有许多种味道,真是太神奇了。
三、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建立护牙意识。
(一)情景引入:这时小熊捂住嘴说:“哎哟,我的牙齿怎么这么疼呀?”
(二)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小熊为什么牙疼呀?”
请幼儿说一说该怎样做才能保护牙齿。”
(三)小结: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要少吃一些糖。
保护牙齿很重要;保护牙齿的方法多。
《神奇的糖果》的教学内容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源于幼儿的兴趣。整个活动以游戏化、情节化的形式展开。活动中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可供小朋友进行探索的材料,充分调动了大家学习的主动性,使小朋友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更加注重对幼儿能力、习惯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十一
活动目标:
1.通过玩各类能滚动的物体,体验玩滚动游戏的乐趣,引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
2.愿意表达自己在探索活动中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1-2种自己认为能滚动的物体。
活动重点:
探索怎样把物体滚动起来。
活动难点:
了解物体滚动的原因。
审美元素:
探索活动的成功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和喜悦,能够激发人向更高更难的方向发出挑战和进取,本次活动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物体滚动”的经验。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东西能滚吗?
2.幼儿自由介绍自己带来的能滚动物体。
师:你带来的是什么?它能滚动吗?
3.幼儿自由探索,尝试使物体滚动起来。
师:你们玩玩、试试,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滚起来。
4.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尝试,并交流各自经验,了解什么是“滚动”。
(1)引导幼儿根据尝试后的经验,将这些物体按照能否滚动进行归类。
(2)请幼儿演示,并检验这些物体能否滚动。
(3)引导幼儿尝试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滚动”。
(4)引导幼儿尝试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这些东西为什么能滚起来呢?
教师小结:这些物体,有的像圆柱、有的像圆锥、有的.像球体……在一般情况下,圆状物体都可能会滚,不过,事情不一定就像我们猜想的那样,只有试了才能真正知道它能不能滚动起来。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形成圆圆的东西能滚动的关键经验。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十二
活动目标:
1、认识一种中药材江枳壳。
2、了解中药的种类(水煎中药、中成药),知道它们的作用。
3、了解中药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国宝之一。
活动准备:
1、一副煎前的中药、中成药。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出示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江枳壳的形状特征。
(1)鼓励幼儿按顺序观察江枳壳的特点。
你认识图片上的这个植物吗?请你先看看这个植物分为几部分,然后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察它的特点。
(2)了解江枳壳的特点。
你能说说刚才你观察到的这个植物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有哪些特点呢?
(3)教师总结,并说出这个植物的.特点。
这个植物叫江枳壳,是我们江西特有的一种中药。它分为两个部分,有茎叶和果实。茎叶和我们平时见过的橙子树的茎叶非常相似,只是比较小而已,果实是圆圆瓣,比橙子小一些。
(4)了解江枳壳的作用。
这种植物在我们江西很有名,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它是一种有名的中药材,它的根能做成药冶病。
2、了解中药的制作方法。
(1)教师:像江枳壳这样能治病的植物,把它有用的部分提出就是中药材。你还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中药材?(教师可根据各地特有的中药材进行介绍。)。
(2)观察幼儿用书,了解中药的制作方法。
教师:中药材是怎样变成中药的呢?
3、了解中药是中国的国宝之一,激发自豪感。
中药起源于中国,是我们中国的宝贝。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许多植物、动物身上有些能治病的材料,经过研究、煎制,最终做成了中药,帮人们治病。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十三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2、从各个方面了解指纹的作用,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3、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
4、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父母和自己的指纹图各一张;一块胶泥,一张纸。
2、教师准备:各种指纹放大图;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的指纹图片一组。
活动过程:
一、印指纹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二、谈指纹。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
(2)比较自己的指纹和父母的指纹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每个人都是爸爸妈妈生的,孩子和父母总是长得很像,被别人称作“亲子脸”。
幼1:我奶奶说我长得和妈妈一模一样。
幼2:我鼻子长得像爸爸。
幼3:我眼睛长得像奶奶……。
教师:那大家想一想,我们可能长得像爸爸妈妈,可是我们的指纹也长得像爸爸妈妈吗?
孩子1:有“亲子脸”,就有“亲子指纹”。
孩子2:不对,侦探片里面说,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教师:那大家把带来的爸爸妈妈的指纹图和自己的对比一下,看看谁说的对?孩子们比较后一致得出结论,指纹和爸爸妈妈的没有一个一样的。
幼儿发挥:老师,我们和爸爸妈妈只长得像,但是还是有不像的地方,我们的指纹也不是完全一样啊!可是我小姨生的是双胞胎,他们长得一样,声音一样,穿得一样,连动作都一样,他们的指纹也应该是一样的吧?(很多孩子都点头表示同意)。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班的琪琪和冉冉是一对双胞胎,让我们看看他们的指纹一样吗?(幼儿看后,都摇头)老师这里刚好也有一幅双胞胎的指纹,小朋友们看一看,他们是不是一样?(出示指纹图)共同分析比较双胞胎的指纹,小结指纹的秘密。让孩子们明确知道:任何人的指纹都是不可能相同的。
三、指纹的特征。
出示一组关于指纹分类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几种类型指纹的特点;
让孩子们再次观察自己和父母的指纹,并将其分类。
告诉大家,指纹的形状和每个人的性格等没有必然的相关性,更不会因为谁的指纹长成什么样就证明他聪明还是不聪明,让孩子们树立科学的观念。
四、指纹的作用。
幼1:我晚上看侦探片,里面的警察叔叔就靠罪犯留在杯子上的指纹破了案。
幼2:还有医院,我们一出生,医生就给我们印了指纹,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抱错宝宝了。
幼3:在电脑和手机上装指纹锁,小偷就偷不了它们了,因为他偷了也没用……。
老师总结指纹的用途:破案、辨认、防盗……。
五、延伸活动:动物有指纹吗?它们的指纹一样吗?
在活动快结束时,有孩子提出了问题: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我们都有指纹,那么小猫小狗也有手,它们也有指纹吗?其他孩子也有了相同的疑问。于是我临时增加了这个延伸活动,让孩子们观察了幼儿园里饲养的几种小动物,如小鸡、小兔子等,并让他们互相讨论,还布置了回家查资料的任务,明天大家再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持续探索的精神和动手调查研究的能力。
六、结束活动。
游戏:让孩子们分组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让小偷们留下指纹,小警察们根据指纹来抓小偷。在愉快的游戏中结束本次活动。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十四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获得初步经验。
2、帮助幼儿获取温度计指示温度的粗浅知识,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及测量、记录的简单技能。
3、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体温计3支,记录卡,笔。
2、温度计图片,指导要点。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常见温度计的名称及用途,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难点:对测温活动感兴趣,能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指导要点:
通过经验调动、对比观察,引导幼儿了解各种温度计的名称及用途,并指导幼儿在简单的测量实验中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记录温度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认识温度计。
1、认识体温计、气温计和水温计。
2、出示气温计和水温计图片以及温度计实物认识这些温度计。
3、讨论拿温度计的方法。
提问:温度计是由什么材料做的?我们应该怎样拿温度计呢?(教师示范拿温度计的正确方法)。
小结:这些东西都是用来测量温度的,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温度计。大多温度计都是玻璃做的,而玻璃一不小心就会被碰碎,所以我们要轻拿轻放,保护好温度计。
二、观察、比较温度计。
1、通过图片观察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找出相同之处。
提问:你在这些温度计上发现了什么?(每个温度计上都有刻度和红线)。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认读、记录温度。
小结:这条神奇的线对应的数字就是温度,与红线顶头平齐的刻度线指示的是该温度的读数,我们可以用摄氏几度来表示。
三、分组实验。
1、实验:测量体温。操作要求:分别请幼儿用体温计测量身体温度,并记录下来。
2、完成幼儿用书第10页。
四、分享与交流。
每组请一位幼儿在大家面前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学反思:
《神奇的温度计》是海南教版第三主题————有趣的线中的科学教学内容。又由于最近天气较炎热以及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所以我们在晨午检时一发现孩子的体温有些异常就会拿出体温计测量温度。这支小小的体温计频繁的出现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在这节活动中,每个幼儿的兴趣高,积极参与活动。但是由于幼儿园材料的限制,在活动中,只有三支体温计给孩子操作,以致造成孩子们争抢体温计、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等问题的出现。在活动中我虽然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但是身为师者,我却不能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个别内向的孩子甚至都没有摸到温度计。)因为材料的限制,我的活动只让我灌输了如何拿温度计,而其他的探索活动都只是纸上谈兵。活动后,我深刻的反思我自己:
1、如果我园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温度计,我相信这节活动,孩子们肯定收益匪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曾经我们的孩子一度被评“高智商,低能儿”即,我们很聪明,但是我们的动手能力是0。为什么呢?专家已经告诉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策略也已经发生了转变,偏向于动手操作了。可是城乡的区别太大了,城里专家设计出的优秀教案正好碰上了乡下孩子们的兴趣。多好的教育契机啊,可是不可替代的材料材料限制了我怎么办?我的策略是材料少的,那就拿到区域里分多次对孩子进行引导。《神奇的体温计》我要趁着孩子的兴趣还不退的情况下,带到区域再进行。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十五
冬天到了,高原上又进入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一天早上由于头一天的一场大雪,使得教室门前结了很大的一块冰,来上学的时候幼儿们感到很好奇,因此特抓住幼儿的这一爱好,制定了本节课,让幼儿从活动中感知大自然的季节变化。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四季变化使得冰和水发生的变化。
2、通过认知自然变化,初步建立热爱自然的意识。
3、在活动中锻炼幼儿四肢的协调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冰和水的变化。
难点:冰和水的变化过程。
活动准备。
若干冰块,热水几盆,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导。
课前让幼儿做做热身操:小朋友们冬天到了,是不是感觉很冷啊,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做做操,让我们的小手小脚热起来好不好。
二、活动过程。
1、出示冰块并让孩子触摸冰块,向幼儿说明两点;
第一点:冰块之所以又冷又硬,是因为放在冰箱里。
第二点:冰块加热后会变成水。
2、在幼儿触摸冰块后,让幼儿说说摸了冰块后的`感觉是怎样的。(冷)。
3、将热水端到幼儿的面前让幼儿摸一摸热水,摸后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5、冰块全部融化后,将冰水倒入玻璃杯,让孩子用手触摸感觉水的冰凉。
6、小朋友我们的大自然到了冬天就会很冷所以水就会变成冰块,可是夏天很热所以冰块就变回水了,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了我们很多东西,没有大自然我们就不能生存,所以小朋友要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哦。
延伸活动:水是怎样变成冰的,在冰块盘上灌满水,放入冰箱,可多次重复此游戏。
教学反思。
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幼儿很感兴趣,但唯一的不足是整个游戏过程较短暂,使得能力弱的幼儿并没有实现目标的认知,在经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把游戏过程再部署的更细致些,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完成目标的认知。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十六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蚕一生的主要成长阶段及其外形特征,知道蚕的食物是桑叶。
2、了解蚕的多种用途,知道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活动准备:
课件、蚕宝宝生长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出主题。
观看图片,提问:
1、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什么?
2、你们觉得它们长的像吗?
3、有没有其他小动物也是这样,小时候一个样,长大后又是一个样?
二、幼儿欣赏图片、观察回答问题:
1、你们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小时候像什么?长大后又变成了什么?
3、幼儿再次欣赏图片,教师讲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三、蚕宝宝的食物――桑叶。
教师:你们知道蚕宝宝吃什么吗?“屈,老师。教案,网出,处!是不是每种树叶都吃呢?蚕宝宝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它到底要吃什么呢?(蚕宝宝是吃桑叶长大的)。
四、蚕的作用大。
1、蚕对我们的生活有用处吗?我们养它是做什么的呢?
2、幼儿欣赏图片――蚕丝织物。
3、小朋友们真能干,知道那么多。那蚕除了蚕丝有用,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吗?(蚕的作用可大了,除了蚕丝可以做成舒适的衣服、被子之外,蚕蛹还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食物呢)。
五、幼儿操作,给蚕宝宝生长过程排序,教师巡回指导。
六、教师布置任务,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季节刚好已经过了养蚕季节。正好是蚕宝宝结茧的时间,有几个孩子家里养了蚕宝宝。有许多孩子从来都没有接触到蚕,所以显得有些陌生。
在活动开始,先提问幼儿:蚕宝宝从哪里来?孩子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在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自己家养蚕宝宝经验的幼儿很有发言权,蚕宝宝的`仔是茧子中的蛾生出来的。于是我接着幼儿的答案出示了蚕的一生图片。原来是飞蛾产的卵就是蚕宝宝小时候的样子。过了几天小蚕宝宝就出生了。让幼儿了解蚕宝宝要休息的叫眠。
这一天它不吃桑叶的还要换衣服,然后让幼儿了解蚕由头和身体构成,头上有嘴和两只小小的眼睛;身体圆长而软,有环节;身体下面有许多对小脚,身体旁边有气孔,气孔可以呼吸和散热;尾部有小尖,叫尾角;会爬行。让幼儿了解蚕宝宝的外形特征这个环节就在vcd中完成,因为没有现成的蚕宝宝也没有一定的观察过程。
这个活动唯一的缺点是没有让幼儿实践饲养蚕宝宝,没有生活经验的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没有真正的感受。但在活动中孩子们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通过看了录象,使他们对蚕宝宝的一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懂得了蚕宝宝是我们的好朋友。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十七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执教的课《神奇的中草药》,它出自大班下册,是主题七《大自然的礼物》中的一个活动。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怎么做的?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而且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我们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而不是教师的头脑之中。考虑幼儿对中草药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幼儿最近发展目标:
1、对中草药产生兴趣。对我国的中医药博大精深的文化产生自豪感。
2、通过猜想、求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3、认识几种常见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治病。
认识常见的几种中草药。
感受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博大精深的中草药文化。
1、空间准备:展台桌子4张,摆放椅子后面,幼儿双排、半圆座位。
2、物质准备:十几种中草药摆成的展台、课件ppt、每人一杯中药保健茶。
3、经验准备:随父母到中药店参观。
本次教育活动,我设计了七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导入,引发好奇心——亲身体验,了解中草药的特征——探索发现中草药的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猜想验证中草药的作用——了解中草药的抓药、配制和煎药——情感提升,了解中草药的深厚文化——品尝药饮,分享快乐。
一、情境导入,引发好奇心。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活跃,愿意学习新东西。我通过生病了去看医生的真实情景导入。配以真实的课件图片,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及好奇心,自然而言的引导幼儿进入了神奇的中草药世界。(本环节预设3分钟)。
二、亲身体验,了解中草药的特征,本环节我通过幼儿亲身体验参与、观察,首先我通过出示菊花茶的中草药,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大胆猜测,回忆相关经验,然后教师出示了金银花、麦冬、枸杞、山楂、甘草等十几味中药,布置成展台,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捏一捏,多种感官来初步了解中草药的外形和气味。在幼儿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提问,适当引导幼儿,逐步深入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教授的痕迹,就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横向的交流来对中草药的外形、特征有初步的了解。(本环节预设5分钟)。
三、探索发现中草药的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通过幼儿猜想问题,然后进行自由的交流讨论,互相碰撞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再通过出示课件中的分析图片,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发现中草药是由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经过猜想各种药材的制作方法,会让幼儿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来自大自然,以及制成中药的方法。(本环节预设5分钟)。
四、猜想验证中草药的作用。这是本活动的重点。你认为它可以治什么病?老师以菊花为例,先请幼儿猜想,再通过课件,用医生的话,提高幼儿对中草药知识的信服度,也使幼儿在验证自己的想法,得到经验的同时,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手段和态度。教师总结:不同的药可以医治不同的病。同时也简单介绍各种名贵的药材以及药用价值。(本环节预设7分钟)。
五、了解中草药的抓药、配制和煎药环节。要想全面的了解我国的中草药,这个环节让幼儿对中草药有了更系统的认识。通过课件再加上之前幼儿中药房的参观,使幼儿对用秤称药,配制以及煎熬,有了具体、形象的了解。避免了单调、枯燥的说教。(本环节预设5分钟)。
六、情感提升,了解中草药的深厚文化。本环节情感的提升是在幼儿已经比较系统地了解了中草药的基础上,用课件的形式向孩子介绍了李时珍以及《本草纲目》,加上外国人学习中医、学习交流用草药的图片,使幼儿感受到我们中草药的神奇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产生自豪感。(本环节预设3分钟)。
七、品尝药饮,分享快乐。本环节老师讲解:中草药不仅治病,还能保健,引导孩子大胆尝试品尝中草药保健饮品,使孩子进一步仔细观察中草药在水里的.状态,通过问题:你观察水中泡的什么?巩固了幼儿对中草药的初步认识。也体验了分享了快乐!(本环节预设2分钟)。
我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热情和信心。相信,我和孩子一定会在活动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十八
1、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了解指纹能够识别别人的身份。
2、在活动中启发幼儿提问,激发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动画片、指纹图片、警服一套、探索材料(放大镜、印泥、纸、透明胶、橡皮泥)
一、观看动画片。
在“蓝帽和淘气”的动画片里,有一天,蓝猫被外星人抓走了,外星人变成了假蓝猫来骗淘气。你们猜,淘气是用什么分清真假蓝猫的呢?请看动画片(幼儿观看)。是什么办法呢?(用指纹分辨)
二、探索指纹。
1、那么,指纹在哪里呢?(指肚上)
2、我们的指纹是什么样子的呢?
3、你们有没有好办法来看清指纹?(放大镜、指纹盖印等)
4、来,我们一起来观察指纹,在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告诉我。
(幼儿探索,教师记录。)
三、“警察”出现,请幼儿“破案”
警察:“小朋友们,昨天,小明家的.东西被偷了,经过我们的侦察,在现场发现了小偷的指纹,我们还从公安局的档案里掉出了一些可疑人员的指纹,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从这些指纹里找出和在现场一模一样的指纹。这样,我们就能找出小偷了。”
(幼儿找出指纹,并用笔圈出)。
小朋友找的是几号指纹呢?我们把找出来的结果交给警察叔叔,让他们去做进一步调查吧。
教师问:警察叔叔,小偷留下的指纹,你是怎么看见的呢。
“警察”:这些指纹,就这样是看不见的,但我们有精密的仪器可以看见并取下来。小朋友用手摸到的桌子、椅子、钢琴,都会留下指纹。
教师:指纹真神奇,关于指纹的秘密还有很多呢,小朋友回去还可以问问爸爸妈妈,还可以上网,找找资料,去发现更多的秘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探索他们身体的奥秘,在平时的活动中许多孩子无意发现他们手指上的线条,他们惊喜地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条条的线。”但对于这个问题却只停留在发现的阶段,如何将孩子的兴趣点提升出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这对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设计了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通过课件更直观的了解指纹的常见类型;最后幼儿通过想象创作指纹画等一系列过程充分调动多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首选,,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片吸引孩子主动地参与活动,把比较抽象的指纹概念转变为幼儿容易接受的有益经验。然后通过幼儿自己观察指纹和观察同伴的指纹,以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等问题,从而让幼儿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出指纹像龙卷风、山、彩虹、头晕、小河、棒棒糖等。接着简单介绍了指纹的用途,这环节为什么没有作详细的介绍?我是这样考虑的,因为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太难,容量太多,所以只是作个提升让幼儿简单了解一下,激发幼儿课后再去探索的欲望;最后让幼儿在欣赏完指纹画后进行大胆想象创作,从而又一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孩子们通过灵巧的小手创意出一副副美工作品,成功感得到了大大的满足。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最后为什么没有讲评呢?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只有15-20分钟,一节课下来已经持续了30分。如果再让幼儿安静下来,规规矩矩的坐在位置上一幅画一幅画的讲评,有些难为孩子,而且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我把讲评作为延伸活动,利用欣赏活动课时间再进行集中讲评。这些就是我对这节活动课的反思,现请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
科学神奇的纸杯教案反思(精选19篇)篇十九
1.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幼儿感兴趣的车轴问题入手,利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验活动,来探索、验证了车轴的作用,使师生共在玩乐中,共享了经验,交流了情感,激发了智慧。
2.本次活动内容来自幼儿日常的生活,从一个幼儿的提问,从两个孩子为车轮车轴的争执,及手工区内材料的提供中,我们找到了本次课题的教育契机。针对车轴这一具体事物的作用进行探索和验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3.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我充分考虑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幼儿实验为重点,提供幼儿丰富的感兴趣的操作材料,实验步骤难简相宜,讨论交流轻松愉快,使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来达到诠释的目的,不仅“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也“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4.通过一系列环节的设置,本次活动目标达成度较好,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老师的示范提示,了解了车轴的名称和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参与积极,主动性强,对车轴(牙签)相连轮子(圆纸板)使之能平稳滚动的感受颇深,整个活动也一直处在一种幼儿感兴趣且非常投入的氛围中,活动效果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