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有效执行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和良好的沟通。看一看别人是如何制定教学计划的,对我们的教学设计也会有一定的启示。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范文(13篇)篇一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理解伯牙的悲痛之心,并于朗诵声中。
5、熟读朗诵。
1、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4、再解绝弦。
何为知音: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示赞叹之义。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知音之死: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5、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6、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范文(13篇)篇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伯牙学琴》故事导入
2、学生谈感受。
3、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层指导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由读——评议读——范读——有节奏地读
2、回顾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1、挑疑,引出“知音”。
2、划出能体现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
3、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4、拓展运用: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出哪些场景,怎么赞叹?
5、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
6、引导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很多人赞美伯牙,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通过对比,深化“知音”。
7、指导朗读。
8、学习知音之死部分,出示句子感悟知音难觅,珍惜知音。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入短歌,配乐朗读。
2、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知音相聚的“喜”和知音死的“悲”
3、伴随《高山流水》,感情读文。
4、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范文(13篇)篇三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老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老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开课,老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整堂课,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老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整堂课,老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老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老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老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老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范文(13篇)篇四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师:你有朋友吗?你又知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知音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题,齐读课题)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并指名读学习目标)。
师:能完成这些目标吗?请用你最好的坐姿告诉朱老师。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来看一下自学提示。(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并指名读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轻声朗读课文,将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
3、默读课文并思考:
(1)用横线画出能体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语句。
(2)伯牙作为弹琴高手,为什么只把钟子期作为知音?
(3)当钟子期不幸去世时伯牙有什么样的举动?
(5分钟之后,比谁学得好)。
师:自学竞赛开始。
师:完成自学任务的同学请举手。
刚才大家学的都很认真,相信你们的回答也一定非常精彩。
1、指名读古文,教师及时纠错。(一至三名学生朗读)。
2、指名说说对古文的理解。
3、指名读文中能体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语句。并指名说出句子的意思。
5、提问:当钟子期不幸去世时伯牙有什么样的举动?
并指导学生读好相关语句。适时引出对“伯牙绝弦”的理解。
6、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下面让我们伴随着这首动人的音乐一起来有感情的读读这个故事。
1、背诵课文《伯牙绝弦》。
2、完成字词句第159页的第三题和实践天地。
本节课我们都被钟子期语伯牙的感人故事深深感动,从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知音难寻,希望大家能从你的生活中找的你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范文(13篇)篇五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而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练笔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融汇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会如何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3.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内心进行练笔。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幅画,(出示伯牙鼓琴图,了解两个人的身份)老师想考考大家,这幅画的名字叫“高山流水”,你知道画中的两个人是谁么?(图中这位入神弹琴,一身长袍,端坐船舷的,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这位凝神听琴,两截布衫,头戴斗笠的,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那么,谁能说说“高山流水”的意思?( 比喻乐曲高妙也比喻知己或知音。)今天我也做一次伯牙,你们愿意做我的知音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合奏一曲“高山流水”——上课!
一、引题闻知音(1分)
二、初读感知音(5分)
1、齐读标题:注意“弦”字的读音。“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绝”的意思,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请大家自由读两遍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基本意思。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读书效果,提问个别学生,随机点评,要读得字正腔圆,发音完整,吐字清晰。
4、文言文言简意赅,但是却很有味道,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来它的抑扬顿挫,根据老师的提供出来停顿符号练习有节奏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检查有节奏朗读,老师指导。然后有节奏的齐读课文。
三、情动遇知音(15分)
1、在文中哪一句写了他们相识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文中哪里又具体描写了他们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呢?(生回答,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并与前一个“善”相比较。
4、指导朗读(提醒: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两个语气词的含义,注意“善哉”、叠词和“兮”的读法。)师生互动:老师读旁白,学生读钟子期的话。(读出高山屹立于天地之间、江河奔腾于大地之上的气势。)
5、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既然如此,伯牙所念的肯定不只高山流水,他如果想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袅袅炊烟、绵绵春雨……”子期能否听出来里面的含义呢?(老师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评价:“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6、师总结:这才能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个所念,一个必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7、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的,只是这些美好的事物么?或者说伯牙的`琴声中这些美好的事物蕴含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更是伯牙的心声,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
8、这几句话里哪一个字可以看出里面有伯牙的抱负?(志)所以我们可以说“因志相知”。【老师板书:因志相知】正是因为子期从音乐中听出来了伯牙的志向,所以说他们是一对——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含义。(知音: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那就让我们一边聆听这首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一边读出来这段文字吧——(出示课件,配乐配画面感情朗读)先找一生读,再齐读。
过渡:伯牙也曾经给楚王弹奏过《高山流水》,可是,正当伯牙从自己的琴声中陶醉过后去看楚王的时候,却发现楚王睡着了。那时候,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愤懑,多么的失望。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多少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偶然间却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人,他的琴声、他的抱负,终于有人能懂了,他的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话,他会说什么?(评价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得遇知音,砰然心动;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有说不完的话啊,于是二人约定,明年中秋重相聚——
四、绝弦谢知音(18分)
1、离别之后,多少相思,多少期许,这一天终于盼来了。无奈世事难料,遗憾的是子期不幸去世。
2、(出示句子)找两个学生读,师范读,再齐读,注意停顿。理解句意。
3、世上再无知音,无人能够听出自己心灵倾诉的痛苦。如今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他不堪承受无人理解的日子。所以“伯牙谓世——”(引导再读结尾)。
4、此时,面前山水依旧,却已物是人非,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他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觉得他此时会想起什么、会说什么呢?(指导方法: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现在的悲痛心情。)
5、(出示课件画面音乐、练笔)师旁白:伯牙闻听子期已死的消息,如五雷轰顶,眼前高山依旧巍峨,流水依旧奔腾,明月依旧清幽,清风依旧轻柔,杨柳依旧飘浮,往事历历在目,琴犹在,人已去。(子期死……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此情此景会让他想起什么?他又会对子期说些什么?走进人物内心,展开想象,请你替伯牙给子期写一段话。)
6、学生练笔,老师巡视,从用具体景物表达情感的角度进行指导。(中间可点拨:冯梦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
7、作品展示,老师评价。(针对写作内容进行点评。评语预设:痛失知音,黯然神伤,伤心欲绝,破琴绝弦,感人悲壮。半生以来,谁能理解我那份寂寞与孤独?斯人已逝,吾与谁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虽隔两界,心却一脉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千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去难再寻。冯梦龙: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8、你们都是伯牙、子期的知音啊!全文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而文中的感情之深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请你再看一眼这有着无穷魅力的文字,就让我们闭目去想象着这荡气回肠的故事,有节奏的、用情的背诵下来吧。(先找一生背诵,再齐诵)
9、后来宋代王安石读此故事,作诗一首,一表对这对知音人的敬仰。(出示课件,找一个学生读: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10、总结:正所谓:(找一个学生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正是:“高山流水传佳话,伯牙绝弦谢知音。”
五、作业布置
课后收集关于描写知音、朋友的诗词句,摘录下来。下课。
板书 伯牙绝弦
因善相识
因志相知 知音
因情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范文(13篇)篇六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 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 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 )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善哉,绵绵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善哉,( )兮像( )!
……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四、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2. 边听边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动人故事。
五、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 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 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六、作业:
1.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 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伙伴听。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范文(13篇)篇七
音乐:古琴乐(配有流水声)。
我这天特意穿了一件花衣服。
生:这还用说吗?当然是我们班优秀了!
师:应对全体老师再说一遍。
既然是明星班级,让我想到了明星的演唱会。
说说周杰仑。喜欢周杰仑的歌词。方文山。
听音乐。
当你听到了这样的音乐的时候,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上课。
1、这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的故事,谁来读一读课题。
2、自读课文。
说说你的感觉。
这些词语不是我们常见的,特难读。很不顺口,要理解意思,如果不理解意思就不好读了。
3、跟老师一齐读这篇古文。
一句一句跟老师读。
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最后一句再读一遍:子期死,伯伢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自己再读课文。
请一生读课文。
第一次读古文就能读得如此通顺、正确,真让我叹为观止。谁再来读。
第二名学生在读的时候,老师打断了一下,因为洋洋兮若江河没有停顿好,请其他学生能正确地读一读,读后再请那位同学继续读。
读正确还不算,还读出了古文的味道来了。
5、请学生再练读,读出古文的停顿来。
再次齐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个人:伯伢、钟子期。
读句子: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
你了解了他们的什么状况?
伯伢喜欢弹奏古琴,钟子期喜欢听。
你怎样看出了他们的喜欢?(善)。
善仅仅是喜欢吗?(善于)。
再读课文,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
边读边划。
交流:
第二、三两句话。
读读第一句,从哪里能够看出。
心中所想,全部意念,你从哪个字当中能够看到?(志)。
读一读这句话。
钟子期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
峨峨之泰山。
谁来读读这句,读出这巍峨峻跋的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请学生朗读。
跟老师读。
古人用一个峨峨兮若泰山,写出了那巍峨的感觉。
善哉之哉表示一个赞叹的语气。
谁来赞叹一下。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我觉得你泰山这个词读得个性有味道,能说说这个词吗?
泰山十分高,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能够看出泰山是很高大的。
谁来读一读这五岳之尊的气势。
其实这句话当中,能体会这样情感的语气词不止一个哉字,还有哪个字?(兮)。
短短的一句话,为什么用了两个语气词呢?
情不自禁地用了两个语气词!强烈地感叹。
谁来读一读,读好这两个语气词。
关注“善”,课文中的两个善一样吗?
上面的善是指善于,很会做某种事情,下面是指他琴弹得十分好。
像子期一样来赞美一样伯伢,再读这句话。
出示另外一句: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后:听出了那种江河的气概,谁再来读一读。
再请一生来读。
关注学生读得比较好的地方,讲讲你是怎样理解的。
请了好几个学生来读。
小结:伯伢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这真是——伯伢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你有何理解?
从学生的回答中,回归到文中的“字”。如果,伯伢所想到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是伯伢所想到的?——引到“念”字。
出示课文第二、三两句。
读一读。
其实他俩人是偶然的相遇,读读大屏幕中的资料,你会有更多的了解。
(补充他俩人相遇时的资料,配古琴和萧的音乐)。
你觉得伯伢此时情绪怎样?(十分激动,十分高兴……)。
如果你是伯伢,此时你会向钟子期说什么?把想说的写在纸上。
交流:
子期啊,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够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啊!
知我者,莫过于子期啊!
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一个知音足矣啊!)。
……。
再来读读这高山流水,体会伯伢的志向和胸怀。
指名读。
古人常说,仁者见山,智者见水,你分明读出了一个大人大致的伯伢。
齐读。
伯伢的心声钟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吗?(听懂了)为什么如此的肯定。
关注:钟子期必得之。(必)。
胸怀也懂,志向也懂,音乐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他们多想永远这样相互理解,他们约定来年再次相会。然而当他再次来到那里的时候,等到的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冰冷的墓碑。此刻他多想在坟前再为钟鼓一段啊,他内心的痛楚全都化为了琴声。(课件随即播放鼓琴的音乐——显得杂乱,最终断弦而绝)。
你从琴声中听出了什么?
虽然不如从前好听了,但是我能听出了他好像在说,你为什么不等等我呢?
我听出了他对钟的思念。
听到了他对钟的诀别!
师:伯伢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知音了了,能把伯伢当时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最后一句。
断的只是弦吗?绝的只是琴吗?
道是无情却有琴!让我们记住着千古绝唱!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范文(13篇)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通顺、有节奏的朗读课文,渗透古文朗读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插图、注释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朗读感悟、情感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知音深情。
教学过程:
导:(板书:泰山峨峨江河洋洋)先看看黑板上的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生说)如果说一些以景物为主的这样的词语。(生说并板书4个:白雪皑皑清风徐徐波光粼粼杨柳依依草色青青等)。
同学们,咱平时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1.练读。请同学们自由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读准两个生字的读音及读好一个易读错的字。第二、三遍将古文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第一个:注意听,每个字都读正确了吗?第二个:注意听,他在句子中是怎么停顿的?并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3.练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什么是古文的味道呢,举例平淡的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由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4.指名读。
5.齐读。
1、同学们,课文读了几遍了,这篇古文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仔细看书上的插图和注解,自己先来学习学习。静静的默读,自己学习。
2、检查:老师问两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自学得怎样了。
第一个:伯牙和钟子期分别有什么特点?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问:这两人分别有什么特点?(伯牙喜欢鼓琴,而钟子期喜欢听琴。)。
1.从哪里看出来是“喜欢”——(善)。
2.善字仅仅是喜欢的意思吗?还会是什么意思?
3.擅长。(一个是鼓琴的高手,一个是听琴的高手)指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来。
4.鼓字是什么意思,(弹)从哪里知道的?(注释能帮我们很多忙啊!)。
5.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突出善字,并注意停顿。)。
第二个:伯牙想弹什么,钟子期都听出来了吗?(想弹高山,想弹流水,都听出来了。板书:高山流水)。
同学们,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多么诗意动人的画面啊,我们也一同前往感受一下这个场面。投影:插图及高山流水的音乐。
1.同学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伯牙,一个怎么的钟子斯?(弹得认真入情,听得如痴如醉)。
3.钟子期为什么不以华山或别的什么山来感叹,而选择的是泰山呢?(五岳之尊、皇上祭天的地方,巍峨而神圣)——指名读。
4.如痴如醉的钟子期听到伯牙这美妙的琴声,会发出怎样的感叹——指名读。(激动的、痴迷的、沉醉的)。
5.善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怎么感叹?(好啊,棒啊,妙啊,强啊)。
6.再读。
同学们,伯牙表达高山的琴声令钟子期如痴如醉,伯牙表达流水的琴声,钟子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投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指名读。
2.此时展现在钟子期面前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3.再读。
这正是投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同学们,你对这句话,现在有何感想?——念字的理解,必字的朗读。
同学们,学到这,我们觉得伯牙钟子期能如此心灵相通,那么他们可能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朋友、知己等)真是这样的关系吗?轻声快读——投影: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听他弹琴的,虽然大都是宫中的达官显贵,可却没有人真正听得懂他的琴声,伯牙甚感孤独。一日外出途中,他在高山流水间弹奏了起来,以抒发内心的苦闷。不想,一个砍柴的樵夫——钟子期,驻足静听,并听出了伯牙琴声中想要表达的意思。(配流水乐曲声)。
板书:(高山流水)巧相遇。
只可惜他们两人相处时间甚短,意犹未尽。于是相约第二年的春天再于此地相会。
投影:插图及《伤离别》曲。悠远悲伤。叙述:第二年,伯牙兴致勃勃地赶来此地与钟子期相会,再续前缘。不想,天有不测风云,等待伯牙的并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钟子期冰冷的墓碑。
投影: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做了什么?(板:破琴绝弦)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2.为什么这样做?(板:谢知音)。
后人根据这个凄美的知音故事,改编成了一曲优美的乐曲——播放《高山流水》。
让我们在这美妙的琴声中,再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范文(13篇)篇九
1、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身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导同学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身的理解,读出自身的感悟。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同学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同学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同学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在同学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同学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同学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局部内容,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同学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范文(13篇)篇十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一、歌曲导入。
播放《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改编自一个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个关于友谊与知音的感人的故事,这是一段怎样的友情,他们的友情源于什么呢?《伯牙绝弦》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个荡气回肠、令人回味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受韵味。
1、自由读:
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在文中作标注: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解题质疑,激疑入文。
1、理解文章的题目:
(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对原文词句作恰当的增减,使之通顺、连贯。)。
2、伯牙在什么情况下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他要向世人表明什么?
3、你对文中的人物还有什么疑问?
四、研读课文,感受知音。
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一遍,讨论理解,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范文(13篇)篇十一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范文(13篇)篇十二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自由回答)。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范文(13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一、揭示课题,质疑“绝弦”
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吗?
3、现在你脑中冒出的问题是什么?(既然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
自己的生命,却为何断绝琴弦呢?)。
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评价: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伯牙m善m鼓琴,钟子期m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m若m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m若m江河!”伯牙m所念,钟子期m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m世m再无知音,乃m破琴m绝弦,终身m不复鼓。
4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读得很好。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善是什么意思?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吗?
3、从课文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2)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什么?
理解他们的心意相通。
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的弹奏水平很高?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何理解?
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声就表达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声就表达出流水。
(5)带着这种感受读读。
(6)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表现高山流水,还会表达什么呢?
教师小结:伯牙的琴声中有自己高远志向的表白,有内心怀才不遇的郁闷,有对亲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更有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赞美。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样情投意合,这样的心意相通,他们真是――知音呀!
2、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四、感受知音离世之悲,感悟绝弦。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齐读,伯牙怎么说?(谓世再无知音)。
2、、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要知道,伯牙可是当时楚国一流的琴师呀!(琴声最美妙,也没有人懂得真正欣赏。伯牙又要回到无人理解,无人倾诉的痛苦中,于是就:齐读: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乃”是什么意思?
(2)伯牙断绝了琴弦,断的`仅仅是琴弦吗?还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的心情,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伯牙来到子期墓前,破琴绝弦并写下了一首短歌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3、此时此刻,我们都被伯牙的深情感动了,你想对伯牙说什么?是想安慰他、赞美他、还是鼓励他劝慰他呢?请写下来。
4、子期一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留下这一段凄婉动人的破琴绝弦的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