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我们需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评价的过程。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编写一份完美的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全面深入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一
《蝙蝠和雷达》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组课文的教学应注意:要在理解词句,练习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经过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2、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分段,学习归纳段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学习归纳段意;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分五个方面来谈谈。
我采用展示图片、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新课。一上课,先出示蝙蝠图片,问:“(1)这是什么?它在什么时候才出来活动?(2)在漆黑的晚上,你能安全地进行各种活动吗?那么蝙蝠在夜里是怎样活动的?”然后出示飞机图片问:“它能在夜里飞行吗?靠什么引路?”出示雷达图片问:“它是怎样引路的,它跟蝙蝠有联系吗?”通过层层设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这一节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1、通过自学、点拨的方法使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学法指导:读准字音:拼查问:理解生词:查问联系上下文。2、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这样就使学生通读了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结构,为精读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自学、理解、思维、概括能力。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采用“设置悬念、讨论探究、方法指导、观察演示、表演解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这样做有三个目的:1、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2、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3、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具体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由于1——3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主要采用读、问、想、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飞机安全夜航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灵巧。从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它为什么能在夜间灵巧飞行?通过引导质疑,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听读4——5自然段中思考:科学家在什么环境下做了多少次实验?从中释词“横七竖八”,并练习造句。然后让学生默读4——5自然段,采用“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同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证明”并练习造句。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三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密秘。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让学生边听读边看有关蝙蝠捉蚊子的影片演示并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弄清密秘。由于影片这一辅助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显现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另外,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总结出学法:听朗读、看演示、说原理。以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学下文打下基础。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四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学法自学课文,并仿照作出雷达的探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做好放录音及影片的工作)。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进行对话,并抽二个学生分别带上头饰进行对话、表演。这样就使学生在分析、比较、联想、对话、表演中明白了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生动化、趣味化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且贯彻了大纲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至此,本文的教学任务已大部分完成。
大纲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二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正确区分近义词“敏锐、灵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透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明白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三
一、课题导入:
洞来住。这是什么动物?(板书:蝙蝠)现在考考大家的记忆力,这些词语你们还认不认识?同学们读一读。
二、回顾特点,体会试验。
1、在漆黑的夜里,蝙蝠的飞行有什么特点?
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文中哪个部分具体写了这三次试验?
3、请同学们自由读4、5自然段,想一想:蝙蝠能在夜里飞行到底跟什么有关?
(2)第一次试验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为了加深理解,老师做了动画,大家来看一看。
(3)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呢?证明了什么?
6、通过刚才的动画,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具体说说科学家是怎样进行三次试验的。
7、对比第一次和第二、三次的试验结果,从这三次试验的概括中,同学们有结论了吗?科学家的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齐读第6自然段)。
8、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哪句话更准确一些,为什么?
1、现在,我们就明白了,蝙蝠不是有金光火眼,也不是有三只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到底他们是怎样配合的啊?下面我们来齐读第7自然段,大家就明白了。
2、现在知道了吧,到底它们是怎样配合的?谁能把这五张卡片“嘴、耳朵、超声波、反射回来、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板书)。
3、指明贴卡片(指明上台)。
4、老师做了个动画,谁能看着动画讲诉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从哪些词语,我们最能体会到科学家的艰辛?
提问,明确:“反复”说明科学家重复了很多次,走了很多弯路,试过很多次失败,但锲而不舍才发现的;“终于”同样说明科学家试验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才去的成功。
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用语言来把科学家的艰辛读出来。
6、科学家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做了无数的试验,才发现蝙蝠飞行的秘密,并模仿他,发明了雷达,应用在飞机的夜间飞行上。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板书:雷达)它与蝙蝠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板书:和)请同学们自由读第8自然段。
8、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个示意图,看看你能不能得出蝙蝠和雷达的联系。
四、总结拓展。
1、到此,蝙蝠的秘密、雷达的秘密,我们都解开了,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
2、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这就是仿生学,请同学阅读资料袋。
3、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四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
一课时。
一、以图为媒,导入新课
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二、朗读课文,明确重点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的特点以及蝙蝠和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写蝙蝠的句子:
1)读了这些句子,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来体会)。
2)读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4)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板书上关问题。
四、自主阅读,全作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究蝙蝠探路的奥秘。
1、快速阅读4、5、6两个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探究蝙蝠探路的奥秘。
2、学生读书、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3、每组选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4、屏示、齐读,说说三次实验说明了什么?
过渡语: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划出关键词句,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
5、指名说说。
6、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
7、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8、假如你是蝙蝠,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本领。
9、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五、理解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探路
1、飞机是怎样用雷达探路的?请大家轻声读相关课文内容。划出关键词句。
2、指名说说飞机用雷达探路的方法。
3、多媒体演示飞机利用雷达探路的特点。
4、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5、假如你是雷达,请给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6、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之间的联系。指名说后师生评议
7、多媒体显示:完成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六、拓展提高,升华情感。
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 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七、课后作业:
1、把这个仿生学的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五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们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4、5、6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4、5、6自然段。
(一)学习4、5、6自然段
边默读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组讨论填表结果
指名讲所填写的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
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快速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汇报句子
男女同学赛读
默读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图
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学生的示意图,板书:
同桌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齐读句子,说体会
齐读体会
齐读第七自然段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
同桌交流示意图,并复述
指名展示示意图,并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44页,完成课后练习三
指名讲答案
齐读
(一)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课件出示】
(三)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课件出示】
(四)说一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课件出示】
参考: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
(五)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课件出示】
1、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我把它归结为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问题:飞机和蝙蝠都能安全飞行;之后分析问题:是不是蝙蝠的耳朵特别灵敏等等。之后是做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安全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揭示了蝙蝠探路的秘密,解决了问题。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题目开始质疑。如在课堂开始,我出示题目,问学生,蝙蝠是什么,雷达是什么,为什么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了,推想一下课文会写什么,等等。用问题激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合作,这道问题是根据课后的一道问题中产生的,那道问题是: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的雷达的?我把它换成: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激发学生思考。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之后进行汇报。但是这节课,学生说的还是比较少,我主要是采取示意图的方式解释的,让蝙蝠的探路方法与雷达的工作方式做对比。从而明白什么是启示。如果让学生自己画示意图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二、在教学中关注写的训练
语文教学必须凭借听说读写的方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重读书和抄写而绝少听说发问的,现在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后又似乎有矫枉过正之嫌,课堂上是听说多,读写少。
这里写的练习包括写字和写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是非常注重学生说,读的训练,写的极少。这就造成了,课上热热闹闹,成绩却平平淡淡。会念的不会写,作文更不用说了。在这次听刘仁增老师的一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刘老师在课上(三年的),当学生读到要写的字时,刘老师特别认真的指导,让学生说间架结构,并且用手指在桌面书写。因此在上课时,我们可以:见缝插针练习造句;将“造段”进行到底;在典型处模仿写;在省略处补充写;对简略处扩展写等等。
三、立足文本,拓展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因此,让语文课堂学习由课外促进课内,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事实证明,学生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即通过文本的拓展教学来促进课文文本的理解,加深拓展文本的印象,在有限的时间里,消化更多的文字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这节课上,我们必须明白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后,才能有所拓展,联系课后提到的仿生学,引出更多的例子,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发明更多从动物身上学到的东西。我们要摒弃那种,没有消化好课内东西,就进行延伸的教学。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六
1、学会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了解蝙蝠和雷达。
(出示蝙蝠图片)
同学们,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出示雷达图片)
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
(二)熟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全文。
2、认读生字词。
3、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关注“蝇”“揭”的写法。
(2)学生书写。
(三)概括内容,质疑问难。
1、抓住要点,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用“——”画出来。
学生交流,并用连关键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针对内容质疑问难。
同学们自己读读主要内容,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从以下方面提问题:
(1)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
(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3)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四)依据问题,顺学而导。
感悟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1、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交流感受。
探究蝙蝠探路方法。
1、请同学们默读4——6自然段,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2、学生交流。
3、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4、明确蝙蝠的探路方法。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用“——”画出相关语句。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如何探路的呢?
(2)边交流,边演示。
(3)知识拓展。(蝙蝠的嘴巴和耳朵的作用)
(4)比较下面的句子,看哪种说法好?为什么?
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
(1)边交流,边演示。
(2)通过比较,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然后完成课后的填空。
(五)总结全文,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由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了解仿生学。
2、交流人们从生物身上受到的启示。
3、好书推荐——《神奇的仿生学》。
[课后练习]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板书设计]
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提出问题
蝙蝠和雷达,三次试验,分析问题
发明雷达,解决问题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七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学习生字词,了解蝙蝠的本领。
1、语音点读机。
2、教师搜集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准备蝙蝠图片、雷达图片。
第一课时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点读机带读课题。)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幻灯片出示生字词,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点读机范读)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课件出示表格;表中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试验顺序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试验方式
|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
试验结果
|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
试验结论
|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
3、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5、小结: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阅读探究这些问题。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11、蝙蝠和雷达
试验顺序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试验方式
|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
试验结果
|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
试验结论
|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八
1、出示“蝙蝠”图,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板书:蝙蝠。
2、出示“雷达”图,这是什么?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板书:雷达。
3、板书,齐读课题。那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学习。
(一)易错词语强化正音(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
蝙蝠漆黑启示避开敏锐铃铛苍蝇证明揭开障碍物
(二)认识多音字(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系着塞上荧光屏
(三)写字指导“绳、蝇”
1、字源识字,了解字义
2、、观察易错字,分析字形
3、总结书写规律:“绳”和“蝇”是左右结构,都属于左窄右宽的字,右下部位是“电”,竖弯钩要出头。
4、师范写生字。口诀:左窄右宽要明显,口字小小电要宽。
5、学生练写。
“三星”评价(正确、整洁、美观)对学生刚才书写情况进行点评反馈整改。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师: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1、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是从课文内容出发的,为了解决大家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简单评价。
(2)文中提到的“一红一绿的两盏灯”的作用是什么?(资料解释)
(3)为何先看到灯光再听到隆隆声?(光速和音速的知识)
(4)课文题目既然是蝙蝠和雷达,那为什么开篇描写飞机夜航?(原来是为下边的疑问做铺垫)
3、作者由此得出的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师:是的,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师:这个问题有答案吗?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4、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既然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都能在夜里飞行)
师:请你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述蝙蝠飞行技巧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看法。
出示:
(1)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师:比较一下这两句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同桌讨论指名交流)
师:蝙蝠的飞行技巧这么好,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是一个否疑问句,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启示”的内容,而是表述从观察蝙蝠的行为中如何提出假设性问题。(板书:提出问题)
5、学习4——7自然段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实验。请大家默读4——7自然段,完成表格。
试验的条件()
第一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二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三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试验得出()
师:科学家们依靠几次试验得到证明,解决了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方法呀。(板书:解决问题)
师: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技巧,详略结合,避免重复啰嗦。
师:经过反复研究,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蝙蝠在夜间是如何飞行的吗?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出示第七自然段的语句)
6、学习第八自然段
师:让我们来看看雷达是如何工作,如何给飞机导航的。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无线电波和超声波是一样的吗?你能谈谈它们的共同点吗?
它们的共同点是: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1、教师:在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你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指板书,提示学生归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我们在写这种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样的写作方法进叙述。
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生活提供了方便。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九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2、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ppt辅助课件、三次试验表、仿生学小资料。
四、课时设计:
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导入:同学们,请看屏幕,(指着图片)一种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课题却用“和”字连接。究竟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生齐读)。
2、、复习: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解开了蝙蝠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解决了飞机的问题。
二、细读第三段,体会蝙蝠灵巧的飞行本领。
过渡语:同学们,连那么先进的飞机都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才解决了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那蝙蝠的本领一定很厉害吧!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蝙蝠飞行本领高超的句子。
2、蝙蝠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指生汇报)。
【出示课件: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3、文段中有一个关联词语:“即使……也……”你能口头说一句话吗?
4、指导朗读。
5、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十
《蝙蝠和雷达》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说明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从教材的内容看,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楚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在夜间飞机;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与经过。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减缓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坡度,本次设计注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品读关键词句,抓住要点准确把握内容。其次由于本文是科普课文,引进媒体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多样化的信息能让学生全面去感观,创设了更新颖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知识目标: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能力目标: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试验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情感价值观: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两课时
1、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 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1.快速阅读4、5、6两个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探究蝙蝠探路的奥秘。
2.学生读书、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3.每组选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4.屏示、齐读,说说三次实验说明了什么?
过渡语: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划出关键词句,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
5、指名说说。
6.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
7.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8.假如你是蝙蝠,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本领。
9、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1、飞机是怎样用雷达探路的?请大家轻声读相关课文内容。划出关键词句。
2、指名说说飞机用雷达探路的方法。
3、多媒体演示飞机利用雷达探路的特点。
4.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5、假如你是雷达,请给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6、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之间的联系。指名说后师生评议
7、多媒体显示:完成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 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1.把这个仿生学的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11 蝙蝠和雷达
嘴 天线
蝙蝠 超声波 障碍物 无线电波 雷达
耳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十一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1、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2、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ppt辅助课件、三次试验表、仿生学小资料。
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导入:同学们,请看屏幕,(指着图片)一种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课题却用“和”字连接。究竟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细读第三段,体会蝙蝠灵巧的飞行本领。
过渡语:同学们,连那么先进的飞机都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才解决了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那蝙蝠的本领一定很厉害吧!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蝙蝠飞行本领高超的句子。
2、蝙蝠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指生汇报)。
【出示课件: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3、文段中有一个关联词语:“即使……也……”你能口头说一句话吗?
4、指导朗读。
三、小组合作,解密科学家的试验。
过渡:是呀!蝙蝠真是太厉害了!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4、
5、6自然段。
1、小组内齐读。
4、
5、6段。
2.小组讨论并填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完成)。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实验证明。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汇报交流。
(l)第一次试验是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结合课件演示)。
(4)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5)老师稍稍地修改了一下这个结论,你们发现少了什么?去掉行吗?为什么?
师:“配合起来”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解决蝙蝠探路的秘密。
过渡语:现在,我们明白了,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到底它们是怎样配合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齐读第7自然段。
1.生齐读第7段。
2.现在知道了吧,到底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哪位同学来说说。
3、提问,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段,口头完成填空:
蝙蝠的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a指名答。你的回答很精彩,我们看看这两个句子:
b比较句子:
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5.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用语言来把科学家的艰辛读出来啊。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解决二者联系。
过渡:科学家发现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并模仿它,给飞机装了什么?(雷达)那么,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来学习第八自然段。
1.请同学们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边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边用“”划出重点语句。
2、仿照板书上的蝙蝠探路图,画一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并口头说出雷达的工作原理。
2、他画得对吗?那请你说一说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3、对比两个示意图,得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个示意图,进行一次脱口秀的游戏,看看你能不能得出蝙蝠和雷达的联系。【出示课件: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六、总结升华,激趣拓展。
1、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预设:
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的句式来说。
3、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吗?一边看,一边猜并大声说出由这些小动物你能想到什么。(师播放课件,生边看边说)师总结: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而美好,大自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你们想发现吗?就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多观察,勤思考,认真发现和创新。七:作业布置:
1、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
2、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八、板书设计: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和
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十二
1、学会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出示蝙蝠图片)。
同学们,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出示雷达图片)。
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
(二)熟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全文。
2、认读生字词。
3、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关注“蝇”“揭”的写法。
(2)学生书写。
(三)概括内容,质疑问难。
1、抓住要点,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用“——”画出来。
学生交流,并用连关键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针对内容质疑问难。
同学们自己读读主要内容,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从以下方面提问题:
(1)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
(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3)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四)依据问题,顺学而导。
感悟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1、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交流感受。
探究蝙蝠探路方法。
1、请同学们默读4——6自然段,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2、学生交流。
3、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4、明确蝙蝠的探路方法。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用“——”画出相关语句。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如何探路的呢?
(2)边交流,边演示。
(3)知识拓展。(蝙蝠的嘴巴和耳朵的作用)。
(4)比较下面的句子,看哪种说法好?为什么?
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
(1)边交流,边演示。
(2)通过比较,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然后完成课后的填空。
(五)总结全文,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由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了解仿生学。
2、交流人们从生物身上受到的启示。
3、好书推荐——《神奇的仿生学》。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提出问题。
发明雷达,解决问题。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十三
1.指导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3.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蝙蝠图片)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你们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3.教师小结: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捕捉课题中的有效信息,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的欲望,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感知全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你遇到难读的句子了吗?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同学听一听。
4.出示生字词: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三、默读,归纳大意。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有的是抓住课文要点或引用能概括大意的原话。
四、细读感悟,深入探究。
1.读一、二自然段。
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继续细读课文。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画下来(无论、从来、即使、也),想想这些词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3.默读四、五自然段,小组讨论交流,填写表格。
(1)学生读书、讨论、填写表格。
(2)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3)理解“配合”的意思。从“反复试验”中体会到什么?
(科学家实验的过程其实也是参与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分工合作,集体讨论,进行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小结: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些问题。
五、练写字词。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七、板书设计。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证明。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回顾课文大意。
2.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可以表演,可以解说,可以画图演示。
3.小组讨论,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填空,明确飞机安全飞行与蝙蝠之间的关系。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以上是留给学生自学的空白点。蝙蝠飞行的秘密与飞机安全飞行之间的关系由学生来自读理解、汇报,共同订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读讨论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想一想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出来的。
2.阅读文后“资料袋”,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3.找一种仿生学的成果,研究一下它是怎样发明出来的,说出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四、布置作业。
1.填空: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用它来( )。
我知道( )的发明,用它来( ),是从( )得到启示的。
我觉得还能从( )得到启示,来发明( ),用它来( )。
2.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库,你有没有从周围的动物或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吧。
3、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嘴 天线。
蝙蝠 超声波 障碍物 无线电波 雷达。
耳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十四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对仿生学知道的较少,所以课前让学生预习什么是仿生学,收集仿生学的资料。激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珍惜学习的机会,在学中有所思考、有所创新。
1、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2、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1、教学方法:演示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1.听写。
2.填写课文的主要内容。
3.这节课我们继续《蝙蝠和雷达》一课。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
2.蝙蝠的眼睛真的很敏锐吗?
3.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的目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
4.学生找到有关的段落读一读,说一说。
5.教师课件演示后填写表格
6.经过科学家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先和同桌说,再汇报。理解“配合”
7.从哪里看出科学家发现蝙蝠飞行的秘密很不容易?用“反复??终于”说话。
8.学生找到有段落读一读,说一说,在填写到答题纸上。
9.课件填空
11.课件填写雷达的工作原理。
12.学生在答题纸上在填写一遍雷达的工作原理。
13.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
14.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在汇报,师板书。
15.根据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完成书上课后的填空题,填好的汇报。
1.说一说什么是仿生学?
2.你知道人们根据动植物还发明了什么?
3.科学家的这种善于观察、思考、研究、发明的这种精神你羡慕吗?
4.你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感想?
抄写有关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的语句。
板书
蝙蝠和雷达
蝙蝠:嘴超声波耳朵
雷达:天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本次教研活我准备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现就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1.电教引路清晰呈现学习脉络
学生找到蝙蝠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质疑,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我用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蝙蝠夜里能安全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蝙蝠飞行的诀窍在于什么呢?学生继续读书找到是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理解“配合”后,继续用课件拖动文字表示飞行的方法。这样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读文、演示、讲解、练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3.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一、成功之处:
1.多层次、多回合、大面积的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大面积的练说,如三次试验的过程,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屏幕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2.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二、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思维素质还需启发,生成性的东西较少,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十五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以及飞机夜间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科学作品的能力和兴趣,激励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
2.初步掌握一般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1.指名读生字。(正音)。
2.自由读课文,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读后边讨论,边板书。
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练习写字词,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一)指名读第一段。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要求:
(1)读懂有关词语。
(2)说出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3.学生口述蝙蝠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1.启发学生说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领“发出超声”,耳朵的特殊本领是“接收超声”。
5.科学家揭开的秘密回答了课文前面提出的这个问题?
6.练习朗读。
(四)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学生根据上段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探路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填写)。
3.这段的叙述回答了前面课文提出的哪个问题?
4.练习朗读。
5.总结。小朋友学得真好,这个板书是我们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文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已经完满地解决了(边讲边擦掉“?”号)。
(五)看课题,引导学生说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六)启发学生联系课外阅读中了解的有关仿生科学的知识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评:《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挖掘,传授科学知识,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还要使学生掌握说明文一般写法和阅读方法。教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读、想、说、议、练,努力做到融发展语言、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于一体。
1.按照整体原则,沿着由篇章、段落到句子、词语的路子进行。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了解到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能安全夜航。教会学生每接触一篇文章,通读后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写什么的方法。
2.理解“怎么写”。在教学中简单介绍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写法,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叙述方法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来解答问题。在解答问题的段落中往往有一个主句,而其余的文字则围绕这个主句进行叙述。本教学设计,以教会学生找一段话的主句(即抓基本要点),然后让学生去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主句进行分析、推理、概括的。这一主线是贯穿于始终。做到了以教示法,使学生在学中悟法,掌握一般说明文的规律。突出常识性课文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超声波为什么能探路的道理,知道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因为装上雷达靠无线电波探路,这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要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既是这节课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第一步,通过第三、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发现“段落围绕一个主句进行叙述”的规律,为下面重点段落的学习,初步打下基础。
第二步,从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上面学到的知识规律。先让学生找到第六自然段的主句“蝙蝠就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然后再看课文是怎样围绕主句具体叙述蝙蝠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
这部分板书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学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本领。这部分的板书,便于口述,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帮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第三步,教学第七自然段,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相当于蝙蝠的嘴和耳朵”。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第一部分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表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部分板书。(略)。
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印好的小练习纸条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并让学生说出填写的道理,并按图示的内容,口述出飞机靠雷达夜航的过程。这样的笔练加口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只是单一的口说答问的形式。整个板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
1.在学生掌握了围绕段落的主句进行叙述的方法后,联系第5课《海底世界》,让学生比较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点,从而懂得科学性的课文一个段落的主句可以放在这段的前面,也可以放在这段的后面这一知识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去阅读相类似的课文。
2.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3.在这堂课的环节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处处联系课外阅读知识。如讲到科学家第一次试验蝙蝠的眼睛蒙上后铃不响时,我设问:照这样说蝙蝠的眼睛是不起作用的啰!有谁从课外书中了解到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运用课外书中的知识,蝙蝠的眼睛不起作用,是因为它的视力已退化,是动物世界的“盲人”。又如,讲到雷达的荧光屏能显示无线电波所反射出来的物体时,让学生讲自己在课外书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以加深对课外知识的理解。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专业16篇)篇十六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1、教养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两课时。
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略)。
(一)复习旧课,情景激趣,揭示目标。
1、复习第一段。
2、播放有关录象。
3、质疑揭示目标。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并思考:蝙蝠在夜里是怎样飞行的,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种飞行的特点?
(2)理解重点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四人小组自学。
(2)汇报交流。
(3)引读: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看录象,并思考: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的?
(2)指导朗读。
(3)理解重点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根据思考题自学。
(2)师生共同板书。
(3)看录象。
(四)总结。
(五)扩展。
(六)质疑。
(七)作业。
嘴
(研究)蝙蝠障碍物。
耳朵。
(启示)。
天线。
(发明)雷达障碍物。
荧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