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人教版篇一
这节课我在开课前引导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类型进行复习,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两种不同的分法,按份数分和按每份的数量分,说完后,直接引出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另一种形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最后讲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没有选择书本的主题图,而是直接用学生熟悉的小棒和圆片来讲解,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较容易。
2.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分香蕉这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多考虑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2.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还是少了点。例如:在学习除法的意义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人教版篇二
“算24点”是一节教学完乘法口诀表后的实践活动课。这节活动课主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玩扑克牌的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在“玩”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下面就谈谈这节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反思:
我先用三张牌来进行试算,让学生算24,让学生初步感知算24点的方法;接着我出四张牌,让学生算24。在活动过程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意教给学生游戏活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让他们在“玩”有组织,“玩”有目的,“玩”有方法,“玩”有收获。学生们玩得非常投入,兴致也非常得高。
四张牌算24点时,计算过程要复杂一些的。有必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而且四人小组每人从自己的牌里摸出一张,正好可以计算。借此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学生算完后,可以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算法,大家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分享,逐步增强合作的意识。
活动过程中,采用“想一想”、 “说一说”、“比一比”、“赛一赛”等形式,使单调的“玩扑克”游戏生动活泼,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形成团队协作的氛围。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用四张牌算24点,不像两张和三张牌那样往往只有一种方法,可能有好多方法。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唯一的。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问题落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区里,只有难易适度的问题才更容易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当然,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尚需改进之处,有待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精益求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人教版篇三
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而在课堂教学中,是首次认识“几个几”这种表达方式。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形成对“几个几”的感性认识。例如:
(1)看图
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概括:小兔每2只一组,每组就是1个2只,两组就是2个2只,三组就是3个2只……
(2)操作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每几根小棒一组,一共有几组,也就是几个几根小棒?
(3)画一画
每5个圆圈一组,画3组,就是几个几;你能用三角形画出2个4吗?
(4)游戏
根据老师拍手的次数,说说看,老师一共拍了几个几下?
同桌同学一起玩拍手游戏。
让学生运用手、眼、耳、口、脑,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听、说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通过教材第二个例题“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
有关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常识,通过让学生看书自学和集体交流来教学。
本环节的重点是沟通乘法算式意义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尽管没有明说:“一个乘数是相同的加数,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并口述乘法算式的含义。如:
四乘二就表示4个2,为什么其中一个乘数是4呢?因为加数2有4个;为什么另一个乘数是2呢?因为相同的加数是2。
从而使学生对乘法的意义逐步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
通过加法和乘法算式的对比,在强烈反差中,使学生认识到求几个几用乘法算式表达比较简便,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例如:请学生列式计算9个2的和,看谁写得快。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人教版篇四
本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郊游的情景,获取小动物有几只的数学信息,促使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导入。通过说一说、填表格的方式探求三轮车的轮子有几个,感悟每多1辆车就是多一个3,探究三轮车的轮子可以用乘法算式解决,寻求解决几辆车有几个轮子的简便方法是利用口诀,进而学生编制3的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规律,获取口诀记忆的技巧。
在情景创设部分,利用小动物郊游的情景,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说出数学问题时,可以相关的引入说出数学信息,从如拉入主线部分。
说一说有几辆车有个轮子呈现三轮车有几辆,相应呈现出数字,降低学生说的难度。同时熟悉3个3个数,以及几个3的感悟。悬接下面填写表格2对应的几辆三轮车与几个几的关系降低难度。
表格2的重点是编制口诀,所以其余有几个几、乘法算式、口诀,适当的降低难度。例如:口诀可以写出前面的两个字,算式符号应该写出来,采用填空降低学生书写的时间。同时在写之前,教师先讲解,学生更明白。把这部分的时间降低,整节课更紧凑。
学生交流部分,口诀编制后,学生交换口诀,说说错误的口诀是什么,哪里错了,加强生生交流。培养生生交流能力,促进倾听能力的提高。
反馈部分,表格1、表格2的反馈都不足。表格1,学生的表达,教师没有进行有效处理。反应出学生算理的不清晰,进而说不好。
探索3乘法口诀规律时,应呈现出3的口诀,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找出规律。同时利用习题,加强对规律的运用。3的乘法口诀规律的探索应在学生大量朗读之前进行。口诀的记忆是在读、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有技巧的操作活动。口诀的记忆是种丰富的活动经验,不可舍弃,致使学生死记硬背。能够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问题解决部分教师注意学生思维表达的完整性,只有明晰算理。学习才是有效的活动。
今后加强以问题为主导的学习方式,通过一个个问题促使学习走向深入,促使知识不断内化。知识内化的过程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学习如何更好的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的本质特征,在语言表达上有长远的进步。
整节课中,缺乏整体调动学生情绪的主线。活动较少,教师评价不足,情绪感染力不强,不够新颖有趣。
:注重整体把握学生、教法、教材。多学习教师评价语言!
教学应该是拉着蜗牛走路,是需要慢动作的,让每个环节都处理的精致,紧密,每个环节都紧扣。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人教版篇五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6~57页。
本节课是主要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等这些常用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方位词;在认数过程中,也通过几与第几的比较,积累了一些用类似“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学习经验;在学生实际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用“第几排第几个”等类似的方法来描述物体位置的生活感性经验。本节课就是建立在激活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经验,从而为相关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
2.使学生经历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在小组交流、游戏学习中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瞧!小导游——百灵鸟带我们去参观动物王国啦!(课件出示一排小动物)
提问:这只小猪真可爱,它的位置在哪里?
2.揭题:小朋友用第几个就确定了小猪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一)第几排第几个
(课件出示四排小动物)
1.引发冲突。
提问:现在的队伍有什么变化?
想一想,现在要确定这只小猪的位置,仅仅用第几个,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那你们有办法说清楚这只小猪的位置吗?
预设:
生1:小猪的位置在第1排第4个。
生2:小猪排在第1排第2个。
生3:小猪排在第4排第1个。
……
引导:看来,确定小猪位置的说法还挺多的。说的同样是这只小猪的位置,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会不同呢?
谈话:看来呀,为了交流的方便,确定第几排和第几个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2.统一标准。
(1)提出问题。
谈话:请听小动物们来介绍。
(课件小猴:我在第1排第1个。小熊:我在第2排第3个。)
提问:根据小猴和小熊的介绍,(指屏幕两句话)想一想:第一排在哪里?(慢)其它各排呢?谁能上来介绍介绍。
那我们是按什么顺序确定第几排?又怎么确定第几个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教棒指这两句话)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讨论。(放音乐,参与讨论)
(2)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启发:
(4)小结。
3.描述位置。
(1)师生交流:根据这个标准,小猪的位置在哪里?排在第4排第2个的是哪只小动物?你是怎么找到的?
(2)学生游戏。
提问:小朋友,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呢?谁愿意上来介绍,考考大家它的位置在哪里?
也可以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在第几排第几个,看谁能猜出是哪只小动物?
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学会了用第几排第几个来确定小动物的位置。
(二)“第几组第几个”(改编自“想想做做”第4题)
1、谈话:我们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位置呀?
请第1组的小朋友起立,为什么不止一个人?请每组
的第1个起立。谁站起来两次?为什么?
2、描述指定小朋友的位置或根据位置找到对应小朋友。
(1)提问:你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谁来介绍介绍?
(2)提问:你的好朋友叫什么名字?他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你好朋友的位置在哪里?他的好朋友是谁?
(3)互动游戏:
第4组第2个在哪里?
第6组第3个在哪里?
第2组第5个在哪里?
第5组第2个在哪里?
提问:这两种说法里都有2和5,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1、想想做做第1题。
(1)第几层第几号
百灵鸟:“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王国里的动物公寓建成了!(课件出示图片:将教材图片改为有两扇窗户关着)
谈话:小猴抢着要介绍他家的位置呢。(猴:我住在第2层第3号。)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知道小猴是怎么确定第几层?怎么确定第几号的?
提问:小青蛙家住在哪里?住在第3层第2号的是谁?
调皮的小老鼠也住在这幢公寓里,你猜它家住在哪里?
(2)第几层第几本
百灵鸟:“小动物们个个都爱读书!下面我带你们去参观‘读书之星’小兔家的书架。瞧,它家的书又多又整齐。”
小白兔介绍:“第1层第1本是新华字典。”
提问:根据小白兔的介绍,你最想看的是哪本书?它的位置在哪里?同桌互相说一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1)百灵鸟:“我们动物王国还有电影院呢,小朋友们跟着我一起去电影院看看。”(课件出示电影院图片)
(猴:一排5号,兔:三排8号,狗:四排1号)
提问:电影院里是怎么来确定位置的呢?
提问:第一排在哪里呢?谁能上来指一指?
说明:在电影院里,离屏幕最近的一排是第一排。
提问:谁能帮它们找到座位?
(2)课件出示另一个放映厅。
提问:仔细观察,和刚才的放映厅有什么不一样?
提问:这3位小观众(小猪:四排1号、小鹿:二排9号、小鸭:三排8号),小猪、小鹿、小鸭各应该从哪个门进找位置比较方便呢?为什么?
提问:谁能帮它们找到位置?
提问:小鸭的好朋友小鸡买了一张三排7号的电影票,它能和小鸭坐在一起吗?为什么?
3、寻宝游戏。(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看电影?
课件播放《多啦a梦寻宝游戏》片段。
课件出现寻宝图。
谈话:这就是那张寻宝图,机器猫已经在哪儿找到了一个宝藏?还有几处宝藏藏在哪里呢?准备参加寻宝之旅的小朋友就坐坐正。
要求: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人猜宝藏的位置,另一个人把鼠标移到这个位置。
说明:根据寻宝情况提供适当寻宝线索,进一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哪些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呢?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这些确定位置的方法?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了呢?这些问题呀留给小朋友们课后思考。
本节课的设计我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1、适合儿童的数学教学。
二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单调的教学手段很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不能激发并维持孩子持久的学习兴趣。如何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如何让孩子从小爱上数学?研究儿童,遵循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创设生
动的情境、丰富多种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等就显得非常重要。此外,设计有价值、有挑战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快乐,更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在认知冲突中生成。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要抓住数学知识发生的本源,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学生在一年级通过几与第几的比较,积累了用“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学习经验,所以本节课我先出示一排小动物做操的队伍,让学生描述其中小猪的位置在哪里,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再出示例题图4排小动物,引导学生感受到用仅仅用第几个不能确定小猪的位置了,引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现在怎样才能说清楚这只小猪的位置呢?”;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相关的排队、座位等生活经验被唤醒,自己探索出只要在第几个的前面加上第几排就可一确定这只小猪的位置了。通过这一过程的设计,不仅启发学生自己进行了创造,而且清晰地帮助学生实现了从一维到二维空间的过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标准在需要中产生。
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数的顺序是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等等其实都是可以的,仅仅是人为的一种约定、习惯而已。只不过如果大家用各自的标准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的话,表达、交流起来很不方便。基于上述思考,我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小猪的位置,充分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再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说的同样是这只小猪的位置,为什么说法会有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确定位置的标准不统一,感受到为了交流的方便从而产生统一标准的需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了“认知冲突——产生需要——制定标准——描述位置”这一过程。
4、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中蕴含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一个位置对应着相应的一个物体;标准统一后,一个位置的物体只能有一种描述位置的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对这一思想有所感悟,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在例题教学中,先出现一排小动物,再出现共4排小动物,引导学生思考:“现在要确定这只小猪的位置,仅仅用第几个,行不行?”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仅仅用第几个找到的不止一个小动物,而用第几排第几个找到的才是一个小动物;在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座位这一环节,我先请第1组或者每组第1个的学生站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站起来的为什么不止一个人?”、“谁站起来两次,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必须同时说清第几组第几个对应的才是1个小朋友等等。通过以上的设计,我试图引导低年级学生慢慢感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数学的核心,而分析和推理都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教材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都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旨在引导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进而准确地描述出相应的位置。如何引导学生依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是否需要呈现学生如何推理的思维过程?设计怎样的问题既符合孩子现在的思维水平又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这节课不用太费劲,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应该就比较浓厚,但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还是适当设计有价值、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发展低年级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从一维到二维的过渡,为高年级甚至初中的学习打下基础?可以在学生讨论了确定第几排、第几个的标准之后,在主题图上加上从前往后的箭头和从左往右的箭头,这样展现给学生的二维空间一定更清晰、更难忘。在什么情况下用第几个即一个第几就能确定物体的位置?什么情况下要用两个第几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两个问题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学生已经有所感悟,是否需要在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思考?这将是我继续思考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人教版篇六
观察是思维的眼睛,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窗口。观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开始,它是获取感性知识,启发各种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分钟、1秒钟这概念虽然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但比较抽象,对于1分等于60秒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更是难以理解。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让学生结合钟面直观的演示,化抽象为具体,转无形为有形,并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1秒和1分的时间长短。学生在动眼观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等感知活动中,获得了大量感知认识,初步建立了1分钟和1秒钟的概念,体会到分与秒的关系。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思维去领悟、获得了新的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因此,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在设计1分有多长的教学环节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等待一分钟;再让学生观看一分钟动画片断《猫和老鼠》。呆呆地坐一分钟和看一分钟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同样是一分钟的时间,其长短给人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真确感受了时间的长短具有相对性。我还通过其它多重体验活动,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对一分钟时间的长短有了深刻的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在联系生活实践中体验。学生的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分能干什么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做计算题、背口诀、画画、拍球等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感受在一分钟里能做事情很多,并不失时宜地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活动,把课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时间的机会,学生真实体验了一分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了一分钟的概念。学生在亲历体验活动中增强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升了对所学概念的认知。
反思本次教学研讨,我深刻地领悟到:学生所学知识需要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感悟,才能将其转换、内化为自己的收获。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人教版篇七
本单元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本单元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2、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3、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人教版篇八
二年级上册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情境图是地里种了4棵玉米,每棵玉米上结了3个玉米,小熊掰走了一个,小天使提出问题“还剩几个?”三只青蛙分别想出了三种算法
(1)3+3+3+3+3+2=11
(2)3×3+2=11
(3)4×3-1=11
这样的编排打破了以往呆板、机械、每个问题都有现成结论的思维模式,注重了算法多样化,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同时启发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多种计算方法过早的选优.教师正是借助教材这一知识的载体和依据,对类似这样的内容作了恰当的处理.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要求还剩几个玉米棒,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说说你的想法”,结果学生的奇思妙想令老师始料不及.(下面是学生的算法和想法)“3+3+3+3+3+2=11,我是把4棵玉米上的玉米个数全加起来.”“3×3+=11,我先把左边3棵算出来,再加上右边1棵上的2个.”“2×4+3=11 我是把每棵玉米都看成有2个玉米,再加上多出来的3个.”“3×2+5=11 我先把左边2棵算出来,再加上右边2棵的5个.”更令老师没想到的是有的学生做出了这样的回答“1×4+7=11 我想一棵玉米只能结一个,就用1×4,多结的7个可能很小就加7.”……
教材算法多样化的突出,使我们又一次体验了新教材实验带来的课堂变化,不仅使学生体验了向他人学习,不断修正自己观点、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把数学知识自己发现或再创造的重要意义,也使教师又一次领悟了要尊重每个孩子思维的个性、支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人教版篇九
“算24点”是一节教学完乘法口诀表后的实践活动课。这节活动课主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玩扑克牌的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在“玩”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下面就谈谈这节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反思:
我先用三张牌来进行试算,让学生算24,让学生初步感知算24点的方法;接着我出四张牌,让学生算24。在活动过程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意教给学生游戏活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让他们在“玩”有组织,“玩”有目的,“玩”有方法,“玩”有收获。学生们玩得非常投入,兴致也非常得高。
四张牌算24点时,计算过程要复杂一些的。有必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而且四人小组每人从自己的牌里摸出一张,正好可以计算。借此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学生算完后,可以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算法,大家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分享,逐步增强合作的意识。
活动过程中,采用“想一想”、 “说一说”、“比一比”、“赛一赛”等形式,使单调的“玩扑克”游戏生动活泼,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形成团队协作的氛围。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用四张牌算24点,不像两张和三张牌那样往往只有一种方法,可能有好多方法。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唯一的。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问题落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区里,只有难易适度的问题才更容易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当然,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尚需改进之处,有待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精益求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人教版篇十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对“平均分“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本节课是在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这节课我在开课前引导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类型进行复习,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两种不同的分法,按份数分和按每份的数量分,说完后,直接引出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另一种形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最后讲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没有选择书本的主题图,而是直接用学生熟悉的小棒和圆片来讲解,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较容易。
2.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分香蕉这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多考虑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2.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还是少了点。例如:在学习除法的意义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人教版篇十一
二年级上册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情境图是地里种了4棵玉米,每棵玉米上结了3个玉米,小熊掰走了一个,小天使提出问题“还剩几个?”三只青蛙分别想出了三种算法
(1)3+3+3+3+3+2=11
(2)3×3+2=11
(3)4×3-1=11
这样的编排打破了以往呆板、机械、每个问题都有现成结论的思维模式,注重了算法多样化,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同时启发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多种计算方法过早的选优.教师正是借助教材这一知识的载体和依据,对类似这样的内容作了恰当的处理.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要求还剩几个玉米棒,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说说你的想法”,结果学生的奇思妙想令老师始料不及.(下面是学生的算法和想法)“3+3+3+3+3+2=11,我是把4棵玉米上的玉米个数全加起来.”“3×3+=11,我先把左边3棵算出来,再加上右边1棵上的2个.”“2×4+3=11 我是把每棵玉米都看成有2个玉米,再加上多出来的3个.”“3×2+5=11 我先把左边2棵算出来,再加上右边2棵的5个.”更令老师没想到的是有的学生做出了这样的回答“1×4+7=11 我想一棵玉米只能结一个,就用1×4,多结的7个可能很小就加7.”……
教材算法多样化的突出,使我们又一次体验了新教材实验带来的课堂变化,不仅使学生体验了向他人学习,不断修正自己观点、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把数学知识自己发现或再创造的重要意义,也使教师又一次领悟了要尊重每个孩子思维的个性、支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