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

时间:2025-01-27 作者:紫薇儿

范文范本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作文,如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写作要求。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一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本人在此就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大家共享,以便于相互交流、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几经改革,现在初中生学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老师们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改变,花费了不少气力。但效果不佳,学生们思想品德形成不尽如人意,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有效提高思政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教材、学校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为此,本人仅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各位同事交流探讨,以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潜心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辅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我在上课之前,还总是要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本班学生进行一些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情况等等。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再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等。打有准备之战,这样上起课来就会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也就会感兴趣许多。

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我们教师有爱心就是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学生。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上接受了,他才会信服这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喜欢,而导致在学习中不想学,故意与老师对着干,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责任心说的就是教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到教书育人。平常心要求我们要能客观地看待学生、家长;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客观的看待学校、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地位等,要有“不带半根草去”的常人之心。

在这点上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不同的问题则提问不同的学生;作业的要求、批改等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考试的要求也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这样才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形成“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4、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5、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6、***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二

学校道德与法治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德育的加强,离不开教师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专业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言行和道德意识要提高。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地做好以下工作。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新形势下老师要坚持学习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他不能满足学历和原始知识的要求。他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适应发展的需要。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教师才能理解、类比、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教学生动有趣,方便熟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往往很难跟上形势的发展。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吸收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时俱进。不断反思教育,学习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愿意接受。我听学生说:“老师,我本来对道德与法治没兴趣,我喜欢你的课,我对道德与法治课感兴趣。”我经常买书,无论是在教育还是教学中,或是杂志、电视新闻、心理访谈等。他们经常与社会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人交流,并在课堂上使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再加上我自己丰富的经验,经常用我自己的经验来倾听学生的心声,能如此有效。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必须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勇于反思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好的思想教育方法,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每节课结束后,我会写一两句关于我的课的话,不断地反思和提醒自己,学生们对这节课的反应如何?我很关心班上学生的一句话。我记得那天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悄悄地说:“老师,不能再这样了。”原来,我上课的时候,备课有时不能按时完成。听到这句话后,我把它写在课本的准备工作中提醒自己。真的不能再这样了。这是教学要求,体现了自己教学的不足。虽然我做不到,但我经常想我仍然可以做到。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更和谐,学生不怨恨,有刺激,也要记下来。

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榜样,用高尚的言行来促进学生的精神修养。这就要求教师:(1)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能说出来误导学生。(2)在行为上,教师应始终是好的教师,并要求学生这样做。教师应该首先这样做。我记得有一次我让我的学生去社会实践,我总是和他们在一起。当我犯错误时,学生们可以帮助我立即改正错误。当我说的普通话不正确时,学生们可以及时指出…这些都是我近年来的收获。每隔一段时间,我会让学生们提出建议。当学生们评论我的作业时,我写了一句话:“谢谢你给我这么好的建议。”学生们有什么意见?因为我能正确处理,学生也深受影响。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违纪了。当时,我不知道是谁,但我说犯错没关系。只要我们承认并及时纠正,我们都会原谅他。之后,一些学生站了起來。当时,我真的很高兴我不用一个一个地去检查。我可能会因为找不到而感到尴尬。

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专业、个性。有些教师总是愿意为学生“思考”,往往忽视学生的权利,认为自己对学生有益,而学生的权利却微不足道。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随便把学生的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学生不可避免地感到疲倦和厌恶。曾经在九年级的班上,因为中考只是一个年级,学生不太在乎。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觉得他对听课不感兴趣,所以他抄了英文笔记。当时我很生气。我在同学面前把她的笔记本撕成两半。突然,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因为我一般不会生气。继续完成课后的内容,和同学们交流,了解她的想法,我向她道歉,“我不应该撕笔记本,“学生们也承认了她的错误。后来,当我在课堂上的时候,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他们道歉。有些学生不明白,我解释说老师犯了错误。这样,我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所以同学们对我有什么心理上的话要说,请给他们我的建议。我尊重学生,学生也尊重我,不管他们是否在课堂上,他们都离我很近。即使我在学校累了,只要我和同学们相处融洽,就不会有烦恼。只要学生们看着我的脸色不好,他们就会说老师不应该太累,多休息,多保重自己的健康。

只有当老师乐观向上,学生才会愿意接近老师接受教育,才会感染到学生的幸福感。当然,教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麻烦和不满意,很难保持愉快的心情。但只要我们专注于学生,教导和教育人们,无私地工作,努力在学生面前放弃懊恼,调节他们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给学生带来微笑。经常去学生那里看,关心学生的痛痒,和学生打成一片。在一个班上,两个学生为座位上的一点小事吵架。当时,我也很生气。我的脸沉了下去,很不高兴。学生们都说,请老师不要生气了,生气会变老。我一听,我立刻调整我的情绪,继续我的课。下课后,我独自和学生们交谈。之后,我对学生们说谢谢。这样,我和学生相处得很好。

总而言之,“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教师往往对学生有一种亲和力,并且能事半功倍。快乐的教师是教育和教学的快乐,学生是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蒋丽,吉世萍,潘思朴.农村新形势下政治老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j].中小学教育,2010.

[2]卢红.刘桂梅.浅议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对创新思维的几点反思[j].中小学教育,2014.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三

初中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对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深化,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关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以便为学生日后全面均衡的发展奠定基础。就目前的初中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固然重要,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样的重要,因而初中教学中安排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当前教学对每一名学生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人格修养、行为品德、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各科学习的要求都有所增加,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也毫无例外跟着提高了起来,再加上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感情活动丰富,情绪极易发生波动,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格外注意。因此,教师要合理的把握住教学的最佳时机,积极安排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以便引导学生顺利的得以健康成长。但是,教师也不应该忘记,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缚,导致了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尚且存在诸多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健康而言,是极为不利的。这样教师就能够在教学中持续不断的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摆脱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并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创新教学方式,进入全新的学习模式之中。当然,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最应当注意的就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只有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保证的教学,才能被称为是有效的教学。

就当前整个初中的教育而言,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极为必要的,但是目前我们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持续影响,这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早些时候的初中阶段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名称叫做《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课程长期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把它视为副科,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基本处于不闻不问的状态,完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一度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基本快被教师、学生和家长将其排除在了初中阶段的教学之外,这样就不用去讨论这门学科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问题了。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初中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极具修养、品德高尚及具备良好法律素养的学生。因而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名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道德与法治》进行替代,使得教学的基本内容在课程名称上就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同时,教师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对法治与道德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将道德和法治意识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给当前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从根本上将教学观念予以转变,并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借此来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有力的保障,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来,使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学习受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进而将这一影响扩散开来,使得初中阶段的所有学科的教学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就算是现在有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不少教师还依旧错误地认为学生要多学习“正科”,把语数外的学习进行再一次的增强,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这种所谓的“副科”,只要将教学任务完成个差不多即可,根本无需去对学生的本质教育进行足够的重视,不去考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也不去考虑健全法律意识是学生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从而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寻找到新的教学突破点,树立起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供重要且必要的指导,因为教学观念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方式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而更新。因此,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去接触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并使用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观念来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初中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相关问题予以足够的注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证,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道德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基本法律体系,使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方式的单调是教育教学的头号敌人,在道德c法治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是否将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而不去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灌输过来的知识,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形象的称其为“填鸭式”教学。在这样一种教学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单纯的接收,并不去进行深入的了解或理解,从而教学的质量是得不到有效保证的,使得整个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手段,将情境创设、问题导入、小组合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入到日常教学之中,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式变得丰富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深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而使得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教学中竭尽所能的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对教学的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尝试在教学中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需求,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四

1.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看看家乡的现在,从而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

2.让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发现家乡的巨变,通过宣传、反映、建议让学生参与到建设家乡的行列里来。

3.让学生从家乡的变化中,感受家乡的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作为家乡的一员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发现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宣传、反映、建议让学生参与到建设家乡的行列里来。

教学难点:

发现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作为家乡的一员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让我们一起来观看。

1.同学们,你们觉得上海美吗?

2.是啊,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生活日新月异,家乡面貌翻天覆地,家乡人们的观念一日干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家乡家庭生活方面的变化。(板书课题:家乡的喜与忧)。

二、交流分享,激发共鸣。

活动一:现在的家庭生活。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客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赵奶奶家中做客。

1.住。

出示图片:赵奶奶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食。

3.用。

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食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呀让我们去看一看:(电饭煲,电饼铛,微波炉…)请你们再找找看,房子里还有哪些现代化的电器:(冰箱,全自动洗衣机,智能电视…)我们每天都跟这些现代化的电器打交道,不仅如此,就连我们吃的食物也是用高科技的农具种植、生产的呢,你知道的有哪些?(播种机,除草机,收割机)。

4.衣。

出示图片:在出行之前,可别忘了把我们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现在让我们打开衣橱,挑选舒适又漂亮的衣服吧!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板书:住食用行衣)。

活动二:过去的家庭生活。

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此便利、幸福,你们知道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让我们乘坐时光穿梭机,让时光倒流,穿越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去看看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生活吧!

播放视频:

1.小组内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2.从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口中你还了解到过去生活条件是什么样的。

三、合作交流,追根究底。

小结:家乡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国家改革开放和富民强国的政策指引,另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家乡人民艰苦奋斗,努力创造的结果。

(板书:强国富民艰苦奋斗)。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我们的家乡跨上了时代的列车,正在飞速发展,家乡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作为小主人的你们,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呢?请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家乡发展建议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五

初中生关于法治意识的培养始终处在薄弱的地位,一方面由于教材和教学观念陈旧,一方面学生自身难以提高认识,难有机会进行实践体会。在新课程《道德与法治》进入学校后应该避免类似情况出现,特别是不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对初中生的法治意识要从多方面进行改善。

薄弱法律教学观念。

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模仿能力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自身缺乏自制力也很容易受到不法行为的诱惑,走上违法的道路。所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对他们自身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

这个阶段错误或者产生误导,将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造成很大的隐患。另一个角度来看,普法、用法是法治社会的必须条件,学生懂法,社会的法律氛围和法律的威慑力都会逐渐提高。

第一,时代性不强。我国中学教育中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都是穿插在《道德与法治》的课本当中的,由于升学压力没有专门的法治教育课,专职的法律老师也没有,学生、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就决定着法律知识的传授效果。一系列因素导致中学生法治意识薄弱,学法氛围不够浓厚等现状,还好目前新更改的教材已经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改进,许多法律知识不仅明确而且实用。只是教师的教授方式还有待改进,目前来看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对法律的需求,更没有了解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当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这久要求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跟进教材的变化,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让法治意识培育有明显的效果。

第二,过于单一的培育途径。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对于法律知识的传授还是停留在理论灌输为主,形式化的东西过多,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只是简单的普法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告诉学生有哪些法、哪种法,没有办法让学生参与或模拟参与到某种法的运用。真正的了解到法律的作用,法律的知识。学校的应试考试使得《道德与法治》中法律知识的传授比较零碎,缺乏实践的检验途径,学生单纯的背会某个法律条例,并不会在乎他有没有深入理解并且知道在哪可以运用的到。内心有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第三,应试化教育影响严重。新课程改革后,《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在教c学的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一切的理论知识要让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感受到。教学应当回归学生活,从学生身心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今学校教育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一味地关注升学率,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学生是否需要法律常识,忽略了学生是否需要掌握法律运用能力,忽略了中学生的法律修养。法治教育本身在应试教育中的地位不高,有些法律常识不是必考点就被忽略。许多学校不管这些内容是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多么的重要,完全毫无道理的放松了对学生法治观念方面的培养,认为学生当前在学校学习,法律的应用、法律意识的培养都是大学之后的事情,目前还顾不上这些知识的学习。

另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就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法学专业出身。入职之前的专业把控不严格,没有特殊专业要求,许多初中教师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法学教育,只是凭借自己对法律的理解进行授课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概念、原则、制度等基本知识的解读就会略显浅薄。这样有着很大的风险,如果教师本人法律知识丰富,那还可以弥补,如果教师自身就对初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没有重视起来,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差。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发现虽然有些教师意识到了法治教育不容小觑,但自身水平有限,在进行法律案例分析教学时,品德课教师描述案件本身浪费太多时间,反而将违法者所承担的法律惩罚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一带而过,教师自己对法律知识却是一知半解,更无法对学生引起深刻的自我反省。

首先,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浪潮下,教师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要,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适当选择法学专业,一方面弥补法律人才的确实,另一方面可以培训之前不是法学专业的教师,一举两得。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教师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承担者,是第一责任人和直接推动者。只有紧跟时代要求,对于在职教师进行法律教学进修,从教师内心重视法律的作用,让教师认识到法律意识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提升师生共同的法治文化意识努力创造为校园中每位教职员工学习法律规章制度的机会并贯穿教师学习培训始终,帮助教师知法、懂法,树立高尚的师德与法治意识相结合。每年的新晋教师中一定要有法学专业方面的毕业生,使学校教师队伍更专业化。

再次,建设高素质的法治教师队伍。法治意识培育是一项集理论与实践以及必要的政治、法律学知识于一体的涵盖范围广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工程。所以从教学承担者上下功夫是关键。第一,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在教师招聘入职环节就应当从源头上做好把关,适当加入一些有关法治意识考核的内容;第二,加强培训。不同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拥有一支规模相匹配的以法学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在能够教学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外界相应的法律规定变化和案例情况,对于其他教师和学生学习都有促进作用。第三,强化持续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不断学习法律知识,研究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有效策略,加强自身法学素养,从而更好地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实际中去。

[1]左勇.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08).

[2]何丽丽.思想品德教科书的法制教育内容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王雪皎.当前我国初中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14.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六

道德与法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目的上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着差异。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主要面向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内容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了解,结合社会中的一些热点案例开展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反思,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开展体验式教学。要让学生逐渐地适应公民的身份,并且正确理解道德和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掌握道德规则和法律规范的必要性。因此,初中教师需要紧扣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将生活化案例穿插到教學中,让学生从生活化教学模式中吸收更多的养分。通过提高教师的课堂授课效率,从而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更深层次的认识,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道德和法律现象,只有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学生才能够更加有效的理解,教师要避免只是理论的灌输讲授,而是要结合实例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将生活中的一些鲜活的实例融入到课堂中,这样引发学生关注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也能够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实际中自如地运用这些内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所以,在课堂上围绕主题进行讲解和拓展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都可以自然地将生活中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内在主动性,让学生以一种学习主人的身份参与进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提前准备一些资料,或者在课上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大家都能关注到这一主题,相互交流,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二、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创新的方式之中。

教材是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基本的框架,教师要首先认真研究所用的教材,把握其中的精髓,将其中的理念总结出来,这样才能保持更加清晰的逻辑来组织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真正能够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并且从思想上做到认同,在行动上做到遵守。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些道德和法律现象,学生感到很困惑,这时如果能够结合教材中清晰的理论化框架,学生对于很多复杂的道德和法律现象就能抽丝剥茧般地理出一个头绪,就能够让他们更加理性地面对种种社会现象。所以,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对于教材有一个精准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加有效地使用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教材在内容和编排的方式上也有了很多的调整,这些调整都体现出了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这一思想有效地落实到了教材的编写之中。所以,教师要注重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体验,要充分地认识到只有让学生有了自身的体会,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相应的学科知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教师要善于创新,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渠道。

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对自身的专业要求,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思想灵活,形式多样,要让学生合理地认识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现象,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相关的信息,他们对于很多的主题内容都有自己的见解或者疑惑。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且紧随着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的具体范围和形式。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上,也要从课上逐渐地向课下延伸,从线下向线上延伸,因为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互联时代,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拓展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围绕着他们关切的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教育效果。教师自身也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要用创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收集学生的信息,解答学生的疑惑,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要有效地开展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不仅要懂得基础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也要让学生知行统一,用课上所学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让学生做一名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并且通过道德与法制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理性地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他们做出理性的选择和决策,提高他们的社会成熟度。

参考文献:

[1]梁江涛.道德与法治,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16,(05):38.

[2]余净植.道德法治论——在道德与法律的互动意义上[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2):85.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1]。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3]。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适当进行角色的互换。其次,适合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若是学生的兴趣点比较低,教师就需要究其原因,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应,明确地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改变沉闷的课堂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对教学的内容,面对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研究各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教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吴宁.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的方向与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5(8).

[2]王烨,阳叶青.从道德与法律关系看社会治理[j].人民论坛,2014(35).

[3]王秋波.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故事),2016(12).

[4]张翠梅.公民德性的三维建构与法治秩序生成[j].学术交流,2014(11).

[5]王智慧.“法治中国”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5(25).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同时,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后,学习行为会更加主动,个人在思想、道德、法治方面的素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对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情感教育方案,以便对学生的情感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集体生活成就我”的内容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就需要情感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向学生讲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班级、国家等集体力量和凝聚力的伟大之处,如发生重大事件如地震、疫情、洪灾时,正是由于国家集体力量的存在,才让灾区个人顺利度过难关,所以个人是要依存和服从集体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其教学目标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实践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生活化教学意识,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开发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加强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反思和理解,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实现学科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在“认识自己”的教学中,可以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优点、缺陷,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面对自己的素质缺陷该如何完善自我,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为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的支撑,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增加课程知识传授过程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教学中,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较为枯燥,这是教师可以多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制故事片,让学生在更多的真实案例中学习。如此一来,当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威胁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处理问题的良好意识。

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增强道德与法制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为,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教师要具备创新教学意识,敢于打破常规,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让课堂教学实现激活、激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互动,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程度的加剧,社会各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自然也就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职能。“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初中教育;

学为中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对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多让学生获得新奇有趣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更好发展。例如,在讲到《我敬畏生命》一课时,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敬畏生命”的理论知识难免比较平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生命”相关的震撼画面或短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生命力的顽强,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学生受到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后,教师在引入课堂上与“敬畏生命”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大改善。此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初中生喜爱的趣味化教学方式如游戏、表演等,将理论化的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法治素质,便于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健康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活和实践,因此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过哪些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反思法律意识的淡薄将造成什么后果,最后法律在事件的解决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想制作成一个典型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以此让初中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情感素质和法治观念,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连常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3)。

《道德与法治》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关注学生的价值引领,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重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应当加强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改变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新课改也在不断地深入。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渗透道德与法治知识,让这些知识陪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那么,在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普及的今天,如何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

《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设计有效的活动,引发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而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创设符合教材主题,充满生活化的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热情,活跃学习思维,激发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的材料越鲜明、越具体、越贴近学习者“经验”,体验的过程就越快捷、越深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如在学习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十一课《别伤着自己》的第一课时,书中设计以走迷宫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我就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明明的爸爸妈妈去上班了,明明就邀请丽丽和静静到家中一起玩,他们玩了一会儿,明明就拿起剪刀想要做手工,这时候问问明明这样做对吗?因为图中明明用的剪刀是安全剪刀,这样不容易伤害自己和别人,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很容易理解这样的行为是对的。过了一会儿,静静的手脏了,他把手洗干净,没有用毛巾擦干手,手还是湿的,就想看电视,于是就用湿手插电视上的插头,这样做可以吗?学生充分说,这样做是不对的,容易被电到等等。最后将书上的几幅图连成了一个明明、丽丽、静静在家玩耍的安全小故事。因为这是学生的真实生活,他们观察了、感受了,整节课就不用老师多说,孩子们通过创设的情境,在课堂的交流中,相互分享在家庭生活中,什么样的行为是危险的,说得头头是道,最后并且画在了书上。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学习感受。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都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也就是说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课本中的知识,然后通过布置作业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能力。事实上这种直接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活泼好动,是简单单纯的,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够提高效率,反而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教师不能只专注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改变教学视角,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规律。例如在开展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爱护我们的家园》这节课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中要有责任意识,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知道具体的保护环境的行为,并愿意在生活中尝试保护环境,我收集了一些关于风景图片、学生保护环境的图片,将这些图片展示在大家的眼前,然后引导小学生对这些图片进行观察,从他们的思维角度去看这些图片。小学生们对风景图片的兴趣很大,在他们欣赏的过程中我提出问题:这么美丽的风景,如果到处都能看见白色塑料袋,果皮等,你觉得怎么样?看看图片中的小朋友做得对吗?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图画来看出优美的环境是需要别人来保护的。然后教师在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知道具体的保护环境的行为,并愿意在生活中尝试保护环境,养成习惯。最后学生设计宣传语,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先让学生利用自身的思维去进行思考,然后在开展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特点。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认为“课程所涉及的活动与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组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摆正自己课堂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转变以往互不交流、互不理睬的学习方式,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头脑风暴当中寻找问题答案,升华学习过程。小组合作是当前普遍受到认可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4课《上学路上》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我让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过马路的时候没有车,遇到红灯很多人等不及绿灯就过马路了,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2)小明是一个很喜欢打篮球的孩子,上学的路上他一边走路一边拍篮球,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每个组给十分钟时间,要求他们不仅讨论出结论,并且一一陈述理由。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加深了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效果非常好。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有助于教师获得教学反馈,同时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学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达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上学路上》一课教学结束之后,我不是以书面成绩简单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而是根据学生本堂课参与度、小组合作效率、提堂提问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参与度越高,小组合作效率越高,回答问题正确率越高,最终获得的评分也就越高。除了我本人作为教师参与评价之外,我还请学生对自己本次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请小组成员彼此互评。这种多样化评价主体的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他们觉得自己也被当作课堂主人公,相当有成就感。评分完成之后,我挑选出得分最高的前三名同学,对他们进行了公开表扬,每人得到奖励,还鼓励其余学生向这三位同学看齐。学生羡慕极了,表示自己下次也要更努力学习,以获得大家的认可。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培养全体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价值取向。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贴近小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兴趣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同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教学理念,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程度的加剧,社会各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自然也就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职能。“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初中教育;。

学为中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对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多让学生获得新奇有趣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更好发展。例如,在讲到《我敬畏生命》一课时,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敬畏生命”的理论知识难免比较平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生命”相关的震撼画面或短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生命力的顽强,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学生受到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后,教师在引入课堂上与“敬畏生命”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大改善。此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初中生喜爱的趣味化教学方式如游戏、表演等,将理论化的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法治素质,便于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健康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活和实践,因此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过哪些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反思法律意识的淡薄将造成什么后果,最后法律在事件的解决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想制作成一个典型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以此让初中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情感素质和法治观念,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提高孩子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新趋向。首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阐述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随后对当前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在对问题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教育设置的初衷绝不仅仅在于提高孩子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更在于通过生动丰富的案例,使孩子们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丑现象建立一个基本的认知,教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引导小学生在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而为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高度活跃的阶段,道德观念也逐渐由他人管教向自律转变,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还十分肤浅,需要借助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来加深理解。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需避免一味枯燥的说教。而品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提倡将课本中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通过对学生讲述各类案例,使其深刻感受社会事件、事件人物的真实感受,从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情感中实现思想的感悟。

1.机械运用素材,生活化教学情境搭建路径不畅。

部分教师错误理解品德与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地位与作用,不是利用先进的理论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而是一味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堆砌教學案例上,认为准备大量案例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并未关注准备素材与教授内容的关系,也不去引导学生开展对案例的思考,甚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刻意编造“假、大、空”的案例。对于年龄偏小的小学生来说,只是抱着猎奇的心态看待这些案例,根本没有完全理解案例的教育意义,他们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反而容易产生厌学、逆反等不良心态,无益于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

2.偏重理论教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不畅。

虽然素质教育观念已深化改革,但在当前,我国人才选拔模式仍以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模式为主,因此,受升学率的影响,广大小学教师还是将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在课本内容上。具体到课堂教学上,虽然给学生讲述了部分生动有趣的案例,却并未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或是布置课外作业,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就仅停留在课堂学习中,当然无法用道德约束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是生活化教学难以奏效的又一重要原因。

3.缺乏有效激励,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是教师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更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同样受现行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品德与法治课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处于副科地位,老师在评价一个学生品行操守时,难免会受到其主课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一定不公平因素,难以发挥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1.结合生活实际搭建教学情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架构自己的生活化教案时,应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选择所要讲述的案例,同时通过课前的调查活动对海量案例进行筛选,保证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上学路上》的教学时,教师应针对学生上学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利用学生们提出上学路上发生过的安全问题来对案例素材进行筛选,找到教学与生活的共同点,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与生活是那么的贴近,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与道德素养的提高。

2.理论联系实际,全力畅通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特点,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引导、鼓励学生开展与教学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使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得到延伸。以《纸从哪里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在向学生讲述树木是造纸原材料和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后,组织学生开展植树节植树、节约用纸宣传等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着眼于学生行为习惯与品德养成的关系,既寓教于乐,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合作和实践能力。

3.深化完善学生道德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教师指导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品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全部学生一视同仁,深入考察学生日常道德表现,融合多元评价主体,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例如:可在《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将对学生人际关系评价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挖掘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道德动机,建立与学生平日人际交往能力挂钩的评价指标,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在实现教学评价的生活化的同时,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生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对小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教师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如理论脱离实际、素材堆砌、缺乏有效激励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从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增设生活实践等方面着手,畅通生活化教学相关路径,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本人在此就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大家共享,以便于相互交流、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几经改革,现在初中生学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老师们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改变,花费了不少气力。但效果不佳,学生们思想品德形成不尽如人意,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有效提高思政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教材、学校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为此,本人仅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各位同事交流探讨,以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潜心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辅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我在上课之前,还总是要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本班学生进行一些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情况等等。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再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等。打有准备之战,这样上起课来就会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也就会感兴趣许多。

如“教学珍爱生命”时,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如何防范各种险情”的知识、方法大比拼活动,让学生们课前搜集遇到各種险情时该如何做的相关知识、方法,然后在课堂上竞相展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演示“在发生地震时如何自救?”“火灾发生时怎样进行自我保护?”“进行体育运动时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伤害?”“当遇到有人求救时又该怎么办?”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思品课不仅是简单说教,同时也能教给他们一些生活的常识本领,也能使他们从中受益,获得有益的东西。

我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尝试了如下做法:

1.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资源,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在教育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做出相应的回答。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问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如讲授合理利用“网络”时,我提出如下问题:

(1)你每天都要上网吗?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长?

(2)你上网都会做些什么?

(3)遇到网络不良信息等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4)如果有网友要求与你见面你会如何处理?

针对上述提问,我会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并引导他们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

3.实际操作: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方法步骤,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品德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意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激发了自身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4.我们的教学要贴近生活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在教学“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在城市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如走出校园就会看到到处各式各样造型的高楼大厦,街上流动的是各式轿车,映入眼帘的是绿草红花,城市布局更加合理,特别是“三个万亩工程的实施”让保山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等等。这些同学们在课堂上是津津乐道,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我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了我区经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让他们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教师有爱心就是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学生。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上接受了,他才会信服这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喜欢,而导致在学习中不想学,故意与老师对着干,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责任心说的就是教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到教书育人。平常心要求我们要能客观地看待学生、家长;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客观的看待学校、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地位等,要有“不带半根草去”的常人之心。

在这点上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不同的问题则提问不同的学生;作业的要求、批改等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考试的要求也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这样才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形成“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4、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5、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6、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品德与社会是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班级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对原课程“品德”与“社会”的有机整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联系。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教学核心的课程。因而,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受文本范围的制约,教学时间不能受40分钟的限制,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与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走出课本,走进学生生活;走进社会,拓宽教学内容,把教学融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获得价值体验,实践道德标准。

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本为纲领,大胆的拓宽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观点认知、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文本的缺憾,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学会拒绝“不跟烟酒交朋友”后,学生了解了烟酒的害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吸烟酗酒的危害,我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因为抽烟酗酒产生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

学生a:去年的一天晚上,我家附近有位老爷爷抽烟,烟火掉在棉被上,酿成一场火灾,大火烧了被子、家具,老人也在大火中烧成重伤,损失惨重。

学生b:前年的冬天,我村的一位年青人在外面酗酒后开车回家,车子一头撞在电线杆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案。

学生c:……。

一件件实事,一桩桩惨案;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同学铭记了抽烟酗酒的危害,坚定了远离烟酒,并主动劝告父母不抽烟不酗酒的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现生活就是通过视频、表演还原事实真相,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信息,了解事物、看清事实、获得切身体验,增强认知,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的第1课只有一个地球的“家乡的环境”时,因为学生对家乡的过去只是停留在传说这一事物的表象上,没有见过,更没有体验。为了让学生看清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环境,体会到环境越来越恶劣,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我搜集了不少关于家乡环境的老照片,拍摄了对应的新照片,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时,让学生扮演父亲或母亲,把他们如何关爱自己一件事表演出来,体验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之情油然而生。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因此,我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把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

(一周后,学生交流自己调查到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和行为,以及节约用水的“金点子”。)。

学生a:学校厕所里的水龙头24小时开着,严重的浪费水资源。建议改成声控或感应水龙头。

学生b:庄稼地干了,农民伯伯浇地大多使用漫灌,耗时耗力,浪费资源,建议农民伯伯浇地使用喷灌技术。

学生c:可以用生活废水,拖地、冲马桶。

同学们知道节约用水仅凭一、两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事后,他们又起草了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节约用水的倡议,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节约用水的行动中来,为打造节水型社会做贡献。

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并高于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即生活”,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所谓想象力,就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不仅能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能想象出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正是由于具有想象力,人们才能不断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创造新知识、新产品,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从而成为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和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也指出:“想象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因为它使我们看到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

人类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例如,我国古代哲学典籍《庄子》一书中,许多深刻的哲理是通过想象力丰富的寓言来表达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提出“太阳中心说”前,曾想象“太阳坐在宝座上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分子结构理论研究中,把原子设想为一条条头尾相连的环形蛇,并由此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理论。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想象磁一定能产生电,之后通过9年实验,提出了电磁感应原理,并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的雏形。而元素周期表、万有引力、场、基因、多维空间等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也都是丰富想象力的结晶。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些老师会认为自己教了这么多年的书,都是这样的,怎么会有问题呢?熟不知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见识、思维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如果我们教师自己不跟进现在学生的思维,不与他们同步或超前,对学生想象力就难以做出正确评价,那么就会和学生格格不入,就难以引导学生想象,肯定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想象力。除了不断学习进修,还要多看儿童读物、科幻片、动画片等,并且课余时间要经常与孩子一起玩,互相交流。

2.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

要熟悉并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做到:促进学生想象由无意向有意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无序向有序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模糊向清晰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片面向全面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易变向稳定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单向向多向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顺向向顺逆灵活过渡。

3.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形象为基础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力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到实际中的活动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如何确立观察中心等等,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尽可能详细地说出观察到的情况,只有观察得仔细,才能想象得准确。

4.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

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才敢于去尽情想象。如跟学生讲话时,要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讲课时面带微笑,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要注意留给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的时间等等。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孩子们大胆进行想象。小学生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约束,产生一些离奇甚至荒谬的想法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在对其进行耐心引导与纠正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的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错误的想法可以纠正,但想象的积极性一旦消失,则无法换回。

5.要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想象的知识基础。

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儿童的知识范围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扩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活动为主的生活化的课程,许多知识来自于孩子的自我实践总结,这就要求孩子们有一定的思辩能力。比如在《风儿轻轻吹》《清新空气是个宝》等课教学中,不仅要对风、空气等概念要清楚,还需要引导孩子去发现“风”“空气”到底是什么,并与广泛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挥想象,使孩子们在抽象中认识这一概念,并懂得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生获得了坚实宽阔的知识基础,就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自由想象,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的,总结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纪中尤为重要。”而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习惯于坐等答案。久之,则形成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己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7.对学生的想象及时评价。

对想象正确、迅速给予鼓励,对有创见的要大力表扬,对不正确的及时纠正。学生表达想象结果的过程和教师评价过程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良好的手段和时机。在评价学生想象结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多表扬少批评。即使学生想错了,也要先表扬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然后再热情耐心地指出错在哪里,以保护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二是不能轻易否定学生想象的结果。如果把学生创造想象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对磁头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是极为不利的。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不能因循守旧,应因时因人,灵活运用,尽可能的选择最佳的方法和方式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之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雷.《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46页.

2.王雁.《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90页.

3.张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06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七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本人在此就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大家共享,以便于相互交流、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几经改革,现在初中生学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老师们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改变,花费了不少气力。但效果不佳,学生们思想品德形成不尽如人意,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有效提高思政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教材、学校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为此,本人仅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各位同事交流探讨,以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潜心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辅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我在上课之前,还总是要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本班学生进行一些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情况等等。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再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等。打有准备之战,这样上起课来就会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也就会感兴趣许多。

如“教学珍爱生命”时,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如何防范各种险情”的知识、方法大比拼活动,让学生们课前搜集遇到各種险情时该如何做的相关知识、方法,然后在课堂上竞相展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演示“在发生地震时如何自救?”“火灾发生时怎样进行自我保护?”“进行体育运动时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伤害?”“当遇到有人求救时又该怎么办?”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思品课不仅是简单说教,同时也能教给他们一些生活的常识本领,也能使他们从中受益,获得有益的东西。

我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尝试了如下做法:

1.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资源,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在教育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做出相应的回答。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问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如讲授合理利用“网络”时,我提出如下问题:

(1)你每天都要上网吗?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长?

(2)你上网都会做些什么?

(3)遇到网络不良信息等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4)如果有网友要求与你见面你会如何处理?

针对上述提问,我会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并引导他们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

3.实际操作: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方法步骤,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品德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意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激发了自身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4.我们的教学要贴近生活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在教学“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在城市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如走出校园就会看到到处各式各样造型的高楼大厦,街上流动的是各式轿车,映入眼帘的是绿草红花,城市布局更加合理,特别是“三个万亩工程的实施”让保山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等等。这些同学们在课堂上是津津乐道,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我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了我区经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让他们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教师有爱心就是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学生。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上接受了,他才会信服这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喜欢,而导致在学习中不想学,故意与老师对着干,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责任心说的就是教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到教书育人。平常心要求我们要能客观地看待学生、家长;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客观的看待学校、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地位等,要有“不带半根草去”的常人之心。

在这点上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不同的问题则提问不同的学生;作业的要求、批改等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考试的要求也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这样才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形成“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4、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5、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6、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

激活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同时,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后,学习行为会更加主动,个人在思想、道德、法治方面的素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对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情感教育方案,以便对学生的情感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集体生活成就我”的内容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就需要情感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向学生讲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班级、国家等集体力量和凝聚力的伟大之处,如发生重大事件如地震、疫情、洪灾时,正是由于国家集体力量的存在,才让灾区个人顺利度过难关,所以个人是要依存和服从集体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其教学目标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实践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生活化教学意识,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开发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加强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反思和理解,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实现学科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在“认识自己”的教学中,可以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优点、缺陷,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面对自己的素质缺陷该如何完善自我,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为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的支撑,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增加课程知识传授过程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教学中,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较为枯燥,这是教师可以多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制故事片,让学生在更多的真实案例中学习。如此一来,当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威胁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处理问题的良好意识。

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增强道德与法制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为,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教师要具备创新教学意识,敢于打破常规,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让课堂教学实现激活、激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互动,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兰明惠.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j].甘肃教育,2016(16)。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八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本人在此就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大家共享,以便于相互交流、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几经改革,现在初中生学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老师们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改变,花费了不少气力。但效果不佳,学生们思想品德形成不尽如人意,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有效提高思政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教材、学校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为此,本人仅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各位同事交流探讨,以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潜心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辅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我在上课之前,还总是要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本班学生进行一些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情况等等。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再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等。打有准备之战,这样上起课来就会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也就会感兴趣许多。

如“教学珍爱生命”时,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如何防范各种险情”的知识、方法大比拼活动,让学生们课前搜集遇到各種险情时该如何做的相关知识、方法,然后在课堂上竞相展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演示“在发生地震时如何自救?”“火灾发生时怎样进行自我保护?”“进行体育运动时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伤害?”“当遇到有人求救时又该怎么办?”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思品课不仅是简单说教,同时也能教给他们一些生活的常识本领,也能使他们从中受益,获得有益的东西。

我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尝试了如下做法:

1.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资源,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在教育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做出相应的回答。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问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如讲授合理利用“网络”时,我提出如下问题:

(1)你每天都要上网吗?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长?

(2)你上网都会做些什么?

(3)遇到网络不良信息等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4)如果有网友要求与你见面你会如何处理?

针对上述提问,我会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并引导他们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

3.实际操作: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方法步骤,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品德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意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激发了自身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4.我们的教学要贴近生活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在教学“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在城市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如走出校园就会看到到处各式各样造型的高楼大厦,街上流动的是各式轿车,映入眼帘的是绿草红花,城市布局更加合理,特别是“三个万亩工程的实施”让保山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等等。这些同学们在课堂上是津津乐道,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我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了我区经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让他们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教师有爱心就是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学生。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上接受了,他才会信服这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喜欢,而导致在学习中不想学,故意与老师对着干,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责任心说的就是教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到教书育人。平常心要求我们要能客观地看待学生、家长;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客观的看待学校、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地位等,要有“不带半根草去”的常人之心。

在这点上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不同的问题则提问不同的学生;作业的要求、批改等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考试的要求也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这样才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形成“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4、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5、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6、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九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初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面对现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背景,如何贯穿核心价值观理念,可见初中政治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我就对《让友谊之树常青》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敬请各位同仁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

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还有“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交往品质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和交往技能,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中学生的生活圈子逐渐扩展,由家庭延伸至校园、社会,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中学生也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教材在前一课感知“友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交友技巧,锻炼交友能力,培养交友智慧,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善于交往,主动寻找友谊,体验友情的快乐与美好。

(二)学情分析。

从情感、心理角度来讲,中学生非常在意并且重视同伴关系,希望得到友情的滋养。但碍于年龄小,社会经验少,性格脾气容易波动,缺少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在交友中难免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或烦恼,急需具体方法上的指点与情感上的渗透。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十

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1.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

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2.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的找秋天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学生从学校里的树叶变黄了、天气凉了……进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农民忙绿了;螃蟹肥了;蛐蛐唱歌了;秋风伴奏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养成。

3.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使他们对思品学习产生怀疑。因此,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时,就碰到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你的生活小区里遇到陌生人向你问路,而无论你怎样说他都不懂,那你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道德观念、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让他们进行探讨、辩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达到知行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程的重要作用。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当中,教师主要作为学生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则单纯的接受学习,这样便与我们所倡导的在教育学里面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了,其实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完成学生自己的学习责任,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就让学生在能力上独立自主,培养学生具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所以,我们不能让教育理论知识只是理念,而是要去实践理论,让我们的教育“活”起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创建更加高效的课堂。

道德与法制课程学习面的问题。第一,客观问题。道德与法制课程哲学知识相对抽象,面临很大的挑战,学生从直观上就产生恐惧心理,面对困难不敢尝试,甚至是时间紧张并没有太多时间进行探究。其次,考试大家都会考虑到学科的价值和分数所占的比率,所以很多学生从心理上就对道德与法制课程不够重视,学习主要重视语数外课程,教授道德与法制的老师有的学校都不是专业的老师,还有很多教学模式主要是生搬硬套,教师上课形式单一,局限与课本,一个道德与法制老师可能要教授很多个班级的课程,课程时间紧张急于应付,在课程的准备上也没有更多的下功夫。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学习课时本来就很少,学生学习科目多,不注重课下学习。第二,主观方面来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并不高,从心底里对于政治学科没有认同感。

(一)德政教育两者结合。

初中时期是学生心理、生理快速成长阶段,既渴望成长,又需要关爱,情绪、思想都相对的不稳定,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的建立,对于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事物都充满好奇,跃跃欲试,政治课程当中多出课程培养学生的品德树立。政治老师要从观念是对政治学科的重要性具有认同感,老师也要以身作则,上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品德培养,不分优生差生,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受到在政治课堂上的认同感。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教会学生自立自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妄自菲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要让学生更好投入到初中政治学习当中,老师要在教学当中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道德与法制的学习效率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够成熟,学习压力大,所以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学会多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抓住学生注意力,多媒体的教学设计不能空洞的全部是文字,这样的跟黑板教学相比也没有太多的优势,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区别于黑板的优势,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音乐、短文故事等,教学中多种方式配合使用,使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多经过视觉观察思考后再表达出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解过程,锻炼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政治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制学习兴趣爱好。在课堂当中,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反应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出调整。

(三)运动思维导图整合知识结构。

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并不是教师简单的将思维导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便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会学生更好的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关键所在。制作思维导图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制作思维导图时让学生要主动的學会动脑思考,开阔思维的发散空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爱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初中政治道德与法制的学习,思维导图可以运用的空间非常广泛。在课前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的时候便可将原有的知识和新的知识进行连接搭桥,既起到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又可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预习探究知识,发现学习中的疑问,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利于课堂学习中学习更加的有针对性。在课堂的学习中老师跟着老师思维导图的进行而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自己课前预习的思维导图做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运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更好的加工教材内容,加深知识理解,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制知识进行深层学习,形成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总要走向社会,高中政治学习,首先学生们要克服恐惧心理,努力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教师也要认真关心学生,耐心加以引导教育,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学习,课后复习等习惯都需要老师一步一个脚印的认真引导。课程当中,教师要发挥学生主导课堂的作用,给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和自主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政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本着责任、爱和关心,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道德与法制教师更要有一份历史的责任感,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打造优质的教师队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鄢淑清.浅谈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4(36).

[2]赖春跃.新课改下初中政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情感读本,2015(23).

《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道德与法治》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道德与法治》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道德与法治》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道德与法治》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道德与法治》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道德与法治》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这些现象导致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应试教育氛围浓。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道德与法治》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提高认识,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让《道德与法治》课,同时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让《道德与法治》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笔者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

2、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笔者认为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有下面几个方面: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性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里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平安回家》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

(2)、交互的动态讨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究,使课堂成为信息交流所。如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在从讲究营养、穿衣舒适简朴、锻炼身体的正面引导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不良的生活习惯还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使其交流互动,扩展认知范围,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行为,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样的情景表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取讲故事、听歌曲、情景朗读、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景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很受学生欢迎。这种教学形式学生能充分参与、积极表现,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意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可见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电化教学能将抽象的观点、道德观点形象化,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电教媒体能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选用典型事例声、像结合,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条件,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以“孝敬父母”为例,教学中,我安排学生们听一段截至网上的录音《给妈妈的一封信》。在时而深沉舒缓,时而高亢铿锵的钢琴声中,黎平对母亲那深情的话语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妈妈,那记载着辛勤劳动的白发和皱纹竟过早地爬上了你的头和脸,而那讨厌的病魔也终于缠上了你……。当录音机中传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发学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

希望县教研室对《道德与法治》也进行备课、听课、教研、反思。教育教学中实践的作用也异常关键,通过适当适量的社会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进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可见,弘扬人的实践性,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学校德育的明智选择。

摘要: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拓展的主要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自身拓展紧密联络,在现今的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受以往传统教育意识的影响,教师还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实践模式,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枕不高,没有达到很好地培育效果。如何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加强学生学习热枕、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是相关教育人员值得学习的问题。

在初中,学生处于思想成熟阶段,会受到各界影响,随着网络时代发展,学生了解到的信息也更多更繁杂,作为相关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与法制意识是必需的,这里首要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深层次需求性,随后提出几方面对策,在教学生活实践体现,希望能够增强领悟,并为相关的教学事业拓展助力。

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样既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又约束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思想,学生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所在,使得教育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往师生观念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惧怕教师的威严,甚至在课堂上对不懂得地方不敢进行提问,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黑板以及粉笔成为了课堂的主体部分,班级学生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运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没有将每个学生顾及到,在教学中也没有做到与实践相结合,所教授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一味的长篇大论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出现了教师讲课很认真,学生却没有得到所要掌握到的知识。那么,怎样将课堂教学发挥最大作用,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是众多教育者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

2.1不断的转变教师自身教学的观念。

新课标要求下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地调整和改革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注重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体系。新课标将原先的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希望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初中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道德与法制教师不断的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从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的观念。初中的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不断的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思想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注重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中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标准,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的调整,精益求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跟紧时代的步伐,强调价值观引领,充分的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2.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实际的如果能中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真正有效地实现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目标,就需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教学的目的,就需要注重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默契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就需要认识到自身即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还是学生的朋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应当注重多一些尊重和赏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注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自身关爱之心,在课堂中营造良好、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2.3引入道德模范实施教学,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初中政治教师对中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可多关注一些时政热点,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较好地融合,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经引入道德模范开展课程教学,可引起学生共鸣。比如,讲“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列举道德模范的事例进行导入,让学生感悟实际交往中落实的“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再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一位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的道德典型(具备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的人)。在此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之间协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再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从活动开始到故事分享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先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准则是什么,再根据实际情况梳理内容,并整理小故事。這完全是需要依赖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选择组织活动这种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名人故事,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换位思考具体指什么,日常生活中须多理解他人。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中学、高中甚至大学期间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实施有着较大的差异。好奇心强、认知接受能力较低以及教育管理可塑性较强等,是小学生固有的成长特点。在思想道德以及法治观念的学习方面,小学生与其它阶段的在校学生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小学生对于其生活的外在客观世界基本上还处于懵懂的认知时期,在人生观念以及德育观念的形成方面基本还处于空白认知状态,这就进一步凸显了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但由于我国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以及法治教育方面的实际教学经验较少,在相关教育活动开展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理论,导致在具体教学环节当中,教师的教学理论过于落后,教学内容设定的难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各种突出教学矛盾的存在,严重抑制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成效。

道德与法治相关课程内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一门单独设立的理论教学科目,其中涉及的教学内容不仅与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与小学生正在接受和学习的其他科目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这一鲜明的课程设定特征,就决定了教师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教学素养,就要实现自身相关知识内容教学工作的跨学科开展,使教学方式的应用和教学内容的设定不仅仅停留于课堂之内的道德理论化授课。

2.推崇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

相比对道德与法治理论性课业内容的背诵和记忆,小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观念。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课堂之上,就成为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3.应用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还可以将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更好地结合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以达到有效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性、养成良好道德与法治认知观念的教育目的。举个例子,同样是在教师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德育认知观念时,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划分协作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以“我们一起做”为主题的课堂动手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讲解爱心折纸方式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当中与其他成员一起合作完成爱心的折叠任务。在实践环节过后选出折叠任务的优胜组,派出小组代表为班级内其他同学讲解通过合作互助获得优胜的游戏心得。通过折纸实践小游戏的开展,学生能够通过实践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在深入体会团结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之上,实现自身道德与法治和核心素养的完善和发展。

4.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核心目标。

我们的课堂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时刻体现对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关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这是构建课堂新生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在学科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立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从学科特定内容出发,寻找到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联结点、触发点、落实点。如在《生活面面观》的设计中,我们可考虑结合“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要求,认真研究,梳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社会责任到身心健康的培养,从学会学习的能力到实践创新的能力都进行了认真的条分缕析,充分体现授课教师对于教材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及所教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共通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学单元内容的具体价值的准确把握。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着眼于《道德与法治》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每项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引导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学科核心目标,明确每项活动设计的意图与指向,帮助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从而为成为“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珍爱生命的人”。

5.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应重视课上合作交流。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与要求,能更好地使学习成为一种合作关系,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的能力。对于合作学习的重视,我们应深入地思考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效度。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应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而小组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学习时,我们应特别注意对合作学习的目的任务的要求、对小组的分工合作、职责的指导,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学习与能力的提高,使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其次,我们还应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质量也影响着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我们的课堂应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的认识从自己学习体验感悟出来,从实践中体验出来的,更好地引发个体与群体的思维碰撞。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出现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才会呈现出了动态的生命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社会教育教学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各个教学阶段各个科目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都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形势。小学是学生成长以及认知的初期发展阶段,负责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认知观念的教学重任。只有小学教师真正认识到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道德与法治观念中发挥的重要影响,才能采用科学的教学措施,提升教学质量。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思考课堂之于学生的意义与价值,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分享学习与成长。当能力、情感等成为教师着重关注的课堂学习内容时,“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教师将自己置身于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教师,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科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真正“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匠心独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去粉饰、表真情、除平淡、显生机,真正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体现出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更充分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金亚慧.对课堂教学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几点思考[j].學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

[2]文圆.中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思考——从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说起[j].学园,2015(2).

[3]张紫屏.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6(7):3-13.

品德与社会是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班级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对原课程“品德”与“社会”的有机整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联系。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教学核心的课程。因而,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受文本范围的制约,教学时间不能受40分钟的限制,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与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走出课本,走进学生生活;走进社会,拓宽教学内容,把教学融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获得价值体验,实践道德标准。

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本为纲领,大胆的拓宽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观点认知、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文本的缺憾,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学会拒绝“不跟烟酒交朋友”后,学生了解了烟酒的害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吸烟酗酒的危害,我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因为抽烟酗酒产生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

学生a:去年的一天晚上,我家附近有位老爷爷抽烟,烟火掉在棉被上,酿成一场火灾,大火烧了被子、家具,老人也在大火中烧成重伤,损失惨重。

学生b:前年的冬天,我村的一位年青人在外面酗酒后开车回家,车子一头撞在电线杆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案。

学生c:……。

一件件实事,一桩桩惨案;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同学铭记了抽烟酗酒的危害,坚定了远离烟酒,并主动劝告父母不抽烟不酗酒的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现生活就是通过视频、表演还原事实真相,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信息,了解事物、看清事实、获得切身体验,增强认知,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的第1课只有一个地球的“家乡的环境”时,因为学生对家乡的过去只是停留在传说这一事物的表象上,没有见过,更没有体验。为了让学生看清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环境,体会到环境越来越恶劣,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我搜集了不少关于家乡环境的老照片,拍摄了对应的新照片,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时,让学生扮演父亲或母亲,把他们如何关爱自己一件事表演出来,体验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之情油然而生。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因此,我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把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

(一周后,学生交流自己调查到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和行为,以及节约用水的“金点子”。)。

学生a:学校厕所里的水龙头24小时开着,严重的浪费水资源。建议改成声控或感应水龙头。

学生b:庄稼地干了,农民伯伯浇地大多使用漫灌,耗时耗力,浪费资源,建议农民伯伯浇地使用喷灌技术。

学生c:可以用生活废水,拖地、冲马桶。

同学们知道节约用水仅凭一、两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事后,他们又起草了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节约用水的倡议,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节约用水的行动中来,为打造节水型社会做贡献。

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并高于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即生活”,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摘要: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所有,我们应该狠抓品德,良好的品德才能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跑得更快,而培养良好的品德要从小抓起,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从孩子们的生活点滴抓起,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培养他们品德的机会,只有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出发,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课程理念为指导。

关键词:良好品德、生活实际、歌唱赏照促情、生活体验、小豌豆大道理。

品德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张名片,有品德之人方能成就大业,孔孟也提到礼义廉耻,也就是我们的品德修养,讲求做人处世的道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持。一个人将来的成功失败,思想品德是很重要的。那些犯下杀人抢劫等滔天大罪的犯罪份子,不就是因为思想品德出了问题,才走歪路的?只要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学做人、做好人,所以,思想品德是做人的准则。

总之,我们都必须拥有良好的品德。如果孩子从小品德就被培养得比较好,那么长大以后一般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孩子们就如同小树苗,小的时候千万不能让它长弯曲了,一旦弯曲,那么长大以后就很难长直了。因此,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但小学生,他们并不怎么懂事,很多时候就需要我们就更要花更多的时间,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时时刻刻培养他们的品行,这需要打持久战,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不仅仅是品德与社会老师的艰巨任务,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这样的责任,让我们每一位孩子都拥有良好的品德,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也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从何来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呢?

品德与社会这门教材里面讲了很多方面,其实,我总结一下就是从我们生活点滴,联系生活实际来教育孩子,培养他们的品德。

1、从熟悉的生活中歌唱促孝心。

平时学生们都比较喜欢听歌曲,所有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个特点,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来激发孩子们不管何时都要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如学习我的一家人这一课时时,可以选择让爱住我家这类亲情歌曲,让学生和着音乐一起唱,在歌唱中感受父母为我们的付出,体会家庭的温暖。学习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时,让学生和着音乐唱我的好妈妈、好爸爸这类亲情歌曲,在歌中体会爸爸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引导孩子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亲,怎样做个好孩子。

2、观赏生活照片促情。

品德社会课教学过程中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生们通过自己熟悉的照片,回顾家庭生活的点滴,这样就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家人养育我长大时,看照片讲述当时的情景,回忆自己在父母长辈关爱下长大的经历。直观形象地了解长辈为我们健康成长付出的辛苦,体会他们对自己寄予的希望和培养教育自己的苦恼,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同时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关爱家人的教育,告诉他们要尽量少让家人为自己操心,少给家人添麻烦学会用实际行动去表达对家人的爱。

3、从生活体验学交朋友。

在新朋友新伙伴这一课“怎样交朋友”这一环节,可以先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在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滋润地感悟出和同学相处要谦让有礼貌,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友爱,交朋友要互相帮助的道理。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做到统筹把握。

4、从小豌豆到大道理。

记得有一次,我班的孩子要上一节常识课需要到豌豆,为了上好课,我要求学生提前买好豆子。上课了,我要同学们拿出豆子,可是,同学们都没有把豆子带到学校里来,这时,有一位孩子拿出自己的一大袋豆子,给了我,我让他把自己的豆子平均分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按照书上所说的去做实验,观察,结果,这一大袋豆子有了非常大的作用,帮助同学们去完成这一实验,真不错!于是我就借此表扬这位孩子,同时教育孩子们我们的好东西是可以相互分享的,同时我们在分享的过程中也能够体会到快乐,一个人的快乐一旦分享后就可以划分出很多分快乐,所谓独乐了不如众乐乐。

实验结束了,我就发现班上有部分孩子就顺手将豆子扔在了地上,而有些孩子就自觉的将豆子扔在了教室的垃圾桶了。于是我就针对这种现象,表扬了做得正确的孩子们,对于乱扔的孩子做出了批评,并责罚他们把这一周的教室卫生都包了。本来被我惩罚的孩子们先很抱怨我,后来我就给他们说道理:“我们要做一名有修养的合格学生,如果我们所有人都这样随地乱扔垃圾,那我们的校园会是什么样,我们的家会是什么样,我们公园会是什么样,那我们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我们的天空会是什么样,……”连续问了那么多,这几个孩子闷不吭声了,于是我接着教育说“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不破坏花草树木,不破坏公共财物等等,只有拥有好的品行,我们才是一位好孩子,这样的我们才能在发光发亮……”。等我说完以后那些孩子也都接受了,并表示非常乐意打扫班上的卫生。借此对于他们承认了错误,我又顺势的表扬了他们一番,因为知错能认错,最后能够改错,这也是我们良好品德的一门课程,这些孩子做到了。

放学后,那个拿豆子出来的孩子突发奇想,把那些做观察实验多出来的豌豆一颗有一颗地种进了学校的一小块空土壤里,那时侯,我还不知道他这样做了。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眨眼的功夫,一个月过去了。有一天,孩子一到学校就拉着我去那块空土壤走去,这是一颗豌豆,是他在一个月前种下去的,刚开始的时候,一点动静也没有,过了几天,慢慢地,慢慢地小豌豆就发芽了,过了一个星期开始抽枝展叶,越长越大,他在给我说着的同时心里别提多高兴啦!”我听了后心里非常激动,然后语重心长地对那孩子说:“孩子,你懂事多了,真了不起。你知道吗?现在我们国家的树木被大量砍伐,一些山区遇到下大雨,就会造成泥土流失,害得一些人家被冲垮了房子,变得无家可归……孩子听到这里,不由得一颤,脸上露出一副可惜的表情。“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孩子高声答到:“是因为树木都被砍伐,如果没有砍掉,树木的茎会牢牢“抓”住泥土,这样就不会造成泥土流失了。”“对,所以,我们要多植树,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灾害的发生,还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所以,你的这种做法很对,到时候再到更多的地方去种树,就更好了。还有,你拥有一种废物利用的好品德,利用已发芽的豌豆种子,不仅很环保,而且最重要的是你的智慧,你懂得勤俭节约,这很好,要保持,知道吗?”只见孩子点点头,心领神会。我想:孩子,我祝愿你能像这豌豆一样,和它一起茁壮成长!美好的生活需要美好的思想品德来衬托,美好的生活更需要美好的思想品德来呵护。但愿中国能拥有品德,延续品德,创造品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是我没有列举出来的,有很多我没有发现的方法。但不管怎么说,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生活的点滴,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课程理念为指导,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关注社会生活中与孩子内心世界的冲突,激发孩子们心中积淀的生活经验,努力使道德知识、道德意识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得到孩子的认同,使知识的种子、道德的意识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在孩子的心灵中生根、开花、结果,着力提高思想品德的实效。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中学、高中甚至大学期间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实施有着较大的差异。好奇心强、认知接受能力较低以及教育管理可塑性较强等,是小学生固有的成长特点。在思想道德以及法治观念的学习方面,小学生与其它阶段的在校学生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小学生对于其生活的外在客观世界基本上还处于懵懂的认知时期,在人生观念以及德育观念的形成方面基本还处于空白认知状态,这就进一步凸显了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但由于我国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以及法治教育方面的实际教学经验较少,在相关教育活动开展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理论,导致在具体教学环节当中,教师的教学理论过于落后,教学内容设定的难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各种突出教学矛盾的存在,严重抑制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成效。

道德与法治相关课程内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一门单独设立的理论教学科目,其中涉及的教学内容不仅与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与小学生正在接受和学习的其他科目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这一鲜明的课程设定特征,就决定了教师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教学素养,就要实现自身相关知识内容教学工作的跨学科开展,使教学方式的应用和教学内容的设定不仅仅停留于课堂之内的道德理论化授课。

2.推崇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

相比对道德与法治理论性课业内容的背诵和记忆,小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观念。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课堂之上,就成为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3.应用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还可以将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更好地结合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以达到有效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性、养成良好道德与法治认知观念的教育目的。举个例子,同样是在教师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德育认知观念时,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划分协作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以“我们一起做”为主题的课堂动手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讲解爱心折纸方式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当中与其他成员一起合作完成爱心的折叠任务。在实践环节过后选出折叠任务的优胜组,派出小组代表为班级内其他同学讲解通过合作互助获得优胜的游戏心得。通过折纸实践小游戏的开展,学生能够通过实践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在深入体会团结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之上,实现自身道德与法治和核心素养的完善和发展。

4.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核心目标。

我们的课堂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时刻体现对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关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这是构建课堂新生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在学科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立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从学科特定内容出发,寻找到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联结点、触发点、落实点。如在《生活面面观》的设计中,我们可考虑结合“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要求,认真研究,梳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社会责任到身心健康的培养,从学会学习的能力到实践创新的能力都进行了认真的条分缕析,充分体现授课教师对于教材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及所教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共通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学单元内容的具体价值的准确把握。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着眼于《道德与法治》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每项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引导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学科核心目标,明确每项活动设计的意图与指向,帮助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从而为成为“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珍爱生命的人”。

5.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应重视课上合作交流。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与要求,能更好地使学习成为一种合作关系,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的能力。对于合作学习的重视,我们应深入地思考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效度。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应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而小组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学习时,我们应特别注意对合作学习的目的任务的要求、对小组的分工合作、职责的指导,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学习与能力的提高,使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其次,我们还应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质量也影响着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我们的课堂应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的认识从自己学习体验感悟出来,从实践中体验出来的,更好地引发个体与群体的思维碰撞。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出现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才会呈现出了动态的生命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三、聚焦核心素养,构建课堂教学的新生态。

在社会教育教学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各个教学阶段各个科目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都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形势。小学是学生成长以及认知的初期发展阶段,负责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认知观念的教学重任。只有小学教师真正认识到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道德与法治观念中发挥的重要影响,才能采用科学的教学措施,提升教学质量。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思考课堂之于学生的意义与价值,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分享学习与成长。当能力、情感等成为教师着重关注的课堂学习内容时,“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教师将自己置身于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教师,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十一

[摘要]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程度的加剧,社会各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自然也就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职能。“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初中教育;。

学为中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树立“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二、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对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多让学生获得新奇有趣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更好发展。例如,在讲到《我敬畏生命》一课时,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敬畏生命”的理论知识难免比较平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生命”相关的震撼画面或短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生命力的顽强,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学生受到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后,教师在引入课堂上与“敬畏生命”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大改善。此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初中生喜爱的趣味化教学方式如游戏、表演等,将理论化的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开展“学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法治素质,便于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健康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活和实践,因此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过哪些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反思法律意识的淡薄将造成什么后果,最后法律在事件的解决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想制作成一个典型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以此让初中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情感素质和法治观念,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十二

《道德与法治》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关注学生的价值引领,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重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应当加强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改变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新课改也在不断地深入。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渗透道德与法治知识,让这些知识陪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那么,在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普及的今天,如何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

《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设计有效的活动,引发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而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创设符合教材主题,充满生活化的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热情,活跃学习思维,激发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的材料越鲜明、越具体、越贴近学习者“经验”,体验的过程就越快捷、越深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如在学习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十一课《别伤着自己》的第一课时,书中设计以走迷宫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我就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明明的爸爸妈妈去上班了,明明就邀请丽丽和静静到家中一起玩,他们玩了一会儿,明明就拿起剪刀想要做手工,这时候问问明明这样做对吗?因为图中明明用的剪刀是安全剪刀,这样不容易伤害自己和别人,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很容易理解这样的行为是对的。过了一会儿,静静的手脏了,他把手洗干净,没有用毛巾擦干手,手还是湿的,就想看电视,于是就用湿手插电视上的插头,这样做可以吗?学生充分说,这样做是不对的,容易被电到等等。最后将书上的几幅图连成了一个明明、丽丽、静静在家玩耍的安全小故事。因为这是学生的真实生活,他们观察了、感受了,整节课就不用老师多说,孩子们通过创设的情境,在课堂的交流中,相互分享在家庭生活中,什么样的行为是危险的,说得头头是道,最后并且画在了书上。

二、改变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学习感受。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都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也就是说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课本中的知识,然后通过布置作业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能力。事实上这种直接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活泼好动,是简单单纯的,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够提高效率,反而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教师不能只专注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改变教学视角,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规律。例如在开展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爱护我们的家园》这节课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中要有责任意识,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知道具体的保护环境的行为,并愿意在生活中尝试保护环境,我收集了一些关于风景图片、学生保护环境的图片,将这些图片展示在大家的眼前,然后引导小学生对这些图片进行观察,从他们的思维角度去看这些图片。小学生们对风景图片的兴趣很大,在他们欣赏的过程中我提出问题:这么美丽的风景,如果到处都能看见白色塑料袋,果皮等,你觉得怎么样?看看图片中的小朋友做得对吗?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图画来看出优美的环境是需要别人来保护的。然后教师在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知道具体的保护环境的行为,并愿意在生活中尝试保护环境,养成习惯。最后学生设计宣传语,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先让学生利用自身的思维去进行思考,然后在开展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特点。

三、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认为“课程所涉及的活动与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组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摆正自己课堂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转变以往互不交流、互不理睬的学习方式,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头脑风暴当中寻找问题答案,升华学习过程。小组合作是当前普遍受到认可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4课《上学路上》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我让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过马路的时候没有车,遇到红灯很多人等不及绿灯就过马路了,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2)小明是一个很喜欢打篮球的孩子,上学的路上他一边走路一边拍篮球,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每个组给十分钟时间,要求他们不仅讨论出结论,并且一一陈述理由。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加深了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效果非常好。

四、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有助于教师获得教学反馈,同时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学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达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上学路上》一课教学结束之后,我不是以书面成绩简单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而是根据学生本堂课参与度、小组合作效率、提堂提问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参与度越高,小组合作效率越高,回答问题正确率越高,最终获得的评分也就越高。除了我本人作为教师参与评价之外,我还请学生对自己本次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请小组成员彼此互评。这种多样化评价主体的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他们觉得自己也被当作课堂主人公,相当有成就感。评分完成之后,我挑选出得分最高的前三名同学,对他们进行了公开表扬,每人得到奖励,还鼓励其余学生向这三位同学看齐。学生羡慕极了,表示自己下次也要更努力学习,以获得大家的认可。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培养全体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价值取向。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贴近小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兴趣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同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教学理念,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十三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

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必然有害无益。

因此,在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适应社会。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十四

[摘要]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程度的加剧,社会各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自然也就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职能。“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初中教育;

学为中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对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多让学生获得新奇有趣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更好发展。例如,在讲到《我敬畏生命》一课时,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敬畏生命”的理论知识难免比较平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生命”相关的震撼画面或短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生命力的顽强,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学生受到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后,教师在引入课堂上与“敬畏生命”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大改善。此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初中生喜爱的趣味化教学方式如游戏、表演等,将理论化的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法治素质,便于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健康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活和实践,因此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过哪些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反思法律意识的淡薄将造成什么后果,最后法律在事件的解决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想制作成一个典型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以此让初中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情感素质和法治观念,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连常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3)。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十五

论文通常用来指在各个学术领域进行研究并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论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拓展的主要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自身拓展紧密联络,在现今的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受以往传统教育意识的影响,教师还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实践模式,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枕不高,没有达到很好地培育效果。如何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加强学生学习热枕、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是相关教育人员值得学习的问题。

在初中,学生处于思想成熟阶段,会受到各界影响,随着网络时代发展,学生了解到的信息也更多更繁杂,作为相关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与法制意识是必需的,这里首要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深层次需求性,随后提出几方面对策,在教学生活实践体现,希望能够增强领悟,并为相关的教学事业拓展助力。

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样既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又约束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思想,学生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所在,使得教育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往师生观念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惧怕教师的威严,甚至在课堂上对不懂得地方不敢进行提问,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黑板以及粉笔成为了课堂的主体部分,班级学生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运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没有将每个学生顾及到,在教学中也没有做到与实践相结合,所教授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一味的长篇大论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出现了教师讲课很认真,学生却没有得到所要掌握到的知识。那么,怎样将课堂教学发挥最大作用,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是众多教育者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

2.1不断的转变教师自身教学的观念。

新课标要求下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地调整和改革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注重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体系。新课标将原先的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希望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初中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道德与法制教师不断的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从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的观念。初中的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不断的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思想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注重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中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标准,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的调整,精益求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跟紧时代的步伐,强调价值观引领,充分的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2.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实际的如果能中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真正有效地实现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目标,就需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教学的目的,就需要注重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默契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就需要认识到自身即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还是学生的朋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应当注重多一些尊重和赏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注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自身关爱之心,在课堂中营造良好、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2.3引入道德模范实施教学,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初中政治教师对中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可多关注一些时政热点,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较好地融合,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经引入道德模范开展课程教学,可引起学生共鸣。比如,讲“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列举道德模范的事例进行导入,让学生感悟实际交往中落实的“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再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一位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的道德典型(具备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的人)。在此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之间协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再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从活动开始到故事分享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先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准则是什么,再根据实际情况梳理内容,并整理小故事。這完全是需要依赖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选择组织活动这种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名人故事,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换位思考具体指什么,日常生活中须多理解他人。

所谓想象力,就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不仅能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能想象出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正是由于具有想象力,人们才能不断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创造新知识、新产品,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从而成为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和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也指出:“想象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因为它使我们看到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

人类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例如,我国古代哲学典籍《庄子》一书中,许多深刻的哲理是通过想象力丰富的寓言来表达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提出“太阳中心说”前,曾想象“太阳坐在宝座上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分子结构理论研究中,把原子设想为一条条头尾相连的环形蛇,并由此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理论。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想象磁一定能产生电,之后通过9年实验,提出了电磁感应原理,并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的雏形。而元素周期表、万有引力、场、基因、多维空间等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也都是丰富想象力的结晶。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些老师会认为自己教了这么多年的书,都是这样的,怎么会有问题呢?熟不知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见识、思维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如果我们教师自己不跟进现在学生的思维,不与他们同步或超前,对学生想象力就难以做出正确评价,那么就会和学生格格不入,就难以引导学生想象,肯定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想象力。除了不断学习进修,还要多看儿童读物、科幻片、动画片等,并且课余时间要经常与孩子一起玩,互相交流。

2.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

要熟悉并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做到:促进学生想象由无意向有意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无序向有序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模糊向清晰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片面向全面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易变向稳定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单向向多向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顺向向顺逆灵活过渡。

3.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形象为基础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力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到实际中的活动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如何确立观察中心等等,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尽可能详细地说出观察到的情况,只有观察得仔细,才能想象得准确。

4.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

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才敢于去尽情想象。如跟学生讲话时,要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讲课时面带微笑,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要注意留给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的时间等等。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孩子们大胆进行想象。小学生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约束,产生一些离奇甚至荒谬的想法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在对其进行耐心引导与纠正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的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错误的想法可以纠正,但想象的积极性一旦消失,则无法换回。

5.要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想象的知识基础。

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儿童的知识范围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扩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活动为主的生活化的课程,许多知识来自于孩子的自我实践总结,这就要求孩子们有一定的思辩能力。比如在《风儿轻轻吹》《清新空气是个宝》等课教学中,不仅要对风、空气等概念要清楚,还需要引导孩子去发现“风”“空气”到底是什么,并与广泛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挥想象,使孩子们在抽象中认识这一概念,并懂得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生获得了坚实宽阔的知识基础,就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自由想象,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的,总结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纪中尤为重要。”而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习惯于坐等答案。久之,则形成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己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7.对学生的想象及时评价。

对想象正确、迅速给予鼓励,对有创见的要大力表扬,对不正确的及时纠正。学生表达想象结果的过程和教师评价过程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良好的手段和时机。在评价学生想象结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多表扬少批评。即使学生想错了,也要先表扬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然后再热情耐心地指出错在哪里,以保护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二是不能轻易否定学生想象的结果。如果把学生创造想象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对磁头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是极为不利的。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不能因循守旧,应因时因人,灵活运用,尽可能的选择最佳的方法和方式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之达到最佳的效果。

现在的新课标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道德与法治》更使人耳目一新,它突出的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通过一年多的教学试验,我明白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以儿童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但使学生在兴趣、愉快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知识、培养品质,也给教师注入了更多、更新的活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仍有些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道德与法治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形式。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反差。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这些问题,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思考与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学生生活知识,提高其适应与创造生活能力,确立其积极生活态度,形成其健康人格为宗旨,通过教师的组织、参与、指导、帮助,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真正使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确立起健康向上、合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活理念,优化其生活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构建起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让小学思品课教学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让小学思品教育成为回归生活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作为一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过程中,我针对我班学生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放心。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说:“我长大了,我学习了很多知识,我行的,你就让我做吧。”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爸爸、妈妈倒水。”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爷爷、奶奶捶背。”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再现生活情景,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儿童的眼光看社会,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

学生平日里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样,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生活场景,学生肯定会情趣盎然,再次得到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体验、感悟,进一步明确生活中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3)走进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育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

(4)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展开。

要改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不同题材的主题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经过这些年教学的打磨,临沂市探索出以下两种较为有效的教学对策:“历史与文化题材”教学策略和“地理与环境题材”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有关历史与文化题材的内容,都是以某一特定的“散点”事件出现的,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以事带史、以人带史,折射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我国近代的屈辱史、抗争史以及人类的文明遗产,没有系统完整的历史事件发展脉络。对于历史知识教学,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不应教给学生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而应呈现给学生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蕴涵人类经验的历史要成为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让儿童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将部分地理题材的内容吸纳其中,地理题材仅涉及了一些简单的地图知识和区域地理内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小学品德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体验活动的过程。

题材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方法就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周吃透教材,从德育资源库中搜集必用资料,并布置学生预习,引领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提出困惑,教师适当指导探究方法。课中老师根据策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有所“感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或深化认识,提升情感进而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广阔的地理空间。

(4)触动学生幼小心灵,让良好品德引领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因此,在上课前,我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小学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容与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资源,而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社会”进入课堂奠定基础。因为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新课程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通过生活学会生活,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让品德教学真正地突显出它的有效性。要想真正教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三者密不可分。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本人在此就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大家共享,以便于相互交流、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几经改革,现在初中生学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老师们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改变,花费了不少气力。但效果不佳,学生们思想品德形成不尽如人意,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有效提高思政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教材、学校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为此,本人仅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各位同事交流探讨,以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潜心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辅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我在上课之前,还总是要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本班学生进行一些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情况等等。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再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等。打有准备之战,这样上起课来就会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也就会感兴趣许多。

如“教学珍爱生命”时,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如何防范各种险情”的知识、方法大比拼活动,让学生们课前搜集遇到各種险情时该如何做的相关知识、方法,然后在课堂上竞相展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演示“在发生地震时如何自救?”“火灾发生时怎样进行自我保护?”“进行体育运动时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伤害?”“当遇到有人求救时又该怎么办?”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思品课不仅是简单说教,同时也能教给他们一些生活的常识本领,也能使他们从中受益,获得有益的东西。

我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尝试了如下做法:

1.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资源,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在教育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做出相应的回答。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问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如讲授合理利用“网络”时,我提出如下问题:

(1)你每天都要上网吗?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长?

(2)你上网都会做些什么?

(3)遇到网络不良信息等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4)如果有网友要求与你见面你会如何处理?

针对上述提问,我会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并引导他们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

3.实际操作: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方法步骤,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品德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意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激发了自身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4.我们的教学要贴近生活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在教学“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在城市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如走出校园就会看到到处各式各样造型的高楼大厦,街上流动的是各式轿车,映入眼帘的是绿草红花,城市布局更加合理,特别是“三个万亩工程的实施”让保山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等等。这些同学们在课堂上是津津乐道,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我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了我区经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让他们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教师有爱心就是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学生。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上接受了,他才会信服这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喜欢,而导致在学习中不想学,故意与老师对着干,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责任心说的就是教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到教书育人。平常心要求我们要能客观地看待学生、家长;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客观的看待学校、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地位等,要有“不带半根草去”的常人之心。

在这点上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不同的问题则提问不同的学生;作业的要求、批改等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考试的要求也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这样才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形成“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4、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5、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6、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适当进行角色的互换。其次,适合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若是学生的兴趣点比较低,教师就需要究其原因,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应,明确地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改变沉闷的课堂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对教学的内容,面对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研究各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教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吴宁.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的方向与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5(8).

[2]王烨,阳叶青.从道德与法律关系看社会治理[j].人民论坛,2014(35).

[3]王秋波.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故事),2016(12).

[4]张翠梅.公民德性的三维建构与法治秩序生成[j].学术交流,2014(11).

[5]王智慧.“法治中国”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5(25).

[摘要]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程度的加剧,社会各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自然也就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职能。“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初中教育;。

学为中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对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多让学生获得新奇有趣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更好发展。例如,在讲到《我敬畏生命》一课时,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敬畏生命”的理论知识难免比较平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生命”相关的震撼画面或短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生命力的顽强,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学生受到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后,教师在引入课堂上与“敬畏生命”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大改善。此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初中生喜爱的趣味化教学方式如游戏、表演等,将理论化的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法治素质,便于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健康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活和实践,因此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过哪些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反思法律意识的淡薄将造成什么后果,最后法律在事件的解决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想制作成一个典型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以此让初中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情感素质和法治观念,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课改全面推行的今天,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凸现出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弊端,那就是“重说教”、“轻实践”,因而造成学生“知”“行”脱节、“说”“做”不一。其实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的学科,作者旨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开放性导课,开放性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形式四方面着手,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实现知行的统一。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社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

1、音乐渲染。针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容易被新异的刺激吸引这一特点,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能很快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劳动光荣》一课,教师可播放《劳动光荣》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并跟唱,在学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后,教师可顺势揭示课题。

2、实验操作。运用实验操作法有利于学生在动手、动脑操作中,很自然地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3、趣味游戏。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通过设计学生容易参与、趣味性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入课堂学习。

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利用电教媒体、讲述故事、实物演示、小品表演、猜测谜语等,如果教师能在"趣"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就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各种导入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灵活,交替地运用,才会使学生感到新鲜,使新课充满活力,从而达到开放性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1、教材内容向生活开放。

事实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因此,只有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

2、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说明只有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因此我本着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的思想进行教学。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品社课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更应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应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为此,笔者认为教者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种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坦露一切,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要实施开放化、活动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1、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台上台下"式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妨改为"茶馆式",即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团团围坐,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推选出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活动成果;也可改成组与组竞赛的"对垒"式。

2、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被激活,让每个孩子的情感都受到激发,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茶馆式"教学模式就为人人参与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进行评价是品社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评价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特别是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测试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几年我在评价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改革,通过尝试"开放性"的品德评价机制,明显提高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1、调整评价目标。

教师对学生在思品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关注生活和社会程度。

2、充实评价内容。

在思品活动中,评价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掌握,侧重于"再认、再现能力";评价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能力侧重于合作能力及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正确与否侧重于平时活动中的态度、真实表现及是否关注社会。

3、尝试开放性品德成绩测试。

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闭卷测试或开卷测试而言的,即测试内容、测试时间、测试地点都开放。它无须教师或其他人员监考,不要求学生在教室或统一地点答题,测试时间长达一天。一天内若因调查、了解或实践活动影响了答题,时间还可延长,直到做完为止。

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的开放性,必将引起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变化,从而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育人教育。当然,开放的内涵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地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学校道德与法治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德育的加强,离不开教师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专业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言行和道德意识要提高。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地做好以下工作。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他不能满足学历和原始知识的要求。他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适应发展的需要。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教师才能理解、类比、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教学生动有趣,方便熟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往往很难跟上形势的发展。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吸收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时俱进。不断反思教育,学习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愿意接受。我听学生说:“老师,我本来对道德与法治没兴趣,我喜欢你的课,我对道德与法治课感兴趣。”我经常买书,无论是在教育还是教学中,或是杂志、电视新闻、心理访谈等。他们经常与社会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人交流,并在课堂上使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再加上我自己丰富的经验,经常用我自己的经验来倾听学生的心声,能如此有效。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必须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勇于反思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好的思想教育方法,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每节课结束后,我会写一两句关于我的课的话,不断地反思和提醒自己,学生们对这节课的反应如何?我很关心班上学生的一句话。我记得那天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悄悄地说:“老师,不能再这样了。”原来,我上课的时候,备课有时不能按时完成。听到这句话后,我把它写在课本的准备工作中提醒自己。真的不能再这样了。这是教学要求,体现了自己教学的不足。虽然我做不到,但我经常想我仍然可以做到。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更和谐,学生不怨恨,有刺激,也要记下来。

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榜样,用高尚的言行来促进学生的精神修养。这就要求教师:(1)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能说出来误导学生。(2)在行为上,教师应始终是好的教师,并要求学生这样做。教师应该首先这样做。我记得有一次我让我的学生去社会实践,我总是和他们在一起。当我犯错误时,学生们可以帮助我立即改正错误。当我说的普通话不正确时,学生们可以及时指出…这些都是我近年来的收获。每隔一段时间,我会让学生们提出建议。当学生们评论我的作业时,我写了一句话:“谢谢你给我这么好的建议。”学生们有什么意见?因为我能正确处理,学生也深受影响。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违纪了。当时,我不知道是谁,但我说犯错没关系。只要我们承认并及时纠正,我们都会原谅他。之后,一些学生站了起來。当时,我真的很高兴我不用一个一个地去检查。我可能会因为找不到而感到尴尬。

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专业、个性。有些教师总是愿意为学生“思考”,往往忽视学生的权利,认为自己对学生有益,而学生的权利却微不足道。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随便把学生的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学生不可避免地感到疲倦和厌恶。曾经在九年级的班上,因为中考只是一个年级,学生不太在乎。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觉得他对听课不感兴趣,所以他抄了英文笔记。当时我很生气。我在同学面前把她的笔记本撕成两半。突然,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因为我一般不会生气。继续完成课后的内容,和同学们交流,了解她的想法,我向她道歉,“我不应该撕笔记本,“学生们也承认了她的错误。后来,当我在课堂上的时候,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他们道歉。有些学生不明白,我解释说老师犯了错误。这样,我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所以同学们对我有什么心理上的话要说,请给他们我的建议。我尊重学生,学生也尊重我,不管他们是否在课堂上,他们都离我很近。即使我在学校累了,只要我和同学们相处融洽,就不会有烦恼。只要学生们看着我的脸色不好,他们就会说老师不应该太累,多休息,多保重自己的健康。

只有当老师乐观向上,学生才会愿意接近老师接受教育,才会感染到学生的幸福感。当然,教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麻烦和不满意,很难保持愉快的心情。但只要我们专注于学生,教导和教育人们,无私地工作,努力在学生面前放弃懊恼,调节他们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给学生带来微笑。经常去学生那里看,关心学生的痛痒,和学生打成一片。在一个班上,两个学生为座位上的一点小事吵架。当时,我也很生气。我的脸沉了下去,很不高兴。学生们都说,请老师不要生气了,生气会变老。我一听,我立刻调整我的情绪,继续我的课。下课后,我独自和学生们交谈。之后,我对学生们说谢谢。这样,我和学生相处得很好。

总而言之,“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教师往往对学生有一种亲和力,并且能事半功倍。快乐的教师是教育和教学的快乐,学生是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蒋丽,吉世萍,潘思朴.农村新形势下政治老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j].中小学教育,2010.

[2]卢红.刘桂梅.浅议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对创新思维的几点反思[j].中小学教育,2014.

[摘要]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程度的加剧,社会各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自然也就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职能。“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初中教育;

学为中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对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多让学生获得新奇有趣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更好发展。例如,在讲到《我敬畏生命》一课时,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敬畏生命”的理论知识难免比较平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生命”相关的震撼画面或短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生命力的顽强,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学生受到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后,教师在引入课堂上与“敬畏生命”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大改善。此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初中生喜爱的趣味化教学方式如游戏、表演等,将理论化的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法治素质,便于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健康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活和实践,因此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过哪些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反思法律意识的淡薄将造成什么后果,最后法律在事件的解决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想制作成一个典型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以此让初中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十六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主要面向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内容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了解,结合社会中的一些热点案例开展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反思,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开展体验式教学。要让学生逐渐地适应公民的身份,并且正确理解道德和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掌握道德规则和法律规范的必要性。因此,初中教师需要紧扣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将生活化案例穿插到教學中,让学生从生活化教学模式中吸收更多的养分。通过提高教师的课堂授课效率,从而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更深层次的认识,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道德和法律现象,只有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学生才能够更加有效的理解,教师要避免只是理论的灌输讲授,而是要结合实例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将生活中的一些鲜活的实例融入到课堂中,这样引发学生关注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也能够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实际中自如地运用这些内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所以,在课堂上围绕主题进行讲解和拓展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都可以自然地将生活中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内在主动性,让学生以一种学习主人的身份参与进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提前准备一些资料,或者在课上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大家都能关注到这一主题,相互交流,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二、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创新的方式之中。

教材是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基本的框架,教师要首先认真研究所用的教材,把握其中的精髓,将其中的理念总结出来,这样才能保持更加清晰的逻辑来组织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真正能够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并且从思想上做到认同,在行动上做到遵守。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些道德和法律现象,学生感到很困惑,这时如果能够结合教材中清晰的理论化框架,学生对于很多复杂的道德和法律现象就能抽丝剥茧般地理出一个头绪,就能够让他们更加理性地面对种种社会现象。所以,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对于教材有一个精准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加有效地使用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教材在内容和编排的方式上也有了很多的调整,这些调整都体现出了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这一思想有效地落实到了教材的编写之中。所以,教师要注重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体验,要充分地认识到只有让学生有了自身的体会,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相应的学科知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对自身的专业要求,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思想灵活,形式多样,要让学生合理地认识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现象,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相关的信息,他们对于很多的主题内容都有自己的见解或者疑惑。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且紧随着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的具体范围和形式。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上,也要从课上逐渐地向课下延伸,从线下向线上延伸,因为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互联时代,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拓展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围绕着他们关切的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教育效果。教师自身也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要用创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收集学生的信息,解答学生的疑惑,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要有效地开展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不仅要懂得基础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也要让学生知行统一,用课上所学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让学生做一名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并且通过道德与法制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理性地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他们做出理性的选择和决策,提高他们的社会成熟度。

参考文献:

[1]梁江涛.道德与法治,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16,(05):38.

[2]余净植.道德法治论——在道德与法律的互动意义上[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2):85.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十七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

激活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同时,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后,学习行为会更加主动,个人在思想、道德、法治方面的素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对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情感教育方案,以便对学生的情感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集体生活成就我”的内容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就需要情感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向学生讲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班级、国家等集体力量和凝聚力的伟大之处,如发生重大事件如地震、疫情、洪灾时,正是由于国家集体力量的存在,才让灾区个人顺利度过难关,所以个人是要依存和服从集体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其教学目标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实践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生活化教学意识,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开发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加强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反思和理解,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实现学科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在“认识自己”的教学中,可以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优点、缺陷,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面对自己的素质缺陷该如何完善自我,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为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的支撑,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增加课程知识传授过程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教学中,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较为枯燥,这是教师可以多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制故事片,让学生在更多的真实案例中学习。如此一来,当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威胁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处理问题的良好意识。

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增强道德与法制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为,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教师要具备创新教学意识,敢于打破常规,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让课堂教学实现激活、激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互动,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兰明惠.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j].甘肃教育,2016(16)。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植物的种子。

2.自己动手实验,体会植物生长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级关键:

根据学生种植种子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种植指导。

教法:

通过课件让同学了解植物的生长,引发学生兴趣,指导种植。

教学准备:

3.常见植物种子的图片。

4.花生,黄豆,发芽的土豆等种子、小花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三、学生展示。

种子。

没错,植物就是这样奇妙的生命,大西瓜是由西瓜籽长成,萝卜也是非常小的种子通过吸收水分,日照,利用土壤中的营养长大的,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种子,看看大家认不认识。(发下准备好的种子)。

四、老师讲解。

通过课件图片介绍常见植物的种子。

三、动手实践。

将准备好的花盆发给学生,老师示范将种子埋在土里,浇少量水。

四、布置作业。

1.向家长询问或查找资料了解植物种植的注意事项。

2.完成种植计划表。

我的种植计划。

我想种。

我想请帮我。

除了准备花盆种子,还要准备。

5.每天完成一篇种植日记。

五、板书设计。

试种一粒籽。

第二课时。

十一、交流体会。

十二、小组讨论。

小组之间展示自己的种子茁壮成长的样子,每小组评选出最美种子放在教室阳台。

三、板书设计:

我们的收获。

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十九

摘要:正在深化的教育改革和实施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可偏重和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而综合素质提高的关键就是思品活动教。育的开发与应用。加强小学生的思品活动教育,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必须共同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思品活动教育;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开发;应用。

深化素质教育具体到课程改革中就必须实施思品活动教育。可见,思品活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思品活动教育,尤其是小学思品活动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更新思想观念,重视思品活动教育工作。

近几年来,由于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力度加大,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由原来的素质教育要依靠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转变为不仅依靠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要把思品活动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局面。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既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也是教育改革的难题。教育本身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有发展潜力的人,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用自己的人格和精神去感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要提高认识,从根本上转变和更新思品活动教育工作的理念。

二、立足校本,民间美术教育进课堂。

思品活动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课程,它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强调了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核心,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我们认为,必须对学校思品活动教育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与应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学科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必须摆脱教材的全过程束缚,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而思品活动课程其主体性的特点,更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必须立足校本,凸现学校民间美术进课堂教育特色,让思品活动课程的开发扎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中。

1、确定主体。我校是著名版画家彦涵的母校。长期以来,学校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进课堂实践活动,在学生心头埋下了爱民俗、学民俗的种子。

2、人人参与。思品活动课程的主体性除了指向学生层面外,还应该指向教师这一层面,它的综合性本身就要求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中来。

3、重点开发。“课程实施难”是思品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大突出问题:时间的问题、教师的指导问题、活动经费的问题等等都制约着这一课程的实施。我们尊重客观事实,做到既不回避问题,也不惧怕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校内铺开,与“学科知识”相整合。

思品活动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经验性课程,它既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又需要学生具备知识整合的能力。必须重视学科思品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学科思品活动中提高并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一方面,因为学科思品活动是思品活动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而学科思品活动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另一方面,因为学科思品活动的开展可以补充思品活动实施的不足,有效促进思品活动课程的实施。为此,我们尝试进行了学科思品活动内容的开发。

1、分学段,编写提纲。我们成立了由学科分管领导、教研组长组成的学科思品活动开发领导小组,分低、中、高年级段,带领对应教师,认真学习各学科各年段的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寻找结合点和发散点,从“结合学科、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准备”几方面编写各年段学科思品活动纲要。在纲要初步成型后,组织教师进行二次修改。

2、依据提纲,编写方案。我们发动全体教师举行“学科思品活动方案评选”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所任的学科、年级,选择纲要中的两个内容,可以是独立设计,也可以是合作进行。为了充分考虑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每个活动方案后面都要求注明“活动注意点”。

四、校外延伸,将思品活动融入“社会生活”

思品活动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这样的目标使它的活动时空必须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活动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可知可感的环境中体验,生发情感,从而促进他们多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开发民间美术进课堂思品活动特色内容和学科思品活动的同时,注重校外延伸,让思品活动扎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中,赋予思品活动课程更广阔的背景,让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中实践、锻炼、提高。

1、开发家庭生活实践内容。我们在原来的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家庭辅导员成员中选择了一批文化素质相对更高些的家长,要求他们联系自己家庭及周围邻居家庭的生活情况,联系自己孩子在家中学习、生活、活动的情况,结合家长对孩子教育、能力方面的需求,从一个点出发,提供相关的活动要求、设想、素材。

2、开发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为强化学校民间美术进课堂教育特色,我们把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连云港市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校外科技实践活动基地,请他们根据单位、行业、产品开发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提供开展校外科技思品活动的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大全(20篇)篇二十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同时,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后,学习行为会更加主动,个人在思想、道德、法治方面的素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对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情感教育方案,以便对学生的情感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集体生活成就我”的内容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就需要情感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向学生讲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班级、国家等集体力量和凝聚力的伟大之处,如发生重大事件如地震、疫情、洪灾时,正是由于国家集体力量的存在,才让灾区个人顺利度过难关,所以个人是要依存和服从集体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其教学目标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实践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生活化教学意识,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开发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加强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反思和理解,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实现学科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在“认识自己”的教学中,可以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优点、缺陷,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面对自己的素质缺陷该如何完善自我,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为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的支撑,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增加课程知识传授过程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教学中,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较为枯燥,这是教师可以多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制故事片,让学生在更多的真实案例中学习。如此一来,当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威胁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处理问题的良好意识。

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增强道德与法制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为,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教师要具备创新教学意识,敢于打破常规,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让课堂教学实现激活、激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互动,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范文是对优秀作品的总结和提炼,有助于我们学习和吸收优秀的写作思维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参考和学习。“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初
报告范文通常包括介绍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几个主要部分,务必清晰明了。不同领域的报告范文是有所差异的,但是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模板和结构,希望下面的范文能够
公司的成功与否,除了依赖于产品和市场竞争力,还取决于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公司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行业和职位的
社会实践报告是培养我们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下是一些关于社会实践报告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科知识和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课程标准,制定的一种教学指导方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计划书的编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安排自己的任务和工作流程。下面是一份详细和实用的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工作已经告一
在幼儿园工作计划中,教师可以明确知识和技能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了解到一些幼儿园工作计划的编写技巧和注意事项。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听讲座、参加讨论,还要积极思考并写下自己的培训心得。下面是一些有关培训心得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时有所帮助。此次培训从社区党建工作的新
工作汇报是向上级领导和同事展示自己工作成果的一种方式,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加深团队合作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实际工作汇报的实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孩子们开始接触更多的学科内容,如语言、数学、绘画等。以下是一些幼儿园大班总结的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教学是幼儿园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教学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领域或事物上的实践和感受加以总结和笔记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自身能力。下面是小红分享的一篇关于自己学习心得的文
整改措施是针对问题和隐患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改进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并解决存在的不足。以下是一些应对问题时常用的整改措施,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我说一下,通过
在撰写述职报告时,应该重点突出自己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创新,同时也要客观地分析和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和亟待改进的方面。小编从多个行业和领域收集了一些重要的述职报告
培训心得是对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的反思,是一个自我成长和提升的机会。以下是一些学员的培训心得,他们分享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
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安排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份详细计划。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是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前提。一、谈话揭题。1、通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学者们的心得体会,他们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见解。物业服务是现代社
写述职报告时,要客观真实地记录工作情况,不夸大事实,也不掩盖问题。以下是一些写得较好的述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2017年度,作为鲁商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以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并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下面是一些关于职场生活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职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写一份精心准备的述职报告,是对过去工作的致敬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几篇优秀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自己的报告。
写心得体会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进行总结和概括。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从他们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和教益。近段时光,镇纪委组织全体干
学校总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善。接下来是一些来自学校家长的育儿经验和教育观念,供大家参考。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以下是本站小编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对于培训机构和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参加本次培训,我深刻意识到自身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进一步
编写计划书需要分析和评估可行性,并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以下是一份经典的计划书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20开始,中国美容院为了利益,出现了高端无科
学校是一个充满知识和希望的地方,每天我们都在这里学习和成长。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言稿需要经过精心的撰写和修改,以确保内容与场合的要求相符。并非每篇发言稿都适用于所有场合,但以下这些范文包含了一些普遍适用的写作技巧和结构。连日来,习近平总书
综合实践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以下是一些关于综合实践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本学期,初中综合实践活
承包合同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项目或工程按照约定的标准、时间和成本完成,保障双方权益。想要了解更多有关承包合同的信息,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承包合同案例。一、工程概况。
小班教案是指为小班级的学生制定的一套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小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1、经过拆纸盒游戏,发展托儿的撕、剥技能,进一步
编写一份创业计划能够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和动力,为我们的创业之路注入能量和决心。接下来是一些创业计划中常见的成功要素和精华内容,供大家学习和借鉴。2.团队介绍对每
月工作总结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对个人工作表现、完成情况和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过去一个月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改进
年度总结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更是对未来一年的规划和展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年度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20xx年,我镇将深入贯彻党的十
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而在于感受和珍惜每一天的快乐。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学习和生活中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演讲稿的撰写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让自己的演讲内容更加连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生演讲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在撰写报告范文时,我们还应该注意避免抄袭他人的文章或研究成果,保持学术诚信和专业道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检讨书是一份向自己坦诚交代的书面材料,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经典检讨书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进行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教学计划的实施需要注意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差异,灵活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如果你还不太清楚如何编写教学计划,可以参考以下范文,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创新设计。
合作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基本的行为方式,它可以使人们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接下来是一些团队合作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和应用。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
学校开学典礼是学生迈向新学期的起点,也是展示学校优秀文化和氛围的窗口。最后,希望以上的开学典礼范文和资料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启示,让我们一起为新学期的开始而努力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撰写各种类型的报告,如市场调研报告、项目进展报告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报告范文,相信对大家写作会有一定帮助。
辞职报告是帮助公司了解员工离职动态和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工具。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在撰写辞职报告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打造一份精彩的辞
述职报告所涉及的工作范围可以包括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所取得的成绩与荣誉、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将全面展现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状态。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选的
心得体会是在我们的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对所经历的事物、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所学所得,提高我们的思考和表达
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特征,也是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石。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甘愿同舟共济、大家一起奋斗的优良传统。如何加强民族团结,是我们面临的
公司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防范组织风险,确保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公司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暨20xx年开门红启动会
合同协议有助于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加互信和合作的机会。小编整理了一些合同协议的范本与注意事项,供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甲方:乙方:经甲乙双方协商,就乙方
写教师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教师加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面是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在幼儿园中班,孩子们开始接触更多的学习内容,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幼儿园中班的教学素材和教辅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推荐给大家。教师的言行是孩子们模仿的榜样
自我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挖掘自身的优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我评价范文,供大家借鉴与参考。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希望大家都能深入思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总结经验,形成有条理的观点和见解,提高自己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案例,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
在进行任何工作或活动之前,制定一个合理的策划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国内外著名策划公司的成功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本次小学毕业典礼以开展形式各异
自我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应仅在一次总结中进行,需要持续地进行修正和完善。掌握自我评价的技巧和要点,对于职场人士来说非常重要,下文将为您提供一些相关范文。
在幼儿园大班,孩子们开始接触更多的学习内容和社交环境,这对他们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于幼儿园大班的教育应该如何评价和提升?以下是一些思考和建议。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概括性总结。下面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范文,读后可以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信仰,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珍贵的东西,无
培训心得的写作不仅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训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在写培训心得时提供一些
在年底,很多人都会撰写一份年终总结,来反思过去一年的成就和不足。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年终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蓝图,它能够指导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体会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
通过总结培训心得,可以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的空间,提高个人发展水平。培训心得范文: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知不觉在佳惠学习了
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寻找改进和提升的方法。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好的写作参考,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精选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
培训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培训工作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整个培训过程,找出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和提升的建议。希望以下培训工作总结范
规章制度还有助于减少决策和行为的随意性,促进内外部利益的平衡和协调。下面是一些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供您思考。第一条为加强员工宿舍的管理,保证宿
应急预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和灾害因素,以提前做好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应急预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6月至9月为我市的主汛期,为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注重学科的整合和跨学科的融合,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掌握有理数乘法法
通过学习和模仿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人在自然环境中,处于较为关键
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写下来可以加深印象,也方便以后的参考。现在,我们为大家推荐几篇优秀的心得体会样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积累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在这里,小编为大家集结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启示。采矿设计是矿山运
发言稿的撰写要充分考虑听众的背景和需求,尽量使用他们易懂的词汇和句式,确保演讲效果最大化。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发言稿范文,它们精练的文字和深情的表达将为您的写作提供
实习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实习单位和行业的认识,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目标的明确。实习心得范文8:“这次实习让我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我实习所在的学
读后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篇以某本书为对象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刀疤豺母》源自于沈石溪写的一部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活动目的:进一步了解名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思维的灵活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我当时就是跟着磁带大声朗读,不要自己乱
规章制度的落实需要全员参与和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规章制度的可行性分析及实施路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详细解读。1.1、为确保生产秩序,保证各
高中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课堂活动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教学辅助材料。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教案进行适当的改编和调整,以满足学生
培训心得体会的写作要注意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用词精准,语句通顺,力求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这是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体会,大家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思考
今天的活动将是一个难忘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留下美好的回忆。下面是一些最近热门的主持人技巧和方法,大家可以借鉴一下。杨松:感恩的心,让干涸的河床渗出一股清流。张赛:
总结心得体会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人从中受益。欢迎大家阅读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和故事都会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11月6日,我有幸
工作计划范文是对工作计划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写作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工作。如果你想了解如何将工作计划写得更有条理和具体,不妨先看看以下的范文。
情况报告旨在概括和总结一定时间内的案例,以便更好地掌握事物的变化。通过阅读这些情况报告范文,你可以了解不同情况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点。7月以来,经历一个月现场实际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反思和总结,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指导和改进的思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月
借此机会,我想对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你们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和付出。在座的各位,大家好!如何才能够更好地主持一个会议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主持技巧和经验
通过情况报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当前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下面是一些经过详细研究和分析的情况报告,供大家阅读和学习。主任、副主任、各位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实践和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经典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xx年5月10日—11日
社会实践报告的写作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加强对社会意识的培养。我们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精彩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希望能够激发你的写作灵感。这个暑假,我和经
它是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的工作情况。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优秀的汇报材料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摘要:目的:探讨三级综合医院质
人力资源的工作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和员工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力配置和政策。以下是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因素。教学计划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学计划的结构和内容。为了倡导和谐数学,给每一个学
事迹材料的分类有哪些?事迹材料可以按时间、地点、活动性质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以便于查阅和利用。通过欣赏这些事迹材料,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努力和奉献的重要性,以及
护理需要面对各种复杂情况,如突发事件、医疗事故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通过写护理总结,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未来的目标和方向
广播稿的撰写需要注意语言简洁、明确,表达流畅,以便听众能够准确理解所传递的信息。下面是一份以社会热点为主题的广播稿,希望可以引发大家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下面是一些成功教师分享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通过写作发言稿,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好地交流和与他人合作,取得更好的个人和职业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言稿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培训心得是借鉴他人经验的机会,可以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培训心得是参加培训课程后对所学知识、技能及体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的文字记
教师总结可以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在写教师总结之前,可以先看看一些范文,了解一下其他教师是如何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学成果的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的告诫和鞭策,帮助我们更加努力地改进和提高自己。下面是一篇对艺术创作的心得体会,通过作者的实践和思考,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创作的灵感和过程。
参加开学典礼是学生们在新学期里的第一课,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在开学典礼上,校长发表了一篇精彩的讲话,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参加人员:全体师
转让需要明确交易目的和交易标的,制定合理的交易方案和合同条款,以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转让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步骤,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风
工作计划书是规划和安排工作的重要文件,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工作
自我介绍是一种展示个人价值和能力的方式,通过有效的表达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大家好,我叫王丽丽,是一名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给更多的孩子带
在致辞中,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清晰、简洁、流畅的表达能够让听众更好地理解并接受演讲者的观点。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了解到一些写作致辞的技巧和策略,以及如何在特定
通过开题报告的撰写,我们可以对研究进行初步探索,为研究提供一定的框架。在这里,我们特地整理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开题报告样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开题报告,就是
汇报材料的作用不仅仅是向上级或同事汇报工作进展,更是提升自身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机会。想要了解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汇报材料吗?可以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