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可以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下面是一些调研报告的案例,希望对你的调研报告撰写有所帮助。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一
为深入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发挥自贸+保税+临空+跨境+航权+口岸等综合性平台优势,丰富区内航空产业业态格局,完善区内基础性配套设施,现对国内主要大型航空主题科技馆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具体如下。
一、现有国内主要航空科技馆介绍。
(一)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1、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前身是北京航空馆,是我国首个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综合科技馆,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路校区内,博物馆展区面积8300平方米。是航空航天科普与文化、北航精神以及青少年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2、展馆情况。
10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展区分为长空逐梦、银鹰巡空、神舟问天、空天走廊4个展区。
展品包含世界上仅存两架的p-61夜间战斗机(外号“黑寡妇”)中的一架、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离起落飞机-“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二战名机波-2轰炸机等300多件国内外公认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结构机件、发动机、机载设备等珍贵实物。
(二)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
1、简介。
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是由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国家航空基地)建设规划而建的公益性项目,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科技馆。建设航空科技馆重在普及航空科技知识,展示陕西航空科技成就;重在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科技素质,发展航空文化旅游产业;重在打造航空人才培训基地,发挥人才服务功能;重在推进航空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在推动航空职业教育的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2、展馆情况。
航空科技馆分为世界航空发展史和中国航空发展史两个专题馆。在室外展区,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各类实体飞机。在馆内大厅,歼5、运5等三架珍贵的实物飞机在展馆的中心区形成三角矩阵。
除了具备参观体验功能,航空科技馆内还设置有航空类专业实训实习基地,主要完成飞机发动机拆装实训、飞机维修实习及航空服务类专业实习实践教学。
通过与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合作,为航空企业员工进行航空技术培训和相关技能鉴定。这项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完善我省航空产业链,推进各类航空人才的培训与教育。同时,航空馆还将为学生及社会航空爱好者提供科技创新活动的场所,定期举办航空创新科技大赛。
(三)湖南省航空馆。
1、简介。
湖南省航空馆位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一个航空科普主题的博物馆。航空馆将利用收藏的上百架各种型号的飞机、导弹等航空武器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展示近代以来中国航空科技的发展历程。
2、展厅情况。
整个展馆由主馆、文物飞机陈列馆和航空装备展示坪三个部分组成。
主馆占地面积是七千五百二十六平方米,一共包含着三层,第一层为“鹰击长空”军用航空展区,展品包含中国军用航空、世界军用航空等相关知识;第二层为“云端之上”民用航空展区,展品包含民用航空、通用航空、湖南航空等相关知识;第三层为“使命与梦想”航空产教融合展区,展品包含学院校史、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百年航空趣事展区等相关内容。
文物飞机陈列馆包含展品有二架功勋战机,杜-2轰炸机和乌米格-15教练飞机。
航空装备展示坪展品主要有十七种三十六架飞机,包含有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强击机、教练机、无人机、客机、高炮、雷达和导弹。
(四)海口航空科技馆。
1、简介。
海口航空科技馆位于美兰机场海口航空旅游城三层西侧,是一个以航空科技、航空文化、航空游乐为核心,集航空科普、实景体验、寓教于乐为一体的科技体验馆。
2、展厅情况。
主要分为航空文化展示区和航天文化展示区两大部分,馆内共设飞天缘起、碧空硝烟、冲上云霄、自由飞翔、宇宙探索等十一个展厅,从飞机起源与发展到航空航天事迹,依次在每一个展厅展现。馆内还设置了专业的互动飞行模拟器、体感互动游戏、大型客机逃生装置、360°穹幕影院等娱乐设施,使航空科普教育更具趣味性与娱乐性。
其中,飞行模拟器引进塞斯纳172飞机和波音737飞机模拟驾驶区,体验者在此处区域可以模拟体验真实的驾驶操作。此外,大型客机逃生装置中还配备了1:1的波音747飞机机头及部分舱体真实空间、真实座椅及舱内设施,旨在让体验者能在真实可控的空间内模拟飞机紧急逃生,潜移默化中学习逃生知识,以亲身体验增强记忆效果。
(五)上海航空科普馆。
1、简介。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沪闵路7900号,是全国、上海市和闵行区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大型客机项目宣传基地,专门从事航空航天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2、展厅情况。
外场展区大约10000平方米,拥有歼-8、dc-8等十余架不同类型的实物飞行器。
四个室内展厅共平方米,并有一个3d环幕影视厅和数台飞行模拟器等互动展品。
二、区内发展科技馆的必要性。
(一)国民教育基础配套。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大计。学校教育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区内已经规划建设一系列学校,除此以外,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科技馆已成为他们学习科普知识的重要阵地。
(二)完善临空经济区域配套。
空港新城旨在发展临空经济,打造国际化航空城市,因此完善区内配套设施,丰富区域内经济业态对于区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航空科技馆不仅可以作为航空产业配套的延伸,同时也可丰富区域内的基础配套,对于城市的全面发展起到不可获取的作用。
(三)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打造具有名片效应的文化旅游景点,可带动周边经济的腾飞,带来更多的人流量,产生流量效应,为区域内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三、国内发展科技馆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科技馆建设事业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目前加强社会公益性科技建设已受到各界普遍关注,主要存在如下典型问题。
(一)资金紧张。
我国现在多数科技馆都存在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科技馆不是一个营利性机构,但它的日常维护和对展品的更新等等无一不和金钱有关系。门票价格过高会让普通百姓望而却步,科技馆的存在就没有了意义;价格低又无法满足政策经营。资金问题会导致管内展品的更新速度率第,直接造成参观人数下降,对科技馆的政策运营更是雪上加霜。
(二)参观对象单一。
理论上讲,科技馆的对象应该是全体民众,参观者无论年龄及学历差距,都能够在馆内接受适合自己的科技知识。但是,目前国内参观对象主要以青少年为主,并且多数都是由学校集体组织的参观活动,主动参观的人数较少。
(三)受多元化娱乐方式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人们更多去选择影院、酒吧、商场购物等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很多民众目前还不了解科技馆的发展,甚至有很多人不了解科技馆的存在和意义,科技馆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
四、科技馆未来特点和发展趋势。
为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趋势,应对未来挑战,科技馆需打造新的商业增长点。
(一)创建旅游新城市名片。
设法把科技馆打造成一个旅游新城市名片已是各地科技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发现。当前文化旅游收到愈来愈多的欢迎,如何打造有特色文化底蕴的景点成为未来的思考方向。科技馆在宣传科技展品的同时,也应该发掘具有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周边产品,打造自己的文化圈层,同时也能增加辅营收入,一举两得。
(二)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1、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科技馆的运营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普意识的增强,政府资助、社会捐款及自身创收等多种手段筹集资金的方式将是科技馆必然的发展趋势。
2、运营模式。
科技馆的运营不再局限于室内,可延展至户外进行。例如组织野外考察,品牌合作等新的模式,不断为科技馆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打造过硬的品牌。
五、结语。
航空科技馆作为城市的基本配套,可完善区域的发展。但鉴于目前市场现存的科技馆发展模式较为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未来如果要发展区内的航空科技馆,需要从资金方面、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和尝试,如何打造具有强烈品牌效应的旅游名片以及如何在新的金融模式下维持企业的良性运营值得进一步探讨。鉴于国内科技馆大多属于政府工程,需采用ppp模式进行建设,这方面可与我园区内的金融服务板块进行结合,寻找最佳投建模式。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实现第一生产力的核心力量。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实践中,平利、石泉等县在实施科技推广机制创新,激发农业科技人才活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中的作用。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查,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科技队伍作用,提高农业效益作了一些思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一系列创新。作为对农业发展起科技支撑作用的科技推广体系也不例外,从机构、队伍、推广方式等方面必须适应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
1、机构建设——适应专业化、产业化要求。
过去,我们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立,原则上实行上下对接,一个模式,主要是农技、畜牧、农机、农经四大块。这两年,随着各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优势主导产业的初步形成,一些县开始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平利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提出一业率先突破,建立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的目标。为了适应这一产业的发展需要,该县按照精简、便民、高效的原则,理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把原由林业部门主管的茶叶工作划归农业局主管,建立了县政府直属事业局茶叶产业局,成立了茶技中心,在茶叶基地乡镇设立茶叶站;并建立了绞股蓝研究推广中心,保障了产业发展技术体系和技术需要。
2、队伍建设——向优势产业、生产一线集中。
在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最终必然落脚在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上。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农业科技推广采取的是行政加技术的方式,这种推广方式多依赖行政命令;加之权责不明,经济效益与个人利益脱钩,严重影响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推广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科技人员只有沉下身子,走典型示范、效益引路的推广途径。平利、石泉两县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机关,在广阔的绿色田野中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平利县支持科技人员带资创办龙头企业或以技术入股,并享受政府对龙头企业和农民办企业同等优惠政策,收入归己;允许科技人员带资在企业工作,并在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给在农牧三场改制中入股的科技人员优先配股。仅县直农业部门就有23名科技人员创办领办龙头企业或在企业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在主导产业基地抓点示范,将目标任务与干部工资、奖金挂钩。
农业系统共抽调232名技术干部,抓各类示范点88个。石泉县按照“两区两带”发展战略,确定把国道沿线农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川道地区建设成为高效农业示范带,为此,将分散在农业、畜牧、林业、蚕桑、水利等大农口系统的科技人员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实行单位委派和科技人员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安排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资金在高效农业示范带内跨专业、跨乡镇承包农业科技项目。参与科技承包的人员在原单位一切待遇不变,编制保留;对承包项目实行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承包中获得合法收益;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优先晋级晋职。20xx年共有46名科技人员,承包了14个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县农业局组织40余名干部职工创办科技示范园,直接在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占县级农业科技人员的63。
3、推广模式——科技经济一体化。
面对传统的推广模式不适应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情况,石泉、平利两县大胆探索,引导科技人员融入市场经济大潮,采取多种途径,使科技和产业、科技和经济有机结合。
一是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这种方式主要是由农业科技推广单位和个人租赁土地,投资入股,引进优良品种、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通过效益示范推广先进技术。近两年石泉县农业局干部职工集资入股59万元,创办了三个科技示范型农业企业,由农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承包管理。投资23万元建成50亩设施农业示范园,投资23万元建成100亩观光莲藕示范园,投资13万元建成以奶牛为主的畜牧良种示范场。
二是创办领办龙头企业。平利县围绕畜牧业、茶饮业两大主导产业,通过职工入股组建了牧工商有限公司、女娲茶叶有限公司、农盛绞股蓝饮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万元的平利县牧工商有限公司,立足于全县养殖业发展,提供畜禽良种、优质饲料、畜禽药品、饲料加工设备等配套服务,年营业额60万元。拥有50万元固定资产的女娲茶叶公司,主要履行对全县茶叶统一品牌管理、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化质量管理及产品宣传和市场开发等公共基础工作职能。依托种植加工大户成立了女娲银峰、女娲绿茶、八仙云雾三个品牌经营公司,并为三个公司提供统一品牌包装,为打响女娲品牌奠定了基础;以加工大户为依据,组建了48个名优茶加工厂,提高了茶叶加工水平;申报取得了5000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及产品认证。女娲茶叶公司已成为全县茶产业的龙头。平利农盛绞股蓝饮品有限公司,开展了绞股蓝产品开发、质量认证、产品营销、宣传推介等工作。取得了3000亩无公害生产基地及产品认证,建立了72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新建了12个绞股蓝加工厂,年均销售优质绞股蓝255吨,产值1500万元,实现利润300万元。
三是技术入股。平利县牧工商、女娲、农盛三个龙头企业分别从农技、畜牧、茶叶、绞股蓝四大中心聘请技术顾问22人,女娲银锋、女娲绿茶、八仙云雾三个民办股份制企业也分别从茶叶技术部门聘请了技术专家,取得一定的技术分红。石泉县农业局干部职工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杨家坝农民合伙,建成了100亩优质西瓜、名优特瓜果蔬菜及花卉、盆景等示范基地,参与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全过程。
四是内引外联,推行订单农业。石泉县农业局引进山东国泰公司的“两瓜一菜”生产技术和订单农业机制,由县农业局和镇政府组织农民集中建塑料大棚,每亩年付给技术指导费500元,国泰公司全部回收产品。引进的汉江置业公司投资1600万元新建池河农科园,通过“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带动周边村组发展养殖大户300余户。引进的浙江草莓能手何发新租赁城关镇堡子村土地20亩种植草莓,并通过农业局与58户农户签订了草莓种植技术指导与产品销售合同,带动农户发展草莓120亩。
从两县的初步尝试和探索的情况来看,推广模式的转变既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又使农业干部在亲身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了产业发展和队伍建设的双赢。
1、有力地推进了产业化进程。
机构重组,使农业技术干部专业对口,用有所长;技术推广方式的转变则使科技经济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平利县在成立茶叶局和绞股蓝技术推广中心并实行机制创新后的短短三年时间,茶叶和绞股蓝产业从基地到加工、到品牌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茶叶面积从3.2万亩发展到7.6万亩,产量从324吨发展到1000吨,面积和产量接近全省的1/6,居第三位;绞股蓝人工种植面积从20xx亩发展到1万亩,龙须茶从50吨增加到400吨,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70以上。兴办龙头加工企业90余家。并从统一品牌入手,实现茶饮业四统一,既统一品牌、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包装,全面推行标准化种植和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基本形成,绿茶实现订单接近全县的50,绞股蓝接近70。石泉县池河农科园在建园期间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将可带动全县出栏优质商品猪10万头,产值过亿元,推动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石泉县设施农业示范园和观光莲藕示范园带动了全县特色农业和蔬菜产业的发展。
2、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通过推广机制创新,发挥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平利县20xx年茶饮业综合产值实现6000万元,规模、质量、效益均较20xx年翻一番,全县仅此一项增长1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50元。石泉县20xx年通过科技承包引进重质的反季节大棚西瓜、蔬菜、草莓平均售价高出常规种植的2倍以上,西瓜、蔬菜平均亩产值达4000元以上,草莓平均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引进种植的莲藕平均亩产值达5000元左右,相当于4亩粮油作物产值。在整个“高效农业示范带”中,建成示范点30个,培植科技示范户20户,示范面积20xx余亩,示范带内农业产值同比增长25.6,农民人均增收20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27元。
3、农业科技队伍得到锻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人员自身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思想保守,面对市场经济无所适从;二是技术陈旧,只适应传统的农作物大田技术,产业化要求的市场知识、信息知识、现代农业知识十分欠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光靠教育和培训远远不够,只有在市场中、实践中去搏击,承担风险,增加压力,迎接挑战,更新观念和知识。平利县、石泉县通过机制创新,使大批科技干部在艰苦的岗位、复杂的环境和亲身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科技人员通过参股、创办、领办龙头企业或创办科技示范园,开展科技承包等方式,使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产业意识明显增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了解新信息的自觉性显著提高。石泉县农业局干部王良全等在科技承包中,不仅承担田间技术指导,还要带领村组干部外出寻找产品销售市场。平利县科技干部在协同搞好茶叶、绞股蓝生产加工销售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申请原产地保护。绞股蓝原产地已获国家认证;完成了绞股蓝和绿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标准,绞股蓝国家生产标准已通过省级验收和国家初验,绿茶系列规范标准以发布为世纪农业行业标准,有机茶认证通过省级验收,女娲银峰20xx年在西北五省获全国唯一金奖。
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目前我市农技机构队伍建设、机制体制、推广模式、农技队伍的现实状况与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行调整改革,使队伍建设与产业建设、推广体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1、机制体制不顺。一是机构设置和产业发展不适应,没有按产业建设需要对口设置机构。二是管理体制不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以乡镇管理为主,上级业务部门没有选人用人的自主权,一方面大量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编制和专业岗位,另一方面农技人员大部分忙于包村抓中心工作,不能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在农技推广上。三是推广模式不适应。量大面广仍采取的是面上培训,走村串户,田间地头宣传,或在“第一车间”抓点示范的老的推广模式。这种方式与市场不对接,与产业不对接,与农业科技人员责任和利益不对接。
2、观念不够解放。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农技队伍总体上讲思想不解放,观念保守,计划经济、产品农业的观念浓一些,市场经济、商品意识淡薄,对传统大田技术关注多,对农业高新技术不掌握,对延伸到二、三产业的相关技术更是不了解不熟悉;思想上缺乏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不敢在市场中去搏击,不敢试、不敢创,安于现状。
3、投入不足。一是农技队伍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科技干部大部分时间只能呆在办公室里,这对人才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二是投入的方向和重点不明确。微薄的资金投入集中在面上培训、下乡检查大田生产上,没有把投入重点放在市场培育、龙头建设、标准化生产上。三是缺乏农业产业化建设风险防范基金。农业生产是在“露天工厂”进行的,受自然因素的制约,风险比较大。农技人员自主投入承包时,一次性投入过大,一旦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农技人员将无法承受。同时,由于机构改革频繁,农技人员担心创办科技实体一旦得取效益,怕减少财政拨款甚至“脱钩断奶”。
4、产业发育不足。我区农业产业化建设虽有所进展,但与发达地区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势头相比还很落后,除茶叶、蚕桑、黄姜、中药材、绞股蓝等产业雏形初现外,其他的更多还集中在大田,且规模不大,分布不集中。产业发展与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产业发育不足,科技人员缺少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农技人员的不适应又不能保证和促进产业发展。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大田栽培向产业发展链条延伸,从小而全的家庭模式到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调整都需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农技队伍去适应并促进。调查中我们感到,必须从思想观念、机构机制、队伍建设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使我市的农业机构和队伍能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进程。
1、适应市场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龙头企业、中介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户和承包大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的.以粮食生产为主转为以优势主导产业为主,由原来的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三是在服务目标上,由单纯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在方式方法上,由原来的面上指导为主转为搞承包、办示范园、抓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2、适应产业需要,建立适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近年来,随着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全市和区域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全市的蚕桑业,平利、紫阳的茶叶,旬阳、白河的黄姜产业,平利、镇坪的中药产业等,产业布局和产业化雏形已初步形成。但总体来看,全市农业产业化程度还很低,应按照建设绿色xx发展战略,围绕“药、水、游”三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明确重点,大力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并积极向二、三产业延伸,加快产业化进程,为全市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基础,同时为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当然,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对农技机构和推广体系及人力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区域特色产业的形成。其调整的方向应该是根据各县的产业变化,各县的特色和主导产业应该建立全县性的技术推广体系,下设机构不宜实行乡镇均衡设置,也应按乡镇产业布局针对性设置,甚至可以按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区域设置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从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争取项目资金和上下对口,形成技术推广的合力出发,市级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应逐步理顺,把蚕、茶、果、药划归农业部门主管。
3、适应科技推广需要,理顺人财物管理机制。长期以来,农业系统人财物以块块管理为主,这虽然有利于加强基层政府职能,但不利于科技推广工作。我们认为理顺管理体制应与乡镇政府职能转换和乡镇机构改革的远景目标相统一,总体应坚持双重管理的模式,在财政管理上以乡镇为主,在人事、技术、项目资金管理上以县局为主,并逐步根据业务和产业发展,强化县一级,弱化乡一级。对一些区域优势产业凸现的地方,可以打破行政区域设置专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促进产业稳步发展。在农业系统内部,按照“责、权、利”相配套,管人管事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创新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奖惩机制职能。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本系统内的人事管理与调配权,在总编制的范围内,由农业行政部门按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系统内灵活高效地调配力量,实施竞争上岗,责任到岗,任务到人,优胜劣汰,奖勤罚懒。
4、适应发展需要,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平利、石泉两县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政府重视科技人员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科技人员就能够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中大显身手,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才建设的双赢。首先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干事创业。对领办、创办、参与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农业科技人员实行“三放宽、三不变、三优先”的政策,即放宽管理权、放宽经营权、放宽经营项目审批条件,同时大力支持他们向各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其工资、隶属关系、福利待遇不变;在机构改革中优先招聘留用、优先晋升职称和评定岗责优秀、优先外出进修学习。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为科技人员干事创业提供支持。农业是一项弱质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政府应该给与一定的资金扶持,采取重点扶持、扶强扶优和以奖代补的方式,培养造就一批科技实业家。还要从政治生活待遇上关心他们,在全社会形成干事光荣的氛围。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三
近几年,气象部门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服务项目不断增加,服务内容进一步拓展,服务形式趋于多样化,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气象科技服务的项目主要有:气象信息短信、气象信息12121、气象信息服务终端、雷电技术防护等。有针对性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有了新突破,针对煤矿、化工等高危行业的气象信息直通,实现了对高危行业气象科技服务零距离。通过在煤矿、化工等高危行业的调度室、要害部门、人员集中的地方设立电子显示屏,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在电子显示屏上播放出来,以便高危行业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煤矿、化工等高危行业的气象信息直通工作,得到省、市安监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在全省得到推广。
在充分肯定气象科技服务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和运行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在对气象科技服务部门管理方面还相对比较薄弱,在运行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如不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尽快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下决心采取措施,将不利于气象科技服务的健康发展,也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最近,我结合学习和实践科技发展观教育,到我市有关县市气象局进行了调研,并重点针对如何加强气象局所属公司监督与管理方面进行了座谈及征求意见,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有关部门在对气象科技服务检查时,提出气象科技服务部门存在管理不规范的情况。认为在从事气象科技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协调一致起来,没有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一致起来,没有发挥气象科技服务的最大社会效益。
(二)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不能够完全适应对方经济发展的问题。
随着气象现代化设施的不断改善,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但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科技服务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对特殊行业的气象科技服务手段还不够先进。对广大农村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比较单一,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三)基层台站气象科技服务设备相对落后。
由于受地方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地方财政投入的不足,使基层台站建设相对滞后,一些气象现代化设备无法引进、安装和使用。由于台站建设达不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致使上级主管部门免费配送的价值1000余万元的天气雷达无处安装,直接影响了我市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
(四)基层台站气象科技服务人才严重不足。
由于受人员编制和地方条件的影响,基层台站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各县市气象局还不能够满足每个县局一名大学生,人员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接受新知识较困难,直接制约了高精尖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开发,制约了气象科技服务水平的提高。
(五)专业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宣传不够。
目前,公众对新推出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还不能够完全接受。专业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按照有关规定使用的术语专业性较强,公众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也就不利于接受和使用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气象部门对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的力度不够,气象知识还远没有在公众中普及。
(一)加强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管理。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要紧紧围绕地方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排部署来进行,严格遵守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和程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机制、完善制度。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和教育,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气象法》和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及与气象工作相关的政策等。作为气象部门的领导干部,除熟练掌握气象业务知识外,还应该结合当前的形势,结合所分管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学习研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工作,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要潜下身子认真研究当前气象科技服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明原因,理清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忌走过场。
(二)增强气象科技服务活力,使气象科技产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气象科技服务产品开发要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打破地区地域界线,进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集中全市气象部门的科技人才,组成专门的科研攻关小组,有针对性的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提高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然后将该产品分发到各县市气象局进行共享。
(三)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支持,改善台站建设。
各基层台站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多争取气象科技服务项目,以项目争取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以项目带动气象现代化设备的更新,带动气象现代化设施上台阶、上水平。
(四)加大高水平气象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工作。
采取措施为引进高水平气象专业人才创造优惠条件,为高水平气象专业人才发展事业搭建平台,使高水平专业气象人才能够引进来、留得住、起作用。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采取委派到上级主管业务单位挂职学习或到相关高校学习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创新的能力,更好的适应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五)加大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气象知识水平。
我们可以采取建设气象科普基地的方法,加大对广大青少年和公众的宣传力度。使公众对气象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对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的了解,在遇有灾害性天气时,气象部门发布了预警信号,公众能够明白气象灾害的类型和级别,以便采取相应避险措施,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通过调研,我深切感受到气象部门干部职工在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中的热情与努力,特别感受到基层气象台站的干部职工,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艰辛。同时目前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力求在近期工作中加以认真的解决,使我们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四
1、我区36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报表及时20xx年xx月xx日前全部报完。
2、经核实,项目表中来源于政府的项目经费与活动表中的政府资金基本匹配。
3、企业研发项目的最主要技术经济目标有开发全新产品、增加产品功能或提高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经济目标是“为了科技原理的探索、发现以及技术原理的研究”的项目3.1%。
4、经过多方核实排查,部分高等院校有科技活动,进入非工业名录库。
1、我区研发费用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这两家龙头企业占全区比重90%。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2家,其中189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万元。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规模小而散,研发团队力量不足,资金短缺且使用分散,导致研究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3、企业财务报表中研发经费计算方法存在出入。会计报表中工业研发经费包括两类:
(1)内部研究开发投入额,其中:人员人工费、直接投入、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设计费、设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其他费用。
(2)委托外部研究开发投入额。其中用于科技活动的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很难界定,除大中型企业外,大部分小企业将其计入生产成本,而未计入研发经费。
1、加大政府的资助和调控力度,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研发活动过程具有不可分割性,一个企业往往不可能独立承担全部的研究工作,需要政府的资助和调控,研发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研发活动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存在着失败的风险,研发活动的进行着也无法控制新技术知识的扩散,面临着竞争者抢先占领市场的风险,这些都表明企业的研发活动需要来自政府的有力支持。政府力支持企业研发活动还是政府实现就业和经济成长目标的投效途径。相对小型企业,尤其加大对我区龙头企业的.资助和调控力度,这些龙头企业研发活动成功率高,回报率也高。
我区研发活动主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首先,不断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包括政策、销售、信息等服务,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筹措资金,提供生活设施,保护科技企业家,为他们排忧解难。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并在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科技政策和法规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其次,进一步完善封闭管理、开放运作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具有较强聚散能力的科技市场,解决科技信息不灵、成果流通不畅的问题。大力扶持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以促进全市技术创新链条的形成。鼓励创办并大力扶持科技咨询机构的发展,不断拓展科技咨询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和转制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服务。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的改革,把科研工作纳入到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轨道上来。
2、加快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
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才资源,没有雄厚的人才资源作保证,就不可能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应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培养造就一支能力强的现代科技企业家队伍、造诣深的科技人才队伍和素质高的科技产业工作队伍。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培训、开发、引进工作力度,重点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对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科技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培育、造就一支具有风险决策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既懂高新技术又通现代企业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应结合我区人才战略,重点引进一批归国留学人员,通过建立海外学子创业园等途径为归国学子提供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从国外带来的先进技术、科技项目、管理方法等得以运用、拓展和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改造传统产业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只能建立在自有的技术基础之上,引进消化吸收固然重要,但经验表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不能通过引进获取的,引进式创新和模仿式创新可能形成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我区工业企业目前已经拥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相当的物质财富积累,要尽快摆脱技术依赖模式,向技术自主创新转型,提高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五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技创新。
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要点的安排,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专题听取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汇报。为做好审议工作,我委在有关领导带领下,做了大量前期工作。8月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贯一带领我委,赴市科技局和冷水江市、新化县、双峰县和金鹰服饰、映鸿精瓷、农友集团、定园机械、美国西提种植公司等企业调研。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熙雍又率我委和市人大财经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赴株洲、郴州、衡阳三市考察科技投入情况。9月15日,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雷绍业就我市推进科技创新的情况向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了专题汇报。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及科技部门和相关企业以“科技创新年”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创新型娄底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客观地说,离年初的目标和兄弟市州的工作水准仍有差距。现综合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总的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做到了领导重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工作务实、成效明显,主要表现为:
1、以加大投入为保障,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各级领导的“第一生产力”意识不断强化,层层建立了“一把手”抓科技创新的工作机制。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科技工作汇报,四大家领导不仅亲自研究和部署科技创新工作,而且多次进大学、入企业、赴沿海,为企业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竭力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二是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娄底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加大财政投入,2019年全市科技事业财政投入3376万元,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四是深入开展4.26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活动,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
2、以产学研结合为中心,科技经济逐步对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产学研结合管理科,设立了专项引导资金。市、县两级政府都加大了对科技工作者和科技项目的奖励力度,如今年市委、政府便对2名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每人重奖20万元。全市新增“中南大学映鸿科技新材料产学研基地”等产学研合作基地8个,研究开发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75项,一个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市校对接,高校、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结合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3、以项目建设为突破,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通过建立和完善项目评估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全市科技系统抓大项目、争取项目、服务项目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今年我市共申报项目71项,其中29项列入了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85.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1.7%,实现增加值12.14亿元。
4、以“五大工程”为载体,科技创新年活动稳步推进。自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将2019年确定为“科技创新年”以来,市政府确定了“以新兴产业培育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创新项目种子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传统产业提升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程)”的主攻方向,全市共完成省级以上科技、技改项目70余项,科技投入1.3亿元、技改投资36亿元,新增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2个,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企业21家,并建立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村科技合作组织覆盖面达到45%。
5、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为重点,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我市自2019年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以来,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申请专利1665件、专利授权627件。并查处假冒专利案件19件,培育5家知识产权重点企业。今年9月,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省知识产权局的考核验收。同时,市、县两级科技部门加快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妥善处置了在涟源、双峰发生的3次有感地震,综合防震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肯定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指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技引领意识不浓。尽管“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提出很久,但客观地说,部分领导对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总认为投资搞创新远没有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见效快,因而对科技工作持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应付式态度。从企业来说,也存在目光短浅、忽视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主体作用发挥较差的问题,以科技创新求发展的意识不强、信心不足。据统计,在全市591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安排了研发经费的仅107家,占18%。全市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49%,远低于3%的规定要求。
2、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尽管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大幅增长,但570万元的总量仍然较少,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压缩科技专项经费20%后,更加无法满足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县市情况也不容乐观。以今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的冷水江市为例,研发经费只达到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0.2%,远低于先进县市1.1%的标准。产学研结合专项引导资金也至今没有确定,而全省90%以上市州设立了每年不低于500万元的产学研结合专项引导资金。由于各种因素,在有限资金的使用上还存在撒“胡椒面”问题,使用效益不是很高。同时,我市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中小企业因无足够的融资担保难以从银行贷款,制约了企业的科技投入。
3、人才紧缺是“最大短板”。如果把我地科技创新比作一个木桶的话,那么研发人才就是这个木桶上的“最大短板”。此次调研揭示了一个令人心寒的数据:我市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只有5.4人,只有长株潭平均数的9.5%;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只有2.21%,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存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无力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科技部门专技人员的比例也很低。如冷水江市科技局干部职工22人,但包括班子成员在内,专技人员只有6人,占27%。其他县市更差,有的连地震监测设备都无法维持正常运转。同时,娄底市域内的大学以文科类教育为主,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与地方经济契合度低。
4、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在“3+5”城市群中,只有娄底既无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更无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仅有一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在这个仅有的基地里,没有规划科技企业研发、培育机构,入驻的企业全部靠招商引资,产学研一体化难以起步,园区发展缺乏科技支撑。从微观层面来说,部分企事业单位认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只是一种管理模式创新,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对此不够重视。科技创新大厦、地震台等科技平台规划多年,但因缺乏资金至今没有建起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形势也很严峻,我市现有35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15家过了有效期,需重新认定。总之,我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产学研结合层次不高,市域性创新能力尚未形成,对外依存度很高。
5、传统产业缺乏科技支撑。钢铁、有色冶炼、建材、煤炭、化工、农业等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科技附加值不高、傻大黑粗、“三高一低”现象仍然突出。以农业为例。农业是我市的基础产业。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全市农业产业化虽有较大发展,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科技支撑,在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仍然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科研体制陈旧,研究方法、检测手段落后,成果产出率和转化率都较低。在“吃饭财政”的背景下,市、县两级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很有限,而且这点经费也常常“农转非”被挪作他用。农村技术信息网络不够健全,实用新技术入户率低,农业机械应用仍不广泛,“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龙头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慢,真正在全省和全国叫得响、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农产品品牌很少。
如果仅是自己和自己比,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确进步很大;但如果和兄弟市州横向比,我市已经落后一大截,急需奋起直追。可以这么说,在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科技创新工作必将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对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更高的认识、更有力的措施来布局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娄底腾飞插上强劲的翅膀,为湖南的工业心脏增添澎湃的动力。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创新意识。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功能,在宏观方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是在创新中前进,并因停止创新的脚步而落后挨打;在微观层面,创新是一个地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有创新,则生存,则发展;无创新,则衰退,则消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认真实施“建设创新型娄底”战略,将科技创新喊在口上,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效果上。
2、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要切实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汇报,加大政策扶持,解决实际困难,加强督查考核,确保科技创新工作落实到位。抓科技创新,必须有科学的工作机制。要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既看总量,也看质量,既注重考核,也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以此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企校对接、部门配合、全社会支持的科技创新协调运转机制;要利用优势和资源,全面建立与省级厅局的科技会商机制;要创造条件共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完善产学研结合创新的长效机制;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和创新激励引导机制,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3、加大科技投入,科学使用资金。在当前金融危机刚刚见底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我市财政收入减少,而刚性支出增多,收支矛盾很大。但越是如此,我们越要保证科技投入这个重点支出,因为这是应对金融危机、落实中央“调结构,上水平”方针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建议市、县政府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比例达到1%以上,并逐年有所增长,缩小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要引导社会及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的融资投入,探索建立科技风险融资担保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要借助厅市会商机制,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科学安排和使用有限的研发经费,突出产学研结合重点,突出产业龙头,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防止撒“胡椒面”。
4、打造引才“洼地”,用好用活人才。政以才兴,国以才治;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娄底要打造“三基地一中心一枢纽”,离不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强力支撑。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需,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宏大的气魄,通“入口”,畅“渠道”,建造一个有利于广泛吸纳各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洼地”。要在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也欢迎二流、三流人才,避免不顾娄底实际的“贪大求洋”。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开发本土人才有机结合,既重视外来人才,善借“他山之石”促进地方发展;也注重本地“芳草”,用好身边人才,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郎”、“引进一个,流失一批”。要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本地急需的人才。要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要逐步优化科技干部队伍,培养好、使用好现有干部职工,促进合理流动,盘活人才“存量”。
5、突出企业主体,引导企业创新。娄底要加速赶超,自主创新是关键,企业是主体。要尽快出台《专利资助办法》,《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形成比较完善的激励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创新投入,增强创新动力。要引导企业坚持走自主开发与重点引进核心专利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之路,鼓励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和专利,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继续抓好“五大工程”、“九大活动”,为企业搭建好产学研对接平台。要以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调节、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逐步建立各种形式、各种产权的创新服务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对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的,政府予以奖励。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
6、依托现代科技,提升传统产业。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产业。因为前者不是一蹴而就,而后者则现实可为。要以信息化为目标,以结构调整、节能降耗、效益提升为重点,加快对钢铁、有色冶炼、建材、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特别要立足娄底是农业大市的实际,防止重工轻农倾向,切实做到两眼向“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要改革农业科研体制,逐步形成一个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农业科研体系;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稳定、培养和支持一支精干的农业科技队伍;要借助城乡统筹发展机遇,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机普及、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等工作,促进科技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在现有优质米、楠竹、生猪及草食动物、中药材和果蔬等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促进规模化经营,培育发展新的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项目,打造全国性品牌。要组建农业高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农产品项目精深开发研究,延伸产业链,强化科技项目支撑,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效益。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为切实了解我县企业科技创新情况,5月17日,县政协科技科协界委员赴**镇,就我县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方略,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为主线,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科技惠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高点定位、目标一流、强势推进,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县、省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县、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县等荣誉。连续6年荣获南通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第一名;连续6年荣获南通市科技系统综合考核第一名。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通过科技招商选项目、产学研合作引项目、自主创新上项目,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全县在原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的基础上,已发展形成四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装备、软件和服务外包),七大优势产业(高效节能建材机械装备、电梯装备制造、数控锻压机械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电力装备、高技术船舶配套、电子电器)和三大传统产业(纺织化纤、丝绸服装、特种水产养殖及农产品深加工)群。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65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9家,名列**市第一。引进实施了金属注射成形技术、高可信高安全空间数据库管理及应用、纳米涂料数码喷印技术等国家863计划项目1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19年的80.7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01.24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增长了5个百分点,达31%。
二是创新载体建设提质增量。不断加强以企业科技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为主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科技创新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县建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孵化器3家,孵化面积达25万平方米;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35家、市级59家,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家、市级2家,科技创新服务机构3家,省院士工作站1家,总量居全市第一。
三是科技富民强县影响全国。积极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桑蚕茧丝支柱产业。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75项,先后组织实施市以上农业科技计划43项。全县桑蚕茧丝绸产业年产值达52.6亿元,带动蚕农新增收入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和财政收入的14.5%均来自该产业。2019年12月,全国科技富民强县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我县的经验受到科技部、财政部领导和全国各地代表的充分肯定。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显著。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运用、保护能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运用、保护能力。“”以来,全县累计申请专利8548件,授权3387件,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前十强”。2019年专利申请3709件,授权专利1853件,申请发明专利703件、pct专利2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市第一。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102项(国家1项、省级6项、市级95项)。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通过实施产学研合作“121”、“双百千”工程,推动了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在我县转化。县政府先后与上海交大、哈工大、武汉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大等18所高校院所签定了全面合作协议;与美、德、俄、日、乌克兰、缅甸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关系;198家企业与122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29个。先后承担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个,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6个,国家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4项,争取上级科技拨款1.37亿元。
1、企业主体意识不强。企业是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县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较之以前有一定的增强,但这与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要求还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观念滞后、动作迟缓,满足于小富即安,缺乏战略性前瞻目光,趋利思想严重。片面的认为技术创新投入大、见效慢、风险多,搞技术研发不如购买技术产生经济效益快。甚至有些企业单纯依附来料加工,满足于眼前小利,不图企业长远发展。
2、科技投入远远不足。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近几年,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在科技创新投入上逐年加大比重,但这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从政府投入看,从总量到增幅都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存在差距。2019年安排三项经费2228万元,**2616万元,苏南地区的更是达到了2亿元,而我县仅有700万元。从企业投入看,总体上规模偏小、结构不佳。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一个健康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应在6%、4%、3%以上,而县内企业只有3%左右,低于国家、省标准,更低于发达国家10%的平均水平。由于资金短缺,产品研究开发、培训所必需的费用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从社会化投入看,近几年,我县也成立了风险投资公司,但投资规模偏小,风险投资资金仅有几千万元,很难满足科技型技术创新需要;加上我县还没有建立科技金融银行,一些好的项目由资金原因没能得到开发和转化。
3、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比较少。我县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的340家企业中,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仅有128家,占比达37.6%,145家亿元企业与高校院所实施产学研合作的也只有78家;3000万元制造业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198家,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没有建立;全县规模企业申请专利的只有131家,占企业总数(905家)的14.48%;3000万元以上企业申请专利的只有94家,占企业总数(340家)的27.65%;亿元企业申请专利的也只有60家,占企业总数(152家)的39.47%。若剔除未获授权专利和无效专利,企业真正拥有专利的就更少。由于企业不重视科技创新,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效益偏低。
4、高层次创新人才比较缺乏。**县人才总量虽逐年增加达5.2万人,但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仅为2566人,只占科技人才总量的4%。企业中人才总量还不多,工程技术人员只占18.1%,尤其在企业一线直接从事产品研发的人员更少,只占3.5%。虽然县委、县政府每年都组织大型人才招聘活动,但引进的数量还不够多,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带管理的来海创新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尤其比较缺乏。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引进难、外流严重,已成为经济、科技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5、科技管理队伍力量比较薄弱。随着国家将科技创新摆上战略层面,各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科技主管部门的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工作内容逐年增加,工作任务也愈加繁重。调查了解到,**县科技主管部门现有行政编制10个,其中领导8人,远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形势任务的需要。科技部门人员少与任务重的矛盾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与开展。
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新型工业化的实施,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事关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事关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长治久安,也事关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创新经济建设,建议如下:
一是强化政府推动作用。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党委、政府要把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借助各种媒体,大力宣扬科技创新各项政策,让企业和社会熟知科技创新各项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和社会科技创新热情,推动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的提升。2、要进一步整合现有政策资源,用好用足创新激励政策。对现有的鼓励创新业的财税政策、激励政策,要按规定落实到位,使企业从科技创新实践中真正得到实惠。3、要进一步加大创新文化的培育力度。积极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宣传创新典型,推进创新实践,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浓烈氛围。4、要调剂充实和加强科技主管部门的力量。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积极研究现有体制下科技部门人员编配职数,采取多种方式配齐配强科技部门人员,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做好科技工作。
二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努力形成以政府资金引导、专项资金扶持、企业资金为主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1、政府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形成与gdp增长相适应的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注重财政科技投入的有效使用,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大公共技术、关键技术和特色产业产品的研发上。2、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政府可通过行政、经济的手段和政策约束激励机制等,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主动牵线搭桥,定期举办支持科技创新的银企洽谈会,促进银企合作。3、探索、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机制。加强金融部门对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技术改造项目扶持力度,予以贷款贴息,减少贷款风险。完善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扩充担保本金,创新担保方式,提高运转效率,加速形成公平、便捷、安全、高效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4、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支持企业科技进步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突出的企业按政策规定给予免税、减税和抵扣折税的优惠。
三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处于关键地位。企业要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政府要从源头上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设。1、要加强组织引导。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洽谈活动,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和科技型技术企业实体等形式,使之尽快由引进跟踪向自主创新转变。2、要加快建设创新平台载体。加强科技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完善软硬件条件,强化资源整合,提高孵化能力和研发能力。3、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重强化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企业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开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
四是加快建立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自主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政府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工作,大量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紧构建人才高地。1、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加大对优先发展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优秀人才的引进,采取柔性引才与重金聘才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对引进的人才不为所求,但为所用。2、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对那些有突出贡献、掌握核心技术的拔尖人才,应打破常规,不惜代价,给予特殊优惠政策,采取给予科研启动费、安家补助费、最低收入保障等措施,建立人才特区,既用事业和感情留人,也重视待遇,利用市场法则吸引和留住人才。3、加快一线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在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要重视职工技能素质的提高。要拿出具体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对生产一线职工科技素质的培养。通过业余教育、联合办班、专项短训、挂钩送学、参加学术交流、出国深造等方式,培养生产一线职工,提高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和对高新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同时,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教授到企业讲学,为职工“充电”。通过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充分发挥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六
xx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位于xx市xx区xx路,法定代表人是xx,注册资本(万元)xx,公司的经营范围:兴办实业(具体项目另行申报);服装设计,国内商业、物资供销业(不含专营、专卖、专控商品);计算机系统集成;弱电工程设计;计算机软件、硬件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微波产品、电子产品的技术开发及销售(不含限制项目)。
(一)以品质为基础。
公司逐步健全推行质量保证体系,在管理上坚持:优秀人才、优秀品质、优秀服务。产品的质量是我们的诚信。推行:零缺陷服务,为用户提供满意度。
(二)以创意为发展。
勇于创新,创新是高科技公司的灵魂,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础,是取得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时刻虚心学习、永远大胆创新,是每一个员工的责任。
(三)以成果分享为共同目标。
一个成功的企业,只有不断的分享,在此过程中也要不断的接受批评,而管改进自我,以优秀的成果造福客户。服务客户、服务社会。一个企业的文化体现在管理上。对于以上企业文化的分析,发现企业文化在管理方面的存在一些问题。
(一)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企业文化中可以看出,对于企业利益与品质的保证较多的,相对而言对与员工利益的保证就十分欠缺。比例过分的失调,很显然只有的体制实行起来,不能灵活应对,涉及范围太小。现在市场发展迅速,而企业不能够与时俱进,对于制度给予相应的改善。陈旧的制度导致员工工作缺乏动力,也使得许多员工也抱着混口饭吃的态度工作。很多员工认为自己在公司的发展空间小,不能够很好的体现自身的价值,在企业文化中也提到了“优秀人才”但是根据调查很多人都没有受企业任何专业的培训。这也暴露的体制不能够很好实施的缺点。
(二)公司员工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
很多公司员工认为企业文化,那是公司高层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利益关系。也不会想花时间在这上面。更多是考虑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公司在企业文化上的宣传力度很欠缺,在调查过程中也有高层说到:现在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去做文化建设的宣传和配合工作,对于如何宣传企业文化感到束手无策。还有些人认为企业子要效率好,那么企业文化就会自然形成。这也是现在阶段绝大多公司的想法。
(三)在建立企业文化上没有良好的沟通平台。
公司自身对于企业文化的了解十分的欠缺,以利益为第一,员工对企业目标缺乏具体的了解,没有形成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危机而感缺乏,企业的归属感不强,时常表现出持才傲物、工作上由于分工不太合理,出现了互相推工作的情况,经常以“很忙”来拒绝参加院内的文娱活动,同事间往往只存在工作关系,缺乏润滑。中层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问题突出,院中层领导班子成员大多是由专业技术拔尖的员工担任,他们的普遍特点是工作压力、工作责任越来越多,管理任务繁忙,对于管理上的知识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所以导致了企业与员工矛盾重重。
(一)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
管理制度要形式多样,机制灵活,却又不失威信。涉及企业本身的利益以及员工的利益。注重管理水平的提高,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取得全体员工的一致认可,追踪全球最新技术、经营管理理念。给予员工不断的培训、深造机会,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广为接纳和储备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专长的科技人员,形成良好的人才知识结构,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
(二)加强对于企业文化的宣传。
首先明确企业的奋斗目标,召集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共同学习,使其对于企业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不定期询问员工意见,还可以同时创业企业文化特色如:人本文化特、色整体文化特色、创新文化特色、求实文化特色、服务文化特色等,让员工参与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三)建立双向沟通的模式,让员工与企业间形成良好沟通。
企业对于自身的文化要有深入的了解。对于员工要给予人性化的管理,不定期了解员工对于企业的看法,认真的考虑或者采取接纳。让员工对于企业有较强的归属感,企业对于员工给予更多积极的关注,可以公开的鼓励员工,挖掘他们的潜在的能力。在节假日给予适当的问候。开展各种活动,拉近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使企业内运作顺畅,增加效益。
以上是我通过对于xx科技有限公司在企业文化方面调查之后的所感。通过这次的调查过程认识到企业文化实质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员工归属感、提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价值观塑造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的有机结合。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在现在商业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七
关于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情况的调研报告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切实增强新形势下科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更好的帮助农牧民妇女增收致富,近日,内蒙古兴安盟妇联对全旗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发放调查统计表和调查问卷,召开妇联干部座谈会和汇报会,查阅档案资料和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共有20个乡苏木镇(场)、工作部,16岁以上妇女人口总数86882人,其中参加双学双比活动妇女人数83407人。几年来,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70期,培训农牧民妇女25353人,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农牧民妇女83407人。妇女中获农业技术员的420人,参加农函大的妇女1935人农村乡土人才26人,农村妇女科技带头人18126人、科技示范户19167户、妇女参加各类协会及互助网络组织的人数为51100人,占全旗妇女劳动力总数的58%。妇女的培训主要由妇联、计生、司法、农牧业服务中心等部门办班,并且每年妇联都专门为妇女举办培训班。对妇女的培训都是免费培训,培训经费大部分由乡村两级解决,聘请相关业务和科技部门技术人员讲课,并根据农牧民妇女所需(实用、易懂、易于操作)结合农村实际进行培训。
二、主要做法。
调研显示,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提高妇女人力资源的质量,特别是重视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实现妇女的发展和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级妇联组织紧紧围绕全旗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抓好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为重点和切入点,带领广大农村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几年来,在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探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调查摸底,针对市场和农村妇女所需确定培训内容。
当今社会,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层出不穷。然而,人的精力有限,尤其是农牧民妇女接受能力有限,要想面面俱到掌握全部知识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在培训内容上有所取舍,增强针对性,力求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妇联加强了调查摸底这一基础性工作。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农村妇女致富技能培训需求的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当地市场信息,诸如种什么能增收,养什么能赚钱,本地经济发展思路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农牧民妇女所具备的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能力以及需要提高的能力,具体技能培训需求等,并依据调查统计结果,确定科技培训内容。
近几年,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内容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牧结合生产等实用技术,如种植业技术培训内容包括优秀玉米新品种栽培技术,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抛插秧栽培技术,种子包衣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抗旱播种增产技术等;养殖业技术培训内容包括肉牛、奶牛、肉羊和家禽模式化饲养技术,生猪“四良四改”饲养技术,畜禽疫病防治技术,牲畜品种改良技术,人工草地建设技术,划区轮牧技术,退化天然草地植被改良技术等;农牧结合生产技术培训内容包括无公害农畜产品技术,饲草料种植与加工调制技术、青储技术等;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餐饮服务,保健和缝纫等职业技能培训。此外,还在农村妇女中广泛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法》、《草原法》等与农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和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培训等。事实证明,在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上,较好地坚持了“实用、实效、实际”的原则,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与农牧民妇女所接受和掌握,让农牧民妇女通过科技培训受益。
(二)整体规划,建立多部门协同运作的科技培训新格局。
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实施。而且,仅凭妇联组织孤军作战是难以胜任的,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合力推进。“十五”期间,将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纳入了全旗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和《全旗妇女事业发展纲要》,纳入到了农牧民科技培训整体规划之中。由旗妇联牵头,旗农业、畜牧、林业、科技、教育、扶贫等部门均围绕全旗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目标,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了年度培训计划以及阶段性培训方案,在组织开展活动时,互相沟通,密切配合,形成了多部门、多方位的农村妇女科技培训网络和新格局。至,全旗共举办各级各类文化科技培训班270期,每期1—3天,参加学习的妇女2万余人次,每位妇女5年间平均参加4期培训。由妇联牵头,专门为妇女举办的培训班20期,培训妇女8000人次。到末,全旗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的覆盖面已达到90%,掌握1—2种以上农牧业实用生产技术的农牧民妇女已占到成年妇女总数的85%。
(三)整合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科技培训实效。
地域辽阔,特别是北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居住分散,而且南北存在着农牧业主导产业不同,农牧民妇女文化知识基础不同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农牧民妇女对于文化科技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对培训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在农牧民妇女的科技培训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多渠道、多层次地在农牧民妇女中普及实用技术,已达到最佳效果。在此方面,妇联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依托旗、乡、村培训阵地,如旗党校、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阵地,定期举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聘请上级有关部门专家传授相关知识,或由旗农、牧、林、科技部门技术员授课,或观看科教录像片和特色种植、养殖技术光碟等。
二是发挥农牧民妇女致富女能人的传、帮、带作用,组织召开学典型、用科技现场观摩会,帮助贫困妇女同致富能手结成科技对子。
三是深入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下乡”活动和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旗农牧业和科技部门下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办班讲课,咨询答疑,发放科技资料,现场操作示范,将良种良法直接送到田间,技术要领直接送到户、到人。
四是利用“兴安盟农牧业信息网”和在旗电视台开办农牧业实用技术专题讲座,使农牧民妇女在家里就能接受到科技培训。五是各级妇联组织配合组织部门选送优秀农村女青年,到盟、区级农牧院校深造;组织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牧民妇女参加农广校和农函大学习及“绿色证书”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层次。六是对外出务工妇女进行劳务输出知识专题培训。
(四)强化领导,完善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激励机制。
要抓实抓好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工作,组织领导是保障。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旗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农牧业领导为组长的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旗直各有关部门、各苏木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农牧业科技培训各项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了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工作的检查、考核、奖惩制度,特别是把培训经费落实做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培训工作开展好的单位给与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核减责任状总分。旗妇联也明确了做好农牧民妇女培训工作的职责要求,将此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做为考核各级妇联组织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各方面齐抓共管,为提高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工作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一,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
第二,增强了农村妇女的科技致富能力。,农牧民妇女人均收入达到1985元,科技为农村妇女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第三,促进了农村妇女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科技培训拓宽了农牧民妇女的视野,她们不再满足于在本乡本土发展农牧业生产,更想去见识外面的大世界,有大作为。就有2500名妇女劳动力外出务工谋职,妇女劳务输出总收入达到1500万元。
第四,培养了一批科技致富女典型。目前,全旗有各类科技致富女典型6100个,她们已经成为妇女参与发展的骨干力量。
第五,推动了全旗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科技培训调动了广大农村妇女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她们紧紧围绕全旗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进行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几年来,全旗建立起了“妇”字号种养加基地20处,有力地推动了全旗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第六,活跃了农村妇女工作。在组织科技培训的过程中,各级妇联组织增强了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密切了与妇联群众的联系,以科技培训工作为突破口,使妇联整体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在看到农牧民妇女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的同时,们也意识到此项工作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是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约束机制还不是很严格,体现在个别部门仅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往往使培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达不到实际效果,有时农牧民妇女参训率达不到要求。
二是培训经费不足,来源渠道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
四、对策和建议。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把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做为实施农牧民科技培训工程的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建立严格的科技培训约束奖惩机制,注重培训效果和成果,对成绩突出者重奖,对应付了事者严惩。在培训资金上要想方设法予以保证。要拓宽筹资渠道,在资金使用上,优先保证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资金,要舍得投资,确保培训工作按规划和计划进行,并不断提高质量和实效。
(二)各部门要加强联络,形成互动,旗、乡、村要密切配合,上下联动,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牵头,多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农牧民妇女科技培训工作新格局,保证培训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三)各级妇联组织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努力消除社会上存在的轻视妇女的封建残余思想和传统习俗,引导农牧民妇女冲破男强女弱心理的束缚,解放思想,崇尚科学,增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积极响应旗委、政府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参加妇联组织的科技培训活动,靠科技增知识,强素质,长才干,求发展,为争取自身的解放和进步不懈的奋斗,为在全旗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不懈的努力。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八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要点的安排,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专题听取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汇报。为做好审议工作,我委在有关领导带领下,做了大量前期工作。8月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贯一带领我委,赴市科技局和冷水江市、新化县、双峰县和金鹰服饰、映鸿精瓷、农友集团、定园机械、美国西提种植公司等企业调研。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熙雍又率我委和市人大财经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赴株洲、郴州、衡阳三市考察科技投入情况。9月15日,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雷绍业就我市推进科技创新的情况向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了专题汇报。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及科技部门和相关企业以“科技创新年”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创新型娄底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客观地说,离年初的目标和兄弟市州的工作水准仍有差距。现综合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总的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做到了领导重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工作务实、成效明显,主要表现为:
1、以加大投入为保障,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各级领导的“第一生产力”意识不断强化,层层建立了“一把手”抓科技创新的工作机制。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科技工作汇报,四大家领导不仅亲自研究和部署科技创新工作,而且多次进大学、入企业、赴沿海,为企业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竭力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二是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娄底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加大财政投入,2019年全市科技事业财政投入3376万元,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四是深入开展4.26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活动,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
2、以产学研结合为中心,科技经济逐步对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产学研结合管理科,设立了专项引导资金。市、县两级政府都加大了对科技工作者和科技项目的奖励力度,如今年市委、政府便对2名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每人重奖20万元。全市新增“中南大学映鸿科技新材料产学研基地”等产学研合作基地8个,研究开发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75项,一个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市校对接,高校、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结合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3、以项目建设为突破,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通过建立和完善项目评估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全市科技系统抓大项目、争取项目、服务项目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今年我市共申报项目71项,其中29项列入了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85.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1.7%,实现增加值12.14亿元。
4、以“五大工程”为载体,科技创新年活动稳步推进。自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将2019年确定为“科技创新年”以来,市政府确定了“以新兴产业培育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创新项目种子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传统产业提升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程)”的主攻方向,全市共完成省级以上科技、技改项目70余项,科技投入1.3亿元、技改投资36亿元,新增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2个,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企业21家,并建立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村科技合作组织覆盖面达到45%。
5、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为重点,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我市自2019年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以来,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申请专利1665件、专利授权627件。并查处假冒专利案件19件,培育5家知识产权重点企业。今年9月,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省知识产权局的考核验收。同时,市、县两级科技部门加快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妥善处置了在涟源、双峰发生的3次有感地震,综合防震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肯定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指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技引领意识不浓。尽管“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提出很久,但客观地说,部分领导对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总认为投资搞创新远没有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见效快,因而对科技工作持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应付式态度。从企业来说,也存在目光短浅、忽视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主体作用发挥较差的问题,以科技创新求发展的意识不强、信心不足。据统计,在全市591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安排了研发经费的仅107家,占18%。全市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49%,远低于3%的规定要求。
2、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尽管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大幅增长,但570万元的总量仍然较少,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压缩科技专项经费20%后,更加无法满足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县市情况也不容乐观。以今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的冷水江市为例,研发经费只达到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0.2%,远低于先进县市1.1%的标准。产学研结合专项引导资金也至今没有确定,而全省90%以上市州设立了每年不低于500万元的产学研结合专项引导资金。由于各种因素,在有限资金的使用上还存在撒“胡椒面”问题,使用效益不是很高。同时,我市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中小企业因无足够的融资担保难以从银行贷款,制约了企业的科技投入。
3、人才紧缺是“最大短板”。如果把我地科技创新比作一个木桶的话,那么研发人才就是这个木桶上的“最大短板”。此次调研揭示了一个令人心寒的数据:我市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只有5.4人,只有长株潭平均数的9.5%;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只有2.21%,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存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无力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科技部门专技人员的比例也很低。如冷水江市科技局干部职工22人,但包括班子成员在内,专技人员只有6人,占27%。其他县市更差,有的连地震监测设备都无法维持正常运转。同时,娄底市域内的大学以文科类教育为主,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与地方经济契合度低。
4、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在“3+5”城市群中,只有娄底既无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更无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仅有一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在这个仅有的基地里,没有规划科技企业研发、培育机构,入驻的企业全部靠招商引资,产学研一体化难以起步,园区发展缺乏科技支撑。从微观层面来说,部分企事业单位认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只是一种管理模式创新,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对此不够重视。科技创新大厦、地震台等科技平台规划多年,但因缺乏资金至今没有建起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形势也很严峻,我市现有35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15家过了有效期,需重新认定。总之,我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产学研结合层次不高,市域性创新能力尚未形成,对外依存度很高。
5、传统产业缺乏科技支撑。钢铁、有色冶炼、建材、煤炭、化工、农业等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科技附加值不高、傻大黑粗、“三高一低”现象仍然突出。以农业为例。农业是我市的基础产业。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全市农业产业化虽有较大发展,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科技支撑,在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仍然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科研体制陈旧,研究方法、检测手段落后,成果产出率和转化率都较低。在“吃饭财政”的背景下,市、县两级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很有限,而且这点经费也常常“农转非”被挪作他用。农村技术信息网络不够健全,实用新技术入户率低,农业机械应用仍不广泛,“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龙头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慢,真正在全省和全国叫得响、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农产品品牌很少。
如果仅是自己和自己比,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确进步很大;但如果和兄弟市州横向比,我市已经落后一大截,急需奋起直追。可以这么说,在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科技创新工作必将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对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更高的认识、更有力的措施来布局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娄底腾飞插上强劲的翅膀,为湖南的工业心脏增添澎湃的动力。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创新意识。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功能,在宏观方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是在创新中前进,并因停止创新的脚步而落后挨打;在微观层面,创新是一个地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有创新,则生存,则发展;无创新,则衰退,则消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认真实施“建设创新型娄底”战略,将科技创新喊在口上,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效果上。
2、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要切实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汇报,加大政策扶持,解决实际困难,加强督查考核,确保科技创新工作落实到位。抓科技创新,必须有科学的工作机制。要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既看总量,也看质量,既注重考核,也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以此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企校对接、部门配合、全社会支持的科技创新协调运转机制;要利用优势和资源,全面建立与省级厅局的科技会商机制;要创造条件共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完善产学研结合创新的长效机制;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和创新激励引导机制,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3、加大科技投入,科学使用资金。在当前金融危机刚刚见底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我市财政收入减少,而刚性支出增多,收支矛盾很大。但越是如此,我们越要保证科技投入这个重点支出,因为这是应对金融危机、落实中央“调结构,上水平”方针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建议市、县政府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比例达到1%以上,并逐年有所增长,缩小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要引导社会及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的.融资投入,探索建立科技风险融资担保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要借助厅市会商机制,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科学安排和使用有限的研发经费,突出产学研结合重点,突出产业龙头,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防止撒“胡椒面”。
4、打造引才“洼地”,用好用活人才。政以才兴,国以才治;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娄底要打造“三基地一中心一枢纽”,离不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强力支撑。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需,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宏大的气魄,通“入口”,畅“渠道”,建造一个有利于广泛吸纳各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洼地”。要在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也欢迎二流、三流人才,避免不顾娄底实际的“贪大求洋”。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开发本土人才有机结合,既重视外来人才,善借“他山之石”促进地方发展;也注重本地“芳草”,用好身边人才,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郎”、“引进一个,流失一批”。要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本地急需的人才。要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要逐步优化科技干部队伍,培养好、使用好现有干部职工,促进合理流动,盘活人才“存量”。
5、突出企业主体,引导企业创新。娄底要加速赶超,自主创新是关键,企业是主体。要尽快出台《专利资助办法》,《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形成比较完善的激励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创新投入,增强创新动力。要引导企业坚持走自主开发与重点引进核心专利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之路,鼓励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和专利,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继续抓好“五大工程”、“九大活动”,为企业搭建好产学研对接平台。要以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调节、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逐步建立各种形式、各种产权的创新服务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对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的,政府予以奖励。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
6、依托现代科技,提升传统产业。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产业。因为前者不是一蹴而就,而后者则现实可为。要以信息化为目标,以结构调整、节能降耗、效益提升为重点,加快对钢铁、有色冶炼、建材、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特别要立足娄底是农业大市的实际,防止重工轻农倾向,切实做到两眼向“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要改革农业科研体制,逐步形成一个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农业科研体系;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稳定、培养和支持一支精干的农业科技队伍;要借助城乡统筹发展机遇,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机普及、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等工作,促进科技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在现有优质米、楠竹、生猪及草食动物、中药材和果蔬等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促进规模化经营,培育发展新的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项目,打造全国性品牌。要组建农业高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农产品项目精深开发研究,延伸产业链,强化科技项目支撑,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效益。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九
*月6日至12日,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相关部门和镇街,采取听取汇报、座谈了解和实地查看等方式,对全县科技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科技工作现状。
近年来,全县科技工作围绕新型工业基地、西部绿色菜都、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川渝合作示范区四大定位,为全县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科技创新机制逐步完善。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科技法规政策的同时,努力做好科技政策措施的制订完善工作。重新修订了《**县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县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和《**县专利资助办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政策性文件,提高了奖励和资助资金额度,激励科技人员和企业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了全县的科技政策体系,提高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二是积极汇聚科技创新合力。两年多来,中国工程院8位院士先后来我县调研效益农业,指导科技发展;科技部5位领导、专家来我县实地考察科技园区建设,指导园区发展;市级以上科技、知识产权、地震等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先后30多人次来**考察调研、指导工作,有效促进了科技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先后与西南大学、重庆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组织开展了农学博士**行、科技专家企业行、科技创新专题讲座等创新驱动发展系列活动,积极对上争取科技专家对我县产业进行科技支撑,促进全县50多家企业与10多所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二)科技投入保障有效落实。
20xx年以来,全县rd投入逐年递增,从20xx年的2720万元增加到20xx年的16300万元,增长599%;对上争取各类科技资金1392万元,其中,国家科技资金482万元,市科技资金910万元;县财政累计投入科技科普资金14537万元,其中,直接安排到科委专项资金945万元;组织兑现科技奖励资金116万元,专利资助资金150余万元,实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120个。科技投入的增长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保障了全县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科技项目建设有力驱动。
两年多来,向上争取立项科技项目10个,争取科技经费1392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结束了我县近3年无国家级科技项目的历史。20xx年,我县实施的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重庆20万亩蔬菜核心保障基地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后续项目获科技部立项支持192万元;重庆丰收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的zb自吸式离心泵项目、**县炫吉中绸有限公司的基于水循环索绪技术的自动缫特色双宫丝项目、**两江蔬菜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蔬菜标准化生产共性技术服务项目和**县生产力促进中心蔬菜标准化生产共性技术平台项目等4个项目,分别获得20xx、20xx年度国家创新基金立项资助,共计资金290万元。20xx年,我县组织申报的科技支撑示范工程总体方案获市科委论证通过,获立项资助800万元。20xx年,我县愚吉机械和喜尔创两家企业获市创新研发团队立项资助,重庆中航科技有限公司的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重庆市双恩农机制造有限公司lz-1.0型稻麦联合收割机项目成功申请国家创新基金。
(四)科技推广平台不断丰富。
一是采取以国家级科技特派员为重点,市级与县级科技特派员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我县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累计选拔聘任科技特派员近300余名。20xx年,我县新选派县级科技特派员67名,争取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19名、市级科技特派员25名。截止目前,我县现有在聘科技特派员共计111名。二是为加快集聚科技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成立了两江蔬菜生产力促进中心、未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行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家;建成国家级科技园区1个、市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蔬菜科技专家大院2个、生猪养殖科技专家大院2个、科技示范基地20余个;在民丰化工、新华化工建成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家;在凉风垭工业园区内建成规模达到5千多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三是加大对企业的引导,帮助企业改造升级,努力培育科技型企业。近几年我县科技型企业数量有了较快增加,农业科技园区规划面积6.8万亩,现有企业50余家,各级龙头企业26家,其中科技型龙头企业1家,现已培育知名品牌8个。园区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重点发展了蔬菜、稻油、生猪等优势主导产业,以水产、经果、乡村旅游做配套。今年2月,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认定我县农业园区为第六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五)科技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一是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战略开拓能力为核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招商引资与引智引才同步的人才吸引模式,成功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其团队,在县工业园区维尔美纸业有限公司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吸引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蔬菜加工等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急需紧缺人才到我县创新创业,为产业升级和发展集聚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二是以提高操作技能和工艺水平为核心,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用工培训、就业培训、职业培训、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等形式,举行各种创业、就业培训近300期,共培训创业人才及城乡劳动者16000余人,帮助12376人实现就业,为企业培训评审专业人才1797人,使企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结构不断改善。三是以推广和掌握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为核心,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由县农委牵头,集中开展了畜禽养殖、粮油种植、水产养殖、果树栽培、蔬菜种植、植保工、农机操作及维护工等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余期,培训农民8000余人。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了84000人,其中种养业能手(含大户)56849人,经营能人(含农村经纪人)4491人,专业技能型农业人才21920人,社会服务型农业技术人员740人。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科技成果不足。
一是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一些科技组织,比如科技学会组织开展活动少,难以出成果。二是潜心科技研究的人员少,科技人员学习交流平台少,再教育机会少,知识更新跟不上形势发展需求,也难出科研成果。三是科技奖励办法、范围及额度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科技人员缺乏吸引力,导致申报奖励成果数量逐年减少。
(二)科技人才不足。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我县各类人才拥有量占人口总量比例较低,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更是紧缺,所占人口总量比例不到1%,且年均增速为0.06%左右,增速缓慢,难以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我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大都集中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而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经济技术和高科技等能带动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缺乏,中高级职称人才比例偏低。三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数量少,年龄老化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目前,全县具有正高级职称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型人才只有23人,仅占专技人才总量的0.3%,23人中,已退休9人,在职的14人中,50岁以下的只有2人;同时,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具有技师资格的213名高技能人才中,男性大多在50岁以上,女性多数在45岁以上;农村实用人才中,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几乎为空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仅数量少,且年龄比较老化、青黄不接。几年来,行政、教育、卫生、农业等系统,流失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人才就有近166人,特别是企业更为突出,骨干人才的流失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科技创新不足。
由于宣传普及科技知识的手段较单一、全社会总体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的因素的影响,自主创新氛围的长效机制、全民参与机制尚未健全和完善,部分企业还没有真正把自主技术创新摆到应有位置,其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体系和投入体系尚未形成,缺乏依靠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导致我县高新技术企业较少,缺乏创新型大项目,产品技术含量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水平和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县仅有中航科技、新华化工、愚吉机械3户高新技术企业;潼翔电子,金佛果电子、盛凯药业、康迪药业4户战略新兴产业企业;重庆民丰化工、重庆新华化工2户企业建有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逐步探索建立由政府提供启动资金,社会、企业多方参与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购买和应用专利,扩大专利示范企业范围,引导企业通过拥有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增强发展后劲。
(二)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一要从经营性人才培训着手,打造系统的企业家培训工程,加大培训力度,丰富培训手段,通过开设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专题讲座、组织专家开展企业咨询诊断、举办企业领导人才建设论坛、组织优秀青年企业人才异地任职等方法,努力提升经营性人才综合素质。二要为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提供创业空间和平台。要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子女入学、配偶工作及住房等实际困难,为他们提供便捷的工作条件和成长路径。三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改制进程,解决事业人才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和人才浪费等现象,让他们到一线发挥聪明才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进一步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要逐步提高政府发展性投入中科技投入的比例,使科技投入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协调。要强化企业在科技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强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和对研发的稳定性投入。要鼓励多元投入,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对科技工作投入的积极性,尽快形成政府拨款为先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资助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十
大家在对科技产业园进行调研后,写好调研报告是很重要的。以下是科技产业园调研报告,以供参考!
随着我国高新区的快速成长,国内出现了许多发展较好的高新区值得借鉴,本文调研分析了广州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无锡高新区、武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等5个典型的园区。
1.广州高新区——集聚效应带来的飞跃。
(1)园区概况。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园组成。6月经国务院重新审核,广州高新区面积被确定为37.34平方公里,其中广州科学城20.24平方公里、天河科技园12.4平方公里、黄花岗科技园1.5平方公里、民营科技园0.7平方公里、南沙资讯园2.5平方公里。此外,广州国际生物岛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广州生物产业基地的核心基地,面积1.82平方公里,由广州的市政府委托广州高新区管委会开发、建设与管理。广州高新区计划向国家科技部申请扩区,将生物岛纳入广州高新区规划范围之内。
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广州高新区紧紧围绕“四位一体”的目标定位,即高新区“要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的指导思想,抓住机遇,精心运作,积极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广州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日臻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2)主要措施。
——“一区多园”体制优化发展格局。
在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思路下,按照“一区多园”规划,广州高新区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园组成,总面积达到37.34平方公里。五个园区各具特色,形成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态,最终与广州的市政府委托高新区管委会开发管理的广州国际生物岛,形成“五园一岛”的发展格局。
其中,广州科学城是综合性核心园区,以规模化、高端化的研发和服务体系为发展重点,已建设成集研发、孵化、产业、商务、居住生活等一体化的综合高科技社区,成为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天河科技园的目标是成为支撑珠三角地区软件和通信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黄花岗科技园以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支撑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成为引领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龙头和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的源头;广州民营科技园,将建设成为区域民营科技企业的总部基地、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抢占市场的前沿阵地;南沙资讯科技园已成为与港澳以及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与平台。
——集聚效应驱动形成六大产业集群。
随着园区集聚效应的不断增强,广州高新区吸引了大批科技企业纷纷进驻,呈现出各类创新型企业加速集聚、快速发展的势头。
不仅吸引到了微软、ibm、英特尔、索尼、松下、飞利浦、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威创日新、京信通信、海格通信、粤晶高科等一批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本土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四个国家级的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及方欣科技、京华网络、华南资讯等一大批知名软件企业也应运而生。同时,诞生了迪森热能、粤首实业、广州华德等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新能源行业领头企业,网易、神州数码、友邦资讯、漫友传媒、九州传媒等企业在快速成长,新材料、先进制造领域的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企业集聚,为广州高新区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使区内的高新技术产品达到近项,逐渐形成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六大主导创新产业集群,先后荣获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等称号,成为了引领整个珠三角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高端产业带来高速发展。
企业和产业的高水平集聚,带来的是广州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广州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达1985.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实现工业总产值142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以每平方公里60多亿元的产出,创造了珠三角高新区发展的奇迹。
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广州高新区还形成了以总部经济、信息服务、检测认证、科技研发、金融创新、现代物流、创意产业等八大类服务业项目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立起一条从研发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区域的自主创新步伐。
此外,广州高新区还将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先导区、宜居城市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三区”为目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值得关注的是,按照规划,在前,广州高新区将力争集聚和培育5家以上产值100亿元级高科技企业、50家10亿元级高科技企业、5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还计划对科技园完成投入200亿元以上,用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项目配套资金、创业人才发展基金等。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力争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1000亿元。
(3)经验。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重点在于培育创新性的网络体系;。
——产业集聚更有利于小企业,使其从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效应上获利。
2.西安高新区——资金问题不再是瓶颈。
(1)园区概况。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经过的发展,西安高新区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集成电路、通讯、软件服务外包、半导体、光伏、电子元器件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突出,发展强劲,已形成了一批具有高成长性、高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现代制药为雄厚基础的中药提取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以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意产业等为重点的创新型服务业日益活跃。随着西安高新区“515”龙头企业扶持计划(即着力扶持5个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10个过50亿元,50个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培育计划的实施,西安高新区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龙头、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
(2)主要措施。
——招商引资内外兼修。
内部市场化战略,强调的是培育型创新,即通过科技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让科技资源和科技人员从深宅大院里走出来,面向市场配置资源,创办企业,并利用市场化手段取得融资和发展。
外部资本化战略,强调的是结合型创新,即以放眼世界的目光和视野,面向全球配置资源,大规模地走出去,向世界推荐和营销城市、资源和项目,从而引进全球的资本和人才,使自身优势资源与外部资源实现完美结合。
西安高新区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与调整的现实,灵活地进行了招商体制的改革,分设了针对性强的多个招商部门,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招商政策,特别是他们实施的“大招商、招大商、引名企”和“围绕产业集群招商”战略,成效显著,引人瞩目。
——完善的投融资体系。
政策促进:制定实施《鼓励和吸引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政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贷款担保补贴暂行办法》、《鼓励扶持企业对外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的暂行办法》等政策,优化政策执行流程,增强政策激励效应。
引进聚集:把引进投融资机构作为管委会重要的招商工作指标,列入年度计划给予考核;建立政府投融资引导母基金,参股创业投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投融资机构聚集区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及政策举措。
创新推动: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建立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开展产权、股权质押担保贷款等业务;精简行政管理对投融资服务机构的审批内容和流程;重点建设企业商业信用体系;加大管委会对企业上市、上柜的支持和服务力度。
建立了西安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
交易平台:通过引进外部专业机构组建、激活原有失效交易平台的活力、政策鼓励和财政补贴等措施,建设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服务组织和信息网络,形成投资平台、贷款平台、担保平台、保险平台、技术和产权交易平台等多种类型的投融资服务平台。
示范引导:整合优化高新区科技创业孵化资源、创业投资资源和创新担保资源;设立创投和担保基金,实行参股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服务不同阶段科技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提升本地投资和投资管理水平。
信用环境:设置管委会主导的“高新区企业诚信联盟”,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讲诚信企业进入,建立起高新区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建立“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平台及高新区企业征信系统,维护园区信用环境。
组织保障:组建西安高新区投融资发展领导小组,并下设顾问组和高新区投融资发展工作办公室。
表1西安高新区组织架构及其职责。
(3)经验。
——注重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的互动,注重精细化的服务和管理;。
——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构建完善的投融资服务体系破解“融资瓶颈”的有效途径。
3.无锡高新区——生命力源于自主创新。
(1)园区概况。
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5年无锡高新区和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设立无锡新区。无锡新区下辖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出口加工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等多个专业科技园区和四个镇、三个街道,辖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25万,成为无锡市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高地。
(2)主要措施。
——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创业载体。
组织实施“创新孵化”和“创新产业化”的“双创工程”,大力推进由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及科技企业产业化基地组成的孵化、毕业、产业化的科技企业三级培育体系,形成由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等孵化载体构成的“创新孵化金三角”和由创新产业园等组成的“创新产业化金三角”。
——高水平引进培育创新主体。
无锡高新区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孵化器为载体、官产学研商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深化拓展“7+1”(即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7所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为主)政产学研联盟为重点,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园区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设立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分校和科技园;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和检测中心,累计达到150家;大力推动本土企业技术创新,依靠产学研结合,累计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300多个。
——高层次定位高新技术产业导向。
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实施重点创新突破,促进科技与经济互动并进,重点推进“太湖硅谷”、“太湖液晶谷”、汽车零部件基地等建设,同时加快发展软件、光电、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
——高起点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
制定实施《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支持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文件;设立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成立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引进了华东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初步建立起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围绕服务产业集群建立各类中介平台和中介网络。
——高品位构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无锡高新区倡议并由无锡市政府建立了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归国创业的530计划(即在5年内引进30名海归领军型创业人才),出台了一系列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高新区创业的配套政策;建立科技和人才发展基金,用于高级人才的补助、突出贡献人才奖励等。
(3)经验。
——自主创新是园区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高新区竞争第一要素;。
——把引进外资的着眼点放在引进高新技术上;。
——引进技术必须和自主创新紧密结合。
4.武汉高新区——企业创业创新的摇篮。
(1)园区概况。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成立于1987年6月,是我国第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中国孵化器事业的发源地。1988年,东湖创业中心应邀参与了国家火炬计划中《企业孵化器在中国发展战略纲要》的起草。从此,中国企业孵化器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持续发展壮大,今天为世界所瞩目。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创造的运营模式至今为全国大多数企业孵化器所运用。
东湖创业中心一直秉承“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宗旨,致力于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孵化器发展之路。十几年来,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凭借其雄健的创业政策、优质的创业环境、完善的孵化服务和高效的管理团队,培育了众多科技企业和科技企业家,使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累计孵化企业600多家,毕业企业400余家,东湖高新、烽火通讯、华工科技、长江通讯、武汉凡谷、精伦电子、凯迪电力、人福科技、st道博等26家上市公司。其中凯迪电力纳税额,在东湖开发区排名第一;累计孵化科技项目640余项,累计提供就业机会50000余人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主要措施。
——新药开发的cro服务模式。
cro(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即合同研究机构,就是接受企业委托进行新药研究服务的机构,提供药物开发和注册时必需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数据资料分析、法规咨询等专业服务。
健脑宁胶囊是武汉健民中药工程研究中心花30万元从一家医院购买的治疗血管性痴呆中药成果,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领先性,但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而研究中心缺乏足够的资金。创新生物医药孵化器有限公司决定对健脑宁胶囊提供cro服务。双方约定孵化器公司投资70万元,占股30%,用于临床研究。试验很快顺利完成,研究中心7个月就拿到了临床试验批件。新药从小试到临床,增值250万到300万元,达到了研究中心和孵化器双赢的结果。
cro服务模式仅仅是武汉创新生物医药孵化器有限公司提供的专业服务之一,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专业技术平台也是该公司为在孵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方式。武汉地区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众多,科技人员密集,过去在计划体制下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多实验室、试验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一些智力资源也“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大量的创业企业没有能力装备自己完整的实验设施。作为武汉地区惟一一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武汉创新生物医药孵化器有限公司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做起了公共研发机构与创业企业之间的“红娘”。孵化器公司首先与部分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专家库、公共实验室、新产品中试基地等一系列专业技术平台,然后再利用这个平台为在孵企业服务,并收取费用。成立了以同济医科大学曾繁典教授、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生物医学秘书长周辉博士为主要成员的国内外专家组,建立了武汉大学药物产业化基地,与湖北中医学院合作建立了植物药研发实验技术平台。
——sbi产权孵化模式。
sbi(sharedbusinessincubator)是企业孵化的一种运作模式,即产权式孵化器,通过对孵化器投资结构的重新设计来实现孵化器的商业化运作。sbi的建立,能够使孵化器的发展通过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完善孵化器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孵化器的孵化能力,提高孵化器的管理水平,使广大社会投资者充分享受到创新企业与孵化器的成长性。
sbi创业街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首创的产权式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一种全新的“科技房地产”概念。孵化器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都趋向多元化,投资主体主要有大机构投资者、中小企业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投资方式可以分为托管投资型、自用投资型、回购投资型和信托投资型等。sbi产权式孵化器的出现将房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有效分离,投资者在享有房产稳定增值的同时,将房产委托给专业的孵化管理公司经营,获得稳定、可量化的托管经营收益。可以说,sbi是一个在空间上放大、资源上有效整合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业人社区同义,是企业孵化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3)经验。
——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才是成功的孵化器;。
——企业孵化器的产业化模式对社会投资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要将创业企业与配套服务进行有机结合。
5.成都高新区——为产业而生的新城区。
(1)园区概况。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批准为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在国家科技部举行的历次综合评比中,均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单位。
成都高新区规划面积约87平方公里,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两部分组成,已形成以微电子和软件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医药现代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产业等三大产业集群。南部园区位于成都市南,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是正在建设中的“天府新城”,重点发展科技创新、软件研发、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化的科技商务新城。西部园区位于成灌高速路两侧,规划面积约3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成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产业为主体,功能配套完善的综合产业园区。两个园区分别建有一个国家出口加工区。
(2)主要措施。
——区域功能城市化步伐加快。
按照城市化要求进行高起点规划:在空间拓展的基础上,对全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实现了合理布局。在规划过程中,从母城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并遵循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规律和要求,不再单纯的建设一个工业园区,而是规划了工业组团、居住组团、政务商务组团等功能区域,也就是建设与母城相呼应的新城,成为母城未来的中心区或者副城区。
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始终致力于建设自然、人居、政策、服务及基础设施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创业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已成为中国西部投资、创业、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
注重商务以及生活配套环境的优化:由于牢固树立了城区化的环境建设理念,成都高新区的商务和生活配套与基础设施配套同步建设,极大地优化了综合投资环境。
——科技发展抓住自主创新不放松。
建立了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创建了西部首家生物医药孵化器、教育科技园孵化器、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孵化器、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等大规模、高标准的孵化器,形成了我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
注重构建资金、管理、中介服务等方面服务体系,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成都高新区依托高新区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建设“八个子平台”——包括政策子平台、资金子平台、中介子平台、专家子平台、培训子平台、信息子平台、个性化服务子平台、文化子平台,丰富了创业孵化服务的内涵,形成了强大的服务功能。
——产业发展注重二三产协调。
成都高新区在空间位置上与市区相毗邻,在规划发展定位上明确了作为母城的新城区来建设,在功能布局上对商务、生活配套等给予了充分的考虑,这就为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这一点在新拓展的天府新城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依托新城区的建设,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将第三产业作为区域配套的重要内涵,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同时与经济功能区制造业的发展相配套商品批发零售业、物流业等。
(3)经验。
——要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同步完善、共生共荣;。
——金融中心建设对新城起着绝对关键的推动力作用。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十一
项目概况。
中国科技馆新馆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建筑面积达10.2万平方米,其中展示面积4万平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局部五层。于2009年正式与公众见面的。建筑没有延续传统概念中采用金属与玻璃幕墙形成的现代感与高技派的风格,而是采用体量较大的单体正方体,立面上利用若干个积木般的体块相互咬合而成,使整个建筑呈现为巨大的“鲁班锁”的形态(俄罗斯方块或者说是魔方,意念嘛,都是扯进来的),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鸟巢水立方呼应。
初来乍到。
从地铁站出来就可以远远地看到建筑,巨大的体量特别吸引眼。
球,但是建筑外立面积木的相互咬合仍有些凌乱,章法性不强,有。
想法,但是局外人应该是看不出来了,选用奇怪的绿色玻璃穿插其。
中使这个全新的建筑有些“历史的陈旧”。
地,并矩阵式的种植了几排没有叶子的小树,看来是有意想要弱化。
广场又或是根本没有进行专门的设计。初春的乍暖还寒加上毗邻广。
阔的奥运公园,广场显得冷清,缺少人气,与建筑师原本的意图相。
违背,科技馆原本是要成为“城市生活的场所和载体,并能带动激活周边。
地区的发展”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周围公共设施的缺乏使得广场呈图一冷清的广场。
现出门可罗雀的架势。建筑的北侧有一个大而平缓台阶平台(图二)图二被隐藏的台阶连着展厅二楼,有做疏散楼梯的意思。这么宽的台阶,并上面的疏散平台本应是公众集会休息的好地方,但由于隐藏在巨大形体的球形幕墙结构后面,导致其平日的使用功能大大减退成为了单纯的修饰物。
神奇立面。
为了等人,我们围着建筑饶了一圈,原本以为建筑的外立面是由混凝土和玻璃构成的,走近看才发现建筑的正面采用连续的“白色波形金属板”,侧面为“绿色反射玻璃与不锈钢板”组合,每块金属板的纹理排列方式都不相同,这样在阳光照射下会有不同的反射角度,形成不同的阴影效果(果然由于太阳高度的变化,开始觉着凌乱的建筑在下午的时候感觉纯净了好多)。
立面上奇怪绿色的玻璃也是采用“中空low-e玻璃加镀阳光膜以及温屏玻璃”满足了大体量单体建筑的隔热保温和采光需求,减少了对空调的使用,达到了降低能耗的效果。
内部探秘。
科技馆的正门(西门)没开,我们从侧门进入。很。
奇怪,迎面见到的是电影售票处以及食品售卖,顺着电。
梯上到二楼,还是电影厅,一时间对自己此行的目的产。
生了质疑,这儿明明就是电影院并没有跟科技馆有什么。
关系?
正常流线经济驱动下的流线。
及展厅于一体。影院区置于南侧,展厅位于北侧,是两个相。
对独立的部分。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迂回进入科技馆时被“先。
交通集散,完善环境景观以及组织功能,所有的功能空间围绕中庭。
来组合。
科技馆的装饰物的科技性很强,屋顶上的气球(图四)有规律的上下起伏,形成各式各样的样式,这才应该是进入科技馆的第一感受,刺激观众去猜测科技的奥妙。而沿着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流线,观众的室内空间感受遭到破坏。
在主入口的北侧,有儿童科技乐园,是专门针对3-10岁得小孩。
设立的,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还为成熟,抽象思维能力。
图五展厅入口处的图四充满科技感的装饰。
还不成熟,其所接受的事物不能与青少年混为一谈,所以专门擗出一片场地给他们,以更加简单的方式向孩子们传授知识。
主展厅的入口处大型的dna模型(图五)成为视觉的焦点,人流自觉的流向展厅入口,也就是真正的展示空间的开始。
展览真正开始。
众在来到科技馆后,可以在这里集合以统一行动。但。
是这么高的尺度,成年人置身其中尚且感到渺小,以。
青少年的身高就会形成更明显的反差。这儿明显不是要。
设计成为近人空间,虽然少了金属和玻璃的出席,这儿依。
每层展厅都有自己的主题,其内容是针对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对科学进行逐层深入的展示。二层是“探索与发现”展厅,三层是“科技与生活”展厅,四层是“挑战与未来”展厅。但每个展厅都是展示机器的罗列,缺乏新意的展示方式很容易造成视觉的疲劳,以至后面的展览变得有些乏味。
展览方式。
科技馆的服务主体是青少年,更主要的是少年,少年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求欲但缺少知识基。
础,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所以模型应在尽量符合事实的基础上保证展示内容的真实性,设备。
图六展厅内的实物模型科技馆中庭图七通高空间的对比屏的简单操作性以及趣味性。科技馆强调的是互动,强调的是参与多样性。有的直接让青少年动手制作,有的是沙盘模型演示,还有仿真环境模拟再现原始场景,传统展板传递信息的方式在新潮多样的展示方法下黯然失色,观众没有耐心站在原地对某个实物进行文字性研究。观后感。
技产品的堆叠(图九),并没有把先进科技运用到自身的展示之。
中。展区内“虚拟展示方式”的缺失,为整个建筑丢分不少,而。
下开关,关心的更多是如何操作机器,玩完了但不知道玩的是什么,以及其设备工作原理,所应用的科学原理,并没有达到科技馆“寓教于学”的本质目的。
青少年真正需要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经历的重要时期,是人类思维成熟的时期,同时思维方式较之前也产生巨大的不同,是身体与思维同时成熟的时期。
儿童玩耍,靠自己的肢体接触去完成自己与世界的全新体验,图九。
张鹏举。
科技馆是政府兴办的科普宣传教育设施,是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工程。建设科技馆,功在当代,泽被后世,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为更好地服务于我市科技馆建设,6月13日—19日,我随市科协科技馆调研组一行,分别对黑龙江省科技馆、沈阳科学宫、辽阳市科技馆进行了考察调研,对科技馆的建设管理运营等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科技馆的基本构成从总体布局上看,科技馆大都由四大区域构成。
(一)科普展教区。
科普展教区是科技馆最重要、最富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固定的常设展览和动态的新设展览,采用动态演示和静态陈列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声、光、电、激光、计算机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向人民群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参观者可在服务人员的指导下独立操作或直接参与,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系统,体验其中的科学奥秘。一般包括以下展区:天地万象、力学世界、通讯与信息、磁电奥秘、食品与营养、交通与航天、能源与材料、光学奇观、数学漫游、人体科学、电脑与机械、声学探幽、环境科学、生活与科学等。从考察情况看,规模较小的科技馆展示内容相对小些,但都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展厅空间更多地展示科技内容;虽然同一科学原理没有差别,但展示同一原理的展品力求丰富多彩,富有特色;有的还与展示当地优势资源、主导产业、名牌企业结合起来,如黑龙江省科技馆建设有“走进兴安岭”展区,辽阳科技馆建有“辽阳风采、辽阳石化”等展区,强化当地人民的支持和喜好,因而更富有生命力。
(二)科普活动区科普活动区用于组织公众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特别是青少年科技活动,以提高科技兴趣和参与意识,以及科学技术创造能力。主要内容包括:1.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如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培养他们的科技兴趣和动手能力。如辽阳科技馆的“体验广场”,通过墙面打击乐、模拟汽车驾驶、3d射击、镜子迷宫、凌波微步、虚拟水流墙、耐力测试、弹跳摸高、拧螺丝等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动脑、动手,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创造力。2.制作和播映科技影像,向观众宣传一些难以展览的科学原理,进一步拓展科普宣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沈阳科学宫设有声像中心,除制作、播映科技声像外,还组织青少年进行摄、录、编,自办广播电视节目,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爱好与兴趣。黑龙江省科技馆设有科技录像厅,用立体影像向人们宣传科学知识的同时,还会让人们亲身体验和了解立体影像的构成及原理,引导人们对科学的探求。
(三)科技教育区。
务政府开展各类科技活动的重要任务。2.设立科技实验室,为青少年提供进行科技实验的场所。沈阳科学宫、黑龙江省科技馆都建有电脑培训房,在这里观众能够了解电脑的基本构成、发展演化及电脑在当今社会的广泛应用,通过上机操作学习和掌握一些关于电脑的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电脑教室培养着大量的科技后备人才。
(四)服务工作区。
服务工作区用于为观众提供各种服务及工作人员办公和从事其它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制作和维修各类展品;编辑发行各类科普书籍和资料;收集、整理科技书刊、科普资料,并对公众提供借阅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咨询,利用加入因特网、金桥网的微机系统,为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进行科技资料的检索和查询;为前来参加科技活动的科技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休息和就餐服务;为科技馆管理服务工作人员提供办公场所。从我们考察的这几处科技馆来看,服务工作区是科技馆的后勤保障部,不仅承担着各种后勤服务,而且也是保障科技馆整体运行,搞好管理、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是科技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事业是为公共利益服务、是具有一定福利性的事业,它必须使最大多数的公众能够充分享受到该项事业所提供的服务,若从公众身上获取了利润,就背离了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目的。
科技馆的作用发挥情况主要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促使公众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各种科学普及活动,有助于公众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崇尚科学、崇尚真理,破除封建迷信,反对愚昧。(2)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劳动者,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科学教育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知识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另一方面也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造就了人才,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4)倡导建立健康的精神文明。通过对具体科技成果和科学家事迹的宣传,有助于培育公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科技馆的经济效益同其它各种教育机构一样,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期性的特点,人们一时难以从科技馆自身的经济效益上直接看到,但却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并且这种效益对于整个社会生产具有巨大的和长期的作用。人们难以统计在科技馆中接受科学教育的人群中有多少人在日后有多少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多少价值,因此,来科技馆接受教育的人数就成为评价科技馆成果和效益作用的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
调查目的:
从hz市的设地级市二十周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回顾和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hz市的历史人文、客家风情、产业基地、旅游名都等各个方面,展示了hz二十年来沧桑的巨变。让人民感知hz历史的厚重,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春花秋实,硕果累累的喜悦。调查过程:5月6日下午,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乘车来到hz江北科技馆,沿途我见到德赛、tcl、三星等数码工业地,目睹了西枝江、东江两岸的绚丽画面。还没到科技馆现场,就已经感受到hz这2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在科技馆现场,我们小组的人员从一幅幅展览照看到hz城市发展的20年巨变。喜事一件接着一件,5月9日这天,奥运圣火在hz的传递路线,燃烧的奥运火炬hz传递续写了“天下不敢小hz”的辉煌诗篇。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他们都表示作为惠大的一名学生,看到hz这二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同时,又受到极大的鼓舞,不但由衷地喜爱上这个城市,旅游胜地海龟岛吸引力我,丰湖校区的东坡文化使我更加对旧校不舍,而最有发展潜力的是数码城市与工业产地的建成。调查效果:(原因与建议)。
一.1.调查时间:2013年4月25日2.调查地点:郑州市科技馆3.调查对象:游客、工作人员。4.调查方式:访谈、问卷、网络。5.调查人:6.调查分工:xxx负责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xxx责路线安排及访谈。xxx负责照相及搜集信息。xxx负责正文整理及打印。
二、报告正文。
郑州科技馆基本信息:郑州科技馆位于郑州市嵩山南路,于2000年4月29开馆,建筑面积8426平方米,总投资3000余万元。主体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十五个常设展区200余件(套)展品涵盖天地自然、声学、数学、航天、通信等自然科学,这些展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参与性。郑州科技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级文明单位”、“郑州市十佳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基地”等称号。
郑州市科技馆以常设展览为主,还通过不定期举办临时展览、科普报告会、科普大篷车巡展、科技夏令营、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等科普活动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从而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不仅对中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而且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因此,我们将本次调查地点选在郑州市科技馆。我们一组8人于4月25日从河工大东门坐45路车到碧沙岗,然后沿嵩山路向南直走到郑州市科技馆。在门口凭我们的学生证买了门票。在门口我们找了一位参观者帮我们照了几张合影,之后我们进入馆内开始了我们的调查之旅。
首先,我们参观了一楼,主要展区有天地自然展区、环幕4d影院、分形艺术展区、磁电展区等。我们发现每个展品旁边都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展品的具体操作方法、提出问题、原理介绍。这样的方法不仅需要我们的动手能力,还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之后再告诉我们答案。这样的方式不仅解开了我们许多的疑问而且会使我们记得更牢,也能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正好碰到工作人员在磁电展区进行演示实验,有高压放电演示、静电实验等。高压放电解释了自然界中雷电放电的原理,静电实验需要一位女观众配合,需要通过头发来表现静电的作用。其中我们小组的三位同学参加了其中的高压保护,站在铁护笼里面,工作人员外加50kv高压,而站在其中没有任何影响,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其次,二楼主要展区有趣味科学院、光学展区、力学展区、计算机展区和声学展区等。吸引参观者的主要有钉床、失重镜、和虚拟足球守门员等。其中虚拟足球守门员,是将足球放到指定的位置,然后踢向球门,屏幕上的守门员会扑向你踢的球。本展品利用高精度的电脑虚拟成像技术和红外传感技术,当足球通过某一位置时,计算机系统就会将传感器收集的足球行进路线、角度等路线进行分析,然后播放出一个扑球画面。本展品展示了我国计算机的高科技技术。
再次,三楼有动手园区、测试展区、生命科学展区、航天交通展区。里面关于生命的成长历程作了详细介绍,还展示了精密的人体系统等。航天展区主要介绍了我国的航天历程和成就。
馆内参观者大部分是中学生,还有许多学校组织学生来参观。他们带着好奇心来到这里,希望科技馆能给他们满意的答案。其中,我们对部分参观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谈话,了解他们对郑州市科技馆的看法和意见。
一、基本简介: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可参与性,其中80%以上的展品可由参观者动手操作。
全国各科技馆中名列前茅。自2002年5月26日开馆以来,现已成为安徽省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新兴的旅游基地,名列合肥市“十大建筑”,成为合肥“科教城”新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合肥参观旅游的新热点和新亮点。
三、
总平面布局。
合肥市科技馆位于合肥市黄山路中段,处在合肥市科教密集区的中心地带。平面的布局可以。
看出,整个建筑分为两部分:梭。
形的展区与圆形的影院,整体的主次、虚实组合十分均衡。自2002年开馆以来,现已成为安徽省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新兴的旅游基地,名列合肥市“十大建筑”,成为合肥“科教城”新的标志性建筑。
四、功能分区:
合肥科技馆整体分为三个部分:展区、影院区、办公区。并且分为三个体块分布。
五、流线组织:
三个不同使用功能的体块,产生三种流线,并且有各自的入口,同时各体块之间又联系紧密。在主展区部分,中间的中庭不知垂直交通,通过错层,“u”字形的流线,很便捷地使游客参观完而不走“回头路”。六、造型手法:
合肥市科技馆主展厅部分,外观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象征着远航的科技调研报告调。
研
报告格式调研报告写作技巧市场调研报告大学生调研报告之舟;主展厅东侧的球形展厅内设有全省唯一的天象及穹幕影院,象征着科技的无穷奥秘;主展厅西侧为学术交流、科技培训和办公区。整个建筑外观效果随距离和角度而不断变化,给人们一种神秘变幻的美感。科技馆新颖的造型传达出了科技发达,生活蒸蒸日上的文化寓意在细部设计上,立面采用虚实结合的处理手法,简洁明了,均衡而规整的体量,雕塑感非常强,成为该科教密集区的标志性建筑。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十二
事件描述:我们于9月上旬对公司进行了调研,主要就公司的经营状况、发展战略与公司总经理、董秘等进行了交流,具体问题涉及公司市场地位、竞争优势、订单情况、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等情况。
评论:。
1、国内ic封测业景气度快速反弹。华天科技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业务(后文简称“ic封测”),xx年上半年,公司完成ic封装量12.91亿块,在中国内地内资ic封测企业中,公司产能排名第三,仅次于通富微电和长电科技。xx年1-2月份,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全球ic封测业处于低谷,国内ic封测业开工率仅为50%左右。xx年3月后,在国内家电下乡、3g建设等策的推动下,国内ic需求快速回升,下企业回补库存,国内三大内资ic封测企业开工率快速回升至90%左右,其中又以华天科技表现最为突出,其第二季度净利润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第三季度是集成电路行业的传统旺季,国内ic封测业开工率继续反弹,目前国内ic封测企业基本满产,高于台湾ic封测业85%-90%的开工率水平。
2、订单饱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自xx年7月份以来,华天科技产品需求十分旺盛,产品订单量大幅超过公司产能,且可见度较高。目前公司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员工24小时三班倒,但是仍不能满足订单需求。公司正在招标设备和招募新员工,预计10月份将会有新增产能释放,这将部分缓解公司产能供需矛盾。横向对比来看,今年公司的订单情况和盈利情况明显好于国内同行,我们认为主要有三大原因:(1)、受益于国内ic设计业的发展。公司客户以国内ic设计公司为主,xx年上半年内销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87%。在内需市场的'拉动下,xx年上半年国内ic设计业逆势增长,同比增长了9.7%。具体到公司层面,以海尔ic设计公司为代表的卫星机顶盒用ic封装需求增速较快,目前这部分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10%左右;同时,部分新兴ic设计公司经过几年产品设计研发和验证之后,今年产品销售开始上量,因此华天科技的新客户的ic封测需求增速也比较快。
(2)、公司成本优势明显。公司地处甘肃省天水市,生产资料价格相对低廉,在动力、人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同时公司管理层成本控制能力也相当突出,公司在通过提高开工率降低单位摊销成本的同时,根据现有条件,对厂房进行适应性改造,以容纳更多的ic封装设备,从而进一步降低房产折旧和动力等带来的单位摊销成本。从目前国内ic封测业发展情况看,公司的成本优势将长期存在。
(3)、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目前华天科技是国内lqfp产品系列最全的供应商,公司在lqfp封装领域具有极强的竞争力,预计今年公司lqfp封装收入增速在30%以上。同时,随着集成电路封装产品向微型化、高密度、无引脚等方向发展,dfn型微小形ic封装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公司qfn系列封装订单饱满,生产线满负荷运行,但仍无法满足订单需求。我们预计上述两大系列产品收入总和约占公司总收入比重50%左右,低端的dip封装占比明显萎缩,公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公司高端封测产品bga试生产线已通过公司内部认证,目前已进入客户认证阶段,预计公司bga产品将于xx年量产。
3、西安基地建设将拓展公司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力。目前公司天水基地厂房内部的设备分布已较为拥挤,通过厂房改造提升的利用空间有限。为缓解公司厂房紧张的局面,公司正加快西安基地的建设,该基地员工宿舍楼已经完工,预计厂房也将于年底结顶,加上后续设备安装、员工培训等,预计西安基地将于xx年中投产,届时公司产能将进一步扩大。我们认为,西安基地的投产在扩大公司产能的同时,还将从三个方面提升公司竞争力,首先,公司能够充分利用西安的人才优势,发展高端ic封装和测试业务;其次,西安基地离机场更近,公司能够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提高市场响应速度;此外,与客户沟通也更为便捷。
公司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4、我们预计该公司xx、xx和xx年的eps分别为0.28、0.41和0.54元,对应前日收盘价6.63元,动态市盈率为23倍、16倍、12倍,公司在元器件板块中具有极度明显的估值优势,鉴于公司未来几年增长明确,建议“立即买入”的投资评级。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十三
企业简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1月,是专业从事改性塑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现已形成阻燃树脂、增强增韧树脂、塑料合金、功能母粒和化学改性树脂等5大系列20多个品种几百个牌号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oa设备,it、通讯、电子电器、建材等多种行业。公司于20xx年7月成功实现股改。公司现有员工61人,平均年龄29.6周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6%,形成了一支以硕士、高级工程师和学士组成的多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团队。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烷交联聚乙烯”产品,荣获山东名牌的“色母料”产品及国内技术领先的“改性工程塑料”产品为公司的三大主导产品。“硅烷交联聚乙烯”产品为管材专用料,目前占国内市场80%以上,主要用于冷暖水管、进排水管、地暖管等,获国家发明专利。色母料产品主要用于管材配色料及工程塑料专用配色料,于20xx年11月份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荣誉称号,目前占国内大部分市场。改性工程塑料属高新技术产品,其中由公司研发的“abs/pc合金”项目由山东省科技厅组织鉴定,项目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公司在建项目是“缩聚型固体磷酸酯阻燃abs/pc合金”通过abs/pc合金技术改造项目,改变pc/abs合金材料的.组分比例,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材料成本23%,且加工容易、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采用缩聚型固体磷酸酯阻燃剂的无卤阻燃技术,研制出环保型阻燃abs/pc合金材料。采用环状大分子化合物内增塑降粘技术,解决了阻燃abs/pc合金熔体粘度高、加工性能差的问题,使abs/pc合金的熔体流动速度在30-100g/10min的范围内可任意调节,满足不同产品的加工需要。经鉴定,项目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缩聚型固体磷酸酯阻燃abs/pc合金”项目的实施不断累积和总结经验,推广应用无卤阻燃abs/pc合金技术和产品,使之成为未来环保、低毒、低碳产品的主要品种。适应欧盟rohs以及三星、lg公司无卤产品标准的要求,为实现节约、节能、低碳社会贡献力量。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在五年内把公司打造成本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研发、生产和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通过五年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改性高分子生产示范化基地。
由于新材料产业科技含量高,项目投入需高精端设备、高技术含量人才,技术要求也在逐步趋向国际化环保形势,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技术人员不仅仅对技术方面精通,而且也要精通国际技术指标要求,并了解当前市场需求等情况。
近年由于国内物价、房价普遍上涨,原来的进城务工人员由于购房、及生活压力过大,多数选择回家乡发展,造成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并且招工困难。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综合合理考虑企业目前上述困难,确保企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协助解决。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十四
本文目录。
农业作为全区的基础产业,在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促进其他各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关键之一,就是要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对此,本人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有效发挥科技人员作用,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其主要情况如下:
一、我区农业科技队伍的现状。
我区的农业科技队伍在农业的发展、改革和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为农服务体系上,以区农业科技、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形成了区、镇两级服务体系,涵盖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各个方面。在为农服务上,参与制定和组织农业科技推广计划,确定推广农业技术的试验和示范点。分工、协调、有序深入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并精心指导。在农业增收上,积极服务农业结构调整,逐步调整粮经比例,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为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社会各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支队伍的主流是好的。
区、镇两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现状(见《附表一》、《附表二》)。
二、当前农业科技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区农业科技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从数据上分析。
一是农村专业人员比例偏低,人员分布不协调。区、镇两级农业部门实有人数566人,共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412人(其中,区一级农业科技人员占52%,镇一级农业科技人员占48%)。在镇一级农业科技人员密度较低,各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有人数255人(其中,在岗不在编的有26人,占10%;在编不在岗的有33人,占13%)。区一级农业部门事业单位编制数372人,实有人数3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有21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6人,占8%;中级职称的有66人,占20%;初级职称的有120人,占37%)。
二是第一线科技人员职称比例偏低,学历层次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偏少,在镇一级农业科技人员中,大学本科的有17人,占6%;大专的有47人,占18%;中专以下的有191人,占75%;高级技术职称的有1人,中级技术职称的有40人,占15%。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目前科技人员结构不适应现有种植技术需要,原来从事粮、棉、油、麦栽培和植保,现种植结构调整为蔬、果、瓜,使原来从事粮棉油的科技人员闲置,而蔬果瓜的技术人员较缺乏。
三是年龄普遍偏大。镇一级50岁以上接近退休人员的有133人,占52%;41岁至50岁的有78人,占31%;31岁至40岁的有41人,占16%;30岁以下只有3人,占1%。
四是农技人员使用不够充分。一方面,有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无法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就业;另一方面,大批的非专业人员拼命地涌向一些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单位,甚至还出现了农业科技中心“在岗不在编、在编不在岗”现象,致使学非所用、无学而用的现象同时存在,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隐性浪费。
(二)从原因上分析。
一是用人体制不够健全,机制不灵活。存在这一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素,即机构设置和产业发展不适应。没有按产业建设需要对口设置机构;还有管理体制不顺。镇农技推广机构以镇管理为主,上级业务部门没有选人用人的自主权。一方面,大量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编制和专业岗位,造成专业技术部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人员定编都是1993年后确定的。十几年来,机构和人员都发生了变化,年龄也随之老化,知识陈旧,但对机构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落实,致使一些农技中心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形成农技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虽然,区委、区政府大力提倡重视科技人才,但少数单位领导对农业科技人员仍重视不够,更谈不上采取激励措施,甚至出现对科技成果的评定中断时间长达五年,严重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人才的使用上,采取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忽视了科研成果产生的时间性和科技工作的艰苦性。同时,对系统内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上,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加上近年由于放松了对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造成少数科技人员无私奉献精神逐渐淡化。
二是科技经费严重不足,科研成果被闲置。近年来,农技部门由于科技和人员经费不足,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科技创新。期间,还出现有限的科研经费和事业费被不断增加的人头费所占用现象,农技队伍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致使农技人员大部分时间只能待在办公室,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镇、工业区由于财政压力较大,在对农技中心工作人员工资福利上,事业单位的政策性规定部分难以落实,效益差的单位只能维持正常的工资,更谈不上其他工资性补贴,影响了科技人员工作条件的改善和生活待遇的提高,影响了科技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据调查,10个镇(含工业区)只有山阳、枫泾科技人员的工资、奖金由镇财政列入预算全额拨款;3个镇工资全额拨款,奖金及其他福利需自筹;其余5个镇工资财政拨款20%-80%不等。由此,使镇农技中心重创收、轻技术推广。
三是农业科技人员素质偏低。大多数农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跟不上,对农业高新技术不掌握,对延伸到二、三产业的相关技术更是不了解不熟悉,因而,在市场经济中,不敢搏击、不敢试、不敢闯、安于现状,普遍存在知识陈旧、观念老化,掌握不了新技术、新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三、加强农技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用好现有农业科技人员。一是适应农业发展需要,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使科技人员能够在建设新农村的主战场中大显身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人才建设的多赢。在实施中,关键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参与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并制订一整套扶持、优惠、激励的政策。二是进一步充实调整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理顺编制人员,做到在编在岗、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要改善待遇,千方百计稳定农村各类农技人员队伍,充分发挥像“西瓜专家”蔡金龙、“蟠桃专家”马金林等这些不离乡、不离土的“土专家”作用,并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三是对本区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逐个进行“三定”。按照专业属性和职称高低,实行定岗、定责、定权益“三定”制度,要确保为农服务部门必要的人员、经费、技术推广和服务经费的到位。鼓励农业技术和服务部门实行企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真正让农业科技人员用其所长、尽其所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和实际需要,重新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定员、定编,并把农业科技机构纳入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增加财政拨款,补贴农科人员,以稳定队伍。
(二)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依托,大力引进区外农业科技人才。人才,特别是拔尖技术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全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引进人才良好环境,才能积极参与争夺人才的竞争。要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创办以申漕特种水产基地为主要形式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发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作用,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聘请有关专家教授为常年科技顾问,引进大公司、大财团到我区发展,合作创办科研机构,共建科技开发基地。为更快地吸纳外地人才,还要鼓励区外科技人才参与我区新农村建设。在人才引进工作上实现“三个突破”:一要在完善人才市场上突破。要为人才引进搭建平台,建立系统信息网,掌握人才流向,增加高科技人才的信息贮量;二要在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上突破。优先为外地来我区工作的科技人才解决住房和家属子女就业、上学等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三要在科技人员奖励上突破。对带项目、带资金来我区的科技人员,一旦项目取得效益后,要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奖励;对于高精尖人才,鼓励其以联合开发和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区内重大项目建设。
(三)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专业科技人才。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改善科技人才的学习、生活条件,提高科技人员的科技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和本领。要发挥好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以个体、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领办、创办企业和科技示范基地及群众性技术服务组织,对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区委、区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要评定相应的技术职称和科技成果奖。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到农村和企业建功立业,允许科技人员到农村、企业兼职并保护其合法收入。同时,保留干部身份、行政关系等。
(四)进一步建立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农业科技人才知识得到充分更新。首先,要抓好农业科技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不断用邓小平理论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业科技人员。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对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着力培养我区科技人员实施“科技兴区”的战略,培养科技人员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鼓励和引导他们为振兴经济贡献聪明才智。其次,要切实做好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通过业余教育、专项短训、挂钩送学、参加学术交流,选派一定数量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到有关院、校、所培训和深造等方式,让他们经常充电,促使科技人员知识常新、成果常有。再次,要对科技人员严格考核。这样,既增强科技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为选拔和使用优秀科技人才提供依据。农业是一项弱质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政府除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外,还应采取重点扶持、扶强、扶优措施和“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农业科技人才。
返回目录。
一、人力资源方面。
二、计算机及附属设备方面。
三、制度建设方面。
措施及建议。
返回目录。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党员干部达到“个人形象如一面旗,工作热情如一团火,谋事布局如一盘棋”。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弄清新时期改革开放大潮流、大政策、大环境,准确把握我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努力解决影响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尊重自然规律,实现科学发展,促进改革大深化,开放大推进,工作大落实,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和谐,实现“二次跨越”。围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科技管理职能部门面对存在的问题该怎么办,如何解决,按照州委的统一布置,结合此次的学习活动,3月底4月初,单位主要领导带领相关科室人员到四个县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认真调查研究了全州科技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技现状分析。
“十五”以来,州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初见成效,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州“”科技发展计划》、《xx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措施。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队伍自身建设也得到发展。全州共有科技管理机构5个;独立科研所2个;29个乡镇配备了科技助理员;全州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635人。
(二)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进步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结合州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围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引进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术208项、科技成果156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五”以来,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44项,其中,省级项目55项,州级列项及配套项目289项;项目资金共投入1889万元,项目涵盖了农、林、牧、卫生、生物等大部分行业,一批科技项目已成为我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开始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民族贫困地区科技综合示范项目所实施的优质稻、优质蔬菜、沼气、稻田养鱼、庭院经济、科学养猪等十多个种养业和能源开发示范项目,项目区粮食产量和人均经济收入均突破千斤千元,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取得了较好示范效果。
(三)科学普及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积极组织开展民族贫困地区科技试验示范、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咨询服务及科普阵地建设等科普创建活动,开展科技扶贫,有效提高公众科技素质。十五以来,共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4934场次,受训农民达84.7万人次,印发各类科技、科普实用技术资料10.2万份,共招收省级农函大班55个专业,74个单科班4525名学员,培养了一大批农村能人群体,广大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科技合作交流和专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举办云南xx科技展洽会、组织参加云南省科技展洽会和省院省校科技成果洽谈会等形式,搭建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州内企事业单位先后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国林科院昆明资源昆虫所、云南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实施的云黄连、萝芙木、咖啡、漆油、木蜡、草果、老窝火腿腿源标准化示范等开发示范项目取得了较好效果,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产学研结合取得新突破。一期工程10万吨电解锌项目已建成投产,为把兰坪建成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专利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得到强化,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级干部的科技意识不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少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自满意识;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保守思想;求稳怕乱、怕担风险的畏难情绪;做事习惯于条条框框、按部就班,缺乏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胆略和气魄;遇到实际问题却一味强调客观原因;浮躁心态、工作不够深入、急功近利;学习理论和业务不够系统,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分析问题粗浅;考虑局部多、考虑全局少、发展理念不强。具体表现为全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引进、项目的推广上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重视不到位,常常持观望态度,致使一些成熟和适用于我州的科技项目,难以得到推广应用。
(二)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亟待增加。
按照我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到xx年计划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要增至25084人,从现有人才状况分析,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总数只有7251人,人才的需求缺口还比较大。实现增加现有人才总量的目标,特别是高尖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总量提升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
2、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我州现有的10635各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人数分别为60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07%,副高级职称596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6%,)、3753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5.29%)、6279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9.04%),显示出高级职称人数偏低,初级人才基数偏大。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数量的不足,目前缺乏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等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第三产业高层次的金融、商务、法律、外语、计算机、建设规划等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州严重缺乏大批熟悉和掌握世贸组织规划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对于我州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将带来严重影响,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3、人才分布亟待调整。
从专业技术人才隶属关系分析,州直机关人才量有1229人,虽然只占全州的11%,但集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各类从事职业人才分析,教育、卫生人才的数量为814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3.8%。我州是农业大州,各事业单位中农林牧渔人才总数995人,占人才总量的9.02%,占农业人口总量的0.27%,比重明显偏低。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仍偏低,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总量中,中级以上职称仅占人才总数的31.9%,研究生仅有11人,只占专业人才总数的0.1%;本科学历的有954人,也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64%。人才分布不均衡,在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而在“三次产业”第一线的人才较少,在所有制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单位人才占总量的比例高达90%以上。
4、留住人才工作日益紧迫。
“十五”期间,州人才外流严重,主要流向昆明等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高级职称人才,出现“流出不流进”现象,高级职称人才流出28人,中级人才流出127人,而调入的中高级职称的人才为9人。
5、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政治边防的影响,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受市场经济大潮锻炼的人才较少,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个私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缓慢。
6、人才队伍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
全州人才总数占人口总数的4%,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为145人。
(三)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偏低、观念落后。
调查中了解到我州公众科学素养接近零,全民受教育程度只为6.1年。而这其中已含受傈僳文教育人员。因此我州的很多农民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这样,科学普及和适用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群众的接受能力也较弱,一些干部群众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依然形成对自然资源,对国家的依赖思想严重,“靠山吃山、靠天吃饭”的落后生产观念还依然存在。不仅给我州脆弱的生态造成破坏,还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四)我州的各类企业创新能力低。
从调查中可以感受到各类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很高,但我州的各类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客观制约因素多,难有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我州工业科技难以发展。
(五)科技工作显示度不够。
科技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容易出现“政绩”工程,不少领导对科技工作“。
口号。
”重视,没有从人、财、物的资源上支持科技工作,导致科技工作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上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显示度。
三、积极推进我州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
(六)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及社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州的各项科技法规政策,加大科技行政执法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政策环境。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强化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落实,营造全社会共同重视科技工作的社会氛围。
四、对策措施。
我州作为经济后发展、欠发达州,开展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障碍,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让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总体布局,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部署,科技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协调,实现科技攻坚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州内和州外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
(一)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按照州委州政府科教兴州战略,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宏观管理,把重点放在研究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创造保障条件、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各级领导要强化科技宏观管理意识,把科技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弱化对竞争性研发活动的具体干预,建立机构完整、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联动的科技管理机制。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统揽科技工作全局的责任,统筹区域科技发展,统筹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评价和公众监督机制。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方针,围绕我州重大科技需求,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和合作,学习引进国内外、省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在消化吸收中再创新,结合我州实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动各类科技合作,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进步。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的投融资支撑体系。
要把科技投入作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重点加以确保,有力保证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撑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及各种社会组织加强科技投入,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支撑体系。
(三)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科技服务环境。
随着科技强州战略的推进,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科技服务环境,提高科技服务质量。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我州科技队伍自身建设,完善科技管理服务机构;二是要整体提高我州科技人员队伍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县基本建设投资规划,进一步改善各县科技服务环境;四是出台科技有关的政策法规,围绕科技创新、成果引进、合作、研发、推广应用、特色产业培育等,大力改善州县科技软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构建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紧紧围绕我州的支柱产业,围绕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选题指南,加大争取科技计划项目力度,做到思路项目化,项目数化。按照合理布局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安排好州级科技计划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形成“实施一批项目,培训一批农民,涌现一批农村能人群体,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品牌,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局面。以实施科技项目为抓手,构建和完善企事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升我州的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五)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培养引进科技人才。
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
一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机构形成开放、流动、竞争的新局面,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靠给舞台、压担子培养和凝聚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数据共享、科学资料提供等多种方式,为各类人才的科技活动给予公平的对待。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鼓励创新的环境。
二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积极鼓励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与投资、分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评价科学、运行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三要围绕科技发展需求,建立多层次人才体系。针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知识集群和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外来高层次人才。引导和支持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形成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保障。
(六)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坚持以人为本,把科学和技术普及工作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工程来抓。
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技普及教育,使全体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与我州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相适应。传播科学文化,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充分利用边疆“解五难”的机遇全面提升我州科普工作。在我州可以考虑建立少数民族科普专业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科协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要健全科普管理体制,形成政府推动,团体和部门齐抓共管和科普工作格局。各级党政领导带头支持和参与科普,有关部门积极制定科普规划及相关标准,建立投入保障、竞争激励、监测和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协调一致,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普工作的发展。
三要强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普能力。确立科普的公益性主导地位,确保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要重视和强化科技场馆建设,各级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优先实施,抓好科普基地建设,并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十五
调查目的:
“博览群书不如走遍千里路”。为了开阔同学们的眼界,拓宽平时的第二课堂,对hz的成就与历史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以便将来投身社会增长见识,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政策路线指导下带来的成就,使知识面更好得到巩固和发展。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本“百科全书”,打造成全能的人。
调查对象:主要以hz科技馆为主,博物馆为辅。
从hz市的设地级市二十周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回顾和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hz市的历史人文、客家风情、产业基地、旅游名都等各个方面,展示了hz二十年来沧桑的巨变。让人民感知hz历史的厚重,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春花秋实,硕果累累的喜悦。
调查过程:
5月6日下午,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乘车来到hz江北科技馆,沿途我见到德赛、tcl、三星等数码工业地,目睹了西枝江、东江两岸的绚丽画面。还没到科技馆现场,就已经感受到hz这2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在科技馆现场,我们小组的人员从一幅幅展览照看到hz城市发展的20年巨变。喜事一件接着一件,5月9日这天,奥运圣火在hz的传递路线,燃烧的奥运火炬hz传递续写了“天下不敢小hz”的辉煌诗篇。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他们都表示作为惠大的一名学生,看到hz这二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同时,又受到极大的鼓舞,不但由衷地喜爱上这个城市,旅游胜地海龟岛吸引力我,丰湖校区的东坡文化使我更加对旧校不舍,而最有发展潜力的是数码城市与工业产地的建成。
调查效果:(原因与建议)。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城市在短短20年间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可以总结为,20多年来,hz始终坚持紧抓“第一要务”不放松,从实施“工业立市”到倡导“人本立市”,从“外向带动”到“内外并举”,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到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hz的综合经济实力就不会获得如此大的历史性跨越,也不会有圣火来到hz的光荣时刻。2007年,hzgdp总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招商引资项目合同总额3项指标均突破一千亿元大关,标志着hz已昂首跨入全国一类重点城市行列。在圣火点燃的这一刻,我们充满自豪。
回顾hz设市20年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建设成就,总结了hz改革发展所取得的历史经验。希望我们会站在更高的起点,以更宽广的视野、更科学的理念,谋划更辉煌的未来。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十六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党组织,真正把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争做时代的先锋,在科学技术发展与认识方面也应该齐头并进的先进党支部,特开展此次参观焦作科技馆的党日活动。
科技馆以启迪、求知、探索为展示主题,鼓励观众动手参与,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参与互动的形式,反映科学原理及技术应用,让参观者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科普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熏陶,提升科学素养。
在科技馆内儿童科技乐园展区设置展项19件(套),包括迎宾机器人、戏水天地、挖掘机、动手园区等展项。展览以儿童易于理解的方式,采用游戏互动参与为主的多样化展教形式,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情境,让儿童在展览和游戏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好奇心,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生命科学和材料能源展区设置展项31件(套),包括煤的故事、倾斜小屋、时光隧道、生育与健康、风能等展项,主要展示新材料、新能源和生命科学知识,启发观众热爱生命、关注生命,帮助公众了解使用新材料、新能源。
探索创新展区设置展项7件(套),包括虚拟太极拳、认识四大怀药、轻轨遨游云台山、掰手腕机器人、汽车模拟驾驶、虚拟踢足球等展项。通过展示虚拟技术、机器人等新产品、新技术,启发观众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推动自主创新。
天地万象展区设置展项7件(套),包括磁悬浮地月演示仪、月球弹跳、地震防范与自救等展项。观众通过对展项的参与,了解人类对宇宙、地球、大自然的探索和发现,普及有关科学知识。
“虚拟太极拳”、“轻轨遨游云台山”、“认识四大怀药”、“煤的故事”、“虚拟翻书”,在科技馆二层的探索创新展区,我们发现了许多焦作元素。据馆内的介绍人说,“在科技馆中增加焦作元素,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展品,彰显焦作文化底蕴,体现科技馆的焦作特色。”
作为机械类的学生,了解机械类科技前沿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科技馆有很多机械产品,我们通过近距离观察和自习看展品说明对展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对我们专业的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科技馆里所展览出来的所有作品都代表着国家科学技术力量日新月异的发展,众所周知,科技也是前沿的代名词,代表着最新和最强的生产力,而想要做一名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的共产党员,就必须对此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才能更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的为我党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次参观开阔我们的眼界,拓宽平时的第二课堂,对科技的成就与发展历史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以便将来投身社会增长见识,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政策路线指导下带来的成就,使知识面更好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十七
本文目录。
关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情况及改革基本思路”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批转的《市政协工作要点》,按照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题调研方案,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同志,围绕发展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信息办、科技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外包基地、信息传输服务业等建设情况,邀请有关职能部门、2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研讨,并赴成都等地学习考察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工作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在推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收入122.8亿元其中电信传输和信息内容服务业78.8亿元软件业44亿元。信息传输服务业方面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发展到113万户(城市电话户数73万户农村电话户数40万户)移动电话户数为357万户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3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软件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聚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合肥市软件企业实现的软件销售收入占全省软件收入的85%;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其中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经省政府批准是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园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
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目前,我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在孵企业600家,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初步建成,促成产学研交易项目47个,交易额4900万元;“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展览规模28000平米,参展项目5000多个,219个自主创新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988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一带”(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区”(高新区、经开区、蜀山区)、“多园”的空间布局。
(二)政府牵头,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引领行业发展。
由于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配置上存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为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往往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立共享平台。
1、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整合信息服务业资源。
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电子政务建设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是我市信息化的切入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龙头。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框架。统一电子政务专网、统一政务处理平台、统一机房、统一管理机构“四统一”的合肥建设模式成效明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政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专网,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互联”目标,纵向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的互连互通,横向实现同级单位之间的受控互访。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为龙头,以县区、市直部门101个子网站群为支撑,重点突出政务公开、在线办事,“12345市长热线”、“114阳光政务”、“数电视”等信息资源都得到了有效整合,通过税务、社保、公安、土地、文化、教育等近百个各类政务应用系统,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联系办理税务、社保、医保、土地、教育等公共事务,鼠标一点就能实现咨询、求助,提出意见和建议。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共享,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降低了建设成本。
2、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初步建成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行,“中心”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科技创新合作、专业技术、投融资等七大服务功能。“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省市共建、资源共享、创新服务的原则及公益性运作模式,在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辐射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为国家专利技术(合肥)展示交易中心。
“中心”汇集了科技成果1485项,仪器设备1176台(套),技术需求1503项,备案专利1610项,重点企业571家,知名专家2053人以及与合肥支柱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等科技资源,实现了“找文献、找仪器、找项目、找资金、找政策、找专家、解难题”的“一站式”科技服务功能。
至底,“中心”为企业提供的成果和专利推介、交易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科技合作服务、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科技文献查新和检索、推介服务以及科技咨询、培训、辅导等服务累计近10万人次,其中70%以上为企业用户。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近几年,我市陆续出台了《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实施细则》、《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并在服务外包、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介服务等领域给予税收、租金、土地、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国家和省发布的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以及即将出台的《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20)》,在我市已初步形成促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发达地区城市而言,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机构不佳,效益不高,速度不快,人才匮乏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们调研了国内几个城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和同比增长,成都市为427亿元、同比增长38%,大连市为306亿元、同比增长42.3%,厦门市为145亿元、同比增长31.8%,而我市为122.8元,同比增长24.6%。与成都、大连和厦门市相比,无论是总量和增速,我市均明显偏低,且增速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人均信息资源占有率方面,我市与其它城市也相距甚远,信息服务业产值低、行业资金投入小、人员投入和经营规模不大,虽然涌现出科大讯飞、科大恒星等一批优秀软件企业,但与东软、浪潮、联想等企业相比,产值相差很大,缺乏竞争力,缺少技术较为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生存能力较强,具有行业领先作用的龙头软件企业。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存在规模小、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科技人才公司、产权交易公司等要素类专业服务机构比重偏低。很多企业每年要申请数十件甚至更多专利,而全市专利代理机构只有十余家,专利申请时间过长,给企业权益保护带来不便,也影响了专利代理机构的信誉。由于科技风险的投资和退出机制没有形成,以及发展环境、自身管理水平等因素,合肥地区风险投资公司发展缓慢,全市共有8家风投公司,可八年后,数量不增反降,目前仅有7家尚在运营,7家的注册资金总额还抵不上发达地区1家风投公司的规模,这显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市场需求,也严重制约了我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二)资源共享存在障碍,有待进一步整合。
由于缺乏长远的统筹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以及行政条块分割和行业利益的存在,造成信息语言和技术不兼容,信息多口采集、重复输入以及多头使用和维护,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部门与部门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信息难以交流与共享的现象仍然存在,从而阻碍了信息服务业发展。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中心”资源体系还不够完善,与科技资源丰富的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尚未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资源分类不够清晰,科技服务机构入驻较少,缺乏个性化专项服务,社会各界对中心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宣传推广力度还有待大力提高。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涉及教育、劳动、财政、税收等广泛领域。目前,各级政府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但还没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关于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扶持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已有的政策有些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吸引投资不够,投入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市信息化工作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市级信息化专项资金主要投入到市直机关电子政务建设,整体效益局限性较大,低水平重复建设未能杜绝,对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少,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科技服务业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市部分科技中介机构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属财政差额或全额拨款单位,其行为往往带有浓厚的部门行政色彩,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行为,他们凭借先天优势掌握着大量科技资源,挤占了民营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市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经营行为单一、孵化类较多、条块分割严重、业务交流合作积极性不高,渠道不畅。经济资源、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先进技术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限制了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扩展和组织发展,使之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多功能服务。这些充分说明我市科技服务行业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制度建设缺少总体框架设计和有效执行环节的安排。
(四)人才资源短缺,素质有待提高。
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建议。
1、制定信息服务业的专项规划,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计划,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验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扎实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健全完善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2、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政府牵头,鼓励电信运营商积极参与本地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并做好对企业的宣传工作;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现有信息化手段基础上,推进移动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促进高新企业及电子制造等企业与电信运营商进行对接,政府牵头制定高新、电子制造、系统集成等企业名录,为电信运营商在信息化服务项目中进行软硬件选型提供参考,有利于扶植本地高新技术企业。
3、通过政策扶持和重点投入,进一步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在示范园区内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能对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起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企业。
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尽快出台合肥市服务外包专项政策和实施细则,重点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办公用房租赁、市场拓展活动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尽快落实《关于共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协议》中有关合肥市1:1配套资金。
4、统筹规划我市网络建设,稳步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3g)。将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纳入合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环保部门出台支持3g网络基站建设相关政策,政府出面做好基站选址、建设协调等工作;对3g网络终端、业务和服务实行政府采购,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科研院所、商业机构、办公场所等率先推广使用3g手机、3g上网卡、3g上网本等业务和信息化服务;新闻媒体加强对3g网络建设和应用宣传,加强基站建设的正面宣传,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基站辐射,消除误区,为3g网络基站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5、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出台我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规范和促进市县(区)各级行政机关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支持业务协同,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6、打破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发展的壁垒,加快建立依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电子商务示范平台,探索符合我市市情的电子商务组织模式和运作模式。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已经覆盖到税务、工商、公安、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众多领域,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数据、详细信息分布在这些系统中,这为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能力,也为电子商务发展中产品规范、推广渠道、安全、监管、信用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路径。
7、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研究完善软件人才培训的鼓励政策,建立软件人才培训费用政府补贴制度。加快建设以安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为基础的“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合肥)”,建立健全服务外包人才知识体系,支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课程开发工作,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和课程开发,对所需资源和资金给予一定协调和财政支持;同时,切实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学分互换”合作计划,组织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培训机构对接,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联盟,重点支持ibme.t.p和cmu-hp等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实施;为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在原有人才培训支持资金基础上,对与hp、ibm等跨国公司合作的高端人才培训项目给予专项支持。
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鼓励服务外包企业主动接纳大学生实习并给予资金支持;参照北京、上海等地的有效做法,研究完善个人所得税、经济住房、创新创业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二)关于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建议。
1、尽快制定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在摸清全市科技服务业情况的基础上,从新的战略高度,制定发展我市科技服务业的总体规划,指导和规范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
2、在孵化器建设方面,政府对投资发展孵化器的企业给予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孵化器建设及运维补贴、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等方面支持;为创业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社保办理等“一站式”注册服务;加强各孵化器与各高校、各级人才中心的联系,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咨询,让更多的大学生、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海外人才等创业主体深入了解、参与创业;通过孵化器协会等组织,加强各孵化器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全市整个孵化器行业的发展;为孵化器引入咨询公司、投资公司、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并为中介机构提供相关扶持。
3、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应与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科技成果、仪器设备、实验室、专家等资源,充实“中心”各类数据库资源,并整理成详细的名录向社会公布,为高校院所和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政府对提供设备服务的单位应予以补贴并制定相关收费政策。
4、转换机制,引进和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制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指导意见,将挂靠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各类中介机构剥离出来,保持科技中介机构的“独立”地位,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充分利用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重点引进国内外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服务机构。
5、营造环境,形成科技服务网络体系。成立科技服务行业协会,协调各中介机构的业务,沟通信息,加强行业自律,推进科技中介机构的资信认证和绩效评估工作;发挥科技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向科技创业产业园区集聚,向品牌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借鉴北京等地的经验,建立政府投入奖励机制,每年从市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咨询服务专项资金(北京市每年每个专项资金不低于100万元);设立合肥市服务业专用税收发票,在所得税上,允许智力劳动的劳务支出打入成本,减少咨询服务业的税收成本。
6、大力培育专业性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加快中小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设立市级风险投资引导资金,以政府示范性引导资金拉动全社会各类资金投资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实力,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
配合我市高科技发展规划,政府出资、银行参与,成立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并设立信用担保基金,不以盈利为目的,担保的风险项目限定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项目,对银行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比例的担保,鼓励银行向风险性大的高技术项目提供先期贷款。
返回目录。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党员干部达到“个人形象如一面旗,工作热情如一团火,谋事布局如一盘棋”。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弄清新时期改革开放大潮流、大政策、大环境,准确把握我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努力解决影响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尊重自然规律,实现科学发展,促进改革大深化,开放大推进,工作大落实,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和谐,实现“二次跨越”。围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科技管理职能部门面对存在的问题该怎么办,如何解决,按照州委的统一布置,结合此次的学习活动,3月底4月初,单位主要领导带领相关科室人员到四个县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认真调查研究了全州科技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技现状分析。
“十五”以来,州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初见成效,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州“”科技发展计划》、《xx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措施。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队伍自身建设也得到发展。全州共有科技管理机构5个;独立科研所2个;29个乡镇配备了科技助理员;全州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635人。
(二)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进步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结合州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围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引进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术208项、科技成果156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五”以来,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44项,其中,省级项目55项,州级列项及配套项目289项;项目资金共投入1889万元,项目涵盖了农、林、牧、卫生、生物等大部分行业,一批科技项目已成为我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开始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民族贫困地区科技综合示范项目所实施的优质稻、优质蔬菜、沼气、稻田养鱼、庭院经济、科学养猪等十多个种养业和能源开发示范项目,项目区粮食产量和人均经济收入均突破千斤千元,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取得了较好示范效果。
(三)科学普及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积极组织开展民族贫困地区科技试验示范、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咨询服务及科普阵地建设等科普创建活动,开展科技扶贫,有效提高公众科技素质。十五以来,共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4934场次,受训农民达84.7万人次,印发各类科技、科普实用技术资料10.2万份,共招收省级农函大班55个专业,74个单科班4525名学员,培养了一大批农村能人群体,广大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科技合作交流和专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举办云南xx科技展洽会、组织参加云南省科技展洽会和省院省校科技成果洽谈会等形式,搭建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州内企事业单位先后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国林科院昆明资源昆虫所、云南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实施的云黄连、萝芙木、咖啡、漆油、木蜡、草果、老窝火腿腿源标准化示范等开发示范项目取得了较好效果,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产学研结合取得新突破。一期工程10万吨电解锌项目已建成投产,为把兰坪建成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专利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得到强化,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级干部的科技意识不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少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自满意识;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保守思想;求稳怕乱、怕担风险的畏难情绪;做事习惯于条条框框、按部就班,缺乏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胆略和气魄;遇到实际问题却一味强调客观原因;浮躁心态、工作不够深入、急功近利;学习理论和业务不够系统,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分析问题粗浅;考虑局部多、考虑全局少、发展理念不强。具体表现为全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引进、项目的推广上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重视不到位,常常持观望态度,致使一些成熟和适用于我州的科技项目,难以得到推广应用。
(二)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亟待增加。
按照我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到xx年计划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要增至25084人,从现有人才状况分析,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总数只有7251人,人才的需求缺口还比较大。实现增加现有人才总量的目标,特别是高尖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总量提升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
2、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我州现有的10635各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人数分别为60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07%,副高级职称596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6%,)、3753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5.29%)、6279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9.04%),显示出高级职称人数偏低,初级人才基数偏大。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数量的不足,目前缺乏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等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第三产业高层次的金融、商务、法律、外语、计算机、建设规划等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州严重缺乏大批熟悉和掌握世贸组织规划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对于我州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将带来严重影响,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3、人才分布亟待调整。
从专业技术人才隶属关系分析,州直机关人才量有1229人,虽然只占全州的11%,但集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各类从事职业人才分析,教育、卫生人才的数量为814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3.8%。我州是农业大州,各事业单位中农林牧渔人才总数995人,占人才总量的9.02%,占农业人口总量的0.27%,比重明显偏低。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仍偏低,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总量中,中级以上职称仅占人才总数的31.9%,研究生仅有11人,只占专业人才总数的0.1%;本科学历的有954人,也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64%。人才分布不均衡,在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而在“三次产业”第一线的人才较少,在所有制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单位人才占总量的比例高达90%以上。
4、留住人才工作日益紧迫。
“十五”期间,州人才外流严重,主要流向昆明等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高级职称人才,出现“流出不流进”现象,高级职称人才流出28人,中级人才流出127人,而调入的中高级职称的人才为9人。
5、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政治边防的影响,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受市场经济大潮锻炼的人才较少,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个私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缓慢。
6、人才队伍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
全州人才总数占人口总数的4%,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为145人。
(三)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偏低、观念落后。
调查中了解到我州公众科学素养接近零,全民受教育程度只为6.1年。而这其中已含受傈僳文教育人员。因此我州的很多农民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这样,科学普及和适用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群众的接受能力也较弱,一些干部群众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依然形成对自然资源,对国家的依赖思想严重,“靠山吃山、靠天吃饭”的落后生产观念还依然存在。不仅给我州脆弱的生态造成破坏,还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四)我州的各类企业创新能力低。
从调查中可以感受到各类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很高,但我州的各类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客观制约因素多,难有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我州工业科技难以发展。
(五)科技工作显示度不够。
科技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容易出现“政绩”工程,不少领导对科技工作“。
口号。
”重视,没有从人、财、物的资源上支持科技工作,导致科技工作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上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显示度。
三、积极推进我州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
(六)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及社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州的各项科技法规政策,加大科技行政执法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政策环境。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强化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落实,营造全社会共同重视科技工作的社会氛围。
四、对策措施。
我州作为经济后发展、欠发达州,开展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障碍,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让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总体布局,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部署,科技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协调,实现科技攻坚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州内和州外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
(一)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按照州委州政府科教兴州战略,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宏观管理,把重点放在研究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创造保障条件、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各级领导要强化科技宏观管理意识,把科技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弱化对竞争性研发活动的具体干预,建立机构完整、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联动的科技管理机制。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统揽科技工作全局的责任,统筹区域科技发展,统筹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评价和公众监督机制。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方针,围绕我州重大科技需求,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和合作,学习引进国内外、省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在消化吸收中再创新,结合我州实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动各类科技合作,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进步。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的投融资支撑体系。
要把科技投入作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重点加以确保,有力保证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撑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及各种社会组织加强科技投入,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支撑体系。
(三)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科技服务环境。
随着科技强州战略的推进,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科技服务环境,提高科技服务质量。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我州科技队伍自身建设,完善科技管理服务机构;二是要整体提高我州科技人员队伍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县基本建设投资规划,进一步改善各县科技服务环境;四是出台科技有关的政策法规,围绕科技创新、成果引进、合作、研发、推广应用、特色产业培育等,大力改善州县科技软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构建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紧紧围绕我州的支柱产业,围绕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选题指南,加大争取科技计划项目力度,做到思路项目化,项目数化。按照合理布局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安排好州级科技计划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形成“实施一批项目,培训一批农民,涌现一批农村能人群体,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品牌,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局面。以实施科技项目为抓手,构建和完善企事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升我州的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五)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培养引进科技人才。
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
一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机构形成开放、流动、竞争的新局面,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靠给舞台、压担子培养和凝聚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数据共享、科学资料提供等多种方式,为各类人才的科技活动给予公平的对待。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鼓励创新的环境。
二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积极鼓励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与投资、分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评价科学、运行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三要围绕科技发展需求,建立多层次人才体系。针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知识集群和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外来高层次人才。引导和支持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形成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保障。
(六)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坚持以人为本,把科学和技术普及工作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工程来抓。
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技普及教育,使全体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与我州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相适应。传播科学文化,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充分利用边疆“解五难”的机遇全面提升我州科普工作。在我州可以考虑建立少数民族科普专业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科协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要健全科普管理体制,形成政府推动,团体和部门齐抓共管和科普工作格局。各级党政领导带头支持和参与科普,有关部门积极制定科普规划及相关标准,建立投入保障、竞争激励、监测和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协调一致,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普工作的发展。
三要强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普能力。确立科普的公益性主导地位,确保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要重视和强化科技场馆建设,各级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优先实施,抓好科普基地建设,并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返回目录。
关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情况及改革基本思路”的调研报告 。
一、我县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93年工改以来各项工资、津补贴政策执行情况。
(三)现行工资福利政策对农技推广事业的作用或影响。
二、我县农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三、基层农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的建议。
四月二十六日。
附一:收入构成情况(共12项组成)。
边远地区艰苦津贴 农林水一线浮动或浮转固。
民族地区工作补贴 93年工改保留津补贴。
技术津贴 年终考核一次性奖金。
有毒有害保健津贴 清凉费、烤火费。
合同制工人10%工资性补贴 驾驶员5%津贴。
附二:各地政府出台的津补贴文件。
附三:农林牧渔行业收入分配在本地的水平(底统计数据)。
行业 人均收入 名次。
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 13732元/人年均 1 。
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 10799元/人年均 4。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 10655元/人年均 5。
地质、勘测、水利业 10589元/人年均 6。
平均值 10844元/人年均。
返回目录。
事件描述:我们于9月上旬对公司进行了调研,主要就公司的经营状况、发展战略与公司总经理、董秘等进行了交流,具体问题涉及公司市场地位、竞争优势、订单情况、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等情况。
1、国内ic封测业景气度快速反弹。华天科技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业务(后文简称“ic封测”),xx年上半年,公司完成ic封装量12.91亿块,在中国内地内资ic封测企业中,公司产能排名第三,仅次于通富微电和长电科技。xx年1-2月份,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全球ic封测业处于低谷,国内ic封测业开工率仅为50%左右。xx年3月后,在国内家电下乡、3g建设等策的推动下,国内ic需求快速回升,下企业回补库存,国内三大内资ic封测企业开工率快速回升至90%左右,其中又以华天科技表现最为突出,其第二季度净利润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第三季度是集成电路行业的传统旺季,国内ic封测业开工率继续反弹,目前国内ic封测企业基本满产,高于中国台湾ic封测业85%-90%的开工率水平。
2、订单饱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自xx年7月份以来,华天科技产品需求十分旺盛,产品订单量大幅超过公司产能,且可见度较高。目前公司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员工24小时三班倒,但是仍不能满足订单需求。公司正在招标设备和招募新员工,预计10月份将会有新增产能释放,这将部分缓解公司产能供需矛盾。横向对比来看,今年公司的订单情况和盈利情况明显好于国内同行,我们认为主要有三大原因:(1)、受益于国内ic设计业的发展。公司客户以国内ic设计公司为主,xx年上半年内销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87%。在内需市场的拉动下,xx年上半年国内ic设计业逆势增长,同比增长了9.7%。具体到公司层面,以海尔ic设计公司为代表的卫星机顶盒用ic封装需求增速较快,目前这部分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10%左右;同时,部分新兴ic设计公司经过几年产品设计研发和验证之后,今年产品销售开始上量,因此华天科技的新客户的ic封测需求增速也比较快。
(2)、公司成本优势明显。公司地处甘肃省天水市,生产资料价格相对低廉,在动力、人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同时公司管理层成本控制能力也相当突出,公司在通过提高开工率降低单位摊销成本的同时,根据现有条件,对厂房进行适应性改造,以容纳更多的ic封装设备,从而进一步降低房产折旧和动力等带来的单位摊销成本。从目前国内ic封测业发展情况看,公司的成本优势将长期存在。
(3)、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目前华天科技是国内lqfp产品系列最全的供应商,公司在lqfp封装领域具有极强的竞争力,预计今年公司lqfp封装收入增速在30%以上。同时,随着集成电路封装产品向微型化、高密度、无引脚等方向发展,dfn型微小形ic封装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公司qfn系列封装订单饱满,生产线满负荷运行,但仍无法满足订单需求。我们预计上述两大系列产品收入总和约占公司总收入比重50%左右,低端的dip封装占比明显萎缩,公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公司高端封测产品bga试生产线已通过公司内部认证,目前已进入客户认证阶段,预计公司bga产品将于xx年量产。
3、西安基地建设将拓展公司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力。目前公司天水基地厂房内部的设备分布已较为拥挤,通过厂房改造提升的利用空间有限。为缓解公司厂房紧张的局面,公司正加快西安基地的建设,该基地员工宿舍楼已经完工,预计厂房也将于年底结顶,加上后续设备安装、员工培训等,预计西安基地将于xx年中投产,届时公司产能将进一步扩大。我们认为,西安基地的投产在扩大公司产能的同时,还将从三个方面提升公司竞争力,首先,公司能够充分利用西安的人才优势,发展高端ic封装和测试业务;其次,西安基地离机场更近,公司能够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提高市场响应速度;此外,与客户沟通也更为便捷。
公司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4、我们预计该公司xx、xx和xx年的eps分别为0.28、0.41和0.54元,对应前日收盘价6.63元,动态市盈率为23倍、16倍、12倍,公司在元器件板块中具有极度明显的估值优势,鉴于公司未来几年增长明确,建议“立即买入”的投资评级。(东方财富网)。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十八
(20xx年9月19日)。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十五”以来,我市科技创新以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加速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为主要目标,为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全社会研发投入处于较低水平,技术优势未能充分转变为产业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自主创新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必须下大力气突破创新合作机制、创新扩散机制、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和创新风险机制等方面的瓶颈制约,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的环境,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释放我市科技教育的巨大潜能,让科技创新引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体制,地方留成部分财政回补企业。对高科技产业化阶段的财税减免方式应该由单一的税收减免向投资减免、再投资退税、加速折旧等多种方式运用转变;对技术转让费、研究开发费等可以按一定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对专利、非专利技术转让予以减免税优惠。
由于创新产品周期短、更新快、投资风险大,中小企业无论是财政支持、创新信贷,还是社会融资都非常困难。改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促进技术流动和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已成当务之急。应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的政策环境,把吸引风险投资作为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鼓励海内外投资者在我市进行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政府科技经费应采取多种形式与风险投资匹配投入,调动社会投入的积极性。政府应为风险投资与企业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创业资本和科技创新企业的合作与发展。应把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投融资结合在一起,把创新和创业结合起来,形成自主创新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助的科技创新资金审计监督,不仅应审计资金使用过程的合理性,而且应按照社会回报、市场认同标准监督资金使用的效率。对资助企业的科技创新资金使用的评价应着重看其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是否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公共财政提供的.科技经费使用方向和使用效果接受社会监督,保证政府资金投入的公平性,提高政府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产出效率。
估奖励的不公正,创新利益分配的不合理,严重挫伤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激励。应形成以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对技术创新的评价要着重看其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是否能实现产业化,是否能获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并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和市场效益,同时又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尊重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劳动,反对弄虚作假的腐败现象,让科技成果的真正创造者获得创新激励和社会承认,保护创新者的利益和积极性。
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动新技术、专利和品牌的转让,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科技成果转移、扩散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技术的利用和扩散。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特别应重视政府科技计划资助的研发成果的转化、技术扩散和利用。
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和共享技术研究力量,扶持一批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联合体;通过政策引导,发展集研究开发、技术扩散功能于一身的专业技术公司;发展研究开发的外包创新服务,建立创新网络。对一些企业比较分散、规模不大的行业,应充分发挥行业性或区域性科研机构的作用,吸收相关中小企业参与,组成行业性技术中心或联合体,为中小企业服务。
利用开放的条件实现自主创新,扩大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设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大学积极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学习先进科技成就,分享国际研究开发资源、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规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调研报告范文(19篇)篇十九
__是一个农业大县,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建设好农民的家园,从而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__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一要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继续坚定不移地把菜、瓜、果、药、茶作为主导产业,进一步巩固“全国无公害示范基地”的成果,以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以瓜菜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着力开发以柑桔、木瓜为主的林果业,不断提升以黄姜、板蓝根等中药材为主的药材产业,择优发展以优质猪、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二要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围绕市场发展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加快以县城为中心,着力构建鄂西北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强化市场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三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好的`企业和项目,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一是依托资源建龙头,抓紧建设一批以木瓜、柑桔、蚕沙等深加工为主的龙头型企业;二是整合资源壮龙头,加大资金倾斜力度,不断壮大郧特粉丝厂、肉联厂、白羽乌鸡公司等一批“老”字号的龙头企业;三是优化环境引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__发展;四是转化体制变龙头,引导和支持部分事业单位走向市场。
利用生态提升农业__较之发达县市相比较,县内工业较少,生态环境良好,着力打造秦巴绿色屏障,不断发展生态型区域经济。一要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和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色工程、污染防治工程、生态村镇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把“五改”(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栏)、“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息、通沼气)、“三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园净化)建设作为切入点。全面实施以“绿色基地、绿色加工、绿色营销”为主的“三绿”工程。二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龙之故乡、神奇郧阳为品牌,抓紧恐龙时空隧道、恐龙模型和恐龙科普、恐龙展馆的立项和建设;并以此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三要不断发展休闲农业。__境内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国道沿线大力发展“农家乐”,以满足人们节假日到近效休闲、娱乐、体验生活、采摘食用品的需要。
依靠科技改造农业依靠科技,才能不断改变农民传统的手工插秧、鸡鸭散养、人畜混居的生产生活状况。一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力争通过3-5年的教育培训,使全县每户达到一个科技明白人,每村至少涌现5-10个专业大户,每组至少有5户科技示范户。同时,要根据__的产业布局,科学确定科技成果的推广内容。二要注重农业科技园建设与引导作用。近年来,__县直单位在柳陂等乡镇建立了花卉、苗木示范园,优质蔬菜示范园,高产油菜示范园,优质水果示范园,中药材示范园,使农民学到了很多实用技术。三要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在全县选择3-4个条件较好的乡镇作为示范,积极推进农业优质化。打好“郧阳调水源头”、“汉江”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域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