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如果你正苦于写心得体会,不妨看看以下这些例子,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篇一
1992年9月21日,我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送入近地轨道,进行相关实验,并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是完成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任务。在此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空间实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实验。时至今天,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历经了无数的艰辛攻关,凝聚了航天人的不懈追求和心血汗水。
在航天科技集团某研究所,一个通体漆黑的工程部件摆放实验台上,这是天宫一号上姿态控制机构的核心部件——力矩陀螺。它通体漆黑,毫不起眼,但在太空中,它就像是一个走钢丝的人手中所握的平衡杆一样关键,对于天宫一号飞行时的姿态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__年2月21日清晨,实验室内突然传出一声巨响,正在进行测试的力矩陀螺发生故障,高速旋转的部件瞬间卡死,剧烈的震动甚至将一些零件震脱。
相同的部件,包括国际空间站中的陀螺装置也曾经在太空中发生过问题,最后是通过航天飞机运送部件在太空中进行更换来解决,但对于中国现阶段的航天技术来说没有这个条件。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科研人员对每一个部件单独分析实验,甚至连钢轴都被一点点剖开,最终查清故障是由于高温测试导致了部件微小形变,最终形成卡死。为彻底解决这一隐患,科研团队进行了全面的优化设计,而新设计的力矩陀螺在天宫一号上至今顺利工作1年多,各项性能指标堪称完美。
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性步骤,它成功突破了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访问在轨飞行器、女航天员首次太空飞行、航天员太空生活保障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圆满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确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标,为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载人航天来说,一切为了航天员,对可靠性、安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为了这个要求,一方面是攻克难关,另一方面要排除安全隐患。这需要航天人细致入微的职业敏感和高度责任感。
脚踏实地服务社会。
随着一个个难关被攻克,一个个隐患被排除,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无到有,逐步成熟。与此同时,载人航天技术也在向民用领域一步步扩展,一方面是航天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而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民用产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化,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步向国际标准看齐,载人航天为保证“高可靠”要求而特有的技术手段和管理优势也在民用领域逐步应用发挥。
在火箭结构强度试验大厅,中国未来的高铁列车所装备的空调系统,放在实验平台上,要在各个方向上都进行5小时的振动测试,模拟火车的高速运动时的震动,测试结束后,再拿下来通电运行,来验证这个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除了高铁设备,一些民用电子产品的身影也出现在了这个火箭实验厂房。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的温箱实验柜,计算机主机箱放在这里面,通过温柜从零下40度到零上60度的急剧变化,以及把湿度升到95%,测试计算机在各种条件下的是否能正常运转,测试它的可靠性。”
专家还介绍,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现在从高铁到汽车,从民用飞机到小家电,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寻求合作,除了航天技术成果的直接转化外,另一方面,航天人对质量管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也在民用领域逐步的扩展应用,这也是航天人对国民经济从另一个角度所作的贡献。
中国航天不仅“仰望星空”,同时也“脚踏实地”。在各个领域服务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我国近年来研制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__项空间技术成果应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而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同样也是载人航天事业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篇二
人们脚踩大地,仰首看着,好奇外面的神秘,就因为那一瞬间,开启了人类对宇宙的向往,此后有无数人为之奋斗,努力去接近那遥不可及的地方。
仰望星空,北斗环绕,嫦娥伴月,神州起航;俯瞰大地,导航定位,遥感监测,卫星通信,电视直播等,这些都是航天人的成就,都是中国航天人用心血浇灌出来的,背后的攻坚克难,持续探索,是我们看不见的,这就是那永不止息的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是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伟大精神,数代中国航天人坚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初心,秉承着“为国争光”的理念.激励着他们向前也许就是:“热爱星空,热爱祖国”,所以他们才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技术落后,人才稀缺,这些都是早初时中国航天人所面临的问题,但是他们并不畏惧。他们保持着初心,为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荣耀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努力拼搏,才换来了新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不断缩小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距离,使之立于世界东方,威杨中华之名!
神州十三号载誉出征,由中国航天员组成逐梦苍穹,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科技兴国,航天筑梦,寄托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承载了中华民族富强繁荣的壮丽追求。神州飞船再次起航,刺破苍穹,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攀高峰,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品质。
每一次成功升空的背后,有着地面科研人员的付出,也有着航天员的刻苦训练。航天员他们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在航天器的舱内外需要完成特殊的工作任务,并需要各位航天员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因为不一样的职业,航天人付出了很多。很多人都梦想着成为一名航天人,遨游太空,殊不知,这背后日积月累的付出与坚持,让我们向航天人致敬。
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伟大的航天精神,初心不改,砥砺前行。中国航天人的未来之路依然长远,身为新时代的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当接过中华复兴的接力棒时,我们必须弘扬先辈的优秀精神,弘扬坚持不懈,更应该秉航天精神,勇往直前,向着浩瀚的星空进发,揭晓寰宇,缔造下一个奇迹!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篇三
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放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气。这种精神与力气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篇四
这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不仅满足了我对宇宙探秘的好奇心,还激发了对“航天梦”的热情,同时也让我知道了科学技术、科学知识是多么重要。
在以后的成长中只要我们好学知识,练好本领,有目标,有担当,敢吃苦,就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且总有一天会与成功相遇。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篇五
各个寝室同学或围成一圈或各自在自己的床桌旁认真专注地听着直播课。本次课程由北京师范大学赵朝峰、武汉大学卢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何畏三位讲师共同讲解了第一课:“同上党史思政大课”。三位主讲老师们的精彩课程,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什么是中国力量,什么是中国精神,什么是时代的担当和责任,每位老师铿锵有力的讲述都深深打动着我们。在直播课程中三位老师针对中国的伟大功绩做出了介绍,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取得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成就,守在屏幕前的同学们,脸上露出无比自豪的表情,感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不平坦的历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对青年学生而言,这更是一次宝贵的现实历练和思想的洗礼,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深刻的感悟,更能带给自己思想的升华和对生命真谛的领悟。我们的国家也同样如此,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篇六
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发展几十年后起步的,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中国航天人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敢为人先,敢于奋斗。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篇七
天问一号”带着“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在空间站在轨驻留三个月的“神舟十二号”成功返回地球,“神舟十三号”已载着三位宇航员开始为期六个月的太空之旅。无数航天成就的背后,凝聚着的是几代航天人不断传承的“航天精神”。高健的故事,恰是“航天精神”具体生动的展现。“航天精神”犹如奋进的号角,激励着中华儿女在人生的征程上劈波斩浪、不断向前。
星辰大海,有您在,有我在。
“嫦娥”问月,“北斗”指路,“神舟十二”返回,“神舟十三”升空……从近地到探月、探火,一颗颗卫星翱翔于九天。仰望星空,感谢不畏艰难,勇于问天的航天前辈,让夏夜的星河更加璀璨。
岭上松如旗,抉疏铁石姿。您们在,灯亮着。
择一事,终一生。长河落日,大地疮痍,国人四顾茫然。尊敬的前辈,是你们,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荒凉戈壁到浩瀚海洋,五十年坚守,五十年奋斗,栉风沐雨,终让我们的祖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东方红”奏响太空到“天问一号”遥指火星……“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泪仍然在奔跑。”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尊敬的前辈,您是我们摸索前行时温暖的灯火,有您在,不惧暗夜;您是我们前行路上的北斗,有您在,永不迷失方向。如今,你们踏下的足迹,留在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你们的精神,熔铸进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他们在,不止步。
踏南天,碎凌霄。尊敬的前辈,在您的身后,站起了新一代的航天人。他们擎起前行的火把,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奔跑,刷新纪录,创造奇迹。您看,不到33岁的他们,致力于长征五号实验;平均31岁的“小卫星家族”,创新研究微小卫星;平均28岁的他们,成功研发云雀系统……您看,还有她们,一样可以乘风破浪、征服星辰大海的她们:长五发射时笑着笑着就哭了的孙振莲,“天路”团队负责任人姬涛,航天员刘洋、王亚平,“北京明白”“90后”小伙高健……他们亦并肩站在了您的身后,仰望星空,热泪盈眶。“含泪奔跑的路上,每个中国航天人同在,我们的一滴泪,最终会凝聚成天上的一颗星。”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年轻的他和她,至其诚,致其极。
一叶度春风,芳芳自相接。我来了,在路上。
百年树人,念兹在兹。尊敬的前辈,感谢你们,不仅身体力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还坚持把这份精神传达给我们。梁任公“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铮铮呐喊萦绕耳畔,张之洞“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的谆谆教导言犹在耳。我辈青年理应担当强国重任。看,在卤菜店案板下上网课的柯恩雅眼里对知识充满渴求,那么强烈,那么灼热。空间再狭仄,也阻挡不了发愤图强的心。听,独臂励志篮球少年张家城运球撞击地面的声音,那么激烈,那么热血。身体残疾,也困厄不住顽强不屈的魂。感,曹原为了捍卫自己的梦想,夜以继日地蹲在实验室里,那么坚定,那么执着。作为高三学子,我们不会因为高考路上的风雨而退缩,我们也会秉承航天精神,勇敢追梦!
尊敬的前辈,您的一腔赤诚,不会被辜负,和我一样胸怀航天梦的新一代,正在赶来的路上。
天梯无捷径,唯有苦攀登。尊敬的前辈,请您放心,星辰大海,有您在,有我在,我辈一定谨遵教诲,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拥抱星辰大海,弘扬航天精神;让夜晚的天空因无数颗星的闪耀而熠熠生辉,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因更多的我们而薪火相传,行稳致远。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篇八
时至今日,由于地球资源有限,世界上的航天强国纷纷将探索的脚步迈向外太空,而太空广阔无垠,拥有丰富的空间资源,如高真空、太阳能、月球、微小行星等。
此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导航系统便离不开航空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航天技术在开发航天器高位置和高速度资源以获取、传输和转发信息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例如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的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随着军用航天器的迅速发展,各种军用卫星、载人航天器、弹道导弹与反弹道导弹等空间新式武器形成了一体化的太空战场军事系统,并将在联合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众所周知,没有稳固的国防,我们的幸福生活就难以保障。
没有今天的投入就不会有我们明天的。航天事业的进步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航天科技的'应用会对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社会不断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篇九
航天,是一个神秘而壮丽的领域,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和未知的可能性。在上一堂航天大课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启发,深感航天事业的伟大和人类的智慧。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航天大课,我对航天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航天事业的起源到现在的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是科技和人类智慧不断进步的结果。了解到航天器的发展历程,我不禁感叹科技的发展速度之快,从最早的火箭试验到现在的卫星发射,航天事业在不断向前推进。我被航天发展的壮丽历史所打动,也深深地为人类的智慧所折服。
其次,航天大课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对航天事业的了解,还有对自然科学的新认识。航天事业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逐渐改变了我们的认识和理解。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我们能够深入探索宇宙的奥秘,并且从中发现了许多惊人的事实。比如,通过航天器的拍摄,我们发现了其他星球上的水,从而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新的证据。这些新的发现不仅开拓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再次,航天大课让我感受到航天事业的伟大和艰辛。航天是一个极其复杂和高风险的领域,需要科学家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从设计、制造到发射、运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确的计划和完美的执行。航天员和科学家们冒着巨大的风险,为人类探索宇宙、解开宇宙之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让我深感航天事业的伟大和神圣性,也让我对航天事业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崇拜之情。
最后,航天大课深刻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航天事业的追求和探索精神是不断突破自我、追求梦想的表现。航天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和挑战,他们所传递的精神不仅在航天事业中有重要意义,也在我们个人的成长中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航天大课,我深感人类智慧的强大和个人潜力的无穷,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追逐梦想和不断进取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航天大课给我带来了关于航天事业的全新认识和启示,让我对航天的科学性、伟大性、艰辛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航天大课,我不仅了解了航天的历史和发展,还对自然科学有了新的认识。航天事业的伟大和艰辛让我深感航天的神圣性和科学的伟大,而航天事业中的追求和探索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继续深入探索宇宙的奥秘,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篇十
“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光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在这次的《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里,我收获颇丰,感受到了太空舱里的那些“乐趣”,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航天员工作的不易。在这次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中,分别有:指令长翟志刚,太空教师王亚平,航天员叶光富。
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项目有: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天地互动交流。在课堂的开始,王亚平老师介绍了睡觉的地方,小型厨房,饮用水和冰箱,接着展示了运动的地方。接下来就要开始有趣的实验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叶老师的太空转身动作,通过叶老师的动作,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太空中由于失去浮力不能像在地球上行走一样,转身也与地球不同…这些项目都令我收获满满。
可想而知,航天员叔叔阿姨们在太空舱里工作的不易与艰辛。他们无时无刻都在为祖国作贡献。他们爱国敬业,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使人敬佩。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这一过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征程却刻苦铭心。
山河虽无恙,吾悲当自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也必定会为祖国作出奉献!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篇十一
今天上午,妈妈给我说,下午要在两点之前到校,因为,我们要听关于航天的报告,我一听,就垂头丧气,我不喜欢当宇航员啦,飞行员啦,这个职业,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设计师。
老师说,两点四十要到五楼报告厅,听讲,于是,到教室没几分钟我们就开始收拾东西,往五楼报告厅走了,范佳悦和我还有两名女生坐在一起,张厚英——张爷爷到了以后,演讲就此开始了。
校长,让我们猜张爷爷的年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了一起来,后来,我们才知道,张爷爷才“三十八”岁,张爷爷,给我们讲了关于航天的知识,还给我们讲了怎样的身高、体重,才可以当宇航员,后来,又给我们讲了宇航员在舱内要运动,否则,下了飞船就不会走路了,这让我们哈哈大笑,心想,有这么严重?航天员们在舱内也可以运动,里面有跑步机、自行车,防止航天员的肌肉萎缩。
后来,又给我们讲了,两个飞船,如何进行对接,而且,要对接三次,还给我们讲了航天员在飞船上怎样吃饭、吃什么饭,怎样睡觉、喝水。航天员吃的饭,比我们还要丰盛,忍不住流口水了,还给我们讲了,宇航员,怎样喝水,看着它们喝水的样子,感觉很费劲,张爷爷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动作,为我们讲述了航天员们的一切生活。
最后,张爷爷还让我们问问题,第一个提问的是九班的同学,张爷爷耐心地为他讲解后,还让他上台领了徽章,还与张爷爷合了影,第二位也同样,第三位,没有得到勋章,也没有合影,但是,张爷爷也耐心的回答了他的问题。
听了张爷爷的讲述,我开始喜欢上宇航员这个职业了,也觉得当一位宇航员的生活很有趣,让我非常的向往。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篇十二
到了五楼报告厅,我们在知道,原来是张厚英老爷爷给我们讲解航天技术,并且还问我们,孩子们,你们想当航天员吗?张厚英老爷爷个子挺高,白发苍苍,都八十多岁了,但是步伐稳健,好有风度,并且看上去文质彬彬,一定是个科学人员。
通过张老爷爷的讲解,我们逐渐知道了当航天员必须通过的条件,比如身高、体重、身上有无伤疤……这些有一项过不了关,那就当不了,张爷爷说,他就当不了航天员,因为他第一项就没有通过。我们还知道在今天晚上将有飞船飞上天,去给天宫二号加油,送燃料,给航天员送食物,将要有三次对接,这就当做是练习。张爷爷还给我们讲了在2020年,我们中国就要在太工成立空间试验站,并且要探索火星。
张爷爷还给我们讲在地球与太空中的区别,还让我们看了视频。在地球中跳绳,我们都知道,跳得很费力气,但是在太空中,因为没有重力,所以只需轻轻一跳,就会飘在半空中,绳子只管转着圈甩就可以了,在地球上,一次只能一个双飞燕,但是在太空,跳一次几十个都没问题。我们还看了在太空中吃饭的视频,在美国的华侨在太空中吃罐头时,只需把罐头里的食物拨出来,让它在空中飘着,并用筷子把它推过来,在一张嘴,食物就进去了,喝水也一样,在太空中,水是不会撒的,它会变成水珠然后张嘴吞了它。
今天张爷爷的讲解令我很感动,因为张爷爷始终是站着给我们讲解的这么一把年纪了,还能一直站着,我很佩服。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篇十三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
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篇十四
大家都知道,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叔叔驾驶着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神舟”飞船飞上了太空。从那时候起,我的脑海里就萌发出了一个美丽的航天梦。
我梦见自己穿着洁白的航天服,驾驶着自己设计的宇宙飞船,遨游在浩瀚的太空里,我透过亮亮的舷窗,和调皮的小星星招手;和太阳公公作伴;听月亮婆婆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噢!宇宙真是太奇妙了,比我想象中的要美丽一万倍;还看见了我一直想见到的地球:有碧绿色,代表了连绵起伏的山脉和辽阔无垠的草原;还有土黄色,是人们生存的陆地;更多的是蔚蓝色,那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很快,宇宙飞船就停了下来。我穿着笨重的航天服吃力地下了飞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小碗一般的环形山,原来月球就是这样的呀。对了,月球是没有地吸引力的,虽然我穿着宇航服,但每走一步,就会跳起来,跟一只兔子似的,真好玩!正当我玩的尽兴时,猛然想起了我从地球带来的种子。我连忙把种子拿了出来,洒在月球的沙土上。因为月球没有水和空气,所以种出的植物要比地球上种出来的植物高十几倍。在那里种植出来的'玉米简直可以和一棵大树相提并论。我还种植了西红柿,在月球种植的西红柿比乒乓球还要小,而有的西红柿却比西瓜还大,这点我一直很奇怪。忽然,从我身边窜过一个身影,我失声大喊:“谁?”只见那个奇怪的生物有着一身蓝色的皮肤,长着一只大大的眼睛,还泛着绿光。当我看清这奇怪生物的庐山真面目时,我不禁吓了一大跳:莫非是外星人?它眨了眨大眼睛,冒出一句话来。看我一脸目瞪口呆的样子,它拿出一样带着刺的东西递给我。外星人比划了半天,示意我戴在头上。我照做了,脑中立即显示出一句句子:你是地球人吗?我点点头。紧接着,脑中又出现一句句子:我是火星人,我们国王派我来拍一张地球人的照片,现在我完成了,得赶快回去交差。我做了个拜拜的动作,外星人便离去了。
“喂,醒醒!”我隐约听见一阵声音。是妈妈在叫我,原来只是个梦啊!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篇十五
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华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区域。
“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根据安排,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度过春节。期待除夕守岁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听到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
《_》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翟志刚、王亚平等人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