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需要与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相结合,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请大家查阅。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一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二
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然而,由于学生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又少,且部分学生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方式。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各自背诵了查慎行的一首诗作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三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四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日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齐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教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异常引起教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日的福建建欧。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日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那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我所看见的。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头教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教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能够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头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我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我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头,我们就一齐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样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样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齐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样明白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必须……..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所以,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境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代替,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教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样明白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教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当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明白的?那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必须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明白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明白他们是怎样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头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齐回到童年时代,在教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所以,这儿挑应读tiao(第三声)。
20.那你觉得应当怎样读诗歌的最终两句?(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我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完美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境,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齐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五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六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词语积累。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悟诗情。
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
过程设计。
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齐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抽生讲述诗意。
3、男女生互读,思考: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孩子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1、背诵《夜书所见》2、预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七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述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资料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这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此刻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透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此刻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貌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齐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齐读)。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让我们一齐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齐来。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样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齐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述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动客情。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八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査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2、师: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解读诗题。
3、齐读课题。
4、师配乐范读。
二、读准读顺,过好语言关。
1、师述:想去看看这美景吗?走,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吧!打开书,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2、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3、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4、全班齐读。
三、营造氛围,体验情感美。
1、师:诗人此时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好吗?
2、师范读学生听读想象[配乐]。
3、同位互说诗意。
四、以画为媒,感悟语言美。
1、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带劲!有位小朋友看到书上为这首诗画了一幅画,他也忍不住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了一幅,我把画带来了,你们来看看!
2、cai:出示画面。
3、师:看!这就是她的画。她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
4、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指导第一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一)理解“月黑”
1、指名说。
2、指导理解诗意。
3、生谈体会,指出画出月亮的错误。
4、师描述:你真会读书。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5、师相机板书:月黑。
[cai:师操作(隐去月亮)]。
6、指导朗读。
(二)理解“孤光”
1、师:这么宁静的夜晚,瞧,岸边还有点点灯火呢!是这样的吗?
2、生谈体会。指出“点点灯火”的错误。
3、师:你抓住了“孤光”,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板书:孤光)。
4、指名读。
(三)理解“一点萤”
1、师:那你们还从哪知道是一盏渔灯呢?
2、生谈体会。
3、师: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似的。好,我们来一起看一看。(板书:一点萤)。
cai:隐去岸边灯光】。
4、指导朗读。
师:天地一片漆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盏渔灯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可是它的光虽然微弱但是在漆黑的夜晚却显得特别明亮。难怪诗人说“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自己试试读读吧!
五、放飞想象,领悟意境美。
指导第二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看看这幅画,你还想说什么。
2、生描述画面生读第二句。
师:你们说的景象小朋友没有画出来啊,怎么办呢?他没有画,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啊。
3、师配乐范读,生闭眼想象。
师:你们看到什么了?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4、师cai: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你们能把看到的景象读出来吗?同桌之间试着读读这句。
5、同位互读。
6、指导朗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板书:散作---满河星)。
7、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六、悦纳语言,倾吐心语。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个同学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过程)。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七、拓展实践,发现创造美。
1、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2、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特别美,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很有意思的作业:(音乐)大家都很喜欢这首诗,那你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吗?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说一说,甚至为它谱上曲子唱一唱。咱们武汉的夜晚越来越美了,看看江滩,看看长江大桥,尝试着去写写武汉的夜景,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像小诗人一样写首小诗。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九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孩子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十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十一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
过程设计。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十三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十四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十五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助自己想象)。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一生读)。
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师: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
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似的。这就是“孤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谁来试试,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老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显眼、惹人喜爱).。
四、放飞想象,领悟动态美。
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那点微弱的余光变魔术啦!
师:谁给大家读读吧!看看微风这位魔术师变出了怎样的景象?
师:先读一读,再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师: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用诗句里的话就是——风簇浪!
师:想看吗?(出示ppt)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再读一读,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板书)眼中的景越美,读得也就更美。
师:谁试试?指名一生读师:我看到浪了,也感觉到风了,只可惜星星太少了,谁让我看到多一点的星星。再指名读。
师:他试图让我看到更多的星星。请你再来读读。
师:风吹起来了,浪涌起来了,满河的星星在跳动。真美!你可以邀请一个小伙伴读!
师:读得真好。谁跟她一起读?我们一起读。全班齐读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师:表扬你的想像力。
师:一只?两只?是无数只!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如果你们来写,绝对不亚于诗人。来,让我们边想象边吟诵。全班配乐齐读。
四、背诵陶冶。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味小诗人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诗)。
师:读得真好,谁能看着画面吟诵?(ppt去字幕)指名背诵。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五、拓展发现,创造美品。
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cai:出示诗句。
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指名两生吟诵。
师:今天我们读的这些首诗都特别美,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继续分享,美美地读,美美地说!还可以像小诗人一样,美美地写,好吗?下课!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十六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板书。
(宋)叶绍翁。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篱落灯。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十七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五、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夜书所见的教案(专业18篇)篇十八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