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模板的使用,老师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这些教案模板范文涵盖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备课能力。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一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花的结构》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前面几章的讲的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是生殖生长的起点。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只有把花的结构弄清楚,才能为后面传粉、受精,形成果实和种子等一系列生殖生长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花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理解花的主要部分是花蕊。
2、了解单性花、两性花、雌雄同株、雌雄异株等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解剖和观察花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功能,认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2、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美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雄蕊和雌蕊的结构和功能。由于雄蕊和雌蕊与下一课时“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确定此为重点。
难点:解剖和观察花的方法。解剖时最怕学生不按顺序胡乱解剖一通,不能达到很好的观察目的。学生掌握科学的解剖程序是必要的。因而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学生经过前期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到深一步步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
2、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利用挂图,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层进设问法:使学生容易开展科学探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讨论法: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深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探究法:选用探究法教学适宜开展教学,能充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用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实验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体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故采用讨论学习法,发现性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体是由哪些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构成的?
2.为什么把花、果实、种子叫做生殖器官?
引言: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繁殖后代直接有关,所以属于生殖器官。绿色开花植物在开花之后,一般都能结出果实和种子,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观察、研究花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逐步明白。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外形,然后指导学生按要求逐步解剖并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
(一)观察花的外形。
教师结合挂图,指导学生参照课本上“花的基本结构图”,有步骤地观察以下内容:
1.花柄:它的颜色、着生的部位。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2.花托:它的形状、颜色。想一想它的作用。
3.花萼:由萼片组成。数一数萼片的数目,着生在哪里。
4.花冠:由花瓣组成。注意它的颜色和数目。
完成上述观察,由一位同学归纳小结,然后教师再作补充性讲述,指出:
花柄紫红色,一端着生在茎上,另一端连接着花朵。它支撑着花朵,使它展放在空间。顺着花柄往上看,可看到略为膨大,呈杯状,紫红色的部分,这是花托,花的各部分着生在花托上。在花托的边缘上着生有萼片,共5片,它们组成了花萼。在花萼的内侧有花瓣,粉红色,5片,它们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结合挂图,教师指导学生依次解剖花,观察其内部结构,并将花的各部分粘贴在白纸上制成标本。
1.用镊子将萼片摘下,并粘贴在白纸上。
2.用镊子将花瓣摘下,依次粘贴在白纸上。
3.观察雄蕊:摘去萼片、花瓣后,露出雄蕊和雌蕊于它们合称为花蕊。先观察雄蕊,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桃花的雄蕊有多少枚。每一朵都一样吗?
(2)每枚雄蕊由哪两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4)观察完成后,用镊子摘下部分雄蕊,粘贴在白纸上。
4.观察雌蕊:摘去全部雄蕊,这时在花托的顶部只剩下1枚雌蕊了。
(1)观察雌蕊由哪三部分组成。
(2)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配合,用刀片分别将子房作横切和纵切。然后用放大镜观察横、纵切面,注意看看有几个胚珠。
完成上述观察后,组织同学讨论归纳花的结构。花的主要结构是什么?接着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述,指出: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它包括雄蕊和雌蕊。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药里有花粉。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组成。子房里有胚珠(桃花只有一个胚珠)。花开放后,花粉落到柱头上,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这些变化今后再研究)。由此看来,只有花蕊与结出果实、种子有关,所以它是花的主要部分。
有些植物的花(如桃花)除了上述的基本结构外,还有其他一些结构,例如蜜腺。
用放大镜观察子房的基部,看到有小突起,这叫做蜜腺。蜂蜜采集的花蜜就是由蜜腺产生的:
有些植物的花,能散发出芳香的气味,它是花瓣里的一些细胞分泌出来的物质。这些物质容易挥发成气体,从而使花散发出香气。人们利用它可制取香精,如玫瑰花、桂花。
花的颜色、香气、花蜜都能吸引昆虫前来帮助传粉。
由此看来,花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五、板书设计(略)。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二
1、教学分析:《神奇的输出方法――print》,是新版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必修模块第六章《用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内容。高中阶段的程序设计的学习不是为了培养程序设计人员,而是希望通过程序设计的平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脑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更深入学习电脑基本特性的兴趣;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锻炼的途径;同时让年轻一代理解我们真正应该如何利用电脑。
3、教学重点:print方法中换行语句的使用;循环变量在循环体中的引用。
4、教学难点:循环结构的嵌套使用;循环变量在双重循环中的变化规律。
5、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多媒体教室。
6、课时: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和巡堂辅导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要方法适当,必定有效。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很多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就是操作电脑课,要听教师讲理论课,没兴趣,坐不住,所以我首先采用对比法、提问法,对学生学习过的输出控件的分析,提出该控件的不足,且提问有没有其他输出的办法。让学生一上课就集中注意力。另外,在讲授本章的内容过程中,精心安排了层层递进的例题,通过连贯的提问法逐步深入讲解print方法和复杂循环结构的使用。最后通过多个程序任务的驱动和教师巡堂辅导下,使学生进一步练习和强化print方法和循环结构的语法和实际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是学生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循环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应积极主动,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电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为了能顺利导入新课,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再提高,设置新的问题导入由于label控件的灵活性不够,所以我们学习vb程序中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输出方法。
(2)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进行操作练习,必须确保所有学生机正常使用;
(3)为了使演示能顺利进行,确保教师机正常运作。
2、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一个完整的程序作品包括“数据输入”部分,“数据处理”部分和“数据输出”部分。在vb程序中我们经常使用label控件来实现数据的输出,label控件能很方便的对输出的文字的外观进行美化,但是如果想用label控件输出各种符号、文字组成的图案时,我们可以发现label控件的灵活性就远远不够了。所以今天我们学习vb程序中的.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输出方式――print方法。
(2)通过演示文稿中三个例题的讲解,配合板书与相关问题,让学生了解print方法的语法特点,通过对例题的比较发现循环体和循环变量在循环结构中的作用。由此理解根据电脑特点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
(3)设置程序任务。
通过适当难度的程序任务的提出,要求学生在了解学习循环结构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运用print方法实现输出文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给出一些提示,让学生独立或者同桌一组讨论设计相关程序。以此同时,老师要到课堂中进行巡堂辅导。
(4)老师的巡堂辅导。
老师的巡堂辅导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进行操作练习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的巡堂辅导能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能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为下一步的问题反馈做准备;还可以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5)反馈学生问题。
反馈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6)总结。
提出程序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表明程序学习的重要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课后总结。
print方法作为vb中数据输出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够灵活有效的控制输出字符的排列方式,这一点正是label控件所欠缺的。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三
二、两性花和单性花:
1、两性花:一朵花同时具有雌蕊和雄蕊。
2、单性花:一朵花只具有雌蕊或雄蕊。
三、花序:按照一定的顺序着生在花轴上的一簇花。
探究活动。
植物主体干花标本的制作。
植物主体干花标本是通过剪取带花的植物枝条,放在容器内,经干燥包埋、风干,然后倒出干燥剂,将其固定在透明的容器内密封,制成的立体干花标本。植物主体干花标本,保持了植物茎、叶、花生活时的颜色与姿态,不但生动自然,制作简单,而且还可以作为教具永久存放、使用。现以月季为例,介绍其主体干花标本的制作方法。
1、制作前的准备。
1.1干燥剂的选择可购买新出厂的、颗粒较小的珍珠岩作为干燥剂。珍珠岩为建筑保温材料,不但轻,包埋植物时,叶、花不易变形,且吸水能力强,是较理想的干燥剂。若买不到珍珠岩,可用沙子代替。但沙子需反复冲洗,冲去土粒,晒干备用。
1.2包埋月季容器的准备包埋月季花的容器的体积应比标本大,并具较好的透气性。如带细孔的纸箱(一般纸箱用针扎些小孔)、带有网眼的塑料容器(若网眼过大,可在周围衬一层白纸)等均可。
1.3盛放标本的容器准备可选择带盖的透明玻璃容器或有机玻璃容器。
2、制作方法。
2.1剪取月季花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在上午10:00~下午5:00时,剪取花朵较好、颜色艳丽、未彻底开放、叶片、花瓣上没有露水、带2~3片复叶的月季花。
2.2包埋月季花先在包埋容器的底部,放一层珍珠岩或沙子,将花柄插入。然后向容器内缓缓注入珍珠岩或沙子,包埋月季花。在包埋过程中,注意保持花的本来姿态。完全包埋后,将其放在通风干燥处,自然风干两周。
2.3整形、密封干燥两周后,倒出珍珠岩或沙子,若有个别花瓣脱落,可用解剖针醮少量乳胶粘合。在盛放月季花容器的底部,放一块2厘米左右厚的泡沫塑料板(为了好看,上面可粘一层吹塑纸),贴上标签,选择干燥后叶片、花朵颜色较好,形态自然的月季花,插入容器的泡沫塑料板内,将其固定好,放入干燥剂(如硅胶、无水氧化钙),密封即成。
实验目的:认识单性花的结构特征。
材料用品:正在开花的柳枝、刀片、解剖针或缝衣针、放大镜、白纸。
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
柳树的花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雄花序,一种是雌花序,它们来自两个不同的植株。分离雄花序,可见只长两枚雄蕊的雄花。分离雌花序,可见只有一枚雌蕊的雌花。柳树花是单性花,象柳树这样的单性花植物,其雌花和雄花分别生在两个植株上,就叫雌雄异株植物。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四
在教学中要解决生字重难点,就要求教师重视设计识字环节。字音教学在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后检查(包括个别读、开小火车读、齐读)到巩固练习时的复习,生字在课堂中出现频率多,学生的识记就牢。字形教学采用随堂识字,如教“蚯蚓”一词,先给学生看蚯蚓的挂图,介绍它的形状、特点,然而“蚯蚓”两字容易写错,教师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分析字形,帮助学生记忆。教“蚯”时可说“蚯”字右边是“丘”不是“兵”,因为蚯蚓没有脚,所以下面没有两点。蚯蚓有时弯弯曲曲像张“弓”,有时伸得笔直,像—竖,所以“蚓”的右边是引。(有的老师会说你这种方法是不是太罗索,用形声字规律来学不是更简单吗?但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丘、引”。“引”字在《蜜蜂引路》。一课才学,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字义词义的教学也采取多种方法,能通过查字典解决的就查字典解决,能换词语理解词义的就让学生换词语理解。如“突然”换个词,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以前学过的词语“忽然”与“突然”意思相近。还可以通过比较进行词义理解,如“挺”,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下列各句中“挺”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挺机枪。
今天老师表扬了我,我心里挺高兴的。
方明挺着胸向前走。
种子把身体挺一挺。(做一个动作)。
通过比较既让学生懂得了“挺”的不同意思,扩大了信息量;还使学生明白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另外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热闹”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繁盛活跃的场面,如果这样解释,学生更不易理解,教师可通过排比句教学理解、掌握“热闹”。教学时,教师问学生春风是怎样唱歌的.?,让学生轻声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样唱歌的?“叮咚叮咚响”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叽喳叽喳”;你们会唱有关春天的歌吗?请学生唱一唱,接着再让学生分别唱起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的歌,然后到讲台前来大合唱,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随即让学生体会说出讲台前是怎样一种景象。用书上的话说一说;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排比句的特点,又让学生用“热闹”造句,学生造出来的句子比较具体:国庆节那天,马路上人山人海真热闹啊!开运动会那天,操场上热闹极了啦!有跑步比赛,有跳高比赛,还有拔河比赛。这样让学生动一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热闹”一词,认识了排比句的句式,出色完成了造句练习,从而达到一石四鸟的教学效果。
课文把一粒种子当作人来写,十分有趣,然而种子在地下的情况,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为了解决学习上的这一难点,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在玻璃瓶里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能力,又放缓教学坡度,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看到了种子发芽的—些现象,从而能结合课文归纳出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获得科学知识。由于这是篇常识性的课文,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实践活动,不仅课前做实验,而且课后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一粒种子种在盆里,记载它的发芽过程。实验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的习惯。
本课教学可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抓住重点句提契全文,用倒序分析法,疏理脉络,传授、剖析词句,帮助学生体会情感,领会文旨。教学步骤从观察入手,揭示课题,教师出示两只盛有豆种的玻璃瓶,让学生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种子同样在泥里,为什么一粒种子发芽出土了,另一粒仍旧老样子?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句:课文中的哪一句描写种子发芽出土时的情景?出示: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理解分析这一句,种子突然见到了“好个光明的世界”时心情怎样?(惊奇、兴奋、赞美)文中哪个词表达了“惊奇”?(突然)哪个词说明兴奋?(啊)哪个词含着赞美的意思?(好个)如果把句子中“突然”“啊”两个词儿去掉,把“好个”换成“一个”,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读读比比议议,仔细体会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再分析种子发芽过程,教学发芽过程以“把身子挺一挺”为主线,贯穿全文,分析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加强朗读品赏,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粒种子”,边朗读边表演、把描写种子“睡、醒、渴、喝、舒服、招呼”等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情景,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小朋友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得到美的享受。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做种子发芽的试验,写好观察日记四篇(种在泥土里、在泥土里醒了、种子发芽了、种子钻出地面)。这样,这堂课不仅完成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的培养,也完成了写的能力的训练。
这课的板书采用图示式板书,(板书略)。
此板书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逐步演示,以线条表示地面,在地下展开种子发芽的剖面图,每一个“挺一挺”是种子发芽的环节,在环节下面分别指出所需的条件,最后钻出地面,既直观又概括了课文内容。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五
说教材、目标、教法: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着东方艺术的法则、意蕴与审美准则,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今天说课的教材就是为学生热爱祖国文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而编写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写字》,第三段六年级下册第2课《结构复杂(二)》。本册教材每一课编排分成四大模块:一为“探究发现”,通过学生读帖分析结构特点,意在总结书写规律与方法;二为“自主描临”,旨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法;;三是“课本链接”,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与课文生字联系,训练这类字在课文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四是“大显身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识字积累中类似字的练习,提高学生对本课写字技能的迁移运用能力。教材还附有“作品欣赏”以提高学生鉴赏书法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整篇书写的范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识字写字的标准和本课实际,我将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部分:
1、掌握右部、左部夹杂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要领。
2、了解带有这类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3、写好“躏、解、戳、飘”写的正确,端正,比例恰当。
4、讲述书法家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书法必须持之以恒,刻苦勤练。
围绕这个教学目标体现的教学重点是“书写躏、解、戳、飘四个结构复杂的字”,难点为掌握书写规律。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关键是仔细观察字的结构以及笔画形态特点。
我觉得书法是一种高雅的行为,是一种快乐的事,中小学写字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教育形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落实本次的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让学生把写好右部、左部夹杂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要领总结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合作探究的快乐。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掌握书写规律。
说教学流程、设计理念:
下面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介绍给大家。
环节一:视频导入新课,第一关动作关(姿势美)。
学生学习认识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我以为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子,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写字方面,同样体现着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突出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重视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因此,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播放视频《写字操》,直观形象地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看着视频,也邀请同学们跟着视频中两个同学做一做。一分钟的视频结束后,告诉大家今天老师设计了很多冲关的活动,激励大家能顺利过关。
第一关:姿势美。复习正确是书写姿势,提醒学生:身体坐正,脚平放,注意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睛离桌面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恭喜姿势正确的同学轻松过了第一关。
第二关:猜谜语。然后凭借着学生对猜谜语的热衷,我设计了2个字谜,导入新课题——结构复杂(二)。
顺势进入本课的第二环节:探究发现,自主描临。
读贴是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眼力,增强书法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是写字的第一步。引导大家认真读贴告诉学生读贴的三种方法:分析性读贴(在读贴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可以从一点一画分析到结构特点),分析记忆性读贴和欣赏性读贴。
仔细观察字帖后,根据学生描述我在黑板上范写“躏、解”字(把笔画放大)。
逐步分析不同结构字的写法:
“躏、解”字都属右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字。
“躏”左窄右宽,以右部为主体,左部要小而收缩,右部略大而伸展。
“解”左右相等,如两人并立,书写时应尽量避免宽阔,要各自收敛。
根据学生描述我在黑板上范写“戳、飘”字(把笔画放大)。
逐步分析不同结构字的写法:
“戳、飘”字都属于左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字。
”戳”左宽右窄,以左为主,左部应稍大,右部略收缩。
“飘”左右相等,左部不宜过长,在均等的基础上,要有迎让变化。
看到老师写范字,很多学生蠢蠢欲动,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第三关:临摹关,利用课件小提示:临摹是写字的最基本方法,可以感受原帖点画的提按转折,领悟基本的用笔方法,结字特点。描红要求一笔完成,不可涂改。描一个,临写一个。再请2位同学上黑板写2个。
在本环节设计中,根据自主性学习的原则,让学生自主发现书写“躏、解、戳、飘”字的诀窍,在通过教师范写和描红临写,达到真正学会的教学目标。
接着老师一边讲解接着老师一边讲解左右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其他例字的结构特点和书写要点,一边范写。同时邀请同学们拿出手指在桌面上书空,体会书写要领,最后在书上描红和临写。
描临10、12课中左右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字,我采用了同桌合作,讨论交流的方法。先让学生认真读贴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写这些字应注意的问题,接着学生在书上描红和临写。进入闯关活动的第4关:书写关。比一比谁写的端正,谁写的美。通过选字,补写汉字小竞赛激发学生写字积极性,在愉悦的情景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展示能力。
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比较,通过范写、书空、描红、临写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教学,然后用小竞赛加深学生形象化的'辨别和识记,课本链接的字放手让学生写,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环节:拓展知识形成作品。
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是世界艺苑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为了使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更好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培养灵性,我设计了第四环节:拓展知识,形成作品。在这一环节中,以书法知识小竞赛的形式以拓展学生书法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书法更加浓厚的兴趣,知识竞赛作为冲关的第5关,用课件出示题目。
书法知识小竞赛:
1、在书法中的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笔、墨、纸、砚)。
2、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种字体是:(c)。
a楷书b隶书c纂书d行书。
3、书法史上的“二王”是指那两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
4、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是哪四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5、汉字的笔顺规则有哪些?
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
先撇后捺、从外到内、从内到外、
先入口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画面定格在几幅名人书法作品,激励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课件出示作品欣赏,发给学生硬笔书法练习信纸,让学生书写创作作品,并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好朋友,闯关活动进入到最后一关:创作关。
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我会相机指导,同时提醒不良坐姿和握笔姿势。学生完成作品后,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谈一谈创作过程的快乐。恭喜同学们冲关成功。
最后引入视频《自古英雄出少年》之《王献之练字》,作为奖品送个学生,让学生在动画故事中懂得练好书法必须勤奋、持之以恒和虚心好学。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课时的设计全过程,真诚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指导。谢谢!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该章以宇宙环境知识为大背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安排了从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自身的运动属性和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四节内容,从认识地球角度看,第四节是该章不可缺少的一节,同时自然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的有机整体,在空间范围上与地球的圈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该章也是后面2、3、4章的一个引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及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从图1―21中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让学生学会自己看图。
(3)掌握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难点为: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外部圈层的界线。
三、说教法和和学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节内容上,我主要抓住:“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图,并自主归纳及分析”这方面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法、看图读图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学习法。
采用这四种教学方法的依据为: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地理,具有一定的地理学习基础,但是在读图分析图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所以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时,要让学生自己学会看并分析图中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当学生不理解图时,就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讨论合作学习,老师则运用讲述法讲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结构和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更好的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首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地球自身的运动属性和意义。然后到讲地球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先阅读课本25页的阅读内容,了解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并结合图1―21,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为那些圈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圈层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从图中分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后,老师再详细分析,并讲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在多媒体图片中以及阅读材料中,让学生归纳地壳的.范围,组成地壳的元素;地幔的范围和地核的范围。其中,在讲解地幔的过程中要区分好软流层和岩石圈位于地幔的哪个部位,以及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和联系。
在讲解内部圈层的过程中,可以拿半熟鸡蛋和学生讲解,用半熟鸡蛋的内部构造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这样学生比较容易记忆。
(2)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的划分,还有生物圈所处的位置在什么范围。然后老师再对各个圈层的特点一一讲解。
(3)在教学的最后,我适当设计了部分课堂练习题和课外思考题,课堂练习是对本节所学知识运用的检测和延伸,并起了总结的作用。课外思考题是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七
“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解释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类型,列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概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问题。
能力目标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说教法。
4.1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学生调查研究中,群落内的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现象,如热带雨林群落,温带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4.2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进行引导。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多媒体课件。
展示夏季校园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课:荷塘中有许多生物,你都认识哪些?你能列举几种吗?它们是同一种吗?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组成的单位是什么?如果将荷塘中全部生物作为一个集合研究,这个集合应称群落。
6.2建构群落的概念。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群落现象的4个小组汇报4个群落调查时间、面积范围、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和估计的数量。
学生讨论结果在调查的区域内生活着许多种生物,同一物种个体构成了一个种群,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构成了多个种群,这样的集合要比种群要大得多,不能称为种群。
建构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思维拓展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圆表示不同种群的差异,请你画出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的概念图。
6.3建构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
6.3.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4个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设疑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类型是否相同?数量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结果不同类型的群落内的.植物、动物种类和数量的是有差异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内小动物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群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种组成的。
建构群落特征1。
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思维拓展你怎样从外观上区别两个生物群落呢?分析导致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差异的原因。
6.3.2群落内有一定的种间关系。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大致数量,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生物种类,列举观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课件展示荷塘、灌丛、坡地、草地内典型的几种种间关系,如大鱼和小鱼之间的捕食关系,两种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和鱼的寄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学生讨论结果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如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构群落特征2。
群落内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思维拓展你能判断下列曲线分别表示哪种类型的种间关系数量变化吗?
6.3.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个体分别占据的位置情况,生物在群落内部的分层分布情况。
课件展示池塘内四大家鱼分层生活情况,灌丛鸟类的垂直分布情况,森林中植物水平分布情况等。
学生讨论结果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有的生物群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是水平结构。
建构群落特征3。
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思维拓展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思考群落内的分层结构的意义。
6.4运用群落核心知识概念解决未知群落问题。
学生已掌握了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有群落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不同群落主要表现在其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下不同生物群落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概念,通过分析、演绎和具体化等辩证思维的过程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
课件展示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群落。学生运用概念说明不同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差异,列举不同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研究造成不同群落重要特征差异的原因。评价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结构的影响。
七、说作业设计。
课本p77练习,根据所剩时间的多少,适当补充本节练习题(内容见下面的练习题)。
a.共生、竞争、捕食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
2、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上各生物种群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中鼠与兔之间构成了_______关系,猫头鹰和蛇之间既是关系,又是关系。
(2)从进化角度看,鹿奔跑速度会越来越快。鹿奔跑速度的提高是通过__________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鹿群个体间在奔跑速度上的_________为鹿的进化提高了选择材料,而定向的__________决定了鹿的进化方向。
(3)由于人们连续地围猎狼,使_______大量繁殖,结果草原植被受到破坏。停止围捕__________年后,狼的数量逐渐增多,该草原生物种群间又恢复平衡。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八
1、教学分析:《神奇的输出方法——print》,是新版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必修模块第六章《用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内容。高中阶段的程序设计的学习不是为了培养程序设计人员,而是希望通过程序设计的平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脑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更深入学习电脑基本特性的兴趣;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锻炼的途径;同时让年轻一代理解我们真正应该如何利用电脑。
2、教学目标:学习print方法的基本语法,能够灵活运用循环结构实现print输出的多样化,学习循环结构的嵌套组合。
认知目标:理解循环结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体验print方法与label控件输出的区别,了解循环变量在双重循环中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对程序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电脑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电脑所起作用的认识。
3、教学重点:print方法中换行语句的使用;循环变量在循环体中的引用。
4、教学难点:循环结构的嵌套使用;循环变量在双重循环中的变化规律。
5、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多媒体教室。
6、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和巡堂辅导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要方法适当,必定有效。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很多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就是操作电脑课,要听教师讲理论课,没兴趣,坐不住,所以我首先采用对比法、提问法,对学生学习过的输出控件的分析,提出该控件的不足,且提问有没有其他输出的办法。让学生一上课就集中注意力。另外,在讲授本章的内容过程中,精心安排了层层递进的例题,通过连贯的提问法逐步深入讲解print方法和复杂循环结构的使用。最后通过多个程序任务的驱动和教师巡堂辅导下,使学生进一步练习和强化print方法和循环结构的语法和实际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是学生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循环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应积极主动,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电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课前准备。
(1)为了能顺利导入新课,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再提高,设置新的问题导入由于label控件的灵活性不够,所以我们学习vb程序中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输出方法。
(2)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进行操作练习,必须确保所有学生机正常使用;
(3)为了使演示能顺利进行,确保教师机正常运作。
2、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一个完整的程序作品包括“数据输入”部分,“数据处理”部分和“数据输出”部分。在vb程序中我们经常使用label控件来实现数据的输出,label控件能很方便的对输出的文字的外观进行美化,但是如果想用label控件输出各种符号、文字组成的图案时,我们可以发现label控件的灵活性就远远不够了。所以今天我们学习vb程序中的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输出方式——print方法。
(2)通过演示文稿中三个例题的讲解,配合板书与相关问题,让学生了解print方法的语法特点,通过对例题的比较发现循环体和循环变量在循环结构中的作用。由此理解根据电脑特点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
(3)设置程序任务。
通过适当难度的.程序任务的提出,要求学生在了解学习循环结构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运用print方法实现输出文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给出一些提示,让学生独立或者同桌一组讨论设计相关程序。以此同时,老师要到课堂中进行巡堂辅导。
(4)老师的巡堂辅导。
老师的巡堂辅导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进行操作练习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的巡堂辅导能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能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为下一步的问题反馈做准备;还可以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5)反馈学生问题。
反馈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6)总结。
提出程序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表明程序学习的重要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print方法作为vb中数据输出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够灵活有效的控制输出字符的排列方式,这一点正是label控件所欠缺的。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九
《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技术课堂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要重视建构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程序设计部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规则以及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关于教材。
(一)教材概述。
《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包括程序设计和机器人两大部分,第三章程序结构与设计部分介绍的是编写规范程序的基础知识,在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程序由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这三种基本的逻辑结构经过不同的组合而组成。
(二)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课题是《计数循环》,内容是程序结构与设计中的第三节循环结构部分的第二课时。本节分为三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vb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以及vb循环语句的基本语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承上启下,通过进一步讲解循环语句的“累加”功能从而加深对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的理解;此后,第三课时通过“定时器循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vb工具箱的控件继续加深对循环语句语法的理解。
(三)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累加器的使用方法,理解计数循环的执行过程。
(2)能使用计数循环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类比加深对循环变量的理解,通过实例训练使学生理解计数循环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通过自我探究“循环体”的执行结果,理解循环体的执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同探究,体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选的实例训练,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思维逻辑能力;小组成员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写出for循环语句。
教学难点:1、理解循环变量在循环结构中其值的变化关系。
三、关于教法。
(一)教学准备。
安装有vb软件的多媒体网络机房、powerpoint课件、自制红心。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的概念、vb软件的基本操作,还有赋值语句、选择语句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节第一课时的讲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循环结构的概念、循环结构的算法流程以及for语句的格式,但对for语句的运用以及for语句执行过程的理解,学生还需要经过本节课的训练才能更加熟知。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取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相结合,并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主、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这节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受传统数学思维的影响,学生很难理解在循环语句中循环体中的变量值怎么会不断发生变化。鉴于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实践认知、比较迁移等学习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在学生回答答案后我先不说谁是谁非,而是拿出事先准备的三个玻璃瓶a、b、c;a瓶装有白葡萄酒,b瓶装有红葡萄酒。让学生回答如何使a瓶装红葡萄酒,b瓶装白葡萄酒。通过点拨学生都能理解通过加一个玻璃瓶c可以使得两个玻璃瓶中酒交换。以玻璃瓶比如变量的地址,以瓶内的酒比作变量的值可以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变量地址和变量值的关系。
(二)认识加深。
变量a变量b。
初值a1b1。
a=a+b(a值变化)a1+b1b1(无变化)。
b=a-b(b值变化)a1+b1(无变化)a1(a1+b1-b1)。
a=a-b(a值变化)b1(a1+b1-a1)a1。
(三)实例展示。
本环节我将设计一个“人人都是小老师”的活动。我要求学生将教材上的实例――求1+2+3+……+99+100的值s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讲解。这个过程就是看着书上的语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的过程。期间,我将巡视和指导。然后,由同学们自己先推选出几个讲解到位的学生面对全班讲解,最后师生一起找出讲得最棒的“小老师”,由老师亲自奖励一个红心。
本环节里,我将设计一个灵活环节,其灵活环节是:让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玻璃杯和一个量杯;让学生看着图片想象自己在拿着量杯1ml、2ml、3ml……向玻璃杯中倒入液体。以玻璃杯里的液体的体积变化代表变量s值的变化;拿起量杯的.次数代表循环体执行循环的循环次数;量杯中的液体体积代表每次循环执行时循环变量的值;该环节是否讲解将视课堂上学生讲解的情况而定,如果有学生讲解得很形象或者类似我就只是稍作点拨。
本环节的知识点还有一个是需要挖掘的,就是该实例的特点,分析该特点可以使得学生知道在今后的程序设计中哪些问题可以用计数循环来解决;该知识点将由师生共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四)实题训练。
本环节采取“争做小小程序员”的小组竞赛为活动主题;展示两个问题:(1)宝塔共24层,第一层有2件宝物,第二层有4件宝物……,第二十三层有46件宝物,第二十四层有48件宝物,这座宝塔共有多少件宝物;(2)找出200-300中能被9整除的数;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可相互讨论。我在其中要做的是调控课堂、适时点拨、在线测试、检查成果。最后为小组成员都完成得最好的“小小程序员”小组颁发红心。
为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本堂课的重点,教师事先已经设计好vb窗体,输入和输出部分代码也已建立,只留下循环体语句(不含赋初值语句)让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如果单纯讲语句的用法,学生会感觉很抽象,通过典型的体现循环思想的题目边输入语句边理解边巩固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编写语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而小组竞赛可以让学生更专心的完成训练。
(四)知识小结。
本环节由教师为主,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生的新知识,着重指出在编写循环体时应注意的问题。此时,学生可以一边回忆一边反思自己掌握的新知识,从而进一步理解计数循环语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对于初学程序的中学生,难度不宜深,应先培养兴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五)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教材后面的习题在难度上富有层次,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会做,本环节我选择课上先点拨课后再独立完成。
五:板书设计。
计数循环――for循环。
fori=1to100。
s=s+i。
nexti。
六:作业。
教材p48探究学习。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
上星期有幸听到来自科学骨干教师的授课,让我从内心觉得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对于科学课,自己可以算是半路出家,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略微精通,但是听完两位老师的课,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
首先听的是四年级李老师的`“人体的结构”一课,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互动非常多,亲身为学生做示范,整堂课朴实更显典雅和庄重、无华,更增添了教学艺术返璞归真的魅力。她的课是一堂常态课、家常课,没有更多的修饰的做作,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然后听了一堂六年级的“电和磁“,他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科学教师。课堂语言很幽默,能够激起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他的课让我体会到了课堂的灵活性和灵动性,加上学生的分组实验,本堂课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很到位,了解也很透彻。
总之,本次的听课学习,让我对平时的教学有了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驾驭科学课堂的能力。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一
2、了解花的种类及雌雄同株植物、雌雄异株植物的概念。了解花序的概念及种类。
能力目标。
1、通过解剖和观察花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不同种植物花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及“花的种类”等知识,使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前面几章的教学讲的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生长到一定时间就要进行繁殖。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只有把花的结构弄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植物开花后才能结果,种子怎样才能形成。
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讲桃花的结构时,新鲜的桃花已经过季,这就需要教师在春天的时候,准备好秋季用的桃花,并把它们浸泡在福尔马林或酒精溶液里备用。也可以事先培养白菜花或油菜花进行教学。
解剖花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桃花也好、白菜花也好,对于学生来说,操作起来都显得小了。学生进行解剖时,往往显得“笨手笨脚”,容易弄丢一个部分或弄断一个结构,所以要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谨慎地从外至内地一层层把花的各部分用镊子摘取下来,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
2、花蕊是花的最主要的结构。花若无花蕊就不能称其为花。因此,根据花中花蕊的种类而定名的单性花和两性花是最基本的两类花。只有理解了这两类花的区别,才能明白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单生花和单性花弄混,所以在讲解时要注意强调。
花序的概念是对单生花而言的,理解了花序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总状花序、头状花序等各种植物的花序。要让学生明白头状花序不是一朵花。
三、教法建议。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章节,要充分利用实物,才容易把花的结构讲清楚。《花的种类》一节,课本里所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常见的,如果当地没有哪一种植物,完全可以选用当地最普遍的植物来替换。总之,这一节内容中联系实际的材料很丰富,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和劳动中所熟悉的材料,就比较容易讲好。
教师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一定要突出花的主要部分——雌蕊和雄蕊,防止学生把花被,特别是花冠,看成是花的主要部分。有的学生一提到花,就想到美丽的花冠,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没有美丽花被的花,就不是花。对于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在懂得了花的结构以后,是应该得到纠正的。
观察雌蕊时,可以让学生与邻近的同学合作,一个将子房进行纵切,另一个将子房进行横切,从而认清胚珠及其在子房里着生的情况。
两性花的概念不难了解,只要引导学生回忆刚刚解剖和观察过的桃花,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冬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白菜花等两性花。关于单性花,如果没有实物,则可以通过图片来让学生观察,也可以在上课之前发动学生采集丝瓜、黄瓜等的雄花,及时压制成或浸泡成标本,供讲课时使用。冬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四季海棠。四季海棠为雌雄同株,既可以看到雌花,又可以看到雄花(讲述花序时还可以用来观察花序)。
关于花序,可以让学生观察四季海棠的花序或冬天室内培养的白菜、萝卜的花序。白菜、萝卜的花序都是总状花序。关于头状花序,冬天可以观察室内培养的菊科花卉植物。
学生往往把一个头状花序误认为是一朵花,把花序中的每一朵花误认为是一个个花瓣。对于这种误解,应该用实例来纠正。说明这个问题也很容易,只要利用实物再配合使用直观教具解剖分析,让学生明确知道,头状花序的扁平花轴上一朵朵小型的花,都是有花被和花蕊的,从而很容易把问题说清楚。
学生容易把单性花和单生花相混,看了黄瓜花以后,误以为单性花都是单生花,对此,教师要给予纠正。有关这一节所学到的几个名词之间的关系,可见下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雄蕊和雌蕊的组成和作用。
难点:要准备足够的鲜花,供学生观察和解剖。
手段:实验观察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花的解剖,分析、总结出花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和功能。
认识到花蕊是一朵花的重要结构。通过大量花的图片介绍两性花和单性花、花序等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导入 :
提问:绿色开花植物体由哪些器官构成?
总结:根、茎、叶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靠着这些器官逐渐地生长起来,当植物体生长到一定的时期就要开花、结果和产生种子。植物为什么要开花,为什么开花后才能结果和产生种子呢?这与花的结构联系密切。
二、讲授新课:
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桃花或白菜花,组织学生完成实验:观察花的结构。
1、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2、参照挂图或课本的内容,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和功能。
提问:1、观察的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哪个部分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总结:
1、花的基本结构包括:花托、花萼、花冠、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2、花蕊是花的最重要的部分。雄蕊的花药中有花粉,当花开后,花粉落在柱头上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雌蕊的子房中的胚珠才能发育成种子,而整个子房就发育成果实。所以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结构。
组织个别同学进行指图的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两性花和单性花:
出示投影或实物,展示两性花和单性花。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两种花的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组织学生分析、发言。
讲解:
1、两性花是指一朵花同时具有雌蕊和雄蕊;单性花是指一朵花只具有雌蕊或雄蕊。
2、根据花蕊的种类的不同,单性花可分为雌花和雄花。
提出问题:1、为什么黄瓜开的花有些结不了果实?
2、如果一株植物上只开雌花或雄花,这种现象叫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
1、黄瓜等植物开了花却不结果,是因为开的花是雄花。
2、长有单性花的植物,可分为两类:
(1)雌雄同株植物:一个植物体上同时长有雌花和雄花。
(2)雌雄异株植物:雌花和雄花着生在不同的植物上。
引导学生思考:有些花靠香甜的花蜜或气味吸收昆虫。
总结:除了我们在前面学习的花的基本结构以外,有些花还具有蜜腺可以产生花蜜,释放香气,都能招引昆虫前来帮助传粉,这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四)花序:
出示黄瓜花和白菜花花序。
组织学生对二者进行比较,找出花着生的不同特点。
讲解:
1、黄瓜花是一朵一朵地单独着生在茎上,花朵较大;而白菜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着生在花轴上,花朵较小,即花序。
2、白菜花序称为总状花序,向日葵花序称为头状花序。
第六章 开花结果和营养繁殖。
第一节 。
二、两性花和单性花:
1、两性花:一朵花同时具有雌蕊和雄蕊。
2、单性花:一朵花只具有雌蕊或雄蕊。
三、花序:按照一定的顺序着生在花轴上的一簇花。
探究活动。
植物主体干花标本的制作。
植物主体干花标本是通过剪取带花的植物枝条,放在容器内,经干燥包埋、风干,然后倒出干燥剂,将其固定在透明的容器内密封,制成的立体干花标本。植物主体干花标本,保持了植物茎、叶、花生活时的颜色与姿态,不但生动自然,制作简单,而且还可以作为教具永久存放、使用。现以月季为例,介绍其主体干花标本的制作方法。
1、制作前的准备。
1.1干燥剂的选择可购买新出厂的、颗粒较小的珍珠岩作为干燥剂。珍珠岩为建筑保温材料,不但轻,包埋植物时,叶、花不易变形,且吸水能力强,是较理想的干燥剂。若买不到珍珠岩,可用沙子代替。但沙子需反复冲洗,冲去土粒,晒干备用。
1.2包埋月季容器的准备包埋月季花的容器的体积应比标本大,并具较好的透气性。如带细孔的纸箱(一般纸箱用针扎些小孔)、带有网眼的塑料容器(若网眼过大,可在周围衬一层白纸)等均可。
1.3盛放标本的容器准备可选择带盖的透明玻璃容器或有机玻璃容器。
2、制作方法。
2.1剪取月季花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在上午10:00~下午5:00时,剪取花朵较好、颜色艳丽、未彻底开放、叶片、花瓣上没有露水、带2~3片复叶的月季花。
2.2包埋月季花先在包埋容器的底部,放一层珍珠岩或沙子,将花柄插入。然后向容器内缓缓注入珍珠岩或沙子,包埋月季花。在包埋过程中,注意保持花的本来姿态。完全包埋后,将其放在通风干燥处,自然风干两周。
2.3整形、密封干燥两周后,倒出珍珠岩或沙子,若有个别花瓣脱落,可用解剖针醮少量乳胶粘合。在盛放月季花容器的底部,放一块2厘米左右厚的泡沫塑料板(为了好看,上面可粘一层吹塑纸),贴上标签,选择干燥后叶片、花朵颜色较好,形态自然的月季花,插入容器的泡沫塑料板内,将其固定好,放入干燥剂(如硅胶、无水氧化钙),密封即成。
实验目的:认识单性花的结构特征。
材料用品:正在开花的柳枝、刀片、解剖针或缝衣针、放大镜、白纸。
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
柳树的花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雄花序,一种是雌花序,它们来自两个不同的植株。分离雄花序,可见只长两枚雄蕊的雄花。分离雌花序,可见只有一枚雌蕊的雌花。柳树花是单性花,象柳树这样的单性花植物,其雌花和雄花分别生在两个植株上,就叫雌雄异株植物。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二
天台山国清寺大殿前有樱花二树,色白如雪,清致精纯。鱼乐国西畔亦有二树,一大一小,枝梢高下,花朵错缀。亭亭则玉立,摇摇则曼舞。当此春时,细风疏雨,绵绵不休。望长天之泠泠,怀冰心以自鉴。对大地之凝凝,抱明志以共处。既不同于众芳之哀艳,且不媚于娇柔之优姿。因临池而凭栏,俯览碧水澄澄,淡发幽香。宛然伶仃之意,寄闲愁与瘦影。居然孤标之气质,一任风吹雨打。
远看如微匀胭脂,素妆淡抹。近赏乃全无俗染,十分洁净。可望可即,神韵之判然,犹晶莹而剔透。天真之可得,何须繁饰。自甘寂寞而不群,但自矜以居贫。
几枝自簇,不作抱幽之疑。一树无言,若有飘零之叹。念海涯之渺渺,故园远隔万里。体风日之无殊,客路何必乡心。暮雨纷纷,寒枝空染情泪。晨风冷冷,树外漫寻别梦。是物性之情绪,乃为清明而销黯。是花魂之善感,乃悲三春之易尽。犹如自赏又自怜,唯有露滴相知。曾与乡国同欢,花前不复再有。相陪古刹沉宁,身地同凭湛寂。
瓣拢红意,蕊含馨氛,欲言好向谁语。萌芽半长,嫩苞待绽,一树尚未全开。梅之形似,桃之态似,梨之神似,初我不识其名。天各一方,名满扶桑,作客他邦,今我略知其心。教溯天台之源,一衣带水,法乳共承千秋。花传海国之谊,两邦交轨,樱枝留芳异域。养国色之高洁,饰宝坊之净妙。兼纯美之精灵,悟有情之菩提。
禅机物性,本于天然。化为姿态,出于自然。花树之楚楚动人,原非刻意之所工。
知花者,知其无心,而能自在。不知花者,谓其多情,惹人乱心。
一树冷中生,婷婷淑气成;
却从春雨里,洗出蕊瓣清。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三
《基因的.结构》是高三生物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它是在高二有关的基因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一堂课,只有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才能对基因的结构有一个较为整体的了解。朱老师本节课教学中处处都在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
如进行课堂导入时,朱老师在复习高二所学的有关基因知识后,提出了“唾液淀粉酶基因及胃蛋白酶基因存在哪里?为什么唾液淀粉酶只能由口腔分泌?而胃蛋白酶只能由胃壁分泌?”非常具有生活化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堂课住老师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然后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学、思考和讨论,充分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
如在学生了解原核细胞基因结构以后,设计出了“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与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和谐在上课的过程中,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总会提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比较难处理的,而朱老师总能抓住这些问题并认真地解答,以丰富的知识给学生满意的答案,所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创造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这堂课中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的话,那就是要给学生多一点练习的时间,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利用。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是值得我学习的课。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四
《身体的结构》是整个单元教学的总起,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结构。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身体的外形特征,亲身体验身体各部分的功能,了解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骨骼》、《关节》、《肌肉》、《跳动起来会怎样》、《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等知识打下基础。
针对我校四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我对学情做如下分析:
学情分析:
《身体的结构》这一课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但具体包括哪些部分,是学生所陌生的,因此,在学生对日常生活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对身体的结构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科学问题,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是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本质。以科学概念为主线,更容易达成三维目标。我们的课堂探究活动是在建立科学概念过程中展开的,因此要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工作功能的不同人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教学准备:
领巾。
教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三个部分。一、巧设疑问,导入新课;二、多种方法,感知内部结构;三、身体怎样工作的;这样,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体验活动,学生将对本课的科学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把这四部分展示给大家。
教学流程:
一、巧设疑问,导入新课;
我在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导入时,我开门见山的问同学你爱自己的身体吗?学生会说“爱”,接着又提出,你知道自己的身体分几部分吗?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轻松的导入新课,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个真实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又巧妙地把教材中提出的任务转化成学生内心需要探究的问题。并且配以生动形象图片,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新课。因课本已有具体的分法我没有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学课本。根据学生的汇报,到板前一部分一部分的出示及每部分的名称组成一个结构完整的多媒体,这样直观形象的展示身体的结构,加深学生从身体外形划分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发现身体外形具有左右对称的结构特点时,请同学们解开红领巾,放在桌子上,左手放身后,拿起右手一分钟系红领巾?大部分孩子没系好。为什么没有系好?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想?从这个游戏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身体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少,游戏的'目的,并不是玩,而是让学生从游戏中发现了问题。
科学课上采用游戏法,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个环节来看,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原因就在于游戏法的使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爱学、乐学,容易接受新知识,并且能够缓解精神压力。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认识到人体对称不但很美,而且还协调便于行动和生活,当学生用一只手系领巾非常困难时,就会真正地意识到并体验到对称的身体结构的好处啦。然后话一转说我们生活中有不少残疾人,因此对周围的残疾人要爱护、帮助他们。课上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他们要有一颗爱心。
在观察身体内部活动时,我引导说人体的有些组成部分从外形上是看不到的,但却听到,触摸到或感觉得到它的存在。人体内部有那些部分组成?学生根据科学常用的观察丰富确定用看,听,闻,捏,摸的方法,观察身体的内部组成。这时在分组观察并及时记录。通过看学生知道身体内有血管,喉咙,听后知道体内有心脏,有肠子,捏一捏,摸一摸知道体内有骨骼,肌肉,关节。通过运用多种感官不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了解了一些隐藏在人体内部的器官,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对象不同时,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才能达到观察目的。
三、身体怎样工作的。
我先以谈话的方式问:“我们按着身体的外部特征,将人体分为四部分,我们的身体由皮肤包裹着,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下面是骨骼,骨骼内是内脏器官,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呢?想了解吗?以商量征求学生意见的口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究的兴趣,接着通过一个活动来研究如何工作的。视频播放“跳绳”,请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分参与了跳绳活动?是怎么参与的?学生边汇报,教师边贴气泡。在跳绳活动中手、脚、胳膊、腿、心脏、肺、脑都参与了跳绳活动,每组选一个喜欢的活动,做一做,看活动时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项活动。观察后每组用气泡图的形式记录下来,教师用视频展示气泡图,用视频展示气泡图,既直观又便于学生比较发现,在不同活动中人体某器官的作用是相同的,以达到人体按功能划分的教学目的。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一节科学课的探究,知道人的身体从外形上看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把新知进行了梳理。
五、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气泡图式的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五
本节课主要分成三个模块:身体的外形结构,身体的内部结构,身体如何工作。第一块是教学重点,但难度不大,学生已有的认知充分,可以轻松掌握这块知识。第二个模块是重在学生的体验感受,让学生通过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了解身体的'内部结构,学生完成的很好,能够用真实地感受体验去推测。第三块是通过气泡图,比较得到身体的各个结构共同参与,完成活动,每个结构都有自己的工作的结论,学生通过对比讨论,都能得到这样的结论。
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时间,但还是感觉很慌乱。在讲身体外形结构时,请了一名学生作为模特,没有很好地利用,只是让他站在了前面,感觉有些多余,学生能说出许多部位,当然也有很多重复的部位,没有做好取舍,只是一味地写在黑板上,最后对外形结构分为四部分也没有作重点强调,同时板书也很不清晰,有些匆忙。可以适当放慢节奏,学生讲到哪个部位,就在模特身上比划比划,这样如果有重复的部分,也可以很直观地发现,整体更和谐。身体内部的探究部分,在演示如何用听的方法去感受身体内部时,没有做到真实感受,就真的只是在“演”示了。学生展示解说时,没有面对大家,而是看着我说,许是紧张,没有做好相应处理。
整节课课语言的使用,包括与学生互动时的回应总结评价,是自我感觉最不满意的地方,言语缺乏科学严谨性,甚至感到词穷。今后还需多学多听多练,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六
这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三选修课,主要讲述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两部分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本着“以人为本,探究创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积极落实。
这节课教学目标清晰,无论是知识领域目标、还是能力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达成度较高。教学中老师以基因研究发展历程为线索贯穿整节课,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史的教育。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建构基因相关内容的知识网络,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核心概念的形成,并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我认为是相当出彩的一节课。
现在,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时,都会借助现代化的媒体技术,为此花费很大的精力,其效益有时却并不明显。我们很少看到运用传统的板书、挂图、标本、模型等。据说,国外在上一节课后,能算出账来,如你用了多长时间的电视机,能算出折合多少折旧费,用了多少度电,你使用的教具花了多少钱,你准备这些材料花了多少时间,时间就是钱啊!这样就能核算出这节课的成本有多高,然后再除以这节课孩子得到的培养和提高有多少。从这点上来说,包虹老师课上师生在黑板上对交互形式的概念图的运用上就很高明,强化了基础知识的核心概念,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值得商榷的是包虹老师虽然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下了功夫,但是却流于形式,仅停留在让学生汇报提了几个问题,即量上。当然,一节课由于时间的限制,要照顾方方面面是很难做到的,更何况包虹老师是借班上课,其难度可想而知,基于她对学生的了解,恐怕也仅能做到如此。不过由于教师本身的基本素养全面、扎实,在师生交往中表现得较融洽,为这节课增色不少。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七
1、教学理念把握得很好。
整节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参与度高,注重科学探究,一节课大部分内容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来完成的。尤其在“观察种子结构”的`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方法。
2、充分挖掘教材,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1)知识拓展补充的很适当。在讲述种子结构时,补充了“种孔”这个概念,而且是让学生通过挤压浸泡过的种子,来观察种孔的位置和作用,形象直观,学生易懂,体现教师深厚的功底。
(2)情感教育渗透的很自然,充分利用蕴含情感教育的知识和信息。
3、教学手段多样,运用合理。
教学准备充分,有教师和学生各自准备的各种种子,视频,图片。教学生动直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既简又精,运用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念。
4、几点建议:
(1)学生观察活动可再紧凑些,巩固练习的时间会更充裕。
(2)重点知识在板书上体现的充分一些就会更完美了。
(3)比较“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时,可以补充一点:它们分别属于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
(4)教师在教学中激情再迸发一些,那效果会更好。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八
4、看看老师画的是不是海豚啊?那你们会画海豚吗?那让老师来教你们吧!
5、海豚简笔画画法:
——我们今天在深粉卡纸上画海豚。
——画海豚的外形,在画身上的背鳍和胸鳍。
——再画海豚的.嘴和眼睛,完成。
6、画海豚好不好学啊?你们学会了吗?
7、那我们就接着这幅画,学粘豆豆海豚好不好啊?
8、学粘豆豆小海豚:
——我们用画完的海豚,现在就可以用粘了。
——我们用大黑豆粘出海豚的轮廓,用绿豆粘出背鳍和胸鳍轮廓。
——海豚的上半身我们用黑豆粘,下半身是白色的肚皮,用白色大米粘。
——粘的时候要心细的慢慢粘,用半个黄豆粘海豚眼睛,看小海豚玩的多高兴,我们用黄豆给小海豚粘上游泳圈吧!
——老师的小海豚已经粘好了,小朋友的粘好没啊?
9、小海豚已经粘完了,你们还想不想多了解一下海豚啊?
10、那我们先把手中的小海豚放在太阳下晾干,再来看看海豚身体结构图。
活动结束。
花的结构的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九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虞城高中的化学老师,我叫李杰松。
1,教材简介。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本节共包含六大内容:原子的诞生,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本节共分三课时,我今天主要讲解的是第一课时:原子的诞生、能层和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原子结构,因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注意与必修二中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联系,注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来。
新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知识目标。
师生互动由必修二知识引入能层和能级。
和学生一起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认识能级交错现象。
核外电子排布式。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简化排布式。
情感目标:发现生产、生活中有趣的化学问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5,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能层和能级的认识。
构造原理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1,情境激学,
根据本节特点和理论基础,可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知识由旧------新联系起来。
2,目标导学。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的探索发现。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学是微观粒子的结构和理论,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电脑动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1,复习回顾必修二相关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核外电子。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和方向,
从原子的发展史引入原子结构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总结规律从而得出:
(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层和能级。(本节重点)。
师生互动写出钾的影子结构示意图引学生思考进而于老师一起学习:
(2)根据能层和能级引出构造原理。(本节重点和难点)。
3,师生互动-----------课堂学生演练。
4,回顾小结本节重点,并且提出设疑为下节课做铺垫。
板书设计。
一、能层和能级。
1,能层。
2,能级。
二、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1,构造原理。
2,电子排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