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要具备独到的观点和深厚的内涵,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读者,以下这些优秀作文都能触动你的内心深处。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才有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谚语。
清明节原来叫踏青节,它是每年阳历的四月五日,这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所以人们就出来游玩。后来由于踏青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扫墓的日子,慢慢的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了,踏青节就改名成了清明节。
每当快到四月时,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去给已经不在这个世上的亲人去扫墓烧纸。到了墓地,妈妈把墓碑擦干净,爸爸打扫墓地上的杂草,爷爷点燃了几根烟放在墓碑上,奶奶则拿出水果鲜花摆在墓前。爷爷和爸爸拿出纸钱开始烧,嘴里还说着什么,我们全家一起跪下祭拜了先人,神情都很严肃。每次回去时,望着绿油油的麦田,爸爸给我们拍了几张照片。妈妈还从不远处小河边的柳树上抽了两根枝条,编成圈戴在我和妹妹的头上,我和妹妹美滋滋地跑开了。
扫墓回来后,爸爸开车带我们去公园里踏青。我们带着风筝去放,风筝飞得又高又远,望着飞远的风筝,我们欢呼着。我带着妹妹又去荡秋千,妹妹坐在上面我来推,秋千荡得很高,妹妹开心地哈哈大笑。妹妹让我坐在上面,说她要来推,妹妹用力地推,秋千却只动了一点点,我得意地望着妹妹,妹妹不服气,瞪着眼,鼓起腮帮子,小脸憋得通红,用力地推着。望着妹妹的傻相,我忍不住捧腹大笑。
清明节是一个悲喜交加的节日,有扫墓的悲伤,又有踏青的快乐,我爱这个传统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次过年我总是会背这首诗,因为又快过年了。每到这一天,我就会特别高兴,因为可以收红包、吃团圆饭、放烟花。
到了晚上爆竹声一片响,奶奶给我准备了一大箱烟花。我手上拿了个加特林烟花,有八百八十八发子弹,一分钟之内全部可以打完,这是仙女棒的改版。
春节还有个来历。古代有个叫年的怪兽,每到春节就出现在大街上吃人,这时候来了个老人家,他告诉大街上的人说:“我知道把年赶走的方法,只要在门口贴红纸,在大街上放烟花,穿上新衣服,就可以把年吓走了。”人们按照老人说的方法做,结果真的把年赶走了。从此春节的这些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过春节还有吃团圆饭的说法。到了吃团圆饭的日子,我们家的餐桌上会出现红烧肉、小鸡炖蘑菇、一品豆腐、红烧桂鱼等等。吃完团圆饭,长辈们会给小孩发红包,这时我最激动的时刻了。
关于红包也有个传说,古代有个叫祟的妖怪,每到过年就到人家家里去摸小孩子的头,小孩子就会发烧变傻子。之后有一家人想了一个办法,晚上拿八个铜钱给小孩子玩,小孩子玩累了,躺到床上去睡觉,父母就把八个铜钱装到一个红色袋子里,放到孩子枕头下面。晚上祟又来到了小孩子床前,当他要伸手去摸小孩子的头,忽然床上有一道金光,祟被吓跑了。原来八个铜币是八位神仙。祟和随同音,从此压祟变成了压岁。
啊!我太喜欢春节了,背后不仅有神奇的传说,还有有趣的习俗,还能让家人团圆,真是太有意义了!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三
中国的传统,就这样在一代一代中流逝,就这样慢慢被人们所丢下,如今看到以前被我们过的热热闹闹的中国节日在国外被发扬光大,心中很是不愉快,身为中国人,过好自己的节日才是本分。
甚至于又一次无意间听到两个小孩子的谈话,在他们的思维印象里,圣诞节本就是中国的节日,这会不会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失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会重视圣诞节,心中情感交融,甚至于有些悲愤。
在学生时代,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的诗词,诗词中饱含了对于中国节日的情怀,也有节日的来历,但却被我们拿来应付考试用,有多少的人又不知道一个节日背后的辛酸,又有多少人不会知道,中华的传统文化都夹杂在这些节日当中。倘若我们不在意节日,中华的传统又该何去何从?我们口口声声呼吁要传扬中华文化,歌颂中华美德,却一个劲的在外国的节日里开怀大笑,又有多少老一辈的人要轻叹我们的无知。
我们对于文化的无知,将把我们国家自己的优秀传统给磨灭,直至节日最后完全消失,永远不会再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别让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在我们手上消失,别让我们成为历史的罪人。或许又在某一天,人们会突然醒悟,又去重新重视起传统节日,但那一天的到来,也意味着,这一切都太晚了。
身为中国人,理应发扬中华文化,保留中华传统的光亮——传统的节日啊,希望你不要在这个时代被埋没了。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四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社日节(二月二)、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五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和热闹的'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大年三十家家都要贴对联,挂灯笼。贴“福”字。贴福字是有讲究的,通常都会把“福”字贴倒。这样一来,人们路过他家门时都会说“福到了”。
除夕夜全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包饺子时,有几个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就象征着来年会有好运气。吃完年夜饭,全家人围在一起看联欢晚会,在欢乐祥合的气氛中辞旧迎新。
孩子们则欢乐地跑到门口看烟火,等大人们发压岁钱。
说到放鞭炮还有一段来历呢!
相传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当严寒将近,新春来临的时候进村吃人。
开始人们很害怕,后来发现了“年”怕红色和霹雳啪啦的声响和火光。
于是每年除夕夜人们红腊,穿红衣,点鞭炮去赶“年”。以后“年”也再没有回来。
这个习俗也流传至今......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六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大年三十家家都要贴对联,挂灯笼。贴“福”字。贴福字是有讲究的,通常都会把“福”字贴倒。这样一来,人们路过他家门时都会说“福到了”。
除夕夜全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包饺子时,有几个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就象征着来年会有好运气。吃完年夜饭,全家人围在一起看联欢晚会,在欢乐祥合的气氛中辞旧迎新。
孩子们则欢乐地跑到门口看烟火,等大人们发压岁钱。
说到放鞭炮还有一段来历呢!
相传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当严寒将近,新春来临的时候进村吃人。
开始人们很害怕,后来发现了“年”怕红色和霹雳啪啦的声响和火光。
于是每年除夕夜人们红腊,穿红衣,点鞭炮去赶“年”。以后“年”也再没有回来。
这个习俗也流传至今......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七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可以看到精彩的赛龙舟,还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我喜欢中秋节,因为可以吃到口味众多的月饼……在众多的节日当中,我最喜欢的节日那就非春节莫属。
早上,妈妈一大早就把我叫醒了,我有气无力地说:“妈妈,你干嘛一大早把我叫醒啊?”妈妈回答:“别睡了!今天过年了啊!”“那真是太好了!”我高兴地说,一骨碌地爬了起来。
我刷完牙洗完脸后就立马跑到一楼看看有什么要帮忙的。爸爸说:“正好!过来帮我贴对联吧!”我说“好咧!”我看到中间的福字贴反了,就大声对爸爸说:“爸爸,爸爸,你那福字贴反了!”爸爸回答我:“没有贴错,就是这样子的。”我问爸爸:“那这又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福倒了吗?”“没错,看来你长了一岁又变聪明了呀!”爸爸高兴地回答我。
晚上,我们一家人在家里吃年夜饭,吃完以后我就坐在门前等待姑姑,叔叔,哥哥和姐姐的到来。过了半个小时,姑姑她们来了,我给她们每个人拜了一个年,每当我拜一个年,他们就会给我一包红包,看到自己口袋里满满的红包,我心里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吃过年夜饭之后我和哥哥姐姐们一起放烟花,哥哥先拿出了一包小小的烟花,一看原来是我最喜欢玩的烟花之一一一沙炮,我接过哥哥手上的沙炮,哥哥说:“你还是不要玩这种了吧!这种的声音更大。”我回答:“没事,不就是一粒沙炮吗?不会有事的。”我拿出一粒沙炮,丢在了地上,“嘭——”的一声,那声音响彻天际,我们在一起玩得可开心了。
春节可真好啊!可以一起吃年夜饭,一起玩烟花,还可以收红包呢。我想今年的春节一定会更好玩的,我喜欢这个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八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3.龙抬头简介。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4.社日节简介。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5.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6.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赛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7.七夕节简介。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8.中元节简介。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9.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10.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11.冬至节简介。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12.除夕节简介。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的出现蕴含本民族对美好生的向往,歌颂,以及对民族起源的深情回忆。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在中华大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百姓布衣,莫不因″春节"而同庆,″清明"同祭,"端午"同忆,″中秋"同思,这些节日简直就是超强的聚合剂,将成百上亿的人的悲欢,言行在同一日呈现,成百上亿的人为了那一日或不远万里,排除千难回家(看看春运的车流人潮吧),或挂社扫墓同祭祖先,或全国同吃月饼,而且,传统节日除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还能体现国家是否兴盛,人民是否富裕。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外国节日的盛行,忘记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意义。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九
正月初一,春节,古称岁首、岁始等。传说是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
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
正月初九,天日,九皇会,传说是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
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的诞辰。
正月十八,落灯日。
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二月初二,春龙节(头牙),又叫龙抬头、青龙节,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
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
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二月十五,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
二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
二月廿一,佛教中普贤菩萨诞辰。
三月十五,神话中赵公明元帅诞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诞辰。
冬至后105或106天,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见清明)
清明,24节气之一,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四月初一,祭雹神。
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萨诞辰。
四月初八,浴佛节(龙华会),佛教中释迦牟尼诞辰。
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诞辰。
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吕洞宾诞辰)。
四月十八,神医华佗诞辰。
四月廿八,药王(神农)诞辰。
五月初五,端午节。
六月初六,晒衣节,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祭祀山神。
六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得道。
六月二十四,关公诞辰,神话中雷神诞辰,荷花生日。
七月初一,祭祀海神。
七月初七,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诞辰。
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七月二十三,诸葛武侯诞辰。
七月三十,佛教中地藏王菩萨诞辰(地藏节)。
八月初三,道都中灶君生日。
八月初八,神话中瑶池大会。
八月十二,盘古王诞。
八月十五,中秋节。
八月二十,水稻生日。
八月二十七,孔夫子诞辰。
九月初九,重阳节,元帝得道之辰。
九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出家。
十月初一,十月朝,寒衣节,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祭祖节,又称鬼节之……。
十月十五,道教下元节,水官的诞辰。
冬至,故又称日南至,亚岁(仅次于新年),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被用来确定月序和闰月的节气,冬至在十一月(子月)月内(即最早十一月初一,最迟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是制定闰月的大前提。因节气和公历都是阳历属性,所以节气公历日期反而相对固定,冬至常在公历(阳历)12月22日前后。
十二月初八,腊八节,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十二月十六,尾牙。
十二月廿三/廿四,祭灶节,扫尘日,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
十二月廿五,道都中接玉……。
十二月廿九/三十,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封井(祭井神),贴春联,迎财神,吃年夜饭,守岁。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十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从上幼儿园开始,每到过节,老师和爸爸妈妈就会和我讲一些关于节日的习俗。我印象最深刻的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红红火火的春节。春节是我们国家最重大的节日。每年春节,远在异乡的叔叔阿姨他们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亲人共度这美好的节日。
每到过年前爷爷奶奶都特别忙,忙着置办年货和打扫卫生。爸爸妈妈都会给我们准备好新衣服和新玩具。幼儿园时学过一首儿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农历正月初五是追思纪念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每年的端午节,我们一家都会去外婆家过节。一大家子在一起很有节日的气氛。外婆会提前准备好清香的粽子、艾叶、雄黄酒、还有花花绿绿的香包。听老人说,这些都是避瘟驱邪的。
我最喜欢是端午节的晚上,外婆会用艾叶在土灶上煮水,然后给我和弟弟洗澡。小的时候我看到水是黑乎乎的,都不愿意去洗。等到懂事的时候,才明白用艾叶水洗澡,蚊虫就不会叮咬。我听了妈妈的话,用艾叶水洗完后,身上会有淡淡的清香,整个人神清气爽。
农历正月十五是团团圆圆的中秋节。在这一天,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赏月、把酒畅谈。听妈妈说,在他们小的时候,外公外婆在中秋节这一天晚上都要先敬月,用碟子或碗放上几块月饼、莲藕、菱角和水果等,放在月光下,说是给月亮先吃。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十一
春季的时间是正月初一。传说春节的那一日,有一个怪兽叫“年”。它最怕的颜色是红色,所以我们每到春节的时候,家外面都会添上窗花,窗花都是红色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年兽给赶跑。
过年前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冰箱都是满满的,屋子也干干净净。我们还会去超市买很多很多的食物,为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做准备。
过年的时候,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吃年夜饭了。爸爸负责端菜,妈妈负责掌厨,奶奶协助我和姐姐摆碗筷,放饮料。不一会儿,桌子上便有了满满一桌的饭菜,各式各样,色香味俱全。有妈妈喜欢吃的红烧鱼;有爸爸最爱的醋溜土豆丝;有奶奶认可的南瓜羹;还有我和姐姐最离不开的清炒虾仁。开吃前,姐姐站起来开心地说:“祝奶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百年不老!”“奶奶已经不老了,怎么可能百年不老。”我也不甘示弱地祝福起来。“那就祝奶奶天天开心吧!”爸爸开心地给我们补充道。就这样,一顿快乐温馨的年夜饭在我们的祝福声中吃完了。
过年除了吃年夜饭,还有收压岁钱最让我难忘。记得那一天早上,妈妈说:“我们必须给爷爷奶奶跪下来拜年才可以有500块钱。”话音刚落,我和姐姐便“噌”地一下跑了过去,“扑通”一声跪到了爷爷膝前,大声地给爷爷拜年。爷爷被我们给逗笑了,挨个发放压岁钱。紧接着,我和姐姐又给奶奶拜年,奶奶又挨个给我们发了大红包。全家人都笑红了脸,我和姐姐领到压岁钱也很开心。
春节是个欢乐的节日,是个热闹的节日,更是个一家人团聚的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十二
我国历史悠久,在这滚滚历史长河的波涛之下,我国的传统节日也不在少数。在我国的传统节日当中,我最喜欢的是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从小我就对这个节日有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因为我的生日就在这一天,在这热闹的节日里还迎来了我的成长,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还有着不少的习俗,比如吃粽子、划龙舟比赛等等。我喜欢端午节,因为我能够在端午节里吃上香喷喷的粽子,还能够去家乡的河边给划龙舟的参赛员们加油。在我经历的每一个端午节里,这一天都热闹非凡,还给我带来了很多美好记忆。
我喜欢这个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能够与亲人朋友一起包粽子,一起吃粽子,感受端午的芬芳。并且,我还能够与朋友们一起,借着我们瘦小的身躯在人群之中穿梭着来到河岸边,然后一起为划龙舟的叔叔还有哥哥们一起大声喊着加油。等到我们喊累了,没力气了之后,我们从兜里拿出被我们藏起来的粽子,粽子下肚后,我们瞬间就又恢复了力气。于是,我们又扯着嗓子大喊着加油。
每年端午节这一天都是我千盼万盼给等来的,等到这一天真正来了之后,我会发现这一天过得极快,不过一瞬间,粽子填饱了我的肚子,河道里的赛龙舟也迎来了结束,等到夜晚来临,我恍惚间只觉得这一天就在眨眼间结束了。端午节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我的端午节也是很充实的一天。每年的这一天,我都过得很充实,很快乐。
今年的端午节就要来了,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去迎接这个我喜欢的节日了。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十三
现在,我还是忘不了那个令人难忘而又非常开心的春节。
那次春节是我和我的好朋友小祥、小毛一起过的。在过年之前,我跟小祥他们约好,春节一起放烟花,于是我早早地就去超市里买了各种各样的烟花,用来跟他们一起庆祝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大家走亲访友,欢聚一堂,开心又热闹。正是对热闹的期盼,让我早早地就起床了。大人们比我们更早,家里已经来了好几拨客人了。我的好朋友呢?我要去找他们。
旋风一般奔出大门,厚厚棉服的帽子似乎被扯动了下,兴许是有人放了什么东西,然而我并没有在意。我迫不及待地要找到我的好朋友,跟我一起分享最热闹的鞭炮,最美的烟火。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在我身后响起,我有点慒。原来小祥和小毛这两个小坏蛋已经偷偷地躲在了门后,把一个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大的鞭炮扔到了我的帽子里。短暂的蒙圈过后,我决定了,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快点来承受我的怒火吧。我往后瞧了一眼,在一旁果然站着这两只哈哈大笑的小坏蛋,我拿出一盒小砸炮,跑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砸在了他们俩的脚边,然后捂着耳朵跳开了。于是一阵报复与反报复的你追我赶开始了,满院满室荡开了我们的笑声、叫声、打闹声。
我们在嬉笑和打闹中度过了开心的一天,夜幕降临了,太阳落下,月亮和星星偷偷地探出头来,看着这欢乐祥和的世界。满天黑幕下,我们准备的烟花正好有了用武之地。我们的战争终于平息,我把准备好的烟花都拿出来,各自选好我们喜欢的烟花,万花筒、冲天炮、小蜜蜂、恭喜发财……炫烂的烟花带着我们对新年的期盼,朵朵绽放。
我喜欢这个热闹欢快的春节!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十四
今天是端午节,我就赶忙去菜市场买了几束艾叶。插在了门上,放在了屋里。
顿时一股中药的清香在屋内弥漫开来,让人沁人心脾。这是艾叶的清香,更是传统文化的味道。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端午节插艾,也演变成我国端午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我国特意把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规定为法定假日,目的是引起国人的重视,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熏陶,让青少年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但因许多筹划和创意不到位,导致现在即使放假了,却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比如很多人竟不知道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来由、风俗,以及应赋予的时代意义。
另外我在一本书上看到,早在一千多年前,从中国起源的端午节就传到了韩国。从1967年开始,“江陵端午祭”就被韩国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和扶植。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准备,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及无形遗产”。我认为,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荣,同时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尴尬。
弘扬传统文化刻不容缓,需要国人的共同努力。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十五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清明节,又名寒食节,是祭祀前辈、缅怀先烈的传统日子。
“又是一年春风至,清明时节慰英灵“。今年的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来到成都人民公园去缅怀革命先烈。在那里有一座雄伟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这个碑是为了纪念在保护铁路运动中牺牲的人而建立的。这一天,成都的很多市民都自发地来到这里,为这些烈士们献上了白色和黄色的菊花,纪念碑的周围已经摆满了花环。妈妈对我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能忘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听了妈妈的话,我深受感动,我恭恭敬敬地站在烈士纪念碑前面,深深地鞠了三次躬,表达对那些先烈的缅怀。
清明节的习俗不但要祭祀,还要踏青。祭奠先烈之后,我们去了青城山。来到山脚下,我抬头往上望,好高的山呀,我能爬的上去吗?妈妈好像看出我的小心思,笑着说:“咱们先坐缆车,然后再爬山。”缆车升到半山腰,我往山下望去,好深的峡谷呀!
下了缆车,我们开始爬山了。我踏上曲折山路,向山顶出发。山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高大挺拔,就像一排排迎宾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向下看,小溪的流水哗哗直往下流,清澈见底,那气势,简直无法形容,涛声阵阵,我忍不住大喊一声。好美啊!远远望去,老君阁还藏在山老林之中,最后终于登上了山顶,往下一看,真是“遥指高峰笑一声,红霞紫雾面前生“啊!
下山的时候下雨了,此所谓“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今年的清明节真是令我难忘啊!
我国的传统节日(优秀16篇)篇十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到了,家家户户的鞭炮都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纸片漫天飞舞,一阵阵硫磺味传到我们的鼻子里,年味儿越来越浓了。
春节有非常多的习俗,比如贴春联、放鞭炮、剪窗花、逛庙会、吃年夜饭、守岁、收压岁钱……其中我最喜欢贴春联。
爸爸每年都坚持自己写春联。只见爸爸拿出了一张红红的纸,再将红纸摊开,纸张很长,都已经快把整张桌子盖住了。他把砚台磨了又磨,只见笔尖在墨上轻轻一点,就开始写起字来。爸爸的手臂一挥,就写出了一副对子。
爸爸写好对联,就轮到我们贴了。我拿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打开,我爬了上去,妈妈来当指挥官。我一会儿贴高了,一会儿贴歪了,我就像一只灵活的小蜜蜂,在妈妈的指导下,终于把对联贴好了。看着全家动员完成的对联,我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快到中午了,家家户户都响起了鞭炮声,我们也把一个个鞭炮整整齐齐的摆好。爸爸开始点火了,鞭炮声噼里啪啦的响起来,我害怕的捂住耳朵,我不由得问爸爸:“为什么过年要贴这么红的对联,而且还要放鞭炮呢?”爸爸耐心的告诉我,放鞭炮这一习俗的背后还有一段关于“年”的传说呢!相传“年”是古时候的一种怪兽,它头长触角、齿尖利齿、凶猛异常,每到除夕便出来害人,人们苦不堪言。后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放鞭炮、贴春联,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年兽就被赶跑了。这便是“过年”的由来。
我真喜欢过年啊,和爸爸妈妈一起贴春联真是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