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需要注重评估和反思,通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质量。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一
(一)风格。
1.激越高亢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豪放派,其他象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
2.清婉(新)秀丽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婉约派,其他象山水田园诗人。
3.语言绮丽(重视修饰,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其他象婉约派中反映儿女情长的诗作.
4.语言平易(浅显易懂,口语化,但含义隽永)如李绅悯农二首。
(二)特点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1.清新自然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山水诗。
2.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词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渲染气氛,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斩钉截铁,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5.含蓄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耐人寻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6.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
表达技巧。
(一)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二)方法技巧。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二
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诗歌创作的过程决定的。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图景相结合,然后将其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由此,我们进行诗歌欣赏就应由语言入手。言为心声,作家赖语言将自己的情思输入作品,读者赖语言从作品中挖掘作家的情思,这就就是刘勰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有了语言文字的依托才能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就容易多了。因此,诗歌欣赏的第一步就是揣摩语言,尤其要对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以及比喻句加以注意。接下来,要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中描绘的画面再现和补充出来,获得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如临其境。再结合创作背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进入诗的意境。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分别描绘了“赤壁江山图”和“赤壁豪杰图”。要想准确再现作者描绘的图景,必须揣摩诗人描写意象时使用的词语。上阕中的“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就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在对这些词语揣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调动感情,眼前会呈现这样一幅图景:长江汹涌奔腾,山崖陡峭,散乱地直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拍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同样,下阕可以通过对“羽扇纶巾”、“谈笑”、“樯橹灰飞烟灭”等词句的揣摩展开想象,在眼前展现出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的强敌的画面。再联想苏轼当年四十七、被贬黄州的境遇,就不难体会出,他称颂周瑜,意在抒发自己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情。
诗歌欣赏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进入诗的意境。在这首词中,两幅图就就是“境”,壮志难酬情就就是“意”,二者结合构成了本词磅礴而雄浑,豪放中略见苍凉的意境。读这首词,一位襟怀超远、有着英雄气概的诗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
综上所述,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可以归纳为:
一、揣摩语言、品味意象;
二、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三、结合背景、体会感情。
用这一方法对辛弃疾词《鹧鸪天》进行赏析: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诗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就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由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欣赏和流连。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芥菜花”对比,赞美乡野溪头迎风开放的芥菜花,表达了一种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二、物象、意象和意境。
要想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不仅要在平时多读一些诗歌、多研读一些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还必须要弄清并积累一些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先来谈谈诗歌鉴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就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物象和意象的区别在于:一个就是客观形象,一个就是主观形象。意象就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中的形象都就是意象。如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中的“山、林、江、船、鹰、鱼”本来都就是大自然中的景物,就是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物象,但与作家的意(思想感情)结合,就表现出宇宙万物都在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情绪。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现实生活中分属动、植物,但与作家的意(羁旅之愁)结合起来,就呈现出一派衰败、凄凉、孤寂的气氛。这说明意象就是有着浓烈的情绪色彩的形象。
意境就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就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区别在于意象就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就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就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和中产生。
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急风、高天、沙渚、啸猿、飞鸟、落木、流水”都就是包含着作家悲怆感情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哀猿长啸、鸟群回旋、落木萧瑟、长江汹涌的雄浑而深沉的意境。再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这首诗就就是通过江水中的月影、冲淡柔和的月下灯光、联拳静憩的白鹭,跃出水面拨剌有声的鱼儿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就是包含着作家情思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丽的意境。
三、说“移情”
“移情”就是诗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移情”,就就是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就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三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中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2)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用途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4.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词曲又何尝不是。但专用鉴赏术语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二、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中考大纲要求同学们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现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1.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2.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
专用术语:(1)借古伤今(2)借古讽今(3)今昔对比(4)怀古伤今。
3.特殊意象: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4.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这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5.蕴涵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里所蕴涵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三、扩展层面。
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1.意境及思想感情:主要术语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
2.抒情方式:主要术语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3.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用途一样。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反问为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呼告是为了表达感情更直接等等。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4.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
四、补充层面。
同学们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三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像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子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乐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四
诗歌鉴赏方法,掌握古典诗歌的方法,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古典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祖国语言的精华。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在考试中,如何快速和准确地鉴赏诗歌是考生做题的关键。掌握古典诗歌的方法,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注意时代背景。
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比如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在初唐时期,创建清新刚健的风格成为诗人的追求。盛唐时期,唐帝国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应运而生。中唐时期,直面现实,兴利除弊,诗人仍然向往盛唐的强大。晚唐时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笼罩诗坛。
二、掌握作者人生经历。
正所谓,知人论世,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那么,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的生活经历突破。例如:《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三、重视注解。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
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对注释内容认真思考,寻找注释与整首诗歌之间的联系。
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从诗注里学生就可以获取重要信息,诗人在奔波流离之后写的.这首诗。这对于学生准确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找出“诗眼”
阅读内容,寻找与试题有关的词句,将诗眼提取出来。弄清诗歌的意象,再回头探寻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
例如,赵师秀的《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前句写出对客人失约的强烈不满,而“闲敲”二字看似“闲”,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等人的万分焦急。
例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首联的“一两家”,准确地写出了山村居民点分散,人稀稀落落的特点。而“妇姑相唤浴蚕去”后,只剩下中庭的栀子花在静静的开放,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借景写人,以闲衬忙,以静衬动。全诗的意境便展现出来了。
总之,找出诗歌的意象,这是鉴赏的起点。诗歌鉴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是赏析的关键。
五、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2.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3.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五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传统意象的寓意。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民族语言的结晶。我们先看“语文1”第一单元学习要求第二段中一段话“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把握诗歌的情感是学习诗歌单元的重点。众所周知,诗歌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
二、引入主体内容。
(一)诗歌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景象,形象。对于这种蕴含着深厚文化或诗人感情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意象”,即意中之象。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有了“人”“花”“月”“鸟”“涧”等意象的组合,才有了静谧恬然的意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有了“月”和“江”的意象组合,于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和宇宙畅想。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二)诗歌意象的特点。
1、含蓄性。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
以物喻人。
香草——君子恶禽——小人。
以物寄情。
杨柳——惜别圆月——思乡落花——伤春浮云——漂泊。
流水——惜时古迹——怀旧黄叶——悲秋莲花——高洁。
红豆——相思丁香——哀愁红药——悲苦羌笛——凄切。
芳草——离恨。
以物指事。
舟楫——引荐长亭——送别。
2、特定性。
在不同的诗句中,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梧桐——伤感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多样性。
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酒——乐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悲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酒——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喜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酒——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三、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例一。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的鉴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教师提示:柳树长长的柳枝迎风飘动,像一支多情的手在挽留着远去的离人,由此有了《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景,仿佛柳树要与戊守边关的人依依惜别。再者“柳”与“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举。折柳表惜别之情。另外,人已去而柳树犹在、柳条依依,似乎在怀恋远方的亲朋,故又有怀恋、怀远之意。诗中的折柳是指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诗人静夜闻笛,听折柳曲,思绪被悠扬的笛声勾动,引发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说,折柳是关键。
例二。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点评: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牵着一匹瘦马,于瑟瑟秋风中走在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古道上,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一种酸楚的流落感和着人生的失落感一起涌上心头,这滋味是难以诉说的,作者借助九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用蒙太奇的手法构织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天涯”,便把萧瑟之秋与游子之思有机结合起来,把悲秋推向极致。难怪有人因这首而称马致远为“秋思之祖”。
例三。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组合意象。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教师解析:组合意象就是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从具象的形、声、色、味去体会诗句,确立联想方向,发挥想象,把作者蕴涵在意象中的主观色彩挖掘出来。根据《采莲曲》诗中“荷叶”“罗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来联想:采莲女裙似荷叶、脸如荷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采莲图,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写作时欢快喜悦之情,进而也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诗歌意象,重点探索了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分析了一些诗歌意象,希望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找到一个突破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歌的意象鉴赏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根据诗歌的语言提供的信息,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艺术地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形象、声音、色彩、线条、画面,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写作意图。那么,我们的诗歌鉴赏可以说已迈出了一大步。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诗歌,才会对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还须多朗读、多积累、多鉴赏。
五、布置练习。
1、课外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瑕。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看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七
借助多媒体讲练结合。
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1课时。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我们课本上所学过的古代诗词就有《诗经》(《静女》、《无衣》、《氓》)、《楚辞》、(《离骚》)、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五言诗(《白马篇》、《归园田居》),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元曲更令我们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文学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形象——思想——观点。
形式:语言——表达技巧。
考试形式:主观题。
1、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因为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就必须理解词义、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备常识。
如: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中理解的关键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即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为诗人们所青睐的,它们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其它这类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义。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过联想分析思想。
诗歌要“言志”,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组合又会产生优美而丰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需通过联想来实现。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内容: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从高考的角度看,所选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较小的,所以把握诗歌的艺术和表现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
关键词句的理解: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考题有两种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考查形式:修辞的艺术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4、书面表达掌握术语。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赋、比、兴(创作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神”
如: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有争论。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
1、阅读下面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填写后面的表格。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
意境格调修辞方法艺术手法。
刘诗昂扬对比虚实结合。
徐诗闲适比喻以动衬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描写的边塞景象是怎样的?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净风清,笛声悠扬,一片明朗开阔的景象。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
自去年以来,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虽然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只要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这种方式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水平。
年份诗歌。
1998《题李凝幽居》贾岛。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约客》赵师秀。
200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200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八
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比如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在初唐时期,创建清新刚健的风格成为诗人的追求。盛唐时期,唐帝国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应运而生。中唐时期,直面现实,兴利除弊,诗人仍然向往盛唐的强大。晚唐时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笼罩诗坛。
二、掌握作者人生经历。
正所谓,知人论世,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那么,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的生活经历突破。例如:《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三、重视注解。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
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对注释内容认真思考,寻找注释与整首诗歌之间的联系。
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从诗注里学生就可以获取重要信息,诗人在奔波流离之后写的这首诗。这对于学生准确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找出“诗眼”
阅读内容,寻找与试题有关的词句,将诗眼提取出来。弄清诗歌的意象,再回头探寻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
例如,赵师秀的《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前句写出对客人失约的强烈不满,而“闲敲”二字看似“闲”,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等人的`万分焦急。
例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首联的“一两家”,准确地写出了山村居民点分散,人稀稀落落的特点。而“妇姑相唤浴蚕去”后,只剩下中庭的栀子花在静静的开放,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借景写人,以闲衬忙,以静衬动。全诗的意境便展现出来了。
总之,找出诗歌的意象,这是鉴赏的起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是赏析的关键。
五、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2.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3.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九
考点展示: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形象鉴赏·人物形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关键字词。
2、答题模式:
(1)明特点(关键词);(2)找依据(语境);(3)析主旨(主旨)。例、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07年广东卷)。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宋末诗人,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志士,宋亡不仕。参考答案:
1.什么形象:本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形象特征:主人公“独行穿落叶”,“独”和“闲”表明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只能藉“数”流萤以遣闷,更其寂寞无聊,悠长的渔歌和远处水面上飘动着的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主人公倍添凄凉孤寂。
3.形象意义:传达了主人公心中旧君故国之思,国破家亡、飘泊无依的无限伤感。(不能停留在悲秋上)。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1、鉴赏思维切入点:(1)筛选景物;(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2、组织答案落脚点:
(1)明特点(关键词);(2)绘图景(语境);(3)析情感(主旨)。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描摹图景:诗歌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2.概括特点: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3.作者情感: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三、形象鉴赏·物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物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它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1)捕捉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鉴赏依据);
(2)联系诗人经历和社会环境,揣摩所托之情,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精神。
2、组织答案落脚点: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步骤1: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雪未消”,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从意义的表达看,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就变成了二、二、一、二式。
2、诗、词、曲。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
留别》等。词主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曲以《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般涉调”是宫调名,“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标题)为典型。
3、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这些通常指的是诗的表现形式。言代表字,四言就是每句诗是四个字,五言即五个字,七言即七个字,杂言即字数不定。在古代诗歌中以五言、七言为最多。
4、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答: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
【参考答案】。
(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二
又称“顺天游”,陕北民歌形式。其特点是:形式自由灵活;两句一节,可以换韵;多用比兴手法;句子以七言为主,灵活多变。如《王贵与李香香》。
2、旧体诗与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用白话写的自由体诗。与新诗相对的,用文言写的格律诗古代诗歌鉴赏就统称为旧体诗。教材中收入的古代诗歌都是旧体诗;教材中收入的《天上的街市》《大堰河——我的保姆》等都是新诗。有些诗歌虽然是现代创作的,但其体裁仍沿用旧体,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陈毅的《梅岭三章》等仍属旧体诗。这种诗形式是旧体,内容是现代的、革命的,人们习惯地把它比作“旧瓶装新酒”。
3、标题与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足“赤壁”。
4、文人诗与民歌。
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口头传诵的诗歌,后经文人整理而形成的。《诗经》和“乐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歌。如《伐檀》《硕鼠》《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木兰诗》《敕勒歌》《孔雀东南飞》《陌上桑》《西洲曲》《江南曲》等。有些文人模仿民歌的形式写的诗歌就不再称为民歌了,只能说是用民歌形式写的诗歌,属文人创作的诗歌。如《王贵与李香香》《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创作的。
5、小令、中调、长调。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58字以内,59-90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0字以上。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共46个字,就属于小令;而《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共60字,则为中调;《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属于长调。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三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花》埋下的伏笔。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间。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
这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这两种手法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典故)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目的是委婉抒发作者某种情感。如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作者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表达自己抗金主张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苦闷。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讽谏当朝统治者。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采用这种手法。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作者咏叹六朝的灭亡,就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教训,不要再骄奢淫逸,荒芜朝政了!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四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2.常用鉴赏术语。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3.常考意境(主旨)。
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
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
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
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
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
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
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
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1)直接抒情。
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
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
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
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
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
(7)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8)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9)比喻。
(10)夸张。
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五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感情。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回忆了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的初衷。
b。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斗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写出了词人放眼西北,残虏未扫;回首人生,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d。最后一句中,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代指闲居之地。
1.(不能报国杀敌的)悲愤。
2.a。分析:读诗词,需了解词人所用典故的含义,该词中,觅封候是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出作者自己报效祖国的壮志。
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并非是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六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见教参。
学生讨论。
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2、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
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七
1、从诗题入手:20xx年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从题目,你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首题画诗。“竹石牧牛”是画名,也应该是画面内容的概括。
2、从诗人入手:近年来,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较普遍,解读时既要从诗人入手,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从注释入手:借助注释,对诗歌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4、从诗句入手:这是关键,前面的三项,都是为此服务的。
之二:了解手法风格诗歌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诗歌常见的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沉郁顿挫等。知道这些术语有助于在进行文字表达时达到“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体理解诗歌,做到“信”和“达”才是关键。
之三:掌握常见意象诗歌常见的意象,表现离别和游子情感的有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等;表现思乡之情的有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等;表现田园风光的有牧童、老牛、炊烟等;表现凄凉悲愁主题的有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等。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八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了古代的唐诗宋词,从什么也不懂到深刻理解诗里的含义.从跟着老师背着“锄禾日当午,汗滴河下土”开始到后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们祖国的历史是悠久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学习作家作品。
文学作品就其内容说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认识反映出来,或者说是作者思想感精的流露。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是经常变化的。语言文字变化虽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还是十分显著的。韩愈说:“周诰汤盘,佶屈聱牙。”就是因为语言变了,很不好读。甲骨文许多人都不认识了,也是由于文字起了变化。不单字形字音有变化,字义也有变化。如同“烦”字,《说文》解释是“热头痛也”,是生病的现象,我们现在说“烦”,已经没有病的意思了。这种由于语言文字古今改变而带来的困难,就是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最为精彩的当属对李白《将进酒》的点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謔。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九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9.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满郭人争江上望”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是铺垫,拥挤到钱塘江边,为下面潮涌制造气氛。
b.上阕结尾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渲染了作者胆怯,故有结尾时的梦觉尚心寒。
c.“弄潮儿向涛而立”属于白描手法,表现了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d.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而壮美的背后却是“空”,令人嗟叹。
e.本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作者把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结合起来,气势更盛。
10.请你结合诗句分析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参看答案:
9.b、d(b项渲染了作者胆怯判断错误,渲染的应该是钱塘江潮的气势。d项壮美的背后却是“空”,令人嗟叹错误,壮美的背后是人们对壮美期盼与赞叹。)。
10.(1)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豪迈既是自然也是人。
(2)“满郭人争江上望”写杭州人倾城而出,侧面铺垫了潮水的雄壮气象,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转而运用白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表现了其大无畏精神。
(3)本首词对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匠心独远,别具神韵,对“弄潮儿”的描写抒发出豪迈气概,结尾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人已经融进了潮水的雄壮意象中,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紧密结合,全词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