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的一种个人经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下面是一些写作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一
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具体情况。在发布会上,袁隆平又提出了自己短期内的两个“小目标”。袁老说,长期目标就是实现“禾下乘凉梦”,而短期目标一个是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一个是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即“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变成“两分地养活一个人”。
“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持。今年已__岁高龄的袁隆平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100后’(指100岁)。”长沙冬季寒冷,为了有更多时间进行研究,袁老每年冬天都要从长沙前往一年三熟的海南。他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农田里劳作、观察和研究。“小目标”不过是风趣之语,并非唾手可得,需要的是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沉淀与积累,需要的是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如果想的只是想着“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小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行百里者半九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一定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理想”的指引。袁老曾经说过,他曾两次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他则和几个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袁老先是完成了1500公斤的小目标,如今又向着两个新的小目标继续前进。“大理想”指引着“小目标”,让大理想看起来没那么遥不可及。近期“十四五”规划即是我们的一个小目标,我们还有“两个奋斗十五年”的大理想,最终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因为有“伟大梦想”的指引,我们才一步步实现着一个个曾经看似困难的“小目标”。
“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灵犀一指”的创新。袁隆平谈及自己和团队的小目标得以实现,“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倘若只是按部就班,那么“小目标”就会成为无法完成的目标。有了“灵犀一指”的创新,沿着创新之路前进,我们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长。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正是对创新的大胆尝试。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倘若只是下死功夫,固守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到头来很可能就“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过得去“时间”这一条湍急的河流,让国家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也能够解决越来越多从前从未遇到的难题。
希望袁老的“小目标”早日实现,也希望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树立自己的“小目标”,并早日完成自己的“小目标”!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二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生活。海德格尔说过:“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90后”袁隆平曾经称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兴,喜好自在,专长松懈。袁老就是这样热爱着生活,一不小心还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的田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花费心血去适应、去提高、去改变。在工作之外,也要顾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我们依然要热爱生活,“以苦为乐”,开心过好每一天。唯有此,我们才能不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
最后再次祝袁老生日快乐,早日实现自己的生日愿望,而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去守护袁老深爱的伟大祖国!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三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坚定、执着、饱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让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过50多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50多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来。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
袁隆平够执着,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执着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执着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执着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支持他如此执着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
现今,他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各种荣誉数不胜数,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一双高高挽起的裤腿、一副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身”的诺言。这就是袁隆平,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袁隆平。读《袁隆平传》,不仅让你感受到科学的力量,更感觉到人格的力量。
我们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学习他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四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五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小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这是袁隆平为歌曲《我有一个梦》写下的歌词,也是他梦想的寄托。
一个人,一颗种子,一个梦想,一生追求,歌声犹萦绕耳畔,斯人已去。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但让我们记住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也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英雄。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他“从土地里来,到白云中去”,他走了,但我们都在他的“稻穗下乘凉”,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永远伴随我们,也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缅怀、尊敬和学习。
他一心为民,永葆初心。中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袁隆平青少年时期就立志要让中国的老百姓远离缺粮的威胁,1949年夏天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当农业科学家,为中国的粮食增产作贡献,成为他的青春理想,他也真正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土地,交给了祖国和人民。“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条挂在袁隆平试验田的横幅,就是他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热爱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奋斗在杂交水稻事业上,实现着他的“豪言壮语”,践行着他的为民初心,无愧于“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
他尊重科学,永远攀登。袁隆平以科学报国,不屈不挠,勇攀高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为今天14亿人民饭碗装上中国粮食作出了卓越贡献。一路走来,他的科研也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但如他所说,“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正是他对科学的尊重与执着地追求,才闯出一片新天地,不断成就着他的科研梦想。
他锲而不舍,永生奋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袁隆平却一辈子专注杂交水稻研究这一件事,直到耄耋之年,梦想依存,他曾表示,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此,他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试验田里劳作、观察、研究,每天到稻田地“打卡”成为习惯,也体现出他“农民科学家”的本色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两年前,他还曾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只要身体好,只要不老年痴呆,我就一直工作,一直坚守我的“禾下乘凉梦”。“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这虽只是一个梦,却彰显了袁隆平活到老、奋斗到老的精神,因此,才让他梦想不断成真。
我们在他的“稻穗下乘凉”缅怀袁隆平。今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任重道远,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就是要像袁隆平那样追梦,像一个90后,永葆青春活力,永远精力充沛,在平凡岗位上,不屈不挠、不懈追求,努力奋斗、创造卓越,为民造福、为国奉献。让袁隆平的精神、力量和成果薪火传承、永不熄灭,如此,也才是对他最好的缅怀与学习。
学习他奉献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袁老立志学农,是因为“吃饭是天下第一桩大事”。1953年,他曾立誓“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他从选种、试验、失败,历经一次次曲折的过程,才终于取得科学道路上的成功。他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只为天下人“稻粱谋”。为了祖国和人民需要,他把自己化作了一颗种子,走到哪里耕耘到哪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汗水浇灌,硕果累累。
学习他一辈子躬耕田野的科技精神。他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他永不知足的脚步,是精益求精的追求,亦是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
学习他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也曾勉励青年“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追梦前行、不负时代,他的一生,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书写下了励志的好样本。今天,在缅怀和追悼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传承他的追梦精神,用创新与奋斗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学习是最好的纪念。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世间再无杂交水稻之父,但他的精神风骨必将由后人接棒,永续传承,生生不息。让我们学习他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立足本职、脚踏实地,继续实现他“种下的稻田梦”。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后,人们以各种方式向这位人民科学家默哀、致敬。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学习袁隆平“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和“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论文写在大地上,精神长留天地间。袁隆平尽管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科学成就镌刻在辽阔大地上,他的光辉名字印记在人民心坎上。袁隆平留给世间弥足珍贵的遗产,不仅体现为造福中国和世界的杂交稻研究成果,更体现为其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的科学家精神。
何谓科学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主持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党中央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袁隆平一辈子潜心研究杂交稻,毕生扎根在稻田之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纪念和致敬袁隆平的最好方式,就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使之光耀三湘四水、烛照美好未来。
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什么事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从年轻时义无反顾报考农学专业、下定决心“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起,袁隆平一生专注田畴,坚守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其孜孜以求的梦想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其不懈探索的背后是胸怀天下、为国为民的情操。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把爱国精神融于培育杂交水稻的科学追求之中,不仅破除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而且让杂交水稻技术惠泽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向袁隆平学习,就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实现自身价值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湖南发展之中,从“国之大者”中找方向,从省之大计中找坐标,从民之大业中找落点。全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像袁隆平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就能汇聚起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不日新者必日退。科学家精神最鲜明地体现为敢为人先、攀登高峰的创新精神。在袁隆平的骨子里,永远澎湃着一往无前、永不言败的探索热情和奋斗豪情。他生前经常跟人说起“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即为科学家创新精神的最好印证。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到第三代杂交水稻,从亩产突破700公斤、800公斤到1100多公斤、1500多公斤,在潜心科研的道路上,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袁隆平前进的脚步。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光,袁隆平依然奔波于湖南、云南、海南、广东等地的试验田。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向袁隆平学习,就要发扬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矢志不渝、勇于攻关,抓住科技自立自强这个战略支撑,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以及我省产业发展制高点,着力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可控能力。湖南作为“杂交水稻的故乡”,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实现“中国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作出更大贡献,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紧紧围绕湖南杂交稻、生猪、水产等优势物种抓好种业创新,培育更多优质新种,助力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确保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当前,湖南正在着力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每一个高地的打造、每一项使命的践行,须臾离不开创新创造的加持和赋能。我们要紧扣“三高四新”战略实施,以创新精神推进补短板、强弱项,持之以恒破除各类瓶颈问题。只有让一切创新源泉在湖湘大地充分涌流,让一切创造活力在湖湘大地竞相迸发,方能在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征程上不断攀登高峰、创造精彩。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面对杂交水稻难题,袁隆平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其一生。这种求实精神,体现在他冲破经典遗传学束缚,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雄性不育研究上;体现在他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的不懈探索中;体现在他挽起裤管、行走于阡陌稻田的串串脚印里。正如袁隆平自己所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是泥土里刨出来的人民科学家,“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为其驻留世间的伟岸形象。向袁隆平学习,就要学习他的求实精神,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作为自觉追求。从湖南来讲,“三高四新”战略怎么落到具体项目上?长株潭一体化怎么推?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在哪里?怎样抓大保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如何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这些都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项一项认真谋划、抓好落实。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发扬科学家的求实精神,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紧盯战略目标、狠抓战略执行,脚踏实地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袁隆平经常说,“人除了吃饱肚子,还需要一股子精神”“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袁隆平诠释的科学家精神,也体现为淡泊名利、济世育人、德艺双馨的崇高精神风范。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科学家,一生朴实无华,深藏功与名。讲奉献,倾其一生为民谋稻粱,心无旁骛、矢志不渝,把全部心血和智慧献给了党和人民,在生命最后时刻脱口而出的仍是询问水稻的生长情况;他一辈子燃烧自己、烛照后学,注重培养杂交水稻科研人才,捐出奖金设立科研基金和农业科技奖励基金,展示出了熠熠生辉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其留下的精神财富,将为全省人民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提供丰沛道德滋养和精神力量。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学习袁隆平,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的优秀品格和崇高风范,自觉践行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砥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担当,激扬“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创造豪情,不断推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
斯人已去,巨星陨落。袁隆平同志因病与世长辞,全国人民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沉痛哀思。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人才要从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敢于突破攻坚,争当新时代追梦人。
学习追逐梦想、勇攀高峰的拓荒牛精神。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本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一生都在为中国粮食安全不懈努力,不断探索水稻的增产道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学习一辈子躬耕田野的老黄牛精神。袁隆平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他永不懈怠的脚步,是精益求精的追求,亦是袁老一辈子躬耕田野的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
学习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也曾勉励青年“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追梦前行、不负时代,他的一生,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书写下了励志的好样本。
我们要学习袁隆平同志的高贵精神与品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赓续袁隆平同志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5月22日下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病逝,举国上下陷入悲痛之中。生前,袁老曾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实现禾下乘凉梦。我没有实现,我的后继人会实现。”他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唯愿众生无饥寒”的伟愿,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国之脊梁”致以哀悼,并在缅怀中学习他的宝贵精神,接过他未竟的“禾下乘凉”梦想。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会好好牢记,并“以光盘为荣”。袁隆平爷爷,袁隆平爷爷的坚定理想、不辞辛苦、心有大爱、淡泊名利,我们会认真学习,积极向袁隆平爷爷看齐。袁隆平爷爷,我们会谨记袁隆平爷爷的勉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不辜负时代担当!
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学习他躬耕田野,脚踏实地的精神。袁隆平曾说过"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当初在高考选志愿时,他没有走上"做大官,赚大钱"的路,而是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遇到国家大饥荒的形势,又从红薯育种的研究教学中转向水稻杂交优势。无论多么恶劣的天气袁隆平都扎根稻田,潜心研究,数十载的奉献最终取得成功,他的成功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基层工作虽繁杂,条件艰苦,但基层是我党事业发展的大阵地,基层工作琐碎却有价值。因此,基层干部要摆正位置,要脚踏实地,要怀着满腔热血为基层努力、奋斗。
学习他矢志不渝,勇于创新的精神。袁隆平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绩令人感到欣喜,更是对创新精神的完美诠释。袁隆平及其团队,敢闯敢拼,不断地通过自身的努力,敢于突破技术难题,实现水稻的推广种植和丰收。在迪拜沙漠水稻实验的成功,更是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生命的荒漠中,本就荒无人烟,降雨量极少,种植需水量极大地农作物——水稻,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的突破,和对技术的创新。而正是这种创新精神,解决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饥饿问题。我们不难从他身上寻找到那股驱使他走到成功殿堂的动力,那便是创新的精神,他不甘于人类现状,勇于创新发明,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像他这样有创意的人生才够味。
学习他为民服务,奉献祖国的精神。"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自己应该为国家担负的责任。在袁隆平看来,"小康社会是要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的过程"。他始终相信,只有国家强盛了,老百姓生活提高了,自己才无愧于心,爱国精神激励着他一直在勇攀高峰。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应甘心付出,对于任何付出都无怨无悔。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基层干部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到基层建设中,不仅要办好事,也要把事办好。面对沉重的工作任务,基层干部要有奉献精神,有时候也会遇到村民不理解,不支持,基层干部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计较,不争辩,只要脚踏实地把所有工作做好,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国士去难留,精神永长青。作为一名党员,在任何时刻,都要传承袁隆平精神,以敬业奉献为根本任务,坚守岗位,保持本色,不为浮躁所动,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作为新时代青年,更要学习袁隆平精神,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做好中国梦的追梦人、圆梦人!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细雨纷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袁隆平的一生,无私奉献,功绩显著,心系百姓,关注温饱,收获富足。2019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爷爷“共和国勋章”。面对荣耀,袁隆平爷爷淡然处之,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那天袁隆平爷爷只知道衡阳12亩试验田正处于对花时期,立即赶过去,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
有一次袁隆平爷爷被网友拍到去超市看米价,看完后开心地离开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得益于袁隆平爷爷,再也不害怕断粮没有饭吃,摆脱了饥饿,实现了完全温饱,追求于精神生活。袁隆平爷爷曾寄语年轻一代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为实现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自然会有回报的。”袁隆平爷爷的一席话让每一位当下正在奋斗的年轻人受益,袁隆平爷爷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百年党史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新中国是人民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伟大奇迹是人民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人民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是党的力量源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人民继往开来,持续奋斗。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抗疫情、战灾害、保民生、促发展……无不关系国家国泰民安,无不心系人民殷切期盼。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潜心专研、无私奉献,守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用智慧和汗水书画辉煌蓝图,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不朽丰碑。
国士无双,德隆望尊。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今天下午,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专程看望了袁隆平同志的家属,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袁隆平同志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之栋梁的尊重与关怀。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继承和弘扬他忠诚待党、心怀群众、扎根土地、无私耕耘的高尚品格和伟大风范,是每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英雄的事迹需要有人传颂,英雄的志愿需要有人赓续。因此,“向袁隆平同志学习”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潮、营造一种氛围,切实激发更多人心中膜拜英雄、崇尚英雄、追逐英雄的精气神,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集合力量、汇聚气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照进现实。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学习他忠诚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定信念。人之大德,莫过于忠。袁隆平的一生,是政治信念坚定的一生,矢志不渝跟党走、义无反顾为祖国,把党的指令、祖国的需要、人民的意愿始终摆在第一位,一生投入到解决温饱、端稳饭碗的伟大事业中,用勤劳双手和智慧知识托举“民以食为天”的崇高信条,实现了人生最为绚烂的价值。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要学习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坚持敬业精神、担当作为、实干苦干、开拓创新,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不负伟大时代、不负伟大祖国、不负伟大中国共产党。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学习他勇于追梦、敢于圆梦的矢志不渝。有梦想,了不起;能追梦,必成功。袁隆平同志一生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人生因为梦想而流光溢彩,英雄因为梦想而高大致远。袁隆平穷极一生,追逐梦想、坚韧砥砺、勇攀高峰,成为了历史的推手、人民的英雄、时代的楷模。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学习他敢于有梦的志存高远,勇于追梦的拼搏意志,勤于圆梦的忠贞不渝。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疫情防控到经济社会发展等,道路必将跌宕起伏、前路必将荆棘满布,我们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心、圆梦的决心。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学习他锐意进取、攀登高峰的创新精神。袁隆平同志说过一句话,“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在获得共和国勋章后,袁隆平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对杂交水稻的探索步伐,而是以更为矍铄的精神主攻水稻产量的高地。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不言满足、永无止境、奋勇开拓、创造创新的精神品质。新时代下,我们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辉煌进入辉煌、创造下一个奇迹,必须保持不断进取、再建新功、奋发向上的战略定力。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学习他躬耕田野、不计得失的朴实无华。袁隆平同志虽然是一名科学家、一名院士,但他始终坚持农人本色。91岁高龄,仍然保持下田试验、劳动生产的作风习惯。他的形象直观诠释了什么是“深藏功与名”、直观标注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直观体现了什么是“宁静以致远”。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像他一样“做一个扎根土地、匍匐姿态的农民”,唯有脚踩大地、才能充满力量,进而开拓更加伟大的事业、创造更加光明的前景。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袁隆平同志用一生的无悔坚守和不懈奋斗,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不朽丰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党员干部要学习袁隆平同志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心怀苍生不懈奋斗、矢志不渝敢为人先、辛勤耕耘不辞劳苦,以大公无私、利国利民的境界、格局和胸怀,在自己的“稻田”里恪尽职守,书写无怨无悔的人生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学习他的孺子牛精神,心怀苍生不懈奋斗。袁隆平在年少时曾经历过山河破碎、时局动荡,亲眼所见同胞因饥饿而死,深知“一颗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的道理。作为一个城里的孩子,他以让天下人吃饱饭为己任,为了这个朴素而伟大的梦想,他选择了农业大学,选择了扎根乡村,选择了研究水稻的培育,从此甘之如饴、不懈奋斗。他在国家百废待兴时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在烈日炎炎中跑田埂、蹚泥水,只为实现让人民群众吃饱饭的目标。他是心怀苍生的大侠,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俯首甘为孺子牛,不辞辛苦、负重前行。党员干部当学习袁隆平的孺子牛精神,以毕生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勇于担当、为民造福,以扎实作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学习他的拓荒牛精神,矢志不渝敢为人先。袁隆平有一种不信邪、不服输的闯劲,新中国成立不久,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袁隆平掌握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并以*世界权威的胆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为杂交水稻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通过“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可能性以及提高产量的可能性,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耄耋之年,他的团队还成功试种“沙漠海水稻”,为使盐碱地化为良田做出积极探索,这种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极其可贵。党员干部当学习袁隆平的拓荒牛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敢闯敢试、攻坚克难,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学习他的老黄牛精神,辛勤耕耘不辞劳苦。袁隆平称自己是“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以坚如磐石的意志不畏艰难、甘于奉献,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苦苦求索,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和汗水。他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还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水平,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重大贡献。在荣获“共和国勋章”后,他把此荣誉当成一个鞭策,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党员干部当学习袁隆平的老黄牛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心无旁骛建功立业、奋勇拼搏。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六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小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这是袁隆平为歌曲《我有一个梦》写下的歌词,也是他梦想的寄托。
一个人,一颗种子,一个梦想,一生追求,歌声犹萦绕耳畔,斯人已去。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但让我们记住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也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英雄。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他“从土地里来,到白云中去”,他走了,但我们都在他的“稻穗下乘凉”,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永远伴随我们,也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缅怀、尊敬和学习。
他一心为民,永葆初心。中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袁隆平青少年时期就立志要让中国的老百姓远离缺粮的威胁,1949年夏天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当农业科学家,为中国的粮食增产作贡献,成为他的青春理想,他也真正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土地,交给了祖国和人民。“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条挂在袁隆平试验田的横幅,就是他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热爱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奋斗在杂交水稻事业上,实现着他的“豪言壮语”,践行着他的为民初心,无愧于“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
他尊重科学,永远攀登。袁隆平以科学报国,不屈不挠,勇攀高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为今天14亿人民饭碗装上中国粮食作出了卓越贡献。一路走来,他的科研也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但如他所说,“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正是他对科学的尊重与执着地追求,才闯出一片新天地,不断成就着他的科研梦想。
他锲而不舍,永生奋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袁隆平却一辈子专注杂交水稻研究这一件事,直到耄耋之年,梦想依存,他曾表示,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此,他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试验田里劳作、观察、研究,每天到稻田地“打卡”成为习惯,也体现出他“农民科学家”的本色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两年前,他还曾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只要身体好,只要不老年痴呆,我就一直工作,一直坚守我的“禾下乘凉梦”。“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这虽只是一个梦,却彰显了袁隆平活到老、奋斗到老的精神,因此,才让他梦想不断成真。
我们在他的“稻穗下乘凉”缅怀袁隆平。今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任重道远,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就是要像袁隆平那样追梦,像一个90后,永葆青春活力,永远精力充沛,在平凡岗位上,不屈不挠、不懈追求,努力奋斗、创造卓越,为民造福、为国奉献。让袁隆平的精神、力量和成果薪火传承、永不熄灭,如此,也才是对他最好的缅怀与学习。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七
学习他奉献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袁老立志学农,是因为“吃饭是天下第一桩大事”。1953年,他曾立誓“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他从选种、试验、失败,历经一次次曲折的过程,才终于取得科学道路上的成功。他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只为天下人“稻粱谋”。为了祖国和人民需要,他把自己化作了一颗种子,走到哪里耕耘到哪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汗水浇灌,硕果累累。
学习他一辈子躬耕田野的科技精神。他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他永不知足的脚步,是精益求精的追求,亦是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
学习他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也曾勉励青年“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追梦前行、不负时代,他的一生,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书写下了励志的好样本。今天,在缅怀和追悼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传承他的追梦精神,用创新与奋斗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学习是最好的纪念。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世间再无杂交水稻之父,但他的精神风骨必将由后人接棒,永续传承,生生不息。让我们学习他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立足本职、脚踏实地,继续实现他“种下的稻田梦”。
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学习他躬耕田野,脚踏实地的精神。袁隆平曾说过"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当初在高考选志愿时,他没有走上"做大官,赚大钱"的路,而是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遇到国家大饥荒的形势,又从红薯育种的研究教学中转向水稻杂交优势。无论多么恶劣的天气袁隆平都扎根稻田,潜心研究,数十载的奉献最终取得成功,他的成功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基层工作虽繁杂,条件艰苦,但基层是我党事业发展的大阵地,基层工作琐碎却有价值。因此,基层干部要摆正位置,要脚踏实地,要怀着满腔热血为基层努力、奋斗。
学习他矢志不渝,勇于创新的精神。袁隆平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绩令人感到欣喜,更是对创新精神的完美诠释。袁隆平及其团队,敢闯敢拼,不断地通过自身的努力,敢于突破技术难题,实现水稻的推广种植和丰收。在迪拜沙漠水稻实验的成功,更是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生命的荒漠中,本就荒无人烟,降雨量极少,种植需水量极大地农作物——水稻,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的突破,和对技术的创新。而正是这种创新精神,解决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饥饿问题。我们不难从他身上寻找到那股驱使他走到成功殿堂的动力,那便是创新的精神,他不甘于人类现状,勇于创新发明,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像他这样有创意的人生才够味。
学习他为民服务,奉献祖国的精神。"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自己应该为国家担负的责任。在袁隆平看来,"小康社会是要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的过程"。他始终相信,只有国家强盛了,老百姓生活提高了,自己才无愧于心,爱国精神激励着他一直在勇攀高峰。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应甘心付出,对于任何付出都无怨无悔。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基层干部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到基层建设中,不仅要办好事,也要把事办好。面对沉重的工作任务,基层干部要有奉献精神,有时候也会遇到村民不理解,不支持,基层干部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计较,不争辩,只要脚踏实地把所有工作做好,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国士去难留,精神永长青。作为一名党员,在任何时刻,都要传承袁隆平精神,以敬业奉献为根本任务,坚守岗位,保持本色,不为浮躁所动,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作为新时代青年,更要学习袁隆平精神,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做好中国梦的追梦人、圆梦人!
斯人已去,巨星陨落。袁隆平同志因病与世长辞,全国人民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沉痛哀思。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人才要从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敢于突破攻坚,争当新时代追梦人。
学习追逐梦想、勇攀高峰的拓荒牛精神。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本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一生都在为中国粮食安全不懈努力,不断探索水稻的增产道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学习一辈子躬耕田野的老黄牛精神。袁隆平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他永不懈怠的脚步,是精益求精的追求,亦是袁老一辈子躬耕田野的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
学习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也曾勉励青年“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追梦前行、不负时代,他的一生,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书写下了励志的好样本。
我们要学习袁隆平同志的高贵精神与品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赓续袁隆平同志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八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消息确定之后,大江南北,无数群众以各种方式追悼缅怀。为深切悼念和缅怀袁隆平院士,感悟袁老过往奋斗经历,5月25日19:00,土木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在文馨书院b110举办了电影《袁隆平》的观影学习,全体党员和部分积极分子参加了此次学习。
首先,党员张xx带领大家对《中国共产党简史》进行学习,第一议题学习内容为“农村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观影活动开始之前,大家为逝去的伟人默哀三分钟,缅怀致敬!
随后,由党员张兴达进行电影放映。影片通过再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一幕幕动人情景在同学们眼前帧帧放映,一字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语在耳边掷地有声,历史鲜活起来,焕发强韧的生命力。人们怀念他,因他不问名利,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怀揣“禾下乘凉梦”,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
观影结束后党员张兴达组织积极分子谈观后感,积极分子谈到“持之以恒,贵在坚持”,受到农业这个行业所限,一年往往只有一两次机会实验,一坚持就是十余年,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向袁隆平先生致敬!
国之大者,经世济民,归根结底一切为了人民。国士无双,袁隆平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辛勤者,为国奉献着,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榜样,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光。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颗赤子心,感动天地!袁爷爷用一辈子的奉献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希望,我们也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记得他。袁隆平这个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流传在历史的长河里。致敬袁老!吾辈楷模!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小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袁隆平同志用一生的无悔坚守和不懈奋斗,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不朽丰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党员干部要学习袁隆平同志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心怀苍生不懈奋斗、矢志不渝敢为人先、辛勤耕耘不辞劳苦,以大公无私、利国利民的境界、格局和胸怀,在自己的“稻田”里恪尽职守,书写无怨无悔的人生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学习他的孺子牛精神,心怀苍生不懈奋斗。袁隆平在年少时曾经历过山河破碎、时局动荡,亲眼所见同胞因饥饿而死,深知“一颗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的道理。作为一个城里的孩子,他以让天下人吃饱饭为己任,为了这个朴素而伟大的梦想,他选择了农业大学,选择了扎根乡村,选择了研究水稻的培育,从此甘之如饴、不懈奋斗。他在国家百废待兴时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在烈日炎炎中跑田埂、蹚泥水,只为实现让人民群众吃饱饭的目标。他是心怀苍生的大侠,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俯首甘为孺子牛,不辞辛苦、负重前行。党员干部当学习袁隆平的孺子牛精神,以毕生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勇于担当、为民造福,以扎实作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学习他的拓荒牛精神,矢志不渝敢为人先。袁隆平有一种不信邪、不服输的闯劲,新中国成立不久,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袁隆平掌握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并以*世界权威的胆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为杂交水稻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通过“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可能性以及提高产量的可能性,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耄耋之年,他的团队还成功试种“沙漠海水稻”,为使盐碱地化为良田做出积极探索,这种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极其可贵。党员干部当学习袁隆平的拓荒牛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敢闯敢试、攻坚克难,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学习他的老黄牛精神,辛勤耕耘不辞劳苦。袁隆平称自己是“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以坚如磐石的意志不畏艰难、甘于奉献,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苦苦求索,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和汗水。他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还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水平,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重大贡献。在荣获“共和国勋章”后,他把此荣誉当成一个鞭策,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党员干部当学习袁隆平的老黄牛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心无旁骛建功立业、奋勇拼搏。
学习他奉献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袁老立志学农,是因为“吃饭是天下第一桩大事”。1953年,他曾立誓“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他从选种、试验、失败,历经一次次曲折的过程,才终于取得科学道路上的成功。他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只为天下人“稻粱谋”。为了祖国和人民需要,他把自己化作了一颗种子,走到哪里耕耘到哪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汗水浇灌,硕果累累。
学习他一辈子躬耕田野的科技精神。他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他永不知足的脚步,是精益求精的追求,亦是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
学习他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也曾勉励青年“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追梦前行、不负时代,他的一生,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书写下了励志的好样本。今天,在缅怀和追悼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传承他的追梦精神,用创新与奋斗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学习是最好的纪念。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世间再无杂交水稻之父,但他的精神风骨必将由后人接棒,永续传承,生生不息。让我们学习他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立足本职、脚踏实地,继续实现他“种下的稻田梦”。
5月22日下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病逝,举国上下陷入悲痛之中。生前,袁老曾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实现禾下乘凉梦。我没有实现,我的后继人会实现。”他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唯愿众生无饥寒”的伟愿,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国之脊梁”致以哀悼,并在缅怀中学习他的宝贵精神,接过他未竟的“禾下乘凉”梦想。
学习他勤干务实、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让我不下田,除非田里没有水稻了。”带着这句话,袁隆平耕耘田野数十载始终不曾停歇。三系配套、两系法、超级稻……一次又一次科研突破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大学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选择、一种谋生方式,更代表着一份崇高的事业、一种理想的追求。忠诚,不仅是每个人最高尚的品质,更是师德最根本的核心。大学教师只有抱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坚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情操,守住仁爱之心,做一个朴实忠厚、艰苦奋斗的人,才能成为学生为人的示范。
学习他勇于担当、不断进取的孺子牛精神。面对国际权威科学家对杂交水稻宣判的“死刑”,袁隆平没有胆怯没有退缩,而是打破“教条”、勇闯“禁区”,通过千百次的不懈实验,成功实现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为全人类的粮食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解法”。新时代大学教师既要发扬“爱岗敬业”的孺子牛精神,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敬业乐业,默默地辛勤耕耘一方责任田;也要发扬“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舍小家顾大家,不图名利,不务虚功,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用奉献彰显人民教师的公仆本色,做学生行事的榜样。
学习他开拓创新、一心为民的“拓荒牛”精神。“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怀着这样崇高的觉悟,袁隆平将研究方向选定为杂交水稻,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他所惦念的,从不是一家一姓的享受,而是万家百姓的温饱。新时代大学教师要学习拓荒牛“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刻苦钻研、潜心学问、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成为学识渊博扎实、原创成果丰厚的“大先生”。既要发扬“闯”的精神,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于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也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努力产生标志性的原创成果,真正做到为学的表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会好好牢记,并“以光盘为荣”。袁隆平爷爷,袁隆平爷爷的坚定理想、不辞辛苦、心有大爱、淡泊名利,我们会认真学习,积极向袁隆平爷爷看齐。袁隆平爷爷,我们会谨记袁隆平爷爷的勉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不辜负时代担当!
“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这是袁隆平为歌曲《我有一个梦》写下的歌词,也是他梦想的寄托。
一个人,一颗种子,一个梦想,一生追求,歌声犹萦绕耳畔,斯人已去。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但让我们记住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也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英雄。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他“从土地里来,到白云中去”,他走了,但我们都在他的“稻穗下乘凉”,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永远伴随我们,也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缅怀、尊敬和学习。
他一心为民,永葆初心。中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袁隆平青少年时期就立志要让中国的老百姓远离缺粮的威胁,1949年夏天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当农业科学家,为中国的粮食增产作贡献,成为他的青春理想,他也真正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土地,交给了祖国和人民。“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条挂在袁隆平试验田的横幅,就是他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热爱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奋斗在杂交水稻事业上,实现着他的“豪言壮语”,践行着他的为民初心,无愧于“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
他尊重科学,永远攀登。袁隆平以科学报国,不屈不挠,勇攀高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为今天14亿人民饭碗装上中国粮食作出了卓越贡献。一路走来,他的科研也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但如他所说,“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正是他对科学的尊重与执着地追求,才闯出一片新天地,不断成就着他的科研梦想。
他锲而不舍,永生奋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袁隆平却一辈子专注杂交水稻研究这一件事,直到耄耋之年,梦想依存,他曾表示,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此,他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试验田里劳作、观察、研究,每天到稻田地“打卡”成为习惯,也体现出他“农民科学家”的本色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两年前,他还曾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只要身体好,只要不老年痴呆,我就一直工作,一直坚守我的“禾下乘凉梦”。“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这虽只是一个梦,却彰显了袁隆平活到老、奋斗到老的精神,因此,才让他梦想不断成真。
我们在他的“稻穗下乘凉”缅怀袁隆平。今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任重道远,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就是要像袁隆平那样追梦,像一个90后,永葆青春活力,永远精力充沛,在平凡岗位上,不屈不挠、不懈追求,努力奋斗、创造卓越,为民造福、为国奉献。让袁隆平的精神、力量和成果薪火传承、永不熄灭,如此,也才是对他最好的缅怀与学习。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细雨纷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袁隆平的一生,无私奉献,功绩显著,心系百姓,关注温饱,收获富足。2019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爷爷“共和国勋章”。面对荣耀,袁隆平爷爷淡然处之,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那天袁隆平爷爷只知道衡阳12亩试验田正处于对花时期,立即赶过去,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
有一次袁隆平爷爷被网友拍到去超市看米价,看完后开心地离开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得益于袁隆平爷爷,再也不害怕断粮没有饭吃,摆脱了饥饿,实现了完全温饱,追求于精神生活。袁隆平爷爷曾寄语年轻一代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为实现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自然会有回报的。”袁隆平爷爷的一席话让每一位当下正在奋斗的年轻人受益,袁隆平爷爷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百年党史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新中国是人民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伟大奇迹是人民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人民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是党的力量源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人民继往开来,持续奋斗。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抗疫情、战灾害、保民生、促发展……无不关系国家国泰民安,无不心系人民殷切期盼。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潜心专研、无私奉献,守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用智慧和汗水书画辉煌蓝图,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不朽丰碑。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5月22日下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病逝,举国上下陷入悲痛之中。生前,袁老曾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实现禾下乘凉梦。我没有实现,我的后继人会实现。”他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唯愿众生无饥寒”的伟愿,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国之脊梁”致以哀悼,并在缅怀中学习他的宝贵精神,接过他未竟的“禾下乘凉”梦想。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会好好牢记,并“以光盘为荣”。袁隆平爷爷,袁隆平爷爷的坚定理想、不辞辛苦、心有大爱、淡泊名利,我们会认真学习,积极向袁隆平爷爷看齐。袁隆平爷爷,我们会谨记袁隆平爷爷的勉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不辜负时代担当!
国士无双,德隆望尊。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今天下午,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专程看望了袁隆平同志的家属,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袁隆平同志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之栋梁的尊重与关怀。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继承和弘扬他忠诚待党、心怀群众、扎根土地、无私耕耘的高尚品格和伟大风范,是每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英雄的事迹需要有人传颂,英雄的志愿需要有人赓续。因此,“向袁隆平同志学习”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潮、营造一种氛围,切实激发更多人心中膜拜英雄、崇尚英雄、追逐英雄的精气神,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集合力量、汇聚气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照进现实。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学习他忠诚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定信念。人之大德,莫过于忠。袁隆平的一生,是政治信念坚定的一生,矢志不渝跟党走、义无反顾为祖国,把党的指令、祖国的需要、人民的意愿始终摆在第一位,一生投入到解决温饱、端稳饭碗的伟大事业中,用勤劳双手和智慧知识托举“民以食为天”的崇高信条,实现了人生最为绚烂的价值。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要学习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坚持敬业精神、担当作为、实干苦干、开拓创新,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不负伟大时代、不负伟大祖国、不负伟大中国共产党。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学习他勇于追梦、敢于圆梦的矢志不渝。有梦想,了不起;能追梦,必成功。袁隆平同志一生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人生因为梦想而流光溢彩,英雄因为梦想而高大致远。袁隆平穷极一生,追逐梦想、坚韧砥砺、勇攀高峰,成为了历史的推手、人民的英雄、时代的楷模。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学习他敢于有梦的志存高远,勇于追梦的拼搏意志,勤于圆梦的忠贞不渝。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疫情防控到经济社会发展等,道路必将跌宕起伏、前路必将荆棘满布,我们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心、圆梦的决心。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学习他锐意进取、攀登高峰的创新精神。袁隆平同志说过一句话,“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在获得共和国勋章后,袁隆平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对杂交水稻的探索步伐,而是以更为矍铄的精神主攻水稻产量的高地。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不言满足、永无止境、奋勇开拓、创造创新的精神品质。新时代下,我们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辉煌进入辉煌、创造下一个奇迹,必须保持不断进取、再建新功、奋发向上的战略定力。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学习他躬耕田野、不计得失的朴实无华。袁隆平同志虽然是一名科学家、一名院士,但他始终坚持农人本色。91岁高龄,仍然保持下田试验、劳动生产的作风习惯。他的形象直观诠释了什么是“深藏功与名”、直观标注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直观体现了什么是“宁静以致远”。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像他一样“做一个扎根土地、匍匐姿态的农民”,唯有脚踩大地、才能充满力量,进而开拓更加伟大的事业、创造更加光明的前景。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九
袁隆平精神是中国农业科技界的骄傲,袁隆平是中国稻谷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贡献为中国解决了粮食问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袁隆平精神是一种正能量,它教导我们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通过学习袁隆平精神,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聪明才智、无私奉献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从而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段:坚持不懈,追求卓越。
袁隆平先生是一位充满毅力和坚持不懈精神的科学家。他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退缩,一直坚持下去,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例子告诉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我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挫折,但通过学习袁隆平精神,我学会了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不放弃,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困境,取得成功。
第三段:奉献社会,造福人类。
袁隆平先生一生致力于农业科技的研究,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独立研发出了杂交水稻这一重要的农作物品种,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无私地与其他农民分享,帮助他们提高产量,解决了中国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崇尚。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他人,无论是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还是参加社区志愿活动,我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袁隆平精神。
第四段: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袁隆平先生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品质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他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中,一丝不苟地进行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准确的把握。袁隆平先生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要追求卓越、追求完美。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要比自己更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和能力。
第五段:继承传统,创新突破。
袁隆平先生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同时又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他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进行杂交育种,改变了传统农业产业的格局,为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农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同时要有创新精神,不断挑战自我,寻找突破口,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结尾:
袁隆平精神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它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要无私奉献、造福人类;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要继承传统、创新突破。通过学习袁隆平精神,我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我将继承袁隆平先生的精神,努力奋斗,在自己的领域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十
劳模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具有崇尚实干、勤勉奋发、创业创新的特点。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奠基人,被誉为“水稻之父”,他的劳模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通过学习袁隆平的劳模精神,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实干的力量,领悟到了勤勉奋发的重要性,坚定了自己创业创新的决心。
袁隆平劳模精神的第一点体现在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创造世界首例杂交水稻是袁隆平毕生的梦想,他为此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汗水。在艰苦的条件下,他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研究,坚持不懈地追求心中的目标。在那个科研条件非常艰苦的年代,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苦干,终于攻克了杂交水稻的难关,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执着追求给了我深刻的触动,让我明白只有在实实在在的付出中,才能迎来事业的成功。
劳模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勤勉奋发的态度。袁隆平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奋发努力的精神,从不畏惧困难和挫折。正是因为他拥有了这种勤勉奋发的态度,才能在茫茫的科研道路上不断超越自己,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袁隆平曾经说过:“种植水稻要像喂养婴儿一样,要用心、用力、用情。”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收获更大的成功。
劳模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业创新的精神。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敢于创新,敢于放弃过去的观念,敢于突破传统的桎梏。他不仅在育种方法上进行了创新,还积极探索了杂交水稻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袁隆平的创业创新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只有敢于创新,敢于冒险,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袁隆平的劳模精神在我心中树立起了榜样。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崇尚实干,追求卓越。我坚信只有通过勤勉奋发的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我也要有创业创新的精神,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领域。袁隆平的劳模精神让我明白,只有脚踏实地地努力工作,才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总之,袁隆平的劳模精神是一面熠熠生辉的旗帜,他的追梦路上付出了汗水和努力,同时也收获了成功和荣誉。通过学习袁隆平的劳模精神,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实干的力量,领悟到了勤勉奋发的重要性,坚定了自己创业创新的决心。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传承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袁隆平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近年来,袁隆平被誉为中国水稻之父,因其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在全球粮食安全、农业科技进步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崇尚袁隆平精神成为了一种时代精神,引领着广大人民向优秀科学家学习。笔者也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体会到了奋斗和担当的重要性。
第二段:名利融和,坚韧不拔(200字)。
袁隆平从事水稻育种岗位多年,他始终将个人名利置于事业之后,将科研的重任扛在肩上,忍受着孤独和痛苦。作为科学家,袁隆平有着坚韧不拔的努力精神,他忍受失败、坚守信念,最终推动了中国水稻育种事业的发展。这使我意识到,名利与事业是可以并存的,只要始终坚持追求卓越和真实价值,不被外界干扰,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第三段:团队合作,精益求精(200字)。
袁隆平注重团队协作,他的科研团队不拘一格,注重互相促进、合力攻关。他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还开辟了一条科研新路。他的付出与团队的合作显著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中我领悟到,只有精心组织和协调团队,给予每个成员充分的发挥空间,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就。
第四段:无私奉献,造福人类(200字)。
袁隆平在科研岗位上默默耕耘,不求功名利禄,源于他对中国农业的热爱和对粮食安全的担忧。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事业中,努力为中国和全世界的人民提供更多的粮食供应。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让我明白只有以人民的福祉为己任,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第五段:继往开来,奉献社会(200字)。
袁隆平的辛勤付出和伟大成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见证。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袁隆平精神,将其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科研技术发展中去。无论是从事农业科技还是其他领域,只要我们以袁隆平为榜样,心怀真理、积极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总结:袁隆平精神既是科学家的楷模,也是每个人的榜样。在崇尚袁隆平精神的道路上,我们将不断学习和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十二
袁隆平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以其对水稻的研究和贡献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他的努力,坚韧和创造力在农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袁隆平精神正因其追求卓越、勤奋奉献的精神而闻名于世。在崇尚袁隆平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袁隆平精神教会我们要坚守初心。袁隆平先生对水稻的研究始终如一,始终保持对解决人类温饱问题的热情。尽管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难和挑战,他从未转变过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清晰地明确自己的初心,并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只有坚守初心,我们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并最终取得成功。
其次,我们应该从袁隆平精神中汲取奋斗精神。袁隆平先生的研究工作非常艰辛,但他始终不懈地努力奋斗。他面临着资源、人力和技术等各种限制,但他总是全力以赴。这种坚持不懈和奋斗精神鼓舞着我们要努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袁隆平精神中的奋斗精神,就能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
此外,袁隆平精神也启示我们要善于创新。袁隆平先生在水稻育种领域不断进行创新,通过改进育种方法和探索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敢于挑战常规,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这种创新精神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卓越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不断地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提高自己。
最后,袁隆平精神告诉我们要关注社会责任。袁隆平先生一直致力于解决全球温饱问题,通过提高水稻产量帮助那些饥饿的人们。他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也应该学习袁隆平先生,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承担起社会责任。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其他领域,我们都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努力转化为社会价值,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崇尚袁隆平精神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坚守初心,奋斗不止,善于创新和关注社会责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袁隆平先生的精神,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收获,不断追求卓越。袁隆平精神是一面照亮前行道路的旗帜,也是一种激励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让我们在崇尚袁隆平精神的道路上一起前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十三
大家好!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三亚试验基地做过一个梦:梦中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他和他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袁隆平投身杂交水稻研究,一干就是几十年。他说,搞这个研究工作,是很苦的,头上有太阳晒,脚下是泥和水,但是在这里有希望,有目标,有成果,所以只感到快乐。几十年来,他基本上是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地从事他的研究。衣着简朴,饮食清淡,闲时拉拉小提琴自娱。
他的快乐,他的充实,来自他所执著的事业。他总结说,自己一是不怕失败,搞研究难免有失败,怕失败就不要搞研究;二是淡泊名利,人活在世上,要高尚一点,不要斤斤计较名利得失,过于计较,一旦得不到就很不痛快;三是生活俭朴,身体要好。这是一位做学问的人的人生三昧,很值得玩味。
生态环境对种水稻很重要,古人概括为任地、辨土、审时,违背这些自然规律,就叶大实少,多粃厚糠,食之不香。做学问也是如此:“强扭的瓜不甜”,也要看“天时”、“地利”,不能光盯着几个钱。从心理准备上讲,心猿意马难以到达彼岸,束腰禁欲,也不会爆出灵感的火花。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假如去掉“灵感”,就是“苦行僧”的哲学。灵感产生于快乐,产生于“性情所近,能力所及”的专心致志——这是成功的关键。
人生倏忽,把生命的光束集中在这一点上,深入地学下去和做下去,心无旁骛,才会有所成就。色诺芬说得好:大黄牛心目中的上帝,也只是一头牛。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把理想、生命和爱付诸自己的事业,他的人生是快乐的,他的梦也是快乐的,温馨的。
谢谢大家!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十四
袁隆平虽然貌不惊人,语不出众,可以说是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那是什么让他坚持着,培养出杂交水稻?是什么人呢?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是他那执着的、坚韧的心态,让他坚持了下来,是他那热爱科学、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精神,让他永远停留我们心中。
我崇敬袁隆平总共有三个理由:其一,他热爱大自然,不刻板,那时候,搞科学研究的人都在办公室里工作,虽然整天埋头苦干,却并没有搞懂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简直就是书呆子。而袁隆平则相反,他亲近自然,喜欢观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这也是让他人生成功的一大步。
其次,他不屈服。当红卫兵冲进他家,砸烂他的稻子,要批判他的时候,他还喊着:“打倒袁隆平!”这不代表他无能,他软弱,只是他保护家,让他继续研究水稻的做法。这又让他成功了一步。
再次,便是他热爱人民,关爱家人。他爱妻子,不让妻子受到伤害,不让她受苦。他爱人民,为了人民,他努力研究,想要造福人类。也正是妻子的支持,百姓的关心,让他扑在书桌前研究,这也是他成功的动力!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伟大,不平凡的奉献,袁隆平爷爷是个耕耘者,一个真正的耕耘者!
看了这部影片,我也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每一粒粮食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呀!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十五
科学家袁隆平是中国水稻之父,也是一个敢于挑战自我和极限的人。他的不懈努力和精神进取让人们瞩目。本文将通过对袁隆平精神的理解和解读,探究他身上的闪光点,从中领悟到为人处世之道。
第二段: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袁隆平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人,他在科研道路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反而坚持了下来。他在研发水稻杂交育种过程中,不仅坚持一项冒险尝试,而且将其万分之一的成功率提升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袁隆平的坚韧和毅力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
第三段:宽容和谅解的职业道德。
袁隆平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向科学挑战和突破,但他从未忘记职业道德,也始终保持着对他人的优雅和尊重。这种宽容和谅解的品质,是袁隆平从学术上所展现的,也是他所传承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第四段:科学思维的反思和提升。
袁隆平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养成了科学的思维习惯。他时常提出问题、质疑自我、探索解决方案、进行实验和学习新知识。袁隆平的科学思维反映出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科学的信仰,同时也启示着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要始终强化科学思维,发挥探究精神,在思考问题时要注重逻辑思维和论证的准确性。
第五段:心态调整和全面发展。
袁隆平的人生不仅仅是科学的路,还涵盖了更多的人生领悟和心态调整。他从年轻时对水稻育种的兴趣和执着开始,逐渐走向了一条谷底崎岖的科学路。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梦想,即使失败了无数次,但他从未放弃,也一直在努力着,直到最后终于成功了。袁隆平以其执着,不断追赶不断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
总结:
袁隆平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伟人,他的科学精神、“田上哲学”、领导艺术、人类情怀和为人处事之道,以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人文价值,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科学建设中的珍贵精神财富,更是教育我们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吸取教训,如何保持宽容,如何在追求成功的同时生存做人成为一个真正有内涵和良好道德情操的人。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讨,以期有所收获,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梦想。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十六
提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
然而,他对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却感到“诚惶诚恐、忐忑不安”,他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我想,仅从这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我们就足以感受到袁隆平的谦逊美德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佩,让人尊重。
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是沉穗的谷子,越是低下头。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些人喜欢张扬、高调。比如,表现在学习上,喜欢吹嘘自己的博学与能耐,看过几本薄书,就自诩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写过几则公开发表的小文,就自封著名诗人、作家。表现在工作上,喜欢凡事必称大,有的事还没有做,就开始说大话,刚刚干出一点成绩,便“拉长、吹大、垫高”,热衷于在媒体上“精心包装,隆重推出”。这种喜欢张扬的人,虽然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也许能慷一时之慨,开一时之怀,求一时之名,取得一时之利,但这种人往往行之不远,登之不高。而谦逊的人则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做人行事,这才是成就大业的基点,是走向成功的长梯。
也许有人担心,谦逊的人,久而久之,会被人遗忘,终究会吃亏。其实不然。这些人、这些事或许一时难以广为人知,但当他们以踏踏实实的工作创造了业绩,以默默无闻的品格作出了贡献,名声自在众人心中。这正像袁隆平所说的,我是搞育种的。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扬科学精神。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个是基本前提。如果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没有感情,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有了感情,才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献一份爱心,这样你才会有欣慰感。
特别是谈到物质享受时,袁隆平认为,精神上要丰富一点,物质生活上则要看得淡一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在吃方面以清淡和卫生为贵,穿方面只要朴素大方就行了。少走弯路,少留遗憾,身心才会健康,心情才会愉快,事业才会做得长远。
由此可见,今天,我们正在全力建设和谐社会,最应大力弘扬的就是袁隆平这种谦逊美德,常怀一颗平常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个人的名利、进退、荣辱、都要看得淡一些,超脱一些,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越是成绩突出,越是贡献巨大,越是形势大好,越要保持忧患意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自豪而不自满,昂扬而不张扬,务实而不浮躁”,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谋事尽责,多做贡献。如此,我们的工作才会大有起色,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十七
第一段:引言(200字)。
袁隆平是中国农业科学家中的一位巨星,他无私奉献、积极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精神激励了许多人,以他为榜样,大胆向前、勇敢创新。崇尚袁隆平精神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我也深受其影响。在过去的履历中,我从袁隆平的精神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第二段:努力奋斗(200字)。
袁隆平精神中的第一个要素是努力奋斗。袁隆平在水稻育种上投入了大量的汗水和时间,他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但他从不轻言放弃。在学习和工作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我学到了袁隆平精神的力量。我坚持不懈,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在逆境中坚持勇敢前行。
第三段:积极创新(200字)。
袁隆平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积极创新。作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勤勉工作,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他不断尝试新的技术和方法,通过改良传统方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自己的领域中,我也努力践行这个精神。我不断学习新知识,关注行业动态,并积极尝试创新的解决方案。
第四段:团队协作(200字)。
袁隆平精神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团队协作。在他的研究中,袁隆平依靠团队合作,与其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共同努力。他相信团队的力量,并鼓励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我的工作和学习中,我秉承袁隆平精神,注重团队合作,与同事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团队的成功。
第五段:影响社会(200字)。
袁隆平的精神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努力,他还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来为社会做出贡献。他的水稻杂交种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粮食供应。袁隆平的精神激励了许多人,使人们看到努力和创新的力量。我也希望能够像袁隆平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就,影响和改变社会。
结尾(100字)。
袁隆平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启迪了无数人,使人们明白了努力和创新的重要性。我希望能够将袁隆平精神坚持下去,不断探索和进取,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出贡献。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传承袁隆平精神,影响更多的人,让这种勇于创新、团队协作的精神在社会中得到更多的弘扬。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十八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他是一位饱经风霜而消瘦的老人,太阳亲吻过他黝黑的皮肤,岁月刻在他脸上一道道皱纹,时光将他的须发染成花白,他却丝毫顾不上这些,只顾着大步迈向田野,望着收成的水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用粗糙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水稻,眼里充满了喜悦。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一次实验中,他所研究的杂交水稻稻谷减少了5%,而稻草却足足增加了60%,在这时有人就说:"人要是能吃草的话,你这个水稻就大有发展了。”面对无数的讥讽,袁隆平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终于将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每当有记者采访他时,他总会像个小孩子乐呵呵的,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80岁时是80后,我90岁时就是90后。”他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了我,对待事情总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所有事情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我喜欢他从不言败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纯朴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我的偶像,一个真正能让我的肚子和头脑都吃饱饭的男神——袁隆平。
种子破壳而出,把头伸出浑浊的泥水。它的目标从来就很明确——生长,结穗。水稻只能踏实,因为它生在水里,也必须长在水里,这样沉默的生长着。终于,在黄叶遍地的季节,金灿灿的稻穗挂满了水稻,又是成熟,又到收获。然而,这时的它更深深地弯下了腰,在秋日中更显沉稳,它的虔诚总是有增无减。
这个人就是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身上也带着水稻的秉性:务实,淡泊,正直。
水稻想要长得笔直,根就得抓得稳。袁隆平懂得做事先做人,也就懂得立人先立本。正直无私的人总比欺世有术的人更接近理想,袁隆平的刚正不阿正是他攀向成功的根基。
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希冀做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袁隆平的水稻人生,就是奉献人生。
谢谢大家!
2023年学习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9篇)篇十九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消息确定之后,大江南北,无数群众以各种方式追悼缅怀。为深切悼念和缅怀袁隆平院士,感悟袁老过往奋斗经历,5月25日19:00,土木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在文馨书院b110举办了电影《袁隆平》的观影学习,全体党员和部分积极分子参加了此次学习。
首先,党员张xx带领大家对《中国共产党简史》进行学习,第一议题学习内容为“农村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观影活动开始之前,大家为逝去的伟人默哀三分钟,缅怀致敬!
随后,由党员张兴达进行电影放映。影片通过再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一幕幕动人情景在同学们眼前帧帧放映,一字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语在耳边掷地有声,历史鲜活起来,焕发强韧的生命力。人们怀念他,因他不问名利,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怀揣“禾下乘凉梦”,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
观影结束后党员张兴达组织积极分子谈观后感,积极分子谈到“持之以恒,贵在坚持”,受到农业这个行业所限,一年往往只有一两次机会实验,一坚持就是十余年,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向袁隆平先生致敬!
国之大者,经世济民,归根结底一切为了人民。国士无双,袁隆平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辛勤者,为国奉献着,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榜样,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光。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颗赤子心,感动天地!袁爷爷用一辈子的奉献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希望,我们也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记得他。袁隆平这个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流传在历史的长河里。致敬袁老!吾辈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