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模板可以促使教师充分准备教学内容,提高授课的自信心和教学水平。通过阅读这些教案模板,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设计和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学计划。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一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二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
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这说明庄子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常人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事物,而庄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怀的'“超人”。
这应该也是一种智慧吧。
故事二: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人的生和死,就像白昼和黑夜的更替一样自然,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生活上应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安心适时而顺应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当与他艰苦度日、相依为命的妻子去世后,他没有像一般人一样哭哭啼啼,而是敲着瓦盆唱了一曲歌颂妻子一生的歌。
教师总结,并具体介绍《庄子》一书。
《庄子》一书是更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同学们齐读,了解《庄子》这部书:
《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写,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写。《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三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 。
2、懂得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
三、教学重点 。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得出启示。 。
四、教学步骤 设计 。
1、导入 。
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庄子中出现的成语导入 。 。
2、朗读 。
以flash课件营造朗读氛围。 。
教师范读。 。
学生集体或个别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
3、分析课文 。
承接导入 语中的成语话题来切入本文。 。
1) “叹”的内容是什么? 。
2) 为什么会“叹”? 。
3) 怎样写“叹”? 。
4) 从“叹”中得到什么启示? 。
4、练习 。
堂上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
练习涉及文学常识、字词理解、句式分析、课文理解等方面。 。
5、拓展 。
——以上设计的内容及步骤,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讲,亦不意味着学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学,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性来调节教学内容和顺序。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四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教时: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法:
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
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
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
1、河与海的比较;
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
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五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 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界。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四)句式。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六、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七
本文以河神的故事设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合作讨论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给予适时的指导。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大。比喻和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1.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理解重点实词的意思以及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和对比的写法。
3.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4.熟练背诵课文。
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对全文进行翻译。
2、掌握文中注释的字词,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成语及较难翻译的句子。
(二)预习反馈。
1、发放译文材料,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比,找出翻译错误的地方,并自己矫正。
2、文言常识整理: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到了(古)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今)。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古)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今)。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古)相貌(今)。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古)。
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今)。
(3)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4)难译句子: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特殊句式可由教师讲解翻译一下。
(三)朗读全文。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四)研读课文。
1.找一找: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2.想一想: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3.填一填:结合全文内容,在“这是一个的河伯”中填入恰当的词句。
参考:开始盲目自大,又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批评。
(4)议一议:我们从河伯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五)理解寓意。
讨论后概括寓言的意思以及对自己的启示: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真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觉得自己有许多的不足。因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寓言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
(六)了解作者。
(以教师介绍为主)。
1关于背景: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
2关于作者: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3关于特色:《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本文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北海若代表庄子思想,河伯则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通过两人对话展开说理,阐明主旨。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说话,避免了呆板、抽象说理的枯燥乏味,使哲理与形象结合起来,有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效能。
4关于评论:
鲁迅: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刘熙载: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评之,《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艺概》)。
郭沫若: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思想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和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言故事,那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沫若文集》卷十二《今昔蒲剑今昔集》)。
(七)自由背诵。
背一背:个人背诵—小组背诵—班级背诵。
(八)迁移延伸。
1作业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
庄惠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同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借助工具书,翻译这则短文。
(2)理解寓意,体会庄子寓言故事的特点。
2作业二:用正楷抄写全文。
3完成同步练习题。
附: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c.com家。”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八
2.反复诵读,积累重点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3.理解、体会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
一、导入: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板书)。
二、作者、作品、字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故事: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大体上是庄子的手笔;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庄子学派的人写的。此书是研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机智幽默见长,又包含很多寓言故事,常借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和表达人生感受。鲁迅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字音(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看图片。
2.自由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3.齐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体味文章的美感。(看画面)。
4.集体再自由读,疏通文意。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文言词语积累是重点)。
四、文言词语梳理(黑板)、翻译个别句子(下面通过几个问题加深理解)。
五、问题研讨(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主要形象是谁?
2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
3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他的认识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他看到了壮阔的北海,有感而发;二是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5.你能从文中提炼两个成语吗?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五、思考、讨论。
1.课文从文体上看,属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主题)。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2。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设喻、对比,寓言富有创造性。
设喻:比喻的扩大化,用故事说明道理。本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道理。
另见:拓展延伸两则故事。
对比:(1)写景对比。
同是写壮阔,黄河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北海是“不见水端”,“难穷”。——更加鲜明生动地突出了北海的广阔浩淼,为写河神认识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河神有自知之明,勇于反省,正视现实的性格特点,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齐读文,再次感受文章魅力!
六、拓展延伸。
延伸环节一:采撷几篇精彩的庄子寓言,进一步体会庄子的文风与思想:
庄子故事1:战国时,齐王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e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庄子故事2: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邻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延伸环节二:
用《庄子》里的成语接龙:
回顾本节课内容。
教师总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不能自高自大、目空无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座山,同时要放开眼界,成为一座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的山。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七、作业:默写全文、同步练习。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九
《秋水》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着重学习的课文。它选自《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秋水》篇(课文仅选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就能体现这一特点。
《秋水》一文的学习,我一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本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简单得理解,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结合《秋水》的教学设计来说说这种教学思路的特点,以及运用到《秋水》课堂中的一点感受:
一、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课堂教学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板块。《秋水》的教学构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内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确寓意。
二、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由于每个板块都是一个半独立的“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文言文的学习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边分析边疏通,我执教《秋水》的设计是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深入学习,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内容是针对情节性很强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环节是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提炼出“见河---见海”;深入文本环节是更深入更进一步更细致地学习,引出对比的手法;明确寓意是学习寓言的必须环节,也是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确寓意之前让学生深入文本品词读句,也是想让明确寓意的环节能够水到渠成。
四、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有些板块是明确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做好了准备。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确寓意的环节。我在备课时思考,应该怎样将“明确寓意”这一个环节做好,于是设计为“三句话阅读法”,通过前两句话达到对前面学习的小结,后一句话引出寓意,三句话达到总结全文的目的,而且学生构思的角度很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板块”的存在容易协调教学节奏,体现教与学,快与慢,轻与重的展现。如《秋水》中,概括内容环节中,“应该抓哪些要素进行”,属于方法指导,即“教”,引出学生的学,概括内容、理清思路等环节进行较快,深入文本、明确寓意较慢也较重。
执教完《秋水》(第二课时)后,我发现,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学生深入文本,学生立足原文回答问题时,当学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学生在不断地读和不断地译中,加深对句子的印象,对于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背诵都大有好处。对于河伯对海神若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品味更深入细致一些。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十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结。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七、作业。
默写课文。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十一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点。
1、学会正确使用工具书,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额义项;
2、处理好重点词语的落实和整体翻译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确庄子《庄子》。
板书标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相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三、研习课文。
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
2、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正音。
(2)解释词句。
时至:
百川灌河:
泾流: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河伯:
尽在己:
北海:
东面:
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
野语:
闻道百:
莫己若:
少仲尼之闻:
轻伯夷之义: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特殊句式。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2、我只谓也。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固定句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5)总结成语。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大方之家:
四、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2、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3、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4、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这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十二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
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这说明庄子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常人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事物,而庄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怀的“超人”。
这应该也是一种智慧吧。
故事二: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人的生和死,就像白昼和黑夜的更替一样自然,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生活上应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安心适时而顺应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当与他艰苦度日、相依为命的妻子去世后,他没有像一般人一样哭哭啼啼,而是敲着瓦盆唱了一曲歌颂妻子一生的歌。
教师总结,并具体介绍《庄子》一书。
《庄子》一书是更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同学们齐读,了解《庄子》这部书:
《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写,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写。《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十三
教学目的:
1、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 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 理解本文寓意,5、 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 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 新课: 。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 ,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3、 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行 东面而视。
(2)、 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 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 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 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4、 集体朗读,思考:
(1)、 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 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
(3)、 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5)、 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5、 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 ……………………(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 )河。 (6)、(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 )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 语法总结--省略句:
1、省略主语: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 旦日,客从外来,与( )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4、省略介词“于”、“以”等:
例: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
--《聊斋志异促织》。
同学们,你还能找到相应的例子吗?四、延伸阅读:
惠 子 相 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读文回答:〈一〉、借助工具书,翻译这则短文。
〈二〉、小组讨论:这则短文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五、作业 :
1、背诵课文。
2、写读后感。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十四
4、背诵节选部分。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自学法。
讨论法。
1课时。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十五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1课时。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十六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
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这说明庄子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常人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事物,而庄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怀的'“超人”。
这应该也是一种智慧吧。
故事二: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人的生和死,就像白昼和黑夜的更替一样自然,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生活上应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安心适时而顺应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当与他艰苦度日、相依为命的妻子去世后,他没有像一般人一样哭哭啼啼,而是敲着瓦盆唱了一曲歌颂妻子一生的歌。
教师总结,并具体介绍《庄子》一书。
《庄子》一书是更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同学们齐读,了解《庄子》这部书:
《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写,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写。《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文档为doc格式。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十七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第一课时: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3、不辩牛马: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东面而视:6、不见水端:
7、始旋其面目:8、始旋其面目:
9、望洋:10、以为莫己若:
11、少仲尼之闻:12、轻伯夷之义:
13、则殆矣:14、大方之家:
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三、概括内容:刚才大家朗读的这段文字是《庄子》中《秋水》原文节选部分,但仍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你认为概括内容,应该抓住哪些要素呢?(谁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
第一层:河伯见黄河。
(“秋水时至”---“为尽在己”)。
第二层:河伯见北海。
(“顺流而东行”---“大方之家”)。
1、“水”在变:黄河宽阔,“不辩牛马”;北海壮阔,“不见水端”。
2、河伯的认识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他踌躇满志,骄傲自满;河伯见北海,“望洋向若而叹曰”,虚心认错,甘拜下风。
3、河伯的神态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一“喜”写出了河伯得意洋洋的神态;“向若而叹”一“叹”写出了河伯羞愧佩服的神态。
点明:对比手法的运用。
1、这是一篇。
2、这篇文章好在。
3、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
教师示范:这是一篇写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
这篇文章好在通篇比喻,将深奥的哲理寄托在简单生动的故事中。
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个人的知识有限,知识的大小是相对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秋水》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着重学习的课文。它选自《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秋水》篇(课文仅选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就能体现这一特点。
《秋水》一文的学习,我一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本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简单得理解,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结合《秋水》的教学设计来说说这种教学思路的特点,以及运用到《秋水》课堂中的一点感受:
一、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课堂教学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板块。《秋水》的教学构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内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确寓意。
二、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由于每个板块都是一个半独立的“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文言文的学习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边分析边疏通,我执教《秋水》的设计是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深入学习,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内容是针对情节性很强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环节是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提炼出“见河---见海”;深入文本环节是更深入更进一步更细致地学习,引出对比的手法;明确寓意是学习寓言的必须环节,也是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确寓意之前让学生深入文本品词读句,也是想让明确寓意的环节能够水到渠成。
四、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有些板块是明确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做好了准备。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确寓意的环节。我在备课时思考,应该怎样将“明确寓意”这一个环节做好,于是设计为“三句话阅读法”,通过前两句话达到对前面学习的小结,后一句话引出寓意,三句话达到总结全文的目的,而且学生构思的角度很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板块”的存在容易协调教学节奏,体现教与学,快与慢,轻与重的展现。如《秋水》中,概括内容环节中,“应该抓哪些要素进行”,属于方法指导,即“教”,引出学生的学,概括内容、理清思路等环节进行较快,深入文本、明确寓意较慢也较重。
执教完《秋水》(第二课时)后,我发现,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学生深入文本,学生立足原文回答问题时,当学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学生在不断地读和不断地译中,加深对句子的印象,对于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背诵都大有好处。对于河伯对海神若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品味更深入细致一些。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十八
[导言]:选自《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虽短小,情节也简单,但是主人公河伯的形象丰满动人,惟妙惟肖。此外,全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好好体会感悟。在这个环节之前,我引导学生串讲了课文,学习了需要掌握的几个词语,练习运用了“望洋兴叹”和“见笑大方”这两个成语,分析了故事中何伯的人物形象,学生对课文十分熟悉,这就为下面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蕴含其中的哲理,获取生活的智慧,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一切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以下是引导学生感悟本文哲理启示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我谈一下整篇课文给我的启示。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人所能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懂得了很多,是非常渊博的,而应当时时刻刻做到谦虚。
[生]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比别人都伟大,那是很可怕的,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任何时候不能太骄傲,自我感觉不能太良好,狂妄自大只能让内行嘲笑。
[师]这几个同学都从文章整体得到了一定的启示,非常好,再有没有别的见解?
[生]我觉得文章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戒骄戒躁。
[师]还有吗?
[生]我读了第一句话有点想法。“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师]非常好!*同学非常善于挖掘语言深层的意义。谁再说说?
[生]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师]太好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生]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笑)我经常告诉大家要“学能致用”,*同学的分析就是典型的“学能致用”,大家要向他学习。(学生鼓掌)。
[生]我觉得何伯还算有自知之明,没有一直自我膨胀下去,很可爱。
[生]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
[生]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
[生]我觉得我们不能相信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师]此话怎讲?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课文里面说:“闻道百,以为莫若己着”,我之谓也。何伯原先只是听说有这种人,经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才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只听不行要多实践。
[师]大家觉得*同学说得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很好!还有吗?
[生]活到老,学到老!
(众人笑)。
[生]如果你是一个内行,不应当嘲笑不如自己的人,要帮助他们懂得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师]不错,这一点我可没有想到,看来人多了智慧也多,谁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好,同学们刚才说了很多很多,都非常有道理,给了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智慧,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交流到这里,以后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一定要及时记下来,和同学们讨论讨论。
[后记]《秋水》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是一节课下来却让学生得到了很多东西,很多是我在备课过程中都没有想到的,所以我和学生都感到很高兴。我觉得语文课一定要好好设计,做到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整的过程,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表达,这样才算回归了语文学习的本真,这样的课堂效果才是最好的。
作者邮箱: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十九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
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
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
三、诵读感知。
1、齐读课文。
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
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
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延伸。
1、归纳成语。
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二十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
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
三、诵读感知。
1.齐读课文。
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
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
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延伸。
1.归纳成语。
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秋水说课教案(模板21篇)篇二十一
《秋水》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二十二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吟味。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秋水》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百川灌河(2)东面而视。
(3)河伯始旋其面目(4)而轻伯夷之义者。
1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
1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2分)。
(1)灌:注入;汇入(2)面:面向;朝向;面朝。
(3)旋:旋转;掉转;转过脸。
(4)轻:认为……轻;认为……不值得看重;轻视。
12.6分(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或者: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认为天下壮美的奇观完全在自己这里)。
(2)“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或:“听到一点点道理就觉得谁也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13.2分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或者: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言之有理也可)。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