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制定还需反复斟酌和修改,以便适应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和调整。好的教学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一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二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三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多媒体。
一课时。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入新课: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3、课文:
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
1、背诵课文。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派的形成及特点。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四
3、读熟并背诵,课堂要默写检测。
1、上课前5分钟:所有同学拿出听默本,默写《渔家傲秋思》,并叫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要求字迹认真,书写工整。
2、老师巡查默写情况,了解每个同学完成背诵作业的程度,并对优秀学生及时提出表扬,默写完成的同学可以照着书本自行为自己批改,等待黑板上默写完成后,检查黑板上所展示的诗词是否有错,发现错误后自行上台用红色粉笔改出。
3、完成默写后,全班准确齐读一遍,注意正确字音和字形。
生:“渔家傲”是词牌名,规定词的形式,包括字数、句数和押韵,“秋思”是题目,揭示诗歌主要内容,点明这首诗是写秋天的思念的。
师:回答得非常全面,解读的很到位,可见老师平常讲课时他听得很认真,笔记做得很详细,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请不知道的同学将笔记记下来。
2、题目联系拓展:
生: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另类之作”的是唐代刘禹锡的《秋词》。
师:回答得非常漂亮,能够及时联想到我们所学过的诗词使知识融会贯通起来,那我们全体同学都能够背诵这两首诗吗?(学生背诵)。
3、作者介绍:
生:《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那我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回顾一下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生: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岳阳楼记》字逸飞,号文正,谥号“文正”传有《范文正公集》于世。
师:非常清晰准确,对于古代作者,我们需要记住朝代,文学史地位,代表作及字号。
4、诗歌大意理解。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生读后)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将诗歌翻译写在了书上,现在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及译文理解诗歌内容,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分钟后全班交流。
生:“衡阳雁去无留意”为什么“雁去无留意”?
师:有没有同学能帮助他呢?
生:意思是衡阳的大雁向南方飞去,没有一点逗留的意思,这说明边塞天气极其寒冷,大雁都不愿意多逗留一会。
师:回答得真棒,这里说明边塞的环境恶劣,气候极寒。
生:“浊酒一杯家万里”中的“浊”我觉得可以改为“斟酌”的“酌”,因为,这个“酌”有“喝酒”的意思“小酌几杯”,在这里应该是“喝酒”
师:这个问题有新意,有没有同学能够解释一下?(无人举手)我们这位同学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他的`问题将同学们都问住了,那么老师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大家来听听看是否认可?古代的“浊酒”就是米酒,用米发酵做成的酒,也就是现在我们喝的醪糟,醪糟大家都见过,比较浑浊,所以形象的称之为“浊酒”最主要的是浊酒是老百姓们都能喝得起的酒,是最常见和普通的酒,在这里戍守边塞的。都是平民百姓,远离家乡在外征战,所以喝“浊酒”来聊以慰籍思乡之情。
生:“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个典故中的主人公是谁?
师:有没有那位同学可以博古通今的?
生: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窦宪,他率领部下抗击匈奴,追至燕然,在一块大石上记功而返。用来比喻建功立业。
师:此处应该给他响起掌声(生鼓掌),他的知识面很广,可见平时是个爱看书的孩子。
生:“羌管悠悠霜满地”怎么理解?
师:这一句谁能够帮他解释?
生:“羌管”是边塞特有的乐器,“悠悠”是指声音凄凉,“霜满地”是说秋天地上有霜。
师:解释得很详尽精确,我觉得这里的“霜”除了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之外,是不是还暗含了月光如霜一般洒满边关呢,所以后文有“人不寐”大家认同吗?(生点头)。
生:“将军白发征夫泪”怎么翻译更合适呢?
师:这个问题暗含了此句中的一个修辞,哪位同学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下呢?
生:这句用了互文修辞,应翻译为将士们都已生出了白发,留下了思乡的眼泪。
师:真棒,翻译得很准确,那么生出了白发说明了什么,这“泪”缘何而起又为谁而落呢?
生:白发说明战争时间之长,说明他们想家却不能回而发愁,愁白了头。
师:说得真好,这白发因战争持续时间久而生,古诗中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见战事持续时间长,为有家不能回而发愁,也为何时能打败敌军,怎样击退敌人而愁,更为不知何时才能归家而愁!
生:眼泪因思念家乡而起为自己而流。
师:如果没有战争,会不会有离别,会不会有思念,所以这眼泪因战争而起,为国为家为己而流!
师总结:在大家的共同配合下这首词的大意我们梳理完了,下面我就这首诗提一些问题,检测一下大家是否已经全部理解。
5、诗文分析:
师:这首词中有一个字总体概括了作者所见边塞景物的特点,是哪个字?
生:“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
师:这“异”和中原相比得出的,那么这“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表现在“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早早就南飞了,说明天气很冷,入冬很快。
师:有没有相关的诗句可以佐证呢?我们学过的一首描写边塞雪景的诗歌。
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这“异”还表现在“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塞特有的声音,有风吼,马嘶,号角,战鼓等等形成特有的边声。
师:说的真好。“异”在“边声”
生:“异”还表现在“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是一座古城,而且城门早早的就关闭了。
师:城门关的早说明什么?是天黑的早吗?
生: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生:写边塞的景。
师:这景有何特点?
生:渲染荒凉凄清,萧瑟的气氛。
师:说得真好,那词的下片主要写什么?、
生:抒情,抒发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师:仅仅只有思乡吗?想家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生:战争还没有结束,没办法回家。
师:这种为了国家舍弃小家,有家不能回中又包含什么情感呢?
生:爱国之情和无奈之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棒,这首诗就是作者借描写边塞不同于中原的景物描写来抒发将士们舍家卫国思乡却不得归的无奈之情。这首诗就在我们的大家的努力下解读完了。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五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六
(一)、导入新课: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3、课文小结:
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七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
采用品味、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一、交流导入,理解课题。
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
2、温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
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
3、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
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
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用朗诵表达出来。
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
1、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朗读第一句中的景物。
(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暗淡、萧瑟、冷清)。
(特别注意:孤、落、残、轻、老、寒六个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鸦”这些景物容易让我们产生哪些情感?为什么?)。
(3)请同学们把这种凄凉、冷清、孤寂的情感读出来,声音要轻、缓。
(4)引入一组写秋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悲秋”。
3、朗读最后两句的景物。
(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物又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秋天?(灿烂的、明朗的、绚丽的、美好的、恬淡的)。
(2)用读展示出最后两句一个多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3)第二句选择“青山??黄花”写来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青山绿水:充满生机;白草红叶黄花:色彩艳丽、多变。这些景物不仅美丽,而且象征着生命鲜活明亮。表达作者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
4、此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
5、两者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一点飞鸿影下。”
(1)鸿雁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充满活力)。
(2)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
6、小结,引读。
(1)小结: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构成,前二句呈现出一片萧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图,鲜明活跃起来。最后,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结束,增添了五彩缤纷的亮丽色泽。
四、研读悟意,体察诗蕴。
作者将秋日傍晚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还要考虑到作者写这首散曲时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这个因素。(渗透“了解背景,知人论诗”的学习诗词方法)。
(1)学生阅读白朴的生平资料。
(2)本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
五、诵读顿悟,表达诗情。
朗读全曲,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情感。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渗透吟诵的技法“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读出诗文的声韵之美。
六、拓读积累,赏析延情。
(一)总结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反复朗读,了解诗意;品味语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体会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二)出示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对比阅读。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八
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一课时。
一、导入课堂(5分钟)。
1、引入新课:今天一起学习《天净沙·秋思》。请先听一段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2、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3、“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二、自主学习(15分钟)。
1、初读准确朗读这首小令。学生自由朗读。
2、放录音学生听读,指导学生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再读。
指导: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学生大声朗读。老师巡视纠正点拨。
4、三读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感受它的意境美。
(1)引导: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组内交流,老师鼓励展示。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老师小结: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三、合作探究(12分钟)。
指导: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
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学生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四、当堂达标(8分钟)。
1、准确朗读本曲。
2、准确默写本曲。
指导:学生先独立默完,之后互批,老师统计过关情况。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教这首小令,我本着“短文长教”的原则,先让学生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情感,与选取的秋景中感受令中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与无奈,然后让他们改写成习作,通过朗读重点训练学生“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仔细分析全文,可以把它分为两幅:第一幅画是由作者精心选取的九个名词、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的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再读下去,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袅起的炊烟的农家小院。这一切,怎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呢。在这里,作者以乐景写哀情,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那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抒写了作者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情感: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古人说“悲落叶于劲秋”,在深秋的风中,马致远将各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达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郊日暮羁旅图,让今天的我们读来依然唏嘘不已。
也许是初一的孩子涉世未深,学生的当堂改写的小习作不能很好地体现令中那种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与无奈,但在习作的路上,他们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今后教学的道路上,我会继续引导他们体会这种写作方法。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色。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读准字音。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读。
3、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
4、齐读。
(三)了解诗意。
1、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释,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师交流。
2、学生汇报。
(一)探究“见”
2、诗句过渡:“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3、秋风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归来了,他还看到了什么人呢?
4、创境悟情:
(1)秋风习习,诗人看见的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诗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出示三组诗句)。
(2)自由品读,想像画面。
(3)读中感悟悲伤。
在洛阳城里,在这瑟瑟的秋风中,红柑树,白藕花,杨柳见不到的..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在秋风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
在秋风中,他家人的欢声笑语,乡亲们的把酒言欢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
(4)再读诗句悟情。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二)探究“意万重”
2、解释“意”。
3、透过资料,走进张籍的心。
4、情境创设,朗读中探究“意万重”。
张籍,你一人孤独在外,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倾诉,此时他乡遇故人,把你想说的一一向我道来吧!(三个学生)。
5、小练笔:写给家人的家书。
虽然”意万重”,但思乡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走近诗人,只见在昏暗的灯前,纸铺开了,在那秋风轻轻呼唤声中,在那行人阵阵催促声中,张籍,拿起笔,把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快快写下来吧!
(三)探究“又开封”
1、换位思考:写好的信为什么封了又开,开了又封呢?
2、读中感悟其说不尽。
(四)回归全诗,整体朗读。
1、自由探究:看似寻常最奇崛”。那这首诗的寻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处?
2、小结写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为见秋风所以意万重,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
1、出孟郊《归信吟》。与秋思交叉朗读。
2、再读诗句,品味孤独。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十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品味赏析体悟。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二、新课。
(一)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范仲淹,背诵并默写本词。
2、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3、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整体感知:
1、渔家傲,词牌名,属小令,分上下阕。本词是一首边塞词。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细读品味:
1、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1)、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2)、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3)、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的景物的描写和作者情怀的抒写,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渔家傲。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忧国,孤独愁苦。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十二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1课时。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
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静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
古道西风瘦马。
瘦马古道行走增加孤独悲凉之感;西风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倍添回乡无望之感伤。
10.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浓烈的思乡之情。
11.深情的诵读最后两句。
12.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诗文,要求,读出每一个词的重音。
请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处理重音。
13.老师总结:
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1.对比阅读白朴《天净沙秋》
相同点:同为昏,同有鸦,同取老树村落
不同点:马诗暗淡,凄凉白诗色彩绚烂清新
2.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一致?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也曾想要积极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赏识,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秋思》。
白朴简介: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总结:景随情生,情随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化读,绘秋景
1.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诗人的眼中,却这般不同。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个萧瑟的深秋夕照图勾勒出来吧。(100字左右)
2.选取10种意象来表达你的忧伤(喜悦)心情,按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参考场景:在操场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乡间小路上,公园里。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十三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三、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十四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样讲?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
欲作书。
意万重。
恐不尽。
又开封。
(评价分析)。
诗歌是讲求意境的,而古诗更有语言高度精炼概括的特点,思维跳跃,因此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十分大。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境,透过设身处地想象来体味诗人的情感。如首句“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不可见的,那么作者见到的是什么?引导想象诗外之境,从而感悟到正是萧瑟的秋景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本课教学设计比较完整,教学效果就应比较活跃。如果在教学中能真正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思考的用心性,多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的话,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的。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十五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么讲?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十六
(一)、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呢?齐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明月何时照我还?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今天要们要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作为第一次接触元代作品,我们首先来了解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我们今天学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秋思”,秋天里的思念。
(二)、学习这首小令
(1)学生朗读。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全班齐读)
(2)指导学生朗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指出典型地方再朗读一遍。
(5)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分析从词语中读出的情感。强调“小桥流水人家”里面的景是温馨、恬静的,与其它的景成对比,以乐静衬哀情。
(6)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2分钟,把刚才分析的画面用优美的话语描绘出来,请小组代表发言。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不远处有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农家小屋,那里有几户安居乐业的人家;在寂寞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游子,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7)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板书:景悲凉气氛)“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想想这幅画面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明确: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板书:情游子之悲)
(8)“断肠人”究竟是谁?了解作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杂剧作家、散曲家。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冷,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问题:读出哪些新的体会?提示:怀才不遇,长期漂泊的无奈,思念家乡,官场失落。拓展:可以用来劝慰作者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介绍作者成就:“元曲四大家”之一,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其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1、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写作手法好在哪里?
(三)、赏析写作手法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简约与深蕴相依,《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用词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均带有鲜明的个性,又是本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中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静景与动景相映,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人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3)寄情于物,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 “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四)、拓展(动手练一练)
1、哪些诗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诗句最能扣动你的心弦?给令你心动的诗句写上一点批注。请同学们展示。(示例“断肠人在天涯”——怎一个愁字了得?)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十七
1、初步了解范仲淹,背诵并默写本词。
2、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3、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目标1。
目标2。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整体感知:
1、渔家傲,词牌名,属小令,分上下阕。本词是一首边塞词。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细读品味:
1、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1)、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2)、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2)、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3)、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的景物的描写和作者情怀的抒写,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六、板书设计:
渔家傲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忧国,孤独愁苦。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热门18篇)篇十八
内容来源: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时:1。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兆迪。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3.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也是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第一首小令。该诗以简单的话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最为闻名,这首诗通过写景,表现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情与思乡之情。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和写作特点;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体现诗人抒发感情的诗句。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课堂注重读中理解,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诗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体会诗词的写作特点,能总结出诗词的类型和作用,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是丰收的,是浪漫的,还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们知道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游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和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游子有家归不得的悲苦与凄凉。寒风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完整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后两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气氛的作用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之人内心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一幅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九个形象,九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明对照。
(四)熟读成诵。
这首小令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全曲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