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紧密结合课程教材的特点和要求,保证教学流程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希望以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一
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涉及了两个方面:一是微生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二是发酵技术。一开始我认为复习课可以容量大,把二者都制定在了目标里,可是预估了时间后发现40分钟内完不成,于是又把发酵技术相关内容给删去,才能刚好用一节课完成目标。
重难点是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的。学生在学完新知后,会将相似的知识点混淆,所以基于这样的学情我把复习课的难点确定为“1、病毒、细菌、真菌繁殖方式与休眠体的区别和识记。2、从名称上大致判断出某菌是细菌还是真菌。(如苏云金杆菌、甲烷菌、根瘤菌、毛霉菌等。)”
为了活跃复习课的气氛,一开始我引入了竞争机制,将全班分为红队蓝队两组,红队答题时蓝队注意听漏洞,若红队答对了得5分,若有遗漏,蓝队补充了则蓝队翻倍得10分,两对轮流进行。
在三班和四班磨课时发现,这样的竞争确实能让课堂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学生把注意力过多放在得分上,该不该给分、给多少分、该哪对答题等等,这些环节耗费了一些师生的精力和时间,使得知识点的线索串联得不是很顺畅,所以我权衡利弊后,在七班上课时决定不用这样的竞争机制,只在最后完成“微生物与人类关系”时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其它环节只需同桌互动就可以。这样改进之后学习效果好了很多。
一开始出于让学生梳理比较的初心,我将比较的表格大框架设计好打印在学案上,学生需要自己调动所学完成表格内容。在磨课中发现,由于表格填空内容较多,学生一方面不知道某些空该往哪方面去写,另一方面不知道写多少,是详细写还是简单写,导致表格自学部分进度很慢。另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课本上找出各种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例子,比较多比较琐碎,学生翻书也耗费很多时间,所以这部分也效率不高。
发现问题后我对教案重新进行了整改,一方面把表格内容填空部分不再留大量空白,而是在表格里设计挖空,学生只需完成表格中的某些挖空词语即可,这样的改进既给学生的答题设定了方向,也减少了学生的书写量,省时高效。另一方面我自己把课本上有关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都梳理出来编上序号放在学案里,让学生根据分类将对应的序号填进表格即可,这样既省了学生翻书的时间,又省了书写名称的时间,一举两得。
课不磨不成器,教学都讲究预设和生成,我在设计时觉得没问题的内容和环节,到了真正上课时就暴露出很多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和不足。这也说明了我的教学经验依然不足,仍需要多进行这样的设计和磨课、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二
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水循环主要环节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步:观其“形”
通过图片和视频《水的故事》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结合屏幕展示地图学习地球水体的形态及组成。
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水体总量的0.0007%(十万分之七)。
承转: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第二步:察其“动”
水滴旅行记。
我们是小水滴,住在大海里.一天,太阳放射出万道金光,照的我们浑身暖烘烘的.不一会儿,我们的身体变轻了,慢慢的离开了大海,向空中飞去.飞呀飞呀,我们觉的有点冷了.我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紧紧的抱在一起.一会儿,都变成了一颗颗很细很细的小水滴.风带着我们在空中飘来飘去,人们把我们大伙叫做白云.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沉,越飞越累,都有点飞不动了.过了好一会,我们想到大地上玩玩,刮起风来.这时,我们里面有些大胖子,冷的缩成一团,还来不及和我们告别就落下去了.有的落到了山上变成了冰雪,有的落到江河又回大海,有的落到了田野滋润着禾苗,有的钻入泥土隐藏在地下玩起来捉迷藏。最后,我们大伙排着队又流进了大海。
【动动小手】活动一:结合水滴旅行记,请同学自己动手绘制一个简单的水滴旅行图。
讲解: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主要的补给。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
思考1:对比大屏幕给的流量图看看我国三条河流流量的差异?
材料1:入汛以来,从南到北,长沙、南昌、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北京等多个城市在强降雨中,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严重内涝,造成交通阻塞、财务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材料2:德国造下水道让青岛成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鲁海的童年记忆中,德国排水系统主干道甚至宽阔得“可以跑解放牌汽车”;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龙应台在一篇写城市的散文中说:“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如果你撑伞出去溜达了一阵,发现裤脚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是个发达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漂到了街头,小孩子在十字路口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高楼、马路、广场是城市的客厅,那么地下排水系统就是城市的卫生间,一个家庭的卫生间若排水不畅比客厅杂乱一点更堵心。
※【合作探究一】:结合上述材料探究:
(1)试分析上述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
(2)如何解决我国的城市内涝,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思考2: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那些环节呢。
资料:-------------海绵城市。
12月,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对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方面有一定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控水,需要的时候又能够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12月31日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7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和管理办法》。同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文发布了第一批海绵城市的试点名单,给予大额中央财政补贴。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提出到,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水循环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动动小手】活动二:结合水循环知识描述四大圈层之间的联系!(找学生到黑板上画)。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承转:水是如何动起来的呢?能量来源于哪里呢?
第三步:辩其“意”
※【合作探究二】: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探究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并分析其意义?(讨论找学生分析)。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在水循环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给水循环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促进水循环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课后习题。
(o海南卷)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径流。
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a.基本不变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d.在冰期相对较低。
课后探究。
探究课题:调查家乡的一条河流?
(4)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
注意事项:?
(1)调查之前,集思广益,列出一张调查访问的清单或表格。?
(2)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生物圈。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生物圈,危害了我们人类。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四
教师在本课的巧妙设问,如: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命呢?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人口过多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觉得可行吗?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同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不是教材的传声筒,也不是教材的照相机,而是课堂生命活动的生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及其动态发展的驾驭不仅仅是形式,更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体现。如:课堂中引入地球仪和让学生收集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和特点这方面的资料。是考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内容在教材外,知识在教材中。
本课教师以适应学生身心的特点为前提在与作者情感共鸣中再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教学前,我深挖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明确了地球生物圈的确是人类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境,进而给学生以自然的感受,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得到有效的发展。如:“生物圈2号”的知识,点燃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时间控制合理些等。以后要在教学中多注意。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五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糖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养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糖类的组成元素、分类、分布及功能。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糖类的种类及作用。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第一个要求是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属理解层次,并与以后要学习的细胞代谢内容联系密切,所以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多糖的种类及作用;。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这都为学习本节的重点知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难点的教学。而且此年龄段的学生对探究细胞奥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中。
2)直观教学法: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
2、学法:
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先复习上节关于核酸的知识并便于和新授内容衔接。以问题探讨提供的情景和讨论题引入糖的学习。
环节二:细胞中的糖类:
为本节重点内容,分三步突破:
1、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糖的组成元素、分类及分布,对于难点多糖的种类,采用实例介绍的方式,使学生有直观认识。
2、完成糖的分类、分布表格进一步深入认识糖的分类及分布;在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中学生会认识到各多糖结构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过糖应用,体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糖的认识更有立体感。通过实例,学生对多糖中淀粉和糖原的储存功能及各糖之间的转化有了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课本课后练习题,使对本节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五、说板书设计。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最后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老师和各位同学。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六
1.说出生态平衡的概念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2.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运用生态平衡的观点分析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动物与其他生物以及人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1.动物群体数量的消长对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动物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制作ppt。
(一)导入
教师展示“颐和园的观鸟活动”的图片。现在观鸟活动在全国各地盛行,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参加,其中有很多中小学生。那么,我们为什么喜欢参加这类活动呢?学生讨论发言:观鸟能增长知识,培养爱鸟护鸟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
(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1.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一个情境话题,结合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展示结论。
资料3 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并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蚂蚁“侵食”金合欢,这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下表是用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
金合欢幼苗生长状况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10个月中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5月25日至6月16日06.2031.0
6月17日至8月3日6.210.231.072.9
(1)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2)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
(3)你从上述资料中得到哪些启示?
2.师生共同总结: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而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当食物链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因捕杀或疾病等原因而大量下降的时候,往往其天敌的数量会随之下降,而被其捕食的生物数量会因天敌减少而繁殖增多,就会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如植食性动物数量过多会使植物数量大量减少,严重的时候甚至会破坏生态平衡。所以,保护动物就是要保障既不能随意消灭,也不能任其肆意繁殖,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管理,对害虫害兽要科学防治。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从小处入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三、教师总结。
生物圈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圈,使得生物圈无法恢复,那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地球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也是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好生物圈。
四、课后作业。
上完这节课后,你对环境问题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感想?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八
知识目标:
(1)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1)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
教学难点:
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三.教学理念。
倡导探究性学习:其中心是针对问题,重在“做”,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通过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模拟体验、社会调查等活动,积极主动去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以活动为主线,加强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注重知识的获取,同时强调能力的培养,更要求掌握的是探索结果、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研究自然规律方法、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九
知识目标。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难点: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的数量。
【问题导学】。
一、自主学习。
1、人口增长过快。
(1)随着人类的改善和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定为“世界人口日”。
2、环境问题严峻。
(1)酸雨的危害。
(i)酸雨:ph的雨水。
(ii)危害:对人、动植物和造成很大危害。
注:正常雨水的ph并不等于7,而是约为5.6,呈弱酸性。
(2)臭氧层遭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的能力,破坏臭氧层将导致投射到地球上的。
大量增加,危害人体健康。
(3)温室效应:大气中的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表面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升高。
二、合作探究。
模块1:人口增长过快。
1、请同学们分析教科书上的图13—1,从图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2、请同学们根据表13—1中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延伸此曲线,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即2050年的人口数量。
3、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
模块2:探究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1、实验原理分析。
由于大气中含有大量的co2,故正常雨水本身略带酸性,ph约为5.6,当雨水中的ph低于5.6时被称为酸雨。
2、提出问题:酸雨对植物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3、作出假设:
4、实验过程分析。
(1)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应如何设计?
提示:对照组为用ph为5.6的清水喷洒幼苗,实验组为用ph为4的“酸雨”喷洒幼苗。
(2)发芽率的计算。
为减少误差应取多组计算平均值。
(3)实验方案:
1、实验现象及分析。
2、除了酸雨,大家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现象吗?
【反馈检测】。
1、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危机b、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c、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生态平衡失调d、人口多是好事,改造环境的力量大。
2、近年来酸雨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究其原因,与下列哪项人类活动无关()。
a、汽车尾气的排放b、燃煤废气的排放。
c、开发沼气新能源d、垃圾焚烧。
3、下面情况可能与臭氧层破坏有关的是()。
a、森林被大量破坏b、大量使用化学燃料。
c、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d、大量使用农药。
4、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有“空中死神”之称的污染是()。
a、臭氧层破坏b、酸雨c、大气污染d、噪声污染。
5、溶液的ph小于7,那么该溶液就呈()。
a、酸性b、碱性c、中性d、不能确定。
6、酸雨形成的原因是()。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太多b、全球的降雨量过多。
c、工厂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过多d、森林火灾频繁。
7、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有()。
a、酸雨b、温室效应c、臭氧层破坏d、前三项都是。
8、温室效应是由于下列哪种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引起的()。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d、氟利昂。
9、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联接起来。
a.氟利昂等排放物a.酸雨。
b.砍伐森林b.土壤和水污染。
c.核污染c.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
d.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等d.臭氧层破坏。
e.大量使用农药e.土地沙漠化。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
(六)教师总结:
运用本节的知识,自我评估:
c、被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吃掉了d、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了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2).细菌对自然界的最重要影响是()。a.分解动植物遗体。
b.制造有机物c.杀死多余动植物。
梳理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收获了哪些知识,拓展了哪些思维。
独立思考认真完成。
生生检查互相批改。
(1)d(2)d(3)a提高归纳能力,纵贯整体的整合能力。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限时完成,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规范学生答题的良好习惯。
分层检测。
当堂达标。
(10分钟)a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助学p96的当堂达标1-----7题。
出示答案互批互改。
对出错多的题目精讲。
b类:独立完成助学p97的第8题。
独立完成助学p96的当堂达标内容。
核实答案,互相纠错。
目标达成进行堂清。
a类作业面向全体学生,课堂独立完成。
b类作业:有一定的难度。有挑战性,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一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二、课前准备。
2、提前准备用于课堂教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重点:
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五、教学难点:
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引入: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吗?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引起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原体是生物吗?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指出教材中p53图18-2中的第三个图是电镜下看到的冠状病毒。xx年春季在我国广东、北京及世界许多地区流行的非典型肺炎(sars),其病原体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世界卫生组织xx年4月确定)。此处可结合预防“非典”,稍做展开。
问题串:
问题1:什么是微生物?
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问题2:微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微生物种类繁多,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上至10000m的高空,深至11000m的海底,都有微生物存在。土壤里有微生物生活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动植物体表和体内的各种条件适宜微生物生活,也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科学家们在营养贫乏的岩石、矿山、荒漠都发现了微生物的踪迹。
问题3: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以及酵母菌、单细胞藻类等;少数微生物是多细胞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问题4:我们的身边是否有微生物?
〖学生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微生物个体微小,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会迅速繁殖和生长,并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落。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着微生物。
【问题】。
组内围绕“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的主题,进行充分讨论后提出一个进行探究的问题:。
【作出假设】。
我们组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假设是:。
【材料器具】。
根据我们组的实验假设,需要的实验材料是:;
需要的实验器具是:。
【方法步骤】。
我们组实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是:
【实验预期与结果】。
我们组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我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
我们组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的结论是:。
【思考】。
1.本组的实验结果与假设的预期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全班交流了各组得出的实验结论后,你对身边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二
这节课是苏科版八上第18章《生态系统的稳定》中的第二节,学生通过第一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课,已经建立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生物的生命活动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的概念,这节课,通过进一步分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碳-氧平衡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个重要概念,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主线十分清晰,围绕生物圈中“碳”-“氧”平衡如何维持?这一主题,我们设计了四个学生活动:
活动五“联系实际”,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五个活动能力训练梯度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针对生物现象,观察、设疑、分析实验、设计实验、实施方案,交流与表达,既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也养成了理性思维的习惯。与此同时,学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热心环境保护,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几处思考:
1、明晰设计思路:从时政话题引入课题:结合杭州“g20峰会”中关于“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话题,用磁性板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总结出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物质的燃烧都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并由此提出疑问:要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哪种生物的哪类活动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呢?由此引出课题,整节课都围绕这个问题开展科学探究,从实验分析到实验设计,最后回到《巴黎协定》的目标之一——本世纪下半叶要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我们该做些什么?力求设计首尾呼应,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在科学探究推进的过程中,修改过更为清晰的“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示意图”作为板书也逐渐完善,课题的板书也是同步渐进补充完整的。
2、修改实验设计:活动二“探究绿色植物是否能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设计过程,就是一个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实验小组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实验设计的可操作性较差,从容器、装置和植物的选择上都存在难度,而且实验效果不明显,很难观察。师生寻找了多种改良方法,均有欠缺,翻阅暑期徐州市生物教师集中培训材料发现,吴举宏老师专门对此进行过研究,为此又专门请教了吴老师,才完成了此次实验的修改,这种修改的好处是:选用水生植物替换陆生植物,生活环境的影响因素相对来说较易控制,变量控制更为严谨;另外,通过煮沸的方法将水中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逐出,确保增加的丁试管中没有二氧化碳存在作为对照,再向甲、乙、丙试管中煮沸过的水中吹气,也是为了让变量控制更为严谨。另外,这种改良,实验简单易操作,btb颜色的变化清晰可见。
在呈现手法上,因为这个实验需要2小时的日光照射,我们将学生课前实验拍摄了微视频,课上2位学生边播放视频变介绍实验过程,以“生”教“生”;4组实验,用丁试管演示无二氧化碳的btb颜色蓝色,便于学生对比,学生列表两两比较甲、乙、丙三组实验,寻找对照组,找到结论,思路清晰,结论清楚。为了让学生能清晰看到三组试管的btb试剂在光下的颜色变化过程,我们用相机定时照相功能10秒拍摄一张照片,再连续播放制作成视频,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被逐渐消耗,btb溶液渐变过程清晰可见,进一步改良了观察的效果。
3、强调动手实践:活动三“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什么气体?”教材要求学生制订探究计划即可,即使排水集气法牵扯到九年级化学知识,根据教材提示,学生也能顺利完成设计,并想到了不止一种的设计。本课则将活动变成了实际操作,提供实验器材,要求学生挑选合适的器材,设计并完成实验装置组装后,介绍设计思路。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活动二录制视频的时候,就发现学生因动手实践相对较少而出现的诸多问题,离开“纸上谈兵”,学生在活动中一次次尝试、失败、探讨、修正、再尝试,直至成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也还有一些遗憾之处,比如,教学的问题可以再放开一些,两个探究实验中,呈现实验现象,推论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也可以叫学生们尝试去推论实验可能的现象,分析原因,然后再呈现结果以验证,加强对学生思维力的深度培养。另外,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还有不规范的动作,还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关注和纠正,这些都有待继续思考和完善。
总之,本节课我们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亲身实践,充分体验,开拓思路,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富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生物学习能力,让生物课堂具有更饱满的生命力与活力。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三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在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生物圈与栖息地》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四
本节是微生物一章完结,系统分析了微生物在生物圈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节一时完成。教师从日常生活入手切入微生物对生活垃圾处理上面的重要作用,结合知识链内容完成总结归纳环节,对资料分析环节,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实际用环节中,如有条可去观察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过程,亦可以资料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在此基础之上,积极思考寻找更多的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不仅如此,更要鼓励学生打开思维,搜集更多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实例。教材是从最常见的生态系统(落叶)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后列举实例,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的危害,接着又讲述了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实例。这样编写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2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解作用。
3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第三个作用:与动植物共生。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激发同学创造情愫。
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寄生)。
3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以与动物共生。
教学难点。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可以与动物、植物共生。
教学用具。
挂图或者多媒体大屏幕。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讨论。
多媒体演示法、观察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断或相关挂图。
2学生准备:
(1)探究实验。
(2)搜集与细菌、真菌有关的信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
时安排。
时
教学过程。
[复习问答,导入新]。
教师:前一章,我们学习了细菌、真菌,那么从形态上讲,细菌和真菌的最大区别是……(学生接述:细菌没有细胞核,只有核区;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具有细胞完整结构)。我们学习过的细菌按形态分,可分为……(学生接述: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学过的真菌有……(学生接述:酵母菌、青霉、曲霉,还有蘑菇等食用菌)很好。
细菌和真菌虽然个体小,不像动植物那样惹人注目,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这节,让我们来共同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做实验和资料分析,探究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
教师:首先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细菌和真菌吗?
学生:通过讨论,下收集资料,日常生活经验等。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a)腐败的梨(或苹果)里有。
(b)在妈妈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见过。
根瘤菌里有。
(d)没见过。
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和细菌、真菌接触吗?好,先请同学们观看老师准备的多媒体。注意观察里所涉及到的细菌和真菌的生活现象。
随即播放多媒体(没条的可观察书上p123的图片)。
2设计实验演示。
一只完好的梨,用刀子给它划一个小口。画外音:“请过几天再观察。”梨缺口处大面积腐败了(是另外的一只梨,只是前几天划的口)。画外音:“如果继续放置,它会(慢语速且极具探索性)全部腐烂。”梨由部分腐烂到全部腐烂的动态过程(速度很快)。画外音:“这便是食物的腐败现象。梨为什么会腐败呢?其实是枯草杆菌把它分解的结果。”
“有些真菌和细菌还可以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同时画面显示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人手癣、体癣的大特写。
画外音:“但有些细菌和真菌能与动植物共生,它们相互依赖,一旦分开,彼此不能独立生活。如地衣。”画面显示地衣特写。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回忆,刚才多媒体里有哪些细菌、真菌的生活现象?
学生:(观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后可抢答)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枯草杆菌可将梨分解——梨的腐败同细菌有关。
(2)真菌可使小麦得小麦叶锈病,使水稻得水稻稻瘟病,可使人生癣——细菌和真菌可使动植物和人患病。
(3)地衣是真菌和细菌与动植物共生的结果。
教师:(鼓励评价学生)看来,同学们收集信息能力很强。
请同学们观察手中腐败的梨(或苹果),将其和完好的梨相比较。联想一下,除了梨和苹果,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些什么东西会腐败变质?试举例。
教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食物的腐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自然界里的物质循环更是循环不会停止。这其中,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充当了分解者的角色。
教师讲解。
菌类使梨和苹果腐败。
2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作为分解者,对于自然界中2等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细菌可以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有条教师请重新展示有关细菌和真菌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片断。
学生:积极收集信息,联想日常生活中感性认识,甚至可以展示自己的体癣。总之,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中的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
4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的共生现象,如地衣、根瘤菌。(教师请学生们经回忆回答)。
放映有关共生的片断和图片。
教师:给予肯定,激励评价,及时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大多数同学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学生:共生。(可叫中等学生回答)。
堂小结。
这节,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作用,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可营腐生、营寄生及营共生生活,它们对自然界有三大作用,分别是……(学生接述),可见,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五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8章第1节。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
1、微生物的种类;。
2、微生物的特点;。
3、微生物的生活。主要阐述微生物是生物圈中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由于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和繁殖速度极快,使其成为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
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
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
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
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实践,虽然有探究的。
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和重视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重点: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教学难点。
难点: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灌输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指导。
(1)。
学生前预习。
(2)。
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3)。
小组合作:上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4)。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
自主学习: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活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具准备。
提前准备堂教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图片和资料。
时安排。
一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主导活动。
学生的主体活动。
新导入。
观察。
思考。
微生物及其种类和分布。
提出问题:
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3.微生物的生活环境怎样?
阅读本有关部分内容,分析,归纳出三个问题的答案。
归纳: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根据细胞结构特点,分别介绍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微生物主要生活在土壤,动植物体体内或体表及一些恶劣环境,因此微生物分布极广。
倾听。
理解。
记忆。
探究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既然微生物分布广泛,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呢?看本3页活动内容。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就会在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和生长,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微生物菌落。少量的微生物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用肉眼观察到了。
我们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呢??请学生分组谈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探究我们身边的微生物”为主题充分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测。最后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提出最合理最可行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整个研究活动。
倾听。
思考。
2展示相关图片,重点介绍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对比绿色植物,简介充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最后简介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倾听。
思考。
归纳: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多。
微生物的繁殖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本6页第1自然段,由学生自行比较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速度。
自学阅读。
得出结论:
微生物繁殖速度。
极快。
总结。
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倾听。
知识迁移。
夏天,鱼的内脏埋在土壤里,一段时间后内脏不见了,什么原因?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第18章。
第一节。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微生物的种类。
细菌放线菌蓝藻。
等
霉菌蘑菇。
等
3.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腐生微生物:分解者、作用。
3.自养:生产者。
4.固氮作用。
四.微生物繁殖特点:繁殖速度极快。
作业:1导学园地。
2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活动。
教学反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结合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六
学习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
2、在和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形成新的和,
3、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些汁液主要是从茎的部分渗出来的。
4、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作用散失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认识叶片的基本结构。
1、自学教材第113页学习徒手切片的制法。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结合《叶片结构示意图》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深吗?为什么?”
3、拓展反思,讨论交流:如何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
学习任务二:描述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
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
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
思考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讨论总结: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拓展延伸:“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生物圈。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生物圈,危害了我们人类。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八
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圈有哪些价值。
2、明确人类应怎样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
自学内容。
1举出几种生活用品来自哪里?看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
2总结一下生物圈有哪些价值?
二人类对生物圈中资源的合理利用:
1、自然资源根据是否再生,分为哪两种?各举3例。
2、怎样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你存在哪些疑问?
视野拓展:
1、面对全球的能源危机,我们应该怎么办?
2、乱砍乱伐树木,会造成哪些危害?
达标检测。
1、下列哪项不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a使水土流失,土地质量下降b森林资源匮乏,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c环境污染d恐龙的灭绝。
2、目前世界上干扰生态环境最严重的是:
鼠害台风地震人类。
3、维护生物圈稳定的根本产生措施是:
a减少环境污染b保护、恢复、扩大森林资源。
c控制人口增长d拟订环保守则。
4、下列哪一项不是森林的作用?
a减弱噪音,防止火山喷发b涵养水源,增加降水量。
c保持水土,防风固沙d制造氧气,净化空气。
5、近年来,长江水的含沙量逐年增加,水质变浑着,其原因是:
a河道不流畅b雨量过大。
c上游过度开发,植被严重破坏d沿江围湖造田。
6、大面积植树造林,对改善气候有什么好处?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九
一.给学生机会,自己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究。血液的循环途径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关于动物的知识中已经接触过,而且可以提示学生,人类的血液循环途经和鸟类及哺乳类动物是类似的,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应该能够自己寻找出物质运输的途径,所以,课前给每位学生制作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通过他们自己讨论,绘出循环的路线,增强学生的合作,并且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有差异,因此允许他们结组讨论,取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点的机会,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小组的讨论,每个组都能总结自己的成果,第二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尽量多的给他们机会,并且在同学展示的过程中,允许其他组的同学提出疑问,本组成员可以参与解答,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知识的讨论中,中学生都有自我的表现欲,为了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他们就会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到一节课中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减少部分学生一统天下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三.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不公平的评价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隔阂、冷漠、消极甚至对抗的情绪。有时,还会引起班里的其他同学冷落、孤立被评价的学生,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伤害。所以,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秀学生,不冷落后进生。而且,更应对后进生施以关爱,善于发现、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对每位学生给出一个激励性的评价,同时让去他学生作评价,是学生的评价不局限于老师对她的评价,而且体现同学之间互相认同的意识,让学生感到成就感,使评价是开放性的。另外鼓励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方法,可以自己评价自己的成果、作品等,使其他同学能够理解你的创意,争取同学良好的评价,这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适当的时机,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建立同学、老师、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做到评价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突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同时把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能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生物圈教学教案(通用20篇)篇二十
明确人类怎样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
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整理能力。
引导学生自学。
设计相关的题目。
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二、指导学习。
(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
1、举出几种生活用品来自哪里?与生物圈有什么联系?
(二)、人类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
1、自然资源根据是否再生如何分?试举例。
2、怎样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小结。
内容见课本。
四、拓展延伸。
1、面对全球的能源危机,我们应如何做?
2、乱砍乱伐带来哪些危害?
3、找找身边破坏资源的现象。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考虑属于自学范畴,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所用的时间稍长,同时延伸的内容有些片面,作业尽量设计成填空、选择题。让学生更明确答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