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材料,制定具体的教学步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一
1.过程与方法: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构造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里学生学利用书记及其它信息源获取信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知识与技能: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对潜望镜内部构造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一)课前预习。
我们生活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潜望镜?你猜想它是什么原理造成的?
二)实验(观察)探究。
1.玩一玩我们的潜望镜,认真观察他是什么原理?
2.我想它的原理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课本上画下来)。
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
三)实验活动展示质疑(一个组一名发言人进行展示,同伴进行补充。其他组可以提问质疑)。
将自己画的示意图展示给全班的同学,向全班讲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四)制作活动用纸盒制作一个潜望镜。
1.介绍制作工具:订书机,胶带,镜片(2),纸盒。
2.介绍制作方法:
还有什么制作方法呢?同学们讲你的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3.学生开始分别进行制作。
4.玩一玩,我们的潜望镜。
五)检测(5分钟)。
1.制作一架潜望镜最少需要()块镜片。
a.3b.2c.4。
2.某同学想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他需要()面镜子。
a.1b.3c.2。
3.说一说潜望镜里的镜片是()。
a.平面镜b.凹面镜d.凸面镜。
4.潜望镜是利用的什么原理制成的。
5.试着画出潜望镜的剖面图,注意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六)拓展:
设计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
板书设计。
6.潜望镜的秘密。
平面镜的反射原理。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二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参与辩论活动,能写出一篇辩论稿。
2、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
3、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
4、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向科学家学习。
2、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
3、以中立的客观立场倾听和记录正反两方的意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能够在辩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故事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故事资料,等会请各小组阅读资料上的故事,并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公众为什么认为电话是贝尔而不是梅乌奇发明的?
(2)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里出现的那样的局面?
2、学生阅读故事并讨论。
4、教师简单小结,板书课题(交流)。
二、明确交流的概念和交流的意义。
1、讨论:你们认为什么是交流?在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进行交流?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小结:交流就是让其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任何一种形式。在科学探究中要及时让公众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过程与方法。
三、研究交流的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所知道的交流方式列出来,越多越好。
3、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自己所了解的交流方式。
4、感受口头交流的方式。
(1)让学生描述甲虫的特征,然后请同学识别所描述的甲虫。
(2)让学生讨论一个话题,了解讨论的要点。
5、了解书面交流的方式。
(2)海报:使用海报的形式要注意什么?
(3)图画:运用图画形式交流,有什么特点?
6、师生共同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在生活中要想交流,可以采取很多的方法。概括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如描述、讨论、电话、辩论等;另一类是用书面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的,如图表、海报、图画、书信、照片、模型等方法。
四、讨论使用各种交流方式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各种交流方式时要注意什么呢?
五、讨论:如何选择交流的方式?
六、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如何选择交流方式?
二、辩论会:
1、按观点分组。
2、小组讨论,磨合论据。
3、辩论。
4、教师点评。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三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四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五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3、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4、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5、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第二课时。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板书设计:
4蘑菇。
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作业设计:
填空:
1、蘑菇是()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也不属于()的另一类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等。
4、细菌对人有()两方面的作用。
简答:
请介绍3—5种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颜色、形状等。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七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讲:田野里有很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価。(课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让学生讨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
四、练习:
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是消费者。
2.请你写岀其他食物链: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八
1.通过给小兔子喂食物,观察了解小兔子的食性。
2.学习照顾、爱护小兔子。
活动准备。
1.在饲养角饲养几只小兔子。各种食物的卡片,兔子卡片。小兔子喜欢吃什么的墙饰背景。
活动过程。
形式:集体/小组。
1。创设情境:小兔子饿了,需要小朋友给小兔子准备食物。
2。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选择相应的实物卡片贴在墙饰上“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部分。
3。带小朋友到食堂为小兔子找食物,喂养兔子,观察小兔子吃吗?并根据观察结果,将相应的食物卡片布置在墙饰上“小兔子喜欢吃”或“小兔子不喜欢吃”部分。
4。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每天带食物来喂小兔子,观察小兔子的食性,并做记录和相互交流。
活动评价。
1.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能够持续喂养和观察小兔子。
2.能够了解兔子的食性,并乐于与教师、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活动和发现。
3活动建议:
4.请家长注意引导、提醒、鼓励幼儿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5.将礼貌宝宝的图片张贴在图书区中,引导幼儿经常观察和讲述,以丰富幼儿的表达能力,养成礼貌行为。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九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3.是充足的氧气。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十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
难点:判断哪些物品属于机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星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培养记录、分析资料并对科学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证据。
3、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猎户座的具体位置及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星座变化是有规律的。
拓展性目标:
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星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星记录表、搜集有关星空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
有关四季星空的音像资料、图片。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谈话引出问题:四季星空中闪烁的星星有没有变化?
活动一:
1、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谈谈自己观察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2、引导学生将北斗七星的样子画下来。
要求: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用方向标进行标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自由组合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整理。
3、观察结果进行初步整理。
4、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从东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内”和“从东到春”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交流、表达。形式可以多样。
活动二:
2、引导学生汇报实际情况。
3、问题:你有兴趣研究一下别的星星吗?让我们选定新目标进行探索好吗?
请同学们预测:从春天到夏天,北斗七星会发生什么变化?春季其他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将预测的结果画出来。
展示学生画的预测图案。
自由活动:
1、让学生进行寻找北极星的活动。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2、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十二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的繁殖方式分胎生和卵生;
2、能够分辨何为胎生何为卵生。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比较、观察、判断的方法归纳对动物的繁殖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在科学探究中以事实为依据,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归纳动物的繁殖方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够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繁殖方式进行了解辨别。
懂得胎生和卵生。
懂得胎生和卵生。
演示法、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引入
2分钟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蚕的一生,你们还记得蚕宝宝是怎么来的吗?对,最开始的时候,蚕宝宝还是一颗颗的小球,我们称之为卵,世界上的动物多种多样,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和蚕相似,哪些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动物的繁殖。
板书:动物的繁殖
1.进行情景引入; 2.提问并引导;3.板书
1.回顾蚕的有关知识;2.回答问题。
1.引入本节课主题;2.吸引学生注意力。
探索
5分钟
想一想我们见过的动物,说一说哪些和蚕一样是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的`呢?
我们常吃的鸡蛋就是鸡的卵,与此相同的还有鸭和鹅,还有凶猛的的大鳄鱼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
像蚕和鸡这样的,产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一般都是卵生动物。
板书:卵生: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比如昆虫、鱼类、鸟类。
产卵繁殖的叫卵生,那么你们还知道其他的动物繁殖方式吗?对,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动物繁殖方式,比如猫和狗,这种方式就是直接生下胎儿,就连体型庞大的大象也是通过这种方式繁殖后代的,这种方式我们称为胎生。
板书:胎生: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以哺乳方法喂养。
引导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并且思考举例。
1.联系生活实际达到教学目标;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后总结
1分钟
今天学习了动物的繁殖方式分为卵生和胎生,你们能分辨动物的繁殖方式了吗?我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你最喜欢的动物是卵生和胎生,再说一说你是如何辨别的呢?再请一位同学说另一种动物的繁殖方式。
邀请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
回答问题并总结。
巩固知识点。
动物的繁殖
卵生::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
比如昆虫、鱼类、鸟类。
胎生: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
比如猫、狗等,以哺乳方法喂养。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十三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十四
(一)过程与方法:
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做太阳钟。
(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十五
(教材p61~62)。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水的蒸发和凝结。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会发生形态变化。
2.知道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中有吸热与放热现象。
3.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
2.能够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3.能够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
4.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发现新的问题,对物态变化有探究兴趣。
2.尊重探究的证据,提出正确的观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形成判断。
3.在进行多人合作探究时,能够有效沟通交流。
4.养成在探究中、数据中、实践中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的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气温变化影响了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生存。
2.关注人类一些行为会使地球变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铁架台、温度计、温度计夹子、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聚焦。
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水珠。)。
2.揭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水的`蒸发和凝结。(板书:水的蒸发和凝结)。
【设计意图】用图片呈现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忆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了解学生对水形态变化的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探索环节。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
1.提问:你们还观察到生活中的哪些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现象?(预设:拖完地不久后,地板上残留的水就干了;湿手放在烘干机下,手上的水很快就干了;从冰箱中拿出的冷饮,在空气中放一会儿,瓶壁上会出现水珠;……)。
2.追问:水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蒸发快?(预设:温度比较高的时候;有风的时候。)水蒸气一般在什么时候凝结?(预设:温度降低的时候;遇到冷的物体的时候。)。
3.过渡:你们认为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与什么有关?(预设:温度。)大家都认为温度与水的蒸发以及水蒸气的凝结有关,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探索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1.提问:你们认为水蒸发快慢与温度有着怎样的关系?(预设:水温越高,水蒸发越快。)如何比较水蒸发的快慢呢?(预设:取相同质量的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称量剩余水的质量,剩余水的质量越小,说明蒸发得越快。)。
2.交流:请大家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水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从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讨论。)。
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探索三: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过渡:探究了水的蒸发现象,接下来,我们将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讲解:向冰块中加入食盐,可以加快冰块的熔化,加速降温,使烧杯内外的温度相差越来越大,因而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越来越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推测原因—设计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并通过观察和测量,使学生深刻感受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云、雾、霜、雪、露等图片。)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这些现象大家都有亲眼见过吗?(预设:大部分见过;没见过霜;……)。
2.布置任务:这些现象都是水在自然界发生三态变化而产生的,但它们具体是怎样形成的?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吗?请大家课后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进行课后拓展,使学生对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上一课中,学生观察到水加热到100。
℃时会沸腾,形态由液体转变为水蒸气。可是在生活中,温度没有达到100。
℃的水也能转变成水蒸气,还能看到水蒸气凝结成水。因此,本课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产生思考。然后通过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观察水凝结的现象,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专业16篇)篇十六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2、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一猜,导入新课
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2、学生思考后汇报:月亮。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板书)
二、学习新课
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 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 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 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三、布置作业
观察月亮,并画下月相。
第二课时
一、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 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 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 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 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二、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板书设计:
看月亮
月亮是平躺着落下的
月亮落下的速度很快
月亮在一天天变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