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对教学工作进行有序规划和布置的重要文书,它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一
教师让学生将“温柔华美、抒情韵味”(郑愁予的诗歌风格)几个字写下来。
(一)ppt展示生字词的音、义,学生集体朗读。
(二)展示“洗礼”的几种意思,学生做笔记——(特别的积累)。
(一)ppt展示学习任务:文意理解、文段品析。
(二)文意理解:
读:温声细语、以声传情。
1、师要求学生朗读:提示:把握朗读基调:温声细语。
2、学生各自朗读。
写:描述雨的形象方法:以诗写诗。
1、师出示例子:
我来了,走得很轻。
温声细语。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
把天地织在一起……。
2、生参照例子,自选一节诗来写(约5五分钟)。
3、师请生来朗读自己的创作,生读后师用有激情、诗意的语言进行点评。
4、师再次出示例子,生齐读。
我来了,
我来了就不再回去了,
当孩子们自由地笑了。
我就快乐地安息了……。
5、师总结:
对雨的解读:春之使者、爱之使者、希望之使者。
6、特别积累:代言。
屏幕展示:代言:诗中运用了文学作品中用于整体艺术形象塑造的拟人手法,这种巧妙地折射出作者的心声的写法,有人称之为“代言”。
同样的手法:纪伯伦《雨之歌》: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三)文段品析:
话题:诗节美点赏析。
(即选取了本诗的其中两节“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来进行赏析)。
1、初朗读:要求用温声细语而又亮丽的语调来读。
2、再朗读:关注意象,声音要更亮丽一点。
3、要求学生动笔写上对此两节诗的赏析,每位同学集中赏析一个点即可。
4、师请生说出自己的赏析,并予以引导明确(师从“反复抒情、多角度意象抒情、象征、拟声词的运用、视觉、听觉”等方面来引导补充)。
总结:诗歌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我们要领会其意境、手法、用词造句的美。
(四)师总结:
线索之美。
反复之美。
意象之美。
化用之美(古典:“君不见”、“燕子斜”)。
象征之美。
情意之美。
(五)特别的积累:象征。
诗中的象征手法,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暗示、寄寓某种特定意蕴的一种表现手法。(做笔记)。
1、把握诗歌内容,整体领悟诗意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整体把握其实是对诗歌的解读,要认真阅读,理解诗歌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感受。与文本对话,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2、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在反复吟诵、反复推敲中感受词语的丰富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就从诗歌开始。
3、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辉,通过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现,从雨的角度来看,学生体会到善良的内心、博大的胸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从“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看,则会看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勇敢、乐观的生活。通过多角度的体会,对于学生来说,无疑会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老师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空洞的说教。在品味诗歌感情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诗歌的教学,也是训练朗诵的最佳时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朗诵加以评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书读百遍,其自见,更何况是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式地朗读呢。要多读诗,读好诗。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二
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是钱梦龙老师提出来的:“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运用这个思想,我尝试建构教师“启发式提问——学生想象、联想——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教学步骤。最后进行知识的控固和加深。在这节课中,我们凭借诗中的古典意象,引出些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教法,学法,以达到学生品味意境的目的。同时利用探讨,研究,点拨,让学生自主发言等,达到真正的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一)教材分析。
《错误》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错误》是郑愁予的名作,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全诗共九行三节。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第二节的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学习《错误》一诗重点要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这一诗眼的意思;同时要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朗读并背诵。
2.理解生动,鲜明的意象。
说明: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能力目标:
1.感知,分析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
2.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3.品味诗中古典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1.陶冶学生情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说明: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领悟诗中女子的情感,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同时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难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在诗中所表现的意境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当代诗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对诗歌的研读有待加强。这单元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词,中国现代诗三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根据教学理念和学情,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诵读法:培养学声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学生对诗有各自的理解,我选用抽个别同学起来诵读,老师和同学双方进行评价,再放标准的朗读带。
讲授法:本诗中采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象,作为高一的学生,再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问题探究法:主要体现在对“莲花的开落”“美丽的错误”的理解中。
2.学法。
1.诵读吟咏法。
2.联想、想象法。
3.问题探究法。
说明:学法的制定,主要是在教法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教学环境和条件,本课的重难点而设立,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诵读吟咏,问题探究等学习方法。
1.导入:我们通常犯的“错误”为什么不用“美丽”形容?
今天学的诗《错误》和这个错误用什么区别?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性,用问题法导入,开始就直接提出本课的重点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作者简介。
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必要介绍作者,但只是简要的介绍,根据他诗中的两种不同的气质,指出郑愁予是“浪子诗人”,进行语文积累。由于他诗中常用古典意象,又叫“中国的中国诗人”。并让学生在此诗中总结。对难点在一定意义上有所突破。
3.朗诵。
抽一个学生起来诵读,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4.听朗读带。
请学生带着问题听:“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培养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过程,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性,也有利于节约时间。
5.新课研讨:
这步主要在于学生的研讨和想象,由此我设立如下问题。
(1)诗中包含了那些事物?
(2)“莲花的开落”应怎样理解?
(3)诗中包含的意象有那些?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4)怎样理解“美丽的错误”?
这三个问题建立在对整体文章的把握上,第一个问题中,我之所以不用意象来提问,是想让学生分清表现在诗中的事物和意象,理解意象是作者寄托了感情的事物。第二个问题,在于学生的讨论,采用问题探究法。既展现女子等待之久,相思无尽,也有可能是女子的感情变化。问题三是对于意象的理解,为本诗的难点,由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朗读,联系自身想象完成,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由利于本单元的作文教学。最后一个问题是根据本文的重难点而设立,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议较多。老师不宜介绍太多争论话题,也不应禁锢学生思想。让学生自主讨论,老师引导,共同一起完成。
6.解答:
其目的在于回顾开头提出的问题,对两种错误进行解答,深化重难点。同时对“中国的中国诗人”进行讲解,由文本分析过渡到对风格特点的分析。在思维的连贯中引出下一点。
7.讨论总结。
对诗的结构,风格,语言进行总结。这些已经在新课研讨中出现,但在最后加以总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主题突出。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三
导入:
初读——。
学过的诗文中,一些自然景物会说话、会唱歌、能表达自我:
如《浪之歌》、《雨之歌》——真的只是浪的歌?还是谁的歌?
……。
那么,今天这首诗呢?
再读——。
板书(不求回答,读时关注即可):
从诗中,我感受到了______。(如:美好的期望。思考的落脚点既可能在“期望”二字上,也可能在“美好”二字上)。
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
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字词问题,
也通过激发联想和想象,把对字词的理解引向深入,并指导朗读。
(比如,第二节的“织”;第三节的“也许”)。
注:
课堂行进的节奏应该是缓慢而舒适的;
这是应该是一个不怎么讲究教学技巧、却能引发对于文本的好感的过程。
(给情感加热)。
从课题出发:
1、“说”什么?
(表达喜欢关心;祝福快乐成长;希望带来快乐)。
2、怎么“说”?(对谁“说”)。
范读。
说说:
整首诗给了我_______的感觉。
(聚焦在表达形式上;隐含的问题是:这种感觉来自哪里)。
引导1:
“为什么”——。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这两句什么意思?
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
请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或者,
你应该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但作者有没有这么说呢?
为什么是“为什么”——。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体会此句的意味,并比较差异)。
小结:
注意一种特别的表达形式——。
你为什么不呢?
你为什么不呢!
——难道你不愿意吗?
——难道你不希望吗?
——难道你不喜欢吗?
——难道你不想这样吗?
我知道你是想的,
所以请跟我走吧!
意思上与改写的句子相同,
但语气和给人的感觉不同:
也有反问的意味,却不似那般强硬,
而是带着一点启发、带着一点诱惑。
(更委婉——为什么这样)。
“对谁说”决定了“怎么说”。
注:
“为什么不呢”——。
这是口语化的表达形式,其中的滋味和在不同情境中给人的体验,就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内容。如——甲:一起喝杯咖啡好吗?乙:为什么不呢?这篇课文中,我们学习的“为什么不……”,就是它的一种变体。“为什么不”的后面,往往就是说话主体想要干、乐意干的事。“怂恿”的意味甚浓。
如此设计,是基于这样的阅读理念:
阅读教学的最高追求,不是读出文章的意义,而是:在不断遭遇的新的情境下,赋予我们日常生活中曾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以新的意义,赋予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一种体验以新的价值;用新的眼、新的心,去珍爱它们。而这种珍爱,又让我们自身日日翻新。
引导2:
同样的,请看“君不见”——。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为什么是“君不见”?有什么意味?
(难道你没瞧见么——。
反问的意味、对话的口气、急迫的心情)。
补记:
上课的时候,我不小心读错了一句话:
“第一样事”读成了“第一件事”。
前者更具口语化的色彩,所以新的问题出现了:
为什么是“君不见”?
要知道——。
“你看见没有呢”、“你没有看见么”,都比这个“君不见”亲切自然得多:
“君不见”,就显得虔敬文雅得多,文绉绉得多!
这和口语化的整体格调不大相称。道理很简单,却也很玄妙:
说话的对象是孩子没错,但孩子一般是不会拿自己当孩子的;
长大的天然渴望和长大的美丽错觉,将会伴随他们很久很久。
所以,他们也就成了我们常说的“小大人”。
有责任、能担当,有文化涵养,知书达理,是他们希望带给世界的印象。
而“雨”呢?便在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这便有了:“君不见”。
“君不见”的表达,实在是切中孩童心理!
引导3:
“可别”——。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打开”和“可别打开”有什么区别)。
——“可不要……啊!”
带有请求的意味,更符合与孩童对话的口吻。
(相关链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注:
除此以外,
还有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感叹词“啊”、“呀”的使用,等等。
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
3、为什么是“雨”?
(为什么不是“风说”、“雷说”、“电说”)。
引导:
建议读诗歌第一节。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一个词概括——。
(“渴望”)。
看副标题:
如果说,冬日里,一场春雨可以是大地的渴望,
那么,大地上的孩童呢,他们的渴望又是什么?
他们最渴望的、最需要的是什么——。
(爱与温柔)。
春雨的特质,正是轻柔、柔和。
所以作者眼里,春雨成了这样一个形象:
她亲切和蔼,她温声细语,她充满爱心,她永葆童心。
而这,正是一个孩子的需要。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将事物写具体”的方法,并领会“用具体数字”和“相比较”的方法去说明事物特点的好处。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问激趣,引入新课。
1、投影图片,齐读课题。
2、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呢?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谜。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让学生看插图,问:你觉得它的体形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用笔画下来。
(2)出示句子。
最大的鲸有重,最小的也有。我国捕获过一头鲸一条舌头就有大肥猪那么重。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用“举数字”和“相比较”的方法来说明鲸的大的好处。
(3)学生朗读以上的句子。
(4)小结。
作者抓住鲸“非常大”这个特点,运用了举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学习第二段。
(1)设问:大家看,鲸的身体十分像鱼,又在海洋里生活,那它为什么不叫“鲸鱼”呢?
(2)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上述问题。
(3)指名回答。
(4)鲸是鱼类还是哺乳动物,它为什么会在海洋里生活?
告诉学生什么叫哺乳动物,并举例说明。
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
(出示句子二)。
在,鲸的祖先生活在。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里。又经过了,鲸适应了的生活。
学生填空。抓住“很远的古代”、“经过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词语,让学生看出鲸进化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5)齐读句子。
(6)学生练习复述“鲸的进化过程”。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4、指导朗读。
二、作业。
1、写课文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齐读课题。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鲸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能告诉大家鲸可以分哪两类吗?(须鲸、齿鲸)。
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四--七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他是怎样介绍的?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哪组先来说,你们一组都读懂了哪部分的内容。
吃食。
(1)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鲸吃食有什么特点?(食量大)。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分男女生读课文。
呼吸。
(1)鲸呼吸时有什么特点?(用肺,喷水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形状也不一样。
(3)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出示学生的画,判断说明原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4)师引读。
睡觉。
(1)鲸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聚、头朝里、围成一个圈)。
(2)对鲸睡觉的样子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长。
(1)通过这一段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齐读课文。
(二)学习进化过程。
你们知道吗?很早以前鲸并不是这样的?(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陆地--浅海--海洋)。
鲸的进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指导朗读。
默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四、片段练习。
1、通过课文,我们了解了鲸的体形、进化、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课前大家也收集了不少知识,如果你是鲸,最想告诉大家哪些方面的知识?请写下来。
投影出示:
鲸的自述。
(从你所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2、学生练笔。
3、出示学生作品,集体评讲。
五、作业。
1、《同步》22课练习。
2、
板书设计。
22、鲸。
体形特点:像鱼、大、长。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须鲸。
种类。
鲸齿鲸。
吃食。
生活呼吸肺。
习性睡觉哺乳动物。
生长胎生哺乳。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教学过程:
一、板画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板画鲸)同学们,看看老师画的是什么动物?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第九课《鲸》,进一步了解这种巨大的海洋生物。
二、回顾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四十页,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鲸?(生汇报,师相机板书:形态、进化、种类、习性)(这些词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表达方式改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作者究竟怎样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呢?
1、我们来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动笔画出描写鲸的体形特点的语句。
相当于一百个成人体重。让学生算算它们的倍数关系,从而深切体会鲸的巨大。体现学科整合)。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鲸的体形巨大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研究作者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假设)。
四、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采用三步读书法来学习第一段的,一读课文,二抓特点,三学方法。以后大家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的说明文。
五、鲸这么大,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同学们参照自学提示,按照三步读书法自主学习四到七自然段,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读课文,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生活习性?
2、鲸吃什么?哪些语句介绍了鲸的进食特点?
3、鲸怎样呼吸?你能根据鲸呼吸特点辨别鲸的种类吗?
4、鲸睡觉有什么特点?你能画出鲸睡觉的示意图吗?
5、鲸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由读书,圈画,然后汇报。
学习呼吸特点时引导学生学习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鲸的进食特点重点指导朗读,鲸的呼吸特点重点指导辨别鲸的种类)(小黑板出示四种不同的水柱形状,让学生辨认鲸的种类和大小)。
六、鲸的生长特点告诉我们鲸不是鱼,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告诉我们鲸不是鱼呢?学习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鲸的进化过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鲸为什么不是鱼吗?(强化识记,解决重点)。
七、回顾课文:通过本课学习,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八、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介绍的知识,你还知道关于鲸的知识吗?
2、阅读资料袋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九、总结升华,读写结合:
鲸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可是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它们正在日益减少。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大家可以采用本课学习的说明方法写一篇《鲸的自述》,既向人们介绍鲸,又呼吁人们保护鲸,可以吗?老师代表鲸家族谢谢你们。
板书设计:鲸。
形体:大、重、长。
哺乳动物。
种类:须鲸齿鲸。
鲸吃什么。
生活习性呼吸。
睡觉。
生长。
一、优点:
1、思路清晰。首先,我通过板画带着学生自然而快速地走进文本,然后与学生共同学习第一段抓住鲸的特点,了解说明方法。再借助自学提示让学生采用读,画,猜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第四部分,这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借助一个问题,“鲸是鱼吗?”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探究文本的氛围中,完成第二部分的学习的同时,也解决了课文的一项重点知识。
2、重点突出。这篇课文,最重要一点是要让学生感知说明的方法。我重点指导学习第一段,就是因为课文的说明方法在这段里体现最明显,也最集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找,自己读,自己体会。学生从不同的句子中体会到鲸的大和重,也读懂了作者的说明方法。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虽说写作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通过“训练学生采用喜欢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这个环节,我看到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三种说明方法了。
3、方法灵活。在理解鲸的体重时,我采用数据对比,让学生把“十六万公斤”“六吨”“六十千克”三个数据进行计算和比较,感受鲸的体型庞大和超重。并在理解“呼吸”“睡觉”时采用简笔画帮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做到了语文与美术、语文与数学的整合。
二、不足:
1、教材细节处理不到位。如:对鲸进食多而快的描述,鲸呼吸的不同形状的描述,以及鲸睡觉方式的特别,鲸生长之快等方面,都没能进行细细品读和体会,这主要是前面预设不到位,由于学生不熟悉计算方法,所以在鲸与大象、人的体重对比计算时耗费了很多时间,还有后面自学汇报时,显得过于流程化,缺少适当的点拨。
教学设计的一处遗漏,从这也看出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3、忽略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虽然学生汇报时已经说到这一处,可是我没有及时点拨,留下了一处遗憾。
我想,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遗憾才能使自己进步,所以,我一方面享受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也珍视缺失的遗憾,因为,我要在快乐与遗憾中继续研究和探索,争取上出更加精彩的语文课来。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六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超链接的设置、编辑和删除。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在学生掌握超链接的设置、编辑和删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练运用超链接技术。
3、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我就设想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为学生设置一个个小难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中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学生也十分愿意去完成这一个个小任务。
4、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具有动画性、故事性的情境,因此我就以猴哥和八戒设置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觉这节课不是辛苦的.学习,而是在玩,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操作演示和讲解,这不但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让学生边演示边解说,可以规范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术语的使用,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当然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在开课部分,导入部分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时间不够用,所以要将导入设计目的明确化,以便于快速进入主题。
其次,在学生发现猴哥的诗集可以在目录和古诗页面直间来回跳转,而学生的作品却不能,在此处我应及时引导学生,而我在上课的时候,时间没有把握好。
另外,对于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使用了快捷方式,应当在全班进行引导讲解。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七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使学生明白:人和动物要和平相处。
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鲸是胎生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你知道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检查预习情况)对鲸的了解。
2、过渡: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学习22课《鲸》。
3、齐读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
1、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归纳总结:
本课的问题?1、作者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
2、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2、组织自学:选择你喜欢的一段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具体分析。
3、师生交流并板书。交流:
1、鲸的知识:样子大、是哺乳动物、种类、食物、呼吸、睡觉、胎生。
2、采用方法:列数字、做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法作用:准确、直观、形象。
3、交流方法:画画、朗读、表演。
三、练习。
快速读课文从课本中或课外搜集到快速读课文。
的有关鲸的资料以“鲸的自述”的练习。
形式给大家讲一讲。交流。
四、作业。
选择;
1、把你知道的有关鲸的知识制成小报。
2、根据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你也写。
一篇你喜欢的小动物。
五、板书:
样子大列数字、做比较。
哺乳动物。
种类分类别。
食物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生活习性呼吸打比方。
睡觉(准确、直观、形象)。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八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音视频朗读课件,帮助你学会朗读现代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约20分钟。
友情提示: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后,至少读3遍课文,并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来。还要记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1、赏读材料: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1979年写成的,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2、动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友情提示: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3、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并读两遍,记住。
田圃()禁锢()留滞()。
喑()哑()襁()褓()。
4、请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联想、想像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的图画。
5、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6、完成《同步训练》上的第一题。
“一帮一”小组互批,纠错,要用红色笔。
1、组长组织组员齐读一遍课文。
2、黑板上默写重点字词。
[预习展示]约7分钟。
1、朗读课文。2、默写重点字词。
[合作探究]约20分钟。
1、自由吟咏,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2、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3、欣赏品味。
(一)细腻精巧的运笔。
(1)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2)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课堂小结(约4分钟):
[当堂测试]约9分钟。
把这首诗改写为一篇优美的散文。(写在作文本上)。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九
1、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及雨的象征意味。
2、学习诗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
归纳每一小节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育目标】。
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一句。
【教学媒体】。
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自古至今,有许多的诗人都要用诗来赞美春雨,你能背诵几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一首关于雨的诗。
作者,台湾诗人,80年代曾被选为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约莫每120名居民中就会有一人持有《郑愁予诗集》”在香港、台湾的高中课本里都选有他的诗。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而著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讨论。
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
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1节:探访四月的大地。
2节:雨轻轻地来了。
3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
4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5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6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
7、8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9节:交代最终的归宿。
三、问题研究。
分小组讨论:
1、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2、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明确: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表达思想。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麽特色?
明确:有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
4、“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五、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小散文。
2、读写生字词。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主要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拟人化的语言去学写一些简短的小诗,从中感受写诗的乐趣。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十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平日分析:
学生平日广泛的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也时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鲸的画面,所以学生一定会对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鲸的更多知识。
二、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读书自悟,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鲸”教师告诉学生本课学习内容为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鱼”
2、学生反驳教师“鲸是鱼类”这一观点。
3、学生汇报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并说明资料来源。
(这样设计是教师故意给出错误的信息,这样可以马上调动学生已有的常识性的信息,加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鲸的资料,使学生急于表现交流,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出声读文,读后画出生字新词。
2、读后组内交流自学字词情况。
3、全班交流本文介绍了关了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三、鲸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哪些特点?再读课文了解。
(这样设计整体把握事物的特点,培养了概括能力,为学习下文打下了铺垫)。
四、课堂练习:
1、选择正确读音。
上腭(ee)哺乳(rulu)捕获(bupu)立即(jiji)。
2、形近字组词:
鲸()肢()滤()肺()。
鱼()枝()虑()柿()。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因为鲸是用呼吸的,又因为鲸是,所以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属于。
(2)文章分别以鲸的、、、这几方面具体介绍鲸的生活习性的。
(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生字词,了解了鲸的几方面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本文介绍关于鲸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这样设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作铺垫,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
二、鲸和虾将军会找哪些理由作为自己的论据?充分读课文,边读边体会鲸的特点,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学习,并交流学习所得。
(这样设计,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知)。
三、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自己所学内容,在交流讨论中学习课文。
第1段:
1、引导学生从鲸的特点是什么和作者怎样来写两方面汇报。
2、如果鲸自己体形大,休重重作为论据和虾将军争吵,想一想鲸会怎么说?请同学表演出来。
(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而角色转换练习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2段:
1、学生继续汇报自己所学。
2、如果虾将军把这段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论据反驳鲸,那么他会怎样说?请同学们继续表演。
第3-7段:
(这样教学既能放得开,又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学习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四、总结全文。
1、回忆课前的小故事,运用本课所学关于鲸的知识,通过想象把故事表演完整。
(这样设计再次回归到贯穿全课的小故事并把课文的内容巧妙地揉合到故事情节展开中,使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顶点,同时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再创作)。
2、总结一课自己的收获。
五、课堂练习:
根据你收集的鲸的资料,选择感兴趣的某一点,以“鲸的自述”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这样设计练习,不仅要巩固一堂课的知识,更要为学生的延伸性学习提供一个思路,创设一个空间,这样设计作业,才能使学生增长更多的知识。)。
板书:
1、外形:大列数字。
2、是哺乳动物:胎生做比较。
鲸3、种类:(1)须鲸(2)齿鲸说明方法:举例子。
4、吃食:虾小鱼大鱼海兽打比方。
5、呼吸:垂直倾斜分类别。
6、睡觉: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十一
1、知道上课专心听讲的重要性。
2、明白在外面擅自离开身边大人会遇到危险。
3、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一、小猴子图片一张。
——孩子们你们认识这张图片上的动物不啊?
——谁来说说猴子都喜欢什么啊?
——你们知道小猴这么多事那!
——那我们一起看小猴子怎么上课的吧!
二、讲述《不专心的小猴》的故事。
——山羊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森林里学习大自然……。
——到森林里小猴没有听老师讲课,去抓蝴蝶了……。
——小猴抓够蝴蝶后,才发现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
——山羊老师和同学们找到小猴时,山羊老师批评小猴……。
——小猴妈妈来接小猴放学……。
三、《不专心的小猴》故事的内容大义。
——说小猴不认真听课,光顾着玩了。
——小猴不听老师的话,自己走丢了。
——山羊老师发现小猴不见了,就去找小猴啦。
——找到小猴后,老师告诉小猴自己乱跑会遇到危险的。
——小猴妈妈问小猴,小猴答不上来,认识到了错误。
四、小结。
——故事是不是说明上课不认真听讲,就什么也学不会啊!上课专心听讲很重要啊!
——我们外出一定要跟住身边的大人,如果自己走丢遇到危险了怎么办。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十二
教师活动。
1.出示毛衣的图片,同时提问:图片中画的是什么?
2.肯定学生的回答,告诉学生毛衣的衣就是单韵母i的读音,并让学生自己试着发i的读音。
3.请几名学生来试读,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再让学生试读。
4.让读得比较好的一位同学充当小老师进行领读,然后进行点评。
5.在学生基本掌握i的发音后,开始教学i的四声,首先让学生按照四声的顺序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打手势。
6.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纠正,同时范读一遍i的四声。
7.打乱i的四声的顺序,分别让学生个别读、集体读。
学习声母y。
教师活动。
1.继续导入: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aoei四个单音节韵母,下面我们来学一个声母,它就是y,它的读音与i一样,也读衣。
2.让学生观察i和y的字形的区别,并试着在练习本上书写。
3.讲解i和y的正确写法:书写i时下面的小杆占中格,上面的小点占上格;在书写y时,上面的小叉占中格,下面的尾巴占下格。
学习音节。
教师活动。
1.出示yi的示意图,同时解说: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韵母的衣和一个声母的衣,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个衣,大家看,大衣带着小衣来了,它是一个音节,也读衣。
2.帮助学生练习读yi的四个声调,采用各种方法认读,比如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等,同时提醒学生yi在标调时不用写点,直接标上凋号就可以。
3.让学生用yi的四个声调分别组词,帮助学生巩固音节yi的应用。
背一背,连一连。
教师活动。
1.出示教科书上的情景图,并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自读儿歌,并找出本节课学习了音节。
3.教读儿歌,重点教学比较难的字词,可以采取领读、齐读、拍手读等方式来教学。
4.出示教科书11页上的读读连连的示意图,让学生试着连一连。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十三
2、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吗?指名说(用上假如说一说。)。
二、导疑与导思。
1、但生活中并不是都处处美好,还有许多悲惨的事情。
出示图:风中的小树,渴望鸟妈妈的小鸟,坐在轮椅上的孩子看了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图和诗句:自读,读出感情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他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默默流泪。
指名读,齐读,再自读。
3、看了这些,你们的心情好不好,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他们?
老师送给你们一支马良的神笔。有了它你就能实现你的愿望。
4、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给小树画什么?
指名说出示句子: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个红红的太阳。
红红的太阳给人的感觉怎么样?
再出示句子: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能不能快乐地把节读一读。
出示小鸟图和小孩图,你会给他们画些什么?自选一节读给同桌听。
出示句子:我要给小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齐读句子。
说一说你会给不幸的西西画什么?
出示句子: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齐读句子。
说说西西有了好腿后他会怎么样?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2、3节。指名背。
5、说一说我们身边都有哪些不幸的事?说一说你怎样去关爱他们?
6、把你美好的愿望写下来:
出示句子: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笔,我要给()。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十四
引导语:郑愁予的错误想必很多人都读过,而要怎样设计一份有关郑愁予错误的教案呢?怎样做板书?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1课时。
多媒体、黑板、粉笔。
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解读和探究。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要点归结: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2、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
(1)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写女子的外貌?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3)女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春帷不揭”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3、展开想象,再现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4、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五)作业布置。
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你们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当然,作为一首短诗,我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自由读诗,甚至背诵。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条件(底子比较薄),所以有一些环节学生有点跟不上。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需要备学生,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十五
1.学习《错误》,了解郑愁予的简历及诗歌创作特点。
2.学习《错误》,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一、师:(导入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在朗读时,最好找几位同学单独朗诵,整体朗诵没有氛围,无诗歌韵味,
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再用多媒体放中央电视台的《错误》朗诵。让学生感受名家朗诵的风范。
三、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走在青石的街道上,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中国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中国文化里才有。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三、师:很好。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们来简单看一下郑愁予的个人简历。也是为本课做一个总结。
放上投影片,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一遍。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篇幅不长,但艺术上却很有特色。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打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选读郑愁予的其他诗作并向同学推介。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十六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平日分析:
学生平日广泛的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也时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鲸的画面,所以学生一定会对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鲸的更多知识。
二、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读书自悟,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鲸)。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故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哺乳”,“肺”,纠正读音以及“肺”的写法。结合人体部位,引导学习本课生字“腭”“肚”“肺”“胎”,左部都是月字旁;“肺”字右部注意不要写成“市”。)。
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词,谁来读读?
2、交流:
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
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叙述的条理。
3、提出不懂的问题:
词语理解难点:胎生哺乳动物。
4、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反复读。老师相机指导点拨读通,读出特点。
三、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1、下面我们要要召开一个关于鲸的“科学新闻发布会”。在座的各位都是小小科学家,在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有关鲸的研究成果。为了搞好本次的新闻发布会,咱们首先得读懂课文。
2、分组合作学习研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表演家、小作家中的一个角色,采用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方法,选择其中一项来研究。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为了能讲得让别人一听就懂,像鲸的呼吸方法和睡觉姿势等内容,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并加以说明。
3、各组可以补充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鲸的学习资料,作好充分的准备,下节课我们再来作“科学新闻发布会”。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课外继续收集关于鲸的资料,适时地充实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去,并根据自己选择研究的一个方面,拟写好自己的研究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十七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1课时。
多媒体、黑板、粉笔。
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春帷不揭”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你们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当然,作为一首短诗,我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自由读诗,甚至背诵。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条件(底子比较薄),所以有一些环节学生有点跟不上。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需要备学生,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十八
教学。
设计(教案)基本信息学学科语文年级级八年级教学形式教师胡再芬单位象山县文峰学校课题名称《苏州园林》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地位和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从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利用花墙、廊子产生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微部分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再次对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强调。全文结构层次明晰,中间部分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又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在各部分内容中,或多或少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文中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描写。以来等表达方式,语言准确、生动严密,是一篇典范的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标本,轩榭,败笔等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总分结构。)(一)课前预习: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五)迁移练习: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无论站在哪个点上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四个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整体特征花草树木的映衬——重画意|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深|————————————————————角落的图画美|三个注意门窗的图案美|细部着眼色彩的搭配美作业或预习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自渎课文,查工具书,字词难点2、阅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二、自主探究(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2、明确说明对象的整体特点是什么?(二)、跳读课文,具体探究自我评价1.诊断性评价:本课时教学开始时,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通过复习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弄清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对教学内容和教法进行优化,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巡视提问、小组讨论、练习反馈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及时评价,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节奏,组织好师生活动,提高课堂效益。
3.终结性评价:在课时教学终结前,利用学生归纳。
总结。
和布置作业,对本课时的教学进行终结性评价,考查学生是否初步达到教学目标,并为后续教学是否进行调整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教学最优化。
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十九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粉笔。
五、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解读和探究。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要点归结: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2、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
(1)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写女子的外貌?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3)女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春帷不揭”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3、展开想象,再现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4、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总结: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五)作业布置。
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你们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反思: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当然,作为一首短诗,我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自由读诗,甚至背诵。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条件(底子比较薄),所以有一些环节学生有点跟不上。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需要备学生,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二十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一)导入。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解读和探究。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要点归结: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2、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
(1)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写女子的外貌?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3)女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3、展开想象,再现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4、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五)作业布置。
郑愁予雨说教案教学设计(实用21篇)篇二十一
[教材分析]: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在本组导语“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的更美好”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那些饱含真情的语句,反复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带领学生感悟教材,感知社会生活,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培养爱心。
[学生分析]: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诗与儿童之间天然的亲缘关系,只要加以巧妙的引导,借用教材,采用仿写形式,使儿童感受写话带来的乐趣。
[设计意图]:
1、激发兴趣:根据年龄特点,选择巧妙的着眼点(神笔)激趣,带动思维,以故事《神笔马良》为必备的文本铺垫,并借助课件,再现文本场景,激情入境,使学生产生共鸣。
2、培养语感:语文教学要把握学科的个性,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本,加强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通过诵读、联想、评价、感受深刻的文本内涵。
3、拓展文本:在深入研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和文本的特点,设计了适宜的句式训练,师生共同进出课文意境,在多元对话的过程中,有机整合与拓展,更提升了情感的感染与熏陶。
[预设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有适当的情感定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感受、自读自悟、品读深入等阅读活动理解文本,并在句式练说、朗读表演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真情实感,显示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
[预设流程]:
一、故事铺垫,激趣揭题。
1、给“笔”扩词,引出神笔。
2、观赏故事《神笔马良》,感悟“神”。
(从前有个叫马良的穷孩子,他很爱画画,可是买不起笔,他就用树枝在沙地上练习画画。一位神仙老爷爷被感动了,就送给他一枝神笔。马良用这枝神笔画了一条鱼,鱼就活了;画了一只小鸟,鸟拍拍翅膀飞了;帮穷人画了一匹马,马上就能跑了。)。
3、发散说话: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揭题“假如”。
二、切入课文,初读感知。
1、师范读引入文本。
2、自读课文,试读正确。初感。
三、朗读品味,深入感悟。
1、重点指导读第一小节。交流促读。(个读、比读、激读、齐读……)。
2、师生互动接读二、三小节。
3、课件复现小树、小鸟、西西需要帮助的场景,激情读。
4、齐读全文,明“画”:给需要帮助的人画。
四、整合练说,拓展延伸。
1、句式练说,整合课文内容。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画,要给小鸟画,还要给西西画。
2、鼓励创造性想象说话。
给人类朋友、动物朋友、植物朋友……需要帮助的人画什么。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还要给。
五、意犹未尽式结尾。
结束句朗读:“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假如。
[简说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二上《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全诗从独特的儿童视觉中铺开,又富含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如果要比较一首儿童诗和一篇优美的散文,谁离儿童的情感更近?我们毫无疑问会选择前者。作为教者,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诗和儿童之间天然的亲缘关系。《假如》能感动我,也能感动学生,更能感动听者。
但这一课从何落笔呢?“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立即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浓厚兴味,又是贯穿全文始终,称之为“文眼”并不为过。而板书也与这文眼结合,简单地画了一枝笔,与课题和画龙点睛的“画”字,展现了设计者的文本理解及本课的内涵,也是信手拈来,自然浮现的。
上课伊始引入的《神笔马良》故事,是为朗读做必要的铺垫。假如学生不了解这个故事,学习课文就缺少情感的基石。当学生通过课件及老师讲述激发后,悟了“神”,才有了趣(学习兴趣),才有了欲(朗读的欲望),才有了想(思维的火花),适时抛出一个话题“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发散说话,想说就给他们一个同桌交流的机会。而老师也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无距离的交流,老师的想法就在课文里,就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出课文,创设了一个师生思维直接交流的情境,将文本直观地呈现课堂当中,让一切来的那么自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相信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积累,识字能力已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因为毕竟是初次接触文本,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阅读呢?我利用课件,复现了文中的三个场景,并采用接读、引读、比读、激读、齐读……师生互动,建设了一个情感的高潮。有了适当的情感基础,以我口说我想,以我手写我心就水到渠成了。
而对于课题怎样理解落实呢?“假如”是个相对陌生的词。是不是单调的解释,直接灌输呢?我想起了两个和它接近的词:“如果”“要是”。并多次地放到语言、文本情境中,在聆听感悟时,在潜移默化里,相信学生已经领悟了“假如”的含义。而且在课堂上,我用了较多的引读,不知听课教师是否认同?我的出发点在于:一,这是一首情感浓郁的诗,可以很好的接读;二,通过一次次的引、激,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克服对文本的生疏感,突破朗读难点。
全文通过“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小鸟和西西画”来连成一条主线,当然因为时间限制,重点朗读指导的只在第一段,后两段有待加强巩固。在品读全文后,启发学生合作讨论,想一想、说一说,给它们画更多最需要的东西,试着整合文本,纵向地深入文本。课并不到此为止,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人类朋友,你最想帮助谁?谁最需要帮助?拿起手中的神笔,把你们的愿望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以说话,写话,画画为载体,既横向拓宽了教材,又不偏离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还有考虑不周的是写字的安排。假如本课时安排了书写指导,也许会冲淡整堂课的情感氛围。如果要写,写什么字,什么时候写?有待探讨。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课也能得到真实的体现。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这首诗,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产生那么多新的“假如”,能在学习期待中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出发点和归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