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写作样本。6.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样本,这些范文展示了各个领域写作的优秀之处,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模板14篇)篇一
英语写作是语言输出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而衔接理论又是实现语篇整体连贯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更是如此。将衔接理论应用到英语写作中,可以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长期以来,英语写作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公认的薄弱环节。对于现如今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写作更是学习中的一个弱项。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存在逻辑关系不突出、语言条理不清楚、写作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引入衔接理论是一大突破,能使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水平。
1.对衔接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衔接理论的教学与讲授机会比较少,也比较笼统,导致学生对衔接理论的认识比较欠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常常出现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词的滥用和错用,对英语写作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在英语写作中,过多使用指示代词“that”和定冠词“the”。
2.受母语教学因素的干扰
我国的英语教学还没有完全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革创新力度不强,英语教师整体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母语的频率较高,学生受汉语思维的影响,致使英语的表达习惯和逻辑思维受到了严重影响。例如,习作中常常出现“oschool.”这样的流水账。
3.知识水平不高的影响
高职学生刚一入学时,英语的整体水平就比较滞后。尤其是语言知识欠缺、词汇量较少、语法结构匮乏,致使其在英语写作中出现重复性使用词汇和词汇搭配错误的现象,写出来的英语作文存在结构搭配错误、内容空洞、缺乏条理性等现象,未能做到有效的衔接和连贯。例如,生硬地使用inaddition、furthermore、what’smore、moreover、besides等衔接词。
1.从提高知识掌握入手,加强衔接理论的讲授
在现代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由于学生基础薄弱,教师应该从基础性知识开始讲解,注重方式方法,大胆探索创新,结合文章实例传授衔接理论知识,从衔接理论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和指称、替代、省略、词汇衔接等每一个衔接手段的知识点讲起。例如,常用替换的词有that、one、so、not、do等。教师应把写作教学融入课堂教学,把精力放在对语篇的分析上,而不是放在语言点的讲解上。切实通过对英语文章结构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衔接理论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2.从丰富训练手段入手,加强使用衔接理论意识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掌握一定的衔接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丰富英语写作训练,组织多种不同类型的写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训练的同时增加各种衔接手段的讲解和练习,分别从词与词、句与句之间训练学生如何利用词汇衔接组织语篇、加强文章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样化的词汇产生衔接纽带,组成比较连贯的语篇,切实加强各种衔接手段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例如,句子“peterhadawife,buthecouldn’tkeepher.”通过不断丰富写作练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汲取所学到知识,增强英语写作的融会贯通能力和使用衔接理论意识,提高写作质量。
3.从强化语篇分析入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衔接理论的运用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掌握的,只有多阅读、多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才能理解衔接理论的真正内涵和对英语写作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对整个语篇的理解,引导他们抓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切实掌握衔接手段的使用。例如,在表达因果关系时,可以使用because、consequently、so等词语把句子连接起来。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衔接错误实例进行分析,提高教学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错误实例中找准定位,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使他们在实际英语写作中不再发生同样的错误,增强学生对衔接理论的熟练掌握和应用。
4.从区分语言表达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环境对学生学习英语写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语言环境主要以汉语为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受汉语思维的影响是必然的。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讲清楚英语和汉语的在表达上的区别,指导学生不能用汉语思维去思考英语,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和思考的能力,这将对学生学习英语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语衔接理论与英语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应充分引导学生运用衔接理论,增强学生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这将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模板14篇)篇二
摘要:21世纪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三大产业之一,有“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旅游业的发展也要求学校为其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而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关键还在于教育,在于教学质量。本文立足于现有的旅游管理教学体系,对于提高中专旅游管理教学质量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分析。
优化中专旅游管理教学课程体系,整合中专旅游人才培养空间,在基本功和专业能力模块下功夫,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中专学校的教学侧重于实用与实践,主旨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所以中专旅游管理教学的着重点就在于岗前的专门化训练,模拟实务训练以及创新发展训练教程。提高中专旅游管理教学质量,提高旅游管理人才职业素质,发展核心竞争力,显得非常迫切与重要。
一、着重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旅游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旅游教育要与社会行业的需要相结合。中专职校需要更加务实,帮助学生练就一身硬本领。其中主要包括对旅游地历史风情的了解和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首先是对于专业知识的认知,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对于历史地理以及民风民俗有涉猎,或许中专职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不算好,但是如能有专业的指导,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这一块是可以有进步的。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就是在帮助学生练基本功。故而,中专旅游管理教学可以从教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上着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旅游管理这一专业具有灵活性的特征,学好这个专业的关键点不在于记忆和背诵专业课知识,而在于与人打交道。与其他专业不同,旅游管理专业侧重运用性,所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应深入研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当然这一专业还涉及到管理与服务。旅游专业的应用性比较强,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鼓励学生与人交往,并悉心与人交往的技巧与礼仪。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教师理论联系实践,课堂教学可以不必拘泥于课堂,可以走出学校,与旅游景区合作,由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现场示范,在不同场合的不同礼仪,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话语,不同景区的不同讲解,甚至包括站立、行走的姿势与待人接物的礼仪都需要面面俱到。
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理念的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衡量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旅游专业的学生由于工作的特性,需要学生热情主动、积极向上、能说会道以及灵活应变。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合作意识,在集体中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教学去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一些旅游市场需要的特质其实也是社会所公认的品质,比如,诚实守信。当游客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们可以信任的只有导游,只有旅游管理人员。成为客户忠实的向导,为客户着想,这才是可持续发展道路。赢得信任,赢得尊重,这是旅游业人才需要去努力的方向,也是中专职业院校需要向学生传达的职业理念。中专旅游管理院校不光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需注重学生实践中展现的综合能力,重礼仪、重形象、注意言谈举止,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增加可能性。
三、从培养服务意识着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旅游产业是服务产业,旅游人才的服务意识就是一个人的敬业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抓住重点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是从事这一行业的重点。有效的教学在于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如果说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职业素养是基础教学,那么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就是拓展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在于与人打交道,只有具有服务意识的学生,才能提高服务水平与能力,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有服务意识,有敬业意识,有责任感,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我们有如此的意识才能带给旅客愉悦与幸福,这也是实现我们人生幸福与目标的一种方式。中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同样是教学的重点。
四、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旅游业的繁荣带来了旅游专业的火爆,培养出适应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旅游人才成为了旅游院校的目标,故而,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中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该随着时代与市场的需要,走出一条职业化、务实化、多样化的道路。学校的教学可以联系企业,实行定向培养人才计划,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培养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旅游职业教育主打务实,把培养可以服务于市场的人才放在第一位。联系当代社会的需要,应时代所需,灵活地发展学科课程,深化教育改革,将学生的学习中心从理论延伸到实践。根据旅游专业的特性,更多地增加实践课,或者增加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减少学生枯燥的学习理论课的时间,让学生提起学习专业课的兴趣,重新获得学习知识的信心。
结语。
近些年来,旅游业飞快的发展,对于旅游人才数量及质量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专旅游管理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利用实践教学的方法,从实践中传授旅游行业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进行言传身教,帮助学生联系企业尽可能多地进行实训。从实践中积累经验,立足于实践教学,才是中专旅游管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关键。
【参考文献】。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模板14篇)篇三
摘要: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上升。面对全球经济的转型发展,作为高职院校中最为重要的语文课程,改革发展也势在必行。在新形势下,改革发展必须基于“六位一体”的改革模式,构建以“六位一体”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实践,为国家培养高职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
六位一体;高职语文教育;改革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我国高职教育中的必修课语文教育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目前来看,我国语文教育仍旧存在着教学思想落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积极思考,开拓创新,提出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方案。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致力于“六位一体”课程模式改革之下,并积极把这一模式运用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改革之中,形成具有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特色的整体化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中的语文教育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阅读信息需要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所以培养语文素养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同时,语文与人际交流等都密切相关。高职院校是以职业化为目标,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的教育场所,我们在培养的时候不仅要灌输语文知识,更要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1“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谓的“六位”,指高职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中必须突出的六个基本要素: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做”结合及形成性考核。“六位一体”则是这六个要素有机构成、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程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组合教学模块、设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为训练素材;根据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教、学、做”一体化安排,促使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能力,获取知识;课程考核以平时的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考核为主。“六位一体”的课程模式把职业化上升到了核心地位,让整个教育过程更近贴近学生的需求。“六位一体”课程改革模式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这是一种突出职业教育的目标,面向社会教育的教学模式,最大优化教学体系,构建具有特色的科学的全新模式。
2“六位一体”课程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2.1更新教育思维,科学定位教育目标。
新时期以来,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时,不能因循守旧,依旧按照之前的教育发展模式来培育学生。从教育制定者到教育实践者,都要积极转变思维,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教育成果,兼收并蓄地吸收符合我国高职语文教育发展的知识。同时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求知要求来科学地制定教学方式,切记不可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思维的更新是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的,这就需要每位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思想上积极进取,行动上不断创新。平时多进行学习,在教学这门课程中,教师永远是学生,多听讲座,多看相关书籍。同时在课下时候,要主动和学生交流,倾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反馈,对于学生提出的好建议一定要牢记,把这些可实行的建议运用于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更新教育思维的同时,还需科学定位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具有引领的作用,我们在制定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开拓创新,制定出一条符合中国高职语文教育发展的科学之路。教育目标作为标杆,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育效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前要明确教学目标,在上课前要明确课堂目标,在进行人文教育时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尤其对于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育,要把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要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迈入社会后,能清晰地表达自我的观点,并对事物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在看到一些事物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让其生活不仅仅是机械地向前走,更多地会思考人生。这一体现了“六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2.2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我们在进行高职语文教育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者培育的主体,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完全忽略了学生本体的作用,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志来教学,结果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最终都不尽如人意。这样也是极为不科学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对于高职语文课程来说,就要以审美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依照教材,但不可局限于教材,教师要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在讲解课文的时候穿插一些故事,会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会增强。要想获得学生的喜爱,教师在教课时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要多样化,积极践行高职语文教育模式的多元化,通过多种方式来达到认知的目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灵活多样,实现语文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借鉴优秀教师的方法,在不断摸索中奋力前行。在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就开拓了很多的精品创新课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主体,而把学生作为主体,对于一些接受性较强的文章,学生可以组建小组,通过讨论,选派代表来进行讲解,最后设定了台上台下互相提问的环节,在互动中达到学习目标,通过学生们的表现,教师可以最终纠正研究过程中的错误并且对课文主旨进行总结,对研究方式加以客观的评价。而对于一些感悟性强的课文,可以运用联想教学法,设定特定的情景去让学生感悟与作者相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和作者突破空间,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样也是让学生感受文学魅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对于一些新型题材的课文,比如戏剧作品,很多课本都选录了曹禺的经典作品《雷雨》,就可以在讲解之前,让学生排这样一出剧目,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会搜集资料,会体悟人物的感情,会总结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可谓是一箭三雕。通过演出,学生也会对话剧这一文学样式有了更为深厚的理解,回顾一下,我们会发现这篇课文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在这一演出中所领悟到。
2.3改革高职语文课程的考核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存在着课程考核单一的现象,一般而言,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大部分依赖于最终的一次考试。实质上,这种考核模式是极为不科学的。要想改变这种考核模式,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我们要建立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考核模式。通过互相的监督与评价,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家长的配合能力以及教师的教课质量。第二,我要要对学生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标准。我们的考核标准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过程性考核,这一部分要占最终成绩的百分之六十,主要包括学生的考勤、学生的上课情况以及课下的完成情况。第二部分为终结性考核,主要就是期末考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出题时,要侧重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要出一份真正能考查学生能力的试卷。第三部分为能力考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活动,也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考秘书资格证等资格证书,同样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演讲辩论能力等可以纳入考查之中。第三,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外竞赛活动,并把这些活动纳入最后的考核系统里。比如可以组织普通话大赛、演讲比赛等。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且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能主动地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中外优秀的文学和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最终的培养目的。
2.4深化教学改革成果,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教材在教学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规定着教学方向,同样,教材也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物化形态的依托。高职教育工作者在选定教材时,在认定权威的基础上要契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教师学生才能配合默契,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在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育工作者在编订教材时,既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果,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在选择课文内容上,既要选录经典,如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内容,包括上古时期的《诗经》,楚辞,汉赋、中国古典诗歌,长短不一的宋词,充满市民特色的元曲以及明清时代的四大名著,这些代表着每个时代特定的文学形式一定要选取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供学生学习。但是仅仅吸取古代精华还远远不够,现代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还要选录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文章,包括当代优秀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同样,我们还可以选录一些代表现代社会发展的科技文,培养学生的现代阅读能力。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的教材可以提供下载,教师可以常常关注网络上的新知识,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看一些精品课。这些网络教材虽然良莠不齐,但可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3总结。
实践表明,根据“六位一体”目标改革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教学方法去除了传统的不科学的部分,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了教学过程的完整化和体系化目标。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树立职业精神,更顺利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邓泽民,侯金柱.职业教育教材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刘文菊.论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个重要表现环节[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5]陈和.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6]张晓慧.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
[7]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模板14篇)篇四
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对旅游行业所制定出来的发展标准,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为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创新原有的授课模式与教学理念。基于此,本篇文章针对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教学应用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教学措施,其中包括结合具体课程来选择适宜案例、进行案例展示,突出相关知识点以及设定模拟情境,组织学生讨论等等,以期能够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前言。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中,旅游行业中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旅游企业是否能够在众多的对手中脱颖而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然而,纵观我国旅游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如教学手段落后、教学理念传统、师资力量薄弱以及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绝大多数的旅游专业课堂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根本达不到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高质量需求。基于此,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激活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
在以往的旅游管理教学课堂中,教育者占据了绝对的主体位置,而学生所扮演的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课堂氛围显得非常枯燥且乏味。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动态化的展示给学生,同时还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中长时间的保持活跃状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重优化性。
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课堂当中不必再受到固态思维的影响,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在此种灵活性较高的教学课堂中,教育者能够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投放到优化教学资源与丰富课堂内容上,全面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
(三)模拟情境,增加教学实践环节。
事实上,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受到了教学资源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并没有足够多的实践机会和条件。通过应用案例教学法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一弊端,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合理化的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帮助学生在在校期间即可积累足够多的“实战”经验,为其日后的岗位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结合具体课程来选择适宜案例。
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非常适用于实践内容较多且实用性较强的科目。在旅游管理专业中,饭店管理概论占据了比较重要的比例,课程内容具有着操作性强的特点,教育者如果采用传统类型的教学方法显然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此,教育者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来科学化的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此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以“饭店市场营销”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此教学章节中的要点,教育者应当挑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来辅助教学,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出学生对此堂课程的学习兴趣。教育者可选择北京市长城饭店在1984年成功接待美国新闻代表团的优秀成功案例,将传统营销理念与现代营销理念巧妙的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深入的理解饭店营销的精髓与市场机会分析的要点,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应用方法,帮助他们熟练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学生了解到长城饭店成功把握住了美国前总统李根来华访问的机会,针对当时的市场行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并对陪同李根共同来华的500位新闻代表展开了公关策划之后,教育者就可以在此基础之上来让学生针对长城饭店的营销技巧进行研究,同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总结出了长城饭店在接待美国新闻代表团时的优秀表现,其中包括在饭店楼顶上单独设置扇形天线、将饭店中的套房设置成工作间、对新闻代表团成员提供优惠待遇等等。最后,教育者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根据对案例的分析内容来自行设计一套饭店的营销策略,同时在班级上进行成果展示,通过此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三)设定模拟情境,组织学生讨论。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育任务即为帮助学生解决在案例中所出现的疑难问题,从而让他们从中积累到更多的实践经验。教育者在开展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担任主持人、评委以及引导者等角色,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案例分析氛围,争取让所有学生都可以主动的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首先,在案例教学开始之前,教育者应根据案例需要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同时从中选择出小组长;其次,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制定出案例分析的切入点,同时设计好研究问题。例如:如果你是饭店中的营销经理,怎样才能够争取到宴会的主办权利?在得到宴会主办权之后,应当从那几个方面来着手宣传?最后,教育者要根据案例内容来为学生设计拟真身份与任务,从根本上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鼓励那些性格比叫内向的学生来大胆发言,说出他们对于案例内容的观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不要偏离教学中心,不可过于直白的表明自己的态度,避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模板14篇)篇五
[摘要]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和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在目前的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值得思考,针对这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从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入手,从而提高全国音乐教学质量。
一、解决学生生存问题是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根本。
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重点是面向市场办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能人才对学生的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可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在市场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要想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应该以学生的就业和生存方面为重点,让学生毕业后找到与自己所学知识相匹配的理想工作。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在教学上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能够让学生毕业后有一个较高收入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学历技术专家和人才在高端科技中尤其需要,大多数为一线技师、工人并服务于百姓、社区,对一线艺术人才的公民文化艺术生活的有效提升很关键。很多人都希望在毕业后能够拥有丰厚的经济物质基础,所以高学历是大多数人才追求的目标,很多人选择考研,这些人中大多数是真才实学的人才,但在就业时,有很多博士、硕士在就业上比学士难,学士在就业上不如高职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应该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严格要求以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为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以解决学生生存问题为目标,对教学进行科学改革,更利于提高教学成果,让学生的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二、“演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高职院校就针对“演学结合”的理论实践进行科学探索。舞台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才是他们的理想圣地。舞台就是他们的工厂,他们的工作就是能够在舞台上进行“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表演,因此,要应用“演学结合”的模式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学中演,演中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兴趣,更好地适应教育,更利于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三、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方式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上,需要科学、合理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一些核心科学的教学改革上,在音乐表演专业上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课程改革需要找到突破口,以钢琴课程为例,对课程进行不同的改革,带动其他器乐合奏等专业课程的改革。学生在就业后演出过程中将会面临各种突发状况,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针对类似的临时状况设置教学课程,能够在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突然性状况的能力。即兴伴奏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音乐技巧和音乐知识。教师在教学当中采取“即兴伴奏”教学方式,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能力,更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既然要培养学生即兴伴奏的技巧,首先让学生必须对伴奏的知识进行全方面的了解,教师在教学课程当中,可以将伴奏的基础知识更加丰富化、深入化,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钢琴伴奏的技巧,能够熟练地弹奏24个大小调。学生不只能够掌握伴奏,还能够将钢琴伴奏与演奏相结合,这样更利于学生对音乐表演能力的掌握。当然,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对基础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调式、和弦等基础技巧的掌握和练习,让学生在演奏当中加强自身的视觉训练,长期下去,会给即兴伴奏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还能提高学生钢琴演奏的能力。在音乐教学当中,钢琴课与即兴伴奏的课程目标不同,钢琴课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演奏的技巧,并且提高钢琴的演奏水平,即兴伴奏却更注重合理的配乐演奏,通过伴奏能够让音乐更为完美。即兴伴奏也是较为复杂的,学生还需要对和声、作曲以及复调等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在即兴伴奏时将它们进行合理运用,加入自己对音乐的情感,才是完整的即兴伴奏。对于教学的内容和体系还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用、够用为主要原则,教学的相关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对老旧的、不适用的内容完全可以进行删减。了解学生对课程掌握的实际情况,对理论课程的内容进行大量的整合和调整,在教学课程中更应该增加对学生以后就业、发展较为实用的内容。大课和小课、舞台和课堂、学习和演出等方面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对表演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表演水平,通过实际结果显示,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不只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了极大的提高。
四、“课堂就是舞台,舞台就是课堂”作为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主旨,“课堂就是舞台,舞台就是课堂”的艺术实践教学理念就诞生了。这种教学理念就是学习音乐作品作为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对音乐作品进行舞台表演。这种教学理念,让艺术和职业教育特点进行了融合,让教学内容和舞台演出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了融合。教学中,作品和课堂训练的内容以演出计划为目标,目的就是让学生演出节目与作品,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进行改变,不再是传统教学中通过考场了解教学成果,而是通过学生在舞台上演出得出评价,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演出意识、表演意识、与观众交流的感受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训练,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了很好的检验。当然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舞台上的实战经验是无法学到的。学生的音乐专业水平在舞台艺术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并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对舞台的演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学生来说,在以后的就业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了生存问题。专业技术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重要,学生学好专业技术,是掌握专业本领的基础,对于艺术实践的教学改善,我们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第一,对教学进行了制度化,音乐表演专业的每个方向的班级需要进行专业汇报,而且专业汇报每周都必须进行,班级的专业教师和文艺团体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自己组织。第二,教学系统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艺术实践活动进行贯穿,对声乐、通俗演唱等教学进行不同的分类,进行汇报时,邀请到场观摩的人要包括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和文艺团体的专业人才,在观摩的过程中,对汇报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评价或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三,教学主题化,在主题上要有不同,确定主题可以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进行最终主题的确立,例如,民乐汇报的江南丝竹、流行音乐的校园民谣、声乐汇报的红色经典等。第四,教学市场化,舞台不仅局限在校内,完全可以将舞台搬到校外,将音乐系的师生组织在一起创立一个艺术团,社团中要设立外联,通过外联找到赞助商,然后在社会中进行演出,艺术团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演出,比如说广场、社区或者乡村,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不仅对学生的专业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出一些建议。不管是任何类型的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教学改革以学生就业和生存为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对一个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德、智、体、美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演唱或演奏作品,还要学会将作品在舞台上进行出色的表演,只有做到多才多艺,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能力,才能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艺术设计与传媒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24.
[2]关远见.直面高等职业教育的思索[m].北京:线装书局,2007.
[3]秦德祥.中外音乐教学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模板14篇)篇六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集影像和讯息为一体的专业,具有交叉性学科的显著特点,以数理知识为基础并兼具人文学科的艺术传导性。国内当前的高职院校在视觉传达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僵化,人才培养方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教学管理信息化、集成化势在必行。
一、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课程基本是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没有自身的专业特色。在时代的信息化需求下,这样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新媒体对视觉艺术的需求,缺乏对学生的立体空间视觉进行艺术训练,并且没有和其他学科进行知识链接,导致学生对学科知识难以融会贯通。
2.教学片面化。
片面理解美术教育,将专业过于细分化,片面学习理论知识,过度强调艺术的高雅性。学生无法理解学科知识,片面性的知识传输导致学生的知识领域狭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具体的提升,学生拥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却无法运用。
3.教学信息僵化。
大数据下,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日益庞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大量搜集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学生亦需要大量的知识补充。因此,知识的“安全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学生无法辨明知识的好坏,学科知识资源有限,某些被加密受限的资源无法观看。
4.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配套的教学设备、仪器、教学场地、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学生实训场地受限,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化教学设备,无法满足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对网络信息集成的需要。
二、如何做到高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管理信息网络化。
1.改善教学机制。
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区域特点,建立适合自身教学发展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针对视觉传达艺术教学,应寻求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刻板、僵硬的教学状态,优化学生课程,将教学重点放置在专业实践上。将传统的“听授”模式转变为主动性的知识灌输,例如模拟作业形式的课程,讲座形式课程等。多学科知识教授,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例如相关的艺术鉴赏课程、文案创意课程、心理学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等。
2.工学一体化。
工学一体化,教学不单单限制于课堂。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要进行课时实践,掌握每一个实际运用操作方式。教师可采取“工作室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分工,进行“半企业化”教学,并对不同小组进行评分机制,在实际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挑战自身。
3.教学资源全面智能化。
提高教学资源投入比例,将学生放在教学第一位,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教育目标。为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应该优化教学资源,全面铺设信息化智能化设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企业输送人才。
4.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平台。
建立相关的校内交流网站,以信息的集成为特点,为每位在校师生提供账号,为相关合作企业人员提供账号,增加游客服务。学生能够在教学管理网站获取校内资讯和学习资源。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支持学生通过自身的账号进行学习资源查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性。
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应该建立教学考评机制并设置于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将考核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提高全院师生对于考核的关注度。考核内容包括教师教学效果、学生成绩、考勤(教师、学生)、艺术作品展评分。采用不记名评分机制,增加学生互评和教师互评栏目。
三、小结。
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教学资源整合性对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具有重大意义。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为教学目标,不断地提高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结合地区优势和学校优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建立线上的教学管理平台,将教学管理做到每一位师生都能够参与,将教学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芳.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美术大观,(3).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模板14篇)篇七
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快我国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进步,高职院校应当致力于培养农业经济方面的专业化人才。具体来说,高职教育中的农业经济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明确专业定位、培育专项技能、强化教师团队建设、合作办学等,由高职学校和有关企业进行紧密合作,从而形成了高职农业经济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
1明确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建设的策略。
一是全面调整农业经济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应当以深入调研为前提,依据农业经济类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形成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教学目标体系,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列入到农业经济行业的技能标准之中,从而让以专业技能为主体的农业经济教学体系和本行业的岗位体系能够吻合,从而让教学能够有准确的依据。要以学习者适应农业经济岗位为主要目标,强调农业经济岗位就业所具有的导向性。要强调农业经济类专业实践环节教育,持续提升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课时之中的占比,从而找出高职教育和农业经济行业加以联系的接口。就实用型高职人才培养而言,对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实施改革的重点任务则是对所设计的课程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调整高职农业经济人才的培养措施,强调实用性课程的安排。在本专业的必修课教学中应当设计出更具实用性的课程,而在本专业的选修课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丰富可以选择的课程,这对于拓展与丰富高职生们的农业经济知识结构等具备非常重要的价值。这就需要讲求技能与方法,从而让师生们进行共同的探索。同时,在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上还需加以取舍,并且加入对课题内容的探讨。二是强调实施通识教育。实施范围更加广泛的通识教育,这是今后我国农业经济人才适应实际岗位需求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要让高职学生们通过为期三年的精心学习,更好地掌握农业经济行业最新知识以及技能,从而得以在今后的工作之中能够尽可能地适应于岗位方面的需求,真正成为实用型和通用型人才。三是巩固专业教育。在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应当不断提升专业性课程之比例,从而让专业性具备了牵涉面更广与实用性更强之特征。对于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的研究,其方法应当展现出多元化以及极大的机动性。在教学体系中,不仅要设置专题讲座,而且还应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实施专题性讨论,且应当比较多地实施合作探究法,也就是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教学实践,从而做到在具体实践之中发现相应的问题,并且在小组讨论中开展集中研究,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高职生们独立思考相关问题之能力,并且进一步提升其解决具体问题之能力。四是落实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实用性人才,所以,实践教学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要运用灵活而多变的实践性教学手段,促进高职生们实际动手能力之提高。因为条件上的种种限制,而且农业经济类专业还具备了特殊性,导致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具体实施尚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所以,必须进一步强化该专业实践教学之投入,从而体现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五是改进教学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得以更好地运作,从而提升教学工作的成效,这样一来就能够有良好的教学成效,进而确保农业经济人才的培养具备良好的质量。
2凸显农业经济特色培育高职生的专项技能。
因为我国农业的地域差别非常大,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并不够均衡,而且农业经济牵涉的面十分广,因此,在高职教育农业经济类专业应当突出自身的鲜明特点,突出培育高职生的专项技能。鉴于高职教育具备了十分显著的就业导向性,它一定要适应于当前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而且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安排应当做到和职业岗位相互对接,从而更好地培养高职生们得到就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其技能。因为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致力于培育的.学习者技能和普通理工科专业有所差异,所以也就不应当依据理工科教学中的系统化理念来指引教学工作。笔者觉得,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工作在标准化、特色化等方面的表现并不算出色。同时,农业经济人才的培养中还要面对别的兄弟高职学校和本校依据社会需求设置新专业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以至于大量富有就业前景的行业和岗位为新设置的专业所分流,导致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建设在展现特色上变得难度愈来愈大。对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类专业的学习者们而言,其所牵涉到的专业过广,而高职教育又绝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为了强调办学的特色,就应当致力于强化对学习者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学生们核心能力之培养,而且还应当依据实际岗位之所需,结合学生们的自身特点,对其实施和其今后工作岗位具有关联的能力培养,这样一来,农业经济类专业的高职生们才能够符合当前市场的期望,拥有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
3依据企业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
一是为了推动农业经济类专业高职教育的实施,一定要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走出一条产学研合作的新路。产学研合作可以说是高职院校长时间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还是强化专业建设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是提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与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可靠方式。实施校企合作与落实产学研之间的结合,这正是我国开展高职教育所必须要走的路。高职学校一定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立足于更加坚实而富有成效的教育改革,从而逐渐和企业之间实现无缝对接,真正把企业的用人需求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加以联结,以求实现双方的双赢。二是积极吸收企业高层次人才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要更加广泛地吸引与鼓励合作企业高技能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具备其他特殊技能的人才到高职院校中任专职或者兼职教师。不仅要让高职院校能够及时地了解到企业以及用人单位的具体信息,而且还应当让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者能够学习到合作企业的最新技术与研究成果。同时,还要努力让学习者们能够学到各类新知识以及新技能,而且还能学习合作企业最为先进的管理观念。三是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践与技术研发。高职院校应当有计划地指派教师到合作企业中开展与农业经济类专业有关的生产实践以及现场考察等工作。高职院校应当在岗位津贴与科研等各个方面往双师型教师加以倾斜,从而积极鼓励与支持广大教师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实践之中,尽可能地提升高职教师的实践技能。四是鼓励高职生参与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训。要依据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的所需,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高职生们到合作企业中进行短期实训或者长时间的顶岗实训,从而更好地培养其素质能力,尤其是要强化其实操能力。
4加强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要强化高职师资队伍的内涵以确保专业人才素质的新提升。教师可以说是高职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首要资源,而农业经济类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本院该专业的市场竞争力高低。所以,高职院校应当以提升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改进专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切实有效地强化高职院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内涵,以求更好地提升农业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并且为本校与本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大更好的保障。具体来说,首先是要以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为主体,更好地推动本专业学习型团队的创建工作,从而为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相应的组织保障。其次是以农业经济专业的骨干教学人才的培育为主,加快教师人才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最后是落实双师型素质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类专业教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进而为本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支持。二是积极改进高职院校师资团队管理机制,以农业经济类专业为创建客体重构型教师人才队伍。要通过强化农业经济类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工作,切实引领该专业教师人才队伍以及相关课程的建设。要对目前以教研室为主体的教育行政组织体制实施变革与构建,并且以专业为主体来创新新型教育团队。要运用本专业学术带头人的推动,切实形成农业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组织主体,切实提升本专业教学师资人才队伍的自我组织能力,进而提高本团队的综合研究能力。三是要做到以人为本,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激励体制建设。要按照人本管理的原则,积极创建和健全适合于农业经济类专业教师队伍发展的体制环境,赋予其以所需的政策性、技术性以及物质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是要对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更加科学的规划,选拔出富有教育教学经验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并且制定实施能够促进本教学队伍得到不断发展的激励性政策。对于具有出色业绩的教师人才,则应当在物质待遇和职称聘任等各个方面予以适当的倾斜,以求为本专业教师人才队伍的成长创造出更富有竞争性的新环境。另一方面是要实施专项经费方面的保障。要将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目前的特色化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依据本专业教师队伍的自身特色以及人才成长规律,以教师的教学业绩为中心,以学生、同行以及社会认可度高低为考核评价的标准,从而形成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绩效体系。也就是说,要通过对本专业教师人才实施富有成效的激励措施,以确保其能够实现高效化、规范化运行。
5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年来的高等职业院校农业经济类专业建设,农业经济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其办学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而且通过长期以来的办学实践,显现出扎扎实实的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才能让农业经济类专业的活力得到更好的发挥。要始终坚持以高职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好地激发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学习者的农业经济类专业素养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娆.农业经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童乃诚.深化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
[3]陈凤霞.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问题初探[j].北方经贸,2009(06).
[4]李国政,王纪忠,聂洪臣.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6).
[5]李国政,聂洪臣,栾申洲.关于我校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6]聂洪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12).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模板14篇)篇八
体验式学习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罗杰斯等人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归纳诸多理论可知,体验式学习是让学习者从某活动中得到体验,并与他人交流反思从而提炼经验(概念体系),以此来指导未来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大卫库伯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圈”对体验式学习进行了解释。学习圈的第一步体验,即是学习者亲历某一项活动。第二步发表,即是体验该活动后学习者发表看法。第三步反思,即是学习者对自己或其他参与者的行为和看法加以思考,将“现有的经验”进行归类、拷贝和系统化。第四步理论,即是学习者将反思所得的汇集成概念体系。第五步应用,即学习者将概念体系应用到实际活动中。
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中国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世界旅游强国建设,核心在旅游人才,关键在旅游教育。因此,寻找提高中国旅游教育的路径和方略,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对今后我国旅游教育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显然,从高职高专旅游管理教学的角度去解读,运用体验式学习模式将成为解决当前困局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首先,旅游业所提供的产品是“游客体验”,旅游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员工与游客的互动过程,偏重情境管理和情感管理,这是纯粹的书本知识传授所不能达到的。其次,旅游管理属于综合应用性的学科,实践性很强,比如旅游规划、酒店管理等等。仅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模式,那不可能培养出应用型管理人才。同时,体验学习是一种新的重要学习模式,具有比传统学习方式更多的优点,它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因此,要摆脱中国旅游教育的困境,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倡导体验学习不愧为重要的路径之一。
3.1.1校内课堂的体验式学习的模式。
(1)主题式体验教学。即围绕教学内容,结合书本知识和实际情况,以专题讲座形式展示给学生。
(2)案例式体验教学。即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典型的旅游事件进行具体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式体验教学。即让学生对某一具体论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此来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问题。
(4)情景模拟式体验教学。即设定情景,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模拟具体事件的演变,使学生从中得到学习和积累。
3.1.2校外社会的体验式学习的模式。
(1)项目式体验教学。即事先设计的项目交由学生处理,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目的是让学生在过程中得到学习和锻炼。
(2)社会调查和访问。即设计调查题目,让学生深入到旅游企业内部或市场环境中去调查,最终将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使得学生有针对性的接触企业和市场。
(3)专业技能活动。即让学生到企业实地进行专业技能观摩,旨在为学生创造复合型的'教学活动体验。
(4)专业实习活动。即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中实习,获得思想上、业务上的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活动。
3.2.1教师素质导致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效用低。
在实际操作中因教师对课程认知和积累的不同,和对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认识差别,易造成体验式学习模式变成填鸭式教学的另一种变形,或变成一种单纯的游戏,使得教学效果的大打折扣。
3.2.2教学目标与体验式学习模式不吻合。
在教学目标设置中,由于未能真正契合体验式学习模式,导致教学目标只是提留在文字上,在教学模式、教学环节和考核环节等上得不到真正的体现。
3.2.3课程设计(项目)不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自身的心态、能力和行为等有反思,二方面是让学生对其他人的发表有客观的分析和理论的升华,三方面将所得到的反思及理论巧妙地应用到以后的实践或生活中。但实际中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课程项目,却往往体现不出启发性。
3.2.4课程规划片面化,未能形成集成式体验式学习模式。
旅游教学的许多课程是相关的,例如《旅游美学》《旅游资源学》《景区规划》等,在旅游管理工作中是相互作用的。而在实际规划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课程时,因各自独立没有使课程形成网络型系统型综合型集成课程,降低了学习效果。
3.2.5未形成团队学习氛围。
在实际操作中,忽略了体验式学习模式是团队形态完成的,取而代之的是松散的不负责的氛围,严重的干扰了体验式学习模式的实施。
3.2.6回顾环节的诸多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对于项目结束后的回顾环节主要存在教师引导不力、学生发表不充分和团队反思提炼的理论深度浅薄三大不足。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模板14篇)篇九
这几年我校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其中订单式培养和冠名班的成立说明了用人单位对适合企业自身发展人才的渴求,但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学校教学内容的相对陈旧和局限。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进行的认证,是现代社会规范专业人才、劳动者职业行为的标准。要培养符合医药行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就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相结合,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我们根据药物检验岗位工作人员必须明确国家标准检测方法中文字内涵,熟练准确进行分析检验操作,能够进行常规检测数据处理及出具正确的检验报告的要求把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分为分析检验的基本流程、分析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基础、化学分析法基础知识和仪器分析法基础知识四大模块。强化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弱化对分析理论的推导论证,突出岗位需求。实践教学分为称量操作技能、滴定分析操作技能和基础仪器分析操作技能三种技能,分基本操作,单项实训、综合实训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内容,实行进阶式教学,从基本技能掌握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教学内容以药物检验岗位需求改革传统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参照药品行业、国家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例如:查阅药典,完成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后,直接测定葡萄糖酸钙含量;在学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引入维生素c注射液的颜色检查。将国家、行业标准和分析化学传统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涵盖药检工技能鉴定有关分析化学部分的相应知识点,以药物分析检验为中心,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来自药检工作一线,但在顺序编排上又注意考虑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包含了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分析化学课程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将两者有机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演示教学法就是其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例如,药物检验工技能鉴定对规范性操作要求很严。以滴定操作为例(见表1)。学将规范操作动作采用录像、照片等直观的形式加以演示。在播放过程中随时按下暂停键,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和现场示范,启发学生思考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的误差。而在实际操作练习中,要求两人一组,一人操作,一人观看,互相纠错,并鼓励同学们把在实训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拍成录像,给予再现和纠正;也可以任命几个掌握得又快又好的同学为“小老师”,辅导其他同学的操作,这些措施增强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渴望参与的心理,从而有效地调动起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成绩,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操作习惯和职业素养。收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案例,关注社会热点事件,采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例如:每种分析方法都可以结合《中国药典》中的常用药物进行说明;在讲解配位滴定法时,引入《水的总硬度测定》这一案例,根据我国《生活用水卫生标准》结合当地水质和学生家乡水质进行教学;也可以在讲完化学分析法后,通过三聚氰胺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调研、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聚氰胺可以在蛋白质含量测定中以假乱真);进而分析凯式定氮法优缺点(从而引申出化学分析法的特点、总结四大滴定的异同点);最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借此引申出仪器分析法的优点)。这种通过案例引导进行的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两大类分析方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归类、解读、综合和表达的能力,小组学习形式又强调了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非常有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
三、技能水平的强化。
目前,我省职业院校在校生申请参加相关专业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如果理论课成绩合格可视为鉴定理论考试合格,只需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可见,技能操作部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我们在强化技能训练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调整原有教学计划,增加实训课的学时数,将理论与实训学时比例调整为1∶1。技能训练反复进行,以达到职业教学要求的熟练程度。其次,增加技能考核的次数,由原来仅有的期末考试改革为阶段性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电子天平的操作技能、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技能和药品含量测定技术。其中,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包括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滴定操作、定量转移操作、准确稀释溶液操作等,药品含量测定部分选取药用硼砂的含量测定和维生素c注射液的颜色检查作为项目考核内容。第三,开放天平室和分析化学实验室。学生有时间、实验室没课时。学生可在遵守实验室规则和仪器使用规则的前提下,到天平室和分析实验室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管理相关实[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每天例行检查仪器和实验设备,以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也鼓励学生将实验室的滴定分析器皿借出,利用课外时间用自来水练习基本操作。另外,在分析化学课程即将结束前组织相关学生参加分析化学技能竞赛,由分析化学课程组教师组题并出任考评员,取前六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进行物质奖励,同时结合分析化学技能考核成绩给予加分奖励,一等奖加7分,二等奖加5分,三等奖加3分。以此强调掌握分析化学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标准的统一。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即能满足药物分析检验岗位的不同能力需求,又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应建立科学的评分标准和完整的考核方法,将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起来。鉴于药检工技能鉴定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包括技能笔试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我们也将分析化学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和考勤)占20%,考试成绩占80%,考题结合药检工考核大纲拟定。技能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实训笔试和操作考核三部分。平时成绩占25%,包括考勤、预习情况、实训报告。在实训报告的评定上更多地强调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实训中的异常现象及出现的问题、甚至对于失败的结果只要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应判为一份合格的实训报告;实训笔试占15%,主要考查实验室基本知识、实验原理以及基本技能操作的关键环节与注意事项,这是在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以前的课程教学中常常被忽视的`项目;操作考核占60%,采取分阶段考核的方法,选择典型实训项目做考核内容,从仪器药品选择、仪器洗涤、操作、整理、科学作风、操作时间、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等方面制定评分标准,以工种考核的形式进行。通过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对于实训过程中修改伪造数据、违反实训室规章制度等行为实行倒扣分。事先公布考题和评分标准细则,使学生的操作有章可循,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每一次的成绩都登记在册,取各阶段成绩总和作为操作考核成绩。以上是我们在分析化学常规教学与药检工技能鉴定的衔接方面进行的一些研究与探索,与真正的“双证课程”尚有距离。影响课程建设的因素有很多。理论上有技术进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政策法规方面的影响,但在实施过程中如师资、场地、教学设施、学生条件等学校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此外,学校的行政工作、支持系统的状态无疑也会影响课程建设的活力。但我们在向“双证课程”迈进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确确实实得到了较大提高,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成果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应该将课程建设深入地开展下去,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模板14篇)篇十
近些年,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之一,职教师资专业技能不高、实践教学能力较弱的突出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确立了实践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是突出职教师资“双技能”(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为此,学院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提出并按照“三重”的培养理念(重教师素质、重实践能力、重创新意识),以及针对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岗位“工作过程”导向的要求,构建实施了“双序列、四层次、多模块”职教师资实践教学体系(简称“双四多”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支撑“双四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打造了互利共赢的“三方合作”(学院、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及共建共管平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合作委员会,形成了“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教师、学生、职业学校、企业、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教育研究所)的实践教学改革运行机制,提升了“双技能”职教师资培养质量,学生的能力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及好评,并因此获得了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下面,我们以电子信息工程类职教师资专业为例,简要介绍“双四多”实践教学体系。总体上分析,该体系使学生“双技能”职业能力培养具有早进入、分序列、连续化和系统化的特点。
一、双序列——教师的职业知识与能力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类职教师资专业既具有师范教育的特点,又具有工科教育的特点,但又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混合,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这种结合和统一的融合点就是职业技术教育,这也赋予其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师范教育,因此,毕业生应具备教育的基本理念,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学习教学教法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还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即毕业生还必须具备与职业技术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知识和修养。
其次,电子信息工程类职教师资专业作为工科专业又具有工科教育特点,因此其仍然要开设大量的专业课程,完成大量的专业实验与实训;同时,电子信息工程类职教师资专业又不完全等同于普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普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进行工程实际的设计,能够胜任工程师的工作,而电子信息工程类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今后要为中职学生讲授专业课程,指导中职学生的专业实验与实训。也就是说,在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上,电子信息工程类职教师资专业教育高于普通工科教育的要求,即毕业生不仅要掌握理论性、基础性、系统性比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由其教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
职业技术教育师资专业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决定了所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应由两个“序列”构成——教师的职业知识与能力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二、四层次——由基础素质到专业、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纵向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基本素质层次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师德修养和大学生基本素质为主;
(二)基础技能层次以培养学生基本教学技能和专业基础技能为主;
(三)职业与专业技能层次以培养学生从事中职教师职业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主;
(四)综合训练层次以综合实习和科技训练为主,突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各层次由基本素质到综合能力依次提升,能全面、系统培养学生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
三、多模块——满足职业与专业素质要求的不同层次的能力培养。
近年来,我们多次组织教师调研了二十多所工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我们感觉到,在目前的形势下,中职学校对师资的要求发生了变化,这些要求可以归纳为:
第一,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老教师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因此,新教师应具备当前的新技术、新知识,能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开出新课,并应该获得至少一种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证书,最好能取得某种高新技术的技术证书。
第二,由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本身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那么,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不单能动手实验,还能够指导学生教学实验和实训,而且还应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因此,在构建四个层次的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了这些要求,按照不同年级课业进程分序列、分层次设计并实施了若干实践教学模块:
(一)基本素质层次包含有社会实践、军事训练、书法训练、普通话训练等教学环节构成的素质拓展模块。
(二)基础技能层次:对于基础职业技能的培养包含有现代教育技术训练模块、教育理论课微格教学训练模块;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包含有计算机程序设计训练模块、网络训练模块、工程基础训练模块(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训、autocad实训等)等。
(三)职业、专业技能层次:这个层次的职业技能是培养学生从事专业课教学和实验教学能力,包含学科教学论实训模块和实验教学微格教学模块;而这个层次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包含有与这个层次的职业技能相适应的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单片机实训、传感器实训、课内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和发展代表专业领域内新技术发展方向的专业新技术技能训练模块(dsp、eda、嵌入式技术、现场总线等)。
(四)综合训练层次:这个层次的职业技能训练主要是在中职学校完成的,包括有教学实习模块和班主任实习模块,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取证模块,学生应在这个层次取得由劳动部颁发的高级工证书;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有由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构成的科技训练模块、由学生“自主实践计划”和各种大学生科技活动、竞赛构成的科技创新模块、以及专业技术证书培训取证模块,学生应在这个层次取得在专业或行业内认可的技术工程师证书,有条件的学生还可获得各种大学生竞赛的获奖证书。
上述各层次的每个模块既具有独特功能,又相互联系,共同构筑起“双师型”师资教学及实践能力体系,特别是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证书的获得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与中职学校、企业合作,共建共管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体系的落实离不开稳定的高质量的符合职教师资需求的校外实践基地的支撑,为此,我们基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建立了学院、职业学校和企业参加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合作委员会”(现共有62个单位,其中有28所中职学校),明确了合作各方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实现了与企业、职业学校共建共管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合作模式,为实施“双四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平台,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立专业技术培训基地。
我们与深圳英蓓特公司合作双方投资建立了集学生实验、教师科研、专业技术取证为一体的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英蓓特嵌入式技术研究中心、培训基地。将社会培训考证与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综合性实验教学,在完成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组织学生直接参加考证,取得arm公司颁发的技术工程师证书。近年来,共有三届学生参加了培训,取证率达100%。
(三)与中职学校合作,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基地。
我们与多所中职学校合作,拓展教育实习基地的功能,借用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开展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取证工作。近年来,共有五届学生参加了高级无线电装接工的培训,有99%以上的学生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我们正在和几所技师学院合作,准备在部分学生中试点开展技师(或准技师)的培训与考证工作。
(四)实施“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计划”,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及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学院在“主体参与、重视过程、合作学习”原则下,设计实施了“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计划”,突出个性化培养,强调以场景模拟、项目模拟来“仿真”,并与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大学生电子竞赛相结合,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综合训练,最终使学生学用结合,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经过系列改革与实践,我院职教师资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和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更加稳定,实践教学改革机制更加顺畅、高效,学生教学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等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杨金土.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研究水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8).
[2]梁卿,蓝欣.论职教教师资格制度中的三个问题[j].职教论坛,2009(8).
[3]李双雁.对我国中等职教师资培训的再思考[j].职教论坛,2008(4).
[4]张建国.我国职教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7(4).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模板14篇)篇十一
摘要:高职院校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应重点发展专业实践能力,这是部分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短板。培养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是确保现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只有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群体,才能推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培养专业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能力;实践能力。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现状。
随着我国高职教学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我国高职教师队伍规模正不断扩大,社会的变化发展对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不例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和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应具有商业设计实践能力。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往往就职于设计第一线,没有经过专业的实践训练是难以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的,这就对教师的设计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笔者经调查了解,一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升,存在如下两个方面问题。第一,师资结构有待完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该专业涉及多种施工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等,这些经验都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获得。一些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入职的,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践能力较弱,这就导致其在授课过程中只停留在艺术审美或传授理论知识的层面,而对设计定位、设计实施等诸多方面缺乏考虑,这样的教学脱离实际,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第二,校企合作实施困难,产、学、研深度融合欠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目标和特征决定了其专业发展、师资力量的培养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因此,要提高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质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是最佳途径。另外,产、学、研一体化是促进教师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是由于管理层面诸多条件的制约,很难有实际性的合作。另外,在固有观念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接收企业的设计订单、创建工作室或开办自己的公司,往往被认为会影响教学,这让教师的积极性受挫。种种原因导致部分专业教师离企业一线实践越来越远,久而久之,其专业实践能力与相关知识也会不断退化。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当前的教育正面临这样的困境: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面临试用期长、低薪甚至找不到工作的局面,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熟练技术工的“用工荒”。为了能够从这种困境中突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建设实训室,建立实习基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等,以期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操能力。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而言,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有两个:第一,教师有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然而,部分高职院校不支持教师设立自己的工作室,认为教师从事第二职业会不安心于学校的工作,影响教学和科研。第二,深入工作一线,到企业挂职。一方面,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意识到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但是相关政策不完善,所以教师参与性不足;另一方面,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部分企业由于看不到教师实践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往往不愿意接收教师到企业实践。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最好的方式是与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让教师能够长时间深入企业,从而拥有过硬的实践能力。通过深入企业挂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提升。
1.开阔知识视野,接触更多的现代设计理念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日新月异,客户需求和设计理念更新迅速。教师深入一线设计现场,可以直接接触设计公司众多职业素养较高、专注于设计行业的人员,通过与他们合作,虚心向他们学习,开阔知识视野,汲取更多的现代设计理念,特别是深入了解大型空间设计的新理念。
2.提高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宝贵的从业经验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除了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外,还提升了设计超前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对项目的执行、判断能力,项目设计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实施能力等,熟悉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设计成形的一线工作流程,掌握各类新兴装饰材料的特点和施工工艺方法及技巧。另外,教师通过挂职,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经历了从生疏到熟练、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通过实践修正、创新理论,使理论与实践融合,正如费尔巴哈所言:“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
3.磨炼工作意志,融入企业文化企业往往更讲究效率,一般工作节奏较快、强度大,很多教师刚开始难以适应在企业工作。因此,教师要迅速完成由教师角色向挂职岗位角色的转换,以企业员工的身份,接受管理、履行职责,以顽强的工作意志克服各种工作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挂职任务。如,要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工艺、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利于教学更贴近实际工作;向有丰富设计实践经验的设计师学习,提高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的能力,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公司的各种活动,通过与企业同仁的广泛交流,掌握行业当前的发展情况和岗位职业能力素养,最大限度地感受企业文化,如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等,从而适应、融入企业文化。
通过多层面的锻炼,教师可以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设计实践能力,同时把相关的经验融入设计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专业教育: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通过挂职锻炼,不但可以提高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商业思维和市场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并将所得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当中。如,将在企业实践期间获得的先进设计理念、一线实践案例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引入课堂教学,准确把握社会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重建教学内容,使之更加注重面向行业发展,注重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
2.提升教学能力教师拥有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后,就可以游刃有余地指导实训教学,以案例带动理论教学和实践项目教学。如,在居住空间、店铺空间、办公空间等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布置恰当的设计题目,让学生完成。让学生完成作业之后依次走上讲台,以设计者的身份推介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以客户的身份提出问题,由设计者回答。这样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运用企业实践所获取的真实的设计项目信息,让学生进行“真题假做”,甚至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学生通过“理论—实训—项目设计”教学,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次真实环境下的全面、综合的实践锻炼。这种实践教学缩短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职业岗位实际环境的距离,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获得职业工作经验和实际设计成果,提升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3.加强校企合作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解决师生的实习、实训问题,学校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联系,并以灵活的模式激发自身与企业合作的动机,对双方利益、合作动机进行深入分析,这有助于为产、学、研结合建立纽带,更好地开展合作、实现双赢。教师实践锻炼结束后,学校可以从新技术学习、课程改革任务、参与企业设计项目、调研报告、设计作品、专业论文、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展等方面对教师的社会实践过程进行考核,以达到有效锻炼的目的。
4.开展学生工作室的建设教师运用企业挂职经验,结合设计行业特性,参照设计公司真实的工作情景,以公司模式管理学生,建设与公司岗位“零距离”对接的学生工作室,使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增强实践能力,了解具体、实用的创意方法和设计流程,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以此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激发其设计才能,帮助他们形成创造性思维模式。成立学生工作室,是现代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工作室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职设计人才提供了可能,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平台。只有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并且培养出实践能力出众的学生,从而适应社会需求。教师提升实践能力,才能了解设计公司对设计人才职业能力素养、专业课程设置的真实诉求,了解专业岗位群的业务范围、具体需求和发展趋势,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结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符合市场需求。沃韦纳戈说过:“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因此,教师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帮助学生加强实践技能的锻炼,确保实训教学取得实效,这是作为一名合格高职教师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李丹.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教育与职业,(30).
[2]孙裕杰.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装饰,(8).
[3]张景.关于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探讨.美术教育研究,2012(21).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模板14篇)篇十二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产业迅速腾飞,这要求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要有更高的专业素养,这对旅游管理从业人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阵营,需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进步的综合型人才。案例教学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增强了旅游专业教学。本文通过教学实际的结合,对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旅游管理;应用;意义。
当下,我国旅游业更趋于现大众、科学化,随着旅游消费模式的`转变,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专业型人才需求也随之强烈,这就要求高校转变旧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不断适应岗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1]。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应用旨在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同时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利用典型案例为学生创设情景,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集体协作能力,同时也会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获得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较高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旅游管理专业所具有的特点。仅仅依照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得获得实践能力,而案例分析教学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获得实践的经验和总结。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而并非获得实战能力,当一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走到工作岗位时,不能设计旅游线路,不能解决旅游团中的突发事件,那么显然这是失败的教学。因此,只有理论知识与实战氛围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能力也会在案例的讨论、分析、阐述中得以提升。
2、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讲授、讨论、辩论、互换角色、综合、案例分析这些方法都是教学的大体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不同,据分析,相比其他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能够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规避了教师、黑板、讲台等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用案例为载体,让学生与教师一同体验课堂的激情。这种形式可以极大的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3、开阔学生视野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先为学生讲述案例,再让学生们讨论。根据一个案例,每位学生都会阐述不同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再由同学们选择,在众多阐述结果中选择优质的方案。没有了标准答案的束缚,同学们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们的记忆。
二、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
自我国开展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已有20余年,目前,各高等院校、普通高等院校以及中等职业院校都会开设旅游专业。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腾飞,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随着增强。以经典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强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
1、建立案例库。
在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国外的经典案例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摒弃模仿,把国外案例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才是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关键。想要把案例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就应该有案例的写作、分析和使用的能力。建立适合案例教学法的专业师资队伍,让企业和教师相结合,创建属于我国本土化的案例库[2]。1)案例的收集在案例的收集期间,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是较好的教学环节。可以收集参考资料,也可以收集企业的成功运营经验,还可以收集媒体信息资料和社会调查报告等等。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的优秀案例,同国际相接轨,组建一个庞大的案例库。2)案例的编写在收集了大量的案例信息之后,就该完成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了,即案例的编写。在案例编写过程中通常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把案例编写到教材的相应知识点章节中,另一种是编写独立的案例集锦。案例编写的过程十分复杂,要通过认证和研讨,按照技巧和要素,再结合经验,最终完成课程的案例库。
2、案例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运用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机会,以此来规避学生们社会实践经验少的缺点。学生们在案例的学习中,应领会把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获得能力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1)制定计划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好教学计划,计划要做到周密且详细。教师要考虑到课堂案例的个数,每个案例分析所耗费的时间,案例的知识要点体现在教材中哪个章节等。只有经过教师的周密计划,才能让整个课堂更加充实,让学生有序地进行活动的参与,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2)选择恰当的案例在大量案例积累的基础上,在旅游管理的实际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授课情况而定,案例不仅要具有典型性,同时也要富有真实性以及适用性,同时更要符合国家的国情、经济发展形势等。让案例符合世界范围的旅游经济发展动态,让案例具有说服力。选择学生们所熟悉的案例,让学生对案例更加有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的案例要恰当。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要做到“精”,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每个知识原理都可以用多个案例来呈现,所以,案例的选择就不可面面俱到,要选择具有典型性且有针对性的案例。让案例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让案例可以体现事物的共同特征,这样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这样具有示范性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3]。同时,案例的选择还要做到“实”,教师选择的案例要是真实的,案例只有真实发生过,其细节才会更加清晰,只有这样的案例才会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讨论兴趣。恰恰相反,如果案例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且有臆造的痕迹,就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不以为然,这就使得案例教学法失去了其意义。案例要“新”,就是说案例要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旅游业是不断发展的,旅游者的需求也是千变万化的,只有不断适应这样的变化,旅游业不断地推陈出新,才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旧的案例对当下的实际情况是起不到帮助作用的。因此,案例的选择要做到新。案例要“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内容过于肤浅的案例会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只要套用基本原理即可,根本无法体现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也会敷衍了事,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2、案例讨论要求同存异。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在讨论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欣赏那些思维方式非同寻常的学生,带着包容的心态去接受每一位学生的见解。允许同学们发表不同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分析过程更加具有创造性和多样性,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得以发挥。同时,也要纠正学生的错误,不可一味放任自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判断力与分析能力。
3、灵活的应用案例分析法。
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顺应了当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模式。但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不可一味的追求高端,模仿和套用国际名牌大学的教学模式[4]。原因在于,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强的技能性和实践性,因此,不是所有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都适合使用。因此,教师也不能够完全地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们应该根据所授课程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从而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所耗用时间较长,且很多院校并未配备适合该教学方式的硬件设备。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才能保证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案例教学的成果。
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案例教学让学生获得了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促进了师生间的沟通,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获得了今后在岗位中的优势,找到了自我就业方向。
五、结语。
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实际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更让学生获得了实践机会和实战能力,同时也为我国旅游业培养了大量的现代化复合型专业人才,在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各高校和老师要积极地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最终更好地培养出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2]常莹.旅游中职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江文龙.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教学中的优化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4]张艳艳.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山西财经大学,.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模板14篇)篇十三
体育课程是高职教学体系以及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重要课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及体能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所有的职业活动都离不开体能素质的支持,当体能素质无法满足日常职能所需时,不仅会限制学生的活动及学习,同时极有可能给学生将来的就业带去负面影响,但是从目前高职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似乎不太理想,职业体能训练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相应职业对学生体能素质的要求。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高职体育体能教学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体能是人开展活动的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体能素质会直接决定劳动力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效率,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体能素质纳入到人才录用考核的范围内。就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来说,是高职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进行铺垫的重要途径。
体能教学体系的创新,不仅是高职课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措施。就高职体能教学的本质属性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本属性体能教学顾名思义,即是对身体素质、能力进行培养的教学活动。高职体育体能教学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各项运动能力进行提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今后个人发展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健康基础,通过各项训练来达到促进学生身体反应能力、平衡能力以及抗压能力的提升。
(二)职业属性除了基本健康属性之外,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还具有特殊的职业属性。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人才,体育教学是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课程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职体能教学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属性及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从高职体能教学具体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体能教学锻炼的具体体能也不同,基础学习阶段的选项课包括了篮球、足球以及排球等项目,职业体能课阶段开始包括速度、力量及耐力等内容,锻炼的项目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在这一阶段中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需求对运用程度的深浅进行权衡。
通过上文所述,我们已经对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的本质和属性有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在对体系创新策略进行具体分析之前,我们还应对目前高职体能教学体系创新的可行性要素及阻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保证体系创新策略的实效性及准确性。
(一)可行性要素分析随着我国教育部门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教育将走上职业教育之路,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院校--高职院校教学开始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创新,是高职教育应对潮流及趋势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促进职业教育体系更新的重要途径。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创新的可行性要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高职教学体系改革的有效推动。从大的环境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带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从微观方面来说,高职教育体系自身的适应性带动着一系列变化,使得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其次,近几年来,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也开始注重这方面的人才投入,为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体系创新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人才储备。
(二)阻碍因素除了可行性要素的支持之外,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创新,还面临着系列的阻碍因素:首先,作为高职体育课程教育者来说,普遍只认识到体育职业体能教学的基础健康属性,而对课程教学的特殊属性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职业体能训练效果不突出;其次,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单一、枯燥,体育教学职业体能训练的作用根本没有发挥出来。这些阻碍因素的存在,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降低了过去,甚至目前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是在未来的改革过程中,这些阻碍因素能够为体能教学体系的创新提供必要的创新依据和创新方向。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论文(模板14篇)篇十四
摘要:为了更好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专门探讨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方法问题,并探索性提出了有效的声乐教学方法改进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
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掌握与具备一定声乐演唱知识、能力目标而开设,学生的声乐理论水平、演唱能力等深深的影响着其后续的教学工作,进而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就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来说,基本上都是“集体教学”方式,与音乐专业学生相比,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量更多、声乐理论基础及演唱能力等更差,要想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理论、演唱水平,必须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为此,笔者结合长期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工作的实际,谈谈对改进声乐教学方法的体会。
一、开展正式声乐教学前,与学生充分交流,全面了解学生。
开展正式的声乐教学前,是声乐教学比较关键的一个阶段,其具有“自由”、“期待”两个主要特点;对于“自由”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都是处在“教学”之外,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相对“自由”一些,没有教学中的那种“紧张”心理或者氛围绕,教师、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更为轻松的交流,这样可以了解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真实需求及真实能力;对于“期待”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师、学生之间之前都不是很了解,都“期待”深入了解对方,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相关的“声乐条件”,如身体状况、乐理知识、视唱练耳水平等,而学生则可以深入了解教师的学历背景、教学能力教学设施、教学条件及所要开设声乐课程情况等。总之,在开展正式的声乐教学前,教师与学生之前有必要进行专门、深入的交流,为后续声乐教学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培养学生浓厚兴趣与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进入声乐殿堂。
学生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水平、高超的声乐演唱能力,不是在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形成的,其需要日久天长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一要有对声乐课程浓厚的学习兴趣,二要有良好的声乐学习习惯,然后在二者共同影响下,学生必能进入美妙的声乐殿堂。对于学生声乐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声乐理论与演唱知识时,要先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满足学生好奇心、再激发学生好奇心、再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循环”中,逐步培养起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这与教师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良好的形象、美妙的亲和力是分不开的;对于学生良好声乐学习习惯的培养,虽然习惯的养成很难、很痛苦,但一定要求学生坚持,如每天半小时至一个小时的呼吸、微发声、咬字吐词和哼唱歌曲等练习,学生良好声乐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其也就会自动进入到了专注、忘我的声乐学习境界。
三、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开展声乐基础训练。
第一,坚持歌唱姿势训练;对于声乐演唱来说,歌唱姿势同样重要,声乐教师在给学生第一次上声乐课时,一定要强调、讲解歌唱姿势问题,在第一堂课中就要求学生要能够“良好站立”,如身体自然站立、胸部自然挺起,头摆正、脖子不能歪曲等。第二,科学进行发声训练;声乐是一门典型的歌唱艺术,其通过声音来表达人类情感,即科学发声是声乐演唱的基础,要想学好声乐,发声训练是基础;首先,让学生学会正确呼吸,在使学生充分了解人体发声器官基本工作原理基础上,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吸气、呼气方法;其次,让学生正确的开喉,重点使学生掌握声带与气息之间的平衡感和开喉的适度感,以及掌握正确的开喉练习方法;第三,让学生正确认识共鸣,声乐演唱中的“共鸣”主要是指人体对发声产生的共鸣,要求学生对“共鸣”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同时掌握对共鸣腔体的运用方法;第四,掌握正确的发声练习路子,其是学生学习声乐的关键环节,是一种典型的技术训练过程,也是打好声乐演唱基本功的重要与有效途径。
四、重视语言在声乐演唱中作用,加强咬字、吐字语言训练。
声乐演唱是一门高雅的、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语言是声乐演唱的基础,也是人们表达、获取思想情感的最直接、最有力工具。清晰的咬字、吐字对于声乐演唱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说一切声乐演唱技法训练都是围绕语言中心展开的。因为语言是产生声乐演唱优美旋律的主要依据,通过语言的咬字发音与音乐旋律的结合刻画出特有的音乐形象及产生预期音响效果。为此,也要求声乐演唱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就使正确掌握咬字、吐字发音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声乐演唱技能。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咬字、吐字发生,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结合歌曲演唱进行,引导学生注意不同咬字、吐字发音所表达的不同艺术效果。
五、专门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专门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是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水平的重要与有效手段;可以理解为我们平时所说的二度创作。要想使学生能够成功的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首先要求学生要全面的了解、熟悉作品,熟悉歌词、熟悉乐谱、熟悉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甚于是歌曲作品的创作背景,只有对歌曲作品有了“深入骨髓”的了解,才有可能成功的对其进行艺术处理;其次,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不仅体现在对其乐谱、旋律等的更改上,还体现在对其所要表达内容、情感的改进上,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生活内容、情感等融入其中,再通过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忘我演唱等表现出来,进而产生一种新的声乐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芳.基于合作学习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郭敏.浅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7,01.
[3]刘江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黄河之声,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