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科标准,提前安排学习步骤和教学任务的一份计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制定教学计划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一
本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通过对植物的写生活动,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精细地观察物象,找我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所学的线条造型知识融会贯通,以写生的形式表现植物,从而进一步提高线条造型表现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感受植物的姿态之美。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上册的《自行车局部写生》和《猜猜我是谁》这些课程中,学生已经尝试过写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对于线描这种表现形式已经不陌生了,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抓住植物的姿态特征,大胆描画,完成艺术创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植物结构特点,运用形状、线条(或色彩)写生完成一幅线描或色彩的植物写生作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观察植物的活动,发展对写生植物添加和前后空间的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写生的乐趣,进而更好地欣赏和体会植物的美。
教学重点:
植物的结构以及表现手法,启发观察重点,激发观察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
经过观察思考胡用写生的方法进行描绘,注意画面形、色、遮挡等关系。
教学准备:
几盆植物、写生作品
教学过程: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课件出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植物,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的特征、姿态。
板书课题:植物写生,解题指导学生欣赏中国画(君子兰)学习他们线条的粗细变化。
同时介绍画的简单知识,强调深入反复观察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欣赏学生优秀作品着重讲他们的不同处理手法。进一步分析观察各种植物的结构与花纹。
学生讨论。
学生欣赏了解反复观察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观察各种植物的结构与花纹
学生仔细观察,并用铅笔起小稿,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仔细观察,完成写生
结合作业完成情况。请学生谈:通过观察各种植物,你发现了他们有哪些特征?
1、说一说,所画植物的生长特点?
2、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各有什么不同?
1、小组自评。
2、全班互评。
3、教师对本课的学习情况作概括性的评价。 小组选拔较好的作业。
板书设计 植物写生仔细观察结构、花纹。
在其他载体上画画写生作品,或者周末和父母同学一起外出写生采风。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二
目录:
1:聚聚散散2:小圆点的魅力3:黑与白4:主体与背景5:冰川与晚霞。
6:画嗅觉7:卡通画8:双胞胎9:藏书票10:我和我的小伙伴。
16:迷宫17:电脑美术18:会游的玩具19:光的魅力20:珍爱国宝秦始皇兵马俑。
第1课聚聚散散。
教材分析: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聚和散的感觉。
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
教具准备:
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作品水粉颜料排笔彩色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
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板书:点线结合)。
三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四课后小结。
第二节。
一师生交流:
1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2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3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二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课后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第2课小圆点的魅力。
课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纸上画摆放小圆点,体验各种变化,并组合出各种创意的作品。
2在摆放圆点中发现有创意的圆组合会产生美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有创意地玩小圆点,用圆点组合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准备:
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收集圆的物品,观察寻找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圆的图案。
教具:平面构成圆点的变化。
学具:彩笔瓶盖纽扣等圆的东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展示课件动画图片和播放声音,出现一个小圆点,(说话:同学们,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小圆点,我喜欢穿各种色彩的衣服,我的'本领可大啦!能大能小,位置和大小的变化还能给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在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我的身影!大家都称我为魅力的小圆点呢!)。
二讲授新课。
学生来一个画圆,
老师用圆规示范画圆的方法当然我们在画的时候不可能这么标准,做到尽量而已!
(一)大家看见今天的课题肯定会觉得有点奇怪,小圆点的魅力在哪里?怎么体现出来呢?我们马上就可以领略到啦!
老师出示一个乒乓球,加与示范,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圆点,师生一起进行总结出三种感觉:
1.下落感(悬空的感觉)。
2.稳定感(上下左右的作用力一样,四平八稳)。
3.安定感(没有地方可以掉了)。
老师拿出2个小圆黑点,要求同学们在一张白纸上摆放出吸引感和排斥感。
(请出2位同学上来进行摆放)。
并得出以下两点感觉:
4.相互吸引感。
5.相互排斥感。
老师总结:小圆点只要把位置改变了一下,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在画画时,要注意,主体物的位置就象小圆点一样,位置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画面和心理感觉!(出示课件,结合美术作品进行讲解)。
(主体物---苹果,具有下落感)。
(二)同学们都知道,所有的美术作品都是由什么组成呢?点线面,哪位同学告诉老师,点是如何变成线的呢?(张贴两张点的范图)。
1.直线曲线的感觉。
圆点越密,线的感觉就越明显,朝一个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直线,朝其它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条曲线所以点排列在一起会有线的感觉(师生互动,得出相同的感受)。
2.移动的感觉。
圆点从大到小,是一种透视现象,渐变后会产生移动的感觉!(师生互动,得出相同的感受)。
出示课件---火车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在生活中,小圆点无处不在,看:
出示课件,展示生活中具有小圆点存在的图片,联系生活,从身边寻找灵感,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如---衣服鞋围棋人民会堂灯药丸被子等等!)。
老师加于讲解,并渗透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的相关知识。
(四)利用小圆点还可以摆放拼出很多漂亮的图形呢!大大小小的圆点组合在一块,就成了一张美丽的作品了!
出示课件,展示小圆点的美术作品书本范作。
三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播放轻音乐,愉悦课堂气氛)。
四作业欣赏评价。
五总结拓展。
小圆点无所不在,美也无所不在,只要我们善于用发现审美的眼睛去观察去创造,美就在我们身边!
第3课黑与白。
课型: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黑白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只有尝试才能了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激发他们的灵感。
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准备:教具:有关的图片资料范图。
学具: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
二发展阶段。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创作黑白正负图形的要领: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图形简洁,线条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
四作业要求:
1用黑与白表现正负形。
2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
3线条流畅,涂色均匀。
五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3引导作者反思,说说你觉得自己这幅画有何改进的地方?
六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正负形,体会其形式美。
第4课主体与背景。
课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绘画形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三
教学目标:
1、欣赏画家名作,了解其运用色彩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色彩表达的感受和认识。
2、愿意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心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看书和光盘。通过欣赏名画,大师的画。开拓学生视野,感受色彩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过欣赏不同色彩表现形式的作品,打破学生头脑张固有的写实色彩观念,认识到色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深入认识色彩,充分感受色彩的情感性、表现性及主观性等特征。
让学生欣赏分析野兽派、立体主义画派、表现主义画派的名作。传达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息:色彩是表现画家情感和认识的有利手段。
3、引导学生怎样用色彩表现自己的心情。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自己曾经有过那样的心情,你认为用那一类的色彩来表达比较合适。
4、学生作业,老师辅导。
教师对学生的创造给以欣赏和拿悦。
三、课后小结。
学生自评、互评作品。提醒待下次课所需东西:各种纸盒、双面胶、剪刀。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四
本节课是一节绘画基础知识和练习课,是为学生学习色彩学知识而设置的,主要训练学生感受和认识色彩的冷暖,能辨别冷暖色调并感受其美感,提高学画色彩画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主要使学生从对色彩的冷暖的认识到掌握并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知识这一过程,是一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个难点。如果单凭教师空洞地去讲解、简单的操作演示,是很难让学生明白的,说不定还会越来越糊涂,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以熊熊燃烧的火焰引入课题,在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北风呼啸的严冬,如果在火堆旁边会有什么感觉?温暖的感觉。那么火的'颜色是红橙黄色的,因此以后看到红橙黄色就会联想到火,就会产生温暖的感觉,然后揭示课题《生活中的暖色》。
除了产生暖的感觉外,暖色还能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呢?一起欣赏图片:过新年家家户户挂满红灯笼;新娘穿着红衣服盖着红头巾;20xx奥运会场馆礼花飞舞一片红色的海洋;晚上,闹市去闪烁的霓虹灯,让学生感受暖色给我们喜庆、吉祥、热闹、热情、火辣、欢快,开心的感觉。在欣赏暖色调的图片,这里配乐播放图片,夕阳满山的大海;满地金黄的银杏;水果拼盘再次感受暖色的美丽。然后看色环表,找出相应的暖色,这里绿色紫色到底是暖色还是冷色不展开过多讨论,以后还会学到更多的色彩知识。欣赏画家的画,梵高的《向日葵》,油画《秋收的田野》,和书中的画家作品进行冷暖色的对比等。通过对比,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同一画面不同色彩的冷暖感觉,而且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并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颜色来联想不同的物体,辨别是冷色还是暖色,这样比起理论上的讲解更直观、更形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色彩的冷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让学生边感觉边动手操作,并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冷暖事物让学生自己举例谈感觉谈体会,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冷暖色的规律,从色相环中找出暖色和冷色。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五
活动目标:
1.欣赏作品,感知点彩画的画面效果,感受点彩画的独特美。
2.喜欢点彩画,乐意尝试、创作,体验点彩画的乐趣。
3.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活动准备:
1.示范画两幅。
2.棉签、颜料盒、颜料、印有不同印花的绘画线。
活动过程:
1.(播放课件)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刘老师今天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看看它是谁?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将放大的画缩小到原来的大小)。
师:瞧,可爱的小点点变出了什么?
师小结:这幅由小点点的组成的画,简直是太神奇了。近看只是各种不同颜色的小点,可是远了看却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把这样的画叫做点彩画。
2.出示示范画,请幼儿欣赏、感受点彩画与其他画的不同。
师: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看这幅画里是不是都布满了不同颜色的小点?
3.请幼儿尝试点彩画,体验点彩画的乐趣。
幼儿自选不同印画的绘画纸和颜料,进行点彩画练习。
4.作品展示,师幼一起分享交流经验。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六
通过这幅创作画,表现自己喜欢的课余生活,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人物动作的画法。
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人体的各种动态特点。
画面的构思和组织。
教学方法讲解。
教学手段示范。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1、能模仿一下你参加的活动的动作吗?请学生用速写的方式,画下同学的动作。教师可以示范,同学配合,用互相做模特的办法解决。
2、欣赏课本上的照片,讨论照片上的`活动内容。
3、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喜欢的活动。
4、欣赏作品:画面画了什么内容?怎样去表现的?
教师总结:
人物动态:小作者画的动作都不是简单的动作,可是画得很生动,这说明小作者基本上掌握了人物动作的画法。
背景:有复杂的背景,也有比较简练的。复杂的背静可以把环境交代清楚,像人物所处的位置在哪里;简单的背静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
三、作业提示。
1、主要人物要突出,画得较大。
2、画面画得不宜太复杂。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课余生活。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七
教学目标:
1、激发同学的想像能力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绘画能力。
2、引导和培养同学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注重掌握画面的整体性、情节性。
2、突破手法的局限,运用多种手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分析。
1、范画出示,师生共赏。
2、小组讨论:画面画了哪些内容?
3、同学个别论述,揭示新课内容。
二、启发同学想像。
1、教师启发谈话。
2、同学想,小组讨论。
3、同学个别论述。
4、提出要求:你能不能也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画一幅你喜欢的职业呢?
5、欣赏其他小朋友的画,总结画法。
(1)小组观察、讨论。
(2)小结。
构图要力求突破常规,做到完整、丰满。
运用自已熟悉的各种工具表示画面。比方:铅笔、蜡笔、水彩,或综合资料。
坚持画面的整洁。
三、教师指导水粉、水彩等的综合绘画。
四、同学根据想像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播放轻快的音乐。
五、作业的欣赏。
(1)展示完成的作业,师生共赏。
(2)将最有意思的作业在橱窗中展示,互相学习。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八
今天,我和爸爸去宁波海洋世界游玩。
我们一走进大门,就被这梦幻般的景色吸引住了:一朵朵栩栩如生的人造花,红的、白的、黄的,各种各样,五光十色!这儿就是“人造吴歌窟”。
顺着弯弯曲曲的阶梯往上走,我们来到了“古埃及”,开始了海洋之旅。
这儿的鱼多得数不胜数。我左顾右盼,突然,我的目光被一种名叫“狐狸鱼”的吸引住了。它长着尖尖的嘴,身子是黄色的,头是白色的,眼睛周围是黑色的,像戴着墨镜。头还真像狐狸的头!
我们继续往前走,便看到了许多珍稀鱼类。如可爱的娃娃鱼,有趣的刀片与及危险的刺豚……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让人大开眼见、大饱眼福!
这时,海洋剧场的表演开始要开始了,我们便马上赶到了海洋剧场看表演。
演出开始了,第一个上场的是棕色的小海象,它一上场就“嘟嘟”地吹起了喇叭。它会做减肥操,在地上滚来滚去。最精彩的就是做仰卧起坐了,只见它双“手”抱头,做到和身体成直角才算一个。它竟一口气做了十个,观众立刻掌声如雷!最后,它竟然向我们飞吻,真是一只可爱的小海象呀!
下一个上场的是海豚,它会顶球,打网球和举重……简直是个运动健将!
最后上场的是白鲸,它那优美动听的“歌声”真不愧是“水中百林鸟”呀!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九
第十三课装饰纹样。
教学万花筒。
一、教学目标。
《美术万花筒》是本套教材较有特色的一个栏目。设立本栏目,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万花筒》中的内容就是以较为浅显的方式来对教材中的共性内容作出一定的解释,便于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进一步地学习相关内容。
二、教材分析。
1.“首页图版说明”是针对首页欣赏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设置的,它以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了首页图版的相关背景知识。“温馨提示”是针对小学生在使用美术工具材料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并以图片说明的方式,直观地加以引导。“美术常识”是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的一些基本的常识和技法,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出来。“相关链接”提供的是与本册美术知识学习有关的一些资料,主要是以美学欣赏或美术知识为主。
2.本册“首页图版说明”对中国明清家具作了一个简单的说明,重点介绍了中国家具工艺的发展历史,特别介绍了明式家具的结构、选材和造型艺术风貌。“温馨提示”介绍了画水彩画时应准备的工具和材料,重点提出了掌握水分多少的建议。对初学水彩画的儿童,特别需要告诉他合理使用水量正确方法。同时还提示在绘画中要随时保持笔的干净,这是学习水彩画的关键之一。让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美术课与其他学科一个很不同的地方。“美术常识”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详细展示了线条的表现力,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线条在美术创作中的特殊作用,学会利用丰富的线条提高自己的`造型表现能力。以上这些内容便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尝试的欲望。
三、教学建议。
《美术万花筒》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课外阅读、练习为主,教师可以结合本册的学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你知道哪些中国家具?你能说说明代家具的特点吗?上美术课时如何正确使用水彩画工具?线条在绘画创作中有什么作用?在绘画创作中怎样表现丰富的线条?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可以表现哪些丰富的线条?也可以提出一些要求,如:尝试用书上介绍的方法来进行练习,画出书上没有的效果等。利用这个栏目,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特色。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校徽的构思和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一名少先队员队徽是你们的标志。今天我们一起给我们的学校设计一个校徽。
我们一起给我们的学校设计一个校徽。
二、讲授新课。
1、简介学校的历史和特色。
2、展示各种学校校徽,讲解其设计意图。
4、学生构思。
三、学生练习(教师边巡视边辅导)。
1、定草图,注意设计意图。
2、修改。
注意标志形式的多样性,选择材料的多样性。
图案色彩的运用变化。
3、定稿。
4、制作。
肯定学生好的有创意的造型,对有特别符合班级特色的创作给以及时的表扬,给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
四、作业展评。
1、展示作品。
2、欣赏评价。
3、教师总结。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教学难点:
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仪器: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
同学们对二组环境照片谈看法。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都喜欢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而且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环境需要人人去保护、改造。
二、明理提高。
2.小组展示自己讨论的结果。
3.你还能否说一说破坏环境的因素和造成的后果吗?小组讨论。学生谈谈之外,教师补充说:人类的活动导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炭增多。温室相应加剧导致全球变暖。让两极的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导致一些岛国举国搬迁。接着就是氧气减少。气候突变。粮食减产。最后人类灭绝。人类大量使用冰箱空调释放的化学物质破坏臭氧层,使南极出现臭氧空洞,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还有重庆酸雨的危害等。这都是我们人类所造成的,那我们同学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生活中的环境污染?4.学生画画,然后展示。
5.问:你们知道世界环境日的时间吗?(6月5日)世界水日呢?(3月22日)。
三、学生朗读环保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
(1)家庭方面的环保:
1、节约用电;。
2、出行尽量坐公交车或步行;。
3、设计家庭用水环保小主意;。
4、家庭用水的再利用;。
5、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装放;。
6、在外买东西尽量不使用一次饭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
(2)学校方面:
1、我们节约用电、用水,小粉笔头这些小事出发,同学们自觉养成节约的习惯;。
3、在食堂节约粮食;。
4、让电脑不处于长时间的待机状态;。
6、各班负责把本班卫生区域的草地圈围好,自己平时不践踏草地,也制止别人乱踏草地行为。
7、为了身边的环境更加优美自觉爱护环境卫生,自己主动做到不乱丢乱放,同时督促身边的同学也爱惜环境。
(3)社会方面:
把自己在学校里形成的良好习惯带到生活中,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带动.
四、环保憧憬。
1.学生朗诵“地球母亲”2.合唱《好大一棵树》。
五、结束全课。
同学们,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天“绿色环保”一课上得很成功,了解了我们万盛的环境,了解了许多环保知识,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息和繁衍的大自然,我们才会有美好的将来。我希望大家都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做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人。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一个美好的万盛,美好的世界。
六、课后作业。
写一篇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写一篇论文。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二
今年暑假,我和一些同学去美国游学,游览了举世闻名的海洋世界。
海洋世界里有浅海动物、深海和极地动物,如虎鲸、海豚、海狮、海豹、企鹅、北极熊等。
身着黑色绒装的虎鲸犹如一位侠客,它总是独来独往,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左冲右撞,从这边游向那边。
游客们最爱看的是聪明的海豚表演的“鲤鱼跳龙门”。一只只海豚有序地排列,从水池里往上蹿并用力向前跳,濺起一朵朵蓝色的水花儿。
几只海豹懒散地躺在沙滩上,悠闲地享受着充裕的阳光。企鹅用脚夹着孩子,摇摇摆摆地走来走去。北极熊在浮冰上尽情地戏耍。
海狮馆里,几只海狮聚在一起,探出水面,相互对视良久,用目光交流,像是在讨论一个有趣的话题。突然,几只海狮像约定好似的转向离开了,剩下那只呆呆地望着它们,好像很失落。一只体形稍长的海狮趴在岩石上,不时还懒懒地打个哈欠,悠闲得如同一位老人。
人们在参与动物的活动中获得了快乐,在不知不觉中与自然交了朋友。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三
摘要: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与西方不同,中国诗中自然既不是人化的自然,同时中国诗中人也没有消失,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中国古诗中没有浪漫主义。
关键词:神;人;自然。
古代中国被认为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此言甚当。但在孔子之前,殷商时期是有宗教的,而且已进入人格化一神崇拜的阶段。[1]到了西周,天的观念又增加了上神赏善罚恶的神人感应观念。[1]22这样,“天”被赋予了善恶和理性色彩。这样,“天”就出现了分裂,一方面,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另一方面,重人事的观念又显现出来,[1]25也就是说,西周宗教观念已开始淡化,事实上,中国也跟西方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宗教阶段,但中国率先走出了这一愚昧的阶段。到了孔子,这一变化得到了强调。“西周时代的天命论,总体上说,仍然是一种神意论,而不是后来发展的自然命定论或宇宙命运论,仍然拽着皇天上帝的神性外衣,但也不可否认,其中已缓慢地向一种秩序和命运的思想发展。”[2]孔子的思想正是体现了这个发展过程。
在滋夫?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于予何?”(《论语·子罕》)他注意维护天的至上地位:“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如果到此为止,则孔子是一个十足有神论者了。其实不然。孔子对“天”“神”的根本态度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又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还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这是说,祭祀应庄敬,但几个“如”字,又表示一种态度,即孔子并不真的相信鬼神的存在。
于是命运的观念与天并列出现“子夏曰::商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与。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所谓的“命”,无疑就有更多的理性色彩。而孔子弟子也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还有一段著名的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里的“天”已是自然之“天”。已没有人格神的色彩。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件大事。
孟子则更进一步,孟子的“天”指人力之外的必然,与命的意思相近[1]44,孟子并有著名的命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总之,说中国到了战国时期,改造了宗教传统,是没有疑问的。不管我国和西方的某些学者如何把“儒家学说”说成是“宗教”,也改变不了其非宗教的本来面目。[3]同时,由于中国没有类似西方的国教,本文也不再讨论佛道等教。[4]而老子认为“道”或“无”是天地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章》他对天的态度很明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五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总起来看,天至少不是一个人格神。而道呢?《老子·二十五章》说得很详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道”明确反对“天”为最高的主宰,明确破除了神创的宗教观念。尽管“道”仍然保留了某种神秘主义的色彩。
正是与此相对应,中国文化产生了与西方文化中“主客二分”迥异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二
而主客二分的传统,不是客观战胜主观,便是主观战胜客观的思维方式也贯穿西方文化的始终。
原文原意,其实质是强调、赞扬以至吹胀自我、主体,主张自我能最终认识世界之真实,能创造一切,征服一切。对自我、主体的这种自负,发展到极端,就是像黑格尔那样把自我、主体神化为‘绝对精神’”[5]147也就是说,神学既是主客二分的来源,又是主体膨胀的根源。主客二分必然导致主体性的极度膨胀。在西方人看来,自然必然是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这样一种主客二分的传统,不是客观战胜主观,便是主观战胜客观的思维方式也贯穿西方文化的始终。
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黑格尔就对东方诗(包括中国诗)产生了著名的评论:
与西方相对应,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同样提倡天人合一,儒道又有所不同。
孟子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5]19孟子的天人合一注重道德方面,“仁人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尽其心也,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这样鲜明的道德主义倾向,是儒家天人合一的特点。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则与此不同,正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庄子描述了虚静的意义。《天道》:“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蝶与?蝴蝶之梦为庄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除了这种诗意的描述,庄子还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正是物化的另一种说法。
与西方人与自然的对立不一样,庄子的自然是与人和谐的。在西方的自然中高大的物体给人以崇高感,恐惧感,体现了神的旨意和人征服自然的崇高,在《庄子》中与之相反:“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万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阙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庄子·田子方》)这就很明白了,《庄子》中的自然不是崇高感的象征。无论多么危险的自然物都不应与人形成对立的使人恐怖的因素。
在庄子的自然观中,自然不是人化的自然。
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之过也。”(《庄子·马蹄》)也就是说,庄子提倡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不是主体性凌驾于自然之上。这就和所谓人化的自然有根本区别。“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庄子反对一切人为的东西。
在庄子的自然观中,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是不是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人就否定了自己呢?也不尽然。
禅宗的灯录,也没有理解王夫之“情景交融”的含义。禅宗灯录的第三重境界“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并非排斥作者的主观情绪,事实上正融入了作者主观情绪。中国诗当然极力排除知性的干扰,当然也排除情绪的干扰,但融合不是干扰,这种融合中是人与自然是对等的,人没有凌驾于自然之上。如果按叶维廉的说法,则中国诗怎么与西方的摹仿说相区别?中国诗岂不正像黑格尔所说否定了自我,从而让山水以直接的原貌出现?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
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德充符》)这就说得更明白了,庄子并不是否定情本身,而是世俗的好恶之情,如果是自然之情,则不是否定的对象。
事实上也是如此。即以叶维廉上文中所引并分析的诗为例,就是神与物游所得,而不是叶维廉所说的“以物观物,”或“山水本身的呈现。”所谓“山水自身具足”,从来就不可能,也不是山水诗中的实际。
叶文中引用的王维《鸟鸣涧》、《辛夷坞》、《鹿柴》诸诗,无不渗透诗人的主观情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由光影的静止而更显出林的寂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则虽曰无人,实则描写了芙蓉花的自然状态。这些诗都寄托了诗人的情怀,那就是对寂寞的共鸣。“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给人以很多联想。寂寞者得其寂寞,恬然者得其恬然,既感受到自然的永恒生机,又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寂寞。中国古诗从来就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西方式的描写,也就是说,不是一种西方式的摹仿。
句。其它象“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过始宁墅》)“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泽兰渐披径,芙蓉初发池。”(《游南亭》)这些诗中,“净”“明”“抱”“媚”“戏”“弄”“渐”“初”诸字,都恰如其分地渗透了诗人的感受,这就是王夫之所说的“情景交融”。
谢眺的诗也同样。“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余雪映春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高斋视事》)“朝光映红萼,微风吹好音。”(《和何议曹郊游》)“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和徐勉出新亭渚》)这里的每一句诗都表达了诗人的心情,那种清新,明丽的景象既感染了诗人,也感染了所有读这些诗的后来者。
我们再看一看唐代诗人所写的诗。在文学史研究中,以西方文论解释古代文学的现象,早已存在。比方苏雪林《唐诗概论》,[8]第十章标题为“浪漫文学主力作家李白。”第十一章标题为“写实主义开山大师杜甫。”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9]第十四章的标题为“浪漫诗的产生与动摇”第五节为“浪漫派的代表诗人李白”。不过两种文学史论著都没有说明李白为什么是浪漫主义诗人。
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从一些标题即可看出:“李白诗歌的现实性”“李白与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从这些方面看出,林庚对用西方概念来解释古诗是犹豫不决,左右为难的。它从反面体现了林庚对古代文学的深刻理解。
然后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这些书中的观点流传甚广。
也因此看到,李白诗中的自我形象有一种亲切、自然的神态。
至于李白诗中的表现手法,更不足以说明他是浪漫主义的诗人。夸张和运用神话作为素材并不足以表明李白的宗教性质,使用神话也并不意味诗中的神学色彩。运用夸张与运用神话素材造成了李白的瑰奇、豪放的诗歌风格,而不是造成崇高感。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崇高来源于痛苦与恐惧,而雄浑则没有这种恐惧与痛苦。曹顺庆对崇高与雄浑从风格上进行了区分:“康德所描绘的高山断崖,飓风怒涛,是着意渲染自然界的威胁人的暴力,所以有‘狂暴肆虐’,‘狂啸’,‘摧毁’,‘威胁着人’等等字眼,这些威胁人的暴力,自然会令人恐惧、害怕,从心惊胆战中感受到生命力受到‘阻滞’的痛感,而司空图所说的‘雄浑’,虽然十分强调形体的巨大雄伟,力量的强大无比,但却并非是威胁着人的暴力。恰恰相反,这巨大的形体与无比的力量,正是人们蓄集涵养来的,体现了人的巨大胸怀与主体力量。”[12]这种说法,抓住风格特点,是颇为精彩的,但分析有问题,实际上,雄浑并非体现人的主体力量,崇高也并非仅仅使人恐惧。崇高与雄浑的区别不仅在于风格的区别,更在于其对待自然的态度:一为对抗的,一为和谐的。其实崇高的目的才真正是为了实现人的主体力量,而雄浑风格的目的则是一种忘我状态。
吐大荒、横绝太空的品格,其豪情壮志、宏大壮阔,是浪漫主义文学所无法比拟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较书叔云》)“凭高远登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李白《天台晓望》)“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在李白诗中,即使是《蜀道难》,也不是造成恐怖,凶险的效果,而是瑰奇、豪放。《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不是压抑的、恐怖的。《观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仿佛看到庐山瀑布飞泻而下的仙姿,这是一种真正神与物游的境界,李白的诗,不能以浪漫主义来概括。
再说,李白的诗从来就不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那是一种效果,而不是过程,李白的诗,有最高明的技巧,那就是后面还要分析的兴的运用。而无节制的感情的宣泄,怎么会有诗。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四
进海洋极地世界,就是一片人造的热带雨林。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热带雨林树木,其中还有许多高大的榕树,我听到这里有下雨的声音,还有鸟的叫声。我们沿着崎岖的小道往前走,在热带雨林的旁边还有很多鱼缸,那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鱼儿,有各种美丽的热带鱼、鲶鱼……还有些比较凶猛的鱼,像食人鱼、电鳗、小鲨鱼等。电鳗的鱼缸里还有一个电流表,隔几秒钟电流表里的指针就会跳动一次,这就说明电鳗正在放电。我们走到了一座木桥上,我问妈妈;“这座桥是干什么的。”妈妈说:“你没看见桥底下的鳄鱼吗。”我往桥下看了看,啊!桥下面有很多凶猛的鳄鱼,他们趴在石头上,一动不动的,好像在睡觉。
啊!我们一进这个大厅,就看见一个巨大的水池里游动着一个白色的庞然大物,啊!原来是一只大白鲸!我一看见白鲸鱼就不禁笑了起来,白鲸长得真可爱,白色的头上有一个鼓鼓的大包,就像一个老寿星似的,它在水里游动的时候,不断的抬头喘气,就像在跟我们打招呼。
走过白鲸池,我们到了养着一只北极熊的大厅里,北极熊正懒洋洋地躺在一座冰山上,北极熊非常大,比我想象中的大多了,它的全身披着一层白白的、厚厚的毛,不时地还发出一点点闪烁的亮光,它的样子比黑熊漂亮多了。它在冰冷的环境里生活的非常自在,好像谁也不怕。
看完了白鲸和海象,我们接着就进入了海底隧道。一进入这里,成群的鱼儿在我们的四周和头顶游来游去,就像真的进入了大海一样,又像进入了龙王的水晶宫。
我发现这里的玻璃底下隔几米就有一个资料卡,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知识,有的写着鱼的种类知识,有的.写着海洋植物的知识。
我们慢慢地往前走着,这里有一些我认识的鱼,比如小鲨鱼、魔鬼鱼……还有一些成群的我叫不上名字的鱼,它们身上的花纹都非常好看,纷纷扬扬的游动着。忽然,我看见一个潜水员,它正在水里在向我们招手呢,这个潜水员真厉害,连魔鬼鱼都不怕。
我们出了海底隧道,就看见一个像巨大的屏幕似的大水池,这个水池原来就是用来进行“美人鱼”表演的。现在已经快十点了,我们来的正好,“美人鱼”表演就要开始了。
我们分别找了个座位坐下了,等了一会儿,“美人鱼”表演开始了。“美人鱼”原来是人扮演的,我原来还以为是真的“美人鱼”呢,不过她们也都挺厉害的,能在水下憋气那么长的时间,她们在水中舞动着身上的轻纱,翩翩起舞,好像真正的“美人鱼”,就连那些游来游去的鱼儿都在为他们伴舞,真好看。
我们走着走着,终于来到了我最想看的地方。
海狮表演,整个表演最让我赞叹不已的是音乐会,最让我好笑的还是音乐会。
音乐会由小旗来担任鼓手;美雪负责敲锣;小雪的拿手戏是弹琴;小艾可是有名的女高音。“海狮之歌”开始了,一声哨响,便开始演奏了“多米多米梭梭咚咚当,多多米米哦~”这是一套崭新的组合。接着,又一套组合展现在眼前:“多多米米梭梭多,咚咚当当,多米多米哦哦哦~”两套组合起来,便成了完整的海狮之歌。真是厉害极了!
海洋世界真是太奇妙了,难怪称它为亚洲最大的海洋世界!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五
(设计应用、造型表现)(设计制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实际上就是“会动的玩具”系列,通过设计与应用的课程培养学生善于综合运用各种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废弃材料,设计制作简易的玩具。
2.运用绘制、剪贴等方法对玩具进行简单的装饰。
3.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择一种游动的原理设计并制作会游的玩具。
难点:巧用游动的原理设计会游的玩具,并进行造型美的修饰。
教学准备:
师:“会游的玩具”的.范作、游动原理的课件或范图。
生:包装纸盒、三合板、旧tk板、彩色纸、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观察会游物体的原理并进行交流。
一、初步感知游动物体的原理及其工艺。
课前让学生了解游动物体的原理,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的交流和讨论。
1.组长汇报:该组讨论探究游动物体的原理的制作报告。
2.师对学生汇报的结果进行小结。
3.欣赏图片:多方位感知会游的玩具的造型特点。
二、利用游动的原理制作会游的玩具。
1.让学生说说游动的物体游动的原理及其造型特点。
2.师出示范例―会游的玩具。
3.师小结会游的玩具的制作技巧和方法:
a.制作玩具的模型。
b.安装游动的设备。
c.进行造型的修饰,注意颜色的搭配。
4.生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游动的原理来制作玩具。
5.让学生利用游动的原理的基本方法,设计制作出玩具。
三、提升对会游的玩具装饰性的认知。
a.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
b.将作品进行再装饰(小组内互提意见进行修改)。
c.学生展示、评议作品。
d.教师小结,及时指出问题。
e.拓展:“游一游”比赛游戏。
札记:
课前,师生应准备一些废弃的材料。教学中,教师应展示一些会游的玩具,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制作过程中,重点应启发学生,如何使玩具游起来。
课堂的组织形式,可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商讨、制作。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并提醒学生要认真画好草图,并注明设计的意图。作业完成后,可将玩具放在水中游动,比比谁的玩具设计、制作得更好。
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6篇)篇十六
1.让学生了解漫画是一种绘画形式,用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物。
2.了解一些的漫画大师,树立榜样。
讲解动漫与漫画的区别。
大量的漫画图片。
1课时。
(一)导入: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和寓意等手法,表现幽默诙谐的画面,用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
1.学生欣赏漫画作品:讲明比喻和夸张等手法。
a.华君武《美育》。
b.丰子恺《瞻瞻底车》。
c.张乐平《三毛流浪记》。
d.《我为歌狂》(中国)。
e.《史奴比》(美国)。
f.《中国娃娃》(韩国)。
g.《酷儿》(日本)。
h.《封神演义》(日本)。
i.《樱桃小丸子》(日本)。
j.〈蜡笔小新〉(日本)。
2.为学生讲述一些漫画大师的故事,丰子恺和张乐平,以及〈米老鼠〉的创作历程。
3.学生作业:
画一幅有具体情节的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