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作文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思考深度,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大家可以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一
宝玉和黛玉的共同选择是:拿来爱一个人。所以黛玉“泪竭而死”,宝玉“遁身空门”。他们的爱经得起“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经得起“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生离死别,却经不起"涸辙之鱼,相濡以沫"的幸福。
黛玉,只是出于女子的矜持,荣国府的礼教,只能将此情深埋于心。
宝玉,贾府上下对他百般宠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成长,自然少不了些戾气.后人对他这样描述:“行为偏僻性乖张。”
初见宝钗,湘云,宝玉那种公子哥的轻佻表现的淋漓尽致”,黛玉不言语,而是用血和泪,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愤。
假若宝玉和黛玉,人生若只如初见,他还是他的“怡红公子”,她还是她的“潇湘妃子”,定不会,这般凄美﹑惨绝。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一个“风骚绝伦”的凤姐便活灵灵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或许是那个背景,或许是天性。凤姐是那样精明的操纵着贾府,就连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不忘显现出自己的位高权重。
曹雪芹笔下的凤姐与封建女性的相夫教子截然不同,他刻画了一个奸诈,奢侈,贪婪的女性。但凤姐如若不是这般奸诈,又怎会在贾府里生存的如此安顺?可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样一个“八面玲珑”的女子,到最后,落了个如此下场。这一点从侧面向我们强调,封建社会是那么的黑暗与腐朽。
曹雪芹笔下的宝钗是一个封建社会下的淑女。一颦一笑是那样的大方得体,与府里的人关系极其融洽,但从“金蝉脱壳”中,陷害黛玉,可见她的城府极深。虽然最后如愿与宝玉结为夫妻,但因两人的性格万全不和,宝玉又始终忘不了红颜知己,黛玉。最终,宝玉选择了出家为僧,而宝钗,只得抱恨终生。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二
林黛玉是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民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三
如果问我在这个暑假最惬意的事情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的回答:“闭上眼睛听妈妈为我读《红楼梦》。”
记得老舍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它不能不是伟大的作品,它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老舍先生口中的“它”就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中之一《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原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续作由高鹗完成。
听着妈妈温柔的读书声,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封建大家庭里看到众姑娘们捉弄刘姥姥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听到贾政考宝玉功课我又替他忐忑不安、听黛玉吟《葬花词》又不禁潸然泪下、想到四位生的如花似玉的姐们们的悲惨命运,我深深的从心底里为她们感到难过。在宝玉迎娶薛宝钗那一回中,黛玉竟香消玉损我又不禁嚎啕大哭。这些都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憎恨。
妈妈怕我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不够透彻,执意要亲自为我读完它,每次看见妈妈读的口干舌燥,我都会感动的一塌糊涂,正是妈妈这样认真边读边讲解,才让我对这部小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谢谢老妈!
合上书想考考思奕的小脑袋里到底记住了多少,于是就顺口问了一个小角色,但又是《红楼梦》中一个贯穿全文的重要人物,正因她的一波三折多劫多难的离奇身世才让我们看清了贾雨村丑恶嘴脸和险恶用心,女儿的回答思路清晰,细小环节讲的我目瞪口呆,真心的为女儿点赞!没有辜负我坚持为她读完的决心!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四
读书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于茶余饭后,捧一本好书,找一处僻静的地方,读上一段。一抬头,就能看看很深很深的天空,蓝色的底子,零星点缀的几朵白云;侧耳就能听见风的低吟,抬头即是飞鸟的足迹;闭上眼,是沁人的袅袅香气……时间或像停滞,或回到过去,或穿越未来,感受不到此刻的流逝,感受不到年华的追逐,一切都是安静的、祥和的。
最喜欢看的书就要数曹雪芹的《红楼梦》了,所以跟着爸爸妈妈去北京旅游的时候我强烈要求去大观园逛一逛。刚穿过菜户营桥,“北京大观园”五个大字便映人眼帘,沿街直走大约两百米,便可见右手边悬着的“黛玉阁”,这里是大观园西门,往左走几步便是售票处,随即买了票,进了园子。
正对西门的街道右边有各种民间艺人摆的摊:人物速写、名字作画、吹糖人、各色吊坠等。只见那位大师将材料在手里来回团搓一番,拉出一根长长的管子,几下便捏出猴样来,大师一边做糖人一边还讲起吹糖人的文化来,而手上的动作不停,几分钟后小猴子便栩栩如生了!
往前走,一抬头便见到“凹晶溪馆”四个大字,湘黛中秋夜曾在此联诗,只不知凸碧山庄在何处?顺着路标左拐没几步就到了怡红院,门前一株西府海棠、一棵芭蕉,ih是蕉棠两植。怡红院果然以红绿为主,房内四面皆是镂空的玲珑木板,“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设花瓶,或安放盆景。其形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壁,剔透玲珑”。左手边是宝玉的卧室,床上挂着大红撒金蚊帐,合了主人的旨趣。卧室外边是宝玉主仆三人的蜡像,围着团桌子站在那里。
全文以小作者游览大观园的足迹为线索展开,因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书中各人物的命运,构思新颖,结构紧密。文中的人景融为一体,观察入微,文笔灵动。梦系红楼,心系玉人,小作者用心去读红楼,去品红楼,品一缕思绪,引出那金雕玉镂的世界,个中滋味,只有真正赏红楼的人才能明白,可见小作者对《红楼梦》是真心喜爱,才能如此用心。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五
摘要:本文着眼于中国画在当代的发展,通过将“四王”、“四僧”的绘画这一特殊艺术现象和中国的现实社会历史状况相联系,分别从“四王”、“四僧”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师承关系、传统社会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文人画的发展历程、他们的绘画理论等五个方面入手,并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素材,对“四王”、“四僧”的艺术精神深入展开分析,探寻中国历史悠久的中国画得以发展到“四王”、“四僧”的绘画形式的深刻原因。
关键词:“四王”;“四僧”;艺术精神。
到了现代,国人才慢慢地认识和了解“四王”和“四僧”的艺术成就,研究他们的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多,并且给予了他们适当的评价。现如今的专家、学者不仅仅从整体上来研究“四王”、“四僧”,如《四王吴恽绘画艺术》(张书珩、傅新阳著)、《清初四僧绘画艺术》(张书珩、鄢爱华著)等等;也有从单个人物方面进行个案研究,如《为道日损——八大山人画语录解读》(崔自默著)、《八大山人》(胡光华著)、《石涛画语录》(石涛著、俞剑华注释)等等。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各国家、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受西化思想的影响,一些人们觉得西方的艺术要强于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但是纵观世界历史,并不一定是西方的东西就是优秀的东西,相反,更多的具有本民族传统性的文化才是世界各国一直引以为自豪的东西,也就是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1中国社会传统思想对“四王”“四僧”艺术精神的影响。
1.1中国社会传统思想对“四王”艺术精神的影响。
众所周知,“四王”是深受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影响的,“南北宗论”将艺术对比禅宗,亦分南北。“四王”自认为自己是南宗,这就首先说明了禅宗思想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但是禅宗思想只是一个基础而已,在他们的绘画艺术精神中表现的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虽然董其昌倾向与王守仁的心学观点,但到了清朝众多的大家毕竟思想上不如明朝活跃,残酷的文字狱也导致了大多数人得过且过的思想。“四王”虽受董其昌影响,但是由于入清以后身份的不同,加之他们的艺术成就影响巨大受到了朝廷的重视,所以他们的艺术思想上也就会更接近受满清皇权辖制的儒家思想。
1.2中国社会传统思想对“四僧”艺术精神的影响。
与“四王”不同的是,“四僧”所倾向的明末清初的改革思想是否定儒家学说的理论,加之他们的生存环境,导致了他们的艺术精神必然倾向于更受非同于世俗的禅宗与道家思想的.影响。
虽然石涛和八大山人是为了躲避清朝对自己的迫害,弘仁和髡残是在明亡后对生活失去信心并且也不愿做清朝的顺民,但是这种倾向与禅宗的思想并不是他们内心真正所选。但是不管是何种原因,他们最终都选择了避世入僧的这条道路。从此,禅宗思想就在他们心中开起花来。
相比“南北宗论”对“四王”的影响,“四僧”则不以为然,石涛在《山水花卉图册一》题曰:“画有南北二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宗我耶?我宗耶?’一时捧腹大笑曰‘我自用我法’”。石涛提出“一画论”思想,认为“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此语除了有禅宗的“有无”基本思想之外,还和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也可以看出“一画论”中充满禅道的辩证思想。八大山人也在《题石涛疏竹幽兰图》中说:“南北宗开无法说,画图一向泼云烟,如何七十光年纪,梦得兰花淮水边”。
而弘仁和髡残则基本无视“南北宗论”的存在,在他们的作品中并无有反映“南北宗论”之类的句子,而是全心的研究禅学思想。髡残对禅学也是很高的修养,据说当年他在南京时,除了与佛门弟子来往外,也常与顾炎武、钱谦益、张怡等人往来,而他的画学,也受到周亮工、龚贤、程正揆等人的推崇,使得他在当时南京的佛教界和文艺界都有很高的地位。
弘仁在不少的画作上提画禅诗,如“一龛何异一舟居,寂寂无人冻浦如,窗有老梅朝作伴,西洋古寺乱流中”等,他看透了世间的名利,进入了一个深度修禅的境界,包括在他圆寂的时候,也是掷帽大呼:“我佛如来观世音”。由此可见,在清初“四僧”中,唯有弘仁一人相对真的有一些禅的思想。比起八大山人晚年苦心经营道院;比起石涛自称臣僧,三次接驾、高呼万岁,和达官贵人厮混,要算是有一点禅心;他比石溪(髡残)冷静的多,情感不像石溪激烈,更绝少外露。他的心虽不像一潭死水,但也不像大海一样遇风而动。所以说比较起来,倒更有一些禅心。
2文人画的发展中“四王”“四僧”艺术精神的体现。
2.1文人画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种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所谓文人画。
文人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一路迅猛发展,在宋代社会中成为一支与宫廷院体画相抗衡的主要的绘画力量。尤其是经过文人画家的理论提倡,文人画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至清代,文人画已经代替了院体画,成为画坛的主导。文人画强调画家要有画外功,注重文学修养,在艺术形式上还讲求精神的重要性,认为画一定要传神,如谢赫提出“气韵生动”、荆浩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另外还要重视艺术家内心体悟,如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同时也强调了内心的感悟。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六
200多年来,《红楼梦》正是以这样神奇的艺术魅力,荣登全球文学之巅。它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映照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拨动着人们生活的琴弦,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美的享受。通读了《红楼梦》的人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就说《红楼梦》是一个气魄宏大、细致入微、人物鲜活、景色美丽的人间世界,一个绝妙的艺术天地。
作者曹雪芹,这位名列世界伟大作家之林的作家,一生就写了一部《红楼梦》,结果轰动了全世界,巨著自问世以来,读者读出了不同的内涵,有人读出了哲学,有人读出了文学,还有人读出了儿女情长,读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读出了自己心中的“红楼梦”,也通过《红楼梦》在社会的延伸,说出了自己的“红楼梦”,应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况我一个普通读者,在朦朦胧胧读了一遍、刚又细读一遍《红楼梦》后,不敢对国宝级的巨著妄加评论,始终怀着一颗局促不安的心,生怕有损这个国宝级的名著的'价值和风采。然而,《红楼梦》耀眼的艺术光辉又吸引着我非要写出对美的感受,我只有徜徉在《红楼梦》的艺术走廊里,在尽情欣赏这花团锦簇的裙钗时,细细找寻它“文学”的路标,沿着这条独辟的蹊径,小心翼翼地进入这迷宫似的“大观园”,从它细小的一隅,对《红楼梦》里“笑”和“哭”的艺术作个一知半解的品评吧。
作者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笑容千姿百态,笑容种类三千四百多种,并对各种“笑”描写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笑的种类千奇百怪,无所不及。有冷笑、微笑、嘲笑、又笑、呕笑、也笑、调笑、陪笑、忙笑、忍笑、带笑、含笑、欲笑、遂笑、众人笑、含羞笑、哈哈笑、凑趣笑、赶忙笑、涎皮笑、嘻嘻笑、一旁笑、含羞带笑、掩面伏身而笑,一笑笑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笑笑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一笑笑出了《红楼梦》的艺术风格,贾母的笑和刘姥姥的笑是不一样的,凤姐的笑与袭人的笑也不同,与黛玉难得的一笑更是大相径庭,宝钗的笑与众人的笑更不同,别具一格,纵观全书描写她的笑中,都不带感情色彩,几乎没有冷笑、大笑,而是悄悄笑、抿着嘴笑,而黛玉则时而用冷笑,这就说明每个人的出身、环境、性格特征不一样,笑也是不一样的,《红楼梦》描写出了每个人笑的特点,让“笑”笑出了艺术美。
作者曹雪芹还运用大的场景来描写笑,当读到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就拉开了“笑”的序幕:“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一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是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姐妹换衣裳的”。这一段可谓笑的大观园,让你看了都想笑。作为描写艺术,我觉得《红楼梦》就是文学描写的艺术殿堂。
《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人生悲剧,曹雪芹巧妙地写出了悲剧中人物的哭相,他笔下人物的哭相也各不相同,贾母的“哭”:“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贾母眼泪交流”、“贾母听了这话,那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宝玉的“哭”:“宝玉听了,不禁放声大哭,倒在床上”、“不禁嚎啕大哭”、“宝玉又哭得气噎喉干”。黛玉的“哭”:“黛玉也哭个不住“、“黛玉听说,流泪叹道:她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的心”、“泪痕满面”、“眼圈又红了”。凤姐的“哭”:“滚到尤氏怀里,嚎天动地,大放悲声”。紫鹃的“哭”:“两泪汪汪”、“那眼泪似断线珍珠一般泪如雨下”、“哭得泪人一般”。平儿的“哭”:“擦着眼泪”。《红楼梦》里人物的“哭”也“哭”出了每个人的特点来,读完之后,总让您深深地回味。
透过曹雪芹对人物“笑”、“哭”的艺术描写,我又领悟到了他对环境的描写也是独具匠心,下了一番功夫,用来渲染气氛。如:林黛玉刚进宁、荣国府时的环境描写:“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通过这样环境描写,就把宁、荣国府的富贵豪华之气给渲染出来了。
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堪称一绝。虽然《红楼梦》所创造的人物众多,但不是千人一面,而是丰富多彩。对宝玉、黛玉、宝钗、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凤姐、迎春、探春、袭人、鸳鸯、尤三姐等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性格几乎没有雷同,都具有典型性,正是运用了小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特点。如:在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林黛玉刚进荣国府时的人物描写,就很具典型性:“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体,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这样的人物描写生动传神,启发读者深思。
再看《红楼梦》里的语言描写,曹雪芹因生活在北京,充分运用北京语言的特点,来表达人物的个性,宝玉有宝玉的语言风格,黛玉有黛玉的语言特点,凤姐开口说出来便知是凤姐,刘姥姥的语言更是泾渭分明,书中人物语言各不相同,也就显现出曹雪芹的语言功力,从而彰显了《红楼梦》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看《红楼梦》,就像在浏览文学艺术宝库,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感受无穷的艺术魅力,从而受到很深的写作启迪,特别是《红楼梦》里的鲜活的白描手法,也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文学描写的典范。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七
有道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暑假的一天,我抱着好奇的心态读完了曹雪芹与高鹗呕尽几十年心血著成的《红楼梦》。我深有感触,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荒诞神奇而寓意颇深的奇书,是一曲人类悲剧命运的无尽的挽歌。其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在我眼中都是水做成的女子,如沉鱼的西施,似闭月的貂蝉。而她们都是悲剧的两个“代名词”。
黛玉有着真实与自由。在贾府,尽管被封建的枷锁所束缚,她还是不愿屈服,选择洗一身清洁,染一池灵动,追一方梦想,掀起自由与反抗的波澜。但,森严的贾府容不得她的无拘无束,她注定要如活水般流向远方。黛玉因“寄人篱下”和所谓的“金玉良缘”多生优愁伤感。于是,她以提锄揽蓝收落红,扶柳溅泪送飘絮,挥手焚稿断痴情作为感叹身世遭遇的哀音。最终,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泪,令一缕香魂随风飘散!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认木石前盟”!宝钗虽深爱着宝玉,却得不到宝玉的爱,得不到“木石前盟”的浪漫,难道她不痛心吗?狠毒冷漠的贾府众人不知“强扭的瓜不甜”,利用掉包计,撮合宝钗与宝玉成婚。
而宝钗明知宝玉想娶的绝非自己,却仍要胜任这个尴尬的角色。怜她固执地认为:只要德,才,艺超过了黛玉,就能换回宝玉的爱。可她错了,宝玉最终意难平,选择了出家为僧。她梦寐以求的爱支离破碎。她伴着“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顺从地走在封建礼教为她安排的轨道上。到头来,只成为贾薛两家被利用的棋子,权势的牺牲品。宝钗的命运比黛玉更悲惨。
两个花容月貌,冰雪聪明的女子是两只林间的鸟,却被关进了金丝鸟笼;是两株野生的幽兰,却被栽进了名贵花盆。纵使锦衣玉食,也毫无快乐,毫无幸福!而今,中国社会经历了几百年的变革终于成立了一个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现代年轻人几乎已不再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享有恋爱,婚姻自由权。《红楼梦》的悲剧绝不会重演!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八
白居易闲适诗词艺术魅力是什么呢?大家从白居易的诗中可以领略到魅力。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把自己的诗词创造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然而仔细分析,除讽喻外,闲适、感伤和杂律实为一类乃闲适诗也。这三类作品,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但在内容上却互为贯通,都是诗人在四十岁以后被贬江州司马抑郁不得志时书写内心苦闷的作品。
那么是否白居易闲适类的诗作,真的只是其“独善其身”时的无奈叹息呢?
首先,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走过的创作道路来看。白居易主要生活在中唐年间。当时唐王朝已日渐衰弱,内则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外则回纥、吐蕃不断侵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白居易作为一个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其作品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也必定是对现实的观照与反映。因此,就产生了他的作品中最具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讽喻诗、闲适诗。具体来看:
当他在“勿轻直折剑,犹胜曲金钩”(《折剑头》)、“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勇敢的战斗,不怕牺牲,敢于直言上书时,却遭到统治阶级的贬官命运。正如白居易自己所说:“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杂感》)他只得满怀凄楚的心情离开长安。一种壮志未酬,却“穷巷途尽,爱莫能助”的心情油然而生,转而不愿意在污浊中随波逐流而寄情言志于山水之中。也就在此时,他“兼济天下”无情批判的讽喻诗,转而被“独善其身”的闲适诗所代替。但这种闲适并不全像史家所说的超然脱俗之闲适,而是诗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无可奈何的闲适。也是诗人清廉自洁,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闲适之言,无声的呐喊之言!
其次,从诗人认为文艺的社会功用在于——“为民”的文艺观来看。白居易认为文艺的作用,就在于它能“辅察时政”“泻导人情”、“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他认为“为君”和“为民”是一回事。且明确提出诗歌必须为人民说话,反映人民的疾苦。也就有了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观。他的诗不只是单纯的语言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其诗歌的内容不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体现了人民的心声,因而他的作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由此,乐天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为民”的高峰,也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白居易才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和社会价值的诗作。虽然他的闲适诗的批判锋芒不及讽喻诗那样直率、辛辣,但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的继承者,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无论其遭受到怎样的打击,现实主义始终是他创作的主要基调。
然而,同样为现实主义继承者的诗人杜牧,神韵领袖王士祯却对白居易的作品大肆攻击,认为乐天的诗或为“淫言”(指《长恨歌》《琵琶行》);或为“无神韵”。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诗作(讽喻诗除外)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价值都予以彻底地否定。
下面,笔者就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白居易的作品及他同时期的同类诗作试做进一步的探究:
一.书写坎坷遭遇咏叹幽愁暗恨。
元和十一年,白居易遭小人排挤,被贬江州做了一名司马,照唐代官制,州司马是刺史下面的辅助官,实际上无事可干。作为一名急于“兼济天下”的诗人,白居易的心中充满了忧苦,然而“忧愤出诗人”,就在这郁郁不乐的岁月中,用手中的笔写下了唱绝千古的《琵琶行》。
在诗中作者塑造了一位昔日欢乐的歌妓少女,而今忧愁难解的商人少妇的形象。诗人对于这个歌妓由欢乐而悲凉的身世遭遇不仅同情,更重要的是联系到自己的贬谪生活做对照,看起来似乎比拟不伦,实为诗人想借这个歌妓的形象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同时也将自己不幸的遭遇和失意的心情倾泄出来,以示抗议!
诗人自己被贬谪在江州的寂寞生活,苦闷的心情,与琵琶女在感情上起了共鸣,虽然自己与琵琶女的地位不同,但是命运相同,都属于被封建社会抛弃的人物。诗人是在政治上被抛弃,而琵琶女则是在生活上被抛弃,自然使作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既是当时封建专制下清廉、正直的中国文人悲剧命运,也是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特别是下层妇女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正是有了如此坎坷的遭遇,如此太多的离别与苦闷,诗人才能在残酷与失败中,冷静地思考,深刻地反思;以一句唱绝千古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向黑暗社会发出了愤怒的呐喊!
二.借景抒情借事咏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潜归隐后所描述的田园之趣,如此恬静、祥和,确实是一个真正隐者淡泊心志的真实写照。然而纵观陶潜一生,却是时而出仕,时而归隐。每一次隐逸,却又是每一次出仕的前奏。这实乃中国文人普遍的文化心态:儒道互补,仕隐相随,兼济与独善交替。白居易作为一个现实主义流派的继承者,也不外乎如此,如唱绝千古的《长恨歌》。
诗中作者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在如痴、如嗔、怅恨不已的哀怨中,警世喻今。《长恨歌》从诗歌语言来看,流畅优美,通俗易读。在描写中,有时仅用一两个字,打上一个比方就把人物及场面写活了,如“回眸一笑”、“芙蓉如面柳如眉”。不仅写出了杨贵妃貌美多情,也写明和回答了“君王不早朝”乃唐玄宗作为人的本性———崇美的真实显现。再从文采和格律来看,文辞艳丽,对仗工整。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因此,无论从思想和艺术价值来看,《长恨歌》在中国文学史的殿堂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又如他的《钱塘湖春行》无论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也值得令人称道。
此诗作于长庆三年,乐天被贬杭州游西湖时所作。西湖是中国文人描绘最多的景点之一,如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赞美,而乐天的《钱塘湖春行》却以西湖的春景入手,把冬尽春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描绘得恰到好处。使人在不事雕琢的刻画中,体味到了融合怡荡的春意。
但从《钱塘湖春行》的背景来看,乐天新近被贬,心绪难平,适游西湖春景,故借景抒情。诗中的湖光山色、新燕浅草等引发了诗人的兴致,但深入体会诗中的“行不足”、“最爱”,则感到自有其不同的兴寄。早春降临之际是大地复苏,万象更新,在这里岂止万物生机勃勃,人们亦将为之精神振奋,充满信心。“乱花”之后必然是姹紫嫣红,“几处”之后必然是处处莺歌燕舞……这种美好的前景,谁又不心向往之呢?因此在这首写景诗中,我们难道不可以理解为这是乐天借景所喻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就是乐天所要表达的主旨:借生机盎然的春意,表达自己虽遭被贬,但仍然乐观、积极向上,以及满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
三.闲言中的忧伤感闲适中的不平静。
在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中,随着自己政治生涯的起伏跌宕,再加上儒、道互补的文化心态的积淀影响,诗歌的创作思想也沿着“兼济”、“独善”水乳交融的方向发展。入世是敢于直谏,勇于斗争;闲适时也仍以国家、人民的命运为己任。一种强烈的“济世之志”猛然撞击着“知足保和”的`独善,于是在祥和、宁静的困言中透出了作者为国家之前途而忧虑,为民生之疾苦而呐喊,不再甘于沉默的爆发。
在《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一诗中,诗人自四川顺长江而下,出巫峡,看到洞庭湖的泛滥,想到夏禹治水的功绩,因而有感而作。在诗中作者把传说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对湖水侵蚀农田的描写,对大禹的怀念与歌颂,斥责了唐王朝不关心人民的疾苦,只顾着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腐朽专制,从而把自己忧国忧民的心绪表现出来,充满了积极进取的浪漫主义精神。
正当在为国家前途、人民命运大声疾呼、勇敢战斗的时侯,历史的车轮又在其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悄然轧上了一道深深的痕迹。元和十五年,宪宗暴死,穆宗即位。这时李德裕、牛宗闵两个官僚集团互相倾轧。加之穆宗的荒淫,不恤政事。一时朝纲混乱,人心思危,政治清明之期遥遥无望。乐天多年“兼济天下”的抱负,在上下求索中被无情的现实淹没了。多年的谪居生涯,仕途上的腥风血雨,使他泯灭了对黑暗腐朽的统治阶级所抱的最后一丝幻想,终于在太和三年退隐洛阳。
当年“无轻直折剑,犹胜曲金钩”的壮志,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淹没在惧怕卷入党争的漩涡。然而一件偶然的变故,使乐天走出了思想的困惑,以昔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豪情,撕开了闲适中的寂静,以悲凉慷慨的风格,呈现出年华虽逝,壮志依然奋发。
武宗会昌二年(838年),白居易的知交加诗友刘禹锡病逝。为了纪念自己的老友和抒发此时的心绪,乐天写下《哭刘尚书梦得两首》悼亡之作,在诗中,乐天借对刘禹锡的怀念,抒发了时光易逝、圣贤易老的惆怅,在悲愤的气氛中流露出英雄落寞的孤寂。然而诗中“杯酒英雄君与曹,文章微婉我知丘”,写出了君即曹操,我即孔丘的豪迈之情。这是不甘沉沦于黑暗现实的昂扬之情,也是向黑暗发出挑战的呐喊之言。这就是白居易闲言中的幽伤感,闲适中的不平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乐天从始至终走的都是一条为国为民及为个人前途愤懑、呐喊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乐天溶进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手中的笔,口中的言,写下了对黑暗社会不满与谴责的现实主义诗作。故而他的闲适诗,虽在斗争的锋芒上弱于讽喻诗,但并没有如史家所说的那样一味地走上“乐天知命,知足保和,明哲保身”的消极道路,而是在失去斗争阵营的闲适中,用洗己的心和笔,写下了对统治阶级的愤懑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济世之志。这就是在闲适外衣下所包含诗人品格“清廉洁白,毅然有所自立”的闲适之言。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部讲述着爱情悲剧,描写着贵族官僚家庭的荣辱盛衰的小说不知让我暗然流泪了几回。
这部感情丰富的故事中,我唯偏爱宝玉心爱的林妹妹。她没有宝钗的老于世故和会做人。小小年纪的她便有了丧母之痛,无法像其他的姊妹一样去感受母爱的温暖,寄人篱下的她,不免有几分据己,处处小心谨慎,却被认为是孤独自许。在这偌大的贾府之中,只有宝玉才是她唯一的知己。她的内心掺杂着一丝与世人内心世界的隔阂。无法从丧母的阴影中走出,每当写到带母亲名字中“敏”字时总会刻意去略去一两笔,看到宝钗与母亲一起搬到贾府一家团圆时会忍不住落泪。她害怕孤独,认为理解她的宝玉能一直陪着她。但得知与宝玉相伴到老的不是她时,让她失落消损。
她体弱多病加上自己的多愁善感,使她很少拥有美丽,灿烂的笑容。常年活在病苦之中。最后,任自己的生命在美丽的青春中消逝。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十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看重。人称凤辣子、凤姐、琏二奶奶。
她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爽朗的笑声出场,给人以不同寻常的感受。
作为大户人家出身的她,有教养,恪守三从四德,尊老爱幼,即便是对年长的下人也很尊敬。她狡黠、刁钻,又伶牙俐齿,随机应变。她精明能干,掌管贾府和宁府家务,打理地井井有条。却也极度贪婪,收人贿赂,迟发公费月例,以此来赚得体己钱。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既可怜又更可恨!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瑞在宁国园子里巧遇王熙凤,言行轻薄,王熙凤看出贾瑞的心思却不说破,反而设计让贾瑞在寒冬腊月中苦等一晚,继而被其爷爷贾代儒责罚。事后,贾瑞不吸取教训,又来找王熙凤,王熙凤便设局与贾蓉、贾蔷两人戏弄贾瑞。至此,贾瑞生病,药物不得治,后又在镜中被一骷髅惊吓,随后病逝。王熙凤知其消息后,面色并无波澜。虽终究是因为贾瑞贪恋美色,却可看出王熙凤的心狠手辣,心思缜密。
在王熙凤接手宁府,掌管宁府大小事务时,分配给下人任务,各司其职,对下人也极为严苛。某人一下人因睡过头被王熙凤责罚二十板子。又有让丫头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不给。她的一句"我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可见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玩弄权术于股掌之上。
而在王熙凤对贾府宁府众人的严苛下,除贾母,王夫人,其他人大都对她心生怨恨。其婆婆邢夫人当众羞辱她,一向看重她的王夫人盘问她家中姨娘,下人的月钱,听信邢夫人的谗言,批评王熙凤。而后她敛财害命之事被揭露,获罪入狱,被其夫贾琏休弃回金陵娘家。贾府衰落,她与宝玉在狱神庙待罪候命,在狱神庙与刘姥姥相见。其女贾巧姐被卖到妓院,幸得刘姥姥相救。王熙凤最终短命而死。
纵观王熙凤的一生,她用一生的时间去争夺那无妄的“虚权”,看不到人世间的美好的一面。只是一个在封建社会下迷失自我的既可恨,又可怜的人。
要说她可恨,她一心算计,步步为营,为钱财为权势劳心劳累,费尽心思,谋财害命。要说她可怜,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上,她身为一个女子,极尽疯狂的想把权力和金钱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人处世极不自在,更要察言观色,最终沦为封建腐败制度下的牺牲品。到底,不过是因为在所处社会的残酷和内心欲望的驱使让她成为了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可怜,可悲!可恨,又可叹!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十一
长期以来,红学家们认为《红楼梦》是用地道的北京话写的,但是这个结果从来也没有经过严格的证明。自从戴不凡先生举出《红楼梦》中有20个吴语例子,一些红学家才不得不承认《红楼梦》中有吴语。但是至今还有人宣称《红楼梦》“字字都是京腔京调”。《红楼梦》是用北京话写的吗?因为有太多的实例,这个观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红楼梦》中无疑有太多的南京话。现在,有人说《红楼梦》是用如皋方言写的,有人认为是扬州方言写的,有人认为是泰州话写的。这些地方都属浙江省,离得并不远,很多方言应该是一样的。我不是南方人,分得没有那么细,我所说的南京是相对于北京而言。曹雪芹多年生活在南京,我的结论也是根据曹雪芹的这段生活经历而来。
以南京方言为基础(小标题)。
仔细看书可知,在《红楼梦》的许多章节中,曹雪芹用的都是南京话。南京话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北京话是从南京官话演变来的,二者在方言词汇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南京话中有五个声调:清平、浊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和唐朝时有点像。
南京话在声母中有许多卷舌音,还有大量的儿化音,兼有北方方言和吴语的优点,并且保留了中原雅音,是一种非常优美的语言。而今天的普通话只有四声,去掉了入声,变得五音不全。北京话已经成为普通话,这种语言是很适合说相声的,因为其语调有些滑稽的成分。
一些学者认为,曹雪芹小时候从南京来到北京,自然带来一些吴语。《红楼梦》中有些吴语也很正常。但众所周知,汉字只表义,不表音。同一个汉字,用不同方言可以读出不同的声音和语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并不是用北京话写的。
《红楼梦》中使用了大量的同音字,这是《红楼梦》不同于其它古典小说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如真事隐和甄士隐、假语村和贾雨村、丫头和鸭头、英莲(应怜)、贾代化(假话)、卜世仁(不是人)、张友士(张有事)等等。上述例子在普通话中是同音字,在南京官话中也是同音字。但书中也有许多词汇,在北京官话中不是同音字,而在南京官话中都是同音字。
如“护身符”中暗寓了四大家族的姓。其中的“雪”与“薛”在北京话中它们是近同音字。“雪”字指代“薛”,这是所有读过《红楼梦》的人们的共识。但用普通话读“雪”与“薛”,并不是同音的,而在南京话中“薛”与“雪”是同音字。
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娇杏与侥幸是谐音字。在普通话中,“娇”读第一声,侥幸的“侥”读第三声,“娇”与“侥”拼音相同而声调不同。而在南京官话中,娇杏与侥幸是同音字。如果作者是用北京官话写的《红楼梦》,他不应该使用“娇”字,而应该使用“佼”字。娇杏应该写作佼杏,因为在北京官话中“佼”与“侥”是同音字。
封肃和风俗是谐音字。但是在普通话里封肃和风俗并不同音。而在南京话中,封肃和风俗却是同音字。
用普通话读书中的诗词也会遇到不押韵的现象,这种情况很像今人用普通话读唐诗。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古人在写唐诗时就不押韵,而是因为唐朝的官话跟今天的普通话有很大差别。
比如林黛玉写的诗,大体是用扬州话押韵的。第45回中,黛玉有一首题为《秋窗风雨夕》的诗,其中有几句是:“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这首诗如果用北方话去读,速、绿、烛几个字并不押韵,但是如果用扬州方言去读,就很押韵。
第70回黛玉有一首《桃花行》,其中有一句: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锦”和“枕”在普通话中并不押韵,而在南京官话中是很押韵的。
在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谜语诗中,至少也有四首用普通话读不押韵,而在南京官话中是押韵的。
“两株枯木”中,作者是用桃代表曹,但是用普通话读,桃和曹并不同音,所以多年来人们并不能理解“两株枯木”的含义。而用南京官话读,桃和曹却是同音字。
比较典型的还有茄鲞,有些专家把茄鲞改成茄葄,以葄校鲞。鲞是江浙一带方言,当然也包括南京在内,而葄是我国西南方言。两者虽然都是茄子干,但茄鲞和茄葄是干湿不同的两种东西。以葄校鲞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清朝中叶以来,南京官话逐渐退出了主流社会。自民国初年确定北京话为国语以后,加上半个世纪以来大力推行的普通话,南京话和各地方言逐渐式微。现在的南京方言跟当初的南京话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仅在扬州等地尚存一些南京话的残余。
南京话都很“溜”(小标题)。
曹雪芹一家祖孙四代在南京生活达63年之久,几乎可称得上是“金陵土著”。据专家考证,仅程高本《红楼梦》前80回,便至少出现了1200多处南京方言。事实上可能比这还多。像“韶”、“恶赖”、“安生”等南京话,都能在《红楼梦》里找到,而贾母、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都会说地道的老南京话。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里,贾母的南京话大概算说得最“溜”的。这大概和贾母的原型是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算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有关。第3回里贾母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时便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南京人对凶狠的女人就俗称为“泼货”、“泼辣货”,这是非常地道的南京话。
尤其典型的是第44回贾母骂贾琏的一段话。贾母啐道:“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南京人常把喝酒戏称为“灌黄汤”,骂人时把睡觉说成“挺尸”,极其形象、逼真,没有南京生活经历的人绝对写不出如此地道的南京方言来。此时的贾母活脱脱的一个南京老太太骂晚辈的腔调。
《红楼梦》中,林黛玉口中也经常会冒出些南京话来。如第18回:黛玉被宝玉缠不过,只得起来道:“你的意思不叫我安生,我就离了你。”南京人都晓得有句俚语叫“眼睛一睁,不得安生”,是指小孩子早晨一醒,就动个不停。因此“安生”一词在南京话里就是指“安静、安定”。第20回中,黛玉道:“我作践了我的身子,我死我的,与你何干?”这里的“作践”也是南京话,意思是“糟蹋”。
贾宝玉南京话说得也挺地道。第17回里,宝玉道:“你也不用铰,我知你是懒怠给我东西……”“懒怠”南京人意为不愿意做某件事,有时有“厌烦”的含意。
第9回茗烟在窗外道:“那是什么硬正仗腰子的,也来唬我……”硬正表示“强硬”、“不服软”等意思。现在南京人也会说:“这个人的后台硬正的很”或“他多硬正啦,哪个的帐都不买”等。
第24回:“贾芸听他韶刀的不堪,便起身告辞”。南京方言不说“唠叨”,而是说“韶”。一般说“韶死了”、“韶的不得了”。南京电视台有一个说南京方言的栏目,叫《听我韶韶》。
“嚼”、“嚼蛆”在南京方言中,是带有戏谑意味的“议论”、“说话”的意思,《红楼梦》文本中多处出现这个词。第9回:“李贵忙断喝不止说:偏你……有这些蛆嚼。”第24回:凤姐问道:“怎么好好的你娘儿们在背后里嚼起我来?”第57回:黛玉啐道:“趁这会子不歇一歇,还嚼什么蛆。”紫鹃笑道:“倒不是白嚼蛆……”
南京方言习惯有很多(小标题)。
《红楼梦》中有许多地方充分体现了南京方言的语言习惯。
在南京话中,“这么”、“那么”都说成“这们”、“那们”。这一语言习惯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第3回:“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第6回:“周瑞家的又问板儿你都长这们大了。”第8回黛玉笑道“怎么写得这们好了?”第29回:“贾母道:既这们着,你老人家老天拔地的跑什么?”等等。
南京方言中往往在形容词后加“些个”表示程度。如,“下手要狠些个”、“快些个噻”等。《红楼梦》中也有这样的用法。第6回:周瑞家的说王熙凤“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南京方言中把“这一段时间”说成“这一程子”。《红楼梦》第26回:“佳蕙道:你这一程子心里到底觉得这么样?”
南京方言中把“不服气”说成“气不忿”。《红楼梦》第31回:宝玉说:“你们气不忿,我明儿偏抬举他。”第61回:“赵姨奶奶听了又气不忿,又说太便宜了我。”
在《红楼梦》中,“嬷嬷”这个称呼用得较多。黛玉的奶娘是王嬷嬷,宝玉的奶娘是李嬷嬷,以及周瑞家的、赖大家的,都被称作“嬷嬷”。这是南京方言中对成年已婚妇女的称呼。
京方言中名词儿化可以说是一个突出的特点。《红楼梦》中把两个女说书人称为两个女先儿,其实就是南京方言中“女先生”的儿化。第44回:“好容易今儿这一遭,过了后儿,知道还得像今儿这样不得了?”这里的“过了后儿”、“今儿”都是南京方言的儿化现象。当然,别的地方方言也有儿化音,这跟都北京官话是明显不同的。
《红楼梦》第61回,林之孝家的向平儿形容秦显的女人长相时说:“高高的孤拐,大大的眼睛”。老南京人都知道“孤拐”指的是颧骨。不过,这个词在南京话中消失的时间已经很长,一般中年以下的南京人都不知道它的原义。
除此之外,像“杩子盖”、“小杌子”等名词,在南京方言中也基本不再使用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南京方言流失的速度极快,现在南京的年轻人对家乡的方言已很变得很陌生。
曹雪芹使一些南京话“落纸笔”(小标题)。
在南京方言中,有很多常在嘴边说的话却找不到相应的字,无法写在书面上。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大量使用的南京方言,很多地方采取了“按音借字”的方式,使一些不能写出来的南京方言“落纸笔”,这是他对南京方言创造性的贡献。
南京话把唠叨说成“sao(阳平)dao”。原本没有相对应的字,而曹雪芹按南京方言中的音借用了“韶”这个字。“韶”在《辞海》中的注释有两条:(1)虞舜乐名;(2)美好。这两种解释与唠叨没有丝毫语义上的联系。因此,“韶”就是曹雪芹按南京方言的音借用的字。
南京方言中把续茶说成“dui”(去声)茶。这个“dui”字,曹雪芹借用了“对”。《红楼梦》第75回:“说毕,便吩咐人去对茶”。《辞海》中“对”的注释有11条,但没有一条有“续茶”或“续”的意思。
南京方言中把说话冲人,拿话呛人、堵人叫作“cen”(去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用“村”来让“cen”落于纸笔。《红楼梦》第63回:“你一天不挨他两句硬话村你,你再过不去”。“村”在《辞海》中的注释有四条,其中第4条注释:“用不好听的话伤人”和“cen”的意思比较接近,但此词条的例句也出自《红楼梦》第62回:“黛玉自悔失言,原是打趣宝玉的,就忘了村了彩云了。”
《红楼梦》第16回:“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堆山塞海”这个词在南京话里说成“堆山xie(入声)海”,这个“xie”就无法找到对应的字,实属“俗语中常闻,但不能落纸笔”之类。曹雪芹把这个词写成了“堆山塞海”,借用一个“塞”字,让人感到非常贴切。
曹雪芹离开南京时尚且年幼,尽管他对南京方言有着很深的印象,他的周围也始终生活着一些说南京方言的人,但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北京,所受北方官话的影响也很大。
例如,《红楼梦》中出现了“胡同”一词,这是一个典型的北京方言。因此,曹雪芹的南京话也难免出现与南京方言有出入的地方。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十二
在第二十九回写贾府女眷去清虚观打平安醮。那张道士出来迎接贾母,说道:“前儿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得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
四月十六日,在红楼里好像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第二十七回的饯春会。“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从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芒种节这天,大观园里的女孩子都齐集饯行花神,充满了浪漫与欢喜,可是这一天却是发生许多不和谐的事情。其中就在这一天,宝黛葬花,黛玉吟《葬花呤》。
是指黛玉还是宝玉?
花神要在今天退位,而黛玉又在这一天吟咏葬花词,似乎是她?
宝玉是全文的之线索人物,由他眼看三春景尽一片白茫茫,而且他又自称绛花洞主,六十三回,群芳夜宴是为了庆祝他生日,花神又应是宝玉吧。
在六十三回中,写宝玉的生日并无写到他的具体的日子是什么?探春历数到各人的具体生日,如贾母,元春,宝钗,黛玉,平儿,袭人,贾链,就是没数宝玉的。
就是四月二十六这一天,就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红楼梦》真的如书中作说的,细按(有说是“谙”)则深有趣味啊。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十三
风寂寞地驶过。
因为有了你,寂寞的风更寂寞。枯瘦的竹半掩着已失去奇香的帘幕。
我站在你灵魂深处,轻轻拨开沉寂的珠帘,静静注视残留着余烬的纸灰,悲叹你——《红楼梦》。
数不清你千古风流,道不尽你万年常青——《红楼梦》。
五千年前的亘古文化幽幽飘来残花如梦的歌,渗透着爱恨交织的缠绵悱恻,我泪眼迷蒙。
一曲红楼,一曲叹。沉淀在中华文化最深处的完美艺术。沉寂在冷酷末梢催人泪下的怅惘悲歌。
时间交替,往事如风皆是梦,惟有你《红楼梦》——怅远在金陵殿上的悲叹,在抒情的长河中超越历史,流芳万年。
红楼,一曲叹。
我思潮万千。
走过历史的车轮辗轧留下的印迹,回到那悲哀的时代,我直视大观园深处。
几丛翠竹无法遮掩的清香,隐约看到帘幕里那位娇柔善感的女子,抚琴悲秋,痴泪感情。
潇湘馆,缠绵情。
黛玉轻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若娇花照水,似弱柳扶风。回眸浅笑,胜素妆西子,娇巧风流。
因为有了你——黛玉,《红楼梦》才知何为爱,何为恨,何为情。
“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若非你潇湘妃子,谁还有如此诗情?“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若非你潇湘妃子,谁还有如此画意?因为你,我才懂得什么是诗意,什么是画意。
尾追你的香袖,暂别在古屏内的你,轻临坡脚,侧耳聆听。
痴曲、痴情、痴语。
残花在空中飘零,零零落落,星星点点。落在泥土里,是你娇柔的手下还残余着清香的幽思,伴着泪与最后一抹绯红深深埋葬在土里,与你绵延的泪水一起,不再留恋一切真真假假,是是非非。
轻伫花冢前的你,粉纱轻舞;暗香盈袖的你,泪痕还在脸庞残留。你,为情痴语,爱恨交织,千言万语只用泪来道尽。我泪湿衣襟。因为你,我才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而你,终究含恨离去。大雪纷纷,半丛竹已不见踪迹。我凝望你消瘦的脸庞,眼眶处是最后一缕泪痕的标记。你,阆苑仙葩,在孤寂中含恨归天,只留下无尽的阴冷悲愁与残留着余烬的诗稿直到化为灰烬。
因为有了你——黛玉,我懂得《红楼梦》灵魂何在;因为有了你——《红楼梦》。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十四
1919年的5月4日,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然而,“五四运动”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伟大的“五四运动”的精神。在这种精神里,有着青年人关注国家命运的责任和使命,有着青年人振兴民族大业的赤胆与忠心。
五四”精神,就必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还是在拼搏中进步?在学校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经常迟到、甚至旷课;有的同学穿拖鞋,有的同学偷偷地躲在学校的某一个角落吸烟,有的同学带起了耳环染起了发;还有的同学一到上课就睡觉……这些不良的行为不仅严重地危害到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是,这也影响到学校的形象,是一种严重破坏校风校纪的行为。
这些不良习惯为什么会产生呢?有的是因为有的同学在生活方面完全没有自觉性,不能约束和控制自己,随心所欲;也有的是因为有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纪律太严,完全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也有同学认为那是酷的表现……,然而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些不良习惯都是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的表现。我们在学校里,只有在校风校纪的约束下,才能正常地完成学业,如果养成了我行我素的恶习,今后走向社会,是很难立足的。如果这些不良习惯不及时改正,就会误入歧途,小错就会酿成大错。
我们每个人在这里求学,都有一个追求,都有一理想,都有一个志向,如果说学校是一片沃土的话,我们要在这里把我们的耕作变成果实,实现我们的追求;如果说学校是一支拐杖的话,我们要拄着这支拐杖攀登高峰,实现我们的志向;如果说学校是一只展翅飞翔巨鸟的话,那她会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们要学做一个文明的人,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勤学的人,一个守纪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一个高尚的人”。
将来作一名有素质的好公民!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十五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但也反映了作者为封建制度“补天”的幻想和某些虚无主义思想。今天我读的书是《红楼梦》,这本书是我国文学名著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四大名著之一。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家族的衰败,贾府原来很是兴旺,可是后来贾府的人死的死,走得走,贾母在的时候这个家还算可以,贾母死后这个家就彻底不成样了。
林黛玉眉目如画,娴静娇弱而且天资过人,但我还是觉得她太可怜了,她的母亲在她小的时候就去世了,黛玉自己从小多病,身子弱不经风,最后死的还那么惨。我很不喜欢薛宝钗,要是没有薛宝钗林黛玉也就不会死去。
我还很喜欢王熙凤,这个人极为聪明,心眼少说也有一千多个,我最喜欢王熙凤《借刀杀人》那一篇,在那一篇中明明是她自己想要杀尤二姐,最后却赖到秋桐身上,王熙凤这一招真是高,但同时我也感到她过于歹毒。
贾府真是可悲,最后落魄到那个程度,正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场红楼中的梦事,写尽人间悲欢。”不过一个家族在那个由胜到衰的时代最终还是逃不过衰败的命运,还是顺其自然吧!
红楼梦浅谈(汇总16篇)篇十六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上至朝庭,下至平民百姓,作者写了900多个人物,典型人物就有几十个,在命名上,曹雪芹可谓煞费苦心。其命名的艺术,叫人回味无穷。全面考察《红楼梦》人物的命名,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挖掘其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关系。对《红楼梦》中大部分人物的命名进行全面的考察,结合人物的性格、命运、结局,探索作者所以这样命名的用意,能更好地领会《红楼梦》更深邃的意义。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甄士隐和贾雨村,曹雪芹在书中明言此为“真事隐”“假语存”,隐去真事,以假语村言写成小说。而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三人名字中的“宝”和“玉”的交织,其实早就暗寓着三者关系的错综复杂及其命运乖舛。作为人物名讳的进一步延伸,“字”与“号”也承继着这一功能。
主人公宝玉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命运,倾注了他的满腔热情。“至贵者宝,至坚者玉”,隐寓宝钗生于富贵之家,黛玉是坚贞之人,宝玉则兼而有之。但全书中他只有一个小名,太平闲人《〈石头记读法》认为:“宝玉有名无字,乃令人在无字处追寻,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又先天本来无字也。”高启《梅花》诗云:“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林黛玉、薛宝钗之名当与此诗有关。《终身误》曲子中唱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按第一回的说法,林黛玉原是西方灵河畔三生石边的绛珠仙草,只为报答神瑛侍者的“雨露之惠”而历世下凡,“以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第三回中宝玉因黛玉“眉尖若蹙”,为她取字“颦颦”,对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黛玉来说可谓传神写照。“薛”与“雪”谐音,薛宝钗实为一冰雪美人,她自称常服“冷香丸”,其人亦觉“冷”而“香”。而当我们读着“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无日不生尘”的诗句时,仿佛就预见了薛宝钗的悲剧命运。
第一节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人名。
在《红楼梦》众多的人物中,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很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例如:
甄士隐、贾雨村、林如海、冷子兴、贾敷、贾敬、贾珍、贾蓉、贾赦、贾政、贾代善、贾珠、贾宝玉、林黛玉、贾琏、王熙凤、贾探春、贾惜春、贾迎春、花袭人、薛蟠、王子腾、贾兰、李守中、英莲、冯渊、薛宝钗、媚人、晴雯、麝月、警幻、秦可卿、周瑞、金钏、香菱、秦钟、焦大、茜雪、贾蔷、茗烟、贾茵、贾璜、贾代儒、贾代修、贾琛、贾琮、贾琼、贾菖、贾芸、贾芬、贾芳、贾芝、李执、贾元春、花自芳、秋纹、绮霰、碧痕、鸳鸯、琥珀、史湘云、紫鹃、雪雁、翠缕、焙茗、李宫裁、林红玉、佳蕙、詹光、程日兴、胡期来、冯紫英、林之孝、蒋玉菡、春纤、文杏、司棋、侍书、入画、彩屏、同喜、同贵、龄官、妙玉、柳湘莲、薛科、薛宝琴、邢岫烟、宝蟾、金桂、李绮、秋桐、甄应喜、甄宝玉。
第二节丫环命名折射主子性格。
丫环身份卑微,她们的名字往往是主人所取的,所以丫环的命名可以衬托出她们各自主人的文化修养,生活趣味等各个方面。
怡红院的丫环--晴雯、袭人、麝月、秋纹、茜雪、绮霞。潇湘馆的丫环--雪雁、紫鹃。她们的富有诗意的名字衬托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高尚的品格和情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贾母和王夫人房里的丫环的命名却庸俗不堪。贾母的丫环是:鸳鸯、鹦鹉、翡翠、玻璃。王夫人的丫环是:彩云、彩霞、彩凤等。薛姨妈的丫头则叫:同喜、同贵,她们的名字所散发出来的华丽,富贵的气息反映了贾母这一类养尊处优的太太们精神生活的空虚。
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分侍元、迎、探、惜四小姐,名字脱俗,符合主人志趣。宝玉丫头名袭人、晴雯、麝月、秋纹、春燕,合符怡红公子温柔之乡的境况。“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的袭人,其名字本由宝玉取自“花气袭人知昼暖”,但作为人名毕竟过于“刁钻”,宝玉因此受到贾政训责,而论者对袭人人品也颇多非议。晴雯是书中光彩照人的形象,无奈“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最终是“俏丫鬟抱屈夭风流”。黛玉有紫鹃、雪雁,宝钗有莺儿、文杏。紫鹃系鹦哥改名,令人想起“泪血染成红杜鹃”之句,雪雁为“雪中之雁”,亦给人不胜凄凉之感,周绮题诗云:“啼鹃哀雁憨鹦鹉,销尽秋窗雨露愁。”二人作潇湘妃子的侍儿,名字最恰切不过。至于莺儿,本姓黄,唐诗有“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醒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之句,原是惊“梦”的角色,她曾与其主人宝钗演过几回双簧。最可怜的是香菱,名字几经改易,由英怜到香菱,最后被夏金桂改名秋菱(秋零),“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真是堪怜堪伤。
一是四人构成一组:例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丫不分别是:抱琴、司棋、待书、入画,以秀才四艺“琴、棋、书、画”相命名。贾母的四个丫环:琥珀、珍珠、翡翠、玻璃。含义却是四种不同的珍贵的装饰品。宝玉的四个小厮:引泉、扫花、挑云、伴鹤。是以文士心目中的雅人韵事命名。
二是二人相互成双配对一组的.:例如,王夫的:金钏、玉钏,彩霞、彩云、绣鸾、绣凤。贾母的:鸳鸯、鹦鹉;李纨的:素云、碧月;秦可卿的:瑞珠、宝珠;薛姨妈的:同喜、同贵;宝玉的:双瑞、双寿;贾珍的:喜儿、寿儿等。
三是以在戏班中所演的角色:例如,芳官、癸官等等。
四是其主人随心所起的名字:例如:宝玉的:袭人、雄奴等。
第三节书中姓名与影射暗寓。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不仅是文学的典范,亦是姓名学的范本。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座座寓含颇深的迷宫,研究起来,其乐无穷。
贾府帮闲清客的取名,寓意深远。清客詹光谐音沾光,单聘仁谐音善骗人,卜固修谐音不顾羞。库房总领吴新登谐音无星戥,仓上头目戴良谐音大量,买办钱华谐音钱花,这些的谐音暗寓作者爱憎褒贬的取名方法,显然借鉴于《金瓶梅》一书。《金》书里的清客应伯爵、常峙节、卜志道,谐音应白嚼、常时借、不知道,曹雪芹信手巧借,妙笔生花,天衣无缝地嫁接在各种人物身上,给作品增添了一层神秘而出幽默的艺术魅力。
暗示人物命运遭遇的命名,书中府拾皆是,甚至可以夸口说,没有一个人名不寓含一定的意味。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即暗示“原应叹息”,英莲暗示应怜,甄士隐夫人的丫头娇杏,谐音“侥幸”,暗示她“偶为一着错,便为人上人”,最后贵为贾雨村夫人的机遇。秦钟、秦业暗示情种、情孽,冯渊即是逢冤,李守中即是理守中。
书中主角宝玉、黛玉、宝钗、妙玉的命名,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产物。四玉在书中是多角关系,宝玉爱黛玉,最后却与宝钗婚配,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看似截然相反,实则极多相似,四人的命运,无一不是逆愿而行的。作者将“宝”和“玉”二字分属四位,暗示他们互为影射,互为矛盾转化的对立面。魏子安有小说《花月痕》对这套关系剖析颇深,引以为证。
未秋道:“妙玉称个槛外人,宝玉称个槛内人。妙玉住的是栊翠庵,宝玉住的是怡红院。书中先说妙玉怎样清洁,宝玉常常自认浊物,不见将来清者转浊,浊者转清?”痴珠随说道:“就书中‘贾语村言’例之:薛者,设也;黛者,代也。设此人代宝玉以写生。故‘宝玉’二字,宝字上属于钗,就是宝钗;玉字下等于黛,就是黛玉。黛钗真个‘子虚乌有’,算不得什么。倒是妙玉,真做了宝玉的反面镜子,故名之为‘妙。”(二十五回)。
第四节书中人物取名的方法。
谐音甄士隐和贾雨村,曹雪芹在书中明言此为“真事隐”“假语存”,隐去真事,以假语村言写成小说,对此,读者皆领会之。其他人物如甄士隐的岳父封肃,谐音“风俗”。此人在外孙女丢失、女婿出家后,撺掇女儿把丫头娇杏送给贾雨村作二房,从这个势利人物身上可见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托言大概如此之风俗也”(脂砚斋批语)。至于娇杏,谐音“侥幸”。本为丫头,为贾雨村生了个儿子,扶为正室,成为夫人,也真是侥幸,其命运与其原主人甄士隐之女甄英莲形成对照,可见甄英莲是谐“真应怜”之音。英莲是因甄家的家人霍启抱着去看社火花灯而丢失,霍启逃往他乡,从此甄家家破人散,霍启谐音“祸起”,是为因事命名。英莲被拐子拐去后,养到十几岁,先卖与冯渊,后又转卖与薛蟠。薛蟠打死冯渊,冯渊之死实为一冤案,此名谐音“逢冤”。贾雨村审理此案时,门子为其提供“护官符”。此门子无名无姓,“门子”为其代称,盖云要想当官,就得走门子、挖门子,找靠山。
取形贾家长晚各支,按辈份排列按字形命名。第一代水字旁: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第二代人字旁:贾代善、贾代化。第三代文字旁:贾敬、贾赦、贾政。第四代玉字旁:贾珍、贾琏、贾琮、贾宝玉、贾环。第五代草字头:贾蓉、贾兰、贾芸等等。预示着一代不如一代。
取义王熙凤含女中丈夫之意,凤为雄性,第五十回女先儿说故事,明说有一公子叫王熙凤。秦可卿也说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第十三回)只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尤氏为“尤物”,第六十三回回目《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为她着一“艳”字,非比寻常,曹雪芹在回目中惯用春秋笔法。《读花人论赞》曰:“人之美者曰尤,然不曰美人,而曰尤物,其为不祥可知矣。尤氏见于书,已在徐娘半老之会,然风情固不薄也。设鸡皮未皱,更复何如?氏之曰尤,盖比于夏姬也。”此人在书中扑朔迷离,前人研究以为大有深意存焉。
拆字法王熙凤,判词云:“凡鸟偏从末世来”,凡鸟拆凤字。薛蟠老婆夏金桂,判词拆字为“自从两地生孤木”是两个“土”字,加上木,乃金桂的“桂”字。还有像迎春的丈夫孙绍祖,前判词有“子系中山狼”子系,合成“孙”字。
反训法反其义而用之,如王熙凤的丫头叫善姐,从名字看似乎很好,其实不然,她奉观姐之命“侍候”尤二姐时有意折磨尤二姐,实在不善。赵姨娘的丫头叫小鹊,名字悦耳动听,且含有报喜之意,然而她向怡红院报了一则消息,就致使怡红院一片恐慌,贾宝玉惊怕不已,不得不卧床装病,小鹊无异于报忧。
隐寓法书中主角宝玉、黛玉、宝钗、妙玉的命名,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产物。四玉在书中是多角关系,宝玉爱黛玉,最后却与宝钗婚配,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看似截然相反,实则极多相似,四人的命运,无一不是逆愿而行的。作者将“宝”和“玉”二字分属四位,暗示他们互为影射,互为矛盾转化的对立面。
诗词法以诗词为人物命名,如袭人,用“花气袭人知昼暖,飞来飞去依人裾。”诗句湘云,用“湘江水满,云飞天净”诗句,黛玉、宝钗等皆用的唐诗词中的句子,在第七回秦钟名下脂砚斋批云:设云秦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红楼梦》人物的命名,不仅方法多样,而且其命名有的还关系人物的命运发展和结局,如贾母的丫环鸳鸯,名叫鸳鸯应该夫妻和满,成双成对,可鸳鸯却孤独一身,这用的是反义,出乎人们的意料,名为鸳鸯而在那贾府中实难成双。黛玉的丫环紫鹃,一心忠于黛玉,黛玉逝去,悲悲戚戚,使人想到杜鹃啼紫血。黛玉和宝钗,黛玉使人想到其质本洁来还洁去,冰清玉洁。而宝钗,对宝玉读书取禄位,总脱不了“禄蠡”的性格,玉和钗的性格判然分明。尤二姐、尤三姐,终脱不了“尤物”是少爷公子哥们的玩物。终究没有好的结局。所以一吞金自杀,一用剑自刎。秦可卿,言情可亲而情不可倾也。史湘云,湘水之云,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所以其结局之惨已见之名字,……一部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除了内容和艺术手法之外,人物命名之细之切,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