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教研组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如下,供各位教师参考和借鉴。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一
1.学习编写5的乘法口诀。
2.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3.探索5的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知道5是10的一半。
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课件。
生:跳远。
师:从0开始,
小青蛙跳了几次,每次跳了几小格呢?
表示几个几?
生:跳了三次,每次跳了5格,表示3个5师:用算式可以怎样来表示呢?
生:3×5=15。
师:我们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小青蛙跳远的情况。
师:你想让小青蛙跳几次,表示几个几呢?
再来列列算式吧!(请点击数字)。
生:
师:不用跳格子的方法,你能说出5×5=?吗。
生:5个5比4个5多一个5,积就大5。
5个5比6个5少一个5,积就小5。
师:6×5=?
生:6个5比5个5多一个5,积就大5。
6个5比7个5少一个5,积就小5。
师:除了用邻近的乘法算式来推算出积,还有什么方法呢?(讨论)。
生:6个5是3个5的加倍,所以积就是15的加倍。
师:还可以用加倍的方法。
师:8×5=?
生:8个5比7个5多一个5,积就大5。
8个5比9个5少一个5,积就小5。
8个5是4个5的加倍,所以积就是20的加倍。
小结:我们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来求邻近乘法算式的结果,也可以用加倍或减半的'方法来推测。
师:为了使计算更快、更准确,我们还可以编乘法口诀。
1×5=5一五得五。
师:乘法算式里的两个因数1和5作为口诀的前半句“一五”,把积作为后半句,由于积不满一十,就用“得五”,读作:一五得五。
师:还有哪个算式可以用“一五得五”这句口诀呢?
生:5×1=5师:请同学们根据算式,编一编5的乘法口诀。
(小组活动)。
几个5交换。
1个51×5=5一五得五5×1=5。
2个52×5=10二五一十5×2=10。
3个53×5=15三五十五5×3=15。
4个54×5=20四五二十5×4=20。
5个55×5=25五五二十五5×5=25。
6个56×5=30五六三十5×6=30。
7个57×5=35五七三十五5×7=35。
8个58×5=40五八四十5×8=40。
9个59×5=45五九四十五5×9=45。
注:这里从6×5开始,学生可能会把口诀编成六五三十。教师要加以解释,以语言上顺口为主,把小数放在前面,大数放在后面。同是6×5与5×6本来就是交换题,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师:读口诀,
再用你喜欢的方法熟记口诀。
学生熟读。
师:你使用什么方法熟记的?
师:老师和你对口令。
全班对,个别对。
师:你和同桌对口令。
同桌交流。
师: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是一对形影不离好朋友。
(1)根据乘法口诀,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三五十五。
五七三十五。
五五二十五。
(2)用口诀计算下列根据算式。
3×55×65×47×5。
师:先算一算,然后再找找规律。
2×10=7×10=8×10=2×5=7×5=8×5=。
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小结:5是10的一半。
(1)每人手里拿5个气球,9人共拿几个气球?
问:告诉我们每个人拿5个,有。
9个人,也就知道这里有几个几?
求“9个人一共拿几个气球?”,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
生:根据9个5,可以用乘法计算。算式是9×5(或者5×9)。
因为五九四十五,所以9×5=45(或者5×9=45)。
师:解决问题要完整,应用题要写上单位名称“个”,和答句,
答:9个人一共拿45个气球。
小结:这道题要求的是5的9倍,或者说9个5。
(2)有6只盘子,每只盘子里装5颗草莓,总共有多少颗草莓?
和小组内其他组员讨论这题应该怎样解,应该怎么想?
汇报交流。
板书:6个56×5=30(个)。
想:五六三十。
答:总共有30颗草莓。
小结:这道题要求的是5的6倍或者说6个5。
(3)红色积木有5块,绿色积木的块数是红色积木的2倍,绿色积木有几块?
板书设计:
5的2倍。
2个55×2=10(块)。
2×5=10(块)。
想:二五()。
答:绿色积木有10块。
小结:这道题要求的是5的2倍,或者说2个5。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二
教学内容:第54例4,练习十三的5~10题。
教学目标: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时,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7′。
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
158×476297×234。
让学生笔算过程。
2、口算:
14×725×3160×523×100。
60×7021×30018×50。
1、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
2、学生口算。
教学例4。
21′。
2、问:怎样列式表示什么?
3、指出:也可这样列式:
674×25。
问:25674。
×674和×25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
4、练习:完成做一做。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
25×674=16850(千克)。
25。
×674。
2、多名学生回答。
3、学生计算:
674。
×25。
学生比较后得出:674。
×25。
笔算时比较简便。
4、学生练习(两人板演)。
5、学生归纳。
作业。
7′。
练习十三:7、8、9题。
板书设计:
例4: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
25×674=16850(千克)674×25=16850(千克)。
25674。
×674×25。
1003370。
1751348。
15016850。
16850。
答:(略)。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三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多媒体。
导入新课。
一、引入新课。
1、让我们先进入第一层,门上写着一组算式:
2+3+65+5+59+1+22+2+2+24+4+4。
二、感知“几个几相加”
小朋友真聪明已经得到第一把钥匙,进入第一层,现在我们要争取进入第二层啦!
(1)出示例1图。
提问:图中几只小白兔?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2+2+2=6(只),3+3+3+3=12(只)。
这两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板书:3个2相加4个3相加。
追问:这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连加;每一题的加数都一样)。
(2)完成第页的“试一试”
三、认识乘法。
1、出示第2页的例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把加法算式写下来,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板书:2+2+2+2=8。
(添加电脑图片为6个2)是几个几相加,你能把加法算式写下来吗?
(添加电脑图片为10个2)现在呢?
谈话:随着电脑数量的增加,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加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太麻烦了)。
介绍:不要着急,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问题。(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板书:2×4=8。
4×2=8。
(乘数)乘号(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读写乘法算式。
提问:6个2相加,用乘法算怎样写算式呢?10个2呢,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3、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先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五、连系实际。
谈话:在完成了上面的题目后,我们已经冲刺到“智慧宝塔”的最高层,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庆祝一下,好吧。
拍手游戏。
要求:先让学生听老师拍手,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乘法算式;再让一名学生拍手,其余同学说一说,最后让同桌游戏。
六、总结。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四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教学过程:
呈现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察
用完整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问题说一说。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24times;12。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times;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times;10=240
24times;2=48
240+48=288
方法二:24
times;12
48……24times;2的积
24……24times;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28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口算练习:
3、笔算:
4、正误辩析: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times;19。
1、各组讨论: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6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5、6、7题。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五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对2~6乘法口诀的编排做了较大改进。在出现两个相应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归纳该句口诀。分三段教学。
在“2、3、4的乘法口诀”后面,编排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同一组口诀中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
本单元的“用数学”是结合乘法口诀(乘法计算)出现的。对“用数学”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2、4、6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
1、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相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
2、组织好练习。注意选择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如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等,
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六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能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3、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发现小数的性质,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的大小不变,以及“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关系。
教学设想:
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手套每双2.50元,毛巾每条3.00元。这里的2.50元、3.00元分别是多少钱?(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为什么能这样写呢?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研究小数的性质。
1()=10()=100()。
得出:1元=10角=100分。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出示米尺,1分米是1/1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10厘米是10个1/1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米),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0.10、0.100是否相等?为什么?
(板书:0.1=0.10=0.100)。
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2)出示:0.4元、0.5、0.05、0.40元4.0元。师:这些数中有大小相等的小数吗?说出理由。(学生交流,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
0.40=0.4。
(4)师:如果在它们的末尾添上两个“0”呢,三个“0”呢?相等吗?为什么?
(5)0.5添上“0”成0.05,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6)揭示小数的性质。
2、小数性质的应用。
师: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
出示例3:把0.60和203.0500化简。
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0.60=0.6;。
203.0500=203.05。
口答:课本“练一练”第1题。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2.5元=2.50元3元=3.00元。
(3)出示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4、3.16、10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4=0.4003.16=3.16010=10.000。
练习:口答“练一练”第2题。
讨论小结: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想一想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
第1题: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对口令,其余学生当小评委。
第2题: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变化?小组讨论,提问订正,找规律(小数的末尾添“0”大小不变,整数的末尾添“0”大小变了)。
第3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4题: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第5题:先填书上再口答订正。
第6题: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评价鼓励。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七
教材第46页例1及相关内容。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多媒体课件例1主题图彩笔。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八
三年级下册63页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1、使学生经历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探究过程,掌握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让学生在尝试、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对算理的理解,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整洁书写、仔细计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掌握乘的顺序。
2、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要对齐。
第二层积的书写位置。
师:如果只买2本,需要多少钱?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列式?生:24×2师: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竖式来算一算,你会吗?请每位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指一名学生板演)。
师:说说刚才用竖式计算的过程(师在黑板上板书竖式并用彩笔画出箭头,强调从个位起分别每一位上的数,从竖式上可清楚的看到计算的每一步)。
要想把这样的竖式计算正确,你觉得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师:买5本呢?
2.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师:(课件出示图片)如果这一套12本都要买,需要多少钱?还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列式?生:24×12师:这道题你能一眼看出它的结果吗?那我们先来估算一下吧!生1:把12估成10,24×12约等于240生2:把24估成20,24×12约等于240生3:把24估成20,12估成10,24×12约等于200生4:把24估成25,12估成10,24×12约等于250师:同学们真聪明,这都是我们估算的,可是谁估算的钱数最接近准确数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1.独立思考,写出自己计算的结果。
师:你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新问题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自己的算法。
2.小组内交流。
师:写完的同学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生1:把12分成10和2相加。
24×10=240--------------买10本书的价格24×2=48---------------买2本书的价格240+48=288------------买12本书的价格生2:把24分成20和4相加12×20=24012×4=48240+48=288生3:24×12就是24个12相加12+12+12+12+-----------+12(24个12)生4:24×12就是12个24相加24+24+24+24+----------+24(12个24)生5:把24看成是4×6,4×12×6=288生6:把12看成是2×62×24×6=288师:同学们,你们的.方法真多,都能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总结上面的几种方法就三大类:
一、拆数法。
二、叠加法。
三、连乘法。
2×24的积(2本书的价格)10×24的积(10本书的价格)48+240的和(12本书一共的价格)。
师:请仔细观察竖式法和拆数法,你发现了什么?生:竖式的计算步骤其实和拆数法的事一样的。
生:不能,只有写在十位上才能表示404×124824288。
师:是不是所有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步骤是怎样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谈论汇报)。
1、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与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与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1、课本63页做一做(请学生板演前4个)。
2、帮小马虎纠错。
3、解决问题:课本64页3、4题。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要注意些什么呢?(请学生回答,一起回顾加强记忆)。
个位上的2乘24的积末尾与个位对齐。
十位上的1乘24的积末尾与十位对齐,0可以不写把两次积的得数加起来,+号可以不写。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九
书本第1~3页。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用加法算出乘式的积。
3、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算式的读法,写法。体会求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
教学准备:学具,游戏。
思考与调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今天天气真好啊,瞧小动物们一个个从家里跑了出来,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晒晒太阳,做做游戏,多开心啊!(出示情景图)。
瞧,来了哪些小动物(小兔,小鸡)。
2、师: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呢跟你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谁来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能列个算式吗还有呢。
板书:2+2+2=6。
3+3+3+3=12。
二、观察操作,认识几个几。
1、观察情景图,初步感知几个几。
师:仔细看一看这些算式,哪几个比较特别呢特别在哪里。
(加数都一样)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个加数相同的算式。
师:2+2+2=6这一题加数都是几(板书:2)有几个2相加(板书:3个2相加)谁来带着大家数一数1个2,2个2,3个2。(板书:3个2相加)。
3+3+3+3=12这一题是几个几相加呢自己先数一数。谁来带着大家数一数。(板书:4个3相加)。
2、操作,感受几个几。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玩摆小棒,好吗看谁的小手最灵巧。
(2)再来摆!每堆摆4根,摆3堆。摆完了和小伙伴数一下你摆了几个几,怎样列式求一共摆了多少根。
(3)接下来,请你们任意地摆出几个几,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小组活动,交流反馈。
三、深入探究,认识乘法。
1、体验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师:看到小朋友这么聪明,老师又要来考考你们了!
你们每人有几只眼睛呀(2只)。
师:(请4个小朋友起立),这4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只眼睛呢怎样列算式一起说。(板书:2+2+2+2=8)几个2相加呢(板书:4个2相加)。
师:(再请4个小朋友起立)8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只眼睛,怎样列算式(板书:2+2+2+2+2+2+2+2=16)要写几个2呀(板书:8个2相加)。
师:我们全班一共有多少只眼睛呀怎样列式谁来说,要几个2(板书:34个2)。
2、讲述乘式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1)师:其实,像这样求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乘法。(板书:认识乘法)一起读一下。
(2)就像39个2相加,可以写成392或者交换位置写成。
五,畅谈收获,应用升华。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你有什么感受和打算呢。
2、师:其实,乘法在生活中用处可大呢!比如说一只手有5个手指,一双手有2个5只,可以用25=10或52=10计算。课后请你用心搜索,然后跟大家来交流。
3、建议大家继续玩数青蛙的游戏,想想这里能不能用上今天学的乘法。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十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学生已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中,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经历了根据游乐园里的实际问题列出乘法算式,由乘法算式编写成乘法口诀,并能对乘法口诀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9页。
1-4的乘法口诀是在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将对以后的乘法口诀学习产生积极地影响。教学过程中,以童话故事呈现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教学2和3的乘法口诀时,写出乘法算式,再按照乘法算式编写出乘法口诀,让学生把乘法口诀和乘法的意义联系起来,并掌握口诀的结构。在4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先画一张表算一算,再对应数学问题写出几个相加,列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利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
能理解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
让学生在老师的帮组下,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境图,题卡,表格图。
今天是小象的生日,他和妈妈邀请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来参加他的生日宴会。宴会上象妈妈为小动物们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出示宴会的场景图)。
生1:4个4个地数,4、8、12、16,有16个。
生2:4+4+4+4=16个老师:其实老师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你们想学吗?揭示课题:1—4的乘法口诀。(板书)。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活泼、自然,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
1、谈话:生日宴会结束后,小象它们来到游乐园玩,小动物们都跑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玩了。
2、学习2的乘法口诀。
(2)想一想:2x1=□,你用那一句口诀算?
让学生初步感受一句乘法口诀可以正确计算两道相关的乘法算式。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学的很棒,老师想考考你们!(出示题卡)1x2=□口诀:一二得()2x1=□口诀:()2x2=□口诀:二二得()。
3、学习3的乘法口诀。
(1)例题,谈话:这边小猴子们得高兴,那边小熊们也玩的不亦乐乎。看!他们在荡秋千呢!(出示场景图)提问:每个秋千上有几只小熊?是几个几?怎么列乘法算式?两个秋千呢?3个秋千呢?小组讨论,指生汇报:一个秋千上有几3小熊,是1个3,乘法算式是:1x3=3;两个秋千是2个3,乘法算式是:2x3=6;3个秋千是3个3。乘法算式是:3x3=9。提问:你用什么好的方法很快算出这三道算式的结果的?引导学生编出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老师板书乘法算式及口诀。
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编写2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编写3的乘法口诀,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有效迁移。
(2)想一想:谈话: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这三句口诀是3的乘法口诀。想一想:3x1=□,3x2=□,用什么口诀算的?指生答。小朋友能用刚刚学习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老师读题,明确题目要求:看算式摆小棒;把算式填写完整;把口诀填写完整。学生独立作业,师巡视检查摆小棒和填写的情况。
安排练习及时巩固新学的知识,有利于新知识内化。练习由直观的摆小棒到乘法算式,最后编写成乘法口诀。使学生经历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思。
4、学习4的乘法口诀。
指出:积是十几时中间的“得”就可以去掉了。
(2)练习谈话: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请小朋友们来解决这两道题。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生板演汇报。1x1=□,口诀:()让学生自己填写,并编出口诀。
1、想想做做第3题。老师以“开火车”的形式示范,生口答,然后同桌一人出卡片,一人说出得数和口诀。
2、想想做做第4题。先让学生用线连一连,再通过交流,引导他们体会:一般情况下,用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相关的乘法试题。
1—4的乘法口诀。
小猴玩跷跷板图。
小熊荡秋千图。
小火车图表格。
1x2=2;1x2=2一二得二。
1x3=3;3x1=3一三得三。
1x4=4;4x1=4四得四。
2x2=4二二得四。
2x3=6;3x2=6二三得六。
2x4=84x2=8二四得八。
3x3=9三三得九。
3x4=124x3=12三四十二。
4x4=16四四十。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十一
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2、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1/4×34×1/412×1/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每一道算式的意义。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对比好门和小明的高度,并注意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生做第2题,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并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每个算式的数学意义。
学生做第3题,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并及时对有困难得学生进行帮助。
学生做第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能够区分最少和最多这个数字范围,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十二
教科书第20页例2。
1、加深对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发展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播放公路上往来不断的车辆及噪杂的声音。
师: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
出示画面(如教材第20页情境图)请学生说说对图意的理解。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噪音降低了多少?绿化带这边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噪音降低了多少?谁能把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
出示线段图。
请学生把条件与问题在线段上表示出来(如下图)。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师:现在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谁能把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
师:线段图上哪一段表示“现在听到的声音有多少分贝”?
把线段图补充完整。
小组讨论探讨解决方法。
汇报交流方法。
第一种方法:先求出降低了多少分贝?再用原来的分贝数减去降低的分贝数。
列式。
提问:1-1/8表示什么?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两种方法都是把原来声音的80分贝看作单位“1”,都需要求80分贝的几分之几。但是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80分贝的1/8是多少,即降低了多少分贝,再求出现在听到的声音的分贝数。第二种方法是根据问题找到现在听到的分贝数占原来声音80分贝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十三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流利地背出1—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的计算问题。
提高学生1—7的乘法的.计算技能。
进一步巩固7的乘法口诀计算。
口算卡及实物投影。
出示口算卡,开火车计算。
7×5=7×3=7×6=6×4=。
5×2=7×2=7×4=7×7=。
6×3=6×5=7×1=7×0=。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1、完成第5、7、8、12题,以多种方式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变换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记忆看见的兴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完成口诀。
二七()三七()六七()。
四七()()七三十五()七四十九。
3、第4、9、10、14、15题都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除15题外,每道题目都是以情景引出问题,让学生解答。第15题是让学生自己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寻找条件与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看谁算得快。
7×2=5×7=6×7=7×5=。
4×7=7×7=7×4=6×4=。
7×3=2×7=6×6=5×6=。
6×5=7×6=3×7=5×5=。
5、接龙背口诀。1—7的乘法口诀。
6、指导第15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教学反思: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会进行分数的混合运算,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探讨问题)。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十五
1、培养学生利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1和0的乘法。
掌握1和0的乘法
多媒体课件
1、出示课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3、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
1+1+1=()(只)()×()=()(只)
现在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
0+0+0=()(只)()×()=()(只)
1、第9页自主练习1
()+()+()+()=()(棵)
()×()=()(棵)
()+()+()+()+()=()(个)
()×()=()(个)
2、自主练习2
(1)吊椅上现在坐了多少人?
()+()+()+()+()+()=()(人)
()×()=()(人)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小组交流。
3、数苹果
每盘有()个苹果,有()盘,一共有()个。
()×()=()(个)
1、课件展示情景图。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解答上述问题。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善于观察但不善于归纳,总结1和0的乘法规律时有困难。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十六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十十二的第1~3题。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经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创新思维。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你们的帮助下,小红一家通过了趣味桥,来到了游乐园。
1、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
师: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如果给你一次玩的机会,你会玩什么呢?)小红想和爸爸妈妈玩一次碰碰车,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把这问题说完整。
(1)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
(2)读题审题,知道什么?求什么?
(3)怎么列式呢?20×3=60(元)。
(4)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生:每人20元,3人就需要3个20元,所以用乘法计算。
(5)这个60是怎么得到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20×3是怎样算的?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写一写。
(1)合作学习。
(2)汇报:
a、用小棒摆:3个两捆是6捆,是60。
b、20+20+20=60。
c、2个十乘3是6个十,是60。
d、先算2乘3得6,再在6的后面添上一个0。
师:同学们真能行,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
(3)现在学会了20×3=60,你会不会算200×3呢?2000×3呢?
(4)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一个乘数是一位数,另一个乘数是整十、整百、整千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揭题。
3、小结。
师:在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要想算的快又准,那种方法呢?先想一想再跟同桌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有了这个窍门,我们算起来一定会更快。咋们来试试吧!
1、打气球。
2、套圈游戏。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会用乘法口诀。
正确求积。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摘苹果游戏(利用电子白板画苹果树和乘法题)。
(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并与售货员对话)。
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
师: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的回答适时解决,当学生出现66时。
师问:这个有口诀计算吗?(没有)该怎么计算呢?
(1)想加法6+6+6+6+6+6。
(2)想:56+6。
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更快呢?(乘法口诀)。
师:我们发现有口诀计算起来真快,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编出6,7的乘法口诀吧!
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
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
61=6一六得六。
66=36六六三十六。
62=12二六十二。
67=42六七四十二。
63=18三六十八。
68=48六八四十八。
64=24四六二十四。
69=54六九五十四。
65=30五六三十。
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仿照6的乘法口诀编写方法编出7的乘法口诀。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读一读,背一背。翻开书31页,将7的口诀补充完整。
1、游戏:对口令(课堂活动第1题)。
(1)老师对全班。
(2)同桌对。
(3)师说全班抢答。
2、摆小棒(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
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
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
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1、练习九第1题口算。
2、看口诀写算式。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十八
本节课是在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有上节课的知识作铺垫,所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可作如下设计。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贵在“温故而知新”。本设计中,通过“连一连”的练习,唤起学生对5的乘法口诀的回忆,同时能够复习上节课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扶放教学就是适应了这种精神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注重扶、又敢于放,扶中有放、放中有扶,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新知的教学中,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分别编制出2、3、4的.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符合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1、根据5的乘法口诀连一连。
一五二十。
三五一十。
五五得五。
四五十五。
二五二十五。
2、学生完成后交流。
设计意图:组织复习,进一步熟悉5的乘法口诀,为下面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1)课件出示例2,交流信息。
(2)提问:每副有几个乒乓球拍?
(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编制口诀: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4)编制2×2的乘法口诀。
教师出示两副乒乓球拍,提问:这是几个2?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各应该怎样写?
教师根据乘法算式说明:2个2的得数是4。我们可以说成二二得四。
(板书:二二得四)。
(1)编制3×1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观察例3的实物图并思考:每组有几个气球?可以说成几个3?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应该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可以编制一句什么样的口诀?(板书:一三得三)。
(2)编制3的其余乘法口诀。
求两组一共有几个气球,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口诀是什么?如果有3组呢?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十九
1、借助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编制8的乘法口诀。
2、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寻找规律编制记忆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口诀
教学准备:小棒 数字卡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今天,小凯蒂又来到了同学们中间,看看她在向大家学什么手艺?
(出示情景图)
原来凯蒂来到教室里学习编中国结。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
生2:做2个中国结需要多少个圆环?
生3:每周要安排多少人做值日?
……
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凯蒂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编儿歌,填填表(教学红点)
我们一起来看 “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这一问题在老师送给小凯蒂的儿歌中能不能找出答案。
(出示儿歌)
小小凯蒂志气高
编起结来手儿巧
中国结儿传友谊
我们一起瞧一瞧
一个结上8个环
……
谁能接着往下编?2个结上……?3个结上……?……
(以小组为单位,可借助小棒,把儿歌编完整)
学生按照共同编好的儿歌,边说边完成38页“填填表”
2、读儿歌,编口诀
同学们数得很好,你是怎样数的?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学生交流方法)
(学生试着编口诀,并将整理好的口诀进行板书)
3、寻找规律 记忆口诀
(1)来看一下我们编出的8的乘法口诀,一起来读一读。
(2)仔细观察,同桌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引导学生比较发现规律)
(对的,也就是每相邻两句口诀相差8,三八二十四和四八三十二相差几呢?4个8比3个8多几?比5个8少几?)
(4)如果忘记了“六八”这句口诀,怎么办?
(5)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最难记?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记忆口诀。
三、解决问题 走进生活(教学绿点)
1、一周安排多少人做值日?
能很快解决吗?
(学生先独立计算解决,然后再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
生1:就是求5个8是多少?
生2:可以列成5×8或8×5,用到的'口诀都是五八四十。
……
四、自主练习 巩固深化
1、自主练习1“对口令”游戏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师说上半句,生说下半句。再轮换,增加趣味性。)
练完之后再由同桌两人继续练习。
2、7个8比6个8多( ),比8个8少( )
提问:7个8比6个8多几个8?
你能照样子说一句吗?
3、一组一组地做,做完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每一组的得数为什么是一样的?
3×8+8= 5×8+8= 6×8+8=
4×8= 6×8= 7×8=
8×4= 8×6= 8×7=
4、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看得数、讲算式)
48 56 24
五、拓展应用
班上共有多少名学生?(42名)
除了用数字告诉大家用,你还能用算式来告诉我们吗?
可能会出现:5×8+2 6×8-2 4×10+2
五、总结评价 延伸拓展
如:一只螃蟹几条腿?两只?三只?你能编首儿歌吗??(学生做拍手游戏)
同学们编儿歌的兴趣真浓厚,等我们以后学了9的乘法口诀,还能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只要同学们用心去发现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的更多。
乘法数学教案(热门20篇)篇二十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有关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让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埋下伏笔。
3、在估算过程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4、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图、口算卡片、小黑板
(1)教科书47页的第4题。
1、 教师以口算卡的形式出示算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2、练习时人人参与,独立口算。
3、 个别答和小组开火车相结合,然后在教科书上填写结果。
(2)教科书48页的第5题。
1、小黑板出示算题。
2、口算得数,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请认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
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要的说明。)
教科书48页的第6题。
1、小黑板呈现题目,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结果。
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教科书48页的第7题。
1、板书题目。
2、读题,理解题意。买3棵送1棵是什么意思?(付3棵的钱,得到4棵小树)
3、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4、反馈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认真体会,鼓励创新思维。
5、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