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科学组织教学活动而制定的计划。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时,可以多看看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的教学工作计划,从中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通用12篇)篇一
《中国石拱桥》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二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
三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想。
一借助课文标题,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二利用讨论的方法,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三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训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教师板书课文题目:中国石拱桥。
二读课文(请几位学生读,或默读,也可以教师范读)。
提出要求:认真听读,然后给课文题目加上定语(教师在已经写好的板书“中国石拱桥”前加上“……”,成为“……的中国石拱桥”)。
三解决学生读课文中的疑难。
1.请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地方。要求:给每一段标上序号;提问题时,先说出是哪一段,再说是哪些语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
“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什么意思?
[4][5][6][7]。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通用12篇)篇二
教科书第33页。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
学们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老师发个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题,就
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个4题)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反馈:得到8面小红旗的请举手。
第二题:啄木鸟诊所(4道有错误的竖式)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得好又快。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3.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紧接着出示“10年后”这一条件,让学生思考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或许会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大38岁,一种是大28岁。
放手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解决矛盾。
达成共识:10年后,爸爸仍比儿子大28岁,因为爸爸长10岁,儿子也长10岁。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通用12篇)篇三
1、使学生通过有序整理和复习表内除法,发现除法算式的一些规律,加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通过有序地整理和复习,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卡片纸等。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前几节课学的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吗?
(1)要计算除法算式的商需要请谁来帮忙?(乘法口诀)
(2)1-9的乘法口诀集体背诵一遍(共45句)
2、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把这些乘法口诀能解决的除法算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师:这么多的算式卡片怎样整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欢欢和乐乐是怎样整理的,请观察
生:欢欢,他是按得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2
师:乐乐又是怎样整理的呢?
生:她是按除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除数都是2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整理?(乐乐的比较好整理)
那我们就按乐乐的方法把卡片在桌上摆一摆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中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
(1)一共有多少张算式卡片?45句口诀为什么有81张卡片
生:每句口诀能写两道除法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比如(略)
(2)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数列的除数都相同,并且按照除数是1--9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
(3)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横行的得数相等,按照得数是1--9的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4)整个看,你觉得哪行哪列比较特别?用自己的话总结
生:除数是1,商和被除数相同。举例
生: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2、游戏
组织学生根据写出的卡片进行下面的活动。
同学们真棒,下面我们利用这些卡片做两个游戏吧!
(1)同桌考一考
一名学生随意拿出一道算式卡片,说出算式,另外一名学生说得数。同桌之间互问互答,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2)看谁最会找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得数相同的所有算式卡片。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十”第3题。
(1)观察教材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3)讨论交流,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师:请在卡片中选一张关于信息的除法算式卡片,提问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集体总结。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通用12篇)篇四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
1、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关系。
2、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能正确进行体积单位换算。
3、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正,会应用公式正确灵活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
一、开门见山:
说明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回忆知识点
1、回忆我们学过的相关知识,点名回答。
2、整理所学内容:
特征: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应练习
表面积:分别如何计算,以字母表示。相应练习
体积和容积:如何计算,统一公式,字母表示。相应练习
体积(容积)单位:如何规定,进率。相应练习
3、以一个鱼缸为例将这些知识串连起来复习:
介绍鱼缸构造。(这些银色的金属条就是角钢;)
根据提供的信息,说一说具体问题是求的什么?(说明:之前介绍过前后左右的面积就是侧面积。)
给出具体数据,根据上一步思考如何列式计算?(做到问题5时,问求水的体积与求鱼缸的体积一样吗?哪儿不同?有相同之处吗?)
4、提升练习
第2题,展开后出示展开图两个数据12时,分别对比原图问:这个12是原来长方体的什么?这个12呢?由此能想到什么?(底面边长就是12除以4等于3厘米)
三、机动练习
事先准备一些机动练习题。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通用12篇)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等的计算,在正确率和速率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学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用加减和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多策略地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谈话: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竞赛,评选出最佳小组。
1、口算:
(1)用口算卡片出示口算题,抢答。
(2)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指名回答,集体校对。错的要找出错因。
2、笔算:
(1)用竖式计算第17题前面两竖。
(2)说说计算乘除法的注意点。
1、宣布得星规则:
(1)规定时间内发、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2)抢答时,能正确表达意思可得星,组内成员可以适当补充。
(3)其他组有不同想法,或需要补充,意思正确也可获得一颗星。
2、完成第19题:
(1)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花坛图,介绍花坛每条边的长度,估计一下,哪一个花坛的周围的栏杆最长。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验证估计是否正确,进行计算。(关注整个过程中的新异思维方式,及时给予肯定奖励星。)。
3、完成第20题:
(1)仔细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什么?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做法,说说怎样想的?
4、完成第21题:
(1)说说你从表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
(2)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解决问题。
(3)汇报结果与想法。
5、完成第22题:
(1)理解题意:从图上观察到什么?45座和30座分别是什么意思?
(2)独立思考用车方案,小组交流不同方案,比较异同和优缺点。
(3)小组汇报。
6、评出最佳小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习情况进行思想教育。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通用12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角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引入。
(1)动画(几何画板)显示:
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边长为4cm,5cm,7cm.然后剪下来,同桌的两位同学配合,把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重合。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以及有关数学符号。
2、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发现:
问题: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
由学生观察动画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通用12篇)篇七
学习目标:
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经历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的过程,明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从观察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
学习过程:
一、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1.观察图形,理解题意。
题中的物体是由4个小正方体拼摆成的,前后共两行,前面一行有3个小正方体,后面一行有1个小正方体。通过观察,辨认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2.摆正方体,观察图形。
学生用学具照着书上图形操作,从不同方向观察,并且连线。
3.交流看法。
学生做完题以后,老师指名说说为什么这么连线。
4.教师根据书上图形,分析做题方法。
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
1.分析第一个图形。
照着书上图形摆小正方体,分别画出从上面、从左面、从前面看到的图形。
2、分析第二个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到的正方形,忽略距离的远近,拉在同一个平面上。
3.分析第三个图形。
总结。
规律:从同一位置观察由相同个数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看一看。
从左面、右面、上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2.易错题分析。
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从左面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与左面、前面不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通用12篇)篇八
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7题,“拓展与实践”,“评价反思”等。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导入。
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3)小结,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二、实践应用。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提供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交流。
讨论解决第7题。
评议、交流。
4、完成探索与实践。
探讨、交流。
三、小结。
你有何收获?评价反思。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整理与练习。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通用12篇)篇九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直线是()长的,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
2.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这个点叫做它的(),这两条射线叫做它的()。
3.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是()度。
4.107°的角是()角,57°的角是()角。
5.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是35°,另一个锐角应是()度。
6.1周角=()平角=()直角。
7.直线、线段和射线中,可以量出长度的.是(),没有端点的是(),只有一个端点的是()。
8.钟面上有12个大格,时针走1大格是()度,1时整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较小角是()度,4时整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较大角是()度。
9.锐角()90°,钝角()90°而小于(),直角()90°。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同一平面内,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三点可以画()条线段。
a.2b.3c.无数。
2.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
a.1b.2c.无数。
3.度量角的大小要用()。
a.三角尺b.直尺c.量角器。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通用12篇)篇十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引导学生资助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师: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学生回答。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两个辨认方向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一下方向。
(指名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其他知识,辨认方向。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图,分别看一看体育馆在学校的__面,商场在学校的__面,医院在学校的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面。
(指名回答)。
师: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北面。
师:刚才说了体育馆在学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时候该怎么区分一下呢?其实只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向是不够的,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来描述方向。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出示方向板。
找出八个方向点,将北方向给出,让学生写出剩下的七个方向。
再次给出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剩余的四个建筑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通过例题讲解确定观测点,让学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对性,确定方向时,首先要找准以谁为观测点,再根据观测点判断方向。
师:现在以自己为观测点,找一找自己的东西南北都是谁,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回答。
第二题,第三题学生做,指名汇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下课后自己制作一个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记录校园各个方向有什么,下课找同学汇报。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通用12篇)篇十一
第一节最大公因数。
本节知识点:
如果数a能被数b(b不能为0)整除,a就叫做b的。
(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3.最大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总结:
a.列举法:1.先找各个数的因数。
2.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3.确定最大公因数。
b.用倍数关系找: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c.用互质数找: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d.用相邻两个自然数找:相邻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第二节最小公倍数。
本节知识点:
1.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解法二:短除法。
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总结:
2.如果较大的数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27的最小公倍就是27;。
27和54的最小公倍数就是54。
3.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5;。
27和8的最大公约数也是216。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通用12篇)篇十二
教材第24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第25页练习六1-3题。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系统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提问。
1、想一想20以内退位减法一共有几道题?
2、找一找减法表中有什么规律?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36道题?
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竖行的减数都不变。
(2)每一竖行的被减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引导学生得出: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
2、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横行的被减数都不变。
(2)每一横行的减数从左往右依次少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想一想:20以内的退位减法题,你是怎样算的?
[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还能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的排列一下吗?
1、教师任指表中一题,学生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答案。
2、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得数相同的所有试题。
3、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重点练习。
4、做练习六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做题,教师计算时间,看谁又对又快。要求每分钟完成8-10题。
5、完成练习六第1题,夺红旗比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6、完成练习六第2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运用退位减法表中的规律,掌握得数相等的两个减法算式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