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实现更大的发展提供保障。以下是一些单位内部沟通和协作的技巧,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数学教案-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大全(13篇)篇一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0~62页。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不同方法。
课件,学具盒,不同面积的长方形纸,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若干,乡镇图片,蜡笔。
课前交流介绍荷叶、太和、桂阳的特点
一、激趣导入
1、涂色比赛
2、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教学面积的含义
(4)教学面积的意义: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教学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4)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用小图形摆一摆,数一数(5)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听一听,辨一辨,如果这件事情跟周长有关就用手指画圈表示,如果跟面积有关就挥一挥手掌表示。
2、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注意:两个半格合起来可以变成一个满格。小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根据方格数量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小结: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时候,方格的大小应该一样大,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案-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大全(13篇)篇二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一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新授课
以自主探究为主。
教学课件。
(课件出示信息窗1主题图)
1、师:你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餐厅和厨房哪个大”这个问题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比较房间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摆一摆的方法,自己尝试解决。
2、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摆,得到厨房比餐厅大。
4、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面积的理解。
1、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晚厅的面积有多大?”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摆。
2、师:把你解决的办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3、师: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1)画出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边较小物体的面的面积。
师:请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会感到太麻烦,质疑,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呢?
师介绍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并感受它们的大小。
(1)介绍1平方米有多大。(2)画出1平方米的大小。(3)让学生站一站,看大约站多少名同学。
课堂: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
课堂练习设计: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进一步感受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能运用所学熟练地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面积的意义及面积单位。
2、设计练习题注意以下几种题型。
(2)、动手操作的题目:
拼图游戏:用12个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多少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记一记,算一算,说一说。
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形状不同,面积相同的图像,这种题目更能加深同学们对面积的理解。
估一估。让学生估一估身边物体的面积。如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这种题目可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设计题。如请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大约是16平方厘米的漂亮花坛。(一小格代表1平方厘米)
3、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展示。
现在我知道大家弄懂了怎么制作轴对称图形了,下面检验一下哪组制作的最棒?
自主练习1.拿出课前剪好的图形折一折,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数学教案-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大全(13篇)篇三
上述三种文献中,关于面积单位换算有平方步与亩的换算和平方里与亩的换算两种。前一种在三文本中均比较常用,而换算的方式往往没有明确给出,有时暗含在术文之中,基本上可以认为这种换算是极为普通的背景知识,且亩在实际运用中是记录面积的最普遍单位标准。我们看到三种文本中凡是结果超过二百四十平方步的答案,全部转换为一亩(又)多少步的形式。
而对于第二种转换,三文本中都专门提及,称为里田术,但显然应用率不高,《数》中只有里田术文,无算例;《算数书》中有两种术文,一道算例;《九章算术》中有术文,配合两道极为简单的算例。除此之外,未有以里作为单位记录的长度,以及把平方里转换为亩的情况。这与单位里的长度过大有关,依秦制,一里等于300步,在日常的土地测量中用到这么大的计量单位较少。《算数书》中里田术仅有的一道例题后,直(置)提封以此为之一句也为我们提示了这一点。提封,亦称提封田。《汉书q地理志下》提封田一万万四千四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倾,师古曰:提封者,大举其封疆也。
看来平方里的面积单位,在涉及边疆土地的丈量和划界中会使用到。但是,即便在经常处理宏大问题的《九章算术》中,这种计量和换算也很少见。
2.1平方步与亩之间的转换。
《九章算术》中首次提到平方步与亩之间的换算是在方田术文里,以亩法二百四十步除之,即亩数。百亩为一倾。《算数书》中第64题启广题题中使用了一亩等于240平方步的关系。启广回从(纵)卅步,为启广几何而为田一亩?曰:启【广】八步。术曰:以卅步为法,以二百c步为实。启从(纵)亦如此。
求为田一亩时的广长,直接以240(平方)步作为被除数,显然是默认了这一转换关系。而在《数》中的第1714号简记录的除田之术为《算数书》和《九章算术》所没有,肖灿博士认为此处模糊的首字可训解为开、启,给出或张开、伸展之意,并转引邹大海先生的观点,认为这与《算数书》中的启广、启从问题同意,但从内容来看,这却为启广、启从的逆运算。
除田之述(术)曰:以从(纵)二百c步者,除广一步,得田一亩,除广十步,得田十亩,除广百步,得田一顷,除广千步得田【十倾】1714而笔者认为此处的意义更在于告诉了当从为240步、广为1步时的面积,240(平方)步即为一亩。并且间接提到了单位倾与亩之间的关系,除广百步,(得百亩),得田一倾。在简0829、0954、0976、0761中都运用到了平方步与亩的换算。而可以推测简1714所在原简编连中的位置有可能在这些简之前,否则给出这样简单、化整的数据来说明一条术文,意义并不大。然而这个换算关系并非一直是统一的,周代的田亩制度,一亩是一百平方步,到秦孝公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制定的亩制是二百四十平方步。在汉武帝之前,周制与秦孝公之制并存,在秦地用的一直是二百四十平方步一亩,到了汉武帝时统一规定,均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在三种文献的少广问题中,都暗含着一亩等于二百四十平方步的条件,这种换算是直接拿来使用的。
2.2平方里与亩之间的转换。
我们再看介绍平方里与亩换算关系的里田术。《数》中的里田问题比较简单:
里田述(术)曰:里乘里=,〔里〕也,因而参之,有(又)参五之,为田三顷七十五亩。0947叁之,有(又)叁五之表示用3称,再用5连续称三次,这样一平方里就转化成了375亩,即三倾七十五亩。算术表示为:1(平方里)=13555=375亩=3倾75亩。这与《算数书》中的一种表述十分类似:
数学教案-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大全(13篇)篇四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计算课本的面积。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14个。
……。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2、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能。(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画的这样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一平方厘米。
师:我想量一量这个文具盒盖的面积,大家帮老师想想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从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
师:谁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记作1cm2v板书:1平方厘米,记作1cm2w。
师:你还能从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大拇指的指甲盖、教室开关的按钮……。
认识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厘米的面积比较小,我们计算面积还需要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们再画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画正方形)。
师: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取出那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这个面的大小。学生认真地用尺子量边长,然后用手触摸这个正方形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记作1dm2v板书:1平方分米,记作1dm2w。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蓝色正方形放回学具袋中。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学生闭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请不要拿出袋里的蓝色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学生就剪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再拿出那张蓝色正方形纸片与你剪么样?
生:……。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满意吗?
生:……。
师:好,请大家还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学生都非常投人地开始思量怎样剪得更准确。他们剪得比上次更认真、更专注,花的时间比上次也要长。当老师再次让他们拿出学具袋里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时,尽管还是有点误差,可是他们那稚嫩的脸上已经充满了愉悦和自豪。
师:下面请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四人一组用它量一量一张课桌的面有多大v分组测量)。
师:哪一组来说说呢?你们又是怎样量的?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1平方分米的纸片,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v3w认识平方米。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请大家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学生纷纷蹲下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习近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说:老师,我想要个大点的纸片来量,这个太小了。
师:大点的纸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呢?
生1:我从书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给我讲的。
师:谁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学们汇报自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
师: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记作1ov板书:1平方米,记作1ow,下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学生汇报。
多媒体展示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一扇窗户、大电视机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三、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修改小明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妈妈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回来。其中有一条4厘米长的大鱼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鸡我特别喜欢。妈妈开始忙着为我们做饭。不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这时爸爸也回来了。我就忙着把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开始吃饭了,我拿起20米长的筷子夹起鱼头,放到大约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我就开始做作业。作业做完了,时间也不早了。我来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卧室,躺到3平方厘米长的床上准备睡觉。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教案-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大全(13篇)篇五
教学目标:
1.知道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并能正确运用地积单位解决问题。
2.通过亲身丈量、体验、感受1公顷的实际大小及适用范围。通过观察和想象身边熟悉的场景体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及其适用范围。
3.感受大面积单位产生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掌握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观念,并能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
实际测量,步测,留有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加强理解。
联想——出示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看到它,想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联想,回顾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的概念的界定,为了后面教学1公顷和1平方千米时能够准确的进行概念界定。
2.选择合适的单位。
课件出示下面三道题。
计算机键盘上小按键的面积大约是1()。
咱们班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48()。
黑板表面的面积大约是4()。
3.对比理解。
黑板表面的面积大约是400()。
【设计意图】同样是黑板表面的面积,单位却不一样。让学生体会到一定要根据物体表面的实际大小和数据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一)导入,产生认识冲突。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渲染气氛,让学生在听和看中感受到大的特点。
在欣赏之余,我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如果想了解太湖的面积,
选择什么面积单位更合适呢?
预设1:平方米。
预设2:平方千米,公顷做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如果选择的面积单位小的话,那么前面的数据就会很大,读起来不方便。这时,就需要学习较大的面积单位,与原有的知识产生冲突。
2.结语并板书课题。
1平方米大约是多媒体教室地面4块砖的面积,看来,太湖的面积如果以平方米作单位,就有2425000000个1平方米那么大,读起来确实有一些困难。面积的大小是不变的,要想读起来简洁、方便,就只能选择更大的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在测量较大的土地面积时需要用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
(二)建立1公顷的表象。
出示:太湖的面积大约是242500公顷,让学生说说看后有什么想法?
1.解决1公顷的概念。
1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土地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叙述,解释,计算,了解概念及掌握1公顷与1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并说说知道1公顷的概念和进率后有什么想法。继续抓住“大”的特点进行教学,为下面作铺垫。
2.出示课前的影像资料,帮助学生对1公顷实际观念建立的过渡。
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里的面积会运用到公顷这个单位。
学生会说到之前测量过的学校足球场的占地面积,学校的占地面积等等。
出示:学校足球场的画面以及相应的信息。
其实,在举行一些重大比赛时,比如,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足球赛等等,都是在正规的足球场里举办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建立起的比较模型,已经感受到1公顷有多少个自己熟知的事物的面积。从数量上有了感受,体会由一个到多个,为学生建立起1个1公顷的实际观念打基础。
3.感受学校的占地面积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出示同学们测量学校占地一周的画面。学校近似一个长方形,长110米,宽90米。让学生计算出学校的占地面积,并运用刚刚学到的1公顷与1平方米的进率的知识进行换算,以公顷为单位,得到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就是1公顷。
4.语言描述对1公顷实际大小的理解。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1公顷的实际大小吗?
预设:1公顷有200个教室那么大,10个学校足球场那么大,2个正规足球场那么大等等。
结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用身边的事物感受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三)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
1.运用1公顷比较,进行估计,感受多个1公顷。
过渡语:在假期中,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去一些景点游玩,你们看,这是咱们丰台区的世界公园,这是世界公园的占地面积,这是咱们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公顷,这些都已经按照相同的比例进行了缩放。
估一估世界公园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出示信息:世界公园的占地面积大约是47公顷,将估计与信息比较。
这是天坛的祈年殿,天坛公园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73公顷,相当于()个世界公园的占地面积那么大。
2.感受平方千米,引发联想。
过渡:太湖的面积是242500公顷,管理员还告诉了我另外一个信息:太湖的面积是2425平方千米。这是我们国家的台湾岛,它的占地面积大约是35800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中发现新的信息——平方千米,并产生联想:什么是1平方千米,有多大,与1公顷、1平方米之间的关系等等。
3.知识迁移,解决概念和进率。
让学生结合板书猜测一下1平方千米是怎样定义的,并通过计算、观察、比较、推算等方法得到1平方千米和1公顷、1平方千米和1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体会1平方千米比1公顷“更大”的特点。
4.展开联想,估计1平方千米有多大。
预设。
1平方千米是1公顷的100倍。
相当于100个丰台一小丰益分校的占地面积那么大。
相当于0个咱们的教室占地面积那么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以建立起的比较模型说说自己对1平方千米大小的描述,由100个到20000个,数据这么大,学生能算出来,但是这么多到底是什么样子,是无法想象到的。使学生产生学习1个1平方千米的迫切需求。
5.直观感受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
过渡:(出示三维地图画面)你们看,这是从三维电子地图上截取的咱们学校附近的画面,这是路口的红绿灯,这是丰北桥下,这是华堂商场,这是东大街的顺天府超市,连接这四个地点,围成的土地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看,这个是咱们学校,1平方千米大约有100个咱们学校这么大。
说说体会。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区域的三维电子地图,帮助学生解决认知上的难点,真正建立起1平方千米的实际观念。
6.了解,运用。
(出示北京市地图)我们生活在丰台,我们也都参与了“知丰台。
爱丰台”的活动,那么大家对丰台区的占地面积是否有所了解呢?丰台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304()。
说说自己的理由。
合30400公顷,大约有30400个学校的占地面积那么大。
老师的家在昌平,我也了解了一下昌平区的土地面积,一起来读读。你有什么感受?(大、辽阔)。
昌平区、丰台区都是首都北京的一个区县,估一估我们首都北京的土地面积有多大?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多大面积吗?读一读,9600000平方千米。
(四)总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计算、想象、观察感受到了它们面积的大小,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根据面积的大小能够合理的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数学教案-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大全(13篇)篇六
教科书第61―62页。
认识面积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2、在具体的操作体验中,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能用自选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不同方法。
教学课件、学具袋(袋中装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纸,小三角形、小正方形、圆形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感知大小:
生:小鸟,因为小鸟的纸小一些,小狗的纸大一些。师:那我们看看谁会获胜(ppt演示动画),确实是小鸟获胜,刚才大家所说的纸的大小实际上是纸的面的大小。
(板书:大小)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积。感知面: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我们的手掌面小
师:你说的可真完整,看来物体的面是有大有小的,像刚才我们所摸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同学们所说的课桌的面、黑板的面我们都把它统称为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而且我们发现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板书:的叫做它的面积)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面积(板书:认识面积)师: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ppt展示)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手掌面的面积(ppt展示)
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生:课桌面的面积。
师:老师想问黑板表面的面积是什么?生: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师;请你能像这样(()的大小就是()的面积ppt展示)与你的同桌说一说。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比较一下他们谁大谁小啊?生:正方形大三角形小。师:你说的可真完整。
师:看来图形也是有大小的(板书:图形),其实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像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ppt展示闪动)三角形的大小就是?
生:三角形的面积。(ppt展示闪动)
师:那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图形中哪些图形的红色部分能够表示它的面积?
生:正方形、圆形、长方形。师:同意吗?生:同意
师:那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不能表示它的面积呢?生:那涂得只是它的三条边
师:那三条边的总长度是三角形的什么?生:周长
师:那它的面积应该是覆盖整个爱心形的表面。
三、自主探究,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方法
1、观察法
师:是的,当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差异很大的时候,我们就用观察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板书:观察法)师:在这里,还有一个图形的面积也比较小你也一眼能看出来,是哪个?生:三角形(消失)
2、重叠法
师:那剩下的这两个图形你还一眼能看出来吗?生:不能/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大、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一样大。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那你们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生:把他们合起来,重叠一下
师:好,就听你们的,把他们重叠一下,现在谁的面积啊?师: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师:是的,你们很有数学头脑!当两个图形他们的形状大小都比较接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板书:重叠)
3、探讨测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生2:用小正方形去摆,看哪个图形小正方形摆的多,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这种方法?
师:有不明白的吗?请小组长从课桌里面拿出学具带开始组织活动。师:四处巡视。
师:看!多勇敢的小组,掌声鼓励。
师: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做起来,认真看,注意听,看哪个小组最会倾听?来,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生1:我们组是用圆形纸片来测量的,正方形中共需摆9个,长方形中共需摆10,结论,长方形的面积大。师:好,你们组汇报的很清楚。
好,你们也交流的很明白,请回!
生3::我们组是用三角形纸片来测量的,正方形中共需摆15个,长方形中共需摆33个,结论,长方形的面积大。师:像刚才同学们用正方形、圆形、以及试着想用三角形去拼摆的方法叫做拼摆法(板书:拼摆法)
4、回顾优化
生:用正方形最合适,因为正方形能铺满所测的图形且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在拼摆时不受摆放的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师:你懂得可真多,还知道密铺的知识。
师:用三角形和圆形去摆仅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但他们没有铺满,还有空隙,只有正方形能铺满。所以用正方形做面积单位最合适。
师:请同学们轻轻的把数学书翻到62页,快速完成最下面的做一做,开始!
三、巩固应用
1、下面的图形面积各是多少?
师:这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这个不够一个面积单位怎么办?
生:移到那个地方
2、区分面积和周长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说说下面生活中的小事是和面积有关还是和周长有关。
(1)、为了使这块黑板更加美观和坚固,装修工人在它的四周装上了铝合金边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2)、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字,下课后一个小朋友主动地把黑板擦干净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四、回顾小结
1、回顾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生1:我认识了面积
生2:我学会了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生3:我知道了面积单位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一个任务,用这个小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学校的操场的面积吧?
师:同学们关于面积的知识你还想学习什么?生:面积的计算生:面积的单位生:……
师: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数学学习就是这样有魅力,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都有这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今天这节课只是面积学习的开始,后面我们还会学很多关于面积的知识。好,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数学教案-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大全(13篇)篇七
1、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10000平方米就是1公顷,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生动形象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他们感到数学好玩,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测量学校的.操场,看够不够1公顷,让学生体会1公顷有多大。让学生在玩中学会了新知。
2、让“情境教学”走进课堂。
这部分知识相对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更能心因学生生动高效的参与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必然从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果,体验到自己成为学习主人的乐趣。
存在问题:虽然知道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但到实际应用时却用不好,不知道换算单位名称,在以后教学中要及时强调。
数学教案-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大全(13篇)篇八
2.培养学生用面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投影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平面图形.。
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投影覆盖片)。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个图形,方格数却不一样呢?(方格的大小不同)。
说明: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请同学看书92页下面两行.。
(1)平方厘米.。
用自己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书上的1平方厘米上面比较一下是不是一样大.。
(2)平方分米.。
师:如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不方便)。
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1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3)平方米.。
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面,有困难吗?
出示1平方米的纸板,请一个同学来量一量它的边长.(1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用1平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那么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刘燕的书桌买一块桌布,是要求什么?(面积)。
三、巩固反馈.。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1)数学课本长20。
(2)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3)铅笔盒长19。
(4)一个学校的面积是500。
(5)课桌高70。
2.判断.正确举,错误举.。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4)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图.。
(1)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小结.。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探究活动。
量一量。
活动目的。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各个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活动准备。
1.在操场上画若干个4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
2.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硬纸片若干张.。
3.准备若干份记录表(测量次数为纸片移动的次数).。
测量次数。
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平方厘米的硬纸片和一份记录表.。
2.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3.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平方分米的硬纸片.。
4.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5.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平方米的硬纸片.。
6.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7.全体学生讨论:用哪种纸片测量最方便?为什么?
数学教案-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大全(13篇)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出梯形面积。
2、通过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唯物辩证观的启蒙教育,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懂得用运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研究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关键:通过操作实践,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探索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备用梯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同学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多媒体出示。
2、引入:
屏幕出现梯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图上告诉了什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还不会计算梯形的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回忆旧知。
我们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我们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课件演示)。
二、探索解决问题办法,并尝试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尝试转化。
刚才同学提出了用割补的方法、用拼摆的方法。那么,怎样来割补呢?
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指出:由于梯形的不规划,刚才的同学没有转化成功,其实是可以用割补的方法来转化的,请大家看一看:多媒体演示割补转化。
那么,用拼摆的方法呢,你准备怎样来拼?
学生上台演示。
3、学生操作、实施转化。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拼摆梯形。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观察图形,推导公式:
1、观察。
它们的底、高和面积,大小怎样呢?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汇报后多媒体课件演示。
2、计算梯形面积。
算式中3加5的和求的是什么?乘以4得到什么?再除以2呢?为什么要除以2?
计算面积,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算式中的3、5、4分别表示梯形的什么,想一想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
四、应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1、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梯形面积。
2、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并理解题意。
计算面积,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3、判断题。
4、抢答题。
5、测量并计算。
五、总结课堂。
数学教案-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大全(13篇)篇十
知识技能: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游戏新课,感知面积。
1、黑板出示:面积关于面积你知道了些什么?
游戏1:手心的面向上,手背的面向上,手心、手背、手背、手心、手背……。
(二)创设情境,理解面积的意义。
出示:现在,请大家看这个盒子,有面吗?
师:是看到还是摸到的。
生:看到的。
师:再请你闭上眼睛,摸盒子的2个面,(指定)你有什么发现?还有想说的吗?
生:面是光滑的。
生:我摸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
生:上面大,右面小。
师:那就是说,物体的面有大有小(生说)(板书;面大小)面的大小就是面积(板书:面积)。
师;好,大家一起拿出数学书,和老师一起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
生;2个说。
师:有了面积单位,就可以量物体的表面的面积。请大家量一量书面的面积师:生汇报,你量了…..
验证:请一个学生上台板演?怎么办?引导,用大的面积出示:平方米。
师:更大的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师:他讲得对吗?谁会说出到底多大的图形?
师:出示小卡片,这张卡片,用面积单位来量这个卡片面积多大呢?
思考:量这张小卡片,能用刚才的面积单位吗?生:不能,理由。
放手问:从中你想到什么?还有更小的面积单位?
引导生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是1平方厘米(反复说)猜猜1平方厘米多大呢?(很小)屏幕出示(缩放)。
师:找找生活中的面积单位。哪些物品是1平方厘米,哪些是1平方分米,哪些是1平方米。……..
板书。
面的大小是面积。
边长1米的正方形1平方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里米。
数学教案-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大全(13篇)篇十一
(一)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从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方面的“比大小”引入,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大小的不同方面;让学生充分地摸手背、摸学习用品的面,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利用学生描出的各种平面图形,比较大小,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有大小;让学生用1平方米测量教室里的大黑板、教室门等面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二)学习需求来自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首先要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学中,教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也为学生主动、积极学习铺平了道路。例如,让学生选用一种物体表面来表示胸卡的面积,从表示的结果中可以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用不同物体来测量容易产生误会,并通过创造矛盾冲突,使学生明确要测量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然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面积单位的活动之中。面积单位有哪些呢?教师不直接告诉,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而当学生提出“平方”是否就是“平方米”时,教师更是抓住契机,在肯定学生猜想的同时告诉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三)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在说一说、摸一摸、估一估、站一站、量一量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认识了面积单位。例如,1平方米有多大,让学生先估计,后拿出1平方米纸,估计它的边长是多少,再用尺量,最后概括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发展空间观念,再联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这个面积单位,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建构出面积单位的概念。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
数学教案-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大全(13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划分成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记忆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8平方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平方米=()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7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10平方米=()平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黑板的面积是3()。
四、思维训练。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实际的计算中理解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掌握了单位换算的方法,能够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第六课时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7、72页例8及第74页5—8题,75页9、10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平方米呢?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2、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6—8题。
让学生先读题,并理解题意,说明每题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辅导。最后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6题:18×12=216(平方分米)。
答:墙报的面积是216平方分米。
(18+12)×2=60(分米)。
答:花边总长60分米。
通过练习,明白需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求面积,二是求周长,所用公式不同,所用的单位也不同。
第7题:6×3=18(平方米)18—3=15(平方米)。
答:要粉刷的面积是15平方米。
解决此题时要让学生明白:用墙壁的面积减去黑板的面积,才是粉刷的面积。
第8题:200×6=1200(米)1200×8=9600(平方米)。
答:能给9600平方米的地面洒上水。
让学生明白洒水车洒水的面积是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洒水的宽度是8米不变,洒水的长度是(200×6)米,长×宽就是洒水的面积。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页第10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
楼房高15()数学书厚6()。
课桌面的面积33()课桌长8()。
足球场的占地面积是7200()。
五、思维训练。
1、判断。
(1)用14米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小。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26厘米。
(3)6公顷=600平方米。
(4)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5)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6)用4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4平方米,但周长不一定相等。
数学教案-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大全(13篇)篇十三
教科书第132页例4,“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9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多媒体课件。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说一说是如何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3平方米=()平方分米。
1、教学例4。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例4,指名学生读题,然后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这个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知道了桌面的长和宽,怎样求桌面的面积?”
然后让学生计算并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120×55=6600(平方厘米)。
教师接着再问:我们算出桌面的面积是6600平方厘米,把它折合成平方分米,应该怎样推想?最后教师写答案。
6600平方厘米=66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的习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推想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
这道题有三问,前两问让学生自己做,做第三问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练习三十的第8、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