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单位是一家研究院,专注于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小编搜集了一些单位总结的范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时的参考和启示。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一
教学初我让学生通过填单位回顾旧知,知道测量长度需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需要用面积单位。然后自然而然就引出测量体积就需要体积单位了。并在教学完体积单位后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了比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到内在含义真正理解体积单位。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二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平方米呢?
师生共同温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2、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6—8题。
让学生先读题,并理解题意,说明每题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辅导。最后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6题:18×12=216(平方分米)。
答:墙报的面积是216平方分米。
(18+12)×2=60(分米)。
答:花边总长60分米。
通过练习,明白需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求面积,二是求周长,所用公式不同,所用的单位也不同。
第7题:6×3=18(平方米)18—3=15(平方米)。
答:要粉刷的面积是15平方米。
解决此题时要让学生明白:用墙壁的面积减去黑板的面积,才是粉刷的面积。
第8题:200×6=1200(米)1200×8=9600(平方米)。
答:能给9600平方米的地面洒上水。
让学生明白洒水车洒水的面积是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洒水的宽度是8米不变,洒水的长度是(200×6)米,长×宽就是洒水的面积。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页第10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
楼房高15()数学书厚6()。
课桌面的面积33()课桌长8()。
足球场的占地面积是7200()。
五、思维训练。
1、判断。
(1)用14米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小。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26厘米。
(3)6公顷=600平方米。
(4)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5)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6)用4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4平方米,但周长不一定相等。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三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理想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测、有序操作、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四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叠一叠等活动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什么是封闭图形,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比较,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得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并会运用。
ppt课件。
一、游戏导入。
1、猜手掌面小活动。
生:……。
师:为什么?
生:老师的手掌大,学生的手掌小。
师:准确的说法是老师的手掌面大,学生的手掌面小。
展示手掌面板书:面。
请同学来验证下(师生手掌相合)。
2、引出物体表面。
师拿出数学课本:手有手掌面,且有大有小,教室里很多物体都有面(课件演示o黑板面,课桌面,电视面,学习园地面)。
板书:物体表面。
教室里还有什么物体有表面?
数学课本也有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我们称它课本面,拿出你的数学书,和老师一起摸一摸课本的封面。(手要贴着封面,按一定的顺序,慢慢的摸,摸课本封面的全部)。
比较一下:课本面和你自己的手掌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
生:数学书封面大。
你会摸出课桌面么?课本面大还是课桌面大?
黑板面大还是课桌面大?
3、引出面积。
我们发现物体表面有的大,有的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停顿一会)——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
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生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贴出标题:认识面积。
二,认识面积。
(一)、物体表面的面积。
例如说:课本面的大小是课本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本句。
生齐读。
那手掌面的大小是……?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什么是手掌面的面积?
什么是练习本封面的面积?
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同上)。
那你知道教室地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你还能自己举个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吗?(4-5名学生)。
大家说得真好。
(二)、封闭图形的面积。
1、封闭图形。
师:课本面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把它画在黑板上。像长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也称为平面封闭图形,简称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我们原来学过的圆形、正方形也是封闭图形。
板书:封闭图形。
这两个封闭图形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
师:看来封闭图形都有面,也就有大、有小。
课件出示不封闭图形,问:这几个图形有没有面?
生:没有面。
师:有没有大小?
生:没有。
师:这几个图形是不封闭的图形,没有面,没有大小。
2、封闭图形的面积。
像长方形,圆形这样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停顿一下)面积。
例如说:长方形的大小是长方形的面积。
师:圆形的面积谁会说?
圆形的大小是圆形的面积。
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又怎么说?(三角形、正方形)。
(三角形的大小是……)。
(正方形的面积是指……)。
3、用手摸面积,
指名生摸出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封闭图形的面积看看摸对了么?
4、区分周长与面积。
拿出学案,做题。
四边形的一周是它的周长么?
四边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四边形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能分清周长和面积了么?
谁能说说课本面的周长和面积,向你的同桌展示一下。
三、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第一组:大小差异大的两个图形,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的。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数学课本,练习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你是怎样发现的?(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得)。
小结:两个图形大小差别很大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图形的大小比较.
2、第二组:7x6的长方形和6.5x6的长方形,一眼看不出大小的。
对于这两个长方形,课件出示,一眼能看出哪个大同学的举手?
生1:看不出来,
生2:一样大。
生3:1号大。
生4:2号大。
师:看来仅凭观察来比较大小不大合适了,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比较一下么?
生:把它们合起来比较一下。(重叠一下)。
师:这种合起来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叫做重叠法。板书:重叠法。
我们比较手掌面和课本面的时候用的什么方法?
小结:当图形的大小比较接近时,仅凭观察已经难以比较他们大小,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
3、第三组:比较2x7长方形纸片(3号)和3x5长方形纸片(4号)(一眼看不出且重叠也难以比较大小的图形)。
(1)师:这儿还有两个图形,你能用观察法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么?
生:不能。
师:那用重叠法试试。
生:也不能,蓝色长方形比粉色多一块,粉色的也比蓝色的多一块。
还能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吗?
生:先剪下再重叠。
师:不错,是个方法。现在老师不让你破坏长方形纸片,拿出面积测量器。
有什么特点?
生:绿色,透明,有方格。
同桌合作操作比较上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比较出来的就坐好。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你是怎样比较的?你的结论是什么?
师:像这位同学比较的方法叫做数格子法。板书:数格子。
课件展示数格子法。
(2)标准一致。
老师还有一些方法来比较面积大小,大家一起来看看。
课件展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测量比大小。
师:哪一种比较好?
生:正方形。
师:所以以后我们用数方格的办法比较。
修改板书:数格子法---数方格法。
师展示两种大小不一的正方形比较:这种方法行么?
生:不行,因为大小不一样,数量就不一样,比较大小得用相同的方格比较。
师:也就是说我们用数方格比较大小时要用统一的单位来比较。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探索用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法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在实际的运用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面积的大小比较。
想用你们掌握的方法来试一试吗!
四、巩固练习。
你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2、老师这还有四个图形,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楚的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呢?
生1:先数整格子数,再数半个数,半格数除以2,最后加起来。
生2:先数整格子数,两个半格凑成一个整格,
生3:把多余的拿下来补在缺口里,凑成一个长方形,再数。
(强调:把半格拼成整格,最终数整格的个数)。
同学们真厉害,想出来三种方法,我们为自己鼓鼓掌好么?
同学们鼓掌的时候能感受到自己的手掌面大小么?
五、总结。
今天的内容就学完了,
今天你学的开心吗?那你有什么收获?
学案上还有一个第四题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你能完成么?
面积。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
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法。
用统一标准比较。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五
在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1立方分米,最后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六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一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新授课
以自主探究为主。
教学课件。
(课件出示信息窗1主题图)
1、师:你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餐厅和厨房哪个大”这个问题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比较房间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摆一摆的方法,自己尝试解决。
2、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摆,得到厨房比餐厅大。
4、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面积的理解。
1、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晚厅的面积有多大?”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摆。
2、师:把你解决的办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3、师: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1)画出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边较小物体的面的面积。
师:请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会感到太麻烦,质疑,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呢?
师介绍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并感受它们的大小。
(1)介绍1平方米有多大。(2)画出1平方米的大小。(3)让学生站一站,看大约站多少名同学。
课堂: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
课堂练习设计: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进一步感受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能运用所学熟练地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面积的意义及面积单位。
2、设计练习题注意以下几种题型。
(2)、动手操作的题目:
拼图游戏:用12个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多少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记一记,算一算,说一说。
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形状不同,面积相同的图像,这种题目更能加深同学们对面积的理解。
估一估。让学生估一估身边物体的面积。如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这种题目可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设计题。如请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大约是16平方厘米的漂亮花坛。(一小格代表1平方厘米)
3、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展示。
现在我知道大家弄懂了怎么制作轴对称图形了,下面检验一下哪组制作的最棒?
自主练习1.拿出课前剪好的图形折一折,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七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剪刀、透明胶、米尺、橡皮泥。
选单位填空:小明身高150教室的面积为40。
富民到昆明的距离是24。
游泳池水深2占地面积250。
这是以前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
(2)分组观察﹑探究交流,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为一厘米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
做一做:橡皮泥做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举一举: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如蚕豆﹑玻珠、手指末节等)。
2、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
(2)分组观察、探究、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小)量(长短)说(概念)想(有多大)做(正方体)拼(体积)。
举一举:柚子、菠萝等。
3、认识1立方米。
(1)学生分组探究。
根据以上的体积单位推测,什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
(2)四个同学围成1立方米空间,用米尺在墙角搭一搭。
(3)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电视箱子、太阳能水塔)。
(4)课外延伸。
你们知道一吨水的体积是多少?一吨水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教师教育水资源有限,节约用水。
4、互相讨论: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都是正方体、棱长不同)。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不同。
(距离大小)(表面大小)(空间大小)。
6、练一练:p45第一题。
7、练一练:p45第二题。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10002=100×100×10010000-0=10000(打两个成语)。
1、想一想,填一填。
(2)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2、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1)一块巧克力的体积约是6()。
(2)一个成人鞋盒体积约是6()。
(3)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4)一载重汽车车厢体积约是8()。
(5)一把椅子高90()。
(6)一张单人床的面积约是2()。
3、连线。
学校主席台的体积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4立方分米。
4、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
请同学们想一想,相互交流,共同分享: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八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3、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
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在测量时,应注意将实物与所量十五物体左端对齐,测量的结果才准确。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九
1.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3)能选择恰当的面积单位,计量大小不同的物体的面积。
1.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从实际生活中初步认识面积单位。
1.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加强对抽象概念的把握。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单位,正确建立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面积单位概念,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计算机、教学课件。
一、引入。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你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一个长方形的长2厘米,宽1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1)×2=6(厘米)。
(二)引出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和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在这基础上学习新本领吧!
二、学习例1。
课件出题例1的插图。
(一)认识表面。
教师: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请同学们说一说?(黑板、门窗、桌椅等)。
指名回答。
教师指出黑板、电视机、红旗、门等物体的面,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面叫做物体的表面。
教师:小朋友们,任何物体都有表面,观察一下教室里每一个物体,看看它们的表面都是怎样的,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
(二)通过比较,了解面积的含义。
1.教师出示黑板图和红旗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那个表面大。
学生会很容易判断它们的大小。(黑板表面大)。
2.教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表面,知道物体的表面大小在数学上叫什么吗?
(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
3.教师出示以前学过的几种平面图形。
问:老师展示的这些图形,大家都认识吗?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
教师:我们学过的这些平面图形,它们的大小,也是这些图形的面积。
4.教师出示一些较特殊的图形。
问:观察这些平面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有面积吗?
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试着回答:这些图形有的没有封闭,不是一个面,应该没有面积,下面几个虽然特殊,但都有表面,应该有面积。
让学生指出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不是。告诉学生:封闭的平面图形叫围成的平面。
指出: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面积。
5.讨论总结面积的定义。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总结面积的定义吧,谁来说一说。
生甲: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生乙: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适时引导封闭图形又叫做围成的平面图形)。
教师总结: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学习例2。
问:我们知道什么是面积了,给我们两个图形,我们会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有的图形一看就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指出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教师并用课件演示)。
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有的图形一下看不出来,可以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大小。(指出这种方法叫重叠法,教师用课件演示)。
问:还有什么方法吗?(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在格子图中比较图形的大小,这叫数方格法。)。
出示例2比较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问:那我们用什么图形来测量呢?
学生提议用正三角,用圆形,用小正方形来测量。
小组讨论并回答:三角形和圆做单位测量时,都会留下剩余部分,小正方形测量没有剩余部分,小正方形测量最准确。
问:小正方形做单位测量,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相同?(数方格法)。
四、学习例3。
教师:通过上面图形面积的比较,我们知道了必须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物体或图形的面积。下面我们来学习几种常用的面积单位吧!(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教师:我们大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让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图形,量一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字母表示是cm2。
问题: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并让学生说一说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物体的面积。让生测量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并让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2)认识平方分米。(方法同认识平方厘米)。
教师指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字母表示为dm2..
问:你能自己用手比画比画吗?看一看,再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让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的面积。
(3)认识平方米。
教师指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平方米用字母表示为m2。
让学生展开手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然后让四名学生合作,比划1平方米有多大。让生观察教室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并引导学生测量教室的地面面积。
五、课堂练习。
1.下面图形中哪个面积大?
答案:一样大。
身高128()地面的面积约50()。
面积约2()面积约6()。
答案:厘米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厘米。
六、拓展提升。
1.用四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它们的周长呢?
答案:
面积:4平方厘米面积:4平方厘米面积:4平方厘米。
周长:8厘米周长:8厘米周长:8厘米。
2.哪个图形面积大。
答案:左边图形面积大。
课后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收获的多吗?有什么收获和同学老师说说吧。
师生总结:今天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还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平方厘米——cm2。
平方分米——dm2。
平方米——m2。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十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记忆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对比。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3、教学面积单位的换算。
8平方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平方米=()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7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10平方米=()平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黑板的面积是3()。
四、思维训练。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实际的计算中理解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掌握了单位换算的方法,能够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第六课时课题:解决问题。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十一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比较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口头回答。
指出:这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是它们的不同点。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1厘米有关。这是三个图形的内在联系。
3、完成练习五7。
重点在学生交流的策略中提炼思考策略:先想想实物有多大,再思考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5、完成练习五8。
先推想再操作验证。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十二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十三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的意义后教学的。例8从测量的需求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教学每个体积单位时,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有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此外,在学生认识立方厘米后,还呈现了两个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体积,既让学生初步体会体积单位在体积计量中的应用,又为学习长方体体积公式做了必要的铺垫。教材最后还沟通了刚认识的体积单位与已学的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联系。通过练一练,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有关体积单位的感知。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十四
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这就是1立方厘米,让学生拿出自己做的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看看和老师的1立方厘米是否一样大。
(2)分组观察﹑探究交流,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操作要求: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多少?
说一说:什么是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把它印在头脑里。
举一举: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如蚕豆﹑玻珠、手指末节等)。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3)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记法。
2、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告诉学生这就是1立方分米。
(2)学生拿出学具分组观察、探究、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小)量(长短)说(概念)想(有多大)。
举一举:(粉笔盒、菠萝等)。
拼(体积)。
(3)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
3、认识1立方米。
(1)根据以上的体积单位推测,什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
(2)我用三把米尺在墙角搭了一个体积是1立方米正方体框架,让学生估一估能容纳多少个学生,然后试一试。
(3)8个学生一组,用米尺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看一看,把一立方米的大小印在头脑里。
(4)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太阳能水塔、讲台等)。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不同。
(1)课件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旁边出示1立方厘米的图形。
(2)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
(3)小结:长度单位表示距离大小,面积单位表示表面大小,体积单位表示空间大小。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十五
学生交流后追问:仅通过观察,你们能断定它们的体积大小吗?那我们能不能联系刚才的学习经验想个办法来解决呢?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引导得出:把它们切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就能比出大小。
2.媒体演示过程:
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切成同样大的正方体,让学生通过数方块的方法,确定长方体的体积大。
3.过渡:的确,在计算或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时候,都需要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人们统一了正方体的标准,并规定了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几个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4、认识1立方厘米。
(2)得出结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
(3)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
(4)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反馈:骰子、一节手指头等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5)下面两个长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媒体显示图,学生口答。
(用立方厘米来测量或计算较小物体的体积)。
5、认识1立方分米。
(2)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分米的大小。
(3)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6、认识1立方米。
(1)提问: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2)直观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
教师演示: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指名一些学生蹲到1立方米内,让学生体会到立方米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的体积的单位。
(3)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
7.认识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联系。
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正好盛1升水。
教师演示:1立方分米正方体容器水倒入量杯。
得出: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十六
能联系已有知识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清楚各自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一个,一升的量杯一个。学生每人一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十七
1、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知道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类比、举例、等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4、通过数学,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
从单位教案(专业18篇)篇十八
小学生思维是具象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发展期。因此,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是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上的。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几何的相关概念与关系的获得也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几何,到五年级他们对几何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活动并不陌生,并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经验,但本班学生对操作活动中的自律性还不是很强,教学中应注意对操作活动时纪律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