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书中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写作上的借鉴和参考。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一
我们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因为我从事的特殊教育事业有太多的相似,也许我们教给她更多的知识,,她并不掌握多少,但是面对一张张孩子们纯真的面孔,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够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本人对教学研究比较肤浅,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法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平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习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二
在寒假里,我拜读了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总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让人倍感熏陶的文字,仿佛和智者进行了促膝长谈,也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对于刚入职半年的我来说,吴非先生《致青年教师》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在《致青年教师》“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中的一篇文章令我感触颇深,那就是“教师的心中要有阳光”这一篇,在文章中写道“有节课,说到巴尔蒙特的诗句‘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看到有几位学生眼睛发亮,有一位激动的泪光闪闪。我喜爱这句诗,为之而感奋,我也为学生的感奋而激动。我觉得,青年的心中装着这样的诗句,他的人生就会一直被光明照亮。”只有教师的心中拥有阳光,学生才能被阳光所照耀;也只有阳光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阳光的学生。在我们决定成为教师的那一刻,那我们就要从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中寻找和感受快乐,然后用阳光的心态去温暖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每位教师都应该思考如何成为给予学生阳光的老师,又如何让学生将他们感受到的那束阳光再去给予别人,温暖别人。
在“不放弃理想”这一篇中也引起了我的共鸣,理想和梦想是人生中一直在追逐的那束光,是指引我们勇向前方的精神动力。理想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东西,追逐理想的人光彩熠熠。而对于教师来说,理想也是不可或缺的。吴菲先生认为“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是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她当然需要理想。”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理想也是指教师心中的那一份信念感,正是教师所拥有的信念感才赋予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感。若有一天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再,那她的课堂就会失去活力和激情,就会像“机器人”一样,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的枯燥的生活。吴非老师在这一篇提到“青少年需要有梦想的教师”只有教师心中拥有理想和梦想,那她的课堂才会富有生趣,她的言语才会感染到学生,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
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中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教育教学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正视教育。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会更努力地做到最好!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三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关紧的文学出名着作。《三国演义》这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二十四史》,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二十四史》为根据,通过熔裁在元末明刚刚创立作的。它描写了近90积年的重大历史事情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览了魏蜀吴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重演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兵荒马乱地历史时期,具有活力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里钩心斗角、勾心斗角、相互串通而又互相抢夺的关系,向读者展出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那里面有庸主献帝阿斗,胸襟狭隘的周瑜,敦厚的鲁肃,英勇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非常态。这些个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个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觉的是这本书之中所描写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通宵、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获悉故主消息儿,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觉得虽降了敌,但最终仍然归来了,不惟仍算忠,并且还要算一种不容易得到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达关羽的办法也极简单:“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惮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度的统治需求荩臣,需求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然后已的荩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清楚知道天体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辈子小心,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头人退司徒懿,锦囊杀魏延,这些个是常人所没有料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当容貌不寻常,可书中描画的却非常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有特别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竭尽忠诚于刘备,竭尽忠诚于简称蜀,最终中投身于一统的大业中。“受任于打了败仗的军队之际,奉令于危难之间”随着简称蜀的衰败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不过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觉得了曹操的气量宽宏,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升平了。后来又发觉刘备也不是普通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升平了。视线短浅,小心眼儿,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亮的相比较。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到折磨等等,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见,各政治集团为了自个儿的切身好处,今日势不两立,下一天却又杯酒言欢。并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存的许各方面,连家子、朋友、结婚等,都一无例异乡被卷入了斗争的旋涡,甚至于变成斗争的工具。它们为了满意自个儿权益,财产的欲念,为了使自个儿在紧张的抢夺战中不被消泯,老是耍弄各种手眼,表演了一幕幕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活剧。
总之,《三国演义》除开给人以阅览的喜悦与历史的启发之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历史诗。正由于这么,《三国演义》在雄健浑厚壮烈的笔调中弥散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触领悟和富裕力量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一段时间的局面。自打董卓被杀后,整个儿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陛下,刘备、关羽、张飞为了还原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忙,它们一连气儿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满心要获得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看穿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上下团结大将周瑜,又打了大败仗。可美好景况不久,不长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翘辫子,很快,诸葛亮也翘辫子。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据。
我想:刘备的抱负是长远的,他的举动也是迅疾的。他只要找到达目的,就浑身体和精神的投入了,不惮不论什么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标。我联想到达中国的“徒手体操皇子”李宁,提起李宁许多人总说他是个不同凡响的人,但李宁自个儿很明白,自个儿只是一个确定地认为方向后决不不坚定的平常的人。他信任,凭着顽强和汗珠,心态和适合有经验,不管做啥子都能获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运动用品有限企业。有人问李宁:“经营商和体育运动,哪一个更轻松,更舒畅?”李宁说:“要做好,哪一个都不轻松,然而我老是很舒畅。”不赖,不管在那边,李宁始末维持舒畅的心绪。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勇猛善于打仗,我应当学习;诸葛亮的机灵,我应当学习;刘备的定了目的不让步,我更应当学习!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四
能量一词所用领域广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生命阶段都会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能量一词的含义。能量也在不断地被哲学化,成为了人类所面对的物质世界的重要属性之一,是对物质运动的描述。现实生活中使用能量一词,已远远超越了它本身所承载的物理学含义。它很神秘地伴随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表征人的某方面的能力的维度时使用频率很高。最近读了一本书《正能量》,本书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用大量的心理实验验证了心理学家的一些推断,颠覆了以往个体经验冲突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观点、态度和思维方式,自己能力有限,没有办法去做这些专家曾进行的各种实验,只能凭借他们的一些观点做些主观的不太负责的判断,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情绪、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寻找根源,如何激发人的正能量,让人能健康快乐地面对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我对其中的某些案例进行反思,结合自己的理解,有两点肤浅的认识,请指正。
一、从威廉·詹姆斯的“表现”原理出发,调整自己的情绪体验,学会让自己真正地快乐起来。我们习惯于“我们快乐,所以我们会微笑”,微笑表达快乐的逻辑,微笑是人的一种面部表情而已,然而能令人微笑的因素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微笑?人的存在是与人所产生的各种需要同一的,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一直是衡量人是否快乐的标志,人的需要是多元的,也是多层次的,由此人的快乐也是多变的,人的快乐体验是在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法断定人最快乐的时候就是需要得到最彻底满足的时候,快乐是人生存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经验的理解,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快乐,快乐人就会微笑。“表现”原理表述了微笑和快乐的另一种关系,强调人微笑了,心理就快乐了,人的正能量就增加了,所以要想快乐就得面带微笑。我们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快乐的天使,学生的快乐成长就是老师的快乐追求,培养和教育孩子不是一个简单得用一个快乐就能涵盖得了的。孩子任何一方面素养的缺失都表现为人格的不完善以至不完美,都是教育的失败,一个连微笑的表情都没有的老师怎么能培养出心灵快乐的学生,老师的教育真的应该从微笑做起,老师的微笑不但会使自己快乐,更重要的是能把他或她的快乐传递给学生,微笑就成为了一个情价比非常高的情感投入方式,微笑能降低学生对教育的防范心理,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微笑能带给学生春天般的温暖,激发他们努力克服困难的信心;微笑能传递爱的力量,感染他们感受爱,珍惜爱,奉献爱。老师的微笑能换回教育的成功,老师能不快乐吗?!
二、从威廉·詹姆斯的“表现”原理出发,规则与角色(身份认同)如果离开了法的限定,人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及至心理都会快速扭曲,出现了“新的自我”的神奇转化,人的正负能量之间发生了特定的变化,给教育提出了严肃的课题。本书讲述了一个津巴多监狱实验,该实验的结果远远超出了实验设计者的预期,至使不得不中止实验,但该实验带给人的思考是深刻的。该实验显示了“表现”的巨大魔力。“人们的身份认同感源于他们的姓名、服饰、样貌。在监狱实验中,所有这些都改变了,因此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身份意识,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学生教育问题。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诸如精力不集中、语言不文明、作业不认真、学习不努力、做事不专一、写字不工整、教育不改正等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低,很多行为不是学生该有的,究其原因,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出现了问题。有的习惯是受生活环境影响形成的,有的习惯受家长的教育观点和态度影响形成的,还有的习惯和共同交往的同伴的行为习惯有关,学校的教育期待与他们的习惯有冲突的时候,学生的自然反应是抵抗正面的教育,这时教师和学校就要在“身份认同”上下功夫,多给他们正面的角色影响,优秀的学生成为他们效仿的榜样,对他们细微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变化给予鼓励和鞭策,让他们重新生成健康的角色期待,渐渐地改变存在的不良习惯,教师也从中获得正面的体验,在教学相长中提高正能量,体现育人价值。
平心而论,读此书,没有厚重的心理学知识储备,还没有透彻理解“正能量”的内涵,更不能说工作中真正地做到了正能量的发挥,包括写读后感,自己的内心的惰性多少还是存在的,担心写不好,所有这些心态都有悖于正能量的激发,书中列举了大量实例,目的是给我们一种力量:正能量,就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全方位的阐释了“表现”原理的丰富的内涵,让“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的传统认知受到质疑,“表现”原理激发正能量,提升我们内在的信任、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和行为模式得到彻底改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服务的,任重道远,把我们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传递给社会,学生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我们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五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收获很大。现在,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好书,能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
在《给教师的建议》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句话深刻的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教书育人,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才能不断的滋润学生的心田;只有不断的读书,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与学生走的更近,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我们爱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在《心理学》这本书中,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例如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要培养学习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知识活起来。同时也是在培养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机器,所以,老师不仅要告诉他们阅读的重要性,更要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现在很多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一篇课文,做一道数学题就是一道题,换一种问法就不会了,学习很机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把握学生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问题,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并在阅读中树立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不做一个人云亦云的人。
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小看了一个个的细节,这些细节却关系着我们工作的成败。孩子一个小小的举动,我们都应该关注他要干什么,课堂教学中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能决定这节课的成败,所以,工作中、生活中。我们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个细节。
感谢读书,让我的教学充满了生机;感谢读书,让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知识的份量;感谢读书,让我能够用智慧的大脑去浇灌含苞待放的花朵,用博爱的心灵给每一个孩子足够的信心与勇气;感谢读书,让我变得更加聪明,让我的工作干得更加出色轻松。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六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在这个疫情期:间,我利用教学空余时间拜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着《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感受颇深。书中每一条建议都结合生动的事例,加以精辟的分析,无不充满教育的智慧。
在前面几条建议中,把阅读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在第19条建议中,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学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其实不然。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可取,因为今天会默,明天就忘,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也只能成为一种“死”知识。更严重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沦落为后进生。而且他这章节中,他讲述了一个数学老师培养学生阅读。这让我更有感触,阅读不再是语文学科功利性的东西,而是一种培养思维的方法,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由此看来,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他还说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可是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发现,有许多同学他们整天都在忙于补作业,忙于订正,根本也抽不出多少时间来进行阅读,他们的阅读量少,阅读速度慢,由此循环下去,阅读对他们来说就越来越困难,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如何保证孩子充足的阅读时间,这也是我们老师当思考的。以后在工作中,不再认为阅读是课外的份,可以适当对作业慢的同学少一些抄写背诵的作业,让他们抽出时间来阅读,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和兴趣。
教育是一个周期性很长的特殊职业,教师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即使补丁,也能锈成一朵花。先只管耕耘,不要问收获。教育因我们而精彩,我们因教育而幸福。我们既要为孩子的一生成长奠定基础,也要使自己的生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增值。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七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最近,我读到了一本名为《温馨教室》的书籍,通过作者生动的叙述,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关怀的重要性。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思考和启发,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影响力以及教育的力量。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业与人格发展的引路人。在《温馨教室》中,作者描写了一个温馨班级的场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关系。教师用自己无私的爱心和关怀,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良师益友。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教师的鼓励和赞扬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温馨教室》中,作者讲述了教师如何用鼓励和赞扬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他说,适时的赞美和肯定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经历。曾经有一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而沮丧,我用鼓励和赞扬的话语激励他,告诉他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逐渐地,他的信心恢复了,成绩也有所提升。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赞许和赞扬对于学生来说是如此宝贵和重要,它们能够给予学生力量和动力,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
再次,教师的示范与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温馨教室》中,作者讲述了一位教师如何通过言行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他们了解到诚信、友善和坚持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和照顾他人。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教师的关怀和理解能够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在《温馨教室》中,作者讲述了一位教师如何用自己的关怀和理解改变了学生的人生。学生本来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他重新燃起了对学习的热情,最终考上了重点大学。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学会关注每一位学生,用心去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鼓励。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人生,让他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总而言之,读完《温馨教室》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的关怀和引导。教师的爱与关怀能够改变学生的人生,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积极、有责任感。因此,我将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的教室氛围,用我的爱和关怀去影响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关爱与引导中茁壮成长。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八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教师读《论语》的。
心得体会。
要快乐地生活,便要心怀一份无私的“博爱”
许多读过《论语》的人都认为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像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等等,所有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所以在孔子意识里“礼”是在“爱”的根基之上的。其实,不论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却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激,父母尽最大所能给了孩子一切,却独独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他人、如何让孩子觉得接受别人的关爱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爱的缺失,也是教育的缺失,存在这种缺失,不仅会让孩子在今后的集体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没有爱的人,无法体会到生活中最高的快乐。因此,真诚的仁爱之心,应该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心怀博爱,还应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告诉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不管与人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
要快乐地生活,便要享受一份内心的简单。
何为简单?我对简单的理解不是碌碌无为,而是喧嚣浮躁的世事中那份少有的宁静,真正的简单是宁心静气、无悔奉献后的那份收获与快乐。
生命的真谛,就在于微笑着面对生活,让自己快乐,让别人快乐,是一个人精彩人生的展示。因为,有缘相聚不容易,相聚相守更不容易。做一个快乐简单的人,要有一份美好的憧憬。不管竞争压力有多大、不管生活节奏有多快、不管学习过程有多苦,我们心中的美好憧憬不能丢。因为有了憧憬,才会有实现憧憬的愿望,有了实现憧憬的愿望,才会有实现愿望的行动,有了行动就一定会有结果,因为你努力了。做一个快乐简单的人,要做到“以责任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淡泊自己的名利,想着大家的利益。这样,我们就会心胸开阔、豁然开朗。做一个快乐简单的人,还要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一个人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当我们遭遇挫折,感到压力,产生痛苦、面对无奈时,我们要做的不是颓废沮丧,而是要反省自己,总结经验,改变航向,因为这一切都是暂时的,会转瞬即逝。因为天塌不下来,当感觉天快塌下来的时候,实际上是自己站歪了!孔子认为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归根取决于自己的心境。当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时,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当我们无法改变事情的结果时,可以改变自己看待结果的心情;当我们无法改变別人的看法时,可以改变自已的想法;当我们无法改变风向时,可以调整风帆的角度。
总之,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只有改变自己,才可改变世界;只有不忘初心,才会找到生活的真谛与快乐!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
评语。
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与感悟。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反思性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学习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听信别人。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学习,大脑却一片空白,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思考,也在于吸收。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一定的学习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因学习而思考,而感到充实。因思考而学习,而感到明智。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步入不惑之年的我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的读过《论语》,之前对《论语》的了解,仅仅限于中学课本上学到的“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了解的只是凤毛麟角。寒假里通过拜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对《论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不能说大彻大悟,但也触动了心灵。
于丹《论语》心得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她的解说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也不像现在的个别学者那样咬文嚼字,弄一些专业术语、新名词来吓唬人以显示自己的成就。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很多,有些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告诉我们,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着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
读《论语》心得,使我心旷神怡,让我感受到了《论语》是一碗心灵鸡汤,可以加强气质修养、净化思想心灵;是一坛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无味,却是越品味越浓。
《论语》的真正含义是告诉我们如何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的坐标。
《论语》传达了一种简单而热情的生活态度。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以这种朴素而温和的生活态度影响着他的弟子。他所有的弟子都是就像一粒种子,传播着对生命的态度和生命的智慧。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倡导的学习方法。一味地读书,而不去思考,只能被书牵着鼻子走,会被书本所累,从而被书的外表所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不进行必要的书本知识积累,那么对知识进行研究和推敲,也只能是一种幻想,问题得不到解决,会产生更多的疑问和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你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反思性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哲学家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够说是惊人的一致。可以看出,在认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无论地域和种族多么不同,其基本原则总是相似的。学会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地听别人的。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边想边学,边感受智慧。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九
暑假我把吴非老师的《致青年老师》一书读了几遍,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青年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受惊。因为我从开始教学至今还没想过如此深层次的问题,只是因为喜欢教书,喜欢面对一张张孩子们纯真的面孔,而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而在一个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也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很多青年教师选择教育更多的是为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当做了教师,发现教师之苦之累远出乎自己的想象,加之经济大潮席卷下,对教育工作得过且过,内心里想着能跳出这一行,彻底翻身解放。然而这个身真那么容易就能翻的'吗?不准备做教师,你准备做什么?考公务员?办公司做生意?竞聘做电视主持人?做一番深思后就会发现,这些梦想的岗位往往只是个梦想,这些梦想的存在除了继续干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再不能起到任何推动人生的作用。生气的时候也想随便做什么反正没做教师这么窝囊,上面有领导得罪不起,下面有学生稍一越界跟你人民来信。可气过之后还能怎样。不少青年教师就在这种目标混乱的无谓中长久徘徊,消耗自己最珍贵的黄金年华,及至过了浮燥岁月,安静下来了,却也再没有青春活力,再没有奋斗的勇气,一切就在表面的安逸中走向人生的尽头。这样一来,教育没做成什么,自己的生命也没做成什么。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十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选择阅读书籍的时候,我毫不犹豫从书架上拿了《教师成长密码》这样一本书。本书主要是搜集了许多一线教师的成长案例,围绕教师成长这一关键词,教师圆桌对话,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从而发现教师成长的密码。其中在“师德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这一章节中,我尤其喜欢“做养马的伯乐”这一篇文章,由此把其中的一些感悟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传说中,天山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人们大多知道“伯乐相马”,却不知道伯乐的本职工作是“养马”。
世人把对伯乐的关注全放在他养的是否是千里马,他能否发现千里马上;对马的优劣评判标准也只有能否日行千里这一个标准上。这一现象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太相似了,社会要求教师是“伯乐”,培养出来的都是“千里马”(即学习尖子);而很多教师也以培养“千里马”(学习尖子)为唯一目标。尽管千里马极少,却仍然按照千里马的标准去养马,造成的后果必然是绝大多数的普通马“屈死于伯乐之手”。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如同马,不善跑的可能善拉,不善拉的可能善跑,不善拉,不善跑的可能善于表演;于学生来说,有的善于学习,有的善于创造,有的善于管理,有的善于劳动,有的善于体艺,当初那些在学校的所谓“问题生”毕业后却成就一番事业,被邀请回母校做报告的事也不少见。所以教师不能扼杀和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把学生按照成绩这一标准来分类,什么样的马我们都要养,并且要根据不同的马的需要,用不同的饲料和方法喂养,让所有的马在将来都能够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发挥它的价值。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努力去当好“养马”的伯乐——不管什么样的马都养并能因材施教的伯乐。
当好一名“养马”的伯乐确实不容易。首先,教师要真正摒弃唯成绩至上的评判标准,摆脱学校、社会、家长甚至教育主管部门以学生成绩衡量学校好坏、教师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摆脱“虚名实利”的诱惑。其次,“养好马”也要“善相马”,知道每匹马的脾气、个性、爱好和特长,用发展的眼光有针对性的喂养,也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尊重,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要让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成为“好学生”的陪读者。在这里“相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养马”,而不仅仅是挑出“千里马”。再次,“养马”重在“养”,即培养。看到学生有某方面的潜力,引导其向这个方向茁壮成长。
如果不以速度的标准定义千里马——只要在不同领域能做出成绩,我们就把它称为千里马的话,那么千里马无处不在。
这样一名“养马”的伯乐才具有师德的最高境界。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十一
这个学期,我读了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是编者精心地从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马卡连柯、陶行知等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优中之优、重中之重,并对此生发一些感言后所编写而成的。这本书让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了解了大教育家们那些脍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佳篇、系列教诲,也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我又另外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和法国卢梭的教育专着《爱弥儿》,作为扩展阅读。
读了这本书,我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教师教学技巧的提高,皆是因为持之以恒的阅读,依靠读书来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之海。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记得针对这条名言,有位成功的历史教师曾说过:“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可谓设计得天衣无缝,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让人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的原因。我们常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叙述:“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我们或许做不到如苏氏般伟大,但是我们至少也可以实践“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
对于学生,阅读都同样重要。“对于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为孩子提供阅读的书籍,让孩子读到能使他感到惊奇与赞叹的东西。阅读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能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
“自学有一个必备的条件,这就是个人要积累一些藏书。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个别学生有400-500本书。”要知道这只是乡村的一所学校呀。
然而我国的阅读形势不容乐观。2006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我国每年出版图书不下30万种,但是每一户家庭的消费图书数量不到1.75本,人均阅读量小得可怜。有专家指出阅读太重要了,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我们国家的阅读力长期以来一直走低,导致国民素质降低。而阅读习惯的培养,最需要的是我们这些老师们的努力。因为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们只有自己拥有了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关于教育,至今还未曾读通一点皮毛,那就让我再一次次走进,从那里去寻找灵感,寻找智慧,寻找胸襟,寻找精神吧!
阅读《有效教师》这本书之后,我对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师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我认为所谓“有效”,是指教师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从中得到些什么。这应该是衡量教师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书中对“上课40分钟的质和量”的强调发人深省,而其中有效的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作业完成有效性的重中之重。这本书对于成为有效教师每个章节都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渗透性的分析。注重学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学科能力,也注重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其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用一个个具体而经典的案例说明了“什么是有效教师?我怎样成为一名有效教师?这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问题同样也属于困扰我这样的年轻教师的诸多疑问,通过阅读,我对于教师和教学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以求共勉。 一、爱心是有效教师进步的基础 书中用了很多案例描述了名师成长的过程,所有影响因素中,个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最为重要。也是导致多年以后有的教师仍对工作充满热情,有些教师却停滞不前出现倦怠的关键。56页到63页张雨、张胜和杨海的案例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如果常常埋怨自己的出身,埋怨领导的偏见,而不去想想自己的主观因素,这样对自己的教学和人生都只会起到反作用,无法成为有效的教师的。
“埋怨环境不好,其实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其实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其实常常是我们的方法太少。”魏书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学会改变自己,学会转化压力,学会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以做一个真正有高尚师德境界的教师。教师是一个需要巨大的热情,需要炽热的爱的职业,自古以来我们有所耳闻的名师先辈们都是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无私奉献。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走向教育的高点。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十二
这本书记述着管老师平日工作的小事,没有夸张、没有掩饰、没有雕琢。它写出了每个一线教师无日不做的大量的琐碎事,每日里大量付出、却不为人知的事。共分为一线作业学、一线纪律学、一线协助学、一线情感学、一线育人学、一线自立学、一线个案学、一线激励学、一线复习学、一线反思学十个部分。他的很多方法都是我们看到就能用上的,很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这是一本务实的书,我很喜欢。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面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孩子,是如何将教育的真谛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小到作业的收缴,大到班风的建设,管老师都是用心在琢磨。虽然他不是班主任,但他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一个好的学科教师,表面上不是班主任,实际上他是看不见的班主任,他没有班主任的名分,却有班主任的使命。他是真正的将孩子的一切放在心中,用心揣摩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管老师的“激励学”。正如书中所说:一线教师要努力成为一名激励学生的高手。善于激励的老师,能够焕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于干枯中找到一汪清澈的泉涌;能够点燃起学生内在的精神火种,于困境中获得超越的勇气和力量;能够给学生心中镌刻入奔腾的蓝图,于失败中想见成功的喜悦和美好。一线教师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给学生打气,是学生学会自我打气。斯言信哉。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取得进步,管老师建立了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如,“每日表扬”、“管老师专项奖”、“邀请学生帮老师做事”“药走偏方”“和学生打赌”“与最近的人比”等等。这些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人情关怀的激励形式,犹如一道道清泉,悄然地注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发自内心的去热爱学习。
反思自己的教学,激励机制很少,而且比较单一,常采用百分竞赛制度,但是又缺乏创新和改进,所以收效甚微。通过《一线教师》的阅读,我想:我们应该毫不吝啬赞美的语言,让激励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历程。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善于进行鼓励性表扬;对学生的点滴成绩,要善于及时捕捉并夸奖;对学生独特的个性,要善于表示由衷的赞叹;对那些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学生,要善于表示真切的钦佩;尤其对于学习暂有困难或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我们要细心地剖析其可能的积极态度和正确思维,鼓励他大胆表达,和学生们一起倾听他发言,真诚地陪同他进步,精心保护其每一个进步的足迹。
我还特别欣赏的是管老师的“一线作业学”,没有高深虚脱的理论,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详尽地阐述了他所展开的系列行动。“一线作业学”中的“组建作业竞赛小组”巧妙地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与作业拖拉者订作业合同”让倔强的懒孩子用“做好作业”来回击别人的指责;“弹性作业和作业典型”引导学生向身边的伙伴学习,培养他们认真作业的态度、认真做事的态度……句句诚恳,有说服力。
当他发现班级里个别学生写字潦草时他这样说的:“我曾做过一个实验,一篇学生作文要两个学生誊写,一个誊写得很干净、清楚,一个誊写得马虎、潦草,送到几个老师那儿去批改,当然,限时两分钟,因为高考作文,老师批阅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分钟。结果,你猜,相差多少分?”“10分”“28分!”“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大呢?老师也是人,他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一般来说,老师印象里是这样的,字迹干净、整洁的同学学习总是不错的。字迹潦草、马虎的,学习一定不怎么样。”“好好写字。把字写美,那要水平。把字写干净,人人可以做到,不就是多花几分钟吗?你以为写快一点,能快出多少时间?习惯干净、整洁了,速度并不慢。”合情入理的一番话,让孩子们听得心服口服。
从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管老师所带的班级并不是一个样样都很好的班级,作业拖拉、甚至不完成的;不遵守纪律者;上课吃东西、喝饮料的;男女生闹矛盾、起外号侮辱他人人格的;甚至升级为对立攻击者的。可管建刚却以自己的智慧,以一个探索者的精神记录了自己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似乎总是习惯去抱怨学校、领导给我们的分工太不合理,为何将这又乱有差的班级分给我而不分给其他老师呢?为何不将大班额控制在标准以内呢?管他呢,乱就乱,反正一学期很快就会过去的,费那么大的气又是何苦呢?所以,我们才这样的碌碌而无为,这样的苦闷而又不能自拔。书中的管建刚给我们做出了榜样,那就是――一线教师需要在教书的同时做个思想者,做个有心人。
同样是站在一线,同样是教书育人,管老师却能做得如此精彩,我不禁愧然,想想平时的自己,缺少的是对教育的反思,对教育的耐心,对教育的孜孜以求,对教育的热爱。所以我们只能是平凡的,我们的教育也是平凡的。
最后,借用管老师的一句话话,用以自勉:“一线教师除了站在大地上,还应用诗意的目光不时眺望一下地平线;一线教师除了耕耘,忙碌,还应不时仰望星空,让星光照亮自己实践的智慧。”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十三
当我读完《做最好的老师》时,让我感受到了李镇西老师的与众不同,里面容纳了他的教学事例,从他自己的身边的故事讲起,句句诚恳,实实在在,每一节都让我很感动。最让我震撼的是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毫不保留的全部奉献给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人人皆知。在我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志强,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做到最好的老师?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dd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我们经常会说:“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只要你不断的去战胜自己,不断地去超越自己,你就会进步的很快,就这样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会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境界靠拢。
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只要我们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更好,久而久之,许多更好组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最好的。李老师还说到老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是啊,只有当我们尊重别人的时候,别人才会尊重你。现在每个孩子都非常的爱面子,自尊心很强,作为老师如果我们当众批评他的话,就会伤到他的面子,会让他形成逆反心理。所以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给予教育,千万不能伤到他们的尊严。通过读《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后才认识到:要做到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很难,教育上的爱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中氛围。合理运用,会把自己的爱很自然的贯穿在我们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感染每一个学生。
我知道我现在不是最好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十四
我真的无法想象这是《疯狂的外星人》的原著,天呐。我想说,相差太远了。我不知道我有没有真正看懂这本书,可能看懂了,可能没有。我佩服李老师,他不是最厉害的教师,不是学历最高的教师,但是,他是一个最好的教师。我相信世界上有许多和他一样的人,或许就在我们身边,也或许就是他教的那些孩子们长大后。这本书绝对是一个短篇,是我看过最短的一本,没有太多奢侈华丽的语句,可是平淡纯朴的描述却让我流下眼泪。没有别的,太伟大,真的。真的值得看,相比之下,电影虽好看,但是毫无意义,而这本书,虽然不长,但是字字诛心。我不曾想,一个老师居然可以为自己的学生做如此之多,在这个有些冷血的世界中居然还有那么一个太阳。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换来了孩子们的'温暖,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十五
开学初,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为老师们精心挑选了一些教育方面的好书。在众多书籍中,作为教师职场新手的我,瞬间被《非常教师》这本书吸引,拿到书后,就迫不及待地研读了起来。
《非常教师》这本书为褚清源、黄浩、崔斌斌共同所著。书中共记录了遂州外国语小学21位教师的点滴成长及他们日常教学生涯的小故事。这些故事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揣摩又耐人寻味。“做最真诚的教育,做最懂孩子的教育”是遂州外国语小学校长李启书提出来的理念,外国语小学的每一位教师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个理念。
记得上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副班主任,班里出现了一个格外调皮的孩子“小超”。别看还是一年级的孩子,他的胆子可一点都不小,才开学一周,已经是老师眼中出了名的“小跳蚤”。别说上课认真听讲,就连让他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起初面对这个“问题”孩子我也头疼,也及时采取了一些“整改”措施,可效果都不明显。后来,我找到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向她们描述孩子的表现,她们也给我出了不少“金点子”。
和往常一样,某次,“小超”又因为故意扰乱课堂纪律被叫到办公室。这次我没有采取所谓的“整改”手段,反而和孩子套近乎聊天,走进孩子的内心。同时,我还及时寻求家长的帮助,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从点滴小事入手,在学习和生活上耐心地引导孩子。时隔半年,“小超”不仅学习跟上了班级的队伍,还成为了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
这种故事似乎在我身边每一位老师的身上都司空见惯。正是因为我们的以心育心,毕业的芊芊学子还挂念着自己的母校,总想回来看望这些和自己交过心的知己老师。身为老师,当孩子们毕业后还挂念着自己,应该也是一种享受吧。
我也会牢记“做最真诚的教育,做最懂孩子的教育”,把“爱孩子”作为每一步工作的出发点,就像罗老师所说的“不仅要理解孩子、迎合孩子、悦纳孩子,更要引领孩子、发展孩子、成就孩子。”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十六
教学之余,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良多,与大家一同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本书让我深有感悟:
曼德拉说:“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还说:“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我觉得这两句话很好地揭示了“做教师”的意义。强权和武力仅能在政治形式上改变世界,而教育能在精神实质上改变世界。曼德拉把教育问题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我们自己的老师和身边优秀的同事用活生生的事实做出了证明。好老师不仅能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更能在生活中以自身的学问修养精神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改变人生命运。这样人多了就能改变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做教师不知不觉中已近二十年。对教师这项工作认识却十分浅薄,令人汗颜。
朱永新先生说:“教师职业大致有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教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审视自己,教龄不断,境界不高。我常常也在问自己:我的课堂效率是不是高?我的讲解点评是不是深入浅出学生能懂?教案作业设计是不是有的放矢突出实效?对学生是不是热情和善,一视同仁?作为教师,是不是“心安”?对你从事的工作是不是竭尽全力?当思考这些问题是,我的心情是不平静和不坦然的。因为心中有太多的遗憾和内疚。当想到那些因我任教科目拉后腿而不能进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学生时,我就觉得惭愧。
“知耻而后勇”。《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示》一文给我很大的启示。“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3650篇千字文(计三百六十万字),就能自感跻身成功者之列。这一事例给我的启示:要有恒心才能做好事情。要勤学习勤思考才能做好事情。要从小事做起集腋积硅步,才能“成裘”,才能“致千里”才能“成功”。为了做好工作,我以后要像书中所讲的那样,多向经典著作,向优秀的同仁学习,多思考多写作。我也要以十年的时间为自己的买份保险,不为“成功”,只为“心安”。
到成书时49个试验区,2240多所实验学校,230余万师生共同参与的新教育实验已进行了十五年之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者在本书中也做了无私的分享。而这些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如《命名就是埋下心愿的种子—如何为你的教室命名》、《每天都是最美时光——如何做晨读、午读、暮读》、《为每个生命颁奖——如何开展期末庆典》、《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如何做好家校合作共建》等章节,就能很好运用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工作产生影响的因素愈来愈多。社会中的人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文化修养都会随时代发展而产生变化。针对这些改变,教育的先行者们通过实践已经积累的宝贵经验。我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活学活用,一步一脚印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轻轻合上《致教师》,珠玑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萦绕于脑际,深切感受到与经典相伴的日子,心中充盈着感动。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十七
最近学校为教师推荐了袁卫星自著的《细数阳光》。翻阅全书,有激动,有感动……阅读了《细数阳光》,使我对袁卫星认识又更深了一步。可以说袁卫星是个才子,文字激扬,才高八斗。读了《细数阳光》,我为自己是个教师而感到幸福,缕缕阳光透入心间,温暖我的心,于是我决定要做一个“细数阳光”的人。
读“走进学生的心灵”,我嗅到了爱心、民主和人文的阳光,这里是自由民主的教育理念,袁卫星老师构筑了一种理想中的教育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学会了自信、学会了创新,学会了感动。在如今应试教育当前的情况下,他始终用情和爱这杯教育的.水来让学生的灵魂受到洗礼。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教过的一位女同学_高维聪,一个乖巧、懂事,又爱画画的女孩。由于她的父母经常在外做生意,所以,平时她跟父母的交流不多。在一次周末布置的小作文中,她写自己的父母曾答应她在生日的那天回家给她过生日,可结果父母又一次食言了,她满心欢喜等来的却是父母忙于做生意不能回家过生日的电话,她太伤心了,无处倾诉,因此把她的泪,她的情都写进了文字。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时,不禁被她感动了。于是,我联系了她的父母,请他们来一次学校,看看自己女儿写的文章,她的父母看了,也很意外,没想到这会给自己的女儿带来这么大的伤害。他们决定回家给高维聪补过一个生日。第二天,高维聪满面春风的来到我面前,告诉我她过了一个开心又难忘的生日。我想,作为一名教师,的确要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从他们的表情,从他们的动作,从他们的一切去洞察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你会赢得学生的心,成为他们可以信任的朋友。
读了《细数阳光》,让我理解了这句话_“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含义。在充满阳光的日子里,我愿意做一个“细数阳光”的人。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十八
前几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个感恩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是:老师的眼泪,这个故事讲得是:今天,我第一次看见了班主任的眼泪,那样触目惊心,深深震撼了我,我第一次感觉到老师的伟大,我第一次懊悔自己的行为。
我知道,多少次老师为了我们而生气,多少次老师疲倦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多少次用沙哑的声音给我们传授知识,多少次老师早早来到教室,检查我们的早读,却总见一个个无精打采,老师,我们的行为伤害了你,但您应该知道,我们永远爱您!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十九
在暑期的师德培训上,我们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和观看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正昆主讲的《教师礼仪》。
观看讲座后,我懂得了什么是礼仪。“礼者敬人也”,即尊重;“仪”就是恰到好处的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形式。教师礼仪指导了教师在与人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不仅要有礼,而且要有仪。对学生要“以学生为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还指导教师善于应用“首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亲和效应,光环效应”来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也告诉老师要以一颗平常心、平等心和爱心来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喜爱的良师益友,成为家长尊重爱戴的好教师。
要做一名人民教师,首先是做好一个人,因此,做为教师,我们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素养。这些素养也是做为一个人必须做到的,最首要的素养就是做为一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公民,只有自己做到,才能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人(学生)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学生也正是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具体说来,教师的礼仪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仪表仪容。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日常工作中,对自身的着装及修饰等方面还是比较注重的。发型大众化,年轻精神。衣着服式朴素大方,干净整齐,协调得体,做广大学生的榜样。
二、行为举止。包括坐有坐相、站有立相,行有走相,言有说相,姿态潇洒自然。这些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皆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学校要求学生做到的,作为人师表率的,必须首先做到。
三、说话言语。教师语言是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完美的语言培养人才的技能、技巧。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反映着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教育、教学效果。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还要情理结合。要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四、文明礼仪。古人言“礼者,人道之极也”、“不学礼,无以立”。育人就要讲礼仪。从孔夫子开始,礼仪就被列入必修的“六艺”之中了。教师应当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言传身教,弘扬文明的光荣传统。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从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在学生中开展“一张笑脸、一声致谢、一个问候、一句道歉”的待人接物“四个一”工程活动。教师要起好带头用,做学生的表率,从而体现教师的示范性和率先性。
总之,从事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我们必须鼓足勇气,义无反顾的朝着人格发展的新高度不断攀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教师心得读后感(热门20篇)篇二十
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这是雷夫·埃斯奎老师为了孩子们终身发展所做的教育之一。我们国际部不也是从开办起就注重培养孩子们热爱阅读的习惯吗?课间时间,我们的孩子们都是坐在教室里听着轻音乐看着自己喜欢的书籍,甚至渗透了家庭,每晚睡觉之前也是要阅读15分钟的书后才入睡。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不是很大,我一直都是在怀疑孩子真的爱阅读了吗?效果会明显吗?看了雷夫老师关于阅读的一些实践活动,我也深感同受,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阅读,但是我可以开展一些更细致的活动,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多一些指导,将学部的具体要求一点一点落实到孩子身上,多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家庭阅读分享,让家长和老师一起落实,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看到这一章节的时候,我的感触是最多的,因为我也是一位数学教师,如何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课堂,觉得数学课是最有趣的,一直都是我深思的问题。我们国际部有一项特色课程:数学思维训练课。平时孩子们最喜欢这节数学思维训练课,他们觉得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学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更多考虑的还是围绕学习的知识点,没有完全放开。看到雷夫老师的所为之后,我觉得自己还是没有更好发挥这节课的初衷,就如雷夫老师所说的:应该要孩子了解数字的威力,明白数学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趣味无穷!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多设计一些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感悟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行万里路。这是雷夫老师带领孩子们大量实践活动之一。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提升,开展各种精彩的活动,一直也是我们国际部的精彩之一。但是每一项活动思考更多地的是领导,我们老师只是在落实。比如,上个学期我们开展的快乐秋游实践活动之一,从游前的了解、制作到游中的考察到游后的评比等等,都是我们的陈校一个人在思考,在引导,回来后,看到孩子们玩的开心,家长们高兴孩子们能走出去,家长更满意的是孩子们的收获!我当时只是感慨陈校怎么这么有才?看了雷夫老师的每一个活动准备,我才意识到每一项活动并不是领导的事,更多地是我作为第一责任人应该把工作做的更细致一些,考虑问题更全面一些,行前准备是关键!
失败是好事。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我最佩服的就是雷夫老师善于反思,善于接受意见,对于孩子们来说失败是好事,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应该直视失败、错误。雷夫老师能接受女儿对自己的批判,及时改变了自己的课堂,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现在的孩子们都喜欢表扬、激励,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一直是我们担心的问题。那我们老师呢?善于接受意见吗?遇到任何错误的时候都能敢于面对,坦然接受,乐于反思吗?我们要求孩子们能做到的,我们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善于从问题背后找问题,才能让我们进步!小组合作学习曾困扰了我们很久,当堂任务不能完成,一个月后,孩子们个个能上台大方展示了,失败未必就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