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反思,也是对自己经历的总结和汇报。下面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一
1、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2、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3、心至苦,事至盛也。
4、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5、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6、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7、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8、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9、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10、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11、智慧愈苦而愈明。
12、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13、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14、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15、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16、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17、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18、无好小利。
19、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20、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二
1.行事常思退一步。
2.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
3.办大事者,以选替手为第一要义。
4.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5.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6.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7.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8.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9.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10.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三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家的家风是什么?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本书收录了曾国藩200余篇写给(祖)父母、诸弟和子侄的书信,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能够为广大读者修缮自我家风带给珍贵的参考,据说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受其影响很深。
修身。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我“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青年时代正是读了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坚定了自我的专心致志的治学原则。反观此刻的学术界,浮躁之气盛行,学术造假时有发生,师生皆不能专注于学问,直接影响到学术创新。学风的败坏,必然会导致世风的的败坏,世风的败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风,这就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正学风才能促世风。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曾国藩多次在信中告诫诸弟要“平骄矜之气”“戒傲惰二字”,“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做人当自强,而不是与人争强。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者,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炯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这倒让我想起由杨绛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歌里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不与人争,不是不求上进,而是一种豁达,一种隐忍,一种自我保护。“勿各逞己见”不是没有主见,而是一种“谦谨”与宽容。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能够处乐,能够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透过考试入“仕途”,为自我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规划和没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潜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治家。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他在一封给父母的书信中写到“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从《曾国藩家书》中能够看出曾国藩对各位弟弟的生活极具关怀,小到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从他们婚姻与、职业前程与家族祠堂修缮和坟茔改葬,无不一一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福祸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力挽家运”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件,一是兄弟和睦,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
待人。
帮忙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自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一样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我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在青少年价值观念构成的关键时期,把握交友原则至关重要,交友不慎就会贻误自我的前程。
养生。
曾国藩一生体弱,但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养生之道。他的养生方法,至今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他的养生九诀包括:眠食有恒、戒恼怒、每一天睡前热水洗脚、节欲、两饭后千步走、不轻易服药、静坐有常时、骑射练筋骨、种花养鱼怡性情。
曾国藩在给四弟的心中写到:“莫买田产,莫管公事,二语而已。盛世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他劝九弟勿恼勿怒,生病当以自养自医为主,不宜过多服药。
虽然此刻的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不断提高,但这些养生的理念仍值得此刻的我们借鉴。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四
1.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2.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3.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4.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5.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6.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7.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8.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9.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10.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11.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12.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3.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14.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15.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16.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17.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18.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19.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20.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五
1.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误乃事。
2.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3.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4.遇疾恶太严之人,不可轻意在他前道人短处,此便是浇油入火,其害与助恶一般。
5.处事当务详慎,不可尽兴燥脾。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尽兴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无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杀身,终至杀身而有余也。
6.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7.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后福报,若市道,吾实耻之。
8.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9.人有过喜谈之,存一恕心者少。己有过恶,闻之漫无悔心者多。若以恕己之心恕人,是谓大公,以责人之心责己,是谓大勇。
10.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1.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12.非望之福,祸必继之。急当恐惧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骄则不可救矣。
13.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
14.恭而无礼,遇君子固所深恶,即小人亦未尝不非笑之,枉自卑诌耳。
15.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16.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17.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18.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智人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极易。二者皆从不忠不恕生出。
19.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20.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
21.见面前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所独觉也。
22.规模先要个极大,意思先要个安闲。古之人先约而丰人,故群下乐为之用而所得常倍。徐思而审处,故己不劳而事极精详。褊急二字,处事之古碍也。
23.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若尽煞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处人亦然,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听。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24.天物愚者真,智者伪;愚者完,智者丧。
25.委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
26.既不俗为小人,即不勉为君子。欲又不能,志不立故也。
27.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28.才下手便想到究竟处。
29.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30.觅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视之而不见。他日无事于觅也,乃得之。非物有趋避,目眩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
31.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32.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33.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者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盘庚迁殷,武伐纣,三令五申,犹恐弗从。盖恒情多隐于远识,小人不便于己私,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34.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35.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36.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
37.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38.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39.见人耳语,不可窃听。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议我短长,闻之未免动意,且使其人惭愧无地自容矣。
40.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六
1、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2、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3、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4、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5、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6、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7、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8、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9、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0、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11、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12、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13、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14、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5、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16、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17、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18、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19、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20、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21、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22、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23、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24、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25、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26、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27、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28、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29、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30、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31、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32、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33、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34、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35、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36、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37、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38、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39、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40、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41、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42、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43、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44、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45、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46、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47、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48、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49、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50、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52、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53、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54、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55、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56、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57、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58、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59、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60、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61、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62、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63、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64、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65、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66、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67、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68、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69、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70、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相关阅读:曾国藩的政治成就。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受两次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七
1.终身让人道,从不失寸步。
2.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
3.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
4.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5.气为心害,养心当先制气。
6.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7.尖酸语最易传布,正经话却无人称说,即此可知世道恶薄。
8.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9.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10.清淡者,崇德之基也。忧勤者,建业之本也。古珲无富贵之圣贤,无宴逸之豪杰。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陆游的诗句。的确,无论是在战乱时期还是在和平的年代里,家书都是无比珍贵的。在那薄薄的的信封里,装着的不仅仅是那一行行用亲情凝成的字,更是难以丈量的,比天还高比地更厚的爱。
父母的高尚无私,领着我们上前;父母的教导鼓励,给予我们动力。他们是动力的源泉,惟有这种动力,才给予我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每当人感到无奈迷惘的时候,首先想起的当然是最亲,最信任的人。而这,莫过于是父母亲了。在大森林中。迷路了,有北极星的引导,树木的指路,月亮的照明。而父母就是北极星,是树木,是月亮,在你最无助,最无奈,最失落,最寒冷的时候,给你雪中送炭让你发泄,送你安慰。
无论你身处异国还是异在他乡,父母的这种安慰,问候都是你心中萌发的种子。平日觉得父母的唠叨是最厌烦的,可你在这时候是最需要他的。它如同音乐,是超越界限,超越国界的,因为这种唠叨是有着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无论是英语,俄语,德语,日语,无论它如何地千变万化,可都不离其中。
就像文中一样,当儿子消沉苦闷时,父亲的劝慰,是一种莫大的帮助,这种劝慰,对于平时的我们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语言教育。可对于一个远在他乡,面对困难而无从入手的人来说,是最珍贵的教导,是最深刻的体悟。这种指导,领导是百听不厌的,因为它充满爱,令你不禁泪流满面;也因为它语句深奥,令你从生活中探索,品味;更因为它是父母的话语,令你燃起心中的火。
春天的万物复苏是因为土壤的呵护,泉水的滋润,薄雾的笼罩以及阳光的爱抚。远在他乡的人们之所以幸福快乐也是因为家里人信中,邮件中,安慰,帮助,更因为有永远都传递不完,永远都说不尽的爱。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九
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父亲对孩子的'深爱作为一条人类的公理,如同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其间的每一个人。傅雷对傅聪的爱也是如是,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纯洁而又无私的,它荡涤了世间尘事的功利,洗去了人生的浮华,留下的是舔犊情深的人间第一情。“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齐!”这是多么真挚的人间真爱呀。
然而,这样的爱毕竟又是特殊的,它超越了那种爱加威严式的教导,代之的却是建立在父子心与心相互交流基础上的一种隐没、深沉的父爱。傅雷是“清高”的那类人,在他的骨子里都渗透着这种独特的个性,当他把这种“清高”带到给儿子的信中,却成就了一份“清高”的父爱!
于是这一封封家书中便少了几分唏嘘不已,更没了世事钻营的技巧,写下的却是对人生、艺术的见解,对崇高精神和真理的追求。人生何其大,真理又何其空!而这又是多么可能会使这些家书变成概念的准则!然而没有,做父亲的以他自我大半生的心路历程来给爱子揭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这般的揭示却不是那种艺术化的“展示”,却是结合了百般的勇气和无私的爱。
傅雷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孩子在艺术之外所遇到的问题,譬如交友、感情、花销等等。家书中有一句话是“赤子便是不明白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坚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我想:一个人有了它,也便有了整个世界!
在生活上,他教给儿子外国的礼节,指导儿子的为人处世;在事业上,他为儿子搜集资料,一齐研究音乐艺术,他们是一对父子,却更胜似一对朋友。在儿子跌入人生低谷的时,他以活力的语言唤起儿子的自信;在儿子演出成功时,他以平实的话语说服了儿子的躁动。他为儿子所付出的,远远胜过自我。
在那段父子离别的日子里,父亲用一封封家书,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延续了一段远隔重洋的父子情,让远在他乡的儿子不再孤独。是那一封封家书,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读懂了父亲那份热烈却又深沉的爱。傅雷对儿子的爱,不是那么强烈,也不是那么震撼人心,更不是那么耀眼,但它很温暖,慢慢地流入心里,滋润着整个灵魂。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
读书交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可以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够从他人身上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观点。而家书则是读书交流的一种形式,通过给家人写信,不仅可以和亲人分享自己的读书收获,还能够增进亲情,给亲人带去温暖和关怀。读书交流和家书的反馈与回应也是一种心灵沟通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在读书交流和撰写家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增长了见识,也深深体会到文字传递的力量。
在读书交流中,除了让我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籍内容外,最大的收获是从他人那里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和观点。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讨论了一本经济学书籍,我们对书中的一些论点产生了分歧。通过交流,我不仅从朋友那里听到了她的看法,还从她的角度看待了同样的问题。这种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交流让我获益良多。读书交流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碰撞和思维拓展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开阔了眼界,获得了更加广泛的视野。
家书给我带来的收获可谓是多方面的。首先,撰写家书是一种倾诉心声和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时候,我们很难直接和亲人面对面地交流,或是由于距离的原因无法经常性地见面。而通过写家书,可以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倾诉出来,让亲人感受到自己的关怀和爱意。我曾经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想念和感恩之情。收到回信后,父母告诉我他们很感动,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为我的梦想而努力工作的信心。
家书不仅可以表达情感,更能够传递思念之情和问候之意。我记得有一次我给生活在另一个城市的朋友写信,问候了一下她的生活状态,告诉她我一直在思念她。在我的信封里,我还藏了一张我们一起参加活动的照片,当她收到家书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家书,我把自己的关怀与祝福传递给了朋友,也让我感受到写信的快乐和满足。
读书交流和家书的反馈与回应是我从中获得的另一个意外收获。有时候,在读书交流中,我可能遇到一些不同意我的观点的人。在他们的质疑和反驳中,我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加以修正。这种反馈和回应让我更加坚信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使我不断地反思和学习。同样,在给家人写信后,他们的回信和反馈也让我更加有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坚持不懈的动力源泉,让我内心倍感温暖。
通过读书交流和家书的撰写,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加深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观点。撰写家书不仅让我倾诉心声和表达情感,还能够传递思念之情和问候之意。读书交流和家书的反馈与回应也是一种心灵沟通的方式,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文字传递的力量,它可以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更能够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通过读书交流和家书的撰写,我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拓宽了自己的眼界,也认识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多彩。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一
第一段:介绍读书交流的重要性(150字)。
读书交流是人们之间最为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之一。通过读书交流,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阅读量和阅读深度,还可以获取到他人对同一本书的不同看法和理解,从而开拓我们的思维。读书交流不仅是学习的途径,也是心灵的交流,能够增进友谊与理解。除了可以在社交圈内进行读书交流外,家书也是一种与亲友进行读书交流的重要方式。
第二段:介绍家书的特点与意义(250字)。
家书是一种通过书信形式进行交流的方式。正如其名,家书常常用来与亲友之间进行交流。家书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定期传达,这种方式既方便了双方的沟通,又增进了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家书,人们可以分享内心的喜怒哀乐,与亲友共同分享书籍中的感受和体会。更重要的是,家书给予了我们有时间思考和回顾的机会,可以在沉思中释放压力,增进心灵的平静。家书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亲近与关怀,对于人们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段:分享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益处(300字)。
家书不仅可以促进家人之间的沟通和情感,还能给予我们许多宝贵的思考和启示。通过书写家书,我们需要思考和总结我们最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书籍的理解,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家书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主动钻研和学习,找到自己在书中的思考点和共鸣点。通过家书,我们可以和亲友进行对书籍内容的辩论和交流,这样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家书还可以成为我们人生中的一本日记,记录下我们的成长和变化,回忆起曾经一起读书的时光。
第四段:分享自己的家书交流经历与感悟(300字)。
我曾经与我的闺蜜进行了一次家书交流,我们选择了同一本书,然后在读完每一章节后,分别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和心得,并通过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次家书交流不仅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对方的思考和理解。通过她的回信,我不仅能够了解到她对书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还能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她的观点我对书的理解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了。这次家书交流对我们的友情起到了深化的作用,也让我更加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和心灵的满足。
第五段:总结读书交流的意义并展望未来(200字)。
通过读书交流,特别是家书的传达,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并且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安慰和满足。读书交流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沟通。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读书交流的方式,尤其是家书的传达,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可以与自己身边的人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还能通过他们的回信和观点得到启发和反思。读书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个人素质,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二
父爱总是无耻,伟大而又无私。
楼市迈曾这样评价《傅雷家书》:这是一部很好的艺术学徒修养的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造纸,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傅雷家书》中最让我动容的是傅雷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地与儿子交流。我清晰地记得,那是傅雷在指出自己的儿子傅聪说话太直,为人处世不够圆润,说了一句这些矛盾我自己也常犯,但愿你能共勉之。傅雷与儿子进行交流对话,处于平等地位,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从这句话中还可以看出,傅雷结合自身的感受,分析问题,更能使儿子接受建议。由此可见,傅雷在教育方面有独特的见解。
所以我认为傅雷作为父亲,他与自己的孩子相处,不能只独特教育孩子的方法,能让人虚心接受。
父爱,伟大而又无私。
父爱,热烈而又深沉。
父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三
读书是一种享受。每一本好书,都能启迪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视野。悦读曾国潘家书,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心灵的陶冶。我有幸读到了曾国潘家书《千字文》和《百家姓》,这两本书,使我更加了解汉字的含义,让我更加了解祖先们的风貌和事业。下面,我将就这两本书给大家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千字文》读后感。
曾国潘家书《千字文》是一本典型的绝妙之作。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汉字之美,文化之源。这本书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汉字,串联起了汉字文化的进阶。在这本书中,汉字并不单纯是一种文字的工具,而是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读这本书,不仅仅是现象和字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文化背景。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汉字优美的曲线和清晰的笔划,更是体验到了文化地演变和内涵的极大丰富性。
第三段:《百家姓》读后感。
《百家姓》是曾国潘家书里的另一本经典之作。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人物的姓氏和其起源。读这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姓氏这个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每个姓氏都体现着一个家族的传承和血脉的延续。而这些家族和血脉中又蕴含着多彩的人文历史,在这样的背景下,姓氏的变迁和延续也更显珍贵和深远。读这本书,虽然并没有因此改变我的姓氏,但它让我对姓氏的认识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曾国潘家书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广度和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文化传承和国粹的珍贵性。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有文化自信才能有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悦读曾国潘家书不仅仅是体验和品味书本中的汉字和文字,也是理解和挖掘中国文化,融入和感悟华夏精神。这本书也启示我,文化的力量和内涵是不可批判的,正是依托于精神的传承,才让文化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第五段:结语。
曾国潘家书《千字文》和《百家姓》,是一种荡气回肠的感受。作者用自己的笔触重塑了中国文化的深入底蕴。阅读这本书,让我重温了汉字文化的源流,也扩大了我的文化视野。我会继续阅读,继续品味,深入挖掘书中所蕴含的极深内涵。悦读曾国潘家书,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艺术,让我从中体会到文化的力量和内在的美丽。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四
曾国藩是中国历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小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延续生命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己。
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
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己。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中国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政治腐败,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后来自学成才,成为中国近代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己也是经常借钱度日,但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认为是自己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平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小心,为了自己的仕途经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难的情况下资助亲戚,而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小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五
曾国潘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实业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的一生中,曾国潘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遗产,其中就包括了他和家人之间的书信。在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曾国潘家族对于家风、家训的重视,以及家族几代人传承家学的决心和毅力。最近,我读了曾国潘家书,深深被其中的智慧、温情和奋斗精神所感染,更加深了我对于家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段:家族文化的传承。
曾国潘家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家族的各个方面。在这些书信中,曾国潘一家人始终保持着追求的一致性:依循正道、笃实为人、勤勉好学、积极进取。从父亲曾篡山的批改语文作业,到曾国藩的指导子女的读书方法,再到曾纪泽的自强不息的努力,曾家人一代代秉承着家训,传承家族的精神财富。
品读曾国潘家书有着深刻的意义。首先,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概念,认识到家族文化的重要性;其次,这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曾国潘及其家族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巨大贡献,深化了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最后,曾国潘家书的品读,更是让我们更加虔诚地回归传统,学习曾家人那一脉的学习精神和耐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实力,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第四段:家书中的人物形象。
在曾国潘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作为父亲的曾国藩,伶俐严肃,是儒家传统思想的具体代表;作为儿子的曾纪泽,文弱但执着,是近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为女婿的李鸿章,冷静果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与军事家。曾国潘家书中的这些人物,不仅演绎出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个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令人瞩目的人物形象。
第五段:结语。
综上所述,读曾国潘家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家族文化的重要性,更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家族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深远影响。曾国潘一家人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厚的财富,更是传播着几代人的家风积淀和家族理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深深地被曾家人的精神内涵所感染,也开始厚植自己的人文底蕴和人生理想,不断拓展我们自身的价值与未来。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六
每小我私家都领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乡信,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好像找到了别的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后代所领会不到的。这大概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缘故原由吧。是那一封封乡信,就象一次次贵重的交心,拉近了我们的间隔,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觉着,凝听着,笃志铭刻取。
傅雷是我国闻名文学翻译家、文艺批评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端正的学者,极富本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仁慈,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第一部分对读者来说是一个对其时文艺再起时期历史的一些相识和马基雅维里本身对政权分类的一些见解。第二部分是作者对本身故国意大利其时队伍状态的担心和否认。第三部分,就我感觉,是整部书的最精美也是最受争议的中间,我的一些感觉和想法也多数来自于此。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遍及,研究博识,小我私家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造就的东西又是从小担当精良的家庭教诲,终于生长为国际大家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明确,艺术纵然是像钢琴演奏也必要严酷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技术”,而是满身心、全品德的表现。他教诲儿子说:“我始终以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只管即便生长,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不然,那种某某家无论怎样高超,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孝敬。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小我私家的品德,已别无所求。
我也是出与好奇心和抱着读名著的心态来读这本饱受争议的又被人成为是人类历史上巨大头脑的书的。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篇十七
曾国潘是我国晚清时期的一位优秀思想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其家书《曾侯乙编》被誉为孩子们的“家庭启蒙读物”,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人文价值。在阅读《曾侯乙编》的过程中,我受益良多,深感悦读的魅力,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品读曾国潘先生的思想精华。
曾国潘的思想以封建礼教为基础,强调中学育人,注重家庭教育。在《曾侯乙编》中,曾国潘详细讲述了孩子们成长中所需的素质和品质,如诚实守信、勤劳好学、自主自立、尊重父母、热爱祖国等等。这些品质和素质贯穿了整个家书,并通过一位先贤的智慧给出了具体指导和实践方法。我深深被这些思想所感动并深深理解曾先生的缜密思考和实践方法。
第二段:读悟书中的人文思想。
《曾侯乙编》中蕴藏的不仅仅是教育、思想、品质,它还反映了当时的人文思想和文化传统。如今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曾国潘奉行的家风和教育理念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家训中所呈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明德齐家的人文思想,让我明白家庭文化的重要和人类文明的根基。
第三段:细品书中的故事情节。
《曾侯乙编》中不乏许多精彩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能给人一种生动的感受,它们不仅可以教导我们一些事情,还能够启发我们的眼界。特别是在克制自己情感方面,进行勇敢反思、反省是相当有益的。当我们读到刻画曾文正和他弟弟的故事时,我们可以想到家庭的早期成长经历,通过这些故事,我们的家庭成员不仅可以互相交流学习,而且还能享受到愉悦的时光。
第四段:悦读的感受与体验。
阅读《曾侯乙编》是一种美好的体验,那种被文字包围的感觉让我们不断产生好奇心并着手深入阅读。无论是文字运用、故事情节还是语言的表达,这一切都引领我们进入以不同人物的角度观察思考的不可思议世界。当我们那样沉浸在书卷中时,我们就会收获到一种幸福的感觉,它让我们沉醉,感到心旷神怡。
第五段:书籍的实用价值与美感价值。
《曾侯乙编》充溢了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这种价值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那种由书籍得到的美感却是让我们难以凝聚成词的,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变化的豁达心境、升华的智慧与穹廬。在我读完《曾侯乙编》之后,我发现自己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书中的思想以及贯穿其中的情感纠葛都飘散着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我很难言状,但无疑是一种特殊的心灵体验。
总之,在读完《曾侯乙编》之后,我感到很多想法和体验都带给了我非常宝贵的启示。在这个超高速发展的世界中,这本书是备受推崇的一本文化经典。我衷心地希望,我们能够向曾国潘先生的教育理念学习,有所感悟,因而找到自己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成功而又有自我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