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知识。教学计划不仅要围绕学科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素质。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一
在备《大气压强》这堂课时,我力图体现新教材的理念,通过覆杯及其他的实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的原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在做覆杯实验时,我将纸片盖在杯子口,然后倒过来,纸片由于重力掉下。然后在杯中装满水,将纸片盖在杯子上,然后倒过来。学生们惊奇的发现,纸片居然没有掉下来。我顺势提问——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有的学生思维很快,说:“纸片被水吸住了!”这个答案令我很意外。我灵机一动,将杯中水倒掉一半,此时,杯中也有水,倒过来为什么纸片掉下来了?看来不是被水吸住了,而是被大气托住了!这样结合理论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容器外存在压力或压强,从而认识到大气也有压强。
在讲马德堡半球可利用塑料吸盘,让它吸在玻璃板上,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托里拆利实验对认识大气压值很重要。由于水银有毒不适宜在课堂演示,但通过动画讲解,在动画设计中一定要有玻璃管竖直和倾斜的对比及玻璃管粗细的对比,让学生知道水银柱的高度差与管子的粗细、竖直与否都无关。
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有时可以看到,搬运大块玻璃板的工人不是直接用手去抬玻璃,而是用两个橡皮吸盘压在玻璃上,能很方便、很安全地把玻璃板抬起来。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二
压强和浮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概念,都属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有较紧密的内在联系,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它与生活、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本单元内容包括: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以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单元知识结构。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教学要求的比照。
三、教学目标解读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强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对于“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为了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1)加强实验。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要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2)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知识。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取或深或浅、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但关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选择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3)在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认识到:物理学是有用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教学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习题中尽量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通过观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是物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实验,不能做实验可通过看vcd,让学生知道实验的过程和事实,使学生了解大气压强大小的由来,并记住标准大气压强的数值。通过实例计算和介绍大气压强的应用,使学生感悟大气压产生的压力大小,并认识物理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对于气体的压强跟体积关系的实验是一个定性实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利用注射器做实验,还可以结合生理卫生课列举人的呼吸运动,联系胸腔、肺气压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浮力知识的内容综合性较高、能力要求也高。在教学中,要注意复习力、二力平衡、密度及液体压强等有关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认识;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推理能力。(1)浮力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浮力的概念和研究浮力的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体会和感悟实验的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强了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情况,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研究浮力问题,认真思考,主动地学习。(2)物体的浮沉条件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综合所学力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进一步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说出在它们当中为实现漂浮、上浮、下沉、悬浮所采取的措施,了解它们的构造特点。除课堂内、外安排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查阅有关浮力知识的资料(如:古代利用浮力的故事、长江三峡、深水打捞等),学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使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体会物理在科学、技术、社会中的作用。4.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对阿基米德原理不要求计算繁难的综合题,突出用最基本的原理来分析问题。在学生熟练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式,这对学生理解、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对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对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关于物体在气体中也受浮力,不要在认识浮力概念的时候学习,而应放在得出液体的阿基米德原理后再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有完整的学习过程,同时也保证了气体浮力知识的完整、思路连续。5.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介绍“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对于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只需知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就可以了,因为这里的要求是最低的,即“初步了解”。要重在用来解释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选取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展示物理学的魅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物理道理的兴趣,使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不宜追求理论上的完备,应通过生动、鲜活的演示实验和随堂小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引导分析、归纳,概括出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要点。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课,来讲解“飞机升力的产生”等,或开展简便易行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重点、难点分析1.压强是贯穿这一单元的主干,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对初中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原因是: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液体压强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学习本单元知识又需要综合运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答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由于固体、液体、气体它们的性质不同,因而对不同物态的压强量度和测量方法等都各不相同,那么,液体的压强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1)明确引入“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理解压强的'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相等的压力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日常生活中不少实例可以说明。为了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需要引入“压强”这一概念。(2)在讲压力概念时,可采用对比方法进行学习。如:将压力和重力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压力和重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压力不一定是由物体的重力产生的,但将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支撑面静止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的大小与物体重力的大小相等。在讲解时可以画力的示意图举例说明。如:手用力往墙上按图钉,墙壁受图钉尖的压力,压力方向与墙面垂直。施力者是图钉,受力者是墙壁,与图钉受重力大小无关。还可用列表说明,如:以放置在斜面上的质量为m的木块对斜面产生的压力为例,说明这两个力的区别。
因此,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本身重力大小的事实,仅说明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相同,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3)明确由于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不同,因此在计算压力和压强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时,不但要总结一般规律,还要找出它们的特性,简化分析和计算过程。
2.浮力这一知识牵连的概念多,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认识浮力是教学的重点,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是难点。学生有不少生活经验干扰学习正确的知识,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注意纠正那些非科学的经验和观念。如容易混淆的概念:“浸在”和“浸没”的区别;“排开液体体积”和“物体体积”的关系;“悬浮”和“漂浮”的区别。对于“浮力”的学习,要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在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要运用二力平衡和液体内部压强等知识进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可利用演示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展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减少抽象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难度。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三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液体压强》这一课堂的成效非常不错,对该课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1、本节从学生较感兴趣的深海鱼、潜水艇入手,给出深海鱼的各种图片,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视线,调动起他们学习兴趣,洋溢着浓烈的学习气氛,非常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推广。
2、让学生经历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过程,如:u型管压强计、用塑料袋套在手中没放进水中时是轻飘飘的,放进水中后紧贴着手,从这些看得见的试验来感知液体压强的存在;还有瓶中的不同位置的小孔水射出的距离不同来感知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也是一目了然,等等这些试验,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了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在此大量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
有待完善之处:
1、本节计算公式的推导公式宜让学生动手去推导,这样课堂的互动性会更加的明显这样教学更从容,效果会更好。
2、由于容量较大,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感觉本节课练习不够。
体会:
本节是在学生建立了压强的概念,并研究了固体的压强之后,进一步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研究液体的压强,课本中只提供了一个学生实验,运用压强计验证液体压强的特点,这当然很好,但是,由于初二学生对液体压强缺乏生活经验,更没有实际感受,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因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感到茫然,在某种程度上就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动性的发挥,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可在学生做实验之前,再增加一组探究型的实验,以便让学生能更真切的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并初步观察液体压强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做好铺垫。在研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材是先从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推导,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突出了科学探究中的分析论证环节,但我认为学生在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后,自然会提出液体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学生通过实验对液体压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认识时,可以再另辟溪径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推导。
这样不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本节课也是典型的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课例,因此要把控制变量的这种方法贯穿始终,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思想。二、设计思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课特点,按照“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要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规程为:创设情境――初步探究――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深入探究――交流评估――分析论证――归纳结纳。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本文仅就现行的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中的“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浅析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有关问题。
观察1将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一段时间,用一插有长细玻璃管的橡胶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紧,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这时玻璃管中的“水往高处走”,如图1所示。
观察2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观察3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为学生建立了“大气压”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确与否却需要有实验的验证。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在认真分析前面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列举出与大气压强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也可利用物理学史中关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大气的压强”。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把两个直径只有26.4厘米的铁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马来对拉,却怎么也拉不开两个铁球,可见大气压强有多大。
文档为doc格式。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五
这是一堂集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学习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多种学习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多点开花,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给每位学生提供探讨用的实验。
我利用每次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步骤分明,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所体会。坚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不足:
1、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超过规定要求。
2、没有板书,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文档为doc格式。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六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教法学法】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具准备】。
铅笔,海绵,压力小桌,砝码。
1.观察图片并欣赏音乐《脚印》。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2.动手体验。
如图,两手指受压时的形变和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又有何变化?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设计实验:
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同时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例题: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通过问题和实例让学生总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
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4.某工厂要建造一个烟囱,设计总重是2×108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pa,则烟囱的基础面积至少是___________m2。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取了几种思维程序?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七
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总结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压力作用效果。
【图片导入】。
展示一系列图片:
(2)用手指肚按铅笔的两端,铅笔对手指肚有压力,笔尖的一端觉得很疼,而笔尾的一端疼痛感很弱。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我会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之前对图片的分析可以回答出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并在这里我会提问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如果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那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在这里复习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器材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我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提出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压强的概念。
例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
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阅读课本接下来的内容,思考如何增大与减小压强,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
略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八
每个教师都应该学会做好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压强教学设计吧!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文档为doc格式。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九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文档为doc格式。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十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用具: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
1/2。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压力与重力的比较。
2、活动10.2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公式:p=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布置作业。
2/2。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十一
一、知识技能。
1、了解压力的概念及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理解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4、知道液体压强;了解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l、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知识理解的系统化、条理化。
2、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液体压强是教学难点。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
其次,对于各个知识点,采取边复习边练习各个击破。实验:“顽强的气球”。引入课题。
(一)、复习“压力”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方向是垂直物体表面。思考1:压力一定等于重力吗?
(二),复习固体压强。
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课本p143实验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
2、压强:
(3)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压强(p):帕斯卡(pa);压力(f):牛顿(n),受力面积(s):米2(m2)。注意事项: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思考2:受力面积和物体底面积一样吗?
如图甲所示,将一块质地均匀的长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向右缓慢推动木板,使其右端渐渐露出桌面,如图乙所示。在推动木板使其右端逐渐离开桌面边缘至木板中心到达桌面边缘的过程中,长木板对桌面的压力________,压强________,所受摩擦力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思考3:压力大对应的压强一定大吗?(计算说明)。
例坦克40t着地面积5m2。
女孩体重:50kg高跟鞋着地面积:25cm2。
教师演示实验:将保鲜袋装里放入苹果,逐渐进入深水中,袋子里的空气被排出,成为真空。引出液体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压强公式:液体压强公式p=pgh说明: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液体压强p:pa;g:n/kg;深度h:m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这一点。
3、生活实例:
(1)、人能否在水中无限下潜?
(2)、深海的鱼被捕上来后,放在盛海水的容器中会很快死去,这是为什么?4.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2)、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3)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思考1:液体内深度和高度一样吗?
如图所示的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用薄橡皮膜封闭的圆孔,在两侧倒入不同质量的水,a、b两点距容器底部高度相等,则(填“a”或“b”)点水的压强较大,橡皮膜会向(填“左”或“右”)边凸起。
思考2:当液体中出现物体时......
)
如图,一个重4n,底面积为20cm2的薄壁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将重5n的水倒入杯中,水面到杯底的距离为10cm,则:
【课堂小结】。
1.压力与压强的概念及压强的计算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及其应用;
【作业布置】。
导学案后的《课后演练》板书设计。
一,压力。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2、压强公式:液体压强公式p=pgh。
3、生活实例4.连通器。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十二
每个教师都应该学会做好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压强教学设计吧!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教法学法】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具准备】。
铅笔,海绵,压力小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图片并欣赏音乐《脚印》。
1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如图,两手指受压时的形变和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又有何变化?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设计实验:
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同时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例题: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通过问题和实例让学生总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
五、当堂练习。
)
a.原处站立不动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4.某工厂要建造一个烟囱,设计总重是2×108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pa,则烟囱的基础面积至少是___________m2。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十四
1.通过实验,能总结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能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升力产生的原因,进而解释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原因。
3.能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感受液体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认识规律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提高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气体和液体都能够流动,称为流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对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拓展。本节内容由“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难点是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相关现象。
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并不多。因此,教学时尽量选取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直观且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引导学生把压力、压强跟流速联系起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飞机的升力,可以通过制作小小的机翼模型并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原理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一角硬币、直尺、两个乒乓球、细线、蜡烛、火柴、两根塑料吸管、两张纸、机翼模型。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十五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本文仅就现行的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中的“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浅析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有关问题。
观察1将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一段时间,用一插有长细玻璃管的橡胶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紧,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这时玻璃管中的“水往高处走”,如图1所示。
观察2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观察3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为学生建立了“大气压”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确与否却需要有实验的验证。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在认真分析前面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列举出与大气压强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也可利用物理学史中关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大气的压强”。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把两个直径只有26.4厘米的铁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马来对拉,却怎么也拉不开两个铁球,可见大气压强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