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不仅仅是一种竞争,更是一种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观察其他参与者的表现,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比赛总结的典型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指导和启示。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一
下列组别按其总人数的25%,推选出组内初赛人选(其中科组长、备课组长占50%;普通老师占50%),再按组内初赛人数的40%,评出参与学校决赛人员。
二、程序及时间安排。
1.第5周星期一前推选初赛人选(初赛召集人负责,初赛负责人进行资格审核)。
2.第5—第7周星期三组内比赛。(初赛召集人负责,初赛负责人跟进;组别内成员听课、当堂打分,当堂提交评分表,初赛召集人负责统计好分数,上报教导处)。
3.第7周星期四前上报决赛人选(初赛召集人负责)。
决赛。
一、比赛评委:
学术委员会成员及教导处行政:xx。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二
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基本理念,坚持培养智力因素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标,潜心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期末统考成绩如下:
1、平均分:91.9分,比一中、xx中、xx中分别高出12.9分、19.9分、15.29分。
2、优秀率:52%,比一中、xx中、xx中分别高出12.67、31.6、13.8个百分点。
3、及格率:83%,比一中、xx中、xx中分别高出16.85、33.6、21.2个百分点。
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实验证实,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当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时,学习就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探索,思维相对活跃,学习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触发点,对学好数学具有强烈而持久地推动作用。
1、了解学生,引导兴趣。
本学期,我调入第xx中学兼任初一5班的数学课。据了解,xx中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对学习数学有严重的畏惧心理。为了使工作有针对性,使学生尽快喜欢数学课,我通过和老师、学生座谈、测试、问卷调查、课堂观测等形式,对学生以下几方面情况进行了了解:一是了解学生上课状态、作业情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二是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习惯;三是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状况,如意志品质、思想意识、性格特点、心理健康状况等;四是了解家庭状况、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及时引导兴趣。例如,数学第一节课,在让学生体会数的扩充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我们班级一共有多少人?(全班42人)(2)在小学时喜欢数学的请举手(9人举手),占全班的几分之几?(3)进入中学后想学好数学的举手(42人举手),占全班的百分之几?这个教学环节结束后,我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100%这个百分数,体现的是同学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承诺,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班级100%的同学100%的能学好数学,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听,掌声雷动,传递自信的信息;看,42双眼睛透着自信的光芒。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半年的每一节课始终保持着第一节课的学习热情。
2、创设情景,培养兴趣。
3、关注差异,发现兴趣。
班级学生无论是知识基础还是学习状态都存在着差异,成绩优秀的,往往不满足于掌握基础知识,希望通过努力,理解和研究深层次的问题,但却常常忽视基础知识中包含的深层知识及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成绩较差的,面对问题常产生畏难情绪,不知从何入手解决。针对学生情况,我认为,教学内容过多或过少,要求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生因课前的求知期望得不到满足而影响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产生简单题不愿做,难题又不会做的局面。为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有梯度的例题、习题、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主动钻研,争先冒尖;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鼓励他们从眼前做起,增强信心,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努力,这些做法很快取得实效。程楠、高悦、钱景鑫三名女同学小学数学基础较差,对学习数学有畏难情绪,九月份测试始终在30—50分之间徘徊。我多次与她们分析原因,帮助她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她们“我努力,我能行”,经过半年的努力,她们的成绩逐步提高,期末考出了83分的成绩。
4、鼓励赏识,激发兴趣。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教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赏识。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其创造性的发现给予诚恳的表扬,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培养自信。二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同学发言的失误,纠正了部分学生嘲笑同学的不良习惯。三是鼓励学生质疑,并虚心解答,做到诲人不倦。四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道理。五是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善待学生的幼稚,尊重学生的人格。六是写评语,利用作业本与学生交流沟通,赞赏每一点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再附上几句祝福。通过老师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表情语言的不断确认与肯定,学生的自信心逐渐树立起来,主体意识也不断增强,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姜雪峰同学数学成绩一直在20分到30分之间徘徊,对学习数学缺乏信心,表现消极,我采取以上方法不失时机的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渐渐地,他的听课状态明显好转,作业的质量逐渐提高,期末取得了67分的成绩。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他的利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与保证,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媒介,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稳定持久的作用。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我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习惯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课堂听课的习惯,重点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敢问”,即培养专心听课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发言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的习惯。三是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四是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书的习惯。五是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应用数学思想的习惯,如,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等。现在,学生基本改变了过去乱接“话把”、思想溜号、懒于思考、作业应付、书写潦草等坏习惯。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
针对学生学习被动、自主能力缺失、学习效率偏低的问题,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1、激发学习动机。有效的教学必须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为此,我耐心细致的讲解学习数学的目的、作用及方法,以激发学生“想学”、“想学好”的动机。期末考试复习阶段,同学之间相互比赛,看谁做的题又多又快又准,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大多数同学具有了“我想学好数学”、“我能学好数学”的良好意识。
2、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才能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如,针对学生马虎、不认真、书写不规范的问题,我提出了“会,一定做对;对,一定书写规范”的要求,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观察、思考、归纳、应用”的学习要求。本学期初,我就和同学们确立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期末统考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均列全校首位,缩小与一中、xx中的差距,力争达到一中、xx中的平均水平。这些目标的提出,为同学们增强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3、研究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1)准备策略。每堂课都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问题,预测课堂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想好评价和调控的方法。(2)实施策略。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我为自己提出了四个“确保”的要求,并落实到位。一确保了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张驰有度,既紧张又和谐;二确保了教学语言具有准确性、逻辑性、趣味性,既准确又生动:三确保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了提高;四确保了课堂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消耗,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感受到课堂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乐趣。(3)评价策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观测学习状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业完成质量、课堂参与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通过课堂测试、阶段性测试等方法对其进行定量评价。
4、改革课堂模式。9月—11月,我率先实施“小组合作”,四人一组,指导学生互帮、互学、互查、互测。每堂课至少利用5分钟,进行“当堂测试”,做到人人清、堂堂清。11月30日学校拉开了“学习杜郎口,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序幕,我在借鉴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摸索出“出示学习目标——自学——小组交流——课堂展示——教师点拨——课堂测试”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1)学生自信了。课堂上学生想说了、想做了、敢说了、敢做了,既不失农村孩子的朴实,又有城市孩子张扬的个性,“我努力,我能行”、“我参与、我学习、我快乐、我成长”、“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等口号已逐渐植根于学生的心田;(2)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课堂上彻底杜绝了学生睡觉的现象,一些在小学就放弃学习的学生也开始“动”起来,在自学探究、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能力提高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环节,学生的阅读能力、倾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3)课堂变了。课堂一改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状,课堂上动静相宜,自学时,静;讨论时,动;展示时,活。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开放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通过文字、表格、图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不高,需要加强。
2、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需要加强训练,尤其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3、灵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三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做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做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做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启迪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路子、新方法,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模仿别人的方法,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成为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四
有的人说:“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又有人说:“高效课堂就是在有效的空间里,采取恰当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有效的知识与能力”;还有的说:“高效课堂就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资源,让学生明白丑与美,恶与善的客观真实,”等等,而我的理解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空里里,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也就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
怎样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2、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3、要有真挚的情感。这三点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第一点,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基础。开始第一步是教师个人提前精研一组教材。在自已反复研读教材以及其他有关的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再读教学用书。以此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并将理解以批注或圈点的方式记录在书上。第二步是教研组集体备课。这个步骤是在个人精研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讲人进行单元备课分析,并就其中的一节进行精备、精讲;过程中或者讲完后,老师们展开充分的讨论,以此弥补个人理解可能出现的粗浅或者偏差的现象。第三步是教师形成个性化教案的过程。在个人精研,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个人就其中的一节课进行精备课,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然后教研组之间再互相听课,共同探讨每节课,直到达成共识。
第二点: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因为这是课堂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要做到这点,我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过硬的基本功:1、语言。2、板书。3、严密的逻辑思维。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试想教师没有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怎么吸引学生的听觉?没有一手漂亮的板书,又怎能吸引学生的视觉?没有对知识严密的逻辑分析,又怎能给学生的智慧的光芒,给学生以心智的启迪?学生的能力又从何而来?所以我认为教师具备了这三点,学生才会欣赏你,佩服你,才会对你的课兴趣浓厚。
第三点:教师要有真挚的情感。如果说前面的两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硬件的话,那么这一条就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软件保障。这里所说“真挚情感”有二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说,教师要用真情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课首先要感动自己,之后方能感动学生。我所说的“真挚情感”第二层意思是,教师要真心关爱学生,当今强调要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它应该是平等的、友好的、在学习过程合作中非常愉快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们,当他向你求知时,你要用更大的耐心与心细去帮助他,上课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明知这部分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就不要用深难的问题去为难他,这样会让他难堪、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假如用一些浅易的问题去鼓励这类同学回答,就会让其产生成就感,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帮助他树立或找回一些学习的自信。要关心他,找出他一些细微的闪光点,鼓励他进步。只有这样,他才会认为你是真心对他,而把你当真朋友,愿意与你相处。信任你、依赖你。如果我们能与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那我们就一定能将我们的课堂打造成“高效课堂”。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五
摘要:初中英语的教学者如何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肩负起相应责任,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从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切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对提升初中生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学科的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推广后,初中的英语教学就仿佛是被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变得更加富有挑战性、机遇性、困惑性。那么作为初中英语的教学者如何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肩负起相应责任,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些都是新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因此,笔者带着这些问题,以牛津初中英语这套新教材的特点为切入点,并结合了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
1.教材的优点。
牛津初中英语这套新的教材总体来说内容贴切、时代性强、表现方式更加形象、直观,具备了很强的实用性。具体来说它主要有以下四个明显的优点:首先弥补了以往初中英语教材中一味强调语法教学的不足,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口语教学上来,并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了着重培养;其次,新教材鼓励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新教材在内容上富含的信息量大、覆盖的面广,能够紧扣时代的步伐、更加贴近生活,因而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新教材全面强调了任务型的教学原则,目的性较强,能够促使学生在实际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提高。
2.教材的缺点。
尽管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拥有很多以往教材不具备的优点,但是它也有几点不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是教材中的词汇量过大、分配不科学,容易削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降低学习趣味;其次是在内容上话题的设置不合理,尽管新教材所涉及的面比较广,但是其侧重点主要还是自然、科普、文学等,对其他诸如天气、艺术、语言等话题涉及的非常少;最后,新教材在语法编排上比较混乱,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这就给学生一种知识点松散、难于掌握的感觉,降低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针对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教学方法。
针对牛津初中英语这套教材的特点,并根据新课程对初中英语教学确立的目标。笔者认为要达到提升学生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目标,教学者主要是要做好三点:首先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提高实际教学过程的导向性;其次是采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模式,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目的;最后还要注意以学生为本,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为了提升初中生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教材的特点上更新教学理念,并围绕学生这个主体,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初中英语学习的浓烈兴趣和激情。
参考文献:
[1]李宁。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j]。陕西教育,2011(07)。
[2]曹强。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3]冯钰。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j]。成才之路,2013(03)。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六
(吉林省通榆县第二中学校)。
摘要:历史课堂面对众多学生,过多地分析讲解,教学效果不一定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采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先学后教。
现今历史教学模式是:课前教师充分准备(备课),课堂上面对众多学生,依次完成对历史的原因、过程与结果的分析讲解,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因果发展进行小结,但教学效果不一定十分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易于学生掌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供大家体会。
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在讨论中启发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在讨论时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产生质的飞跃。讨论法的运用一般分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两种,具体做法:先将讨论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为讨论活动的开展创造充分条件。例如,在讲新教材“洋务运动”这一节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洋务运动?该知识在教材中没有定论,但这一问题是本节内容的难点问题,通过让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踊跃发言,相互辩论,最终突破难点,从中学会了研究问题是一些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效果自然好。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
该方法是将课堂内的教学教程分为“先学”“后教”和“当堂训练”三个基本步骤,“先学”是学生先预习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再在教师的目标要求下进行第二次解决问题的预习;“后教”即在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疑难问题;“当堂训练”即教师指导学生当堂作业、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实现学习目标,这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主体状态得以展示,并使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磨砺发展他们自己的主体性品质,但我们必须明确看到,这一方法实行得先决条件是学生的“先学”,而且这一过程不同于后两个过程,即这一过程是教学所无法直接控制的,必须建立在学生高度自学的基础上,离开了这一点,下面两个步骤就无法继续进行。
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已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好课,教师的巧设秒问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并且还能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质疑、反思、总结,同时也能让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中,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多么重要。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七
微课切忌拍摄成一堂完整的课堂实录,切忌课堂搬家。
一节微课要用十分钟以内的时间讲透一个特定的知识点。
在设计和制作微课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本,面向学生,为了学生学习”。
每个微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要有效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注重情景化、趣味化、可视化。
微课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突破教室的局限,综合使用各种展示工具、多媒体表现方式,在各种位置、场景下录制,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音乐专业微课制作的形式与内容要求。
教师高音示范不到位,在遇到这些棘手问题时,及时运用微课中的歌唱教学来弥补了教学的缺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还可以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歌唱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
利用微课,也改变了以教师反复范唱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及时得到启发,从而学得兴趣盎然。
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歌唱教学中的难点。
目前,微课制作的形式非常多,许多学生在歌曲学唱时节奏把握不准,需要单独摘出其中节奏单独练习。
经过节奏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节奏,但是还有个别同学没有唱准节奏,经常感觉费了很长时间效果还是不理想的状态。
这些难点节奏的教学,就可以运用微课,将歌曲中难点与微课相结合,利用微课中的生动的音像、图文颜色的变化,直观真实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既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掌握难点节奏,又可以从中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演唱自信心,使他们在节奏练习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也可以是通过录屏软件录制的屏幕操作或是语音讲解和批注展示的ppt演示课件等形式。
选择用什么微课表现形式取决于课程教学的需要。
3微课的录制与编辑形式。
微课的视频质量对教学效果影响非常大,所以微课要求拍摄主体明确,背景整洁,屏幕字体颜色搭配醒目,在保证声音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微课文件大小。
(1)利用摄像机拍摄。
讲授类、演示类的课程可以用摄像机拍摄。
教师可以自己使用家用摄像机单机拍摄,将摄像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确定好取景范围后就可以拍摄。
录制过程中教师要自然放松,保持良好的教学仪表姿态,把镜头当作学生,注重目光交流。
演示类的拍摄背景要简洁,最好是白色或是浅色。
后期剪辑时再插入教学课件等资料。
录制过程中教师如果出错,把讲错的地方重讲一遍,操作失误的地方重做一遍,保持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畅,后期剪辑的时候再进行加工整理。
为了追求更优良的音乐视听效果,提高录制效率,也可请其他教师或摄制人员使用专业摄像机协助拍摄。
采用多机位进行拍摄,教学中近景、板书等画面拍摄,通过vga口采集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一次性录制合成。
教师在制作前要和录制人员多交流,准备表达教学意图,确保教学内容完整记录。
注意音画同步,录音时使用领夹式无线专业话筒。
(2)利用手机拍摄。
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多人合作采用摄像机拍摄,其实对于一些小场景的演示型微课,就可以使用简单的拍摄工具拍摄制作,进一步提高教师自己制作微课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可以采用手机拍摄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技术难度低,操作简单,易于分享。
首先选取一部在500万像素以上的手机或摄像头。
把手机支架固定在桌子边缘,将手机固定到手机支架上。
这样的拍摄过程非常简单方便实用。
(3)电脑屏幕截屏录制。
对电脑屏幕截屏录制适合于制作软件操作类微课以及将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成微课。
其实,在实际录制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过程的需要,灵活选择摄像机或手机等拍摄工具,混合使用上述一种或者几种制作方式制作微课。
无论采用什么工具、什么方式,都必须保证录音质量。
最好使用录音质量好的电容式麦克风,说话时将话筒放在离嘴远一点靠下的位置,不要靠太近,避免把爆破音和嘶嘶声都录进来,影响教学效果。
微课的后期编辑工作首先是纠错。
将摄像机、手机等拍摄好的视频导入电脑,使用会声会影、edius、premier、cooledit等音视频编辑软件。
剪辑要符合视觉习惯和教学规律。
检查修改视频中出现的.拼写或者语法错误,一定不能出现知识性、政策性错误;删、减教学过程中的停顿与拖沓声音与画面,保证整节微课的教学内容紧凑有效。
其次是添彩。
每节微课应该制作简单的片头,内容包含微课题目、作者、学校名称、微课所属学科、微课适用对象及教材版本、单元、知识点等信息。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微课中添加提示总结字幕和动画效果,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编辑完成后,选择合适的视频格式进行视频输出。
4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意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大势所趋。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脱颖而出,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
它把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等各种电教设备,结合在同一个微课之中,操作简单易行,可实现不同教学方式的切换。
通过课内微小视频的播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解决节奏疑难、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理解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等。
作者:杨润单位:佳木斯大学。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八
音乐游戏性微课,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能弥补教材的缺陷,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学生在享受音乐游戏带来愉悦的同时,保持对音乐的兴趣。
有时,穿插一些趣味性的音乐游戏如果达不到预定效果,可采用音乐微课游戏。
二、让歌唱更准确。
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
课中,教师一般会安排以学习一首歌曲为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展开一系列的导入、练声甚至欣赏、演唱等活动,但是往往有时候教师高音示范不到位,学生的演唱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在遇到这些棘手问题时,及时运用微课中的歌唱教学可弥补教学的缺陷,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微课引入歌唱教学改变了以教师反复范唱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及时得到启发,从而学得兴趣盎然。
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歌唱教学中的难点。
三、让节奏更明朗。
节奏是学好唱歌的重要前提。
节奏训练如果比较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在歌曲学唱时节奏把握不准,可以运用微课,将歌曲中的难点与微课相结合,利用微课中生动的音像、图文颜色的变化,直观真实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如在学习附点八分节奏时,很多学生对重音的掌握不太准确,这时利用微课标示出重音的位置,再配上骏马奔腾的画面,马蹄声清晰地传递到学生面前,让学生模仿马蹄声的节奏感,这样可以轻松地让学生掌握难点节奏,增强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节奏练习中享受到美的愉悦。
四、让乐器更来劲。
乐器演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
乐器教学中,教师的示范讲解受到乐器本身体积小、教学班人数多、学生距离教师位置较远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可能看不清楚教师示范的指法、手形,而单个讲解又会影响课堂进度,因此到了学生演奏的时候往往不得要领。
运用微课进行演奏教学,则可利用它的直观性和真实感,很好地将学生的指法、手形与乐器结合到一起。
学生对指法的运用不熟练,教师可边播放微课视频边组织全班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手把手教授指法。
后排学生如果看不清教师的示范动作,教师可播放微课视频,在放大示范画面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让欣赏更实效。
音乐欣赏课中西洋管弦乐的欣赏曲目贯穿一至六年级教材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欣赏曲目的段落、主题、乐队组成、乐器种类和乐器的音色特点、演奏方法等一直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多且分散。
学生仅依靠对乐曲的听辨和教师的讲解,很难对西洋管弦乐队的构成、乐器的演奏艺术形成直观印象,需要教师查找大量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来配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微课的片段化教学、知识与思维的可视化动态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音乐知识技能。
音乐欣赏课还可直接播放微课视频组织学生自学并向教师提问,教师组织讨论或进行答疑,改变传统课堂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音乐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微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提高音乐素养,有效吸收和感受音乐的内涵,真正受到音乐的情感熏陶。
作者:王芳单位:重庆市开县汉丰第五中心小学。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九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做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做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做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启迪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路子、新方法,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模仿别人的方法,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成为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十
摘要:初中英语的教学者如何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肩负起相应责任,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从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切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对提升初中生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学科的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推广后,初中的英语教学就仿佛是被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变得更加富有挑战性、机遇性、困惑性。那么作为初中英语的教学者如何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肩负起相应责任,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些都是新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因此,笔者带着这些问题,以牛津初中英语这套新教材的特点为切入点,并结合了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
1.教材的优点。
牛津初中英语这套新的教材总体来说内容贴切、时代性强、表现方式更加形象、直观,具备了很强的实用性。具体来说它主要有以下四个明显的优点:首先弥补了以往初中英语教材中一味强调语法教学的不足,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口语教学上来,并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了着重培养;其次,新教材鼓励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新教材在内容上富含的信息量大、覆盖的面广,能够紧扣时代的步伐、更加贴近生活,因而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新教材全面强调了任务型的教学原则,目的性较强,能够促使学生在实际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提高。
2.教材的缺点。
尽管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拥有很多以往教材不具备的优点,但是它也有几点不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是教材中的词汇量过大、分配不科学,容易削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降低学习趣味;其次是在内容上话题的设置不合理,尽管新教材所涉及的面比较广,但是其侧重点主要还是自然、科普、文学等,对其他诸如天气、艺术、语言等话题涉及的非常少;最后,新教材在语法编排上比较混乱,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这就给学生一种知识点松散、难于掌握的感觉,降低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针对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教学方法。
针对牛津初中英语这套教材的特点,并根据新课程对初中英语教学确立的目标。笔者认为要达到提升学生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目标,教学者主要是要做好三点:首先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提高实际教学过程的导向性;其次是采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模式,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目的;最后还要注意以学生为本,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为了提升初中生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教材的特点上更新教学理念,并围绕学生这个主体,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初中英语学习的浓烈兴趣和激情。
参考文献:
[1]李宁。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j]。陕西教育,(07)。
[2]曹强。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3]冯钰。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j]。成才之路,(03)。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十一
20xx年10月26日,第17期周末名师课堂,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邀请了杭州市天长小学楼朝辉、马迎春、吴恢銮、陆白琦。马迎春、吴恢銮、陆白琦分别讲授了语文《纸船与风筝》、数学《旋转》、英语《happyhalloween》三节课,并和在座听课教师作了互动教学研讨。下午,杭州市天长小学校长楼朝辉作了关于教育个性的主题讲座。这三节课和楼朝辉先生的讲座蕴含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的教育理念,不时激起所有在座教师的共鸣,不时激起现场热烈的掌声。通过这一天的学习,不仅让我领略了各位教师出类拔萃的风采,也让我从中感受到课堂的灵活多变,下面就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对这几节课感受最深的地方:
一、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就要有滴水石穿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
二、课前师生互动环节很有特色,每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情景教学,这样不会让每位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觉得紧张,而且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对教课的老师感兴趣,从而也对这位老师的课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且感兴趣才是最好的学习状态,这几位老师都做到了这一点。
三、教师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论从课题教材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的有1创意,引人入胜,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
四、练习设计基础实效,灵活多样,很具有代表性,教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到位的点评,讲解,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课堂上解决掉。这样学生既牢固掌握了知识,避免了走弯路,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的负担。
五、讨论交流的主题是学生。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前听课观到合作交流,很多是师生对话的形式,老师对学生的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汇总或评价订正,重结果轻和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这几位老师对这一点处理的很好,让听课的老师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
六、上课教师的语言具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到位,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高兴地站起来,体面的坐下。在我们听的这几节课中,每位老师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积极的评价,教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鼓励使得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十二
4月19日,我与同事赴xx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深感荣幸。活动中既有名师精湛的课堂展示,又有专家精彩的讲座点评,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几位一流的数学大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孩子亲切和蔼的评价、活跃的课堂气氛,让我充分领略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与魅力。
第一节课是由江苏省特级教师蔡xx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蔡老师语言简洁,思路清晰,引导到位,注重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表现活跃,新知识接受快,掌握牢固。
第二节课是由全国优秀教师田xx老师执教的《面积的认识》,田老师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问题的指向性强,课堂教学灵活,让学生既学习了新知识又锻炼了走近生活的能力。
第三节课是有xx省著名特级教师许xx老师带来的《小数的认识》,许老师那句涵义深刻的导语“每一次上课,都是老师和学生美丽的相遇”,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互动构成了有效课堂。整堂课设计新颖,教法灵活,把小数的认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加深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让学生学得意犹未尽,一节课在学生脑海里,新知识形成水到渠成,终生不忘。
授课完毕,就是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通过洗耳恭听,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首先是从蔡xx老师的课堂与讲座活动中,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进一步理解“数学味”这个词,要注重课堂的数学性,学生的思考性,以及教师授课的过程性,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时间,也要舍得花费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更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答案,有句话“错是好的反衬”更让我印象深刻。
其次是田xx老师精炼的讲座,田老师联系自己真实的教学事例,让我体会了教师的伟大。一个伟大的教师应该是无私的,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与呵护,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每个班级总有几个学习有困难、成绩跟不上的学生,我们简称“学困生”。“学困生”,一个让人纠结的名字,学生心情难受、心灰意冷或自暴自弃,家长心急火燎或叹息无奈,教师困扰、学校担心、社会冷漠。在一个学校和班级中,学困生的表现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关注。这些学生尽管是少数,也颇使教师感到刺手、头痛,但学困生问题处理不好或教育不当的话,将会对整个班级或学校的教育产生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学要努力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全面发展”。
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作为一名六年级的班主任及数学科任教师,班级里的学困生真是让我伤透了脑筋,听了田老师的讲座后,突然让我觉得他们也是有希望的,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更加尽心做好学困生工作,关注他们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教给他们更合适的学习方法。
最后,许xx老师的讲座:让教师做高度自觉的反思实践者,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课标的认识,促进我们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及反思能力的提高。
1、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课堂语言组织的能力,既能做到简洁明了,又能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
2、要对每节课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这次听课活动中,教师都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景教学,既贴近生活又有创意,一是调节好课堂气氛,二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集中的注意力才是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
3、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既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探索、思考中学习,并对学生的汇报及时评价,尊重学生的答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鼓励,多关注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课堂活动参与面大,争取让每一节课都充满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此次的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刻的反省,也定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学习,多反思,逐步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十三
强化技能是对一类教学行为的概括。这类教学行为的行为方式特点是教师根据“操作性条反射”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取各种肯定或奖励的做法,或采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验的方法,使教学材料的刺激与所希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起稳固的联系,起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
1在堂组织方面,能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堂上教师对认真听讲的学生予以表扬或对聚精会神地听的学生给以很高的评价等强化方式的运用,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也可以防止或减少非教学因素的刺激所产生的干扰。教师对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给以鼓励。不仅能使他们本人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还能促使更多的学生投人其中,形成热烈、活跃的堂气氛。实践证明,运用强化技能塑造学生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独立思考、前预习,后复习时,对做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学生经常采用各种赞赏的方式,对学生形成并巩圆确的行为,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承认学生的努力和成绩,能促使学生将正确的反应行为巩圆下。研究还表明,强化不仅能改善学生的行为,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是由于教而有目的地运用整化投能,而使学生的确为以较高的频率出现的结果。
从教师实际应用强化技能的具体形式看,强化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语言强化。教师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表明自己的判所和态度,成者引导其他学生给以鼓励。常用的强化问语有:对、好、很好、思路很清晰、很规范、大有进步等。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通信息的主要载体。因此,语言强化是使用最多、最普遍的强化方式。学生在听、回答问题、解答习题、进行实验等学习活动中的正确反应和行为,都可以用语言进行强化。
和情感。比如;微笑,表示赞许;点头,表示肯定;鼓掌,表示鼓励或赞同;接触学生,用拍肩膀、摸头等动作表示鼓励和赞赏对年龄小的学生更有效);接近学生,表示关注和兴趣等。有研究表明,在言语为全部效果中,体态语占%在堂教学中,教师的动作强化常伴随语言强化同时出现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强化效果,这是由于学生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3标志强化。救师对学生的成續或行为给予象征的奖赏物,以表示鼓励和肯定。如,在作业上写“好”“有进步”等简短批语;加盖奖励性的图案印;发小奖品给学生留作纪念等。
4活动强化。教师给在教学活动中有贡献的学生安排一些特殊的活动,以示赞赏和鼓励。比如:让他向全班阐述自己的见解或把自己的解答写在黑板上;分派-一些学生代替教师的活动;布置新学习任务等。
1、要有明确的目的。在运用强化技能时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在堂教学中,教师不必对学生所有的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而应当对与达到教学目标有密切关系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
3、要有区别和变化。由于学生在年龄、性别、生格等方的差异。学牛个人对强化方式的真好是应不同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有区别、灵活地采取适合每个学生的方法,注意变换方式。如果反复使用单一的强化物,对学生的鼓励作用就大大减弱了。
4要把握住时机。把握好强化的时机,对提高强化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作业完成的情况等成进行即时强化,这样可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理解。
实践证明,教师在堂教学中如果能够艺术地把握强化技巧,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扫纳、推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教师顺利地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十四
5月我校迎来了课堂教学改革比赛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各位授课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为我们呈现了一节节各具特色,不拘一格的课堂,让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们在迷人的画面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中,解读课堂,感受课堂传达的情意,真是大有收获!通过听课,发现有好多老师的课、好多环节、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值得我学习。
现将本次活动的点滴心得总结如下。
一、努力尝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初步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经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形成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想和个性。
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这些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些,表明教师们开始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力图帮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这种意识越来越明显,说明课程改革已经引起了教师思想观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正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
织作用。例如: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时,教师示范,师生互评,然后再改正不足,学一学读得好的地方。教师和学生完全是在平等地切磋、研讨、交流。学生没有心理负担,但是往往又受着教师的知识、经验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另外老师在学生讨论难以深入的情况下,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三、比较注重扎扎实实的教材基础知识的学习。
《课程标准》强调一定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是我们教学传统的优势,决不能放弃。课程改革只能加强基础,然后追求创新。决不能放弃我们好的传统,片面追求“创新”。本次课堂教学老师基本都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四、都能熟练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五、课堂气氛发生了变化。
在这些课中,我们整个的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在老师的激情引导和活动设计下,动了起来,争先恐后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完全改变了以前那种死气沉沉、萎靡不振、昏昏欲睡、一潭死水的旧状态。
这些变化的发生,将必然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就像一把火炬,一旦被老师点燃,他会永不停息的熊熊燃烧下去,收益终生;这些变化的发生,也必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解决了“如何向45分钟要效率”的老问题。
在这次听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也是我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不能以学生的状况而制定和调整,挖掘教材不深、问题太细没有价值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等。
但既然教学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进的,这都是不可避免的,是小节,是支流,它不影响主流的进步。
最后,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把这种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使自身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上日臻卓越,使广大莘莘学子在成才之路上收获快乐,也使我们的特色学校建设最终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十五
26、27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举办的“20xx年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国培计划送培下乡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吴丽萍老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旁征博引,将抽象的理论结合具体案例娓娓道来,让每一位坚守在一线的教师如沐春风,耳目一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摸索、探索的一个主题,现将我的思想结合本次活动的体会汇报如下:
“双标”一标知课程标准;二标知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熟记于心。在教学中才能有战略目光,居高临下,统揽全局。有高度才有深度,才有远度,牢记课标的核心要素,才能达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才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中三维目标要有机结合,知识需要积累和巩固,技能需要训练和强化,情感价值观需要浸润和滋养。情感价值观目标镶嵌其中,水到渠成,无需刻意。杜绝强加。每一次具体的教学中都有目标的主副之分,不必牵强附会。例如,数学学科的价值定位有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数学教学要将数学思维,数理方法,数学审美有机结合在一起。讲解习题的过程就是梳理思维的过程,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要重视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变“讲堂”为“学堂”,以学定教,先学后教,顺学而教。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自我催动的学习。教师过去称“主导”,现在叫“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教师的作用是导,启发,帮助,指引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肯学。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在讲座中吴老师讲的典型案例《“项目学习”的改变》,是我耳目一新,学习中可以搞“项目”,学生在收集资料中,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他们的设计思路,在学习中创新。
教师要有强烈的设计意识,从内容到方法,从流程到节奏,从时间的安排到课堂的掌控。正确的东西也需要艺术方式的呈现。其中教的设计:“导入”环节要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言简意赅的小结,意味深长的问题,醍醐灌顶的点拨等等都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教的设计:有效的预习,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等等;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工具和路径,方法和策略都需要教师预先设计。.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参,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一)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千万不要使学生成为“苦役”。
(二)在学习中是学生获得成就感。
(三)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增强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动力系统”。
(四)夯实基础,循序渐进,分散难点,一课一得。总之,通过本次的观摩学习,专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时时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一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等等,都非常值得我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结合自身与学生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自学意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最新课堂教学比赛体会(热门16篇)篇十六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授课老师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将自己的优秀成果在演示中真诚的展示给大家,集中体现在三方面:学生,教师,学生与教师互动三个方面,现向大家总结汇报如下: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发展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才能领悟相关学科发现、学科知识及创造过程中的收获。因此,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很注重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里,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行为,获得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他们对教学互动过程中的自身经历、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人际交往能力,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还运用现代教与学的理论,通过启发、讨论等具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努力去尝试创新、感受创新、理解创新,大大提高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创新的能力,观察与实践的能力,思辨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有效地引导启发了学生,使教师教学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独立学习、思考和自主实践的时空。注重了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处理好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全班同学一起研讨,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老师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老师充分利用了课堂上学生掌握的新知识,设计出了新颖和较有深度的话题和练习,将触角伸向更深、更广的天地,既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深化,同时又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积极的师生互动,能合理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在我校教师的授课中,很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了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同步发展。鼓励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避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这次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授课教师结合平常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毫无保留的予以展示,将自己的优秀成果展现出来,开拓了教师的眼界,丰富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