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不同领域的总结写作,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请大家注意,下面的范文仅供参考,写作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作。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一
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枯燥性与系统性,而小学生则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而传统数学大多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枯燥无味,呆板沉闷,在学生眼中,数学无非就是数字、字母与公式,是静止而死板的,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相反还会滋生厌倦情绪与消极情感。实现学生快乐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更能为原本枯燥机械的数学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学习。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化静止为动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就必须要顺应学生的天性。传统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是相对静止的教学模式,这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特殊的功能,不再是单一而静止的传递信息,而是以直观的图片、逼真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等来创设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具有化静态为动态的特殊效果,这一点非常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极大的吸弓}力。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够将注意力转移到数学知识点本身上来,进而实现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引导学生展开快乐的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以选取最具代表性与针对性的数学素材,将静止枯燥的文字教材转换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精美课件,进而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如在学习“认识圆形”时,如果只是借助一些教学模型来展开教学,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展现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类实物,再利用其特殊效果,将实物转换成图形,进而实现学生对圆的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播放自行车比赛的趣味故事,小动物们设计的车轮形状各样,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椭圆、正方形、三角形,等等,除了圆形车轮,其他形状的车轮都是颠簸着前进。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引得学生开心大笑。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回忆现实生活中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只用圆形不用其他形状。由此在学生之问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交流。然后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向学生动态地演示车轮边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只有将车轴固定在圆心,使得车子在前行时,车轮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车子才能稳定前进。这样的认知活动是在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之中展开,将静止的教学转化为动态的演示,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
二、化抽象为形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小学生处于认知初级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认知主要来自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是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而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二者之问的矛盾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瓶颈。那么如何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寓于直观形象的事物之中,将学生带入直观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更为直接的感性信息,这正是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点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感性信息,为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学习不应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要在宽广的生活空间展开,这样才能打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来展开主动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可以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在学习角时,教师就可以将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角,如墙与地面形成的角、书本打开时所形成的角等直观而动态地播放出来。熟悉的生活现象更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增强教学的真实性,进而激起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此时再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动态地演示角的形成,将角完整地画出来。这样就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寓于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信息,从而实现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操作情境。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操作的机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也可以将手与脑结合在一起,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学生从亲身操作中来获取感性信息,为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知奠定基础。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向学生展现三组圆柱与圆锥,第一组是等底等高,第二组是等底不等高,第三组是不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盛满水倒入圆柱中,观察水面的高度;再将圆柱的水倒入圆锥中,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实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问来进行这个实验操作,进而将学生所获取的抽象认知再次付诸实践,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枯燥机械的讲解,引导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在直观的情境中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实现学生学习地位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推进教学改革进程,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二
小学语文学习分基础、阅读、作文三部分。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下面给大家分享了阅读教学论文,欢迎借鉴参考!
摘要:阅读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学习难点。难在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自然段的内容,难以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小学中段三、四年级为例,探讨在小学语文中进行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主要从培养学生读段、说段、写段的能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几方面进行论述。
小学中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一、二年级阅读能力的一个提升,同时又为五、六年级进行阅读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小学中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厌恶阅读,在日常作业和考试中遇到阅读题时,马虎了事,甚至直接跳过,其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令人担忧。“段”是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下文从“段”切入,谈对小学中段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一、培养学生读段的能力。
读一个段落时,要遵循读、说、写的程序,读是基础。
在读段时,首先要读顺,由于小学中段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读错别字和写错别字,所以在读段时,应让其读出“顺”字,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音,流利地读完段落和课文。比如,三年级课文《陶罐和铁罐》,在读到“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罐,一只是铁罐。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他”一段时,应先将“御”“奚”等字读顺。
其次要读熟,通过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到直至能背诵。
再次要勤做标记,阅读中可标记的内容很广泛,比如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自己认为可概括段落意思或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语句等。
二、培养学生说段的能力。
读段之后,要求学生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段落中所讲述的内容,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起初开始描述段落内容时,可能还用着课文中的原文,这时教师应该用语言积极引导,通过提醒和引导,让学生回忆起段落内容,将段落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比如,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相对长一些的几个自然段,在读段之后可要求学生进行说段,像“附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接到消息”一段,“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一段,都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段落的内容。在阅读完整篇课文之后,也可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课文中的故事。
说完段之后,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每一个自然段所表达的.意思,试着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独立思考所划的每一个段落层次的段落大意,最后可让学生尝试归纳和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培养学生写段的能力。
“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是小学中段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写段训练中,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理清句子间的内在联系,真正读懂一段话。读懂了之后,要求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进行读写综合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四年级的《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对“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一段进行仿写。
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当前小学生在阅读方面普遍存着难以理解自然段的意思、难以划分段落层次和难以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问题,这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将这些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有重要关系,所以,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直接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读段、说段和写段都应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进行引导和启发即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一定不能替学生包办段落思想和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让学生产生依赖感,丧失了独立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三
刘江(中国刑事警察学院04级侦查学研究生110035)。
摘要:本文从鉴定主体资格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基本原则、审查、选任和条件这几个方面对司法鉴定主体资格进行论述,提出现行的鉴定主体资格规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的建议。本文是对笔者掌握资料的综述。
关键词:司法鉴定资格改革。
司法鉴定是在诉讼过程中,对于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按诉讼法的规定,经当事人申请,司法机关决定,或司法机关主动决定,指派、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专门性问题做出判断结论的一种核实证据的活动。什么样的人可以向司法机关提供鉴定结论,或者说什么样的人具备鉴定主体的资格,这是司法鉴定制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颇具实践意义的问题。
鉴定主体资格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一)西方司法鉴定制度的起源与完善。
西方国家的司法鉴定制度起源于封建社会初期。有史料证实,司法鉴定在16世纪就被纳入法典。1532年,德国的《加洛林纳法典》219条当中有40条涉及到对鉴定的规定。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期,西方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大变革,其中的刑事诉讼制度由纠问式向控告式转变。许多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相继制定了适合于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的较为完备的刑事诉讼法典,其中对于鉴定问题作了与过去有诸多不同的具体规定,其中就包括鉴定主体资格。这是现代西方国家司法鉴定制度中关于鉴定主体资格的雏形。
20世纪以来,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对自己的诉讼法典至少进行过3次以上的修订增补,其中关于鉴定问题增补的条款与内容不少。主要集中在鉴定对象、鉴定机构、鉴定标准、鉴定活动方式、鉴定结论的评断、鉴定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等适应现代法制需要的深层次问题上。有的国家为了实施诉讼法中关于鉴定的规定,还制定了单行的鉴定法规或鉴定条例。如美国1937年制定的《统一鉴定证言法》等。
(二)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发展现状。
根据史料证实,我国最古老的鉴定活动产生于距今两千余年的奴隶社会。在周朝就有了为诉讼服务的伤害鉴定。封建社会鉴定手段较为普遍,鉴定的对象和范围也较宽,并制定有许多法规。我国唐、末时期,鉴定制度发展到较为完备的程度:唐代将鉴定人“作虚假结论依罪受罚”加以法定化;宋代的法律规定了鉴定官员的身份与职责、检验内容、检验记录的格式等,说明鉴定管理制度有了雏形。
我国现代司法鉴定制度确立于本世纪初期。19《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对鉴定问题作出规定,但这部法典末获得批准。19清政府颁布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此中对鉴定作了较多的规定,仅鉴定人就有2条:“凡诉讼上有必须鉴定,始能得其事实真相者,得用鉴定人”(第74条);“鉴定人须由审判官选用,不论本国人或外国人,凡有一定学识经验及其技能者,均得为之”(第75条)。1928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刑事诉讼法》,对鉴定作出了较具体的规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司法鉴定工作有很大发展,在处理各类诉讼案件中起了积极作用。五六十年代公检法机关,根据当时的法规和各自办案的需要,分别制定了部门鉴定工作细则,作为不成文的“习惯法”共同遵守。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鉴定作了原则性规定,在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又对伤情和精神疾病的医学鉴定作了增补。1989年和1991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民事鉴定和行政鉴定问题作了规定。至黑龙江、重庆、吉林、深圳、河南、江西和河北陆续出台了司法鉴定条例。司法部在8月14日颁布的《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第一次系统地确立鉴定主体资格的法律依据。
鉴定主体资格的基本原则。
在确认鉴定主体资格的问题上有两种基本原则,一种是英美法系国家采用的鉴定人主义;另一种是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鉴定权主义。
(一)鉴定人主义。
按照鉴定人主义的原则,有关法律或权力机关并不明确规定哪些人或哪些机构具有鉴定人资格,并不将鉴定权固定地授予特定的人或机构。所以,又称为“无固定资格原则”。《美国法律词典》把“专家证人”解释为:“在一项法律程序中作证,并对作证的客观事项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专家证人是具有普通人一般不具有的一定知识或专长的人。受教育程度可以为一个人提供专家证人的基础,但是基于经验的特殊技能或知识也可能使一个人成为专家证人。”可见,在英美法系国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案件中的鉴定人,只要该案的法官和陪审团认为其具备了该案鉴定人的资格。
(二)鉴定权主义。
按照鉴定权主义的原则,有关法律或权利机关明确规定哪些人或哪些机构具有鉴定主体资格,或者将鉴定权固定地授予特定的人或机构。所以,又称为“有固定资格原则”。具体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将鉴定权授予个人。例如:法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鉴定人应该在最高法院或上诉法院注册;鉴定人注册名单的确定方法由行政规章确定;预审法官一般应在上述名单中挑选鉴定人。
第二种是将鉴定权授予某些机构。例如:按照俄罗斯的有关法律规定,刑事案件中的各种鉴定主要由国家授权的司法鉴定机构负责,只有当这些机构无法进行鉴定时,如涉及建筑学、工程学、机械学、艺术学等领域的专门问题,司法人员才能授权其他机构进行鉴定。
第三种是前两种情况的结合,或者说是比较灵活的鉴定权方式。例如:德国既有专门从事鉴定工作的政府机构,也有民间的鉴定机构和具有鉴定资格的个人,而且当事人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自由选聘鉴定人,所以其鉴定人资格制度实际上是有固定资格原则与无固定资格原则相结合的,但是以前者为主。
鉴定主体资格的审查。
在鉴定主体资格的审查这个问题上,实行当事人主义诉讼制度的国家与实行职权主义诉讼制度的国家有所不同。
英美法系国家是由当事人或其律师对鉴定人的资格进行审查。这包括两方面的审查:其一是聘请该鉴定人的当事人或其律师的审查;其二是对方当事人或其律师的审查;而且以对方审查为主要内容。这种资格审查方式属于“事后审查”。
事前审查”。
鉴定主体的选任。
司法鉴定主体的选任与诉讼模式紧密相连。在以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中,司法鉴定主体的选任往往是司法机关的权利。而在以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中,司法鉴定主体的选任并不是司法机关的专权,当事人也有权选任司法鉴定人。但随着两大法系的融合,大陆法系国家在鉴定人的选任上在坚持由司法机关主导的同时,也赋予了当事人的选择权或当事人的建议权。
在鉴定人的选任上,我国三大诉讼法中只有《刑事诉讼法》有明确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第二章“侦查”中,实际上确定了侦查机关对鉴定主体的选任权。此外,公检法机关制定的一些规章、司法解释中对鉴定主体的选任作出了一些规定,但这些规定只赋予了公检法机关,当事人并无权进行选择。《仲裁法》是我国现行法律中唯一赋予当事人选任鉴定主体权利的规定。
鉴定主体的条件。
由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对司法鉴定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同,司法鉴定主体的条件也有所不同。在英美法系国家,司法鉴定主体的法律地位与证人的法律地位相差无几,司法鉴定主体的条件也模糊不清。而大陆法系国家则完全不同,由于鉴定主体被认为是法官的辅助者,承担着近乎法官的准司法职能,因而,担任鉴定主体也要有严格的资格要求。
我国三大诉讼法对司法鉴定主体的条件笼统地规定为“有专门知识”。所以,司法鉴定主体的条件一般较高。
司法鉴定主体的具体条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条件、实践能力条件、法律知识条件、职业道德条件等。
专业知识条件:司法鉴定人必须对其所从事的司法鉴定领域的专门知识有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了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熟练的运用技术,具备一定的学历条件。
实践能力条件:司法鉴定人必须具有一定年限的从事本专业司法鉴定工作的实践经验,经过考核办案的数量和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能独立解决本专业司法鉴定工作的实际问题。
法律知识条件:司法鉴定人必须具备与司法鉴定工作和诉讼活动相关的.法律知识,如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刑法学、侦查学等。
职业道德条件:司法鉴定人必须符合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徇私情,不谋私利。
我国现行的鉴定主体资格规定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个部门的规定限定了司法鉴定的主体范围。实践中鉴定对象的范围日益扩大,使超出本部门规定范围的司法鉴定对象无法可依,使大量的民事、经济案件找不到鉴定机构,或因当事人对鉴定机构的鉴定权有异议,而被拖延甚至无法裁判。
对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立和鉴定人权利义务等规定参差不齐。由于各部门的规定内容粗细不均,技术标准和法律水准不一,甚至失衡,往往会出现各行其是,造成矛盾、冲突现象,难以适应诉讼领域的逐步拓宽,新型案件不断出现,司法鉴定范围日趋扩大的新情况。
由于公检法机关都分别设置了鉴定机构而形成了各自为鉴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这种“自侦自鉴”、“自检自鉴”和“自审自鉴”的管理体制虽有有利于诉讼的某些阶段,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行政干预和人情鉴定难以避免,违背了诉讼的原则,也降低了司法鉴定的权威性,损害了司法公正。对鉴定主体资格的确定都是按照自己部门相应的法规文件进行,使各个部门的鉴定主体的水平参差不齐。
司法部授权各省、市、自治区司法厅各自进行自己的司法鉴定资格考试,四川省按名额淘汰了三分之一,按这个比例划定分数线。总共是四门考试:司法鉴定导论、司法鉴定法律知识、四川省司法鉴定条例、司法鉴定基本知识。这样的考试不能考出真实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任何在相应鉴定部门的人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和背诵都能通过。
改革和完善之我见。
兼顾公正和效率的价值追求以及保持与我国诉讼制度的协调统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基于以上认识,对确立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提出以下主要设想:
建立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主体统一管理制度,确保司法鉴定主体严格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的统一管理应包括鉴定机构的设置、鉴定人资格的审定和取消、鉴定人的业务培训和职称晋升、鉴定标准、程序、范围、对象的制定、对司法鉴定活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以及对鉴定人的必要奖惩等等。
实行鉴定主体资格预先审定制度。司法鉴定所涉及的都是专业性很强的专门性问题,因而对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专业技能的要求是很高的。为保证司法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需要确认司法鉴定主体的资格。
国际上对司法鉴定主体资格的确认主要有两种方式: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预先审定方式,即由有关机关预先确定享有司法鉴定权的人员和单位,并登记造册。只有被列入名册的人员和单位才能受理司法鉴定。英美法系国家多采用法官临时审定方式,即当事人选聘的鉴定人是否具备鉴定资格,由法官在诉讼过程中临时确认。还有的国家是兼取两种做法,既由国家明确规定享有司法鉴定权的人员和机构,又允许民间专业机构和人员从事司法鉴定工作。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司法鉴定主体资格的确认应采取预先审定的方式。凡是专职司法鉴定机构都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审核确认、登记造册。其他可以从事司法鉴定的机构及其鉴定人员的司法鉴定资格也应由司法行政机关预先统一审定,并登记造册。对诉讼中涉及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专门性问题,均只能由预先审定注册的法定机构及其法定人员进行鉴定。但是,对某些不常见的专门性问题存在无鉴定能力的情况是难免的。对这类问题不得不由非法定机构、非法定人员进行鉴定,这种情况下,建议其鉴定资格由省、部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专家委员会(或由省、部级司法鉴定委员会)安预定程序临时审定。
参考书目:
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版。
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版。
公安部政治部编,刑事证据学,警官教育出版社,版。
何家宏主编,司法鉴定导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何家宏主编,证据调查,法律出版社,版。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四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的今天,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由于受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其审美取向的偏差,人文关怀的不足,以及在此背景下凸显出来的技术化、功利化、世俗化取向都日渐成为不争的现实,不仅左右着小学音乐教师的判断与选择,而且关涉正常的教学活动及其育人效果。因此,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如何才能适应变迁的社会环境,在目前教育环境下强化音乐教育的功能,发挥音乐教育作用,便成为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思考和重视的首要问题。下面我就此谈些体会和看法。
一、捕捉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听赏能力。
音乐教师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学唱歌曲,偶尔有听赏的任务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难的。首先,他们所拥有的资料很少;其次,他们还不懂得怎样去欣赏。这样,他们就不喜欢上听赏课,所以老师们常常省去了听赏的部分。我通过不断在平行班的教学尝试中发现,其实,生活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
1、身临其境。
意境是美学的核心范畴,是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在我们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鸟叫虫鸣、水流草动、雨落风起,等等,这些都是音乐语言的重要来源。如《野蜂的飞舞》、《雨滴前奏曲》等表现的就是大自然的声音。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感受理解能力,就要从感悟自然声音做起。没有反复的听、鉴别、训练,听觉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的。农村学校周围有着广阔的活动环境,是一个天然的“听觉训练场”,具有城镇学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田间听各种鸟叫,听风吹禾苗的声音,听各种农机具的声音,听各种劳动的声音;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如下雨时红薯地和玉米地雨打叶子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记忆并模仿家禽、家畜以及自然中的不同声音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音乐。
2、借景生情。
音乐是一种神奇而美妙的艺术,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听觉享受。更为奇妙的是,这些音符的组合竟能时时拨动着人的心弦,也能把你带进崇高的文化世界。在那欢快的音乐之中,少了几分忧伤,多了几分快乐地笑声,直到一个理性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如在教音乐欣赏课《小傩面》时,我出示仫佬族的风土人情景图,在欢快的歌声中把学生引入少数民族的原始世界,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欢快的心情,激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多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和原始文化。让学生通过带面具反复感受歌曲的快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同时使自己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
3、鼓励表述。
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大致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三个阶段。欣赏者必须通过亲身聆听音乐,直接接受音乐信息,获得直观审美感受。特别是在音乐审美体验阶段后,欣赏者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是一种积极的再创造活动。想象、联想和情感在欣赏审美体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欣赏者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实现了客体与主体的融合,与音乐作者发生了情感共鸣。这是更高层次的欣赏,是欣赏的深化。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特别是农村小学生接触面较窄,而且语言能力低,我对学生表达不做任何规定,可以不用专业术语,也不分对与错,只让学生谈自己的真实认识与感受,重在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不论学生说得好不好,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二、音乐课欣赏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当代世界大小民族约有两三千个,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加上各国文化交融下生成的新生音乐,现代音乐呈多元化是客观存在的。就我国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音乐都不尽相同,我们想通过某人的演唱或演奏来完成都是不可能的。另外音乐的体载、演奏形式,演唱特点的多样化,都决定我们不可能亲身亲历。这时,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为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特别喜欢动画形式的音乐作品,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我们的音乐课形式多样,上得有声有色。例如动画片《狮子王》中的很多曲子都很好非常具有表现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让学生分析音乐情绪的变化在片中的运用。音乐随生动的情节而变化,加上漂亮的画面深受学生的喜爱。多媒体的运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为了提高农村小学生音乐欣赏的教学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突出所欣赏音乐作品鲜明的基本形象,确定“听”的内容。
二要重视生动形象的歌词,明快的节奏,符合乐曲主题的解说,并以此选择不同的“听”的方法。
三要合理处理欣赏与学生活动之间的关系,侧重积累听觉记忆和欣赏经验,积极进行教师演示“说”和学生表述“说”,引导学生将欣赏到的模糊的音乐感受“说”出来,深化欣赏,将欣赏“进行到底”。
实践表明,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处理好了这几个方面,音乐欣赏教学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五
自20世纪80年代初,党和国家提出“严打”方针并组织实施以来,“严打”作为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惩治犯罪,维护治安的一项长期刑事政策,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走过了20个春秋,有力地打击了犯罪,促进和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功不可没,但每次“严打”斗争在取得短期性阶段效应后,我国的社会治安状况依然相当严峻。阶段性“严打”没有根本上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来,“严打”的社会基础,“严打”的对象,“严打”的方式都发生有规律而跳跃变化,为了从根本上扭转社会治安,把“严打”作为一项长期的刑事政策,以江总书记“与时俱进”的思想为指导,建立严打的长效机制很有必要。
一、建立统一的“严打”思想理论体系。
1983年的严打,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据当时的社会治安状态的发展趋势提出来的,当时我国正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文革”十年沉积下来的社会矛盾凸显出来,刑事犯罪迅速飚升;90年代初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经济阵痛带来社会治安形势恶化,犯罪象洪峰一样逐年上涨,特别是首都北京连续发生4起抢劫银行杀人案,于是党中央4月又一次作出了“严打”的重大部署;世纪之初,随着改革的深入,旧的经济体制不断被打破,而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济运行机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尚难健全,配套的法律制度也不完善,社会秩序混乱和有失规范现象比较严重,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引发刑事案件总量上升,危害增大。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和乡村,恶势力称霸一方,作恶多端。有些地方的恶势力逐渐演变成为更具有破坏性和危害性的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这些黑恶势力甚至染指基层政权,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于是,在4月,中央召开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会议,部署“严打”整治,期望在两年内实现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的目标。
“严打”方针的提出,根植于计划经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政治上由人治转为法治,社会关系由封闭的社会转为开放的社会,联产承包首先松动了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农民对田地的依附关系;政企分开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弱化了行政管理的凝聚力和控制力,单元楼群住宅兴起,淡化了居民互相约束监督的义务感,社区阵地控制能力大大削弱,原来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不灵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时刻把握社会治安的脉博,随其跳动而作相应的改变,并提前作出预测施以对策,因此,要求我们以一种科学的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我们进行严打的思想武器。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方略,是“严打”的理论基础。另外,“宽严相济”、“双基原则”(即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也是“严打”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统一的“严打”法律体系。
1983年,在原有《刑法》、《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关于迅速审判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分子的程序的决定》,这是国家权力机关第一次打严打的刑事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但在实质上,“严打”依政策进行,依两高一部的刑事政策进行,显得使“严打”失去了法律根据,依政策而不依法律,毕竟一个权宜之权,随着新《刑法》和《刑诉法》的制定和实施,已废弃了原有的两个“严打决定”,刑事法律更加规范统一。所以我们要以“依法治国”为“严打”的思想基础,就必须统一规范“严打”的法律体系。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严打”的对象显然是爆炸、杀人、抢劫、绑架及黑恶势力等严重刑事犯罪,但我国的司法理论和司法实战中都没有“重罪”与“轻罪”之分,因此,实事求是地建立“重罪”与“轻罪”理论,并施与相区别的刑事打击策略,是建立统一的“严打”刑事政策和法律体系的前提,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把“重罪”从《刑法》中分离出来,制订对其进行审判和科刑的“严厉”法律或重新对“两法”进行调整和修改,在程序上、实体上区别严重刑事犯罪和一般刑事犯罪。
制订统一的“严打”刑事法律体系,就是把“严打”的刑事政策上升为体现全国人民意志的刑事法律,刑事政策的连续性毕竟没有刑事法律的连续性那样旷日持久;刑事政策的严肃性毕竟没有刑事法律的严肃性那样震慑有力,“什么问题突出就坚决解决什么问题,哪里问题严重就抓紧整治哪里”,毕竟是一种权宜之策,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被动措施,只有制订统一的“严打”法律体系,才能保证“严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建立统一的“严打”运行机制。
“严打”不应是单一抓捕判杀,而是要强调整个社会的综合治理,在建立了统一的“严打”思想体系和法律体系之后,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迅速建立统一的“严打”运行机制。
1、严打仍应实行“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方针。
三次“严打”为什么总是走不出“打不胜打”的怪圈?根源在于忽视了“打击犯罪并不能根治犯罪”的道理。犯罪率的涨落与国家、社会矛盾有关,而不是仅靠公安机关努力能遏制或通过“严打”达到理想控制犯罪的社会效果,任何作为外力的刑事法律和政策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区域内对犯罪发生作用,只有在消除或者至少减少社会矛盾与社会结构中诸多致罪因素的提前下,“严打”才能发挥其预防犯罪的功能。
2、改变现在不适应“严打”的司法体制。
纵观我国的三次“严打”,无非是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司法机关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严重刑事犯罪,但这些工作对司法机关而言,本来就是法律赋予的职责,即使无有“严打”的提法,对严重刑事犯罪,司法机关也应在法律规定的幅度范围内,依法从严、从重。为了真正做到“严打”,就应改革现有不适应“严打”的司法体制,现在在司法体系中,“严打机构”是临时的,应建立长效的、完备的“严打”司法体系,如在公安机关建立“重案刑侦队”,检察机关另设“重案检控部门”,法院建立“严重刑事犯罪审判庭”等等。
3、进一步落实专案督办制度。
对严重的刑事犯罪案件,有关单位要落实专门力量,做到专案专办,在落实各项保密措施的基础上,由领导逐级挂帅、督办,掌握进展,落实措施,动用各种侦查手段力求除恶务尽。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六
教学作为我们的本职工作,要想做好做精彩,我认为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情。对于新课改的推广,我们面临角色的转变,所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老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为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语感做好必要的学习和准备。
一个合格的英语老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英语语感和纯正的英语发音,同时还要能够在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教师必须要了解小学生,了解他们学习的兴趣点在哪里,了解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喜好在哪里,并根据这些来改变我们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总之,一个能够让小学生满意的英语教师一定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能够做学生喜欢做的事,和学生做知心朋友,以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参与度,改变我们多年的哑巴英语和聋子听力的教学局面。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些看法,有不妥的地方,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我们都知道,如果想学好一门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环境的建立。然而,就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要想为学生创建一个纯英语的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来自英语教师对英语实际的应用水平、口语能力、教学能力等,还有上课的时间等。我们的小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一个星期下来非常有限,退一步说,就是我们的英语课堂使用了纯英语教学,同时还配备了各种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的教学教具,但是课堂教学实践毕竟太过有限,所以就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再积极,但是下课后也难免会生疏忘记。
学生在课下几乎没有能够说英语的时间,这样的环境几乎是没有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今的小学英语教学缺乏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环境的建立,学生没机会听,没机会说,没机会练习。
虽然现在很多家长都认为英语是很重要的一门科目,但是就学习观念而言,很多家长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从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开设了英语学习,但在我们本地,很多学生是从三年级才开始接触英语。英语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且学习越早越好,对于孩子语感的培养,发音的标准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很多家长却不以为然,或者觉得孩子还小,认为英语学习还是要从初中开始,或者以为英语学习听听念念就够了,甚至当有的孩子跟爸爸妈妈说自己在英语上取得的进步时,家长毫无反应这直接影响了孩子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小学生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他们而言,英语学习也只是一种科目的学习,并没有上升到语言学习这个高度上来。所以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往往和学习其他科目一样,把英语作为一种科目学习,并不是作为一种自身的需要来学习,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兴趣不能保持下去。加之教师对小学生了解少,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兴趣激发,所以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就非常不明显。
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够把日常教学中的英语知识用出来,这样才能够鼓励他们继续学习下去。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和探索精神是我们很多成年人比不了的,他们对周围很多新奇的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和探索精神,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天性,同时也要加以利用,要让他们的这些特性在英语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必须从他们的心理角度入手,按照英语学习的规律来进行学习。笔者以为,首先要把我们教材中的内容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和生活的事情联系上,当他们遇到某些事情或者事物的时候能够用英语表述出来,这样还可以让学生感觉英语其实和我们的生活其实是贴近的,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兴趣。
1.教学的课本内容和课堂教学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能够反映学习和生活的部分,必须要让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能够运用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去。比如借东西,上下学一起回家,过生日聚会等,这些都可以如实地反映学生周边的环境和社交生活,学生在学过这些教学内容之后,就可以在以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有机会使用,有机会讲出来,这样会刺激他们加强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2.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承认每个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来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也好,课下的交流也好,我们要力争做到生活性和实践性,增加教学带来的实践性。英语学习的目的本来就是用于交流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整个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要通过根据当堂的教学内容适时地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通过各种教学教具,通过创造各种教学的特定情景,让小学生能够在英语的大环境下来学习英语,交流英语,力争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3.重视英语学习的积累。英语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我们背了多少英语单词就可以把英语学好,也不是我们听几天英语就可以听懂的,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英语学习要从点滴的积累开始,每天多记一个单词,多学习一种句型的表达,看来是很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来,那效果就是巨大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经学到知识进行英语的实践应用。
杰克珀森曾说过,教好英语的首要条件是要尽可能让学生接触英语和使用英语。学英语就像学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泡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学生必须潜到水里去。这样,学生最后才能像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英语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并要时刻围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游戏教学、轻松课堂等一系列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使他们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一方面承担着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持久的兴趣。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七
摘要:主要分析了当前小学阅读语文生态道德教育,并提出了几点构建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小学语文阅读素材的作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生态道德教育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开展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活动,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生物和生态环境知识,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在这一教育中,师生、知识、社会之间形成了多层次的互动,因而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
二、如何实施小学语文阅读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这一教育新课题,教师应该多加探索,不断实践,促进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1.依托阅读素材,感知美好环境。
小学语文阅读素材中有很多被附上美丽的插图,还描绘了美丽的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阅读素材的道德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感知美好的环境。例如,在学习《山中访友》时,教师可以利用阅读素材中的插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古桥、溪水、山林、悬崖等自然美景,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好会在学生心中唤起感觉,这时再来学习课文,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增强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中美好的景物,如草原、森林、田野、城镇等,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环境的美好。
2.依托文章亮点,激发生态意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教师可以依托文章的亮点知识,激发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一些是借景抒情,有些是托物言志,还有一些是借古讽今等,教师可以利用文章的写作手法,抓住文章的写作亮点,向学生上一次生动的环境教育课。例如,在学习《白杨树》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白杨树与边疆战士的关系,学会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对白杨这一景物产生崇敬之情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周围景物,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心中燃起对环境的赞美之情。
此外,教师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还可以借助于课外活动形式,如减少制贺卡送祝福数量、312种植行动、保卫山林拾垃圾、调查水污染等活动促进学生的保护道德意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翟耀春。小学语文生态教学的思考.黑龙江教育,2012(10)。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八
界动物的目的是什么和采取怎样有效的行动进行保护等,从而让学生有所认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素质教育的一项关键资料就是美育,美育能够健全人的品格。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想象美的潜力是尤为关键的。针对小学生来讲,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和阅历是十分少的,不具备必须的审美潜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进而感受到美。教师应当结合教材知识要求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潜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在启发学生想象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状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潜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一幅秀丽的瀑布画面,并且配上柔美的乐曲,然后要求学生在观看之后闭上双眼,在听乐曲的过程中对瀑布的壮观美进行想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想象美的潜力。
三、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但是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进行考查,而且也是对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检验与完善,进而让教师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但是,目前固有的考试制度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依旧持续在一张试卷中。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而合理和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够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并且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1)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校园,还是教师,都透过单一的教学评价---笔试对学生进行评价,然而笔试存在十分大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只有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用心性,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实施活动测试、口试、笔试以及与平常表现相统一的教学评价,从而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
(2)评价资料的多元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但是他们具有比较强的口语交际潜力和朗读潜力;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理想,但是他们却常常沉默寡言。鉴于此,单纯地以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需要完善评价资料,立足于学生的价值观、情感、学习态度、潜力、知识构成等多个方面,更加全面和系统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的实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的光荣职责,也是国家对教师提出的期望和要求。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九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b.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c.会议论文集。
d.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7]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f.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9]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g.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h.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i.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13]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人民日报,1998,12(25):10。
j.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电子文献地址用文字表述),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21]姚伯元.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eb/ol].:中国高等教育网教学研究,2005-2-2: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十
杜海军。
社会阅历,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则日趋丰富。阅历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帮助人们妥善解决生活及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前瞻性地预测事件的发展,帮助人们正确决策。阅历之于法官,尤显重要。我下面从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社会阅历是案件质量精益求精的保障。
案件质量,我们法官们每天都谈论,提高案件质量也并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我们会将法官的法学知识、社会阅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平衡能力相提并论。法官的法学知识,是法官办理案件高质量解决纠纷的前提和关键。没有较为浓厚的法学知识或者法学理论不全面,就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追究某一条文的字面意思,而忽略其立法背影和立法用意,不能综合理解并运用法律。
但是,有了较为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就能做一名称职的法官吗?当然不是。不管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都是从律师当中选任法官,并且将从事律师职业相当的年限作为前提。这样的规定,当然也就涉及了我们的议题,涉及了法官的社会阅历及解决纠纷的能力。
我国与西方国家不同,法官采取的是自动升任的办法,只要你考取了司法资格,就会从书记员升为助审员,然后再到审判员(当然这需要报批,报批仅仅是形式而已),也就是说,在我国要想成为一名法官,只要考取了司法资格就成为现实。这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原先则并无考取司法资格的限制,而是论资排辈,我就是论资排辈而当上审判员的。这一改革意义重大,杜绝了法盲法官的产生。但这一改革需进一步深化,逐渐与西方国家法官制度接轨,应当进一步限制条件,这些条件当然以阅历作为重要一环。
阅历有时是很难考量,现在唯一比较直观的考量标准是年限,通常理解,年限越长,阅历越深。但这又不是唯一标准,善于思考并加以调研则是阅历丰富的又一重要条件。就拿我们法官来说,我们是办案,当然,在办案过程中会用心思考,并且对这一案件涉及的问题进行法律分析并加以拓展,也就是法眼看案件,这样,当然是经历的案件越多阅历则愈加丰富。但是,也有些法官办案就案论案,不能用法学知识来分析、探讨案件中出现的问题,只会拿着书本中的条文去框,其结果,充其量只能算一个办案机器而已,这样的话,即使干一辈子法官,只能说他经历的案件多,若说阅历丰富则实在太牵强。
法官办案,光有法学知识,没有深厚的阅历和解决纠纷的能力,处理好每一起案件只能是空穴来风。处理案件的过程,是司法的过程,但并非单纯运用法律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法律是没有明文规定的。这时法官就要在自己的法学理论指导下,分析情况,比对事件、案例,提出自己解决纠纷的方案或者判决,这一过程,就是法官阅历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如果法官阅历很浅,就不能进行对比分析,就不能预测判决以后将要产生的后果,就不会平衡各种矛盾和冲突,有可能会使很简单的案件复杂化。
二、社会阅历是法官调解得到突破的关键。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法院调解,调解的益处我在此不再赘述。我们东营市二级法院非常注重法院调解工作,并且有一些新的举措,比如在立案庭实行庭前调解。那么如何提高调解率,使调解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而取得新突破呢?阅历同样至关重要。我们每天处理的案件,很多都是同一类型的案件,有的甚至是极其相似的案件,我们就套用一种模式去调解吗?这是行不通的。即使案件相同,当事人也不尽相同,性格脾气甚至迥异,采取相同的方式进行调解,可能使一些能够调解的案件最终因方法简单而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不能达成调解协议。因此,在调解时,法官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做工作,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这种工作时,法官的阅历是相当重要的,法官凭借自己丰富的阅历,分析案件的成因,预测案件的走向,对症下药,妥善的提出解决纠纷的合理建议,以使案件及时合理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法官凭借自己的阅历有针对性采取措施会使纠纷及时解决,如果法官没有相当的社会阅历或者办经验,就不会提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提出的方案有时只是理想化的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当然能达成调解只能是一句空话。
综上,法官的阅历对法官办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使我们选任的法官具有相当的阅历呢?我认为应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建立法官选任制度,逐步实行从有实践经验的律师中选任法官。现在有些省市已经开始试行这一制度,我们山东省也将从始从律师中选任法官。在实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也要尽量将一些考取了司法资格的有审判经验的法官充实审判前线。其二、建立专业化法官队伍,防止办案法官与非办案人员交流过于频繁。现在许多法院,不从事办案的人员也大多具有法官资格,因此,办案法官与非办案法官之间频繁交流在现实社会中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不利于法官队伍的健康发展。为了保证法官能够充分汲取办案经验,丰富办案阅历,保持法官队伍相对稳定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者垦利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副庭长)。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十一
估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学习估算不仅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数学机能,而且能更好地帮学生理解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其次,学习估算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以及快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建立数字感。再次,学习估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小学估算实际教学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本文将着重分析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估算教学不够重视。
调查发现,尽管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1~3年级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到估算教学的意义。估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估算、口算、笔算虽然是计算的不同形式,但在学生的计算学习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估算可以对笔算和口算起到辅助作用。这三种计算方式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协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估算教学的忽视,或者对学生灌输一些估算的“死知识”,致使学生思维灵活性得不到提高。同时,应试教育中估算方式的考查得不到体现,更让估算教学成为纸上谈兵。
2.受精算意识的束缚,学生的估算意识淡薄。
估算不是对数值的估计,而是一种思维的转化方式,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选取合适的方案得到大略的结果,这个过程并不要求数值准确,而是要求方案准确,以使得出的数值在合理的范围内。估算除去为笔算服务外,它还是一种解题策略,有时可以比笔算更快地得到结果。一些不需要精算的问题,通过估算可以把数值确定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小学生的估算意识淡薄,估算能力在生活应用方面达不到应有的程度。还有一点是,学生意识不到通过估算来检验笔算结果的重要性。这里举出一个例子:99×7=?由于9×7=63,所以结果的末尾是3。
1.增强估算教学的意识,注重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只有重视估算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计算能力。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三种运算技巧,并且认识到估算在数学计算中的价值。估算本身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相当多的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学生三种运算能力的发展,这会为以后的数学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也会使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顺畅。小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深入,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估算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展现,又可以使其看到他人的思维火花,实现1+1>2的学习效果。由此延伸,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由一个层面延伸到多个层面,使知识形象立体,利于记忆。
2.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估算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教学。
学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学习估算,应用估算,体会不同情境下估算方式的不同,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合适的估算方法。例如:一座桥限重5吨,一辆卡车车重968千克,货箱重260千克,则该车最多可以载多少箱货物并且顺利过桥?这时,可以把卡车车重估为1000千克,则货物最多可装4000千克,用4000÷260=15.38,则该卡车最多可以载15箱货物。因为一座桥的承重量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损耗,同时一座桥上也必定会有其他的重物,这时就不能把卡车车重或货箱重量估小,不然极容易发生事故。学生应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经验,寻找合适的方案使估算数值在合理范围内,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又可以提高估算学习能力。估算非常考验学生的思维灵活度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树立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估算是估而不是猜。一方面这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这需要学生思维灵活,在众多的数据中寻找合理的数据。
三、总结。
估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估算是一种智慧,是逻辑能力思维的集中体现,如果学生能扎实掌握估算技能,必定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所助益。
第二篇: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导学案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日常的课堂教学组织工作,将自主探究作为数学教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凸显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与合作性,有助于对学生自主意识及探究精神的培养。首先简要阐述了导学案教学的具体目标,而后基于对导学案课前设计的分析,提出了开展好导学案课堂实践教学的措施方法,最终希望借助于相关分析探讨引起更为广泛的讨论与交流,为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是目前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其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升,促使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日常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点思考的内容,对此下文就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落实措施。
一、明确导学案的具体目标。
依据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特点认知及其自身的水平能力,针对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具体应用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从而给小学数学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切实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并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更加积极、主动的高效化学习方式,并加强广泛的沟通交流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能够得以达成。
二、做好导学案的课前设计。
(一)集体备课。
在开学初期,每一年级组的相关学科教师均会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分配本学期相应教师所要承担的备课内容。每一周学科教师还应当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编制出下一周的教学进度计划表,组织教师参与教学内容的探讨。教师则需依据新课程标准共同制订出每一节课程中所需要应用的导学案目标,并就其中的重、难点部分进行讨论交流,积极进行合作交流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最终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产生出具体的导学案教学思路,明确每节课程所需制订出的教学内容,并由备课教师制作出电子版本。
(二)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写工作是导学案制订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学案编写教师应用依据集体备课所探讨出来的结果指导备案工作,同时再融合以具体的实施细则。需要导学案编写教师同时遵循导学案的编制原则及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引导与解决,并基于这一前提开展教学内容、方法、方案设计及问题等方面的安排工作,最大限度确保导学案的完备性,促使其能够实现对于学生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审核导学案。
先通过数学学科组长针对教师所制订出的导学案予以审核,而后再经由年级主任予以审核。在进行审核时应当针对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及时改正,例如,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能够被学生很好的理解,导学案是否起到了合理的引导效果等,针对导学案中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活动设计等均要及时予以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确保导学案的应用能够具备良好的基础。
(四)反思导学案。
无论是何种事物,其发展的过程均是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完善的,因而通过导学案后的教学反思对于更正导学案的错误问题并加强改进与完善十分必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于每一周集体备课之时对前一周的导学案的应用状况加以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更正处理,以期促使导学案课程能够得到持续性改进。
三、抓好导学案的课堂落实。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依据心理学的研究观点,人的心理情绪是基于主体与周围环境的互相影响过程中不断发展、改变的。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融入学习环境之中,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创设符合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预设:促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平均分”问题,并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关于“平均分”的问题时,可于教学课程开展前采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户外郊游。这当中便包含了此项课程所需要探讨并解决的各项问题情况。教师便可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存在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良好地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教学主旨,同时还可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素材资源。
(二)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于数学学科应当使学生能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产生阶段,并利用统计思想、空间观念以及数学思维来思考具体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形成应用数学方法来处理具体问题的观念,对于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的培养应当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学预设: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解出课后习题。)例如,在教授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时,为了处理这一问题,学生需自主探究新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并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真正促成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是基于自主体验并探索的阶段而并非被动的接受过程。基于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将自身的思维方法充分展示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以实现互相补足的目的。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三)评价交流体验,增强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掌握好开展合作教学的时机,尽力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合作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促使学生能够在互相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在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发言,不断吸取各方长处的同时,也应当培养学生形成自身的观点,并针对他人提出的意见进行思考而并非盲目跟风。(教学预设:使学生正确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概念,并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例如,在教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部分内容时,对0.59÷0.31=59÷31≈1.9,在起初绝大多数学生均认为是正确的,只有部分学生存有疑问,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讨,寻找问题的本质。
(四)巩固课后练习,拓展学生思维。
在探究及评价的前提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巩固,并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积极有效的拓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开展以下练习:(教学预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之间存在的规律性。)(1)要求学生自主出题并进行计算,完成之后互相批改。(2)学生计算:25×6231×5014×8228×41学生在做完之后向学生提问,你能发现这当中有什么规律吗?学生在观察、分析并同其他同学探讨后发现每一组算式的乘积有如下规律:25×62=31×5014×82=28×41通过此种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算式组合计算,能够有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开展日常课堂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被有效地激发出来,真正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现团结合作,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处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对学生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及自主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行兵,李立兵.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教学模式[j].中华少年,20xx(17).
[4]郭朝悦.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j].飞(素质教育版),20xx(12).
第三篇: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一)化归的思想。
化归即为归结与归结的统称。当解决数学问题时,并非每次都能找出直接的解决方法,当无直接将问题解决的办法的状况下,通常情况下,就会将有待解决的问题,采用转化的方式、方法,使之归结于另外一种能够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思路框架内,经转化方式促使现有问题以较短时间及较为简便思路得以解决。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乃是整个数学教学基础,但在小学数学数学各种教学内容中,运用化归思想的身影处处存在,因为化归思想乃是将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作为有效且基本的思想架构。
(二)归纳的思想。
所谓归纳就是利用那些特殊的或者个别的事例,经推断而得出某种类型事物所具有的基本结论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当中将归纳划分为两类,即不完全归纳法及完全归纳法,而对于不完全归纳法而言,其可以细分为枚举归纳法和因果归纳法。在教授学生归纳思想过程中,教师需让学生掌握从模糊到清晰以及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演变,善于运用各种实际案例,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归纳法所具有的内在魅力。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完全归纳法,教师在举例子时,尽可能做到全面、生动,至此方能最终的归纳结果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还可对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给予培养。
(三)单位的思想。
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单位思想的培养尤为重要,无论是量的计算还是具体的数的计算,均需运用到单位思想。在数学数学量与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计量及计数单位合理的引入知识学习之中,然后将简单的计算及单位的运用展示在教学之中,者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符号化思想。
数学本质上就是逻辑加符号。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符号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其不仅可传递诸多数学信息,而且还更为直观、生动。符号思想就是有意识的采用哪些普遍的事物符号,对所要阐述的思想进行表达,通过设置一套科学的符号,能够更为明确、简洁及清晰的将数学思想表达出来,表述数学逻辑,并对日常数学用语当中的含混不清、冗长及繁杂予以避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融入数学活动的具体对策。
(一)融入数学思想,促进小学数学学习效果的迁移。
数学思想能够指导学生审美活动及思维活动的形成,同时也能实现学习效果的广泛迁移。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教学内容,并对教师所传授的各种数学教学知识充分掌握,且实现课堂教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的充分运用,进而实现数学知识的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运用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但由于小学生往往具有比较活跃的思维,较难对同一件事物保持长时间的高度关注,另外,由于数学自身便存在一定的枯燥性,这就造成小学生更难形成针对数学学习的深厚兴趣。为了对此种缺乏生动、趣味的课堂教学氛围予以缓解,可依据课程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舒适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此种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并在教学过程中,发表自己对某问题的看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比如当学生对圆有一定认识之后,会从圆的认识中知晓圆的每条半径均为对等,此时,为了实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教师可设计一个与圆相关教学知识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在一个圆当中画出一个正方形呢?学生回答道:“首先,画出两条与圆心相垂直的直径,然后将圆与直径的相应交点相连接,所得出的图形就是正方型”。教师又提问道:“有哪位学生能够在一个圆当中画出更多个正方形?”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数学内容进行尝试,尤其是让学生从一个圆形当中画出更多的正方向的问题当中,学生针对此问题,就会开动脑筋,集中注意力开展思考,并对当前问题予以分析,且在各种探索及尝试当中,探索更多方法和思路,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需让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来自数学学习的乐趣,并利用所学知识及所掌握的数学规律,摸索蕴藏在生活当中的各种数学知识,以此达到对教学知识理解的强化目的,这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至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新课改将小学数学教学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并将数学活动紧密结合于数学思想,并将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予以充分利用。并与实践活动及理论知识相结合,促使小学数学数学在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方面的显著提升,进而促进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形成更好衔接。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十二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杨》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注重心理描写,没有过多的直接的叙述,这就要靠我们用心去体会,里面有很多神态描写,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神态的变化来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教师可以抓住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戈壁上的杨树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结合课文描写来谈白杨树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感悟白杨树身上的某些品质和人的品质的相似之处,通过感悟体会到自己的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就和白杨树扎根在戈壁滩上是一样的。父亲的所作所为和白杨树一样感动了我们,也激励了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高贵的品质。
二、对每篇课文都要设置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要学会很多东西。为了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方便、更容易,教师在做不断的努力。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非常重要。创设一个和课文相关的教学情境,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能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感情,能更容易地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课文里面所蕴涵的道理。在教学中,我们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有丰富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
通过看多媒体画面,很多复杂的感情在画面里都能直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不用教师很费力地去解释。教师当好学生的倾听者就好了,倾听每个学生内心的感情,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学生有什么影响。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触摸春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进大自然,让学生犹如课文描写的一样去触摸春天。学生走进大自然,看见了春天的模样,把自己所看到的春天的模样记了下来。走进教室,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不同的模样,让学生谈感受。
带着这些感受再去看课文,看课文里描写的是否和自己看到的一样?读后是否和笔下的作者有同样的感受?课文里的主人公是个盲童女孩,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到了春天。她是多么热爱生活啊!小女孩看不见,但依然热爱生活,乐观地生活。而完好无损的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去热爱生活呢?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生活,因为我们生活在如此美丽的世界里。这种情景教学法很容易感染学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揭示的深刻的道理。也会美化每个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的内心装满很多美好的情感。
三、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心里的声音。
作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要想教好学生,就必须先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教师,才懂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上学生喜欢的课,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喜欢这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语文教材里就有很多关于人际关系的课文,教会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朋友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还有和朋友有约我们要遵守约定等等之类的文章都是教学生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仅仅课文里的教材很难让学生真正去理解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所以教师要在生活中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真正地亲身体会,慢慢感悟。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和家访时间多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对经济不太富裕、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多加关照,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在学习上尽可能主动地去帮助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尤其是脱离群体的学生,没有玩伴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让他融入群体,让他们变得自信一些。树立自信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多和学生说说心里话,让学生敞开心扉接纳你,这会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有助于我们帮助内心有困扰的学生摆脱困扰,还可以和学生建立很好的朋友关系,大大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从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以及如何搞好人际关系。这样的班集体是一个团结的班集体,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这个班集体的成员犹如家人一样,彼此相亲相爱,没有争吵,只有微笑。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学生是最爱学习的学生。师生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这样的班集体以后,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四、
总结。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纽带,是培养学生丰富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主要教学方式。没有情感的教学,是空洞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教学。学生也不会从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剖析课文内容,着重点化学生的情感,运用作者笔下优美的词句打动学生的内心,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情感教学达到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品质,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十三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出现了一些新业态,这些新业态不仅应用于经济领域,在教学、医疗等领域还有很好的应用。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学生很难表现出足够的兴趣参与到其中,因此导致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也很难从教学中熟练掌握一些美术知识与绘画技能,这样对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美术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兴趣低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有许多的优越性,对学生综合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教师应该注重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没有在学习中表现出足够的积极性由于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主动意识较弱,很难主动地参与到美术的教学中,所以在小学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很难表现充足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多教师都是通过教材进行美术内容的讲解,学生仅通过教材中少量的图片和文字很难对美术有足够的了解。从教材中也不能很好地掌握绘画的技能,导致学生不能理解美术的语言艺术和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这样就会使学生的作品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可能因此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而且美术教材内容中包含了许多名家的画作,例如毕加索、梵高等,这些名家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深奥性,对学生的理解也会产生阻碍,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热情的因素。
2.一些教师都有着固定的教学观念在美术教学中,一些教师固守以往的教学观念,例如课堂中仅通过教材进行美术的教学,教材的知识内容只是一些知识要点的囊括,没有全面地解释某一知识点,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知识吸收的有效性。而且这样很难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导致学生被动地进行知识的吸收,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教材中内容有限,仅通过教材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而在美术的学习中,绘画者也需要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使欣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所以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对学生的美术能力与审美水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小学美术的一些建议。
1.教师需要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当前的小学美术学习中,学生都是围绕教材进行学习,仅通过教材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无法全面地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无法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而且这样的学习方式还会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总是站在单一的角度思考,这样会造成思想的局限性。因此教师需要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认识到网络技术对于美术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通过网络去寻找合适的资源,在对网络资源进行研究和学习基础上,吸收其中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量。
2.需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情境教学,以图片或者动画形式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通过粉笔一笔一画的板书,它很大程度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学生都会有新颖感,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对多媒体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多媒体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3.通过多媒体技术突显教学重点一些学生可能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对教材中的一些重点进行标注,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再次记忆。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突出所讲内容的重点,即通过在幻灯片中的圈画文字,或者通过视频展开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深刻。相比传统课堂单调的黑板,多媒体教学则给学生很强的视觉效果,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明白文章内容的重点或者中心思想。多媒体中有很多小功能,比如圈画功能,当出现重点语句或者错误的地方,教师可以用这个功能圈画出,作为强调。而且通过多媒体屏幕的表达尤其是体现在色彩的表达,使景物可以生动地表现在眼前,这有利于学生对图画的理解,从而可以挖掘出图画所要表达的含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应用于教学领域,需要教师围绕着所要进行的教学对象进行有效的设计,再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讲授,这样可以将更多的媒体信息传输给学生,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相比较传统的美术教学存在着许多的优越性,教师需要重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小学美术的有效性,通过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这样对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雪梅.例谈电子白板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a版[j]20xx(7)。
[2]廖迎;试论多媒体对高校“两课”教学的促进作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xx(5)。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十四
1、笔画的书写指导。
从一年级起就就应重视笔画的书写指导,他们开始是写拼音字母,拼音字母多带弧形,由此从拼音字母书写过渡到汉字的书写时必须要注意笔画的书写指导。如:“女”字第一笔是“撇点”而学生写成“竖弯”,“山”字第二笔是“竖折”,学生写成“竖弯”,“口”字由“竖、横折、横”组成,学生写成“竖折、横折”组成,在书写指导时要及时矫正。
2、偏旁部首的书写。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它越来越不可代替地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植根于写字基础上的书法有着出神入化的线条和千变万化的空间组合,生动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智慧、性情、态势和精神。富于变化的汉字多由不同的偏旁部首进行空间组合的,这些偏旁部首大多由独体字演变而来,在写字教学中不仅仅要指导学生写好独体字,更要注重这些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部首,如:“好”字偏旁是“女”字旁,书写时应将“横”变为“提”,学生则易写成“女子”。
3、写好字,笔顺规则不可忽视。
在一年级的课本中已经学习了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的写字规则。这也是初学写汉字的一个难点,要指导学生有规律地去把握,一个笔画较多的字,不仅仅仅是一种书写规则的指导,也要加强汉字书写的综合指导。
4、田字格的书写指导。
小学生的空间知觉潜力差,初学写字不知从何下笔,写出来的字不是东倒西歪,就是“顶天立地”。指导学生用田字格书写,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知觉精确度,帮忙他们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教给学生书写方法,让学生能够写出满意、漂亮的汉字。
写字教学应列入校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就目前农村小学的写字教学现状,课程表中没有明确的写字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中提出的写字教学任务也仅仅是要求学生写写课后生字,检查的是数量的多少,有无错字,至于字写得好与不好,似乎很少关心过。由此,我个人认为,校园就应在课程安排中明确写字课,并严格要求教师备好写字课、上好写字课,纳入常规教学。
农村小学写字教学要加强校园管理。要教学生写好字,首先教师就要写好字,所以,在常规检查上要严格要求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各种记录均要写规范字,做到书写认真、端正,正楷的板书尤为重要,工整的板书能够给学生以示范,学生在这样长期的影响下,自然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写字课上随时检查老师对学生的书写指导,写字姿势、笔画写法、笔顺规则等,严格要求教师做学生的表率。作为小学教师,个性是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写好字,更要指导学生写好字,为培养一代具有全面素质的新型人才而努力。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十五
(一)包容对待学生的个性化。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宽容的教学态度是务必具备的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内情绪感,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和特点,老师要用宽容、客观的心态去应对,在明确自己肩上教育重任,用心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同时,也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专业、道德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主动的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仅能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陌生感,还能有助于老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内情绪感和个性特点,从而老师能够更好的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透过针对性的鼓励和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小学过程中,老师透过对自己教学方法的不断反省和思考,然后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改善不足,这样才能在开阔教师自身眼界以及知识面的基础上,利用创新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料,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知识面的丰富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加强培养教师的特色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简单、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有利于增强对课堂教学的掌控程度,还能使学生都处于整体、统一的管理之下。然而个性化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既需要老师倾注超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要老师加深对学生实际状况的理解。但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想法以及个性特点,因此为了更好的施展教学方法以及展开教学活动,老师就务必透过对学生的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不断的认真观察和创新探索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给与针对性的意见和实用性的指导,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的进步和发展。
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一)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是学生自身。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是单纯的、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透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帮忙学生养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学习方法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这样不仅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实际应用潜力,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而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养成,老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如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惯常使用的学习方法都大不相同。对于课堂教学资料的提前认识和了解,有些学生习惯大声的朗读,有些学生习惯默读全文而还有些学生习惯大致浏览一遍,然后透过将课内、课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加深对课文资料的了解。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透过用心地引导,给与学生参考性的意见和指导方法,从而帮忙学生在加强对自己了解的同时,养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学生个性化的课外积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老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单一的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进步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就要求老师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和例子,透过将课堂理论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认识和积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接触范围,用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用心性,还能促进学生广阔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课内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个性化课外知识的积累。在日常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因此老师透过对生活实际的灵活、充分运用,不仅仅能够提升语文教学课堂的高效性,还能为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思维潜力培养,而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潜力是创新性思维潜力养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而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性的思考习惯,从而使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思维方法。此外,老师也能够利用开放性的思维题目的布置,使学生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不仅仅需要老师提升自身个性化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学生构成个性化的学习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共同进步、努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特点的培养和发展。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十六
“主”则指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以及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三主”体系。日常的教育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能力的培养的目标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达到的。因而,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除此以外,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当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教育教学的主体,采取全面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进行评价以及教学时应当注重分层教学,根据学生资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挖掘自身的需求以及缺点,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二、活是学习源泉。
“活”则指课堂教育教学的活跃性。一方面来看,教育教学是由学生跟教师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有教师预想的教学过程,而且有未知的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便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变。为此,教师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地积累自身储蓄,逐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课堂控制的能力。另一方面来看,教师要善于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以及欲望。事实证明,学生如果在积极的、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进行学习,学习效率将是极为高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呢?如何让学生保持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呢?这将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应当做到如下几点:1.增强思维意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中,应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将激发学生思维作为教育教学目标,增强思维意识,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激发其积极活跃的思维。2.创设有效情境。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中,应当创设一些较为新颖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有趣、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中学习知识,促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3.深度思维。教师在开展日常教育教学中应当注重问题的深入,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学习、思考。例如,针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提出相对较难的问题,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应当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快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三、练是课后巩固。
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必要途径,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练习是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现实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明确认识练习的重要性,练习的针对性不强。这便造成练习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解决此问题,首先,教师应该摆正练习的位置,充分认识练习的重要性,用心设计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保证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有效掌握课堂知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作业时可以先讲解一道例题,再出一道相似的题让学生自行解答,同时将课后练习题的难度进行分类,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挑战高难度的问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要保障基础学习就好,以此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解题的方法。又如,在布置练习作业时,相同类型的题,教师可以只出一两次,让学生熟悉题型即可,不可采取题海战术。
四、创是知识的再开发。
创新是任何事物不断发展的源动力,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需要创新。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中,将数学教学活动定义为死记硬背、模仿的学习活动。这样的理解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小学数学学习的真谛,因而,在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及开展探究性合作活动。面对小学数学教材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等应当不断创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寻找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有效进行分层教学。综上所述,教师应当充分地实践分层教学理念,有效地为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快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十七
摘要:语文的新课程个性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构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论文网-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到达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用心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能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上课开始,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能够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简单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资料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转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此刻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应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能够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潜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必须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搞笑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能够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透过多媒体技术不仅仅能够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搞笑,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构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理解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务必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能够设置一些搞笑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用心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教学艺术是教师到达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潜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此刻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用心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群众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2)。
[2]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4]韩荣.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0,(01)。
[5]胡娜.对如何改善高校英语大班教学课堂气氛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11)。
[6]陈惠珍.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04)。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十八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始终切合教学本质,锻炼、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过于落后、单一,大部分语文教师受传统“挤压式”教学理念束缚,难以发挥教学创造性,实现教学互动。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理念,提高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互动教学问题分析。
1.互动时效性差。
互动教学理念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灵活选取互动教学时机,充分展现其时效性。但是,笔者反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乏互动教学经验,往往打乱课堂教学节奏,使得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施与改进。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语文教师虽有互动教学意识,但在学生们对星星个数展开联想与小组讨论时,教师以互动问题扰乱了学生讨论问题的学习节奏,使得学生逐渐对语文课堂产生厌恶情绪。
2.机械互动。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互动机械性强、模式化严重,教师往往将情感互动、内容互动、方法互动等环节程式化,极大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课堂积极性。在互动教学背景下,部分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随意选取教材问题进行提问,且问题价值率低,使得互动教学流于形式、俗于过程。部分教师往往选择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教学互动,而对后进生不管不顾,造成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机会产生差异,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性。
3.客观教育条件限制。
纵观当前我国的教育环境,小学生人数众多,班级学生基数较大,使得语文教师难以有效开展互动教学,并保证互动教学的资源共享性与公平性。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难以得到机会与教师展开交流互动,使得班级整体互动教学质量较差。
二、探讨如何提高互动效率。
1.拓宽语言沟通空间。
教师要想获得较好的互动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拓宽语言沟通空间,增强交流与互动。同时,教师要深入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其学习方式,使得互动方式体现出差异性与层次性。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课文《恐龙的灭绝》的教学过程中,我先针对恐龙的生长环境对学生进行提问,继而引导他们去思考恐龙灭绝的原因,提问他们恐龙灭绝与大自然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在这样的层次性问题中,逐步引导他们去思考恐龙为什么灭绝以及人类如何避免这样的生物灾难现象,最后我针对学生的回答内容进行提炼与总结,并与他们进行充分的语言互动,让他们的语文思考能力得到极大增强。再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课文《寓言两则》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体裁较为陌生,课堂领悟力较差,因此我在课堂上注重互动问题的差异性,我先提问他们这篇故事主要描述了什么,然后提问这篇故事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在差异性问题中让他们懂得寓言故事的寓意所在。
2.增强互动方式与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互动教学理念中包含有情感互动、语言互动、资源互动等众多互动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互动方式,使得互动教学目的明确,不断增强互动方式与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课文《燕子》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深入分许课文内容,进行教学定位,将本节课堂定位为动物介绍与描述。我拿出燕子模型与学生们进行语言互动,一起讨论分析燕子的外形,如头部、颈部、尾巴、羽毛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们模拟燕子的情感,让他们仿佛置身于蓝天之中,进行情感互动,让学生们想象燕子的快乐与哀伤,使得互动教学课堂具有较强的连贯性与目的性。
3.创新互动模式。
小学生尚处于智力发育期与思维形成期,在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堂上难以保持注意力长期集中。因此,教师要创新互动模式,改进互动方法,提高学生语文课堂注意力的持久性。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课文《和时间赛跑》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创新互动方法,打破语言互动、情感互动、内容互动的模式限制,运用了“竞赛互动”方法,让部分学生模拟“时间”角色,展开竞赛活动,教师在活动中逐步引导学生们进行思想互动,让其懂得时间的宝贵与重要性。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互动教学“机械化”“模式化”“程式化”严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创新互动模式与方法,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互动效率与质量。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十九
摘要:在研讨时,老师认为“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是让学生被动理解,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不贴合新课标精神。学生的模仿潜力十分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潜力。
关键词:朗读潜力,朗读技巧。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这天,我们都是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探究,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同样也是一样。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随着讨论式、谈话式的教学方法的提倡,随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呼吁,教师们开始追求学生个性化朗读,主张让学生自由读,有个性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在研讨时,老师认为“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是让学生被动理解,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不贴合新课标精神。
1.学生的阅读困境。
1.1随意训练,忽略学生实际。
此刻大部分小学生读书的实际状况是:添加字词、遗漏、用其它生字词代替、音色单调、声音过高或过低、唱读或不知读到何处、用手指着读、更有甚者,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等等。针对这些现象,老师们是如何开展训练的呢?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主角读等,甚至让学生评价。老师问:“你觉得他读得怎样样。”生:“好(不好)”。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论文格式。生:“读出了语气,字音读得准,没拖音。(不好在没有读出语气,哪个字的读音没有读出来,翘舌音或后鼻音)。”这样读了几次,也评价几次了,学生的阅读还是没有提高。究其原因,训练随意,没有层次,也没有什么指导。
1.2盲目训练,忽略教材实际。
阅读课文,就应要表达课文的意思,也就是说要读得正确,把作者写话的意思表述出来,这是阅读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教师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却忽视了这一点,还说你是有个性的朗读。
朗读应注意教材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正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然而,大家的一些做法却不是这样,不管什么样的文章,总想夸张、大肆地喧染、总想过分地声情并茂,殊不知反而不能正确地表达文章原有的感情和意思。论文格式。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全文应是离别依依、悲哀的语调;又如《两只狮子》中一句话:“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只要读得正确自然就能够了,用不着夸张,也无需感情。
1.3无效训练,忽视技能指导。
在课堂中,经常听到老师问学生:“你能读出亲切语气吗?”“你觉得哪里读得无感情”等等。“什么叫亲切”,“什么叫有感情”,“什么叫悲哀”,学生不明白,老师也不明白怎样说。有时老师指名许多学生读,可总是读得不满意。学生读来读去,教师指在指哪,就是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也不范读,折腾了一圈儿,学生仍然没有读好,朗读水平也未提高,甚至头晕脑涨,丧失了朗读的信心,最后只好草草收兵。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朗读技能,或者说是教师没有教会学生朗读的技能。论文格式。
2.初探。
以上三个方面,暴露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困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哪儿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肤浅谈谈自己的观点:
2.1少评价多练读。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需营造一个以语言媒介的场所,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评价学生朗读,不大贴合实际。实际说,学生也评不出什么,白白浪费了时间,挫伤学生的用心性。只有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让学生大面积,有层次的训练,朗读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怎样训读呢?让学生有层次地反复朗读,反复练习。即读准字音,读得自然,读得有感情。学生读不好,老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放录音,让学生体会感情。
学生的模仿潜力十分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潜力。
2.2解文章读正确。
教材中每一篇阅读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必须的,但是,学生的朗读由于受时间、空间、学历的限制,也就无法完全到达跟作者的意图一致,但是,必须要利用声音的停连、高低、轻重、快慢、语调变化、儿化等各种技巧,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当然,读正确,一方面指读音的准确,也是基础,另一方面是语意的正确表达。所以,学生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语意表达不清楚的地方,老师要及时指出来,给予纠正,构成比较,有难度的地方,教师要范读,教师范读有难度的地方,能够借用录音代替读。总之要让学生跟读。
2.3讲技巧作指导。
首先,要努力学习,掌握必须的朗读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教师要善于学习,多读一些有关朗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要不断练习,提高自身的水平,多听录音教学,多看光喋,尽可能得心应手。
其次,要交给学生方法。方法的运用有两个阶段:
(1)学习阶段。
(2)熟练阶段。
也许,老师们会质疑,指导学生阅读,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理解,不贴合新课标精神。如果是这样理解就错了,虽然新课标倡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摒弃讲授式的教学,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该授的地方还是要授。也许会有老师担心,指导学生朗读,学生会枯燥无味。没错,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对于一、二年级,要跟读范读为主,个别指导时要明确一些。如:“笑着读”,“读慢一点点”,“声音再轻些”。到了中高年级,再渗透一些技巧。
阅读指导是一门艺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一线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找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潜力。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二十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树立鲜明的文体意识,分析、明确阅读教学中的基础性目标、核心目标、深层目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成效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文体意识和阅读教学三大目标,给出合理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建议。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分析和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必须在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引导下进行。笔者将从基础性目标、核心目标和深层目标三个部分来展开探讨。
(一)分析明确基础性目标。阅读教学的基础性目标在每篇文章中表现均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课要朗读或默读课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初中阶段,要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实际,思考是适合朗读还是默读。如果适合诵读,要在备课期间思考朗读时应注意的事项,还要研究不同文体的朗读方法,注重给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其朗读水平。通过朗读,一篇文章的魅力才能展示出来。二是通过文章的学习,找出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要培养学生词语理解及课文阅读具体内容的能力,在课文中对字词进行讲解,让词语成为学生理解、记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支架。例如,在讲解《晋祠》中“悠久”这个词语时,除了讲解基本意思“长久、久远”,还应找出文章中部分体现“悠久”这个词的地方。如,文章在介绍圣母殿时“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实例”,再如文章中写到“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这两处都鲜明地体现了晋祠历史文物的悠久。这种讲解方式能让学生将对“悠久”这个词的理解与文中具体内容相结合,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悠久”这个词语,也有助于更好地记住文章内容。
(二)分析明确核心目标。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核心目标前要弄清楚文类。阅读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这也是通过阅读所达到的最终目标。以《晋祠》为例,其核心目标应该是通过对该文的阅读、学习,培养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晋祠》一般是被归类为实用类文章(即说明文)。但也有少部分教师将其视为文学作品中的散文来讲解。如果将《晋祠》作为实用类文章来分析,那么阅读的最主要目标应该是把握文中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具有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在讲解《晋祠》这篇文章时,需要抓住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据此得出文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晋祠最重要的特点。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对最重要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
(1)悠久的历史文物。哪些地方对这一重要信息进行展开?——三绝(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
(2)优美的自然风景。哪些地方对这一重要信息进行展开?——三美(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
(3)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是怎么融为一体的?——这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信息。要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筛选出最重要的信息,即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内容(三美、三绝)。《晋祠》一文主要采用总分结构的说明,通过抓住“总”来抓住最主要的信息。例如,在写“三美”(总)时,将总落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将“山美”“树美”“水美”展开,山:巍巍的、长长的;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水:多、清、静、柔。再例如在写“三绝”的具体对象(总)时,又分别呈现出了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的说明特征(分)。每个部分后面都进行了铺开描写。教师可以通过对《晋祠》中总分结构的分析讲解,教会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培养其阅读和写作能力。作者梁衡在“我写《晋祠》——谈山水文章怎样发现美、表现美”这篇文章中陈述“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缕缕的丝”“合着那些金鱼、青苔”“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这种慢节奏的用词效果,是取法于30年代的散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梁衡的《晋祠》不是实用文真正的写法,而应该看作文学作品中的散文。与实用文相比,散文中多凝结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用语言描绘与现实拉开距离的审美客体,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审美,那么,该如何教学生鉴赏散文的美?更多的是要从文学性、艺术性角度思考,努力从中找到一些教给学生鉴赏优美散文的方法。如将《晋祠》视为散文来分析可以从选材、语言、表现手法、感情表达等角度去看文学性和艺术性,鉴赏散文的美。从语言角度看,《晋祠》这篇文章的语言美特别值得学习,所以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去鉴赏文章的美。例如:
(1)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
(2)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细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3)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
(4)而水势又不大,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语言对仗工整、精练优美。
“绕”“随”这两个字用的特别好,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晋祠的灵动美。“拉”“铺”“挂”“织”“穿”“绕”这几个字用得特别好,表现了清波碧水的柔美。
(三)分析明确深层目标。阅读课的深层目标是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即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这直接关系到写作。例如,在学习《晋祠》时可以分析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方法——总分。“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这是第一个总。随后写三美、三绝是对第一个总的分,属于第二层次的分。而后又分别对三美、三绝进行展开,属于第三层次的分。如果《晋祠》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那么就主要教第三层次的总分。如果教学对象是初中生,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教第二层次的总分。抓住总分就能欣赏文中美,训练学生利用总分结构写作文。例如,在学完《晋祠》这篇文章后,可布置学生运用总分结构描写当地特色景点。也可以分析文中的语言美,教学生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抓住语言方面的特点写作文。需要强调的是,写作文不仅仅是写,而是通过写,让学生调动和整合知识,表达和阐明他们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一)文体意识。阅读教学要有文体意识[1]。余映潮曾经说:“文无体不立,学生如果不了解文体的知识,就没有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抓手”。不同文体在阅读教学的要求、方法、核心、重难点等方面是不同的。例如,教授实用文时,其核心是教会学生筛选文中有价值的信息,提升阅读认知能力,并运用于指导生活实践,然后再获新知。而教授文学类阅读课时,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语言艺术的能力。比较注重生本对话、情感体验和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中小学常出现实用文和文学作品纠缠不清的现象,即实用文教学文学化,文学作品教学实用化。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和判断能力,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书籍或查看一些名家的课例,在教学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多反思、多总结、多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文体感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写而有体、文脉贯通的要求[2]。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感和文体意识。可对比相同主题不同体裁的文章,通过对比突出其不同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体感和文体意识,提高其文体辨别能力的效果。
(二)落实基础性目标。阅读教学要注重基础性目标的落实,即重视读课文和字词的学习。对于阅读方式,教师要依文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若选择朗读,可采取形式多样的对比朗读法、发挥想象的借助图像朗读法、身临其境的分角色朗读法;若选择默读,要引导学生养成默读时眼到、心到、手到的好习惯,默读时不仅要把握好阅读速度,还要进行深层的思考。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一定要重视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对于文中的字词,要随文而教、随文而学,将其放入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领悟,而不是脱离文本的死记硬背。结合课文内容,在语境中学习字词,更容易深刻理解、掌握和运用。
(三)落实核心目标。阅读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如学习实用类文章,阅读最主要目标应该是把握文中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把主要信息筛选出来。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从而具有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与实用文教学目标不同,文学类文章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习审美,可以从选材的角度、语言的角度、感情表达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观其文学性和艺术性,鉴赏文章的美。阅读教学要注重核心目标的落实,努力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兴趣是人主动发展的先导,是能引发主动阅读的内驱力[3]。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其独立阅读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注重课堂内容讲解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环节和问题的设置以及情境的创设,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和进取精神,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美的体验和精神享受。引导学生在欢乐的阅读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默读、朗读、浏览等阅读方法[4]。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以主体地位参入其中,与教师平等对话,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文本进行心灵沟通,挖掘、感悟其情感。尤其是文学类阅读,要让学生进入审美享受、情感熏陶的状态,真正提升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四)落实深层目标。阅读课的深层目标是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即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得到提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深层目标的落实,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方式是多样的。阅读中,可以采用i+1理论来设置问题。如果设置为i+0类,问题太容易起不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如果设置为i+2类,问题过难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i+1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略微思考就能得出答案。设置此类问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另外,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抓住结构欣赏文章美,训练学生利用总分或并列等结构进行思维训练写作。还可以通过分析文中的语言美,教学生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抓住语言方面的特点进行思维训练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和写是吸收和吐纳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也特别重视读写结合,所以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两者的有机融合,课堂上不仅要读,还要写。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优美的片段进行仿写或变换文体的复述,也可以给几个意象,让学生利用文中的结构或修辞手法写一篇小短文或赏析。阅读课要注重读写有机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思,努力推动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
(五)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熟悉文本,让其对文本有整体的认识,即整体感知,要想办法激发学生把自己的初读感受呈现出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倾向于把重点放在分析和品味作者感受(思想情感)上,忽视了读者的存在和心理感受,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缺失。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贯穿始终[5]。让学生先谈其阅读感受,把学生向知识、能力、情感体验上引,而不是一开始就由教师分析课文或让学生看他人写的赏析课文的文章,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其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要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要。在课堂教学指导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基于初读感受的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和朗读方式的优秀表现,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评价和鼓励。
(六)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水平的考察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水平,如果学生通过预习对作者和正音都非常熟悉,教师就无需再过多介绍和讲解,可以直接进行下一层次教学,灵活地调整教学过程。这样,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突破重难点。除此之外,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和经验水平的分析和考察,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经验调动,将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助推器,更好地把握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促进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论文(实用21篇)篇二十一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简单、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tl,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一tk,理学家认为:用心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理解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
创造民主、简单、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简单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构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情绪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
i.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构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简单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个性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2.赞扬欣赏激趣法。
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够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3.认真倾听激趣法。
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昕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持续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4.平等评学激趣法。
是考学生,而是考老师”。的确,一次考试,语文老师需几天才能改完,而那时学生早已把考试资料遗忘到九天云外,劳而功小。对此笔者尝试着改革,在上学期,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单元测验笔者全“放手”:头天考,第二天白评自改,老师讲评时作好评改指导,学生个人无法把握的可询问老师。刚开始实行时,笔者还真担心学生乱给分数,但从事后收上来的试卷可看出学生还是诚实可信的。这种评改方式可把学生由过去的注重“形”(即分数)转而注重“质”(明白每一题的得失),从而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下一阶段的测试。
5.教师魅力激趣法。
充满朝气与生机,因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教材横生的情趣。不仅仅如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简单浓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用心性,摈弃以往把语文课堂转成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施舍知识的场所,摈弃家长制、霸道者的教风,要代之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