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教案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9、11页。
教学目标:
1、在辨认8个方向基础上,学会看简单平面的线路图。并能用恰当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在双休日都喜欢和家长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车。
师:每路公交车都有一定的行车路线,我们在乘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车是不是经过我们要去的地方。
生:看车开的方向是不是和我们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们要坐几站才下车……。
师:大家提的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泛洋嘉年华游玩,可以乘坐几路车?首先要学习如何认识路线。(出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引入:师出示路线图。
北会展中心(嘉年华)。
椰风寨。
厦大。
厦大西村。
黄厝。
厦大医院胡里山曾厝安小学白石炮台。
认识29路车的行车路线。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学校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生:胡里山站在学校的西面……。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29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厦大出发向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行车路线。
3、出示泛洋嘉年华的导游图。
5、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在游乐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问:奇遇木马在奇趣谜宫的什么方向?
动感电影在惊天动地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
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6、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入口出发去玩惊天动地、奇趣谜宫、海盗船、奇遇木马,再从出口回家,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
b)指名介绍路线图。
c)集体评价。
三、巩固练习:
1、自己阅读课本第9页,对书上提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内同学评一评。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新的知识,说一说今天最感兴趣的什么?为什么?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二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对前面所学的观察物体、平面图形、乘法计算等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使学生学会用数字的眼光观察事物,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2、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玩具、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一个活动角、一把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再看一看、、、、、、
看来,要确定一个物体是什么,就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看。(揭题:看一看)。
二、看看摆摆,引导发现。
2.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正在干什么?对,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用课件出示图片2)。
3.这又是什么地方呢?
依次出示图片3、图片4。
4.同时出示4张图片。
同样一个地方,在照片上的形状怎么不一样呢?
对,记者们不同的位置,从不同角度拍下了十六大召开的盛况。
4、想象:每一张照片记者们站在什么位置拍下的?
5、小结:站在不同的位置,所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6、(出示小屋)老师带来了什么?
你能把你所看到的形状用小棒摆出来吗?(揭题:摆一摆)(学生各自摆)。
8、(反馈)将摆好的作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出示课件:蓝猫和它的`伙伴们出现在屏幕上)。
蓝猫和它的伙伴们听说我们在这里开展"摆一摆"的活动,它们也赶来了,就请各个代表来介绍自己吧!
(各组组长戴上头饰,一一作介绍)。
2、第一轮比赛:摆平面图形,说一说平面图形的特征。
动手操作后,让部分学生代表将摆出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上台展示的学生提问,大家回答)。
3、第二轮比赛:摆三角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用了几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怎么知道的?
你能用9根小棒摆出更多这样的三角形吗?
小组操作比赛。
将操作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按计算,摆出4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减少了几根?为什么?
(出示课件)分组讨论后,反馈。
四、拓展深化,有机整合。
1、(出示课件):外星人想和我们地球人类做朋友,圣诞节快要到了,外星人将每组桌内放入了一件礼物,我们第三轮比赛就是要把这些礼物的形状用小棒摆出来。
2、6个组进行比赛,分组活动:先观察,再分析从那个角度去摆最像,最后合作完成。
3、反馈,汇报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的;互相评价。
五、全课总结。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三
1.通过“你说我摆”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2.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具准备。
积木、机器人.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搭积木游戏。
(一)搭积木。
1.教师:你们玩过积木吗?
这是老师用积木搭的物体,你们觉得有意思吗?
你能搭出同样的物体吗?(老师挡住所搭物体)。
2.教师叙述所搭物体的位置,学生动手搭.
3.比一比谁搭得最象?
(二)自由活动。
1.前后两人一组,后面的同学搭好后,说给前面同学听,比一比谁搭得好.
2.说和摆的同学交换.
二、活动二:练一练.
(一)出示图片:练一练。
1.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
(二)出示图片:机器人。
1.数一数,机器人身上有哪些物体组成的?
2.每种物体有几个?
(三)出示图片:猜猜看。
1.图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2.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用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摆长方体,可以怎样摆?摆正方体呢?
教案点评:。
本节课,通过学生喜欢的搭积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初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在教学中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探究活动。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四
教学内容:《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两句。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
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两句,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字经》吗?
其实上学期要求我们学习的读读背背里就有一篇关于论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你们还记得吗?(一起背)(羊跪乳,鸦反哺……德有伤,贻亲羞)。
谁能说说讲的是什么意思?
你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吗?这段故事就来源于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意思是从前的孟母为了儿子有个能有出息,选择合适环境的事。其实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能够成才,给你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我们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爱亲人、孝敬父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段关于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有帮助的《三字经》。
二、新授感悟。
1、出示《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两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两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学生自主识字,“允、籍”
3、老师配乐朗读《三字经》。
4、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5、师生共同解释这两句三字经的含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象苏洵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6、教师读故事:苏老泉发愤读书。
7、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讨论、交流:
(1)为什么苏老泉到了27岁还要用功读书?
(2)要想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小时候就要怎么样?
8、请学生思考问题:
(1)苏老泉27岁才用功读书,你觉得他做得对还是不对?
(2)试着想一想:年岁大的人还要不要学习新知识?(苏老泉到了二十七岁才省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我们年纪轻轻,现在开始用功是绝对来得及的。要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3)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后天教育及时,方法得当,也可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才)。
9、配乐集体齐读。
10、指导学生背诵。
三、扩展活动:
《三字经》里还有好多关于指导教育学习的内容,老师让你们自己搜集,你们找了没有?谁能把你喜欢的《三字经》内容和大家交流一下。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或者讲其中故事也可以。
课后反思。
《三字经》是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课前我积极准备,查阅了一些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力争课堂教学上有一定的突破;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我从什么是《三字经》引入,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品德教育,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启发学生:每个父母为了儿女能够成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
第三,在课堂上使用配乐朗读不仅活跃了气氛,更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和古典文化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轻松的背下所学内容,得到教育。
此外,查找资料是中年级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以查找自己喜欢的关于学习的内容为依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起,使学生的新知识有了扩展,还使学生对旧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总之,本次课堂上,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他们能很快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会初步背诵,教学目的达到,课堂效果良好,但还出现一些问题,因为现在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许多的知识,课堂上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出现各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灵活的课堂教育机智,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五
二年级共有学生31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6人,其中,优生占70%,中等生占20%,差生占10%。这些学生活泼好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教育,他们懂得了怎样团结同学,尊重老师,热爱劳动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本学期要针对优生、中等生和困难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优势,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同时做好困难生的辅导转化工作,使他们尽快成为优等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知道乘法的含义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的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直角和角;能辨别直角、锐角、钝角。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是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熟练的用乘法口诀求商。
4、能辨认不同方向和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并能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会看路线图。
5、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按不同的类别分类整理。
6、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各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
1、使学生掌握在算式里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2、加强训练,使学生牢固记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其他数学知识。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1-5的乘法口诀。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单元角的认识。
1、结合生活情景几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并能辨别各种角。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六单元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按照要求分类整理。
2、通过对学生的身边有趣的事例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经理编制6-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书籍6-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5、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都会写除法算式。
6、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运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掌握算题技巧。
第八单元探索乐园。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掌握简单的图形和数字排列规律。
三、教学措施。
1、结合教材特点,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改编,根据内容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联系教学实际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积极参加角研究活动,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要求,较强扩展,创新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掌握叫法,提高学习质量。
4、加强学生的辅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核算题的技能和技巧。
5、引导学生在数学科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观察物体(一)4课时。
2、加减混合运算12课时。
3、表内乘法(一)4课时。
4角的认识4课时。
5、表内除法(一);15课时。
6、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4课时。
7、表内乘法和除法(二);15课时。
8、探索乐园;6课时。
9、总复习5课时。
文档为doc格式。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六
1.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
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12345(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点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
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
二、尝试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学生3:我准备拿5把玩具手枪请好朋友玩.
(点评: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为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三)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1、2、3、4、5)。
(四)指导书写.
(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点评: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中学会了书写.)。
(五)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
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点评: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
出示火车图。
三、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点评: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习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七
1、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的,但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
3、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播种植物时要注意: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要将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处;种子放在深度约1厘米的小坑后再用土盖上;之后浇上适量水放温暖处;已经成株的植物要等土壤差不多干时再浇花,要浇就要浇透。
4、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每天约5毫米。
5、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最先出土的第一对“叶子”是子叶。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同的。凤仙花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
7、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9、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运输水分的方向是从下向上,运输养料的方向是从上向下。植物生长初期茎的生长速度较快,中期生长速度最快,后期较慢最后几乎停滞。
10、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11、凤仙花的植株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的。叶缘有小锯齿,叶柄肉质多汁。果实呈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时果皮能裂开,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褐色。种子是球形的,呈褐色。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多个果实,每个果实一般有十七八粒种子。
12、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13、凤仙花等植物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在地面蔓延生长,这样的茎叫匍匐茎。
14、研究植物根的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油、试管、水,有根的一株植物。
实验结果:我发现试管中的水在慢慢(减少)。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15、在三个密闭的透明玻璃钟罩内放入一些生物。1号钟罩内是一盆不缺水的绿叶植物;2号钟罩内是提供了充足食物和水的小老鼠;3号钟罩内是一盆不缺水的绿叶植物和有充足食物和水的小老鼠。任选一个钟罩分析钟罩生物会出现的现象和原因。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八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对称图形,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2、逐步培养主动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图案、物体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培养想像力。
本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称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一课时的内容是认识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且初步体会对称图形的性质。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家庭给孩子创造的学习机会也比较多。学生的知识背景良好,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我校1年加入课改试验,三年级学生是我校第一批参与课改实验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思维活跃,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一)激趣引入:猜图游戏。
(将一幅完整的对称图形对折后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到原图形的一半,并结合生活经验猜完整的图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剪花瓶图。
1、出其不意。
最后一次猜图游戏,出示教材第12页花瓶图的一半,让学生猜。
师:这是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这是一个花瓶。)。
师:是不是花瓶呢?我们一一看。(图展开后就只是半个花瓶,打破原有定式思维,学生很诧异。)。
2、提出问题。
3、探索发现。
(1)师:先想一想该怎样剪,想好了再动手。
(每人一份学具:半个花瓶图。让学生动手尝试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花瓶。)。
(2)小组交流剪花瓶的方法。
(3)展示作品,比较各种剪花瓶的方法。
(4)发现: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发现用对折剪的方法,就能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4、实践认识。
(1)实践――尝试对折剪法。
师:我们都用对折的方法剪一剪图2,看看是什么好吗?
(2)认识――观察比较揭示概念:“对称图形”“对称轴”。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刚才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剪出来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发现折痕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而这条折痕就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教师示范画出对称轴。)。
(3)画出前面剪好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归纳巩固。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前面猜图游戏中的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因此,我们说这些图形也都属于“对称图形”。(揭示课题)。
(三)应用拓展。
2、根据给出的对称轴将对称图形补充完整,体会:对称轴的位置不同,画出来的对称图形可能就不一样。
3、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欣赏录像,发现生活中的对称,体会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观察雪花图,小组讨论其是否对称。)。
师:在不对称中蕴含着对称,其实也是一种美。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对称的图形,它们也是很美的。
(四)课外延伸――寻找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
师:老师给每一位同学都送一份礼物。这份礼物,蕴藏着一些小秘密,课后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颗聪明星有多少条对称轴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五)全课。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对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只要大家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九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两种方法解答连除应用题.。
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乘应用题,请大家看这道题.。
(投影出示复习题)。
三年级同学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5×3×215×(3×2)。
订正时请同学分别讲清算式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默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线段图投影片.。
请同学在作业本上解答,几个同学写在玻璃片上,订正时用.老师在学生做题时,行间巡视,个别指导,做到胸中有数.订正时,每人看着投影说出每个算式的意思.(老师板书)。
(1)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90÷2=45(人)。
(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45÷3=15(人)。
(1)一共分了多少组?
3×2=6(组)。
(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90÷6=15(人)。
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请同学分小组说一说、互相启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请别人解答.(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师:如果真的理解了解题思路,那么我们想一想怎样列综合算式.请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几个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订正时,老师板书.。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90÷2÷390÷(3×2)。
=45÷3=90÷6。
=15(人)=15(人)。
同时讲清每种解法的思路:
第一种解法:用90÷2表示求每队有多少人,再除以3是求每组有多少人.。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查呢?
(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
做一做:(投影出示)。
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2个,一共收入336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再检验)。
师:默读题、审题.先用分步计算,再综合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根据班上好、中、差三种类型同学,分别给他们玻璃片,订正时老师选用)。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336÷7=48(元)12×7=84(个)。
48÷12=4(元)336÷84=4(元)。
336÷7÷12336÷(12×7)。
=48÷12=336÷84。
=4(元)=4(元)。
答:每个保温杯4元.。
订正时,请同学说明解题思路.。
这道题做得对不对,请两个同学互相叙述一下检验的过程.。
(三)巩固反馈。
1.三年级有2个班,每班有43个同学,一共栽树258棵,平均每个同学栽树多少棵?
选择正确的列式写在作业本上.。
a.258÷2÷43b.258÷(2×43)。
c.258÷43÷2d.258÷(43×2)。
订正时请说明解题思路.。
2.对比练习.。
(1)百货商店卖出3箱上衣,每箱20件.每件12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作业:第104页第1题.。
小资料〔解答应用题的检查和验算〕。
解答应用题的验算,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二是对有不同解法的应用题,可以选用另一种解法求解,看两种解法的答案是否相同.。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板书设计。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
)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
)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
)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一
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8页例2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了解对称的一些简单特点。2、认识对称轴,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利用对称的性质完成对称图形的绘制。能力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够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5、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教学重点感知对称,识别对称图形。教学难点找出图形的对称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好的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彩纸;直尺;水彩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听吗?(多媒体播放故事)2、小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探究新知,认识对称图形。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个图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2、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看出来的。)小朋友们真能干,是看出来的。对呀,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3、除了观察,你还可以怎样证明呢?(可以将它们对折)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形,请打开老师给你们的信封,拿出这些图片,亲自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体会蝴蝶、蜻蜓、树叶左右形状一样)你们对折过后,你发现了什么?4、揭示课题:像这样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为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图形是对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多媒体展示对称图形)欣赏了这么多的对称图形,你觉得这些图形怎么样呀?三、认识对称轴,找、画对称轴。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手中的作品,打开,你发现了什么?(纸的中间的一条折痕)你们知道数学家们给这条线取个什么名字吗?这条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2、对称轴把对称图形分成了完全相等的两部分。请你摸一摸你的图形的对称轴,看一看,再用虚线把它画出来。3、生活中,你们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对称的?4、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可真多呀,你能用剪刀剪一个对称图形吗?请同方的同学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谁来说一说,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5、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进行对折,然后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你想剪什么?说一说吧。试一试吧,比一比谁剪的对称图形最美。剪好后把对称轴画出来,再展示在黑板上。四、拓伸延展,深化认识。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请同学们来找一找,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是对称图形的找出它的对称轴。(多媒体出示图形)2、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圆都是对称图形,请你们折一折,找一找,画出它们的对称轴。3、小结:通过刚才的折和画我们知道有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些图形有很多条对称轴。4、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朋友,想认识它们吗?它们还不好意思,把脸藏起来了一半,你们能猜出它们吗?五、小结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把对称图形分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的那条线叫做什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图形,小朋友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只要我们善动脑,勤思考,多动手就一定能用对称图形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师:是啊,刚才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现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三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看老师手中有很多花,现在给第一个学生2朵,给第二个学生3朵,你能说出老师手中花的朵数吗?如果老师说,比第一个学生多8朵呢?或说,是两学生的花的总数呢?你能说出来吗?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六、阅读课本、学会发现。请你们阅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五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能正确笔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正确掌握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眼急脑快(口算)。
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逐一出示口算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8+7=9+5=8+42=46+9=。
34+53=28+12=520+300=。
2、心明手巧(笔算)。
师:同学们很顺利就迎接到了圣火,但如果想把火炬保留下来,必须打开密码箱才行,你们有信心把火炬保管好吗?现在请拿出练习本,用竖式算一算,密码是多少,看谁算得好。
笔算下列各题:25+38=45+29=。
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后汇报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3、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帮羊村完成了这意义重大的任务,村长为了表扬我们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决定请我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园,高兴吗?准备好,看看你认识那些野生动物。
伴随悠扬的音乐,课件分别演示熊猫、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金丝猴、藏羚羊等受保护野生动物。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1、分析统计表,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注意思考从“已知种数”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数据教育学生爱护野生动物。
(3)出示第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让学生思考。
2、尝试解答。
(1)师: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请用竖式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98+25=)。
(2)指名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3)师生齐分析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结合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把这题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突出“那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打开密码箱的两题和例题,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交流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通过比较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特点并引出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神机妙算(直接写出结果)。
65396743。
+78+86+95+88。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
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
2、拔萝卜(用竖式计算)。
58+9468+5286+77。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3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2)让3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
(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的情况。
3、配钥匙(连一连)。
师:班长暖羊羊它负责小羊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不小心把小羊房间的钥匙给调乱了,你们能帮帮暖羊羊,把钥匙给配好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确!
58+9458+6759+7579+89。
125168152158134。
指名学生说说如何算得又快又准。
4、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你会解答吗?请把你的算式写在书上。
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并指名说出解答的算式。
师:除了上面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想一想(扩展延伸)。
两位数加上的两位数加和是多少?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六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2、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计算,并能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按运算顺序灵活选用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复习回忆。
课件出示:
1、计算。
2、解方程。
独立完成后指生回答。
3、出示湖北云梦风景图片及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图。
师: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处美丽的景区(出示图片),这是湖北省的云梦森林公园景色,那里崇山峻岭,风景优美,森林里到处有高大的乔木林、低矮的灌木林,还有大片的草地。
这是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表(出示表格),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谁来说?(先请2位学生说,再一起读一遍。)。
生:乔木林占公园面积的1/2,灌木林占公园面积的3/10,草地占公园面积的1/5。
师:我们把这些信息绘制成一个扇形统计图,黑板画扇形,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口头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本子解答。(反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提出问题:
师: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呢?你会列式吗?还有其他方法吗?(1/2+3/10—1/51/2-1/5+3/103/10-1/5+1/2)。
3、引出课题。
比较:这些算式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例1(1):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怎样计算这几个算式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选其中两种进行计算吗?
(1)尝试计算。
(2)反馈评讲。
反馈:a、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指名说,同桌说)。
b、观察这三种计算方法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比较归纳得出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c、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3)老师强调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用递等式计算,等号一律对齐,分数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注意最后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2、例1(2):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过度语:森林多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好处呢?这云梦公园地处长江中下游,雨水特别充足(下雨动态图)。这么丰富的降水量都转化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的表格)一起读一读:“森林和周边裸露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统计对比”。
师:仔细读这个表格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先让学生解读表格,再引导学生理解表格意思。)。
(2)提出问题:
再来看看周边裸露地面的降水量转化情况:地表水11/20、其他2/5,那么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先想一想怎样解答,再做在本子上。
(3)尝试解决。
(4)反馈评讲(课件上出示两种方法)。
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再比较两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强调带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最后强调答案)。
(5)渗透情感教育。
发现这种情况,你想说什么?(渗透环保意识)。
小结:你说的非常好,我们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行动起来,一起绿化环境,保护水资源。
3、归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在书本第117到118页,请大家打开书看一看。
三、巩固应用。
过度语:同学们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
1、用递等式计算。先说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用今天学会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擦黑板和擦玻璃的学生比扫地的学生多还是少?多几分之几?
师:其实据专家们的最新报导,小学生的睡眠时间最好能达到10小时,这样更有利于你们的生长发育,记得晚上一定要早睡。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对称教案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七
(二)学会找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三)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总数和怎样求总数.。
难点:找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
我们已经连续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学习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你们愿意学吗?下面我们先看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投影出示)。
工人们修一条长120米的路,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师: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涉及哪三种量,已知哪两个量?求的是什么?
120÷15=8(天)。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题:
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师:同学们可以互相说一说,然后再回答.。
生:例题是三个已知条件,例题和练习题的问题相同,都是求几天修完.。
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题意,请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投影出示线段图)。
生:还要知道总工作量.(这条路有多长)。
师:在题目中能不能找出总工作量?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抓住了解题的关键,请你们用分步和综合的方法,解出这道题.。
(有些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1)这条路长多少米?综合列式:
12×10=120(米)12×10÷15。
(2)几天修完?=120÷15。
120÷15=8(天)=8(天)。
答:每天修15米,8天修完.。
订正时,学生可以两人交换,投影出示,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师:我们把例题的问题改变一下,(在黑板上出示)。
工人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
(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12×10÷6。
=120÷6。
=20(米)。
答:6天修完,每天修20米.。
订正时,要求说出每一步是什么意思.老师同时板书.。
(三)巩固反馈。
做一做:
1.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根据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可以求出这本书共有多少页?再根据这本书共有的页数与实际每天读9页,就可以求出需要几天读完,中间的隐蔽条件是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综合列式:12×6÷9。
=72÷9。
=8(天)。
答:8天可以读完.。
订正时,讲一讲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师:理解“小华和小刚读同样的一本书”是什么意思?
独立解答,然后讲一讲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12×6÷8。
=72÷8。
=9(页)。
师:下面看一组题,请说出这组题相同的地方是什么?然后迅速列出综合算式.不用计算.。
1.同学们做操.每行站30人,正好站16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同学们做操.每行站30人,正好站16行.如果站成12行,每行站多少人?
1.30×16÷24。
2.30×16÷12。
(共同点,“每行站30人,正好站16行.”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中间的隐蔽条件,也就是总人数)。
师:请根据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独立解答下面的题.。
综合列式:
16×10÷8。
=160÷8。
=20(千克)。
答:大箱每箱装20千克.。
作业:第113页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