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书心得的撰写,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文采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读者针对某本书的思考和思维方式的读书心得分享。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一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二
有一本书,如山涧清澈的泉水,净化人们的心灵;有一本书,如林间徐徐的清风,抚平人们的贪婪;有一本书,如蓝天上朵朵白云,如浪花里颗颗水滴,质朴无华。
没错,这部举世无双的经典就是——《论语》。
让我们怎样为人的是它,教会我们处事的也是它;在我们遇到瓶颈时,给予我们方向和帮助的,或许也是它。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的作用及影响对中国乃至世界是多么的大。
可我们大家真正的了解过它吗?
是的,在科技日趋发达的这个时代,许多人越来越繁忙,崇洋媚外的人也日益增长,当好不容易有休闲娱乐之时,大多数人便也成为了“低头族”。他们的世界仿佛只有那部手机,他们的目光所停留的原因,仿佛只为那那块冰冷的屏幕。他们殊不知书中的美妙,可是甚多啊!
传统文化的流失,固然是一种沉痛的悲哀!
当然,既然科技已经越来越发达,《论语》中知识的传播,不只看书这一种方法。收看影视剧也是一个极好的途径。
影视剧的播出不仅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也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了解《论语》。
但影视剧难边有掺假的现象。比如:为了收视率,不惜篡改历史情节或人物形象等等。这些变动肯定会造成大众对《论语》的看法有较大偏差。
可也不能一口咬定这种传播方式是不行的,中华的文化渊远流长,几千年的“颗颗宝石”亦不能全部为我们发光发亮,总有那么一些沉淀着。所以说,影视剧难以把握到实质,这也再正常不过了。
在这个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潮,现在的人们“看山是山,见水是水”。可待传统文化及《论语》的普及,通过我们的齐心协力,共同改正,修订,共同为这个美丽的祖国贡献。通过我们为这个伟大“工作”的共同努力,将沉淀着宝石都挖掘出,并变得晶莹剔透之时,大家对论语的看法,也将被我们刷新。
《论语》的存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象征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它需要流传,不论影视剧的利与弊,最好的方法应是我们主动阅读《论语》,让经典永世不竭!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越来越灿烂!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三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有它能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为他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这些就是印象最深的语句。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四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明白,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与感悟。
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必须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反思性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够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学习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听信别人。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学习,大脑却一片空白,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思考,也在于吸收。
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必须的学习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
因学习而思考,而感到充实。因思考而学习,而感到明智。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五
作为一名教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教体局、校领导的安排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教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该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他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富!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六
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的星星引导你去前进,而让我转变的就是一颗星,那个照亮了我生命的启明星—《论语》。
《论语》是孔子所说的话,每短短的一句话都有着很深刻的道理。有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等。
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最社会,对世界,对现实之中的事情,还处于懵懂的时期。我正处于人生的路口,不知从何处出发,也许,踏错一步就会进入那无底的深渊无法自拔,在当今社会中,有很多的诱惑,电脑、游戏、赌博、毒品……都在危害着我们成长的环境。但从《论语》中我找到了方向,就像鱼蛋阿姨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在我来说,学习第一,我们正式学习的年龄,在正确的时间要做正确的事。
张若虚在《春江花日夜》里树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生命是渺小的在茫茫人海中,人如一滴水。生命虽然很小,但我们还是需要规划的要有方向的。我也有了我的方向: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你会吗?我想说是了学习的时候了,学习是很重要的,学而第一,为自己的将来而打拼!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做人要正直,要有道德,讲道德,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也是需要道德的。讲话为名,有礼貌。促进到的法治社会的发展。
在《论语》中的不断探索,我发现我的心灵成长了很多。当然,在《论语》中不只是我说的这些,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
虽然在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有不不同。但连古代人都明白的道理,你都做不到,你又怎样去面对现代社会呢了?连古代经典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借鉴。《论语》点亮了我的生命,让我感悟了成长。
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启明星了吗?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七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_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_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八
众所周知《论语》乃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言行的语录,传承了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彰显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伟大文化,主要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讲究的是一个“仁”字。对于如何去做才为“仁”呢?孔圣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简言之就是,能够自己去主动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征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了,天下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中,任凭历史的风吹雨打,它仍然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屹立在那像阳光播散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论语》一部能够发人深思的经典,一部能启迪人心的绝唱,一部能荡涤灵魂的盛宴。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孔子也是讲究孝道的,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退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也,”还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等,既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改,这样的人可谓尽孝了。这里讲了孝是什么,同“孝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是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只给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思,教诲,行事做人,才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吧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在复习一篇才能学习更多新的东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于每个人的看待都是公正的,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点,他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真谛,可能你文化课不行,但体育方面却有与众不同的天赋。可能你体育方面不行,但音乐方面却有着独特的灵感。可能你音乐方面不感冒,但书法上却有着惊人的造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同时更要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加以学习利用。
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也是对人们的一种警告吧!君子喜欢钱财无可厚非,但也要取之有道嘛,君住的地方从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教导我们做人不能太贪心,同时也要崇尚节约吧!敏于事而慎于言,当然也是告诉我们对事物要敏感,但却要慎言之,教导我们要为人谨慎,俗话说:“祸从口出”嘛,所以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许少说话,多做事,才是明智之举。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的品格!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一部汇集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作,其中不少语句为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颇具抒情意味,《论语》教了我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外还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贤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的思想可以修身齐家甚至在国家强盛之时还可以治国,可儒家的思想永远不可能平天下。而我们所要做的是理解论语的真谛,传承中华文化。《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九
学习,能让我们拥有想要的;才能让我们的羽翼足够丰满,飞翔在自己的一片天空;才能让我们配得上期待的,向往的;才能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追逐梦想。
到底为谁而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映射到生活中来,其实存在不少“假学习”的现象,笔记整齐作业优秀但成绩却总不理想,在别人看来很认真努力但其实自己一无所获,对于自己来说,他失去了原本学习的初衷。
当然还有一些只死板的学习却不懂得思考的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会读死书,而不会加以思考,只有边读书边思考,才能真正明白书中的内容。孔子教导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要懂得思考,举一反三,钻研知识应理解透彻。孔子学琴时,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感受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和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没有智慧地学习,就如没有耐力的马,是无法驰骋于广袤的原野的。
他的学生中最喜欢的是颜回,他说颜回“好学”,列举的事实并非颜回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而是说他能够不迁怒,不贰过,不在乎外在环境恶劣,只用心钻研学习,颜回能学以致用,端正自己,这便是孔子认为的为自己而学。
“吾日三省吾身”,检查自己还有什么可改进之处。改变是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的形态与功能不断改变于是有了今天这个多彩的世界。从幼年到老年,人都在不停地学习,目的是改变自己。学到知识与本领可改变自己的职业与生活,向圣贤学习修身养性可提升修为与心性。“文殊遇缘则有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积极地改变自己方能有所长进。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在这个明媚的生命春天,我们正是学习的最好的年龄,黄金时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呢。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十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小到大经常听老师讲起《论语》,在课文中也学到过它的片段,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并且是文艺学院的学生,令我感到惭愧的是自己并没有认认真真地把《论语》看完过。这一次,即使是要写读后感,但是坦诚地说,由于自身原因,我至今还是没有看完它。因此,我不敢对圣人的思想妄做评论,我想探索一下对于《论语》的阅读方法,好让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找到更好的定位。
说《论语》神秘没有错,它的神秘是几千年的历史赋予的。然而我们不应该片面着眼于这历史,我们要把它放到现实中来,带着一颗平常心与它相处。或许就像谈恋爱一样,最真切的感受是在平常之中。古今的社会差异很大,但还是存在许多连接点。《论语》中有许多和执政有关的内容,比如为政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可以想到重视民主、关注民生是当代统治者德治的体现,也是他们受人民爱戴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读《论语》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其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不然我们就只能看到枯燥无味的条条框框,那是很难读下去的。把它们放到现实中,或者做一个古今对比,便让那些文字拥有生命,变得灵动起来。
现在人们都喜欢看心灵鸡汤,为什么不看看《论语》呢?从某个角度讲,或许可以说它是古代的心灵鸡汤。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善于去挖掘其中可以给予我们启示的前人智慧。《论语》中反反复复强调的忠孝节义看似平常,其实这就是许多现代人正在慢慢遗失的品质。就拿孝来说吧,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我想,如果是一个当代学生问孝,孔子会不会说:“放下手机,常回家看看”?《论语》是一面镜子,看到古人的言行作为,我们确实应该对自己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
《论语》是经典,孔子是圣人,但是关于这经典与圣人一直是饱受争议的。一味地盲从或批判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应以辨证的眼光去看待。我确实在《论语》中发现了一些看起来比较极端的思想,比如“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那么“不如己”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朋友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就好。其实我们都明白,孔子就是想告诉我们要多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只要我们心里有正确的价值标准就好了,过度地纠结于这句话并没有太大意义。读《论语》,是要带着自己的思想去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很重要,用合适的方法去读更重要。至今没有读完《论语》,我真的既惭愧又遗憾,我想继续带着思考去走进它,与这个神秘的女子慢慢地爱上一场,与属于她的那个时代来一次美丽的邂逅。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十一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十二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于爱读书的人一但读上就让人欲罢不能,无法放下读书,想让人读到天涯海角。有人说:“人生最深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生,慢慢品味出它的和谐与美。”静下心来,翻开书本,那些沉积的墨香一点点溢满空间,那些尘封的快乐一点点打开。读书真的很快乐!
到了初中,我们有七门功课,然而我最喜爱读的功课是历史和语文:我喜爱读历史是因为我想明白我们中国开国五千年以来的辉煌和耻辱。我要以我们国家的辉煌引以为豪,将我们国家的耻辱铭记在心;读语文是因为我想明白我们中国的文化基础是多么的雄厚,唐诗宋词是多么的让人陶醉,我们中国有多少领先于世界前列的文化。
歌德以前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是的,读好书,就像结交了良师益友,使我受益匪浅;读好书,就像沐浴在温暖的春风里,使我心旷神怡;读好书,就像找到了快乐之源,使我领悟到快乐的真谛!
有人说过:“人生是没有好处的,但你务必赋予它一个好处。”而我也就一向想着人活着干什么?因此我认真的寻找每一个理由,让生活快乐的理由。因此我找到,是读书,也正是如此,我不再苦恼,不在埋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不少诗人和学者都陶醉在书中,感受着读书带给他们的欢乐,像蜂蝶飞过草丛,像泉水流经山谷。读书生活恰似一副流光溢彩的画页。书对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带给我知识和欢乐。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十三
嗯,还可以,但是最高的境界在于一个人能够安于贫贱,并且能够乐在其中。
他的学生,还是那个子贡曾经问过他,子贡说:老是啊,贫而不谄,富而不骄,何如?如果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骄傲,您说这怎么样啊?逼着老是说这好啊,老师也很宽和,子曰:可也,老师说还可以,但是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老师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老师说:最高的那个境界就是一个人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没有抱怨,他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仍然不能从他的生命中被剥夺。大家想想,这是一个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在贫贱之中还能保持着把他的日子过得觉得很有尊严,有他自己的快乐。其实这说的就是象陶渊明那样的隐士。
这就是孔夫子他跟学生在交流中,学生非要苛刻的问他。子贡,老是这个子贡“刁难”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就跟我说,这一辈子,您就告诉我一个字,我就可以终身受益。问他老师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告诉我一个字,让我一辈子就遵守它。你说什么教育能缩成一个字,老师呢也能说出来,老师还特宽和,商量的口气说:岂恕乎,就是宽恕的恕。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这个字就是“恕”字。然后老师又为这个“恕”字加上了八个字的解释,这八个字我一说大家人人都知道,其实这是圣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宽容,就是你自个儿觉得不想干的事,你就别强迫别人干。你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就这一个经验够你活一辈子。这就是老师告诉他学生的话。所以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几个字就够你一辈子用了,所以真正圣人不会说让你去背《千字文》,记住那么多你才能活明白,记住一个字有时候就够了,就是宽容一点。所以他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宽容有时候多不容易啊,我们这个社会上,现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在你的心头过不去。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困顿,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时候是一个事情过去了以后我们老在那里想,觉得这个事情深深的伤害了我,然后我就不断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总想着说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他呢,我每天早上醒来想的都是复仇。
其实当你一次一次玩味这个痛苦的时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一个小和尚一个老和尚,两个人出去下山化缘。走着走着到了河边,这个小和尚因为刚入道,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看着他师父,一看那有个姑娘要过河,他师父就过去问她,说姑娘你想过河呀,那你过来我把你背过去吧,就背过去了。小和尚就瞠目结舌看着,然后被过去就放下了,姑娘谢谢老和尚,他师父领着他接着走。这个小和尚也不敢问,说我师父怎么这样呢,走啊走啊走了20里地,觉得太憋得慌了,终于就问了,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他师父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把她放下了,你背了她20里地还没放下。这个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就是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有什么事老搁在心里放不下,所以上面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就像我们客观的生活中,你说一个人要是遭遇事业呀婚变呀,朋友背叛哪亲然离去哪,这些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他对你算大事还是小事,这个没有客观标准。这就像说一寸长的口子算是一个大伤还是小伤呢。如果在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身上那肯定是个大伤,她能邪乎一星期,她老疼老上药老看着;如果是一粗粗邋邋大小伙子不小心踢球碰破了,他可能从伤到伤好一直就不知道,这也是个伤口就完了所以其实我们的内心究竟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邋邋大小伙子,这件事情靠我们的修炼就能做到。这就是孔夫子的意义,他告诉你你可以做得到,无非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去强加别人,自己快乐的事情自己就更多做一点。能够在这个社会上更多地去帮助别人。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十四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如何使自己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呢?《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每一个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满怀理想和憧憬,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在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要使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工作并快乐着,必须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自信心。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勇敢挑起工作重担,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心态,把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抱怨工作的劳动强度、收入的不公,产生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理,从而丧失工作的信心,偏离人生的目标方向。
快乐工作,不能仅仅把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而要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当作生命和精神的需要来做。这样才会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让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在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应调整好与同事,取长补短。当然,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待工作,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在快乐工作的同时,更要快乐的学习,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社会中、工作中学习,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要把学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绩和收益。人人都要面临新时代、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新环境和新岗位,必须坚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高效工作。向领导、同事、老师及身边的人学习,要认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你学到的东西越多,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感觉到快乐和幸福!
让我们一起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学习,使自己使他人都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十五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在此谈谈我们的读书心得感想。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话虽有夸大之嫌,但是证明了《论语》在我国诸子百家著作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及其不可超越的地位,其中至多理论仍被世人视为真理,不但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名扬四海,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在《卫灵公》里,他说道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时,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孔子认为他的生死观就是将“仁”作为最高标准的。生命是宝贵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仁”。杀身成仁自古以来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在《宪问》中,孔子讲到了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因此,一个人除了要勇之外,还应该修养其他的各种品德,从而变为有道德的人。孔子鄙视物理和权力,崇尚朴素和道德。所以他周游列国,宣扬自己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可惜并未受各国国君接纳。
在《子路》里,孔子阐述了自己对于“士”的理解。孔子认为,“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偶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都是气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虽然孔子的认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他敢于质疑统治者的精神。孔子眼里,统治者做到以“仁”待人待国后才称的上是“士”。
在《先进》中,孔子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
在《季氏》里孔子谈到,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献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额好处,与君子交往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颜渊》中,孔子谈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
总而言之,孔子及其弟子的箴言警句在近日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举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知道,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
格言。
”原来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通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读后感。
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十六
《论语》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精华思想。以前未曾学过《论语》,对它知之甚少。自9月份以来,由李华老师引领我们学习《论语》后,才了解到,悠悠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源头竟然是《论语》。
孔子是一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一位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匠。他用最锐利的智慧,打开了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使仁爱之心溢满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让子孙后代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简单朴素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在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犹如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边上,细细品茗。仿佛《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中,喝一口,它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荡漾胸怀,足以洗涤冲刷你灵魂中的一切欲念。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弥留在充满油墨芳香的字里行间,感受儒家思想与仁义之道的巨大魅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包容与豁达以及“仁”是做君子的根本。《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而深邃,不失为一次精神旅行。
读《论语》是一场精神洗礼。让原本枯燥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来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循循善诱的言语,那一段段平易朴实的文字,震醒了你我,也浇湿了被快节奏生活带动下,一颗颗骚动的心灵。
总而言之,读《论语》让我感受到的是古文化的浓郁芳香,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圣贤思想的深刻内涵。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十七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十八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今天,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翻开第一页,就看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它的意思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温习以前的知识,这难道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了,这那难道不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如果有人不理解我,我却并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算是君子吗?“孔子说得真对!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
我喜欢读书,读书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自从我有点阅读能力起,书就对我有强大的吸引力。要是碰到一本好书,它就能影响人的一生。我们在阅读时候会将书中的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自己的思想行为作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素质。俗话说得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想而知,书有多大的作用!知识丰富了,就能拥有宽广的胸怀。
就如我读《论语》学而这一部份就使我受益无穷,增长了知识。我们应该多读书。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心得感想(优质19篇)篇十九
拜读《论语》时,发现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做人道理真的好多好多。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其中,他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确实,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理想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
教师的工作是一件繁琐、劳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种清贫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快乐,让那种快乐既不会被清贫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被富足的生活所蛊惑,努力地在清贫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追求自我的完美。那么首先就要意识到: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为了夯实自己的知识功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个知识宝库、一本活的教科书、一个“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人。在从事这项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的同时,认识到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这将为你带来极大的快乐。其次不忘: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师职业需要有一种探索精神,探索即寻找科学的真谛,不满足已有的结论,向未来挑战。教学时把自己当作自由的研究主体,把激活课堂作为优化教学的切入口,不囿于既定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建立在教与学双向主体积极性基础上的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这样,师生通过合作和创造性劳动,就会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从研究中共同获得一种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发展的快乐。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最需要优秀和出色的教师。让我们一起在这份职业中寻找我们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