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的一份书面材料。下面是一些教学计划的案例分享,希望对您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一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教法学法】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具准备】。
铅笔,海绵,压力小桌,砝码。
1.观察图片并欣赏音乐《脚印》。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2.动手体验。
如图,两手指受压时的形变和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又有何变化?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设计实验:
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同时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例题: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通过问题和实例让学生总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
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4.某工厂要建造一个烟囱,设计总重是2×108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pa,则烟囱的基础面积至少是___________m2。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取了几种思维程序?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二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本文仅就现行的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中的“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浅析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有关问题。
观察1将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一段时间,用一插有长细玻璃管的橡胶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紧,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这时玻璃管中的“水往高处走”,如图1所示。
观察2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观察3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为学生建立了“大气压”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确与否却需要有实验的验证。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在认真分析前面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列举出与大气压强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也可利用物理学史中关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大气的压强”。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把两个直径只有26.4厘米的铁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马来对拉,却怎么也拉不开两个铁球,可见大气压强有多大。
文档为doc格式。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三
一、知识技能。
1、了解压力的概念及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理解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4、知道液体压强;了解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l、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知识理解的系统化、条理化。
2、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液体压强是教学难点。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
其次,对于各个知识点,采取边复习边练习各个击破。实验:“顽强的气球”。引入课题。
(一)、复习“压力”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方向是垂直物体表面。思考1:压力一定等于重力吗?
(二),复习固体压强。
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课本p143实验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
2、压强:
(3)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压强(p):帕斯卡(pa);压力(f):牛顿(n),受力面积(s):米2(m2)。注意事项: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思考2:受力面积和物体底面积一样吗?
如图甲所示,将一块质地均匀的长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向右缓慢推动木板,使其右端渐渐露出桌面,如图乙所示。在推动木板使其右端逐渐离开桌面边缘至木板中心到达桌面边缘的过程中,长木板对桌面的压力________,压强________,所受摩擦力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思考3:压力大对应的压强一定大吗?(计算说明)。
例坦克40t着地面积5m2。
女孩体重:50kg高跟鞋着地面积:25cm2。
教师演示实验:将保鲜袋装里放入苹果,逐渐进入深水中,袋子里的空气被排出,成为真空。引出液体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压强公式:液体压强公式p=pgh说明: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液体压强p:pa;g:n/kg;深度h:m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这一点。
3、生活实例:
(1)、人能否在水中无限下潜?
(2)、深海的鱼被捕上来后,放在盛海水的容器中会很快死去,这是为什么?4.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2)、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3)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思考1:液体内深度和高度一样吗?
如图所示的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用薄橡皮膜封闭的圆孔,在两侧倒入不同质量的水,a、b两点距容器底部高度相等,则(填“a”或“b”)点水的压强较大,橡皮膜会向(填“左”或“右”)边凸起。
思考2:当液体中出现物体时......
)
如图,一个重4n,底面积为20cm2的薄壁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将重5n的水倒入杯中,水面到杯底的距离为10cm,则:
【课堂小结】。
1.压力与压强的概念及压强的计算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及其应用;
【作业布置】。
导学案后的《课后演练》板书设计。
一,压力。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2、压强公式:液体压强公式p=pgh。
3、生活实例4.连通器。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四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既要做到讲解准确,指导有力,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本节课我将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进行本次说课。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一定的探究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等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控制变量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乐于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确定了本节课的。
重点是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探求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课下到课上身心快速转换,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进而对本节课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此时我会说:“同学们,咱们来看这组图片,图片中小红踩着雪橇版在雪地上轻松的行走,而小明显得较为吃力,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此时并不立马给予答案,交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组织大家进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试验,本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在试验开始之前,结合试验工具“海绵,砝码,小桌子”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在设计时我们要控制变量的重要性,此时安排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论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而后根据不同小组的回答,整理得出统一的操作流程。按照设计思路,班级以中线右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其中一个小桌上放一砝码”,班级中线左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一个小桌上放砝码,另一个小桌倒置放砝码”。在此过程我会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经过十分钟的小组探究总结,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并再次展示雪地图片,从而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受力面积不同,发现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在此突出强调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板书标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再次交代根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公式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业名称:帕斯卡(pa),并且1pa=1n/m2。
【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本着对忠于教材,回归教材的理解,此时我将结合书上例题,来使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深化理解。并且结合生活实例,比如铺铁轨要用宽大的枕木,来说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
【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环节,我会采用生生总结,师生总结的方式,来使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最后结合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去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实例我们是采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原理,以此作为小结作业,来深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在课后我会及时对本节课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反思。
以上就是我今天全部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老师指正,感谢各位老师!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五
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教学难点:影响压强的因素。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甲:脚会陷到雪里,举步维艰。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陷到雪地里。
师:怎么办呢?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小聪在雪地里自由行走?
生乙:穿上滑雪板。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的朋友穿上滑雪板在雪地里自由行走、滑行。
小实验: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端削尖的铅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生甲:食指感觉有点疼,且肌肉凹得深;拇指不觉得疼,肌肉凹得浅。
师:你实验做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
以上现象都是由压力产生的与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压力,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叫压强等。
二、新课教学:1.压力。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生甲:人走过雪地为什么会留下脚印?生乙: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生丙: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生乙: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对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甲: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力。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入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课件播放: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总结: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生甲: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生乙: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积有关。
生丙: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可能都有关系。生甲: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比较压力作用下物体的凹陷程度的大小。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生甲:我们组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将啤酒瓶放在海绵上,受力面积一定,通过在瓶子中加水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从海绵的凹陷程度的大小可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生乙:我们将瓶盖盖紧,保持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不变,通过倒放和正放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受力面积,从海绵的凹陷程度大小可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2.压强。
师:设疑:怎样方便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要取相同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来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利用“类比法”(与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速度)及“比值定义法”等得出压强的概念。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生:可以说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教师归纳:(1)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2)压强的计算公式:p=f/s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40的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要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课件展示图片。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例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教师归纳:可从压强公式p=f/s分析: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三、作业课本p41。
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帕(pa)1牛顿/平方米=1帕斯卡。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让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亲自观察和实验,经过分析归纳出物理概念,把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无疑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等智能因素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由于课堂教学时间较紧,对压强计算花时较少,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类比还比较初步,这些只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给予加强。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六
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总结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压力作用效果。
【图片导入】。
展示一系列图片:
(2)用手指肚按铅笔的两端,铅笔对手指肚有压力,笔尖的一端觉得很疼,而笔尾的一端疼痛感很弱。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我会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之前对图片的分析可以回答出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并在这里我会提问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如果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那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在这里复习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器材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我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提出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压强的概念。
例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
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阅读课本接下来的内容,思考如何增大与减小压强,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
略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七
能说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托里拆利实验,知道如何测量大气压强以及大气压的数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气压存在的原因和大气压的测定。
【难点】。
大气压的测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马德堡半球进行讲解:这是两个半球,将两个半球靠在一起,抽去里面的空气制成马德堡半球,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实验名字叫拔河,请几位力气大的同学上台来与马德堡半球进行拔河,在规定时间内,如果把半球拉开,则同学们赢,反之则半球赢。
教师引导,大气像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那么它是不是也像液体存在液体压强一样也存在大气压强呢?我们这节课就来一探究竟。
环节二:建立规律,生成新知。
演示:
1、将塑料挂钩挂在光滑的墙上;
2、在玻璃管里盛满水,用纸片覆盖,再倒立过来,水不会流出来;
3、请同学用吸管吸饮料。
师生总结:大气压强确实存在,产生原因是由于重力,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发生了挤压。
环节三:深化概念。
提问:大气压强如何测量?
教师播放演示实验: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0mm。把管子倾斜,竖直高度差也不发生变化。
教师讲解: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因此,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会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这个实验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做的,他测得的水银柱高度为760mm,通常把这样大小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
教师:在粗略计算中,标准大气压可以取。
当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之后,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提问:
1、以下操作对实验有无影响:
a、玻璃管是否倾斜;
b、玻璃管的粗细;
c、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距水银面的位置。学生结合教材在交流讨论后会得出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结论。
2、如果在实验中玻璃管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大小关系。
生答: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3、这个实验利用了什么思想?
生答:等效替换。
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影响大气压的因素有哪些?
生讨论得:高度。
师继续补充:还与温度有关,气温升高时,空气密度变小,大气压减小。
师: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学生思考大气压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环节四:巩固提高。
环节五:小结作业。
提问: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数值是什么?课后思考如何用塑料瓶分离蛋黄和蛋清。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八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文档为doc格式。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九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培养学生的废物利用和环保意识。
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突破重点。
难点是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应用,采用讲授的方法。
2、新课第一个内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积极主动,实质上有很多知识咋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
在没有实施探究前引导学生一起做压铅笔的实验,铅笔一端尖,一段平面,夹在两个手指之间,会感受到什么?找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尖的一端手疼,为什么呢?尖的一端受力面积小,压力的作用效果明显;然后用力压铅笔还会感觉到什么,学生回答用力压的时候手更疼了,为什么?因为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从上面的小实验中引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少走弯路。
在探究活动中提醒学生用什么样的`物理方法研究问题?怎样控制变量?如何反应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一名是武洪斌同学:“老师我用了一个沙盒,一个压力小桌,还有一个钢笔水瓶做的实验,首先让压力小桌压在沙盒上,看桌子腿在沙盒中下陷的深度,然后在小桌上放一个钢笔水瓶,会看到小桌下陷的深度增加了,然后我把小桌倒过来,放在沙盒中,再在小桌上放一个钢笔水瓶,会发现小桌没怎么样?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对比得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第二步和第三步对比可以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第二名是张朋生同学:和上名同学差不多,但是比上名同学叙述的更完善。
第三名是刘羽琦同学:“老师我用的材料是泡沫、一个装满橙汁的密封杯子有两个面,一个大,一个小,实验是这样的,我用杯子的大面与泡沫接触压在泡沫上,会觉得泡沫的形变量鄙视很大,然后我用小面与泡沫接触压在泡沫上,会发现泡沫被压的痕迹深一些,两次对比可以得出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第四名是曲冰冰同学:“老师我用的是一个压力小桌,一个沙盒和一个水杯,让水杯充当增大压力的物体,压力的改变通过加水来实现的”
第四名同学的思维和前几个有所不同,及时的给予鼓励。
结束实验时,在黑板上板书结论,重点突出。
3讲授第二个内容时,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直接引出,在物理学中用压强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利用公式解决问题,此处我设了两道题,作为例题和练习题,找同学到黑板做,难度不同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发言,在学生回答问题有偏差时,不说你错了,给予必要的提示,引导她回到正确的思维轨道上来。
不足是无法让更多的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展示给大家,课下有学生表示遗憾老师我都准备好了你也不叫我。
另外课件使用的不是很熟练。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十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十一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用具: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
1/2。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压力与重力的比较。
2、活动10.2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公式:p=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布置作业。
2/2。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十二
《8.1认识压强》教学设计(第1课时)
备课人:黄明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的建立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1)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关系;
(2)压强的概念理解和压强公式的运用。
【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一般在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之后进行。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理念。
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们思考其中的原因,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紧接着图片展示让学生交流讨论找共同点总结出压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压力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指向被压物体。然后通过重物压钢尺和玻璃瓶微小形变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再次让学生受压气球和手压笔尖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并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压强的概念,最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与观察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图钉、气球、铅笔,海绵,钩码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比一比谁先扎开奶茶,展示所用的吸管(一个平口,一个尖端)。
二、新课学习
(一)什么是压力?[教师引导]:观察图片,
学生思考讨论:(1)三幅图中的力有什么共同点?(方向和作用点方面引导)
(2)压力的大小和重力相等吗?(演示实验)
[师生总结]:压力
1、定义: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符号:f,单位:n
3、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挤压。
4、方向:垂直于受力物的表面且指向受力物。
5、作用点:受力物的表面处。 6.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用铅笔的两端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压手心,谈感觉。
2、用手心和手指压气球,观察接触处的形变程度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提出问题:
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具体谈谈怎样控制变量?
(2)根据问题引导,明确了设计思路,下面制定实验方案并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实验,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完成活动二。看哪一小组设计的精彩,有创意,一会儿给大家展示。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a.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
结论: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教师总结]:
1、压力作用效果和压力以及受力面积有关。
2、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三)压强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3、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 = 1n/m=1nm
4、物理意义:每m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三、课堂练习:
3、下列有关力学知识说法中,正确的是(b)
d.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和运动员对领奖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学过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五、作业布置:自我评价与作业
1、2 【板书设计】
第一节认识压强
一、压力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方向:与受力物的表面垂直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压面积的大小有关
二、压强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十三
1.通过实验,能总结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能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升力产生的原因,进而解释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原因。
3.能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感受液体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认识规律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提高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气体和液体都能够流动,称为流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对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拓展。本节内容由“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难点是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相关现象。
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并不多。因此,教学时尽量选取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直观且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引导学生把压力、压强跟流速联系起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飞机的升力,可以通过制作小小的机翼模型并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原理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一角硬币、直尺、两个乒乓球、细线、蜡烛、火柴、两根塑料吸管、两张纸、机翼模型。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十四
1.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实验器材】
多媒体、铅笔、气球、压强桌、海绵、金属块、饮料瓶2个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躺钉床的视频,提出问题引出第一节压强的课题。
(教学说明:通过社会生活中新奇的现实例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推进新课】
一、压力
请同学们找出图中的压力,并画出示意图:
问题:1观察所画压力有什么共同点?
2、压力与重力相同吗? 3什么情况下,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压力是垂直作用于受压表面的力。
(教学教学说明:教材没有给出压力的定义,此处对压力的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为让学生区分压力和重力,二是为接下来压力的作用效果作铺垫。)
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压力____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受力面积_________
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探究二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实验回顾与数据分析:结论
1、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怎样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教学说明:如果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强,探究活动的过程一定要完全放给学生。如果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弱,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猜想,帮助学生设计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的方案,但不能代替学生,完全包办。)
三、压强
什么是压强?请同学们类比曾经学习的速度定义。结论:
简称:帕
符号:pa小数据:
一张报纸对折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1pa(教学说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运用类比的方法,结合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自己得出结论,自主得出压强的定义和公式。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例题:一本重2.5n的教科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 m -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学生思考并解答
师:强调受力面积的问题。
(教学说明:通过计算物理课本平放在桌面上产生的压强,记忆公式,理解公式,应用公式。理解公式中各个符合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压力不同于重力,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
四、改变压强的方法
师:通过公式p=f/s大家知道压强的计算,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学生讨论并分析
结论:增大压强的方法:
(1)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教学说明: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进一步感受压强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同时,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利用物理知识揭示社会中的伪科学,体会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课堂小结】
一、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二、压强:(物理学上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1、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压强公式:
三、减小和增大压强的方法
,压强自小到大的顺序是
2.人在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与人站立在地面时相比较(
)。 a.压力不变,压强改变
b.压力不变,压强不变c.压力改变,压强改变
d.压力改变,压强不变
3.小丽买了一只西瓜,她用塑料袋提回家,走了没多远,就感到手被塑料袋勒得很痛,根据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请你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4.思考:现在如果让你表演躺钉板的杂技,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安然无恙?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十五
每个教师都应该学会做好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压强教学设计吧!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范文(16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教法学法】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具准备】。
铅笔,海绵,压力小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图片并欣赏音乐《脚印》。
1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如图,两手指受压时的形变和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又有何变化?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设计实验:
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同时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例题: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通过问题和实例让学生总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
五、当堂练习。
)
a.原处站立不动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4.某工厂要建造一个烟囱,设计总重是2×108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pa,则烟囱的基础面积至少是___________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