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对经验和收获的总结和反思,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深入思考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一
11月30日,省委宣讲团成员走进江苏各系统,为党员干部宣讲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莉新为省发展改革委等7个综合经济部门的党员干部宣讲省党代会精神。她指出,要把学习好、把握好、落实好党代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党代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做“两聚一高”实践的积极推动者。
黄莉新指出,李强同志所作报告,是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江苏特点的好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的好报告。要准确把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高水平”的根本要求、“全面”的价值取向和“五大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要准确把握聚力创新的工作导向,深入分析支撑条件和现实需要,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要准确把握聚焦富民的发展取向,把激发重点群体增收活力作为有效途径、把重大富民支撑行动作为主要抓手、把解决好民生焦点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构建长效增长机制作为根本保障;要准确把握“七个着力”的重点任务,着力破解经济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四个方面主要问题,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要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全面强化“四个服从”,使遵规守纪成为鲜明政治特质。希望省发改委等综合经济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围绕落实重点任务抓发展、促改革,争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推动者,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同一天,在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学习会上,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王燕文为600多名省直宣传文化单位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了省党代会精神宣讲,对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作出部署。
王燕文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在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李强同志代表十二届省委所作的报告,是引领江苏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宣传好、贯彻好省党代会精神,首先要学习好、领会把握好江苏发展的成就经验和机遇挑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的奋斗指向,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以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
做好省党代会精神的宣传工作,要精心组织宣传报道,扎实抓好学习宣讲,切实加强研究阐释,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和文化活动。要着力推进省党代会部署的贯彻落实,围绕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切实加强科学理论引领;围绕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围绕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要建设全面过硬的宣传文化干部队伍,政治坚强有定力,牢记责任勇担当,勤于学习善钻研,求真务实重实干,严守纪律讲规矩,梳理宣传文化干部的良好形象。省文化厅、省社科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省广电总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演艺集团负责同志在报告会后作了交流发言。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二
昨天下午,在圆满完成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各项议程后,黄巍东等29名住通省政协委员返通。
在4天半的会议期间,住通政协委员们认真学习讨论了省委书记李强的重要讲话,审议了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协商讨论了省工作报告和其他有关报告,并参加了大会发言、联组讨论等重要活动。
在主会场、讨论点、大会发言讲台、联组会现场、提案递交处,到处都有我市委员履职尽责的生动场景,表现了助推“两聚一高”、心系改革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的精神风貌。
扎实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富民导向不动摇,推动改革和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补齐生态短板等等,是委员们连日来热议的话题。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扩大开放、区域协调、跨江融合、绿色发展、民生建设等等,是委员们关注和聚焦的重点。
会议期间,住通省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了《推动通州湾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推进通州湾集疏运体系建设》的集体提案。黄巍东、尹建炉、钱锁梅、施学雷、石磊、薛驰、陈金屏等委员向会议提交了10件提案。这些提案都是委员在会前深入调研、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内容涉及面广泛,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住通省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新华日报、扬子晚报、香港大公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委员们的建言献策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有深度的采访报道。“我们一定要把江苏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好声音带回去。”走出闭幕大会会场,住通省政协委员们表示,这次会议是一次凝聚全省各界人士力量、合力投身“两聚一高”伟大实践的盛会。
回到各自工作岗位后,要积极宣传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瞄准国家和省对南通的战略定位,强化使命担当,积极投入“两聚一高”新实践,撸起袖子加油干,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充分发挥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为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北大门”、实现“强富美高”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三
3月13日下午,区纪委监察局召开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第一次专题学习讨论会。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殷亮主持学习会,委局机关全体同志参加会议。
办集委在得实施崽崽子啊何曾聚一高’会上,殷亮同志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了省委李强书记有关讲话精神,部分同志围绕“如何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大讨论活动”进行研讨发言。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大讨论活动开展后,区纪委监察局高度重视,速速成立机构、制定方案、明确举措,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是深入学习讨论,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思。以党支部为单位,集中一段时间利用下班后1小时,深入学习省委李强书记三次莅临宿迁调研时的讲话及市委魏书记在五届市委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开展主题讨论、提出意见建议、分享心得体会。
二是坚持以上率下,做好表率示范。领导班子成员、各室负责同志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活动,深入基层调研,带头交流发言,撰写交流文章。
三是强化督查考核,确保活动成效。区纪委大讨论活动办公室将会同干部管理监督室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重视不够、组织不力的,进行公开通报、责令整改,并在年底绩效考核中予以相应扣分。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四
“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的主题,也是我县城乡干部群众连日来热议的焦点。大家认为,党代会报告紧扣时代脉搏、切合江苏实际,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引领的鲜明指向。大家表示,围绕“两聚一高”主题,抓好贯彻落实,推动党代会精神在如东落地见效。
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成为最热的话题。“创新是党代会报告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县科技局局长胡连华说,只有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更好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一直以来,我县统筹推进创新型县份、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企业建设,狠抓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创新主体提升等科技创新“六大工程”,产业技术创新不断发展、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成效、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创新创业人才支撑作用逐步增强。”胡连华说,接下来,县科技局将进一步突出创新主体培育,实施科技领军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科技小巨人”培育行动计划、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行动计划、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全面掌握全县现有的38家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情况,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县创新中心,并发挥高校、镇区、企业等多重主体的协同作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便捷通道。此外,突出科技金融融合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业潜力,突出科技政策到位营造创新创业发展良好环境。
增加就业创业机会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把就业创业作为群众致富的最大潜力所在,聚力创新,是带动群众创业创新;聚焦富民,是扩大就业,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县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主任秦雄说,只有不断增加就业,积极鼓励创业,老百姓的钱袋子才能鼓起来,生活才能富起来。
“县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将大力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继续支持各类社会群体依靠自身努力和智慧创造财富,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重点促进大学生、农民还有城镇的失业人员、留学人员、科技人员等一些群体的创业,搭建创业培训、实训、孵化载体,同时进一步发挥好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秦雄说,接下来,就业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宣传力度,做好各类大型市场招聘会准备工作,更要加强创业促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普及,组织申报相关创业补贴,大力支持创业就业,双管齐下。同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失业职工的特点,各定点培训机构还将进一步完善“校校联合”、“校乡联合”、“校企联合”的做法,使培训对象较快地提高再就业能力。
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11月21日,双甸镇高前村党委书记薛建明一边帮着农户抢种麦子,一边关心省党代会情况。他说,报告聚焦富民,以让百姓过上更好日子为主线,强调让人民群众有更强获得感和幸福感,充分体现了民心所盼。高前村是富硒稻米、玉米、蚕豆、水果的农产品生态种植基地,十里工业长廊共拥有42家企业,年产值达30亿元,可谓“村强民富生活宽裕”。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和农村民生持续改善面临许多新挑战。”薛建明说,让村民有更强幸福感,既要发挥本地农业比较优势,挖掘富民潜力;也要跳出“农”字做文章,一方面,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农民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充分发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要从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标准着手。而在“农”字以外,他认为,报告中提出的“创业是群众致富的最大潜力所在”指明了方向,他们将把服务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全面拓宽富民强村渠道。
力争早日脱贫致富
“省党代会提出全省人民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让我倍受鼓舞。”家住阳光家园的顾新芳告诉如东日报记者,她和丈夫都是下岗职工,平时靠低保生活。他们也想出去打份零工,可是因为年纪大、文化水平低,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今年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他们住上了保障房,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销。
“随着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平日里的生活开销、小孩读书等花费都比较大,越来越难以应对。我们希望政府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帮助我们找到适合的工作,让我们这些缺乏一技之长的中年人也能拥有一定收入。” 顾新芳说。她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稳定物价,降低困难群体的生活成本。“我们也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生活,争取早日脱离低保户的行列,过上小康富裕的生活。”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五
省委政法委当天举办“政法大讲堂”,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王立科就深入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通过视频方式,向全省政法系统近8万干警进行了宣讲。
王立科说,省党代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江苏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坚强保证。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党代会精神学习好、理解好、落实好,用实际行动回答好“忠诚于党、造福人民、引领创新”这三份答卷。
落实好省党代会精神,关键在干。要深入思考、主动回应省党代会确定的重大命题。围绕服务大局,切实肩负起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不断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隐患的能力水平,切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围绕聚力创新,通过不断推进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切实解决制约政法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努力提升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围绕聚焦富民,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新期待,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铁腕整治治安乱点和突出问题,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最为关切的治安问题以及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小案小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政法机关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深化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努力提升法治江苏建设质效;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不懈抓好思想政治建设,严格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全面从严治警浓厚氛围。
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胡金波来到省委党校报告厅作省级机关专场宣讲报告。胡金波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全面从严治党四个方面交流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李强同志在省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对党委总揽全局、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各项措施讲得很深很透很到位,落实要求提得很严很实很具体,必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地团结全省人民投身到“两聚一高”的实践中去。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六
11月30日,省委宣讲团成员走进江苏各系统,为党员干部宣讲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莉新为省发展改革委等7个综合经济部门的党员干部宣讲省党代会精神。她指出,要把学习好、把握好、落实好党代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党代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做“两聚一高”实践的积极推动者。
黄莉新指出,李强同志所作报告,是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江苏特点的好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的好报告。要准确把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高水平”的根本要求、“全面”的价值取向和“五大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要准确把握聚力创新的工作导向, 深入分析支撑条件和现实需要,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要准确把握聚焦富民的发展取向,把激发重点群体增收活力作为有效途径、把重大富民支撑行动作为主要抓手、把解决好民生焦点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构建长效增长机制作为根本保障;要准确把握“七个着力”的重点任务,着力破解经济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四个方面主要问题,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黄莉新强调,要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全面强化“四个服从”,使遵规守纪成为鲜明政治特质。希望省发改委等综合经济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围绕落实重点任务抓发展、促改革,争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推动者,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同一天,在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学习会上,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王燕文为600多名省直宣传文化单位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了省党代会精神宣讲,对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作出部署。
王燕文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在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李强同志代表十二届省委所作的报告,是引领江苏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宣传好、贯彻好省党代会精神,首先要学习好、领会把握好江苏发展的成就经验和机遇挑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的奋斗指向,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以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
王燕文指出,做好省党代会精神的宣传工作,要精心组织宣传报道,扎实抓好学习宣讲,切实加强研究阐释,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和文化活动。要着力推进省党代会部署的贯彻落实,围绕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切实加强科学理论引领;围绕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围绕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要建设全面过硬的宣传文化干部队伍,政治坚强有定力,牢记责任勇担当,勤于学习善钻研,求真务实重实干,严守纪律讲规矩,梳理宣传文化干部的良好形象。省文化厅、省社科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省广电总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演艺集团负责同志在报告会后作了交流发言。
省委政法委当天举办“政法大讲堂”,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王立科就深入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通过视频方式,向全省政法系统近8万干警进行了宣讲。
王立科说,省党代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江苏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坚强保证。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党代会精神学习好、理解好、落实好,用实际行动回答好“忠诚于党、造福人民、引领创新”这三份答卷。
王立科强调,落实好省党代会精神,关键在干。要深入思考、主动回应省党代会确定的重大命题。围绕服务大局,切实肩负起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不断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隐患的能力水平,切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围绕聚力创新,通过不断推进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切实解决制约政法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努力提升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围绕聚焦富民,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新期待,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铁腕整治治安乱点和突出问题,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最为关切的治安问题以及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小案小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政法机关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深化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努力提升法治江苏建设质效;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不懈抓好思想政治建设,严格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全面从严治警浓厚氛围。
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胡金波来到省委党校报告厅作省级机关专场宣讲报告。胡金波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全面从严治党四个方面交流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胡金波说,李强同志在省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对党委总揽全局、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各项措施讲得很深很透很到位,落实要求提得很严很实很具体,必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地团结全省人民投身到“两聚一高”的实践中去。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七
春的脚步,开启新的希望。伴着春的脚步,江苏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今明两日在南京次序开幕,预示着江苏“两聚一高”实践新篇章的开启。紧扣新目标,依法履行各种职权,唱响两会好声音,是代表委员们的神圣使命和人民的热切期盼。
2017年是中国共产党即将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喜庆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第二年,也是全面落实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在2016年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目标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的前提下,如何承上启下干好2017年,意义尤其重大。为此,李强书记在此次政协开幕特别提出“用创新开路,让发展的动力一年更比一年强;加快富民步伐,让百姓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补齐生态短板,让共同的家园一年比一年美;推动改革和法治两个轮子一起转,让制度环境一年比一年优;凝心聚力干事创业,让团结奋斗的氛围一年比一年浓”的工作重点。紧扣“两聚一高”新实践,努力唱响两会好声音,就要紧扣这些工作重点履职尽责,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作出应有的贡献。
展望未来,前景美好,挑战也不少。对照“两聚一高”目标任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矛盾突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实体经济困难较多、有效需求增长乏力、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形势严峻、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紧扣“两聚一高”新实践,努力唱响两会好声音,就要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多谋解难之策,凝心聚力开辟发展新境界。
有多大责任担当,好声音就有多响,代表委员当在两会积极建言献策:你们认真,民主才能运转起来;你们沉默,就是人民失语。两会年年开,时势各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改革、“一带一路”建设、治污治霾治“大城市病”、建设法治平安江苏、文化强省等问题,都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紧扣“两聚一高”新实践,努力唱响两会好声音,就要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议”起来。站在人民的立场和角度上讲真话、谏诤言,多些“百家争鸣”,才能竞相发出“好声音”。两会不是“露脸”场所,而是重要的政治活动,代表委员应时刻保持“履职”心态,用好声音交出人民满意答卷。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唯有紧扣“两聚一高”新实践,努力唱响民情民意好声音,方能不负代表委员身份背后的万千期待,方能凝心聚力奔向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高水平要求、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八
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无论是把握大局,还是开创新局,都需要苦干实干、积极作为。江苏正处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变为现实;江苏发展正从“数量追赶期”步入“质量提升期”,到了一个爬坡过坎的重大关口。站在新起点上,我们要锚定新坐标、瞄准新目标,展现更好的精神状态,拿出更实的举措,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奋力推动“两聚一高”新实践。
奋力实现“两聚一高”好开局,创新的动力必须更强劲。创新引领未来。对江苏来说,冲出转型的关口、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根本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快马加鞭持续推进,把“创新之火”烧得更旺。要在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的同时,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让改革创新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把创新的厚实“家底”盘好用活,将创新“源头活水”不断注入发展之“渠”,既打牢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又为长远发展注入新动能。
奋力实现“两聚一高”好开局,富民的步伐必须更坚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聚焦富民,要强化民生导向、锚定“富民坐标”,让百姓的口袋更鼓,饭碗更有含金量,把富民的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重视生态福祉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群众的生态财富和“隐性财富”。要激发广大群众创业的内生动力,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共同创造全省人民的幸福生活。
奋力实现“两聚一高”好开局,实干的队伍必须更壮大。“两聚一高”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无论是聚力创新,还是聚焦富民,不能再去清谈为什么、要不要之类的问题,而应考虑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不能再去提多少口号、搬多少概念,而应身体力行、寻找对策。面对待解的难题、难啃的“硬骨头”,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讲真话、办实事,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全社会各方面各阶层人士,都要自觉加入苦干实干的“行动队”,增强执行力,形成干事创业合力,把思路变成举措,把愿景化为现实。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天,我们在春天里的谋划,以及在今后每一天里的奋斗,都将转化为丰收的硕果、书写出“两聚一高”的华美篇章!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九
一是重组织,加强领导。
镇成立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开展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全体镇机关、各村居、企事业单位活动动员部署会,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重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及时发布活动动态、讨论成果及有关建议,在镇区主干道及人群密集区域悬挂横幅等宣传标语,激发群众对本次活动的参与热情,营造人人参与大讨论的活动氛围。
三是重活动,做好调研。
每周组织镇领导班子、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村居代表等,分层次参加“学习讨论会”“交流座谈会”“头脑风暴”等讨论活动,探讨发展生态经济走新路、聚焦富民补短板、改革创新增优势及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
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带头谋划该镇的发展思路,全力全面建设“强富美高”的新城镇。
四是重督查,确保实效。
镇督查办加强对活动的督促检查,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对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效果不好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责令整改,确保活动扎实开展、有序推进。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十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在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提出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任务、总目标、总纲领,为江苏未来五年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明确了路径。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省委明确的“让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目标任务,法治宣传必须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担当、自己的作为,不辜负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不辜负人民对我们的热切期盼。
一是要聚焦富民,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上迈新步。
聚焦富民,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聚焦富民,不仅仅是增加收入,还包括完善公共服务、健全福利保障、建设良好生态。聚焦富民要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更加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满足人民群众对获得保护的渴望。要以正义、权利为关键词,以“法佑一生”为主题,梳理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制作从胎儿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公民权益保护清单,为人民群众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私人法律顾问”服务,激发全民学法用法的内生需求,引导全民感知法、亲近法、信仰法。要使法治宣传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抱生活、服务百姓,协调专业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拍摄推广与“衣、食、住、行、娱、乐、游”等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系列法治栏目剧,大力宣传推广“12348”司法行政公共服务平台“全天候”法律服务功能,使百姓切实体会到“法律即生活,生活即法律”,使群众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办法。要紧扣群众关心的热点民生问题,围绕经济发展更高质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文化发展更加繁荣、城乡区域更加协调、社会治理更加完善的“六个更”小康社会目标,大力宣传法治规范促进增加群众利益、增进民生福祉的功能作用和实际成果,使全社会了解法在身边,法律保护在身边,让群众通过法治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要聚力创新,在增强工作实效性上求突破。
创新形式、增强实效是近几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主线,互动型服务型创新型“三型”江苏普法模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时代进程中,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实现由传播法律知识向培育法治信仰、由粗放向精准、由分散单一向共建共享、由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治、由我为民作主向民需导向的“五个转变”,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创新的总要求、大方向。但创新就像一个多面体,可以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不同的角度去实施,找到合适恰当的突破口、切入点,是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自身创新的当务之急。要以有深度、有效率、有收益“三有”为目标,全力打造以“云资源汇集、大数据分析”为特征的“智慧普法2.0版”,充分整合各级各类普法资源,深入开展普法需求分析、渠道分析、满意度分析,描绘普法受众“画像”,开发个性定制化普法服务和产品,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的质效。按照省厅“内网管理、外网服务”的信息化建设部署,大力推进法宣信息化管理平台向成员单位覆盖、向村居延伸,通过“任务下发、过程留痕、动态监督、预警提醒、跟踪督办”的流程体系,形成自上而下责任传导链,提高管理服务效率水平。依托网络舆情大数据基础平台,依托图书借阅服务数据库,结合法治文化产品资源库、典型案例库的开放,记录用户搜索轨迹、生成热度排行,捕捉社会“引爆点”,预测预判阶段性法律需求,主动配送“一揽子”法律解决方案,强化法治宣传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
三是要聚集资源,在汇聚社会合力上下苦功。
加强统筹协调,汇聚社会合力,既是由法治宣传教育的社会性、群众性特征决定的,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宣传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从真正打通法治宣传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角度从发,一是解决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需要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二是解决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问题,需要必要的资金、技术、场地等资源的综合支持;三是打造一支具有现代社会管理理念,具备专业化服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和服务平台。因此,要把培育发展普法社会组织作为补足补强工作体系、工作能力缺项短板的重要突破口,在各级法治宣传教育中心、乡镇法治宣传教育研判辅导站增设普法类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功能,以政府购买服务成本、资助补贴、项目奖励等形式,为普法社会组织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不断提高群众参与法治宣传服务的参与度和活跃度。要找准服务中心工作的切入点、法治建设的植入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找准与政府其他部门、与司法行政其他业务工作的契合点,赢得社会关注、党政关心、部门支持,促进法治宣传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快提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质效,坚持考核与服务并重,考核与创新并举,丰富创建内涵,强化动态管理,推动各方工作力量和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努力使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成为推动基层“四民主两公开”的示范,成为司法行政职能在基层有效落实的示范,成为深化法治社会建设的示范。要切实履行部署、指导、检查等职能,积极协调并组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努力做好制度设计,科学分解各项任务,精心确定联动事项,对相关部门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和法治专业人员以案释法制度的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法治宣传各项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四是要聚气落实,在完成工作任务上创业绩。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要求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法治文化,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全省法宣条线要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凝聚共识,理清思路,狠抓落实。当前,要抓住在全省推广《江苏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试行)》的契机,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融入社会治理、公共法律服务、矛盾纠纷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巩固“大普法”格局。抓住省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的契机,为司法、执法、法律服务机关单位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设定具体有效的责任评价制度及其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以相对统一的刚性手段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以案释法”制度落实落细落小,推动各地各部门大力实施“七五”普法规划。要建立健全媒体公益普法监测、公布机制,发动组织美协、作协、音协、文化企事业单位等专业力量,构建策划—制作—传播联动多赢的法治文化作品创作链条,加强优秀法治文化作品编排、展演,形成以传统媒体为主体、“三微一网一端”为拓展的媒体普法矩阵,在全社会广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为推动全省“两聚一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十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表大会精神和省委李强书记对宿迁工作的最新要求,按照市委统一部署,3月10日下午,市旅游局召开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大讨论活动动员会。
会议传达了市委开展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大讨论活动的相关要求,宣读了我局开展大讨论活动方案,成立了由局领导刘方德任组长,张卫东、王晓红、陈慧敏、王万山任副组长,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丰玉军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牵头负责对大讨论活动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和材料上报等日常工作。
会议指出,本次大讨论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动员学习,深入讨论。召开全局动员大会,对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切实把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组织局领导班子、处室同志分层次采取“学习讨论会”“交流座谈会”“头脑风暴”等形式,每周开展1次学习讨论活动;第二阶段紧扣主题,开展调研。局领导带领各自分管处室围绕活动主题和内容,结合“三进三帮”活动,认真抓好组织发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学习讨论,带头开展调研、带头谋划思路、带头撰写心得体会;第三阶段形成成果,汇总上报。根据调研讨论情况,局领导班子成员于4月29日前撰写一篇-3000字的交流文章,由办公室统一汇总上报市委。
会议要求,一要精心组织谋划。全局上下要把大讨论活动与开展“三进三帮”活动结合起来,与谋划推进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旅游工作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活动开展,切实增强活动组织的针对性、实效性。二要加大宣传力度。各处室要将开展大讨论活动的进展情况及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及时上报至办公室,展示大讨论活动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三要强化跟踪督查。各处室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渠道、多形式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局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大讨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效果不好的条线处室,将进行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并追究责任。
与会人员共同学习了省委李强书记在参加宿迁代表团审议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十二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省委明确的“让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目标任务,法治宣传必须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担当、自己的作为,不辜负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不辜负人民对我们的热切期盼。
聚焦富民,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聚焦富民,不仅仅是增加收入,还包括完善公共服务、健全福利保障、建设良好生态。聚焦富民要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更加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满足人民群众对获得保护的渴望。要以正义、权利为关键词,以“法佑一生”为主题,梳理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制作从胎儿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公民权益保护清单,为人民群众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私人法律顾问”服务,激发全民学法用法的内生需求,引导全民感知法、亲近法、信仰法。要使法治宣传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抱生活、服务百姓,协调专业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拍摄推广与“衣、食、住、行、娱、乐、游”等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系列法治栏目剧,大力宣传推广“12348”司法行政公共服务平台“全天候”法律服务功能,使百姓切实体会到“法律即生活,生活即法律”,使群众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办法。要紧扣群众关心的热点民生问题,围绕经济发展更高质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文化发展更加繁荣、城乡区域更加协调、社会治理更加完善的“六个更”小康社会目标,大力宣传法治规范促进增加群众利益、增进民生福祉的功能作用和实际成果,使全社会了解法在身边,法律保护在身边,让群众通过法治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创新形式、增强实效是近几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主线,互动型服务型创新型“三型”江苏普法模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时代进程中,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实现由传播法律知识向培育法治信仰、由粗放向精准、由分散单一向共建共享、由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治、由我为民作主向民需导向的“五个转变”,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创新的总要求、大方向。但创新就像一个多面体,可以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不同的角度去实施,找到合适恰当的突破口、切入点,是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自身创新的当务之急。要以有深度、有效率、有收益“三有”为目标,全力打造以“云资源汇集、大数据分析”为特征的“智慧普法2。0版”,充分整合各级各类普法资源,深入开展普法需求分析、渠道分析、满意度分析,描绘普法受众“画像”,开发个性定制化普法服务和产品,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的质效。按照省厅“内网管理、外网服务”的信息化建设部署,大力推进法宣信息化管理平台向成员单位覆盖、向村居延伸,通过“任务下发、过程留痕、动态监督、预警提醒、跟踪督办”的流程体系,形成自上而下责任传导链,提高管理服务效率水平。依托网络舆情大数据基础平台,依托图书借阅服务数据库,结合法治文化产品资源库、典型案例库的开放,记录用户搜索轨迹、生成热度排行,捕捉社会“引爆点”,预测预判阶段性法律需求,主动配送“一揽子”法律解决方案,强化法治宣传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
加强统筹协调,汇聚社会合力,既是由法治宣传教育的社会性、群众性特征决定的,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宣传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从真正打通法治宣传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角度从发,一是解决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需要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二是解决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问题,需要必要的资金、技术、场地等资源的综合支持;三是打造一支具有现代社会管理理念,具备专业化服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和服务平台。因此,要把培育发展普法社会组织作为补足补强工作体系、工作能力缺项短板的重要突破口,在各级法治宣传教育中心、乡镇法治宣传教育研判辅导站增设普法类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功能,以政府购买服务成本、资助补贴、项目奖励等形式,为普法社会组织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不断提高群众参与法治宣传服务的参与度和活跃度。要找准服务中心工作的切入点、法治建设的植入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找准与政府其他部门、与司法行政其他业务工作的契合点,赢得社会关注、党政关心、部门支持,促进法治宣传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快提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质效,坚持考核与服务并重,考核与创新并举,丰富创建内涵,强化动态管理,推动各方工作力量和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努力使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成为推动基层“四民主两公开”的示范,成为司法行政职能在基层有效落实的示范,成为深化法治社会建设的示范。要切实履行部署、指导、检查等职能,积极协调并组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努力做好制度设计,科学分解各项任务,精心确定联动事项,对相关部门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和法治专业人员以案释法制度的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法治宣传各项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当前,要抓住在全省推广《江苏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试行)》的契机,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融入社会治理、公共法律服务、矛盾纠纷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巩固“大普法”格局。抓住省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的契机,为司法、执法、法律服务机关单位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设定具体有效的责任评价制度及其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以相对统一的刚性手段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以案释法”制度落实落细落小,推动各地各部门大力实施“七五”普法规划。要建立健全媒体公益普法监测、公布机制,发动组织美协、作协、音协、文化企事业单位等专业力量,构建策划—制作—传播联动多赢的法治文化作品创作链条,加强优秀法治文化作品编排、展演,形成以传统媒体为主体、“三微一网一端”为拓展的媒体普法矩阵,在全社会广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为推动全省“两聚一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十三
“两聚一高学习心得体会”是我们学校在新的学年开始后推出的一项学习活动。通过把“两聚一高”理念融入学习,我们被激发出更大的学习潜力。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益处。在学习过程中,我充分体会到了“两聚一高”的精髓,不仅为自己的能力提升,也为自己的未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所谓“两聚一高”,是指聚焦学科、聚焦作文,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学科讨论和广泛的交流,深入的学习一门学科,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提倡我们多读书多写作文,以此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聚焦学科和作文的方式,让我在学习中更加专注,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通过参与“两聚一高”学习方式,我体会到了高效学习的重要性。在学科学习方面,我不再只是简单地完成课堂作业,而是主动思考、提问和探究。例如,在数学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我主动借助课后时间进行思考,利用图表和实例来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最终成功解答出来。这种主动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我逐渐建立起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在作文方面,通过每天写作文的练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思辨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我要思考如何选取最合适的词汇和语句,怎样能够更加生动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训练让我成为一个具备较强表达能力的人,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
通过“两聚一高”学习方式,我逐渐意识到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只有真正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多读书多写作文,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阅读素材,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用到的宝贵财富。
段落五:总结。
通过参与“两聚一高”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高效学习的重要性。在聚焦学科和作文的过程中,我不仅积累了知识和技能,也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我学习的习惯,让我在学习中事半功倍。我相信,通过长期坚持这种学习方式,我将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自己的未来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十四
省第十三次党代表大会是在我省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省委书记李强所作的报告,通篇贯穿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穿了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贯穿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要求。省第十三次党代表大会以“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简称“两聚一高”)为主题,体现了发展动力与发展目的的有机统一,作出了决胜全面小康的“江苏版”回答。
首先,“聚力创新”,明确了创新作为我省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创新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活动,凝聚了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省党代表大会旗帜鲜明提出要“聚力创新”,将创新作为我省摆脱转型阵痛、实现凤凰涅的根本动力。面对我省未来五年规划蓝图,报告明确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描绘了“六个更”的发展图景,其核心要义就是发展水平要更高、群众获得感要更强。这使得今后五年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更加鲜明、更加突出、更加集中。聚力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让改革创新贯穿全省一切工作,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次,“聚焦富民”,强调发展成果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群众。
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省党代表大会旗帜鲜明地指出要“聚焦富民,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追求,加快富民步伐,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帮扶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确保全省人民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无论是抓改革还是促发展,都要强化民生导向,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共同创造全省人民幸福生活。
再次,“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了我省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根据我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发展要求,十八大指出,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江苏作为“两个率先”及“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定位,“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是江苏贯彻“两个百年”目标的具体实践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追求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公共服务水平更高和百姓收入的高水平积极探索我省的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发展不仅要有速度,而且要有质量,要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公共服务标准化,特别是在教育、医疗、文化、卫生方面,让百姓享受更好服务除了为百姓创造资产性、资本性收益外,全力做好“保基本”,实现养老、医疗、低保全到位,关心好每一户贫困家庭。
“两聚一高”是江苏面向未来五年提出的发展目标,描绘的“六个更”发展图景,其核心要义就是发展水平要更高、群众获得感要更强。围绕这一要求,宿迁今后五年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更加鲜明、更加突出、更加集中:聚力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聚焦富民,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锚定“两聚一高”:引领宿迁发展。
宿迁第五次党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宿迁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短板”。目前农业经济落后,结构不合理;贫困人口数量多,脱贫难度大;工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乏力;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表明宿迁距“两聚一高”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发展距离。锚定“两聚一高”,引领宿迁发展;聚焦创新、富民“短板”,在宿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决胜阶段破解难题。
一是找准创新突破口,争取在新一轮竞争态势下不缺位。
在实践中,既要进行技术创新,更要注重思想理念、体制机制的创新;既要鼓励部分高技术、科技人才的创新,又要激励大众创新。遵循发展规律,立足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提升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强化产业集聚发展,聚焦市域“4+4”和县域“2+1”产业体系,加快打造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功能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食品饮料、机电装备、纺织服装三大特色产业基地。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的核心”,着力推动思路创新、产业集聚、企业升级、人才引进,努力走出一条以创新为引领、以科技为驱动的转型升级之路。大力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上实现系统或至少某一“风口”处突破。
二是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走出加快创业富民的宿迁路径。
市委书记魏国强指出:“生态是宿迁发展最大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他多次强调生态经济示范区要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积极稳妥推进。生态经济示范区可以说是宿迁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发动机,也是宿迁未来五年规划的重要抓手。要突出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农业农村发展质量。进一步完善思路、夯实基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一村一品一店”建设水平,推动集中居住区和美丽乡村建设,把工作做得更好。同时,加大对民生的投入,通过创业富民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宿迁在民生、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领域存在的短板,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既要抓紧补,更要补得实、补得好、补到位,不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时间提前上,要把注意力放在工作质量上,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三是提高宿迁营商舒适度,增强法治诚信环境竞争力。
宿迁仍需要进行工业突破,做好工业突破必须做好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法治诚信软环境建设。深化推进“一重点三领域”改革,通过改革提高创业环境质量、法治环境质量、诚信环境质量和人文环境质量,着力构建更加科学、更为合理、更有活力的体制机制。抓好立法工作,加强党委对立法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抓好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抓好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权、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抓好法治社会建设,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工作,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法治氛围,使法治成为宿迁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使法治社会及诚信体系成为宿迁的一张名片。
四是顺应干部队伍建设新要求,探索激励和约束相统一的有效机制。
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各项事业的关键。建立绩效考核督查制度,成立督查组,不定期对各地、各部门公务员日常绩效考核开展情况组织督查、考察、抽查和通报。坚持挺纪在前,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用纪律的思维分析问题,按纪律的要求处理线索,以纪律的标准规范行为,严在平时、严在经常,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处理好严格管理干部和关心爱护干部的关系,处理好“树木”和“森林”的关系。并择时以观摩、交流的形式进行互相借鉴、学习沟通,全面深入推进工作开展。在监督机制愈发趋紧的.常态约束体制下,约束性规定要落实好,在教育上,引导各级干部认识到接受监督、接受约束是回归到本来应有的常态;在激励机制上,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努力探索一种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容错纠错机制,建设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队伍。
“奋斗目标的实现,是靠干出来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贯彻落实好党代表大会精神、全面完成党代表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是宿迁人民的殷切期望,是广大党员的共同责任。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建设“强富美高”新宿迁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新使命、勇于担当,继往开来、勇攀高峰,积极营造干事创业氛围,用新业绩和良好形象体现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团结和带领群众努力把党代表大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十五
当前,我国经济面对增速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寻找和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指出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这抓住了化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转型升级的要害。
那么,怎样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从根本上看,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只有创新驱动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
改变过多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加快形成新的内生增长动力,核心是使高素质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些国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资源和外来技术过于依赖,经济发展长期建立在低水平规模扩张上,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内生动力不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际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世界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深度调整。
我国转型发展与这一时代潮流不期而遇,能否乘势而上、推动发展迈上更高台阶,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
我国转型发展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已具备较好基础和独特优势。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复苏的特征将保持较长时间,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结构调整期,期望通过创新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进而重塑国际竞争秩序。
从国内看,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为动力转换提供了巨大潜力和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把经济下行、结构调整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
从动力转换的科技创新基础看,我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总体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研发人数达到36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数量居于世界前列;创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努力破除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创新潜力,有效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只有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重点才能从跟跑到领跑。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围绕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升,确定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重点。
围绕培育新增长点聚焦创新重点。
目前,人类正处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特别是智能社会演进的重要关头,科技和产业正处在深刻变革中。
新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及其迅速转化成的新业态上。
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产业、服务机器人产业、个性化智能制造业、生物医疗及医药产业、数据产业、空间科技产业、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将迅速成长为引领世界经济的新增长极。
这些新产业的共同特点是,以创新为基础,知识人才密集,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创新与创业一体化。
在这些领域,我国科研基础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是太大,面临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和迎头赶上的难得机遇。
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瓶颈。
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之一是推动现有支柱产业技术升级。
应紧紧围绕破解传统产业升级存在的核心元器件和重大装备工艺主要依赖进口、制造业“缺芯少魂”等重大制约,加快突破基本工艺、技术装备、关键基础部件、基本材料等产业升级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特别是围绕能源、冶金、石化等主导产业,加快构建清洁生产、提质增效的技术支撑体系。
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及转化应用,带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提升,突破种业、农业全产业链升级的技术制约,创新农业技术转化和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为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是为协同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
应坚持源头严防,为生产方式清洁化、绿色化提供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
围绕大气、水污染治理等重大环境难题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为实现蓝天净水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围绕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教育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部署,促进问题解决和民生改善。
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努力形成更多领跑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增强的科技创新实力和能力基础上。
一个国家创新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从基础性研究到形成市场竞争力的效率,是与价值链有机联系、紧凑衔接的高效创新链。
应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前沿,加强对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努力在重大学科交叉、集成创新、跨界融合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力争实现从跟跑向并行乃至领跑转变。
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应当看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必须以解决动力转换的关键问题为导向,着力突破以下瓶颈制约。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
我国科技人员总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就业人口中研发人员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人才结构与欧美等创新强国差距巨大。
从全球顶尖科学家分布看,美国以52.9%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英、德随后占据近15%的份额,我国仅占4.7%。
二是技术创新主体能力不强。
企业尚未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人才集聚主体,总体上还不能发挥动力转换主力军作用。
三是创新成果转化不畅。
以人才为本的技术、资本、企业有机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形成,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携手转化的机制尚不健全。
四是创新和产业化环境不优。
宏观管理体制不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管理方式尚未形成。
科技管理中重物轻人的倾向没有根本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撑依然不足。
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核心是形成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
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动力转换和发展转型。
建立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宏观管理体制。
以提高创新治理能力为重点,改革科技宏观管理,使之与宏观经济管理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加快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着重环境营造、有利力量集成、统筹高效的国家创新治理体系。
适应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要求,进一步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性,强化创新主体的联系和互动,强化产业、金融、贸易、科技等政策工具围绕创新驱动这一核心目标的协同,减少相互掣肘和彼此脱节,形成有机衔接的政策体系。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激发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在深化科技计划体系改革基础上,改革经费拨付方式,加快从竞争性项目支持为主向科研基地预算稳定支持为主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顶尖科研机构。
形成以国家重点科研基地为骨干、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探索性研究为生力军、竞争协同机制为纽带的科研开发体系。
完善符合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交融支持、稳定投入与竞争支持互补、绩效挂钩的科技投入和政策体系。
健全上下游通畅、产学研金结合的创新和转化体系。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等创新导向机制。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借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机会,在职务成果所有权、支配权、收益权等方面加大对创新团队和个人的倾斜。
把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企业改革的重点。
把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内在创新动力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其研发投入主体、创新人才集聚主体、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三大功能,围绕商业模式、管理方法、品牌、营销创新,重构企业发展战略、组织、文化、人才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形成中小企业灵活发展、大型企业优势突出的`格局,提高上下游企业创新协作水平,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合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着眼于区域转型升级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共同体。
着眼于区域发展转型升级,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比如,围绕高端制造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先进制造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低碳绿色发展,打造一批破解资源环境瓶颈、保障生态安全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超前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引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通过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激发和释放区域科技创新潜力和能量,打破部门和单位界限,建立开放合作的科研开发体制,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打通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到创新企业、产业园区的成果转化通道,完善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拓宽人才、成果、资金顺畅流动的通道,促进科研与产业有机衔接、创新成果快速转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个重要的趋势性变化就是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和技术进步。
当前,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
这就需要我们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重大意义,有效应对发展动力转换面临的挑战,多措并举突出创新驱动,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表象上看是经济增长减速换挡,但从本质上说是发展动力的转换和重塑。
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规模投入驱动,而充足的要素供给是维系要素驱动发展模式的重要前提。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明显快于被抚养人口,农村还有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十分明显,而人口抚养比不断下降又使储蓄水平稳定提高,为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由此也形成了低成本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与此同时,长期存在的商品供给不足和短缺,为迅速扩大生产能力提供了市场支撑;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相对较大,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足够空间。
随着生产要素供需形势的变化,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逐步减弱。
近年来,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特别是农民工实际工资大幅攀升。
与此相应,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口抚养比趋于提高,储蓄率开始向下调整,投资增长趋于放缓。
同时,经过30多年的规模扩张,钢铁、水泥、建材、石化等传统制造业产能达到极限,出现严重过剩局面,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逐步强化。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要求将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切换到创新驱动上来。
这里所说的创新驱动是广义和综合的,核心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包括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和重塑,就要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效增长,将提高效率和效益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常态是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效增长阶段跃升的过程,也是我国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过程。
创新驱动发展面临挑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推动信息技术升级换代,新能源、生物、纳米、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实现群体性突破,推动工业4.0、智能交通、分布式能源、网购、互联网金融、慕客、远程医疗、网上研发平台等新兴制造业态和服务模式广泛兴起,引发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改变了国际分工形态和竞争格局。
这在为我国加快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更加凸显。
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新态势,我国企业研发能力不足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大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即便是有研发活动的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水平也偏低。
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的产业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如不加快研发能力提升和产业技术进步,部分现有技术路线和生产能力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趋于减弱。
我国劳动力成本开始攀升,土地、矿产资源等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
而世界上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利用相对更低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对我国低成本优势形成替代效应。
这些情况表明,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支撑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困难,必须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质量提升,使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持续强化。
我国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等资源消费规模巨大,原油、铁矿石、铜精矿和铝土矿等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不少地方雾霾天气频繁出现,波及范围不断扩大,一些地方水体和土壤污染累积性负面效应显现。
随着能源资源约束趋于强化,以及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
多措并举突出创新驱动。
近年来,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取得积极进展,科技投入大幅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增强。
研发经费支出超过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2%;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0%,专利申请数量和增长速度明显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提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壮大。
这些都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们要完成发展动力转换,就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积极营造创新生态、培植创新土壤、释放创新活力,使创新深度融合于经济发展之中,从而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体制环境。
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矫正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动力。
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依法打击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发明创造。
以增量带动存量改革,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推动科研院所分类改革。
推进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
创新需要市场充分竞争,需要千千万万市场主体在试错中找到方向,这就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按市场导向优化配置,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完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促使企业加快摆脱对能源资源消耗较多的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依赖,更多地依靠研发、设计、市场开发、品牌建设和无形资产投资,满足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推进传统制造向以研发为基础的新型制造转型。
把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
创新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要把发展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着力突破研发、设计、标准、品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力求掌握核心技术,增加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传统重化工业现代化改造,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知识、技能密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由组装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转变。
强化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创新的根本在人才。
引进国外高质量人才和智力。
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把发现、培养和用好人才放在优先位置,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配置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使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和潜能竞相迸发。
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营造有利于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度环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强化激励创新机制。
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
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十六
3月13日下午,区纪委监察局召开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第一次专题学习讨论会。
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殷亮主持学习会,委局机关全体同志参加会议。
办集委在得实施崽崽子啊何曾聚一高’会上,殷亮同志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了省委李强书记有关讲话精神,部分同志围绕“如何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大讨论活动”进行研讨发言。
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大讨论活动开展后,区纪委监察局高度重视,速速成立机构、制定方案、明确举措,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是深入学习讨论,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以党支部为单位,集中一段时间利用下班后1小时,深入学习省委李强书记三次莅临宿迁调研时的讲话及市委魏书记在五届市委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开展主题讨论、提出意见建议、分享心得体会。
二是坚持以上率下,做好表率示范。
领导班子成员、各室负责同志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活动,深入基层调研,带头交流发言,撰写交流文章。
三是强化督查考核,确保活动成效。
区纪委大讨论活动办公室将会同干部管理监督室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重视不够、组织不力的,进行公开通报、责令整改,并在年底绩效考核中予以相应扣分。
昨天下午,在圆满完成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各项议程后,黄巍东等29名住通省政协委员返通。
在4天半的会议期间,住通政协委员们认真学习讨论了省委书记李强的重要讲话,审议了省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协商讨论了省工作报告和其他有关报告,并参加了大会发言、联组讨论等重要活动。
在主会场、讨论点、大会发言讲台、联组会现场、提案递交处,到处都有我市委员履职尽责的生动场景,表现了助推“两聚一高”、心系改革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的精神风貌。
扎实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富民导向不动摇,推动改革和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补齐生态短板等等,是委员们连日来热议的话题。
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扩大开放、区域协调、跨江融合、绿色发展、民生建设等等,是委员们关注和聚焦的重点。
会议期间,住通省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了《推动通州湾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推进通州湾集疏运体系建设》的集体提案。
黄巍东、尹建炉、钱锁梅、施学雷、石磊、薛驰、陈金屏等委员向会议提交了10件提案。
这些提案都是委员在会前深入调研、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内容涉及面广泛,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住通省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新华日报、扬子晚报、香港大公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委员们的建言献策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有深度的采访报道。
“我们一定要把江苏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好声音带回去。
”走出闭幕大会会场,住通省政协委员们表示,这次会议是一次凝聚全省各界人士力量、合力投身“两聚一高”伟大实践的盛会。
回到各自工作岗位后,要积极宣传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瞄准国家和省对南通的战略定位,强化使命担当,积极投入“两聚一高”新实践,撸起袖子加油干,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充分发挥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为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北大门”、实现“强富美高”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江苏第十三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报告明确提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方略。
“两聚一高”成为江苏未来五年的战略选择和发展走向,江苏将由此迎来历史发展新时期。
聚力创新,江苏一张蓝图“画到底”
“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浓缩为“两聚一高”四个字,成为江苏未来五年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和奋斗指向。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说:“聚力创新,大势使然;聚焦富民,民心所盼。
这是我们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事情,也是我们今后五年要打赢的主攻仗。
”
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大,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逐年衰减。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创新驱动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引擎。
“十二五”以来,江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达1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去年超过6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是2010年的3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4万件、是2010年的7倍,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全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
今年6月,江苏召开“全省创新大会”,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江苏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科技创新“等不得、也慢不得”。
此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报告,更是60多次谈及“创新”。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江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尤其缺乏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产业总体上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徐一平说,实体经济发达是江苏聚力创新的突出优势,江苏工业门类齐全,8大工业行业有6个过万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7万户,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20家,江苏企业将发挥拥有庞大本土市场和雄厚资本实力的优势,着力在关键技术上创新突破,凭借世界级的制造能力迅速实现规模效应,不断争创新的竞争优势。
苏州是江苏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前沿阵地。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委书记周乃翔说,未来五年苏州要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争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下一步要加快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积极创建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城市。
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高端攀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技金融深度结合、科技人才智汇“五项工程”,全面构筑高效区域创新体系,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经济保持稳健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徐州处于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位置,工业基础好。
徐州委书记张国华认为,产业是振兴之本,创新是振兴之魂。
下一步徐州要围绕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强化科技创新核心支撑。
推进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构建以产学研合作为主线、“产业+企业+平台+人才+载体+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体系。
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为重点的创新梯队。
优化创新组织体系,实施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提升创新基础能力。
聚焦富民,“三个口袋”排序出现新变化
创新是手段,富民才是目的。
数据显示,2016上半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5元,排名全国第四,排名前三的分别为上海(29030元)、北京(28448元)、浙江(24519元)。
结合上半年各地公布的gdp数据来看,排名前三的上海、北京和浙江居民收入均跑赢了gdp增速,而江苏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速为8.2%,与gdp增速持平。
李强说,现在江苏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相称,有些地方老百姓收入还不高,“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江苏省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报告提出,2020年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
江苏省级层面首提“三个口袋”的概念,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官方报告中第一次将居民收入、企业利润排在财政收入之前。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王庆五教授认为,“三个口袋”的排列顺序内含深意,把居民收入排在第一个“口袋”,真正凸显了“富民”为先的价值取向。
让老百姓的口袋里有钱,才是实实在在的‘富民’。
”王庆五说,企业利润列为“第二个口袋”,是因为企业景气了、有了利润,就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的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民富了、企业富了,“第三个口袋”——政府收入才能提高。
而政府的公共财政多了,才能为人民群众办更多的事情,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富民”。
让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江苏省财政厅厅长刘捍东说,“百姓富”是全面小康的`直接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公共财政的根本属性。
为了让全省老百姓的“口袋”更加充实,江苏省级财政政策将更加精准:“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要用于民生,目前省级财政80%以上、全省财政收入的75%以上都用于民生建设。
江苏省还将构建更公平、均衡、可持续的财政政策支撑体系,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方面更多实行普惠制,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
”
江苏南通如东风电场 李存根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努力争创“高水平”
江苏提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选择。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必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高标准”“先行一步”。
李强说,未来五年江苏和全国一样,面临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江苏的小康建设也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追求。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要义就是发展水平更高、群众获得感更强。
江苏省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报告用“六个更”来阐述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经济发展更高质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发展、城乡区域更加协调、社会治理更加完善。
连续十三年蝉联全国百强县第一名的江阴市,一直以“当好县域发展排头兵和领头羊”的发展目标为定位。
江阴委书记陈金虎说,江阴目前有12.9万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20万户籍人口,平均计算1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老板,百姓已相对富足。
然而用“高水平”来衡量,仍有很大差距。
江阴是江苏省开发强度最大的地区之一,生态压力非常大,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补生态短板,唤回碧水蓝天,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以后,生活的更舒适,更惬意。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十七
近年来,"两聚一高"教育模式在中国深受关注,并被许多学校广泛采用。"两聚一高"教育模式是指培养学生集体活动和学科特长、高水平研究创造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在接受这种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快感。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总结出以下关于"两聚一高"学习心得体会。
在课堂上,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鼓励我们积极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大量的互动和交流,我们不仅能够深入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培养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在课堂上老师还鼓励我们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讨论等形式,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总的来说,课堂上的互动和合作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培养了我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集体活动方面,学校鼓励我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和组织,培养我们的领导能力和协作能力。在学校的社团活动中,我主动参与了学生会并担任了干部职位。通过组织各种校内活动,我学到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协调各方资源、如何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实际问题。这些经历使我不仅磨练了我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拓宽了我的人际交往圈子,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我不仅培养了自信心,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而关于学科特长方面,学校鼓励我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培训和比赛机会。我自己热爱音乐,所以我选择了参加学校合唱团,并且每天坚持练习。在合唱团的经历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锻炼了我的耐心和毅力。每一次演出前的紧张和每一次与团队成员的合作,都让我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和快乐感。通过发展自己的特长,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并且在专业领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高水平研究创造实践能力方面,学校鼓励我们参与科研和创新实践,并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指导。在我的研究项目中,我深入学习了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创新实践。通过这一过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艰辛性,也进一步提升了我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经验将会成为我不可缺少的财富。
总结起来,通过"两聚一高"的学习模式,我不仅在课堂上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还在集体活动和学科特长方面发展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同时,高水平研究创造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一过程中,我收获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两聚一高"的学习心得体会让我成长了不少,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十八
2月3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干部兵分多路,深入全市基层走访调研,问计于民、问计于企,掀起了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潮。
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指出,苏州将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推动走访调研常态化,突出“六个一”目标(收集一批社情民意、促进一批企业创新、推动一批项目建设、化解一批矛盾问题、总结一批基层典型、完善一批政策措施),在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上见实效,持续用力深化“x学一做”,真抓实干推进“两聚一高”。此次大走访,集中了几乎市委常委会全部领导、分管副市长,以及相关县(市)区主要领导等,阵容之大,前所未有。
当天的调研中,周乃翔走进车间、工地、研发中心,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项目推进情况,关切地询问当前发展面临的困难。“今天来这里,主要是想听听你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需要政府提供什么支持。”在苏州新科兰德科技有限公司,周乃翔开门见山,向企业创始人左磊了解情况。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大数据企业级应用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新科兰德自2010年成立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此同时企业也遭遇到了人才瓶颈,急需要招聘大量研发人员。周乃翔指出,创新引领发展,人才是关键。苏州一方面要依托高校资源精准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搭建平台让企业与高校做好人才对接,同时还要出台针对性的人才政策。
民营经济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苏州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江苏迎阳无纺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非织造设备专业制造商,也是省高新技术企业。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陆新走访后说,传统行业要转型升级向高端发展,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创新驱动的基础在人才引领。党委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也会全力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鼓励公司董事长范立元抢抓机遇,再接再厉,努力做大做强,争取在行业中掌握话语权。
察实情,谋发展。苏州市委常委、秘书长黄爱军来到太仓市浏河镇走访调研时了解到,三樱包装(江苏)有限公司专注于药品、化妆品和日化用品包装这一细分市场,该公司负责人提出,由于工厂搬迁至太仓,需要重新进行药品认证,目前还在申请过程中,为此,去年已经错失了近亿元药品包装订单,并存在着客户流失风险。得知这一情况,黄爱军表示,回去之后,将联系相关部门,尽快帮助企业向上争取。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的腰包更鼓、日子过得更好。在常熟市康博村,苏州市市长曲福田详细了解了农村社会治理等情况,希望康博村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提高村民共建共享的水平。曲福田还走进高林泉等3户家庭,深入了解他们在创业、就业、社保等方面的情况。当天下午,曲福田来到苏州高新区通安镇,在社区服务中心,他要求社区不断创新举措,为居民提供暖心服务。走进社区居民吴金妹家中,曲福田仔细询问了他们家中的医疗、社保、养老、工作等情况。
在昆山千灯镇盛家埭村陈春元家里,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王翔详细询问其收入支出和福利待遇等情况,并询问陈春元希望政府出台哪些惠农支农政策。今年51岁的陈春元是盛家埭村的大农户,承包了村里80亩农田,主要种植生态有机米,并自产自销,年收入8万—10万元。陈春元表示,现在各项农业政策让他这样的种田老把式更有信心,希望政府能在承包租金、农药农机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帮扶。
“希望党和政府可以多为失地农民谋福利,让失地农民有田可种。”斜塘街道的农户谢林根向来到家里的苏州市委常委、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说出自己的建议。谢林根是原车坊横港村的村民,他和50多位失地农民于2010年10月成立了淞泽园水生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的社员有100多人。徐惠民对他提出的建议表示赞同,徐惠民认为,组织被动迁农民“抱团闯市场”,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不仅可以让被动迁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更可以为市民提供本地优质的农副产品。
位于黎里古镇西北侧的汤角村,由原何扇、富阳、汤角三村合并而成,共有29个村民小组。去年,该村实现村级经济收入1080万元,村民土地入股分红425万元。苏州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长朱民详细了解了该村股份合作社发展情况,并对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区域党建工作站、党员积分考核等党建工作表示肯定。朱民说,汤角村切实发挥了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希望村里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村级发展服务。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层次人才。在张家港金港镇封庄村(金丰社区),苏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马士光对获评“国家级”的金丰青创众创空间进行了详细了解,并对众创空间的管理模式和取得的成效表示赞赏,鼓励社区继续加大投入,加快众创空间项目孵化和初创型企业培育步伐,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众创空间。
强村富民需要创新举措。当天,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盛蕾走进沙溪镇半泾村,参观了天竹园乡村旅游区、绿阳蔬果专业合作社。作为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沙溪旅游如何进一步打响品牌、实现转型,也是盛蕾十分关心的话题。她走进古镇,边参观边了解当前业态,与镇里负责人深入探讨,希望沙溪镇创新发展旅游业,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带动沙溪三产服务业发展,同时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让古镇居民生活更舒心。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优质19篇)篇十九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坚持和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一系列重大经济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体现了对经济大势的准确把握,为我们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战胜各种困难挑战,推动经济稳步前进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我们要认清大势、坚定信心,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努力推动江苏经济跃升到更高水平,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我省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强调要着重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重点稳住经济运行、稳住物价水平、稳住市场预期、稳住社会大局,在产业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修复传统动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推动深化改革、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有新的进步;二是切实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目的、方向和路径,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取得更大进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三是紧紧围绕“两聚一高”抓落实,按照省党员代表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谋划好明年工作,推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地,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四是着力通过深化改革强动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金融体制和社保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下足功夫抓推进、抓落实。
从我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明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七个方面。
着力培育创新型增长点,加快发展动力转换。
我省投资总量已经很大,关键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下功夫,明年要聚焦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工业技改等领域,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
要盯住手握独创技术、具有领先优势的企业,推动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新型项目落户我省。
要积极主动与大院大所对接,完善创新平台和配套条件,让人才活水源源不断地涌向江苏。
培育创新型增长点,既要做大增量,也要优化存量,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方向,引导企业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着力突破制约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着力强化产业特色,振兴实体经济。
江苏发展从实体经济起步、以实体经济见长,任何时候,这个立身之本都不能丢。
各地要把自己的优势和潜力研究透,找准特色和方向,做出“锦绣文章”。
培育特色产业,政府要有耐心和定力,加强针对性的政策扶持,提供精准服务,引导好企业发展预期;企业要牢牢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深耕主业,用坚守和专注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
着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铁的发展带来深刻的经济地理革命,要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高速铁路网,并以此为契机,对公铁水空场站多做整合、衔接和综合开发的文章。
信息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以及城乡水环境整治、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等,对提升城市功能、建设美丽乡村意义重大,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需要统筹协调、积极推进。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争取金融支持,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优势载体平台,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发展资源要素。
在推动各类园区等传统载体平台转型创新的同时,还要打造各类博览会、交易会、展会等新的载体平台,形成叠加优势,成为投资环境的“放大器”、优质资源的“强磁场”。
搭建新的载体平台,要造出声势、务求实效、突出重点、争取市场化运作。
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在集聚资源要素上有独特优势,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要力求特而强、功能叠加要力求聚而合、建设形态要力求精而美、制度供给要力求活而新。
着力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工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增加百姓收入,最大的潜力在创业,要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完善创业支持政策,使更多人通过创业致富。
回应民生关切,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进城农民落得了户、扎得下根;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低收入和困难群众是民生工作的突出短板,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把功夫用到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把精力放在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激活内生动力上,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以最有力的行动和举措,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上取信于民,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扎实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环保专项行动,按照集中发力、狠抓源头、精准治污、保护优先、从紧从严、创新引领的要求,打好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攻坚战,加强长江生态保护和太湖治理,全面开展化工行业整治。
加快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确保一系列重要制度改革取得预期效果,构建激励与约束两端发力的体制机制,形成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着力防控各类风险,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地要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及时化解消除风险点,做到预防在先、处置在前。
对社会稳定的风险点,更多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以解决,结合社会治理创新健全群众诉求的表达机制、解决机制、反馈机制;对经济运行特别是金融的风险点,切实增强风险意识,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对安全生产的风险点,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非法行为,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做好经济工作,要落实好十项重点任务,分别是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进一步释放需求潜力、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是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的重大考验。
把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定力、善创造、敢担当、重落实、守规矩。
有定力,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善创造,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新路;敢担当,就是要勇于承担责任,着力破解难题;重落实,就是要做到谋划实、推进实、成效实;守规矩,就是要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不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