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的有效性与教学质量直接相关,因此教师需要认真对待教案的编写和修改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一
(1)教师分别说出蟋蟀、螳螂的谜面,请幼儿猜猜是什么,猜对后出示装有蟋蟀、螳螂的玻璃瓶,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2)请幼儿自由观察蟋蟀、螳螂,满足好奇心。
2.分组观察记录,比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
(1)教师交代观察要求:4-5名幼儿分为一组,一起观察蟋蟀和螳螂。看一看它们身上都长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请一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在记录表里圈记出来。
(2)幼儿分组进行自由观察和交流。教师加入幼儿的观察,一起交流发现,解答幼儿的疑问,重点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两只昆虫的异同。
(3)展示观察记录,分享观察收获。请幼儿根据观察记录,说一说在蟋蟀和螳螂身上的发现。教师对幼儿的介绍进行提升总结,提出昆虫的概念和特征。
提问:蟋蟀和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小结:蟋蟀、螳螂的身上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阅读幼儿学习资源,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经验。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幼儿园中班教案|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二
1、让幼儿通过看、听、做了解几种昆虫的外形及特征。
2、使幼儿清楚的分辨出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3、拓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带挂钩的昆虫彩色卡片(每种昆虫制作4份)。
2、代表各种小昆虫的背景音乐。
3、挂图和树模型。
4、摆放昆虫卡片的小盒子。
一、逐一播放代表昆虫的背景音乐,引起让孩子猜一猜是哪种小昆虫的兴趣。(蚊子、蜻蜓、蜜蜂、蝴蝶、蚯蚓、七星瓢虫、蚂蚁、苍蝇、蝗虫、螳螂、蟋蟀、知了、枯叶蝶、苍蝇、蟑螂……有些昆虫没有背景音乐,教师可以演示一下)。
把人害,不要他来他偏来,专门来盯人的血。你们猜猜他是谁呀?幼:蚊子出示蚊子图片及对应的字卡。
你们怕不怕它?为什么?
二、准备的昆虫都猜出来后,进行昆虫分类讨论,引导幼儿思维拓展,进行语言交流。
师:小朋友都选一个昆虫拿好,我们家一起按照益虫和害虫来分成两个小组,好吗?看看小朋友们都知道自己的昆虫该站到哪边的队伍里去。
师:小朋友们,昆虫分类,分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有没有站错队伍的“小昆虫”。
三、合作探讨,让幼儿了解哪些昆虫是在天上飞的树上的,哪些昆虫是在土里的和地上的?
引导幼儿将自己拿到的昆虫再分成几个小组,分组将昆虫安排到树上、树下、地上。
在天上飞的有:蝴蝶、蜜蜂、蜻蜓、
在树上的有:知了、苍蝇、枯叶蝶。
在地上土里的有:蚯蚓,蚂蚁、蟋蟀、螳螂。
四、让幼儿扮演昆虫回到自然去。
活动结束:师:昆虫想请小朋友到森林去做客,你们愿意吗?幼:愿意。
但是呀,小昆虫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他想让你们扮成他们的样子飞到森林去玩好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三
1、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描述常见昆虫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尝试总结昆虫的共有特征。
尝试总结昆虫的共有特征。
3、搜集昆虫标本。
4、昆虫的基本特点。
一、将挂图的各个部分用纸遮挡起来,出示挂图后,先打开“这些都是昆虫吗?”部分,请幼儿观察图片并说出自己认识的虫虫。
1、我们已经研究虫虫很长时间了,这些虫虫你们都认识吗?它们是谁?
3、到底昆虫是什么样的呢?怎样才算是昆虫呢?
二、再打开“怎样才算是昆虫?”部分,鼓励幼儿大胆猜测,表达自己的观点。
1、看看这里的虫子,它们都是昆虫,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2、它们都有触角吗?触角是长在哪里的?触角的作用是什么?
3、它们的脚都有几只呢?
三、结合幼儿用书,让幼儿自主探索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
1、这里还有几个关于昆虫的问题,你想了解哪一个?
2、听一听这个问题,再到你的书中寻找答案。
四、幼儿自主阅读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鼓励幼儿说清楚自己的发展。
1、昆虫喜欢吃什么?
2、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些食物。
五、出示昆虫标本,请幼儿仔细观察其中的昆虫,说一说这些昆虫外形的特点。
六、记录幼儿更多的问题。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四
活动目标:
1.了解花螳螂、枯叶蝶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关于昆虫自我保护本领的图书。
2.各种昆虫的头饰,课件,木枝虫、花螳螂、枯叶蝶的动画视频。
2.花螳螂、枯叶蝶等昆虫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通过课件,寻找昆虫。
1.通过春游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感知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草儿绿了,花儿红了,小昆虫们也出来玩了。通过课件的呈现,引导幼儿观察述说看到的小昆虫们,并模仿各种小昆虫,利用已有经验相互讲述这些小昆是怎样来保护自己的。
2.引导幼儿观察不易发现的昆虫。
孩子们,还有几只小昆虫可调皮了,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通过课件的呈现让幼儿发现枯叶蝶、花螳螂、竹节虫等昆虫,并引导幼儿观察描述这几只昆虫的特征。
二、教师设疑,引导幼儿寻找答案。
1.为什么我们不容易发现它们?它们又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扮成这样呢?
2.讲述科学小故事《捉迷藏的昆虫》。
3.引导幼儿知道它们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并知道这种保护自己的方法是保护色。
三、师幼交流,认识几种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昆虫。
四、拓展幼儿的思维,并让幼儿相互交流几种常见动物自我保护的本领。
五、通过游戏:“昆虫狂欢舞会”,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保护色的理解。
活动反思:
本活动目标我根据本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重在培养和激发幼儿对动物保护本领的好奇心,我在把握活动的重难点、关键点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在活动中我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探究,丰富体验,给幼儿较充分的发展机会。但由于幼儿对昆虫的了解还不够多、不够深入,他们在活动时对有些昆虫的生活习性还不是很了解,因此表现出部分幼儿没有完全融入到活动中。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提供更多的机会,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五
1、萌发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情感。
2、认识常见的益虫和害虫,知道它们喜欢吃什么。
3、懂得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常用方法。
活动准备。
蚕、蜜蜂、蝴蝶、蟑螂、苍蝇、蚊子、蚜虫等昆虫的图片及头饰。
活动过程。
——师:你们喜欢吃什么食物?
——师:昆虫也有它们喜欢的食物,我们来看看它们喜欢吃什么。
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说一说这些昆虫喜欢吃什么?
——蚕吃什么?(桑叶)。
——蜜蜂吃什么?(花粉)。
——蟑螂吃什么?(杂食)。
——蚊子吃什么?(吸血)。
——蝗虫吃什么?(植物叶子)。
——蚜虫吃什么?(植物叶子)。
——果蝇吃什么?(水果)。
——(出示昆虫图片)师:你知道哪些昆虫对人有害?有什么害处?
——你知道哪些昆虫对人有益?有什么益处?
——教师小结:有益的昆虫简称为益虫,有害的昆虫简称为害虫。蚜虫、苍蝇、蟑螂、蚊子、蝗虫是害虫,蜜蜂、蝴蝶、蚕是益虫。
害虫的危害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叮咬人畜,传染疾病,例如:蚊、蝇、蟑螂。二是危害庄稼、蔬菜、水果、林木等植物,例如:蝗虫、蚜虫。益虫有多种:有的益虫可以为人制造食品、用品,例如蜜蜂、桑蚕等;有的益虫是害虫的天敌,可以帮助人防治害虫,例如七星瓢虫、蜻蜓等。
——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益虫,如何预防、消除害虫。
——教师小结:平时不伤害益虫,制止伤害益虫的人。可以喷洒杀虫药,还可以除掉害虫生长的环境,例如消除积水,清除垃圾,使蚊蝇没有生存的环境等。
三、开心游戏:消灭害虫。
——请几个幼儿戴上各种昆虫的头饰,扮演各种昆虫找东西吃,再请一个幼儿手持充气锤去找到害虫并“消灭”它们,被消灭的害虫要脱下头饰回到座位上。整个游戏限时30秒。
活动应变。
活动前,可以让幼儿和家长进行“昆虫吃什么”的调查,活动时进行分享交流。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画“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宣传画。
区角活动。
表演区:将各种昆虫的头饰、充气锤等游戏道具放在游戏区内让幼儿游戏。
益智区:设计消灭害虫的棋类游戏,鼓励幼儿通过游戏学会区分益虫和害虫。
环境创设。
互动墙:将昆虫的图片插到益虫区或害虫区,进一步学习区分益虫和害虫。
家园同步。
请家长在网上帮忙搜集一些益虫和害虫的资料。
随机教育。
鼓励平时不伤害益虫,制止伤害益虫的人,支持幼儿积极参与消灭害虫的活动,如清除积水、勤倒垃圾等。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六
了解昆虫的居住环境。
学习饲养昆虫。
培养收集资料与阅读资料的技能。
透明饲养箱、自制笔记本、放镜、张书面纸。
有关昆虫的工具书。
拿出饲养箱,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我们如何照顾这些昆虫呢?
--我们知道它们吃什么吗?
--它们的家里应该有些什么呢?
与幼儿一起查阅工具书,了解这些昆虫的名称、食物、居住环境、生活习性等;并请幼儿画下来,有教师忙下批注。
与幼儿讨论如何给虫虫布置一个家。
--饲养毛毛虫,可以利用装果冻的空罐,钻一些洞;或使用饲养箱,放入毛毛虫喜欢的食物(如菜叶等)。
知道幼儿使用小铲子、饲养箱等工具,到校园里寻找蚱蜢、螳螂等产见的昆虫所需要的草、泥土、石块、小虫等,为虫虫安置一个舒适的家。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七
1、让幼儿知道蝴蝶、蜻蜓、蜜蜂的基本特征和习性,知道它们都是昆虫。
2、使幼儿了解这些昆虫和人们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1、各种昆虫的挂图一张。
2、操作卡片“各种昆虫”。
一、组织幼儿去野外观察并捕捉树上、花上、地上的昆虫。
你捉到了什么?怎样捉到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主要特征及习性??
1、(出示挂图)。
图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
(蜜蜂、蜻蜒、七星瓢虫等,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场所:花上、地上、树上,吃花蜜、蔬菜等)。
2、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共同名称叫什么?
(有头、胸、腹二部分,二对翅膀、三对足等。都叫昆虫。)。
3、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为什么是昆虫?
(螳螂、蚊子、蟑螂、蟋蟀、知了等)。
三、助幼儿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昆虫里哪些是害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
(教师助幼儿正确认识蝴蝶,蝴蝶在幼虫时嫩菜叶等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4、幼儿操作:每人一张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红笔一支,请儿用“o”划出益虫,“x”划出害虫来。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昆虫?
不随地小便,不让脏水积聚等等。)。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八
学习饲养昆虫。
培养收集资料与阅读资料的技能。
有关昆虫的工具书。
--我们如何照顾这些昆虫呢?
--我们知道它们吃什么吗?
--它们的家里应该有些什么呢?
与幼儿一起查阅工具书,了解这些昆虫的名称、食物、居住环境、生活习性等;并请幼儿画下来,有教师帮忙下批注。
与幼儿讨论如何给虫虫布置一个家。
--饲养毛毛虫,可以利用装果冻的空罐,钻一些洞;或使用饲养箱,放入毛毛虫喜欢的食物(如菜叶等)。
知道幼儿使用小铲子、饲养箱等工具,到校园里寻找蚱蜢、螳螂等产见的昆虫所需要的草、泥土、石块、小虫等,为虫虫安置一个舒适的`家。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九
能有创意的使用不同美工材料表现自己喜欢的昆虫。
体会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昆虫制作方法。
广告颜色、蜡笔、图画纸、筷子、粗毛线、椰子叶、陶土(或自制面团)、剪刀、白胶、水彩笔。
日常用品:牙刷、竹筷、叉子、汤匙、塑料袋、报纸。
情幼儿观看幼儿用书《昆虫大集合》,并一起讨论:
--书上有哪些昆虫?
--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它们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鼓励幼儿按昆虫的不同特征,尽情创作--蝴蝶、蜻蜓类细长形的昆虫:用纸或塑料袋剪出蝴蝶形或其他昆虫造型,粘贴在日常用品如牙刷、竹筷、叉子、汤匙上,即可组成昆虫造型;再画上眼睛,装上触须,将更逼真。
--运用圆形的容器如冰淇淋、果冻盒子、贴上圆点和6只脚,就是瓢虫了。
--鼓励幼儿使用不同材质进行制作,完成后大家一起分享作品。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十
1.观察比较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活动准备。
1.捕捉蟋蟀、螳螂各5-6只,分别放于5-6个透明玻璃瓶内,用纱布封住瓶口。
2.记录表、记录笔5-6套。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1)教师分别说出蟋蟀、螳螂的谜面,请幼儿猜猜是什么,猜对后出示装有蟋蟀、螳螂的玻璃瓶,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2)请幼儿自由观察蟋蟀、螳螂,满足好奇心。
2.分组观察记录,比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
(1)教师交代观察要求:4-5名幼儿分为一组,一起观察蟋蟀和螳螂。看一看它们身上都长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请一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在记录表里圈记出来。
(2)幼儿分组进行自由观察和交流。教师加入幼儿的.观察,一起交流发现,解答幼儿的疑问,重点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两只昆虫的异同。
(3)展示观察记录,分享观察收获。请幼儿根据观察记录,说一说在蟋蟀和螳螂身上的发现。教师对幼儿的介绍进行提升总结,提出昆虫的概念和特征。
提问:蟋蟀和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小结:蟋蟀、螳螂的身上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阅读幼儿学习资源,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经验。
活动延伸。
1.将蟋蟀、螳螂放在自然角,带领幼儿饲养并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带领幼儿进行放生活动。
2.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或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蚂蚁、蟋蟀等昆虫,观察它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知。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十一
1.了解不同昆虫的食物。
2.了解昆虫的动作姿态。
3.在活动中锻炼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
几种常见昆虫的食物图卡数张,如花(蜜、粉)、小虫或食物碎屑灯。
拿出昆虫图卡,请幼儿说一说,做一做:
这些昆虫的动作姿态是怎么样的呢?
鼓励幼儿模仿其动作。
这些昆虫平时吃的食物是什么?(如蜜蜂和蝴蝶吃花蜜、蚂蚁吃食物碎屑、蚱蜢吃小虫等)若幼儿不知道,教师可以加以提示玩游戏"昆虫运动会"--昆虫王国将邀请小朋友参加昆虫运动会。
介绍游戏的玩法:教室(运动场)的两端分别是起点和终点,在终点放置昆虫食物图卡。
将幼儿分成数队,如蜜蜂队、蚱蜢队、蚂蚁队,请幼儿戴上头套。
哨音开始,各队第一位幼儿模仿所扮演的昆虫动作,走到终点,并找到该昆虫所吃的食物图卡带回起点,然后下一为幼儿戴上头套出发。
按照此方式活动直到所有幼儿都轮完,最先轮完的一组获得优胜。若幼儿有兴趣,该游戏可多次重复。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十二
夏天到了,各种各样的小昆虫飞出来了,昆虫世界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趣味。自然界中的昆虫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生物,有趣的昆虫会引发孩子无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用昆虫作为教学活动的素材定能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中班科学活动《昆虫的家》是选自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班下册《有趣的昆虫》主题中的一个活动,主要通过昆虫搬新家让幼儿找出各个昆虫家所在的位置,从而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使幼儿获得一些空间方位概念。
1、利用昆虫排队、昆虫回家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能用序数词表示昆虫在楼层中的位置。
2、通过昆虫搬新家,学习区分物体在不同层级中的序列位,建构二维空间方位概念。
3、培养幼儿的逻辑判断能力。
: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会用序数词表示。
:学习区分物体在不同层级中的序列位,建构二维空间方位概念。
认识各种昆虫,知道各种昆虫的名称。
1、多媒体课件一套;
2、带有门牌号标签的各种昆虫图片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3、纸制多层平面楼房4幢(1幢2层2间,2幢5层2间,3幢3层3间,4幢4层3间)。
1、课件:昆虫飞到草地上,说说昆虫飞来的先后次序,数数有几只昆虫?
2、观察排成横排的昆虫。看看谁排在第一?谁排在最后?其他昆虫排在第几?
3、将这组昆虫交换位置,继续判断它们的位置。(视情运用)
1、课件:出示5层单间楼房,数数这幢楼房一共有几层?
2、小昆虫要回家了,它们分别住在几层楼?
1、蜻蜓的家在哪里?
2、出示4幢楼房,昆虫新村里造了很多新房子,数数有几幢?每幢各有几层几间?
3、蜻蜓回家,出示蜻蜓家的门牌号,分析、讲解图卡上的几个数字各表示什么?帮蜻蜓找家。
1、昆虫们要搬新家了,请小朋友们帮昆虫们找家。
2、全体幼儿操作,帮昆虫们找家。
3、幼儿交流自己帮哪个昆虫找家了,它住哪里?
4、集体,校对纠错。
学昆虫飞出室外玩排队游戏。
利用昆虫排队引导幼儿感知横排物体序列中的位置,学习从左往右数,说出昆虫排在第几个。运用昆虫回家提示幼儿从下往上数,引导幼儿感知竖排物体序列中的位置。请幼儿运用序数词表示它们在序列中的位置。
通过昆虫搬新家,在帮昆虫找到新家的过程中巩固对序列的认知。
4幢房子难度不一,运用两个昆虫例子帮昆虫找家,重点让幼儿分清几幢几层几室,这是难点,允许幼儿学习过程中出错。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引导幼儿进行操作练习。
幼儿自主交流,让操作快的`幼儿先相互交流。
集体交流,检验幼儿操作结果,巩固学习。
游戏延伸,将学习运用到日常活动中。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十三
最近我们要求:
幼儿在双休日中和家长共同收集一些有关昆虫的资料,为开展新主题的开展作一些准备。今天是主题活动的第一天,幼儿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肯定急于展示一下,于是我们开展这一活动,便于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点。
1、互相交流有关昆虫的`资料,萌发对昆虫的探究兴趣。
2、认识几种常见的昆虫,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与我们的关系。
幼儿收集到的有关昆虫的资料。
你们收集到哪些有关昆虫的资料?它们的名字叫什么?
小结:幼儿共同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昆虫的奥秘。
幼儿第一天开展有关于昆虫的知识讨论,兴趣非常浓厚,个别幼儿带来的书籍中介绍的昆虫的知识也较为丰富详尽,可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截取有针对性的昆虫开展探索与讨论!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十四
基于上学期自然角以及户外阳光活动的观察,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昆虫极其感兴趣,不论屋檐下慢慢爬行的小蚂蚁,还是小山坡飞行的蜜蜂,抑或是色彩斑斓的蝴蝶,都能他们兴奋不已。为此,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类捕捉工具,将其带入班级观察了解,但不幸的是,每每带回来的昆虫都不超过2天就死亡,这大大打击了幼儿观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幼儿能有个较为长期的观察,我们和孩子一起请教了专业人员,他们为我们提供一不常见的昆虫——独角仙。但幼儿对其认知很有限,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扩宽孩子们的知识面,我们及时把握其教育契机,开展了本次活动。
一、知道独角仙的外形特征,了解独角仙犄角的作用。
二、能用符号、绘画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三、喜欢观察独角仙,萌发饲养独角仙的情感。
物质准备:独角仙活体;独角仙头部角的局部图;放大镜每组3个;粉色问题纸人手一张;笔人手一支。
一、参与谈话,萌发对活动的兴趣。
引导语:上周有两位叔叔带来一些透明盒子,里面都装了什么昆虫呢?這些昆虫都叫什么?
二、看一看、摸一摸,记录独角仙的外形特征。
1.提出操作要求,观察独角仙。
引导语:老师在每一组提供了2只独角仙,等等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下,独角仙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它们的外形是否符合昆虫的基本特征?并将自己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
2.幼儿自主观察记录,教师观察指导。
提问:
(1)独角仙的身体是什么颜色?
(2)独角仙的足都有什么?
(3)独角仙摸起来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
3.集中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引导语: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吗?独角仙有眼睛吗?它的身体摸起来什么感觉?谁愿意带上你的记录单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结:独角仙身体的颜色是黑色的,体形大而威武,有着厚厚的硬壳,有甲虫之王的称号。头部有一支雄壮有力的觭角,故称为独角仙。它有三对长足,并且强大有力,末端均有利爪1对,是利于爬攀的有力工具。
三、欣赏独角仙的局部图和视频,感知觭角的外形特征和作用。
1.欣赏独角仙觭角的局部图,知道角的外形特征。
引导语:我们都知道独角仙部有一支巨大的角,那这个角长什么样呢?
小结:独角仙的角是尖尖的,像一个叉子。
2.观看视频,知道角的作用。
引导语:那这个角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个视频了解下。
小结:原来独角仙喜欢打架,当它们打架的时候会把它的觭角插到对方的腹部下面,然后高高举起,使对方飞出去。
3.欣赏视频,知道独角仙也会飞行。
引导语:独角仙会飞吗?它有没有回飞行的翅膀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视频了解下。
小结:独角仙和大部分昆虫一样有两对翅,但是它的第一对翅变成了覆盖在背部保护性的背甲,第二对翅是飞行翅,平时收在背甲下面,看不到。要飞行时,它会先把背甲翘起来,露出下面的飞行翅,再飞行。
:
兴趣是孩子们不断探究“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泉。在本次活动中,我以幼儿当前的需要为前提,以研究为重点,性有效的科学探索,积极为幼儿创造有利于观察独角仙的条件,提供观察所需要的工具,例如:放大镜、纸、笔、尺等材料,组织开展独角仙的相关集中教学活动,促使孩子的研究与探索,丰富幼儿认知经验,在活动中孩子们运用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感知独角仙的外形特征,知道独角仙的壳是硬的、滑的,观察到独角仙和以往的昆虫不一样,它的腿有很多尖锐的钩爪,我们可以看到了他们在游戏中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探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们将继续追随幼儿兴趣点深入探究独角仙。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十五
1、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害虫和益虫。
2、认识常见昆虫的食物,模仿昆虫的三种基本运动形态:飞、爬、跳。
1、昆虫头饰、昆虫拼图四张,画架四个。
2、昆虫图卡若干,食物图卡若干。
一、认圣虫?
1.教师:今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拼图游戏,看看里面躲了一只什么小动物?
2.请小朋友把拼图背面的双面胶撕下,并把撕下的胶带纸放在筐里。
3.幼儿操作,教师将拼好的拼图放在画架上展示,每组请一位幼儿回答。
4.提问:蝴蝶属于什么?蚂蚁呢?
为什么说它们是昆虫?
幼儿回答昆虫的基本特征。
5.教师:除了蝴蝶、蚂蚁、萤火虫和七星瓢虫外,还有什么也是昆虫?
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卡。
二、游戏——虫找食》。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请小朋友们每人找一个昆虫头饰戴上,看看自己扮的是什么昆虫,想一想它是怎么运动的,它爱吃什么。
幼儿寻找并戴上头饰。
2、教师:请小昆虫们用自己的动作随音乐来寻找食物。
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到森林场景中寻找食物图卡。
请幼儿回答。
三、益虫和害虫。
1、教师:蜜蜂采花蜜传播花粉,对人类有助,我们叫它益虫;。
苍蝇呢会传播细菌,给人类带来疾病,对人类有害,我们叫它害虫。
小朋友想想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呢还是害虫。
2、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天快黑了,小昆虫们要回家了,我们来找家,益虫的家在这边,害虫的家在那边。
幼儿找家。
3、教师小结,助找不到家或找错家的幼儿正确认识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还是害虫。
4、中班礁"秋天"的礁思。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十六
通过捕捉、观察各种昆虫,使幼儿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与活动方式,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小容器、塑料袋等若干个。
(一)捕捉昆虫幼儿到草地上捕捉昆虫。将捕到的昆虫按会爬的、会跳的、会飞的……分类放在容器中。
(二)昆虫运动会将幼儿捕捉的各种昆虫放在一起,准备举办昆虫运动会。
3、将会飞的虫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谁飞得远。注意观察它们的身体与翅膀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会飞。
4、将昆虫放到水中,看看谁会游泳,谁害怕水?
5、将昆虫肚皮朝上放置,让幼儿观察它们怎样翻身。
(三)饲养昆虫将几种常见昆虫,放在容器中饲养。让幼儿观察它们如何活动,如何进食。
此活动适合在夏、秋季进行。捕捉的昆虫最好是当地常见的种类。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十七
1、有兴趣的阅读知识性刊物。
2、了解昆虫的伪装行为。
3、学习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1、有遮蔽物的户外场地。
2、昆虫模型若干或伪装物品数种。
一、玩"找一找"的游戏。
1、请翻开图画书,找一找第2页至第7页中有什么昆虫?
2、为什么不容易找到这些昆虫呢?
3、蟑螂、蚱蜢、纺织娘是什么颜色?这些颜色与它们生活周围的颜色一样吗?
为什么?
二、和幼儿一起阅读图书,将各种昆虫各自的保护方法介绍给幼儿。
1、请小朋友找一找,书中还躲着哪些昆虫?
2、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3、它们为什么有这些本领?
4、带幼儿一起阅读《昆虫躲猫猫》。
1、找一个有一些遮蔽物(如树木、花草、泥土、落叶)的户外场地,
事先沿途放置和环境颜色相仿的昆虫模型或物品(放置的数目暂时对幼儿保密)。
2、将幼儿每3到5人分为一组,带着纸笔出发寻找藏匿的物品,看能发现几个(发现了不要捡起)。
3、时间一到,请幼儿回来告诉老师找到昆虫模型或物品的总数及名称;。
如果没有人答对,老师就公布数目,让幼儿再找一遍。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十八
了解昆虫的居住环境。
学习饲养昆虫。
培养收集资料与阅读资料的技能。
透明饲养箱、自制笔记本、放镜、张书面纸。
有关昆虫的工具书。
拿出饲养箱,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我们如何照顾这些昆虫呢?
--我们知道它们吃什么吗?
--它们的家里应该有些什么呢?
与幼儿一起查阅工具书,了解这些昆虫的名称、食物、居住环境、生活习性等;并请幼儿画下来,有教师忙下批注。
与幼儿讨论如何给虫虫布置一个家。
--饲养毛毛虫,可以利用装果冻的空罐,钻一些洞;或使用饲养箱,放入毛毛虫喜欢的食物(如菜叶等)。
知道幼儿使用小铲子、饲养箱等工具,到校园里寻找蚱蜢、螳螂等产见的昆虫所需要的草、泥土、石块、小虫等,为虫虫安置一个舒适的家。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十九
了解昆虫的居住环境。
学习饲养昆虫。
培养收集资料与阅读资料的技能。
透明饲养箱、自制笔记本、放大镜、大张书面纸。
有关昆虫的工具书。
拿出饲养箱,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我们如何照顾这些昆虫呢?
--我们知道它们吃什么吗?
--它们的家里应该有些什么呢?
与幼儿一起查阅工具书,了解这些昆虫的名称、食物、居住环境、生活习性等;并请幼儿画下来,有教师帮忙下批注。
与幼儿讨论如何给虫虫布置一个家。
--饲养毛毛虫,可以利用装果冻的空罐,钻一些洞;或使用饲养箱,放入毛毛虫喜欢的食物(如菜叶等)。
知道幼儿使用小铲子、饲养箱等工具,到校园里寻找蚱蜢、螳螂等产见的昆虫所需要的草、泥土、石块、小虫等,为虫虫安置一个舒适的家。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二十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勇于质疑,乐于猜想,勇于创新的意识。
2、使幼儿感知油水分离现象及粮食在油水的沉浮现象。
3、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培养幼儿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油水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游戏“你问我答”的形式,引入主题。
二:基本部分。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让小朋友猜一猜。
师:先让小朋友来提问问题?
幼儿:这个东西是什么颜色的?
师:黄色的。
幼儿:它是什么做的......?
2、油――像水一样流来流去,黄色的,爸爸妈妈炒菜用的。
3、老师出示油,水,请幼儿每人拿一杯水,拿一杯油,让幼儿观察油和水到底有什么不同?(味道不同,颜色不同)。
4、老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把油倒在水里,油会在水的哪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油再水的上面)。
5、出示第二张图片,把油和水用小棒搅合一下,会有什么变化?让幼儿自己操作,然后把它画下来。
三:把幼儿的记录展示,让幼儿介绍一下自己观察的结果,结束活动。
文档为doc格式。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二十一
1、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昆虫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孩子爱观察,有好奇心,积极动手动脑的习惯和互助合作。
1、收集昆虫标本、图片等资料,师生共同布置“昆虫王国”区域角。
2、对一些常见昆虫的名称,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3、‘朋朋“的图片,昆虫及其它动物卡若干。
(一)导入。
故事《一份招聘启事》:朋朋收到昆虫王国的国王的一封信,国王有一件事想请他帮忙!朋朋收到这封信感到有点为难了,因为他看不明白这封信的意思,所以想请你们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信写了什么!
破译招聘启事:出示图夹文的招聘启事,让幼儿讨论猜测(原文:森林里要成立一支昆虫保安大队,希望昆虫前来报名)。给幼儿分组讨论(2分钟)
“请孩子们看看招聘启事上面说了些什么?”请各组幼儿回答讨论。
“朋朋把招聘启事出去之后,有很多小动物来报名了。我们来看看谁来报名了!”出示“报名者”让幼儿认识昆虫及其它动物的名称。“这么多的小动物来报名,朋朋又发愁了,到底谁符合这个招聘条件?”
(二)区分昆虫与非昆虫,了解昆虫的主要的特征。
2、出示昆虫图片,请幼儿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你们见过哪些昆虫?请幼儿回答。到底你们说这些小动物是不是昆虫呢?前几天我们都看过骏骏带来的一本书《朋朋昆虫王国历险记》,朋朋在昆虫王国里遇到的哪些昆虫啊?(蚂蚁、蚁狮、蚜虫、蝗虫、蝴蝶、屎壳郎、螳螂)。这些都是昆虫,现在请你们看看他们有什么地是长得一样的呢?(2分钟),然后请幼儿回答。
3、请幼儿讨论并做分工合作作记录,并向幼儿讲解怎么样作记录。
4、教师小结昆虫的特征:昆虫有一对触角,头胸腹,分三段,六条腿。
(三)成立昆虫保安大队。
“现在我们来看看谁符合这个条件!”宣布昆虫保安大队的名单,并以开庆祝会的形式结束。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二十二
1、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害虫和益虫。
2、认识常见昆虫的食物,模仿昆虫的三种基本运动形态:飞、爬、跳。
1、昆虫头饰、昆虫拼图四张,画架四个。
2、昆虫图卡若干,食物图卡若干。
(一)认识昆虫
1、教师:今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拼图游戏,看看里面躲了一只什么小动物?
2、请小朋友把拼图背面的双面胶撕下,并把撕下的胶带纸放在筐里。
3、幼儿操作,教师将拼好的拼图放在画架上展示,每组请一位幼儿回答。
4、提问:蝴蝶属于什么?蚂蚁呢?为什么说它们是昆虫?幼儿回答昆虫的基本特征。
5、教师:除了蝴蝶、蚂蚁、萤火虫和七星瓢虫外,还有什么也是昆虫?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卡。
(二)游戏《昆虫找食》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请小朋友们每人找一个昆虫头饰戴上,看看自己扮的是什么昆虫,想一想它是怎么运动的,它爱吃什么。幼儿寻找并戴上头饰。
2、教师:请小昆虫们用自己的动作随音乐来寻找食物。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到森林场景中寻找食物图卡。
3、教师小结:小昆虫做得真好,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什么昆虫,你是怎样行动的,你找到了什么食物?请幼儿回答。
(三)益虫和害虫
1、教师:蜜蜂采花蜜传播花粉,对人类有帮助,我们叫它益虫;苍蝇呢会传播细菌,给人类带来疾病,对人类有害,我们叫它害虫。小朋友想想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呢还是害虫。
2、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天快黑了,小昆虫们要回家了,我们来找家,益虫的家在这边,害虫的家在那边。幼儿找家。
3、教师小结,帮助找不到家或找错家的幼儿正确认识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还是害虫。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二十三
活动目标:
学习用连贯得语句清楚地表达画面得内容。
观察昆虫的居住环境。
活动准备:
“看图说话”:《观察昆虫》。
挂图:《昆虫大集合》、《观察昆虫》。
捕虫网、饲养箱、工具书、菜园。
事先到附近观察地形。
活动过程:
复习挂图《昆虫大集合》,与幼儿交流分享曾经接触昆虫的经验,并请幼儿回答:
--还见过哪些昆虫?
--昆虫长什么样子?
--它们会做些什么事?
--通常在哪里可以看到?
与幼儿一起看挂图《观察昆虫》的画面,了解户外观察鹰注意的事项,激发幼儿到户外观察的兴趣。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
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
--观察前将幼儿分组,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并小心爱护昆虫。
--视当时的情况,捕捉几只容易饲养的昆虫放在饲养箱中带回教室。
与幼儿分享观察的经验,并请他么说一说:
--你找到了什么昆虫?在哪里找到的?
引导幼儿根据观察到、捕捉到的昆虫,大胆提出问题,并把幼儿的问题制作成海报。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汇总24篇)篇二十四
1、了解昆虫的生活特性,认识常见昆虫的天敌。
2、通过了解天敌昆虫的作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昆虫生活习性介绍的课件,蜻蜓、七星瓢虫、蜘蛛、青蛙、燕子等和相关昆中的图片。
“你们知道他们这些动物朋友是吃什么的?”问题引入,引发幼儿的已有经验并进行讨论。
(动物自我介绍自己喜欢吃的虫虫,出现有关昆虫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
(1)蚊子、蚜虫、苍蝇、蝗虫是害虫还是益虫?为什么?
(2)这些昆虫除了被吃掉死了之外,还有什么原因会令它们死亡?
(3)小结:昆虫在其生活过程中除了被吃掉以外,还会由于感染病毒而死亡。
(1)什么是昆虫的天敌?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由于病毒、昆虫、动物的物的捕食或寄生而死亡,这些生物称为昆虫的天敌。如青蛙吃蝗虫,青蛙就是蝗虫的天敌;蜻蜓吃蚊子,蜻蜓就是蚊子的天敌等。
(2)昆虫的天敌有些什么种类呢?观看课件,请幼儿说说昆虫天敌是怎么吃昆虫的?
赤眼蜂,把自己的卵产在青菜虫、小菜蛾、棉蛉虫、玉米螟的卵内。沙眼蜂这种把自己的卵产在昆虫的卵内,并吸取昆虫卵的'营养慢慢长大,这种天敌叫做寄生性昆虫天敌。
瓢虫吃蚜虫,是直接把蚜虫吃掉,这种直接把昆虫吃掉的昆虫我们叫捕食性昆虫天敌,螳螂捕食大部分昆虫,它也叫捕食性昆虫天敌。
蜘蛛利用它的蜘蛛网捕杀昆虫,如蝗虫、蜻蜓、蚊子、苍蝇等,并给这些昆虫打麻醉针,再慢慢吸干这些昆虫的体液,这种只捕食昆虫的天敌我们叫它为食虫性动物天敌,青蛙吃害虫、燕子捕杀蝗虫,青蛙和燕子也属昆虫天敌。
“菜地长虫了农民伯伯会怎么处理?”引导幼儿知道一些灭虫的方法——喷杀农药和捕捉菜虫等。
还有些什么方法?引导幼儿利用昆虫天敌的作用来思考解决问题。
如何保护好这些益虫?引导幼儿学会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