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应当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接下来是一些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借鉴和启示,提高教学质量。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在自读、自悟、讨论、交流中体会文中父母对孩子的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和拓展文章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mv《让爱住我家》听了这首歌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你的感受吗?你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首歌想要表达的情感吗?(生答:爱)。
二、初读感知:
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来读这篇《父母心》。
读书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
1、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给我们描述这样一个一波三折的感人肺腑的亲子故事,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画出来同桌之间读一读。
2、展示朗读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个画面。(想把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出来,该怎样去读?)指导朗读。
3、讨论(幻灯):
穷夫妻最后决定把孩子留在身边,你认为把孩子留在身边好,还是送给贵妇人去过那种富足的生活好?说出为什么。
四、小结:
就是因为这份亲情、这份爱与不舍让我们看到了父母的爱有多么的伟大。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
提炼升华:
五、扩展阅读:
《盒里的头发》《父亲的爱》《一朵玫瑰花》《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这些文章里有写母爱的,有写父爱的,也有写子女的爱的。哪篇文章你最喜欢,把受感动的总分读给大家听。(随机点评)。
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大家都知道,5月12日和今年的4月14日我国的汶川和玉树发生了两次破坏性极强的地震,地震使很多家庭受到重创,这首诗诠释着人间最温情最深沉的爱。谁愿意与我一起朗诵。(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及玉树地震后图片)。
六总结:希望玉树我们的同胞们能早日走出阴霾重建美好家园。孩子们,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爱我们的父母陪在身边,我们应该珍惜父母的这份爱、这份情。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播放《让爱住我家》)。
七作业:
制作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你对他们的理解、感谢,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二
(江苏省优质课二等奖)。
教材版本:苏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
课题:第四课人不能选择父母(2)《天下父母心》。
教学目标:1.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是无微不至的。
2.我们要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
3.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给我们的爱。
教学重点: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教学难点:对子女的爱――天下父母同心。
教具安排: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先用多媒体播放事先录制好的片头崔京浩的《父亲》歌曲,引起学生的注意,创设本课教学情景。
师:关于这个话题老师这几天一直有一个困惑,这就是:
爱的困惑。
《我与女儿的对话》。
我:女儿,爸爸问你一个问题,你要说实话。
女儿:好的。
女儿:(想了一会)爸,没有。
我:为什么呢?我们不是为你做了许多事情吗?
女儿:那不都是应该的呀!
我:……。
师:我困惑了。要知道,我和她妈妈对她的关心呵护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但现在我的女儿是不是真的'感受到了我们点点滴滴的爱?我想从大家,我女儿的同龄人这儿得到一个答案。(这一段的目的是创设情景,引出要探究的问题是感受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用不同形式表达的爱。)。
爱的诉说。
师: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的父母因为我而发生的喜怒乐忧?(比如……)让我们从父母的喜怒乐忧中体会天下父母心!(引导学生按照主题说,这是教学中的一种境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恰当的发挥才能开阔思路,深化主题)。
学生讲述。(教师要注意分别选择喜、怒、乐、忧的事例,并从中挖掘出爱的表达。这里还要准备必要的资料以弥补学生发言的不足。)。
爱的感悟。
看视频《真爱如山》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思考:面对张斯振的举动你有何感想?
《真爱如山》视频。
我真心为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高兴,因为你们都拥有天底下最爱你们的爸爸和妈妈。其实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我们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其实,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然而,也正因为爱,由于我们一时难以理解,我们与父母之间产生了冲突,伤了父母的心,可父母仍然在爱着我们。那怎样才能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呢?只有体验才能感悟。现在请我们一起进入爱的体验。
爱的体验。
情感剧场。
提醒:1.表演同学要表现出使用书包、水、毛巾、脸盆、苹果、水果刀、日记等道具。
2.下面同学要注意观察父母是怎样呵护小明和小明又是怎样对待父母的。
3.表演的同学要用心体会父母与小明的心态。
生: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我们给予父母却很少。教师引导学生:爱是无价的,是用数字无法表达的,也是无法偿还的。其实,我们做父母的,并不想你们报答什么,只要你们能够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哪怕给我们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说一句问候,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师:下面请看小伟同学是怎样表达对自己父亲之爱的:请同学们先默读教材第43页的《给爸爸的一封信》,然后请一位同学诵读:教材第43页的《给爸爸的一封信》1、2、3段。
要求:1.有感情2.有节奏。
爸爸:
今天,是我走进清华大学的第一天,我要把积压多年的心愿向您谈露。
您是家中最辛苦的一个。由于妈妈身体不好,里里外外全靠您一个人张罗。您就像一头超载的老牛,默默耕耘。在我13岁那年,您病倒了,病中您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挨门挨户讨饭,也不能停学。不然,爸爸死了也合不上眼呀!”
上初三那年,我报名参加了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可哪想到,您为此受尽屈辱。为了凑够200元的费用,您整整奔波了一个星期!当您把钱放到我手里时,我再也忍不住了,一头扑在您的怀里,哭着说:“爸爸,我要是得不上奖,您罚我跪三天!”可是您却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得不上奖,爸不怪你。只要你有这个志气就好。”顿时,一股抑制不住的自豪涌上我心头:“我有天底下最好的爸爸!”
师:同学们,我们像前面视频中的张斯振一样,都无法选择父母的健康与衰弱,也无法选择父母的外貌和性格,还无法选择父母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但我们可以如张斯振一样,可以选择孝心,选择报恩,用我们稚嫩的手为父母分担琐碎的家务,用我们懂事的心让父母感受儿女成长的快乐!说到不如做到,现在我们就开始行动,给父母一份爱的回音!
爱的回音。
请同学们在承诺卡上写下对我们父母的郑重承诺:
要求:1.语言要简洁、有意义。
2.内容可以是各个方面。
3.要写两条以上。
如:爸、妈,请放心,我一定会细心地体会你每一句话中爱的密码,我要用你对我的爱,播撒亲情的种子,请相信我。
可一定要亲手交给父母并说到做到呦!
让在座的老师和同学见证一下你的承诺好吗?
学生读承诺书,老师进行点评。
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相信我们现在应该能够想起父母为我们做的最令我们感动的事了,课后请把你记忆深处的情感以“父母的爱心”为题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邮局邮寄给自己的父母,给他们一份惊喜!
同学们,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我要说――可敬天下父母心!让我们一起共同高歌一曲《母亲》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热爱!
动漫《母亲》(师生同唱)。
师:祝愿全天下的父母永远健康,永远快乐!(师高声)。
(本文发表在2007《思想政治课教学》第2期杂志)。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三
1.课题名称:苏教版八年级上1.《七律长征》【体裁:诗歌】。
2.达成目标:(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方法建议:朗读法揣摩法概括法。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1)检测预习(2)质疑交流(3)协作探究。
二、学习任务。
1.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再读,解释词义等闲逶迤细浪云崖磅礴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1、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2、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三、敢于质疑,我也行!【质疑法】。
赵敏。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四
1、理解文章揭露的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以美衬悲的写法,掌握阅读悲剧的一般方法。
3、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教法设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以及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强烈的悲剧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思考问题。
一次备课三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
季羡林,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阅读这样的一位大师的作品,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的感想和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悲剧的发生是从文章的什么地方正式开始的?请据此划分文章的段落,并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
第一部分(1-6),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藤萝之美。
三、细读课文,分析讨论。
1、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2、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幽径是美丽的,幽径是神奇的,而“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这样就烘云托月般地将这株古藤萝的地位突出了出来,为下文的急转直下作好了铺垫,为下面的悲剧蓄势。
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所谓“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前面写的藤萝越美,文章的悲剧性也就越强。
在作者眼里这棵古藤萝已不仅仅是一株植物,它已是美的化身和历史的见证。老师曾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真没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竟然是废墟。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根根斑驳的石梁,一个个残破的雕像,一条条毁不成形的通道;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横亘在街边路旁,尤其令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的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是有远见卓识的一族。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就毁掉了历史和文明。这无异于民族精神的自杀。”一堆废墟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株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文明的见证,一株劫后余生充满灵性的藤萝,一个从无害人之意只为人间增色添彩的美的化身。美之被毁,生命的凋零,对文明的戕害真是令人肝肠寸断,惨不忍睹。
4、谁能告诉老师,文中哪一段是写美之被毁那触目惊心的一幕的?
--从“今年春天”到“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是写美之被毁的惨状的。
(指名朗读课文,并点评)。
要充分表达出作者的那种悲哀之情,对古藤萝的同情,语调要低沉一点。(齐读课文)。
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藤萝的悲剧的呢?
--作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首先描写了“今年春天”所见的吓人景象“成了吊死鬼”,“吊死鬼”这个词用的既让人感到害怕,又让人感到无比的痛心。
而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种景象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以议论之笔,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等,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四、讨论探究,揭示主旨。
1、我们在校园里如果损坏花木都会受到批评,在北大的校园里怎么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谁有自己的见解?--北大里也有愚氓!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写于1992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作者在描写完古藤萝被毁的惨状后有这么一段话“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这几句话除了表现了作者对没有爱心的所谓“伟人”的轻视,还让人隐约地感觉到,这些制造悲剧的“愚氓”的社会地位好象还不很低。也许这也正是作者感到悲哀至极的原因所在。古藤萝被毁可说是整个燕园的悲剧,也许在作者眼里这也是了个时代的悲剧。
3、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是说将永不放弃揭露美之被毁的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的老人矢志不移的决心。
五、语言特色。
1、本文的语言非常的精练。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就十分简洁、亲切。
2、本文的语言非常的优美。
--课文中用了很多并列性的句子,比如“一面傍山,一面靠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使懦者立怯者强;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都整齐优美富有韵味。
3、本文的语言非常的雅致。
--本文中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足征、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愚氓、奈何”等。
5、课文中使用了不少四个字的成语和短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相映成趣、盘曲而上、鲁殿灵光、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既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又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总结:本文的语言精练,优美而又雅致。从用词上说它使用了很多文言词汇如“潋滟、焉知、奈何”等,还用了不少四个的成语和短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盘曲而上、鲁殿灵光、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从句子方面说,它多用对称性句子,如“一面傍山,一面靠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等,显得句式整齐,诗句的化用又显得文章底蕴十足。这都体现了作者极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厚的中外文化底蕴。
六、拓展延伸。
课文表面写的是一株古藤萝的悲剧,而实际上还是整个生命的悲剧,我们再来读读两位作家的文字,以帮助大家理解全文,请大家集体朗诵:
(这个谁,包括一棵小草,一只不知道名字的小鸟,一片绿叶)。
教师寄语: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贻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智慧的人们创造出美好的世界;愚昧的人们制造着一幕幕悲剧;珍爱环境,善待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让悲剧不要在我们手中重现!
教学反思:
陈群。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父母对自己的希望及行为表现,读懂父母心,理解父母心;
2.激发学生感激父母长辈,热爱父母长辈的感情;
3.培养学生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父母对自己的希望及行为表现,读懂父母心,理解父母心。
教学准备:
课前填写调查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教学设计过程:
活动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2.谈一谈: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
3.议一议:母子之情是最深厚的,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孩子是所有动物的本能,更何况我们人类。我们每个人的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广博的,深厚的,我们是在父母的爱心下成长起来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爸爸妈妈的内心深处,去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活动二:深入调查,体验亲情。
师:每一个做父母的,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希望和要求,你的父母对你有哪些希望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希望?课前老师让大家当一回小小调查员去采访一下爸爸妈妈,完成了吗?拿出你的调查表,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1.议一议: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选成员发言。
2.谈一谈:看来,父母对我们提出的希望真不少,听了他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言)。
3.读一读:自古以来,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优秀的人才,他们为了使子女成才,费尽心血,创造条件,做出了很多牺牲。让我们先读一读“孟母择邻而居”的故事吧。(播放课件)。
师小结:今天的父母,同样采取了各种措施,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们或省吃俭用,或不辞辛劳,或好言相劝,但都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子女早日成才。一起来看看图中的父母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哪些付出?(课件)。
学生选择一组图片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三:回忆往事,感受真情。
1.师:我们的父母,长辈真是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也许我们平时并没有注意到,其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为我们无私地奉献着,他们把世界上最真挚的爱都倾注在我们幼小的心田。回想自己的父母是怎样辛勤培育自己的?为了你们的成长都付出了哪些辛勤的劳动,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的难忘的事情讲给大家听)。
2.师:每一个真实,温馨,感人的故事中都包含着父母点点滴滴的爱,滋润着我们成长,在这些故事中,爸爸妈妈的付出有的让人感动,有的让人不理解,还有一些做法甚至会使孩子反感,那么,应该怎样去看待父母的这些良苦用心呢?(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看待父母的做法的?)(相机板书“理解”“感激”“回报”)。
3.(课件音乐)师:是呀!父母的爱有很多,当我们生病时,他们细心照顾我们是爱;当我们学习时他们耐心辅导是爱;当我们出门时,他们叮嘱我们是爱;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他们帮助鼓励也是爱。
活动四:爱的献礼,情感升华。
师:你想怎样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呢?快在亲情卡上把你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吧(课件音乐《感恩的心》,多媒体显示:爱的献礼---我的“孝心”要让您感受到)。
我想此时同学们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激和感动,还有些同学没来得及发言,没关系,回家后把这些感受读给父母听,相信我们的爸爸妈妈一定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师总结全文: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我们对父母也应如此。让我们把爱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并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的恩情吧!
活动五:作业安排。
为父母做一件事:可以是为父母做一顿饭,为父母洗一次衣服,或者为父母洗一次脚…….并写一篇感想。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六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1-2分钟)。
了解诗歌体裁: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律诗共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押韵“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整体感知(8-10分钟)。
1.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
2.生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3.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不会的地方小组合作)。
师明确:小组之间不会的教师讲解。
合作探究(7-8分钟)。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三)悟(4-5分钟)。
1.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拓展链接(8-10分钟)。
1、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背诵全诗。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探究“父母的心”的内涵。
2、领会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和“留白”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语言、神态等,探究“父母的心”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和“留白”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
莫言获诺贝尔奖时说:“我只是个爱讲故事的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学故事。
(生读课题)。
一、读故事,理情节。
1、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过渡:题目是解读文章的窗口,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我们来探究父母的心。
二、析故事,品人物。
一送长子:1、分角色朗读5-8小节。
提问:1、父亲何谢可谢?(三个优越的条件)。
“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
2、她们是怎样商量的?(小组合作)。
屏显:甲板上,
咸咸的海风吹来了孩子们嬉闹的笑声,
吹起了母亲褴褛的外衣,
吹乱了父亲沧桑的表情。
父亲:
母亲:
……。
明确:父亲对财主一家的责任心。
对整个家族的责任心。
父亲的出场意味着正式和责任。
二送次子:“按理说我们不该再给您添麻烦了。我二儿子的长相、嗓音极像死去的婆婆。把他送给您,总觉得像是抛弃了婆婆似的,实在太对不起我丈夫了。再说,孩子五岁了,也开始记事了。他已经懂得是我们抛弃他的。这太可怜了。如果您允许,我想用女儿换回他.。”
明确:日本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孝心和谐的婆媳关系。
三要小女:“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残酷。
了。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
全家一起挨饿…。
屏显:爱孩子--这是作为能够影响他人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
明确:爱心。
三、写故事,看作者。
2岁:父亲病逝,迁至母亲娘家。
3岁:母亲仙驾,与祖父母相濡以沫。
7岁:祖母离世,与盲父母相依为命。
15岁:祖父辞世,彻底成为孤儿。
《十六岁的日记》:我自己太不幸,天地将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
“由于他的小说艺术--它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
表达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灵魂。”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主川端康成得奖评语。
四、作业布置。
1、编写一天感恩父母的短信。
2、续写故事结局。
《父母的心》是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讲述了一个穷人家庭送孩子给没有孩子的财主家庭,其中经历了两次换孩子的过程,最后穷人家的父母还是没有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去,一家团圆的故事。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教参认为“父母”的“心”的含义只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我通过参阅一些资料,比较认同“心”的含义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思: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对长辈的孝心,对晚辈的爱心。
一、责任心。
小说中,第一次送走孩子的是父亲,送的是长子。当女佣提出“东家”想向穷人要一个孩子时,“到了他家的孩子,不仅能够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另外,我家太太还要赠送你们一百元,作为酬谢”,三个优厚的条件一清二楚,这对于“衣衫褴褛,那穷酸相也引人注目”的穷人来说,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啊!这位父亲的表情“却十分犹豫”,说要与孩子的妈妈商量后再决定。“犹豫”的究竟是什么,此处作者留白没有写明。犹豫的焦点在于送哪个孩子,性别,大小,因为财主希望一个孩子继承家业,所以夫妻商量决定送长子,川端表现了“父亲”对“财主”家庭的责任心。后又将其要回,乃是对整个家族的责任感。
二、孝心。
在第二次换孩子的情节中,出场的人物是母亲,就在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的当天傍晚,她就带着三岁的女儿去换二儿子了。川端为什么要安排母亲出场呢?当母亲用三岁的女儿来换次子的时候,说道:“今天早晨给你送来的二儿子,从眉眼长相都说话的嗓子,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这个理由看上去很可笑,实际上却是孝顺母亲的问题。而孝顺父母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表达孝心用母亲出场又涉及到了婆媳关系的深层话题,良好的婆媳关系可促使家庭的稳定,就算是这么穷的家庭,孩子却个个是聪明可爱!
三、爱心。
在第三次要回孩子的情节中,出场的人物是父亲和母亲,可见两口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这次来见财主夫人是失声痛哭,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冷酷无情……与其舍掉一个,还不如……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声。
川端的经历也相当悲惨,从小就是孤儿,此篇文章也是在呼吁爱。
《父母的心》虽篇幅不长,三“心”铸就父母心。它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具名族性的日本灵魂。
谭义专。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八
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熟读课文,读出诗的韵味。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长征路线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我们所了解的一般是用故事的形式来写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题目就叫做《七律长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毛泽东。(板书课题)。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2.学生汇报:
a.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般情况。
b.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教师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及相关图片。
c.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言,就是字,每句有七个字。
3.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诵读品味,领略诗境。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诗里面有2个生字,我们来读一下。(指导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指导读。
3.借助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诗的意境。
四、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这首诗我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么在这首诗中,有许多山名和水名,大家发现了吗?请你标注出来。
2.那么这些山和水在哪儿呢?(教师指图讲解)。
3.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五、总结。
红军在一年的时间里,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就是在平地上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何况还要翻越那么多的高山大川,再加上天上的飞机轰炸,地上几十万敌军的追赶、拦截,这长征真是太难了。那面对艰难险阻,红军战士怕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课件播放长征场景)看过这段录像,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2.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长征途中那一幅幅壮阔的画面:那五岭、乌蒙山上飘扬的红旗;那金沙江畔回荡的欢声笑语;那泸定桥上的斑斑血迹;还有那千里岷山映照着的张张笑脸。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诗--《七律长征》。
二、读诗。
1.请大家把诗读两遍。
2.指名读,指导读,齐读。
三、讲诗意。
1.这首诗大家已经读得挺好了,那么这首诗什么意思呢?先自己练习讲一讲,然后几个人再商量商量。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2.汇报。(一个人完整讲,其他人补充)。
3.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提出来?(学生置疑)。
重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其中“暖”和“寒”,教师可以结合两次著名的战斗,帮助学生理解。
4.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讲一下?
四、感情诵读。
1.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让我们在歌声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的英雄气概。(放《长征七律歌》)。
2.大家练习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3.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大家练习把它背诵下来。
4.我们一齐背诵一下。
五、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九
教材解析:。
《父母心》选自教科版语文教材小学4年级下册。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歌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优秀品格。
设计理念:课文感人至深,文笔流畅,语言朴实。以“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为线索,以情感教育为依托,再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文大量地记叙了人物的语言,以此来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题是其写作特点。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揣摩、领会人物心理,从而体会人物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现与创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极其高尚的情操,这种情操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是被贫穷逼得迫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机。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家中最牵挂我们的人是父母。俗语云:“可怜天下父母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文章《父母心》,来感受父母对儿女的那颗挚爱的心。(板书课题。)。
评析:教师充满真挚情感的导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学生“一听而惊,不忍弃去”。导语简洁明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交流。)。
2.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分为3部分。
三、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师出示挂图,结合文本,提出问题。)。
a.谁能说说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师交待出因轮船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所以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b.你能理解“搭讪、后嗣”的意思吗?
c.文章开头对于贵夫人和穷夫妻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
d.贵夫人看到穷夫妻领的孩子是怎样想的?
(生小组合作探究,集体讨论、交流,师生评价。)。
评析:教师利用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汇报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实践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探究研读,体会情感。
(生对话朗读故事发展这部分,感悟文本内容。)。
(生通过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受父母送走孩子时肝肠寸断的心情。师指导朗读,通过读来体会情与血的交融。)。
b.穷夫妻一共几次反悔?每次的理由是什么?理由充分吗?几次反悔能说明什么?
c.穷夫妻说:“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说明了什么?
d.贵夫人面对穷夫妻的几次反悔分别是什么态度?能看出她是怎样的人?
(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班上汇报、师生评价。)。
教师小结: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所以最后选择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话朗读,从情感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入情入境感悟穷夫妻3次反悔的矛盾而复杂的心情,从而体会父母对儿女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五、总结学情,拓展延伸。
师:穷夫妻的3次反悔,深深地感动了贵夫人,她理解并谅解了他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你如何评价贵夫人?到此本文有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发言,交流感受。)。
师:平时生活中你的父母是如何关心疼爱你的?(生谈自己的亲身体验。)。
(师适时播放歌曲《母亲》。)。
师:你们的父母为你们付出了全部的爱,你现在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母说,那就把它写在心语卡片上送给他们吧!
教师总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尚知回报,我们更要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我们要把父母的爱转化为动力好好学习,回报父母,报效祖国。
评析:。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
学习目标1、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2、通过品味诵读,体会诗歌情感并学习诗歌表达艺术。
3、感受作者对红军才智、毅力、理想的讴歌。
学习重点感受作者对红军才智、毅力、理想的讴歌。
学习难点通过品味诵读,体会诗歌情感并学习诗歌表达艺术。
【知识链接】。
《长征组歌》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以深刻凝炼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在这熟悉的旋律中,闪动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已诞生了四十多个春秋,当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唐江指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于1965年8月1日在人民剧场成功地举行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了解有关红军长征知识,搜集、整理、欣赏《长征组歌》有关音乐。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压黔境()乘胜()重飞渡()。
雪皑皑()泥毡()。
2.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是什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四渡赤水出奇兵》。
《过雪山草地》。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能写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吗?
2.这两首歌词的开头几句用的都是三字句,有怎样的作用呢?
3.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
4.《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5.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当堂训练拓展提高】。
1.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项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2.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易永利。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一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部分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预习要求。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读入手,激趣导课。
1、出示毛泽东照片,简介本组导读——走近毛泽东。
2、出示收集的国内外评价毛泽东的片段: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毛泽东的深远影响波及整个世界,是当今世界上集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于一身的伟大领袖。
•毛主席的地位和贡献,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会发现,还比我们知道的远远要高。
选定“文学家”这一角度,导入本课。
二、品诗品句,体会感情。
1、出示长征图,指读课文的资料袋。
2、指读课文,纠正错音。
3、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各小组交流)。
课文大意如下: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出示相关图片,体会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和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从而进一步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伟大的长征精神发扬光大到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三、感情朗读,整体升华。
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老师范读)。
2、学生练读,指名配乐朗读,比一比谁得更好。
3、出示毛泽东在鲜花翠柏中的照片,深情的尝试背诵课文。
四、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欣赏歌曲《长征》。
板书提纲:顽强勇敢。
17、长征精神大无畏。
乐观向上。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二
古诗四首(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设想:这四首诗都表达了每位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味诗中的爱国深情。
课前学习:
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1.出示话题“爱国”,围绕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2.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爱国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由此导出诗人及诗题)。
二.听诗中的深情。
1.播放四首古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听两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节奏等,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第二次重在感受诗的情感气势。
2.谈听后初感,确定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3.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4.齐读感受。
三.说诗的故事。
1.说诗人与诗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的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你觉的他是怎样一个人?再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师作必要补充。
2.叙诗中情景第二次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一起讨论理解诗的内容;再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情景,发出内心感慨。
选出最具诗人气质的同学作代表作全班交流。四.诗中情感1.跟着配乐朗诵,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选择你最喜欢、最欣赏的一首,写下自己的感受。2.收集其他各个时期的爱国诗篇,加以背诵。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2.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3.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尝试诗歌鉴赏,提高品赏能力。在语文活动中,拓宽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分两部分:“品赏”以学生自读思考为主,降低鉴赏难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养成边读边思边记录的读书习惯。“活动”重在积累并延伸课本知识,在自由的,有组织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情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1.从《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等工具书,或网上查找有关四首诗的鉴赏文章,自行组织阅读。
2.以组为单位,收集其他爱国诗歌,加以背诵。
教学流程:
一.检复导入1.抽查四首诗的背诵情况。2.概括四首诗的共同主题:深深的爱国情怀。
二.品诗中深情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蕴涵的是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思考:诗中何处最能体现这一深情?(提示:可以从重点的字词、有名的诗句入手)。
1.自由朗读,边读边思,结合课前相关资料的阅读,在书旁写下自己的看法。
2.全班交流《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只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新意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三.语文活动--爱国诗歌赛诗会全班分成四组,以积分的形式展开比赛。赛前确定评委。1.读诗每小组推选代表,有感情地朗诵四首诗中的任一首。
2.背诗以抢答形式进行内容为同学课前收集的诗歌。主持人出诗题,先背出者得分。
3.赏诗在自己所收集的诗中,选择一首群策群力,作出评点。
4、习诗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你肯定更爱我们的祖国,请作诗一首,抒发你内心的爱国情怀。
5、表扬优胜,鼓励失败四、课外延伸各小组出一期“爱国诗歌”的手抄报,在班级中加以展示。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三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五、古文、古诗词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1、“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2、颈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3、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己亥杂诗》。
1、“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2、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2、三、四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诗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的追求。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人琴俱亡》。
(一)字词解释。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俱,副词,表范围,都。笃,(病)重。而,表承接,不译。
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3.语时了不悲。
语,动词,说话。了,完全。
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索,要。奔丧,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素,向来,一向。琴,动词,弹琴。径,直往。既,已经。
6.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恸,痛哭,极度悲哀。良,很。亦,副词,也。卒,死。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请注意加线的字的读音,谁来试试.(生读诗歌,评价)。
师: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师范读)。
小结:谢谢同学们的夸奖.其实这首诗并不难.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4,6,8行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哪些字是韵脚听一听范读,自己再读一读.(课件放录音)。
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二)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边读边思考.质疑.
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背诵。
(一)出示学习提示:。
(1)悟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说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师提示学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碰到问题就查资料或问别人,自己应该先想一想,一猜,可能是这个意思,可能是那个意思,然后再通过查资料或问别人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这叫--猜读法)。
(3)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
2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已见.
生:(汇报学习体会)。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说自己的理解.抓住诗句中的词语"万水千山远征难"."不怕"和"只等闲"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腾"能否换成"流"呢"走"能否换成"跋"呢。
指导,练习朗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质疑: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板书:金沙江)。
a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
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
(课件出示:铁索桥)。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2: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3: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4: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二者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男,女生分读"暖寒"的诗句,齐读)。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
(生自由背诗,指名背,配乐朗读.)。
四,总结。
师: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长征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播放《长征》歌曲)。
师: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及敬佩.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五
复习要点:
《小石潭记》。
1、怎样发现小石潭?小石潭的全貌?
注意可用原文回答,也可用自己的概括性的语言。
2、写游鱼用了什么手法?
动静结合的手法,拟人的手法。
3、写游鱼的同时提醒我们作者在写水的时候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水尤清洌。抓住了“清”的特点。“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的间接描写的手法。
4、记叙的顺序是怎样的?
发现小石潭ddd潭中景物ddd小潭源流ddd潭中气氛。
5、“斗折蛇形,犬牙差互”中的“斗”、“蛇”以及“犬牙”的用法?
名词作状语。
6、潭四周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引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联系背景)。
幽深冷寂;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的心境。
7、理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无聊ddd快乐ddd孤凄悲凉。
《岳阳楼记》。
1、《岳阳楼记》何来?
2、岳阳楼概括性的`景象有哪些?
第二段。
3、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有什么相同之处?写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以物喜,以己悲。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襟怀,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所谓“进”与“退”分别照应了哪两句话?
5、今天我们怎么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现实意义?
抓住:“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一主旨,结合实际来谈谈。
《醉翁亭记》。
1、第一段是不是在写滁州城的地理特点?
不是,写的是琊山的地理特点。
2、“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成语的意思。
3、山中的景物特点是什么?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上下文)。
抓住:山间早晚变化之景,四季变化之景,为下文滁人有设置了美好的背景。
4、第三段主要有几个片断组成?
滁人游dd太守宴dd太守醉。
5、本文的“乐”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山水之乐、游人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的思想。
《满井游记》。
1、抓住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2、抓住三个新奇的比喻。
木超。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六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赏析:该联直接抒情,总写,高度概括红军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的顽强勇敢的革命精神。“远征难”总括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远征”说明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说明牺牲之大,经历之苦。“不怕”“等闲”充分体现红军战士顽强勇敢、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自信的英雄乐观主义精神,为全篇定下豪迈、乐观的基调。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赏析:写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上承“千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崇山峻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形容山岭绵延不断,“磅礴”形容山气势高大壮观,“腾”“走”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突出五岭气势的奔腾和红军行军的急速。该联采用以动写静和反衬的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充分表现红军顽强、勇敢、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赏析:写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代表,上承“万水”,既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的无数激流险滩。“暖”,既写5月春暖时节金沙江风高浪急、水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后的激动、喜悦之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照应上文“暖”字,表现红军处境的艰难和危急,反衬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寄托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赏析:总结,想象,突出红军翻越岷山后的喜悦之情,充分表现诗人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表达了作者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喜”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有表现他们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典型知识点。
1.五幅“征难图”:腾跃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踏岷山图。
2.相关常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交代文章体裁,“长征”是题目。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七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主要方法,培养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15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海燕》2课时。
《白杨礼赞》及学生自荐课文2课时(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石榴》1课时。
《紫藤箩瀑布》及学生自荐课文2课时。
《竹溪记》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三、教学设想。
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箩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一是对象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领会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二是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教好本单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同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阅读同题材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本单元。
第1课时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并明确任务:共同总结期末考试的得与失听讲。
3组织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共同走进八年级(下)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3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课外阅读运用象征、联想手法所写的散文作品。
2、选择校园中的一株你所喜爱的植物,带着感情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及生长环境,并做好观察笔记。
第2课时《海燕》(一)。
学习目标:1、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前提。
2、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诵读中把握这首散文诗的结构。
4、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征。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4][5]。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八
学习目标:1、能说出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的文章主旨。
2、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
3、品位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课前学习:1、积累文中的字词,划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地方。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词,并尝试归纳各段段意。自由朗读,板书生字词和各段段意。
3指导学生准确概括段意的方法,如抓住中心句,或关键字词。思考,作批注。
4组织评价交流、评价。
5问题设计:根据各段段意,你能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吗?(包括描写顺序)交流、评价。
二、比较阅读,赏析课文语言,探究课文主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出示对石榴的介绍,引导学生与课文语言进行对比。教师提供语言赏析示范。比较阅读,品味语言,根据示范作批注。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2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也要注意说明语言准确的特点。组内交流,讨论。
3问题设计:作者为何对石榴花独有情钟?请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看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课文托物言志的主旨。划出文中的关键句。补充写作背景。
三、迁移训练。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布置任务: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一件物品(例如“镜子”、“风筝”……),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练习、交流例句:(1)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风筝:
课后学习:1.摘录文中状物形神兼备的语句并背诵。
2.课后练习三。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十九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解决生字词。
三、走近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六岁开始学琴,八岁首次演出,轰动华沙,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1830年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被葬于拉雪兹公墓。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由于肖邦一生憎恨俄国对波兰的民族压迫,故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故国家园的深情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以及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四、理清作品思路。
1、肖邦故园表面上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词语回答。(1-6节)。
简陋、清寒、朴素、淡雅、毫不招摇。
2、肖邦故园对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影响。
故园给了肖邦音乐创作的主题;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的色调;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的风格;故园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
春天:温柔、轻盈夏天:悠扬、清丽。
秋天:忧伤、深沉冬天:静寂、悠远。
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更像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
4、浏览全文,找出能体现肖邦爱国情怀的重要语句或语段。
5、思考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内在联系。
因为故园,肖邦的音乐创作有了泉源。
因为音乐,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
因为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6、肖邦音乐创作的原动力是什么。
对祖国深情的爱。
五、总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具有这样双向的意义。
六、作业。
l.积累词语。
2.完成《学习与评价》。
童蓓蓓。
[《肖邦故园》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汇总20篇)篇二十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运用丰富的材料来说明人与鸟、鱼、兽的关系;理解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2.体会本文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相结合的语言,理解作者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理性思考。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2、字词检测、检查预习。
给划横线字注音:
栖息鹈鹕抿老鸹硕大肆无忌惮嬉戏围剿。
3、通读全文,想一想,“都市精灵”指的是什么?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读一读,想一想,文中共写了哪些可爱的动物?它们在哪些城市?它们的生存状况怎样?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在课文中圈画)。
动物名称所在城市生存状况。
3、都市动物对于城市生活有哪些好处?
三、阅读感悟理解方法。
2、由此你能看出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丰富情感的?
3、那么通过这些对比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观点?
四、赏析阅读咀英嚼华。
跳读课文。文中作者对城市动物作了生动的描写,找出富有特色的描写朗读并进行赏析。
五、探究学习,增强意识。
2、珠圆玉润:请同学们为保护我们可爱的小动物写一条有创意的标语,号召人们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例如:没有交易,才有和谐。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同步练习99页基础知识。
2、对一种小动物活动进行观察,写一篇描写动物的片段。
韩岚岚。
[都市精灵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