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经济发展迅速,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建材等产业为主要支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福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一起了解一下吧。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一
元宵是离大年最近的一个节日。是一个团团圆圆的日子,是一个和家人团聚的日子。
这一天人们在家里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我们小孩子玩的不亦乐呼,大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在朋友家做客。
相传汉武帝有一位宠臣,有一天在给汉武帝折梅时看见有一宫女正想跳井自杀,那位宠臣问为什么要跳井自杀,宫女说,她叫元宵,因为想念父母,不能孝敬他们而自杀。宠臣为元宵的孝心而感动。出了一个注意。
他在城里摆了一个占卜摊,人们都来算卦,可人们都得到了一个[火焚身】。于是就让天子来出个主意,天子问宠臣怎么办?宠臣说了个主意。从此就有了元宵节。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二
“山一程,水一程”,这一次的福建之行,让我真正体验到了福建的山水之美。
太姥山是福建的一大景点。到福建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就开始了太姥山之行。一进大门,矗立在山峰上的怪石映入眼帘,那怪石似两个人紧紧相抱,怪不得叫作“夫妻峰”。沿着游步道,一路怪石频频入眼:看,那块大石头就是“太姥之心”,我仿佛感受到阵阵有力的心跳声;瞧,十八罗汉步履匆匆,正急着赶去吃斋饭呢……怪不得有诗人称赞:“太姥无俗石,个个皆神工。”
这里的洞也各具特色,有的向低处延伸,直通到海面,叫“通海洞”;有的向上扩展,叫“通天洞”;有的终年滴水,叫“滴水洞”;有的削壁夹巷,见天如线,叫“一线天”……在游览中,我们要以各种动作行走,时蹲、时爬、时侧,姿态各异。最可怜的就是爸爸了,经过低矮的洞穴,我们只要对折,而爸爸因为个子高,有时候需要“三折”才能过洞。那怪异的样子,惹得我们笑声阵阵!
在福建,霞浦北岐这个小农村以观日出而出名。大清早,我们就来到了观日出的最佳滩涂边,这时太阳还没有出来,但海上已经出现了一圈雾气,犹如滩涂的'一条围巾。忽然,太阳从海面冉冉升起,很快它就完整地挂在了雾茫茫的海面上了,顿时,滩涂撒满金光,抹红了整个海面,而此时早出的船帆、忙碌的渔民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我们便踏着晨光,在海边拾贝壳。有的贝壳像扇子,有的似陀螺,有的恰如一朵白色的小花……姿态各异,五彩缤纷。我把它们排列在我的手背和手腕,它们成了活生生的美丽点缀。我对着大海大喊:“幸福!”对面的山头隐约应和着,真是幸福的回音。
福建之行,不虚此行!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三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放灯。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猜灯谜。
猜灯谜活动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吃元宵。
元宵作为节日特色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最初称为“汤圆”,后因多在元宵佳节食用,所以也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可汤煮、油炸、蒸食,象征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节的来历,传说不一。这里只介绍一种说法。道教信奉三官大帝。河北省滦南县西杜方各庄便有一座三官庙。其中供奉天官(帝尧)、地官(帝舜)、水官(帝禹)。天官的生日是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地官的生日是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水官的生日是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依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后世多把三元节的活动集中在上元节来过、而中元节和下元节却比较萧条。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四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这是《孟姜女》中的唱词。新春佳节,人们喜气洋洋,欢乐一堂,走亲访友,看花灯猜灯谜好不热闹。
喜庆的春节刚过,盼望已久正月十五元宵节转瞬即到。十里长街早已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流光溢彩,一片繁荣喜庆的景象。一眼望去仿佛置身无瑕的月光和彩灯的海洋中。整条街虽不是白天的车水马龙,但看花灯的人仍然是人山人海。今年元宵节电厂的花灯好好像比去年多一些,各大分厂做的花灯样式不一,有的长达4-5米,有的小到半米。有的以现场实物为模型,有的以今年的金牛为主题,各式花灯惟妙惟肖,争奇斗艳。每年这个时候看到这些灯的海洋,人们的心情总不由得欢乐起来。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这是每年的惯例。人们常说吃汤圆这节日是最重要的节日习俗。在这一天全家一起吃汤圆来祈求来年的全家能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晚饭过后,各家大人们便进行各自的娱乐活动及看十五元宵晚会。我们这些小孩却是提着各式各样的小灯笼比着谁的的灯好看。伴随着鞭炮的`声响,人们的脸上也变幻着欢乐的色彩,露出幸福的笑容。他们不也好像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吗!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五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很宠爱戚夫人,想立其子如意为太子,因皇后吕雉阻碍未成功。从此,歹毒的吕后对戚夫人怀恨在心。
为把刘氏天下变为吕氏天下,排挤老臣,残害忠良。吕后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密谋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吕禄的女婿是刘氏宗室的刘章,他闻讯大惊,将此事通知哥哥刘襄,敦促他起兵讨伐众吕。往日那些敢怒不敢言的文臣武将纷纷而起,平凡之事势如破竹。诸吕之乱最终被平定。
而后刘恒登基,就是汉文帝。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位民同乐日,这天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贺。每逢正月十五,汉文帝不仅大宴群臣,还微服出巡,赏景观灯与民同乐。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乐的汉族民间节日。
元宵赏灯始于“火把节”,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汉族传统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六
正月十五元宵节,晚饭后我和妈妈一起前往市府东路看花灯。刚走到运河一号桥东头,交警叔叔对司机说:“灯会人太多,容易撞到人,小车不能通过。”我和妈妈只好步行。
走到运河大桥顶上,往前望,呀!真漂亮,运河西岸的灯光点点,每个灯都会不时更换不同的.颜色,红、黄、蓝、绿。中间有几个白颜色的灯,如同花丛中镶嵌着宝石一样,一闪、一闪的,美丽极了!
我们走到灯会,人可真多,我都看不见花灯了,只好让妈妈把我抱高些,如果从高处往下望,只看见人的头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黑色地毯。人流如潮,向前涌动。各种各样的花灯出现在我眼前。奇怪前面那么多人围在一起,他们在干什么?原来他们围在观音菩萨灯面前,口中还念念有词,好象请求观音菩萨保佑人们丰衣足食,长命白岁,身体健康。太上老君和长寿星灯也同样受到人们尊敬、爱戴。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形状的灯,如顽皮的猴子、可爱的小鹿、飞腾的天马、美丽的鱼儿……。往前走有两个灯屏,五彩缤纷的花灯聚集在这里,各种形状的灯应有尽有,好看极了。
在这众多的花灯中,我最喜欢的灯是鲤鱼灯啦!你看它那红艳艳的身体,鱼鳞闪闪发光,身体还往上翘,好象骄傲地说:“你看我美吗?”再仔细瞧瞧,好象在对我微笑说:“小朋友,新年好!祝你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喜欢鲤鱼灯。
很多人手里还拿着氢气球,有的氢气球还飞上了天。因为气球象征团圆,我也买了一个,愿天下的人们团团圆圆。看完灯会,我虽然很累,但我很高兴。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七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古人称夜为“宵”,而农历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小正月元夕或灯节,这也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有许多有趣的传统习俗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要吃汤圆,汤圆又叫元宵,汤圆象征着家人们团团圆圆。今年虎年,冬奥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冰墩墩”和“雪容融”这两个吉祥物被大家创意成造型元宵。这么可爱的元宵,我看着都不忍心把它吃掉啦!
我还喜欢看舞龙狮,那些舞龙手舞出的龙,那姿态、动作就像真的龙一般,活灵活现、惟妙准当。有几只狮子在高高的梅花桩上跳来跳去,它们愈跳愈高,愈翻愈险,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好像奔腾在云雾之中一样。在舞龙狮的队伍中有十几岁的孩了,也有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有几个女汉子也在当中,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尽情地舞出了年味儿,也舞出了中国的新生活、新风貌。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八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这是《孟姜女》中唱词。新春佳节,人们喜气洋洋,欢乐一堂,走亲访友,看花灯猜灯谜好不热闹。
喜庆春节刚过,盼望已久正月十五元宵节转瞬即到。十里长街早已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流光溢彩,一片繁荣喜庆景象。一眼望去仿佛置身无瑕月光和彩灯海洋中。整条街虽不是白天车水马龙,但看花灯人仍然是人山人海。今年元宵节电厂花灯好像比去年多一些,各大分厂做花灯样式不一,有长达4-5米,有小到半米。有以现场实物为模型,有以今年金牛为主题,各式花灯惟妙惟肖,争奇斗艳。每年这个时候看到这些灯海洋,人们心情总不由得欢乐起来。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这是每年惯例。人们常说吃汤圆这节日是最重要节日习俗。在这一天全家一起吃汤圆来祈求来年全家能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晚饭过后,各家大人们便进行各自娱乐活动及看十五元宵晚会。我们这些小孩却是提着各式各样小灯笼比着谁灯好看。伴随着鞭炮声响,人们脸上也变幻着欢乐色彩,露出幸福笑容。他们不也像一朵朵美丽烟花吗!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九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据《史记?乐书》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宫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礼仪活动。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元宵节花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在元宵节之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能祛病延年。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运势。
捏生肖
捏生肖是山东荣城的风俗习惯。一般以黄豆细面作材料,生肖的姿态可以即兴发挥,只是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种子和叶子,象征“五谷丰登”。生肖背上都背一个灯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缠着棉絮的小棍儿,俗称为“要捻”。到元宵夜盛在盘子里一齐点燃,大家围着观看,希望爆出灯花,灯花越大越吉利,预示来年大丰收。并且,谁的生肖灯燃得时间最长,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鸿运当头、健康平安。
1、宜“春捂”
虽然过了最冷的冬季,迎来了春季,但保暖工作还不能松懈。在这段时间天气变化不定,并且也是全年寒潮来袭最多的时节之一,我们常说的“倒春寒”就是最好的例子,其寒冷程度不比冬季差,更何况在民间还有“春寒冻死牛”的说法。
因此,即使春季气温有所回升,但衣服还是不宜脱减,还是要穿得和冬季一样厚,还得继续进行春捂防春寒,以免让身体受寒生病。更何况春节流感比较流行,很多人冬季没感冒,但到了春季却感冒了,这就说明了对防寒保暖工作的忽视,从而给身体健康造成了伤害,这样也更加说明了“春捂”的重要性。
2、宜适当运动
在元宵这段时间还很寒冷,但已经是春季了,气温会缓慢的上升,这时候进行适当的运动是很有必要的。适当的运动能够帮助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打好身体基础和预防感冒生病的情况的发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还很冷,运动的时候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如果身体出汗了要即使洗澡并更换衣服。如果觉得外面太冷,可以在室内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来锻炼身体,也可以做一些伸展运动,来唤醒身体,提高身体机能。
3、宜养精神
在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这时候春气通于肝,肝喜调达疏泄,恶抑郁,也就是说这时候要注意养好自己的精神,以此来达到养肝,调养身心,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
在冬季,很多人难免情绪压抑,精神容易萎靡,但春季是万物苏醒,春回大地的时节,这时候人的情绪和精神都会有好转,这时候把握时机养好精神,对身心健康很有帮助。
而要想养好精神,平时要少生气、少忧愁、少思虑、少嫉妒等等,要静心养性,这样才能使得肝气通畅,有益身心,为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十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你知道元宵的风俗吗?下面本站小编就告诉你元宵的风俗,一起看看吧!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中国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树元宵在广州和香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和圣诞节的圣诞树的习俗类似。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元宵再添一景。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元宵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舞火龙。是香港元宵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古代有着七祭,其中的两种就是他们。祭祀的具体做法是,先准备好杨树枝把它门插在门上,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除了吃,玩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放孔明灯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南方有着许多独特的活动,看完上面的内容,你是不是增长了自己的见识。
第一、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是南方人才有的,吃汤圆的寓意就是能够全家人一起团团圆圆的,以前都是一家人一起做。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温馨的场合了,很多人都是在元宵节都是直接去超市买一包汤圆回家煮。
第二、吃饺子。
在元宵,南方人喜吃饺子,而北方人有吃饺子的习惯,如河南。所以,饺子也是元宵经常吃的一种食物。饺子,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食物,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当然,饺子不是元宵节独有的食物了。
第三、豆面团。
除了汤圆、饺子,还有豆面团这种食物,也是元宵节受欢迎的一种食物。尤其是昆明人特爱吃。其做法就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就可以了,而且吃起来口感不错。
第四、吃生菜。
生菜,也许很多人都说,平时也经常吃,这个元宵节有什么关系。其实,元宵吃生菜是广东人喜欢的,生菜拌以糕饼煮是一种不错的食物,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节庆也图一个好兆头。从生菜的名字来说,可以谐音为生财,因此生菜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吉祥之物。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十一
千盼万盼,终于盼到了元宵节的夜晚,家里刚好有一些元宵,我争着去煮,在我的伶牙俐齿下,妈妈终于答应啦!我揭开锅,放上水,合好电闸,等水烧开,(上一次,由于我经验不足,煮成了一锅黑水,.)水开啦!,我把元宵轻轻的放下锅,我用勺子轻轻把元宵推开,锅开啦!大功告成。
“开饭了”我喊,这次我的元宵一个也没破,一个个圆圆胖胖,好可爱!
吃完元宵后,我又去看花灯,看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上涂了点红色,桃底有大叶子,真是漂亮又简单,看那以过时的扇灯,虽然它过了时,但它还是那么青春有风度。有气魄,再看那金牛灯,制好框架后,用闪闪发亮的金线纸糊住框架,这样一个今牛就出现啦!还有。真是一言难尽呀!还有多姿多彩的爆竹,从天上炸开,好象把天空炸出一个洞,满天的五彩的星星都撒了下来。快来看!五彩的烟花从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个龙山,那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个情景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呀!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十二
那条路,连着那个美丽得回忆……在那个喜庆得早晨,我站在冷飕飕得街头等车。半小时过去啦,一辆公交车也没有,我开始后悔起来。想起锅里那些可爱得汤圆,我不觉咽啦几口唾沫。抬头看看老天爷,他是一脸得苦闷。显然,他也饿啦……终于,我直奔小吃部。
我不敢预测她要做什么,我呆坐在那儿,想逃,逃不掉啦。
突然,他干裂得嘴唇微微动啦一下,说:“小姑娘,注意点,衣服露出来啦。”她很平静,可是我得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啦。心底有一种莫名得温暖,眼泪瞬间像音符跳出啦眼眶……蓦地,等我回过神来,他已经走啦,他像一阵风,匆匆来过,却不留下一丝痕迹。
而我,却呆坐那好久,好久……。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十三
元宵这一节日,在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中是过年的一个高潮,使我想起了以前小时候在吴山广场看花灯的那一场景。
“看,那龙灯可真漂亮啊!”哥哥指着前面那盏能喷水的龙高兴地说。不止他一人,大家都被这盏灯艳丽的色彩弄得眼花缭乱。
这是元宵节的夜晚,我们观赏了吴山广场的灯展。今天的吴山广场是灯的海洋,犹如漫天的星星落在人间,气势很是壮观。
吴山广场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我和好朋友们随着人流往里走,各式各样的灯不断展现在眼前。这是“猪八戒背媳妇”灯,只见一位相貌丑陋的“猪八戒”,背着穿着一个红色衣裳的“姑娘”,看“猪八戒”走路的样子,真可笑。那是“米老鼠唐老鸭”灯,它吸引了许多小观众。只见“米老鼠”的屁股一扭一扭的,像是在跳舞,“唐老鸭”在一旁不停地鼓掌,嘴里还说:“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往前走,我们还看见了“孔雀开屏”等灯。突然,一阵虎啸传来,我们赶紧向声音发源地挤去。不只是哪位大叔惊讶地喊了一句:“嗬,这虎灯做得太绝了。”只见它的脑袋来回摆动着,好似是在欢迎我们,它的用灯泡做成的眼睛闪闪发光,大家用相机对着它那威武的姿势一阵狂拍,闪得我们都睁不开眼睛了。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十四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十五
元宵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你知道潮汕元宵节风俗吗?下面本站小编就告诉你潮汕元宵节风俗,一起看看吧!
吊喜灯。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着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灯笼里点燃蜡烛,使灯笼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元宵夜更是庄严、热闹。
做丁桌。
在潮汕乡村,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结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解放后,由于时代的前进,思想在进步,潮人虽仍有元宵办丁桌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家里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赏灯。
潮汕俗语曰:“一年一度元宵明。”这一天,明月皎洁,高悬碧空,而人间万家灯火、金碧辉煌,真可谓天上人间,俱成灯火世界了。元宵节在潮汕人眼里,地位只稍亚于春节。故此,从十三日起,便已经开始准备过节了。例如,海丰人在十三日便开始“搭灯棚”了。这天,街头卖灯笼的,将各式各样的灯笼高高悬挂,供人观赏选购,而且神庙和宗祠里都挂着很多花灯。小孩子更显得兴奋异常,在那里敲锣打鼓,叫做“开灯”。普通人家要备很多茶点请亲戚来吃喝,这叫做“喝灯茶”。即使没人邀请,但只要你有雅兴,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卤鹅。
在潮汕地区,元宵佳节需要举行祭祀先人等活动。祭拜时准备的供品也相当丰富,其中“三牲”(三种肉类)则是必备的。在大部分家庭中,“三牲”之一则是卤鹅。
粿肉。
粿肉是潮汕地区最经典的小吃之一,制作过程稍微繁琐,蒸熟之后切成小段后入油锅稍煎炸,吃的时候沾上一点桔油,吃起来皮薄香脆,馅鲜饱满,余味无穷。
卷煎。
制作好的卷煎蒸熟之后也需要切成小段后入油锅稍煎炸,吃的时候皮薄馅软,萝卜香甜味令味觉倍爽,吃再多也不会腻。
乒乓粿。
历史悠久,闻名海内外。一般为扁圆形,裸皮半透明,是用糯米浸泡后磨成浆,蒸熟,加入少量白糖搓揉,使粿皮柔软带有稠度。传统的乒乓粿馅内含黑芝麻、糖粉、碾碎的花生。
塔山风景区。
塔山风景区位于澄海市涂城乡,山上胜景众多,塔山古寺“山无塔以塔名亦异,有石似塔,故名”,距今900多年历史;有十三亭观;有"云鸿戏海"、"天池夜月"、"龙泉古迹"、九路、四桥、七牌坊、三十二奇石景"晴岚滴翠"、"龙船载经"等妙景和名人手笔石刻。还有新配套的索道、标志性石塔--大宝塔等。
汕头莲花山温泉度假村。
汕头莲花山温泉度假村位于广东省澄海市莲花山南麓,地处汕头经济特区东北隅的金三角——澄海、潮州、饶平三地交界,莲花山温泉度假村占地面积300亩,距汕头市区30公里、潮州市区22公里、澄海市区1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度假村东临国道324线,南靠省道1930线,汕头国际机场、火车客运站、莱芜港码头出门可及,海陆空交通十分便利。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十六
唐朝灯会中还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其中灯谜经过历代发展创造,妙意横生,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盛行。所谓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灯谜是我国独创的语言艺术,春秋时代就有将接近辽回且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汉武帝时东方朔就善隐语,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说隐语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末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
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元宵节来历的传说有哪些。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十七
火树银花,璀璨夺目,点缀着我们的心情,更是锦上添花!
瞧,一只只小蝌蚪猛地窜上天空,说时迟,那时快,一道绿光飞上高空,绽开一片荷叶,给了蝌蚪一片天地。
一支支小型礼花轻轻飞上天空,舒展,舞动,飘逸······元宵节当然离不开灯了。
照外婆的'说法,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外婆还说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屋里屋外到处弥漫着一股粥的香味,由南瓜、芋艿、番薯等食物熬成的腊八粥,可真是美味至极。
除了腊八粥还吃糯米丸子腊月二十之际,就要开始准备年货了,我们还要做炒米品和油角,和做好年三十晚吃的汤丸,汤丸包着芝麻和豆沙,好在过年的时候吃。
2023年福建元宵的风俗(精选18篇)篇十八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妈妈让我独自购买汤圆。我兴奋地来到了超市,看着冰柜里琳琅满目的汤圆,我从中精挑细选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到家,妈妈将汤圆片刻煮熟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汤圆,边欣赏仲秋节晚会。
团圆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出门看礼花。
我们来到楼区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接连不断的礼花给无边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个个彩灯在我眼前闪过,我定睛仔细看,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笼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网上阅览了元宵节相关的资料。
原来元宵节挂彩灯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啊。
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积极响应。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驱邪避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