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迈向毕业的最后一步,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以下是一些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典型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一
简历编号:
更新日期:
姓名: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清远。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清远。
身材:
173cm?55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3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工作年限:
职称:
高级。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一个星期。
--3500。
希望工作地区:
清远。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其他。
担任职务:
业务,司机。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机械制造与设备。
担任职务:
绘图员。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食宿问题。
公司名称: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机械制造与设备。
担任职务:
实习。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机械制造与设备。
担任职务:
实习。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信息咨询,事务所,人才交流。
担任职务:
兼职。
工作描述: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代理。
离职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日期:
所学专业一: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学校(机构)。
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01。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cad绘图。
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
0819000000436835。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铣床操作。
数控铣床操作。
0819010000426024。
广东国防高级技工学校。
加工中心。
加工中心操作。
0819001009300500。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英语四级。
国语水平:
优秀。
粤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选修民法、刑法、行政法、俄语、交际与口才。
奖励与证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9届优秀毕业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三等奖学金”
学院“优秀团员”
机械系第三届职业规划三等奖。
第4届省大学生职业规划,院级“十佳职业规划之星”
第5届技能比武,“优秀电气技术”“优秀设计奖”《模具模型类》二等奖。
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详细个人自传。
在大学期间,本人认真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于5月成为党员,由于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学院“优秀团员”,并且专业知识扎实,学习成绩优异,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和公关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与人沟通和协作,社会实践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爱好广泛,为人诚实守信,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敏捷,工作主动性高,做事认真负责,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个人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家庭电话:
手机:
qq号码:
电子邮件:
个人主页: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二
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上述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种措施,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要上好绪论课,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好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第一次绪论课非常重要,其关键是强调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从观念上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第一次绪论课时,应首先介绍当前机制学科领域的发展概况,让学生意识到中国与国外在本学科存在的差距,必须掌握好专业英语,才能更好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机制专业英语的学习与今后继续深造或实际工作间的联系,引起学生对本课程的高度重视。使学生知道专业英语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及翻译能力,还应具有针对专业问题的英语口语沟通能力及能够利用英语工具查找最新文献资料的能力。
2)丰富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学习记忆。教师平时应注意搜集相关专业的教学素材,改变过去以教师课堂上读课文式讲解为主的单调的教学模式。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工具,结合外文技术录像、电影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从声、形、文字等多个方面刺激学生感观,让学生对学习对象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并加深其记忆。
3)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努力把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另外,在讲课中多让学生回答问题,分组讨论,增加学生互动环节,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营造课堂氛围时,注意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争论、敢于犯错。必要时可因势利导,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参与意识,还可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实行因材施教。通常机制专业英语的开课时间都在第2学年之后,经过前两个学年的学习,学生的英语水平已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四级以下水平、四级水平与六级水平。但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尤其是80%学生来自西部省份的机制专业来说,学生中以男生居多,英语总体基础较差,学习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时应多重视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的讲授,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克服英语学习的畏难心理,多鼓励学生,使其建立学习专业英语的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同时,也应把专业英语教学与四、六级考试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与强化,提高本专业学生英语考试的过级率。另外,还要注意英语较好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学习技巧的传授及与实际应用的联系等。
5)合理分配各项权重,考核体系多元化。考核及成绩评定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对反馈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扩大平时表现、作业及测试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期末总评成绩应由以下3方面构成:首先是期末考试成绩,约占总评成绩的60%。期末考试主要采取闭卷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如基本专业词汇,重要专业知识的英汉互译及应用专业知识写作的能力等。其次是课堂测试及课后作业,约占总评成绩的30%。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活动作为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每学期安排一次期中测试及期末测试,可作为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和阶段性教学效果的反馈。最后是上课考勤情况,应占总评成绩的10%,实行每次课前点名,以督促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教师不断学习完善,逐步提升自身素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任课教师的素质。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同时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英语水平。由于机械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只有经过不断自我学习和完善,才能更好的胜任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可采取以下两种主要措施,以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1)学校及英语教学单位对专业英语教师进行翻译、口语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英语综合素质;2)加强与国内外同类院校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了解机制专业英语教学最新动态,联合开发优秀的专业英语新教材。
4结束语。
英语是最通用的国际语言,70%以上的科技出版物以英文发表,而机制专业英语的教学是培养与世界接轨现代化人才的关键。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及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三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关注我的个人求职信。
我是xx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xx届本科毕业生,我真心希望加入贵公司,竭尽我所能为贵公司的发展出一份力量。
我自进入xx大学以来,刻苦学习、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公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凭借自身扎实的基础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经过几年不断的学习,我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每年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在专业外语上,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有较强的翻译能力。
在校期间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许多计算机知识,word、autocad、photoshop、及c语言、汇编语言、html等都得以学习和掌握。我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硬件基础,并且坚信会在计算机应用及编程方面创造出一片蔚蓝的天空。工业pc机编程能力强,能设计pc机程序控制系统,熟悉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在专业方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从工程制图的手绘到autocad的机绘,再到solidworks的三维建模,我都有较深入的涉猎。对机电一体化设计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动力传动系统及控制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思想上,我积极要求进步,在学校期间,在不忘记学习的前提下,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积极参加了许多社团社会活动,从中锻炼自己,让自己从多方面提高自己。平时我的课余活动也十分广泛,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都是我的爱好,还喜欢阅读书籍,这主要是为了培养艺术能力,有艺术才会树立好形象,才能用计算机设计出代表个人、企事业单位的好标志。
希望领导接纳我,成为贵公司的一员,愿凭借我的热情和才能,不遗余力的和大家一起为贵公司的腾飞做贡献。再次感谢您对我的关注。最后,谨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前程似锦!!
此致
敬礼!
求职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文档为doc格式。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四
摘要:针对工程机械教学与课程的重要性的特点,以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标,简要讲述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现状及总结当前课程设计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利用关联矩阵法建立关联课程模型,通过逐项比较原理选出较好的方案。在继承原有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建议,对高校的课程教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机械;课程设计;关联矩阵;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课程设计是工程机械体系教学的关键。高校在课程设计时大多数是局限课本上的题,虽然书本上的题是经过严格的逻辑设计的,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量的有限和对专业的认知等因素,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虽然学习很认真,但是不能将课程与整个体系联系起来,使学生不知道这些知识用来干什么,怎么用。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更好地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僵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能发掘课堂上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认识不清,不能将整个课程体系结合起来的问题。首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将以前的照套课本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兴趣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就是在课程设计时主要依据学生的实践课程来设定相应的题目,既不脱离教学中的知识点也联系了实践理论,最后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应当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中对于一些关联性课程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应当做简单地阐述,以培养贯通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一、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现状。
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的类型主要是以理论为主,其中也有的是理论加实践,如表1所示。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没有实践训练,只是依附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有实践训练的`课程,这些实践缺乏创新性,内容比较简单,甚至与理论知识缺少内在的联系。同时机械类的课程设计主要是以齿轮减速箱为设计的对象,虽然设计所涉及的面广,但是内容缺乏创新性,每年的课程设计大多都是相同的,所以设计的内容老化与社会实际联系较少,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当前的教学与设计并不能构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的体系。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二、关联矩阵法建立关联课程模型。
目前,为了更好地使关联性课程与教学相融合,在此利用关联矩阵法的原理,建立一种简单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确定关联性课程的重要性,在设定关联性矩阵时每一门关联性课程对整体教学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种影响程度可以通过学生对兴趣来确定,这样不同的关联性课程就对应了不同的影响因子,这些影响因子就组成了一个体系,如果关联性课程体系为,那么对应的影响因子就为,通过关联性矩阵原理可知,影响因子体系应当满足:通过关联矩阵的逐项比较原理选出较好的方案。
三、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建议。
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必须要以现代工程教育的实际背景为前提,根据学科的特点在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在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现有的实验室和企业实习的经验对教学体系进行整合。(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所有的实践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定,在实践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实践的理论知识掌握,在自己动手去做去分析,并在做完后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进行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继承并更新以往的设计题目,通过学生们自主提出问题来发掘新的思路,可以通过一个实践引出多个题目,分层次的进行。这样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的适应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需求。(3)开展仿真实验:目前对于计算机的运用已经无处不在,它具有进行大量数据的运算、三维物体的动态模拟等功能,能够高效的解决实际运算中的繁琐问题,在实践教学前先通过计算机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对于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避免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相应的问题。(4)课程设计联系工程实际:为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时,我们可以从在工厂参观学习的车间中选出一些覆盖面广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零件作为设计的对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实际工程问题有叫清晰的认识,我们可以邀请工厂里的工程师走进教室,对学生的设计提出实际性的问题及触发学生的灵感。
四、总结。
课程设计与教学体系的设定是高校工程机械体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教学体系的设定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因此,以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为前提,加强教学和课程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毕业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五
摘要:机械加工工艺在机械加工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复杂性决定了从事机加工人员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本文通过一下的讨论来说明了一些机械工艺设计和工艺艺术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并向大家展示一个机械加工的工艺流程的全过程,充分体现机械加工的便捷,同时彰显工艺艺术的价值性。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方法发展。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开始意识到,纵使手工业再发达,不发展机械类工业等于是杯水车薪。从此机械加工便被人们所熟知,而在此基础上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机械产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美观,精密,质地渐渐成为了衡量机械产品的好坏尺度,这便是机械加工所体现的工艺艺术。机械加工工艺是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使其成为合格零件的全过程,加工工艺是工人进行加工的一个依据。机械加工工艺就是在工艺流程的基础上,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
对于加工的复杂性,决定了从事机加工人员(无论是普通机加工还是数控编程加工)必须达到一定水平。
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1.1工艺规程是指导施工的技术性文件。
一般而言,工艺规程包括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各工序的具体加工内容,工时定额以及所采用的设备和工艺设备等。而工艺规程则主要表现在:产品的特征,质量的参照及依据标准,原材料辅助原料特征以及用于生产的质量标准和主要经济指标和成品质量指标的检查项目及次数另外专用器材特征及质量标准。
1.2工艺规程是指导生产的主要技术文件。
每一项机械加工需要制定的生产计划、人员的调度,检验加工的零件,核算加工成本,都是以工艺规程为核心,并严格按照其使用及操作说明逐步成形的。而处理生产中的问题,通常是以工艺规程作为共同依据。如若加工时出现质量事故,应该及时以工艺规程为依据来判定各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1.3工艺规程是新建机械制造类厂的基本技术文件。
工艺规程先制定出机械加工车间所需机床的种类和数量,然后在车间进行具体的布置,接着依据工艺规程和摆放的机床物确定车间的面积大小,以及以后所需要的人工和动力等辅助需求等。不仅如此,加工车间还可以适时地把现代科学技术融合进加工工艺艺术里,加工出新的机械加工艺术。
2.机械加工产生误差主要原因。
2.1机床的几何误差。
加工中刀具相对于工件的成形运动一般都是通过机床完成的,因此,工件的加工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床的精度。机床制造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影响较大的有:(1)主轴回转误差;(2)导轨误差;(3)传动链误差。
2.2刀具的几何误差。
刀具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随刀具种类的不同而不同。采用定尺寸刀具成形刀具展成刀具加工时,刀具的制造误差会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而对一般刀具,其制造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无直接影响。
2.3定位误差。
一是基准不重合误差。在零件图上用来确定某一表面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二是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
2.4工艺系统受力变形产生的误差。
(1)工件刚度。工艺系统中如果工件刚度相对于机床、刀具、夹具来说比较低,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工件由于刚度不足而引起的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就比较大。(3)刀具刚度。外圆车刀在加工表面法线(y)方向上的刚度很大,其变形可以忽略不计。镗直径较小的内孔,刀杆刚度很差,刀杆受力变形对孔加工精度就有很大影响。(3)机床部件刚度。机床部件由许多零件组成,机床部件刚度迄今尚无合适的简易计算方法,目前主要还是用实验方法来测定机床部件刚度。变形与载荷不成线性关系,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不重合,卸载曲线滞后于加载曲线。两曲线线间所包容的面积就是载加载和卸载循环中所损耗的能量,它消耗于摩擦力所做的功和接触变形功;第一次卸载后,变形恢复不到第一次加载的起点,这说明有残余变形存在,经多次加载卸载后,加载曲线起点才和卸载曲线终点重合,残余变形才逐渐减小到零。
2.5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
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精密加工和大件加工中,由热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有时可占工件总误差的50%。
2.6调整误差。
在机械加工的每一工序中,总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绝对准确,因而产生调整误差。在工艺系统中,工件、刀具在机床上的互相位置精度,是通过调整机床、刀具、夹具或工件等来保证的。
3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
3.1减少原始误差。
提高加工零件所使用机床的几何精度,提高夹具、量具及工具本身精度,控制工艺系统受力、受热变形产生的.误差,减少刀具磨损、内应力引起的变形误差,尽可能减小测量误差等均属于直接减少原始误差。
3.2误差补偿法。
对工艺系统的一些原始误差,可采取误差补偿的方法以控制其对零件加工误差的影响。
(1)误差补偿法:该方法是人为地造出一种新的原始误差,从而补偿或抵消原来工艺系统中固有的原始误差,达到减少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的目的。
(2)误差抵消法:利用原有的一种原始误差去部分或全部地抵消原有原始误差或另一种原始误差。
3.3分化或均化原始误差。
为了提高一批零件的加工精度,可采取分化某些原始误差的方法。对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零件表面,还可以采取在不断试切加工过程中,逐步均化原始误差的方法。
(1)分化原始误差(分组)法:根据误差反映规律,将毛坯或工序的工件尺寸经测量按大小分为n组,每组工件的尺寸范围就缩减为原来的1/n。然后按各组的误差范围分别调整刀具相对工件的准确位置,使各组工件的尺寸分散范围中心基本一致,以使整批工件的尺寸分散范围大大缩小。
(2)均化原始误差:这种方法的过程是通过加工使被加工表面原有误差不断缩小和平均化的过程。均化的原理就是通过有密切联系的工件或工具表面的相互比较和检查,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然后再进行相互修正加工或基准加工。
3.4转移原始误差。
该方法的实质就是将原始误差从误差敏感方向转移到误差非敏感方向上去。转移原始误差至非敏感方向。各种原始误差反映到零件加工误差上的程度与其是否在误差敏感方向上有直接关系。
4结语。
总之,在机加工过程中,产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加工误差,从而有效提高机加工的精度。
参考文献:
[1]李国栋《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2011.9。
[2]苏文玉《浅谈机械加工的工艺规程》,2010.(8)。
[3]梁炳文《机械加工工艺与窍门精选》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六
(1)不同于科研和工程的实际需要,毕业设计的课题首先考虑满足教学要求。因为,学生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与实际生产接触机会很少。因此,课题内容要贴近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通过毕业设计,来总结学生在大学四年内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把这些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课本内容基本上都懂,作业也都会做,考试也都不挂科,但就是不能做到应用的状态。(2)课题不能太大、太空。例如,提高机械效率的优化设计、世界先进机械的研究等,类似课题学生的经验和能力暂时还无法把握。
1.2难易程度适中、工作量适宜、适当提前毕业设计开始时间。
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的毕业设计安排的是12周时间。但实际上,对于学生来说,真正用来做毕业设计的时间也就一两个月甚至更少,因为在这个时间里,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去找工作,或者进入工作实习期,不能很好地保证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因此,如果课题难度太难,或者工作量太大,会造成学生失去信心,进而出现随便抄袭应付的现象。不能达到毕业设计的真正目的。所以,为了保证学生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所选的项目难度、工作量要适中。毕业设计的开始时间,可以安排在机械设计的课程结束后。这时候,学生基本具备了设计的初步知识,可以选择适当难度的课题,让部分学生开始试住做些大体跟毕业设计内容基本一致的工作,到真正毕业设计的时候,一是可以把课题做深,二是学生也不感到时间紧张,三是有可能的话还做出实物。给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空间,留够申请专利和论文的时间,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能力。近年来,我校每年有数十名学生,是用这种方式完成毕业设计的,毕业时他们已经申请好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并做出了实物。从创意、设计、制造到装配调试和改进过程,对学生来说收获很大,毕业后,学生在企业很快就进入岗位角色,企业也比较欢迎这样的学生。
1.3选题要灵活。
课题所涉及的行业要多种多样。例如,装备制造、矿山设备、农业机械、食品加工及特种设备等。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要求,又减少了雷同现象,指导教师也可以把难度相对大的课题,按照工艺或结构分成几个小课题再分配给不同的学生,使他们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合作,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除指导教师按照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要求命题之外,可以与企业联系,设计一些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实际应用的课题,增加项目实用性的同时,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爱好,由自己提出课题。部分学生已经参加了工作,也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企业的行业性质和产品特点,设计有关产品。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商议共同提出课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将来或现有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帮助。
1.4减少论文在整个毕业设计课题中所占比例,增加机械结构设计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20xx年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600多所大学本科学校转向职业技术教育。因此,大部分大学本科生将来的就业岗位将是生产一线。因此,倾向于理论研究的论文题目在课题中的比例应当减少,更多地增加和体现生产实践中实际应用的课题。同时,也是由于论文内容是学生更容易抄袭,降低了教学质量,达不到学校开展毕业设计的真正目的。
2.1参考资料的收集。
拿到设计题目后,学生最直接想到的是从网络中搜集资料。学生无疑能够很快地找到与自己题目相关的各种资料,但涉及到具体技术问题和具体结构问题的内容,网络中可参考的资料很少,能够具体解答的更少,这时学生就会感到很茫然,无从下手,这就是现代大学生的通病。之所以有这种惯性的思维,是由于现代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当造成的。在大学学期期间,学生们遇到问题后就去查找课本上的现在公式,只要套用就可以了,然后实际的设计却并非这样简单,要靠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查找相关文献。因此,在此期间建议学生到图书馆,到企业去,更广泛地搜集资料。另外,随着标准化的完善,有许多设备的设计制造都已经有了国家或行业标准和规范设计。例如,特种设备、食品加工设备、制药设备和计量设备等其设计方法和过程,甚至结构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建议学生在查阅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学会查阅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2设计方案的确定。
学生在经过了资料的搜集和总结后,根据自己的课题的要求,绘制出机构运动简图。然后对机构的运动部分进行初步的设计计算。此时,机构的选择,前提是要满足课题要求和机器功能的实现。但是,很多学生不重视这个过程,基本上在这个阶段都是画草图,懒于计算,导致在真正的结构设计过程中出现返工的现象。而且在方案设计时,要设计出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甚至要做一些简单的模型进行实验比较。比较的过程中,不仅考虑机构是否达到生产率的要求,还要考虑机构的运动的平稳性,最终确定出更合理的方案,并绘制出正规的机构运动简图。
2.3设计计算。
毕业设计中的计算主要包括执行机构和原动机所需的功率、运动学计算、动力学计算。
2.3.1类比法确定执行机构所需功率。
首先,确定直接参与工作的执行机构所需要的力、力矩、速度、加速度和位置等技术参数,从而计算出执行机构的功率;然后,计算出整个传动系统中的传动功率。很多种情况下,执行机构所需的功率比较容易确定,例如,起重机起吊重物所需要的力、钢筋的弯曲切断所需要的力等。然而有时,这些重要的参数无法用简单的方法来确定,因为这些参数与其机器加工的对象和加工工艺有关,例如,压球机的设计。压球机压制过程中的径向压力是要通过模型试验而测定的,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环节有困难。因此,这种情况下,就要去找似的工况所耗用的功率,总之就是要用类比的方法来确定执行机构所需要的功率。确定了使用功率就可以确定原动机的功率,按国家相关标准选取电机类型,如三相(或单相)交流异步电机、直流调速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其中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的主要参数是根据扭矩确定的。
2.3.2运动学计算。
在确定了电机转速之后,设计者需要对传动系统的各机构进行速比的分配。在速比分配的过程中,学生一般是按照课本推荐的数据来分配的,例如,带传动,课本上推荐的传动比是2~7,但在大功率带传动的机器中,小带轮基准直径确定后,如果按照传动比2~7来设计大带轮时,大带轮的直径会很大,有可能不满足实际的结构要求。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速比的大部分应该是由减速器来承担,所以先确定减速器的型号。具体的步骤是:首先根据速比,对应的功率查到减速器型号,再根据型号(一般其主要结构参数是中心距)查得其联系尺寸。机器其余的速比部分再由其传动形式来补充。
2.3.3动力学计算。
在载荷计算中有时候会遇到较复杂的力的分析,如风载荷,雪载荷,地震载荷等,学生有时候不能够很好地将这些力进行简化,做出受力分析。因此,在此时建议学生去查找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里有无所规定的计算过程要求,若设计题目属于特种设备的卷扬机,起重机设备等,国家标准里都规定有计算内容和推荐公式,以及各种参数的选择,这时学生就必须按照标准进行;若标准里没有规定的就得查阅相似情况有没有其他设计人员发表的论文或者专著等,作为计算时的参考;若没有标准规定的,没有资料的,就得做模型试验,来确定相关参数。学习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建议借助于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如ansys、creo、adams、recdyn等,其计算的目的是确定结构主要零件的尺寸,同时还是要保证机器运动过程中的平稳性与可靠性,为下一步的机构设计打下基础。在此阶段里,许多学生甚至个别老师误解地认为设计就是计算,也就是要把包括结构在内的所有零部件的尺寸都计算出来,才能开始绘图,其实这是错误的。计算是基础,有了基础计算数据,就可以开始绘制结构图,很多结构和一些零件的尺寸是在绘图的过程中去确定的。
2.4结构设计。
作为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常见机械和机构的设计与机械识图和制图的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但由于绘图过程相对比较繁琐,需要一定的三维透视能力,学生们害怕画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果在此之前没有进行充足的绘图训练,所画的机械图纸问题较多,与正规图纸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虽然此阶段必要的计算已经结束,但大部分学生对绘图仍然感到茫然,无从下手。这个阶段指导老师应该在与学生共同分析结构的特点、视图的合理布置、标准件和外购件的选用、润滑的选用以及安全措施的应用等,重点指导结构设计和图纸的绘制。结构设计一般从执行机构先绘出,然后,逐渐向其他部分展开,边画图边修改,直到完成整个装配图的绘制。相对于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图的绘制设计、更多的要求是视图的正确表达、尺寸及加工要求的准确标注、零件材质的合适选择、合理加工工艺性等。所以,零件图要求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更高。大部分毕业生觉得零件图好画,但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有许多学生仍然还是画了几张在课程设计时的零件图,比如传动轴、齿轮、带轮等,反应出学生对零件设计工作的欠缺和不自信;也有一些同学,先用三维软件建立一个三维的模型,让软件自动生成二维的工程图纸,又不加于修正,致使零件图表达不完善,不能作为实际生产用图纸。所以,在整个结构设计阶段,指导教师要不断地检查学生的进度情况,及时指出图纸表达中的错误和不合理,避免设计出现重大的返工现象。
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和学习阶段,做好毕业设计,就是要给学生,把在学校的学习知识与就业的岗位要求之间,架起一座畅通的桥梁。因此,在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以及学生做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科学、严谨、务实地命题;提前将课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调研和实验,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广泛多渠道地搜集相关的技术资料;进行多方案设计和比较和优化,正确地按工作量要求完成绘制装配和零部件图纸;规范格式化地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师生要定时见面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避免重大返工现象。
文档为doc格式。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七
摘要:机械加工过程中过量的误差影响机械产品性能。在研究分析机械加工工艺技术误差来源的基础之上,确定了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定位误差、机床制造误差和工具几何误差;分析了相应的误差控制方法,包括误差补偿法、直接减小误差法和误差分组法,并加以比较;最终提出了三种误差控制方法在不同机械加工中的应用特征。对实践工作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机械产品;加工工艺;误差分析;误差控制;精度。
机械加工工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机械产品的精确度和可靠性。近年来,受产品精细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人们对机械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加工所得产品的参数与规划设计之间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误差,如果误差超过标准范围,必然会影响其使用性能。因此,必须加强机械加工工艺技术中的误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提升工艺技术的措施,从而确保产品质量最优化。
1、机械加工工艺。
在机械加工中,工艺员根据加工设备条件、待加工产品数量,以及工人加工素质等实际情况,确定应采用的工艺过程,并把相关加工内容和要求制成工艺文件,这些工艺文件也称为工艺规程,是组织生产的重要技术文件。由于各个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况和工艺流程各不相同,因此工艺规程的针对性较强。
所谓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指通过机械加工改变毛坯的表面质量、尺寸与形状等,使其成为零件的过程。例如,一个普通零件的粗加工、精加工、装配、检验、包装等过程,为一套完整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以上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称作机械加工工艺技术。
2、误差来源。
在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会受到加工环境、人员操作以及车床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加工所得工件与设计尺寸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对于一些对紧密度要求较高的“高精尖”设备,如果误差过大,将会失去利用价值,造成材料浪费和经济损失。因此,必须详细分析机械加工工艺技术误差来源,为误差控制奠定基础[1]。
2.1、定位误差。
在利用机床进行产品加工时,往往需要选择该产品上的某一几何要素作为定位基准。然而,受到人为操作或零件自身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基准定位不准确,为后期机械加工造成负面影响。通常来说,在机械加工阶段所产生的定位误差主要分为两大类:定位参照误差和基准不重合误差。
2.1.1、定位参照误差。
使用数控机床进行机械加工时,工件是以计算机上的数字模型为基准,通过程序控制指令进行复制加工。然而,如果数字模型与待加工工件之间的定位参照存在明显误差,就会导致后期出现配合间隙,所加工出来的工件与模型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实际使用需求,造成材料浪费。
2.1.2、基准不重合误差。
除了参照计算机数字模型进行工件加工外,还可利用已有的实际工件进行工件加工复制。在加工之前,需要将标准件与加工模板对齐,保证两者之间的基准重合。然而,由于加工过程中会产生机床振动,导致两者之间的基准出现偏差,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基准调整,后期加工出来的工件往往会出现变形等问题。
2.2、机床制造误差。
根据机床制造误差的产生来源,可将其分为三类:传动链误差、导轨误差和主轴回转误差。
2.2.1、传动链误差。
机床传动链的传动来自位于机床两端的传动滚筒引导。由于两端滚筒存在一定的水平高度差,因此在相对运动阶段就会产生传动误差。通常来说,这种传动误差并不会直接影响机床工件的加工精度。然而,由于机床自身装配和结构特点的制约,传动链在运动过程中,还会使得机床其他构件发生同步运动,有可能对机床工件的加工精度造成负面影响。
2.2.2、导轨误差。
机床导轨除了用于固定工件外,还能够为工件基准位置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然而,随着机床使用年限的增长,导轨表面磨损、不均匀等问题也会逐渐突显,如果仍以导轨作为衡量基准,必然会产生误差。
2.2.3、主轴回转误差。
导致主轴回转误差的因素较多,除了轴承自身磨损、老化外,还有在加工阶段出现的同轴转速误差、主轴绕素误差,以及回转误差等。由于主轴在机械加工中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其一旦出现回转误差,将直接影响零件加工精度[2]。
2.3、工具几何误差。
除了上述必要加工设备外,在进行机械加工时,还需应用到各类辅助工具,如果工具选用不合理,或是工具本身存在一定问题,也有可能导致机械加工过程中出现误差。以夹具为例,其主要作用是将被加工模板固定在机床上,其产生的几何误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夹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磨损或松动,导致工件固定不稳,那么后期加工就容易出现工件位移,造成加工误差;二是夹具的加工位置出现偏差。以刀具为例,其作为一种易耗材料,在工件加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磨损。磨损到一定程度后,在预定的加工时间内就难以取得预期的加工效果,使得工件尺寸、加工进度等都无法达到标准要求。除了刀具精度以外,刀具种类的选择、刀具尺寸的选用等,也会成为影响机械加工工艺的重要因素。
3、机械加工工艺技术误差控制。
3.1、误差补偿法。
误差虽然不可避免,但可通过人为参数修改和机械调整实现误差补偿,达到误差控制的目的。实施该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机械加工中的误差可见,即在进行加工之前,相关设备管理人员能够清晰了解造成工件加工误差的直接原因,从而以此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采用误差补偿措施。例如,在制作数控机床上的滚珠丝杠时,考虑到其后期会因频繁操作出现磨损,导致其螺距减小,因此在装配时预加了一拉伸力,间接增长了其螺距,从而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问题。
3.2、直接减小误差法。
对于一些单独工件,往往不适宜采取误差补偿法。对于这些一次性加工完成的工件来说,其误差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加工硬件的精度,例如章节2.3中提到的刀具误差、夹具误差等。因此对于此类问题,首先需分析影响工件误差的决定性因素,随后采取直接减小误差法。直接减小误差法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极大简化了机械加工流程[3]。与其他几类误差处理方法相比,直接减小误差法不需在后期进行设备调整和器具更换,因此极大提升了机械加工效率;其次,误差处理效果好。直接减小误差法的目的是从机械加工的源头上进行误差防控,从而避免后续加工过程中不可控因素的发生。
3.3、误差分组法。
在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下列问题:虽然其中一个工序的工艺能力充足、加工精度稳定,但在上一工序对半成品的加工时,由于精度太低,引起复映误差或定位误差过多,从而难以保证精度。若要求提供上一工序加工精度或毛坯精度,通常不是经济合理的做法。这时可采用误差分组法,将半成品或毛坯尺寸按照误差大小分成若干组,每组毛坯误差就会相应缩小[4]。尔后,调整工件与刀具的相对位置,或调整定位元件,以缩小整批工件尺寸分布范围。误差分组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及时发现并修改误差。在章节3.1和3.2的两种误差控制方法中,一旦在工件加工过程中出现明显误差,只能终止加工过程,影响整个工件的加工效率。误差分组法可在加工过程中实现误差分化,从而确保机械加工的持续性和经济性[5]。
4、结语。
机械加工精确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技术水平的标尺之一。在我国工业发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过程中,保证机械加工工件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已逐渐成为机械加工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
客观来说,机械加工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将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就不会对工件使用产生明显影响。因此,需要不断优化机械加工工艺技术,做好加工阶段的质量检测,为机械加工的精确度提供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2]江敦清.浅谈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16):7.
[5]刘东凯.机械加工工艺对零部件精度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0):106.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八
浅论瓜果采摘机械臂的改进与试验研究。
摘要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而现有的瓜果采摘机械臂难以满足全方位采摘瓜果的需要,针对这种不足,通过改进瓜果采摘机械臂设计原理及方法,创制了能在任意空间目标点采摘瓜果的机械臂,并对新改进的机械臂进行了试验,取得了预期的结果,这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1.瓜果采摘机械的现状及改进的意义。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也离不开机械化。而现有的瓜果采摘机器人的机械臂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它们大多直接购买现有工业机械手,而这些机械手不但成本较高,且所占空间大,在采摘瓜果的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农业生产。
因此针对现在瓜果采摘机械臂的这种不足,通过改进瓜果采摘机械臂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创制了能在采摘范围内的任意目标点采摘瓜果的机械臂,并对新改进的机械臂进行了验证试验,验证了这种新创制了瓜果采摘机械臂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2.农业采摘机械臂设计原的优化与创新。
瓜果采摘的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需要,而使用农用机械进行瓜果采摘仍需要遵循瓜果采摘的一般要求,那就是这些机械设备要占地面积小,采摘的范围要大,采摘瓜果要灵活且准确率高,并且要减少采摘给瓜果原株成长造成的伤害。
因此,这些就决定了瓜果采摘机械臂的设计要尽可能满足这些要求,另外还要降低采摘成本,提高采摘瓜果的效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传统的农用瓜果采摘机器人所使用的机械臂,多是直接购买现有工业机械手,它们不但成本较高,且所占空间大,在使用过程不尽人意。为了保证新改进的机械臂采摘的灵活性,研制出新型的`瓜果采摘机械臂,而改进了传统瓜果采摘机器人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
传统农业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四大类:直角型、圆柱型、坐标型和关节型。对这四种机器人的优劣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对比,最终选择了关节型的瓜果采摘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理论上6个自由度的机械臂设计虽然可以达到三维空间的任何点,但这种按照这种理论设计出来的机械臂往往结构比较复杂,在采摘瓜果的过程中不易控制。而同样是通过三维空间来确定采摘瓜果的目标位置,采用了4个自由度来控制机械臂灵活性的设计更具优势和实用性。
3.瓜果采摘机械臂设计方法的改进。
来改进设计机械臂的变量等。其次,还需要改进机械臂的结构参数,是机械臂设计结果更加合理。整个机械臂的改进都经过详细的计算和重新设计,才使新创制的机械臂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
4.对新创制机械臂的试验及分析。
为了验证新创制的瓜果采摘机械臂是否能准备定位目标果实的空间位置及是否能准确采摘到瓜果,因此对新创制的机械臂进行了试验。选择了目标瓜果采摘范围内的若干个制定的采摘位置,和随机选取的若干个采摘位置进行试验,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通过对比瓜果采摘的理论数值、实际采摘数值及误差值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新创制的机械臂能准确到达目标采摘范围中的任意位置,并且在采摘过程中机械臂工作稳定、机械臂本身无明显抖动现象。这充分表明新创制的机械臂的合理与成功。
通过分析机械臂试验数据还可以发现,机械臂实际工作中的数值与理论数值之间存在着误差,对目标果实定位误差的存在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还是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机械臂个部件加工装配的原有误差,是机械臂各个连接杆之间产生了位置上的误差;。
第二,机械臂各关节的电动机采用的是独立的控制方法,它们在同时运行时由于惯性及重力等的影响,导致机械臂各关节在角度的控制上产生了误差。针对上述影响误差的因素,可在以后机械臂设计研究过程中采取相应的补救方法:首先,可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补偿由加工装配偏差所引起的位置误差。其次,采用其他先进的控制方法或通过机械模型的控制方法,来提高机械臂在采摘瓜果工作中的精准度。
5.结论。
针对现有瓜果采摘机械手不但成本较高,且所占空间大,在使用过程不尽人意的诸多缺点,通过改进机械臂设计原理及方法,创制了能在任意空间目标点采摘瓜果的机械臂,这种机械臂设计不仅结构简单紧凑,采摘范围广而所占空间较少,且操作的灵活度高。
并且在采摘过程中工作稳定、机器本身无明显抖动现象,能满足瓜果采摘的任务需要。这无疑说明新创制的机械臂是合理且有效的,只是机械臂在精准定位瓜果的空间位置时存在一些误差,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做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赵金英,张铁中,杨丽.西红柿采摘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目标提取[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10):200~203.
[2]郭峰,曹其新,崔永杰等,用于草莓收获机器人的果实定位和果柄检测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89~94.
[3]宋健.茄子采摘机器人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与仿真[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6(6):166~168.
[4]孙杏初.关节型机器人主连杆(手臂)参数的优化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6,22(4):509~512.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九
浅论瓜果采摘机械臂的改进与试验研究。
摘要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而现有的瓜果采摘机械臂难以满足全方位采摘瓜果的需要,针对这种不足,通过改进瓜果采摘机械臂设计原理及方法,创制了能在任意空间目标点采摘瓜果的机械臂,并对新改进的机械臂进行了试验,取得了预期的结果,这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1.瓜果采摘机械的现状及改进的意义。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也离不开机械化。而现有的瓜果采摘机器人的机械臂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它们大多直接购买现有工业机械手,而这些机械手不但成本较高,且所占空间大,在采摘瓜果的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农业生产。
因此针对现在瓜果采摘机械臂的这种不足,通过改进瓜果采摘机械臂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创制了能在采摘范围内的任意目标点采摘瓜果的机械臂,并对新改进的机械臂进行了验证试验,验证了这种新创制了瓜果采摘机械臂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2.农业采摘机械臂设计原的优化与创新。
瓜果采摘的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需要,而使用农用机械进行瓜果采摘仍需要遵循瓜果采摘的一般要求,那就是这些机械设备要占地面积小,采摘的范围要大,采摘瓜果要灵活且准确率高,并且要减少采摘给瓜果原株成长造成的伤害。
因此,这些就决定了瓜果采摘机械臂的设计要尽可能满足这些要求,另外还要降低采摘成本,提高采摘瓜果的效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传统的农用瓜果采摘机器人所使用的机械臂,多是直接购买现有工业机械手,它们不但成本较高,且所占空间大,在使用过程不尽人意。为了保证新改进的机械臂采摘的灵活性,研制出新型的`瓜果采摘机械臂,而改进了传统瓜果采摘机器人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
传统农业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四大类:直角型、圆柱型、坐标型和关节型。对这四种机器人的优劣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对比,最终选择了关节型的瓜果采摘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理论上6个自由度的机械臂设计虽然可以达到三维空间的任何点,但这种按照这种理论设计出来的机械臂往往结构比较复杂,在采摘瓜果的过程中不易控制。而同样是通过三维空间来确定采摘瓜果的目标位置,采用了4个自由度来控制机械臂灵活性的设计更具优势和实用性。
3.瓜果采摘机械臂设计方法的改进。
来改进设计机械臂的变量等。其次,还需要改进机械臂的结构参数,是机械臂设计结果更加合理。整个机械臂的改进都经过详细的计算和重新设计,才使新创制的机械臂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
4.对新创制机械臂的试验及分析。
为了验证新创制的瓜果采摘机械臂是否能准备定位目标果实的空间位置及是否能准确采摘到瓜果,因此对新创制的机械臂进行了试验。选择了目标瓜果采摘范围内的若干个制定的采摘位置,和随机选取的若干个采摘位置进行试验,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通过对比瓜果采摘的理论数值、实际采摘数值及误差值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新创制的机械臂能准确到达目标采摘范围中的任意位置,并且在采摘过程中机械臂工作稳定、机械臂本身无明显抖动现象。这充分表明新创制的机械臂的合理与成功。
通过分析机械臂试验数据还可以发现,机械臂实际工作中的数值与理论数值之间存在着误差,对目标果实定位误差的存在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还是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机械臂个部件加工装配的原有误差,是机械臂各个连接杆之间产生了位置上的误差;。
第二,机械臂各关节的电动机采用的是独立的控制方法,它们在同时运行时由于惯性及重力等的影响,导致机械臂各关节在角度的控制上产生了误差。针对上述影响误差的因素,可在以后机械臂设计研究过程中采取相应的补救方法:首先,可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补偿由加工装配偏差所引起的位置误差。其次,采用其他先进的控制方法或通过机械模型的控制方法,来提高机械臂在采摘瓜果工作中的精准度。
5.结论。
针对现有瓜果采摘机械手不但成本较高,且所占空间大,在使用过程不尽人意的诸多缺点,通过改进机械臂设计原理及方法,创制了能在任意空间目标点采摘瓜果的机械臂,这种机械臂设计不仅结构简单紧凑,采摘范围广而所占空间较少,且操作的灵活度高。
并且在采摘过程中工作稳定、机器本身无明显抖动现象,能满足瓜果采摘的任务需要。这无疑说明新创制的机械臂是合理且有效的,只是机械臂在精准定位瓜果的空间位置时存在一些误差,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做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赵金英,张铁中,杨丽.西红柿采摘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目标提取[j].农业机械学报,,37(10):200~203.
[2]郭峰,曹其新,崔永杰等,用于草莓收获机器人的果实定位和果柄检测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4(10):89~94.
[3]宋健.茄子采摘机器人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与仿真[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6(6):166~168.
[4]孙杏初.关节型机器人主连杆(手臂)参数的优化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2(4):509~512.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十
摘要:针对工程机械与课程的重要性的特点,以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标,简要讲述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现状及当前课程设计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利用关联矩阵法建立关联课程模型,通过逐项比较原理选出较好的方案。在继承原有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建议,对高校的课程教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机械;课程设计;关联矩阵;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课程设计是工程机械体系教学的关键。高校在课程设计时大多数是局限课本上的题,虽然书本上的题是经过严格的逻辑设计的,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量的有限和对专业的认知等因素,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虽然学习很认真,但是不能将课程与整个体系联系起来,使学生不知道这些知识用来干什么,怎么用。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更好地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僵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能发掘课堂上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认识不清,不能将整个课程体系结合起来的问题。首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将以前的照套课本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兴趣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就是在课程设计时主要依据学生的实践课程来设定相应的题目,既不脱离教学中的知识点也联系了实践理论,最后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应当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中对于一些关联性课程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应当做简单地阐述,以培养贯通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一、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现状。
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的类型主要是以理论为主,其中也有的是理论加实践,如表1所示。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没有实践训练,只是依附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有实践训练的`课程,这些实践缺乏创新性,内容比较简单,甚至与理论知识缺少内在的联系。同时机械类的课程设计主要是以齿轮减速箱为设计的对象,虽然设计所涉及的面广,但是内容缺乏创新性,每年的课程设计大多都是相同的,所以设计的内容老化与社会实际联系较少,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当前的教学与设计并不能构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的体系。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二、关联矩阵法建立关联课程模型。
目前,为了更好地使关联性课程与教学相融合,在此利用关联矩阵法的原理,建立一种简单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确定关联性课程的重要性,在设定关联性矩阵时每一门关联性课程对整体教学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种影响程度可以通过学生对兴趣来确定,这样不同的关联性课程就对应了不同的影响因子,这些影响因子就组成了一个体系,如果关联性课程体系为,那么对应的影响因子就为,通过关联性矩阵原理可知,影响因子体系应当满足:通过关联矩阵的逐项比较原理选出较好的方案。
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建议。
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必须要以现代工程教育的实际背景为前提,根据学科的特点在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在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现有的实验室和企业实习的经验对教学体系进行整合。(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所有的实践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定,在实践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实践的理论知识掌握,在自己动手去做去分析,并在做完后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进行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继承并更新以往的设计题目,通过学生们自主提出问题来发掘新的思路,可以通过一个实践引出多个题目,分层次的进行。这样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的适应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需求。(3)开展仿真实验:目前对于计算机的运用已经无处不在,它具有进行大量数据的运算、三维物体的动态模拟等功能,能够高效的解决实际运算中的繁琐问题,在实践教学前先通过计算机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对于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避免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相应的问题。(4)课程设计联系工程实际:为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时,我们可以从在工厂参观学习的车间中选出一些覆盖面广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零件作为设计的对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实际工程问题有叫清晰的认识,我们可以邀请工厂里的工程师走进教室,对学生的设计提出实际性的问题及触发学生的灵感。
四、总结。
课程设计与教学体系的设定是高校工程机械体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教学体系的设定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因此,以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为前提,加强教学和课程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毕业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3]程宪宝,艳芬.基于关联矩阵法的高校教材选用方案研究[j].教育探索,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十一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高,对于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机械制造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起步晚,起步慢,在现代社会中,还有许多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改进的方面,本文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阐述机械制造业和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和特点,并就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究。
生活水平国情机械制造技术阐述。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和特点。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机械制造技术是对于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产品的需要也不断的改变,对于产品的品种多样性,产品更新的快捷性,产品质量档次性,产品使用的便捷性,产品价格的合理性,产品外观的观赏性,产品自动化程度的`需求性,产品售后服务的专业性都有较大的提高。
而我国的制造技术的单一,山寨技术的泛滥,使得我国的制造技术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这是迫切改进制造生产的技术水平,快速的将我国依然保有的传统机械制造技术朝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改革,用现代制造技术的智能性、系统性来弥补传统制造技术的不足之处,来适应和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我国制造业在近些年也不断的进行学习和理解先进的制造技术,但由于起步晚,起步慢,虽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西方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不小的技术差距。下面就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管理方面。我们目前大部分企业都还处于运用经验管理的模式,只有少部分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自动化辅助管理,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都采用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及时的根据市场的需要对生产管理模式进行更新变化。在现代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必须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运用计算机建立起合理的,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户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的管理系统,生产供应系统,才能将这些资源,资料统一收集、整理、分析,优化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为企业设计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为企业提高市场生存的竞争力。
设计方面。我国企业目前对于发达国家采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基本普及运用,但对其技术的应用还需要多加学习和时间,要将虚拟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相结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能将实际性的方案措施加以更改和优化,确保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最大化。要能将客户的需求与制造设计相结合,让机械制造产品能与市场时刻保持着一致,提高企业资源的优越性。
制造工艺方面。我国企业尚未运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许多企业依然沿用建国初期的生产技术,大大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自动化技术方面。我国大部分企业依然还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的阶段,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基本都实现了运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集成制造系统。
(二)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工程性。在现代化社会中,由于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需要将这些技术全都在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结合起来,确保整个工程中能实现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三者相结合。
综合性。在现代化社会中,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工艺的生产过程这一单一的过程中,而是应当将机械制造技术运用到从设计生产到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框架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统一性。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只有将时间、成本、质量相互结合统一提升,才能改变传统意义上只是对于劳动生产的提升,加强企业的在市场竞争中的绝对优势,提高企业的生存力。
全球性。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企业只有将机械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才能在全球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企业与他国的市场竞争力,带动整个制造业全面的发展。
二、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制造业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之间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们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将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制造工艺进行提升。特别在现在以绿色环保为核心的基础上进行,重视制造技术从重视生产效率向资源生产效率的改变。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制造自动化越来越朝着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人机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加强对于传统的改变,加大对于制造技术的科研。想要一个国家拥有先进的制造发展技术,就必须拥有自己研发的科学技术。
在本国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可以与发达国家的企业进行合资和合作,加强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学习,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改变和创新。
机械制造绿色化的发展。随着人民观念的不断改变,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已近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环境绿色环保的观念。机械制造的过程中,绿色生产过程越来越占有重要的位子,多采用绿色环保技术已近成为今后机械制造发展的主流观点。
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就本文所阐述的本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和特点,多思考,多分析,尽早的融入到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中,以本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道路。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十二
机械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的主要专业便是机械教育,快来看看机械类的毕业论文吧!
摘要:本文结合非计算机类各专业的计算机教育,针对机械类微机原理和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探讨。提出一种侧重实际应用的学习,从实际入手,注重掌握其应用方法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实际可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机械类微机原理和单片机课程。
一、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类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1。与其它传统的基础课如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一样,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成为大学本科生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人们的计算机认识,课程不主要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则是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设计以及计算机应用开发打下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中软件、硬件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则是针对当前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讲述一些必要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
《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分别属于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层次。本文讨论了有关机械类《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机械类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
(一)课程内容简介。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发展概述、计算机中的数、无符号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带符号二进制数的表示及运算、二进制编码)、8086/8088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基本结构、8086/8088微处理器、8088的外部引脚及其功能、8086/8088的功能结构、8086/8088的存储器组织、8086/8088的工作时序)、8088/8086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断技术等。课程详细地讲述8088/8086微处理器的编程结构及8088/8086的汇编语言编程技巧。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以后从事机电控制技术以及微机的应用打下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mcs—51系列单片机的硬件结构、组成原理、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扩展技术、中断系统机制、定时器、计数器、串行通信接口技术等。课程详细地讲述mcs—51系列单片机汇编语言的编程技巧,重点阐明单片机的扩展方法及组成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为以后从事自动控制、智能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各类单片机的应用打下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可以说《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是提高单片机应用设计能力,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课程内容教学特点。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能源、新技术不断出现,尤其是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机械产品正逐渐向高度自动化机械产品转换。可以说纯机械产品已逐渐被机电系统所取代,机电系统是机械设备和电气动力相组合的系统,而目前所有的机电系统都是基于计算机控制技术来实现的,所开发的机电产品的控制系统都是以计算机控制技术为基础的,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和柔性。由此可知,《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掌握高新科学技术的基础。
从《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内容可以看出,两门课程具有很多的共性知识,其重复面较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两门课程均为技术基础类课程,其先修课均为电子技术基础课,可以说两门课均为复杂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应用,应归属于电子技术应用范畴,所以学好电子技术基础课将有助于这两门课程的学习。
第二是两门课程体现着强烈的概念性、抽象性和原理性,两门课程均强调硬件结构加上软件的执行构成的微机原理。
第三,两门课程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一定的实用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鉴于以上的课程内容教学特点,为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领会和掌握《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内容,以便培养出更多的从事机电控制技术人才。
三、机械类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探讨。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内容具有很多的共性知识,其重复面比较大。为了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应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弥补技术基础课学时短、内容多,学生难以在课堂内准确理解、全面接受教学内容之不足。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开设的技术基础平台课,课程讲授要分清哪些内容是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习,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分析、不分主次,使学生难以入门。例如:本课程针对学生的课程设置情况和所学内容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内容时,对于计算机发展概述的内容因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已经讲述,所以就不再重复讲述。可以利用此学时重点去讲解计算机的工作方式有关的内容,使学生了解逻辑处理的三种实现方式(硬件布线逻辑方式、可编程逻辑控制方式和程序存储式的自动工作方式),这样就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就对计算机的认识上,上升了一个层次,从宏观上了解计算机的用途,达到引人入境之感。再例如,对关于机器数与真值的概念讲解,强调“人为约定”的概念,机器数是人为约定的二进制数。再例如,讲解补码时,也决不能笼统说,而是重点讲解模的概念,突出模是一个进位数。以上的举例只是在第一章中的几个例子,通过教学的实际证明,学生得到很好的效果,重点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有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一种是侧重知识的学习,从原理入手,注重理论和概念;另一种是侧重应用的学习,从实际入手,注重掌握其应用方法和技能。不同的人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显然应当采用后一种学习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教学尽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应当指出,检察学习的好坏的标准,不是“知道不知道”,而是“会不会用”,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所以,课程多注重实践环节,在《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指令系统讲解中,首先引导学生多上机练习,使学生不满足于“上课能听懂、教材能看懂”。有一些问题,别人讲半天也不明白,而自己上机练习就清楚了。这就是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
(三)增加实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以及机电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大量需要典型的微机知识、接口以及编程技术。尤其在毕业设计方面,学生由于此方面的欠缺,对于有关机电课题方面的毕业设计,往往在完成机械设计以后,很难很好的完成机电结合的部分。针对这些情况,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领导以及带机电毕业设计方面的老师一致认为应加强有关电子设计、应用方面的环节。为此课题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二、加强《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和开放机电控制实验室;。
第四、力争多开设《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综合实验课,为后续的毕业设计以及机电方面的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经过两年来的课程教学实践改革后,《微机原理与应用》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可以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学生侧重应用的学习,从实际入手,注重掌握其应用方法与技能。正是课题组的共同努力,设计制作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典型环节,如:a/d、d/a、键盘、数码和lcd显示、通信、步进电机控制等模块,使得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辽宁赛区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也正是课题组的共同努力,让得学生自愿走近实验室,主动利用实验室的资源设计开发一些综合性的试验。
最后,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教学经验,那么就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北京,清华大学,2月。
2李文英,《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北京,清华大学,9月。
3林全新,《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北京,人民邮电,2月。
4李朝青,《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北京,北京航天大学,206月。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十三
摘要:未来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需要高度重视营销问题的解决,针对现有的营销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解决,从而帮助企业补强营销方面的短板,切实带来企业营销水平的持续提升,让企业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相对于主动以及优势的位置.
关键词:工程机械;企业营销。
长期以来,在宏观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之下,各类工程机械需求旺盛,从而带来了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的蓬勃发展,在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不注重营销创新,随着需求疲软导致工程机械行业增速放缓,这些企业在营销方面的短板成为了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瓶颈.更加激励的市场竞争客观上要求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尽快改变营销方面的粗放模式,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制定更加有效的营销策略,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概述。
1.工程机械配件行业市场环境。
从目前工程机械配件行业市场环境来看,随着工程机械行业不断发展,目前整个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尽管从整个市场规模来看,这一行业的规模还还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但是因为行业集中度比较低,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励.从客户的讨价环节能力来看,客户的讨价环节能力较强,工程机械配件行业企业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基本上就是价格的接受者,客户如果对于配件企业不满,很容易就会选择新的企业.从潜在威胁来看,这一行业的进场门槛比较低,这导致每年都有大量的资本进入这一行业,当然也有大量的企业破产.从替代威胁来看,目前很多工程机械企业都在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这导致了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
2.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特点。
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就是从营销对象来看,这些企业营销对象都是一些工程机械企业,其客户是企业而不是一般的消费者,企业客户营销与普通消费者营销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其次从目前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的营销焦点来看,价格竞争比较严重,在这些企业产品同质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导致了企业之间陷入了恶性竞争的泥潭.最后就是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产品基本上都是走的定制路线,即先获取订单,然后进行生产,企业需要垫付一部分资金,其余客户之间的营销关系带有更多的从属色彩.
二、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问题。
随着机械配件行业企业竞争的全面升级以及不断加剧,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问题不断彰显,具体阐述如下.
1.营销理念落后。
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理念方面比较落后,企业营销过于保守,做不到根据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以及行业营销发展新趋势进行营销创新,从而拖累了企业的营销效果.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理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产品导向的营销思维,营销不是围绕客户需要开展,而是围绕产品进行,这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客户至上的营销要求,必然会导致客户需求得不到较好的满足,进而影响到营销的有效性.
2.营销手段单一。
从营销手段来看,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手段比较单一,很多企业管理者谈起来营销就是将其等同于做广告、价格战,不可否认,在工程机械配件行业,上述两个手段对于营销效果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其促进效果并不能够持久,尤其是价格战这种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行为更不可取.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在文化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等手段的使用方面还不够数量,这导致了企业营销手段做不到与时俱进,必然会带给企业营销不利影响.
3.忽视客情维护。
客情维护是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非常关键的一环,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的客户相对稳定且集中,因此客情维护在营销中的作用尤其突出.目前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中对于客情维护重视不足,导致客户的需求变化不能够及时把握,与客户之间关系不够稳定,这些都会带来企业营销效果的下降.
4.营销人才匮乏。
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方面相关人才比较匮乏,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企业的营销效果,企业营销本身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在目前企业之间营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这一工作对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在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稀缺,现有的营销人员并不具有良好的胜任力,在营销环境不断变化以及营销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因为胜任力的不足,使得企业营销工作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拖累了企业的营销效果.
三、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策略。
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方面,需要全面把握分析营销环境的变化的基础之上,在营销理念、营销手段方面不断创新,同时做好客情维护以及人才引进,从而为企业营销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1.更新营销理念。
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理念方面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关键是要树立起来客户导向的营销理念,企业营销中要紧紧围绕客户的需求开展营销,无论是从产品设计,还是从渠道选择、促销手段、价格策略明确,都需要将客户需求作为基本的导向,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要,提升客户的转换成本,带来客户忠诚度的提升,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2.创新营销手段。
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手段创新方面,需要根据营销工作开展的需要,积极引入一些更加有效的营销手段,举例而言,服务营销手段、文化营销手段、品牌营销手段等等,借助于这些更加有效地营销手段,来提升营销效果.以服务营销手段为例,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需要坚持4c营销理念,在售前、售中、售后给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解除客户的各种购买顾虑,从而推动营销效果改善.
3.注重客情维护。
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营销需要高度重视客情维护工作,企业只有与重要客户建立起来长期稳定的联系,才能够在与竞争对手的营销竞争中占据上风.客情维护方面,企业需要建立起来客户数据库,对于客户的机械配件需要数量、种类、时间进行记录,了解不同客户的付款偏好、独特需求,制定出来一揽子营销方案.同时要建立起企业与客户之间良好沟通渠道,企业定期派营销人员进行客户拜访,注重情感联系,邀请客户参加企业举办的各种活动,加强双方的信任.
4.引进营销人才。
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需要注意营销人才的引进,根据目前企业营销工作开展的需要,做好新时期营销岗位工作分析,提炼出来岗位胜任力模式,据此来进行营销人才的招聘.营销人才引进中需要重点考核其所具有营销知识、技能、经验、特质等等,确保选择到最适合企业岗位营销工作的人才,从而为营销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推动企业营销水平的不断提升.总之,未来中小工程机械配件企业需要高度重视营销问题的解决,针对现有的营销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解决,从而帮助企业补强营销方面的短板,切实带来企业营销水平的持续提升,让企业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相对于主动以及优势的位置.
参考文献:
1人机工程学在工程机械驾驶室布置设计的应用研究黄建兵吉林大学—05—0136。
2并行工程与并行机械设计朱世和,高东机械与电子1995—09—303。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十四
1数控机床机械部分的简要分析。
数控机床的本题部分几乎与传统机床相同,都是由主轴传动装置、进给传动装置、工作台、液压气动系统、辅助运动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和床身八个大部分组合而成。其中数控机床的机械部分包括以下几个:
(1)主传动系统: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动力源、传动件和主轴(主运动执行件),这一环节的作用主要是把驱动部分的动力传输给执行件,这样来实现主切削运动的进行。
(2)基础支承件:这一部分包括:床身、导轨、工作台、滑座和立柱。这些部分组成了机床整体的框架和支承机床的主要零件,是确保机床在工作时始终在限定位置内的装置。
(3)进给传动系统: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动力源、工作台、刀架和传动件。主要作用是将运动和动力传递到执行件,完成进给切削。
(4)辅助装置:辅助装置为浮球液位计提供支持作用,辅助其正常工作。
2数控机床机械维护和检修之间的相互联系。
通过多年的数控机床维护检修经验总结出,数控机床出现故障大部分情况下与数控机床维护工作不到位具有很大关系。因此,对使用数控机床的企业应当将工作用到平时,认真做好日常的数控机床维护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可以节省用于数控机床维修工作的开支。数控机床维护与检修的基本操作:第一,预防性维护。执行预防性维护工作时,应当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内容,对数控机床的各个部分进行必要的润滑、补充、校正和牢固处理。第二,预防性检修。预防性检修是指在已经对数控机床自身设备使用周期和故障周期有初步了解的情况下,对经常发生故障的部分进行重点检查。或者是通过机床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对其进行预防性检查工作。第三,故障检修。故障检修工作是在故障已经发生,数控机床已经不可以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检修工作。
3维护与检修。
3.1数控机床维护操作的常用方法。
第一,主传动链的维护,制定一定维护方案,按时对主轴驱动带的松紧程度进行调整,避免出现由于链带打滑而出现的掉转情况;对起润滑作用的恒温油箱进行检查,主要包括调节温度的范围,油量的检查,适时对过滤器进行清洗;主轴内存在被夹紧的刀具,刀具在长时间使用之后通常会出现松动和间隙,影响刀具正常作用的发挥,应当及时对其进行调整。
第二,刀库及换刀机械手的维护,禁止将超出正常使用刀具型号的刀具放入刀库内,这样来避免发生机械手换刀时由于碰撞而掉落的情况;经常性的对刀库的回零位置进行检查,若存在一定误差时及时调整;开机时应注意,首先使刀库和机械手空运行,这时来检查各个部分运行情况是否正常,尤其是行程开关和电磁阀的部分重点进行检查;检查刀具的牢固程度,出现问题及时调整。
第三,车床精度维护,按时对车床的水平位置进行检查,同时注意机械精度是否存在误差,出现问题时,及时对其校正。校正方法分为两种,分别是软方法和硬方法。软方法主要是改变系统参数补偿,包括各坐标定位精度和和间隙补偿等;硬方法是在车床进行大范围修整时进行的.,例如导轨的修刮等。
3.2数控机床检修操作的常用方法。
由于数控机床的机械部分基本与传统机床没有太大差异,因此可以将传统机床的维修方法来借鉴处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数控机床大部分采用电气控制完成,其结构较为简单,因此故障率相对较低。
第一,进给传动链故障,多数数控机床的传动链使用的是滚动摩擦副连接,因此,这方面故障主要表现在运动品质的下降。一般指反向间隙相对扩大,定位精度未满足要求,出现机械爬行等情况。这些部分的故障通常是通过改变运动副的松动环、预紧力和补偿环达到调节的目的。
第二,atc刀具交换装置故障,这一故障发生的主要表现为刀库运动故障,定位误差过大,机械手不稳定,机械手动作规范度下降。上述故障都是使换刀动作被迫停止,整体设备由于atc刀具未正常运行而关闭。
第三,位置检查故障处理,在数控机床上配置了多个起限制作用的行程开关,在设备运行一定时间之后,部件出现一定变化,行程开关的可靠性和自身的质量都会下降,从而影响整体设备的运动,这时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维修和调试。
第四,配套附件的可靠性不足,数控机床具有多个配套设备,包括冷却部分、排屑部分、防护部分、主轴冷却恒温箱、气动泵和液压油箱等。这些辅助设备出现问题时都会对设备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强制关闭机床。因此在对机床本身进行检修同样也要对这些部分进行检查,必须在保证这些部分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其报警系统才会关闭。
4结束语。
在实际数控机床维修过程中,故障类型复杂多样,而且不仅机械部分需要仔细检查,电路环节也要在考虑范围之内,因此在对数控机床进行检修时,必须综合对其进行检测,逐步排除正常部分,然后找到故障点进行维修更换。同时,在数控机床的使用时,应重视日常维护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曲贵臣.数控机床机械维护与检修[j].湖南农机,(7).
[2]张永星.进口数控机床常见故障的检修[j].重型机械科技,(04).
[3]陈怀宝.浅谈数控机床维护与保养[j].教育论坛,(33).
[4]刘金梁.关于数控机床维护的几个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2009(08).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十五
姓名:
性别:男。
年龄:35岁身高:168cm。
婚姻状况:已婚户籍所在:汉台区。
最高学历:高中工作经验:3-5年。
联系地址:汉中市汉台区。
求职意向。
最近工作过的职位:4s店司机。
期望岗位性质:全职。
期望月薪:2000~3000元/月。
期望从事的岗位:其他机械类职位。
期望从事的行业:交通/运输/物流。
技能特长。
技能特长:有娴熟的驾驶技术。和车辆的保养常识。工作认真。爱岗敬业。
教育经历。
留坝县职业高中(高中)。
起止年月:1998年9月至2001年6月。
学校名称:留坝县职业高中。
专业名称:机械专业。
获得学历:高中。
更多。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十六
机械臂作为迄今为止人工智能程度最高的科技产品代表,其应用已经涉及制造业、医疗、农业等方面。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机械臂毕业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瓜果采摘机械臂的改进与试验研究。
摘要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而现有的瓜果采摘机械臂难以满足全方位采摘瓜果的需要,针对这种不足,通过改进瓜果采摘机械臂设计原理及方法,创制了能在任意空间目标点采摘瓜果的机械臂,并对新改进的机械臂进行了试验,取得了预期的结果,这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也离不开机械化。而现有的瓜果采摘机器人的机械臂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它们大多直接购买现有工业机械手,而这些机械手不但成本较高,且所占空间大,在采摘瓜果的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农业生产。
因此针对现在瓜果采摘机械臂的这种不足,通过改进瓜果采摘机械臂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创制了能在采摘范围内的任意目标点采摘瓜果的机械臂,并对新改进的机械臂进行了验证试验,验证了这种新创制了瓜果采摘机械臂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瓜果采摘的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需要,而使用农用机械进行瓜果采摘仍需要遵循瓜果采摘的一般要求,那就是这些机械设备要占地面积小,采摘的范围要大,采摘瓜果要灵活且准确率高,并且要减少采摘给瓜果原株成长造成的伤害。
因此,这些就决定了瓜果采摘机械臂的设计要尽可能满足这些要求,另外还要降低采摘成本,提高采摘瓜果的效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传统的农用瓜果采摘机器人所使用的机械臂,多是直接购买现有工业机械手,它们不但成本较高,且所占空间大,在使用过程不尽人意。为了保证新改进的机械臂采摘的灵活性,研制出新型的瓜果采摘机械臂,而改进了传统瓜果采摘机器人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
传统农业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四大类:直角型、圆柱型、坐标型和关节型。对这四种机器人的优劣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对比,最终选择了关节型的瓜果采摘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理论上6个自由度的机械臂设计虽然可以达到三维空间的任何点,但这种按照这种理论设计出来的机械臂往往结构比较复杂,在采摘瓜果的过程中不易控制。而同样是通过三维空间来确定采摘瓜果的目标位置,采用了4个自由度来控制机械臂灵活性的设计更具优势和实用性。
来改进设计机械臂的变量等。其次,还需要改进机械臂的结构参数,是机械臂设计结果更加合理。整个机械臂的改进都经过详细的计算和重新设计,才使新创制的机械臂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
为了验证新创制的瓜果采摘机械臂是否能准备定位目标果实的空间位置及是否能准确采摘到瓜果,因此对新创制的机械臂进行了试验。选择了目标瓜果采摘范围内的若干个制定的采摘位置,和随机选取的若干个采摘位置进行试验,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通过对比瓜果采摘的理论数值、实际采摘数值及误差值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新创制的机械臂能准确到达目标采摘范围中的任意位置,并且在采摘过程中机械臂工作稳定、机械臂本身无明显抖动现象。这充分表明新创制的机械臂的合理与成功。
通过分析机械臂试验数据还可以发现,机械臂实际工作中的数值与理论数值之间存在着误差,对目标果实定位误差的存在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还是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机械臂个部件加工装配的原有误差,是机械臂各个连接杆之间产生了位置上的误差;。
第二,机械臂各关节的电动机采用的是独立的控制方法,它们在同时运行时由于惯性及重力等的影响,导致机械臂各关节在角度的控制上产生了误差。针对上述影响误差的因素,可在以后机械臂设计研究过程中采取相应的补救方法:首先,可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补偿由加工装配偏差所引起的位置误差。其次,采用其他先进的控制方法或通过机械模型的控制方法,来提高机械臂在采摘瓜果工作中的精准度。
针对现有瓜果采摘机械手不但成本较高,且所占空间大,在使用过程不尽人意的诸多缺点,通过改进机械臂设计原理及方法,创制了能在任意空间目标点采摘瓜果的机械臂,这种机械臂设计不仅结构简单紧凑,采摘范围广而所占空间较少,且操作的灵活度高。
并且在采摘过程中工作稳定、机器本身无明显抖动现象,能满足瓜果采摘的任务需要。这无疑说明新创制的机械臂是合理且有效的,只是机械臂在精准定位瓜果的空间位置时存在一些误差,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做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1].赵金英,张铁中,杨丽.西红柿采摘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目标提取[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10):200~203.
[2]郭峰,曹其新,崔永杰等,用于草莓收获机器人的果实定位和果柄检测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89~94.
[3]宋健.茄子采摘机器人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与仿真[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6(6):166~168.
[4]孙杏初.关节型机器人主连杆(手臂)参数的优化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6,22(4):509~512.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十七
摘要:机械加工工艺在机械加工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复杂性决定了从事机加工人员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本文通过一下的讨论来说明了一些机械工艺设计和工艺艺术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并向大家展示一个机械加工的工艺流程的全过程,充分体现机械加工的便捷,同时彰显工艺艺术的价值性。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方法发展。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开始意识到,纵使手工业再发达,不发展机械类工业等于是杯水车薪。从此机械加工便被人们所熟知,而在此基础上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机械产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美观,精密,质地渐渐成为了衡量机械产品的好坏尺度,这便是机械加工所体现的工艺艺术。机械加工工艺是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使其成为合格零件的全过程,加工工艺是工人进行加工的一个依据。机械加工工艺就是在工艺流程的基础上,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
对于加工的复杂性,决定了从事机加工人员(无论是普通机加工还是数控编程加工)必须达到一定水平。
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1.1工艺规程是指导施工的技术性文件。
一般而言,工艺规程包括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各工序的具体加工内容,工时定额以及所采用的设备和工艺设备等。而工艺规程则主要表现在:产品的特征,质量的参照及依据标准,原材料辅助原料特征以及用于生产的质量标准和主要经济指标和成品质量指标的检查项目及次数另外专用器材特征及质量标准。
1.2工艺规程是指导生产的主要技术文件。
每一项机械加工需要制定的生产计划、人员的调度,检验加工的零件,核算加工成本,都是以工艺规程为核心,并严格按照其使用及操作说明逐步成形的。而处理生产中的问题,通常是以工艺规程作为共同依据。如若加工时出现质量事故,应该及时以工艺规程为依据来判定各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1.3工艺规程是新建机械制造类厂的基本技术文件。
工艺规程先制定出机械加工车间所需机床的种类和数量,然后在车间进行具体的布置,接着依据工艺规程和摆放的机床物确定车间的面积大小,以及以后所需要的人工和动力等辅助需求等。不仅如此,加工车间还可以适时地把现代科学技术融合进加工工艺艺术里,加工出新的机械加工艺术。
2.机械加工产生误差主要原因。
2.1机床的几何误差。
加工中刀具相对于工件的成形运动一般都是通过机床完成的,因此,工件的加工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床的精度。机床制造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影响较大的有:(1)主轴回转误差;(2)导轨误差;(3)传动链误差。
2.2刀具的几何误差。
刀具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随刀具种类的不同而不同。采用定尺寸刀具成形刀具展成刀具加工时,刀具的制造误差会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而对一般刀具,其制造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无直接影响。
2.3定位误差。
一是基准不重合误差。在零件图上用来确定某一表面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二是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
2.4工艺系统受力变形产生的误差。
(1)工件刚度。工艺系统中如果工件刚度相对于机床、刀具、夹具来说比较低,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工件由于刚度不足而引起的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就比较大。(3)刀具刚度。外圆车刀在加工表面法线(y)方向上的刚度很大,其变形可以忽略不计。镗直径较小的内孔,刀杆刚度很差,刀杆受力变形对孔加工精度就有很大影响。(3)机床部件刚度。机床部件由许多零件组成,机床部件刚度迄今尚无合适的简易计算方法,目前主要还是用实验方法来测定机床部件刚度。变形与载荷不成线性关系,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不重合,卸载曲线滞后于加载曲线。两曲线线间所包容的面积就是载加载和卸载循环中所损耗的能量,它消耗于摩擦力所做的功和接触变形功;第一次卸载后,变形恢复不到第一次加载的起点,这说明有残余变形存在,经多次加载卸载后,加载曲线起点才和卸载曲线终点重合,残余变形才逐渐减小到零。
2.5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
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精密加工和大件加工中,由热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有时可占工件总误差的50%。
2.6调整误差。
在机械加工的每一工序中,总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绝对准确,因而产生调整误差。在工艺系统中,工件、刀具在机床上的互相位置精度,是通过调整机床、刀具、夹具或工件等来保证的。
3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
3.1减少原始误差。
提高加工零件所使用机床的几何精度,提高夹具、量具及工具本身精度,控制工艺系统受力、受热变形产生的.误差,减少刀具磨损、内应力引起的变形误差,尽可能减小测量误差等均属于直接减少原始误差。
3.2误差补偿法。
对工艺系统的一些原始误差,可采取误差补偿的方法以控制其对零件加工误差的影响。
(1)误差补偿法:该方法是人为地造出一种新的原始误差,从而补偿或抵消原来工艺系统中固有的原始误差,达到减少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的目的。
(2)误差抵消法:利用原有的一种原始误差去部分或全部地抵消原有原始误差或另一种原始误差。
3.3分化或均化原始误差。
为了提高一批零件的加工精度,可采取分化某些原始误差的方法。对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零件表面,还可以采取在不断试切加工过程中,逐步均化原始误差的方法。
(1)分化原始误差(分组)法:根据误差反映规律,将毛坯或工序的工件尺寸经测量按大小分为n组,每组工件的尺寸范围就缩减为原来的1/n。然后按各组的误差范围分别调整刀具相对工件的准确位置,使各组工件的尺寸分散范围中心基本一致,以使整批工件的尺寸分散范围大大缩小。
(2)均化原始误差:这种方法的过程是通过加工使被加工表面原有误差不断缩小和平均化的过程。均化的原理就是通过有密切联系的工件或工具表面的相互比较和检查,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然后再进行相互修正加工或基准加工。
3.4转移原始误差。
该方法的实质就是将原始误差从误差敏感方向转移到误差非敏感方向上去。转移原始误差至非敏感方向。各种原始误差反映到零件加工误差上的程度与其是否在误差敏感方向上有直接关系。
4结语。
总之,在机加工过程中,产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加工误差,从而有效提高机加工的精度。
参考文献:
[1]李国栋《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9。
[2]苏文玉《浅谈机械加工的工艺规程》,.(8)。
[3]梁炳文《机械加工工艺与窍门精选》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的毕业论文(通用18篇)篇十八
《浅议机械设计类课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机械设计课程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以提高机械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目标,针对现代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特点,从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工程素养的锻炼等方面对卓越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变化,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为了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教育部已经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对于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性等能力。所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要求行业和企业必须要深度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学校也要按照机械行业的通用标准来培养工程人才,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计划中,现代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毫无疑问是与工程实际与工程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也是将来对机械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影响最大的主干课程,课程包括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设计、优化设计与理论、机械结构测试与分析等,这类课程不仅是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基础,也是现代设计方法与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科研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系列课程。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式严重影响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也直接影响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与实施效果。
1利用教学计划修订的契机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高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一般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等,其核心是课程体系。高校在编制或修订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针对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面向行业、企业和现实社会生活,既要注重传统基础理论的夯实和前沿专业科技的发展,又要注重学科与课程的系统性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性,还要围绕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始终保持对市场和企业的高敏感度,强调企业对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突出社会对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育。所以新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对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作较大的调整,增加开设实验应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类的重要课程,以保证学生接受到系统全面的现代机械设计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最新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手段,使学生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就能够独当一面地运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测试手段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工程。现代设计的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实践性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还要增加实践教学所占学时的比例,安排足够的时间或较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社会或企业,以加强专业技能技巧的实际训练(即职业训练),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以便一进入社会就能很快上手,缩短适应时间。
2利用研究型教学的机会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
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将由“教”转变为“导”。课堂教学方面,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互动式,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新知识;课外教学方面,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亲身实践,扩大知识视野,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和研究技能。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关键是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素养、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机械工程师。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课件中要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工程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提炼工程主题,并将教学重点内容提炼成具体的工程主题,引导学展开课堂讨论,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丰满有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本科生走进企业,让硕士生进入研究生工作站。目前第一批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普遍提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让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实习或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养成工程创新的意识。在企业学习阶段安排的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设计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在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者工程实践。这种校企合作培养的做法基本与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培养模式相似,可以使毕业生将来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从而减少毕业后重新培训与学习的时间,缩短适应周期。
3利用参与项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工程背景与素养。
目前很多机械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都需要较长时间的重新学习与适应,才能具备基本的工程素养与概念,还要再经过更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具有现代设计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才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往往需要2~5年的时间,使得企业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参与的项目或课题很少,不能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所以在学校学习阶段,需要注重让学生参加项目或课题的锻炼。
学生可以参与项目是广义的、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老师所研究纵向和横向项目的子课题,可以是学生的毕业设计与论文,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工程实例,也可以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实践中发现的工程问题,还可以是生活中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现象,甚至可以参与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等等。很多大学正在实施的“研本1+1引领计划”,就是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方向和经历对本科生进行一对一的引领,实现对本科生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引导。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通过自主选题或导师命题的方式布置与工程实际相关的一系列项目,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建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共同进行课题的研究,每一小组承担相关的子课题。在教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各小组的学生经过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方案的讨论、导师的定期辅导、学生做演示文稿汇报等过程后,独立或半独立地进行理论分析、实验测试、仿真计算以及优化设计,最后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总结研究的方法与成果,从而系统全面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这一培养过程的显著特点是将学生的选择项目与工程应用、生产实际、日常生活紧密接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交流合作的素质。最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具体的工程课题,让学生得到完整与系统的工程训练,这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
4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主课堂,对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科技竞赛、发表论文、参加讲座、申报专利、参加科研课题等多种方式来锻炼自己。
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来说,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例如见习工程师培训与考试,可以使学生掌握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工程设计与研究方法,增加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支持他们参与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级各类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的才能;鼓励他们走进开放的工程力学与现代测试分析实验室,为学生设计若干综合性和研究型的实验,在实验室中培养和训练学生使用使用测量设备与仪器的能力;吸引他们进入研究生工作室和机械结构分析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有限元分析软件、优化设计等现代的分析手段,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机械设计与分析方法;最后,让学生参加教师与研究生的项目与课题,提供他们走进企业的机会,参加工程项目的测试、分析与优化等综合型的研究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工程概念与意识,提高与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成为合格的卓越机械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周雪梅,滕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