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系统的原则,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接下来是一些成功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示。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一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都德(法国)老舍(中国)。
背景普法战争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烘托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7最后一课。
都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三、漫谈阅读感受。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1.练习二,三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孙继兰。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二
授课时间:年月日授课班级七年一班编号:
课题。
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诚信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诵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手段: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课前活动。
1、学生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出示古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遂烹彘也。
适:刚好,恰逢欲:想要是:这样。
遂:于是。汝还:你回去吧顾:我从街上回来之:他适:刚从彘:猪特:不过,只是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子:你,对对方的称呼而:则;就(学生翻译讲述)。
2、探究事件意义。
学生活动。
一、课前活动。
1、学生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出示古文)(学生翻译讲述)。
说完,他就把猪杀了,真的让孩子吃上了猪肉。
2、探究事件意义。
寓意: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启示:做人要讲诚信,言出必行,大人更应该给孩子们做榜样。
3、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展示预习成果1)、作者2)、作品。
3)、关于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
引语:你们觉得文言文要怎样学?
2、学生交流,归纳。
3、文言文三步习读法。
三、师生互动和座探究。
学习《期行》。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品读。
(1)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大意。重点词语教师予以点拨。
(2)通过讨论,理清故事情节。
(3)同桌互述故事,推荐优秀者上讲台表演。
(4)探究主旨:《期行》让人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了二、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
(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403一-牡u,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
2)、作品。
《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3)、(1)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
(2)品读: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3)创读: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学习《期行》。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品读。
(要点提示: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
小结。
板书设计:
期行。
作者:刘义庆选自《世说新语》。
启示: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
孙恒。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黄河大合唱之--《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保卫黄河的歌曲。
导入新课:
一.初读课文,感知歌词。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黄河颂。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揣摩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边体会,诗歌结构分为几部分?诗歌饱含什么样的感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样的?)(自由诵读)。
1诗歌分为几部分?
生:分为两部分,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歌词分为描绘黄河,赞美黄河。
2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歌颂,爱国之情。
总结:也就是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就是“颂”。黄河颂是对黄河的颂歌,那么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应该是赞美之情激昂,雄健,热情悲壮自豪深沉赞讼豪迈之情)。
3如何把握文章这种感情基调呢?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一节练读,看你所选的这一节该怎样去读?(练读)。
师:声音洪亮,读得很用心,但是情感节奏把握不到位。
师:那么我们来听一段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朗诵的语气语调,及情感的把握(听读)。
4:听完诵读后说说他为什么会读得那么好呢?
二.赏读课文,品味歌词。
师:下面我们以朗诵词为例一起来揣摩读诗的方法,拿出你的笔把关键的词句画一下。
师:哦,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范读)。
(一)品读朗诵词。
1: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好,请你说说。
领起下文,领起下文的,是英雄气魄,民族精神,伟大坚强,赞歌,(齐读)。
2诵读诗歌应该注意什么?
(1)理解诗歌内容。在朗读时要通过对文章字词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朗读重音和朗读节奏,读好关键词,把握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在朗读时做到传情达意。
(2)把握诗歌的情感。朗读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3)注意关键词的语气。
(4)把握时代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对黄河的颂歌,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二)品歌词。
运用这种读诗的方法做一个训练:下面我们以纵列小组为单位,赏读歌词部分,每组读一节,(这组读望黄河,这组颂黄河的第一层,这组读颂黄河的第二层,这组读颂黄河的第三层。)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用声音传递情感,边读边赏,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应该怎样去读?并作有感情诵读。
1品读。
2赏析。
3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三.美读诗歌,升华主题。
1美读。
师:选择一组来读,你们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读的?(展示读)。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有合作经验,这样来全班合作读,
下面我们来配音朗读,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特别要要读好关键词。让我们一起投入感情,放声朗读吧!老师读第一段(齐读)。
老师读第一段。
一个同学读英雄气魄那段。
女同学读第一节啊。
男同学读第二节啊祖。
剩下后面的一起读。
要求:读出关键词的语气,读出情感,
2主旨:
作者想借黄河赞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借此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四.课堂延伸知识反馈。
2下面我播放《保卫黄河》的vcd,我们边听边看文字,找出要重读的关键词,听后我们一起来朗读。(播放《保卫黄河》的音乐,同时展示文字幻灯片)。
让学生找重读关键词,并说说重读的理由,鼓励试着读一下,然后师生齐读,在高昂的气氛中结束歌词的学习。
六.课堂小节。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我们对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我希望大家收集资料、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有机会亲自到黄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进黄河。
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黄河颂的歌曲,在歌声中,再次感受黄河的英雄气魄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四
津沽高中田克君。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2、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思路:
1、整体把握——深入了解——讨论课文。
2、走近鲁迅——学习鲁迅——反思自己。
3、鲁迅的形象:伟大——平凡——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近鲁迅,请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鲁迅。
三、深入研读讨论。
1、请大家默读课文,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可以归纳为几类?
明确:共10个6类,分别围绕外貌行动、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读书写作、休闲娱乐、与青年们交往6类生活场景来描写和塑造鲁迅先生的,使之具体、形象、生动。
2、哪一个片段最能打动你或者你认为写的最好?联系自身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1)、外貌行动。
第1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笑”的情态,突出其“明朗”的特点;概括写鲁迅先生“走”的情态,突出其“轻捷”的特点。
(2)、待人接物。
第2个片段,具体写鲁迅先生对“我”和许广平的衣着批评一事,充分显示出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既严肃批评其缺点,又不倦地给予帮助。
(3)、饮食起居。
第3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的饮食情况,喜欢北方饭菜,赞美萧红做的饭菜可口;鲁迅的胃不好。
第8个片段,鲁迅简易而两用的台灯;。
第9个片段,和青年的交往,一次外出吃福建菜,海婴说菜不新鲜,全座的人都不相信,鲁迅确信孩子的判断,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说明鲁迅先生不会轻易抹杀孩子的天性。
(4)、与青年交往。
第6个片段,读青年人的来稿,直至深夜。
第9个片段,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们一谈就一两个钟头,谈论当时中国的局势,如“伪满洲国”
(5)、休闲娱乐。
(6)、读书工作。
第4个片段,帮助瞿秋白先生校订《海上述林》,联系出版社。
第5个片段,与冯雪峰交往,支持革命,热爱祖国;。
第8个片段,写先生夜间工作的情景,饱含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敬,感念之情.
第10个片段,详细写鲁迅先生生病的情景,概括写鲁迅先生病中笔耕不辍。
3、请就文中描写的鲁迅背影,写一段你的感悟,80字。
四、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六
文本分析: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
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结合奥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
1、以读启发思考。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
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复述课文,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课上。
第四个阶段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
学生。
教师。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哪些语句能表达出这些思想?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重点品读下课后那部分,体会韩麦尔先生神态、动作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感。
形成板书: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如:“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如;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拓展阅读:
(1)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2)自读课本89---100的《最后一课》(郑振铎)、读《最后一课》(绿原)。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七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
小时候的鲁迅——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觉悟、思想、爱国情怀。
《藤野先生》。
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觉醒追求、执着坚定。
《孔乙己》。
老师启发导入:
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萧红。
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
鲁迅的“笑”
鲁迅的步伐。
鲁迅品评衣着。
鲁迅的休息。
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
鲁迅谈鬼故事。
海婴的问好。
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
鲁迅最后的时刻。
讨论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三、深入文本——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老师引导:
体贴、明朗的笑、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细节,似乎还是能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接下来我们再来品读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现在大家将文本内容再次快速阅读,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形成文字内容,完成“任务二”马上每一组请一位同学来汇报成果。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作者意在给我们呈现一个全方位完整的鲁迅形象。“看不见”是指鲁迅先生从来不关注穿着,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这些美学观足见他独到的眼光。最后,作者借许广平之口,“周先生什么书都看”,从侧面说明了鲁迅先生知识的广博,学养的丰厚。
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4:作者详写鲁迅先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鲁迅先生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说明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忘我奋斗的伟大情怀。
5:作者写了一段鲁迅谈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现鲁迅先生勇敢大胆、幽默诙谐、富有科学精神。
6:作者写病中鲁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画,有何用意?
这明显是一幅生命的图赞,女人和飞散的头发,再加上小红花,完全是鲜活的生命。暗示鲁迅先生顽强的生命毅力。
作者运用讳饰手法,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表达作者的无限悲痛和怀念之情。
老师引导:(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细节描写,流露出真挚情感,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朴实”接下来我们通过几段朴实的句子来分析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特殊含义)。
四、品味语言。
联系上下文,体会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第一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个“才”字突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习惯,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第二句话,主要是写保姆对海婴的吩咐,一个“总是”表现了鲁迅先生彻夜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展开全文阅读。
2“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联想到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呐喊的一生,这里的“鬼”与“人”就都有了象征意义:这里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者是立场错误的文化人,让鲁迅先生踢踢即为被鲁迅先生批评、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性,如能改正,自能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3.鲁迅先生以为自己好了,别人也以为鲁迅先生好了。准备冬天要庆祝鲁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浅意深,词轻情重。两个“以为”,与鲁迅病情的实际相对立。鲁迅先生“以为”,是因为他一贯的不畏惧疾病,一贯的乐观自信;别人——热爱他的人“以为”,是因为对他的身体健康抱有太强烈的期望。然而不幸的是,这都是错觉——真是悲从中来。“准备冬天要庆祝”,因为都“以为”鲁迅先生病好了;特别提到“冬天”,因为,鲁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们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悲伤之情更深。
五、总结。
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写作特色。
(1)真挚的情感表达。作者对鲁迅的性格为人、日常生活十分了解,他时时处处都感受到鲁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无私、诚挚、宽厚慈爱的长者风范。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描写了鲁迅的生活细节,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崇敬和怀念之情。
(3)生动的细节描写。作者敏锐地捕捉了鲁迅先生的许多生活细节,以小见大,微中传神,情真意切。
普通而平凡——平凡中蕴含不平凡。
(通过细节描写塑造神韵兼备的鲁迅形象)。
结束语:
感谢作家萧红,让我们结识了“走下圣坛”的鲁迅先生,也学习了作者在散文创作方面不凡的功力。有的同学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不知从何下笔;有的同学担心文笔不好,写不出好文章来。其实只要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实感,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一样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来。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对你的写作有所启迪。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八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
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
五、作业。
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九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抓住细节”,这一单元的写作目的是指导学生抓住细节,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教材中首先指出什么是细节描写;接着列举《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然后通过回忆学过的课文内容,简短记录记忆深刻的细节的方式,更好的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最后提示学生细节描写要注意的问题:要学会抓住真实、典型、生动的细节进行描写,才能更好地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写作类型主要以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为主,他们虽然有小学六年写作经验的积累,但是缺少对人物、生活细致的观察。记叙事件不具体,很笼统,描写人物和写景状物时,不会抓住细微处具体刻画,造成文章空洞,缺少细节,不能很好刻画人物,表达情感。因此,对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指导与训练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及常见类型,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捕捉生活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
3.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重点。
掌握几种细节描写的方法并会运用。
五、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典型、生动的细节来表达真情实感。
六、教学准备。
学案:人物描写分析材料。
七、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对比句子——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
句子1:烈日当空,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热极了。
句子2:烈日当空,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道路两旁的庄稼热得低下头,弯下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出示任务:1.你认为哪一个句子好?为什么?
2.第2句比第1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增补了哪些内容?
3.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
小结:根据表现内容,细节可以大致分为肖像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景物细节等。大家之所以认为第二个句子好,正是因为与第一个句子相比较,第二句对周边景物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描写,更好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因此,要想更好表情达意,抓住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二)欣赏典型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作用。
2.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3.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欣赏以上带有细节描写的语段,并说一说分别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反馈指导:
1.作者对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时的动作、肖像细节进行描写,写出了作者当时惊讶又有些害怕的心态,为后文表达内心的愧怍做了很好的铺垫,这种真实的感受,让读者也仿佛置身文中,令人难忘。
2.作者对父亲踩黄泥的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
3.作者描写了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的表情和动作,只用了“睨之”和“但微颔之”两个语句,就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人物的态度和心理,非常精彩。
小结:细节描写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如果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彰显人物个性的关键。在写景的文章里,细节描写能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点,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回忆生活细节——总结细节描写方法。
请同学们说说你曾经留心过的生活细节。当我冬夜苦读时,母亲为我送来热腾腾的奶茶,这是一个爱的细节;当我不小心犯错时,父亲的手掌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这是一个爱的细节;当我____________时,老师(同学、父母……)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爱的细节。
出示任务: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讨论细节描写的方法。
指导反馈:
1.善于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物,用心去感悟。发挥想象和联想,做生活的有心人。
2.写人记事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善于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
3.用心灵捕捉身边的一人一事一物,养成反思、省悟的习惯,在描写中渗透个人独特体验。
(四)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学会运用。
1.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鸟。
课文示例:他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捧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出示任务:先让学生比较后分析总结其中的方法,教师引导补充。
学以致用:她好不容易捉住了一只蝴蝶,一不小心又让蝴蝶飞了。
出示任务:细化动作,延长过程,具体写出动作的过程。
提示:细化“好不容易”“捉住”的过程。给学生5分钟时间写完,分组交流,推荐,全班展示优秀的细节描写片段。
2.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提示:(1)“小”到什么程度?(2)怎么个“瘦法”?(3)穿得有多“差”?
指导反馈: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生动,是因为作者抓住特征,步步追问,在细微处驻足,这也是我们在写作时要学习的。
学以致用:请抓住人物特征,给下面的句子加上细节描写:
那天,迎面走来了一位老爷爷,他弯着腰,拖着笨重的身子在风中慢慢走着。
提示:老爷爷什么样子?可以扣住他的脸、头发、眼睛等外貌特点来展开细节描写。
(1)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2)三个月后,小草莓结出了果实,小小的果实竟然压弯了枝头,但纤柔的茎并不生气,兴奋地背着自己的硕果炫耀着:“看,这是我的果实。”
(3)那抹夕阳红,如丝绸般挂在天边,好似随风飘舞的仙女,令我如醉如痴。
指导反馈: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具体生动,展现人、事、物的特征,更好地表情达意。
出示任务: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刻画细节,使下面的语句更加充实生动。
小草发芽了。
学生写完后分组交流。
(五)牛刀小试。
出示任务:读一读前两个单元写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根据提示,做出修改:
(1)修改时,注意写一些能表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者心理特点的细节。
(2)带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赞赏或厌烦某个人,可以在用词或者语气上有所体现,也可以直接写自己的评价。
(3)将修改后的作文和原文对比着读一下,体会修改后的优点。
指导反馈:完成修改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关注修改前后的不同,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修改最成功的同学参与全班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修改成功的方法。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更要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发现生活中每一细微处的美,做一位具有丰富情感,细腻笔触的幸福之人。
(六)作业: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是难堪。回忆一个自己难忘的时刻,并以《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七)板书设计:
抓住细节。
细心观察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以小见大。
用心感悟抓住特征,步步追问画龙点睛。
运用修辞,充实生动。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明察秋毫项为之强怡然自得癞虾蟆鞭数十。
2、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学习基本的翻译方法,理解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能力目标:
1、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语感。
2、引导学生探究物外之趣,培养学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串讲课文,积累有关文言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童趣》。
二、作者:
沈复(1763-?),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是《浮生六记》。
三、朗读:
板书:稚藐强唳砾。
1、自由朗读;
2、齐读。
四、串讲:
第一段:
明察秋毫物外之趣。
第二段:
夏蚊成雷项为之强。
第三段:
丛草为林虫蚁为兽。
第四段:
鞭数十驱之别院。
五、练习:
讨论练习二。
六、作业:
练习三,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文章内容。
2、鉴赏本文特色。
教学步骤:
一、复习:
方式:请个别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1、明察秋毫。
2、项为之强。
3、定神细视。
4、庞然大物。
二、朗读:
先自由朗读再齐读。
三、理解:
方式:先给时间引导学生自已思考讨论再做总结。
第一段:小时候能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段:把蚊子当做仙鹤怡然称快。
第三段:以丛草为林,以虫为兽,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第四段:二虫斗草间,为癞虾蟆所吞,驱之别院。
四、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再讨论总结。
1、层次分明:
物外之趣--戏蚊之趣--丛林之趣--二虫斗草。
2、结构特点:
总--分。
3、想象丰富:
蚊--鹤草--林虫--兽。
4、语言特点:
典雅,言简意丰。
五、主题:
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自已总结。
本文叙述了小时候的几件趣事,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就会发现生活的乐趣。
六、练习:
集体讨论练习一。
七、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理解:鉴赏:
一、物外之趣1、层次分明。
二、戏蚊之趣2、结构特点。
三、丛草之趣3、想象丰富。
四、斗虫之趣4、语言特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运用排比的修辞产生营造激越气氛的效果。
体会文章的外在语言形式与内在的表达内容的高度的统一。
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力和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体会文章的形式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生命磅礴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
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
(3)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师:在黄土高原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上有一种充满着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板书课题“安塞腰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
(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安塞腰鼓的音频,感受其雄浑壮阔、豪放热烈的'艺术魅力(播放音频)。
师:感觉怎么样?请你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
生1:很有气势。
生2:气势磅礴。
生3:震撼人心。
生4:热烈奔放。
生5:太带劲了(笑)……。
师:安塞腰鼓如此震撼人心,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的陕北作家刘成章有没有把安塞腰鼓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文章中描绘出来。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到123页,同时打开你们的优化设计到46页。我们先来熟悉一下生字和生词。请同学们对照课文将基础积累的1到3题做完,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
整体感知。
放录音,学生听,体验作品的感情,语调。(结合优化设计的课文探究部分)。
师明确:文章1-4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安塞腰鼓表演前安静中积蓄力量的特点,而5-27段语速较快,语调激越、高昂,表现安塞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的特点。28-30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安塞腰鼓表演后场面的寂静的特点和若有所思的情绪。
3、梳理结构。
师:从老师朗读的语速中我们也可以听出文章一共可以分为——。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初步分析课文:(1)师: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文的鼓声响前和鼓声止的描写场面,看看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怎样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学生读出来,然后分析)。
开头段(也就是鼓响前)(请一个学生读出来,再请一个学生分析描写的场景,再请一个学生分析好处)。
首先是描写的场景:
(提示:人物、背景、性格、神情、腰鼓)。
师明确: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咝溜溜的南风;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看,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接着是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联系下文,出现的“但是”二字)。
师明确:好处:为下文腰鼓表演蓄势。
结尾段(鼓声止)(请一个学生读,然后找出其中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提示:联系上文描写的壮烈的场面,这里却突然就变安静了)。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师明确: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反衬闹,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简直像来到另外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师:我想问一下大家,文章的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看课文内容“愈锤愈烈”)。
生24:安塞腰鼓是壮烈的、豪壮的、火烈的。
师:在文章28、29、30段,这三段里有一个关键的词,请你们把它找出来。
生(部分):戛然而止。
师:再找。
生(大部分):寂静。
师:这28、29、30段整个给人的感觉是——。
生(齐):寂静。
(提示:刚才老师讲的写法)。
生:反衬。
师:怎么衬?以动写静。欣赏一个句子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一种是形式上,还有一种是——,“渺远的鸡啼”为什么不说狗叫呢?(请学生回答)。
(提示:鸡啼代表什么)。
生:因为鸡啼代表的是黎明,而他们安塞腰鼓。
鼓是要冲破旧社会的封建思想,贫苦,这样衬托了他们打完了腰鼓后心中的感觉。
师:黎明的到来,新的希望。答得很好。这从哪一个角度回答的呢?
生:意境。
生:以动写静。
师: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沉寂下来的安静,迎接新的希望的到来。
(2)师: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5—27段腰鼓表演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安塞腰鼓的?文章中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几次,大家发现了嘛?(学生集体)。
(引导学生依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间隔反复出现4次的特点,梳理出文章描绘的四个方面。)师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反复出现了四次,是文中写安塞腰鼓艺术的分水岭,分别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美。据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为这样四个部分。场面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板书)。
(3)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出现,构成一种修辞手法,叫作间隔反复;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请学生回答)。
(提示:间隔反复,它是在不断的---,这样就---)。
师明确:间隔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师: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的心灵的震撼;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2.朗读品味。
师:的确,刘成章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向了极致。那作者是怎样将其酣畅淋漓的表现出来的。同学们看一看本文除了老师刚才讲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外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集体)。
师明确:排比、比喻、对比、拟人。用的最多的排比。(板书)。
生: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对比、拟人。
师:那同学们看一看用得最多的是什么?
生:排比。
师:那从形式上看,它又包括了句子内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找出哪些是句子内部的排比、哪些是句与句之间的、哪些是段与段之间的。找出后就选择你最喜欢的进行品读。最后我们请同学朗诵表演。
(落实本文的知识点,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从读中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读中老师适时点拨。)(板书:“读”)。
师:好,下面我们请同学来朗诵一下。(多请几个同学,并相互点评、打分)。
注意:
生:我喜欢的是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生有感情朗读)?
师:你的点评很到位,抓住了重点,可否把你喜爱的那一段来读一下??
师:朗读得非常好,还有哪一位同学来读??
生:我读的8至13自然段,我觉得这组排比段写得很有气势。
师:好的,你有没有勇气来示范一下??(生读,读完全场热烈的鼓掌)?
生:我给她打?90分,因为她声音响亮,流畅,感情充沛,读出了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师:为什么不打满分呢??
生?:因为还要努力,还有进步的空间嘛。(众笑)?
师:你的点评太精彩了。是啊,只有走进文本,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是读好文章的关键,谢谢你的点睛一评。下面我们来听一下朗读带,(再播放朗读带)。
师:怎么样?
生:读得太好了!
生:太有感情了!
师: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有句子内部的、句与句之间的、段与段之间的,我们刚才刚才已经找出来,并且美美的读了,那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排比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强化学习重点,请学生回答)。
生:本文运用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有气势,节奏感强。
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深挖内涵,请学生回答)。
师明确: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b、歌颂阳刚之美。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生: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人们那种奋发向上精神的赞颂之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那种强大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赞美之情……。
(板书:悟生命力量)。
师明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使得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
语句铿锵,表达了作者对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无限赞颂之情。
(五)、质疑探究。
联系基础训练,有时间就做。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十二
目标思路:
1、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能总结搜集方法。
2、在音乐辅助下,捕捉诗歌的感情基调,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3、在反复诵读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进一步体味本诗对母爱的深情讴歌和诗歌的语言之美。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深入把握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设计:
预习内容:1、准备一张彩色的纸。
2、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
案例:反思:
步骤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课前让大家准备了一张彩色的纸,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用这张纸来叠一艘小船,看谁最心灵手巧。
学生活动:叠纸船。
欣赏学生的手工作品。
教师活动:叠纸船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的一种游戏。叠好了之后,你们都会怎么做呢?……为什么把纸船放到水里?……我们怀着童年最朦胧的期盼,希望小小的纸船能将它们实现。诗人冰心也叠了一艘艘洁白的小纸船,希望它们载着一个女儿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思念漂向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冰心这首讴歌母爱的诗篇--《纸船》。情景激趣,自然导入,在教学之初就要“创设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
步骤二:资料交流。
教师活动:首先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冰心。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回去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并请你说说你的资料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到的。(提示学生:在交流时应当选择你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宣读,可包括冰心的生平、性格、作品、风格等内容。)。
学生活动: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宣读介绍,相互补充交流完整,并介绍自己收集的途径。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一般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调查询问、平时有意识积累等方法来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
教师活动:今天我们是利用这些方法找到了关于作者的资料,以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收集到更多更广的信息。查找资料是新课程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也是体现新课程“利用网络、图书馆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拓宽语文学习领域,真正实现“大语文”观和现代教育信息化、能力化的一条途径。
步骤三:朗读感悟。
教师活动:记得台湾女诗人张秀亚在《诗与我》一文中曾经这样写到:“诗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几行字迹,而是记录着弥漫于天地间的一种情绪。”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品读一下弥漫于《纸船》这首诗中的情绪。
学生活动:一读诗歌--第一次集体轻声朗读;第二次在巴哈《布蓝登堡舞曲》(音乐特点:欢快跳跃)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第三次在马斯奈《沉思曲》(音乐特点:感伤舒缓)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
谈自己在三种不同情境下进行朗读的感受。
(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认为第三种情境比较适合《纸船》这首诗歌的意境。这首诗歌的整体氛围是抒情的,节奏是舒缓的。
教师活动:马斯奈《沉思曲》是老师选择的背景音乐,我想每个同学自己心目中一定会有更适合这首诗歌的音乐。诗歌诗歌,一首好诗其实本身就是一首十分优美的歌曲。在适合的音乐伴奏下我们更能捕捉到诗歌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配乐朗读不失为一种读诗的好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作者通过叠纸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思念。
教师活动: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母亲的这种感情?请你找出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并试着读出其中的感情。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
然后阐述自己的理解,并进行朗读(教师点拨:这些词语或句子表达作者的感情特别强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运用朗读的技巧,把它们读成重音)。
在深入探讨了诗歌的感情之后,学生第二次集体朗读诗歌。
教师活动:这次朗读大家与第一次集体朗读比较一下,有没有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对两次朗读进行点评。
教师活动:可见诗歌的感情就是诗歌的灵魂,要深入读懂读好一首诗歌光有适合的背景音乐。
和熟练的朗读技巧还不行,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
学生活动:小型诗歌朗诵会。
有自信有勇气的同学到讲台前来,配合背景音乐用话筒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在座同学是评委,对朗诵者进行点评。
听了同学们的`范读之后,听一听。
著名朗诵家丁建华朗诵的《纸船》。
谈一谈你觉得她哪些地方朗诵得比我们好,值得我们模仿?
配乐第三次集体朗读。
教师活动:诗歌要用心灵来品读。不仅品其凝练的语言,更品其内在的情感。诗歌的阅读本身就是非常感兴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品读诗歌的浓浓氛围呢?我想音乐是极好的辅助背景,她本身就是一种最适合抒发情感的环境语言。所以第一次设计了没有背景的集体轻声朗读,是为了达到初次感知并与以下的两次集体朗读形成对比的目的;第二、第三次先后选择了欢快与舒缓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并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品味,重在突出学生的个人感悟。通过三次朗读,诗歌带给你的第一感觉已经伴随着音乐走进了每个人的心田,学生很自然会感悟到诗歌的情感基调,并一以贯之在整个阅读中。设计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学生自我感悟”(《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理念。同时点明配乐朗读诗歌的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中也一再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为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只是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的身份出现,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四人小组讨论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使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
“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在朗读能力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名家示范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请学生自己进行点评,对学生自身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机会,不仅培养了朗读能力,同时也得到了一次口头表达的训练。
步骤四: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在背景音乐钢琴曲《致爱丽丝》的伴奏下,畅述自己的愿望。《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识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个环节既是对语文人文性的一种体现,又在结构上使课堂呈现出首尾呼应的整体感,并体现了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要让语文成为真实的语文。
步骤五:研讨练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细致的描写展示人物感情。
2、(难点)理解“我”(中年人)对于生活的使命感。
课时:1课时。
一、导语:同学们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吧!一家人手牵手,轻轻地,自由地漫步田间、道旁。清新的空气,秀丽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散步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恰恰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散步》,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让我们来体会一家三代之间那种互敬互爱的深挚感情吧!
二、阅读思考。
1、学生自由发言,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师归纳:感受最深的句子往往是:优美抒情的句子;带有生活哲理的句子。
2、“这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人互敬互爱,相处十分和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
情节发生:母亲老了、身体不好;我提出“散步”(爱母)内容。
波澜发展:母亲走大路,儿子走小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爱幼更尊老)真切。
起伏高潮:母亲变了主意,决定走小路(听从儿子更爱孙子)感人。
3、人物活动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散步”选择了什么样的环境呢?
----明确后齐读第4节。问:景物描写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征?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大地新绿(铺)大自然的生命。
(南方初春的田野)树上的嫩芽(密)生命写抒。
田野的冬水(起)景情。
人类社会的生命。
春天生机盎然的特征,写景为抒发对生命的热爱。
4、设计“我”这个形象的好处?
------“我”(祖孙间的桥梁)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心理描写。
(人到中年承前启后)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责任使命。
三、破读。
1、调。
摘句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是有序生活的再现,词语的位置不能换。其一,母亲老了,自然是我陪伴;其二,儿子有妻子带着;其三,妻儿走在前,母亲的视线就会受影响。这样安排,体现了儿子的匠心。
2换。
摘句2、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抱”不如“背”,母亲不能去抱,背,一是稳,二是视野开阔。
3、删。
摘句3、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板书、
景物描写大地新绿(铺)大自然的生命。
(南方初春的田野)树上的嫩芽(密)生命写抒。
田野的冬水(起)景情。
人类社会的生命。
成功学校:杨华。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十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
课型:略读课。
教法:谈话法、启发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课时:一课时。
教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感悟内容: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合作探究: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课后记: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层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力量,体现节奏感。
3.简析场景描写,体会文章主题。
4.理解排比、比喻、反复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习场景描写,理解文章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黄土高原的相关文化、地理和风俗人情知识,掌握生字、词语,
查找音像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流长,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娱乐节目都登上大雅之堂。安塞腰鼓这一陕北民间的舞蹈曾走红亚非拉,并多次出现于大型的国家庆典。
二、交流资料:1、学生交流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先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听读全文。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评价。一学生领读全文,感受文中融入的情感,并简要概括。(明确:歌颂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朴实与宣泄)。
4、反复朗读感受文中的力量与生命的宣泄、朴实,舞姿的劲美。
5、速读全文,合作探究:以安塞腰鼓为线索,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1)安静的腰鼓(14)。
2)宏伟的腰鼓(527)。
3)寂静的腰鼓(2830)。
四、再次反复朗读,直至熟读,调动想象力感悟文章。
1、学生熟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场面。
明确:宏伟的腰鼓这部分集中写了四个场景:由面到点依次写了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响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
2、口头描绘感受到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用重音来表现力量,用连贯的语气去读排比句,要求语音轻重能表现出抑扬顿挫。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各个场景描写,合作讨论探究:
1、第一部分安静的腰鼓和寂静的腰鼓中的静是否一样?讨论后明确:第一个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第二个静是安静。
讨论后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讨论后明确: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慑力。
讨论后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讨论后明确: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
6、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当鼓声停止时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来反衬寂静。
二、学生针对文章疑惑处质疑,师生合作释疑。
三、理解排比、反复修辞的运用与作用。
1、在文中找出例句加以体会分析。(提示:排比段,排比句,排比句群)。
2、明确:排比作用:增强文章气势,语气连贯,有节奏感。反复作用:突出强调某种意思、情调。
四、拓展延伸:1、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写一段文字描摹家乡扭秧歌的场面及鼓乐喧天的场面。
2、你的家乡肯定会有一些特有的民间表演艺术,请试着描写一段,表现其生动的场面。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设想: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二课时教学,具体实施以课堂流程而定。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初步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四: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附板书设计:
刘成章。
一、知内容:“……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
三、寻美点:(根据学生发言板演)。
(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十七
1.会认“烘”等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课前准备。
1.“丑小鸭”“公鸡”“鸭妈妈”“鸭姐姐”“小姑娘”“猎狗”“小鸟”“天鹅”的头饰。
2.课件:丑小鸭出生、出走的动画片。
3.生字、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播放动画片,导入新课。
1.播放《丑小鸭》动画片,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激发学习的兴趣。
2.学生说说看见了什么,整体感知丑小鸭出生后的遭遇。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想有什么问题。
2.学生质疑。
3.学生互相解答,老师参与。
4.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a.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与同桌合作读准字音。
b.小组合作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老师巡视指导容易读错的字。(易错的字:烘、亏)。
c.同学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的方法。
5.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小组长组织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6.小组间竞赛读课文,看看哪组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7.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巩固生字。
1.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小组内合作认读)。
2.用做游戏的方法巩固生字。(摘苹果或给动物名字)。
课堂练习。
1.读词语。(出示软件认读)。
2.积累词语。(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画下来,读一读,也可以抄在词语集锦本上)。
课外作业。
观看动画片,了解《丑小鸭》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出示软件,播放“海报”)内容如下:我校雏鹰电视台招收为故事《丑小鸭》配音的小演员,欢迎广大学生踊跃参加。
2.明确目标:配音需要把课文读得流利、动听,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别人。故事读得流利,我们已经做到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谁能读得动听,打动听众的心。
自行探索,感悟课文。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评读,小组轮流读,轻声读),看看有什么感受。
2.读完课文后会有很多感受吧?小组内先交流一下。(通过表演或读一读表达感受)。
小组交流,汇报体会。
1.播放《丑小鸭》出生时的影碟,让学生说说丑小鸭出生时的样子,体会其“丑”。并复述第1、2自然段的内容。
2.小组合作,汇报感受。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读后说说这一段落给你什么感受。(小组间相互补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或表演来汇报)。
a.第3自然段重点理解“讨厌”“欺负”“孤单”,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b.第4自然段重点通过表演小鸟“讥笑”和猎狗“追赶”,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c.第5自然段重点通过学生想象丑小鸭是怎样“悄悄过日子”来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d.第6自然段重点通过观看录像丑小鸭趴在冰面上冻僵了,体会丑小鸭的可怜。
e.第7自然段重点通过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这句话,体会丑小鸭高兴、愉快、激动、幸福的心情。
拓宽空间,升华认识。
1.假如这只“丑小鸭”来到你的身边,你会对它说些什么?
2.这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见到了“鸭妈妈”“哥哥”“姐姐”会说些什么?
配音竞赛,评选配音演员。
1.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的配音演员竞选。
2.同学与老师对竞选者进行评议。
3.合格小演员推荐给校雏鹰电视台。
第三课时。
巩固练习。
1.认读要求认识的字。
a.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集体读。
b.分组竞赛认读。
2.自荐讲《丑小鸭》的故事。
3.分小组交流自己积累的本课词句。
写字指导。
1.指导观察。
a.看看本课生字都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注意什么?
b.注意区别“鹅”和“鸭”。
c.“蛋壳”“欺负”“翅膀”三个词语较难写,应重点观察。
2.示范指导。
a.范写“鹅”和“翅膀”两个词。(提示部件的摆放,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b.“鹅”为左右结构,应注意左窄右宽;“翅”字,注意捺应该伸长;“膀”应左窄右宽。
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恢宏的气势。
2、朗读品味课文,了解本文语言简洁有力、句式铿锵激越的特点。
3、尝试学习作者的写法描写恢宏的场面。
教学重点:
朗读,体会恢宏气势,体会铿锵激越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激越的语言,并学习运用,尝试表达。
主要过程设计:
一、引入:
1、你知道陕西安塞的.三大“绝活”吗?
(课件:剪纸、农民画、安塞腰鼓)。
2、欣赏安塞腰鼓表演画面。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结合你所看到的画面,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谈感受。
2、听读课文,用耳细听,用心感受,准备从朗读的角度谈你的感受。
(课件展示画面,配乐朗读)听完后,学生谈感受。
三、选读,感受气势。
1、如此豪放的腰鼓,如此激情飞扬的朗读,是否也触动了你朗读的愿望?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或你认为最有气势的文字,大声朗读它。
2、个人读、同桌互相读、全班精彩朗读展示,并互相作点评。
四、品读,学习语言。
1、对于你所选读的这部分文字,你一定有你选读的理由。从句式、修辞、用词等角度细细品味咀嚼,谈谈你的感受。
2、个人准备,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作一次替换式品读(第7自然段中的排比句),体会本文散文诗所具有的音乐美。
4、充分交流后小结,指导一种写作方法:要表现一种具有恢宏气势的场景,多用短小有力的短句,多用排比增强气势,用词铿锵,还可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生动性。
五、创作。
1、欣赏影片:〈黄河壶口瀑布〉。
2、你能用一两个精彩的语句描摹你所看到的画面、你所听到的声音吗?
3、个人酝酿,同桌推敲,全班交流创作成果。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十九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2、学习文章巧妙构思,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
1、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4、学会在生活中的小事上感受亲情之美,生活之美。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2、领悟儒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
五、教学准备:cai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感悟了《风筝》浓浓的手足情,感受了《羚羊木雕》诚挚的朋友情,其中也不乏甜蜜的苦涩,苦涩的甜蜜,真所谓“是是非非总关情”。今天,我们再来跟随莫怀戚的《散步》,去体悟一下如水的母爱,如山的父爱吧!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把握重要信息。
快速抢答。
a、散步的地点是:
b、散步的人有:
c、散步的季节是:
d、散步的过程发生了:
(用原文的一个词来回答)。
2、思考如下问题:
a.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点:祖孙三代一家四口散步经过。
b.从这个故事中,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充满亲情的温馨家庭。
3.请给文中人物加上修饰语。
“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祥亲切,善解人意。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三)、研读赏析(美点寻踪)。
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段,并简要阐述你喜欢的理由。
语言美。
1.佳词赏析。
a.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换成“抱”,可以吗?)。
初春的田野潮湿,容易滑倒;儿子很胖,抱容易挡住视线。不经意的动作,却倾注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b.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好在哪里?)。
“熬”含有“忍耐压力、折磨,承受艰苦”之意。
2.妙句赏析。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b.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景物美。
3.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a、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该段描写了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b、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该段写景交代了儿子走小路的原因。
这样美丽的景色,这样迷人的春光,我们全家人才出来踏青,本以为风平浪静,谁知微风拂过,湖面荡起点点涟漪,我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
人性美。
完成板书。
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
呵护善待。
责任。
成熟的生命。
我和妻子都属于人到中年,既要扶老又要携幼,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教育子女,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知自己肩负的重担,责任重大。
6.主题升华。
故事层面:亲情。
寓意层面:使命感。
哲理层面:生生不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a.本文选取生活一角,叙写了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家人之间互敬互谅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b.课文以“散步”为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拟题,并说说理由.。
章法美。
7.写法探究。
尺水兴波,一波三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现了一家三代人温和、谦让、体贴的浓浓的亲情。
秀美隽永,文短意丰。
大词小用,卒章显志。
“分歧”“责任”等是小事用大词,是借散步来谈一个道理。使命感无形、无声、无色,独具灵感的作者捕捉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化无形为有形。
(四)、展开想象体验感受。
a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儿子。
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么想?(自由讨论)。
b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不管做什么事,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上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的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d.小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e.齐读《如果爱是左右手》。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孩子,
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朝露,
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未来,
一只递给历史.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早春,
一只递给金秋.
(五)同题比较阅读(选文与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散步。
散步的时候。
我走直路。
儿子却故意。
把路走弯。
我说。
把路走直。
就是捷径。
儿子说。
把路走弯。
路就延长。
人生其实并没有路,每一步都要自己去探索,你自己走什么路,其实你也不知道到底是直的还是弯的,走好每一步就是了!
我们常常去走捷径,因为我们知道,怎么样走才能够花最少的力气走最远的路。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功利。可是,孩子们有他们的世界,他们想要经历,那些曲曲折折的情致和美丽,他们的眼里看到的,是丰富的人生情致,是趣味的故事。
(七)总结。
3.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山珍海味,也许是一枚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毕淑敏《孝心无价》。
(八)联系生活,抒写亲情。
1.仿写训练。
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
饥饿的时候,妈妈是_____;
困难的时候,妈妈是_____;
黑暗中,妈妈是_______;
幸福中,妈妈是_______.。
2抒写亲情,发手机短信给至亲。
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
甜美醇香;
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
精美隽永;
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
轻柔温婉;
四、作业。
回家以后,请同学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二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在小学,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出示课件),请大家齐读。
生齐读:《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师: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生答)。
师:对,这首诗讲的是诗人到山中去拜访一位隐者朋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篇作者到山中拜访朋友的文章,那就是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出示课件)。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伴着优美的音乐齐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作者到底拜访了哪些朋友。(生齐读,放音乐。读后纠正字音。)。
师: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按照顺序找)。
他是怎样称呼这些朋友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答,边答边出示幻灯片)。
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石头、落叶、小花、蚂蚁,老柏树等。这些都是自然界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大自然是他的亲密的朋友。
三、品味赏析。
(学生浏览课文,出示幻灯片)。
附:
古桥: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老桥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着,它宁愿自己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我喜欢它那种坚韧的意志。
大树:出现了浪漫、新奇、童话般的世界,这都是想象的功劳。
山泉:人们可以找到自身的污浊,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
白云:她非常纯洁,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就象白衣战士,给病人减轻痛苦,使病人露出笑容。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我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我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瀑布: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无私高洁,值得我们崇敬。
悬崖:喜欢玄奥的智慧,清澈的禅心,喜欢他心如止水的平静。
老柏树:慈祥,就象我的爸爸妈妈关爱我,有依靠感。
雷阵雨:天空中的雷鸣,能给人一种震撼,在人们百无聊赖的时候能使人警醒,使人振奋。
师:大家想想,这篇文章为什么写的这么美、这么生动啊?
(生答)。
明确:作者把山中的景物当成自己的朋友,用第二人称来称呼他们,显得亲切生动自然。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文章题目好象是说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朋友,而文中第三段写的却是一些自然景物。并用了许多修辞方法,更加形象,富有活力。
四、探索问题。
师:从大家刚才的交流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山中朋友的美丽,而且得到了许多珍贵的启迪,相信大家已经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而不是“林中观景”?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明确: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山中访友”是拟人化的说法,将古桥、小溪、山泉等看成自己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写作训练。
师:这篇文章的景美,情美,语言更美。老师想让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大家能不能出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感情来。就读第五段吧。分角色朗读,谁来拜访姐姐?谁来拜访溪流妹妹?谁来拜访白云大嫂?谁来拜访瀑布大哥?谁来拜访悬崖爷爷?谁来拜访云雀弟弟?(六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我”深情地把山泉称作姐姐,把溪流称作妹妹,把白云唤作大嫂,把瀑布唤作大哥把悬崖敬称爷爷,把云雀当作弟弟,在“我”的声声呼唤之下,在“我”的热情赞美声中,这些山中朋友也该深情回应了吧,请你为山中的朋友设计一段话,作为对“我”的回答。
要求:选择其中一到两种景物进行创作,扣住文章展开想象,不超过50个字。
(生写,写完后读)。
师:每位同学表现得都很不错,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我们只有在大自然这么宁静和谐的气氛里,才会奔涌出这么多的新奇美妙的灵感。
六、作业。
一、请模仿本文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描写一位你喜欢的自然朋友,字数不限。
二、做《基础训练》13课。
三、朗读《秋天》,预习字词。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试着给三节诗各起一个小标题。
最后一课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范文(21篇)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1、多朗读,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和内在意蕴。
2、多朗读,品味语言,理解其中的情感。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
值。(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一遍。(或听老师范读课文一遍)。
三、学生小声模仿朗读,注意朗读的语调,体味气势。
四、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朗读的段落练习练习,(2分钟后)开展一次朗读比赛。
过渡:同学们刚才大部分读腰鼓打起来时壮阔场景的`段落,语调铿锵有力,气势高昂。既然同学们那么喜欢这种语调,那么,整篇文章我们都用这种语调朗读好不好?请同学们帮助我解决这个难题。
五、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继续提出疑问:既然都用这种语调不好,那么,本文各段具体的朗读方法又是什么呢?并简单说一下理由。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每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
六、生回答:1-4段轻缓,因为这时腰鼓未打起来(师启发理解:第一部分气氛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静并让学生板书。)5-27段刚烈奔放,气势高昂,这时腰鼓已经打起来了。用“火”或动、闹、等字来概括(板书)28-30段舒缓平和,腰鼓已经结束,用“静”概括。
七、现在咱们按照这种方法来朗读一下怎样?(征得学生的同意以后)分角色朗读。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女生齐读第二部分,女生读第三部分。那么,男生单独表演的应该是那些段落呢?师生讨论决定是:13、17、22、24段。生齐读课文。
八、现在同学们喜欢的段落是不是比刚才多了,谁能来主动谈一谈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谈自己喜欢的段落,(2-3人)。同学们都谈了自己喜欢的段落,我也来谈一谈自己喜欢的段落吧。师读第2段或9、10、11、16、18段,现在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为什么喜欢这一些段落,看哪一个同学能猜透老师的心思?学生举手发言。师提问。老师引申理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爱(板书)。
九、刚才同学们谈到9、10、11段时了解了作者又对安塞腰鼓的表演,通过想象联想写出了优美的句子。师读9-11段,那么我今天请同学们听一支曲子,同学们模仿这几个段落写几个句子,好不好?放曲子,生模仿写句子。然后由老师组织在班上交流。老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以鼓励。
十、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安塞腰鼓刘成章。
静动静。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