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要符合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希望以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迢迢牵牛星教案(精选13篇)篇一
课题: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能读懂复杂的说明文。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
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重点与难点。
1、文体2、人文内涵。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三:课时安排(1-2课时)。
四:授课时间。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解题。
研习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
2.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设计理念?
4.文中五个部分的关系怎样?
二.师生共同讨论。
明确:1、按设计师对几个问题的'思考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
这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理解“场地”、“文化与传统”、“自然”、“设计“几点缺憾”。文章的结构也是按照这个最顺序来安排的。
2、“足下的文化”:指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哪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园使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野草之美”:指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多媒体使用,)。
(学生朗读)。
设问,引导,
3:本设计反映了设计师怎样的自然观?人文观?
4:布置思考题:
1)在文中划出反映作者人文观的句子。
2)你赞成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思考题完成情况。
二:明确1、2、问题。
三:讨论第三问题。
四:总结。
1、设计师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之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思路和中国传统的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2、、五部分之间互相照应,互为补充,在层层阐发中清晰地表现出超越传统的思想和行动。
布置作业1、学案。
2、作文。
教后小结:
迢迢牵牛星教案(精选13篇)篇二
教学设想:
对比阅读这两首同题材的爱情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我们都很熟悉。它不仅充实、滋润了我们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满足了我们对浩瀚星空的好奇心;而且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对象,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两首以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诗词,比较一下它们有何异同。
二、熟悉课文,对比阅读。
1、学生熟悉乃至背诵两首诗词。
2、思考异同,提示学生试从以下方面比较:
内容方面主要从主题、感情基调去比较;形式方面从行文思路、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比较。
3、让学生自由朗读,谈对主题的理解。
4、听朗读磁带,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教师点拨:注意两首诗所配乐器及其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迢迢牵牛星》选的是洞萧,萧声特适合演奏悲凉哀怨之曲,而《迢迢牵牛星》抒发的是织女的相思愁苦,感情基调哀怨动人。
《鹊桥仙》选的是古筝,声音清脆,悠扬婉转,写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及感受,歌颂其高贵、纯洁的爱情。感情基调轻柔婉转。
5、比较行文思路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先写牛郎织女相距遥远之景,再写织女及其活动,最后写织女愁苦的`心情。行文思路可以说是由景到人到事,再到情。
《鹊桥仙》。
6、艺术手法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以描写为主,多用叠字、白描手法,寓情于景。
《鹊桥仙》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象征、对比为主,也用了叠字、叠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理融为一体。
7、语言风格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出自《古诗十九首》,虽属于文人五言诗,但仍带有浓厚的民歌风味。故语言兼有民歌和文人诗的特点,既显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又含蓄深沉。
《鹊桥仙》出自婉约派名家秦观之手,体现了他一贯的语言风格,婉约清丽,饶有情趣。
三、教师总结。
同一个神话传说,两位诗人写出了不同的诗篇。真可谓“一个传说,两种风情”。《迢迢牵牛星》采用常规思维,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绪,哀切动人。《鹊桥仙》则一反前人俗套,自出机杼,歌颂牛郎织女高贵、纯洁的爱情,立意新颖,境界高绝,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吟来则韵味隽永。
迢迢牵牛星教案(精选13篇)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回答:(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
(引导学生说出: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这次半期考,全班同学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了50%;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4%像100%、50%、64%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5、教学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如:
百分之九十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83“做一做”第二题:读出下面的分数。
2、完成p83“做一做”第一题: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分数。
3、p86练习十八第4题:读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
4、“做一做”第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思考题:
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五、六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各是多少?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高?
课后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之九十写作:90%;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篇二:人教版百分数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通过比较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学会讨论交流。
3、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教学准备:
小黑板、两个杯子、课前让学生搜集含有百分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先设计一个让小组长记录本节课本组同学举手次数总和的环节,伏笔)。
1、让我们先一起来和一位老朋友叙叙旧——分数。
2、他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我们认识,大家欢迎吗?——百分数。
3、你想这位新朋友说些什么呢?
引出并板书课题:百分数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百分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感受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1、出示两杯糖水(糖水的质量分别是20克和25克)。
师:你知道那一杯最甜吗?为什么?
师:这样猜科学吗?那要知道什么才行?
2、接着出示糖的质量分别是7克和9克。
师:现在你认为哪一杯最甜?
3、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师:哪一杯最甜,只看糖水的质量或者糖的质量可以吗?要看什么呢?(糖的质量占糖水的几分之几)。
4、比较。
师:我们来算一算,每一杯中糖的质量是糖水的几分之几。
(一号杯:7÷20=二号杯:9÷25=)。
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通分成100分之35、100分之36进行比较)。
(一号杯:7÷20=20分之7=100分之35二号杯:9÷25=25分之9=100分之36)。
(二)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师:像这样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另外一种形式(书写35%、36%),它的名字就叫百分数。现在好比较了吗,因为分母都是?我们一来就发现了这位新朋友的第一个好处,易于比较。
设问:百分数是怎么构成的呢?引出并认识百分号。(怕大家忘记,老师还是给你们编个口诀吧:一根棍儿,斜着放,上下各有一粒糖,前面还有一个数。)。
1、学习读法。
(1)电视里,新闻联播里肯定听主持人读过不少百分数,那,你会读吗?
(2)读出两个百分数。
设问交流,读时应注意什么?
2、学习写法。
(1)在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老师知道了咱班的同学都拿到了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和老师。
分享分享好吗,现在我来做个调查。
(2)你会写吗?
及格率:百分之六十六优秀率:百分之三十一点八。
设问交流,读时应注意什么?
3、即刻反馈,“过关斩将”。
第一关,请读出下列各数:
第二关:
1%是最小的百分数吗?在这些百分数中,还有比1%小的分数吗?(0%、0.5%)最大的呢?(300%)。
第三关:
100%和50%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师:在这些百分数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分数的分子有的是小数,有的是整数,有的大于分母,有的小于分母,你能很快地比较它们的大小吗?这是为什么呢?(指出:因为百分数固定分母都是100)。
4、探究百分数的意义。
说了这么多,那百分数到底是什么呢?
师:请你说说35%、3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也就是说35%、36%这两个分数都表示什么?(这两个分数都表示)。
师: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我们就叫做百分数。(板书)。
师:这句话提到了几个数?(两个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种关系我们叫。
做?(倍数关系)对!所以百分数又叫做。(板书)。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师:回顾我们学过的分数,这两位新老朋友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小黑板出示:
(1)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
(都有分子分母,都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倍数关系。)。
(2)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2百分数的认识。
一号杯:7÷20=20分之7=100分之14=35%读作:百分之三十五。
二号杯:9÷25=25分之9=100分之36=36%读作:百分之三十六。
及格率:百分之六十六写作:
优秀率:百分之三十一点八写作:
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篇三:人教版百分数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通过比较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学会讨论交流。
3、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让学生搜集含有百分数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一根棍儿,斜着放,上下各有一粒糖,前面还有一个数(师边说边写一个百分数)?同学们,认识它吗?你们知道他叫什么数吗?(百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百分数。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师:关于百分数,你想了解它的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感受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1、出示三杯糖水(糖水的质量分别是20克、50克和25克)。
师:如果每杯中的糖的质量都是10克,你知道那一杯最甜吗?为什么?
师:但是其实老师并没有每杯都放一样多的糖哦,而是——。
2、接着出示糖的质量分别是7克、13克和9克。
师:现在你认为哪一杯最甜?
3、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师:哪一杯最甜,只看糖水的质量或者糖的质量可以吗?要看什么呢?(糖的质量占糖水的几分之几)。
4、比较。
师:我们来算一算,每一杯中糖的质量与糖水的比率。
7913二号杯:13÷50=三号杯:9÷25=)202550。
352636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通分成、进行比较)100100100。
(二)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探究百分数意义。
师:请你说说35%、26%、3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35%、26%、36%这三个百分数表示什么?(这三个分数表示糖的质量占糖水的百分之几)。
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数才能叫做百分数呢?
迢迢牵牛星教案(精选13篇)篇四
一、引入:简介中山岐江公园项目及设计师俞孔坚(见前)。
二、文本研习。
1、筛选信息:阅读文章前四部分,在每部分找出能概括标题内容的关键词。
反馈要点(右栏):
标题内容关键词。
场地33%的水面。
古榕树。
厂房、机器与历史。
文化与传统脚下的文化。
自然野草之美。
设计方案。
途径。
2、思考:
(1)场地三种元素可分为几类?分类标准是什么?
明确:
两类:自然元素(水面、古榕)。
人文元素(厂房、机器与历史)。
(2)歧江公园还有一样自然元素,是什么?
明确:野草。
(3)这两类元素分别与课文哪两部分相对应?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
对应:自然元素--第三部分“理解自然”(“野草之美”)。
人文元素--第二部分“理解文化与传统”(“脚下的文化”)。
关系:从场地自然元素中挖掘其场所文化内涵,即“野草之美”,
从场地人文元素中挖掘其场所文化内涵,即“脚下的文化”
(4)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什么媒介?
明确:设计途径。
(5)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可以进一步压缩为三个词,哪三个?
明确:场地元素、场所文化、设计途径。
(6)试用这三个关键词,解释“景观设计”。
明确:
景观设计:利用场地元素,通过设计途径,挖掘场所文化的一种设计艺术。
(7)本文是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请你为本文写一篇文章摘要,不超过500字。
要点:
本文是关于中山歧江公园景观设计的说明。
本设计主旨是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
本设计方案是利用场地元素,创新设计途径,挖掘场所文化。
场地给设计提供了机会。岐江公园原址是粤中造船厂,原厂房、机器设备与历史,构成了该场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设计就是要推开被时光湮没了的“单位”之门,体现“足下的文化”,即日常文化;该场地还有33%的水面、古榕树、野草等自然元素,本设计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即平常之美。
场地给设计带来了挑战。原水面因水位变化使人难以亲近,本设计修建栈桥式亲水生态湖岸,解决了问题;因防洪需要,古榕树面临厄运,本设计开渠成岛,保住了古榕,灯光水塔还成为航标灯塔。
本设计创新设计途径,采用保留、再利用、再生设计三种方法,显现场所精神,同时赋予场地新的功能和形式。
本场所在讲述过去故事的同时,创造现代人的休闲娱乐空间。
3、赏析(小组交流,反馈):
(1)课文列举了几个典型的设计,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其中哪一个设计?说说理由。
能利用文字信息,阐述自己观点。
(2)歧江公园设计的成功,给你哪些启示?
能围绕设计或设计者展开。
4、小结:
(1)歧江公园主要设计思路:
*设计一个延续城市本身建设风格的.主题公园,以其功能性的文化内涵,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休闲需要,吸引外来旅游者的目光。
*设计一个展现城市工业化生产历程的主题公园,记录城市在中国近代历史与发展中的工业化特色。
*设计一个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主题公园,以绿化为主体,以改善生态为目的,融最新环保理念于一体的精神乐园。
(2)新型的景观设计遐想: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将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相融合,将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景观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人民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享受优雅醇和的自然美感。
三、学以致用。
1、看了歧江公园的设计,我联想到我们“南京1912”。请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概括“南京1912”的场地元素、场所文化、设计主旨、设计途径。
明确:
场地元素:人文元素--民国文化。
自然元素--民国建筑群。
场所文化:中西合璧、时尚互融、文化精彩的现代城市客厅。
突出民国主题文化与国际流行时尚的结合。
设计途径:保留。
设计主旨:商业用途(招商方向主要定格在与旅游休闲相关的餐饮、酒吧、咖啡馆、茶馆、美容健身中心等国际顶尖品牌)。
2、赏析(小组讨论,反馈):
(1)你认为“南京1912”设计成功之处在哪?不足之处在哪?
(2)“明清历史看北京,民国历史看南京。”利用和保护民国遗产,在南京意义重大。对此,你了解多少?请你另举一个实例,说说你的设计思路。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实地考察“南京1912”,以“我看‘南京1912’”为题,写一篇评析该景观设计的文章。
2、任选你感兴趣的某个景观,尝试写一篇景观赏析的文章。
迢迢牵牛星教案(精选13篇)篇五
请学生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朗读。
三、读诗要弄清抒情主人公,抒的是什么情。本文抒情主人公是谁?抒的是什么情?
明确:织女星,抒的是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因此,从主题上看,本诗是一首思妇诗。
四、分句分析。
第一二句:点明描写对象。
第三四句:采用什么方式写织女?
1、外表:素手,衬托织女的美丽,语言非常精炼。请问:假如你要表现一个人美丽,你会怎么写?一般人是全方位地写,而这里只用一个字就表现得很传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会抓住人物最有特点的地方写,而不一定要全方位地写。现在学到了这个技巧,再要你写一个性格很粗暴的人,你会怎么写。(眉毛粗、竖)。
2、动作描写:擢和弄,描写了一个劳动场面,表现了织女怎样的特点?(学生可能会答成勤劳)。
第五六句:最会织布的织女为什么会“终日不成章”?
明确:魂不守舍,心绪不宁。可见,织女不一定勤劳,而是因为无法忍受思念之苦,因而用劳动来排遣。
什么原因导致织女“魂不守舍,心绪不宁”?答案在后四句。
第七至十句:“那浅浅的银河,定然不甚宽广”,跟第一句“迢迢”是否矛盾?
明确:河并不远,但因为不能相见,因而显得很远。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为什么不能相见?因为有人干涉。
表现了织女怎样的感情?怨恨、无奈。如果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还有理由来解释,但是明明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令人刻入骨髓。
五、分析六个叠词的作用。
增强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又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迢迢牵牛星教案(精选13篇)篇六
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我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体会诗歌中的感情。
重点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难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我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构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四)了解五言诗。
(五)听示范朗读。
(六)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词、句、艺术手法)。
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
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
(七)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
(八)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写星空的距离,远。
皎皎:写星的光辉,亮。
纤纤:写手的形状,秀美。
札札: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
盈盈:写水的形态,清且浅。
脉脉:写人的神情,含情。
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经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仅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九)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把握诗歌的特点。
2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来理解古诗。
3反复诵读,品味,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抓住关键字词或诗句,以点代面。
(十)当堂练习:(赏析《杳杳寒山道》)。
1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
2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分辨不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境,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述自然融为一体。
(十一)课后作业:
1用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自学《归园田居》。
2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外貌描述。
动作描述。
迢迢牵牛星教案(精选13篇)篇七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牵牛星啊相隔得那样遥远,银河那边洁白的织女盼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她摆动着细长柔软的手儿,梭儿札札不停地穿过布机。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整日整夜她织不成一段布,相思眼泪如雨珠点点滴滴。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银河流水清清亮亮可以见底,织女牛郎就相隔这点点距离。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可正是那清亮的一水之隔,彼此相望不语聚不到一起。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教案(精选13篇)篇八
一条银河,便把自己和她隔离起来。那狠心的王母呀,任凭自己如何哭喊,却不肯放手。
她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布机,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可她知道再大的声音,也掩饰不了自己的愁思。
一天了,也没织成一段布帛,两行浅浅的清泪划过脸庞,像下雨一样落下来。朦胧的泪眼模糊了视线,诉说着自己被困织机的哀怨与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他在干什么?孩子们好吗?他有没有想我?”她想。苦笑了一下,低头织锦。可那让人痛断肝肠的思念,折磨得她无法施展自己的高超技艺,终日以泪洗面。
那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距能有多远呢?即使只隔着一条清澈的河水,也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流,诉说自己的相思。
她多想有一双翅膀,飞过那银河与他、与孩子们相会,尽情诉说自己的相思。
于是,早就了中国最美好的爱情,却也造就了中国最古老的遗憾。
迢迢牵牛星教案(精选13篇)篇九
原文阅读: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翻译译文或注释:
牵牛星啊相隔得那样遥远,银河那边洁白的织女盼你。
她摆动着细长柔软的手儿,梭儿札札不停地穿过布机。
整日整夜她织不成一段布,相思眼泪如雨珠点点滴滴。
银河流水清清亮亮可以见底,织女牛郎就相隔这点点距离。
可正是那清亮的一水之隔,彼此相望不语聚不到一起。
迢迢牵牛星教案(精选13篇)篇十
“牛郎!我好想你,你和儿子好吗?”织女站在织女星上的房屋前望着,可惜,没有人儿。
回到屋里,望着织布机,织女哭了。“你为什么是神仙呢?不是多好啊!你就可以和牛郎在一起了。”好不容易舒缓了情绪,感到身上发凉,一看,裙衣已经湿了。织女呜咽着、颤抖着伸出她那双洁白的、纤细而修长的玉手,放在织布机上,织女又哭了,因为她给牛郎织的衣服还没织好呢!但织女仍在工作着,双手不停地动着,只可惜连一块带有简单花纹的布都没有,只有浸透了织女泪水的烂布。
突然,王母过来了。她见了织女织的.布,气得连那精致的脸都红了。她一把扯过布,一道闪电把它劈了个粉碎。“哭什么哭!神仙是绝对不能和凡人在一起的!让你们每年见一次就不错了!再哭连见也别见了!看看这布,我怎么穿?怎么挂在天上?人间被你弄得天天下雨,都是你干的好事!好好织布!”王母把碎布砸在织女身上,摇曳着华服,回天宫去了。
织女抽泣这理好碎布,换了当初牛郎偷走的衣裳,走出门外到银河边:银河浅浅的,只见鱼儿们在河里游来游去。织女刚跨出去一步,就听见王母的声音:“你要过去,我就杀了牛郎!”织女一惊,立刻缩回了脚,又哭了。突然,她好像想到了什么,用河水洗了洗脸,一抬头,便迎上了牛郎炽热的目光。织女微笑着,但她并没有激动的向牛郎跑去,只是笑着笑着。她知道,牛郎不想他哭。
也许,这也是一种安慰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迢迢牵牛星教案(精选13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风格特点。
2、学习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思想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牛郎织女相思之苦及委婉动人的别离之感。
2、鉴赏叠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3、联系法:以题为纲,联系课内课外拓展延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资料:
一、导入:
(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补充资料: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感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感情传说之一。(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与范喜良、白素贞与许仙)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它又被称为乞巧节,相传七夕的夜晚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陈列瓜果于庭中,在月下穿针,向织女乞求智巧。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看,我们的祖先多浪漫啊,两颗不相关的星星,就能创造出这么一段凄美的感情故事,其实,牛郎织女星起初只是自然界的星星,随着岁月的演变才有了一些情节,而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迢迢牵牛星》,对这个感情故事的情节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二、介绍《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男子从征服役,家庭破裂、夫妻分别,那些有抱负的文人也因混乱的时世不能实现自我的梦想。所以《古诗十九首》主要资料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游子诗)以及离别相思之情(思妇诗),主题主要是感叹生命短促、坎坷和向往感情的忠贞,期望夫妻团聚,怨恨虚度青春。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无言之冠”,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到底这首诗有什么特色,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评价,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音节之美。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详见课文下注)。
诗歌翻译参考: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
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纺织。
整天都织不出布来,眼泪零落就像下雨。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
隔着一条清清的银河,只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
四、层层深入,鉴赏分析。
(一)基本资料。
明确: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
(二)写作思路。
明确:一二句描述环境,中间四句描述织女,最终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板书:两星的形状(景)——织女的相思(人)——分离的痛苦(情)。
(三)诗句鉴赏。
1、鉴赏诗歌叠词之美。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
板书:迢迢——距离之美。
皎皎——星光之明亮。
纤纤——手之修美。
札札——织布之声。
盈盈——河水清浅之貌。
脉脉——相视之态。
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七组叠字写尽了易安居士国破家亡之恨。
哪位同学能模仿这句话给《迢迢牵牛星》的叠字作结。
答:《迢迢牵牛星》六组叠字写尽了“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
2、鉴赏诗歌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艺术效果。
同学们觉得此诗表达了相思之苦,全文哪里写相思了?我没有看到“相思”二字啊!
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能够看出,这两句诗不仅仅写出了织女织布时动作的娴熟,织女的姿态之美,更写出了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擢”举起,“弄”是摆弄。因为思念而不能认真工作,以工作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句也能够看出,她因为思念,一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而“泣涕零如雨”更是直接写出了她相思的神态,后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说,他们两人一水之隔,却不能互诉衷肠,表达了那种相思之情。“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件”也是!诗中揭示了现实与梦想的矛盾,河汉“清”且“浅”,人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更让人觉得悲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也能够看出,“迢迢”,遥远的样貌。牛郎织女相隔天涯,那里正是以织女的口吻表达对牛郎的思念。“迢迢、皎皎”就是从环境上渲染了星空广阔、相爱之人远隔天涯的悲凉气氛,让人联想起男女相思之情。
这首诗,没有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写相思!这就到达了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效果。(板书:环境渲染,情感刻画,动作描摹——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
那么,诗中写得这种思念仅仅是天上才有得吗?
不,是人间离情的写照。“一曲天上悲歌,一绪人间离愁”(板书:天上悲歌,人间写照)。
五、拓展迁移:
(一)。
宋朝的苏门四学子之一,秦观也写了一首“鹊桥仙”来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明白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明白我爱你。
而是明明明白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明白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齐。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我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梁祝双双化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孟姜女哭长城,这些痴情男女用生命与所有的信念捍卫着忠贞的感情,他们用这样一种方式成全了自我也成全着后人。这种心心相印的感情是温暖、是期望、是人们永久的信仰。每当我们拾卷重读,闭目遐想,千年前的荡气回肠就会遥遥走来,久久击打着贫瘠的情感荒漠的灵魂。
六、课后作业。
背诵《迢迢牵牛星》,预习《短歌行》,完成习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迢迢牵牛星教案(精选13篇)篇十二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吹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迢迢牵牛星教案(精选13篇)篇十三
1、 我们今天学习《迢迢牵牛星》。请哪个同学来背这首诗。 。
2、 请你来回答这首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
3、 你认为怎样阅读才能较为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感情? 。
5、 诗歌赏析 。
f、叠词的运用。 。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盈盈表现女子的美好姿态,皎皎表现女子的明艳动人。 。
“皎皎”既表现星的明亮,又表现女子的明艳动人,真称得上“一字千金”。 。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
6、请同学来读诗。 。
8、学生合作读诗 。
女:望着你在河的那边 用扁担把星的闪耀挑在牢*的双肩 。
男:望着你在河的那边 用机杼把夜的深邃织成无尽的长绢 。
女:我怎能织起一丝一缕 终日守望你远远的背影 。
是思念摇动机杼织出夜幕 将你的闪亮衬托得鲜明 。
男:我怎能挑起一两一斤 终日守望你远远的背影 。
是思念撑起扁担挑起星辰 将你的面孔映照得清晰 。
合:浅浅的河汉告诉我 告诉我岁月的失落 告诉我距离的冷漠 。
女:让我的话传到那一边 哪怕单位是光年 。
男:你看那流星它悄悄滑落 那是灼热的泪珠在闪烁 。
(其他同学朗诵) 。
三、 请同学们抓住意象、披情入文、含英咀华课后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至龙标遥有此寄》,把你读后的感受和理解写在家作本上。